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62.63 KB
  • 38页

重点河流水生生物多样性

  • 3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重点河流水生生物多样性调查与评估技术要求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2017.7 一、总则(一)调查目标在长江、珠江、黄河、海河、辽河、淮河、松花江等七大重点河流干支流及附属水体开展水生生物多样性调查与评估,查明水生生物种类、分布、数量,评估重点河流水生生物多样性现状及受威胁情况,为全面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与评估提供经验,为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和决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二)调查对象淡水鱼类、大型底栖动物(包括多毛类、寡毛类、水生昆虫、软体类、甲壳类等)、浮游生物(包括浮游动物和浮游藻类)。(三)调查周期每个重点河流调查与评估周期为2年。二、调查要求(一)调查准备34 根据调查目的、任务以及调查对象,确立调查工作所涉及的区域或范围,收集、分析与调查任务有关的文献和相关资料,初步确定调查范围内的重点物种名单。结合调查地区的实际情况,组织调查队伍,开展必要的人员培训,准备野外作业需要的工具,包括样品采集用具、标本保存处理用具、标本防腐剂、照相设备、信息记录用具、工具书等。在开展现场踏查和野外采样前,必须进行野外安全培训。(二)技术要求1、调查采样频次鱼类、水生哺乳类按照丰水、枯水及平水期进行采样或调查,至少保证春季和秋季两次调查。底栖动物、浮游生物及着生藻类等类群每季度开展一次采样调查。各类群在经费允许和采样方便的情况下可增加调查采样频次。2、调查采样点设置鱼类采样点为1-5km长的河段(图1),底栖动物、浮游生物和着生藻类采样点为分布在断面上的点(图2)。图1鱼类调查采样点设置示意图34 6-12Km图2底栖动物、浮游生物、着生藻类调查采样点设置示意图根据确定的调查范围,在图上预先布设采样河段与采样点,并按照以下原则进行现场踏查并确定采样点:①七大重点河流干流及一级支流上布设采样点时,相邻采样点间距不得大于100km,二级以上支流相邻采样点间距不得大于50km;鱼类、底栖动物、浮游生物和着生藻类采样点位置应尽量一致;②底栖动物、浮游生物和着生藻类每个断面上的采样点均应覆盖河道和河流两岸,每个采样点采集3次以上重复样品;③应充分考虑采样点的代表性,涵盖水生生物代表性生境类型,如急流、浅滩、深潭、河口和支流河口以及河漫滩等;同一采样点或河段的不同生境类型必须采样;④重要经济鱼类或珍稀种类的索饵、洄游及产卵场等重要栖息地必须布设样点或河段采样;⑤发现水体污染、温排水、岸线固化、挖沙等破坏水生生物栖息地活动发生地点,应当记录点位,并尽量布设样点或河段采样;⑥因地形、环境等因素影响,在地图上定为采样河段或采样点但不适宜布设的,可不予布设,但应记录地理坐标,并采集图像信息上传。34 3、采样方法(1)鱼类根据采样点实际情况,综合运用以下建议采样方法,并在采样时记录采样所使用的方法。鱼类样品采集后,应尽快采取措施防止其腐烂。1)网捕法网捕法是指借助各种捕鱼网具,捕捞一定水体范围内的鱼类进行种类调查和统计的方法,常见的方法包括手抛网、拖网、流刺网、围网、抄网、渔笼等。网捕法适用于调查各种生境的鱼类种类、数量、分布、频度、生境、受威胁因素等。根据调查采样物种的需求和栖息地类型,选择相应的网具和捕鱼方法,以及对应的渔网网眼。采样时应记录网具规格和放置时间。2)垂钓法垂钓法主要是指采用渔竿、渔线、渔钩及钓饵等工具进行捕鱼的方法。3)光诱法光诱法是指利用鱼类趋光特性,使用人工光源,将鱼诱集到指定区域加以捕捞的方法。4)电捕鱼法34 指使用电鱼机向水体施加电流,使鱼发生晕厥或暂时丧失活动能力而浮上水面,便于捕捉或观测。电渔法适合在上下游的均为狭长浅滩的河段进行采样,配合采样范围内的天然屏障或围网进行拦截。适用于调查鱼类种类和数量。采用电捕鱼法前,需先取得渔政等相关部门批准。电捕鱼时应注意操作人员安全防护,必须穿戴防水靴、橡胶手套等安全防护装备。5)其他采集法市场采集法:指通过访谈渔民或调查水产码头,了解掌握一定河段的鱼类资源种类和数量,并通过渔民或鱼市购买鱼类制作凭证样本。市场采集法适用于调查传统资源鱼类的资源量和种群结构,宜作为其他捕鱼方法的补充。在市场采集标本时尽量选择形态完整的个体。但若遇到特殊种类,应尽量收集。收集标本时,应注意了解所获鱼类来源,记录当地名称,了解产量情况等。(2)大型底栖动物采样方法根据采样点实际情况,综合运用以下建议采样方法,并在采样时记录采样所使用的方法。底栖动物样品采集后,应尽快采取措施防止其腐烂。1)网筛法指用铁锹等工具将一定范围内的底质铲入抄网等网具筛出底栖动物的方法。抄网法适用于浅滩、浅池等栖息地类型。34 采样时应记录网具的规格、网眼密度,以及筛选底质的面积等。底质中有较大石块时,可用手捡起,剥离其上附着的生物。2)拖网法指将一定规格的拖网放于水底,借助船舶的行驶,将一定范围内的底质扫入拖网,起网后筛选底栖动物的方法。适用于水深较深的水域。采样时应记录拖网类型(阿氏拖网、三角拖网、桁拖网、双刃拖网等)、规格、网眼密度、拖行时间和距离等。如果出现网眼堵塞的情况,将网内采集到的样品丢弃,重新在相同栖息地类型的不同位置采集样品。(3)采泥器法指用彼得逊采泥器(抓斗式采泥器)或其他采泥工具从水底采集一定面积内的底质,筛选出底质中的生物。适用于水深较深的淤泥质、泥沙质水域。采样时应记录采泥器抓斗大小、采集次数等。(3)浮游生物采样方法根据采样点实际情况,综合运用以下建议采样方法,并在采样时记录采样所使用的方法。浮游生物样品采集后,应尽快采取措施进行固定,防止其腐烂变质或影响其他样品。1)采水样法34 指用一定体积的采水器在不同水层采集固定体积的水样,经沉淀、浓缩后,吸取混合均匀的浓缩样至计数框中,统计浮游生物种类、数量和体积。适用于水深较深的水体采样,以及采集定量样品。采样时应记录采集水样的体积、采水位置(岸边、河湖中央)和采集的水层、分层水样是否混合等。2)浮游生物网法指用一定规格的浮游生物网(一般为25号浮游生物网)来回捞取,并从网中过滤出浮游生物的方法。适用于水面较宽、水深较深的水体,一般用于采集定性样品。采样时网口上端不能露出水面,记录下水流速度、采集时间及采集位置(岸边、河湖中央)等。3)直接捞取法当水体中存在体积较大、较长且分枝的漂浮藻类时,可直接用手、网或竹竿等工具将藻类捞起,并置于盛水容器或固定液中。采集藻类团块时应注意采集不同颜色的藻块或同一藻块上不同颜色的部位;采集较长且分枝的藻类时应尽可能采集整体。采样时应记录采集位置(岸边、河湖中央)等。4)其他方法当水面较小、水深较浅,不适宜采用上述采样方法时,可用碗、杯子等容器盛水倒入网中过滤,盛水时应注意不要带入泥沙。(4)着生藻类1)天然基质法34 根据采样河段生境类型的不同,选用以下方法进行采样:底质为砂砾、卵石、圆石及树木残骸:从水中移出底质,从表层刷下藻类的代表性区域,用蒸馏水冲洗入样品瓶。底质为苔藓、大型藻类、维管植物、根块:取植物的一部分,放入样品瓶,加少量蒸馏水,大力摇动、轻轻刮擦,清除藻类,然后将植物从样品瓶中移走。底质为大块岩石、河床岩石、原木、树木:将一端带有橡胶圈的PVC管置于底质上,使橡胶圈与底质密封,用牙刷或刮刀将管中的藻类刮下,再用移液器将其移出。底质为沙、淤泥、微小颗粒有机物、粘土:将培养皿倒置在底质上,在培养皿下插入刮刀,取下培养皿中的底质,从河中移出底质后,洗入样品瓶中。除了刮刀,还可使用汤匙、镊子或移液器。2)人工基质法使用显微镜玻片(置于硅藻计中),或聚氨酯泡沫塑料块(PFU)、丙烯酸缆绳等人工基质。将硅藻计或其他适用基质放入研究区域,缚在钉入河流底部的钢筋或其他结构上,每个站位至少放置3个。2-4周后,采集基质,用牙刷、汤匙、刮刀等工具将着生藻类取下。4、标本采集(1)采集记录34 采集地点选定后,应首先在野外采样点记录表上记录采集日期、地点、水系(河湖溪流)名称、地理坐标、水质及采集工具等,并拍摄环境照。(2)采集原则1)严格保护采集对象标本的采集须以不破坏水生生物栖息地为原则,或将对栖息地破坏降至最低限度;采集珍稀濒危水生生物时,除必须制作标本的,原则上拍照留存后及时放生,避免过度捕捞。2)合理选择采集对象尽量采集大小适中的成年个体,便于标本的处理、制作、保存和鉴定研究。同时,还应考虑标本的性别。对于鱼类标本,应尽量选择鳞片完整、鳍条等外表机构齐全无破损的完整个体。(3)采集数量1)鱼类采集过程中,应当注意控制采集数量。每个采集点普通标本不超过5尾/种,遇野外鉴定困难物种,或需特别研究物种,每个点采集数量不超过20尾/种。每个采样点采集到的种类至少要保存2份标本。其中一份标本交环境保护部保存。2)底栖动物采样河段中的所有生境类型至少重复采样3次。34 3)浮游生物定量采集时,每个河段采集至少3个重复样;浮游藻类定性样品的采集应在定量样品采集结束后进行。4)着生藻类采样河段中的所有生境类型至少重复采样3次。(4)影像记录采到标本后,应在固定防腐处理前对标本拍照记录。影像记录要求见第8节。5、标签记录使用竹牌、布条或定制塑料标签为标本编号。标签编号应与记录本上信息页编号一一对应,并与标本共同存放。鱼类标本标签记录:可用标签枪将已编号的标签从标本下颌或尾柄处穿入鱼体,或将大小适宜的标签塞入鱼体右侧鳃盖,或用针线将标签穿系在鱼尾柄处。底栖动物、浮游生物和着生藻类标签记录:应将永久性标签分别附于样品瓶外侧,并按要求附加采样信息。6、处理野外标本(1)鱼类1)清洗34 使用清水清洗标本,从鱼头部向尾部方向小心清洗,避免刮落鳞片。若鱼体表黏液较多,应将标本置于解剖盘中,用软刷蘸洗涤液小心刷洗,待黏液取出后,再用清水清洗。在繁殖季节采集鱼类物种时,应注意某些物种的雄鱼体表生长有颗粒状珠星,应避免洗掉珠星。2)整形将扭曲变形的个体调整到自然状态,使其具备标本制作的条件。3)展姿对于活体,可直接放入配置好的固定液,使鳍条自然伸展,保持接近自然状态的体态。切记将大量活体在少量水中暂养,引起标本个体死亡。对于死亡个体,可将标本平置于密度较大的泡沫塑料板上,头部朝左、腹部朝下,用细长针将背鳍、尾鳍、臀鳍及左侧腹鳍按自然状态展开、固定于泡沫塑料板上后,用注射器或吸管将福尔马林原液滴在鱼鳍基部5至10分钟后,去除固定用长针。4)大型鱼类防腐处理应及时对标本进行防腐处理,按10毫克/千克体重,用注射器向腹腔或肌肉中注射10%福尔马林液,还应向鱼鳃处喷洒少量10%福尔马林液。5)标本固定34 标本应在盛有10%福尔马林的密闭容器中浸泡固定24小时以上,直至鱼体完全变硬。标本固定完成后,应更华为5-8%的福尔马林液保存。应使用有足够空间的容器固定处理标本,使标本可在容器中平直拜访,固定液能够完全浸没标本。(2)大型底栖动物样品采集后,为防止加入酒精后脱色,加固定液前要记录好样品色泽。根据现场采样种类多少,要将较硬的甲壳类等与软体动物如水栖寡毛类、蛭类水生昆虫的幼虫(稚虫)等分开。分别盛入塑料瓶中,个体较小的放入指管中。为防止软体动物断体,脱水、收缩,现场加入1%福尔马林或30%酒精固定。样品带回实验室后,用70%酒精或5%福尔马林液固定或采用混合固定液,长期保存。(3)浮游生物样品中加入5%鲁哥氏液、5%中性福尔马林或2%戊二醛进行固定。将样品放入冷冻箱,保存于黑暗处,直至处理。保存期间确保样品不会泄露。保存时,每隔几周检查防腐剂,必要时进行添加,直至完成种类鉴定。(4)着生藻类同浮游生物。7、标本鉴定34 鱼类标本鉴定到种。进行标本鉴定时,主要依据已出版的《中国动物志》鱼类志和各省动物志,并可结合各标本馆馆藏标本。对于疑难物种,可借助分子鉴定的方法辅助鉴定。大型底栖动物尽量鉴定到种,难以鉴定到种的,尽量鉴定到属。常见种必须给出种名,按种计数。进行标本鉴定时,主要依据已出版的《中国动物志》相关无脊椎动物卷,并可结合各标本馆馆藏标本。浮游生物尽量鉴定到种,难以鉴定到种的,尽量鉴定到属。常见种必须给出种名,按种计数。进行标本鉴定时,主要依据已出版的《中国淡水藻志》、《中国淡水藻类》、《中国常见淡水浮游藻类图谱》及当地浮游生物图谱志书等。底栖动物、浮游生物等难以鉴定的类群,必须将鉴定标本妥善保存,以便专家抽查鉴定准确率。8、照片拍摄(1)拍摄内容水生生物野外调查时拍摄的图片应该包含以下内容:(1)采样点外貌一张。(2)小生境两张。其中必须包含一张以生境为背景、GPS定位仪屏幕为前景的照片。GPS定位仪屏幕上显示内容为调查点的地理位置信息)。(3)34 物种特写照片至少一张。对于鱼类活体标本,可将其放置于水族箱内拍摄;若标本死亡,可将其放置于能够突出显示个体的塑料或橡胶衬板上拍摄。拍照时采用侧面照,将标本头指向左侧,腹部向下,鳍条尽量舒展,下方摆放刻度尺,以便显示标本大小。对各类标本拍照应尽量采用自然光,避免闪光等补光。此外,应在室内采集标本图像信息,标本图像应包括样本标准侧面照一张,以及其他反映物种特征的细节照片。(1)底栖动物:每一调查河段中的优势种、水体污染或富营养化状态下的常见种必须单独选出并拍照。(2)浮游生物和着生藻类:每一调查河段中的优势种,水体污染或富营养化状态下的常见种必须单独选出并拍照,并附加形态描述和草图,以便查对。每张照片上显示由相机内置的拍摄日期与时间。(2)照片命名图片命名应与其反映的内容相关。如,采样点外貌.jpg,小生境.jpg,物种名-生活照.jpg,物种名-标本.jpg,物种名-局部特征.jpg等。如果同一内容出现多张图片,则命名时加上阿拉伯数字以示区分,例如:物种名-头部1.jpg,物种名-头部2.jpg。(3)图片的大小及格式提交图片文件数据格式为.jpg格式,大小不能小于1024×768或者768×1024。9、物种名规范34 物种标准学名只能以拉丁文或拉丁化的词汇表示。物种学名以最新版《国际动物命名法规》为标准,包括属名和种加词两部分,亚种则加上亚种名。为方便记录,不要求在物种名上列全命名人和命名时间。在物种名暂时不能确定的情况下,在属名后加命“sp.”;若表示一个属的多个种,则在属名后加后“spp.”表示。物种中文名基于已经出版的中国动物志、鱼类志、藻类志等,统一采用中文正名。鱼类的分类采用纳尔逊第五版《世界鱼类》(J.S.Nelson,2016)的分类系统;底栖动物分类采用《中国动物志》无脊椎动物各卷中的系统;浮游生物中的藻类及着生藻类分类系统参照《中国淡水藻志》中的系统。10、物种名录编制在调查准备阶段,收集原有河流水生生物物种名录,并将原有物种名录作为附表附于各重点河流调查项目的实施方案后。调查河流无水生生物物种名录的,基于鱼类志、历史调查资料、文献、公开的物种分布数据库等,初步整理与编制各重点河流水生生物物种名录,并作为附表附于各重点河流调查项目的实施方案后。野外调查完成后,基于野外调查结果,编制新的河流水生生物物种名录。物种名录格式见附表9、10、11。34 三、评估指标及要求(1)河流水生生物物种丰富度及其空间格局;(2)河流水生生物多样性的受威胁情况;(3)调查河流内重点保护物种、特有种、极小种群野生物种、有重要经济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的稀有野生物种等的种群数量、生存现状及保护情况;(4)河流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空缺分析。评估指标与要求见下表:评估内容评估指标要求与说明种类组成统计分析该地区鱼类不同类群各目、科、属所属物种数目占总种数的比例及各高级分类阶元的组成。分布统计分析鱼类空间分布,分析各采样河段鱼类相似性。区划类型对调查区域的鱼类进行地理区划分析,分析该地区物种所占分区的多样性及每个分区中物种比例。物种丰富度调查河段内的水生生物物种总种数以调查河段为统计单元,统计调查河段内的水生生物物种总数采样河段的水生生物物种总种数以采样河段为统计单元,统计各单元内的水生生物种数物种多度频度即物种在调查区域内出现的频率,以包含该物种个体的抽样单元数占全部抽样单元数的百分比统计物种多样性多样性指数计算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或Simpson多样性指数;重点保护物种比例调查河段内重点保护物种总数及所占比例建立重点保护物种识别方法,建立重点保护区物种名录。以调查河段为统计单元,统计重点保护物种总数及所占比例34 采样河段内重点保护物种总数及所占比例以统一划分的采样河段为统计单元,统计重点保护物种总数及所占比例物种濒危等级红色名录指数在水生生物红色名录评估的基础上,开展补充评估,特别是原来评级中为“数据缺乏(DD)”的物种威胁因子主要威胁因子识别影响调查河段水生生物物种多样性的主要威胁因子及其影响程度外来入侵物种种类与分布建立调查河段外来入侵物种名录,绘制调查河段外来入侵物种分布图保护空缺未纳入自然保护区管护范围的高多样性区域基于水生生物物种多样性区域分布与自然保护区分布,识别未纳入自然保护区管护范围的高多样性区域未作为保育对象的区域重点保护物种及其种群基于重点保护区物种名录,以及对调查河段物种保护情况的了解,识别亟待进行保护的物种及其种群。四、考核指标(一)主要技术指标项目考核的主要技术指标包括:(1)调查河段水生生物物种名录1份,调查河段重点保护水生生物物种名录1份。(2)调查河段水生生物丰富度/多度空间分布图及分布数据1套。(3)调查河段重点保护水生生物物种空间分布图及分布数据1套。(4)调查河段水生生物多样性调查评估报告1份。(5)调查河段水生生物凭证标本。34 (6)提供所有野外调查获取的影像资料。(7)上传与提供所有调查表,并将数据信息通过软件录入管理信息系统。(二)人才队伍建设培养水生生物多样性调查骨干力量及调查队员人数等。(三)其他考核指标发表论文、专著数量等。34 附表:附表1水生生物野外采样点环境记录表日期201年月日采集地县乡村记录人参加人员野外采集号天气过去的一周是否下雨备注GPS数据(度/分/秒)北纬°′″东经°′″海拔(m)生境信息湿地类型周边生境类型其它(描述)优势植被类型原始/次生/被干扰植被盖度(%)生境现状(干扰程度)干扰类型水体长度(m)水体宽度(m)水深(m)透明度(cm)水温(℃)水体pH值溶氧量(mg/l)电导率(μs/cm)水体气味无/酸/腥臭/恶臭/其它水体颜色透明/浑浊/乳白色/绿色/其它水面漂浮物底质流速(m/s)描述河道特征描述左岸坡度右岸坡度蜿蜒程度其它(描述)植被信息水生植被盖度(%)水生植被陆生植被标本采集编号沉水植物漂浮植物挺水植物遮蔽植物优势种次优势种常见种偶见种稀有种其它34 34 附表2鱼类采样记录表采集时间201年月日时记录人采集人采集人数采集地鉴定人采集地编号经纬度海拔开始时间结束时间累计时间采样网次或距离采集方法/工具野外采集号中文名学名数量(尾)重量(g)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总计备注34 附表3鱼类生物学测量记录表学名科名编号采样日期水体类型采样地点渔具性别年龄体全重去内脏重全长体长体高体宽肥满度(F)肥满度(C)背鳍臀鳍胸鳍腹鳍尾鳍鳞式鳃耙鳃盖条背鳍前距背鳍后距头长吻长上颌长眼径眼间距口裂背鳍高臀鳍高胸鳍长腹鳍长34 尾鳍长尾柄长尾柄高性腺重成熟系数最大卵径一般卵径性腺期克卵量相对怀卵量绝对怀卵量性腺情况充塞度肠长脂肪重34 附表4大型底栖动物采样记录表采集时间201年月日时记录人采集人采集人数采集地鉴定人采集地编号经纬度海拔开始时间结束时间持续时间采样网次或距离采集方法/工具野外采集号采样总数:样品总数:种类记录序号中文名拉丁名总个数(ind)取回个数(ind)备注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注:底质:淤泥、泥沙、粘土、粗砂、岩石、其它。34 附表5底栖动物(定量采集)室内鉴定记录表采集地采集地编号样点编号采样日期采样时间样品采集人采样工具样方数量(个)/距离(米)鉴定人复核人样品编号分类类群信息个体数(个)密度(个/m2)湿重(g)生物量(g/m2)门纲目科属种34 34 附表6底栖动物(定性采集)室内鉴定记录表采集地采集地编号样点编号采样日期采样时间样品采集人采样工具鉴定人复核人样品编号分类类群信息个体数(个)目湿重(g)门纲目科属种34 附表7浮游藻类调查记录表采集时间201年月日时记录人采集人采集人数采集地鉴定人采集地编号经纬度海拔开始时间结束时间持续时间采样网次或距离采集方法/工具野外采集号采样总数:样品总数:采样点编号浮游植物总量各门浮游植物(数量/生物量)占总量的百分比(%)数量×(104cells/L)生物量(mg/L)蓝藻绿藻硅藻甲藻裸藻隐藻金藻黄藻平均34 附表8浮游动物调查记录表采集时间201年月日时记录人采集人采集人数采集地鉴定人采集地编号经纬度海拔开始时间结束时间持续时间采样网次或距离采集方法/工具野外采集号采样总数:样品总数:采样点编号浮游动物总量各类浮游动物(数量/生物量)占总量的百分比(%)数量(ind/L)生物量(mg/L)原生动物轮虫枝角类桡足类浮游幼虫平均34 34 附表9鱼类物种名录河流编号:水域名称:统计人日期序号中文名拉丁名历史分布上游中游下游干流采样点1支流采样点1……干流采样点2支流采样点2……干流采样点3支流采样点3……12345………注:历史分布以“+”表示有历史记录;现状分布“+++”表示个体数量多,“++”表示较多,“+”表示较少,“-”表示极少或只有个别个体。34 附表10大型底栖动物物种名录及分布表表格编号调查水域采样地点采样时间统计时间统计人序号中文名拉丁名分布状况水域1水域2水域3………………注:用符号表示分布状况:“-”表示少,“+”表示一般,“++”表示较多,“+++”表示很多,用于定性比较34 附表11浮游生物物种名录及分布表表格编号调查水域采样地点采样时间统计时间统计人序号中文名拉丁名分布状况水域1水域2水域3………………合计注:用符号表示分布状况:“-”表示少,“+”表示一般,“++”表示较多,“+++”表示很多,用于定性比较34 附件:附件1珍稀濒危物种名录序号科属中文名学名特有性濒危等级威胁因素备注1234567836 36 附件2调查评估报告编制格式报告由封面、目录、正文、致谢、参考文献、附录等组成。1.封面包括报告标题、观测单位、编写单位及编写时间等。2.报告目录一般列出二到三级目录。3.正文1.前言(一级标题,四号仿宋,1.5倍行距)1.1调查目的、任务及其来源;(二级标题,四号仿宋,1.5倍行距)正文,小四仿宋,1.5倍行距1.2调查范围;1.3调查工作的人员组成结构;1.4调查方法和时间;1.5前人工作基础;1.6调查工作内容和完成情况;1.7重要成果。2.调查区域的自然概况2.1地形地貌2.2气候2.3水系水文38 2.4社会经济状况3.调查目的与方法3.1工作组织;3.2调查方法(生物多样性相关术语参见HJ623-2011);4.调查结果整理与分析4.1种类组成4.2区域分布4.3种群动态4.4物种威胁因素3.4物种保护5.开发利用和保护管理意见或建议5.1开发利用现状5.2保护空缺5.3保护建议6.主要参考文献(按照GB/T7714-2005的规定执行)。7.各种附件资料1)物种名录;2)物种资源分布图;3)各种统计分析图、表。8.磁盘资料包括成果报告及影像资料(包括各种生境照片、物种照片3-5张/种,图像要清晰,相机像素不低于800万)及GPS数据等。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