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9 MB
- 273页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主讲人陈月芳中国苏州1
科目时间大纲要求的考项(条)掌握熟悉了解合计相关法律法规20052036951512006706978217技术导则与标准200535704615120065510039194技术方法200529402695200642411497案例2005322006372
一、环境标准体系(一)环境标准体系的构成(1)熟悉国家环境标准的分类及各自的特点;(2)熟悉(了解)我国现行的主要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的种类及其应用范围;p15(3)(加)了解国家颁布的主要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P13-p153
(1)熟悉国家环境标准的分类及各自的特点1/3p6环境标准体系:各种不同环境标准依其性质功能及其客观的内在联系,相互依存、相互衔接、相互补充、相互制约所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两类两级)国家级:国家环境质量标准;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国家环境监测方法标准;国家环境标准样品标准;国家环境基础标准;国家环境保护行业标准地方级:地方环境质量标准;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4
(1)熟悉国家环境标准的分类及各自的特点2/3p65
环境标准体系的主体: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标准体系的基础:环境基础标准环境标准体系的支持系统:国家环境监测方法标准、国家环境标准样品标准环境标准的特性:强制性与推荐性地方严于国家级标准(1)熟悉国家环境标准的分类及各自的特点3/3p86
(1)了解(熟悉)国家环境标准与地方环境标准之间的关系;(2)熟悉环境功能区和环境质量标准之间的关系;(3)了解(熟悉)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之间的关系;(4)了解(熟悉)跨行业综合性污染物排放标准与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之间的关系。(二)环境标准之间的关系7
(1)了解(熟悉)国家环境标准与地方环境标准之间的关系p8地方环境标准是对国家环境标准的补充和完善执行上,地方环境标准优先于国家环境标准执行8
(2)熟悉环境功能区和环境质量标准之间的关系p8标准的等级跟着功能区走。环境质量一般分等级,与环境功能区类别相对应。高功能区环境质量要求严格;反之则宽松一些。例1: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三类)与对应的标准等级(三个级别)例2:地表水环境质量功能区分类(五类)及对应标准等级(五个级别)9
(3)了解(熟悉)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之间的关系p10排放标准限值分级别。根据不同工业行业的工艺技术、污染物产生量水平、清洁生产水平、处理技术等因素确定各种污染物的排放限制。环境质量标准分级别。10
(4)了解(熟悉)跨行业综合性污染物排放标准与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之间的关系p8综合排放标准与行业排放标准不交叉执行,由行业标准时优先执行时行业排放标准。11
二、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一)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1、工作程序熟悉(掌握)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p18环境影响评价的管理程序:编制环境影响评价大纲→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表)→评估环境影响报告书(表)→审批环境影响报告书(表)工作程序分为三个阶段:准备阶段正式工作阶段环境影响报告编制阶段12
2.工作等级划分(1)掌握划分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的依据;(2)熟悉环境影响评价不同等级评价的详细程度;13
(1)掌握划分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的依据p20(1)工程特点:工程性质和规模;能源、水及其他资源的使用量及类型;污染物排放特点,如污染物种类、性质、排放量、排放方式、排放去向、排放浓度等;工程建设的范围和时段;生态影响的性质和程度等。(2)所在地区的环境特征:自然环境条件和特点;环境敏感程度;环境质量现状;生态系统功能与特点;自然资源及社会经济环境状况,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引起现有环境特征发生变化的范围和程度等(3)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及规划。14
(2)熟悉环境影响评价不同等级评价的详细程度p20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按环境要素划分评价等级。对各单项环境要素而言,分为三个工作等级不同工作等级要求的环境影响评价深度不同:一级要求全面、详细且深入,对环境现状调查、影响预测、评价影响和提出措施,并应当采用定量化计算来完成;二级对单项环境要素的重点环境影响进行详细深入评价,一般采用定量化计算和定性的描述;(定量与定性结合);三级仅须进行一般性评价,以定性为主。对每一个具体的建设项目而言,各单项环境影响评价的等级不一定相同,也不一定要包含所有的单项环境影响评价15
3.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编制熟悉(掌握)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制的内容及要求1/2p30内容(1)总则;(2)建设项目概况;(3)工程分析;(4)建设项目周围地区的环境现状;(5)环境影响预测;(6)评级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7)环境保护措施的评述及技术经济论证,提出各项措施的投资估算;(8)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9)环境监测制度及环境管理、环境规划的建议;(10)环境影响评价结论。16
熟悉(掌握)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制的内容及要求2/2p30要求:环境影响报告书应全面、概括地反映环境影响评价的全部工作,文字应简洁准确、并尽量采用图标和照片,以使提出的的资料清楚,论点明确,利于阅读和审核。原始数据、全部计算过程等不必在报告书中列出,必要时可编入附录。评价内容较多的报告,其重点评价项目另编分项报告,主要的技术问题另编制专题报告。17
4.建设项目的工程分析(1)了解建设项目工程分析应遵循的基本原则;(2)熟悉建设项目实施过程的阶段划分;(3)掌握建设项目工程分析的对象及要求;(4)掌握(熟悉)建设项目工程分析的重点;(5)(加)熟悉建设项目工程分析的方法与特点。18
(1)了解建设项目工程分析应遵循的基本原则p21(1)贯彻执行国家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等;(2)提出的数据资料一定要真实、准确、可信;(3)凡是可以定量表述的内容,如污染物排放量、排放浓度等,应通过分析尽可能给出定量分析;(4)工程分析要突出重点,表征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的特征;(5)工程分析应在建设项目选址选线、技术建设方案、运行调度方式等进行充分调查的基础上进行。19
(2)熟悉建设项目实施过程的阶段划分p23施工阶段;运行阶段;退役阶段。20
(3)掌握建设项目工程分析的对象及要求1/2p22(1)宏观背景分析。建设项目在所在区域、流域或行业发展规划中的地位,与总体规划和其他建设内容的关系。(2)工艺过程分析:通过对工程选址、选线、各时段及工艺过程的分析,了解各污染源强、排放标准、总量控制标准、生产清洁水平等影响进行分析,并且要注意有没有敏感区域。(3)资源、能源、产品、废物的储运。通过对建设项目资源、能源、产品、废物等的装卸、搬运、储藏、预处理等环节的分析,核定这些环节的污染来源、种类、性质、排放方式、强度、去向及达标情况等。(4)交通运输。给出运输方式(公路、铁路、航运等),物流输入、输出平衡表。分析由于建设项目的施工和运行,使当地及附近地区交通运输量增加所带来环境影响的类型、因子、性质及强度。21
(3)掌握建设项目工程分析的对象及要求2/2p22(5)场地的开发利用。通过了解拟建项目对土地的开发利用,分析项目建设和土地利用的协调性,以及项目建设开发利用土地带来的环境影响因素。(6)非正常工况分析。对建设项目生产运行阶段的开车、停车、检修、一般性事故和漏泄等情况时的污染物非正常排放进行分析,找出非正常排放的来源、污染物种类与强度,发生的可能性及发生的频率等。(7)总图布置方案分析。从保护周围环境、景观及敏感点目标出发,分析总图及规划布置方案和其他建设内容的关系。(8)生态影响因素分析。明确各种生态影响作用因子,结合工程发生的具体环境,分析其影响范围、性质、特点和程度,尤其注意针对敏感保护目标的工程分析。22
(4)掌握(熟悉)建设项目工程分析的重点p23通过工艺过程分析、核算,确定污染源强,其中应注意非正常工况污染源强的核算与确定。资源能源的储运、交通运输及厂地开发利用分析。23
(5)(加)熟悉建设项目工程分析的方法与特点p21(1)类比分析法:要求时间长,需投入的工作量大,但所得结果较准确,可信度也较高。在平工作等级较高、评级时间允许,且又有可参考的相同或是相似的现有工程时,应采用该方法;(2)物料平衡法:以理论为基础,比较简单,但是具有一定局限性,不适用于所有建设项目。在理论计算中的设备运行状况均按理想状态考虑,计算结果大多数情况下数值偏低,不利于提出合适的环境保护措施;(3)查阅参考资料分析法:是最为简便,当评价工作等级要求较低、评价时间短或是无法去类比分析法和物料平衡法的情况下,可以采用此方法。该方法可以作为以上两种发放的补充,但是采用该方法所获得的工程分析数据准确性差,不适用于定量程度要求高的建设项目。24
5.建设项目所在地区环境现状调查25
(1)熟悉(了解)环境现状调查的一般原则p23从范围确定与参数筛选、资料收集及其有效性、调查深度与广度三方面考虑(1)根据建设项目污染源、影响因素及所在地区的环境特点,结合各单项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等级,确定各环境要素的现状调查范围,并筛选出应调查的有关参数,包括因素、项目及重点因子。(2)环境现状调查时,首先应搜集现有资料,当这些资料不能满足要求时,需要进行现场调查和测试。搜集现有资料时,应注意其有效性。(3)环境现状调查中,对环境与评价项目有密切关系的部分,应进行全面、详细的调查,对这些部分的环境质量现状有定量的数据并作出分析或评价;26
(2)掌握环境现状调查的主要内容p24(1)地理位置;(2)地质环境;(3)地形地貌;(4)气候气象;(5)地面水环境;(6)地下水环境;(7)大气环境;(8)土壤与水土流失;(9)生态调查;(10)声环境;(11)社会经济;(12)人文遗址;(13)人健康状况等。27
(3)掌握(熟悉)主要的环境现状调查方法及特点p24收集资料法:优点:应用范围广、收效大,比较节省人力、物力和时间。进行调查时,应首先通过此方法获得现有的各种资料,不足:但此方法只能获得第二手资料,而且往往不全面,不完全符合要求,需要其他方法补充。现场调查法:可以针对使用者的需要,直接获得第一手的数据和资料,以弥补收集资料的不足。这种方发工作量大,需占用较多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有时还可能受季节、仪器设备条件的限制。遥感法:可以从整体上了解一个区域的环境特点,可以弄清楚人类无法到达地区的地表环境情况,如一些大面积的森林、草原、海洋等。此方法调查精密度低,一般只用于辅助性调查。28
6.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预测(1)熟悉(了解)建设项目环境影响预测的基本原则;(2)掌握(熟悉)常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预测方法与特点;(3)掌握(熟悉)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时期的划分和预测环境影响时段;(4)掌握(熟悉)建设项目环境影响预测的范围及内容;(5)(加)掌握单项评价方法的含义及其应用原则。29
1对已确定的评价项目,应分析、预测和评估建设项目对环境产生的影响;2根据评价工作等级、工程与环境特征及当地环保要求,确定分析、预测和评估的范围、时段、内容及方法;3尽量考虑预测范围内规划建设项目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1)熟悉(了解)建设项目环境影响预测的基本原则p2830
(2)掌握(熟悉)常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预测方法与特点p28数学模式法:能给出定量的预测结果,但需一定的计算条件和输入必要的参数、数据。一般情况下此方法简单,应首先考虑。物理模型法:定量化程度较高,再现性好,能反映比较复杂的环境特征,但需要有合适的实验条件和必要的基础数据,一般需要较多的人力、物力和时间。类比分析法:预测结果属于半定量性质。如由于评价工作时间较短等原因,无法取得足够的数据、参数,不能采用前两种方法时,可采用该方法。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中常采用此方法。专业判断法:是定性地反映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31
(3)掌握(熟悉)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时期的划分和预测环境影响时段p28环境影响时期的划分建设阶段;生产运行阶段;服务期满阶段预测环境影响时段建设阶段的影响预测;生产运行阶段的预测:正常排放和不正常排放服务期满阶段的预测32
(4)掌握(熟悉)建设项目环境影响预测的范围及内容p29范围:范围大小、形状取决于工作等级、工程特点和环境特性及敏感保护目标分布等环境影响预测的内容:1各种环境质量参数变化的预测;2环境影响的结果预测;3多方案情况下环境影响比较预测;4环境影响控制措施实施效果预测;5生态系统整体性及其功能的变化预测和敏感生态问题预测。33
(5)(加)掌握单项评价方法的含义及其应用原则p30单项评价方法的含义:单项评价方法是以国家,地方的有关法规标准为依据,评定与估价各项目的单个质量参数的环境影响应用原则:单项评价应有重点,对影响较重的环境质量参数应尽量评定影响的特征,范围,大小及重要程度。34
7.环境影响报告书结论的编写35
掌握环境影响报告书结论编写的原则、要求及内容1/2p31原则:报告书的结论就是全部评价工作结论,编写时要在概括和总结全部评价工作的基础上客观地总结出建设项实施过程各阶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与当地的环境的关系。明确一般情况下和特殊情况下的环境影响,规定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从环境保护角度分析,得出建设项目是否可行的结论。要求:应该文字简洁、准确,同时最好分条叙述,以便阅读。36
掌握环境影响报告书结论编写的原则、要求及内容2/2p32内容:(1)概括地描述环境现状,同时要说明环境中现已存在的主要环境质量问题;(2)简要说明建设项目的影响源及污染源状况;(3)概括总结环境影响的预测和评价结果;(4)对环保措施的改进建议;(5)对建设项目环境可行性的结论。37
(二)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1.评价等级与评价范围(1)掌握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2)掌握各等级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的确定原则。38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中规定:根据评价项目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周围地形的复杂程度以及当地执行的大气环境质量标准等因素,将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划分为一、二、三级。具体作法是选择1-3种主要污染物,根据其最大等标排放量Pi大小来确定(1)掌握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1/2p3339
(1)掌握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2/2p34划分工作等级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1)排放量指采取污染控制措施后的排放量,采取措施前的排放量按非正常工况处理,相应做事故排放情况下的空气质量预测。(2)某些无1h平均浓度限值的污染物,按日均限值计算。(3)评价工作等级可根据项目性质、投资总额和产值、地形复杂程度、环境敏感区分布情况、当地大气污染程度,作适当调整,但上下不超过一级。(4)某些危害严重而又没有空气质量标准的特殊污染物,评价等级不应低于二级40
(2)掌握各等级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的确定原则p35主要根据项目的级别确定,另外,还应考虑评价区内和边界外的有关区域的地形地理特征及区域内是不是包括大中城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等环境敏感区。16-20、10-14、4-6km一般取项目的主要污染源为评价区的中心,以主导风向为主轴,按正方形或距形划分评价区的范围。如无明显主导风向,可取东西或南北为主轴。41
2.大气环境状况调查(1)熟悉大气污染源调查对象的确定及调查方法;(2)熟悉各等级评价项目大气污染源调查的内容及要求;(3)熟悉大气环境质量现状监测项目、监测布点原则与监测制度;(4)熟悉大气环境现状监测结果统计分析的要点。42
(1)熟悉大气污染源调查对象的确定及调查方法p35固定污染源:应包括拟建项目污染源和评价区内的工业和民用污染源;关于污染源包括点源、面源、线源、体源;一、二级评价项目,评价拟建项目污染源及评价区内的工业和民用污染源,三级评价项目只调查拟建项目工业污染源。移动污染源:43
(2)熟悉各等级评价项目大气污染源调查的内容及要求p36一级:1生产工艺流程或按分厂、车间分别绘制污染流程图;2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的统计;3改扩建项目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统计;4危害严重污染物非正常排放量统计;5点源、面源统计;6点源、面源的参数调查;7不同类型面源的调查8颗粒物密度及粒径分布统计9原料、固体废弃物等堆放场所产生的扬尘调查与统计。44
(3)熟悉大气环境质量现状监测项目、监测布点原则与监测制度p37监测项目:筛选出的污染因子监测布点原则:以环境功能区为主,兼顾均布性原则;布点数目:一级评价项目>10,二级>6,三级1~3(区内无例行监测点)或0。监测制度:一级评价项目不少于二期(夏、冬季),每期至少取得有季节代表性的7d有效数据;二级项目取一期不利季节,必要时作二期;全期至少监测5d;三级项目全期至少监测5d,必要时作一期监测。45
(4)熟悉大气环境现状监测结果统计分析的要点p37分析各点、各期、各主要污染物浓度范围1h平均浓度最高值1h平均浓度值日均浓度波动范围日均值超标率不同功能区浓度变化特点及平均超标率浓度日变化及季节变化规律浓度与地面风向、风速的相关特点46
3.污染气象调查分析(1)熟悉建设项目所在地附近台站现有常规气象资料的采用原则;(2)掌握(了解)对建设项目所在地附近气象台站气象调查时期的要求;(3)掌握大气稳定度分级;(4)熟悉(了解)地面气象资料和高空气象资料调查的主要内容。47
(1)熟悉建设项目所在地附近台站现有常规气象资料的采用原则p38根据气象台据建设项目所在地的距离以及二者在地形、地貌和土地利用等地理条件方面的差异确定该气象台的气象资料的使用价值。对于一、二级评价项目,如果气象台在评价区域内,且和该建设项目所在地里条件基本一致,则其大气稳定度和可能有的探空资料可以直接使用,其他地面气象要素可作为该点的资料使用。如果气象台不符合上述条件,则应进行气象现场观测。对于三级评价项目,可直接使用建设项目所在地距离最近的气象台的资料。48
(2)掌握(了解)对建设项目所在地附近气象台站气象调查时期的要求p38一级项目,至少最近三年的气象资料;二、三级项目,至少最近一年的资料。49
(3)掌握大气稳定度分级p39Pasquill稳定度分级强不稳定、不稳定、弱不稳定、中性、较稳定、稳定A、B、C、D、E50
(4)熟悉(了解)地面气象资料和高空气象资料调查的主要内容p41地面气象资料调查内容:1年、季(期)地面温度,露点温度及降雨量;2年、季(期)风玫瑰图;3月平均风速随月份的变化曲线图;4季(期)小时平均风速的变化图线图;5年、季(期)风向,各级大气稳定度的联合频率及年、季(期)的各级大气稳定度的出现频率。高空气象资料调查内容:规定时间的风向、风速随高度的变化,年、季(期)的规定时间逆温层及出现的频率、平均高度和强度,规定时间各级稳定度的混合层高度,日混合层最大高度及对应的大气稳定度等51
4.大气环境影响预测(1)熟悉各等级评价项目大气环境影响的预测内容及要求;(2)(加)熟悉大气环境影响预测方法的选用原则;(3)熟悉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中的多源叠加的技术要求;(4)掌握常用预测模式的适用条件。52
(1)熟悉各等级评价项目大气环境影响的预测内容及要求p41内容:小时平均和日平均的最大地面浓度和位置;不利气象条件下,评价区域内的浓度分布图及其出现的频率;评价区域年长期平均浓度分布图。其中一级评价项目还应包括非正常条件下及施工期间的环境质量预测内容。53
(2)(加)熟悉大气环境影响预测方法的选用原则(导则7.3内容)三级评价项目,建议采用正态模式进行预测;一、二级评价项目,可采用正态模式(包括某些修正的正态模式)或平流扩散方程、随机游动等数值模式预测,预测中应估计到地形的影响及气象平均场的时空变化规律,并尽可能估计污染的迁移转化规律。对于一、二级评价项目,在可能出现背风涡以及下沉、下洗气流的复杂地形或高大建筑物附近,必要时,还应通过室内模拟(风洞、水槽)试验进行预测。54
(3)熟悉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中的多源叠加的技术要求p42一级评价项目可按下述规定执行:计算该建设项目每期建成后各大气污染源的地面浓度,并在接受点上进行叠加;对于改扩建项目,还应计算现有全部大气污染源的叠加地面浓度;对于评价区的其它工业和民用污染源以及界外区的高大点源,应尽可能叠加其地面浓度。二、三级评价项目:计算该建设项目每期建成后各大气污染源的地面浓度,并在接受点上进行叠加对于改扩建项目,还应计算现有全部大气污染源的叠加地面浓度;对于评价区的其他工业和民用污染源以及界外区的高大点源,可按监测数据为背景值对浓度进行叠加处理。55
(4)掌握常用预测模式的适用条件1/2p421有风点源正态烟羽扩散模式U10≥1.5m/s、平坦地形、气态污染物,在模拟的单元时间里风向、风速、稳定度基本保持不变,污染物通过某种装置排放。2小风和静风点源扩散模式U10小于1.5m/s、平坦地形、气态污染物,在模拟的单元时间里风向、风速、稳定度基本保持不变,污染物通过某种装置排放。3颗粒物模式排气筒排放的颗粒物粒径>15μm的污染物、U10≥1.5m/s、平坦地形、气态污染物,在模拟的单元时间里风向、风速、稳定度基本保持不变,污染物通过某种装置排放。56
(4)掌握常用预测模式的适用条件2/2p424熏烟模式主要用以计算日出以后,贴地逆温从下而上消失,逐渐形成混合层时,原不保积聚在这一层的污染物所造成的高浓度污染。5面源模式多个点源的叠加,适用条件与点源模式相同。6体源扩散模式无组织排放源7线源扩散模式8日平均浓度计算9长期评价浓度模式57
5.大气环境影响评价(1)(加)掌握评价指数和污染分担率的定义;(2)掌握(熟悉)评价大气环境质量影响的要求。58
(1)(加)掌握评价指数和污染分担率的定义p48评价指数:判别评价因子是否超标的一种计算方法。污染分担率:是指污染源排放的某种污染物对某敏感区域或者关心点的浓度贡献比率。59
(2)掌握(熟悉)评价大气环境质量影响的要求p48对大气环境质量影质量预测的结果进行分析,并对各种方案进行比较分析,最终给出推荐方案对评价区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并明确给出推荐方案对评价区域的大气环境质量影响的可行性结论。60
(三)《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61
1.评价等级掌握地面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级别的划分p61划分依据:污水排放量、污水水质的复杂程度、受纳水域的规模及水质要求划分等级:三个级别,见P62表4.1、表4.2分级判据的基本内容污水量:不包括间接冷却水、循环水及清洁下水排放量,但包括含热量大的冷却水的排放量污染物分类:持久性、非持久性、酸和碱、热污染污水水质的复杂程度:复杂、中等和简单三类地面水域的规模:河流和河口分为根据多年平均流量或平水期平均流量分为大、中、小三个等级;湖泊和水库按枯水期平均水深及水面面积分为大、中、小三个等级。62
2.地面水环境现状调查(1)熟悉(了解)地表水环境现状调查范围的确定原则;(2)掌握不同评价等级各类水域的调查时期;(3)了解各类水域水文调查与水文测量的内容;(4)熟悉点污染源调查的原则及基本内容;(5)了解非点污染源调查的原则及基本内容;(6)熟悉水质调查水质参数的选择原则;(7)掌握(熟悉)各类水域布设水质取样断面、取样点的原则。63
(1)熟悉(了解)地表水环境现状调查范围的确定原则p64(1)应能包括建设项目对周围地面水环境影响较显著的区域。能充分满足环境影响预测的要求。(2)应尽量按照将来污染物排放后可能的达标范围,并考虑评价等级的高低后决定。(3)河流水环境状况调查的范围,需要考虑污水排放量大小、河流规模来确定排放口下游应调查的河流段长度。(4)湖泊、水库以及海湾水环境状况调查范围,需要考虑污水排放量的大小来确定调查半径或调查面积。64
(2)掌握不同评价等级各类水域的调查时期1/2p65平均水平不同,调查时期也有所不同。河流、河口、湖泊、水库:丰水平期、平水期、枯水期海湾:大潮期和小潮期。当调查区域面源污染严重,丰水期水质劣于枯水期时,一、二级评价的各类水域应调查丰水期,若时间允许,三级评价也应调查丰水期。冰封期较长的水域,且作为生活饮用水、食品加工用水的水源或渔业用水时,应调查冰封期的水质、水文情况。65
(2)掌握不同评价等级各类水域的调查时期2/2p6566
(3)了解各类水域水文调查与水文测量的内容1/2p66河流水文调查与水文测量:根据评价等级、河流的规模决定,其中主要有:丰水期、平水期、枯水期的划分,河流平直及弯曲情况、横断面、纵断面、水位、水深、河宽、流量、流速及其分布、水温、糙率及泥沙含量等,丰水期有无分流漫滩,枯水期有无浅滩、沙洲和断流,北方河流还应了解结冰、封冰、解冻等现象;河网地区应调查各河段流向、流速、流量关系,了解流向、流速、流量的变化特点。感潮河口:根据评价等级和河流的规模决定,其中除与河流相同的内容外,还有:感潮河段的范围,涨潮、落潮及平潮时的水位、水深、流向、流速及其分布、横断面、水面坡度以及潮间隙潮差和历时等。67
(3)了解各类水域水文调查与水文测量的内容2/2p66湖泊、水库:根据评价等级、湖泊和水库的规模决定,其中主要有:湖泊水库的面积和形状,丰水期、平水期枯水期的划分,流入、流出的水量,停留时间,水量的调度和贮量,湖泊、水库的水深,水温分层情况及水流状况(湖流的流向和流速,环流的流向、流速成及稳定时间)等。海湾:根据评价等级及海湾的特点选择下列全部或部分内容:海岸形状,海底地形,潮位及水深变化,潮流状况,流入的河水流量、盐度和温度造成的分层情况,水温、波浪的情况以及内海水与外海水的交换周期限等。68
(4)熟悉点污染源调查的原则及基本内容p67原则:以搜集现有资料为主,只有在十分必要时才补充现场调查或测试;点源调查的繁简程度可根据评价级别及其与建设项目的关系而略有不同。内容:a.点源的排放:排放口的平面位置、排放方向、排放口在断面上的位置、排放形式:分散排放还是集中排放;b.排污数据:根据现有的实测数据、统计报表表以及各厂矿的工艺路线等选定的主要水质参数,并调查现有的排放量、排放速度、排放浓度及其变化等数据。c.用排水状况:主要调查取水量、用水量、循环水量及排水总量等。d.污水处理状况:主要调查废、污水的处理设备、处理效率、处理水量及进出、水的水质状况等。69
(5)了解非点污染源调查的原则及基本内容p67原则:非点源调查基本上采用间接搜集资料的方法,一般不进行实测。内容:a.概况:原料、燃料、废弃物的堆放位置、堆放面积、堆放形式、堆放点的地面铺装及其保洁程度、堆放物的遮盖方式;b.排放方式、排放去向与处理情况:应说明非点源污染物是有组织的汇集还是无组织的漫流;是集中后直接排放还是处理后排放还是处理后排放;是单独排放还是与生产废水或生活废水共同排放;c.排放数据:根据现有实测数据、统计报表以及根据引起非点源污染的原料、燃料、废料、废弃物的物理、化学、生物化学性质选定调查的主要水质参数,调查有关排放季节、排放时期、排放量、排放浓度及其它变化等数据。70
(6)熟悉水质调查水质参数的选择原则p68水质调查原则:水质调查尽可能使用现有数据资料,如数据不足时应实测。水质参数选择的原则:水质参数包括常规与特征参数两大类。71
(7)掌握(熟悉)各类水域布设水质取样断面、取样点的原则1/4p68河流水质取样断面:调查范围的两端应布设取样断面;调查范围内重点保护对象附近水域应布设取样断面;水文特征突然化、水质急剧变化处、重点水工构筑物附近;水文站附近等应布设样断面,并适当考虑水质预测关心点;在拟建成排污口上游500m处应设置一个取样断面取样点在一条垂线上,水深大于5m时,在水面下0.5m水深处及在距河底0.5m处,各取样一个;水深为1~5m时,只在水面下0.5m处取一个样;在水深不足1m时,取样点距水面不应小于0.3m,距河底也不应小于0.3m对于三级评价的小河不论河水深浅,只在一条垂线上一个点取一个样,一般情况下取样点应在水面下0.5m处,距河底不应小于0.3m.。72
(7)掌握(熟悉)各类水域布设水质取样断面、取样点的原则2/4p70河口取样断面:当排污口拟建于河口感潮段内时,其上游需设置取样断面的数目与位置,应根据感潮段的实际情况决定,其上游同河流。取样点:同河流部分相同。73
(7)掌握(熟悉)各类水域布设水质取样断面、取样点的原则3/4p70源泊、水库取样断面:布设的取样位置应尽量覆盖整个调查范围,并且能切实映源泊、水库的水质和水文待点。取样位置可以采用以建设项目的排放口为中心,沿放射线布设的方法。取样点大、中型湖泊、水库:当平均水深小于10m时,取样点设在水面下0.5m处,但此点距底不应小于0.5m。平均水深大于等于10m时,首先要找到斜温层。在水面下0.5m和斜温层以下,距底0.5m以上处各取一个水样。小型湖泊、水库当平均水深小于是10m时,水面下0.5m,并距底不小于0.5m处设一取样点;当平均水深大于等于10m时,水面下0.5m处和水深10m,并距底不小于0.5m处各设一取样点。74
(7)掌握(熟悉)各类水域布设水质取样断面、取样点的原则4/4p70海湾:取样断面:在海湾中布设取样位置时,应尽量覆盖影响评价级别的整个调查范围,并且切实反映海湾的水质和水文特点。取样位置可以采用以建设项目的排放口为中心,沿放射线布设的方法或方格网布点的方法。取样点一般情况,在水深小于等于10m时,只在海面下0.5m处取一个水样,此点与海底的距离不小于0.5m;在水深大于10m时,在海在下0.5处和水深10m,并距海底不小于0.5m处分别设取样点。75
3.地面水环境影响预测(1)熟悉(了解)建设项目地面水环境影响时期及预测地面水环境影响时段的确定原则;(2)掌握拟预测水质参数筛选的原则;(3)熟悉各类地面水环境水体简化和污染源简化的有关要求;(4)掌握利用数学模式预测各类地面水体水质时,模式的选用原则。(5)(加)了解在地面水环境影响预测中物理模型法、类别调查法和专业判断法的适用条件;(6)(加)掌握河流、海域水质熟悉模式的适用条件;(7)(加)熟悉其他水域(湖泊、水库、海湾)水质数学模式的适用条件。76
(1)熟悉(了解)建设项目地面水环境影响时期及预测地面水环境影响时段的确定原则p71时段划分为:建设、运行和服务期满三个时期;大型建设项目应根据要求决定是否预测建设阶段的环境影响。建设过程阶对水环境的影响主要来自水土流失和堆积物的流失。根据建设项目的特点、评价等级、地面水环境特点和当地环保要求,决定是否应预测服务期满后对地面水环境的影响。地面水环境预测应考虑水体自净能力不同的各个时段。评价等级为一、二级时应分别预测建设项目在水体自净能力最小和一般两个时段的环境影响。冰封期较长的水域,当其水体功能为生活饮用水、食品工业用水水源或渔业用时,还应预测此时段的环境影响。评价等级为三级或评价等级为二级但评价时间较短时,可以只预测自净能力最小时段的环境影响。77
(2)掌握拟预测水质参数筛选的原则p72根据工程分析和环境现状、评价等级、当地的环境环保要求筛选和确定建设期,运行期和服务期滿后拟预测的水质参数。预测的水质参数应能说明问题。不同时期的预测水质参数可以不同。78
(3)熟悉各类地面水环境水体简化和污染源简化的有关要求¼p72河流简化河流可以简化为矩形平直河流,矩形弯曲河流和非矩形河流。河流的断面宽深比≥20时,可视为矩形河流。大中河流中,预测河段弯曲较大(如其最大弯曲系数>1.3)时,可视为弯曲河流,否则可以简化为平直河流。大中河流断面上水深变化很大且评价等级较高(如一级评价)时,可以视为非矩形河流并应调查其流场,其它情报况均可简化为矩形河流。小河可以简化为矩形平直河流。河流水文特征或水质有急剧变化的河段,可在急剧变化之处分段,各段分别进行环境影响预测。79
(3)熟悉各类地面水环境水体简化和污染源简化的有关要求2/4p73河口简化河口包括河流汇合部、河流感潮段、河口外滨海段、河流与湖泊、水库汇合部。可以将落潮时最大断面平均流速与涨潮时最小断面平均流速之差等于0.05m/s的断面作为其与河流的界限。除个别要求很高(如评价等级为一级)的情况外,河流感潮段一般可按潮周平均、高潮平均和低潮平均三和情况,简化为稳态进行预测。河流汇合部可以分为支流、汇合前主流、汇合后主流三段分别进行环境影响预测。小河汇入大河时可以把小河看成点源。河流与湖泊、水库汇合部可以按照河流和湖泊、水库两部分分别预测其环境影响。河口断面沿程变化较大时,可以分段进行环境影响预测。河口外滨泫段可视为海湾。80
(3)熟悉各类地面水环境水体简化和污染源简化的有关要求3/4p73湖泊、水库简化可以将湖泊、水库简化为大湖、小湖、分层湖(库)等三种情况进行。评价等级为一级时,中湖(库)可以按大湖(库)对待,停留时间较短时也可以按小湖(库)对待。评价等级为三级时,中湖(库)对待,停留时间很长时也可以按大湖(库)对待。评价等级为二级时,如何简化可视具体情况而定。水深>10m且分层期较长(如>30天)的湖泊、水库可视为分层湖(库)。81
(3)熟悉各类地面水环境水体简化和污染源简化的有关要求4/4p74海湾简化预测海湾水质时一般只考虑潮汐作用,不考虑波浪作用。评价等级为一级且海流(主要指风海流)作用较强时,可以考虑海流对水质的影响。潮流可以简化为平面二维非恒定流场。当评价等级为三级时可以只考虑周期的平均情况。较大的海湾交换周期很长,可视为封闭海湾。在注入海湾的河流中,大河及评价等级为一、二级的中河应考虑其对海湾流场和水质的影响;小河及评价等级为三级的中河可规为点源,忽略其对海湾流场的影响。82
(4)掌握利用数学模式预测各类地面水体水质时模式的选用原则p751在水质混合区进行水质影响预测时,应选用二维或者三维模式;在水质均匀混合的水域进行水质影响预测时,选用零维和一维模式。2对上游来水或污水排放的水质、水量随时间变化显著情况下的水质影响预测,应选用动态或者准稳态模式:其他情况可以选用稳态。3矩形河流、水深变化不大的湖泊及海湾,对于连续恒定点源排污的水质影响预测,二维以下一般采用解析解模式;三维或非连续恒定点源排污的水质影响预测,一般采用数值模式。4稳态数值水质模式:适用于非矩形河流、水深变化较大的浅水湖泊、水库形成的同盟定水域内的连续恒定排放。5动态数值模式适用于各类恒定水域中的非连续恒定排放或非恒定水域中的各类排放。6单一组分的水质模型可模拟的污染物类型包括:持久性污染物、非持久性污染物和废热;多组分耦合模式模拟的水质因子彼此间均存在一定的关联。83
(5)(加)了解在地面水环境影响预测中物理模型法、类别调查法和专业判断法的适用条件(p28)物理模型:有合适的实验条件和必要的基础数据,在无法利用数学模型法预测而又要求预测结果定量精度较高时,可选用。类别调查法:预测结果属于半定量性质。工作时间短,数据不充足时,可选用。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中常用。专业判断法:定型反映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无法给出定量评价或者评价时间短无法采取上述方法,可采用该方法。84
(6)(加)掌握河流、海域水质数学模式的适用条件1/4p751河流完全混合模型与适用条件:河流充分混合河段持久性污染物河流恒定流动废水连续稳定排放85
(6)(加)掌握河流、海域水质数学模式的适用条件2/4p762河流一维稳态模式与适用条件3河流二维稳态混合模式与适用条件:P76式4.4~4.5河流充分混合河段非持久性污染物河流恒定流动废水连续稳定排放平直、断面形状规则河流混合过程段,持久性污染物河流恒定流动,废水连续稳定排放非持久性污染物则采用相应的衰减模式86
(6)(加)掌握河流、海域水质数学模式的适用条件3/4p774河流二维稳态混合累积流量模式与适用条件5S-P模型及适用条件:河流充分混合段、污染物为耗氧性有机物、需要预测河流的DO状态、河流恒定流动、污染物连续稳定排放6河流混合过程段与水质模式选择:充分混合段(一维或零维模式)、混合过程段(主要采用二维模式)和上游河段。87
(6)(加)掌握河流、海域水质数学模式的适用条件4/4p78常用河口水质模式一维动态混合模式与适用条件潮汐河口充分混合段非持久性污染物污染物连续稳定排放或非稳定排放需要预测任意时刻的水质均匀河口模式与适用条件:P7988
(7)(加)熟悉其他水域(湖泊、水库、海湾)水质数学模式的适用条件½p80完全混合衰减模式与适用条件小湖(水库)非持久性污染物连续稳定排放需预测随时间变化的浓度及长期平均浓度89
(7)(加)熟悉其他水域(湖泊、水库、海湾)水质数学模式的适用条件2/2p80湖泊推流衰减模式与适用条件大湖、无风条件非持久性污染物污染物连续稳定排放90
4.地面水环境影响评价(1)熟悉评价地面水环境影响的原则;(2)(加)掌握评价地面水环境影响的基本质量要求;(3)掌握(熟悉)单项水质参数评价方法种类及其适用范围。91
(1)熟悉评价地面水环境影响的原则p83原则上可以采用单项水质参数评价方法或多项水质参数综合评价方法。地面水环境影响的评价范围与影响预测范围相同。确定其评价范围的原则与环境调查相同。参见p64所有预测点和所有预测的水质参数均应进行各生产阶段不同情况的环境影响评价,但应有重点。空间方面,水文要素和水质急剧变化处、水域功能改变处、取水口附近等应作为重点;水质方面,影响较重的水质参数应为重点。多项水质参数综合评价的评价方法和评价的水质参数应与环境现状综合评价相同。92
(2)(加)掌握评价地面水环境影响的基本资料要求p831水域功能是评价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的基本资料,通过水域功能调查来确定。2评价地面水环境影响采用的水质标准应与环境现状评价相同。3规划中几个建设项目在一定时期内兴建并向同一地面水域排污时,应由政府有关部门规定各建设项目的排污总量。93
(3)掌握单项水质参数评价方法种类及其适用范围p83-84一般常采用标准指数法进行单项水质因子的评价。DO与pH两项指标的特殊性需要牢固掌握公式及判断。94
(四)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则——声环境95
1.一般规定(1)(加)了解声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2)掌握(熟悉)声环境影响评价等级的划分;(3)熟悉各等级声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基本要求;(4)(加)掌握环境噪声评价量及应用条件;(5)熟悉各等级声环境影响评价范围的确定原则。96
(1)(加了解声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P9497
(2)掌握(熟悉)声环境影响评价等级的划分p95一级二级三级98
(3)熟悉各等级声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基本要求1/2p95一级评价工作基本要求环境噪声现状应实测噪声预测要覆盖全部敏感目标,绘出等声级图并给出预测噪声级的误差范围。给出项目建成后各噪声级范围内受影响的人口分布、噪声超标的范围和程度。对噪声级变化可能出现几个阶段的情况(如建设期、投产后的近期、中期、远期)应分别给出其噪声级。项目可能引起的非项目本身的环境噪声增高(如城市通往机场的道路噪声可能因机场的建设而增高)也应给予分析。对评价中提出的不同选址方案、建设方案等对策所引起的声环境变化应进行定量分析。必须针对建设项目工程特点提出噪声防治对策,并进行经济、技术可行性分析,给出最终降噪效果。99
(3)熟悉各等级声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基本要求2/2p95二级评价工作基本要求环境噪声现状以实测为主,可适当利用当地已有的环境噪声监测资料。噪声预测要给出等声级图并给出预测噪声级的误差范围。描述项目建成后各噪声级范围内受影响的人口分布、噪声超标的范围和程度。对噪声级变化可能出现的几个阶段,选择噪声级最高的阶段进行详细预测,并适当分析其它阶段的噪声级。必须针对建设工程特点提出噪声防治措施并给出最终降噪效果。三级评价工作基本要求噪声现状调查可着重调查清楚现有噪声源种类和数量,其声级数据可参照已有资料。预测以现有资料为主,对项目建成后噪声级分布作出分析并给出受影响的范围和程度。要针对建设工程特点提出噪声防治措施并给予出效果分析。100
(4)(加)掌握环境噪声评价量及应用条件p97噪声源评价量可用声压级或倍频带声压级、A声级、声功率级、A计权声功率级。对于稳态噪声(如常见的工业噪声),一般以A声级为评价量;对于声级起伏较大(非稳态噪声)或间歇性噪声(如公路噪声、铁路噪声、港口噪声、建筑施工噪声)以等效连续A声级(Leq,dB)为评价量;对于机场飞机噪声以计权等效连续感觉噪声级(WECPNL,dB)为评价量。101
(5)熟悉各等级声环境影响评价范围的确定原则p96依据评价工作等级和建设项目评价类别确定对于建设项目包含多个呈现点声源性质的情况,该项目边界往外200m内评价范围一般能满足一级评价的要求;相应的二级和三级评价的范围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缩小。若建设项目周围较为空旷而较远处有敏感区,则评价范围应适当放宽到敏感区附近。对于建设项目呈现线声源性质的情况,线状声源两侧200m内评价范围一般能满足一级评价的要求;相应的二级和三级评价的范围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缩小。若建设项目周围较为空旷而较远处有敏感区,则评价范围应适当放宽到敏感区附近。对于建设项目是机场的情况,主要飞行航迹下离跑道两端各15km,侧向2km内的评价范围一般能满足一级评价的要求;相应的二级和三级评价范围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缩小。102
2.环境噪声现状调查与测量(1)掌握(熟悉)环境噪声现状调查的基本内容;(2)(加)环境噪声现状调查的基本方法;(3)掌握(熟悉)环境噪声现状测量点的布设原则;(4)熟悉环境噪声现状测量的测量量和测量时段;(5)掌握(熟悉)环境噪声现状评价的主要内容。103
(1)掌握(熟悉)环境噪声现状调查的基本内容p97现有噪声源种类、数量及相应的噪声级;评价范围内现有敏感目标及环境噪声功能区划分情况;评价范围内各噪声功能区的环境噪声现状、各功能区环境噪声超标情况、边界噪声超标以及受噪声影响人口分布。104
(2)(加)环境噪声现状调查的基本方法p97(1)收集资料法,(2)现场调查(3)现场测量法。在评价过程中,应根据噪声评价工作等级相应的要求确定是采用收集资料法还是现场调查和测量法,或是两种方法相结合。105
(3)掌握(熟悉)环境噪声现状测量点的布设原则p981现状测点布置一般要覆盖整个评价范围,但重点要布置在现有噪声源对敏感区有影响的那些点上。2对于建设项目包含多个呈现点声源性质的情况,环境噪声现状测量点应布置在声源周围,靠近声源处测量点密度应高于距声源较远处的测点密度。3对于建设项目呈现线状声源性质的情况,应根据噪声敏感区域分布状况和工程特点确定若干噪声测量断面,在各个断面上距声源不同距离处布置一组测量点(如15m、30m、60m、120m、240m)。4对于新建工程,当评价范围内没有明显的噪声源且声级较低(<50dBA),噪声现状测量点可以大幅度减少或不设测量点。106
(4)熟悉环境噪声现状测量的测量量和测量时段p98测量量:为等效连续A声级;高声级的突发性噪声测量量为最大A声级及噪声持续时间;机场飞机噪声的测量量为计权等效连续感觉噪声级(WECPNL)。噪声源的测量量有倍频带声压级、总声压级、A声级、线性声级或声功率级、A声功率级等。对较为特殊的噪声源(如排气筒)应同时测量声级的频率特性和A声级。脉冲噪声应同时测量A声级及脉冲周期。测量时段:应在声源正常运转或运行工况的条件下测量。每一测点,应分别进行昼间、夜间的测量。对于噪声起伏较大的情况应增加昼间、夜间的测量次数。107
(5)掌握(熟悉)环境噪声现状评价的主要内容p98评价范围内现有噪声敏感区、保护目标区的分布、噪声功能区的划分情况等;声环境现状的调查和测量方法;评价范围内现有噪声源种类、数量及相应的噪声级、噪声特性、时空分布特性、主要噪声源分析等;受影响的人口分布;评价范围内声环境现状;各功能区噪声声级、超标状况及主要噪声源;边界噪声级、超标状况及主要噪声源。108
3.噪声预测(1)(加)掌握噪声预测的基础资料要求;(2)熟悉噪声预测范围和预测点的布设原则;(3)(加)了解噪声源噪声级数据获得的途径及要求;(4)(加)熟悉简化声源的条件和方法;(5)熟悉(了解)户外声源声波在空气中传播引起声级衰减的主要因素。109
(1)(加)掌握噪声预测的基础资料要求p99资料包括:建设项目的声源资料和建筑布局、室外声波传播条件、气象参数及有关资料等。1建设项目的声源资料:是指声源种类(包括设备型号)与数量、各声源的噪声级与发声持续时间、声源的空间位置、声源的作用时间段。2影响声波传播的各种参量:包括当地常年平均气温和平均湿度;预测范围内声波传播的遮挡物(如建筑物、围墙等,若声源位室内还包括门或窗)的位置(坐标)及长、宽、高数据;树林、灌木等分布情况、地面覆盖情况(如草地等);风向、风速等。110
(2)熟悉噪声预测范围和预测点的布设原则p99预测范围:一般同评价范围,可适当扩大预测点布设原则:所有的环境噪声现状测量点都应作为预测点。为了便于绘制等声级线图,可以用网格法确定预测点。网格的大小应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对于建设项目包含呈线状声源特征的情况,平行于线状声源走向的网格间距可大些(如100~300m),垂直于线状声源走向的网格间距应小些(如20~60m);对于建设项目包含呈点声源特征的情况,网格的大小一般在20×20m~100m×100m范围。评价范围内需要特别考虑的预测点。111
(3)(加)了解噪声源噪声级数据获得的途径及要求途径:(1)类比测量法;(2)引用已有的数据。要求:应首先考虑类比测量法。评价等级为一级,必须采用类比测量法;评价等级为二级、三级,可引用已有的噪声源噪声级数据。引用类似的噪声源噪声级数据,必须是公开发表的、经过专家鉴定并且是按有关标准测量行到的数据。报告书应当指明被引用数据的来源。112
(4)(加)熟悉简化声源的条件和方法p100(导则与教材不一样)声源类型:点、线及面声源点声源—当声波波长比声源尺寸大得多或是预测点离开声源的距离比声源本身尺寸大得多时,声源可做点声源处理,等效点声源位置在声源本身的中心。线声源—当许多点声源连续分布在一条直线上时,可认为该声源是线状声源。面声源—当声源体积较大,声源声级较强时,在声源附件的一定距离内会出现距离变化而声级基本不变或变化微小,可以认为该环境处于面声源影响范围。113
(5)熟悉(了解)户外声源声波在空气中传播引起声级衰减的主要因素几何发散、地面效应、声屏障(遮挡物)、大气作用:空气吸收和气象条件、绿化林带。114
4.声环境影响评价(1)熟悉声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内容。(2)掌握噪声防治对策应考虑的环节。115
(1)熟悉声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内容p1001项目建设前环境噪声现状。2根据噪声预测结果和环境噪声评价标准,评述建设项目施工、运行阶段噪声的影响程度、影响范围和超标状况(以敏感区域或敏感点为主)。3分析受噪声影响的人口分布。4分析建设项目的噪声源和引起超标的主要噪声源或主要原因。5分析建设项目的选址、设备布置和设备选型的合理性;分析建设项目设计中已有的噪声防治对策的适用性和防治效果。6为了使建设项目的噪声达标,评价评价必须提出需要增加的、适用于评价工程的噪声防治对策,并分析其经济、技术的可行性。7提出针对该建设项目的有关噪声污染管理、噪声监测和城市规划方面的建议。116
(2)掌握噪声防治对策应考虑的环节p101从声源上降低噪声从噪声传播途径上降低噪声从受声敏感目标防护117
(五)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非污染生态影响118
1.评价工作等级及评价范围(1)掌握生态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2)掌握生态环境评价范围的确定原则。119
(1)掌握生态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p106根据影响程度和范围的大小,分为1,2,3三个等级。具体作法是选择1~3个方面的主要生态影响,按P106表6.1确定。120
(2)掌握生态环境评价范围的确定原则p107生态因子之间互相影响和相互依存的关系是划定价范围的原则和依据。评价的范围主要依据评价区域与周边环境的生态完整性以及敏感生态目标的保护需要确定。8-30、2-8、1-2km121
2.工程调查与分析(1)(加)熟悉工程资料收集的要求;(2)(加)熟悉工程分析的要求;(3)(加)掌握对关键问题识别和评价因子筛选的要求。122
(1)(加)熟悉工程资料收集的要求p108工程设计资料:包括工程规划资料、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及与工程相关的设计规范等。工程图件:包括公路铁路的工程布线图、工程的平面图、工程相关的规划图等。与工程相关的资料:区域规划资料和图件、土地利用规划图件等。123
(2)(加)熟悉工程分析的要求p109工程组成:拟建主、辅工程简要描述及分析(主要工程措施、工艺、施工方法和运行特点)。主要工程:主要工程的布局、规模等,尤其涉及资源和环境利用的,应逐一描述清楚;施工规划:明确相关的详细内容;营运方案:要一一描述清楚。124
(3)(加)掌握对关键问题识别和评价因子筛选的要求p108导则1列出所有工程活动,选择其重要者列为识别影响的作用因子;2根据影响因子,分析研究其影响对象,包括影响对象的类型、主要受影响的生态因子,受到影响的环境敏感目标,将其列为受影响的对象。3一一对应研究影响作用因子与受影响对象的关系,研究其可能发生的影响效应的范围、强度、性质和影响特征等。125
3.生态环境状况调查与现状评价(1)掌握生态环境现状调查的基本内容及要求;(2)熟悉(了解)生态现状评价的要求;(3)熟悉生态现状评价的主要内容;(4)(加)熟悉常用的生态现状评价方法与适用范围。126
(1)掌握生态环境现状调查的基本内容及要求1/2p109生态环境现状调查的基本内容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经济与资源、生态系统与生态景观、环境敏感区、绿色植被、土壤的流失127
(1)掌握生态环境现状调查的基本内容及要求2/2p109自然环境状况气象气候因素,水资源,土壤资源,动、植物资源,珍稀濒危动、植物的分布和生理生态习性,历史演化情况及发展趋势,评价区人类活动历史对生态环境的干扰方式和强度,自然灾害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干扰破坏情况,生态环境演变的基本特征等。评价区内敏感区和人文景点的历史和现状情况调查。基础图件:包括土地利用现状图、植被图、土壤侵蚀图等。社会经济状况主要包括人口密度、人均资源量、人口年龄构成、人口发展状况,以及生活水平的历史和现状,科技和文化水平等。经济结构与经济增长方式,主要包括产业构成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自然资源的利用方式和强度。移民问题的调查,住区情况调查以及潜在的生态问题和敏感因素的分析。自然资源量的调查,包括农业资源、气候资源、海洋资源、植被资源、矿产资源、土地资源等的储藏情况和开发利用情况。公众参与:受拟建项目影响的公众或社会团体对项目影响的意见以及相应的解决办法和措施。128
(2)熟悉(了解)生态现状评价的要求p1101.现状评价是在区域生态环境基本特征调查的基础上对区域生态环境功能状况进行评价;2.2级以上项目的生态现状评价要在生态制图的基础上进行;3级项目的生态现状评价必须配有土地利用现状图等基本图件。3.评价生态现状应选用植被覆盖率、频率、密度、生物量、土壤侵蚀程度、荒漠化面积、物种数量等测算值、统计值来支持评价结果。129
(3)熟悉生态现状评价的主要内容p110(1)从生态完整性的角度评价现状环境质量,即说明区域生态是否完整与稳定,其生态环境功能是否能满足需求或规划要求。(2)用可持续发展观点评价自然资源现状、发展趋势和承受干扰的能力。(3)植被破坏、荒漠化、珍稀濒危动、植物物种消失、自然灾害、土地生产能力下降等重大资源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130
(4)(加)熟悉常用的生态现状评价方法与适用范围p111图形叠置法:使用于对生态完整性的影响评价。系统分析法、生态机理分析法、质量指标法、景观生态学法、数学评价方法等。131
4.生态影响预测与评价(1)熟悉生态影响预测的内容;(2)了解生态影响经济损益分析的原则132
(1)熟悉生态影响预测的内容p111根据工程特点与影响途径、现状调查成果来确定。如果没有敏感的生态保护目标,要就工程对评价区自然系统生态完整性的影响进行预测;如果存在敏感的生态保护目标,则还要增加对敏感生态保护目标影响的预测内容。(1)是否带来某些新的生态变化;(2)是否使某些生态影响严重化;(3)是否使生态问题发生时间与空间上的变更;(4)是否使某些原来存在的生态问题向有利的方向发展。(5)自然资源开发建设项目的生态影响预测要进行经济损益分析。133
(2)了解生态影响经济损益分析的原则p124要以投资所得到利益的固有比率形式比较所有效益和成本的当前价值和纯当前价值。环境保护投资的有效性分析要单独进行,列出环境保护投资及所占总投资比例,无法恢复的生态破坏和物种灭绝不做经济损益分析。(1)把生态质量作为生产力要素的原则,后者是可以观察和测定的。(2)突出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要抓住重大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对相关密切的一般影响因素可适当加以综合。(3)终极影响原则,只考虑那些与人类经济活动或生态环境直接相关的最终影响后果。(4)一次性估价原则,要按有关规定依经济寿命年限折现,使估价具有可比性。经济损益分析常用的方法:有恢复和防护费用法、影子工程法、市场价值法、机会成本法、调查评价法等。134
5.生态影响的防护、恢复及替代方案(1)熟悉生态环境的防护与恢复应遵循的原则。(2)(加)熟悉生态影响的管理措施;(3)了解替代方案的原则要求。135
(1)熟悉生态环境的防护与恢复应遵循的原则p112(1)凡涉及到珍稀濒危物种和敏感地区等类生态因子发生不可逆影响时必须提出可靠的保护措施和方案;(2)凡涉及到尽可能需要保护的生物物种和敏感地区,必须制定补偿措施加以保护;(3)对于再生周期较长,恢复速度较慢的自然资源损失要制定恢复和补偿措施;(4)对于普遍存在的再生周期短的资源损失,当其恢复的基本条件没有发生逆转时,不必制定补偿措施;(5)需制定区域的绿化规划。136
(2)(加)熟悉生态影响的管理措施p118在强调执行国家和地方有关自然资源保护法规和条例的前提下,制定并落实生态影响防护与恢复的监督管理措施。1生态影响管理人员编制;2对重要的生态环境因素进行管理;3制定生态补偿措施;4制定适当的管理目标和指标;5制定可行的管理方案;6生态环境监理;7生态监测。137
(3)了解替代方案的原则要求p1221级以上项目要进行替代方案比较。要对关键的单项问题进行替代方案比较、并对环境保护措施进行多方案比较。这些替代方案应该是环境保护决定的最佳选择。138
6.典型项目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p124熟悉典型自然资源开发项目中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要点。(水利、交通)从以下5方面来评价。评价范畴评价范围评价重点防护与恢复措施成果139
(六)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140
1.总则(1)熟悉导则的适用范围;(2)熟悉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重点;(3)(加)熟悉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141
(1)熟悉导则的适用范围p131国家或地方政府批准设立的各类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保税区边境经济合作区旅游度假区等工业园区成片土地开发142
(2)熟悉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重点p1321识别开发活动可能带来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可能制约开发区发展的环境因素。2分析确定开发区相关环境要素的环境容量,提出合理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方案。3从环境保护角度论证环境保护方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即环保方案论证。4各种拟议的规划方案进行环境影响分析和综合论证,提出完善建议和对策。143
(3)(加)熟悉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p134144
2.环境影响评价实施方案(1)(加)熟悉实施方案的基本内容;(2)(加)熟悉环境影响识别的要求与方法;(3)(加)熟悉规划方案初步分析的内容及要求;(4)熟悉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专题的设置。145
(1)(加)熟悉实施方案的基本内容p134a)开发区规划简介;b)开发区及其周边地区的环境状况;c)规划方案的初步分析;d)开发活动环境影响识别和评价因子选择;e)评价范围和评价标准(指标);f)评价专题设置和实施方案。146
(2)(加)熟悉环境影响识别的要求与方法p135要求1调查主要敏感环境保护目标、环境资源、环境质量现状,2分析现有环境问题和发展趋势,识别开发区规划可能导致的主要环境影响,初步判定主要环境问题、影响程度以及主要环境制约因素,确定主要评价因子。3主要从宏观角度进行自然环境、社会经济两方面的环境影响识别。4一般或小规模开发区主要考虑对区外环境的影响,重污染或大规模(大于10平方公里)的开发区还应识别区外经济活动对区内的环境影响。4突出与土地开发、能源和水资源利用相关的主要环境影响的识别分析,说明各类环境影响因子、环境影响属性(如可逆影响、不可逆影响),判断影响程度、影响范围和影响时间等。影响识别方法:矩阵法、网络法、GIS支持下的叠加图法等147
(3)(加)熟悉规划方案初步分析的内容及要求p1381开发区选址的合理性分析根据开发区性质、发展目标和生产力配置基本要素,分析开发区规划选址的优势和制约因素。开发区生产力配置一般有十二个基本要素,即土地、水资源、矿产或原材料资源、能源、人力资源、运输条件、市场需求、气候条件、大气环境容量、水环境容量、固体废物处理处置能力、启动资金。2开发规划目标的协调性分析按主要的规划要素,逐项比较分析开发区规划与所在区域总体规划、其他专项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的协调性。可采用列表的方式说明开发区规划发展目标及环境目标与所在区域规划目标及环境保护目标的协调性。148
(4)熟悉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专题的设置p1391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2规划方案分析与污染源分析3环境空气影响分析与评价4水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5固体废物管理与处置6环境容量与污染物总量控制7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8开发区总体规划的综合论证与环境保护措施9公众参与10环境监测与管理计划149
3.环境影响报告书标准要求(1)了解开发区污染源分析的基本原则及对区域污染源分析的主要因子应满足的要求;(2)了解开发区污染源估算方法概要。(3)熟悉(了解)空气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主要内容;(4)熟悉(了解)地表水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主要内容;(5)了解地下水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主要内容;(6)熟悉(了解)固体废物处理/处置方式及其影响分析主要内容;(7)熟悉(了解)噪声影响分析与评价主要内容;(8)熟悉(了解)污染物总量控制的主要内容;(9)了解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的主要内容;(10)熟悉熟悉(了解)主要的环境保护对策;(11)熟悉熟悉(了解)主要的环境影响减缓措施。150
(1)了解开发区污染源分析的基本原则及对区域污染源分析的主要因子应满足的要求p143原则1根据规划的发展目标、规模、规划阶段、产业结构、行业构成等,分析预测开发区污染物来源、种类和数量。特别注意考虑入区项目类型与布局存在较大不确定性、阶段性的特点。2根据开发区不同发展阶段,分析确定近、中、远期区域主要污染源。鉴于规划实施的时间跨度较长并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因素,污染源分析预测以近期为主。要求:1)国家和地方政府规定的重点控制污染物;2)开发区规划中确定的主导行业或重点行业的特征污染物;3)当地环境介质最为敏感的污染因子。151
(2)了解开发区污染源估算方法概要p1441类比法:2调查核实法:3排放系数法:4物料衡算法5实测法等。6对规划中已明确建设集中污水处理系统的开发区,可以根据受纳水体的功能确定排放标准级别和出水水质,依据污水处理厂的处理能力和处理工艺,估算开发区水污染物排放总量。7生活垃圾产生量预测应主要依据开发区规划人口规模、人均生活垃圾产生量,并充分考虑经济发展对生活垃圾增长影响的基础上确定;152
(3)熟悉(了解)空气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主要内容p1441开发区能源结构及其环境空气影响分析;2集中供热(汽)厂的位置、规模、污染物排放情况及其对环境质量的影响预测与分析;3工艺尾气排放方式、污染物种类、排放量、控制措施及其环境影响分析;4区内污染物排放对区内、外环境敏感地区的环境影响分析;5区外主要污染源对区内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分析。153
(4)熟悉(了解)地表水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主要内容p1441应包括开发区水资源利用、污水收集与集中处理、尾水回用以及尾水排放对受纳水体的影响。2水质预测的情景设计应包含不同的排水规模、不同的处理深度、不同的排污口位置和排放方式。3可以针对受纳水体的特点,选择简易(快速)水质评价模型进行预测分析。154
(5)了解地下水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主要内容p1451根据当地水文地质调查资料,识别地下水的径流、补给、排泄条件以及地下水和地表水之间的水力联通,评价包气带的防护特性。2根据《地下水水源保护条例》,核查开发规划内容是否符合有关规定,分析建设活动影响地下水水质的途径,提出限制性(防护)措施。155
(6)熟悉(了解)固体废物处理/处置方式及其影响分析主要内容p1451预测可能的固体废物的类型,确定相应分类处理方式。2开发区固体废物处理/处置纳入所在区域的固体废物管理/处置体系的,应确保可利用的固体废物处理处置设施符合环境保护要求,并核实现有固体废物处理设施可能提供的接纳能力和服务年限。否则,应提出相应的建设方案,并确认其选址符合环境保护要求。3对于拟议的固体废物处理/处置方案,应从环境保护角度分析选址的合理性及方案的可行性。156
(7)熟悉(了解)噪声影响分析与评价主要内容p1451根据开发区规划布局方案,按有关声环境功能区划分原则和方法,拟定开发区声环境功能区划方案。2对于开发区规划布局可能影响区域噪声功能达标的,应考虑调整规划布局、设置噪声隔离带等措施。157
(8)熟悉(了解)污染物总量控制的主要内容p1451按照根据区域环境质量目标确定污染物总量控制的原则要求,并提出污染物总量控制方案。2在提出污染物总量控制方案的工作内容要求时,应考虑到集中供热、污水集中处理排放、固体废物分类处置的原则要求。158
(9)了解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的主要内容p1461生态现状调查:调查生态环境现状和历史演变过程、生态保护区或生态敏感区的情况,包括生物量及生物多样性、特殊生境及特有物种,自然保护区、湿地,自然生态退化状况包括植被破坏、土壤污染与土地退化等。2生态影响分析的内容与重点:主要包括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功能及生态景观影响。1分析由于土地利用类型改变导致的对自然植被、特殊生境及特有物种栖息地、自然保护区、水域生态与湿地、开阔地、园林绿化等的影响。2分析由于自然资源、旅游资源、水资源及其他资源开发利用变化而导致的对自然生态和景观方面的影响。3分析评价区域内各种污染物排放量的增加、污染源空间结构等变化对自然生态与景观方面产生影响。应着重阐明区域开发造成的包括对生态结构与功能的影响、影响性质与程度、生态功能补偿的可能性与预期的可恢复程度、对保护目标的影响程度及保护的可行途径等。3对于预计的可能产生的显著不利影响,要求从保护、恢复、补偿、建设等方面提出和论证实施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的基本框架。159
(10)熟悉(了解)主要的环境保护对策p1481当开发区土地利用的生态适宜度较低,或区域环境敏感性较高时,应考虑选址的大规模、大范围调整。2当选址临近生态保护区、水源保护地、重要和敏感的居住地,或其他不利影响以及某类环境指标严重超标且难以短时期改善时,要建议提出调整;保持一定的空间防护距离。3开发区内各功能区除满足相互间的影响最小,并留有充足的空间防护距离外,还应从基础设施建设、各产业间的合理连接,以及适应建立循环经济和生态园区的布局条件来考虑开发区布局的调整。4规模调整包括经济规模和土地开发规模的调整;在拟定规模的调整建议时应考虑开发区的最终规模和阶段性发展目标。5当开发区发展目标受外部环境影响时,在不能进行选址调整时,要提出对区外环境污染控制进行调整的计划方案,并建议将此计划纳入到开发区总体规划之中。160
(11)熟悉(了解)主要的环境影响减缓措施p1481大气环境影响减缓措施应从改变能流系统及能源转换技术方面进行分析。重点是煤的集中转换以及煤的集中转换技术的多方案比较。2水环境影响减缓措施应考虑重点考虑污水集中处理、深度处理与回用系统,以及废水排放的优化布局和排放方式的选择。考虑增加土地处理系统、强化深度处理和中水回用系统。3对典型工业行业,可根据清洁生产、循环经济原理从原料输入、工艺流程、产品使用等进行分析,提出替代方案与减缓措施。4固体废物影响的减缓措施重点是固体废物的集中收集、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处置措施。5对于可能导致对生态环境功能显著影响的开发区规划,根据生态影响特征制定可行的生态建设方案。161
(七)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162
1.总则(1)(加)熟悉导则的适用范围;(2)掌握(了解)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原则;(3)(加)了解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163
(1)(加)熟悉导则的适用范围p151适用于国务院有关部门、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组织编制的下列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1土地利用的有关规划,区域、流域、海域的建设、开发利用规划;(篇章或说明)2工业、农业、畜牧业、林业、能源、水利、交通、城市建设、旅游、自然资源开发的有关专项规划。(一般为报告书)164
(2)掌握(了解)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原则p1531科学、客观、公正原则。2早期介入原则:应尽可能在规划编制的初期介入,并将对环境的考虑充分融入到规划中。3整体性原则:应当把与该规划相关的政策、规划、计划以及相应的项目联系起来,做整体性考虑。4公众参与原则: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鼓励和支持公众参与,充分考虑社会各方面利益和主张。5一致性原则: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深度应当与规划的层次、详尽程度相一致。6可操作性原则:应当尽可能选择简单、实用、经过实践检验可行的评价方法,评价结论应具有可操作性。165
(3)(加)了解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p155166
2.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分内容与方法(1)熟悉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内容;(2)(加)熟悉现状调查、分析与评价的内容及方法;(3)(加)了解环境目标和评价指标的含义;(4)(加)了解规划分析的基本内容;(5)(加)熟悉环境影响识别的内容与方法;(6)(加)熟悉规划的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的内容和方法;(7)熟悉规划环境评价中拟定环境保护对策与减缓措施的原则和优先顺序。167
(1)熟悉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内容p1561规划分析,包括分析拟议的规划目标、指标、规划方案与相关的其他发展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的关系。2环境现状与分析,3环境影响识别与确定环境目标和评价指标。4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包括预测和评价不同规划方案(包括替代方案)对环境保护目标、环境质量和可持续性的影响。5拟定环境保护对策和措施。6开展公众参与。7拟定监测、跟踪评价计划。8编写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文件168
(2)(加)熟悉现状调查、分析与评价的内容及方法p158内容:现状分析a)社会经济背景分析及相关的社会、经济与环境问题分析,确定当前主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原因;b)生态敏感区(点)分析;c)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分析;环境限制因素:a)跨界环境因素分析;b)经济因素与环境问题的关系分析;c)社会因素与生态压力;d)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对社会、经济及自然环境的影响;e)评价社会、经济、环境对评价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支撑能力。方法:常用方法有资料收集与分析,现场调查与监测等,以及专业判断法、叠图法与地理信息集成法、会议座谈法、调查表法等。169
(3)(加)了解环境目标和评价指标的含义p159环境目标:包括规划涉及的区域/行业的环境保护目标,以及规划设定的环境目标。评价指标:是环境目标的具体化描述。可以是定性的或定量化的,是可以进行监测、检查的。规划的环价目标和评价指标需要根据规划类型、规划层次,以及涉及的区域和/或行业的发展状况和环境状况来确定的。170
(4)(加)了解规划分析的基本内容p1561规划的描述:包括规划编制背景、规划的目标、规划对象、规划内容、实施方案,及其与相关法律、法规和其它规划的关系。2规划目标的协调性分析:按拟定的规划目标,逐项比较分析规划与所在区域/行业其他规划的协调性。3规划方案的初步筛选3.1识别该规划所包含的主要经济活动;简要分析规划方案对实现环境保护目标的影响,进行筛选以初步确定环境可行的规划方案。3.2对所有的规划方案进行筛选。3.3方法主要有:专家咨询、类比分析、矩阵法、核查表法等。4确定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内容和评价范围1确定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内容;2确定评价范围。不仅要考虑地域因素,还要考虑法律、行政权限、减缓或补偿要求,公众和相关团体意见等限制因素。3确定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地域范围。171
(5)(加)熟悉环境影响识别的内容与方法p160内容:对规划方案的影响因子识别;影响范围识别;时间跨度识别;影响性质识别。方法:核查表法;矩阵法;网络法;GIS支持下的叠加图法;系统流图法;层次分析法;情景分析法等172
(6)(加)熟悉规划的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的内容和方法p164内容a)规划对环境保护目标的影响;b)规划对环境质量的影响;c)规划的合理性分析,包括社会、经济、环境变化趋势与生态承载力的相容性分析;方法:加权比较法;费用效益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估;对比评价法;环境承载力分析等。173
(7)熟悉规划环境评价中拟定环境保护对策与减缓措施的原则和优先顺序p167在拟定环境保护对策与措施时,应遵循“预防为主”的原则和下列优先顺序:1预防措施。2最小化措施。3减量化措施。4修复补救措施。5重建措施。174
(八)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175
1.总则(1)(加)掌握导则的适用范围;(2)(加)熟悉环境风险评价的目的和重点;(3)(加)了解环境风险评价的的工作基本的划分;(4)(加)了解环境风险评价范围的确定;(5)(加)掌握环境风险评价的基本内容;(6)(加)熟悉环境风险评价的工作程序。176
(1)(加)掌握导则的适用范围p179适用于涉及有毒有害和易燃易爆物质的生产、使用、贮运等的新建、改建、扩建和技术改造项目(不包括核建设项目)的环境风险评价。177
(2)(加)熟悉环境风险评价的目的和重点p179目的:是分析和预测建设项目存在的潜在危险、有害因素,建设项目建设和运行期间可能发生的突发性事件或事故(一般不包括人为破坏及自然灾害),引起有毒有害和易燃易爆等物质泄漏,所造成的人身安全与环境影响和损害程度,提出合理可行的防范、应急与减缓措施,以使建设项目事故率、损失和环境影响达到可接受水平。环境风险评价关注点是:事故对厂(场)界外环境的影响。与安全风险评价的不同点:安全风险以厂界内影响为主。178
(3)(加)了解环境风险评价的工作基本的划分p179环境风险评价工作划分为一、二级。(其他的单项评价等级均分3级)包括的时段:生产;加工;运输;使用或贮存评价的程度:一级评价:对事故影响进行定量预测,说明影响范围和程度,提出防范、减缓和应急措施。二级评价:可参照本标准进行风险识别、源项分析和对事故影响进行简要分析,提出防范、减缓和应急措施。179
(4)(加)了解环境风险评价范围的确定p180对危险化学品按其伤害阈和工业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及敏感区位置,确定影响评价范围。大气环境影响一级评价范围,距离源点不低于5公里;二级评价范围,距离源点不低于3公里。地面水和海洋评价范围按《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规定执行。180
(5)(加)掌握环境风险评价的基本内容p181(1)风险识别:资料收集和准备、物质风险识别、生产设施识别;(2)源项分析;(3)后果计算;(4)风险计算和评价;(5)风险管理:提出减缓措施。二级评价可选择风险识别、最大可信事故及源项、风险管理及减缓风险措施等项,进行评价。181
(6)(加)熟悉环境风险评价的工作程序p180182
2.分析识别p182(加)熟悉风险识别的范围与内容范围:1生产设施风险:主要生产装置、贮运系统、公用工程系统、工程环保设施及辅助生产设施等;2物质风险:主要原材料及辅助材料、燃料、中间产品、最终产品以及生产过程排放的“三废”污染物等。内容:1资料收集和准备:建设项目工程资料、环境资料、事故资料。2对所涉及的有毒有害物质危险性识别,筛选环境风险评价因子。3计算各功能单元中环境风险评价因子贮存量,对各功能单元进行风险识别。4分析潜在事故的类型、可能的危害及向环境转移的途径。183
3.风险管理(1)(加)熟悉风险防范措施;(2)(加)熟悉应急预案的主要内容。184
(1)(加)熟悉风险防范措施p1831选址、总图布置和建筑安全防范措施:设置卫生防护距离,设置安全防护距离和防火间距。厂区总平面布置符合防范事故要求,有应急救援设施及救援通道、应急疏散及避难所。2危险化学品贮运安全防范措施:对贮存数量构成危险源的贮存地点、设施和贮存量提出要求,与环境保护目标和生态敏感目标的距离符合国家有关规定。3工艺技术设计安全防范措施:自动监测、报警、紧急切断及紧急停车系统;防火、防爆、防中毒等事故处理系统;应急救援设施及救援通道;应急疏散通道及避难所。4自动控制设计安全防范措施:有可燃气体、有毒气体检测报警系统和在线分析系统设计方案。5电气、电讯安全防范措施:爆炸危险区域、腐蚀区域划分及防爆、防腐方案。6消防及火灾报警系统7紧急救援站或有毒气体防护站设计185
(2)(加)熟悉应急预案的主要内容p183186
三、环境质量标准187
(一)环境空气质量标准(1)掌握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的分类。(2)掌握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分级。(3)了解常规项目(二氧化硫、总悬浮颗粒物、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氮、一氧化碳、臭氧)的浓度限值。(4)了解常规项目的监测分析方法。(5)掌握常规污染物数据统计的有效性规定。188
(1)掌握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的分类p49一类: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及其它需要特殊保护的地区。二类:城镇规划中确定的居住区、商业交通居民混合区、文化区、一般工业区和农村地区。三类:特定工业区。189
(2)掌握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分级。p49与三类功能区相对应,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分为三级,一类区执行一级标准,二类区执行二级标准,三类区执行三级标准190
(3)了解常规项目(二氧化硫、总悬浮颗粒物、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氮、一氧化碳、臭氧)的浓度限值。p49191
(4)了解常规项目的监测分析方法。p51192
(5)掌握常规污染物数据统计的有效性规定。193
(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1)(加)了解标准项目划分与适用范围;(2)掌握水域功能和标准的分类。(3)(加)掌握水质评价的原则;(4)了解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基本项目中常规项目(水温、pH值、溶解氧、高锰酸钾指数、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氨氮、总氮、总磷)的标准限值。(5)了解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基本项目中常规项目的监测分析方法。194
(1)(加)了解标准项目划分与适用范围p84标准项目划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项目;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补充项目;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水源地特定项目。适用范围: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进步项目适合: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江河、湖泊、运河、渠道、水库等具有使用功能的地表水水域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补充项目和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水源地特定项目适用于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和二级保护区。195
(2)掌握水域功能和标准的分类。P85水域环境功能分类I类主要适用于源头水、国家自然保护区;II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珍贵鱼类保护区、鱼虾产卵场等;III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二级保护区、一般鱼类保护区及游泳区;IV类主要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V类主要适用于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要求水域。标准分类:五类同一水域兼有多类使用功能的,执行最高功能类别对应的标准限值196
(3)(加)掌握水质评价的原则;1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应根据应实现的水域功能选取单项指标,分项进行评价。2对于丰、平、枯水期特征明显的水体,应分期进行评价197
(4)了解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基本项目中常规项目的标准限值。p86编号项 目分类标准值Ⅰ类Ⅱ类Ⅲ类Ⅳ类Ⅴ类1水温人为造成的环境水温变化应该限制在:周平均最大温升:≤1度周平均最大温降:≤2度2PH值(无量纲)6~93溶解氧≥饱和率90%(或7.5)65324高锰酸盐指数≤24610155化学需氧量(COD)≤15152030406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3346107氨氮(NH3-N)≤0.150.51.01.52.08总磷(以P计)≤0.02(湖、库0.01)0.1(湖、库0.025)0.2(湖、库0.05)0.3(湖、库0.1)0.4(湖、库0.2)198
(5)了解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基本项目中常规项目的监测分析方法。p86序号项目分析方法最低检出线(mg/L)方法来源1水温温度计法GB13195-912PH值玻璃电极法GB6920-863溶解氧碘量法0.2GB7489-87电化学探头法GB11913-894高锰酸盐指数0.5GB11892-895化学需氧量10GB11914-896五日生化需氧量2GB7488-877氨氮纳氏试剂比色法0.05GB7479-87水杨酸分光光度法0.01GB7481-878总磷钼酸氨分光光度法0.01GB11893-899总氮碱性过硫酸钾消解紫外分光光度法0.05GB11894-89199
(三) 地下水质量标准(1)掌握本标准的适用范围;(2)掌握地下水质量分类;(3)了解地下水水质监测的监测频率和监测项目;(4)了解地下水质量单组分评价的方法和原则;(5)(加)熟悉地下水质量保护的原则要求。200
(1)掌握本标准的适用范围适用范围:本标准适合用于一般地下水,不适用于地下热水,矿水,盐卤水。201
(2)掌握地下水质量分类Ⅰ类主要反映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天然低背景含量。适用于各种用途。Ⅱ类主要反映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天然背景含量。适用于各种用途。Ⅲ类以人体健康基准值为依据。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及工、农业用水。Ⅳ类以农业和工业用水要求为依据。除适用于农业和部分工业用水外,适当处理后可作生活饮用水。Ⅴ类不宜饮用,其他用水可根据使用目的选用。202
(3)了解地下水水质监测的监测频率和监测项目p88地下水水质监测:每年不少于2次;监测项目包括pH、氨氮、硝酸盐、亚硝酸盐、挥发酚、氰化物、砷、汞、六价铬、总硬度、铅、氟、镉、铁、锰、溶解性总固体、高锰酸盐指数、硫酸盐、氯化物、大肠菌群及某些地区性特定项目203
(4)了解地下水质量单组分评价的方法和原则p88原则:1按本标准所列分类指标划分为五类,2不同类别标准值相同时,从优不从劣;3使用两次以上的水质分析资料进行评价时,既可分别进行,也可结合具体情况,使用全年平均和多年平均值或分别使用多年的丰、枯水期平均值进行评价。方法同地表水单项水质参数评价方法204
(5)(加)熟悉地下水质量保护的原则要求1为防止地下水污染和过量开采、人工回灌等引起的地下水质量恶化,保护地下水水源,必须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污染防治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有关规定执行。2利用污水灌溉、污水排放、有害废弃物(城市垃圾、工业废渣、核废料等)的堆放和地下处置,必须经过环境地质可行性论证及环境影响评价,征得环境保护部门批准后方能施行。205
(四)海水水质标准(1)熟悉海水水质的分类;(2)(加)熟悉混合区的规定。206
(1)熟悉海水水质的分类p89207
(2)(加)熟悉混合区的规定p89污水集中排放形成的混合区,不得影响邻近功能区的水质和鱼类洄游通道。208
(五)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1)熟悉城市5类环境噪声标准值;(2)掌握各类标准的适用区域;(3)了解夜间突发噪声的限值;(4)掌握乡村生活区参照执行的标准类别。209
(1)熟悉城市5类环境噪声标准值p101类别昼间夜间0504015545260503655547055210
(2)掌握各类标准的适用区域p1020类标准:疗养区、高级别墅区、高级宾馆区等特别需要安静的区域。位于城郊和乡村的这一类区域分别按严于0类标准5dB执行。1类标准:以居住、文教机关为主的区域。2类标准:居住、商业、工业混杂区。3类标准:工业区。4类标准:城市中的道路交能干线道路两侧区域,穿越城区的内河航道两侧区域。穿越城区的铁路主、次干线两侧区域的背景噪声(指不通过列车时的噪声水平)限值也行该类标准。211
(3)了解夜间突发噪声的限值p102夜间突发的噪声,其最大值不准超过标准值15dB212
(4)掌握乡村生活区参照执行的标准类别p102乡村生活区可参照本标准1类标准执行。213
(六)城市区域环境振动标准熟悉城市各类区域铅垂向Z振级标准值。p103适用地带范围昼间夜间特殊住宅区6565居民、文教区7067混合区、商业中心区7572工业集中区7572交通干线道路两侧7572铁路干线两侧8080214
(七)土壤环境质量标准(1)熟悉土壤环境质量的分类。(2)熟悉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分级。215
(1)熟悉土壤环境质量的分类p127I类:适用于国家规定的自然保护区、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地、茶园、牧场、其他保护区;II类:适用于一般农田、蔬菜地、茶园、果园、牧场等;III类:适用于林地、高背景值土壤、矿产附近的农田土壤(不包括蔬菜地)。216
(2)熟悉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分级p128一级标准:保护区域自然生态、维护自然背景值。I类土壤执行一级标准二级标准:保障农业生产,维护人体健康,II类土壤执行二级标准三级标准:与III类土壤对应,保障农林生产和植物正常生长(临界值)217
四、污染物排放标准218
(一)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1)掌握本标准的适用范围。(2)熟悉本标准的指标体系;(3)掌握排放速率标准分级;(4)熟悉关于排气筒高度与排放速率的有关规定;(5)熟悉监测采样时间与频次;(6)了解现有污染物源大气污染物中常规项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的排放限值;(7)了解新污染物源大气污染物中常规项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的排放限值。219
(1)掌握本标准的适用范围p52本标准适用于现有污染源大气污染物排放管理,以及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设计、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及其投产后的大气污染物排放管理。有行业标准的优先执行行业标准。不适用于专项排放标准及本标准之后颁布的行业性国家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规定或适用的污染源220
1最高允许排放浓度。2按排气筒高度规定的最高允许排放速率。任何一个排气筒必须同时遵守上述两项指标,超过其中任何一项均为超标排放。3以无组织方式排放的污染物,规定无组织排放的监控点及相应的监控浓度限值。任何一个排气筒必须同时遵守上述1、2项。(2)熟悉本标准的指标体系p53221
(3)掌握排放速率标准分级p53现有污染源分一、二、三级;新污染源分二、三级;位于一类区的污染源执行一级标准(禁止新建、扩建,改建时执行一级);位于二类区的污染源执行二级标准;位于三类区的污染源执行三级标准。222
(4)熟悉关于排气筒高度与排放速率的有关规定p531排气筒高度除须遵守排放速率标准值外,还应高出周围200m半径范围的建筑5m以上,不能达到要求应按标准值严格50%执行。2两个排放相同污染物的排气筒,若其距离小于其几何高度之和,应合并视为一根等效排气筒。3若某排气筒的高度处于本标准列出的两个值之间,其执行的最高允许排放速率以内插法计算;当某排气筒的高度大于或小于本标准列出的最大或最小值时,以外推法计算其最高允许排放速率。4新污染源的排气筒一般不应低于15m。否则,其排放速率标准值按严格50%执行。5新污染源的无组织排放应从严控制,一般情况下不应有无组织排放存在,无法避免的无组织排放应达到规定的标准值。6工业生产尾气确需燃烧排放的,其烟气黑度不得超过林格曼1级。223
(5)熟悉监测采样时间与频次p56连续排放:连续1h采样计平均值;或1h内等时间间隔采集4个样品计平均值若浓度偏低,需要时可适当延长采样时间;若分析方法灵敏度高,仅需用短时间采集样品时,应实行等时间间隔采样,采集4个样品计平均值。特殊情况下的采样时间和频次若某排气筒的排放为间断性排放,排放时间小于1小时,应在排放时段内实行连续采样,或在排放时段内以等时间间隔采集2~4个样品,并计平均值;若某排气筒的排放为间断性排放,排放时间大于1小时,则连续1h采样计平均值;或1h内等时间间隔采集4个样品计平均值当进行污染事故排放监测时,按需要设置的采样时间和采样频次,不受上述要求限制;根据需要来定。224
(6)了解现有污染物源大气污染物中常规项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的排放限值(7)了解新污染物源大气污染物中常规项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的排放限值。现有污染源:1997年1月1日前设立,执行P50表3.7新污染源:1997年1月1日起设立(包括新建、改建和扩建),执行P51表3.8设立日期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批准日期为依据225
(二)污水综合排放标准(1)掌握本标准的适用范围;(2)掌握污水综合排放标准的分级;(3)掌握污染物按性质及控制方式进行的分类(4)掌握污染物排污口设置的有关要求;(5)(加)熟悉监测频率要求;(6)熟悉新、改、扩建项目按年限执行不同污染物最高允许排放浓度限值的有关规定;(7)了解第一类污染物最高允许排放浓度。226
本标准适用于现有单位水污染物的排放管理,以及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设计、竣工验收及其投产后的排放管理。按照国家综合排放标准与国家行业排放不交叉执行的原则有行业标准的执行行业标准。本标准颁布后,新增加国家行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的行业,按其适用范围执行相应的国家水污染物行业标准,不再执行本标准。(1)掌握本标准的适用范围p90227
(2)掌握污水综合排放标准的分级p90共分为3级进入III类水域及二类海域受纳水体,执行一级标准进入IV、V类水域及三类海域受纳水体,执行二级标准排入设置二级污水处理厂的城镇排水系统,执行三级标准;若无二级污水处理厂,则按排水系统出水受纳水域功能要求,执行一级或二级标准228
(3)掌握污染物按性质及控制方式进行的分类p91(05年考题)第一类污染物:不分行业不分行业和污水排放方式,也不分受纳水体的功能类别,一律在车间或车间处理设施排放口采样,其最高允许排放浓度必须达到本标准要求。第二类污染物:在排污单位排放口采样,其最高允许排放浓度必须达到本标准要求。要求:熟知污染物分类。229
(4)掌握污染物排污口设置的有关要求p91I、II类水域及III类水域划定的保护区和中一类海域,禁止新建排污口;现有排污口,按水体功能要求,实行污染物总量控制同一排放口排放两种以上不同类别、且排放标准也不相同的污水时,混合污水排放标准按下公式计算,230
工业废水污染物最高允许排放负荷量按附录B方法计算,即污染物最高允许年排放量按标准附录C方法计算,即231
(5)(加)熟悉监测频率要求p91工业污水按生产周期确定监测频率。生产周期在8h以内的,每2h采样一次;生产周期大于8h的,每4h采样一次。其他污水采样,24h不少于2次。最高允许排放浓度按日均值计算。232
(6)熟悉新、改、扩建项目按年限执行不同污染物最高允许排放浓度限值的有关规定p91第二类污染物最高允许排放浓度及最高允许排水量按年限、分行业执行不同标准限值。即1997年12月31日前和1998年1月1日起,建设时间以环评报告书(表)批准日期为依据第一类污染物不分行业和时间,执行统一标准限值(P91表4.7)233
(三)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1)熟悉本标准的适用范围;(2)掌握各类厂界噪声的标准值;(3)了解各类标准的适用范围的划定原则;(4)熟悉噪声监测点的选择方法。234
(1)熟悉本标准的适用范围p104适用于工厂及有可能造成噪声污染的企事业单位的边界235
(2)掌握各类厂界噪声的标准值p104类别昼间夜间Ⅰ5545Ⅱ6050Ⅲ6555Ⅳ7055236
(3)了解各类标准的适用范围的划定原则p104与环境功能区对应。标准对应功能区。0类标准适用于疗养院、高级别墅区、高级宾馆等。Ⅰ类标准适用于以居住、文教机关为主的区域。Ⅱ类标准适用于居住、商业、工业混杂区及商业中心区。Ⅲ类标准适用于工业区。Ⅳ类标准适用于交通干线道路两侧区域。各类标准适用范围由地方人民政府划定。夜间频繁突发的噪声,其峰值不准超过标准值10dB(A),夜间偶然突发的噪声(如短促鸣笛声),其峰值不准超过标准值15dB(A)。本标准昼间、夜间的时间由当地人民政府按当地习惯和季节变化划定。237
(4)熟悉噪声监测点的选择方法法定厂界外1m,高度1.2m以上的噪声敏感处厂界有围墙,测点应高于围墙。238
(四)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1)熟悉本标准的适用范围;(2)掌握各施工阶段的标准限值;239
(1)熟悉本标准的适用范围p105适用范围:城市建筑施工期间场地产生的噪声240
(2)掌握各施工阶段的标准限值p105施工阶段主要噪声源噪声限制昼间夜间土石方推土机、挖掘机、装载机等7555打桩各种打桩机等85禁止施工结构混凝土、振捣棒、电锯等7055装修吊车、升降机等6255241
(五)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1)熟悉本标准的适用范围;(2)熟悉恶臭厂界标准值的分级;(3)了解标准实施的有关基本规定。242
(1)熟悉本标准的适用范围p56适用范围:适用于所有向大气排放恶臭气体的单位及垃圾堆放场的排放管理;以及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环境保护设施设计、竣工验收及其投产后的大气污染物排放管理。243
(2)熟悉恶臭厂界标准值的分级p56恶臭污染物厂界标准分三级。4.1.1排入《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一类区的执行一级标准,一类区中不得建新的排污单位。4.1.2排入《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类区的执行二级标准。4.1.3排入《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三类区的执行三级标准。244
(六)工业炉窑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1)熟悉本标准的适用范围;(2)熟悉本排放标准的适用区域及各区域对工业炉窑建设的要求。245
(1)熟悉本标准的适用范围p57适用范围:适用于除炼焦炉、焚烧炉、水泥工业以外使用固体、液体、气体燃料和电加热的工业窑炉的管理;工业窑炉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设计、竣工验收及建成后的排放管理。246
(2)熟悉本排放标准的适用区域及各区域对工业炉窑建设的要求p58本标准分为:一级、二级、三级标准。适用区域:与《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对应:一类区执行一级标准;二类区执行二级标准;三类区执行三级标准。在一类区内,除市政、建筑施工临时用沥青加热炉外,禁止新建各种工业炉窑,原有的工业炉窑改建时不得增加污染负荷。247
(七)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1)熟悉本标准的适用范围;(2)熟悉本标准的适用区域划分及年限划分;(3)熟悉一类区域禁止新建的锅炉类型;(4)了解新建锅炉房烟囱高度的规定248
(1)熟悉本标准的适用范围p59适用于:除粉煤灰发电锅炉和单台出力大于45.5MW(65t/h)发电锅炉外的各种容量和用途的燃煤、燃油和燃气锅炉的排放大气管理;以及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设计、竣工验收及建成后的排污管理。使用甘蔗渣、锯未、稻壳、树皮等燃料的锅炉,参照本标准中燃煤锅炉大气污染物最高允许排放浓度执行。249
(2)熟悉本标准的适用区域划分及年限划分p60适用区域划分:一、二、三类区与《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空气质量功能区对应;两控区指酸雨控制区和SO2控制区。年限划分:以2000年12月31日和2001年1月1日为界分为I时段和II时段,执行不同标准限值250
(3)熟悉一类区域禁止新建的锅炉类型p60一类区内禁止新建以重油、渣油为燃料的锅炉。251
(八)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1)熟悉本标准的适用范围;(2)熟悉生活垃圾填埋场的选址要求;(3)了解生活垃圾填埋场大气污染物及渗滤液排放控制项目。252
(1)熟悉本标准的适用范围p187适用于生活垃圾的填埋处置场所,生活垃圾填埋场选址、工程设计、填埋场入场要求、填埋作业要求、封场要求和污染物排放限值及环境监测等。不适用于工业固体废物及危险物的处置场所。253
(2)熟悉生活垃圾填埋场的选址要求p189生活垃圾填埋场选址应符合当地城乡建设总体规划要求,应与当地的大气污染防治、水资源保护、自然保护相一致。生活垃圾填埋场应设在当地夏季主导风向的下风向,在在畜居栖点500米以外。生活垃圾填埋场不得建在下列地区:国务院和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及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划定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生活饮用水源地和其他需要特别保护的区域内。居民密集居住区。直接与航道相通的地区。地下补给水区、洪泛区、淤泥区。活动的坍塌地带、断裂带、地下蕴矿带、石灰坑及溶岩洞区。254
(3)了解生活垃圾填埋场大气污染物及渗滤液排放控制项目p189生活垃圾填埋场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项目:颗粒物(TSP)、NH3、H2S、甲硫醇CH3SH、臭气浓度等。渗滤液控制排放项目:SS、COD、BOD5、大肠菌群值255
(九)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1)熟悉本标准的适用范围。(2)熟悉危险废物贮存设施的选址要求。256
(1)熟悉本标准的适用范围p191所有的危险废物(不包括尾矿)贮存的污染控制及监督管理;危险废物的生产者、经营者和管理者257
(2)熟悉危险废物贮存设施的选址要求p1921地质结构稳定,地震烈度不超过7度的区域内。2设施底部必须高于地下水最高水位。3场界应位于居民区800米以外,地表水域150米以外。4应避免建在溶洞区或易遭受严重自然灾害如洪水、滑坡,泥石流、潮汐等影响的地区。5应在易燃、易爆等危险品仓库、高压输电线路防护区域以外。6应位于居民中心区常年最大风频的下风向。7集中贮存的废物堆选址除满足以上要求外,还应满足基础必须防渗,防渗层为至少1米厚粘土层(渗透系数≤10-7厘米/秒),或2毫米厚高密度聚乙烯,或至少2毫米厚的其它人工材料,渗透系数≤10-10厘米/秒。258
(十)危险废物填埋污染控制标准(1)熟悉本标准的适用范围。(2)熟悉危险废物填埋场场址选择要求259
(1)熟悉本标准的适用范围适用于危险废物填埋场的建设、运行及监督管理;不包含放射性废物的处置260
(2)熟悉危险废物填埋场场址选择要求½p1951符合国家及地方城乡建设总体规划要求,场址应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区域,不会因自然或人为的因素而受到破坏。2填埋场场址的选择应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并经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3填埋场场址不应选在城市工农业发展规划区、农业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文物(考古)保护区、生活饮用水源保护区、供水远景规划区、矿产资源储备区和其他需要特别保护的区域内。4填埋场距飞机场、军事基地的距离应在3000m以上。5填埋场场界应位于居民区800m以外,并保证在当地气象条件下对附近居民区大气环境不产生影响。6填埋场场址必须位于百年一遇的洪水标高线以上,并在长远规划中的水库等人工蓄水设施淹没区和保护区之外。7填埋场场址距地表水域的距离不应小于150m。261
(2)熟悉危险废物填埋场场址选择要求½p1958填埋场场址的地质条件应符合下列要求:a.能充分满足填埋场基础层的要求;b.现场或其附近有充足的粘土资源以满足构筑防渗层的需要;c.位于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地主要补给区范围之外,且下游无集中供水井;d.地下水位应在不透水层3m以下,否则,必须提高防渗设计标准并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取得主管部门同意;e.天然地层岩性相对均匀、渗透率低;f.地质构结构相对简单、稳定,没有断层;9填埋场场址选择应避开下列区域:破坏性地震及活动构造区;海啸及涌浪影响区;湿地和低洼汇水处;地应力高度集中,地面抬升或沉降速率快的地区;石灰熔洞发育带;废弃矿区或塌陷区;崩塌、岩堆、滑坡区;山洪、泥石流地区;活动沙丘区;尚未稳定的冲积扇及冲沟地区;高压缩性淤泥、泥炭及软土区以及其他可能危及填埋场安全的区域。10填埋场场址必须有足够大的可使用面积以保证填埋场建成后具有10年或更长的使用期,在使用期内能充分接纳所产生的危险废物。11填埋场场址应选在交通方便、运输距离较短,建造和运行费用低,能保证填埋场正常运行的地区。262
(十一)危险废物焚烧污染控制标准(1)熟悉本标准的适用范围。(2)熟悉危险废物焚烧厂选址的技术要求。263
(1)熟悉本标准的适用范围适用范围:除易爆和具有放射性以外的危险废物焚烧设施的设计、环评、竣工验收及运行过程中的污染控制管理。264
(2)熟悉危险废物焚烧厂选址的技术要求p197各类焚烧厂不允许建设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中>中规定的地表水环境质量一类、二类功能区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规定的环境空气质量一类功能区,即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它需要特殊保护地区。集中式危险废物焚烧厂不允许建设在人口密集的居住区、商业区和文化区。各类焚烧厂不允许建设在居民区主导风向的上风向地区。265
(十二)一般工业固体废弃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1)熟悉本标准的适用范围。(2)了解贮存、处置场的类型;(3)熟悉贮存、处置场场址选择要求;(4)了解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项目。266
(1)熟悉本标准的适用范围p198适用范围:新、扩、改及已建成投产的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的建设、运行和监督管理,不包含危险废物和生活垃圾。267
(2)了解贮存、处置场的类型p199贮存、处置场类型:分为I类和II类,分别与I类和II类(具有浸出毒性或腐蚀性)工业固体废物对应。268
(3)熟悉贮存、处置场场址选择要求p199Ⅰ类场和Ⅱ类场的共同要求。1)所选场址应符合当地城乡建设总体规划要求。2)在工业区和居民集中区主导风向下风侧,厂界距居民集中区500m以外。3)应选在满足承载力要求的地基上。4)应避开断层、断层破碎带、溶洞区,以及天然滑坡或泥石流影响区。5)禁止选在江河、湖泊、水库最高水位线以下的滩地和洪泛区。6)禁止选在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他需要特别保护的区域。Ⅰ类场的其他要求:应优先选用废弃的采矿坑、塌陷区。Ⅱ类场的其他要求1)应避开地下水主要补给区和饮用水源含水层。2)应选在防渗性能好的地基上。天然基础层地表距地下水位的距离不得小于1.5m。当天然基础层的渗透系数大于1.0×10-7cm/s时,应采用天然或人工材料构筑防渗层,防渗层的厚度应相当于渗透系数1.0×10-7cm/s和厚度1.5m的粘土层的防渗性能。269
(4)了解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项目1)渗滤液及其处理后的排放水应选择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的特征组分作为控制项目。2)地下水贮存、处置场投入使用前,以《地下水质量标准》规定的项目为控制项目;使用过程中和关闭或封场后的控制项目,可选择所贮存、处置的固体废物的特征组分。3)大气贮存、处置场以颗粒物为控制项目,其中属于自燃性煤矸石的贮存、处置场,以颗粒物和二氧化硫为控制项目。270
注册环评师考试试题1/21、河流断面宽深比( )可视为矩形河流。A=15B≥20C=10D<102、年均流量155,平均宽150,平均水深5.5,最大弯曲系数1.8,断面形状沿程变化不大,可按( )简化。A矩形平直河流B矩形弯曲河流C平直河流D非矩形河流3、生态环境1级评价,现状评价中特别要求的图件为( )A土地利用现状B资源分布图4、水的理化性质恶化,是指水体质量类型由( )AⅠ变为Ⅱ;BⅠ~Ⅲ变为Ⅳ~Ⅴ;CⅡ变为Ⅲ;DⅣ变为Ⅴ。5、生态评价等级,如选择的生态影响因子多于1个,依据其工作等级( )确定。A低B中C较高D高6、土壤质量分类,Ⅰ类适用于( )A果园B林地C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地D蔬菜地7、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中,排放氰化氢的排气筒不得低于( )A15mB50mC30mD25m271
注册环评师考试试题2/28、结构施工阶段,昼间噪声()A65B70C75D809、地面水环评工作等级划分中()不计入污水排放量A间接冷却水B循环水C含污染物极少的清净下水D热量大的冷却水10、水数学模式中,当预测不考虑溶解氧时,托马斯模式为一维,适用条件()沉降作用明显11、环境基础标准包括()A标准中需要统一的技术术语B编制质量标准和排放标准的基础数据C标准中需要统一的符号图形D标准中需要统一的信息编码12、土壤质量分类中,Ⅰ类适用于()A自然保护区B集中式茶园C基本农田保护区D集中式牧场13、《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适用于()A火电厂排放的大气污染物;B化工厂生产装置排放的大气污染物(恶臭物质除外);C电镀厂生产装置排放的大气污染物(恶臭物质除外);D钢铁厂高炉排放的NOx272
谢谢大家!祝:大家取得优异的成绩!273'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hjt2.1-1993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总钢
- hjt349-2007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陆地石油天然气开发建设项目
- hjt89-2003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石油化工建设项目 扫描版
- hjt88-2003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水利水电工程
-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公众参与(征求意见稿)
- sj2555-1984 电子设备隔振器设计与应用技术导则
- 0510建筑系统门窗技术导则(草稿)
- syt6375-1998 石油企业能源综合利用技术导则
- syt6375-2008 石油企业能源综合利用技术导则
- 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监测系统分项能耗数据采集技术导则080702
- 浙江省工业建筑色彩设计技术导则(试行)
- 泡沫玻璃保温板外墙外保温系统应用技术导则
-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hjt2.2-1993 地面水环境1
- 北京公共租赁住房建设技术导则
- 北京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及两限房建设技术导则
- 浙江省山塘综合整治技术导则
- 吉林城市综合管廊建设技术导则
-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村危房评定技术导则(试行)》
相关文档
- 2012《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章节习题集答案.doc
- 环评师考试《技术导则与标准》历年05-13真题及答案(整理打印).doc
- 环评师考试《技术导则与标准》历年真题及答案(整理打印).doc
- GBT14909-2005能量系统用分析技术导则.pdf
- GBT15512-2009评价企业节约钢铁材料技术导则.pdf
- GBT18857-2008配电线路带电作业技术导则.pdf
- GBT22413-2008海水综合利用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pdf
- GBT25738-2010核电厂电动机调试技术导则.pdf
- GBT25739-2010核电厂阀门调试技术导则.pdf
- GBT25875-2010草原蝗虫宜生区划分与监测技术导则.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