• 175.00 KB
  • 16页

第三章 第二节 生物进化的历程

  • 1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第三章第二节生物进化的历程教学目标:  知识:1、能够举例说出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     2、概述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  能力:在讨论生物进化证据的过程中,锻炼学生比较和分析的方法和技能;在总结生物进化的历程过程中,培养学生     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研究生物进化方法的同时感受科考工作的意义和工作者的艰辛;感受到生物进化历程的漫           长。教学重点分析:  认识比较的方法在研究生物进化方面的应用;植物和动物进化的历程。  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很多,最重要的是比较方法,可分析教材中的例子来说明比较在研究生物进化问题上的应用,包括对不同地层中化石的比较、始祖鸟化石和爬行动物与鸟类的比较、同源器官的比较、不同生物细胞色素C的比较等等,在此基础上阐明生物进化历程是本节课的落脚点。教学难点分析:  归纳总结植物和动物的进化历程是本节课的难点。  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认识了多种多样的植物和动物,根据各种植物和动物类群所具有的形态结构特点,并结合化石分布特点将各类群排序,需要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所掌握,掌握的越好排列进化历程越容易。教学策略:  本课需用2课时。  第1课时,生物进化的历程及其漫长而复杂,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也很多,比较方法比较重要,所以可根据书中材料来说明比较在研究进化问题上是如何应用的,也可以阐明生物进化的部分历程。另外,化石作为生物进化历程的证据的重要性也要通过材料和视频做出阐述。还要讲清为什么细胞色素C在人与不同生物的差异可以说明不同类型生物进化关系。  第2课时,在给出生物进化历程前,让学生组内讨论来将老师给出的顺序打乱的动植物类群按从低等到高等进行排序,并说明排列的理由,通过了解动物、植物进化的历程,帮助学生认识生物进化的基本规律——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教学中根据学生已经学习过的动物学、植物学知识,引导学生比较各类生物的特征,分析归纳,抓住能反映生物进化的线索,认识生物进化的规律。同时,教学中还应注意引导学生认识生物进化是生物发展的必然结果,这一过程经历了漫长的时间,这个过程是伴随着地球的演变过程进行的。教学过程:时间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媒体说明课时15分导入 生命的起源是生命从无到有的过程,生物进化的历程则是生物逐步发展变化的过程。科学家在对生命起源问题展开争论的同时也在探索着生物进化的历程,而在探索中要有足够的证据,我们知道的化石就是非常好的证据。板书:第三章生物的进化第二节生物进化的历程倾听 35分一、学习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1、化石为生物进化的研究提供了多方面的证据:什么是化石?化石是怎样形成的?——资料分析(1)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和哺乳类在不同地层中埋藏的顺序,由此你能推测它们的进化顺序吗?(2)观察始祖鸟化石和复原图,与爬行动物和鸟类进行比较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由此你能得出什么结论?提供视频:化石研究。2、比较解剖学上的同源器官:3、胚胎学证据:不同生物的胚胎在初期都非常相似,都有尾和类似腮的结构,研究和比较生物胚胎可以得出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4、分子生物学研究细胞色素C的差异,也为生物进化提供了新的证据提供数据,简单讲解细胞色素C的相关知识。板书:一、学习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1、化石2、同源器官3、胚胎学上的证据4、分子生物学证据阅读课本资料分析回答:在越早形成的地层里,成为化石的生物越简单,越低等;在越晚形成的地层里,成为化石的生物越复杂,越高等。分析始祖鸟具备哪些过渡类型特征,讨论回答:说明鸟类和爬行类有亲缘关系。认识同源器官看图说明  分析数据,解释表中生物的亲缘关系幻灯片:化石和底层     视频:化石的研究 5分钟总结以上证据的应用中,都用到了一种方法——比较。看书:比较是指根据一定的标准,把彼此有某种联系的事物加以对照,确定他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通过对各个事物特征的比较,可以把握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认识事物的本质。 课时2 时间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媒体说明2分引入与原始生命起源一样,生物进化的历程也是极其漫长的过程。现在地球上的丰富多彩的生物界是经过漫长的历程逐渐进化形成的。  35分二、生物进化的历程  在进化的早期,由于营养方式的差异,原始生命的一部分进化为具有叶绿素的原始藻类,另一部分进化为不含叶绿素的原始单细胞动物。以后,这两类原始生物分别沿着一定的历程发展为动物界和植物界。科学家在研究生物进化的历程过程中对不同类群的生物进行比较,对比不同类群的生物的结构、功能和生活习性,发现各类生物的相同和不同的特点。一般说来,亲缘关系近的生物类群,相同的特点较多,反之较少。根据分析比较,找出不同类群生物的关系和进化发展的顺序。我们也可以用这种方法对植物和动物两类生物中的不同类群分析比较,认识它们的进化历程。1.植物进化的历程:利用书上的进化历程图,组织学生对不同类群植物的形态结构、生殖方式以及生活环境比较分析,哪类生物结构简单,比较低等,哪类生物比较复杂,较为高等,最后总结植物进化的历程。提问:植物进化的历程可以反映生物进化的什么趋势?从生活环境看,进化的历程是从水生到陆生;从结构分析看,是从简单到复杂;植物进化的总趋势是由低等向高等发展。2.动物进化的历程:科学家用同样的方法研究动物进化的过程。提供动物各类群名称及特征,比较各类动物的特点,并归纳动物进化的历程以及进化的趋势。积极思考,回忆所学知识        思考并将书上图补全对生物进化历程有整体的概念,进行归纳      根据所学知识,将各种动物类群排列出进化的顺序。幻灯片5分小结生物进化的历程:板书:二、生物进化的趋势: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分析进化树,初步得出生物进化的历程 3分总结研究生物进化的最重要的证据是化石,比较研究方法运用的最广最有效。板书:生物进化是一个漫长的历程,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根据生物进化的历程,总结生物进化的趋势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向高等,由水生到陆生。对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有整体的理解和记忆。 板书设计:第三章生物的进化第二节生物进化的历程一、学习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1、化石2、比较解剖学上的同源器官3、比较胚胎学上的证据 4、分子生物学二、生物进化的趋势: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课后反思:    学生对于化石有一定的了解,也知道化石的年代代表该生物所处年代,而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又可以了解到根据化石证据可以进行比较,得到生物大致的进化历程,所以比较感兴趣。在讲解比较解剖学上的同源器官上,学生将不同生物的同源器官进行比较后可以对生物进化的历程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细胞色素C是学生未接触的,其作为蛋白质的作用学生也不会较深理解,但是不同类生物之间其差别的显著性可以使学生理解其对生物进化历程研究的重要性。    生物进化历程树可以让学生自己填充,对此的分析和总结可以让学生回忆生物学所学的植物、动物的顺序是符合生物进化历程的,其结构和生理特性是符合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的。第三章第三节生物进化的原因教学目标:  知识:1、通过模拟实验,研究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     2、能概述自然选择学说,形成生物进化的基本观点。  能力:通过模拟探究活动,培养模拟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形成进化的基本观点,理解自然选择学说。教学重点分析:  通过模拟实验研究保护色形成的过程,学生会印象深刻,并能真正理解生物进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对于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要求学生能够概述,基础就是对其的真正理解。在利用自然选择学说对生物进化现象做出解释的同时,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教学难点分析:  在对自然选择学说了解的基础上,要锻炼学生对其进行应用,可通过观察长颈鹿进化示意图,来进一步理解自然选择学说。教学策略:  本节分两个课时。第一课时进行“模拟保护色的形成”探究活动,指导学生按照书中探究活动的步骤进行,通过分析数据得出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原因。  第二课时,首先介绍进化论的创始人达尔文的生平及其贝格尔号航行中的趣事及发现,进而引到其著作《物种起源》中提出的进化理论“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再根据达尔文的思路逐一讲解,加入实例和图片使学生不但可以跟着科学家的思路思考,并且可以通过实例和生动的图片理解其观点,这就为利用自然选择原理来解释进化现象做了充分的准备,随后引到学生自己试着用该原理来解释“长颈鹿的脖子为什么这么长?”“大象的进化”“某海岛上昆虫残翅和无翅较多”的现象,从而使学生真正掌握自然选择学说的应用,理解生物进化的原因。教学过程:时间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媒体说明课时一:5分导入生物进化的历程十分漫长,但英国的科学家却真正目睹了桦尺蛾百年的进化历程数百年的历程我们不能见证,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探究活动来模拟这一过程。看书中资料及图片,思考问题 30分探究活动:模拟保护色的形成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1.教师准备好大张白纸铺在桌子上(代表生活环境)和60张各种颜色的小纸片(代表某种动物不同的体色的变异类型,且为第一代),将学生分成6人一组,每组一位组长(负责同一组员的行动和监督),5位组员扮演捕食者的身份,来捕捉他们的猎物-小纸片。2.组长将小纸片平铺于白纸上(注意不要把小纸片弄折),组员先背对桌子,当听到组长命令时,组员转身捕食,每次捕食只拿一张小纸片,这样进行9次后,还剩下15张纸片时暂停捕食,注意:组长要使小纸片均匀分布在大白纸上,而且要监督组员快速捕食而不要特意寻找某种颜色的小纸片。3.此时统计数据填入书中61页表格,然后查看大白纸上剩余的小纸片“幸存者”,假设每个“幸存者”都产生3个后代,而且体色与自己相同,到老师处拿小纸片来充当后代,补充好后此时即为第二代的开始数目(60),做好记录填入表格。4、如2和3步骤进行后直至第五代或只剩一种颜色为止。注意:要提醒学生记录好数据,以便讨论和得出结论。 按照教师指导进行探究活动,活动中听从组长安排,及时记录数据         10分钟总结分析指导学生结束活动后要对现象进行分析,讨论初步得出保护色的形成不是生物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变化颜色,而是在发生变异时被环境选择了。总结数据、分析探究过程中的现象、思考得出结论 课时二:30分一、达尔文及其进化论首先介绍进化论的创始人达尔文的生平及其贝格尔号航行中的趣事及在途中的所见所闻,进而引到其著作《物种起源》中提出的进化理论“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板书:一、达尔文及其进化论过度繁殖  生存斗争遗传和变异  适者生存对于过度繁殖:所有生物都有过度繁殖的倾向,以大象为例讲解此现象,比大象繁殖力强的生物有很多,但地球并没有被某种生物覆盖,生物数量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原因是生物总在进行生存斗争。生物为生存进行着和环境的斗争,而什么样的能存活下来呢,达尔文用遗传变异来解释。生物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而变异有的是有利于生存的,有的是不利的,有利的变异就会被环境选择生存下来,而不利的就会被环境淘汰。这就是适者生存。达尔文把这种现象叫做自然选择。从而提出了自然选择学说。归纳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播放视频:自然选择学说板书:自然选择学说阅读资料,了解达尔文及其进化论的主要内容。   通过观看录像,对达尔文进化论的四个部分深入理解。    视频:过度繁殖视频:生存斗争视频:遗传变异 视频:自然选择学说15分二、利用自然选择学说解释一些生物进化现象给学生时间,让学生用自然选择学说来解释“长颈鹿的脖子为什么这么长?”“大象的进化”“某海岛上昆虫残翅和无翅较多”的现象帮助学生理解、总结生物进化的原因。引导学生按照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分析拟态、保护色和警戒色等现象板书:二、利用自然选择学说解释一些生物进化现象运用自然选择学说解释一些生物进化的现象系统地总结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 板书设计:第三章生物的进化第三节生物进化的原因一、达尔文及其进化论过度繁殖  生存斗争  遗传和变异  适者生存自然选择学说二、利用自然选择学说解释一些生物进化现象课后反思:    本课可以锻炼学生的探究能力,包括组内协调的能力和对结果的总结和分析能力。还能够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来解释实际情况的能力。    在本课的教学中,探究活动的效果很好,这一环节对学生理解生物进化的原因有很大的帮助,学生在按照实验方法进行实验时,会出现故意拿某种颜色的纸片的情况,所以在开始实验之前要强调规则,以便使实验结果更具有真实性。    第二课时,对于达尔文及其进化论,学生有所了解,但对具体的自然选择学说却没有掌握,而在学习第二章生物的遗传变异后,能够理解生物不是自主朝着一个方向进化,而是在普遍存在的变异发生后,由环境对其进行了选择。对于运用自然选择学说解释进化现象方面,长颈鹿脖子为什么那么长的问题学生都认为可以解释,但是在真正用自然选择学说来解释时,会出现问题,所以要再用“大象的进化”、“某海岛上昆虫残翅和无翅较多”的现象来巩固。 第八单元健康地生活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人教版)是从生物圈的高度认识生物,围绕人与生物圈编写的,教材共分八个单元,其中第八单元是“健康地生活”。一、教材分析     让学生学会健康地生活,是义务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而初中生物课程又是承担这一重要任务的主要学科课程之一。因此教材在让学生了解生物圈中多种多样的生物及其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之后,最后把关注的重点放在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建立健康的行为方式方面,将“健康地生活”单独列为一个单元,回归到认识自身、指导自己健康生活这一主题。这是新课标和教材新增加的专门部分,通过这部分的教学对奠定学生的未来生存和发展基础是有很大帮助的,体现了“学校教育要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同时“健康地生活”安排在初中生物学习的最后阶段,从教育的角度让学生建立生态和谐观,站在人与其他生物的关系上、站在生物界的角度看待人的健康生活。    健康包括人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以及良好的社会适应状态。“健康地生活”在课标中的具体内容包括:·健康地度过青春期;(四单元-第一章)·传染病和免疫;    (八单元-第一章)·威胁人体健康的当代主要疾病;(八单元第二章)·酗酒、吸烟和吸毒的危害;    (八单元第三章)·医药常识;        (八单元第二章)    在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中,已经结合人体生理的内容介绍了有关卫生保健知识和青春期生理、心理健康的知识,这一单元侧重介绍其他几部分,有利于强化教材帮助学生学会健康生活这一重要功能。    本单元的内容除介绍有关人体健康的基础知识外,还安排了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如分析药物说明书、设计旅行小药箱、练习急救方法、评价自己的健康状况等等,通过生动活泼的形式,使教学更有效。教师还可以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学习情境,也可让学生自己提出探究的课题开展学习活动,如通过调查研究或实验,认识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习惯和行为有损自身或他人的健康,以及吸毒对自身、他人和社会的危害等。    本单元的教学原则应注重实用性、实践性、科学性: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尽量把抽象的内容形象化;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强调学生参与。二、重点、难点分析教学重点分析:    “说明传染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列举常见的寄生虫病、细菌性传染病(包括淋病)、病毒性传染病(包括艾滋病)”、“描述人体的免疫功能”、“区别人体的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说明计划免疫的意义”、“掌握安全用药的常识”、“能够运用一些急救的方法”、“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懂得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是这一单元的教学重点。    传染病与免疫的基础知识,抽象的概念多、名词多,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时也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教师教学所用的材料,应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尽量把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另外一些具体的活动不能省略,如果条件允许实际演练一下急救的方法对学生更有帮助。教学难点分析:    “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描述人体的免疫功能”、“抗原、抗体与吞噬细胞之间的关系以及特异性免疫”等是这一单元的难点所在。人类在与疾病的斗争中不断进化和发展着,形成了多种抵御病菌和有害物质的屏障。然而生态环境的恶化、致病因素的增加等不利因素正在向人体屏障发出新的挑战。    “传染病及其预防”可以采用两种方式,一种是按照教材的顺序,区分传染病和非传染病,通过认识几种传染病的共性,获得传染病的基础知识;另一种是通过详细介绍熟悉的某一种传染病,如SARS或甲型H1N1流感,获得传染病的基础知识。    免疫的功能比较抽象,教材安排了形象生动的卡通插图,把卡通画变成动画不仅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抽象的概念和原理形象化,同时还能帮助学生较好的理解人体的三道防线和免疫的功能。抗原、抗体和吞噬细胞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动画,或用简单的示意图进行演示,以帮助学生理解。三、学情分析    学生对传染病并不陌生,尤其时下正在流行甲型H1N1流感,学生应该对此很感兴趣,教师应抓住这一事件从分析甲型H1N1的病因、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引起学生对传染病的关注。同时对艾滋病的了解对学生来说也是非常必要的,教师可根据教学情况单独安排1-2课时介绍艾滋病。    免疫这部分不仅对学生理解有难度,对老师来讲也是一种挑战,所以教师要善于利用动画等直观方式深入浅出给学生讲清楚。    用药和急救对学生来讲是非常重要的,掌握这方面的知识对学生日常生活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急救常识如果能让学生实际演练一下当然好,如果条件达不到,教师可以用录像的方式让学生了解这部分内容。四、知识网络图:第一章第一节传染病及其预防教学目标:    知识:能区别传染病和非传染病;举例说明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举例说明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能力:调查当地的主要传染病。了解调查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传染病的学习和讨论,初步形成关注社会问题习惯,培养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教学重点分析:    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和预防措施    2003年爆发的“非典”和2009年爆发的“甲型H1N1流感”已让全社会都意识到传染病的巨大危害。本节课重点内容是通过传染病的事例引导学生分析、理解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以及预防措施。教学难点分析:    不同传染病的流行的三个环节各不相同,需要引导学生充分体会传染病防治工作的紧迫性,以及卫生健康习惯对于预防传染病的重要性。教学策略:     健康对于人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传染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一个劲敌。本节课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入,在学生填写完成教材中的表格后,引发学生对于传染病的思考。以流感为例进行分析,以此为基础概括出传染病在人群中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然后以艾滋病为例,介绍艾滋病的病原体、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通过和学生一起分析课后练习第2题,培养学生正确对待艾滋病人态度以及关怀艾滋病人的情感。课时安排:2课时课前准备:教师准备(1)艾滋病的有关资料            (2)乙型肝炎、禽流感、蛔虫病的资料学生准备(1)课前完成有关传染病的调查     (2)填写教材上的表格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时间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媒体说明7分钟导入人们珍爱生命,也珍爱健康,什么是健康呢?讲:评价学生回答,展示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健康的定义: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且包括了躯体、心理的完好状态与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近年来,世界卫生组织又把道德修养和生活质量也纳入到健康的范畴。健康地生活,首先要预防疾病的发生。第一节传染病及其预防你知道在我们生活的地区发生过哪些传染病吗?回答:身体好、没病就是健康。  学生汇报课前完成的有关传染病的调查,了解当地曾经发生过哪些传染病,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危害。 8分钟一、引起传染病的病原体提问:你能区分传染病和非传染病吗?1.每年,特别是春秋季节,人们都会警惕一些传染病的流行,最近几年,你知道哪些传染病对人类影响较大吗?2.你的调查表中有哪些是传染病?哪些可以通过接种疫苗来预防?3.这些传染病有什么共同特点?什么是传染病呢?引导:分析传染病的最大特点是传染性,是什么在人和人或动物和人之间传播呢?——追踪引发传染病的元凶。归纳:病原体的概念——能够使人生病的细菌、病毒、寄生虫等。总结:传染病的概念——指由病原体(如病菌、病毒、寄生虫等)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动物与动物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回答:1.非典、禽流感、艾滋病、乙型肝炎、甲型H1N1流感等。2.填写表格,学生就表格进行表达交流。并提出各种关于传染病的问题。3.有传染性,能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的传播的疾病。学生通过观看老师提供的图片资料,分析讨论得出:引发传染病的元凶可能是病毒、细菌、寄生虫等生物。总结传染病的概念。   20分钟二、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提问:传染病为什么能流行?传染病的流行有哪些基本环节呢?展示:课本69页资料1。提出问题:1.流行性感冒的病原体是什么?2.病原体首先存在于什么人身上?3.流行性感冒通过什么途径传播到健康人身上的?4.什么人最容易得流行性感冒?教师归纳学生回答,提出问题:1.流行性感冒流行的实质呢?2.可以将这个过程分为几个环节呢?总结:传染源——能够传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易感人群——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通过几个传染病的具体事例分析传染病的三个环节。 阅读资料分析,回答:1.流行性感冒病毒。2.病人或病毒携带者。3.飞沫。4.老人和小孩、身体抵抗力弱的人。1.流感病毒从病人或病毒携带者身上通过飞沫传播到健康人身上。2.病人或病毒携带者、传播途径、健康人。对号入座:流感的传染源——得流感的人;传播途径——飞沫传播;易感人群——对流感缺乏免疫力的人,如:老人和小孩。了解几种常见的传染病及其传播。 10分钟三、传染病的预防措施讨论:传染病流传的三个环节可以缺少吗?在2003年“非典”期间,为了预防“非典”人们采取了哪些措施。看书上的图片,以上各种方法,各从传染病的哪个环节上考虑的?学生回答:不能缺少。       归纳传染病预防的方法。讲:传染病的预防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采取综合的措施,但又要根据具体不同病种的特点和具体情况,抓住主要环节,做到综合措施和重点措施相结合。各种各样的预防措施。如:戴口罩、打扫卫生、隔离病人、喝增强免疫的中药……学生讨论以上的措施分别属于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板书设计:一、病原体二、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    流行性感冒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示意图   三、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课后反思:    本节课的内容较多,包括健康的概念、传染病的概念、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传染病的预防措施。怎样让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地获得这些知识,是摆在老师面前的一个课题。本节课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出发,分析资料,获得相关的知识,再解决实际问题,这种方法很受学生的欢迎。如传染病的预防,学生先回忆预防“非典”的方法,再从这些方法中归纳出控制传染病的措施,再运用这些措施讨论预防几种具体的传染病的方法。    课前调查,使学生在课堂上参与的积极性高,其内容也成为课堂上学习的知识的有益扩展。第二课时:科学认识艾滋病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能说出艾滋病的全称和致病病毒。           (2)了解艾滋病的致病机理和传播途径。           (3)通过模拟实验明确艾滋病的传播速度非常快。2.能力目标:(1)通过查阅资料,提高学生收集和分析资料的能力。           (2)通过课前制作标志、宣传画、排演短剧等过程,锻炼学生多方面能力。3.态度情感目标:(1)通过研究性学习全过程,了解艾滋病的危害和传播,认识到艾滋病离我们并不远,进一步规范学生                   的日常生活行为。              (2)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同学们的团队意识。课前准备:    1.把全班分成四个小组,每组事先查找相关内容。       ①第一组查关于“红丝带”的资料,手工制作红丝带。       ②第二、三组查资料制作相关主题的宣传画。       ③第三组查资料排演短剧,通过角色扮演展示艾滋病的致病机理。    2.教师准备:       ①一次性杯子、一次性针筒、酚酞溶液、氢氧化钠溶液、清水等;       ②短片:艾滋病的发现、现状等;       ③制作课件。教学过程:时间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3分钟课堂引入:播放短片:世界范围艾滋病流行现状、传播速度、高死亡率等。观看短片,感知艾滋病在世界范围内流行的状况,引发思考。15分钟一、艾滋病知多少?教师:从短片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信息:艾滋病是一种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有效的根治办法、病死率极高的传染病。它在全世界的广泛流行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看到这种状况,你可能会问:艾滋病真的那么厉害吗?它是由什么病毒引起的?平时我们得了重感冒、甚至肝炎肺炎都能治好,艾滋病就没法治好吗?下面我们看一段同学们编排的短剧,请大家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我们身处一个充满细菌、病毒的环境里,为什么没有天天得病?2.艾滋病病毒叫什么名字?它是怎样攻击人体免疫细胞的?3.人体一旦感染了艾滋病病毒会怎样? 师生共同讨论以上问题并明确:1.白细胞(免疫细胞)就像人体的小卫士,它能清除侵入人体的细菌病毒。     思考新问题 角色扮演短剧:HIV行动。  通过观看短剧深入浅出地理解艾滋病的致病机理。   2.HIV有两大特点,一个是它善于伪装,逃脱免疫细胞的监视。另外它能直接进攻免疫细胞,并且在免疫细胞内完成复制。(动画演示:HIV病毒进攻白细胞)经过复制的HIV病毒继续攻击其他免疫细胞,直至免疫系统的功能严重受损,反应迟钝、低下,甚至完全崩溃,也就是说再有什么细菌病毒侵入,免疫系统都无能为力了,这在医学上就称为免疫缺陷。正因为艾滋病病毒能造成人体免疫缺陷,因此我们把它称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英文缩写为HIV。3.一旦出现免疫缺陷,各种细菌病毒就会乘机而入,造成人体出现各种机会性感染。艾滋病的症状不仅表现在这些机会性感染,还包括各种肿瘤,最终艾滋病人会因为各种病症缠身而死亡,因此,我们说艾滋病是一种综合症。(PPT)理解艾滋病的全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25分钟二、艾滋病的传播了解了艾滋病的致病机理,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艾滋病病毒真的很可怕,但是它只是在人体内才有那么大的威力,到了人体外的环境,就没那么神气了。科学研究表明:艾滋病病毒只能在人体外存活几秒钟时间,而且只从一个活细胞传到另一个活细胞,一般的消毒水和高温就能把它消灭掉。这样看来艾滋病不是打一个喷嚏就能传染的,只有一些特殊的行为才可能感染HIV。你知道艾滋病有哪些传播途径吗?在世界范围内主要是性接触传播,而我国有68%的感染者是由于共用注射器吸食毒品感染的。不论是性接触,还是共用注射器吸毒的血液接触,都属于艾滋病传播的高危行为,而一个人一旦经历过这种高危行为,就有被传染的可能,而且其传播速度是相当惊人的。(提供数据)就这些数据和图片,已经让我们意识到艾滋病离我们并不遥远了,下面我们再来做一个模拟实验,更真切地感受艾滋病的传播速度。说明:1.今天我们用的所有用品都是干净的,绝对没有HIV病毒,一次性杯子、一次性针筒和实验室里常用的药品氢氧化钠和清水。2.这里有40个杯子,分成两排。前排20个杯子里都装了一些液体,大部分装的都是清水,只有个别杯子里放的是氢氧化钠溶液。你能看出哪一个装的是氢氧化钠溶液吗?后排20个杯子是空的,前后两个杯子的编号是一致的,为一组。3.请20个同学到前面来,每人拿一组杯子,从前排的杯子里倒出一部分液体(约1/4)到后排的空杯中,然后将后排杯子放回原处留作样品。4.每位同学手拿前排的杯子,取一只一次性针筒,用针筒从自己的杯子里吸一针筒溶液,随机找一个人两两交换:将你针筒里的液体注入到对方的杯子中,再让对方把针筒里的液体注入到你的杯子里。注意不要让你的针筒接触到对方杯中的液体,之后摇一摇自己的杯子,让里面的液体混合。这就交换了一次。5、再从自己的杯中抽取一针筒液体,再随机找一个人两两交换,这样交换四次后活动停止,请同学们把自己的杯子放到对应编号的杯子前,将针筒放回原处。说明:我们这是一个模拟实验。每个杯子里的液体代表的是人的体液,在这10个杯子中装有氢氧化钠溶液的就代表这个人是艾滋病感染者。每交换一次液体,代表的是进行了一次高危行为,或者是性行为,或者是血液接触行为。那么,我们来检测经历了三次高危行为的前后,艾滋病感染者的比例有什么变化。检验:酚酞试剂遇氢氧化钠溶液会变红。我想知道实验前这里代表的有几个艾滋病感染者,我要向哪些杯中滴加酚酞?(后排对照组)。注意观察,结果只有一个杯中变红了,说明实验前只有一个艾滋病感染者。这个比例也够高的,在我们普通人群中可不是这样。再向前排20个杯中滴加酚酞溶液,观察实验结果。提问:经历了四次高危行为以后,艾滋病感染者的比例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可见,艾滋病传播的速度是非常快的。提问:模拟实验进行时你知道谁代表的是艾滋病感染者吗?不知道,艾滋病感染者在潜伏期和正常人一样,两只眼睛一个鼻子一张嘴,我们无法从外表上加以区分。加上人们通常把艾滋病感染者和道德败坏连在一起,使得一些患者隐瞒自己的病情,成为暗藏的疾病传染者。在这种不知情的情况下,为了减少或避免被感染,我们怎么办?回想一下刚才的活动,如果再让你重新做一次这个实验,你会怎么做?在实际生活中,预防艾滋病,我们有拒绝高危行为的权利!   请同学介绍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性接触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                明确模拟实验没有危险性和具体操作过程后,学生开始活动。(3-5分钟)  请一个同学来滴酚酞进行检验,其他同学观察实验结果,感受艾滋病传播的速度有多快! 同学谈感受思考并回答   思考并回答:1、减少交换次数,交换四次,最多会有16个人被感染。2、减少交换对象,只要对方不是携带者,你就是安全的。3、拒绝交换,就会避免感染别人和被别人感染,是最安全的。  小结:通过今天的模拟实验,我们至少可以明确一点:高危行为真的是太危险!那么,你知道在日常生活中,哪些是感染艾滋病的高危行为?哪些是低危或者无危行为吗?可见,凡是有可能发生体液(尤其是精液、血液、阴道分泌物等)接触的行为就是高危行为,而日常生活中的一般接触,比如礼节性的拥抱、接吻是不会感染艾滋病的,属于低危或无危行为。那么如果以后见到艾滋病感染者你会害怕吗?同学举例,区别高危行为和低危行为。 同学发言2分钟小结:科学认识艾滋病通过这节课我们简单了解了艾滋病的致病机理,认识到HIV对人体的危害,由于目前尚无有效的根治办法,使得这一疾病成为全世界第四大致死因素。同时我们通过模拟实验,科学地认识了艾滋病的传播,对待艾滋病我们既不要掉以轻心,也不能草木皆兵,只要我们科学地认识艾滋病,了解它的传播途径,远离高危行为,就能做到保护自己、预防艾滋病。还记得这个红丝带标志吗?你知道当时人们佩戴这样一个红丝带是想表达一种什么心情吗?如果你愿意成为一名预防艾滋病的义务宣传员,如果你愿意向艾滋病感染者伸出你的手,给他们一点点关爱和帮助,那么请你回去做一个红丝带佩戴在胸前,让我们一起加入到预防艾滋病的队伍中来,好吗?    同学发言:少一点歧视,多一份关爱!    课后反思:    (一)设计思想:    艾滋病预防教育是青春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艾滋病流行的趋势日益严重,面对青少年生活观念的日益变化,对学生进行艾滋病预防教育势在必行。但是像这种侧重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专题课教育,很难在一节课之内达到教学目标,尤其是关于艾滋病的内容很多,在一节课内立足点放在哪儿?重点要讲清楚什么内容?我是这样进行设计的:    1.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进行自我教育和同伴教育。让学生在查资料、做“红丝带”标志、制作宣传画、排练角色扮演短剧等活动中了解艾滋病的危害及传播途径,逐渐增强珍爱生命、预防艾滋病及关爱艾滋病毒感染者的意识。利用课堂40分钟交流、展示,既可以作为对学生阶段性自主学习的一个评价,又可以使同学们对艾滋病的认识进一步提高、升华,真正意识到艾滋病危害的严重性。    2.预防艾滋病、怎样对待艾滋病感染者等诸多问题,关键在于能否科学认识艾滋病,因此我把这节课的立足点放在了科学认识艾滋病。为了能深入浅出的让学生了解艾滋病的致病机理、传播途径等知识,设计了两个学生活动:短剧“HIV行动”简单再现艾滋病的致病机理,模拟实验进一步让学生感受艾滋病的传播。    (二)课后自评:    1.整个课的设计应该说主题比较突出,围绕怎样科学认识艾滋病安排的两个活动,构思都比较巧妙,避免了用电脑大量地出示资料,使这节课更具有可操作性。第一个角色扮演活动,由8个同学生动地表现出人体小卫士白细胞怎样抗击侵入人体的常见病毒,又是怎样遭受HIV病毒攻击的。在看完短剧后,请同学们分析提出的问题,更加通俗易懂,再配合动画,利于同学理解艾滋病的致病机理。第二个模拟实验活动,同学们在参与过程中体验到艾滋病传播的速度真的很快,尤其在对实验进行分析后,同学们能自己说出怎样预防艾滋病和对待艾滋病感染者,做到科学认识艾滋病,水到渠成。    2.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对于像“毒品预防教育”、“艾滋病预防教育”等专题性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同学们在这样一个过程中,不仅首先了解了相关知识,进行了自我教育,而且锻炼了多方面能力,更重要的是在课堂上的参与性更强了,从课后反馈来看,学生们更喜欢这样的课。    3.这节课还有需要斟酌和改进的地方,如模拟实验中如何保证几次交换后被感染的人数多一些,可以在交换后用针筒搅动一下杯中的液体,使之充分混合,再进行下一次交换,效果会更好等。 第一章第二节免疫与计划免疫教学目标:    知识:1.描述人体的免疫功能;       2.区别人体的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       3.说明计划免疫的意义。    能力:通过资料分析及观看动画,培养学生理解问题的能力以及用生物学语言进行表述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回忆自己接种疫苗的情况,体会父母对子女的关爱和国家对儿童健康成长的关心。教学重点分析:    人体的三道防线;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免疫的功能。    人之所以生活在充满病原体的环境中而不得病或少得病,就是因为人体有抵御病原体侵入的三道防线。在讲述这三道防线的过程中,提出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概念,并进一步理解免疫的功能。在信息发达的今天,免疫这个词的出现率非常高,不论是保健品的广告,还是其他似是而非的运用,所以我们有必要让学生明确免疫的真实含义。教学难点分析:   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的作用机理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难以理解,抗原、抗体、免疫细胞等都是一些陌生的概念,对于初中生讲得难易适中,让学生好接受是关键。 教学策略:   人体的三道防线是学生比较好接受的内容,通过资料分析,结合生动有趣的动画和生活实例,让学生了解人体抵御病原体的这三道防线。特异性免疫是难点,利用动画及简单明了的图解说明抗原、抗体的概念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学生比较好理解。   这节课联系实际的内容很多,可以充分发动学生进行讨论,但一定要注意控制好课堂。课时安排:2课时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相关的课件。    2.学生将自己的预防接种卡带来。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时间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4分钟导入新课(分析现象,提出问题,提高学生对本节内容学习的兴趣。)提出问题:我们生活在一个有大量病原体的环境里,可为什么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安然无恙呢?讲述:人类对疾病的抵抗力是人体免疫的一个部分,随着人类科学的进步和发展,人们发现免疫不仅包括人体对疾病产生的抵抗力,还包括其他的内容。提出问题:请同学们判断以下的哪些现象与免疫有关?在你的生活常识中,你理解什么是免疫?(不要求学生对免疫概念理解准确,介绍免疫学与其它科学一样是一个逐步发展的科学,需要我们进一步的探讨,引导学生进入以下的学习。)板书:第二节免疫与计划免疫 思考回答:(我们人类有抵抗力。)  讨论回答:以上的各种现象哪些与人体免疫有关?学生提出对免疫概念的理解。10分钟一、人体的三道防线1、人体的第一道防线:皮肤和黏膜。人体抵抗病原体有三道防线。指导学生阅读P75资料1并提出问题:资料1说明什么问题?提问:有没有同学亲身体会过皮肤破坏后,人身体的反应。举例:烧伤病人的治疗环境,说明皮肤具有阻挡或杀死病原体、清扫异物的作用。动画展示:痰的产生和排除。说明呼吸道粘膜的作用。总结:人体与外界环境接触的皮肤和呼吸道黏膜属于人体的第一道防线。 1、阅读资料12、讨论:为什么涂在清洁皮肤上的病菌会很快死亡?3、学生举例皮肤受伤后的感受。观看图片,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析、体会皮肤的免疫作用。15分钟2、人体的第二道防线: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通过资料一,我们知道皮肤虽然具有免疫能力,但还是不能杀死所有的病原体,当病原体突破第一道防线,人体又怎样与病原体战斗呢?动画展示:溶菌酶的作用动画展示:吞噬细胞的功能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和讲解身体中吞噬细胞的分布。总结人体第一道和第二道防线的共同特点,提出非特异性免疫的概念。   ■人人生来就有的   ■不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 阅读资料二:了解人体的第二道防线。学生描述溶菌酶的杀菌过程。学生描述吞噬细胞吞噬病菌的过程、作用。并解释皮肤破坏后的红肿、化脓现象。 15分钟3、人体的第三道防线。组成: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功能:产生抗体消灭病原体(抗原)引导学生阅读资料3  利用图片、动画讲解抗原、抗体和吞噬细胞之间的关系。用图示说明抗原和抗体的概念及之间的关系,教师运用各种比喻帮助学生理解抗体和抗原的关系和功能。总结:特异性免疫   ■出生后才有的   ■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学生阅读,讨论回答为什么接种过水痘疫苗或出过水痘的人能够抵抗水痘病毒的侵袭呢?进而认识人体第三道防线的组成: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学生观看动画,尝试描述抗原、抗体的概念及之间的关系。学生理解第三道防线的作用,理解特异性免疫。1分钟总结人体正是由于拥有这三道防线,具有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才能与病原体作斗争。  第二课时:时间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5分钟复习给出人体三道防线表格,组织学生填写填写表格,复习巩固15分钟在总结人体三道防线基础上,给出免疫的概念。 二、免疫的概念和功能传统概念:指人体对病原体及其有害产物的不同程度的抵抗力。现代概念:免疫是人体的一种生理功能,人体依靠它能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从而破坏排斥进入人体的抗原物质,以维持体内环境的平衡和稳定。指导学生看图,理解免疫的功能。通过举实例认识免疫的概念。 看图说话,总结免疫的功能:防御感染功能自我稳定功能免疫监视功能10分钟免疫不总是有益的介绍排异反应、过敏反应、自身免疫病等。倾听、释疑15分钟三、计划免疫疫苗的特点计划免疫的概念设疑:我们从小到大接种过很多的疫苗,看看自己的接种本,都打过哪些疫苗呢?为什么接种疫苗能预防传染病呢? 提问:什么是计划免疫呢?讲:计划免疫对提高人体健康的意义,人的寿命的延长与计划免疫的关系,以及国家对计划免疫的重视。学生:展示他们的预防接种证和免疫接种卡,说一说自己接种过的疫苗,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进一步理解免疫的功能。学生回答,教师补充。板书设计:一、人体的三道防线 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范围对体外异物都反应。对一种异物有反应。形成生来就有后天形成的作用弱强二、免疫的功能防御感染功能自我稳定功能免疫监视功能三、计划免疫:有计划地进行预防接种教学反思:    本节的内容通过贴近生活的事例、丰富的动画、形象的比喻,深入浅出地让学生了解了免疫的有关知识。这个内容不是教师直接表达的,而是通过提供丰富的资料,学生通过分析得出的结论,还有一些部分也充分地运用了教材的资源,形式多样,学生爱学、乐学。课堂气氛活跃,学习效果好。 第二章用药和急救教学目标:    知识:1.描述安全用药,区别处方药和非处方药;          2.说出常见的急救措施,说明寻求紧急求助的方法。    能力:1.通过学习急救常识,增长处理紧急事故的应对能力;          2.运用所学知识,设计家用小药箱或旅行小药箱。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关注药物的安全使用问题,纠正有病就吃消炎药的错误观点;                      2.体验常见的急救措施,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教学重点分析:    安全用药常识和急救方法。    药物不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只是帮助人们摆脱疾病状态、起治疗作用的物质。帮助学生树立对药物的正确认识,懂得安全用药的重要性。    突发意外事件是很难完全避免的,所以学生必须掌握紧急求助电话,知道常见的急救措施。教学难点分析:    急救方法的演练实施。    急救方法最好让学生实际演练一下,如果有参加过红十字会培训的同学,让他们演示也很好。教学策略:    学习生物学的核心目的就是掌握正确的生物学知识,用以指导健康生活。用药和急救都是学生必须了解的常识,虽然学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了解相应的内容,但是在课堂上集体学习的气氛更好,知识掌握也更为牢固。因此,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起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是极为重要的。    解读药物说明书环节除了让学生了解用药时需注意的信息,学生还会提出一些具体问题,教师要有所准备。急救措施如果不能实地演练,也要通过视频等手段让学生了解急救的方法和过程。课时安排:2课时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相关的课件,并将收集的药物说明书带来。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时间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5分钟导入新课日常生活中有个头疼脑热家长通常给我们吃点药就好了,这样做可以吗?当然可以,但前提是家长要有一定的医学常识,对轻微病症的诊断和用药方法正确,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在没有医生指导的情况下,如果一旦用错药,不仅耽误治病,还会造成不良后果。显然,做到安全用药非常重要。那么,我们在需要使用药物的时候,应当遵循什么原则呢?  认识安全用药的重要性,举例说明用错药的严重后果。35分钟安全用药你了解“是药三分毒”这句话的含义吗?解答学生的问题。中药不是没有毒副作用,而是和西药相比,毒副作用可能会小一些。所以我们要做到安全用药,什么是安全用药?1.介绍安全用药的定义。安全用药是指根据病情需要,在选择药物的品种、剂量和服用时间等方面都要恰到好处,充分发挥药物的最佳效果,尽量避免药物对人体所产生的不良反应或危害。2.处方药和非处方药。处方药:必须凭职业医师或助理医师的处方才可购买,按医嘱服药。非处方药不需要凭医师处方即可购买,按所附说明服药,简称OTC。3.介绍中药和西药的区别。  4.指导学生阅读药物使用说明书请大家拿出准备好的药品说明书,看看哪些信息对于安全用药是十分重要的让学生完成课堂小练习   5.常见药物和药具的介绍。6.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一个旅行小药箱。对学生设计的小药箱给予评价。学生回答:药物可能都有一定的毒副作用。也许还有学生会提问关于中药的问题  阅读药物说明书:在说明书上首先介绍药物的成分,从成分上区分哪些是中药、哪些是西药,区分的依据——中药一般来源于天然动植物或矿物;西药一般是化学合成的或者是天然动植物提纯的。“作用与用途”或“功能与主治”说明该药能治何种病症,一定要对症下药。“用法”主要说明药物的使用方法,口服、外用?“用量”要结合规格来看,比如:用量每次12克,规格是每袋6克,一次就要吃两袋。有效期最关键,一般3-5年,要根据生产日期推算。“批准文号”和“制造单位”说明药品经过国家检验合格,否则是非法药品,不能使用。学生分组讨论、设计旅行小药箱5分钟科学家的故事介绍李时珍的生平和《本草纲目》在我国以及世界医学界的重要影响倾听,增强自豪感第二课时时间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5分钟导入新课生活当中,难免遇到突发的意外情况。例如:由于煤气泄漏导致了煤气中毒,由于车祸造成了骨折等等。这些情况下,应该如何应对呢?简单点评学生的回答。 学生讨论并发表见解30分钟绿色生命程序(老年突发性疾病的急救)在我们遇到紧急情况时,请开启绿色生命程序。第一步:判断意识第二步:拨打急救电话强调拨打电话时的注意事项:(1)说明患者基本情况。(2)简述最危急的病情。(3)讲清详细地址,如×街×号×楼×室。不要含糊其词,说在某某路口或某某商店楼上等。(4)报告呼救者姓名、电话号码,以防万一找不到时可与呼救者联系。(5)呼救后应派人在路口等候救护车。及时清除过道上影响搬运病人的杂物。第三步: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挤压A、B、C播放视频:A——开放气道B——人工呼吸C——心脏复苏术  怎样拨打急救电话?练习拨打120急救电话      看录像,学习急救方法,有条件可以现场做演练。 总结:大脑缺氧4-6min,脑细胞将出现损伤;大脑缺氧7-10min,造成无法恢复的脑死亡。而正确的人工呼吸,可供应75%的氧气;正确的心脏按压,可供应70%的血液。所以,如果你有急救常识,当你遇到紧急情况的时候,请伸出援助之手,30分钟就可以救人一命!8分钟止血法生活中还常会遇到外伤流血的状况,我们该怎么办?外伤创伤往往伴随出血,先要判断是什么类型的血管出血,在送往医院救治之前必须先做止血处理:毛细血管出血:渗出血珠静脉出血:缓慢流出动脉出血:喷出或涌出静脉出血应在流血处的远心端包扎伤口;动脉出血应在流血处的近心端包扎伤口。内出血一定要及时去医院救治。学生说明自己处理外伤流血的方法。学生回忆七年级下册有关血管和血型的知识,认可不同血管流血的状况,学会判断和处理。2分钟复习巩固教师指导学生完成P86的练习题完成练习板书设计:第二章用药和急救一、安全用药1.安全用药的含义2.处方药和非处方药3.解读药物说明书二、急救方法1.绿色生命程序判断意识;拨打呼救电话;人工呼吸和心脏复苏术2.止血法静脉流血:扎远心端动脉出血:扎近心端教学反思:    安全用药和急救常识,不仅是学生需要了解的知识,更需要学生能够运用到生活实际中。2004年底,印尼海啸中那个观察到海水异常变化的英国女孩,挽救了数百人的生命。本人认为,生物教师最好都能系统参加急救员的培训,并且利用课堂授课,培训更多的学生。第三章第一节评价自己的健康状况教学目标:    知识:说明健康的定义,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    能力:尝试综合评价自己的健康状况。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调控情绪的技能,关注心理健康对个体健康的重要意义。教学重点分析:    正确评价自己的健康状况,关注健康问题。   全面理解健康的含义,认识到心理健康对个体健康的重要意义。WHO对健康的定义是:健康是指一种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通过本节课程的学习,应该让学生明确:健康是人类最大的财富。教学难点分析:    学会调节情绪的方法,保持心理健康。   对于生物老师来说,不是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对一些心理问题讲不到位,最好与心理老师合作来做这方面工作。如果条件不允许,我们也要多学些这方面的知识,给学生以指导。教学策略:    健康是人类永恒的话题,随着人类社会的日益繁荣与进步,精神活动的丰富多彩,物质生活的极大提高,人们对健康的渴望越来越迫切。树立正确的健康意识,学会调节情绪的方法,必将使学生受益终身。通过给自己的健康打分,帮助学生全面认识自己的健康状况,进一步理解健康的定义。另外给学生一些具体建议将对学生有很大的帮助。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准备:    教师和学生共同收集精神压力、情绪不良对身体造成危害的资料和不良情绪调适方法资料,教师自制成PPT。教学设计:时间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5分钟导入新课通过案例讨论,导入新课: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情,清华大学一位大学生在校内各项体检中均正常,但他在游览北京动物园时,却用浓硫酸泼在了黑熊身上来做实验,从而引发了全市乃至全国人民的关注,请大家讨论一下,这位大学生健康吗?现在出现了二种皆然不同的观点,到底哪种观点正确呢? 学生讨论发言:(他是健康的,原因是他在各项体检中均正常,属于健康人。)(他是不健康的,因为他心理有问题。) 下面请同学们谈谈什么是健康?老师在黑板左侧板书学生回答内容的重点。让我们一起到新的章节中去找答案。板书:第一节评价自己的健康学生回答的内容多种多样。25分钟给“你”的健康打分你认为自己的健康状况如何?请你给自己的健康打分。说明测试注意事项(独自打分、如实评价;总分仅供参考,不绝对,不要有任何思想负担;分数可保密等)并组织学生进行测试。 进一步引导学生对测试题进行划分,阐明划分标准和划分不可绝对化。通过划分发现测试题包括生理的、心理的、社会适应方面的,可见健康不只是身体没有疾病,而是身体、心理及社会适应方面的统一。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完整的健康新概念。学生根据题目进行自我健康小测试。想一想:1、我得分最低的是哪些条?2、我最不重视的是哪些条?3、我从来没有把它也当成“健康的内容”的是哪些条?认同健康包括三个方面,并理解三者之间的关系。13分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教师通过实例引导学生分析出心理健康对健康的影响。在健康的三个方面中,心理健康对健康的影响往往容易被忽视。请分析以下的事例:(1)机场从事调度的工作人员患心脏病的比例高于其他人。(2)美国硅谷人才济济,裁员现象严重,雇员猝死率高。(3)据医疗结果显示,人失业时,血压升高,有新工作后血压降低。(4)中小学教师甲状腺功能亢进的患者比例明显高于其他职业。(5)科学家们做了这样的实验,从20只一起长大的大白鼠中,先对其中10只进行免疫功能检查,第二天再检查剩下的10只,发现后10只大白鼠免疫功能明显降低。从以上事例可以看出心理健康对健康的影响是很大的,特别是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更要注意自己的心理健康。我们该怎样保持健康的心理呢?教师点评、归纳、小结并纠正不恰当的方法。要点评并纠正学生列举的不合适的方法。(如吸烟、饮酒、打架、暴饮暴食、成天打游戏、上网、乱敲公物、在教室内乱吼乱叫等。)教师展示投影,提供更多的科学调适不良情绪的方法。如找朋友倾诉、写日记、痛哭一场、理性升华、适度让步、自我解脱、参加体育运动、培养兴趣、听音乐、逛街、阅读、郊游、看电影、暗示自己战胜困难、保持乐观的心态等等。专家预计:心理养生将成为21世纪的健康主题。所谓心理养生,就是从精神上保持良好状态,以保障机体功能的正常发挥,来达到防病健身、延年益寿的目的。     分析以上事例中健康出现问题的原因,认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再次分析前面那个清华大学的学生,由于心理健康出现了问题而导致做出不该做的事情。探讨调节不良情绪的方法,保持愉快的心情。  认同调节心理健康的正确方法,保持心理平衡,要淡泊宁静,知足常乐,增强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保证身心健康。做一个真正健康的中学生。2分钟拓展介绍心理咨询师目前在我国的需求量。阅读P93“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心理咨询师)板书设计:第一节评价自己的健康状况一、评价自己的健康状况二、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教学反思:    撰写本节教学设计的时候,惊闻央视主持人罗京英年早逝的消息,深感痛心。工作25年,从未出错,这是怎样的高度责任心才能做到的?心理压力之大,是不言而喻的。本节课强调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并通过对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的剖析,使学生理解了健康的具体含义。通过引导学生学会调节情绪的技能和方法,帮助他们保持愉快的心情,主动调节不良情绪,保持心理健康。 第三章第二节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教学目标:    知识:分析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说出健康生活方式的内容与作用。    能力:尝试健康的生活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同酗酒和吸烟对人体健康的危害,认同选择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分析:    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    通过对几种疾病死亡率的分析,认识到健康的生活方式的重要性。通过视频展示实验,认识到香烟、酒精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确立应该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才是健康的。要健康长寿,就应采取科学的生活方式,做自身健康的主宰者!教学难点分析:    探究酒精或烟草浸出液对水蚤心率的影响。   鉴于本探究活动的效果很难达到特别理想,建议播放效果较好的探究活动的视频。通过视频让学生认识到酒精或烟草浸出液对水蚤心率造成影响,进一步意识到喝酒、吸烟对身体的危害。教学策略:    从古文引入,体现了生物和多个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本节课的核心目的是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生活方式和健康的因果关系,从而自觉地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摒弃不良的生活方式。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设计:时间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3分钟导入新课2000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半百而衰”:——就是由于不懂得或不实行养生之道,而不能“尽终其天年”。——而活到自己应该活到的岁数,就是由于认真实行了养生之道的结果。板书:第二节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  谈论古文的含义,认同中医强调的养生之道就是我们所说的健康的生活方式。25分钟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P94资料分析:1957年和1999年中国城市前七位主要疾病死亡率变化表。提问:(1)40多年来,导致我国城市居民死亡的主要疾病种类发生了哪些变化?(2)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从资料分析可以知道:生活方式已经成为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讲述哈佛大学的研究结论哈佛大学有一项时期长达60年的研究项目,对各种类型的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跟踪调查。这项研究表明:健康生活往往得益于一个人在饮食、体育锻炼和如何对待逆境等问题上作出正确选择的结果。健康的生命首先取决于自己:世界卫生组织(WHO)曾向世界宣布,个人的健康和寿命60%取决于自己,15%取决于遗传,10%取决于社会因素,8%取决于医疗条件,7%取决于气候影响,而取决于个人的因素中,生活方式是主要因素。那么,什么是生活方式呢?怎样的生活方式才有利于健康?介绍青少年常见的一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讨论并得出结论:在现代社会中,影响人们健康的疾病已经发生了变化,生活方式已经成为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     进一步认同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 通过阅读,找到书上对生活方式的描述,明确生活方式就是指日常的饮食习惯、起居习惯等行为。通过讨论,明确哪些是有利于健康的生活方式,哪些不良的习惯会有害健康。15分钟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 播放视频:酒精对水蚤心率的影响,之后组织学生发表自己的感想。介绍喝酒、吸烟等不良生活方式对健康的不利影响。提出问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怎样影响健康?观看视频,发表感想。深刻认识不良生活方式对健康确实有不利影响。2分钟 布置作业:1.给自己制定健康计划2.给某某写一封信,劝他改正一种不健康的生活习惯。要说明这种生活习惯的危害,并建议他如何改正。200-400字。 制定符合自身特点的健康的生活方式方案。板书设计:第二节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一、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二、不良的生活方式对健康的不利影响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资料分析出发,从我国近些年主要疾病的变化引发思考,具体分析了生活方式与健康的关系,并通过观看视频了解酒精对水蚤心率的影响,进一步明确不良生活方式对健康的不利影响。布置的作业能进一步帮助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并用这种观点影响周围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