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8 MB
  • 100页

某县地质环境减灾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10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某市某县地质环境灾害减灾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XX大学资源与环境研究中心2004.6.20100 目录前言4第一章总论5一节某县地质环境减灾工程建设项目内容简介5二节项目业主简介6三节建设项目提出的理由7四节建设项目提出的总体目标8五节地质环境减灾工程建设的范围和场地8六节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的依据9第二章地质环境减灾工程建设的背景与发展趋势10一节建设项目的国内外背景10二节地质环境减灾工程建设的发展趋势16第三章某县地质环境减灾工程的现状与基本要求17一节现状与基本问题17二节地质环境减灾工程建设的必要性52三节某县地质环境减灾工程建设的基本要求53第四章某县地质环境减灾工程建设项目的56总体目标和任务56一节地质环境减灾工程建设的指导思想与原则56二节项目建设的总体目标和分阶段目标60三节实现地质环境减灾工程建设目标需要完成的任务62100 第五章某县地质环境减灾工程建设项目的总体设计64一节建设项目总体设计的基本要求64二节地质环境灾害监测系统的技术方案69三节地质环境灾害信息管理与紧急处置预案设计71四节地质环境灾害总体治理工程的设计83第六章某县地质环境减灾工程建设项目的投资估算与资金筹集86一节项目的总投资估算86二节项目投资的资金筹集方案87第七章项目实施后的社会经济效益评估88第八章研究结论与建议89100 前言地质灾害是我国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其分布很广泛,尤其在山区发生的频率较高。受地形及构造特别是新构造运动的控制,地质灾害在我国西部,特别是在川东平行岭谷区表现得尤为突出。某县正好位于这一地区,每年的地质灾害给某县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财富的不断增长以及三峡库区蓄水诱发的库岸再造与和工农业生产建设用地的增加,必将进一步导致某县地质灾害损失的加剧。在当今,地质灾害的防治思想仍然是“以防为主”。在地质灾害的防治中除了必要的工程治理措施之外,对地质灾害危险点的有效监测、灾前预报、灾中应急和灾后安置的灾害信息管理与应急指挥就显得非常重要,是今后地质灾害管理工作的重点和发展方向。某县政府高度重视对地质灾害的防治,在地质灾害的预防与治理方面作了大量工作,已基本建立了全县范围内的地质灾害群策群防体系,为了进一步提高对地质灾害的应急反应能力,减轻灾害损失,县政府救灾办和国土局、市政府救灾办一道组织实施了“某市某县地质环境减灾工程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课题。在这项课题研究中,课题组成员深入到县国土资源局和相关部门以及各个乡镇去详细了解各种地质灾害的特点和地质灾害的防治经验,在经过认真学习某100 县国土局工作成果和分析研究现实资料的基础上,全面总结了某县地质灾害的发生发展特点,提出了地质灾害的预防治理措施,设计了地质灾害信息管理与应急指挥系统的基本的模式和框架。在调研与学习中,课题组成员受到了有关部门和领导的热忱欢迎和细心指导,并深切的感受到某县地质灾害防治体系的建设是卓有成效,其工作广度和深度在县城地质灾害防治领域中是十分显著的,是走在国内的领先地位的,我们课题组成员也由此获得了许多学习研究收获,有鉴于此,我们课题组向所有关心、支持某县地质环境减灾工程建设项目的所有领导和专家学者表示诚挚的谢意!某县地质环境减灾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课题组2004.6.20100 第一章总论某县是三峡库区19个县之一,处于长江一级支流的乌江两岸,总面积2901.3平方公里,人口近40万;境内山峦起伏,溪河纵横,地形崎岖。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内雨量充沛,但四季分配不均,降雨主要集中于5至10月的夏半年,因此,县城内地质灾害的成灾因素明显,,各种地质灾害频繁发生,每年造成的社会经济损失巨大;随着三峡库区的蓄水引发的库岸再造和地应力的调整,库区沿江两岸的地质灾害将会进一步加剧。因此,深入了解全县地质环境灾害的成因和特点,进行地质环境减灾工程建设就成为一项十分必要和紧迫的任务。一节某县地质环境减灾工程建设项目内容简介(一)项目名称某县地质环境减灾工程建设项目(二)项目承办(业主)单位某市某县国土资源管理局(三)项目主管部门某市某县人民政府(四)项目建设地点某县国土资源局;各乡镇政府和村委会办公室100 (五)项目可行性研究的承担单位某市政府救灾办公室;某县政府救灾办公室;某县国土资源管理局;西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研究中心(六)某县地质环境减灾工程建设项目的主要内容根据某县地质环境减灾工程建设项目的业主要求,和某县地质环境灾害现状,结合课题组的实际调查研究。某县地质环境减灾工程建设项目主要包括一下内容:1.对某县地质灾害危险度进行等级划分,并作出地质灾害防治区划;2.规划出地质灾害点监测体系及其建设方案;3.在此基础上设计出某县地质灾害信息监测管理与应急指挥系统工作平台;4.提出某县地质灾害防治与救助队伍建设和每年的地质灾害管理与防治、调查资金筹集方案。二节项目业主简介某县国土资源管理局是一个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各项地质灾害防治与救助方案,实施各项减轻地质灾害措施,指导地质灾害后的房屋与土地重建的专业行政管理部门。国土资源局在日常行政管理事务中,负责对全县地质环境与国土资源进行全面的管理,对各种地质灾害实行灾前预测,100 编制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实施灾中救助、灾情调查和灾损核实,并在此基础上负责对全县地质环境减灾工程进行规划设计和组织实施。三节本建设项目提出的理由根据国内外地质环境减灾工程建设进展,和“某市十年减灾规划”与某市灾害信息管理与应急指挥系统建设情况,结合地质灾害对全县工农业生产和居民安全威胁的严峻现实,某县地质环境减灾工程建设项目的提出的具体理由是:1.某县地质灾害类型多样,发生频繁,突发性显著。每年需要处理的地质灾害信息繁多,地质灾害管理难度大,工作十分艰巨。2.由于地质灾害严重,某县每年因灾造成的损失巨大,并且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和各项基础设施工程的进行,以及社会财富的不断增加,由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越来越大。对此,如不能对地质环境中的成灾因素进行系统的整治,地质灾害的威胁不能切实的降低下来,某县国民经济的顺利发展和城乡居民的安危就又难以保证。3.目前对地质灾害的威胁仍然是以防避为主,及时组织群众在地质灾害临发生前进行安全的转移和疏散,是决定减少地质灾害损失成效的关键,因此,地质灾害的现代化管理与应急指挥系统的建设已经成为消除这些减灾工作中的不良现象和决定减灾工作成效高低与救灾工作成败的关键。因此,进行某县地质环境减灾工程项目建设,从地质工程治理和灾害信息管理软硬两方面进行减灾、防灾工程建设,不仅是十分必要的,而且是非常紧迫和具有重大和长远意义的。100 四节建设项目提出的总体目标某县地质环境减灾工程项目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在地质灾害危险度区划和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基础上,一方面继续进行必要的工程治理;另一方面,通过某县地质灾害管理与应急指挥信息传输专门网络的构架和规范,在建好某县地质灾害信息数据库基础上,建设好某县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快速反应与应急指挥业务工作平台,实现对分散于全县各部门对各种灾害信息进行互联互通的渠道,形成政府能够对各种地质灾害进行实时的远程监测调控、紧急会商处理和救灾应急指挥的减灾救灾能力,使全县应对各种突发性、灾害性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和抢险救灾的应急指挥能力达到国内领先地位。五节地质环境减灾工程建设的范围和场地某县地质环境减灾工程建设项目包括工程治理和地质灾害信息管理与应急指挥系统的建设。工程治理的范围和场地主要是针对已发生和将要的地质灾害点进行的。地质灾害信息管理与应急指挥系统建设范围主要包括地质灾害点、村委会地质灾害监测中心、乡镇灾害指挥办公室和县国土资源局地质灾害信息管理中心,场地分别设在各行政单位相应的办公室内。六节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的依据开展某市某县地质环境减灾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工作的主要依据是国务院和某100 市人民政府关于救灾减灾体系建设的发展规划和相关部门的工作计划:1.“中华人民共和国减灾规划(1998——2010)”;2.“某市2001——2010年减灾规划”;3.“某市2003年、2004年救灾工作重点”;4.“关于某市灾害信息管理系统建设的可行性研究项目建议书”;5.“关于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的试行管理方法”;6.“某市政府系统政务信息化建设2001——2005年规划纲要”;7.“某信息港建设规划”;8.“三峡库区某县地质灾害综合调查及监测预警系统建设报告”;9.“三峡库区某县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报告”。第二章地质环境减灾工程建设的背景与发展趋势一节建设项目的国内外背景100 地质灾害是由于自然或人为作用,(多数情况下是二者协同作用引起的)在地球表层比较强烈地破坏人类生命财产和生存环境的岩土体移动事件。地质灾害在成因上具备自然演化和人为诱发的双重性,它既是自然灾害的组成部分,同时又属于人为灾害的范畴。在某种意义上,地质灾害已经是一个具有社会属性的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安居的重要因素。因此,地质灾害防治就不仅是指预防、躲避和工程治理,在高层次的社会意识上更表现为努力提高人类自身素质,通过指定公共政策或政府立法约束公众的行为,自觉地保护地质环境,从而达到避免或减少地质灾害的目的。地质灾害作为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在我国分布很广泛,尤其在山区发生的频率较高。受地形及构造特别是新构造运动的控制,在我国的西部特别是在川东平行岭谷区(某)表现得最为突出。考虑到某县90%以上的地质灾害都是滑坡,所以某县地质灾害的防治主要以滑坡防治为主,从滑坡灾害防治技术发展历程和国内外背景来看,滑坡灾害防治技术的选择主要是考虑如何减小滑坡下滑力,消除下滑因素与增加滑坡阻抗力,或增加阻滑因素。滑坡防治工作的要点是:查明滑坡所处的环境、水文地质情况,确定滑坡的类型、规模、形成机理及演化阶段,预测它的演化趋势。在系统工程地质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出几种防治措施,选取最优化措施,达到防止滑坡灾害产生或治理已发生的滑坡灾害的目的。滑坡灾害的形成往往与地形、岩土体性质、地下水、气候、植被以及人类的工程活动密切相关,据统计,大多数滑坡是由人为工程活动诱发的(60%)。滑坡的发育一般具有区域性和时空性。滑坡的防治技术与人们对滑坡的认识程度、施工技术的发展、社会环境特征、环境效应、施工投入等因素紧密相关。20世纪50~60100 年代,治理滑坡常采用地表排水、消方减载、填土反压、抗滑挡土墙等措施。实践证明,仅采用地表排水、消方减载、填土反压可使滑坡暂时处于稳定状态,随着外界条件的改变,很多经治理的滑坡又复活了,如1982年宝成铁路水害造成沿线20多处滑坡,其中有一半是1956年及其后处理过的。这些滑坡采用过排水、减载或是抗滑挡土墙措施,但是遇持续降雨,滑坡的岩土体物理性质发生改变而复活。据统计,早期治理的滑坡复活率达30%。60年代末,成昆铁路沙北车站滑坡整治中,首次采用抗滑桩获得了成功,在湘黔铁路、宝成铁路水害抢险、川黔铁路电气化改造等铁路建设中得到了最初的应用。20世纪70~80年代,由于抗滑桩取得了成功,人们重视支挡的作用。因为抗滑桩具有布置灵活、施工技术简单、对滑坡扰动小等优点,得到了普遍的推广。逐步形成了以抗滑桩为主,结合消方减载、地表排水等措施的滑坡综合治理技术。1982年宝成线路水害抢险,采用路基工程或路基工程与明洞相结合处理的滑坡共15处,其中采用抗滑桩处理的就有14处。1985年修订的《铁路路基设计规范》(TBJ1-85)就主要强调以支挡为主、综合治理的方法。抗滑桩成为了一种主要的技术手段。国外在抗滑桩的理论研究上相当成熟,在实践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巴黎市郊铁路线上采用抗滑桩进行的滑坡加固工程,保证了铁路的安全运输。20世纪90年代100 ,滑坡整治贯彻一次性根治、不留后患的指导方针。人们已充分认识到滑坡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多采用综合治理技术,例如在南昆线上治理滑坡多采用抗滑桩与地面排水相结合的整治方案,同时,由于预应力锚索技术和凿岩机械的进展,南昆铁路等工程开始应用预应力锚索来治理滑坡。对于巨型滑坡也取得了较深入的认识,主张以排水为主、结合抗滑桩、预应力锚索支挡来综合治理,如南昆铁路八渡车站巨型滑坡的治理,就是采用地面(设置横八竖四共十二条截排水沟)和地下(设两个泄水洞)的立体排水、锚索和锚索桩支挡(共设132孔坡面锚索、113根锚索桩)以及建立滑坡地质环境保护区(区内植草绿化)的综合治。在某县境内的地质灾害中,除了占92.16%的滑坡之外,还有一些崩塌、塌陷、危岩之类的地质灾害,他们虽然数量不算很多但是同样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危害。下面来分别谈谈他们的成因:1崩塌崩塌是指陡峻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迅速滚动,而后堆积在坡脚的现象。根据崩塌活动强度,分为剥落、坠石、崩落三种形式。其中剥落为最低程度的小规模崩塌,是风化剥落的较小岩块在重力作用下沿山坡滚落,最后堆积在坡脚的现象;坠石为中等程度的崩塌,是由于风化、构造作用形成的较大块岩土体突然坠落的现象;崩落为最严重的崩塌,是由于风化、构造作用形成的巨大岩土体突然大规模塌落的现象。根据崩塌岩土类型,分为岩崩、土崩两大类。岩崩是发生在坚硬岩体中的崩塌,是崩塌,特别是大型崩塌的主要类型。崩塌的发生不象滑坡那样具有固定的滑动面,而且其发生的坡度一般都大于45度,通常是由于自然或认为的原因,改变了坡体的应力状况,从而产生崩塌。具体导致崩塌的触发因素主要有:人工(或河流)切坡改变坡体结构,使坡体的应力状况发生变化。另外,地震和暴雨也是触发崩塌发生的重要因素。崩塌的工程治理措施与滑坡具有相似的地方。2危岩100 危岩是一种潜在的地质灾害,是指灾害体的应力状况趋向于或者接近临界点,有可能发生崩塌或滑坡等地质灾害。危岩的治理主要是通过工程措施改善岩体的受力状况。3塌陷因为某县地处我国西南岩溶地区,所以这里所说的塌陷就是指岩溶塌陷。它是指可溶岩发育地区,岩溶洞隙上方的岩土体在自然或认为动力作用下发生形态破坏,向下陷落后,在地面或地表浅层形成塌陷坑洞的现象。从不同角度把岩溶塌陷进一步分为多种类型:根据发生塌陷的岩石性质,分为碳酸盐岩塌陷、钙质碎屑岩塌陷、蒸发岩塌陷;根据激发塌陷活动的直接诱发原因,分为因降雨、洪水、干旱、地震等引起的自然塌陷和因抽水、排水、蓄水等引起的人为塌陷。塌陷的治理主要是要禁止不合理的开采地下水,对与已发生塌陷的地区,采用搬迁避让措施。如今,地质灾害的防治除了工程治理外,最主要的发展趋势是要建立一套技术完善、投资建设成本可行的地质灾害信息管理与应急指挥系统,主要从监测和预报的角度来预防和控制地质灾害的发生、发展从而大大降低地质灾害所带来的损失。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研究现状在滑坡灾害防治工程实践上,通常是以“预防为主、综合整治”为原则。国内外广泛采用的地质灾害治理措施有以下几种:一、消方减载措施主要是改变斜坡的几何形状100 这包括消减推动滑坡产生区的物质或以轻材料置换;增加维持滑坡稳定区的物质(反压马道);减缓斜坡总坡度。它适用于形成期的推动式滑坡或错落转化滑坡。消方减载能迅速遏制滑坡变形,减小滑坡下滑力,这对于保证施工安全,减小支挡结构,节省资金具有明显的效果。二、坡区域排水1排出地表水滑坡以外的地表水多采用拦截和旁引方法排走;对滑坡以内的地表水,采取防渗、尽快汇集和旁引等措施治理。2排出地下水包括采用渗沟(粗颗粒材料构筑的支撑渗沟、截水渗沟及边缘渗沟),排水隧洞,水平孔及垂直孔群等技术。排水方式有动式、泵抽式、真空式、虹吸式、电解式等。3支撑建筑物根据滑坡的性质,可采用干砌片石垛和笼框块石或卵石墙、支撑渗沟、抗滑挡土墙、(由混凝土、聚合物或金属条块等加筋材料、粗颗材料等构成)锚杆挡土墙、抗滑桩以及锚固桩等支撑建筑物来承受滑动推力,使滑体保持稳定。抗滑桩因施工简单,施工期间对滑坡扰动小而受到广泛的应用。锚索抗滑桩由于在抗滑桩桩顶或上部施加横向拉力,改善了抗滑桩的受力状况,其截面较抗滑桩一般可减少30%~50%,具有经济上的优势。预应力锚索由于具有施工快捷的明显优点,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4100 改变滑坡范围内土的工程性质包括采用岩石锚固、微桩、土锚钉、锚索、灌浆、热处理、冻结、电渗锚固、种植植被等技术来进行土质改良。在滑坡技术应用上,考虑到滑坡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常根据当地具体条件采用综合治理的措施。如采用减载与排水,减载与支挡及排水,排水与支挡等构成的组合技术。在滑坡的防治决策上,采取及早治理,防止滑坡进一步恶化,一次性根治,以免在滑坡复活后再进行治理,造成不必要的浪费。还要重视滑坡监测,不仅在施工前应建立监测系统获取防治工程设计必需的资料,在施工过程中及治理竣工后,应连续监测,以了解施工干扰影响,检测治理效果及预测滑坡复活可能性。从非工程方面,许多国家制定了相关的法律和政策规定,防止人为因素触发地质灾害:如日本的《斜坡破坏防治法》(1969)、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滑坡危害鉴定条理》(1984)、中国的《水土保持工作条理》、《环境保护法》、《森林法》、《土地管理法》等,以及中国台湾的《山坡地开发建筑管理办法》、《山坡地保育利用条理》等。另外,各个国家还在建设各种地质灾害的信息管理和应急指挥系统。从而能够使人们能够基本最大限度的预防地质灾害的发生,和最有效率的对地质灾害作出应急措施。二节地质环境减灾工程建设的发展趋势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的发展展望滑坡灾害形成机理复杂,其防治技术选择的影响因素很多,如何正确圈定滑坡范围,确定地质灾害特征、类型及发展强度,采取先进、经济有效的措施,仍需我们进一步研究和探索。主要的研究发展方向展望如下:一、采用新技术和新方法勘察与预测坡体及岩体的稳定性,如遥感法、物探法、GPS技术、GIS及现代测试手段。100 二、进一步研究排水对滑坡稳定的作用机理。三、建立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数据库和专家模糊决策系统。四、开发和应用新材料和新构件,诸如抗腐蚀抗生物化学作用的加筋新材料,防腐蚀可再拉张的锚索,高强度高耐久可提供较大抗滑阻力的护坡构件等。五、开发应用新工艺和新方法,诸如能提供较大阻滑力且施工便捷的高强度预应力混凝土结构锚固方法,Q&S(Quick&Strong)方法,用高强度预应力抗滑桩及锚拉抗滑桩作大厚度高推力滑体的支挡结构,用于滑坡内部加固的多种新型灌浆方法等。六、研究开发与环境相协调、与土地利用相结合、与社会效益相联系的治理方法,各类治理工程设计应能做到充分考虑到环境复垦和绿化美化,治理后土地资源能合理开发与利用,抗滑支挡结构有可能作为建筑物承重结构等。七、发展系统工程方法,优化工程与环保措施。八、建立地质灾害信息管理与应急指挥系统。第三章某县地质环境减灾工程的现状与基本要求一节现状与基本问题100 一、某县的地理背景1地理位置某县位于某市南部边缘,地理坐标为东经107°14’至108°05’,北纬29°02’至29°40’。东邻彭水县,南接贵州省道真县,西靠南川市和涪陵区,北抵丰都县。东西长82.7公里,南北宽75公里,总面积2901.3平方公里。2地质构造及地形地貌1)地形地貌某市某县某县地处云贵高原、大娄山系的延伸部分和川东平行岭谷褶皱带的过度区域,属于岩溶低中山地貌区,东山、白马山和弹子山三条大山脉相互平行从东北进入县境,组成桐梓、木根、双河、白马山高地。自西向东为芙蓉江背斜,隆向斜,仙女山-白马山背斜,长坝向斜,弹子山背斜,雅江向斜组成,伴随有芙蓉江冲断层,贾角山冲断层,仙女山-白马山逆冲断层。某县东部宽,西部窄,总的趋势是东北高,西南低,乌江由东向西将其分为南北两部,北面是仙女山山脉,南面是白马山山脉,最高点在仙女山主峰猫鼻梁的磨槽湾,海拔2033米,最低点在大溪河与乌江的汇流处,海拔160米。在地貌上,沿江河谷与低山、丘陵地带,南面背面为低山,中山地带。全县地形复杂,去山起伏,山高坡陡。2)地层简况某县出露地层除缺失泥盆纪外,从寒武纪——侏罗纪均有沉积,根据沉积特征及地层的发育情况,结合邻区地层规划,某100 可划为两个地层分区,即以仙女山——白马山段层为界,东部为早古生代——晚古生代,西部为晚古生界——中生代地层区,以下简称东区和西区,其特征是:(1)东区下古生代广泛发育,西区无早古生代地层出露。(2)东区背斜的轴部由早古生代组成,越往轴部地层年代越老,组成向斜轴部的底层为侏罗系,以至晚古生界;在西区背斜轴部由晚古生界地层组成,背斜狭而向斜宽的特征明显。(3)沉积特征的差异上:二叠统底部梁山组西区较厚、东区较薄的上二叠世早期,东区是吴家坪组岩性,西是龙潭组岩性;三叠系底部西区是飞仙关组岩性。东区石大冶组;中三叠统东区为巴东组,西区为雷口波组。以下从老至欣对某地层进行概述。寒武系某出露最老的地层为中寒武统平井组,为浅海相薄至厚层状白云岩,白云岩夹灰岩,未见其底。本组地层在某有重要的白云岩矿产出,品味特高,上寒武统厚440米,仍属浅海沉积,以白云岩为主,往上灰岩增多,常夹白色微粒状遂石团块,为某增加了一种研磨材料。奥陶系中下统为浅海碳酸盐相,浅海碎屑岩相,底部桐梓组下段与鄂西南津关组相当,其中有7-11米的灰绿色页岩,在将江口含k2o-10%,是值得重视的钾矿资源,桐梓组在某产出重要的重晶石矿.中上统以龟裂灰岩,黑色灰质页岩为特征,说明某100 在约4亿3千万年前曾经露出海面,古气候从寒武纪到志留纪都是温暖的,但奥陶纪末增温较大,气候干旱炎热,形成鬼裂,黑色灰质页岩也是水域闭塞温暖的还原环境的产物。志留系志留系在东区地层区广泛出露由一套浅海相页岩,粉砂岩组成,有时夹灰岩,厚达1252米,其中矿产不多,形成土壤较贫;但顶部剥蚀面附近有时产次生方解石矿,多有社队开采。石炭系约4亿年—5亿年期间,某上升为陆地处于剥蚀,造成上志留系及全部泥盆系底层的缺失,石炭系地层仅熊永先先生于1943年在羊角矿东坡—地采得有孔虫化石,确定有石炭系存在,说明石炭系时某曾一度为海,再以海退造成剥蚀而结束石炭系的历史。二叠系除下统以浅海沼泽相开始,上统以海陆交互相开始,古统界处是有成矿的底部优势,使梁山组与龙潭组在某成了最重要的含矿层位,某的煤,铁,铝土,硫铁矿的产出与此有关。梁山组厚度2—14米,岩性为含铁绿泥石,褐铁矿,菱铁矿,白铁矿,粘土矿,铝土矿,以及上部炭质页岩……沉积物的气候指示:当时川东包括某气温是异常温暖的。就全球而论C—P纪时期,世界上十大冰期时期。但在二叠纪我国南方不但不冷,而且成煤。初期海浸和异常湿热的气候条件是两扇组成为重要含矿层的条件,赋予了著名的“涪陵式”铁矿的产出地在某(铁矿),以及重要的铝土矿,粘土矿,稀散金属在某的分布。100 龙潭组(吴家坪组),底部在羊角为厚约10米的粘土质页岩,粉砂岩夹灰岩薄层及煤层,硫铁矿层,在江口吴家坪租底部为不足3米的粘土及煤层硫铁矿层,总观龙潭组是从东向西沙泥质增多,煤系地层逐渐增厚的海陆交互相沉积,是某重要的化工原料——硫铁矿及可燃性矿产——煤的产出层位,硫铁矿是浅海相火山喷溢沉积成矿的,与峨眉山期玄武岩的喷发有关。三叠系下统为海相沉积,泥灰岩,灰岩,中统是一套滨海——浅海相沉积,上统为滨——浅海相岩屑石英砂岩夹煤系地层。在嘉陵江租底部有质纯的石灰岩,是水泥原料优良的石灰质材料,在大冶组之顶部有天然水泥原料——泥灰岩及轻化工原料白垩的产出,在西部地层中,三叠系最低部有含油的叶岩及泥灰岩并见有其现实。侏罗系为陆相碎屑岩——岩屑石英砂岩,泥质页岩,粉砂岩加少许常含生物化石的石灰岩。本系地层下统之珍珠冲组在某青杠有赤铁矿及菱铁矿产出,侏罗系地层中在某有孔垄产出。第四系第四纪有河流阶地沉积,溶洞沉积和洞穴堆积,溶洞型沉寂中产出车盘磷矿,在洞穴堆积中有丰富的古脊动物化石,连同上述的恐龙化石一起是某珍贵的化石产地。100 某县地层岩性简表表1界系统地方性地层名称代号主要岩性厚度(m)新生界第四系全新Oh现代河床漫滩及心滩,为细砂、砂、砂卵石,残坡积物。0~20更新QPⅠ-Ⅲ级阶地,为冲积砂、砾卵石层,残积粘土及古溶洞中的洞穴堆积物。0~34中生界侏罗系J中下统上沙溪庙组J2s紫红色泥岩、粉砂质泥岩、粉砂岩与黄灰色块状长石岩屑砂岩、长石砂岩不等厚互层。1480~1719下沙溪庙组J2xs紫红色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夹块状岩屑长石砂岩。底有10m左右灰黄色中厚层~块状岩屑长石砂岩。371~465新田沟组J2x上部为灰色厚层岩屑长石砂岩与灰色粉砂质页岩、页岩互层;下部为灰绿色粉砂质页岩夹细粒岩屑石英砂岩。120~250自流井组J1-2z可划分为三个岩性段。第一段岩性为灰黄、灰黑色页岩夹介壳页岩及中~薄层介壳灰岩,底部为灰黄色介壳粉砂岩;第二段岩性为深灰、灰黄色页岩夹泥质粉砂岩及细粒岩屑石英砂岩;第三段岩性为紫红色钙质泥岩夹粉砂岩及生物碎屑灰岩。154~300珍珠冲组J1z下部为中厚层岩屑石英砂岩、粉砂岩及深灰色粉砂质页岩、含炭质页岩;上部为紫红色粉砂质泥岩夹岩屑石英砂岩、粉砂岩。188~213中生界三叠系上统须家河组T3xj为一套滨湖沼泽相含煤地层,按其岩性可划分二个亚组。下亚组(T3xj1)下部灰黑色炭质页岩及深灰色粉砂质页岩夹煤线;中部为灰白色厚层~块状长石岩屑砂岩夹少许页岩;上部为灰黄、青灰色粉砂质页岩、炭质页岩夹煤线及钙质砂岩。上亚组(T3xj2)灰白色厚层~块状岩屑石英砂岩、长石石英砂岩夹数层砾岩透镜体及炭质页岩。134~200100 T中统雷口坡组T2l可划分为三个岩性段。第一段岩性下部为灰、浅灰色中~厚层灰岩,含白云质灰岩夹少许角砾状灰岩;中上部为灰黄、灰绿色含钙质页岩夹薄层泥质灰岩;第二段岩性为紫红色、灰绿色粉砂质页岩;第三段岩性为灰、黄灰色中~薄层泥质灰岩夹钙质页岩。115~561下统嘉陵江组T1j可划分为四个岩性段。第一段岩性为灰、浅灰色中~薄层灰岩夹鲕状灰岩及少许白云质灰岩;第二段岩性为灰色中~厚层白云岩、灰岩及盐溶角砾岩;第三段岩性灰、浅灰色薄~中~厚层灰岩夹少许白云质灰岩;第四段岩性下部为浅灰、灰色厚~中厚层白云岩,上部为盐溶角砾岩夹灰岩、白云岩。425~591飞仙关组T1f可划分为四个岩性段。第一段岩性为灰黑、黄灰色页岩及薄层含泥质灰岩;第二段岩性为灰色中厚层灰岩,夹紫灰色薄层含泥质灰岩或暗紫色含钙质页岩夹浅灰色灰岩;第三段岩性为深灰、灰色中~厚层灰岩;第四段岩性为紫红色钙质页岩夹灰黄色页岩及灰岩。341~502上古生界二叠系P上统长兴组P2c浅灰色厚层含生物碎屑灰岩,上部含少许燧石团块,顶部有1m中厚层含泥质、硅质灰岩。95龙潭组P2l下段厚3.45m灰白色粘土岩、粘土质页岩、炭质页岩,含黄铁矿晶粒;上段为深灰色中厚层状灰岩,含燧石团块及夹薄层硅质岩。126下统茅口组P1m下部为中厚层有机质灰岩;中部为灰、浅灰色厚层状灰岩,顶部含大量燧石团块及少许有机质页岩;上部为浅灰色纯质灰岩。377栖霞组P1q深灰、灰色中厚层含有机质生物碎屑灰岩,下部夹薄层灰黑色有机质页岩。89梁山组P1l灰绿、浅灰色粘土岩或铝土矿,含鲕状绿泥石透镜体,顶部为灰黑色炭质页岩夹煤线。3~8下古生界志留系S中统韩家店组S2h黄色、黄绿色、灰绿色页岩夹薄层粉砂岩,偶夹灰岩透镜体。432~682罗惹坪组S2l下段为灰黄、绿灰色页岩、粉砂质页岩,顶部及下部夹生物碎屑灰岩透镜体。上段为灰黄、黄绿色粉砂质页岩与薄层粉砂岩、石英砂岩互层。642下统小河坝组S1x黄灰、浅灰色块状、厚层状水云母石英粉砂岩夹页岩。362龙马溪组S1l下部为灰黑色炭质粉砂质水云母页岩,笔石化石丰富;上部为浅黄、灰绿色粉砂质或水云母页岩夹粉砂岩,笔石化石稀少。177奥陶上统五峰组O3w灰黑色炭质页岩、炭质硅质页岩,含大量黄铁矿晶粒及结核。10100 系O临湘组O3l黄绿灰色厚层状含泥质灰岩,含细晶黄铁矿。11中统宝塔组O2b灰色中厚层龟裂纹灰岩,含生物碎屑。17十字铺组O2s灰色厚层~块状生物碎屑灰岩,顶部有厚0.4m灰绿色泥质灰岩。11下统湄潭组O1m中部为灰色中厚层状生物碎屑灰岩,具瘤状构造,厚14~30m。上、下部主要为灰绿色、黄绿色页岩夹薄层结核灰岩、粉砂岩。218~333大湾组O1d上部为灰绿~黄灰色页岩及薄层粉砂岩;中部为灰绿色块状生物碎屑灰岩夹瘤状灰岩,底夹生物碎屑灰岩。166红花园组O1h灰色块状厚~中厚层状灰岩及生物碎屑灰岩。80桐梓组O1t上部为含钙质页岩与生物碎屑灰岩互层;中部为灰、深灰色中~厚层状白云质灰岩;下部为灰、深灰色钙质页岩夹厚层含生物碎屑灰岩。194寒武系∈上统毛田组∈3m灰、深灰色中厚至厚层状灰岩,白云质灰岩与白云岩,钙质白云岩呈不等厚互层。122~242后坝组∈3h浅灰、深灰色中厚至厚层状白云岩。318~379中统平井组∈2p下部为灰、深灰色薄至中厚层状白云岩,中上部为灰色中厚至厚层状白云岩夹灰岩,局部含食盐假晶。393~442石冷水组∈2s浅灰、黄灰色薄至中厚层状白云岩夹少量角砾状白云岩、粉砂岩及灰岩。211高台组∈2g下部为灰、灰绿色页岩,薄层状粉砂岩夹薄层至中厚层状灰岩及其透镜体;上部为灰色中厚至厚层状灰岩、白云岩。66~753)水文地质某县多年降水量1094.4毫米。降水受立体气候影响,时空分布不均。一般降水量最多的是六月份,约占全年降水总量的17.3%;一般降水量最少的月份是一月份,仅为全年的1.19%。降水量随海拔高程的不同而变化明显。某县处于新华夏曦第三沉积代四川盆地东南缘川东褶皱带于云贵高原北段之大娄山褶皱带的交汇地带,地质构造相当复杂,根据地下水在介质中富存的条件和特性,全县可分为三个地下水类型区及五个亚类区100 地下水类型亚类富水性碳酸岩岩溶水碳酸岩水量丰富碎屑岩夹碳酸岩水量中等水量较贫孔隙~裂隙层间水碎屑岩水量中等基岩裂隙水层间裂隙水水量中等水量贫乏风化带网状裂隙水水量贫乏水量较贫某县地下水类型及富水性分级表表2(1)碳酸岩岩溶水区:分为碳酸岩岩溶水和碎屑岩夹碳酸岩岩溶水两个亚类区。分布较广,遍及县境内各褶皱轴部,出露于断裂带等部位,主要地层岩性为寒武系,奥陶系,二迭系和三迭系的灰岩,白云岩,白云灰质岩,以及奥陶系二迭和三迭系的部分碎屑岩夹碳酸岩。(2)碎屑岩孔隙~裂隙层间承压水一个亚类区。贮存在沉积稳定,岩性变化不大,具有连续分布的上三迭统须家河组岩屑石英砂岩,夹少量泥质粉砂岩,叶岩及煤层众多碎屑岩夹孔隙~裂隙层间,分布于乌江,长坝,羊角,巷口,火炉,江口的褶皱翼部,地形上为单面山。第四章岩裂隙水区100 :分为层间裂隙水和风化带网状裂隙水两个亚类区了。根据地下水贮存空间,裂隙类型划分为构造裂隙水和风化带网状裂隙水,主要分布在各向斜丘陵,低山区,由侏罗系的沙溪庙祖,自流井组及志留系地层的砂,泥岩组成。二、某县地质灾害类型及成因分析(一)灾害类型境内山高坡陡,雨量丰沛,地质灾害频繁发生。由于未作全县范围的地质灾害专项调查工作,其地质灾害空间发育分布情况不清楚。目前只有一些零星地质灾害资料,据这些零星资料,区内发现的地质灾害主要有滑坡、崩塌、泥石流、岩溶塌陷、库岸再造、采矿引起地面开裂和水土流失等各类地质灾害点56处,其中危害面积较大的地质灾害主要分布于鸭江镇、羊角镇、土坝镇、长坝镇、李渡镇及县城新、老主城区。1.滑坡滑坡发育,危害严重。据统计某县境内90%的地质灾害是滑坡,尤其是98年汛期,区内暴雨连连,导致地质灾害频繁发生。县城城区共发育地质灾害10余处,合计体积3000x104m3。影响较大的有梓桐庙滑坡,滑坡面积约5.5x104m2,由于处于人口密集区,变形现象十分严重,危及319国道及川湘公路,以及1200人和数十家单位的安全。98年汛期喻家坝老滑坡又出现险情,危及3000余人的生命、财产安全;鸭江镇滑坡,体积80x104m3,将40户、260间住房完全摧毁;土坝镇滑坡造成当地居民住房垮塌91间、变形124间。影响较大的还有粮库滑坡,下渡口滑坡、油房沟滑坡等等。2001年的5.1大滑坡更是震惊全国,给某县带来了巨大损失。100 2.崩塌崩塌发育、规模不等,危害严重。如羊角镇南山崩塌,历史上曾多次发生。羊角镇拟迁新址关滩于清朝雍正年间发生的汤家岩崩塌,体积约100x104m3;从1972年~1992年的22年间,有两次直径数米的灰岩滚到菜地沟;1990年11月,直径2m的滚石从高程900m处滚下500m距离,砸坏菜地沟老乡的一幢房屋,没有人员伤亡。1994年4月30日,兴顺乡乌江左岸核桃村与大沱村之间的鸡冠岭~龙冠嘴山体发生崩塌,体积约530x104m3的崩塌体从高程880m坠入乌江(江面高程153m),崩塌块石入江后当即形成长110m的乱石坝,造成乌江断流半小时,上下游水位差10m左右,24小时后,乱石坝被冲开一个缺口,上下游水位差仍为5~6m,崩塌造成乌江客货运输完全中断;崩塌块石和巨浪摧毁了刚投产的兴隆煤矿(年产6x104t)1座,击沉功率176千瓦拖轮、载货量160t驳轮各一艘和小渔船二只,载货量230t驳轮一艘被落石砸坏并推向右岸。据当地政府不完全统计,崩塌造成死亡4人,下落不明12人,伤5人,直接经济损失988x104元,间接经济损失难以估量。3.泥石流境内山高谷深、沟谷纵坡降大、雨量丰富且集中,对泥石流发育有利。如羊角镇糯米溪沟泥石流,泥石流顺沟由北而南流入乌江,影响乌江航道。关滩朱家咀泥石流,毁坏公路国道,影响乌江航道等。4.岩溶塌陷100 区内碳酸盐岩大片分布,岩溶强烈发育,溶洞、洼地、落水洞、溶井、漏斗等比比皆是,地面塌陷较发育,但规模较小,常危害农田、旱地和地面建筑物。5.库岸再造工作区乌江长79km,江面宽150~600m,河谷形态束放相间成串珠状。按三峡水库175m正常蓄水位,145m枯水位计算,消落水位为30m。由于地下水位的周期性变化和水浪击岸作用,乌江两岸库岸地段将会产生库岸斜坡再造,其再造的形式可能有:基岩类库岸产生崩塌;松散岩类库岸产生坍岸或滑移;以及老滑坡的局部性复活。6.采矿引起地面开裂某县矿产资源种类较多,有20多种。已探明储量的矿产有煤、优质铝土矿、硫铁矿、重晶石、和石灰石、等,矿床以中小型为主,少大型、特大型,较易开发,尤其易于乡镇企业小规模开发。全县目前有采矿场点7处、加工厂5座。由采矿等引起地面开裂,地表水较大面积疏干,引起当地群众人畜生活用水困难现象时有发生。如羊角镇小湾~朱家湾,1985年11月24日在硫铁矿采空区上方75m高处发现山体开裂,裂缝沿南北走向延伸,长50m,宽1.2m,自此以后,山体开裂和变形不断地加剧,目前形成了一个约21x104m3的危岩体,危及319国道、乌江航道和羊角镇硫铁矿区等安全。7.水土流失某县山高坡陡,土层薄,肥力低,土地质量差,水土流失面积大,强度高。据有关资料,白马~某县城段为水土流失极强区,其年平均侵蚀模数8000~15000t/km2·a,年平均流失厚度达5.9~10.0mm100 (表2-2)。水土流失破坏土地资源,降低土壤肥力;加剧了旱涝灾害;淤毁水利工程;江河淤积,航程缩短等。(七)人类工程活动状况近年来,区内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城镇规划建设、三峡移民搬迁以及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矿山建设,对山体斜坡的改造力度不断加强,破坏作用亦日趋严重,常造成新的地质灾害发生。人类工程活动诱发地质灾害,主要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1.不合理切坡、填土加载,常诱发地质灾害发生,例如羊角镇~江口镇49.7km长公路段上,1997年7月下旬,先后发生40m3~2x104m3的滑坡、危岩崩塌掉块共计40余处,严重危害319国道的安全运行。2.盲目采矿和矿山弃渣不合理堆放,造成崩塌、采空区地面开裂与塌陷,矿山弃渣堆积易产生矿渣滑坡和矿渣泥石流。例如鸡冠岭岩崩。3.毁林垦植,引起水土流失加剧等,例如白马~某县城地段。某县水土流失现状调查统计表表3项目水土流失面积(亩)占水土流失总面积比重(%)平均侵蚀土壤量(104t)侵蚀模数t/km2·a水土流失程度轻度85122937.7141.872500中度72593632.2241.995000强度50048222.2266.928000极强1791447.9179.1415000合计2256791100829.925516100 根据现有的某县地质灾害类型和数量的统计资料来看,截止2003年底全县共有各种地质灾害357处,其中滑坡329处,占地质灾害总量的92.16%;崩塌17处,占地质灾害总量的4.76%;危岩6处,占地质灾害总量的1.68;地面塌陷5处,占地质灾害总量的1.4%。从中不难看出滑坡是最主要的地质灾害,它是某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二)地质灾害发育的主要影响因素1地形地貌某县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境内山峦起伏,溪河纵横,岭谷相间,地势崎岖。境内最高点为木根乡磨槽湾,高程2033.3m;最低点为兴顺乡大溪河口,高程160m。县城内以浅~中切割中、低山地形为主,山地面积约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90.44﹪,山顶高一般1600~1700m,相对高差500~1000m;丘陵面积225.5km2,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7.83﹪;平坝与台地仅占土地总面积的1.73﹪。2岩土体特征我县大部分地段为沉积岩建造。沉积岩建造根据岩性可分为碎屑岩建造及碳酸盐建造。1).碎屑岩类基本特征100 该类岩层主要由侏罗系、上三叠统、志留系下寒武统有下震旦统的砂、泥(页)岩组成。砂岩包括石英砂岩、长石石英砂岩、杂砂岩等,以侵蚀为主,岩石抗风化能力较强,多构成中、低山,单面山、盖状山、桌状山,常形成陡岸或陡坡,而泥(页)岩较软弱,抗风化能力较差,常形成斜坡。砂岩的节理裂隙较发育,易形成危岩、崩塌、滑坡、泥石流;危及居民生命财产安全。2)碳酸盐岩类基本特征该岩类层主要由三叠系中、下统,二叠系,石炭系中统,奥陶系,寒武系中、上统及震旦系上统组成,多出露于中~低山、背向斜区,以侵蚀和溶蚀为主,常形成槽谷,由于裼皱挤压,断裂构造多见,岩溶发育,工程地质条件复杂,易产生岩深塌陷,崩塌、地裂缝、滑坡、泥石流等。3)松散岩类基本特征县境内松散岩类一般为粘土性工程地质岩类,该岩类多为更新统地层,次为全新统地层。岩性为粘土、亚粘土及亚砂土,呈软~硬塑状,多属中压缩土。主要工程地质问题是产生局部的滑移变形,土溜或泥石流。4)软弱夹层区内大部分层位和不同高程均有分布,厚度变化较大,延续性好。沉积软弱层主要有煤层或泥层、碳质层类,主要产于须家河(T3xj)地层中的一、三、五段,二叠系上统吴家坪组(Pw2)、侏罗系中统珍珠冲组(Jz2),其中T3xj、Pw2煤系地层分布极不稳定,时而尖灭。煤层上下发育页岩及铝土质粘土岩,粘土岩遇水软化成为力学强度极低的结构面。5)充填软弱层为构造裂隙后期风化物或充填物形成,延续性差,长度一般为1.5~15m,厚度0.525cm100 。砂岩、泥岩层裂隙中有均出现,尤其近褶皱轴部,最易产生。该类软弱层如发展贯通,将成为斜坡失稳最佳的结构面。3江水的岸边侵蚀乌江及其支流是地质灾害高发区,地质灾害的发生与江水冲刷、侵蚀两岸斜坡,形成有效临空面,降低斜坡稳定性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乌江在汛期流量大、水位高、流速快,含沙量大,冲刷力强,因而对岸坡的稳定性有重大影响。江水位上涨使坡岸侵没范围扩大,增强了对岸坡前部岩(土)体的冲刷力,使岩体中的软弱夹层或亲水矿物软化与泥化,从而降低了坡岸的稳定性,产生滑坡。而江水位的迅速下降,又增大了岸坡岩体中的动水压力,促进了岸坡产生崩塌和滑坡。如某县港口镇的梓桐庙、下渡口等。另外三峡水库建成后,还将淹没或部分淹没一些地质灾害体,受回水的影响,部分地质灾害的稳定性将有所降低。4地下水活动当坡体长期具有地下水补给或地表水长期直接补给时,地下水交替强烈,在坡体内相对富集,增加坡体重量,且渗透破坏作用增强。一方面地下水对岩(土)体进行淘蚀软化作用,降低其抗剪强度;另一方面,地下水在径流过程中产生动水压力和静水压力,促进坡体的破坏,不利于斜坡的稳定。库区江河两岸和山间河谷一带,一般为当地的侵蚀基准面,地下水较为活跃,地质灾害发生频率相对较高。5阵雨100 经对70年代以来覆盖全市的153个山体滑坡个例进行与降水相关的统计分析,本文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山体滑坡的主要诱发因素是降水,它占山体滑坡的96.7%;224h降水量和持续累计降水量都是山体滑坡的诱发因子,在做山体滑坡分析预报时,应综合考虑它们的作用。R24≥10mm(中雨)和∑R24≥20mm是某山体滑坡的起报值,它概括了97.2%的滑坡。但日降水量对诱发群发性滑坡起着主要作用;2)山体滑坡主要发生大降水发生后的3d(含3d)之内,它概括了83%的滑坡。但当R24≥100mm时,滑坡全都发生在大降水的当天和第二天。100 100 根据对某县滑坡的调查研究发现,到2003年底全县共有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357处,具有潜在危险性的274处,其中危害较大的有46处。这些滑坡全部具备了滑坡发生的必要条件,其出发因素绝大多数是降雨,还有一些是不合理的人为活动阵雨是地质灾害发生的诱发因素之一,特别是暴雨和绵绵细雨的危害更大,从时间上看在降雨过程中产生的地质灾害占总数的60﹪以上。境内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111.1mm,雨量时间分配上极不均匀,集中在4—9月,占全年总量的78.5﹪。近两年,由于阵雨造成的地质灾害多达150处之多。如巷口鸭江、长坝、江口等地,经济损失惨重。因此,暴雨不仅直接诱发地质灾害,在山区汇集的洪水冲刷岸坡,也诱发斜坡失稳产生地质灾害。6人类工程活动近年来,区内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城镇规划建设、三峡移民搬迁以及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矿山建设,对山体斜坡的改造力度不断加强,破坏作用亦日趋严重,常造成新的地质灾害发生。人类工程活动诱发地质灾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不合理切坡、埋土加载,常诱发地质灾害发生,例如羊角镇~江口镇49.7km长公路段上,1997年7月下旬,先后发生40m3~2×104m3的滑坡、危岩崩塌掉块共计40余处,严重危害319国道的安全运行;2100 )盲目采矿和矿山弃渣不合理堆放,造成崩塌、采空区地面开裂与塌陷,矿山弃渣堆积易产生矿渣滑坡和矿渣泥石流。例如鸡冠岭岩崩;3)毁林垦植,引起水土流失加剧等,例如白马~某县城地段。三地质灾害分布规律及主要特征(一)空间分布规律我县地质灾害受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地质岩性、水文气象及人类工程活动等多种因素影响,其空间分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条带性据野外调查,境内地质灾害条带性主要表现于以下几个地段,首先是贯穿某的乌江干流沿岸及主要的支流芙蓉江、大溪河沿岸;其次是条带状展布的中低山脉斜坡地带;再者就是经高切坡或高填方修筑的主要公路,如巷白路、巷江路、双白路等。在陡坡、相对高差大的斜坡地段,地质灾害在垂向上常据分带性。一般情况下,崩塌常发生斜坡上部、中下部堆积的崩物因结构松散而产生滑坡或泥石流,形成上崩下滑的分布特点;在部分地段存在有上滑坡下泥石流,上崩塌滑坡下地面塌陷等垂向分布的特点,这类复合性的地质灾害在境内分布广泛,常使城镇基础设施、建筑物、居民区等遭受严重破坏。2.山地性据调查资料,约70%的地质灾害发生与割切强烈、坡陡、相对高差较大的山地地段,县境内灾害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山地性。3.散布性某县内地质灾害发育和分布与自然地质环境密切相关,因某100 山高坡陡,河谷纵横,切割强烈,为地质灾害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广泛分布于境内的煤系地质和泥、页岩、粘土地层,均系敏感度极高的易滑地层,加之岩性软,硬相同,差异风化强烈,在地形地势的影响下,各种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地质灾害的产生分散性强。在城镇区内,由于城市建设的发展,土地资源的紧张,常切坡或加载,大量的公路兴建、建筑工程活动等,加大了斜坡的改造力度,从而造成边坡失稳和诱发各种地质灾害复活,明显增高了地质灾害的发育频率。二)时间分布规律地质灾害的时间分布规律受外界因素的影响,表现出同发性和不稳定周期性。1.同发性如降水时间较长并多次伴随连续大暴雨时,地表破碎岩体或土地饱水、其岩、土地剪强度大大降低,原本处于极限平衡状态的斜坡变形或古滑坡体随只触发激后,从而产生大量的地质灾害。因此地质灾害的产生具有同降雨时间同时发生的特征。2.周期性或间歇性十滑九水,地质灾害的形成和发展与降水密切相关,故在变形过程中常表现出不稳定周期性或间歇性,即在枯水期或正常情况下,滑体处于稳定或基本稳定状态,汛期或暴雨期,滑体饱水,稳定性则变差。(三)地质灾害的主特征100 1.地质灾害点多面广,类型多,规模偏小,危害大。某县地质灾害类型主要有滑坡、危岩、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规模以中小型为主,具有点多面广,类型多,突发性强,危害性大的特点。地质灾害体的危害不仅取决于规模大小,更主要是取决于它所在的空间分布位置。区内地质灾害点多,总体上成以体积小于10×104m3的小型地质灾害为主,小规模的土层滑坡崩塌十分发育。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工程活动,地质灾害在城镇、乌江及其主要支流两岸、主要公路干线和工矿企业区相对较为集中,即使规模不大,也会给城市基本设施、工程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等造成极大的危害,并引起十分严重的社会问题。2.中生代地层顺层斜坡产生的地质灾害规模相对较大由于某特殊的地质环境条件,地质灾害在局部段相对集中分布。一般情况下,地质灾害多发生于中生代地层坡度大于25°的顺层斜坡部位。3.长时间降雨及特大暴雨诱发的地质灾害数量偏多。降雨是诱发区内地质灾害的主要原因之一,1998年我县连续遭受了9次大暴雨和特大暴雨的袭击,发生了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发育大小地质灾害达76处,损失达3000万元。100 4.人类不合理的工程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危害较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镇建设的加快和三峡工程建设的推进,同时对自然灾害的影响也日趋加大,造成很多不良环境地质问题。人类不合理的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破坏。主要表现在对矿产的盲目开采,使山体临空,如兴顺的鸡冠岭崩塌,约400×104m3的崩塌体蹦落乌江,切断乌江水流半小时,击沉船只五艘,中断水土输3个月,直接经济损失近亿元;再是县境内大量修建公路,高切坡,高填土公路段经常诱发地质灾害发生,如巷白、双白公路等,部分段的顺层斜坡前缘被切,结果公路内侧形成顺成岩质滑坡,交通时常中断,目前,每年仅用于护坡筑坎的费用就达数百万元,直接影响当地经济的发展。5.特殊地理地质环境使地质灾害治理费用高。某特殊的地理地质环境,山高坡陡,地质条件复杂,雨量丰沛,人类工程活动强烈,城镇、公路、房屋大多依山而建,故地质灾害相对集中,且危害性大,对此需进行工程治理。由于施工条件差,治理工程难度大,安全等级高,故地质灾害工程治理费用高。6.部分地质灾害具有突发性。某些地段的地质灾害,其变形过程不易察觉,破坏过程具有脆裂特点或敏感特点,突发性强,常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如鸡冠岭崩塌,死亡17人,重伤19人的特大崩塌地质灾害。7.地质灾害的分布具有明显的沿江和沿路呈条带状分布的特点。四、某县地质灾害危险度的区划根据某县的地质构造特征和各种地质灾害类型的具体发生条件,结合现有的地质灾害调查结果。本次地质灾害危险度区划主要考虑地质灾害的发育程度和地质灾害危害程度。来进行划分:(一)地质灾害危险区的划分某县地质灾害危险度区划的基本方法100 是将区域内与地质灾害发育相关的因素及地质灾害发育现状和造成的灾害损失经过统计后,按一定的危险度等级判别各有关区域地质灾害的危险程度。判别地质灾害危险度主要取决于三个主要条件,即地质灾害发育的环境条件;地质灾害形成的发生条件;地质灾害造成的危害条件。其中每个主要条件都包含有若干个体样本判别因子。把这些判别因子值Xij相加后取平均值;即可以为是总样本的判别因子值:=再设Xij为危险度判别的个体样本因子值,求总体样本的标准离差S,则有:S=若确定总样本为99%的置信概率区间p99为:p99=tps然后按照危险性因子调查项目的统计结果采用公式pi=式中p为计算系数;M为统计因子总数。统计迭加后根据p的值所在的危险度区间来确定地质灾害的实际危险度。依据上述方法可以将某县境内的地质灾害发生危险性用三个等级来表示(见“某县地质灾害危险性区划图”):低度危险区(占总面积的70.87%)、中度危险区(占总面积的20.1%)和高度危险区(占总面积的9.03%)。各区特征见表4。100 (二)各地址灾害危险区概括1地质灾害高度危险区地质灾害高度危险区主要分布于乌江及其主要支流的两岸陡坡地带,由于陡坡的岩体破碎、节理裂隙发育,人类经济活动频繁,故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频繁发生,其中较严重的大中型滑坡或危岩崩塌主要分布于鸭江、平桥、长坝、羊角及某县城等地的沿江斜坡地带。该区总面积为315.44km2,占全县总面积的10.87%,地质灾害点188处,地质灾害发育平均密度为0.60个/km2。2地质灾害中度危险区中度危险区主要分布于乌江及其支流之间的两岸广阔山丘地带。区内人类活动主要为农业生产,以及乡村道路建设等,构造上处于褶皱及其两翼碎屑岩的砂泥岩地层,该区人类工程经济活动较强烈,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也较为频繁,以中小型滑坡崩塌为主。该区总面积为633.16km2,占全县总面积的21.82%,地质灾害点总数116处,地质灾害发育平均密度为0.18个/km2。3地质灾害低度危险区地质灾害低度危险区主要分布于某县山丘区的平缓斜坡地带和斜坡上部的碳酸盐岩分布区。区内植被发育,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微弱,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也较为轻微,多为小型的土质滑坡、零星的危岩掉块或小规模的自然岩溶塌陷。其主要分布于仙女山、双河、火炉、广扬等地质灾害发育相对较弱的乡镇。该区总面积为1952.70km2,占全县总面积的67.30%,地质灾害点总数64处,地质灾害发育平均密度为0.03个/km2。表4某县地质灾害分布特征分区及代号亚区名称分布位置面积地质环境条件概况地质灾害发育特征100 地质灾害高度危险区鸭江-平桥滑坡高度危险区乌江左侧支流大溪河中游右岸斜坡地带的鸭江镇及平桥镇48.87属河谷丘陵地貌。得于凤凰寨向斜的南东翼,出露地层为侏罗系砂岩、泥岩和第四系松散堆积体的碎石土;斜坡结构类型主要为碎屑岩顺向坡。在暴雨的作用下易产生顺层滑动和松散堆积体的蠕滑变形。区内地质灾害类型以滑坡为主,共计有滑坡38处,其中大型滑坡4处,中小型滑坡34处。地质灾害发育密度为0.78个/km2。兴顺-长坝滑坡崩塌高度危险区乌江左岸的兴顺、石梁河中游地带的长坝一带126.28属低中山峡谷地貌及丘陵河谷地貌,斜坡坡度大于20°;出露地层为为侏罗系的砂岩、泥岩,二叠系灰岩及煤层,志留系页岩;灰岩中节理裂隙发育;斜坡结构类型主要为碎屑岩顺向坡及特殊结构坡(碳酸盐岩褶皱裂隙发育带坡)。区内地质灾害类型以滑坡及崩塌为主,共计发育有滑坡76处,其中大型滑坡及崩塌6处,中小型70处。地质灾害发育密度为0.60个/km2。羊角-土坎滑坡崩塌高度危险区乌江两岸的羊角镇、土坎镇一带69.46属低中山峡谷地貌;处于羊角背斜轴部地带,出露地层有寒武系、奥陶系、志留系,二叠系,以碳酸盐岩地层为主,形成陡崖陡坡地形,灰岩中节理裂隙发育,将岩体切割成楔状体;志留系地层以页岩为主,形成缓坡地形,斜坡结构类型主要为特殊结构坡。区内地质灾害类型以滑坡及崩塌为主,共计发育有滑坡27处,其中大型滑坡2处、崩塌2处,中小型崩塌及滑坡23处。地质灾害发育密度为0.39个/km2。巷口滑坡高度危险区乌江两岸的某县城区17.29属河谷丘陵地貌,处于某向斜近轴部地带,出露地层为侏罗系砂岩、泥岩和第四系松散堆积的碎块石土,斜坡结构类型主要为特殊结构坡(碎屑岩褶皱裂隙发育带坡)。区内地质灾害以滑坡为主,共计发育有各类地质灾害17处,其中滑坡16处,泥石流1处。地质灾害发育密度为1.04个/km2。江口滑坡崩塌高度危险区江口镇-乌江沿岸岸坡带36.65属河谷低中山地貌,斜坡坡度一般为20-30°;构造上位于芙蓉江背斜的北西翼,顺乌江发育—近南北向断裂;出露地层有奥陶系中上统灰岩、页岩及志留系的页岩、砂岩;斜坡结构类型为顺向坡或斜向坡。区内地质灾害类型以滑坡及崩塌为主,共计发育有滑坡崩塌22处,其中大型崩滑体4处,中小型崩滑体18处。地质灾害发育密度为0.60个/km。铁矿滑坡崩塌高度危险区乌江左岸一级支流石梁河上游的铁匠沟红宝村一带16.90属中山地貌,沟谷切割深,地形陡峭;处于长坝背斜南东翼;出露地层为二叠系灰岩及煤层,志留系页岩、砂岩;斜坡结构类型主要为有软弱基底的裂隙发育带坡。区内地质灾害类型以滑坡及崩塌为主,共计发育有滑坡崩塌7处,其中大型崩滑体2处,中小型崩滑体5处。地质灾害发育密度为0.41个/km。地质灾害中度危险区庙垭-送月滑坡中度危险区庙垭乡的蒲坪村、云丛村升等地24.78属低山地貌,斜坡坡度多为15-20°;构造上处于凤凰寨向斜近轴部的仰起端;出露地层主要为侏罗系砂岩、泥岩。区内地质灾害以滑坡为主,共计有滑坡11处,其中大型滑坡2处,中小型滑坡9处。地质灾害发育密度为0.44个/km2。凤来-中村滑坡中度危险区大溪河中上游的凤来乡、中村部分村社36.67属中山河谷地貌,斜坡坡度20-25°;处于凤凰寨向斜近轴部地带;出露地层主要为侏罗系的砂岩、泥岩。区内地质灾害以滑坡为主,共计发育有中小型滑坡13处。地质灾害发育密度为0.35个/km2。赵家-黄莺-龙洞滑坡崩塌中度危险区郭家沟上游的肖家沟段及黄柏溪中游黄莺和龙洞的部分村社137.67属中山地貌,斜坡坡度多大于25°,构造上处于某向斜与羊角背斜交接地带即某向斜的西翼、羊角背斜的东翼;出露地层为奥陶系中上统灰岩及志留系的砂页岩;斜坡多为碎屑岩顺向坡。区内地质灾害类型以滑坡、崩塌为主,共计发育有各类地质灾害26处,其中崩滑体25处,小规模岩溶塌陷1处,地质灾害发育密度为0.19个/km2。青吉-万峰滑坡中度危险区乌江右岸、青吉、万峰部分村社108.01属低中山地貌,斜坡坡度20-25°;构造上处于某向斜近轴部;出露地层主要为侏罗系中下统及三叠系中上统砂岩、泥岩及泥灰岩等。区内地质灾害类型以滑坡为主,共计发育有中小型滑坡20处,地质灾害发育密度为0.19个/km2。分区及代号亚区名称分布位置面积地质环境条件概况地质灾害发育特征100 地质灾害中度危险区桐梓-土地滑坡崩塌中度危险区元昌河沿岸桐梓镇的长征、青沙、香树,土地乡的长青、六井及木棕河沿岸后坪乡、等地149.35属中山地貌,斜坡坡度多大于25°;构造上处于沧沟向斜北西翼,出露地层为奥陶系中上统砂页岩及灰岩,志留系页岩、砂岩;斜坡结构类型主要为碎屑岩顺向坡。区内地质灾害类型以滑坡及崩塌为主,共计发育有中小型崩滑体32处。地质灾害发育密度为0.21个/km2。石桥-贾角-浩口滑坡中度危险区芙蓉江沿岸的石桥乡八角村及浩口乡的浩口村等地176.67属低中山-中山地貌,斜坡坡度多为10-25°;构造上处于江口背斜轴部及西翼;出露地层为奥陶系中上统及志留系灰岩与砂页岩;斜坡结构类型主要为顺向坡。区内地质灾害类型以滑坡为主,共计发育有中小型滑坡14处。地质灾害发育密度为0.08个/km2。地质灾害低度危险区鸭江-凤来滑坡低度危险区大溪河左岸的鸭江镇、庙垭乡、白云乡局部及凤来乡的大部地区110.37属低中山地貌;处于凤凰寨向斜北西翼;出露地层为侏罗系砂泥岩;斜坡结构类型主要为碎屑岩顺向坡。区内地质灾害类型以滑坡为主,共计发育有中小型滑坡7处,地质灾害发育密度为0.06个/km2。和顺-白云-长坝滑坡塌陷低度危险区东部的和顺、白云、长坝及铁矿等乡镇349.50属中山地貌;出露地层为侏罗系砂泥岩、三叠系碳酸盐岩、二叠系碳酸盐岩、志留系页岩及砂岩及第四系崩坡积的碎块石土。斜坡结构类型主要为碎屑岩反向坡及斜向坡。区内地质灾害类型以滑坡及塌陷为主,全区地质灾害共计13处,其中小型滑坡9处,小规模岩溶塌陷4处,地质灾害发育密度为0.04个/km2。仙女山-接龙-火炉滑坡崩塌陷塌低度危险区乌江以北的仙女山、双河、接龙、土地、沧沟及火炉等乡镇972.03属低中山、低山地貌;出露地层主要有三叠系、二叠系及志留系,其岩性主要有碳酸盐岩、页岩及崩坡积的碎块石土;斜坡结构类型主要为碎屑岩反向坡及斜向坡。区内地质灾害类型以滑坡、崩塌及塌陷为主,全区共计地质灾害24处,其中小型崩滑体21处,小规模岩溶塌陷3处,地质灾害发育密度为0.02个/km2。白马-巷口滑坡崩塌低度危险区乌江以南的白马、巷口等乡镇411.88属低中山、低山地貌;出露地层主要有三叠系、二叠系碳酸盐岩、志留系的页砂岩及第四系崩坡积的碎块石土;斜坡结构类型主要为碎屑岩反向坡及斜向坡。区内地质灾害类型以滑坡、崩塌为主,全区共计发育有中小型崩滑体11处,地质灾害发育密度为0.03个/km2。文复滑坡地面塌陷低度危险区乌江左岸的文复108.93属中山地貌,主要为碳酸盐岩分布区,溶蚀槽谷、洼地发育;出露地层主要为三叠系、二叠系、奥陶系及寒武系,其岩性为碳酸盐岩夹页岩及砂岩。区内地质灾害类型以滑坡及塌陷为主,全区共计地质灾害9处,其中小型滑坡2处,小规模岩溶塌陷7处,地质灾害发育密度为0.08个/km2。五、减轻地质环境灾害中现存的基本问题100 通过对某县地质环境灾害的调查,结合对某县地质环境灾害防制工作经验与成绩的学习了解,经认真的分析总结评估,得出某县地质环境减灾工作中现存的基本问题是:某县地质环境灾害严重,全县主要城镇及工农业、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陡处于较不等的地质灾害威胁之中,影响全县国民经济正常运行的关键设施周围的地质灾害(如主要交通线、关键行政主管部门、水电通讯等设施)没有得到彻底治理,地质环境灾害的现代化监测、管理与整治体系建设尚处于处于初步的启动阶段,减轻地质环境灾害个哦女冠作的运行机制、资金投放等关键问题的解决处于探索尝试之中,全县地址环境减灾仍处于被动防避、灾后救治的被动挨打境地,其具体问题表现灾以下几方面:1.对地质灾害点的动态监测严重不够,且技术水平低下,难以对地址灾害的发生作出及时准确的预警预报,基本上还处于被动遭害的担忧状态。至2004年7月31日止,经全县地质灾害调查确认的512处地质灾害点中,仅有16处安排布置了专业监测力量进行监测,而其余的496处,占97%的地质灾害点还处于技术和管理水平都十分落后的群测群防状态,即没有必要的科学技术支撑,又没有必要的经费保障,对每一个地质灾害点的发生发展规律更是缺乏必要的勘测分析研究。因此,全县目前还不可能摆脱被动遭灾的担忧状态。2.地质环境灾害的现代化管理体系建设尚处于初步的启动阶段,地质灾害监测、大量数据与信息的管理、预测预警、应急指挥调度、地质灾害救助等环节的大量基础建设工作尚需抓紧进行。100 目前,某县地质环境灾害管理体系的建设才刚刚启动,大量的基础行建设工作还未完成,例如,对灾害信息缺乏科学有效的传输与上报规程;对一些上报来的灾害信息缺乏正确的评估标准和处理程序,致使我们的灾害管理干部难于及时作处正确处置决定,以致出现对一些灾害信息视而不见,或不懂,或互相推诿的现象,使得地质灾害的管理还处于一定的不规范性阶段。另一方面,由于大量的地质环境灾害管理的基础工作尚未进行,这就使得在管理尚出现许多失误。例如,在建设项目用地的安排上,出现了一些将建筑设施安排在地质灾害危险区内的情况。3.对一些影响大、灾损重的地质灾害点的工程治理欠帐太多,对人命生命财产的威胁尚未消除。对“某县地质灾害重点和一般防治规范一览表的统计,”100 四、地质灾害减灾工程区的划分根据分区原则和危险区的划分,某县承灾体的脆弱度用某县人口密度和经济密度两个指标来反映。从某县社会经济的有关数据中提取各地方人口和GDP两个数据,用人口、GDP分别除以该地方面积得到人口密度和经济密度值,将它们划分为3个等级并各赋予0.5的权重,根据公式V=0.5*P+0.5*G(P为人口密度等级值,G为经济密度等级值)计算所得的值,然后在GIS软件中可以得出脆弱度等级,然后再用脆弱度与危险度迭加,便可以知道越是脆弱和危险的地方就越是重点检测和治理的地方。所以在这里将减灾工程规划分为重点监测和工程治理区(占总面积的24.9%);普通监测和治理区(47.6%);普通监测和搬迁避让区(占总面积的27.5%)。结合多年来某县气象资料和地质灾害资料综合分析,我县地质灾害多发生在汛期,受降雨的影响十分明显,每年汛期当降雨时间较长并随多次连续大暴雨时,各类地质灾害尤其是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将明显增多,并表现出较强的同发性和滞后性。说明区内制约和控制地质灾害的主要客观因素是区内暴雨的频率和强度。经综合分析预测,某县今后地质灾害易发区仍是巷口、鸭江、长坝、白马、平桥、桐梓、江口、土坎、羊角等乡镇以及江口电站库区、319国道沿线、乌江沿岸;另外,根据某县及邻近地区地质灾害的发生规律推断,因采矿工程和交通建设等人为活动,而可能诱发的地质灾害应引起足够重视。五、各地质灾害减灾工程区的情况及减灾要求1、重点监测和工程治理区100 严重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县城及重要乡镇理所应当划分为重点防治区,且危及重要交通航运干线的地质灾害区划为重点防治区,同时三峡水库建成后,环库带成了地质灾害的敏感带,也应当进行重点防治。该区多属地质灾害高度或中度危险区,共有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点197个。,其中一级防治点42个,二级防治点91个,三级防治点14个。重点防治区内人口稠密,建筑密集,一旦地质灾害发生,将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或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该防治区包括大溪河鸭江-平桥、乌江319国道沿线、石梁河长坝-白马3个亚区(各亚区具体情况详见表2),其主要分布于巷口、土坎、羊角、鸭江、庙垭、平桥、长坝、白马及江口等乡镇,面积492.92km2。对重点防治区内的地质灾害点除了要继续进行现有的工程治理、搬迁及群测群防为主的防治措施之外,应当首先在该区内建立起基于网络和GIS的地质灾害信息管理与应急指挥系统,并且要进行全天候的监测,在地质灾害的高发期要进行地质灾害零汇报制度。只有作到及时准确地灾害预报才能将灾害损失降到最小。2、普通监测和治理区除了重点监测和工程治理区以外的广大地区,均为一般治理区,该区地质灾害危害不大,影响相对较小。但在部分地段,随着时间的推移也有规模较大,稳定性差,危害性较大的灾害体,对这类灾害体虽未列入重点防治范畴,但仍需作为重点防治对象予以处理。相反,现列为重点防治的灾害点,经排水治理后渐趋稳定,也不一定作重点防治。100 该防治区多属地质灾害中度或高度危险区,共有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点128个,其中一级防治点7个,二级防治点41个,三级防治点80个。普通监测和治理区内人口密度相对较小,建筑物较少,该防治区包括鸭江-凤来、铁矿-羊角、仙女山-巷口-江口、桐梓-沧沟及黄莺-浩口5个亚区(表),其主要分布于黄莺、巷口、江口、浩口、石桥、鸭江、凤来、铁矿、赵家、桐梓、接龙、土地、沧沟、火炉、仙女山等乡镇,面积930.27km2。对该区内的地质灾害点首先应该加强和完善群策群防的检测预报制度,然后逐步建立基于网络和GIS的地质灾害管理与应急指挥系统,提高预报准确度,在治理方面宜采取以群测群防为主,工程治理为辅,个别地方可以进行搬迁避让的防治措施。3、普通监测和搬迁避让区该防治区多属该防治区多为地质灾害低易发区,共有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点39个,其中一级防治点1个,二级防治点14个,三级防治点24个。一般防治区大多为人口密度小的广大农村地区,该防治区包括仙女山一后坪、和顺-长坝、巷口-白马及文复-天星4个亚区(各亚区具体情况详见表3),其主要分布于白马、蒲板、巷口、文复、和顺、白云、长坝、双河、后坪、火炉、接龙、仙女山等乡镇,面积1478.11km2。对一般防治区内的地质灾害点宜首先加强和完善群测群防的预报制度,对于灾害点的治理应该一搬迁避让为主,工程治理为辅。地质灾害信息管理与应急指挥系统的建设应纳入元期规划当中。六、地质灾害重点监测与工程治理重点(一)城镇地区100 1、县城:主要集中在老城区的油房沟、梓桐庙、山王庙及档案馆滑坡,新城区的喻家坝、县政府及柏杨坪滑坡。这些地质灾害区人口密集,对企事业单位、国道、乌江航道以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构成重大威胁,而且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形,有的地方虽已经过治理,但治理面较小,应继续作好变形监测,加强预报,加大治理力度以防造成更大危害。2、乡镇地区:如江口镇、白马镇等在城镇建设和小城镇规划中形成的高切坡,要作好边坡治理及预防工作。(二)重要厂矿地区1、江口水电站:江口电站库区涉及我县江口、石桥、浩口三个乡镇,淹没面积10000多亩。由于库区蓄放水,库水将对芙蓉江边岸岩土体进行浸泡和冲刷,形成新的库岸再造,易发生新的地质灾害体。2、羊角水泥厂:因羊角水泥厂紧邻羊角危岩,虽然危岩已治理,但治理面较小,仍需继续加强监测。某县地质灾害减灾工程区划  表5区及代号亚区名称分布位置面积(km2)主要危及对象亚区特征重点监测与工程治理区大溪河鸭江-平桥重点防治亚区大溪河流域的鸭江、平桥、庙垭等乡镇140.04公路、规划的重点城镇及居民聚居区该防治区属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共有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点60个,其中一级防治点10个,二级防治点36个,三级防治点14个。防治措施宜以工程治理、搬迁及群测群防为主。乌江319国道沿线重点防治亚区乌江沿线的白马、羊角、土坎、巷口、江口等乡镇291.93319国道、渝怀铁路、乌江航道、规划的重点城镇、移民迁建区及广大居民与企事业单位该防治区属地质灾害高易发及中易发区,共有各类地质灾害点72个,其中一级防治点22个,二级防治点40个,三级防治点10个。防治措施宜以工程治理及群测群防为主。石梁河长坝-白马重点防治亚区石梁河沿岸的长坝及白马两个乡镇60.95公路、规划的重点城镇及广大居民与企事业单位该防治区属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共有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点65个,其中一级防治点10个,为蒲萍村滑坡;二级防治点15个,三级防治点40个。防治措施宜以工程治理、搬迁及群测群防为主。100 普通检测和治理区鸭江-凤来次重点防治亚区大溪河流域的鸭江、凤来大部及庙垭的局部91.38公路、场镇及居民聚居区该防治区属地质灾害中易发区,共有滑坡崩塌点15个,其中二级防治点13个,三级防治点2个。防治措施宜以搬迁及群测群防为主,工程治理为辅。铁矿-羊角次重点防治亚区西南部的铁矿、赵家及中部的白马与羊角等乡镇194.38公路、场镇、一座中型水库及居民聚居区该防治区属地质灾害中易发区,共有滑坡崩塌点32个,其中一级防治点1个,二级防治点7个,三级防治点24个。防治措施宜以搬迁及群测群防为主,工程治理为辅。仙女山-巷口-江口次重点防治亚区中部的仙女山、巷口及江口等乡镇128.98公路、场镇、国家级旅游景区及居民聚居区该防治区属地质灾害中易发区,共有滑坡崩塌点21个,其中二级防治点6个,三级防治点15个。防治措施宜以搬迁及群测群防为主,工程治理为辅。某县地质灾害防治分区说明表  续表5区及代号亚区名称分布位置面积(km2)主要危及对象亚区特征桐梓-沧沟次重点防治亚区东北部的桐梓、接龙、及沧沟等乡镇214.02公路、场镇、重点水利工程及居民聚居区该防治区属地质灾害中易发区,共有滑坡崩塌点33个,其中一级防治点4个,二级防治点9个,三级防治点20个。防治措施宜以搬迁及群测群防为主,工程治理为辅。黄莺-浩口次重点防治亚区南部的黄莺、石桥、及浩口等乡镇301.52公路、场镇、江口水电站库区及居民聚居区该防治区属地质灾害中易发区,共有滑坡崩塌点27个,其中一级防治点2个,二级防治点6个,三级防治点19个。防治措施宜以搬迁及群测群防为主,工程治理为辅。100 普通检测和搬迁避让区仙女山一后坪一般防治亚区北部的仙女山、双河、接龙、后坪及中部的火炉等乡镇 800.96农田及居民该防治区属地质灾害低易发区,共有滑坡崩塌点15个,其中一级防治点1个,二级防治点10个,三级防治点4个。防治措施宜以搬迁及群测群防为主。和顺-长坝一般防治亚区西南部的和顺、白云、长坝等乡镇277.26农田及居民该防治区属地质灾害低易发区,共有滑坡崩塌点10个,其中二级防治点2个,三级防治点8个。防治措施宜以搬迁及群测群防为主。白马-巷口一般防治亚区南部的白马、巷口、黄莺等乡镇284.34农田及居民该防治区属地质灾害低易发区,共有滑坡崩塌点5个,其中二级防治点2个,三级防治点3个。防治措施宜以搬迁及群测群防为主。文复一般防治亚区东南部的文复、天星及江口等乡镇115.55农田及居民该防治区属地质灾害低易发区,共有滑坡及塌陷点9个,均为三级防治点。防治措施宜以搬迁及群测群防为主。(三)重要交通干线地区某县危及重要交通干线的地质灾害主要分布在乌江沿岸、沿线的地质灾害有13处,其中有7处处于乌江边,危及319国道及乌江航线。这些地质灾害稳定性差,汛期变形将加剧。对滑坡体的治理应采取以排水、减载、修筑挡土墙为主,并制定防灾预案,加强监测。(四)其他地区1、矿山地质环境区100 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开采,不同程度地破坏了地质环境,可能造成局部地面下沉及地面塌陷,地下水干枯,地裂缝,危岩等地质灾害,以及破坏植被,矿渣污染等破坏生态环境。因此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尤为重要。2、城镇建设规划区随着城镇建设的迅猛发展,工程地质灾害也呈上升趋势,为防止人类工程活动诱发或加剧地质灾害,从源头上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禁止在禁建区、易发区内进行工程建设,同时必须严格按程序认真抓好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3、工业园区、开发区。4、已治理或正在治理的地质灾害项目。七、重点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重点地质灾害应当进行彻底的工程治理,对于稳定性差或耗资巨大、难以一次性彻底根治的灾害点,必须作重点监测和预防。要进一步完善监测系统,严格执行防灾预案。各灾害点必须落实监测责任人,圈定警戒范围,确定报警信号及人员撤离路线。在地质灾害信息管理和应急指挥系统完全建成之前,应当继续建立健全群测群防体系和汛期值班制度,作好预测、预报工作。在灾害未得到彻底治理前,国土资源部门要定期检查防灾预案的落实情况。八、地质灾害防治过程中暴露出的基本问题1减灾防灾意识淡薄以上灾害实例反映出一些政府部门和群众减灾防灾意识较淡薄,表现在以下方面:1)做城区建设规划时没有把灾害调查、评估与减灾、防灾措施列为主要规划内容之一。2)100 在实施工程项目时,大多未进行环境地质调查、勘测和评估,即使进行了勘测,也是针对基础工程进行,对边坡是否有滑坡、崩塌的危险,是否存在泥石流、山洪的危害等未进行专门评估;在陡坡下修建楼房,尤其在开挖70°多的陡崖下修建商住楼,这本身就是很危险的,无人向主管部门提示;房屋修建后,陡崖在开裂变形,掉块,也无人向主管部门报告。2治理工作相对滞后近年来,山地灾害虽然得到了中央到地方政府的重视,但治理的力度远远不够,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要求。目前存档备案的灾害点有所占总数的比例很小。三峡库区蓄水后,在一定时期内将会是地质灾害的高发期,今后应加大治理的力度,可以采取多方筹集资金,多渠道融资等措施解决,加快灾害的监测、设计、治理步伐。3科普宣传、教育还未落实到基层。人们对地质灾害是如何产生的缺乏足够的了解,对诱发地质灾害的行为未引起足够重视。一方面地质灾害在频频发生,另一方面诱发地质灾害的活动仍在进行。过去的科普工作还停留在电视、广播、报纸和专业期刊、杂志上,使广大干部、群众知道一些科学名称,而不知其实质。虽通过长时间的宣传,大多数干部、群众知道了滑坡灾害这个名称,但不知道滑坡灾害发生的环境、滑坡灾害形成的条件,房屋所在的山坡是否有滑坡的危险,滑坡发生前是否有前兆,有哪些前兆;如有滑坡危险,应采取那些措施进行减灾防灾等。基层广大干部重视实干,轻视学习。应动员基层干部多花些时间学习、宣传一点减灾知识,这样才会造福人民,减少灾害损失。100 4科普宣传教育的投入不足、重视不够国家及地方主管部门在作计划时未列科普宣传教育的费用,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及一些科研机构曾多次向地方主管部门申请在县、乡举办“山地灾害调查与防治”培训班都未得到批准,得到的回答是无此专款。据有关专家统计,全国用于科普宣传教育的经费人平1角钱。地方主管部门对山地防灾科普宣传教育不够重视,据调查,近30年由县、乡主管部门举办“山地灾害调查与防治”学习班(培训班)几乎没有。国际山地综合发展中心曾举办“山地灾害防治工程”培训班,费用由欧盟支付,地方出人员参加培训,有的县不用出钱也不积极。5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目前仍处在一个“多数靠躲,少数靠治”的阶段,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和时间,资金的不足,抢险救灾物资的匮乏,仍然是制约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开展的重要因素。6科技人员和技术设备缺乏。某县专门从事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技术人员很少,真正用于地质灾害防治的技术设备也十分有限,因此,如果真的发生地质灾害,能够立刻投入救灾抢险的技术力量是远远不够的。二节地质环境减灾工程建设的必要性灾害管理与应急最重要的内容是防灾,即“以防为主”。从整个某市来看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是巨大的,从1998年至2003年间,每年有34%的人口受灾,直接经济损失53.83亿元,占GDP年均值的3.45%。某县是某市地质灾害比较严重的地方之一,特别是复杂的地质状况和地质结构致使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十分突出,据调查:全县共有潜在的地质灾害357处,滑坡体积达1.9076×108m3100 。可能受灾房屋29360m2,涉及居民12966人,财产55579.5万元,耕地8810亩,受地质灾害威胁的乡镇占总数的70%以上,其中危害最大的滑坡有25处,县城所在的巷口镇就占6处,近年发生的“4.30”崩塌、里程滑坡和5.1地质灾害就是其严重危害性的集中体现。从这几年看自然灾害有加剧发生的趋势。根据市救灾办人士称,目前在不少地方,还存在着负有抢险救灾职责的部门各自为阵等体制上的问题,这种体制造成的不协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及时的防灾救灾,当务之急是要建立起完善的防灾抗灾体系。完善的防灾工作,及时的预警预报,可以有效地减灾,而且是抵御自然灾害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各地应该建立起防灾机制,从经费上、人力上保证提前做好各种灾害发生的预警预报、防范工作,尽最大努力减轻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天灾不是人可以阻止的,但防范、减轻灾害的损失却是可以做到的,完善的灾害管理与应急指挥系统是做到这一点的保证。        三节某县地质环境减灾工程建设的基本要求一、加强山地灾害科普工作1)扎扎实实做好科普工作的紧迫感 仔细分析上述灾害发生的原因,除自然原因以外,还有人为因素。不懂在强风化的高陡斜坡下修房子是危险,不懂开挖边坡脚会导致崩塌、滑坡,不懂在沟口修房子会遭受山洪、泥石流的冲刷。虽然在报纸、电视上做了科普宣传,但只知道滑坡、泥石流等灾害一类的名词,而不知道灾害本质。某100 县有许多乡镇和村庄建在背靠大山,面朝江、河的环境中,还有无数的楼房处在危险的陡坡、陡崖下。在西部大开发中若不加强扎扎实实的“山地灾害的调查与防治”的宣传教育,将有更多的楼房会修建在危险的陡坡、陡崖下,建在泥石流、滑坡等山地灾害多发区。所以扎扎实实地加强有关“山地灾害的调查与防治”的科普宣传教育工作已迫在眉睫。2)如何扎扎实实地做好科普工作 继续利用报纸、电视等宣传工具加强各类灾害的科普宣传;在山区各中、小学生中加强有关“山地灾害调查与防治的科普宣传、教育,建议将滑坡、泥石流等山地灾害科普知识编入乡土地理教材中;针对实际情况,举办以管理干部为主的“山地灾害基础知识与减灾防灾管理”培训班,以乡、村干部为主的“山地灾害基础知识与防治技术”培训班。使广大干部和群众懂得山地灾害的实质,从而主动起来防灾减灾。二、减灾防灾策略(1)全县应实施山地灾害分布与危险区划调查,重点是县城,次重点是乡镇,第3层次是农村。按山地灾害极危险区,危险区和较稳定区3级划分。(2)位于极危险区的各类建筑,出示黄牌,限期进行脱险搬迁。在极危险区和危险区内不得新建房屋和其它工程,若要修建,必须同时设计、施工相应边坡加固工程和防范措施。(3)加强山地灾害动态观测与发生可能性预报。县、乡、村都应将位于极危险区,危险区的居民住房和其它重要设施作为重点监测对象,落实观测人员。发现异常情况立即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100 (4)加强立法与减灾防灾的管理。县内各个乡镇和村新建住房必须请专业技术人员对建设区进行地质环境调查、勘察和发生灾害可能评估,无此勘察、评估报告,一律不得批准建设。若需建设,必须采取相应的边坡加固或其它防灾措施。山区县、乡、村必须分工一名副职管理减灾防灾工作。并与上级主管部门签订合同,落实责任。(5)建议各级政府适当增加减灾防灾的投入,使上述减灾防灾策略落到实处。只要各级机关重视,广大群众参与,山地灾害对人们的威胁必将得到控制,将灾害损失降低到最小。 三、建立地质环境灾害信息管理与应急指挥系统。某县地质灾害信息管理与应急指挥系统应该作为某市灾害信息管理与应急指挥系统的一部分。它是一个通过现代通讯网络收集各种灾害数据,并能够从这些数据中采集各种灾害信息,以及在此基础上能够对这些信息进行即时的加工、存储、利用和处理反馈的紧急事务数据的管理与应急指挥处置的网上协同辅助工作信息处理系统。目前,灾害信息管理与应急指挥的现代化已经成为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对灾害的紧急反映能力提高和救灾减灾工作中的关键环节。某100 县地处四川盆地东南边缘的山丘地带,境内山高、坡陡、谷深,自然灾害的成灾因素明显,灾害发生频繁,灾害种类较多,每年的灾害损失严重,需要处理的灾害信息数量巨大。为了迅速掌握各种灾害发生和发展动态,即时地作出有效的救灾减灾决策,就必须对各种灾害信息进行高度快速和有效的集中管理与应急处置。因此,建设一套能够对全县地域内发生的各种灾害信息进行快速收集和灾情显示,以及在此基础上能够即时作出灾情分析处理和灾损评估的,能够为快速制定紧急的救灾减灾方案和灾区管理措施服务的灾害信息管理和应急指挥系统是非常必要的。第四章某县地质环境减灾工程建设项目的总体目标和任务一节地质环境减灾工程建设的指导思想与原则地质灾害的形成必须具备灾害体和受灾体这两方面条件决定了成灾程度。因此,防治地质灾害的基本指导思想有两方面:第一,限制灾害源,消除或削若灾害体活动能量,解除或缓减灾害活动威胁;第二,对受灾体采取防避保护措施,使其免受灾害破坏,或增强受灾体对灾害的抵御能力。地质灾害防治的根本目标是取得最充分的减灾效果。然而要实现这个目的,必须遵照下列原则科学地规划、设计、实施防治工程。一、预防为主的原则100 地质灾害虽然是一种不可避免和无法准确预测的自然现象。随着人类科学技术水平及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发展,人类对地质灾害的认识水平逐渐提高,因此,在灾害面前拥有了越来越大的自主能力。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灾害发生机会,削弱灾害活动强度;特别是对于那些主要因为人为活动控制的地质灾害,可以通过调整人类活动基本扼制灾害的发展,防止或减少灾害的破坏损失。例如,可以通过人工改变斜坡形态、负荷,减少地表水渗入,加固斜坡等方法增强斜坡稳定的程度,减少发生崩塌、滑坡发生的可能。可以通过限制地下水开采量,调整地下水开采层等方法,控制地下水水位,预防和限制地面塌陷的发生与发展。第二,有效地进行灾害预测预报,及时避灾。在地面塌陷、地裂缝发育地区,尽可能使工程设施避开高危险区。对于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突发性灾害可进行综合监测,根据灾害发生的危险程度,及时疏散人口、财产,减少灾害损失。实践证明,适时采取预防措施是防止灾害破坏,减少灾害损失的最有效途径。二、防灾减灾的相对性、持续性原则尽管人类对地质灾害的防治手段越来越丰富,防治技术越来越高超,但要想制止地质灾害的发生,或者是完全预测预报地质灾害,彻底防治地质灾害是不可能的;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对地质灾害的防治效果永远也不会达到百分之百。因此,任何时候人类所进行的防治工作都是相对的。基于这种现实,地质灾害的防治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为了促进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地质灾害防治要长期持续地进行下去,在不同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力求取得与之相应的减灾效果。三、全面规划与重点防治相结合的原则100 地质灾害防治除了具有长期性特点外,还具有广泛性特点。因此,要取得充分的减灾效果,首先要做好防治规划,根据不同地区地质灾害发育情况和不同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提出地质灾害防治目标、防治对策与措施,从总体上知道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由于科学技术水平和社会财力的限制,不可能对所有地质灾害进行全方位的彻底防治。在这种情况下,只能在灾害防治规划的指导下,一方面加强区域环境保护与治理,改善地质自然环境,消除或削弱地质灾害活动的背景条件;另一方面选择受地质灾害威胁强烈,破坏损失严重的城镇、交通干线、重要企业等实施重点防治,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减灾效果,真正做到“好刚用在刀刃上”。四、防治地质灾害与其它社会经济活动相结合实践证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常常并不是孤立的,它与其它社会经济活动具有不同程度的联系。因此,把防治地质灾害措施与其他环境治理结合起来,并且把地质灾害防治纳入地区社会经济规划,可以取得充分的效果。100 首先,从宏观上看,地质灾害防治与土地资源开发、水资源开发、矿产资源开发、植被资源开发以及城镇建设、交通建设等具有直接关系。因此,地质灾害防治应该与这些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一方面在这些活动中积极主动的正常进行相应地地质灾害工作;另一方面地质灾害的有效防治将促进这些活动的正常进行,二者是一种广泛的社会行为。因此,为了免受灾害损失,取得效益和利润,就应该将所设计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纳入经济活动之中,在市场经济利益驱使下开展防治工作。五、防治工程最优化原则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一般需要比较巨大的投入。他所防治的对象是复杂的自然现象,所以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既是复杂的技术工作,又是复杂的经济工作。无论是哪个部门实施哪种防治工程都需要本着最优化原则审慎对待。最优化原则的核心就是实现科学性、可操作性与最小风险、最大效益的有机结合。1科学性其科学性主要体现在:防治工程类型选择要有充分依据,符合地质灾害的减灾特点或受灾体的防护需要;防治工程设计要有针对性,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要求。2可操作性其可操作性主要体现在:在目前技术水平条件下能顺利实施;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有充分保障;现场环境没有严重障碍。3小风险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是在对灾害评价基础上实施的。由于对灾害破坏损失认识的不彻底性,所以防治工程具有一定的风险。其主要表现在:防治工程不完全符合地质灾害成灾特点和受灾体防护需要;设防标准不完全符合灾害活动概率和成灾规模因而导致防治工程部分失效、完全失效或者超标准运行;防治工程不符合施工标准,达不到预期功能或达不到使用年限。基于这种性质,在设计、实施防治工程时,要力求将风险程度降到最低程度。100 4最大效益其主要表现是以尽可能少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投入,取得最大、最长效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二节项目建设的总体目标和分阶段目标一、项目建设的总目标依据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的原则,项目建设的总体目标是要建成一个比较完善的地质灾害防灾减灾机制,逐渐建立起技术比较比较成熟的地质灾害信息管理与应急指挥系统。逐步健全某县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完善地质灾害防治和预警预报体系,保障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以达到保护、改善、美化地质环境,提高环境质量的目的。建立和完善地质环境保护法规体系及监督管理体系,对地质环境勘察、监测、保护、利用和治理的宏观管理与调控得到加强,地质环境管理职能全面到位。建立和完善地质环境监测系统和群测群防体系,规范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主要地质灾害点基本得到整治,地质灾害的发生率和损失率明显降低,地质灾害防治取得显著成效,县域内地质环境质量得到根本改善与提高。二、项目建设的分阶段目标根据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特点,结合某100 县的实际,地质灾害减灾项目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性:一)第一阶段近期目标(2004—2007)1.建立起具有某特色的与地质环境保护、地质灾害防治主要法规相配套的规章体系,完善地质环境管理、保护及监督管理体系,全县地质环境管理职能基本到位,实现地质环境管理的法制化、科学化、规范化。2.健全某县地质灾害防治组织机构,完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初步建立起全县群专结合的地质灾害监测网络与监测预警系统。在此基础上着手建立重点检测与工程防治区内的地质灾害信息管理与应急指挥系统。3.规范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基本控制住县内因不合理工程经济活动而诱发的地质灾害发生。4.对纳入近期治理的山王庙滑坡、撕二坪滑坡、黄荆危岩等13处地质灾害点实施工程治理;对纳入监测的羊角滩滑坡、关滩滑坡2处灾害点实施专业监测;对纳入搬迁避让的铁矿危岩、车坝滑坡等16处地质灾害点实施搬迁避让。5.基本控制住县城区的地质灾害,县城区地质环境状况得到明显改善与提高,县域内地质环境质量初步得到改善。二)中远期目标(2007—2020)1.完善地质环境、地质灾害管理的法律体系、管理体系,全县地质环境管理职能全面到位。100 2.健全、完善全县群专结合的地质灾害监测网络及预报系统,使我县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工作做到高效、快捷。3.一批直接威胁城镇、集镇、重要交通干线安全的重要地质灾害点基本得到治理,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明显降低,主要地质灾害点基本得到整治,地质灾害的发生率和损失率明显降低,地质灾害防治取得显著成效,县域内地质环境质量得到根本改善与提高。4.从环境保护和地质灾害防治的实际需要出发,建立全县地质灾害信息管理与应急指挥系统,实现监测数据的及时传输与实时处理。三节实现地质环境减灾工程建设目标需要完成的任务根据地质灾害减灾工程建设的目标,结合某县地质环境灾害的特点,某县的地质灾害减灾工程建设需要完成以下任务。一、加强地质灾害每年度的普查、调查工作,建立灾害调查项目社会评价指标体系考虑到某县城区的人口和建筑多,地质灾害的易损性较高,所以首先要加强地质灾害每年度的普查、调查工作,建立灾害调查项目社会评价指标体系。100 地质灾害调查项评价的内容地质灾害调查项目社会评价是从整个社会的角度出发,考察地质灾害调查项目的社会效益和费用,计算项目需要国家付出的代价和对实现国家(地区)社会发展目标所做贡献,分析社会对项目的需求程度和项目对社会的影响。不同行业项目的社会评价,应当遵照一般项目社会评价的各项原则、方法、程序与基本内容。同时,各行业项目的社会评价一般也应贯穿于项目周期的全过程,分层次、分阶段进行。地质灾害调查项目的目标、目标人口、项目所处社会文化环境以及所受各种社会因素影响的程度不同,其社会评价的内容具有自己的特色。根据国外和中国一般项目社会评价的方法和内容,结合地质灾害调查项目的特点,设计地质灾害调查项目社会评价的方法和内容,它包括社会对项目的需求程度分析,项目的社会效益和费用评价,计算项目需要国家付出的代价和对实现国家(地区)社会发展目标所做贡献,项目对社会的效益和影响评价。地质灾害调查项目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项目评价指标是评价项目的尺度。评价指标有的可以用数量来表示,有的须用定性的语言加以说明。不同类型的评价项目需要用不同的评价指标来评价;同类项目评价目的不同,所用评价指标也不尽相同。地质灾害调查项目社会评价指标的设置,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战略和发展目标为目标,根据社会评价的特点即重在人文分析、多层次分析、多目标、难量化、多样性,结合地质灾害调查项目自身的条件、现成案例、国家规定、投资者的要求,遵循有关法律及规章,符合行业和部门管理宏观经济的要求,坚持全面性原则即评价指标能全面反映地质灾害调查项目整个过程的成本效益和实绩指标;目的性原则即评价指标的设置要有鲜明的目的性;可比性原则即评价指标的设定必须使所设指标的数量具有可比性和通用性。确定地质灾害调查项目社会评价指标体系.100 社会环境效益与影响指项目对社会政治、安全、人口、发展等方面的效益和影响。一般包括:(1)对社会政治稳定、安全和发展的影响;(2)对调查区人口(保护生命)的影响;(3)对预警区基础设施、服务设施的影响和人民生活(保护财产)的影响;(4)对调查区人民生活的影响;(5)对改变山区脱贫致富和减灾扶贫的效益与影响;(6)其他社会影响。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效益与影响指在国家已有的影响评价的基础上,分析评价实施地质灾害调查项目后的地质环境质量状况和自然资源状况。一般包括:(1)对地质环境质量的影响;(2)对水土保持防治工作的影响;(3)对土地资源与土地环境影响;(4)对水资源与水环境的影响;(5)水生物资源与生物环境的影响;(6)其他社会影响。社会经济效益与影响指项目社会评价中的社会经济影响,主要是从宏观经济角度分析项目为国家、地区(省、市)的经济影响。一般包括:(1)产业直接和关联的影响;(2)对地区经济发展规划的影响;100 (1)对城市建设规划以及土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影响;(2)引起企业及有关社会各界投入减灾事业,增加防灾的社会资金投入;(3)为国家和地方政府制定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服务;(4)其他社会影响。    地质灾害调查内容社会对减灾项目的需求程度项目对社会的效益及影响定量分析定性分析地质灾害发育度地质灾害风险度地质灾害危险度灾害活动强度灾害危害面积历史灾害频次区域地质构造地貌类型地下水开采状况气象状况社会经济水平人口密度资产分布密度受灾体所处区位与国家、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关系灾害的稳定性、危险性区域社会经济状况以及灾害对其影响灾害活动趋势定量分析定性分析百元投资减灾效益预期灾害经济损失社会环境效益与影响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效益社会经济效益与影响图地质灾害调查内容及社会评价指标体系100 二、对于全县范围的地质灾害考虑到防治工程量大,暂时无法全部治理,因此基本方针是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突出重点,综合治理。1.加强汛期检查,逐步完善预警系统,以群测群防为主;2.完善排水系统,改水田为旱地,以截排水工程为主;3.农村分散村民,组织撤离险区,以转移避让为主;4.城镇重要交通干线,尤其是搬迁城镇新址,以加强环境地质勘查评价,综合治理环境保护为主;100 5.25°以上的陡斜坡区,退耕还林,以生物工程为主;6.对稳定性差,危险性大,又难以避让的地质灾害体,则采取多渠道综合治理,即公益性的申报立项,非公益性的“谁受益谁治理”,不良工程活动造成的“谁破坏谁治理”。三、建立地质灾害信息管理与应急指挥系统。针对地质灾害信息管理与应急指挥系统比较复杂,工程量大工期长,所以可以按照减灾的重要程度首先建立重点监测和工程治理区的系统,然后依次逐步建立,其他地区的防灾系统。在建立过程中要分几步来完成:1、对系统进行设计,要请专业人员,在对全县灾害全面了解的基础上进行系统设计。2、对数据进行采集整理。由于该系统的数据库所涉及的数据量非常庞大,所以要有专门的时间安排专门的人来完成数据的采集和数据库的建设。3、购置相关的软硬件设备。根据系统设计的需要,购买相应的软件、网络传输设备,检测仪器等等。4、系统建立后还需要有专门的管理人员,并且要对这些人员进行专业培训。第五章某县地质环境减灾工程建设项目的总体设计100 一节建设项目总体设计的基本要求建设项目总体设计的基本要求,就是要根据当代地质灾害防灾机制的特点,结合某县的实际情况建立起地质灾害的防御体系。一、当代地质灾害防灾机制的特点一)地质灾害的防灾机制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在防灾工作中,运用何种防灾机制的防灾对策取决于以下五个方面的因素:1地质灾害的类型;2人们对地质灾害发育条件的认识水平;3人们对地质灾害成灾机制的认识水平;4人类的经济承受能力;5人类当前的科技水平。因此传统地将防灾对策划分为“治标”和“治本”的分类方法尚不能反映防灾对策的实质。二)当前人类采取的许多防灾对策都处于“必然王国”阶段,与“自由王国”还相距甚远。这主要表现在:1躲避类防灾机制与抵御类防灾机制并存,其中临时型的躲避机制和灾害型抵御机制又占主导地位。2许多预测预报工作的目的主要在于能够采取临时型的躲避措施。3更多的灾因型抵御灾害对策仍赋存在灾程型抵御灾害对策之中,即为混合型抵御灾害对策,尚未发展成完整的灾因型抵御对策。100 三)除躲避类防灾对策外,当前多采用属于灾程型机制的防灾对策。这类防灾对策担负着限制灾情继续发展和减轻当前灾情的双重重任。应该清醒地意识到,这类防灾对策一旦失效,必将带来惨痛的后果。四)目前,地质灾害防灾工作发展程度仍是强化临时型的躲避机制和灾程型、混合型的抵御机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应加强灾因型抵御机制的研究,以保护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二、建立地质灾害防御体系一)地质灾害防御体系的特点1、地质灾害防御体系的综合性地质灾害能否发生取决于多种(自然的和人为的)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地质作用发生后能否成灾,又同样取决于多种(自然的和人为的)因素。总之,地质灾害及其防御体系也必然涉及到自然界和社会经济环境的诸多方面。体现出综合防御的显著特点:即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相结合;主动预防与被动疏散相结合;专业队伍与群众设防相结合;土法与洋法相结合;开发利用与保护相结合;宣传教育与法制管理相结合;除害与兴利相结合。2、地质灾害防御体系的可操作性人类同地质灾害作斗争的历史已经十分久远,积累了不少的成功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下图中的的所有防灾措施都已经在各地区有了不同程度的实施,可以说,地质灾害防御体系具有可操作性。100 地质灾害预测划定地质灾害禁区预防系统斜坡防护工程坡地环境管理地面巡视动态观测预警预报信息传送综合预报技术规划设计地质灾害防御体系技术管理系统工程监理、验收发挥综合效益专题科学研究制定政策法规健全管理机构实施防灾规划社会管理系统发布地质灾害预报应急疏散人员物资抢险救灾、重建家园图3地质灾害防御体系图其次,地质灾害类型的多样性,决定了地质灾害防御体系中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是针对某一个具体的地质灾害事件,只需采用其中某些而不是全部的防御措施,这就要求在滑坡灾害防御工作中一定要作好全面规划、因地制宜,以最少的投入取得最佳的社会效益、生态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3地质灾害防御体系的持久性100 地质灾害的防御工作具有一定的难度,而且,地质灾害点多面广,这就更增加了防御难度。此外,地质灾害的防御工作又涉及到社会经济环境。因此,许多防御措施还难以一次性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是需要常抓不懈地开展防御工作,更何况随着地质灾害发育条件的变化还要导致成灾状况的改变,必然也要增补或改变已有的防御措施。总之,地质灾害防御工作是一种全社会的持久工作。二)地质灾害防御体系的内容地质灾害的特点、成灾模式、灾害链和防御机制决定了滑坡灾害防御体系的内容,它包括预防体系、预报体系、技术管理体系和社会管理体系四个子系统。从图3中可以看出,地质灾害防御体系具有以下特点。1防御系统预防系统的基础是地质灾害预测。以滑坡为例,滑坡灾害预测的内容远比滑坡预测内容广泛,滑坡预测是指滑坡发生地点的预先判断,其理论基础是滑坡发生学和滑坡分布学。而滑坡灾害预测还要依据滑坡力学、滑坡运动学等研究成果预先判断滑坡的运动速度、运动轨迹、运动距离和堆积区范围等一系列参数,从而划定滑坡灾害的危险区,即滑坡危险度区划。在更广泛的区域内,人类的生产生活必然涉及到滑坡危险区,因此做好斜坡防护工程和坡地环境管理就成为滑坡灾害预防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坡面排水系统、普通挡土墙、坡脚防冲工程,以及水保工程等。2预警预报系统100 预警预报系统即这里所讲的地质灾害信息管理与应急指挥系统。从本质上讲也是一种非工程措施的预防系统。二者的区别在于预警预报系统是针对地质灾害的孕育阶段,为将要成为地质灾害区服务的预防系统,它所承担的责任更为具体化,所采用的科技手段也具特殊性,所以单列为独立的预防体统。建立预警预报系统的前提是滑坡危险度区划。当人们觉察已孕育着滑坡灾害而又因客观条件限制,不能立即搬离滑坡禁区内的人员物资时,即有必要建立预警预报系统。一旦发生地质灾害,应急疏散滑坡高危险度区内的人员物资,使滑坡灾害降低到最低程度。3技术管理系统技术管理系统是从技术上保障地质灾害防御体系的实施,包括地质灾害危险区划的规定,搬迁计划的制定,斜坡防护系统、坡地环境管理系统和滑坡观测系统、治理工程的规划设计、监理、验收、管理、养护,以及从技术上发挥这些工程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对于滑坡灾害防御工作中的理论问题和技术问题,还需要进行专题研究。4社会管理系统社会管理系统体现出滑坡灾害防御体系是政府管理行为。制定政策法规是实施地质灾害防御体系的社会基础。有关灾害防御体系的专门政策法规尚不多见,如日本《斜坡破坏防治法律》(1969)、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滑坡危害鉴定条理》(1984).更多是包含地质灾害防御工作内容的相关政策法规,如中国的《水土保持工作条理》、《环境保护法》、《森林法》、《土地管理法》等,以及中国台湾的《山坡地开发建筑管理办法》、《山坡地保育利用条理》等,随着防灾工作的深入发展,地质灾害防御工作的专项政策法规将逐步建立和完善。100 建全管理机构是实施滑坡灾害防御工作的组织保证。多年,各地都因地制宜地在政府有关部门专管或监管了地质灾害防御工作,如建设部门、防洪部门、国土部门、救灾部门等。近年来,随着防灾意识的提高和防灾工作的深入,有些地区新建了专门性的管理机构,如陕西省滑坡防治办公室,特别是长江上游水土保持委员会办公室和长江水利委员会水土保持局为通过预警预报达到防灾减灾的目的,建立了长江上游滑坡泥石流预警系统,作为长江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作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二节地质环境灾害监测系统的技术方案据统计,由于受到资金限制,我国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80%是靠人为的观察,大部分地区的有效措施都是群策群防。有一些条件较好的地区采用了一些较先进的监测系统,取得了比较好的监测效果。考虑到某县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资金不足,技术人员和设备缺乏,在近期内主要的监测手段仍然是群策群防,因此首先要完善群策群防的监测体系。今后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在某县地质灾害监测系统中,根据具体灾害的特点100 可以用一些投资小,效果明显的监测设备来逐步取代群策群防,例如:可以在有滑坡体的后缘裂缝处安装应力计,其灵敏度远远高于人的肉眼观察。另外还可以采取红外线测距技术和GPS精确定位技术来实现对地质灾害的监测。这些精确的监测仪器通过网络将数据传输到地质灾害信息管理与应急指挥系统平台。从而使得有关部门能够精确及时的对地质灾害作出准确的预报和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治理。另外,随着全市范围内的地质灾害信息管理与应急指挥系统的逐步建立,某县也必然要建立起自己的地质灾害信息管理与应急指挥系统平台以及各种灾害信息传输设备。地质灾害信息管理与应急指挥系统是一个通过现代通信网络收集各种灾害数据,并能够从这些数据中采集各种灾害信息,以及在此基础上能够对这些信息进行即时的加工、存储、利用和处理反馈的紧急事务数据的管理与应急指挥处置的网上协同辅助工作信息处理系统。目前,地质灾害信息管理与应急指挥的现代化已经成为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对灾害的紧急反映能力提高和救灾减灾工作中的关键环节。某县地处四川盆地东南边缘的山丘地带,境内山高、坡陡、谷深,自然灾害的成灾因素明显,灾害发生频繁,灾害种类较多,每年的灾害损失严重,需要处理的灾害信息量大。因此,通过建设一套能够对全县地域内发生的灾害进行快速收集和灾情显示的监测系统,以及在此基础上能够即时作出灾情分析处理和灾损评估的,能够快速制定紧急的救灾减灾方案和灾区治理措施,并能够让政府领导在办公地点可以迅速地远程目睹灾情,及时地实施应急指挥和紧急调空的灾害信息管理与应急指挥系统,就可以便于政府领导和相关部门能够迅速掌握全县内的各种灾害发生和发展动态,即时地作出有效的救灾减灾决策,对各种灾害信息进行高度快速和有效集中管理与应急处置。表3 地质灾害点监测内容地质灾害点监测项目监测内容100 地表变形监测1.地表裂缝、建筑物裂缝;2.地表三维位移变化;3.地面鼓胀、沉降、坍塌。地下变形监测1.滑动面位置、滑动面位移速度;2.地下位移、倾斜变化、裂缝变化。相关因素监测1.地表水:自然水沟、河、湖、库水位;2.地下水:钻孔、井水、泉水;3.孔隙水压力;4.地声、地应力、应变、地温;5.动物异常。诱发因素监测1.降水及气象:降雨量、降雪量;2.地震及爆破作业;3.人为活动;4.生产、生活用水。与地质灾害防治有关的各个政府部门、专业技术人员共同进行决策群测群防队伍执行防灾、救灾任务地质灾害点数据处理平台,数据信息标准化应急指挥系统分析平台,为灾害应急指挥提供决策支持地表变形监测(钻孔倾斜仪)地下变形监测(钻孔倾斜仪)相关因素监测(土层含水测试仪)群策群防,人为观测诱发因素监测(应力计)图5地质灾害点监测体系100 三节地质环境灾害信息管理与紧急处置预案设计地质灾害信息管理与紧急处置预案建立的前提是必须要有一个完善健全的救灾防灾领导组织机构,然后再根据某县的实际情况逐步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地质灾害信息管理与应急指挥系统。一、地质灾害防灾的组织机构和队伍建设地质灾害实行“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地质灾害的治理按“谁诱发、谁治理”,“谁受益、谁参与治理”的原则。㈠县级各部门职责1、县国土资源局:负责全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⑴编制全县2003年地质灾害防灾预案和全县地质灾害防治规划。⑵宣传防灾知识,并向险区群众讲解地质灾害观察方法,特别是灾害前兆。⑶指导、督促各乡镇制定地质灾害防灾预案。⑷组织各相关部门对全县地质灾害进行汛期检查。⑸组织和协调全县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的制定并负责重大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⑹向市地矿行政主管部门报告本辖区地质灾害检查、处理情况及存在问题,遇重大地质灾害发生,按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快报要求,及时上报。⑺组织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对城镇建设的不合理布局提出处理建议。(8)县城规划区内的重点地质灾害实行属地和部门的双重管理。2、县政府救灾办公室:⑴及时搜集全县灾情信息,掌握抗灾救灾情况,发布灾情。⑵快速准确地向县政府报告灾情,为县领导指挥抢险救灾提供建议意见。⑶做好抗灾救灾的组织协调工作。按照县政府指示与驻武部队联系请求支援。⑷同县级有关部门提出抗灾救灾资金、物资安排意见,送县政府审批。3、县建委:⑴加强规划管理,禁止在地质灾害禁建区内规划修建(建)构筑物;⑵加强建设项目高切坡管理,严格按有关规定实施;⑶100 严格执行基本建设程序,审批工程建设项目;⑷搞好因地质灾害而形成的危房排查和监测监控。4、财政局:负责及时筹集调度救灾资金,确保救灾资金及时足额到位。5、县民政局:⑴协助乡镇政府调查核实灾区房屋损失灾民生活困难情况;⑵帮助乡镇安排灾民生活;⑶提出救济粮款分配方案报县政府审批;⑷向市民政局报告灾情。6、县交委、县水电局:⑴当地质灾害威胁到公路、航道、码头、水库、河堤时,有关负责人到现场组织抢险救灾;⑵当地质灾害造成公路损毁和航道堵塞时,及时制定抢修、疏通方案,迅速恢复交通;(3)交委要对干道的重点灾害区进行监测;(4)水电部门要对防洪区域的地质灾害进行监测预警。7、县卫生局、县经委:地质灾害发生时,组织医护、防疫人员及药品、药械进入灾区,帮助、指导灾区防疫消毒和救治伤员。8、气象局:⑴负责进行灾害性天气趋势分析和预报;⑵及时收集和核实气象灾害情况,向县政府和市气象局报告;⑶负责人工影响天气工作。9、县公安局:⑴负责灾区治安防范,加强灾区治安管理和安全保卫工作,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⑵负责重要的目标和要害部位的安全;⑶维护灾区交通秩序,保证抢险救灾工作顺利进行。10、县经委:(1)制定煤矿及工矿企业地质灾害防灾预案;(2)积极开展工矿企业的地质灾害监测工作。(二)各乡、镇人民政府职责各乡、镇人民政府负责本区域内地质灾害的救灾和防治工作,其主要职责是:1、负责辖区内地质灾害点的监测与预报工作;100 2、动员组织地质灾害区群众发扬自力更生精神,开展抗灾救灾工作,维护灾区稳定,尽早恢复灾区灾民的生产、生活秩序;3、组织力量抢救病员,安抚遇难者家属和处理善后事宜;4、救济灾民、安顿无家可归者,确保一方平安;5、险情和灾情发生后,按规定时间及时上报县政府和有关部门。报告灾情必须实事求是,不得隐瞒、谎报、假报。灾情数据未经核查,不得公开报道。灾情的发布以政府指定的专门部门的统计数据为准。(三)汛期检查与职责1、组织形式:汛期检查组由县政府牵头,县国土资源局、县建委、县水电局、县安办、县防洪办和县地质环境监测站等部门组成。2、检查时间:分定期与不定期两类,定期为每月一次,自四月下旬至九月下旬;不定期为每场大(暴)雨前后及突发性地质灾害发生时。3、检查对象:易发区、人口密集区、重点灾害区和重要城镇、重点建筑、厂矿及交通干线和其它灾害发生区。4、检查职责:⑴落实地质灾害体的监测工作,对变形逐步加剧的灾害体要实行汛期24小时值班巡查制,作好临灾预报,杜绝人员伤亡和减少财产损失。⑵认真传授地质灾害的监测方法,建立观测点、记录观测数据,根据记录数据及现象判别地质灾害的变形发展趋势,并作简单的预报;指导险区群众在紧急情况下采用什么方式和路线撤离避险;并将其制作成“明白卡”发放在险区群众手中。⑶通过汛期检查,将重大地质灾害点防灾预案落到实处。指导群众抗灾救灾,并继续完善乡(镇)、村、社的群专结合及群测群防体系,层层落实,责任到人。⑷每季度(汛期每月)由县国土资源局地质环境监测站搜集汇总地质灾害检查情况及存在问题。100 ⑸对突发性地质灾害,调查后应迅速写出调查报告,报县政府及有关部门。(四)防灾、救灾队伍建设某县防灾救灾队伍的组成大致可以分为3个部分:领导决策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防灾救灾的执行人员。领导决策人员主要是上面说的县政府、救灾办以及有关的各个部门的主要领导、技术人员主要是指救灾中心和主管部门的技术人员,防灾救灾的执行和实施人员主要是各个乡镇村庄参与群策群防广大群众。领导决策人员主要负责救灾、防灾的统筹策划、领导决策以及日常的队伍建设。专业技术人员主要负责灾害信息的预报,分析评价,为领导作出正确的决策提供支持和依据。防灾救灾的执行人员主要是在负责防灾救灾工作的落实。防灾救灾队伍一旦组建就应当步入正轨,应该做到一下几点:1.制订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保证防灾救灾的各项工作能够落到实处。2.定期进行地质灾害灾情的调查,随时保持灾害管理数据库的资料更新,以便于数据库能够发挥最大的作用。3.要确保防灾救灾资金到位,以便于防灾救灾工作的顺利开展,和救灾设备的购买、运行和维护。二、地质灾害信息管理与应急指挥系统设计的基本要求100 1.在某县地质灾害信息管理与应急指挥系统是某县灾害信息管理与应急指挥系统的一部分。在网络构架的规划设计中,要尽可能地将现有的一切行之有效的灾害信息采集设施和机制吸纳进行将要开发建设的网络体系中,以达到新建的灾害信息管理与应急指挥系统的实用性和高效性;2.新设计建设的系统要能够整合目前某县地域内的各种灾害信息资源,同时对国际、国内的有关灾害救助和减灾信息也要在新建设的系统中开发出相应的检索和利用机制。3.新开发建设的灾害信息管理与应急指挥系统必须具备一定的超前性和先进性。4.新开发建设的灾害信息管理与应急指挥系统必须具备可靠的安全性。5某县地质灾害信息管理与应急指挥系统在系统结构、功能和机制等方面实际上就是一个紧急事务处理系统。6.系统的开发建设必须做到节约、简捷。7.某县地质灾害信息管理与应急指挥系统的设计必须要与其它灾害应急系统完全兼容,以便实现灾害信息的共享传输,进行灾害综合分析。并且要留有向上和向下传输的接口。三、地质灾害信息管理与应急指挥系统设计的总方案某县地质灾害信息管理与应急指挥系统由地质灾害信息管理系统、地质灾害社会管理系统和地质灾害信息网络传输系统三大部分组成(图4、5、6、表6)。100 1地质灾害信息管理系统数据库的设计地质灾害数据库包括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两大部分。空间数据包括,某县地质图、地形图、交通图、土地利用图、城镇规划图、森林分布图、降水量分布图、以及某县遥感图片等。属性数据库主要是指对空间数据的说明解释资料,包括全县的人口分布状况、国民生产总值、土地利用状况、城镇建设现状及规划、地质灾害受灾情况等等。这些数据都是为地质灾害信息管理与应急指挥系统平台服务的,它是系统进行正确分析的基础。2地质灾害信息数据的存储与传输设计方案某县地质灾害信息管理与应急指挥系统中的灾害信息数据的存储采取在县政府灾害与应急指挥信息管理中心设立主题信息资源库的方案,以实现对全县范围的所有地质灾害与应急指挥的信息数据进行统一管理。某县灾害信息管理与应急指挥系统的数据库中,将采用ARC/INFO的数据库模型来实现对全县灾害与应急指挥信息数据的存储。在ARC/INFO数据库模型中,ARC/INFO是一个模块结构的软件系统,在这个模块结构化的数据库软件系统中,ARC表示将用拓扑数据模型定义某市灾害信息中的所有空间数据,INFO表示将用关系数据模型定义某市灾害与应急指挥信息中的所有的属性数据,上述ARC空间数据和INFO属性数据之间将通过内部代码(Internalnumber)和用户标识码(Uer·I)作为公共数据来实现两种不同属性数据的联接,以实现对具有特定时、空位置的各类灾害与应急指挥信息数据的输入、处理、分析、管理和输出。100 在这个灾害与应急指挥信息数据存储方案中,当灾害与应急指挥信息数据由灾害现场产生后,它是由灾害现场所在的村社、街道或企事业单位的灾害信息数据监测管理点上的人或仪器采集后,经数据规范化处理,再由“条”(行业),“块”(地方政府)两条路径逐级上报的。在灾害信息上报的“条”、“块”两条路径中,以地区“块”上的政府机关的灾害与应急指挥信息管理单位的上报为主干道,而由“条”上的各个企事业单位和各级政府职能主管部门的灾害与应急指挥信息数据管理机构的上报路径为辅助通道。但是,不管是由那条信息数据流通路径上报,最终都得在地方政府的这个“块”的层面上对灾害与应急指挥信息数据进行集中统一,并由“块”这个层面上的一个信息数据传输主干道出口送达到“某市灾害与应急指挥信息数据管理中心”。当灾害与应急指挥信息数据经各乡、镇政府和县政府的灾害与应急指挥信息数据管理中心、站和点单位的处理后,返馈的减灾救灾对策信息将由政府机关这条信息传输主干道逐级向下级和同级的各职能部门传达。采用上述灾害与应急指挥信息数据的传输与存储方案具有以下优点: (1)采用ACR/INFO数据库结构模型符合各类灾害与应急指挥信息所具有的时、空特征,有利于灾害与应急指挥信息管理系统中的成灾过程模拟和灾损评估,有利于今后县政府对各类灾害实现虚拟和灾情再现,以及有利于对灾害进行实时监控与管理技术的进一步开发和完善;100 (2)按灾害信息管理与应急指挥系统中信息传输路径和信息流向的规定,本信息数据的传输与存储方案可以确保各种突发性、灾害性事故的信息逐级上报而迅速地到达县政府的灾害与应急指挥信息管理中心,并且能够避免有关突发性、灾害性事故信息的漏报。(3)对某县地域内发生的各种灾害信息实行由市救灾办的信息管理中心进行集中统一管理,有利于县领导对一些重大险急的灾情进行实时的灾情监测,对灾情的即时处理展开紧急的视频会议进行会商,同时也有利于对灾害发展过程的掌握和实行即时的调控;(4)采取各乡镇的灾害与应急指挥信息集中于各地政府的灾害信息管理室,并通过该室的一个出口干道实况向上级报告的规定外,还保留了各地方政府职能部门的灾害信息向上级报告的辅助通道,这种对灾害信息传输实行主通道和辅助通道的方法,即符合我国现行政体的“条、块”管理体制,又能够将全社会的所有机关、组织和企事业单位纳入灾害管理体制,同时又能够确保灾害信息的传输通道在任何灾害发生时都能保证绝对的畅通。3网络体系的设计某县地质灾害信息管理与应急指挥系统应该是某100 县灾害信息管理与应急指挥系统的一部分,其网络层次主要是村(街道委员会)、乡镇和县三级组成。村(街道委员会)是地质灾害的发生现场因此它的主要任务是向上级汇报,并组织人员现场抢救,因此该层次的网络传输主要靠电话或无线电通讯即可。各乡镇政府应该具有自己的灾害信息管理系统平台,并且具有通过网络向上级传输各种所需要的灾害信息的功能。县政府是全县地质灾害信息管理与应急指挥的中心,负责收集由下级网络传输上来的各种灾害信息,调用数据库资料,在系统分析评价模块中进行快速准确地分析,最终形成政府决策,并及时的通过网络向下传输,同时向上级进行汇报。4系统程序开发设计采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开发研究某县地质灾害信息管理与应急指挥系统软件。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方法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才兴起的一种对客观现实事物进行描述和刻画的表示方法。它与结构化程序设计方法不同之处在于:结构化分析与设计方法中需要清楚地定义目标系统的边界,并通过边界去与周围的客观世界发生关系,因此,用结构化程序设计方法开发出来的软件就必须依赖于对系统(对象或事物)边界的定义,故在这样的软件中对系统的扩展变化就很难即时地进行修改和完善,而对于象灾害这样的事物(对象),有时就没有明确的边界,且边界的最后确定往往是随着灾害的消亡和终止时,灾害作用的范围和边界才能最后地确定。采用“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方法”开发的软件,由于它是着眼于对象(灾害)的数据结构(属性)的,因此它通过实现对对象的数据结构(属性)及其操作的封装,通过消息(对灾害对象的动态反应)去实现数据存储和系统状态的响应,从而去表现对象(灾害)的作用。这样,在采用“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中就不再需要象“结构化程序设计方法”100 中那样去进行(灾害)功能的定义和分解(灾害的功能本身就十分难以确定),而是把客观世界中发生的对象(灾害)直接映射到系统软件中去进行表达,根据相关的消息去刻画它的发展变化的各种动态,并由此去展开对灾害对象影响的评价。由此可见,采取“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方法”去开发某县灾害信息管理与应急指挥系统软件是能够做到比较真实地反映发生在全县范围内的各种灾害的活动情况的。地质灾害信息管理与应急指挥系统图形管理子系统模型分析子系统属性管理子系统帮助子系统输入输出图形编辑图形显示查询检索外挂数据模型分析模型生成模型运算模型维护输入输出属性编辑查询检索目录索引信息积累图4地质灾害信息管理与应急指挥系统结构图地质灾害社会管理系统抢险救灾组织机构国家各职能部门社会保险机构民政医院车队公安专业技术人员保险公司合作保险职能紧急抢险救灾、转移,安置灾区人员,减少损失筹集救灾基金,灾后赔偿损失,组织生产,恢复生产图5地质灾害社会管理系统结构图100 各街道居委会、村委会地质灾害监测报告与应急处置指挥点各企事业单位地质灾害监测报告与救灾处置指挥点县国土资源局地质灾害信息管理与应急指挥中心县政府灾害信息管理与应急指挥中心地质灾害监测点信息图6地质灾害与应急指挥信息网络逻辑结构图100 表6某县地质灾害信息管理与应急指挥系统的物理(硬件)配置序号硬件名称主要技术参数数量1SOI668MHZ、4—100 数据库服务器8SMP64位CPU、4GB内存、240GB硬盘、100Mnic、6*DVD—ROM、互操作符合UN2X—98、热播拔冗余电源和冷却风扇2台2交换机24口,100M交换机1台3防火墙百兆防火墙2个4路由器终端路由器1个5激光投影仪400流明1台6PC台式机P42.6GHZCPU,512M内存,60GB硬盘,17寸彩显28台7地质灾害信息报警器若干8GIS数据库软件1套9专用电缆、电线10调制解调器Cableuodem等30个11应力计、土层含水测试仪、钻孔倾斜仪等若干12其它辅助设备包括电话机、传真机、打印机等四节地质环境灾害总体治理工程的设计一、生物治理措施地质灾害的形成与其所处的地质环境密切相关,地质环境的不段恶化加速了地质灾的形成,而治理地质环境的基本关键是治理生态地质环境,才能从根本上防治和减少地质灾害。封山育林、恢复植被,严禁乱伐森林植被,在林地中还应建立乔、灌、草多层结构,形成完整的森林生态体系,使目前低序的生态过度到高序平衡的生态地质环境中去才能有效的保持水土,防治地质灾害。1.严禁在陡坡开荒,凡是大于25゜100 的陡坡旱地,应禁止垦植,恢复森林植被。2.禁止任意开采土石破坏丘陵、土地地表,较大规模的土方工程,应有相应的防治水土流失的有效措施。3.禁止盲目的开采矿产资源,规划和在建的公路、施工时注意尽量解决坑道排水与绿化山体用水的矛盾,避免对上部岩土体水分的疏干。二、工程治理措施工程治理措施就是针对具体的地质灾害点施以适当的工程措施,防止其继续发展。1.防滑坡的主要工程措施排水:在滑体周围设置拦截排水沟,使外来水源不能进入滑体;修造渗管、渗井及排水沟,排走滑体内的水;护坡防止冲刷,堵塞地表裂缝,防止入渗。支档:设置支档构筑物,如修建挡墙、抗滑桩等,以增加滑体搞滑力,防止其滑动。卸荷与填土:为改善斜坡形态,消除隐患,可在斜坡上方削方减重,消除危石,在坡角填土加压,防止其滑动。改良:为提高其强度和稳定性,对坡体岩、土性质进行改良,可采用灌浆法、锚固法和陪烧法等,并贯彻早治、小治的原则。2.防治危岩、崩塌的主要工程措施100 修建护墙和护坡,以防止斜坡岩土剥落,对小型危岩体或峭壁进行人工削坡或清除危石。镶补、填塞斜坡岩石缝洞,对大的危石进行支档、锚固,提高岩体稳定性,疏导地表、地下水。修筑挡土墙、落石平台、拦石栅栏以及明硐、棚硐等,保护房屋、公路及行人安全。3.防治泥石流的主要工程措施拦截:修建各总形式的拦砂坝、拦渣坝,设置停淤场,减少泥石流的动力作用,减少泥石流总量和固体物质含量,削弱泥石流强度,另外还要修建护坡、拦墙、顺坝、丁坝等,保护城镇、桥梁等安全。滞流:修建各总形式低、矮拦挡坝,用以拦蓄固体物质,减弱泥石流规模,固定河床,防止下切和边坡塌落,平缓纵坡,减弱泥石流速度等。疏排与利导,在下游堆积区修筑排导槽、急流槽、导流堤,以固定沟槽,约束水流,改善沟床平面。三、社会防治措施无数实践经验证明,在对地质灾害施以生物治理、工程治理措施的同时,还必须辅以社会防治措施,才能使前者得到保障,成果得以维护。1.加强行政管理措施,保证治理方案实施,做好《环境保护法》、《水土保持法》、《矿产资源法》等有关法规的宣传和贯彻。2.100 地质灾害给国民经济建设及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损失的教训是惨重的,要加强普及地质灾害知识`,增强全民防灾知识,增强全民防灾意识。各级有关部门应把地质灾害的防治纳入全民安全教育内容。3.结合当地经济建设,统一规划,把对地质灾害的防治纳入总体经济发展规划中,加强对地质灾害的科学研究,减少盲目性,用最经济合理有效的方案,才能取得综合治理最佳效益。第六章某县地质环境减灾工程建设项目的投资估算与资金筹集一节项目的总投资估算根据地勘单位以往对区内部分地质灾害的调查和某县已有资料记载,城区内危害程度较大的地质灾害点有7处,城内主要干流及支流边岸段、新建房屋、公路及主干公路高边坡,加之县城特殊的地理环境及地质灾害的规律与特性,结合以往监测与治理的实际经验,对规划所涉费用进行初步估算,共需各项费用19000万元,再加上在全县建立地质灾害信息管理和应急指挥系统的费用约2000多万总计费用约21000多万。其中,地质灾害信息管理与应急指挥系统实施的总投资费用包括工程费、其它费、和预备费三项。1硬件建设费用100 由本项目的性质和特征所决定,并按同类工程投资的有关办法,本项目的工程费用由地质灾害信息管理与应急指挥中心、室、点的物理(硬件)配置费用,异地数据介质库建设费,系统软件工程费,场地建设费,灾害信息管理中心、室、点和系统的安装调试费等组成。2系统的维护费用某县地质灾害信息管理与应急指挥系统建成后,每年都要有一定的经费用来进行计算机系统的耗材费和系统的维护与应用软件的改善更新,以及用于支付信息网落的使用费。3其它费用该费用主要包括系统建设的预备费用、系统建设设计费、监理费、前期咨询费和培训费等组成。二节项目投资的资金筹集方案区内地质灾害点多面广,危害严重,除了加强预防工作、规范人类工程活动和加强严格的管理外,多渠道筹集资金,增加治理投入,加大治理力度,使危害性严重的地质灾害逐步得到治理是非常必要和必须的。加大治理力度,其中最重要的是落实资金问题。1.县财政负责筹集和承担一部分资金。2.以优惠价格出租灾害体地块,吸引开发商出资治理灾害。对位于城镇区的一些地质灾害,可以优惠的价格将灾害体块出让给开发商,出让条件是受阻开发商须在规定时期出资完成受租地块内地质灾害的治理。3.积极争取国家补助资金,充分利用三峡库区地质灾害治理专项资金,促进地质灾害治理。100 第七章项目实施后的社会经济效益评估根据某县地质环境减灾工程建设项目的基本方针和目标,通过防治规划的实施,逐步形成全县地质灾害防治的监控体系,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地质灾害信息管理与应急指挥系统,培养造就一批有较高技术水平的专业人才,从灾前、灾中和灾后三个阶段提高灾害监测预报,灾害应急处理和灾后安置等相关工作的效率,如果按照《某市2001—2010年减灾规划》的目标,使每年因滑坡、崩塌等主要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财产损失减少50%,将某县的地质灾害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将会逐步减少,县内无重大地质灾害事件发生。可见,其经济效益是显著的。另一方面,地址灾害管理与应急指挥系统的建设将在以下几个范围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1)地质灾害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增加了人们对灾害发生与发展动态的了解,提高了人们对地质灾害预报的准确性,因而可以减轻地质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的风险性,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人们对灾害的恐惧感,增强社会心理中的稳定情绪,有利于社会的安定;100 (2)由于地质灾害信息管理与应急指挥系统的建设可以对地质灾害发生、发展过程进行实时的监测和显示,因而可以促使抗灾、救灾和减灾行动更加有序,这样就可以提高社会组织水平,使得我们社会结构得到一定程度的优化。(3)地质灾害信息管理与应急指挥系统是一项技术要求高,系统的保密性、时效性和高速高效性是非常严格的,通过本项目的实施可以显著地促进某县电子政务建设的快速发展。由此可见,某县地质环境减灾工程建设特别是地质灾害信息管理与应急指挥系统的建设对全县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都是十分显著的。第八章研究结论与建议通过对某县地质灾害成因和特点的分析以及预防措施的研究,可以得出以下基本结论:1.某县是一个地质灾害多发且严重的县,每年的地质灾害频繁发生,给某县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因此,某县的地质灾害已经成为制约全县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2.预防和治理地质灾害是现在和今后某县的一项长期和艰巨的任务,要随时保持防灾的警惕性,在进行相关决策时一定要把地质灾害的防灾减灾工作考虑在内。3.当前国际、国内减灾、救灾和灾害与应急指挥管理方面的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结合某县的灾害情况。已经促使某县地质灾害信息管理与应急指挥系统的开发建设具有了紧迫性。4.随着某100 市信息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和各级政府办公信息化、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以及目前计算机技术、网络多媒体通讯技术和GIS技术的迅速发展已经实现了需要同时处理语言、图文和视频数据,以及需要实现灾害紧急处理的视频会议的要求,为某县地质灾害信息管理与应急指挥系统的开发建设提供了充足的技术保证和硬件设备。鉴于以上的分析研究结论,证明某县地质灾害减灾工程建设是必要的和可行的。为此,提出如下几点建议:1.建议政府将此项目纳入全县基础建设计划,安排好建设资金,配置好科技力量,进早组织实施。2.地质灾害信息管理与应急指挥系统的开发建设是一个比较长的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在系统没有完全建设完成之前,现有的防灾减灾措施要继续发挥主要作用。3.系统建成后要有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管理和维护。建议政府要修建专门的灾害指挥人员培训中心。100 100 100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