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5.76 KB
  • 8页

大瑶山隧道工程地质说明

  • 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一、概况大瑶山一号隧道进口里程DK1908+024,出口里程DK1918+355,隧道全长10331m,为全线最长的隧道,隧道最大埋深约650米,隧道内设置人字坡,坡度分别为3‰、-12‰、其坡长分别为2376m、7955m。隧道附属工程有1个斜井,1个横洞。隧址测区位于广东省乐昌市的庆云镇至两江镇的九峰河,穿越狮子山,进口位于庆云镇的头巾冲,出口位于两江镇的九峰河北岸。进口处有乡道通头巾冲,出口处有两江至红马桥电站的简易公路通过。斜井井口无既有道路可达,横洞洞口与隧道洞口是同一条乡道.大瑶山一号隧道位于南岭山系大瑶山区,最高点位于DK1910+930左侧的狮子山,海拔标高为900.5米;最低点位于隧道出口处的九峰河谷,海拔标高约141米。沿线为中、低山地貌,按照地貌成因类型可划分为两段:进口~DK1909+730段为碳酸盐岩分布区,属溶蚀构造型低山,主要岩溶形态为溶峰、溶谷,地形起伏较小,最大相对高差小于250米;DK1909+730~出口为碎屑岩-浅变质岩分布区,属侵蚀构造型低山,其主要特点为深切割,最大相对高差达750米,陡坡、峡谷极为发育。进口~DK1909+730段岩溶发育区:发育有两个管道流(暗河),分别分布于DK1908+450左侧和DK1909+075左侧;其实测流量为22L/s和41L/s;该段主要为溶峰、溶谷地貌,岩溶洼地、漏斗、落水洞等较大的垂向岩溶形态发育较少,表层溶沟、溶槽、石芽等较发育。工作区属武江水系,溪沟十分发育,水系发育,以狮子山为分水岭,北段流向头木冲河,汇入武江;南段流向九峰河,在九陇十八滩汇入武江。本区属亚热带海洋季风气候区,并受大陆性气候影响,四季分明,温和湿润;无霜期约为300天,霜冻期约65天,年平均气温为19.7°C;最高气温42℃,最低-4.6℃,山区有霜冻和积雪现象,多年平均湿度76-82%;年最大降雨量为2117.4mm,最小降雨量976.6mm,丰水期(4-8月)占全年降雨量的63.2-70.9%;枯水期节从11月至次年1月。仅为年降雨量的9.2-11.5%;丰、枯水季节之间均有两个月的过渡期,约占年降雨量的20%左右。4-8月为雨季,且多有洪涝灾害发生,年降雨量为1491.0mm。测区北东向的吴川-四会深断裂为主要的活动性深断裂,至今仍不间断地活动,但其离测区较远,对隧道的稳定性影响不大。测区东西向的九峰大断裂自第四纪以来仍有活动,主要表现为断块差异抬升,但活动能量较小,对隧道稳定性影响轻微。测区内地震动参数根据《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和《场地特征周期区划图》,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场地特征周期为0.35s。二、工程地质1.地层岩性特征沿线出露的地层岩性从老至新为:震旦系上统(Z2-3):分布于DK1912+730-DK1914+760,由一套浅海相砂质、泥质及粉砂质岩石经过区域浅变质作用形成,岩性主要为深灰色、灰色及灰绿色中细粒浅变质石英砂岩、砂质板岩及板岩互层,区域厚度>1300米。寒武系(∈):区域总厚度为2162-3500米,本隧道仅出露其下组寒武系八村群下组(∈1):分布于DK1910+720-DK1912+730、DK1914+760-DK1918+370;由一套海相类复理式砂泥质沉积经过区域浅变质作用形成,岩性主要为浅变质中细粒长石石英砂岩、砂质板岩及板岩互层。与下伏震旦系乐昌峡组整合接触。泥盆系(D)泥盆系中下统桂头群(D1-2gt):分布于DK1909+720-DK1910+720,其下部为陆相类磨拉式沉积建造的紫色厚层底砾岩、石英砂岩及少量紫色页岩,上部以滨海相砂页岩及砾岩为主,区内仅出露于狮子山北坡,主要为其下部石英石英及石英砾岩。区域厚度为438-1344m。区内呈角度不整合覆盖于寒武系八村群下组之上。泥盆系中统棋梓桥组+上统佘田桥组(D2q+3s):分布于DK1908+030-DK1909+720,D2q以灰色-深灰色厚层状灰岩为主,夹白云质灰岩,下部夹薄层状泥灰岩;D3s为灰白色微粒灰岩,白云质灰岩,泥质灰岩为主。区域厚度为113-470m。区域上与中下统桂头群成整合接触。第四系(Qel+dl)区内岩层广泛覆盖有0~3米残积层或残坡积层,隧道区DK1911+500-800段蓝田村一带厚度达10-15m,岩性以含碎石或块石的粉质粘土为主,结构松散、透水性较好。隧道浅埋段DK1909+730-850下排子一带发育坡洪积红粘土,厚3-12.1米,呈软~硬塑状。 2、地质构造测区经历了加里东-华力西-印支-燕山-喜山运动的多次的构造运动,尤其加里东-华力西-印支运动基本肯定了本测区的构造形迹格局,经后期燕山运动的改造形成了测区多种多样、复杂多变的构造形迹,形成一系列大致呈NE20°~NE30°走向的断裂带和走向近SN向的隆起和拗陷带(向斜/背斜),属粤北山字型构造脊柱北段。据本次实际调绘结果,大瑶山一号隧道区发育有泗公坑倒转背斜,其次有狮子山背斜等次级褶皱和F1-F13共13条断裂。简述如下:褶皱区内主要褶皱构造为泗公坑倒转背斜,位于头寨向斜西侧,北西翼劈理倾向与岩层倾向相同,但倾角比地层倾角小,南西翼为倒转翼,北东翼为正常翼,轴面向南东倾。其核部由震旦系中上统浅变质石英砂岩及砂质板岩组成,核部位置约在DK1914+200附近;岩层产状较陡(一般为60°左右),两翼发育不对称,北西翼由下寒武砂质板岩组成、北段在狮子山以北(里程为:DK1910+730)被泥盆系地层覆盖,南西翼由中下寒武系地层构成,发育较全,与大源倒转向斜相接;该倒转背斜核部受断裂(F10、F11)影响,震旦系地层发育不全。狮子山背斜位于泗公坑倒转背斜北东翼,为寒武系下统地层构成的次级褶皱,南东翼发育完整、北西翼被超覆其上的泥盆系地层覆盖,并受断裂构造破坏。断裂区域性断裂为狮子山断裂(F7),据实测资料,该断裂在测区内表现为一组(三条)陡倾角断裂,其倾向北西,倾角为65~75°,所见特征主要为石英脉和挤压破碎现象。本隧道由三个岩性段组成:进口段为泥盆系中上统碳酸盐岩、之后为泥盆系中下统碎屑岩、狮子山至出口段为寒武-震旦系浅变质岩系。各岩性段的主要构造特征如下:碳酸盐岩段:断裂发育(F1-F6),性质以张扭性和压扭性为主,走向为北北东-北东,断裂带一般可见角砾岩和重结晶作用,断裂带较宽,大部分胶结较好,为钙质-钙泥质胶结;断裂对岩层产状影响较大,沿断裂带有较明显的强岩溶微地貌发育(洼地、漏斗、溶沟溶槽、落水洞、塌陷等)、或地下水活动强烈出现岩溶大泉或管道流(暗河)。浅变质岩区:未发育区域性断裂,中小型断裂构造较发育(F8-F13),小型断裂构造(或大型节理裂隙)十分发育(指破碎带规模小于1米,平面延伸长度小于200米,对岩层错动较小的断裂);据应力分析,该段构造运动的结果主要表现为小型断裂和密集发育的节理裂隙,陡倾角岩层的层间滑动现象十分普遍。3.构造节理隧道洞身地层由于沉积年代久远,经历了多期次、多阶段的构造活动,形成了复杂多变的各种性质的节理、裂隙。节理裂隙的主要发育方向为NNE、SE、SN、近EW向,多为压~压扭性裂隙,裂面平直~光滑,多为闭合状,少量为张~张扭性裂隙,呈微张~张开状,少充填,结构面平均间距0.15~1.0m居多,裂面宽度0.05~0.10cm;深部裂隙多为紧闭裂隙,裂隙延伸长度一般大于3m,且多为穿透性裂隙,造成测区岩体呈碎裂镶嵌状,少量呈碎块状,岩体较破碎~较完整,部分地段易造成隧道塌顶。节理裂隙统计特征及综合分析结果见:"武广客专乌韶初(隧)093-01-9"。三、水文地质(一)、地下水类型及其主要特征1.地下水类型该隧道由三段岩性组成:碳酸盐岩、碎屑岩、浅变质岩,根据区内地层岩性的分布及地下水赋存空间的特征,地下水可划分为碳酸盐岩岩溶水、基岩裂隙水二大类,其中基岩裂隙水根据岩性组合和裂隙特征划分为2个亚类:即碎屑岩基岩裂隙水和浅变质岩基岩裂隙水。2.地下水赋水特征碳酸盐岩岩溶水根据岩溶水文地质调查成果,该段地表岩溶发育中等,岩溶洼地分布较少,漏斗、落水洞等强溶蚀现象较少见,受断裂构造影响发育有两个管道流系统,出口均位于线路左侧400米外,平水期实测流量分别为22.4L/s、41.75L/s,属裂隙岩溶水亚类。基岩裂隙水 区内基岩裂隙水主要赋存于风化裂隙及构造裂隙带中,呈不连续的含水体,浅部为含水丰富且较均匀的风化带层状裂隙水,其厚度约10-40米(据区域资料)。据区域资料和本次测绘结论,构造度和连通性逐步减弱,其含水性逐步降低,据沟谷渗流、散流排泄带的发育高度分析,深度100~150米以下层状裂隙水的含水性已降低到贫乏级以下;因此基岩裂隙水具有含水性随深度增加而减弱的特点。深部主要为沿着部分张开的构造裂隙或断裂带作深部径流的脉状裂隙水。(1).碎屑岩裂隙水:地表分布于DK1909+730-DK1910+770,含水层地层岩性为泥盆系中下统桂头群的石英砂岩、石英砾岩,该段分布较少,仅调查1个泉点(072点,流量为0.192L/s),区域资料显示,岩层裂隙发育,地下水露头较多,泉流量一般为0.1~1.0L/s,少量为2-3L/s,地下水径流模数为5.15L/s.km(2)(本次实测修正值为7.0L/s.km(2)),钻孔压水试验单位吸水量为0.36-11.48L/s,对照赋水性分级标准,属含水丰富的基岩裂隙水含水层。(2)、浅变质岩裂隙水:地表分布于DK1910+770-隧道出口段,含水层岩性主要为浅变质砂岩和砂质板岩,受长期构造作用,断裂、节理裂隙十分发育,风化层厚度达10~40米(引自1:20万韶关幅水文地质报告),泉水出露较多,一般流量为0.1-1.0L/s,(本次仅调查1个泉点,流量为0.483L/s)断层破碎带泉流量达2~8L/s,地下水径流模数为2.96-6.08L/s.km(2)(本次实测修正值为4.375L/s.km(2)),钻孔单位涌水量为0.083L/s.m,水位埋深28.96(单孔资料),个别孔承压喷出地表2米以上。对照赋水性分级标准,属含水丰富的基岩裂隙水含水层。3.断裂带水文地质特征根据测绘结果进行综合分析,该隧道各断层构造的主要水文地质特征见"武广客专乌韶初(隧)093-01-9"。(二)、第二节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1)、碳酸盐岩岩溶水进口段为裂隙岩溶水,分布于隧道进口至DK1909+730段.1、补给途径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大气降水补给:大气降水为主要补给途径,区内基岩裸露,大气降水主要通过裂隙及少量的岩溶洼地、漏斗、落水洞等垂直发育的岩溶通道通过包气带补给地下水;2)上游地表水通过溪沟流经区内,通过裂隙渗漏补给地下水,如发源于狮子山的数条溪沟流经测区,均可通过裂隙渗漏的形式补给地下水;3)相邻地下水系统的补给:该段主要接受南西方向同一含水层的上游补给和南东方向来自基岩裂隙水含水层的侧向越流补给。2、径流特点:通过测绘和室内分析,该段岩溶水含水层的垂直渗漏补给带厚度约50-100米,即水平径流带埋深为50-100米,主要径流通道为溶蚀裂隙及溶洞断续组成管道系统,据物探资料及测绘资料推测,该段地下可能存在较多溶洞或岩溶管道。3、区内地下水的主要排泄途径:为暗河(管道流),实测暗河出口高程为283.54和342.9米。4、地下水的动态特征:本次测绘期间对019、040暗河点进行了三次测量,测绘期间未出现连续降雨或强降雨,其中019泉的流量在22.4L/s(5.23测)~25.7L/s(6.14测),据调查分析,可能混入上游半岭村的地表水,因此动态表现较稳定;040泉的流量变化在14.84L/s(5.24测)~41.73L/s(6.14测),动态变化大。(2)、基岩裂隙水1、补给特征测区地形切割强烈,相对高差大,构造裂隙和风化裂隙十分发育,地面植被层非常发育,表土层普遍较薄(一般小于3米),强风化深度10~40米,大气降水为地下水主要补给来源。2、径流及排泄特征:大气降水通过裂隙、断裂带下渗后,通过包气带后由垂向径流转向水平径流,其中大部分赋存于浅部(50米以上)的风化裂隙和构造裂隙中,通过段途径的地下迳流后在沟谷中或悬崖部位以下降泉或散流形式排泄,部分沿着大的构造裂隙和断裂破碎带向深部径流,成为深部地下水静储量的一部分或通过远距离的径流后在区域排泄基准面以泉水的形式排泄出露地表。本次测绘发现该段溪沟十分发育,溪沟中常年有水流,一般低于山顶或山脊线100~150米即开始有流水,一般流量为1~3L/s,说明浅部风化裂隙水多以渗流、散流形式排泄。浅部以连通性较好的风化裂隙层为赋存介质、短距离迳流后在沟谷呈散流排泄的部分为层状裂隙水,沿着构 造裂隙或断裂带向深部径流、远距离排泄的部分为脉状裂隙水。在隧道浅埋段可能遇到含水丰富的层状裂隙水,沿裂隙和断裂带涌水、涌泥、洞顶坍塌的可能性大。深埋区可能遇到脉状裂隙水,亦可能造成隧道小规模的突水。3、动态特征:从区域资料可知,基岩裂隙水的浅部层状风化裂隙水具有迳流途径短、排泄快、地下水的交替速度快等特点,因此,该部分地下水的动态变化较大,具有雨季流量大,旱季流量小,甚至干枯的特点,地下水水位和含水层的厚度均随季节变化而变化。脉状裂隙水一般作深部迳流,排泄途径远、地下水的交替作用较弱,其动态受季节影响较小,动态较稳定。四、不良地质及特殊地质(一)、岩溶及岩溶水1、岩溶的分布大瑶山1号隧道碳酸盐呈带状分布于进口~DK1909+730,据地面测绘资料和物探剖面深部资料综合分析,该段地表岩溶形态主要有溶丘、溶谷、溶槽、溶沟、石芽,其次为少量岩溶洼地、溶蚀漏斗、落水洞等;地下岩溶有溶洞(据物探资料)、溶蚀裂隙、岩溶管道(小型暗河)等。2、岩溶的发育特征岩溶发育强度划分由于该隧道进口段碳酸盐岩分布区所处地形地貌切割较为强烈,地表迳流量较大,迳流途径短,大气降水在地表滞流时间短,不易在地表积聚,阻碍了地表水的垂直下渗作用;由于主要分布的地层岩性为白云质灰岩,并夹有薄层状的泥灰岩,灰岩成份较为复杂,且泥灰岩可起局部隔水作用,阻碍了地表水与地下水的交替循环,导致该段岩溶发育不太强烈。根据测区的岩溶洼地发育密度(约1个/km)和地表面溶率(<5%)结合地下迳流模数、单泉流量划分测区岩溶发育程度,大瑶山1号隧道进口附近碳酸盐岩分布区为岩溶中等发育区。垂直渗滤带、水平径流带、深部循环带的划分测区岩溶水的交替循环分为垂直渗滤带、水平径流带、深部循环带。进口地段海拔最大高程约为600m,最低海拔高程约为250m,且该段岩溶垂直渗流带厚大约50~150m;以本地侵蚀基准面高程(140米)考虑,结合物探资料和该区段地形地貌和地表水、地下水位变幅特征等,由此推算该区段岩溶水平径流带厚约150~200m,水平渗流带埋深的海拔高程约260~420m,遇丰水期其厚度将有不同程度的增厚,当隧道经过该带将直接构成涌水威胁。该隧道进口附近测区内最低点约为260m,武水水面标高约140米,结合物探资料推算该隧道进口岩溶深部循环带埋深在高程140m以下。3、暗河及岩溶大泉测区内发育有两条小型暗河(管道流)。其发育特征分述如下:019暗河:出口分布于DK1908+450左400米处,出口洞穴内可见泥沙等流水沉积物,发育方向约210°,流向为30°;洞口呈三角形:高1.2米、宽5.0米,出口高程为283.54米,据访问进入约8米后,洞穴逐渐变小,不能进人,出口段发育方向为140°。暗河发育受F3断裂控制,出口附近岩层产状陡立、裂隙发育。5月23日测流流量为22.4L/s、6月14日测流为25.71L/s,据访问,该暗河雨季流量约大一倍,其动态较稳定,上游半岭村有少量地表水混入。040暗河:出口分布于DK1909+000左400米处,出口洞穴内可见泥沙等流水沉积物,流向为30°、洞穴发育方向210°,洞口为三角形:高1.6米、宽1.8米,底部平坦,进入20米后洞口逐渐变小不能进人;该暗河发育于F4断裂谷中,其发育方向受断裂控制。5月27日测流流量为41.73L/s,6月14日测流为14.84L/s,据访问,该暗河雨季流量为现在的2-3倍,由本次测流可以看出其动态变化较大。019暗河出口标高为283.54m、顺F3方向延伸至隧道中轴线的斜向距离为550米,按此推算,管道系统与隧道相遇处约高于40-50米。040暗河出口标高为342.9米,顺F4方向与隧道中轴线相遇的斜向距离为420米,推测其高出隧道路肩标高约100米以上。隧道与F3、F4贯通,地下水易沿断裂带向隧道汇集排泄,袭夺泉水的补给量,造成管道流水量大量减少。4、岩溶及岩溶水对隧道的影响隧道路肩标高为266-273米,自DK1908+300开始即进入水平径流带(地下水位线以下),如遇充水溶洞、富水构造、储水构造(小型向斜)等,易产生岩溶静态储量水及岩溶循环水的大量释放及汇集,造成隧道突水突泥或涌水涌泥。以及浅埋段的岩溶漏斗汇水区,在DK1908+375和DK1909+880处与EH-4岩溶低阻带相遇,应加强施工过程中的预测预报。 (二)、深埋隧道地质问题1.地温:大瑶山1号隧道洞身最大埋深达约645m(位于狮子山的下部DK1910+700处),DK1909+900-DK1914+000、DK1914+600-DK1915+400段属埋深300米以上的深埋区。据区域资料和测绘成果,沿线附近无温泉出露和地温异常区,但是,本线路靠诸广山花岗岩体较近,岩体附近(离DK1923+500约6km)出露有水温为54℃的温泉,测区内的F7(地面距离岩体边沿约5km)、F11(离岩体边沿约3km)均为切入诸广山花岗岩体的断裂,可能存在深部导热的可能性,在隧道开挖过程中上述地段应注意地温异常的影响。受地下水循环及沟谷切割等因素影响,本区地温梯度相对较低,大瑶山1号隧道预测最高地温为27.2℃,全隧道地温变化范围0-10℃,预测地温相对较低,对隧道施工影响较小。线路左侧为诸广山侵入岩体,DK1923+500左侧约6km出露有水温为54℃的温泉,测区内的F7(地面距离岩体边沿约5km)、F11(离岩体边沿约3km)均为切入九峰岩体的断裂,可能存在深部导热的可能性,在隧道开挖过程中上述地段应注意地温异常的影响并及时调整施工防护、通风措施。2.地应力大瑶山1号隧道埋深一般为200-450m,最大埋深约650m,参照既有大瑶山隧道的地应力测试结果,表明最大主应力方向与晚期构造应力场方向基本一致,同时,与地形的关系亦较为密切。根据初步估算,该处埋深600m,按附近的最高点考虑,最大高差约900m,其自重应力不会超过24Mpa,而测试地应力的最大主应力σ1值达38.6Mpa,可知构造应力在本区占有很大比重。既有大瑶山隧道在施工中未出现高地应力引起的岩爆问题,通过工程地质类比计算,本隧道总体产生岩爆的可能性不大。但考虑到构造应力场的空间复杂性,DK1910+350DK1911+650(L=1300m,埋深约650米,)深埋段预测岩爆级别为Ⅳ级,产生岩爆的可能性较大,设计、施工中应加强地应力监测、搞好预报,并加强施工防护。隧道高地应力引起的软岩塑性变形坍方问题,应在施工过程中对地层的变化进行准确的划分及判定,并根据地层变化情况调整施工方案及加固措施,具体参照"武广客专乌韶初(隧)093-02-9"图。(三)、其它不良地质问题该隧道沿线除进口段岩溶较发育外,其他地段为碎屑岩和浅变质岩,无可开采矿山资源和其他人为坑洞分布,地面发育有小规模的滑坡体,多为浅层土质滑坡或强风化层碎石土滑坡,如:077号滑坡点等,对深埋隧道无影响;隧道进、出口和浅埋段无崩塌、滑坡发育。五、隧道涌水量(一)、隧道涌水量计算总表 (二)、隧道各段水文地质条件评价(三)、隧道涌水地段可能引发的工程地质及环境地质问题根据上述分析,隧道主要涌突水部位分布在碳酸盐岩分布区、沟谷溪流发育或有一定汇水面积的隧道浅埋区。突水部位又主要发育于节理密集带、断裂带、充水溶洞及岩溶漏斗区。碎屑岩中的构造裂隙水主要富集在节理密集带、断裂带,往往呈带状储集,多具静态储量性质。当隧道开挖至富水带后易产生小规模的静态水突水释放,对施工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既有大瑶山隧道大约遭遇类似地段计13处,初期突水量为150~2400m3/d。灰岩断裂带多岩溶发育,易形成岩溶水的富集及导水通道,隧道开挖至断裂带易产生较大规模的岩溶突水、涌水涌泥等工程地质问题。既有大瑶山隧道F9断裂带突水点14处,峰值突水量达5000m(3)/d。1、地面岩溶塌陷DK1908+120~+300段为岩溶漏斗区,汇水面积达0.08km2,隧道埋深多小于20m,采用明洞施工的可能性大。该段土层厚度为3.7m~8.6m,岩溶亦较为发育,地下水长期排泄易产生地表岩溶塌陷。隧道洞身建议以堵为主,设计及施工中均加强地表水的引排措施,洼地汇集的地表水应引排入左侧漏斗或右侧谷地。DK1908++300以后段隧道埋深较大,集水、排水多以断裂构造、谷地岩体节理发育带为主,地表岩溶塌陷亦多发生于谷地及构造带附近。鉴于该段灰岩区人口相对稀少,土层覆盖厚度较小,影响相对较小。2、泉水流量减少及枯竭 地表岩溶发育中等,地下岩溶较发育。线路左侧400米外的沙坑里、谷皮坦两地暗河出口与F3、F4相伴生,下排子岩溶泉发育在F1断裂附近,且发育有小型岩溶塌坑。由于上述泉水标高均高于隧道洞身,且断裂与隧道相交,断层汇集的岩溶水沿隧道排泄必然袭夺部分泉水流量,易造成泉水干枯、暗河水量减小等环境地质问题。隧道设计及施工中加强封堵措施。对于属弱透水岩组的碎屑岩地区如蓝田村等,部分地段沿断裂构造的集排水可影响到地面的生活区,且沿线人口稀少,一般不会造成较为严重的环境问题。3、沟谷溪流流量减少DK1917+550-DK1917+950隧道浅埋段埋深10~20m,发育3条沟谷溪流,在隧道开挖后,由于卸荷、偏压等效应使地应力重新分配,可能导致浅部裂隙张开,其导水能力增强,易使地表水漏失、流量减少因沟谷溪流流量较小。因该段为碎屑岩区,在适当加强浅埋地段的渗水防治措施后,对环境不会造成严重的影响。五、隧道工程地质条件1、隧道进出口工程地质条件隧道进口大瑶山1号隧道进口处为D3s+D2q的中厚层灰岩夹泥质灰岩,岩层产状270°∠30°,地表岩溶发育(为溶沟、石芽),风化裂隙较发育,岩体坚硬、较完整;岩层倾向小里程方向,对隧道仰坡不利。隧道进口处优势节理产状:SN∠60°~70°,岩石结构体交线产状:302°∠30°,对隧道进口仰坡不利,其余较为稳定。隧道出口大瑶山1号隧道出口处位于九峰河岸边,地形较陡峭,地表为坡积裙,岩性为5~6米厚的含碎块石粉质粘土,松散、透水、不稳定;下部为∈1灰绿色浅变质长石石英砂岩、砂质板岩互层,岩层产状为90-110°∠60-75°,因其倾角较陡,对岩体稳定性为有利。本段的优势节理315°∠65°、135°∠45°,第二组节理对于仰坡稳定较为不利。3、隧道辅助坑道工程地质条件本隧道辅助坑道共计1个斜井、1个横洞。辅助坑道工程地质条件(1)斜井该斜井口位于内洞村(519194.88,2806410.76)附近,交于DK1910+000处。北边为黄豆坪村,交通较便利。地表横穿过3#溪沟,总体流向SW,流量为3.72L/S,其水量随季节变化,雨季增大。XD0+000~XD0+411段:D1-2gt灰黄色石英砂岩,岩层产状为331∠43,节理裂隙发育,主要裂隙发育方向为100,间距为0.5cm~2cm,可见延伸长度为1m,裂隙性质为张性,多呈闭合状,石英脉充填;主要裂隙发育方向为185,间距为0.5~5cm,可见延伸长度为0.8m,裂隙性质为张性,多呈闭合状,石英脉充填。岩体较破碎,隧道围岩分级为II~III级。XD0+411~XD0+490段:该段埋深小于100米,岩层主要为D3s+D2q灰岩,且与F5断裂可能与斜井相交,该带内见大量角砾岩,钙泥质胶结,胶结紧密,揉皱发育、岩层产状紊乱、方解石脉发育,岩体破碎;沿断裂带发育有小型塌陷,断层含水、导水。该段修正围岩级别为IV级,该段易涌水、塌顶等现象,应加强防护措施。(2)横洞该洞口位于(524087.74,2803427.95)附近,交于DK1915+273处。,构造剥蚀低山地貌,切割深度为150m~160m,山坡坡度为20°~30°。植被发育,主要是灌木丛及杉木。HD0+000~+785段:∈2浅变质长石石英砂岩与砂质板岩互层夹少量泥质板岩,岩层产状为110-140∠55-60,硬岩,岩体较破碎。修正围岩级别为III级。HD0+000~+785段:∈2浅变质长石石英砂岩与砂质板岩互层夹少量泥质板岩,岩体较破碎。隧道埋深10~30米,岩体强风化,围岩级别为IV级。HD0+785~+860段:∈2浅变质长石石英砂岩与砂质板岩互层夹少量泥质板岩,岩体较破碎。覆盖厚度为1.0~3.5m的残积-残坡积黏性土。隧道埋深<10米,围岩级别为V级。(3)九峰河泄水洞地形地貌:该泄水洞位于红马电站一带,属构造侵蚀剥蚀低山丘陵地貌,切割深度为100m~250m,山坡坡度为 45°~50°。植被发育,主要是灌木丛及杉木。有坪石-乐昌的省道经过,交通方便。地表有一条九峰河,河宽10m~20m,水流方向为W(大桥段的水流方向)。地层岩性:∈1灰黄色厚层浅变质长石石英砂岩,岩质为硬岩;表层为黏性土,碎石。基岩裂隙发育。水文地质条件:该段地下水为基岩裂隙水,水位埋深0~20m,大部分已出露地表。大气降雨是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源,泄水洞围岩基本分级:泄水洞位于九峰河断层(F1)破碎带及影响带内,岩石破碎,大小不一,具次棱角状,胶结程度差,风化程度为强~中风化,修正围岩级别为Ⅴ级,泄水洞属浅埋段,易产生崩落、掉块,施工时应加强支护。4.辅助坑道水文地质条件评述辅助坑道开挖面积比正洞面积小,地层岩性、构造、水文地质条件等均与既有大瑶山隧道辅助坑道的地质条件相近(斜井上部为灰岩,因地下水位埋深较大,对井内涌水量计算无重大影响),故依据既有大瑶山隧道辅助坑道的涌水量进行工程地质比拟,辅助坑道内每延米涌水量约为0.2m(3)/d,表明辅助坑道内涌水量较小。但考虑到斜井抽排水困难,设计及施工均应考虑相应的防渗水及排水措施。六、总结1、大瑶山一号隧道区发育有泗公坑倒转背斜,其次有狮子山背斜等次级褶皱和F1-F13共13条断裂。断裂带附近易富水、储水且岩体破碎,容易造成施工中突水突泥及塌方等。2、DK1908+030-DK1909+730段碳酸盐岩属中等岩溶发育区,发育019、040号岩溶管道流(暗河),岩溶水赋水性为中等。碎屑岩及浅变质岩属含水丰富的基岩裂隙水含水层。3、受地下水循环及沟谷切割等因素影响,本区地温梯度相对较低,大瑶山1号隧道预测最高地温为27.2℃,全隧道地温变化范围0-10℃,预测地温相对较低,对隧道施工影响较小。4、既有大瑶山隧道在施工中未出现高地应力引起的岩爆问题,通过工程地质类比计算,本隧道总体产生岩爆的可能性不大。但考虑到构造应力场的空间复杂性,DK1910+350DK1911+650(L=1300m,埋深约650米)深埋段预测岩爆级别为Ⅳ级,产生岩爆的可能性较大,设计、施工中应加强地应力监测、搞好预报,并加强施工防护。隧道高地应力引起的软岩塑性变形坍方问题,应在施工过程中对地层的变化进行准确的划分及判定,并根据地层变化情况调整施工方案及加固措施。5、隧道可溶岩段(DK1908+030-DK1909+550)用降雨入渗法、迳流模数法预测涌水量,正常涌水量在5209~7776m/d之间,最大涌水量22506~24433m/d之间。碎屑岩段(DK1909+550-DK1918+375),采用比拟法计算隧道涌水量为8459m/d。大瑶山1号隧道正常涌水量约13600m/d、最大涌水量31000m/d。6、隧道涌、突水区域主要位于碳酸盐岩区、沟谷溪流发育或有一定汇水面积的隧道浅埋区、构造破碎或褶皱形成的静态水储富水区段。突水部位又主要发育于断裂带、节理密集带、充水溶洞及岩溶漏斗区。7、DK1908+120~+300段为岩溶漏斗区,汇水面积达0.08km2,隧道埋深多小于20m,该段土层厚度为3.7m~8.6m,岩溶亦较为发育,设计及施工中均加强地表水的引排措施,洼地汇集的地表水应引排入左侧漏斗或右侧谷地。8、灰岩段隧道沿断裂构造、谷地附近易产生地面岩溶塌陷、泉水流量减少及枯竭等环境地质问题。鉴于该段灰岩区人口相对稀少,土层覆盖厚度较小,影响相对较小。隧道设计及施工中加强封堵措施。9、对于属弱透水岩组的碎屑岩地区如蓝田村等,部分地段沿断裂构造的集排水可影响到地面的生活区,且沿线人口稀少,一般不会造成较为严重的环境问题。10、隧道围岩分级以II、III级为主,断裂带、部分浅埋段考虑到岩体风化、破碎等影响,围岩分级为IV级;土层地段、埋深小于10~20米的地段考虑到岩体风化、破碎等影响,围岩分级为V级。(附图一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