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2 MB
- 27页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Q/GDW/Z518—2010ICS29.240×××Q/GDW国家电网公司指导性技术文件Q/GDW/Z518—2010智能用电服务系统技术导则TechnicalGuideforIntelligentPowerUtilizationServiceSystemFunctionSpecificationsforMasterStationSystemofDistributionAutomation2010-××-××发布2010-××-××实施国家电网公司发布I
Q/GDW/Z518—2010目次前言··········································································································································································II1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术语和定义························································································································································14总则····································································································································································34.1发展目标·················································································································································································34.2总体要求·················································································································································································34.3指导原则·················································································································································································35系统架构····························································································································································46互动服务平台····················································································································································56.1互动的内容·············································································································································································56.2互动的方式·············································································································································································56.3互动的渠道·············································································································································································57技术支持平台····················································································································································57.1平台构成及内部各系统间关系·············································································································································57.2用电信息采集系统·································································································································································57.3客户用能服务系统·································································································································································67.4智能量测管理系统·································································································································································77.5分布式电源与储能管理系统·················································································································································77.6电动汽车充放电管理系统·····················································································································································87.7营销业务应用系统·································································································································································97.8营销稽查监控系统·································································································································································97.9辅助分析与决策系统···························································································································································107.10用电地理信息系统·····························································································································································108信息共享平台··················································································································································118.1平台构成···············································································································································································118.2主要作用···············································································································································································118.3共享实现方式·······································································································································································118.4技术要求···············································································································································································119通信网络与安全防护······································································································································119.1通信网络···············································································································································································119.2安全防护···············································································································································································12附录A(资料性附录)智能用电服务系统技术支持平台系统间交互关系图·············································14附录B(资料性附录)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构成及与其他系统的交互关系图··········································15附录C(资料性附录)客户用能服务系统的构成及与其他系统的交互关系图··········································16附录D(资料性附录)智能用电服务系统通信网络层次结构图··································································17编制说明································································································································································19I
Q/GDW/Z518—2010前言按照国家电网公司坚强智能电网建设的总体部署,智能用电是坚强智能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面向社会、面向客户,在坚强智能电网的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为了有效指导智能用电服务工作的开展,统一思想认识、统一技术路线、统一业务功能、统一建设标准、统一组织实施,国家电网公司组织编写了《智能用电服务系统技术导则》指导性技术文件。本指导性技术文件在制订过程中多次召集科研、电力部门有关专家共同讨论,广泛征求了营销、调度、生产、科研等多方意见,充分吸收了国内外智能电网相关研究成果。本指导性技术文件是国家电网公司智能电网标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智能用电服务系统建设的技术指导性和纲领性文件,引领智能用电服务系统建设的发展方向。对于智能用电服务系统的具体实施与建设,可在参考本导则的基础上,根据实际需要,制定更为详细的标准规范。本导则描述的内容如与已颁布的相关技术标准和规程相抵触,应优先考虑采用本导则。本导则由国家电网公司营销部提出并解释。本导则由国家电网公司科技部归口。本导则主要起草单位: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本导则主要参加单位:天津市电力公司、重庆市电力公司、北京市电力公司、上海市电力公司、甘肃省电力公司、青海省电力公司、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浙江省电力公司、山西省电力公司、华北电网有限公司本导则主要起草人:谢永胜、王延芳、焦志文、章欣、吴国良、郑安刚、梁宝全、谭刚、王鹤、黄磊、黄俐萍、余向前、白玉章、魏宏俊、陈吉奂、王昊、熊长虹、王凌、郜波。II
Q/GDW/Z518—2010智能用电服务系统技术导则1范围本导则规定了智能用电服务系统的相关术语和定义,提出了智能用电服务系统的发展目标、总体要求和指导原则,明确了智能用电服务系统架构、互动服务平台、技术支持平台、信息共享平台、通信网络与安全防护等方面的内容。本导则适用于国家电网公司所属各区域电网公司、省(自治区、直辖市)电力公司智能用电服务系统的规划、设计、建设与改造。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导则的引用而成为本导则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导则。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导则。Q/GDW354—2009智能电能表功能规范Q/GDW365—2009智能电能表信息交换安全认证技术规范Q/GDW373—2009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功能规范3术语和定义3.1智能用电服务系统IntelligentPowerUtilizationServiceSystem智能用电服务系统是以坚强智能电网为坚实基础,以通信网络与安全防护为可靠保证,以信息共享平台为信息交换途径,通过技术支持平台和互动服务平台,为电力客户提供智能化、多样化、互动化的用电服务的智能化综合应用集合。该系统实现与电力客户能量流、信息流、业务流的友好互动,达到提升客户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的目的。3.2互动服务平台interactiveserviceplatform互动服务平台是电力企业实现与电力客户友好互动、为电力客户提供智能化和多样化服务的综合平台。该平台采用先进的通信、信息和网络等技术,通过95598供电服务中心、智能营业厅、手机、电脑、数字电视、智能交互终端、自助终端等多种网络互动和本地互动渠道,实现电网与电力客户之间的远程和现场互动,完成信息提供、业务受理、客户缴费、“三网融合”增值业务等多元化服务内容。3.3技术支持平台technicalsupportplatform技术支持平台是完成智能用电双向互动服务和营销业务应用的核心技术支撑平台。该平台采用先进的通信、计算机和自动化等技术,通过构建与智能用电服务相关的辅助系统、基础应用系统、专业应用系统、综合业务应用系统和高级应用系统,实现对智能用电互动服务的全面技术支撑。3.4信息共享平台informationsharingplatform信息共享平台是为智能用电服务系统提供基础的信息交换和接口服务,供各系统实现统一便捷的存取访问和信息标准化交互的信息交换和数据共享平台。该平台实现用电信息、客户档案信息、设备台帐1
Q/GDW/Z518—2010信息、业务信息、分布式电源信息、电动汽车充放电信息等的集中管理和高度共享。3.5用电信息采集系统electricenergydataacquiresystem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是对电力用户的用电信息进行采集、处理和实时监控的基础应用系统。该系统通过采集终端、智能电能表、智能监控终端等设备,实现用电信息及电动汽车充放电信息自动采集、计量异常监测、电能质量监测、用电数据分析与管理、相关信息发布、分布式电源监控、智能用电设备的信息交互等功能。3.6客户用能服务系统customerenergyutilizationservicesystem客户用能服务系统是对客户的智能用能设备进行信息采集与远程监控并提供辅助用能服务的基础应用系统。该系统通过各种智能传感器、智能交互终端等设备,实现用能信息采集与设备监控,为客户提供用能策略、用能信息管理、能效管理、智能家电辅助控制等多样化服务功能,指导客户科学合理用能。3.7智能量测管理系统intelligencemeasuringmanagementsystem智能量测管理系统是对智能量测设备的检定与检测、质量监督与控制和全寿命周期智能化管理的专业应用系统。该系统以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为支撑,实现智能量测设备自动化检定检测、运行质量分析评价、状态与故障监测、生命周期管理等功能,满足整体式授权、自动化检定、智能化仓储、物流化配送的要求。3.8分布式电源与储能管理系统distributedresourceandenergystoragemanagementsystem分布式电源与储能管理系统是对分布式电源和储能装置进行智能化监控与管理的专业应用系统。该系统以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为支撑,通过通信和控制等技术,实现对分布式电源与储能装置的灵活接入、并网实时监测、柔性优化控制等管理功能。3.9电动汽车充放电管理系统electricvehiclecharge-dischargemanagementsystem电动汽车充放电管理系统是对电动汽车充放电进行监控与网络化管理的专业应用系统。该系统以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为支撑,通过通信和控制等技术,实现电动汽车有序充电与灵活充放电的控制、充放电的计量计费等管理功能。3.10营销业务应用系统marketingapplicationsystem营销业务应用系统是对电力营销服务与业务处理全过程进行电子化、网络化管理的综合业务应用系统。该系统通过营销各领域具体业务的分工协作,为客户提供各类服务,完成各类业务处理,为供电企业的管理、经营和决策提供支持;同时,通过营销业务与其它业务的有序协作,提高整个电网企业信息资源的共享度。3.11营销稽查监控系统marketingauditmonitoringsystem营销稽查监控系统是对营销关键经营指标、工作及服务质量、服务资源、应急处置等实施集中稽查与监控的综合业务应用系统。该系统通过对营销业务在线稽查监控、任务执行等工作进行全过程跟踪、全方位评价,实现营销运作能力、客户服务能力、管理控制能力的全面提高。3.12辅助分析与决策系统aidedanalysisanddecisionsystem辅助分析与决策系统是面向公司决策层并为其提供智能化营销管理和辅助分析决策的高级应用系2
Q/GDW/Z518—2010统。该系统以营销业务应用系统为依托,实现营销业务的智能化查询、统计和分析,为管理层提供决策依据。3.13用电地理信息系统electricenergygeographyinformationsystem用电地理信息系统是为其他应用系统提供可视化、智能化、形象化的用电地理信息服务的辅助系统。该系统实现智能用电的可视化地理图形服务,为客户用电信息和营销业务应用提供地理图形的展示手段。4总则4.1发展目标智能用电服务系统建设要依托坚强智能电网和现代化管理理念,利用智能量测、高效控制、高速通信、储能等技术,实现电网与客户能量流、信息流、业务流实时互动,构建客户广泛参与的新型供用电模式,不断提升供电质量和服务品质,提升智能化、互动化服务能力,逐步提高资产利用率、终端用电效率和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的比重;逐步实现“互动服务多样、市场响应迅速、接入方式灵活、资源配置优化、管理高效集约、多方合作共赢”的智能用电服务目标,体现“技术先进、节能高效、安全可靠、灵活互动、友好开放”的特征,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用电需求,达到科学用电和节能减排目的,为国家“三网融合”战略实施提供开放网络平台,推动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4.2总体要求智能用电服务系统应满足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a)深化营销业务集约化管理。构建业务范围清晰、业务流程通畅、业务处理高效的营销组织模式和标准化业务体系,进一步转变营销发展方式,提高工作效率和效益,实现营销管理的现代化运行和营销业务的智能化应用;b)提供互动多样的用电服务。根据客户个性化、差异化服务需求,实现能量流、信息流和业务流的双向交互,满足多样化用电服务需求,提升用电服务水平和客户满意度;c)提供灵活的客户用能服务。支持需求侧管理、智能小区和智能楼宇建设,及时响应客户自由用电需求,指导客户科学用电,提高终端能源使用效率;为客户提供及时准确的电价信息、负荷信息和最佳用能方案与策略等;d)支持新能源新设备接入。加快关键技术及装备的研究与推广应用,满足分布式电源、储能装置、电动汽车等新能源新设备灵活接入的需要,推动可再生能源利用;e)促进电力资产优化利用。合理布局配电网结构,优化控制分布式电源、储能装置、电动汽车的接入,实现削峰填谷,平衡供电容量和用电负荷,提高发电设备和供电设备的利用率;f)拓展多方共赢的营销服务市场。依托智能用电互动服务平台,不断延伸服务领域,拓宽营销服务市场,拓展公司经营范围,开展“三网融合”增值业务,提升电力服务的附加值和让渡价值,实现多方共赢。4.3指导原则智能用电服务系统的建设应遵循以下原则:a)统一部署、确保实效的原则。应按照公司统一部署,坚持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建设,确保建设工作的计划性和实效性;b)技术先进、注重应用的原则。应充分借鉴国内外先进技术,发挥公司资源优势,大胆创新,率先应用最新智能用电研究成果,注重技术应用的广度和深度,适度超前;c)继承发展、突出前瞻的原则。应充分继承现有的资源和投资,充分利用现有设施和互动渠道,拓展服务的内容和方式,避免重复建设,保证系统具备兼容性和继承性,同时充分考虑技术的发展和政策变化,确保系统建设具有前瞻性,能够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3
Q/GDW/Z518—2010d)规范实施、稳步推进的原则。应按照统一的技术方案和标准规范开展系统建设,制定建设标准流程和规范,统一实施,按照建设计划,稳步推进。5系统架构智能用电服务系统的总体架构如图1所示。图1智能用电服务系统总体架构图4
Q/GDW/Z518—20106互动服务平台6.1互动的内容智能用电服务系统互动服务平台互动的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提供、业务受理、客户缴费、接入服务、增值服务等。a)信息提供:根据客户对信息查询的定制要求,通过多种互动方式,向客户提供用电状况、缴费结算、电费票据、营业网点分布、电价政策、服务种类及内容等信息查询服务;b)业务受理:通过营业网点、95598供电服务中心、网上营业厅、智能营业厅等多种交互方式,及时受理客户的业扩报装、投诉、举报与建议、用电变更、故障处理、故障抢修等业务;c)客户缴费:依托社会化资源和自助缴费渠道,通过营业网点、银行及代售点、95598电话、网上营业厅等,提供现场收费、智能交费自助终端、电费充值卡、“一卡通”等收费方式,实现交费多样、灵活、便捷;d)接入服务:提供分布式电源、储能装置、电动汽车等新能源新设备的便捷接入服务;e)增值服务:可根据客户的需求和业务拓展情况,为客户提供用能策略、能效诊断、“三网融合”业务(电力光纤通道租赁业务、互联网业务、语音业务、IPTV业务、户外视频广告业务等)等增值服务。6.2互动的方式智能用电服务系统互动服务平台互动的方式分为:客户远程互动和客户现场互动。a)客户远程互动:电力企业通过网络互动渠道,远程实现与客户的互动,完成用电服务;b)客户现场互动:电力企业通过本地互动渠道,面对面实现与客户的互动,完成现场交流和用电服务。6.3互动的渠道智能用电服务系统互动服务平台互动的渠道分为:网络互动渠道和本地互动渠道。a)网络互动渠道:通过电脑、数字电视、智能交互终端、智能监控终端、智能电能表、电话机、手机等设备,利用网上营业厅、95598供电服务中心、短信、邮件、传真、账单、信函、即时通信工具等多种途径给客户提供灵活、多样的远程互动服务;b)本地互动渠道:通过智能营业厅、自助终端、营业网点、银行及代售点、现场服务人员等实现与客户直接交流互动,给客户提供现场服务。7技术支持平台7.1平台构成及内部各系统间关系智能用电服务系统技术支持平台主要由: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客户用能服务系统、智能量测管理系统、分布式电源与储能管理系统、电动汽车充放电管理系统、营销业务应用系统、营销稽查监控系统、辅助分析与决策系统、用电地理信息系统等构成。其中: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客户用能服务系统是智能用电服务的基础应用系统,实现智能用电服务相关信息的采集与监控和客户多样化用能服务提供;智能量测管理系统、分布式电源与储能管理系统、电动汽车充放电管理系统是智能用电服务的专业应用系统,实现智能用电服务不同专业的管理;营销业务应用系统、营销稽查监控系统是智能用电服务的综合业务应用系统,是技术支持平台的核心系统,实现智能化的营销业务应用管理与集中稽查监控;辅助分析与决策系统是智能用电服务的高级应用系统,为管理层提供辅助决策服务;用电地理信息系统是智能用电服务的辅助系统,为其他系统提供可视化、形象化的智能用电地理图形服务。技术支持平台各系统间存在大量信息与业务交互,其交互关系图见附录A。7.2用电信息采集系统7.2.1系统构成5
Q/GDW/Z518—2010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由主站、通信信道、采集终端、智能监控终端、智能电能表等部分组成,采集对象包括大型专变用户、中小型专变用户、三相一般工商业用户、单相一般工商业用户、居民用户和公用配变考核计量点等,同时可将关口计量、分布式电源接入点、储能装置接入点、电动汽车充放电设施等计量点与监控设备纳入信息采集与监控的范围,该系统是智能用电服务的基础应用系统。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构成及与其他系统的交互关系见附录B。7.2.2系统作用a)实现用户负荷、电能量、电压、电流、功率、谐波、事件等数据的采集与监控,及时、完整、准确地为其他业务系统提供基础用电信息数据;b)为分布式电源与储能管理系统、电动汽车充放电管理系统、智能量测管理系统、营销业务应用系统提供数据采集与监控管理的通道与手段支撑;c)为智能化电费结算、需求侧管理、用户参与电力市场交易等业务应用提供技术支持;d)为推进双向互动营销、快速响应客户需求、实施更具竞争力的市场营销策略、优化完善营销业务奠定基础。7.2.3功能定位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主要功能应包括:数据采集、数据管理、控制、综合应用、运行维护管理、系统接口等。7.2.4技术要求a)应能满足电力用户的全覆盖、用电信息的全采集、支持全面费控功能的目标;b)主站部署模式宜采用网省(直辖市)集中式部署,对于客户数达到一定规模的网省(直辖市),可考虑采用分布式部署;主站建设要充分利用现有系统和设备资源,系统应随采集覆盖率增加逐步扩容,主站软件应按照标准化设计的要求进行设计开发;c)远程通信网可选择光纤专网、GPRS/CDMA/3G无线公网、230MHz无线专网、中压电力线载波等,本地接入网可选择光纤专网、低压电力线载波、微功率无线、RS485等,应优先选择电力光纤专网,对于新建小区宜电力光纤到表到户;d)采集终端和智能电能表的技术规范、选型等,要严格遵循公司技术标准的要求;e)应根据智能电网建设要求,不断升级和完善系统,重点突出对双向互动服务、分布式电源接入、电动汽车应用和电力光纤到户等的支撑作用;f)应根据智能用电双向互动服务的要求,不断研究关键技术,修改完善相关标准。7.3客户用能服务系统7.3.1系统构成客户用能服务系统由主站、通信信道、智能交互终端、智能传感器、客户表计、智能用电设备等部分组成,系统通过主站实现对智能交互终端的信息采集和操作。智能交互终端涵盖了大客户(工商业用户、智能楼宇等)和居民客户(智能小区、智能家居等)。对于大客户,该系统可将采集的用能数据传递至营销业务应用系统,完成能效评测等服务,达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科学用电、安全用电、提高电能占终端用能比例的目的;对居民客户,该系统可与智能小区、智能家居的各种应用系统有机结合,通过综合管理,实现智能家居服务、“三网融合”服务等,该系统是智能用电服务的基础应用系统。客户用能服务系统的构成及与其他系统的交互关系见附录C。7.3.2系统作用a)实现客户用能信息的采集,为客户提供监控和操作智能用电设备的多样化渠道;b)通过对客户用能信息的分析,为客户提供用能策略查询、用能状况分析、最优用能方案等特色用能服务;c)通过智能用电服务互动平台,根据客户的定制需求,提供查询、监控和操作智能用能设备的辅助功能,并将信息反馈给客户,满足客户自由用电需求;6
Q/GDW/Z518—2010d)为能效测评和需求侧管理提供辅助手段,体现智能电网在节能减排、指导客户科学用电和安全用电等方面的作用;e)能够为“三网融合”等增值业务的开展提供技术支持;f)能够通过执行优化的客户用能策略,提高用电效率和电能占终端用能比例,降低用能成本,减少能源浪费。7.3.3功能定位客户用能服务系统的主要功能应包括:数据采集、数据管理、用能信息管理、用能策略服务、能效管理、科学用电和安全用电服务、监控执行管理、客户关系管理、运行维护管理、系统管理等。7.3.4技术要求a)主站建设要做好与智能小区、智能家居等系统的数据交互和无缝衔接;b)通信信道不宜与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共用,宜采用互联网等公网或其它专用网络通信信道;c)通信信道可选择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电力光纤专网等,在进行电力光纤到户建设时,应考虑采用独立纤芯;d)应明确系统的边界,电力企业与客户的分界点应是智能交互终端,电力企业应只提供与智能交互终端的信息交互,为客户提供用能服务的途径和用能策略,智能交互终端下行操作应由客户来操控;e)应结合建设与运行经验,归类总结,研究关键技术,同步制定相关的标准。7.4智能量测管理系统7.4.1系统构成智能量测管理系统由主站、通信信道、智能量测设备、检测装置等部分组成,该系统以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为支撑,实现智能量测设备和数据的智能化管理与应用,是智能用电服务的专业应用系统。7.4.2系统作用a)满足整体式授权、自动化检定、智能化仓储、物流化配送的业务要求;b)实现智能量测设备(包括智能电能表、采集终端、智能监控终端、智能交互终端、智能用电设备等)的自动化检定与检测、运行状态在线监测、数据管理、质量分析与评价等;c)通过分析影响设备可靠运行的主要因素,实现设备的选型、轮换、检修、可靠分析等智能化管理;d)实现对智能量测设备的全过程生命周期的监督与管理,降低智能量测设备的故障率和运维成本,为智能用电服务提供可靠的设备运行质量保障,确保设备质量可控、能控、在控,有力支撑智能电网建设。7.4.3功能定位智能量测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应包括:设备自动化检定与检测、设备运行状态监测、设备检测体系管理、运行数据和检测数据的建模分析、智能量测数据管理、设备质量分析与评价、设备可靠性影响因子分析、系统管理等。7.4.4技术要求a)应加快研究制定智能量测管理系统的典型方案;b)应结合智能电网建设要求,深入开展自动化检定检测、直流计量、数字化计量、在线监测等关键技术与装备研究;c)应重点开展智能量测数据的深度建模分析和可靠性影响因素分析的研究;d)应建立健全智能化检测体系和量测设备质量分析与评价体系;e)应结合智能量测应用和管理的需要,研究关键技术,制定相关的标准。7.5分布式电源与储能管理系统7.5.1系统构成7
Q/GDW/Z518—2010分布式电源与储能管理系统由主站、通信信道、智能监控终端、并网逆变器等部分组成,该系统以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为支撑,实现分布式电源与储能装置的智能化综合管理,是智能用电服务的专业应用系统。7.5.2系统作用a)实现客户侧分布式电源与储能装置的安全可靠接入,提供保护控制策略;b)实现分布式电源的双向结算、负荷控制与调度、潮流分析等功能;c)实现对分布式电源的智能调配和优化控制,提高分布式电源的利用效率,促进分布式电源协调发展;d)满足分布式电源与储能装置的灵活接入需求,满足电网电能质量、供电可靠性和电力安全的要求;e)支持削峰填谷,提高电力资产利用率;f)系统可为配网、调度相关系统提供数据。7.5.3功能定位系统主要功能包括:分布式电源与储能装置接入管理、分布式电源与储能装置并网实时监控、分布式电源潮流分析与负荷预测、设备运行管理、发电信息综合分析、发电能力预测、计量计费管理、系统管理等。7.5.4技术要求a)主站建应侧重于对380V/220V低压客户的分布式电源与储能装置的接入管理;b)通信信道宜与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共用,实现对智能监控终端的数据采集与监控;c)应规范智能监控终端、并网逆变器等设备的技术指标、功能要求、检测标准等;d)应充分考虑分布式电源与储能装置接入对配电网规划、调度和监控,对电能质量、供电可靠性和电力安全,对计量和通信,对微电网发展以及对电力市场等方面的影响,要有相对应的技术措施;e)应结合分布式电源与储能装置的应用,研究关键技术,制定相关的标准。7.6电动汽车充放电管理系统7.6.1系统构成电动汽车充放电管理系统由主站、通信信道、智能监控终端、充放电设施等部分组成,该系统以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为支撑,实现电动汽车充放电的网络化管理,是智能用电服务专业应用系统。7.6.2系统作用a)实现电动汽车充放电的智能化控制与管理,减少对配电网设备的影响;b)通过合理调配客户充电时段、分析客户充电需求、制定有效的充放电方案,实现电动汽车有序充电,平抑电网负荷波动;c)满足电动汽车的便捷充电与智能充放电的应用要求;d)支持削峰填谷,提高电力资产利用率;e)系统可与配网、调度相关系统进行数据交换。7.6.3功能定位系统主要功能包括:充电需求预测、智能充放电管理、充放电设施管理、计量计费管理、充放电信息综合分析、系统管理等。7.6.4技术要求a)主站建设应统一规划、统一设计,注重对电动汽车充放电设施的网络化管理功能;b)通信信道宜与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共用,实现对智能监控终端的数据采集与监控;c)应规范智能监控终端、充放电设施等设备的技术指标、功能要求、检测标准等;d)应制定电动汽车充放电站的商业运行和管理模式,研究制定优化的电动汽车充放电管理策略;8
Q/GDW/Z518—2010e)宜推进以换电为主、慢充为辅,通过物联网和智能电网的技术融合,实时在线为电动汽车提供充电服务的模式,实现有序充电;f)应充分考虑电动汽车充放电对配电网设备容量配置、电网负荷产生的影响,要有相对应的技术措施;g)应结合电动汽车推广应用的要求,研究关键技术,制定相关的标准。7.7营销业务应用系统7.7.1系统构成营销业务应用系统主要由客户服务与客户关系、电费管理、电能计量及信息采集、市场与需求侧等4个业务领域及综合管理构成。该系统是智能用电服务的综合业务应用系统,是营销业务处理的核心系统。7.7.2系统作用a)涵盖营销业务的各个应用领域,侧重于业务处理,为其他系统提供全面的营销业务综合数据支撑;b)实现营销业务处理高度规范,营销服务高效便捷;c)实现对营销多个业务类进行统一管理,最终达到与其他业务应用、外部系统集成的目的;d)实现公司营销能力和服务水平的快速提升。7.7.3功能定位营销业务应用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新装增容及变更用电、抄表管理、核算管理、电费收缴及帐务管理、线损管理、资产管理、计量点管理、计量体系管理、电能采集信息、供用电合同管理、用电检查管理、95598业务处理、客户关系管理、客户联络、市场管理、能效管理、有序用电管理、稽查及工作质量和客户档案资料管理等19个业务类。7.7.4技术要求a)应根据智能电网建设的要求,在原有“SG186”营销业务应用系统的基础上,进行技术升级和改造,重点突出客户互动服务、需求侧管理、能效管理等方面的应用;b)应关注新的营销业务,提前做好技术储备,满足未来智能用电业务拓展的需要;c)应提升电费管理功能,为新能源的接入及结算提供支持。7.8营销稽查监控系统7.8.1系统构成营销稽查监控系统主要由营业管理、市场管理、计量管理、服务管理、综合管理等业务领域构成。该系统是智能用电服务的综合业务应用系统,是实施营销集中监控与稽查的核心系统。7.8.2系统作用a)对营销关键经营指标、工作质量、服务质量、服务资源、实时信息、应急处置等实施全过程、实时化、集中式的稽查与监控;b)有效提高营销业务的管控力、日常业务的执行力、客户服务的监督力,实现营销管理向集中精益方向的进一步转变;c)实现营销风险全面防范、营销工作质量可控在控、营销管理水平持续改进;d)全面展示公司营销运营成果及营销信息化建设成果;e)全面提升公司经营效益和服务形象,为构建“大营销”体系提供有力支撑。7.8.3功能定位营销稽查监控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营销总体展示、供电质量与应急处置、经营成果监控与稽查、工作质量监控与稽查、数据质量监控与稽查、服务资源监控、主题分析、稽查主题管理、稽查任务管理、稽查绩效评价等主题类。7.8.4技术要求a)应以营销自动化系统为依托,建立总部、网省公司、地市公司三级纵向贯通、横向集成的一体化营销稽查监控系统;9
Q/GDW/Z518—2010b)应由公司统一组织系统建设,实现总部、网省公司两级部署,总部、网省公司、地市公司三级应用的模式;c)应制定详细的系统建设推进计划,按照试点、推广、完善提升三个阶段分步实施。7.9辅助分析与决策系统7.9.1系统构成辅助分析与决策系统应包含报表、监管、分析预测和综合查询四大部分。该系统应以智能用电服务技术支持平台各专业系统为依托,为管理层提供决策辅助服务,是智能用电服务的高级应用系统。7.9.2系统作用a)实现对营销基础数据纵横向挖掘、分析、比较、提炼,为公司经营管理者提供分析、决策的依据;b)实现营销业务的智能化查询、监督、统计、分析和预测,方便管理层及时全面了解用电服务各项指标完成情况及业务发展情况;c)实现营销信息高度共享,营销决策全面分析。7.9.3功能定位辅助分析与决策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报表、监管和分析三个部分。报表部分包含营销管理需要的市场、营业、计量、服务等各类报表,并支持报表的自动生成与上报;监管部分包含营销指标与管理过程的定义,对各专业的工作质量、工作业绩和客户用电情况(业扩、电费、计量、用电检查、客户服务、用电信息采集、供电质量、有序用电、客户信用、设备资产与运行等)实现在线监管;分析部分包含售电量、电价、售电收入、电费回收、市场开拓、客户服务、计量装置资产与运行管理、用电信息采集、用电检查、电力市场运行、有序用电、业务差错等主题分析与相关预测。7.9.4技术要求a)应根据智能电网建设的要求,进一步挖掘更深层次的辅助分析与决策功能;b)应能为管理层提供真实、有效、准确、客观的统计分析数据;c)应采用先进技术保证辅助分析与决策的智能化、科学化。7.10用电地理信息系统7.10.1系统构成用电地理信息系统由基础平台层、应用系统平台层和业务应用层等部分构成。其中,底层基本架构是基础平台层,承担平台供用电档案的地理位置数据管理,存储供用电基本数据、矢量地图数据等;应用系统平台层用于对各类数据进行分析和管理,并向业务应用层提供数据应用接口和功能应用接口;业务应用层实现业务应用模块构建,提供地理图形信息应用服务。7.10.2系统作用a)为技术支持平台内相关系统提供地理图形信息的支持与服务,为客户用电信息和营销业务应用提供可视化的地理图形展示手段;b)通过用电信息与地理图形的关联,进行用电数据的统计处理和双向检索,直观形象地提供相关信息;c)实现对供用电设备及客户位置的定位、电源追踪分析、智能故障判断,结合GPS移动终端等扩展平台,实现故障点的迅速查找,完成高效率应急抢修,实现图形化定位与量化分析管理;d)通过与“SG186营销业务应用系统”、用电信息采集等系统的数据共享与互动,实现业扩供电方案辅助制订,实现辅助客户现场管理、辅助检查违章窃电、电表现场查找定位等实用化功能。7.10.3功能定位用电地理信息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基本图形操作管理、地图资源维护、基于地理图形的综合信息查询、停电区域分布、供用电设备及客户位置定位、辅助现场电表查找定位、最佳抢修路径分析、业扩供电方案辅助制订、辅助客户现场管理、辅助检查违章窃电、电源追踪分析、智能故障判断及查找、台10
Q/GDW/Z518—2010区范围图形化定位与量化分析管理等。7.10.4技术要求a)宜采用公司统一的GIS空间服务平台,实现与配电地理信息系统的无缝衔接,完成用电地理信息的应用;b)用电地理信息系统的档案信息应来源于营销业务应用系统,保证业务档案的唯一性;c)可根据业务开展和建设需要,合理安排建设布局,按轻重缓急,有计划、分步骤实施。8信息共享平台8.1平台构成智能用电服务系统的信息共享平台主要由数据库服务器、关系型数据库系统、信息共享接口等部分构成,实现用电信息、客户档案信息、设备台帐信息、业务信息、分布式电源信息、电动汽车充放电信息、电能质量信息、增值服务信息等的集中管理和高度共享。8.2主要作用a)能够打破信息孤岛,形成信息整体化的格局,实现系统间的信息高度集成和业务流程的互连互通;b)能够为智能用电提供基础的信息交换和接口服务,供各系统实现统一便捷的存取访问、信息标准化交互和数据共享,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支撑智能用电各层次能量流、信息流、业务流的高度融合;c)是智能用电服务系统与智能电网其他环节提供信息交互的主要渠道;d)能够为其他相关系统提供方便、快捷的数据共享服务。8.3共享实现方式a)中间数据库方式。以商用数据库为载体,按照预先定义的库表结构,实现各种数据的双向交换和共享;b)WebService方式。通过使用标准的XML协议语言和统一信息格式提供实时信息交换和共享服务;c)共享文件方式。按照预先定义的文件格式,以文件为载体,通过FTP等服务进行文件的上传和下载,实现数据的交换和共享;d)协议方式。按照预先定义的通信原语(如国际标准的通信协议、国家标准的通信协议、企业标准的通信协议等),采用统一的通信协议实现数据交换和共享;e)信息总线方式。通过信息交互总线实现信息的全面共享。8.4技术要求a)应采用模块化设计,遵循统一性、可靠性、先进性、经济性、灵活性的原则;b)应规范智能用电一体化信息模型及信息交换模型,包括统一信息编码、公用服务、公共信息模型、通用信息接口等;c)要突出信息共享。以信息共享为核心,在共享平台建设的同时,根据需要和可能实行分级分类开放,打破资源分散、部门分割的状况,支持内外网数据共享。9通信网络与安全防护9.1通信网络9.1.1通信网络构成通信网络作为支撑智能用电服务信息传输、交换的载体,是实现电力企业与客户间交互的基础网络,具有结构复杂、分布广泛的特点,根据通信网络的布局和用途,智能用电服务系统的通信网络可分为远程通信网和本地接入网。通信网络层次结构图见附录D。11
Q/GDW/Z518—2010远程通信网是指系统主站和智能终端设备(采集终端、智能监控终端、智能交互终端等)之间的远距离数据通信网络。本地接入网是指智能终端设备与智能电能表、智能用电设备、客户之间的数据短距离通信网络。9.1.2通信方式远程通信网应具备较高的带宽和传输速率,保障大量数据通信的双向、及时、安全、可靠传输。主要的通信方式有:电力光纤专网、230MHz无线专网、无线公用网(GPRS、CDMA、3G等)、中压电力线载波、有线公用网(有线电视网、ADSL、电话网)等。本地接入网应具备一定的带宽和传输速率,保障基础数据通信的双向、低时延、稳定可靠传输。主要的通信方式有:电力光纤专网、低压电力线载波(窄带、宽带、工频通信等)、微功率无线、无线传感网络(ZigBee、WiFi、WSN等)、RS485、同轴电缆通信等。9.1.3技术要求a)通信网络总体是多级分布式结构,通信系统的建设要结合智能用电服务系统的构成、通信节点的分布、业务数据通信要求,兼顾技术性与经济性、灵活性与可靠性,因地制宜,选择适用的多种通信技术复合组网;b)通信网络应保证信息接入的灵活安全、稳定可靠、双向高效,通信网应优先选择电力通信专网(包括电力核心通信网、中压通信接入网、低压通信接入网),公网等其它方式作为补充和延伸;c)远程通信网主干网采用光纤通信技术为主,无线技术和电力线通信技术作为补充;d)本地接入网采用光纤通信、低压电力线载波通信为主,微功率无线、RS485等作为补充方式。9.2安全防护智能用电服务系统的安全防护建设应严格遵循安全防护的有关规定,重视智能用电服务系统的安全防护体系建设。安全防护工作首先应做到统一规划,全面考虑,应结合智能用电服务的特点和要求,从信息安全和客户用电安全两方面加以保障,在系统日常运行管理中,要加强规范管理、严格执行安全管理制度等。9.2.1信息安全防护要求a)应在充分评估与分析系统安全风险的基础上,制定有效的安全策略和安全措施,采取科学、适用的安全技术手段对信息重点区域实施安全防护和全面的安全监控;b)应整体规划、突出重点,构建完善合理的安全防护体系,做到系统建设与安全防护建设同步开展;c)应遵循已颁布的相关安全防护技术规范和安全防护方案,并根据智能用电服务各业务系统的不同特点和要求,制定和完善安全防护的内容;d)应重点关注客户用电信息、隐私信息、电表结算信息、控制信息、重要参数设置信息、共享信息的安全防护。9.2.2客户用电安全防护要求a)应制定严格的智能用电服务安全管理办法;b)应采用切实有效的技术装备和技术措施保障智能用电服务安全;c)应重点关注客户侧分布式电源接入、储能装置接入、电动汽车充放电、智能用电设备控制的安全防护;d)应加强客户用电安全的宣传工作,通过互动方式提高客户的安全用电意识。9.2.3技术原则a)应结合智能用电服务系统的特点,依据“分区、分级、分域”的安全防护总体方针,进行安全防护设计,制定详细的安全防护方案;b)智能用电服务系统安全防护体系建设应从边界、网络环境、主机系统、应用系统四个层次进行安全防护设计与建设;12
Q/GDW/Z518—2010c)智能用电服务系统各业务管理应用系统的信息安全防护应遵循国家电网公司信息化工程安全防护总体方案的有关内容;d)对于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客户用能服务系统等,由于涉及到采集设备、监控设备、计量设备和客户等,需采取严格的安全防护措施确保应用安全,宜采用硬件加密方式,在主站、采集终端、智能监控终端、智能电能表等部分加装应用安全设备(密码机和安全芯片)来实现安全防护,且应用安全设备应完全受控,由专门机构管理、制作和发放,并采用经过国家密码管理局批准的加密方式、密码算法和密钥管理技术来增强安全保障;e)应构建国家电网公司统一的智能用电密钥管理体系,加强密钥管理、安全性能检测和安全仿真测试工作。13
Q/GDW/Z518—2010附录A(资料性附录)智能用电服务系统技术支持平台系统间交互关系图图A-1智能用电服务系统技术支持平台各系统间关系图14
Q/GDW/Z518—2010附录B(资料性附录)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构成及与其他系统的交互关系图图B-1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结构图15
Q/GDW/Z518—2010附录C(资料性附录)客户用能服务系统的构成及与其他系统的交互关系图图C-1客户用能服务系统结构图16
Q/GDW/Z518—2010附录D(资料性附录)智能用电服务系统通信网络层次结构图图D-1智能用电服务系统通信网络层次结构图17
Q/GDW/Z518—201018
Q/GDW/Z518—2010《智能用电服务系统技术导则》编制说明19
Q/GDW/Z518—2010目次1编制背景··························································································································································212编制主要原则··················································································································································213与其他标准文件的关系··································································································································214主要工作过程··················································································································································215标准结构和内容··············································································································································226主要条文说明··················································································································································2220
Q/GDW/Z518—20101编制背景按照国家电网公司坚强智能电网建设的总体部署,智能用电服务直接面向社会、面向客户,是社会各界感知和体验坚强智能电网建设成果的主要途径,在坚强智能电网的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电网公司“集团化运作、集约化发展、精益化管理、标准化建设”的管理要求,进一步规范和指导智能用电服务系统的建设工作,满足智能用电服务建设的需要,促进公司系统经营管理水平和优质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家电网公司在“智能用电服务体系架构研究报告”的基础上,将《智能用电服务系统技术导则》编制工作列入了国家电网公司2010年企业标准制定计划。通过制定《智能用电服务系统技术导则》,明确智能用电服务系统的概念,确定智能用电服务系统的总体架构和建设内容,提升智能用电服务系统建设的规范化、标准化水平,有效指导智能用电服务工作的开展,统一思想认识、统一技术路线、统一业务功能、统一建设标准、统一组织实施,推动智能用电服务系统建设工作健康有序发展。2编制主要原则随着坚强智能电网建设的推进,智能用电服务系统建设还将不断地变化和完善,编制本导则的思路是形成今后智能用电服务系统建设的指导性文件。编制的主要原则如下:1)坚持先进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可靠性与经济性相结合的原则,以标准化为引领,服务公司科学发展。2)采用分散与集中讨论的形式,充分了解各地智能用电服务系统建设现状,明确了智能用电服务系统的发展目标和要求、指导原则、主要内容、系统架构、互动平台、技术支持平台、信息共享平台、通信网络与安全防护等内容,体现研究的实用性和先进性。3)认真研究国内外现行相关的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体现标准对智能用电服务系统建设的指导意义。4)坚持集中公司系统人才资源优势,整合、吸收公司系统各单位先进的管理要求和发展思路,体现公司集团化运作、集约化发展、精益化管理、标准化建设的理念。5)规范智能用电服务相关的术语和定义,切实指导智能用电服务系统的规划、设计、建设与改造等工作。3与其他标准文件的关系本导则的编制遵循国家电网公司已经发布的相关标准规范的内容,并结合坚强智能电网建设的要求和智能用电服务的需要,对相关标准规范在一些内容上进行了提炼、深化和补充,重点突出对系统建设的技术指导作用,编制过程中主要参考了一下文件:1)《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管理办法》(公通字[2007]43号);2)《电力二次系统安全防护总体方案》;3)《国家电网公司信息化“SG186”工程安全防护总体方案》;4)《智能用电服务体系架构研究报告》;5)《国家电网智能化规划》;6)《智能电网技术标准体系规划》;7)《小型电源接入电网技术规定(送审稿)》;8)《国家电网公司光伏电站接入电网技术规定(试行)》;9)《“SG186”营销业务应用标准化设计》。4主要工作过程21
Q/GDW/Z518—20101)标准编制启动2010年1月5日-8日,在国家电网公司营销部的组织领导下,在北京召开会议,正式启动智能用电服务系统技术导则的编制工作,由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天津市电力公司、重庆市电力公司、北京电力公司、上海市电力公司、甘肃省电力公司、青海省电力公司、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浙江省电力公司、山西省电力公司、华北电网有限公司、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国网信息通信有限公司等多家单位组成标准编制工作组,确定了标准编制工作方案,明确了标准的框架内容和分工。2)标准初稿编写2010年1月9日-1月23日,采用分工协作、分组编写的模式,标准各部分的主要起草人对内容进行了编写,工作组成员对内容进行多次集中讨论和修改,形成了智能用电服务系统技术导则的初稿。3)标准征求意见稿编写2010年3月1日-3月25日,工作组成员结合智能用电服务体系架构研究报告的最新成果,对导则初稿进行了修改、补充和完善,并召开工作组集中讨论会,形成了智能用电服务系统技术导则的征求意见稿。4)征求意见2010年4月-5月,国家电网公司营销部组织对《智能用电服务系统技术导则》(征求意见稿)在公司总部各部门、网省公司有关单位进行了征求意见,标准起草工作组对反馈的意见进行了认真讨论,确定了采纳修改的内容,对标准内容进行了修改完善。2010年6月-7月,工作组成员紧密跟踪智能电网的建设要求和最新研究成果,特别是在电动汽车、用电信息采集、智能量测、分布式电源、通信与安全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对《智能用电服务系统技术导则》(征求意见稿)的内容再次进行及时修改、更新和完善。经过多次的讨论、修改,并再次征求总部有关部门和网省公司的意见,最终形成了智能用电服务系统技术导则的送审稿。5)标准审查2010年7月27日,在北京召开《智能用电服务系统技术导则》(送审稿)的标准审查会,专家组一致同意导则通过审查,建议尽快报批。6)标准报批2010年8月,进行《智能用电服务系统技术导则》的报批程序。5标准结构和内容本标准主要结构和内容如下:1)目次;2)前言;3)标准正文共9章: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总则、系统架构、互动服务平台、技术支持平台、信息共享平台、通信网络与安全防护;4)标准设4个资料性附录:智能用电服务系统技术支持平台系统间交互关系图、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构成及与其他系统的交互关系图、客户用能服务系统的构成及与其他系统的交互关系图、智能用电服务系统通信网络层次结构图。6主要条文说明第1章明确了本导则的内容、适用范围、适用对象和场合。第2章列出了本导则主要引用的标准规范文件。第3章定义了本导则中使用到的一些名词术语的定义解释。第4.1条明确了智能用电服务系统建设的总体目标、主要特征。第4.2条明确了智能用电服务系统建设的总体要求。22
Q/GDW/Z518—2010第4.3条明确了智能用电服务系统建设应该遵循的一些原则。第5章画出了智能用电服务系统的总体架构,包含互动服务平台和技术支持平台两大核心部分。第6.1条明确了互动服务平台互动的主要内容包括信息提供、业务受理、客户缴费、接入服务、增值服务等。第6.2条明确了互动服务平台互动的方式包括远程互动和本地互动。第6.3条明确了互动服务平台互动的渠道包括网络互动渠道和本地互动渠道。第7.1条明确了技术支持平台内各系统间的信息和业务的交互关系。第7.2条明确了技术支持平台中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构成、作用、功能定位以及技术要求,给出了系统建设的一些指导原则。第7.3条明确了技术支持平台中客户用能服务系统构成、作用、功能定位以及技术要求,给出了系统建设的一些指导原则。第7.4条明确了技术支持平台中智能量测管理系统构成、作用、功能定位以及技术要求,给出了系统建设的一些指导原则。第7.5条明确了技术支持平台中分布式电源与储能管理系统构成、作用、功能定位以及技术要求,给出了系统建设的一些指导原则。第7.6条明确了技术支持平台中电动汽车充放电管理系统构成、作用、功能定位以及技术要求,给出了系统建设的一些指导原则。第7.7条明确了技术支持平台中营销业务应用系统构成、作用、功能定位以及技术要求,给出了系统建设的一些指导原则。第7.8条明确了技术支持平台中营销稽查监控系统构成、作用、功能定位以及技术要求,给出了系统建设的一些指导原则。第7.9条明确了技术支持平台中辅助分析与决策系统构成、作用、功能定位以及技术要求,给出了系统建设的一些指导原则。第7.10条明确了技术支持平台中用电地理信息系统构成、作用、功能定位以及技术要求,给出了系统建设的一些指导原则。第8章明确了信息共享平台的构成、主要作用、共享实现方式以及技术要求,给出了平台建设的一些指导原则。第9.1条明确了智能用电服务系统通信网络的构成、通信方式以及技术要求。第9.2条明确了智能用电服务系统安全防护的要求和技术原则。23'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环评工程师考试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讲义(73页最新版) (1)
- 10kv及以下业扩受电工程技术导则x
- 2008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监测系统分项能耗数据采集技术导则(doc 28)
- 成都民用建筑绿色设计技术导则
- 农村危房改造维修设计技术导则
- q-gdw-534-2010-变电设备在线监测系统技术导则
- qgdw 382-2009配电自动化技术导则
- qgdw-435-2010《农村电网无功优化补偿技术导则》
- qgdw 534-2010变电设备在线监测系统技术导则
- GB∕T 34226-2017 黄磷尾气制甲酸技术导则
- GBT 34236-2017 二氧化碳制甲醇技术导则
- GBT 36115-2018 精准扶贫 村级光伏电站技术导则
- GBT 35706-2017 电网冰区分布图绘制技术导则
- dlz 1697-2017 柔性直流配电系统用电压源换流器技术导则
- 成都市民用建筑绿色设计技术导则
- 聚氨酯硬泡外墙外保温工程技术导则
- 江苏省省学校、医院建筑抗震安全隐患排查技术导则附表
- 绿色建筑技术导则
相关文档
- 2012《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章节习题集答案.doc
- 环评师考试《技术导则与标准》历年05-13真题及答案(整理打印).doc
- 环评师考试《技术导则与标准》历年真题及答案(整理打印).doc
- GBT14909-2005能量系统用分析技术导则.pdf
- GBT15512-2009评价企业节约钢铁材料技术导则.pdf
- GBT18857-2008配电线路带电作业技术导则.pdf
- GBT22413-2008海水综合利用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pdf
- GBT25738-2010核电厂电动机调试技术导则.pdf
- GBT25739-2010核电厂阀门调试技术导则.pdf
- GBT25875-2010草原蝗虫宜生区划分与监测技术导则.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