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3.31 KB
- 19页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ICS65.020B16中华人民共禾口LY国林业行业标准LY/T1960—2011外来树种对自然生态系统入侵风险评价技术规程Technicalcodesforinvasionriskassessmentofexotictreespeciestonaturalecosystem2011-06-10发布2011—07—01实施国家林业局发布
LY/T1960—2011目次前言⋯⋯⋯⋯⋯⋯⋯⋯⋯⋯⋯⋯⋯⋯⋯⋯⋯·⋯⋯⋯⋯⋯一引言⋯⋯·⋯⋯⋯⋯⋯⋯⋯⋯⋯⋯⋯⋯⋯⋯⋯···⋯·⋯⋯⋯·1范围⋯⋯⋯⋯⋯⋯⋯⋯⋯⋯⋯⋯⋯⋯⋯⋯⋯·⋯⋯⋯⋯2术语和定义⋯⋯⋯⋯⋯⋯⋯⋯···⋯⋯⋯⋯⋯⋯⋯⋯⋯·3外来树种对自然生态系统入侵风险评价⋯⋯⋯⋯⋯⋯·3.1外来树种人侵风险评价程序⋯⋯⋯⋯⋯⋯⋯⋯·⋯3.2外来树种入侵风险评价⋯⋯⋯⋯⋯⋯⋯⋯⋯⋯⋯·3.2.1外来树种入侵性评价或实际扩散入侵程度评价3.2.2外来树种对自然生态系统影响评价⋯⋯⋯⋯·3.2.3外来树种入侵风险等级的划分⋯⋯⋯···⋯·⋯3.3外来树种防治难度等级的评价·⋯⋯⋯⋯⋯⋯⋯⋯4不同入侵风险等级的外来树种分级管理对策⋯⋯⋯⋯·附录A(规范性附录)附录B(规范性附录)附录C(规范性附录)附录D(规范性附录)附录E(规范性附录)附录F(规范性附录)外来树种入侵性等级评阶⋯⋯⋯⋯-⋯⋯⋯⋯-·已经引进的外来树种实际扩散人侵程度等级评价外来树种对生态系统影响等级评价⋯⋯⋯⋯⋯外来树种入侵风险等级划分⋯⋯⋯·⋯⋯⋯⋯⋯·外来树种防治难度等级评价⋯⋯·⋯⋯⋯⋯⋯⋯·外来树种入侵风险等级评价结果···⋯⋯⋯⋯⋯··IⅡ1l234579235
刖罱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国家林业局提出并归口。本标准由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负责起草。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郑勇奇、张川红、王豁然、付增娟。LY/T1960—2011
LY/T1960—2011引言林木引种能给引进地区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然而,有些外来树种具有很强的立地开拓能力和种间竞争能力,可能对乡土物种的群落结构产生危害,造成对引种地生态环境的“生物入侵”。我国幅员辽阔,具备多种气候带和气候类型,立地条件复杂多样,形成多种多样的生态区,为许多外来树种的生长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和场所。因此,我国外来树种的引种非常发达,外来树种种类较多,因此尽快开展外来树种人侵风险研究,制定统一技术规程和评估标准,确定各种外来树种的入侵性和生态风险,对我国林业事业具有不可低估的价值和意义。本标准为加强外来树种引种的科学管理、生物入侵评价提供借鉴和指导,将有利于尽快消除我国在进行植物引进中的不规范行为,防止引入具有潜在危害的植物种类,避免入侵性外来木本植物的大面积扩散,防范和减少外来树种可能对乡土物种和生态环境构成的潜在风险和危害,保护乡土物种和生态安全,促进我国外来树种的引进和国际合作。Ⅱ
1范围外来树种对自然生态系统入侵风险评价技术规程LY/T1960一2011本标准确立了外来树种对自然、半自然生态系统入侵风险评价的指标体系与方法,包括外来树种入侵性评价或扩散入侵程度评价、外来树种对生态系统影响评价、外来树种入侵风险等级划分及外来树种防治难度评价,并提出相应的分级管理对策。本标准适用于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或境内某一地区通过不同途径引种的所有树种及其可用于繁殖的任何器官或组织。2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2.1引种introduction通过人为方式将一个物种、亚种或等级更低的分类单元(包括能够存活并最终能够繁殖的植物体任何部分,诸如配子体、种子或其他繁殖材料)向其自然分布区以外的其他地区迁移并种植。引种既可发生于不同国家之间,也可在同一国家不同地区之间。2.2生物入侵biologicalinvasion一个物种迁移至一个过去不曾分布的地区,并能自然存活、繁殖,形成驯化种群,其种群的扩散对当地生态环境或经济已经或将构成威胁的过程。2.3外来入侵种invasivealienspecies通过有意或无意的人类活动或自然因素(如飓风)被迁移至自然地理分布区外,在自然、半自然生态环境中自然扩散建立种群(没有人类的直接帮助),不断扩展种群规模,并对当地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或进程已经产生或将会产生重要影响的外来物种。2.4入侵性invasiveness植物能繁殖扩散进人自然生态系统的生物学特性。2.5入侵风险invasionrisk植物能繁殖扩散,并对当地自然生态系统产生危害的风险。2.6信息量指数informationindex衡量问题答案准确性的参数,根据每一个回答问题的不确定性和确定性来得分。2.7信息量可靠性指数informationreliabilityindex信息量指数总和占回答问题数量的百分数。】
LY/T1960—20113外来树种对自然生态系统入侵风险评价3.1外来树种入侵风险评价程序外来树种入侵风险评价按以下步骤进行:a)人侵性评价或实际扩散人侵程度评价:1)人侵性评价:根据外来树种实际调查数据和参照他人的调查数据回答附录A表A.1中有关外来树种的繁殖能力、自然传播扩散途径和适应能力的问题,最后计算总分,根据3.2.1.1确定外来树种入侵性等级。只有信息量可靠性指数等于或大于80%,该评价结果才有效;否则该评价结果无效。2)实际扩散入侵程度评价:根据实际调查数据和参照他人的调查数据回答附录B表B.1中有关外来树种扩散入侵程度的问题,最后计算总分,根据3.2.1.2确定外来树种的扩散入侵程度等级。只有信息量可靠性指数等于或大于80%,该评价结果才有效;否则该评价结果无效。b)生态影响评价:根据外来树种实际调查数据和参照他人的调查数据回答附录C表C.1中有关外来树种对生态系统影响的问题,最后计算总分,根据3.2.2确定外来树种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等级。只有信息量可靠性指数等于或大于80%,该评价结果才有效;否则该评价结果无效,c)入侵风险等级划分:根据外来树种入侵性评价等级或实际扩散入侵程度评价等级,以及外来树种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按照附录D表D.1的规则确定外来树种入侵风险等级,填写附录F表F.1。d)防治难度评价:根据外来树种实际调查数据和参照他人的调查数据回答附录E表E.1中对外来树种防治难度的问题,最后计算总分,根据3.3确定被评价外来树种的防治难度。只有信息量可靠性指数等于或大于80%,该评价结果才有效;否则该评价结果无效。e)根据外来树种的人侵风险等级和外来树种的防治难度等级,根据第4章得出该树种相应的管理对策,最后填写附录F表F.1。f)以上评价结果不是固定不变的,信息来源的多少会影响评价结果;另外,有些指标是需要长期观测数据来评判的,例如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因此评价结果也会随时间发生变化的。3.2外来树种入侵风险评价3.2.1外来树种入侵性评价或实际扩散入侵程度评价根据外来树种引进时间的不同,进行不同的评价:a)对于未引进或已经引进,但引进时间短,没有完成一个世代周期的外来树种,进行人侵性评价;b)对于已经引进,并且引进时间较长,已经完成一个世代周期的外来树种,进行实际扩散人侵程度评价。3.2.1.1外来树种入侵性评价回答附录A表A.1的问题,根据评价计分结果,将入侵性分为三个等级:a)入侵性等级I:无入侵性或入侵性低。根据附录A表A.1的指标判断得分>o且≤30,则该树种的入侵性等级为I。b)入侵性等级Ⅱ:入侵性中等。根据附录A表A.1的指标判断得分>30且≤60,则该树种的入侵性等级为Ⅱ。c)入侵性等级Ⅲ:入侵性高。根据附录A表A.1的指标判断得分>60且≤100,则该树种的人2
侵性等级为Ⅲ。3.2.1.2外来树种实际扩散入侵程度评价LY/T1960—2011回答附录B表B.1的问题,根据评价计分结果,将外来树种实际扩散入侵程度分为三个等级:a)实际扩散入侵程度等级I:无扩散入侵或扩散入侵程度低。根据附录B表B.1的指标判断得分>0且≤20,则该树种的实际扩散入侵等级为I。b)实际扩散入侵程度等级Ⅱ:扩散入侵程度中等。根据附录B表B.1的指标判断得分>20且≤57.5,则该树种的实际扩散入侵等级为Ⅱ。c)实际扩散入侵程度等级Ⅲ:扩散入侵程度高。根据附录B表B.1的指标判断得分>57.5且≤100,则该树种实际扩散入侵等级为Ⅲ。3.2.2外来树种对自然生态系统影响评价回答附录C表C.1的问题,根据评价计分结果,将外来树种对生态系统影响分为三个等级:a)对生态系统影响等级I:对生态系统无影响或影响低。根据附录C表C.1的指标,4项指标中没有指标满足25分,有2项以下指标满足15分,该树种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等级为I。b)对生态系统影响等级Ⅱ:对生态系统影响中等。根据附录C表C.1的指标,4项指标至少有1项指标满足25分,或没有指标满足25分,但同时至少有2项指标满足15分,那么该树种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等级为Ⅱ。c)对生态系统影响等级Ⅲ:对生态系统影响高。根据附录C表C.1的指标,至少有2项指标满足25分,那么该树种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等级为Ⅲ。3.2.3外来树种入侵风险等级的划分根据附录D表D.1,将该评价树种入侵风险等级划分为高、中、低三种情况:a)高入侵风险等级:外来树种入侵扩散能力强,对生态系统影响高,具有高入侵风险。包含以下几种类型:1)外来树种对生态系统影响高,且入侵性高或中等;2)外来树种对生态系统影响高,且人侵性低,扩散入侵程度高或中等。b)中入侵风险等级:外来树种入侵扩散能力强或中等,对生态系统影响中等,具有中等入侵风险。包含以下几种类型:1)外来树种对生态系统影响高,且入侵性低,扩散入侵程度低或不清楚;2)外来树种对生态系统影响中等,且入侵性高或中等;3)外来树种对生态系统影响中等,且入侵性低,扩散入侵程度高或中等;4)外来树种对生态系统影响低,且入侵性高;5)外来树种对生态系统影响低,且入侵性中等或低,扩散入侵程度高。c)低人侵风险等级:夕}来树种入侵扩散能力中等或低,对生态系统影响低,具有低入侵风险。包含以下几种类型:1)外来树种对生态系统影响中等,且入侵性低,扩散入侵程度低或不清楚;2)外来树种对生态系统影响低,且入侵性中等,扩散入侵程度低或不清楚;3)外来树种对生态系统影响低,且入侵性低,扩散入侵程度中等或低或不清楚。3.3外来树种防治难度等级的评价回答附录E表E.1的问题,根据得分将外来树种防治难度划分为三个等级:a)防治难度等级I:无防治难度或防治难度小。根据附录E表E.1的指标判断得分>o且≤25,3
LY/T1960一2011则该树种容易防治。b)防治难度等级Ⅱ:防治难度中等。根据附录E表E.1的指标判断得分>25且≤50,则该树种的防治难度中等。c)防治难度等级Ⅲ:防治难度大。根据附录E表E.1的指标判断得分>50且≤100,则该树种不容易防治。4不同入侵风险等级的外来树种分级管理对策类别4按照外来树种入侵风险等级和防治难度,采取分级管理策略,将外来树种的管理分为以下几个a)低入侵风险等级的外来树种:对引进或重复引进次数、栽培区域和面积无限制。b)中入侵风险等级的外来树种:1)防治难度等级I和防治难度等级Ⅱ的外来树种,对引进或重复引进次数和栽培区域和面积无限制。2)防治难度等级Ⅲ的外来树种应适当限制重复引进次数、栽植的区域和面积,并且进行监控管理。c)高入侵风险等级的外来树种:1)防治难度等级I和防治难度等级Ⅱ的外来树种,适当限制引进或重复引进次数和栽植的区域、面积。并且以后加强监控管理,应进行严格的围隔试验,有足够的措施限制其逃逸和扩散,对于栽培区域要有相应的措施进行清除。2)防治难度等级Ⅲ的外来树种建议只作为科学研究引进此类树种,禁止任何商业用途引进。应严格限制栽植的区域、面积,应进行严格的围隔试验,有足够的措施限制其逃逸和扩散,对于栽培区域要有相应的措施进行清除,并加强监视,防止其入侵。
附录A(规范性附录)外来树种入侵性等级评价外来树种入侵性等级按表A.1进行评价。表A.1外来树种入侵性等级评价表L"Z/T1960—2011外来树种名称外来树种学名分得信息量问题备注数分指数A)繁殖世代≥16年O指植物从发芽到开花结实产生种1.ol繁殖周期(即成熟年龄)B)繁殖世代6年~15年1.5子的时间或通过无性繁殖产生新植c)繁殖世代≤5年3株个体的时间A)每5年或更长时间产一次O1.02成熟植种子或几乎没有产过种子株有性繁殖的B)每隔1年~4年产一次种子1.5即结实大小年的间隔时同频率c)每年或1年多次产种子3种子产量水平应是自然条件下,A)很少(O粒~10粒)0有生命力的种子。对于木本植物,1.03单株有大于1ooo粒/(m2·年)认为是高产生命力种子产量B)中等数量(11粒~1000粒)1.5量。这一特征的具体数据未必容易获得,可以根据每株树的产种量和c)许多(大于1000粒)31繁平均单株树冠大小估计殖能力A)种子在土壤中或湿地中的O存活时间不超过6个月此库包括树冠和种子库。寿命长1.04土壤种B)种子在土壤中或湿地中的1.5的种子入侵能力强些。一般豆科植子库内种子寿命存活时间6个月至5年物的种子在土壤中存活时间1年c)种子在土壤中或湿地中的以上存活时间5年以上3A)萌发困难或不能自然萌发01.05自然条件下,种子萌发13)自然萌发较难,萌发需要时间长或需要火干扰1.5难易程度C)自然萌发容易31.06自然条A)不能无性繁殖0无性繁殖扩散,包括根状茎、匍訇件下能否盂性B)能通过根桩萌芽繁殖10枝、根段、吸根,分株。这些繁殖体繁殖无性部分一般能自我存活C)能通过根蘖向外繁殖152自A)是6然传2.01繁殖体或植株容易被鸟类等传播播扩B)否0散途2.02繁殖体或植株容易被啮齿类动物A)是6径搬运或取食而传播B)否O
LY/T1960—2011表A.1(续)外来树种名称外来树种学名分得信息量问题备注数分指数繁殖体具有特殊结构而被人类或2.03繁殖体或植株容易被人或家畜动A)是6动物无意传播,包括有性或无性的2自物无意传播繁殖方式}由于人类活动而被无意然传B)否O传播,例如沿着道路边分布的植物播扩A)是6散途2.04繁殖体或植株容易被水等传播B)否0径A)是62.05繁殖体或植株容易被风等传播B)否OA)是410个纬度分布范围或海拔分布范3.01适生范围广泛B)否0围超过1000m3.02适应土壤pH值范围(酸至碱)幅A)是4pH值6.5以下或pH值8.0以上或双耐性,即由酸到碱,最低值小于度宽B)否06.j,最大值大于8.0,为适应幅度宽耐殂能力可提高一种植物的入侵A)是8潜力,包括部分耐阴或耐阴,但不包3.03耐现或生命周期中有一阶段具有括许多种子在暗处发芽。如果可耐阴眭3适B)否0能,在自然条件下引进地或曝生境应能测定一下(例如开阔地和林下)A)是4在土壤贫瘠的立地能生长(如固力3.04耐瘠薄B)否O氮植物)A)是43.05耐干旱或耐湿性B)否OA)是83.06无严重病虫害或病虫害少B)否03.07能够以某种方式度过甚受益于不A)是8植物能忍受或受益于干扰。包括利条件(例如采伐、火灾等),一旦环境情况修剪、采伐和从伐桩萌条,还包括犁好转即能大量繁殖B)否0地。此指标不适用于种子库累计得分外来树种的人侵性等级信息量可靠性指数/“6洼1:此评价总共有18个问题,总分100分,问题涉及的内容包括外来树种的繁殖生物学特性、繁殖体的扩散途径和适应能力,它们的权重分别为30“、30%和40%。繁殖能力、自然传播扩散途径和适应能力问题的答案是单选项,最后统计总分.根据3.2.1.1判断入侵性等级。洼2:信息量指数:对于每个问题,如果不知道或没有文献数据支持,则为0;如果没有文献数据或实际调查数据支持,答案不确定,则为0.5;如果数据确定,即有文献数据或实际调查数据或专家凭专业知识判断,则为1。信息量可靠性指数一信息量指数总和/回答问题的数量×100%。
附录B(规范性附录)已经引进的外来树种实际扩散入侵程度等级评价已经引进的外来树种实际扩散入侵程度等级按表B.1进行评价。表B.1已经引进的外来树种实际扩散入侵程度等级评价表LY/T1960—2011外来树种名称外来树种学名信息量问题分数得分指数A)不能天然更新O1该外来树B)只能无性繁殖更新5种在引进地的c)只能有性繁殖更新10天然更新方式D)能同时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更新20A、没有入侵扩散荒地或人为干扰严重和栽培的0立地B)进入裸露地或人为干扰严重和栽培的立地,具2.52.01扩散荒有轻微的入侵性地或人为干扰严C)进人裸露地或人为干扰严重和栽培的立地,高5重和栽培的立地密度成林(包括湿地)D)进入草本或灌木覆盖度大于0.8的荒地,但未7.5高密度成林E)进入草本或灌木覆盖度大于0.8的荒地.高密度10成林2自然扩散A)没有扩散进入疏秫乔木系统0进入的植被类型2.02扩散进B)扩散进人乔木疏林系统,但没有高密度成林或5入乔木疏林系统‘与当地树种形成混交林分(郁闭度0.7以c)扩散进入小乔木疏林生态系统,替代当地林分10下)D)扩散进人高大乔木疏林生态系统,替代当地15林分A)投有扩散进入郁闭度较高疏林乔木系统0B)扩散进入郁闭度较高的乔木生态系统,但没有52.03扩散进高密度成林或与当地小乔木形成混交林分人郁闭度较高的乔木系统(郁闭C)扩散进入郁闭度较高的小乔木生态系统,且高10密度成林或替代当地小乔木群落度0.7以上)D)扩散进入郁闭度较高的高大乔木生态系统,且15高密度成林或替代当地优势种群落
LY/T1960—2011表B.1(续)外来树种名称外来树种学名信息量问题分数得分指数A)群体面积稳定或下降O3实际扩散速度B)群体面积增加,但不迅速20c)群体面积增加迅速,10年内增加一倍40累计得分外来树种实际扩散人侵程度等级信息量可靠性指数/%8注1:实际扩散入侵程度主要评价3个内容共5个问题,总分lOO分,包括评价该外来树种在引进地的天然更新方式、自然扩散进人的植被类型和实际扩散速度,它们的权重分别为20%、40%和40%。问题1和同题3是单选项,问题2的3个小问题分别是多选项,但每个小问题的分数不累加,以最高分进行合计计算问题2的分数。问题1、问题2和问题3的分数合计后得出累积得分,根据3.2.1.2确定扩散人侵程度。注2:扩散进入的乔木系统,一般指扩散进人自然、半自然环境的乔木系统,大多在山区或丘陵区,平原地区果园或公园或种子园等完全人为环境的乔木系统不考虑在内。注3:信息量指数:对于每个问题,如果不知道或没有文献数据支持,则为o;如果没有文献数据或实际调查数据支持.答案不确定,则为o.5I直Ⅱ果数据确定,即有文献数据或实际调查数据或专家凭专业知识判断,则为1。信息量可靠性指数=信息量指数总和/回答问题的数量×lOO%。
附录C(规范性附录)外来树种对生态系统影响等级评价外来树种对生态系统影响等级按表C.1进行评价。表C.1外来树种对生态系统影响等级评价表LY/T1960—2011外来树种名称学名信息量问题分数得分备注指数A)没有增加自然系统的火灾发生0频次和强度1.Ol对自然B)外来植物的生长习性能在引进系统火灾风险的地导致快速积累易着火的薪材,增加15影响自然系统的火灾频率和强度风险C)严重增加自然系统的火灾频率2j和强度风险A)段有降低土壤养分和矿物质,包括碱化或酸化土壤,没有使土壤性O质恶化,导致土壤肥力衰退对生态系统环境医1.02对土壤B)能轻微降低土壤养分和矿物质子的影响从四个方面或导致土壤碱化或酸化,使土壤性质151对生理化特性的影响的三种影响程度来进恶化,导致土壤肥力衰退行评价,即回答1.ol、态系统环境因子的c)严重降低土壤养分和矿物质或1.02、1.03和1.04四导致土壤碱化或酸化,使土壤性质恶25个小问题,但它们的分影响化,导致土壤肥力衰退数不累加,四个问题的最高分值作为问题1的A)没有改变水文系统O得分1.03对水文B)对弓『-连地的水文系统产生轻微15影响系统的影响C)严重影响引进地的水文系统,25例如抬高或降低地下水位A)没有改变引进地的光照环境01.04对光照B)能略微改变引进地光照条件15(<30%)条件的影响C)严重改变引进地光照条件,高25密度成林(≥30%)
LY/T1960—2011表C.1(续)外来树种名称学名信息量问题分数得分备注指数A)不产生新的林分垂直结构层,或不与乡土植物竞争生存空间或不0影响当地植物的生长B)产生新的林分垂直结构层,但没有替代以前的林分结构层,或不影2.01产生响下层植物的生长或不使下层主要15新的林分垂直乡土植物消失,或与少量植物竞争生结构层,与乡土存空问或影响少数乡土植物的生长植物竞争生存c)产生新的林分垂直结构层,替空间或影响乡代以前的林分结构层,与大多数乡土土植物的生长植物竞争生存空间或严重度影响大多数乡土植物的生长;或外来种占林25冠组成75%以上,或形成优势种群落,影响当地植物冠层的形成,减弱回答2.0I、2.02、下层主要乡土植物的生长或使下层2.03三个问题来评价2对植主要乡土植物消失外来树种对植物种群物种群规模、结构A)不降低当地植物繁殖体的扩规模、结构的影响,但O的影响散、种子的萌发或幼苗的存活它们的分数不累加,三2.02降低B)降低少量当地植物繁殖体的扩个问题得分的最高分当地植物繁殖散、种子的萌发或幼苗的存活,中等15值作为问题2的得分体的扩散、幼苗程度降低群落的密度的成长或存活,c)降低太多数当地植物繁殖体的降低群落的扩散、种子的萌发或幼苗的存活,严密度重降低了群落的密度;或严重降低251种~2种乡土植物(包括珍稀濒危植物)的群体数量或使其灭绝或降低生物多样性2.03改变A)不改变乡土植物水平分布结构O乡土植物水平或不使乡土植物的群落片断化分布结构或使B)轻微改变了乡土植物水平分布15乡土植物的群结构或使乡土植物的群落片断化C)严重改变了乡土植物水平分布落片断化25结构或使乡土植物的群落严重片断化A)不与乡土植物产生杂交或能与乡土植物产生杂O交,产生少量杂交种有文献表明在自然3对遗B)能与乡土植物产生杂交,产生少量杂交种,无杂种条件下能产生种间杂传完整性优势或对当地种的种子产量产生少量影响,不影响当地15种,属于生态影响评种质资源价;人工杂交且有杂种的影响c)能与乡土植物产生杂交,产生大量杂交种,杂交种优势属于生态风险具有杂种优势,或对当地种的种子产量产生重要影响,25评价或影响当地种质资源lO
表c.1(续)LY/T1960一2011外来树种名称学名信息量问题分数得分备注指数A)该树种的任何部分(如种子、根、茎、叶、花、果和花粉)无刺不伤害04.01对取取食动物的日或消化道,或动物取食食动物的口或后无过敏反应或无毒副作用消化遭的影响B)该树种的任何部分(如种子、或动物取食后根、茎、叶、花、果和花粉)有刺伤害取15的反应或对取食动物的口或消化道,或对动物有轻食动物的毒副微过敏反应或低毒副作用作用c)该树种的任何部分(如种子、根、茎、叶、花、果和花粉)对动物有严25回答4.0l、4.02、4.03和4.04四个小问重过敏反应或毒副作用题来评价外来树种对A)对当地动物或鸟类的栖息地或0生态系统营养链的影4.92对当食物无影响响,但它们的分数不累加,四个问题答案中的地动物或鸟类B)略微降低或影响当地动物或鸟lj最高分值作为问题4的的栖息地或食类的栖息地或食物4对生物的影响得分。态系统营C)严重降低或影响当地动物或鸟25有关第三个小问题:养链的类的栖息地或食物文献报导发生在自然影响A)没有携带引进病源或病虫害0条件下,例如通过接触B)能携带引进病源或病虫害,但或吸人花粉等造成,弓。进地不存在共同的转主或寄主;国已知重要病菌7病虫4.93携带引内有共同寄主或转主,但危害不严重。15的载体或寄主,但影响或没有引进病源或病虫害,但能成为整个科的病菌不应考进病源或病虫害虑在内。见相关的林易大面积爆发病虫害的中间寄主业有害生物风险评估C)能携带引进病源或病虫害,引标准进地存在共同的转主或寄主,并且危25害严重A)没有竞争当地植物的传粉昆虫O或鸟类1+4.04竞争B)竞争当地植物的传粉昆虫或鸟15当地植物的传类,但没有导致当地植物不能正常结实粉昆虫或鸟类c)严重竞争当地植物的传粉昆虫25或鸟类,导致当地植物不能正常结实总分外来树种对生态系统影响等级信息量可靠性指数/%注1:该项评价总共有12个问题,总分100分。问题涉及的内容包括外来树种对非生物生态系统的影响,对植物群落组成、结构的影响,对遗传完整性的影响和对生态系统营养链的影响,它们的权重各为25%。每个问题是单选项,统计总分后,按照3.2.2划分外来树种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等级。注2:信息量指数:对于每个问题,如果不知道或没有文献数据支持,则为0;如果没有文献数据或实际调查数据支持,答案不确定,则为0.5;如果数据确定,即有文献数据或实际调查数据或专家凭专业知识判断,则为1。信息量可靠性指数一信息量指数总和/回答问题的数量×100%。11
LY/T1960—2011附录D(规范性附录)外来树种入侵风险等级划分外来树种入侵风险等级按表D.1进行划分。表D.1外来树种入侵风险等级划分表编号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等级入侵性等级扩散入侵程度等级人侵风险等级1ⅢⅢ或ⅡⅢ或Ⅱ或I或U高2ⅢIⅢ或Ⅱ高3ⅢII或u中4ⅡⅢ或ⅡⅢ或Ⅱ或I或u中5ⅡIⅢ或Ⅱ中6ⅡII或U低7IⅢⅢ或Ⅱ或I或U中8IⅡ或IⅢ中9IⅡⅡ或I或u低10II或Ⅱ或u低注:u为不知道,即信息量可靠性指数低于80%,对扩散人侵程度没有可靠的结论
附录E(规范性附录)外来树种防治难度等级评价外来树种防治难度等级按表E.1进行评价。表E.1外来树种防治难度等级评价表LY/T1960—2011外来树种中文名称外来树种学名分得信息量问题备注数分指数A)在自然区域该种已经被清除OB)在自然区域该种的种群数量已经下降,即25如果采取过控制措施,回1成功控制得到控制答问题1;如果没有采取过任的可能性(单选C)在自然区域该种的种群数量不再扩展,但50何控制措施,回答问题2、问项)保持为控制前的水平,即得到有限的控制题3、问题4D)在自然区域该种的种群数量从没得到有loo效控制201火灾等因素能促进种子大量A)是10萌发B)否OA)是10植物在生长的某一阶段或2.02植株有尖刺、枝刺、芒刺整个生长季都拥有一种结构2影响控制B)否0使动物和人产生不舒服或疼的因素(多选项)A)是102.03动物不喜欢吃痛,导致食草动物不能控制B)否O该植物的生长A)是102.04从根系和伐桩处萌生B)否OA)对于外来植物采取不干扰措施能有效地0控制该外来树种B)采取生物控制能有效地控制该外来树种103采取控制c)通过物理化学措旌(化学试剂、机械砍伐、20措施的可能性火烧、水淹)能控制该外来树种(单选项)D)对于当地群落,通过植被恢复或保护措施25能有效地控制该外来树种E)以上措施都无效30A)控制措施没有负面影响04控制措施B)控制有可能影响当地的群落10主要考虑采取措施后对植的负面效应(单C)控制措施有可能对当地的群落产生中度物、动物等生物群落及生态20选项)影响系统甚至是周围环境的影响D)控制措施有可能严重影响当地的群落30
LY/T1960—2011表E.1(续)外来树种中文名称外来树种学名分得信息量问题备注数分指数累计得分外来树种的可控制程度等级信息量可靠性指数/%注1:该评价总分为ioo分。如果对评价树种曾采取过控制措施,直接回答问题1,得分,再根据3.3的分级规则得出防治难度的等级,不用再回答问题2、问题3、问题4;如果没有采取过任何控制措施,则跳过第1个问题,直接回答问题2、问题3、问题4,最后统计得分,再根据3.3的分级规则得出防治难度的等级。对于投有采取过任何控制措施的情形,评价的内容包括影响控制的因素,采取措施控制的可能性和控制措施的负面效应,它们的权重分别为40%,30%和30%。注2:信息量指数:对于每个问题,如果不知道或没有文献数据支持,则为o;如果没有文献数据或实际调查数据支持,答案不确定,则为o.5;如果数据确定,即有文献数据或实际调查数据或专家凭专业知识判断,则为1。信息量可靠性指数一信息量指数总和/回答同题的数量×IOO%。14
附录F(规范性附录)外来树种入侵风险等级评价结果外来树种入侵风险等级评价结果按照表F.1进行填写。表F.1外来擗种入侵风险等级评价结果表LY/T1960一2011学名中文名称外来树种名称英文名称其他名称科名/属名野生种或栽培种原产地或种源地引进时间引进种植地点评价内容评价等级分数信息可靠性指数/蹦人侵性等级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等级人侵扩散程度等级外来树种入侵风险等级外来树种防治难度等级相应的管理策略'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LYT1938-2011红树林建设技术规程.pdf
- LYT1940-2011果用香榧栽培技术规程.pdf
- LYT1941-2011美国山核桃栽培技术规程.pdf
- LYT1942-2011顶坛花椒培育技术规程.pdf
- LYT1944-2011重阳木培育技术规程.pdf
- LYT1946-2011红锥丰产栽培技术规程.pdf
- LYT1948-2011西南桦用材林培育技术规程.pdf
- LYT1954-2011森林资源调查卫星遥感影像图制作技术规程.pdf
- LYT1956-2011县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技术规程.pdf
- LYT1962-2011枫香采脂技术规程.pdf
- LYT1967-2011菊花切花生产技术规程.pdf
- LYT1969-2011百合盆花生产技术规程.pdf
- LYT2016-2012陆生野生动物廊道设计技术规程.pdf
- LYT2034-2012油茶果采后处理技术规程.pdf
- LYT2035-2012杏李生产技术规程.pdf
- LYT2036-2012油橄榄栽培技术规程.pdf
- LYT2037-2012木荷培育技术规程.pdf
- LYT2038-2012橄榄丰产栽培技术规程.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