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6 MB
- 39页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福建省农村危房加固技术导则(试行)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2016年10月
前言为切实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农村危房改造工作的部署要求,着力推进我省农村危房改造加固维修工作,消除农村危房危害农民生命财产的安全隐患,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正式下达课题研究任务,明确主编单位,并组织力量开展了专题研究及编制工作。课题编研组紧密结合我省农村危房实际,在调查研究国内农村危房改造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适合我省农村危房维修加固的经验和方法,并经广泛征求专家和相关部门意见,制定了《福建省农村危房加固技术导则(试行)》。本技术导则共分9章,以及附录A和附录B。主要内容依次为:总则、术语和符号、基本规定、地基基础、砌体结构、石结构、木结构、生土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附录。本技术导则由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管理,由福建省建筑科学研究院负责具体技术解释。在实施过程中,请各单位注重总结经验、积累资料,并将意见或建议反馈给福建省建筑科学研究院(通讯地址:福州市杨桥中路162号,邮政编码:350025)。主编单位:福建省建筑科学研究院主要起草人:张天宇、李梁峰、邬伟进、涂烨、林秋峰、连振新、申立
目录1总则12术语和符号23基本规定44地基基础64.1一般规定64.2加固维修方法64.3施工要求75砌体结构85.1一般规定85.2加固维修方法85.3施工要求126石结构146.1一般规定146.2加固维修方法146.3施工要求167木结构177.1一般规定177.2加固维修方法177.3施工要求218生土结构238.1一般规定238.2加固维修方法238.3施工要求259钢筋混凝土结构279.1一般规定279.2加固维修方法279.3施工要求28附录A钢筋网水泥砂浆面层加固法30附录B钢筋混凝土扶壁柱、圈梁和构造柱33
1总则1.0.1为指导我省农村危险房屋的加固维修,做到确保质量、技术可靠、安全适用、经济合理,制订本导则。1.0.2本导则适用于福建省列入农村危房改造建设计划,且房屋为两层以下(含两层),建筑面积为300m2以内,并按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农村危险房屋鉴定技术导则(试行)》鉴定为C级危房的农户自建居住房屋。按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农村危险房屋鉴定技术导则(试行)》鉴定为B级危房的农户自建居住房屋可参考本导则执行。1.0.3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7度、8度地区的房屋加固维修,尚应遵照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农村危房改造抗震安全基本要求(试行)》(建村<2011>115号)规定一并实施。(注:本导则以下将“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7度、8度”简称为“6度、7度、8度”。)1.0.4房屋加固维修,应符合当地行政区域规划对建筑风格风貌、美观的要求,保护环境,保护生态的要求。1.0.5承担房屋加固维修的设计和施工单位应由具备相应资质,或在县级及以上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备案认可的单位(或有证的农村建筑工匠)承担。1.0.6承担房屋加固维修的施工单位和有证工匠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房屋加固维修的施工质量负责,以及在规定的期限内负责加固维修项目的工程质量保修。1.0.7县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镇乡人民政府应加强对房屋加固维修质量的指导和管理。1.0.8房屋加固维修,除应遵守本导则的规定外,尚应满足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要求。36
2术语和符号2.1术语2.1.1危房《农村危险房屋鉴定技术导则(试行)》将房屋危险性鉴定划分为A、B、C、D四个等级,其中:A级危房,结构能满足正常使用要求,未发现危险点,房屋结构安全。B级危房,结构基本满足正常使用要求,个别结构构件处于危险状态,但不影响主体结构安全,基本满足正常使用要求。C级危房,是指部分承重结构不能满足正常使用要求,局部出现险情,构成局部危房的房屋。D级危房,承重结构已不能满足正常使用要求,房屋整体出现险情,构成整幢危房。2.1.2墙体面层加固法在砌体墙表面增抹一定厚度的无筋或有钢筋网的水泥砂浆,形成组合墙体的加固方法。2.1.3增大截面加固法在原有的钢筋混凝土构件或砌体柱外包一定厚度的钢筋混凝土,扩大原构件截面的加固方法。2.1.4钢构套加固法在原有的钢筋混凝土构件或砌体柱外包角钢、扁钢等制成的构架,约束原有构件的加固方法。2.1.5墙体置换法将原砌体墙中受损严重部分剔除,并采用新的墙体块材和砂浆重新砌筑。2.1.6扶壁砖柱加固法沿砌体墙体长度方向每隔一定距离将局部墙体加厚形成墙带垛加劲墙体的加固方法。2.1.7结构胶粘剂用于承重结构构件胶接,能长期承受荷载作用力和环境作用的专用胶粘剂。2.1.8植筋以锚固型结构胶,将带肋钢筋或全螺纹杆胶接固定于混凝土或砌体基材锚孔中的一种后锚固连接方法。36
2.2符号2.2.1材料性能MU——砌块(砖)的强度等级;M——砌筑砂浆的强度等级;C——表示立方体强度标准值的混凝土强度等级;——表示HPB300钢筋;——表示HRB335钢筋;——表示HRB400钢筋。2.2.2几何参数b——构件截面宽度;h——构件截面高度;l——构件跨度。36
3基本规定3.0.1房屋的加固维修应以《农村危险房屋鉴定技术导则(试行)》鉴定结论为依据,有针对性的编制加固维修方案。3.0.2加固维修方案根据现状要求可分为整体、局部和构件。加固维修方案的意图应明确、受力传力途径应合理、方法应成熟可靠且易于实施。3.0.3加固维修方案应综合考虑其技术经济效果,避免房屋结构构件不必要的拆除和更换。当房屋加固维修的费用超过新建相同建筑造价的70%及其以上时,可考虑拆除重建。3.0.4对房屋建设场地鉴定为危险场地的房屋,或房屋场地属于发生地震时可能引起滑坡、崩塌、地陷、地裂、泥石流、发震断裂带地表错位的抗震危险地段的房屋,建议拆除另选址重建。对房屋场地属于软弱土、液化土、条状突出山嘴、高耸孤立的山丘、陡坡、陡坎、河岸和河边的边沿、地表存在结构性裂缝等抗震不利地段的房屋,应综合评估地基加固的难度和费用,确定是否对房屋进行加固维修。3.0.5涉及房屋主体结构构件安全隐患的加固维修,应进行加固维修方案的评估,以确保结构安全、维修方案经济可行。3.0.6对不符合要求的女儿墙、门脸、檐口及出外墙的装饰物、出屋顶烟囱等易倒塌伤人的非结构构件,应予以拆除或采取降低高度或加固等措施。3.0.7加固维修中使用的钢筋、水泥、砖、砌块等主要结构材料应符合国家现行相关标准要求。3.0.8当钢筋混凝土结构和砌体结构加固维修使用的材料类型与原结构相同时,其材料强度等级不应低于原结构材料强度等级,并应符合下列要求:1砖砌体结构加固维修用的块体,所选材料:烧结普通砖、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U7.5。2砌体加固维修用的砌筑砂浆,可采用水泥砂浆或水泥石灰混合砂浆;有防潮要求时,应采用水泥砂浆。砂浆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2.5。3混凝土强度等级:基础和上部结构加固混凝土均不应低于C20。4结构加固维修用的钢筋质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有关规定。承重构件中不得适用废旧钢筋,不应采用人工砸直的方式对钢筋加工处理。3.0.9对严重酥碱、开裂错位、空鼓歪闪的土石围护墙(含土夯、土坯等生土墙和毛片石、毛卵石等毛石墙),应予拆除并采用砖或砌块重砌。3.0.10加固维修的施工应符合下列要求:36
1施工方应与住户进行技术交底、沟通,清楚加固维修的内容和要求,并制订有效可行的施工方案。2施工方应确保加固维修的材料符合国家现行标准的规定,以及满足本技术导则的要求。施工中应采取有效质量控制措施,并有相应的施工记录。3施工时应采取避免或减少损伤原结构的措施。当更换、拆改结构构件时,应预先采取安全措施。4施工中发现原结构构件或相关隐蔽部位的构造有严重缺陷时,以及在加固过程中发现结构构件变形增大、裂缝扩展或数量增多等异常情况,应暂停施工,并及时会同加固维修(方案)设计人员商定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理后方可继续施工。3.0.11加固维修工程完成后,房主应对加固维修施工进行验收。必要时,县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可派员给予技术指导。加固维修施工质量验收应符合下列要求:1满足房屋鉴定及加固维修设计方案的要求;2加固维修主要材料的材质证明资料应齐全、合格和有效;3符合本导则各章中加固维修方法的要求;4加固维修施工过程中未发生质量事故,或已对质量事故处理并验收合格;5现场外观检查无质量问题。3.0.12未经技术鉴定或设计许可,不得改变加固维修后结构的用途和使用功能。36
4地基基础4.1一般规定4.1.1房屋地基基础的加固设计,可按下列步骤进行:1根据加固的目的,结合地基基础和上部结构的现状,并考虑上部结构、基础和地基的共同作用,选择加固地基、加固基础或加强上部结构刚度和加固地基基础相结合的方案;2对选定的各种加固方案,应分别从预期加固效果、施工难易程度、施工安全性、材料来源和运输条件、工程造价、以及对邻近建筑和周围环境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技术经济分析和比较,选定最佳的加固方案。4.1.2因地基基础原因造成上部结构的变形、开裂,应先处理地基基础,之后再对房屋上部结构进行加固处理。4.1.3对泡水易软化的地基,应做好防水、散水及排水措施。4.2加固维修方法4.2.1当地基承载力不足引起局部沉降,导致房屋的基础与墙体出现裂缝,并有发展趋势时,可采用局部加宽基础底面积法,新旧基础间应采取可靠的连接措施,新旧基础的地基持力层宜相同,做法示意见图4.2.1。图4.2.1局部加宽基础面积加固构造4.2.2对于柱底与地面平齐甚至低于地面的承重木柱,宜更换柱础并做好防水防腐措施。柱础顶面应高于地面不少于20mm,且与木柱应有必要的连接措施。图4.2.2木柱柱础做法36
4.2.3对液化地基、软弱地基或明显不均匀地基上的建筑,可采取下列提高上部结构抵抗不均匀沉降能力的措施:1提高建筑的整体性或合理调整荷载。2加强圈梁与墙体的连接。当可能产生差异沉降或基础埋深不同且未按1/2的比例过渡时,应局部加强圈梁。3用钢筋网水泥砂浆面层等加强砌体墙体。4.3施工要求4.3.1对上部有不均匀沉降裂缝或倾斜的房屋加固,尚应在加固前进行沉降观测。必要时,在加固施工前,应采取临时措施以防止发生安全事故。4.3.2在对房屋地基基础进行加固时,应在施工期间及使用期间进行沉降观测,直到沉降达到稳定或不均匀沉降差消除为止。4.3.3在对基础施工前,应尽量减少上部荷载并做好支护工作。4.3.4采用局部加宽基础底面积法时,应符合以下要求:1浇筑混凝土前,应先对原基础表面进行凿毛处理并刷洗干净,而后刷一层高强度等级水泥浆或涂混凝土界面剂,以增加新混凝土与原基础的粘结力。2植筋用胶粘剂应采用耐水性改性环氧类结构胶粘剂或改性乙烯基脂类结构胶粘剂。3植筋深度不应小于15d(d为钢筋直径)。36
5砌体结构5.1一般规定5.1.1本章适用于主体竖向结构(承重结构和非承重结构)为烧结普通砖、蒸压灰砂砖、蒸压粉煤灰砖和普通小砌块等砌筑的实心墙、柱的加固维修。5.1.2墙体裂缝除了按本章方法进行裂缝修复处理外,对于因竖向承载力不足造成的裂缝,尚应对墙体进行加固处理;对于因地基不均匀沉降等外因造成的墙体裂缝,应同时消除地基不均匀沉降等外因。5.1.3因整体性加固需要而增设墙体、局部增设墙肢,以及对墙体及墙肢进行加固维修时,应使新增设的墙体在房屋平面布置对称或均匀、上下连续,避免房屋结构侧移刚度和构件刚度的突变。5.1.4突出屋面无锚固的烟囱、女儿墙等易倒塌构件,出屋面高度不应大于500mm;当超出时,应部分拆除或进行加固处理。5.1.5屋檐外挑板上的砖砌体应拆除。5.2加固维修方法5.2.1墙体裂缝修复处理方法1对于2mm及以下的墙体裂缝,可对裂缝进行清理干净后,采用水泥砂浆进行填塞抹灰处理。2对于宽度在2mm~4mm之间的墙体裂缝,可先塞浆,而后在墙体表面裂缝处铺一层钢丝网,抹高标号水泥砂浆(M10),宽度应超过裂缝两侧各200mm。3墙体裂缝宽度较大(缝宽多数在5mm以上),且裂缝分布密集或伴有错动、外闪时,应将裂缝严重的部位拆除重砌。5.2.2墙体倾斜的加固处理方法1墙体、柱构件的倾斜率介于0.7%~1.0%之间时,对墙体可在发生位移一侧(或两侧)增设钢筋网水泥砂浆面层或钢筋混凝土扶壁柱形成组合砌体进行加固(见附录A、B);对柱可采用外包钢筋网水泥砂浆面层加固处理(见图5.2.5)。2倾斜率大于1%的墙体、柱构件,应拆除重砌。3当墙体平面外倾斜导致纵横墙连接处出现裂缝的墙体,应在裂缝修补完成后,采用钢拉杆、外加柱及圈梁(参考5.2.8条)或局部采用钢筋网水泥砂浆面层(见附录A)加强纵横墙连接。5.2.3当支承大梁、屋架端部的墙体被局部压碎或出现竖(斜)向裂缝时,裂缝修复按36
5.2.1条执行,大梁、屋架端部下应增设强度不低于C15混凝土垫块,垫块尺寸不小于400mm×200mm×200mm;当墙体承载力已不足时,可在梁或屋架下增设钢筋混凝土扶壁柱(见附录B)。5.2.4当承重墙体或柱表面出现风化、剥落、砂浆粉化,且有效截面削弱达1/4以上时,可采用墙体局部置换法进行加固处理;当损伤厚度小于20mm且不影响结构安全时,可采用挂钢丝网抹M10水泥砂浆进行修补处理。5.2.5墙、柱构件因偏心受压产生水平裂缝的,对墙体应采用双面钢筋网水泥砂浆面层加固(见附录A),对柱构件应采用钢筋网水泥砂浆面层四面围套加固或外包型钢加固(见图5.2.5)。a钢筋网水泥砂浆围套b外包型钢图5.2.5墙、柱偏心受压加固示意图5.2.6当门窗洞口采用砖过梁或钢筋砖过梁时,可采用洞口顶部增加双角钢组合过梁,且在洞口两侧墙体中增加锚固连接措施,做法示意见图5.2.6。图5.2.6洞口顶部增设角钢组合过梁示意图5.2.736
砌体高厚比不满足要求时,可增设钢筋网水泥砂浆面层(见附录A)或钢筋混凝土扶壁柱加固(见附录B)。5.2.8房屋整体性不满足要求时,应选用下列加固方法:1当墙体布置在平面内不闭合时,可增设墙段或在开口处设钢筋混凝土框形成闭合。2当抗震横墙间距不符合要求时,应增设抗震横墙,并采用新增构造柱和混凝土带的措施加强与纵墙及楼屋盖的可靠连接。新增横墙应有基础,做法宜与原基础一致。图5.2.8-1新增横墙及其基础构造图3纵横墙连接不满足要求或纵横墙连接处出现竖向裂缝时,应在外墙的楼、屋盖(墙顶)标高处墙体外侧增设型钢(如角钢、槽钢等)圈梁或钢筋混凝土圈梁,内横墙增设钢拉杆,并沿墙高增设拉结筋进行加固。4当构造柱设置不满足要求时,应新增构造柱;当墙体采用双面钢筋网砂浆面层加固,且在外墙增设相互可靠拉结的配筋加强带时,可不另设构造柱。5当圈梁设置不符合要求时,应增设圈梁;外墙圈梁宜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圈梁,内墙圈梁可采用钢拉杆或在进深梁端加锚杆代替;当采用双面钢筋网砂浆面层,且在上下两端增设配筋加强带时,可不另设圈梁。6楼、屋盖构件支承长度不满足要求时,可增设托梁或采取增强楼、屋盖整体性的措施。图5.2.8-2砌体结构整体性加固平面示意图36
7抗震设防烈度不大于7度,平面布置简单,且层数不超过一层、层高不大于3.6m的砖木、砖混结构房屋,可采用配筋砂浆带代替圈梁和构造柱。a水平配筋砂浆带b竖向配筋砂浆带(1)c竖向配筋砂浆带(2)图5.2.8-3配筋砂浆带构造图8抗震设防烈度不大于6度,且外立面有保护要求的风貌建筑,可采用“螺栓+配筋砂浆带”进行加固。a水平布置b竖向布置(1)36
c竖向布置(2)图5.2.8-4螺栓+配筋砂浆带构造图5.3施工要求5.3.1钢筋网水泥砂浆面层加固砖墙体的施工要求见附录A,钢筋混凝土扶壁柱、圈梁和构造柱的施工要求见附录B。5.3.2采用外包型钢加固砌体柱时,施工应满足以下要求:1钢构架应采用Q235钢制作,受力角钢不应小于∟60mm×60mm×6mm,钢缀板不应小于60mm×6mm;2角钢和缀板与加固构件之间的空隙,应采用水泥砂浆填塞;3型钢表面宜包裹钢丝网并抹厚度不小于25mm的1:3水泥砂浆作防护层,否则应对型钢进行防锈处理;5.3.3后砌非承重墙与承重墙之间可采用4@200钢丝网片水泥砂浆面层的方法进行拉结。钢丝网片每边墙延伸长度不宜小于500mm。5.3.4采用钢拉杆代替内墙圈梁时,施工应满足如下要求:1在横墙两侧布置的钢拉杆不应小于14mm;在内纵墙两侧沿其端部布置的钢拉杆,其长度不得小于两开间。2钢拉杆在原墙体锚固时,应采用方形钢垫板,其尺寸应为180mm×180mm×12mm。3当钢拉杆锚固在外增圈梁内时,拉杆端头宜做成弯钩埋入圈梁内,弯钩长度不得小于拉杆直径的35倍。4无横墙的开间可不设钢拉杆,但外加圈梁应与进深方向梁或现浇钢筋混凝土楼盖可靠连接。5.3.5采用型钢圈梁时,应采用不小于[8的槽钢,每隔1000mm与砌体采用M10螺栓穿墙拉结,转角处应切45度角斜口对接焊接。5.3.6纵横墙连接处增设拉结筋,是将26拉结筋穿过纵墙与横墙连接的方法。施工时应沿墙体高度每隔500mm的灰缝,剔除原砌筑灰缝约深10mm,将26拉结筋(每侧一根)用强度等级为M10的水泥砂浆埋置填实于灰缝中。拉结筋在纵墙的一端应牢固焊接。5.3.7砌体局部拆砌施工应满足下列要求:1拆除砌体前,应先做好拆砌范围上部结构的支托,设置可靠支撑结构。2分段拆砌墙体时,先砌部分应留槎,并埋设水平钢筋与后砌部分拉结。3局部拆砌墙体时,新旧墙交接处不得凿成水平槎或直槎,应做成踏步槎接缝,缝间设置拉结钢筋以增强新旧部分的整体性。4补砌墙体时,应提高一级砂浆强度等级且不低于M7.5,并用整砖填砌。36
5底层室内地面以下或防潮层以下的砌体,宜采用粘土砖及水泥砂浆砌筑。5.3.8采用配筋砂浆带加固墙体时,其构造应符合以下要求:1竖向或横向通长钢筋直径不应小于10mm;分布筋直径不应小于8mm,其间距不应大于300mm。钢筋之间宜采用点焊。2钢垫板宜采用规则钢板,且不小于200mm×120mm,厚度不应小于10mm;穿墙螺栓规格不应小于M10,间距不应大于900mm。钢垫板和螺栓均应做防锈处理。3水泥砂浆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10,钢筋保护层厚度不小于20mm。4砂浆带宽度不应小于300mm(或墙厚),厚度40mm,每条钢筋网砂浆带中应至少含有3根主筋。5钢筋网砂浆带遇有门窗洞口时,宜将钢筋弯入洞口侧面并沿周边锚固。6当原构件为多孔砖砌体或混凝土小型砌块时,应采用专门的机具埋设穿墙的螺栓。36
6石结构6.1一般规定6.1.1本章适用于采用料石(或毛石)墙体承重的,且房屋高度不超过7.2m的石砌体结构房屋。6.1.2对鉴定不满足要求的石砌体结构房屋,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加固墙体、加强墙体连接、减轻屋盖重力等措施进行维修加固。6.1.3突出屋面无锚固的烟囱、女儿墙等易倒塌构件,出屋面高度不应大于500mm,当超出时,应部分拆除或进行加固处理。6.1.4悬挑石板上的墙体应拆除。6.2加固维修方法6.2.1对石砌体房屋墙体裂缝的处理,可参照5.2.1条执行。6.2.2墙体倾斜的加固处理方法1墙体、柱构件倾斜率介于0.5%和0.7%之间的,对墙体可在发生位移一侧或两侧增设钢筋网水泥砂浆面层或钢筋混凝土扶壁柱形成组合砌体加固;对柱可采用外包钢筋网水泥砂浆面层加固方法处理。2倾斜率大于0.7%的墙体、柱构件,应拆除重砌。6.2.3因缺少拉结石而出现局部坍塌的墙体应局部拆除重砌。6.2.4当横墙洞口的水平截面积大于该墙段水平全截面面积1/3时,应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或型钢框对洞口进行加强,或采用双面钢筋网水泥砂浆面层对该墙段进行加固。6.2.5纵横墙连接不符合要求或纵横墙连接处竖向裂缝宽度大于2mm,应在楼层上半部采用钢拉杆加强纵横墙的连接(见图6.2.5),或沿墙体高度每隔500mm设置26体外拉结筋,每边每侧伸入墙内不宜小于1.5m。图6.2.5纵横墙拉结加固示意图6.2.6当石砌墙体的高厚比不满足要求(单层大于18,二层大于15)时,可采用增设钢筋混凝土扶壁柱加固。(见附录B)6.2.7石墙或石柱表面风化、剥落、砂浆粉化,且有效截面削弱达1/5以上的36
,应先清除表面风化层并清洗干净,而后采用钢筋网水泥砂浆面层(单面或双面)加固。6.2.8当石柱、石梁、石楼板出现断裂,应优先采用钢筋混凝土构件或钢构件,也可采用材性不低于原构件的石材构件置换,但应满足承载力要求。6.2.9当料石楼板或梁与承重墙体或柱错位,且错位长度大于原搭接长度的1/25时,应增设如图6.2.9所示增强整体性的拉结措施。图6.2.9石楼板(梁)错位拉结示意图6.2.10支撑梁或屋架端部的承重墙体个别石块断裂或垫块压碎,应先在梁或屋架端部增设临时支撑,采用与原墙体相同的垫块、石材进行置换,置换所用的砌筑砂浆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10;或采用强度等级不低于C20的混凝土填实。6.2.11石楼板净跨大于4m时,可在跨中增设支点,如增设钢梁或混凝土梁。当石楼板悬挑长度大于0.5m时,应先验算石楼板抗弯抗剪承载力,必要时宜采用图6.2.11所示方法加固。图6.2.11-a石楼板净跨超过4m加固示意图图6.2.11-b石楼板悬挑超过0.5m加固做法示意图6.2.12房屋整体性不满足要求时,可参照5.2.8条执行。36
6.3施工要求6.3.1增设钢筋混凝土扶壁柱、圈梁、构造柱施工要求参照附录B。6.3.2在加固石墙或柱前,应先做好加固范围内上部结构的支托工作。6.3.3拆除后重砌的石墙材料要求如下:1石砌体采用的石材应质地坚实,无风化、剥落和裂纹。2料石的宽度、高度分别不宜小于240mm和220mm;长度宜为高度的2~3倍且不宜大于高度的4倍。料石加工面的平整度应符合表6.3.3的要求。表6.3.3料石加工平整度(mm)料石种类外露面及相接周边的表面凹入深度上、下叠砌面及左右接砌面表面凹入深度尺寸允许偏差宽度、高度长度细料石≤2≤10±3±5半细料石≤10≤15±3±5粗料石≤20≤20±5±7毛料石稍加修整≤25±10±156.3.4料石墙体施工应符合以下要求:1宜采用无垫片浆砌,当采用有垫片料石砌体砌筑时,应先满铺砂浆,并在其四角安置主垫,砂浆应高出主垫10mm,待上皮料石安装调平后,再沿灰缝两侧均匀塞入副垫。主垫不得采用双垫,副垫不得再锤击入。2料石上下皮应错缝搭砌,错缝长度不应小于料石长度的1/3,且不应小于150mm;墙内不得出现竖向通缝或直槎。3用于石砌体的砌筑砂浆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5。4砌筑灰缝厚度不宜小于10mm,且不宜大于15mm。竖缝应在料石安装调平后用同样强度等级的砂浆灌注密实,竖缝不得透空。4每日砌筑高度不宜大于1.2m。5已砌好的石块不应移位、顶高;当必须移动时,应将石块移开,将已铺砂浆清理干净,重新铺浆。6石砌墙体在转角和内外墙交接处应同时砌筑。对不能同时砌筑而又必须留置的临时间断处,应砌成斜槎,斜槎的水平长度不应小于高度的2/3;严禁砌成直槎。36
7木结构7.1一般规定7.1.1本章适用于木柱木屋架结构、木柱木梁结构、穿斗木构架等结构类型的农村居住房屋,以及其他结构形式房屋中木结构构件的加固维修。7.1.2对木结构承重房屋的加固维修,不应改变房屋原有的结构体系。7.1.3更换或新增的木构件应尽量采用自然干燥的木材制作,且应经过防白蚁、防腐、防火处理。7.1.4位于房屋隐蔽部位的承重木构件,应设置必要的通风洞口。木构件与砖石砌体或混凝土构件接触处面应作防腐处理。7.2加固维修方法7.2.1木柱侧向弯曲不满足要求时,必须先对弯曲部分进行矫正,使木柱恢复到直线形状,再增大木柱侧向刚度(减少长细比),防止侧向弯曲的再次发生。对于已发生弯曲破坏的木柱,应予以整根更换。对于侧向弯曲木柱的矫正,可先在柱的一侧增设刚度较大的枋木,并采用螺栓与原柱固牢连接,而后通过拧紧螺栓时产生的侧向拉力来矫正原柱,使加固后的木柱恢复平直。对于木柱侧向刚度的增强:当为单肢柱时,可采用外包型钢加固,并用螺栓将其与木柱可靠连接;当为双肢组合柱时,可在肢柱间填嵌枋木或在外侧夹加枋木,并按上述拧紧螺栓的方法进行加固(见图7.2.1)。图7.2.1木柱侧向弯曲变形的矫直和加固7.2.2木柱发生腐朽时,应根据其腐朽程度采取以下加固方法处理:1、柱脚腐朽较轻时,宜先把柱表面腐朽部分剔除并涂刷防腐油膏,而后用36
夹木及螺栓加固(见图7.2.2-1)。图7.2.2-1柱底轻度腐朽的加固方法2、柱脚腐朽较重但未超过柱高1/4时,可采用墩接柱脚的方法处理。墩接前,应先将腐朽部分整段锯除,而后选用强度等级不应低于原木柱、等截面的新材墩接。新旧材连接应采用巴掌榫对接,巴掌榫长度不应小于柱径的1.5倍,并沿榫头高度方向每隔200mm设一道钢箍(见图7.2.2-2)。图7.2.2-2柱巴掌榫对接加固示意图3、柱脚腐朽严重且超过柱全高1/4时,应考虑更换新柱。7.2.3对于木柱的干缩裂缝,可按下列加固方法处理:1、当裂缝宽度不大于3mm时,可在柱的油饰或断白过程中,用腻子勾抹严实。2、当裂缝宽度在3mm~30mm之间时,可用木条嵌补,并用耐水性胶粘剂粘牢。3、当裂缝宽度大于30mm时,除用木条以耐水性胶粘剂补严粘牢外,尚应在柱的开裂段内加2~3道铁箍。若柱的开裂段较长,则箍距不宜大于0.5m。36
4、当裂缝深度超过柱径(或该方向截面尺寸)1/4时,应考虑更换新柱。5、对木柱受力裂缝和继续开展的斜裂缝,必须进行强度验算,然后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加固措施或更换新柱。7.2.4木梁、木檩条端部严重腐朽时,应先将构件临时支撑牢靠,锯掉已腐朽的端部,采用短槽钢并用螺栓与木构件连接。槽钢可放在木构件的底部,螺栓通过计算确定其数量和直径。图7.2.4梁(檩)端槽钢加固7.2.5木梁、木檩条刚度或承载力不足时,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下列方法:1、在弯矩较大的区段内,于构件侧面或底面加设槽钢、组合角钢或方木,并通过螺栓将其与木构件可靠连接(见图7.2.5-1)。当沿梁(檩)全长设置时,新增的槽钢、组合角钢或方木应与竖向承重构件可靠连接。图7.2.5-1梁(檩)底增设槽钢加固2、当使用许可时,可在梁跨中底面增设木柱或架设木梁支顶以减小原构件跨度,新增木柱、木梁与原木梁梁底应顶紧(见图7.2.5-2)。图7.2.5-2梁底增设木柱加固图7.2.6-1U形扁钢、扒钉加固示意36
7.2.6梁(檩)端榫头有松动、滑移等残损时,应先予以复位调正,而后用双面扒钉、U形扁钢对节点进行加固(见图7.2.6-1)。当榫头发生变形、开裂导致承载力不足时,可在梁端下部增设托木,并用螺栓锚固在柱上(见图7.2.6-2)。图7.2.6-2梁端增设托木加固示意图7.2.7-1加设钢箍绑扎示意图7.2.7木楼盖的加固维修应符合下列要求:1木搁栅端头开裂损坏,可加钢箍绑扎(见图7.2.7-1)。2搁栅跨中挠度变形过大或承载力不足时,可在两根搁栅之间增加一根搁栅(木搁栅或型钢搁栅),以减小原有搁栅的荷载,增加楼板的刚度(见图7.2.3-2)。也可在搁栅的跨中底部增设一根木梁,以减小搁栅的跨度并增加楼板的刚度。图7.2.7-2增设搁栅加固示意7.2.8木屋盖系统的加固维修应符合下列要求:1对于体系不完善的屋架系统,应当增设杆件,使其完善。2木屋架矢高大于1/5跨长时,应加强屋脊处屋架的纵向连接,如增设纵向支撑系统、系杆或加强檩条端节点连接等3木屋架的弦杆与斜腹杆应用双面钢扒钉钉牢。檩条与木屋架之间可采用垫木加扒钉拉结,两根檩条之间应满搭对接(见图7.2.8-1、图7.2.8-2)。36
图7.2.8-1木屋架钢扒钉加固示意图图7.2.8-2木檩条钢扒钉加固示意图4当屋架挠度过大,且顶部或端部节点产生腐朽或劈裂,或平面外倾斜量过大时,应当局部落架重修。5屋盖挑檐挠曲过大时,应设置必要支撑。(参考图6.2.11)7.2.9木楼梯的加固维修应根据损坏部位和损坏程度,选用下列方法进行加固:1扶梯基的加固维修1)当梯段下沉与平台搁栅脱开时,可对扶梯基进行绑接,绑接用料一般用50mm×150mm的杉木或杂木,搭接部分长度不小于500mm。2)当扶梯基下端腐朽时,可加设素混凝土垫脚,提高其支承点,缩短扶梯基的跨度。也可将楼梯的最下两级踏步改做成砖砌水泥砂浆粉刷踏步,扶梯基搁置在砖砌踏步上。2三角木的加固维修,应根据损坏程度进行加固维修。当三角木松动时,可用钉钉牢;当三角木碎裂时,应更换新的三角木,新换三角木的尺寸必须与原三角相同。3对滑口磨损较大的踏步板的加固维修,可将踏步板翻面后使用,并将原滑口调换放在里面。也可将滑口部分锯掉,拼上相同的木料,拼后要求板面平整,并刨光,倒角收棱,再用圆钉钉在三角木上。对开裂、腐朽等受损严重踏步板,应予以更换。7.3施工要求7.3.1对于房屋关键部位的承重木构件,应做好防腐、防虫等措施。7.3.2承重木柱当采用圆木时,梢径不应小于150mm;当采用方木时,边长不应小于120mm。7.3.3对木结构进行加固维修时,应分析加固维修部位以及加固维修方法在施工期间对房屋结构的安全影响,制定相应的保证房屋安全的加固维修施工方案。7.3.4加固维修施工应遵照先支撑、后加固的原则。支撑的形式主要可分为竖直支撑(单木顶撑、多木杠撑、龙门架等)和横向拉固(水平、斜向搭头)两种。7.3.5木结构加固维修应满足如下要求:36
1必须对设计要求、木材强度、现场木材供应情况等作全面的了解。2新选木构件的树种应与设计规定的树种相符,或应符合设计所要求的强度等级。3如果所用的树种与设计所规定的树种不符或者强度等级不符时,必须与设计部门研究采取措施,或按实际所用树种重新计算。4钢制构件(铁钉、钢扒钉、扁铁等)在使用前均应除锈,并涂刷防锈漆,施工完毕,防锈漆脱落的部位,均应补刷防锈漆。36
8生土结构8.1一般规定8.1.1本章适用于单层且高度不超过3.9m的生土墙承重房屋的加固。8.1.2对于生土墙承重房屋,在经济条件许可情况下,宜优先改为砖墙承重的结构体系。8.1.3生土墙的加固,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加固墙体、加强墙体连接、增加构造措施或增设竖向承重构件等方法进行加固。8.1.4对严重烂根碱蚀、开裂错位、空鼓歪闪的土墙,应予以拆除并采用砖重砌。8.2加固维修方法8.2.1生土承重墙体产生裂缝时,应根据裂缝产生的原因和损伤程度,按下列要求进行加固处理:1当生土墙裂缝宽度不大但影响使用时,可采用草泥浆塞缝、抹灰处理。2墙段裂缝宽度大于20mm且缝长超过层高1/2,或有多条缝长超过层高1/3的竖向裂缝,应将整个墙段置换为砖墙。8.2.2墙体倾斜的加固处理方法:1倾斜率介于0.5%和0.7%之间的生土墙,可在其位移一侧增设砖扶壁柱。扶壁柱沿墙长布置间距不应大于3m,且纵横墙交接处应设扶壁柱。2倾斜率大于0.7%的生土墙,应整体置换为砖墙。3当墙体因平面外倾斜导致纵横墙连接处出现裂缝时,应在进行裂缝修补后,视情况采用外加木柱、外加木圈梁、沿墙高增设拉结木条等措施加强纵横墙连接。图8.2.2纵横墙交接处增设木柱示意图8.2.3当支承檩条(或木梁、屋架)的生土墙因局压出现裂缝时,在对裂缝进行相应处理后,还应在檩条(或木梁、屋架36
)下集中力作用处增设木垫块或砖垫块(见图8.2.3);当墙体承载力已不能满足要求时,可考虑加固墙体或增设木柱的方式进行处理,增设木柱的施工要求参见第7章。a檩条下为木垫块b檩条下为砖垫块图8.2.3-1夯土墙檩下设垫块图8.2.3-2檩条端部垫块做法示意图8.2.4承重墙体表面局部风化、剥落,砂浆粉化,当损伤层深度不大于1/4墙厚时,可在局部剔凿、清除损伤层后,采用草泥浆修补拍实;当损伤层深度大于1/4墙厚,应拆除用砖砌筑。8.2.5墙构件因偏心受压产生水平裂缝的,可在偏心受压一侧增设木柱支顶。8.2.6墙体高厚比不满足要求时,可增设砖扶壁柱(或木扶壁柱)加固。8.2.7房屋整体性不满足要求时,应选用下列加固方法:1当墙体布置在平面内不闭合时,可增设墙段或在开口处设钢筋混凝土框形成闭合。2当抗震横墙间距不符合要求时,应增设抗震横墙,并采用新增木构造柱和木圈梁以及拉结木条等措施加强与纵墙及楼屋盖的可靠连接。新增横墙应有基础。图8.2.7增设木圈梁示意图3纵横墙连接较差或纵横墙连接处出现竖向裂缝时,应在屋盖(墙顶)标高处墙体外侧增设木圈梁,内墙圈梁可采用钢拉杆代替。并应沿墙高增设拉结木条进行加固,条件许可时可在墙高中部位置加设一根通长钢拉杆。4当构造柱设置不满足要求时,应新增木构造柱。36
5当圈梁设置不符合要求时,应增设木圈梁。6楼、屋盖构件支承长度不满足要求时,可增设托梁或采取增强楼、屋盖整体性等的措施。7后砌非承重墙与承重墙之间可采用沿墙高设置间距不大于500mm的拉结木条的方法进行拉结。8若条件允许,可采用配筋砂浆带代替木圈梁和木构造柱。a水平配筋砂浆带b竖向配筋砂浆带(1)c竖向配筋砂浆带(2)图5.2.8-3配筋砂浆带构造图8.3施工要求8.3.1纵横墙交接处增设拉结木条的施工要求如下:1拉结木条截面尺寸不小于40mm×50mm,不应有木节,沿墙高间距不应大于500mm,与新增体外木构造柱宜采用螺栓连接。2拉结木条穿墙后,穿墙孔洞可采用1:2水泥砂浆填实。8.3.2增设体外木圈梁、木构造柱施工要求如下:1木圈梁若采用方木,其截面边长不应小于100mm×100mm,若采用原木,其梢径不应小于100mm。2木构造柱若采用方木,其截面边长不应小于120mm,若采用圆木,其梢径不应小于120mm。3体外木圈梁与新增体外木构造柱宜采用榫卯连接并增设扒钉,木圈梁上36
开卯口造成截面削弱面积不应大于全截面的1/2。4木构造柱应设拉结木条与墙体拉结,具体要求可参考8.3.1条。8.3.3所设的穿墙螺杆的孔洞应比螺杆直径大4mm。螺帽应拧紧,使木垫板与墙体接触面有一定的预压力。8.3.4生土墙加固所采用的木结构构件及其他连接构造、防护等均可参考第7章的要求执行。8.3.5采用配筋砂浆带加固生土墙时,其构造应符合以下要求:1竖向或横向通长钢筋直径不应小于10mm;分布筋直径不应小于8mm,其间距不应大于300mm。钢筋之间宜采用点焊。2水泥砂浆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10,钢筋保护层厚度不小于20mm。3砂浆带宽度不应小于400mm(或墙厚),厚度60mm,嵌入土墙30mm,外露30mm。每条钢筋网砂浆带中应至少含有3根主筋。4钢筋网砂浆带遇有门窗洞口时,宜将钢筋弯入洞口侧面并沿周边锚固。36
9钢筋混凝土结构9.1一般规定9.1.1本章适用于农村居住建筑中混凝土结构构件的加固。9.1.2新增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应比原构件强度高一级。9.1.3对于结构构件承载能力的加固,加固后的混凝土构件的承载能力不应低于原构件的承载能力。9.1.4结构构件的加固维修,应采取有效措施保证新增构件(或部件)与原结构的可靠连接,新增截面应与原截面粘结牢固,形成整体共同工作。9.2加固维修方法9.2.1当混凝土构件的钢筋外露时,应先凿除松散混凝土至密实处,再采用聚合物砂浆抹面修补。9.2.2钢筋混凝土板构件承载能力不满足要求时,可采用增设支点加固法以减小板计算跨度。但需重新复核支点处板面负筋是否满足要求,必要时应对支点处板面进行加固。图9.2.2板增设支点加固9.2.3钢筋混凝土现浇梁承载能力不满足要求时,可采用增加配筋法、增大截面法、外包型钢法或增设支点法进行加固。当采用增设支点法时,需重新复核支点处梁面负筋和支撑立柱托梁或基础是否满足要求,必要时应对其进行加固。图9.2.3-1增加配筋加固图9.2.3-2增大截面加固36
图9.2.3-3外包型钢加固图9.2.3-4增设支撑加固9.2.4钢筋混凝土柱受压承载能力不满足要求时,可采用增大截面法、外包钢加固法进行加固。图9.2.4-1柱增大截面加固图9.2.4-2柱外包型钢加固9.2.5当楼梯构件承载能力不满足要求时,可采用增设支点加固法、外包钢加固法进行处理。当采用增设支点法时,需重新复核支点处构件负筋是否满足要求,必要时应对其进行加固。9.3施工要求9.3.1增大截面加固法的施工应满足如下要求:1采用增大截面进行加固的混凝土构件,按现场检测结果确定的原构件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13。2新增混凝土宜采用细石混凝土,其强度等级应比原构件混凝土提高一级,且不应低于C25。3新增混凝土层最小厚度或混凝土的置换深度,板不应小于40mm,梁、柱不应小于60mm。436
采用增大截面进行加固的混凝土构件存在缺陷时,应先对缺陷处松散的混凝土进行凿除处理并清洗干净。5新旧混凝土结合面应进行凿毛处理,且冲洗干净;为保证新旧混凝土共同工作,浇筑混凝土前,结合面应采用高标号纯水泥浆或其他界面剂涂刷,还可采取种植剪切销钉或增设剪力键等措施;在水泥净浆初凝前,应及时浇筑混凝土。6应在浇筑完毕后的12小时以内对混凝土加以覆盖并保湿养护,养护时间不得少于14天。养护用水应与拌制用水相同。9.3.2外包钢加固法的施工应满足如下要求:1采用外包钢加固时,宜优先选用角钢,对梁不应小于∟50×5,对柱不应小于∟75×5;钢缀板截面尺寸不应小于40mm×4mm,间距不应大于500mm。2原有构件表面应清洗干净,缺陷应修补,角部应打磨出小圆角。3角钢和缀板与加固构件之间的空隙,应采用水泥砂浆填塞。4型钢表面宜包裹钢丝网并抹厚度不小于25mm的高强度等级水泥砂浆作防护层,也可采用其他具有防腐和防火性能的饰面材料加以保护。9.3.3增设支点加固法的施工应满足如下要求:1采用本方法对构件进行加固时,应根据计算确定其支承结构及其基础。2对加固梁采用的支撑、支柱,其上端应与梁采取可靠连接。3若支点处构件顶面无配筋,设计应控制在使用期间增设支点处原梁、板构件顶面不产生拉应力。4对板采用新增梁增设支点加固时,新增梁安装就位后应与板间进行填实处理:当间隙小于40mm时,应采用强度等级为M15以上的干硬砂浆填实;当间隙不低于40mm时,应采用强度等级为C20以上的细石混凝土填实。36
附录A钢筋网水泥砂浆面层加固法A.1一般规定A.1.1钢筋网水泥砂浆面层加固法适用于各种砖、石砌体结构的加固。A.1.2当采用钢筋网水泥砂浆面层加固砌体构件时,其原砌体的砂浆强度等级应符合下列规定:1受压构件的原砂浆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1。2受剪构件,对砖砌体,其原砂浆强度等级不宜低于M0.4;对砌块砌体,其砂浆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2.5。A.1.3块材严重风化(酥碱)的砌体,不应采用钢筋网水泥砂浆面层进行加固。A.1.4钢筋网水泥砂浆面层厚度不应大于50mm,若大于50mm,应改为钢筋混凝土面层加固。A.1.5采用钢筋网水泥砂浆面层对砌体结构进行抗震加固,宜采用双面加固形式增强砌体结构的整体性。A.2基本构造A.2.1钢筋网水泥砂浆面层加固墙体。图A.2.1钢筋网片及拉结筋布置示意图36
图A.2.2加固墙体剖面详图A.3施工要求A.3.1钢筋网水泥砂浆面层加固砌体承重构件的水泥砂浆应符合下列规定:1加固受压构件用的水泥砂浆,其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15;加固受剪构件用的水泥砂浆,其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10。2钢筋网水泥砂浆面层厚度,对室内正常湿度环境,宜为35mm~45mm;对于露天或潮湿环境,宜为45mm~50mm。3受力钢筋的砂浆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表A.3.1中的规定。受力钢筋距砌体表面的距离不应小于5mm。表A.3.1钢筋网水泥砂浆保护层最小厚度(mm)环境条件构件类别室内正常环境露天或室内潮湿环境墙1525柱2535A.3.2结构加固用的钢筋,宜优先采用HRB335级钢筋或HRBF335级钢筋,也可采用HPB300级钢筋。A.3.3当加固柱和墙的壁柱时,其构造应符合下列规定:1竖向受力钢筋的直径不应小于12mm,其净间距不应小于30mm;受压钢筋一侧配筋率不应小于0.2%,受拉钢筋一侧配筋率不应小于0.15%。2加固独立柱时,箍筋应采用封闭式,其直径不应小于6mm,间距不应大于150mm。柱的两端各500mm范围内,箍筋应加密,其间距宜取为100mm。3加固壁柱时,采用U形箍和闭合箍两种形式,其直径不应小于6mm,且应沿砌体高度每隔250mm左右交替设置。4箍筋与竖向钢筋的连接应为焊接。36
图A.3.3U形箍筋和闭合箍筋A.3.4加固墙体时,其构造应符合下列规定:1竖向受力钢筋直径不应小于8mm,水平分布钢筋的直径宜为6mm,网格尺寸不应大于300mm。宜采用点焊方格钢筋网。2钢筋网四周应与楼板、大梁、柱或墙体可靠连接。墙、柱加固增设的竖向受力钢筋,其上端应锚固在楼层构件、圈梁或配筋的混凝土垫块中;底层的面层,在室外地面下宜加厚并伸入地面下500mm。3钢筋网遇有门窗洞口时,对单侧加固,宜将钢筋弯入洞口侧面并沿周边锚固;对双面加固,宜将两侧横向钢筋在洞口处闭合,且尚应在钢筋折角处设置竖向构造钢筋。此外,在门窗转角处,尚应设置附加的斜向钢筋。A.3.5当原构件为多孔砖砌体或混凝土小型砌块时,应采用专门的机具和结构胶埋设穿墙的拉结筋。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不得采用单侧外加面层。A.3.6受力钢筋的搭接长度和锚固长度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有关规定。A.3.7钢筋网水泥砂浆面层加固的施工应符合下列要求:1面层宜按下列顺序施工:原有墙面清底、钻孔并用水洗净,孔内干燥后安设锚筋并铺设钢筋网,浇水湿润墙面,抹水泥砂浆并养护,墙面装饰。2原墙面碱蚀严重时,应先清除松散部分,剔除已松动的勾缝砂浆,并用1:3水泥砂浆抹面打底。3在墙面钻孔时,应按要求先画线标出锚筋(或穿墙筋)位置,并应采用电钻在砖缝处打孔,穿墙孔直径宜比S形筋大2mm,锚筋孔直径宜采用锚筋直径的1.5~2.5倍,其孔深宜为100mm~120mm,锚筋可采用水泥基灌浆料或水泥砂浆等填实。4铺设钢筋网时,竖向钢筋应靠墙面并采用钢筋头支起。5抹水泥砂浆时,应先在墙面刷水泥浆一道再分遍抹灰,且每遍厚度不应超过15mm。分遍施工应采取措施最终形成整体,避免分层。6面层应浇水养护,防止阳光曝晒,冬季应采取防冻措施。36
附录B钢筋混凝土扶壁柱、圈梁和构造柱B.1一般规定B.1.1钢筋混凝土扶壁柱、圈梁和构造柱适用于各种类型砌体墙的加固。B.2基本构造B.2.1钢筋混凝土扶壁柱截面形式主要有4种形式,如图B.2.1-1所示,其构造如图B.2.1-2所示。图B.2.1-1扶壁柱截面形式图B.2.1-2墙体新增钢筋混凝土扶壁柱加固构造B.2.2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做法如图B.2.2-1所示,锚筋做法如图B.2.2-2所示。36
图B.2.2-1新增构造柱构造示意图图B.2.2-2新增构造柱锚筋做法示意图B.2.3钢筋混凝土圈梁与墙体连接如图B.2.3-1所示,对于内墙圈梁可采用钢拉杆代替。图B.2.3-1圈梁与墙体锚筋连接平面示意图36
图B.2.3-2圈梁和钢拉杆做法示意图B.3施工要求B.3.1新增钢筋混凝土扶壁柱施工要求如下:1新增钢筋混凝土扶壁柱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0。2扶壁柱箍筋间距不应大于200mm,直径不小于6mm,并应每隔600mm设置穿墙焊接封闭箍筋,直径不小于8mm。3扶壁柱纵筋直径不应小于16mm,间距不大于300mm。4当墙体倾斜时,新增扶壁柱厚度应由下向上逐渐减小,且最小厚度应不小于100mm。5扶壁柱应设基础,其埋深应与原墙体基础相同。新旧基础间应设12@300的拉结筋,拉结筋在原基础中采用钻孔植筋锚固,锚固深度不小于150mm。6设扶壁柱时,其水平间距不应大于3m,且纵横墙连接处应设壁柱。B.3.2新增构造柱的施工要求如下:1新增构造柱宜在平面内对称布置;应由底层设起,并沿房屋全高贯通,不得错位。2新增构造柱应与墙体圈梁、拉杆连接成整体,若所在位置与圈梁连接不便,也应采取措施与现浇混凝土楼(屋)盖可靠连接。3构造柱截面可采用250mm×300mm,扁柱截面面积不宜小于36000mm2,宽度不宜大于700mm,厚度可采用70mm;外墙转角可采用边长为600mm的L形等边角柱,厚度不应小于120mm。4纵向钢筋不宜少于412,转角处纵向钢筋可采用1212,并宜双排设置;箍筋可用6,其间距宜为150mm~200mm,在楼、屋盖上下各500mm范围内的箍筋间距不应大于100mm。5新增构造柱应与墙体可靠连接,宜在楼层1/3和2/3层高处同时设置拉结钢筋和销键与墙体连接。拉结钢筋和销键应满足如下要求:1)拉结钢筋可采用212,长度不应小于1.5m或至洞口边缘,应在两侧墙体的水平方向剔1036
mm小槽,将拉结筋紧贴槽内安放,并固定封闭;其一端应锚在新增构造柱内,另一端应锚入墙体的空洞内;孔洞尺寸宜采用120×120mm,拉结钢筋的锚固长度不应小于180mm,并用混凝土填实。2)销键截面宜为240mm×180mm,入墙深度可为180mm,销键应配48钢筋和36箍筋,销键与新增构造柱混凝土同时浇注。6新增构造柱应做基础,埋深宜与墙体基础相同;当墙体基础埋深超过1.5m时,新增构造柱基础埋深可采用1.5m。B.3.3钢筋混凝土圈梁应满足如下要求:1外加钢筋混凝土圈梁截面高度不应小于180mm,宽度不应小于120mm。2纵向钢筋的直径不应小于10mm,数量不应少于4根,箍筋宜采用6@200;当圈梁与外加柱相连时,在圈梁端部500mm区段内箍筋间距应加密至100mm;受力钢筋接头位置应相互错开,其搭接长度为40d(d为纵向钢筋直径)。3外加钢筋混凝土圈梁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小于C20,钢筋外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20mm。4钢筋混凝土外加圈梁的顶面应做成泛水,底面应做成滴水沟。5外加钢筋混凝土圈梁与砖墙的连接宜采用结构胶锚筋,亦可选用化学锚栓或钢筋混凝土销键;圈梁在转角处应设2根直径为12mm的斜筋。36'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吉林省城市综合管廊建设技术导则
- 吉林城综合管廊建设技术导则
- 合肥城镇检查井盖技术导则
- 成都市民用建筑绿色设计技术导则
- 四川区域农村居住建筑设计技术导则
- 青岛市住宅工程设计常见问题防治技术导则
- 第二科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
- 浙江工业建筑色彩设计技术导则(试行)
- 深圳既有房屋结构安全隐患排查技术导则(试行)
- 《全国住宅小区智能化系统示范工程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
- 威海市供热计量应用技术导则
- dlt 940-2005 火力发电厂蒸汽管道寿命评估技术导则
- 福建省住宅工程质量通病控制技术导则
- 内蒙古自治区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技术导则
-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非污染生态影响
- 全国住宅小区智能化系统示范工程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324361965
- 兰州市城乡规划管理技术导则(试行)
- 高等学校节约型校园建设管理与技术导则
相关文档
- 2012《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章节习题集答案.doc
- 环评师考试《技术导则与标准》历年05-13真题及答案(整理打印).doc
- 环评师考试《技术导则与标准》历年真题及答案(整理打印).doc
- GBT14909-2005能量系统用分析技术导则.pdf
- GBT15512-2009评价企业节约钢铁材料技术导则.pdf
- GBT18857-2008配电线路带电作业技术导则.pdf
- GBT22413-2008海水综合利用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pdf
- GBT25738-2010核电厂电动机调试技术导则.pdf
- GBT25739-2010核电厂阀门调试技术导则.pdf
- GBT25875-2010草原蝗虫宜生区划分与监测技术导则.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