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9.50 KB
  • 83页

项目施工工艺标准汇总

  • 8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同煤开源街西延二标道路工程施工工艺中交一公局第三工程有限公司同煤开源街西延二标项目经理部 项目施工工艺汇总根据同煤开源街西延二标项目的施工,现把施工工艺汇总如下:序号施工工艺名称备注1路基施工工艺2深基坑开挖施工工艺3污水顶管施工工艺4开源街西延隧道施工工艺5二灰砂砾施工工艺6水稳碎石施工工艺7沥青路面施工工艺 顶管施工工艺1、目的明确桥顶管作业的工艺流程、操作要点和相应的工艺标准,指导、规范顶管作业施工。2、编制依据(1)建设部《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文件》(2)《市政公用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建设部)(3)《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90)(4)《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J14-87)(5)《城市道路路基施工及验收规范》(CJJ44-91)(6)《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2001)(7)《公路工程水文勘测设计规范》(JTGC30-2002)(8)《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03)(9)《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064-98)(10)《公路工程混凝土结构防腐蚀技术规范》(JTG/TB07-01-2006)3、适用范围适用于各种土质层和砂类土、碎(卵)石土或中等硬度以下基岩的顶管施工。施工前应根据不同的地质采用不同的方法。4、施工方法及工艺要求4.1施工准备顶管场地应根据地形、地质、水文资料和顶管标高等情况结合施工技术的要求,须作准备工作如下:首先确定顶管工作井位置:按照基线控制网及工作井设计坐标,用全站仪精确放出井位。。4.2泥浆制备在砂类土、碎(卵)石土或黏土夹层中钻孔,采用膨润土泥浆护壁。在黏性土中钻孔,当塑性指数大于15,可利用孔内原土造浆护壁。 钻孔施工时随着孔深的增加向孔内及时、连续地补浆,维持护筒内应有的水头,防止孔壁坍塌。桩孔砼灌注时,孔内溢出的泥浆引流至泥浆池内,利用于下一基桩钻孔护壁中。4.3埋设护筒钻孔前设置坚固、不漏水的孔口护筒。护筒内径大于桩径20cm,护筒顶面高出施工水位或地下水位2m,在旱地或筑岛时还高出施工地面0.2-0.3m。护筒埋置深度符合下列规定:岸滩上,黏性土不小于1m,砂类土不小于2m。当表层土松软时,将护筒埋置到较坚硬密实的土层中至少0.5m。岸滩上埋设护筒,在护筒四周回填黏土并分层夯实;护筒顶面中心与设计桩位偏差不大于5cm,倾斜度不大于1%。4.4钻机就位及钻孔4.4.1、钻机就位前,应对钻孔各项准备工作进行检查。钻机安装后的底座和顶端应平稳,在钻进中不应产生位移或沉陷。就位完毕,施工队对钻机就位自检。4.4.2、钻孔前,按施工设计所提供的地质、水文资料绘制地质剖面图,挂在钻台上。针对不同地质层选用不同的钻头、钻进压力、钻进速度及适当的泥浆比重。4.4.3、钻孔作业应分班连续进行,填写钻孔施工记录,交接班时应交待钻进情况及下一班应注意事项。应及时对钻孔泥浆及钻机对位进行检测,不符合要求时,应及时调整。应经常注意地层变化,在地层变化处应捞取样渣保存。4.4.4、钻孔过程中应观察主机所在地面和支脚支承地面处的变化情况,发现沉降现象及时停机处理。因故停机时间较长时,应将套管口保险钩挂牢。4.4.5、当钻孔深度达到设计要求时,对孔深、孔径、孔位和孔形等进行检查,确认满足设计要求后,立即填写终孔检查证,并经地监理工程师认可,方可进行孔底清理和灌注水下混凝土的准备工作。4.5清孔清孔的目的是使孔底沉碴、泥浆相对密度、泥浆中含钻渣量等指标符合规范要求,钻孔达到要求后采用换浆法进行清孔。成孔质量标准和检验方法 序号检验项目允许偏差检验方法1孔位中心偏心≤50mm检孔器,或用电子孔斜仪检测2孔径不小于设计孔径检孔器检查,测量孔顶、底、中3倾斜度<1%4孔深摩檫桩不小于设计孔深测绳检查柱桩不小于设计孔深,并进入设计地层5沉淀厚度摩檫桩≤300mm沉淀盒检查柱桩≤100mm沉淀盒检查6清孔后泥浆指标相对密度:1.03~1.10粘度:17~20Pa.s含砂率:<2%胶体率:>98%用仪器检测4.6钢筋笼骨架的制作安装原材料检验:钢筋须按不同规格、等级、牌号及生产厂家分批验收,分别堆放,不得混杂,立牌以便识别。钢筋应具有出厂质量证明书,使用前需按规范要求抽检,符合规范要求的方能使用到工程中。4.2.2钢筋笼制作:钢筋在钢筋加工场下料,运至现场加工。对于较短的桩基,钢筋笼宜制作成整体,一次吊装就位。对于孔深较大的桩基,钢筋笼可分节制作(分段长度尽量加长,以减少分节节段),现场进行安装对接。对接可采用镦粗直螺纹套筒连接、搭接焊或帮条焊(采用搭接焊时需在钢筋笼上预留搭接长度)。钢筋笼制作,先按2m 间距排列加强箍筋,加强筋与地面接触处垫等高木方,然后在外侧绑扎主筋,最后绑扎螺旋筋,定位筋在钢筋笼骨架上间隔2m沿桩周等距离分布,以保证钢筋笼底居中下放。在钢筋笼箍筋上按3~5m间距套上滚轮砼垫块,同一断面对称布置4个,以确保钢筋保护层厚度。为使砼导管能顺利升降,防止与钢筋笼卡挂,钢筋焊接时,应使主筋内缘光滑,钢筋接头不得侵入主筋内净空,钢筋笼下端用加劲筋全部封住露头,保证下端平齐。4.2.3骨架的起吊和就位钢筋笼制作完成后,吊装和安装采用汽车吊,为了保证钢筋笼起吊时不变形,对于长骨架,起吊前应在加强箍筋处内焊接三角或十字支撑,以加强其刚度。采用两点吊装时,第一吊点设在钢筋笼的下部,第二点设在距钢筋笼顶部三分之一处之处。起吊前应在骨架内部临时绑扎两根杉木杆以加强其刚度。起吊时,先提第一点,使骨架稍提起,再与第二吊同时起吊。待骨架离开地面一定高度后,第一吊点停吊,继续提升第二吊点。随着第二吊点不断上升,慢慢放松第一吊点,直到骨架同地面垂直,停止起升。解除第一吊点。当骨架进入孔口后,应将其扶正徐徐下降,严禁摆动碰撞孔壁。然后,由下而上地逐个解去绑扎杉木杆的绑扎点及钢筋十字支撑。当骨架下降到第二吊点附近的加强箍接近孔口,可用木棍或型钢(视骨架轻重而定)等穿过加强箍筋的下方,将骨架临时支承于孔口,孔口临时支撑应满足强度和刚度要求。将吊钩移到骨架上端,取出临时支承,将骨架徐徐下降,骨架降至设计标高为止。将骨架临时支撑于护筒口,再起吊第二节骨架,使上下两节骨架位于同一垂直线上进行焊接,全部接头焊好后就可以下沉入孔,直至所有骨架安装完毕。并在孔口牢固定位,以免在灌注混凝土过程中发生浮笼现象。骨架最上端定位,必须由测定的孔口标高来计算定位筋的长度,并反复核对无误后再焊接定位。在钢筋笼上拉上十字线,找出钢筋笼中心,根据护桩找出桩位中心,钢筋笼定位时使钢筋笼中心与桩位中心重合。然后在定位钢筋顶的吊圈下面插入两根平行的工字钢或槽钢,在护筒两侧放两根平行的枕木(高出护筒5cm左右),并将整个定位钢筋支托于枕木上。钢筋骨架的制作和吊装的允许偏差为:主筋间距±0.5dmm;箍筋间距±20mm;骨架外径±10mm;骨架倾斜度±0.5%;骨架保护层厚度±20mm ;骨架中心平面位置20mm;骨架顶端高程±20mm;骨架底面高程±50mm。钢筋骨架允许偏差序号项目允许偏差(mm)检验方法1钢筋骨架在承台底以下长度±100用尺检查2钢筋骨架直径±203主钢筋间距±0.5d用尺检查不少于5处4加强筋间距±205箍筋间距或螺旋筋间距±206钢筋骨架垂直度1%吊线尺量检查4.7导管安装导管采用内径φ25-30cm,壁厚大于6mm的钢管,每节2~3m,另配1节0.5m,1节1.0m的短管。钢导管内壁光滑、圆顺,内径一致,接口严密。导管长度按孔深和工作平台高度决定。漏斗底距钻孔上口,大于一节中间导管长度。导管接头法兰盘加锥形活套,底节导管下端不得有法兰盘。采用螺旋丝扣型接头,设防松装置。导管安装后,其底部距孔底有250~400mm的高度。4.8灌注水下混凝土4.9灌注准备4.9.1水下混凝土的灌注采用垂直导管法,导管内径为25~30cm。导管使用前应进行水密承压和接头抗拉试验,严禁用压气试压。进行水密试验的水压不应小于孔内水深1.3倍的压力,也不应小于导管壁和焊缝可能承受灌注砼时最大内压力p的1.3倍,p=rchc-rwHw式中:p为导管可能受到的最大内压力(kPa);rc为砼拌和物的比度(24kN/m3);hc为导管内砼柱最大高度(m),以导管全长或预计的最大高度计;rw为井孔内水或泥浆的比度(kN/m3);Hw为井孔内水或泥浆的深度(m)。4.9.2安装导管导管采用内径φ25-30cm,壁厚大于6mm的钢管,每节2~3m,另配1节 0.5m,1节1.0m的短管。钢导管内壁光滑、圆顺,内径一致,接口严密。导管长度按孔深和工作平台高度决定。漏斗底距钻孔上口,大于一节中间导管长度。导管接头法兰盘加锥形活套,底节导管下端不得有法兰盘。采用螺旋丝扣型接头,设防松装置。导管安装后,其底部距孔底有250~400mm的高度。4.9.2二次清孔浇筑水下混凝土前应检查孔底沉渣厚度,沉渣厚度应满足设计要求;当设计无要求时:柱桩不大于10cm;摩擦桩不大于30cm。如沉渣厚度超出规范要求,则利用导管换浆进行二次清孔。4.9.3首批封底混凝土计算和控制首批封底混凝土数量,下落时有一定的冲击能量,能把泥浆从导管中排出,并能把导管下口埋入混凝土不小于1m深。足够的冲击能量能够把桩底沉渣尽可能地冲开,是控制桩底沉渣,减少工后沉降的重要环节。5.3.1首批灌注砼的数量公式(例桩径D=1.25):V≥πD2/4(H1+H2)+πd2/4h1;h1=Hwrw/rC;导管底口与孔底的距离为25-40cm,H1表示砼桩底到导管底口的高度,H2表示首批灌注砼的最小深度(导管底口到砼面的高度)为1m,h1表示泥浆底部到砼面的高度,保证导管埋入砼中的深度不小于1m。h1=Hwrw/rC=11×68/24=31.17mVr1.25=3.14×(1.25/2)2×(H1+1)+3.14×(0.25/2)2/4h1=3.14×(1.25/2)2×(0.5+1)+3.14×(0.25/2)2/4×31.17=2.23m3对孔底沉渣厚度应再次测定。如厚度符合设计要求,然后立即灌注首批砼。5.3.2砍球将首批灌注混凝土放入漏斗并砍球,首批砼灌入孔底后,立即探测孔内砼面高度,计算出导管内埋置深度,如符合要求,即可正常灌注。如发现导管内进水,表明砍球失败,需及时进行清孔。4.9.4水下混凝土灌注 桩基混凝土采用罐车运输并配合导管灌注,灌注开始后,应连续紧凑地进行,严禁中途停止。在灌注过程中,应防止混凝土拌和物从漏斗顶溢出或从漏斗外掉入孔底,使泥浆内含有水泥而变稠凝结,致使测探不准确;应注意观察管内混凝土下降和孔内水位升降情况,及时测量孔内混凝土面高度,正确指挥导管的提升和拆除;导管的埋置深度应控制在2~4m。同时应及时测探孔内混凝土面的位置,即时调整导管埋深。导管提升时应保持轴线竖直和位置居中,逐步提升。如导管法兰卡挂钢筋骨架,可转动导管,使其脱开钢筋笼后,再移到孔位中心。拆除导管动作要快,一般控制在5min,最长不能超过15min,否则容易造成堵管。已拆下的管节要立即清洗干净,堆放整齐。循环使用导管多次后应重新进行水密性试验。在灌注过程中,当导管内混凝土不满,含有空气时,后续混凝土要徐徐灌入,不可整斗地快速灌入漏斗和导管,以免在导管内形成高压气柱,造成堵管。当混凝土面升到钢筋骨架下端时,为了防止钢筋笼被混凝土顶托上浮,可采取以下措施:①尽量缩短混凝土总的灌注时间,防止顶层混凝土进入钢筋笼时混凝土的流动性过小。②当混凝土面接近和初进入钢筋笼时,应使导管底口处于钢筋笼底口3m以下和1m以上处,并慢慢灌注混凝土,以减小混凝土从导管底口出来后向上的冲击力;③当孔内混凝土进入钢筋骨架4m~5m以后,适当提升导管,减小导管埋置深度,以增加钢筋笼在导管口以下的埋置深度,从而增加混凝土对钢筋笼的握裹力。混凝土灌注到接近设计标高时,要计算还需要的混凝土数量,通知拌和站按需要数拌制,以免造成浪费。在灌注将近结束时,由于导管内混凝土柱高减小,超压力降低,而导管外的泥浆及所含渣土稠度增加,相对密度增大.如在这种情况下出现混凝土顶升困难时,可在孔内加水稀释泥浆,并掏出部分沉渣,使灌注工作顺利进行。在拔出最后一段长导管时,拔管速度要慢,以防止桩顶沉淀的泥浆挤入导管下形成泥心。因为耐久性混凝土粉煤灰掺量较大,部分粉煤灰可能上浮堆积在桩头,超灌高度应考虑此因素。为确保桩顶质量,在桩顶设计标高以上应超灌100cm以上。 在灌注混凝土时,每根桩应至少留取一组试件,对于桩长较长、桩径较大、浇筑时间很长时,根据规范要求增加。如换工作时,每工作班都应制取试件。试件应施加标准养护,强度测试后应填试验报告表。强度不合要求时,应及时提出报告,采取补救措施。有关混凝土灌注情况,在灌注前应进行坍落度、含气量、入模温度等检测;在各灌注时间、混凝土面的深度、导管埋深、导管拆除以及发生的异常现象等,应指定专人进行记录。4.9.5灌注砼测深方法灌注水下砼时,应及时探测孔内混凝土面至孔口的深度,以控制导管埋深。如探测不准确,易造成导管提漏,发生断桩,或导管埋深太多,不容易提升导管。因此,灌注水下混凝土中,测深工作桩中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一定要由责任心强的人来操作。目前测深多用重锤法,重锤的形状是锥形,底面直径不小于10cm,重量不小于5kg。用绳系锤吊入孔内,使之通过泥浆沉淀层而停留在砼表面(或表面下10-20厘米)根据测绳所示锤的沉入深度作为砼灌注深度。4.10施工工艺流程图泥浆处理现场平整埋设护筒钻机就位钻孔第一次清孔测孔深、沉渣下钢筋笼下导管第二次清孔测沉渣浇筑砼泥浆补充制作钢筋笼 5、质量检验标准详见钻孔桩质量检验标准。6、钻孔桩常见事故的预防及处理。常见的钻孔(包括清孔时)事故及处理方法分述如下:6.1坍孔各种钻孔方法都可能发生坍孔事故,坍孔的特征是孔内水位突然下降,孔口冒细密的水泡,出渣量显著增加而不见进尺,钻机负荷显著增加等。6.1.1坍孔原因①、泥浆相对密度不够及其它泥浆性能指标不符合要求,使孔壁未形成坚实泥皮。②、由于出渣后未及时补充泥浆(或水),或河水、潮水上涨,或孔内出现承压水,或钻孔通过砂砾等强透水层,孔内水流失等而造成孔内水头高度不够。③、护筒埋置太浅,护筒底口处、坍塌或孔口附近地面受水浸湿泡软,或钻机直接接触在护筒上,由于振动使孔口坍塌,扩展成较大坍孔。④、在松软砂层中钻进进尺太快。⑤、提出钻头时,回转速度过快,空转时间太长。⑥、水头太高,使孔壁渗浆或护筒底形成反穿孔。⑦、清孔后泥浆相对密度、粘度等指标降低,用空气吸泥机清孔泥浆吸走后未及时补浆,使孔内水位低于地下水位。⑧、清孔操作不当,供浆管嘴直接冲刷孔壁、清孔时间过久或清孔停顿时间过长。⑨、吊入钢筋骨架时碰撞孔壁。6.1.2坍孔的预防和处理①、在松散粉砂土或流砂中钻进时,应控制进尺速度,选用较大相对密度、粘度、胶体率的泥浆或高质量泥浆。②、发生孔口坍塌时,可立即拆除护筒并回填钻孔,重新埋设护筒再钻。③、如发生孔内坍塌,判明坍塌位置,回填砂和粘质土(或砂砾和黄土)混合物到坍孔处以上1m-2m ,如坍孔严重时应全部回填,待回填物沉积密实后再行钻进。④、清孔时应指定专人补浆,保证孔内必要的水头高度。供浆管最好不要直接插入钻孔中,以免冲刷孔壁。应扶正吸泥机,防止触动孔壁。不宜使用过大的风压,不宜超过1.5-1.6倍钻孔中水柱压力。⑤、吊入钢筋骨架时应对准钻孔中心竖直插入,严防触及孔壁。6.2钻孔偏斜各种钻孔方法均可能发生钻孔偏斜事故。6.2.1偏斜原因①.钻孔中遇有较大的孤石或探头石②.在有倾斜的软硬地层交界处,岩面倾斜钻进;或者粒径大小悬殊的砂卵石层中钻进,钻头受力不均。③.扩孔较大处,钻头摆动偏向一方。④.钻机底座未安置水平或产生不均匀沉陷、位移。⑤.钻杆弯曲,接头不正。⑥.全压钻进。6.2.2预防和处理①.安装钻机时要使转盘、底座水平,起重滑轮缘、固定钻杆的卡孔和护筒中心三者应在一条竖直线上,并经常检查校正。②.由于主动钻杆较长,转动时上部摆动过大。必须在钻架上增设导向架,控制杆上的提引水龙头,使其沿导向架对中钻进。③.钻杆接头应逐个检查,及时调正,当主动钻杆弯曲时,要用千斤顶及时调直。6.3掉钻落物钻孔过程中可能发生掉钻落物事故。6.3.1掉钻落物原因①.掉钻落物原因卡钻时强提强扭,操作不当,使钻杆或钢丝绳超负荷或疲劳断裂。②.钻杆接头不良或滑丝。③.电动机接线错误,钻机反向旋转,钻杆松脱。 ④.转向环、转向套等焊接处断开。⑤.操作不慎,落入扳手、撬棍等物。6.3.2预防措施①.开钻前应清除孔内落物,零星铁件可用电磁铁吸取,较大落物和钻具也可用冲抓锥打捞,然后在护筒口加盖。②.经常检查钻具、钻杆、钢丝绳和联结装置。6.3.3处理方法掉钻后应及时摸清情况,若钻锥被沉淀物或坍孔土石埋住应首先清孔,使打捞工具能接触钻杆和钻锥。6.4糊钻和埋钻糊钻和埋钻常出现于正反循环回转钻进中,糊钻的特征是在细粒土层中钻进时进尺缓慢,甚至不进尺出现憋泵现象。预防和处理办法:对正反循环回转钻,可清除泥包,调节泥浆的相对密度和粘度,适当增大泵量和向孔内投入适量砂石解决泥包糊钻,选用刮板齿小、出浆口大的钻锥;严重糊钻,应停钻,清除钻渣。对钻杆内径、钻渣进出口和排渣设备的尺寸进行检查计算。6.5扩孔和缩孔扩孔比较多见,一般表局部的孔径过大。在地下水呈运动状态、土质松散地层处或钻锥摆动过大,易于出现扩孔,扩孔发生原因与坍孔相同,轻则为扩孔,重则为坍孔。若局部发生坍塌而扩孔,钻孔仍能达到设计深度则不必处理,只是混凝土灌注量大大增加。若因扩孔后继续坍塌影响钻进,应按坍孔事故处理。缩孔即孔径的超常缩小,一般表现为钻机钻进时发生卡钻、提不出钻头或者提外鸣叫的迹象。缩孔原因有两种:一种是钻锥焊补不及时,严重磨耗的钻锥往往钻出较设计桩径稍小的孔;另一种是由于地层中有软塑土(俗称橡皮土),遇水膨胀后使孔径缩小。各种钻孔方法均可能发生缩孔。为防止缩孔,前者要及时修补磨损的钻头,后者要使用失水率小的优质泥浆护壁并须快转慢进,并复钻二三次;或者使用卷扬机吊住钻锥上下、反复扫孔以扩大孔径,直至使发生缩孔部位达到设计要求为止。对于有缩孔现象的孔位,钢筋笼和导管安装后须及时灌注混凝土,以免桩身缩径或露筋. 6.6梅花孔(或十字孔)常发生在以冲击锥钻进时,冲成的孔不圆,叫做梅花孔或十字孔。6.6.1形成原因①.锥顶转向装置失灵,以致冲锥不转动,总在一个方向上下冲击。②.泥浆相对密度和粘度过高,冲击转动阻力太大,钻头转动困难。③.操作时钢丝绳太松或冲程太小,冲锥刚提起又落下,钻头转动时间不充分或转动很小,改换不了冲击位置。④.有非匀质地层,如漂卵石层、堆积层等易出现探头石,造成局部孔壁凸进,成孔不圆。6.6.2预防办法①.应经常检查转向装置的灵活性,及时修理或更换失灵的转向装置。②.选用适当粘度和相对密度的泥浆,并适时掏渣。③.用低冲程时,每冲击一段换用高一些冲程冲击,交替冲击修整孔形。④.出现梅花孔后,可用片、卵石混合粘土回填钻孔,重新冲击。6.7卡锥常发生在以冲击锥钻进时。6.7.1原因①.钻孔形成梅花形,冲锥被狭窄部位卡住。②.未及时焊补冲锥,钻孔直径逐渐变小,而焊补后的冲锥大了,又用高冲程猛击,极易发生卡锥。③.伸入孔内不大的探头石未被打碎,卡住锥脚或锥顶。④.孔口掉下石块或其它物件,卡住冲锥。⑤.在粘土层中冲击冲程太高,泥浆太稠,以致冲锥被吸住。⑥.大绳松放太多,冲锥倾倒,顶住孔壁。6.7.2处理方法①.当为梅花卡钻时,若锥头向下有活动余地,可使钻头向下并转动直径较大方向提起钻头。也可松一下钢丝绳,使钻锥转动一个角度,有可能将钻锥提出。②.卡钻不宜强提以防坍孔、埋钻。宜用由下向上顶撞的办法,轻打卡点的石头,有时使钻头上下活动,也能脱离卡点或使掉入的石块落下。 ③.用较粗的钢丝绳带打捞钩或打捞绳放进孔内,将冲锥勾住后,与大绳同时提动,或交替提动,并多次上下、左右摆动试探,有时能将冲锥提出。④.在打捞过程中,要继续搅拌泥浆,防止沉淀埋钻。⑤.用其它工具,如小冲锥、小掏渣筒等下到孔内冲击,将卡锥的石块挤进孔壁,或把冲锥碰活动脱离卡点后,再将冲锥提出。但要稳住大绳以免冲锥突然下落。⑥.用压缩空气或高压水管下入孔内,对准卡锥一侧或吸锥处适当冲射一些时候,使卡点松动后强行提出。⑦.使用专门加工的工具将顶住孔壁的钻头拨正。⑧.用以上方法提升锥无效时,可试用水下爆破提锥法。将防水炸药(小于1kg)放于孔内,沿锥的滑槽放到锥底,而后引爆,震松卡锥,再用卷扬机和链滑车同时提拉,一般是能提出的。6.8外杆折断常见于旋转钻机。6.8.1折断原因①.用水文地质或地质钻探小直径钻杆来作桥梁大孔径钻孔桩用,其承受扭矩能力小,容易扭断。②.钻进中选用的转速不当,使钻杆所受的扭转或弯曲等应力增大,因而折断。③.钻杆使用过久,连接处有损伤或接头磨损过甚。④.地质坚硬,进尺太快,使钻杆超负荷工作。⑤.孔中出现异物,突然增加阻力而没有及时停钻。6.8.2预防和处理①.不使用弯曲严重的钻杆,要求各节钻杆的连接和钻杆与钻头的连接丝扣完好,以螺丝套连接的钻杆接头要有防止反转松脱的固锁设施。②.钻进过程中应控制进尺速度。遇到坚硬、复杂的地质,应认真仔细操作。③.钻进过程中要经常检查钻具各部分的磨损情况和接头焊缝是否足够。不合要求者,及时更换。④.在钻进中若遇异物,须及时处理后再钻进。 ⑤.如已发生钻杆折断事故,可按前述打捞方法将掉落钻杆打捞上来。并检查原因,换用新或大钻杆继续钻进。6.9钻孔漏浆6.9.1漏浆原因①.在透水性强的砂砾或流砂中,特别是在有地下水流动的地层中钻进时,稀泥浆向孔壁外漏失。②.护筒埋置太浅,回填土夯实不够,致使刃脚漏浆。③.护筒制作不良,接缝不严密,造成漏浆。④.水头过高,水柱压力过大,使孔壁渗浆。6.9.2处理办法①.凡属于第一种情况的回转钻机应使用较粘稠或高质量的泥浆钻孔。冲击钻机可加稠泥浆或回填粘土掺片石、卵石反复冲击增强护壁。②.属于护筒漏浆的,应按前述有关护筒制作与埋设的规范规定办理。如接缝处漏浆不严重,可由潜水工用棉、絮堵塞,封闭接缝。如漏水严重,应挖出护筒,修理完善后重新埋设。7、钻孔桩断桩常见事故及处理7.1首批混凝土封底失败7.1.1事故原因和预防措施⑴导管底距离孔底大高或太低。原因:由于计算错误,使导管下口距离孔底太高或太低。太高了使首批砼数量不够,埋不了导管下口(1米以上)。太低了使首批砼下落困难,造成泥浆与混凝土混合。预防措施:准确测量每节导管的长度,并编号记录,复核孔深及导管总长度。也可将拼装好的导管直接下到孔底,相互校核长度。⑵首批砼数量不够。原因:由于计算错误,造成首批砼数量不够,埋管失败。预防措施:根据孔径、导管直径认真计算和复核首批砼数量。⑶首批混凝土品质太差。 原因:首批砼和易性太差,翻浆困难。或坍落度太大,造成离析。预防措施:搞好配合比设计,严格控制混凝土和易性。⑷导管进浆。导管密封性差,在首批砼灌注后,由于外部泥浆压力太大,渗入导管内,造成砼与泥浆混和。7.1.2处理办法首批混凝土封底失败后,应拨出导管,提起钢筋笼,立即清孔。7.2供料和设备故障使灌注停工7.2.1事故原因和预防措施原因:由于设备故障,混凝土材料供应问题造成停工较长时间,使混凝土凝结而断桩。预防措施:施工前应做好过程能力鉴定,对于部分设备考虑备用;对于发生的事故应有应急预案。7.2.2处理方法⑴如断桩距离地面较深,考虑提起钢筋笼后重新成孔。⑵如断桩距离地面较浅,可采用接桩。⑶如原孔无法利用,则回填后采取补桩或原桩位重新钻孔的办法。7.3灌注过种中坍孔7.3.1事故原因和预防措施原因:由于清孔不当、泥浆过稀、下钢筋笼时碰撞孔壁、致使在灌注过程中发生坍孔。预防措施:详见第6.1.1节。7.3.2处理办法⑴如坍孔并不严重,可继续灌注,并适当加快进度。⑵如无法继续灌注,应及时回填重新成孔。7.4导管拨空、掉管。7.4.1事故原因和预防⑴导管拨空 原因:由于测量和计算错误,致使灌注砼时导管拨空,对管内充满泥浆;或导管埋深过少,泥浆涌入导管。预防措施:应认真测量和复核孔深、导管长度;应对导管埋深适当取保守数值。⑵掉管原因:导管接头连接不符合要求;导管挂住钢筋笼,强拉拉脱等。预防措施:每次拆管后应仔细重新连接导管接头;导管埋深较大时应及时拆管。7.4.2处理办法⑴混凝土面距离地面较深时应重新成孔。⑵混凝土面距离地面较浅可采取接桩办法。7.5灌注过程中混凝土上升困难、不翻浆。7.5.1事故原因⑴混凝土供料间隔时间太长,灌注停顿,混凝土流动性变小。⑵混凝土和易性太差。⑶导管埋深过大。⑷在灌注将近结束时,由于导管内混凝土柱高减小,超压力降低。⑸导管外的泥浆及所含渣土稠度增加,相对密度增大。7.5.2补救措施:⑴提起导管,减少导管埋深。⑵接长导管,提高导管内混凝土柱高。⑶可在孔内加水稀释泥浆,并掏出部分沉淀土。7.6灌注高度不够7.6.1事故原因和预防原因:测量不准确;桩头预留量太少。预防措施:可采用多种方法测量,确保准确;桩头超灌预留量可适当加大。7.6.2处理办法挖开桩头,重新接桩处理。 承台施工工艺1、目的明确承台施工作业的工艺流程、操作要点和相应的工艺标准,指导、规范承台施工。2、编制依据(1)建设部《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文件》(建标[2002]92号)(2)《市政公用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建设部)(3)《城市桥梁设计准则》(CJJ11-93)(4)《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90)(5)《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J14-87)(6)《城市道路路基施工及验收规范》(CJJ44-91)(7)《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2001)(8)《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D60-2004)(9)《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D63-2007)(10)《公路工程水文勘测设计规范》(JTGC30-2002)(11)《公路钢筋砼及预应力砼桥涵设计规范》(JTJD62-2004)(12)《公路桥涵钢结构及木结构设计规范》(JTJ025-86)(13)《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03) (14)《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064-98)(15)《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004-89)(16)《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JTG/TB02-01-2008)(17)《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J041-2000)(18)《公路圬工桥涵设计规范》(JTGD61-2005)(19)《公路工程混凝土结构防腐蚀技术规范》(JTG/TB07-01-2006)3、适用范围适用于承台施工。4、施工工艺及技术要求承台分为水上和陆上承台,陆上承台主要采取放坡开挖,对不利放坡开挖的可采与插打钢板桩围堰施工;在水中修建承台,当设计承台底面位于河床以下时(低承台),可采用钢板桩围堰、双壁钢围堰修建承台。设计承台底面在低水位以上时(高承台),宜采用吊箱围堰修建承台。4.1基坑放坡开挖桩身砼达到一定的强度后进行基坑开挖。在基坑开挖线以外5m处设置纵横向截水沟将地表水引入天然水沟。基坑排水采取在基坑四周设排水沟及集水坑,并由专人负责排除基坑积水,严禁积水浸泡基坑。采用挖掘机放坡开挖,坑底预留30cm人工清底。并根据地质情况,设置木桩或钢管桩等临时支护措施,防止边坡坍塌。4.2钢板桩围堰见明挖基础钢板桩围堰要求。4.3双壁钢围堰4.3.1双壁钢围堰应进行专门设计,围堰的尺寸、强度、刚度及结构稳定性、锚碇方法等应满足设计及施工要求,围堰高度应按下沉深度和施工期间可能出现的最高水面高程及浪高等因素确定。当围堰需下沉到岩面时,可按岩面及风化层情况做成等高或与岩面相同倾斜度的不等高刃脚。围堰顶面可做为施工平台。4.3.2 双壁钢围堰宜分节、分块在工厂制造,块件大小可按制造设备、运输条件、工地安装起吊及移运能力决定。出厂前,应按设计检查复核块件结构尺寸,应采用适当方法对块件焊接质量进行检验,必要时应做水压试验,发现焊缝渗漏处应将焊缝铲除烘干重焊。4.3.3钢围堰拼装质量应符合下列规定:(1)总体尺寸:每节钢围堰拼装完成后,整体尺寸应与设计要求相符,允许偏差应符合下列规定:平面直径±D/800(D为直径)。顶平面相对高差:全围堰20mm,井箱相邻点10mm。井箱厚度±1.5mm。(2)拼焊质量:上下隔舱板对齐,各相邻水平环形板对齐,上下竖向肋角必须和水平环形板焊牢。相邻块件外壁板对接应准确,错差不大于1mm,接缝缝隙0~2mm,可采用对接焊、搭接焊或贴板焊接,但必须满焊并保证水密。所有壁板和隔舱板的工地焊缝,都应作煤油渗透试验,不合格者应将焊缝铲除重焊。4.3.4双壁钢围堰落至基岩面或不被冲刷的地层中修建低承台的钻孔桩基础时,围堰浮运、定位、接高、水中下沉、落底、土中下沉和清基等,除应符合铁道部现行桥涵施工标准的有关规定外,尚应符合《双壁钢围堰制造、浮运、下沉工法》(TLEJGF-93-21)的有关要求,使预埋在水中及封底混凝土中的钻孔钢护筒位置满足设计要求,使钢围堰顶面满足施工平台设置需要。采用双壁钢围堰修建桩基高承台时,可采用先下围堰并在其上设工作平台施工基桩,或先施工基桩后下围堰,在清基封底后再抽水浇筑承台混凝土。4.3.5双壁钢围堰落底的允许偏差应满足设计要求,设计无要求时应符合下列规定:围堰底面平均高程符合设计规定,围堰最大倾斜度不大于围堰高度1/50,围堰顶、底面中心位移不大于25cm再加围堰高度1/50,平面扭转角不大于2°。4.4吊箱围堰4.4.1吊箱围堰应进行专门设计,除结构尺寸、强度、刚度、吊装方法应满足施工要求外,应做好抗浮力和防漏水设计。4.4.2 围堰底板结构除应满足浇筑水下封底混凝土和抽水浇筑承台混凝土时受力需要外,应考虑定位桩施工偏差因素,使加劲肋和横梁避开开桩孔位置。底板开桩孔,宜按基桩平面投影桩径,再放大若干。围堰边板一般采用单壁,做成拆装式,当利用边板做承台外模时,应保证满足承台结构尺寸要求。围堰支撑体系应满足吊装整体吊箱围堰和浇筑封底混凝土整体受力需要。围堰底板、边板、封板之间的接缝,应有可靠的防漏水措施。4.4.3吊箱围堰可视水深情况,采取在浮箱上或工作平台上先组拼成整体,再浮运、吊装到已沉好的定位桩上,或采取在基桩外侧搭设临时工作平台进行现场组拼、吊装到定位桩上。吊箱围堰的定位桩,一般可利用正式桩,也可在基桩范围外另打定位桩,利用吊装后的吊箱围堰搭设工作平台,再进行桩基施工。4.3.4应做好围堰吊装前各项准备工作。测量墩、台纵、横中心线和每根基桩中心线及高程用的工作平台,应稳定、安全、拆装方便,满足高精度测量工作需要。围堰定位桩顶,应按围堰安装要求认真修整,满足安装需要。4.4.5吊箱围堰水下封底混凝土厚度,应按抽水时围堰不上浮原则计算确定,一般不宜小于1m,浇筑混凝土宜采用多导管对称、分块进行施工。浇筑承台混凝土时,也应采取对称、水平分层进行连续施工。4.4.6吊箱围堰拼装、就位质量应符合下列规定:(1)内侧平面尺寸偏差应不大于长、宽的1/700,做承台外模时,在承台范围不小于设计尺寸。(2)内侧平面对角线偏差应不大于对角线长度的1/500。(3)底板预留孔位偏差为±20mm结构接缝满足水密要求。(4)围堰整体最大倾斜度应不大于箱体高的1/50,且承台顶面处基础边缘距设计中心线尺寸偏差50mm;箱体高程满足设计要求。(5)围堰中线扭转角应不大于1°。(6)围堰做承台外模时,中轴线偏位应不大于15mm。测设基坑平面位置、标高挖掘机开挖凿除桩头检测桩基基底处理绑扎钢筋安装模板灌筑混凝土与墩台身接缝处理基坑防护制作混凝土试件集水井法抽水混凝土拌制、输送 放坡开挖承台施工工艺流程测量放线等准备工作导向装置定位分节吊装、插打钢板桩琐口止水平整基底、清除淤泥钢板桩设计浇筑承台水下封底砼浇筑平台、导管布设钢围堰内抽水与清渣割除钢护筒、桩头处理、封底砼顶部找平承台钢筋架立、绑扎及冷却水管安装钢筋加工与运输承台砼浇筑(干施工)砼制备与运输砼养护、浇筑平台拆除下道工序(墩身)施工 4.5凿除桩头、桩基检测破桩头前,应在桩体侧面用红油漆标注高程线,以防桩头被多凿,造成桩顶伸入承台内高度不够。破除桩头时应采用风枪结合人工凿除,上部采用风枪凿除,下部留有10~20cm由人工进行凿除。凿除过程中保证不扰动设计桩顶以下的桩身砼。严禁用挖掘机或铲车将桩头强行拉断,以免破坏主筋。将伸入承台的桩身钢筋清理整修成设计形状,复测桩顶高程,进行桩基检测。桩头凿完后经检测合格,并报监理验收后方可浇筑砼垫层。4.6钢筋绑扎承台基坑开挖至设计基底高程经检验合格后,立即浇筑基础垫层砼。钢筋绑扎应在垫层砼达到设计强度75%后进行。在垫层面上放出钢筋的外围轮廓线,并用油漆标出每根钢筋的平面位置。承台钢筋集中加工,现场进行绑扎,钢筋的间距按设计图及规范要求办理,并做好钢筋保护层。4.7模板 承台模板宜采用大块钢模,吊机配合安装。也可采用组合钢模板,胶合板支立。模板立设在钢筋骨架绑扎完毕后进行。采用绷线法调直,吊垂球法控制其垂直度。加固通过型钢、方木、拉杆与基坑四周坑壁挤密、撑实,确保模板稳定牢固、尺寸准确。墩身预埋钢筋的绑扎在模型立设完毕后进行,根据模型上口尺寸控制其准确性,采用与承台钢筋焊接,形成一个整体骨架以防移位4.8灌注砼混凝土采用集中拌合,自动计量,罐车运输,泵送混凝土施工,插入式振捣器振捣。混凝土的浇筑环境温度昼夜平均不低于5℃或最低温度不低于-3℃,局部温度也不高于+40℃,否则采用经监理工程师批准的相应防寒或降温措施。在下层混凝土初凝或能重塑前浇筑完上层混凝土,混凝土下落高差大于2.0米时,设串筒或溜槽。混凝土分层浇筑,分层厚度控制在30~45cm。振捣采用插入式振动器,振捣时严禁碰撞钢筋和模型。振动器的振动深度一般不超过棒长度2/3~3/4倍,振动时要快插慢拔,不断上下移动振动棒,以便捣实均匀,减少混凝土表面气泡。振动棒插入下层混凝土中5~10cm,移动间距不超过40cm,与侧模保持5~10cm距离,对每一个振动部位,振动到该部位混凝土密实为止,即混凝土不再冒出气泡,表面平坦泛浆。4.9基坑回填砼达到设计强度后进行基坑回填,如图下图所示,基坑四周同步进行;回填土分层回填,每层厚度10~20cm,用3TA55冲击夯夯实。 4.10养生在混凝土浇筑完成并且初凝后,予以洒水养护保证混凝土表面经常处于湿润状态为准,养生期应符合规范要求。在混凝土表面盖上保持湿润的塑料薄膜等能延续保持湿润的材料,养护用水及材料不能使混凝土产生不良外观质量影响。5、质量要求及验收标准5.1质量要求墩台施工前在基础顶面放出墩、台中线和墩台内、外轮廓线的准确位置。若墩台截面积不大时,混凝土连续一次浇筑完成,以保证其整体性。5.2验收标准混凝土表面不得出现蜂窝、麻面、裂纹等。墩台施工允许误差,除设计有特殊规定外,符合下表的规定。墩台施工允许误差序号项目允许误差(mm)1模板标高±10轴线82墩台前后、左右边缘距设计中心线尺寸+20,03简支梁与连续梁支承垫石顶面高程0,-3每孔(每联)梁一端两支承垫石顶面高差3空心墩台施工工艺1、目的明确空心墩身施工作业的工艺流程、操作要点和相应的工艺标准,指导、规范墩台身施工。2、编制依据 《桥涵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415-2003);《混凝土与砌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424-2003);《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GB3077-99);《砼泵送施工技术规程》(JG/T3064-1999);《施工图设计文件》3、适用范围适用于空心墩墩身施工。4、空心墩台施工方法墩身外侧模板选用大块钢模板,内侧采用定型钢模板。对于收坡高墩,且同类型桥墩数量较多的,应采用大块成套钢模,分段支立、浇灌,在不同墩位间倒用。空心墩底部的实心部分单独分次浇筑,墩身每次的最高高度控制在4m以内,施工中加强施工组织。墩身钢筋、模板根据地形、墩高等条件由汽车起重机、自制提升架负责垂直提升,混凝土由混凝土泵或泵车泵送入模。超过25m的空心墩采用翻模施工。4.1工艺流程清理基础顶面灌注墩底实体混凝土混凝土拌制、运输制作混凝土试件测量放样测量放样绑扎墩身钢筋立模绑扎墩身钢筋养护灌注空心墩混凝土混凝土拌制、运输制作混凝土试件立空心墩模板绑扎墩顶纪及墩帽实体钢筋灌注墩顶及墩帽实体混凝土混凝土拌制、运输制作混凝土试件立墩顶及墩帽实体模板 空心墩台施工工艺流程图4.1.1模板工程墩台身外模模板采用大块整体钢模,选用不少于6mm厚钢板面板,加工时,派专业工程师在加工厂家进行全过程跟踪,保证面板、平整度、接缝、尺寸误差的质量要求。内模采用组合钢模。模板进场后,进行清理、打磨,以无污痕为标准,刷脱模剂,并用塑料薄膜进行覆盖。立模前进行试拼,保证平整度小于3mm ,加固采用内撑和外加拉杆形式,保证空心薄壁误差小于5mm。搭设支架时,在两个互相垂直的方向加以固定,支架支承在可靠的地基上。墩台空心内的顶部采用搭设碗扣支架,φ50钢管加固,安装好后,检查轴线、高程,保证模板、支架在灌注混凝土过程中受力后不变形、不移位。4.1.2钢筋的制备基本要求:钢筋具有出厂合格证;钢筋表面洁净、平直、无局部弯折,使用前将表面油腻、鳞锈等清除干净;带肋、光圆钢筋及盘条,其性能分别符合规定;各种钢筋下料尺寸、钢筋的弯制和末端符合设计及规范要求。钢筋安装要求:承台与墩台基础锚固筋按规范和设计要求连接牢固,形成一体;基底预埋钢筋位置准确,满足钢筋保护层的要求,墩身钢筋与预埋钢筋按50%接头错开配置;墩身钢筋规格多、数量大,为确保施工精度和绑扎质量,钢筋绑扎作业在固定胎架上绑扎;采用定型塑料垫块,保证钢筋的保护层厚度。4.1.3混凝土浇注混凝土浇筑分三阶段进行,墩底实体段、墩身空心薄壁、墩顶及墩帽实体段。混凝土采用拌和站生产,输送车运输,泵送入模。浇筑前,对支架、模板、钢筋和预埋件进行检查,模板内的杂物、积水和钢筋上的污垢清理干净;模板缝隙填塞严密,模板内面涂刷脱模剂;检查混凝土的均匀性和坍落度;浇筑混凝土使用的脚手架,便于人员与料具上下,并保证安全。混凝土分层浇筑厚度不超过30cm;采用插入式振动棒振捣。混凝土浇筑连续进行,如因故必须间断时,其间断时间小于前层混凝土的初凝时间,允许间断时间经试验确定,若超过允许间断时间,按工作缝处理。墩身截面突变处不设施工缝。对于工作缝,周边应预埋直径不小于16mm的钢筋或其他铁件,埋入与露出长度不应小于钢筋直径的30倍,间距不应大于直径的20倍。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随时观察所设置的预埋螺栓、预留孔、预埋支座的位置是否移动,若发现移位时及时校正;预留孔的成型设备及时抽拔或松动;在灌注过程中注意模板、支架等支撑情况,设专人检查,如有变形,移位或沉陷立即校正并加固,处理后方可继续浇筑。结构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及时用塑料薄膜包裹洒水养护。 墩身下实体段、空心段、上实体段混凝土施工时,特别注意实体段与空心墩身连接处的混凝土质量和外观。特别在实体段,由于一次浇筑混凝土体积过大,采取和承台相同措施降低水化热。5、控制标准墩台模板允许偏差和检验方法序号项目允许偏差(mm)检验方法1前后、左右距中心线尺寸±10测量检查每边不少于2处2表面平整度31m靠尺检查不少于5处3相邻模板错台1尺量检查不少5处4空心墩壁厚±3尺量检查不少5处5同一梁端两垫石高差2测量检查6墩台支承垫石顶面高程0~-5经纬仪测量7预埋件和预留孔位置5纵横两向尺量检查混凝土墩台允许偏差和检验方法序号项目允许偏差(mm)检验方法1墩台前后、左右边缘距设计中心线尺寸±20测量检查不少于5处2空心墩壁厚±53桥墩平面扭角2°4表面平整度51m靠尺检查不少于5处5简支混凝土梁每片砼梁一端两支承垫石顶面高差3测量检查每孔砼梁一端两支承垫石顶面高差467支承垫石顶面高程0~-108预埋件和预留孔位置5 支架现浇箱梁施工工艺1、目的明确箱梁支架现浇施工工艺、操作要点和质量标准,规范和指导现浇箱梁施工作业。2、编制依据(1)建设部《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文件》(建标[2002]92号)(2)《市政公用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建设部)(3)《城市桥梁设计准则》(CJJ11-93) (4)《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90)(5)《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J14-87)(6)《城市道路路基施工及验收规范》(CJJ44-91)(7)《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2001)(8)《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D60-2004)(9)《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D63-2007)(10)《公路工程水文勘测设计规范》(JTGC30-2002)(11)《公路钢筋砼及预应力砼桥涵设计规范》(JTJD62-2004)(12)《公路桥涵钢结构及木结构设计规范》(JTJ025-86)(13)《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03)(14)《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064-98)(15)《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004-89)(16)《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JTG/TB02-01-2008)(17)《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J041-2000)(18)《公路圬工桥涵设计规范》(JTGD61-2005)(19)《公路工程混凝土结构防腐蚀技术规范》(JTG/TB07-01-2006)《注浆技术规程》(YSJ211-92、YBJ44-92);《预应力砼用钢绞线》(GB/T5224-2003);《铁路工程结构混凝土强度检测规程》(TB10426-2004);3、适用范围支架法施工适用于无通航和通行要求的桥跨,墩高在15米以内,地基条件较好的地区施工。在地势平坦起伏不大地方宜采用满堂支柱式支架,在起伏较大的埂、堤段宜采用梁柱式支架。4、施工方法及工艺要求基本施工工艺流程为:施工准备→地基处理→支架位置放线→支架搭设→支架校验调整→铺设纵横方木→安装支座→安装底模板、侧模板→底模板调平→支架预压→支架及底模调整→绑扎底板、侧板钢筋→安装波纹管→安装内模板→安装端模板→绑扎顶板钢筋→自检、报检→混凝土灌筑→混凝土养护→拆除边模和内模板→预应力张拉 →压浆、封堵端头→养护→拆除底模板和支架→桥面铺装防水层及保护层→桥面系安装4.1支架、模板的设计4.1.1支架设计支架工程设计分为:基础工程、支架、纵梁三个部分,要进行基底承载力、强度、刚度、挠度和稳定性检算,从而确定基础的形式、杆件的间距、数量和预留起拱度。支架强度安全系数大于1.4,稳定性安全系数大于1.5。首先根据现场地质情况、桥跨结构,本着施工方便、安全、经济的原则选用支架类型。(1)支架设计主要考虑以下因素:①地基处理方式及地基承载力;②荷载:模板和支架自重;梁体重量;施工人员和施工材料机具等行走运输或堆放的荷载;风力、水流冲击荷载等。③支架搭设方式;④支架的变形、沉陷等。⑤预应力施工后支点反力的变化。(2)支架设计主要检算以下因素:①强度检算:支架各构件按其计算图式进行强度计算,容许应力可按临时结构予以提高。②挠度验算③预拱度计算:包括梁体自重所产生的挠度、支架受荷载后产生的弹性变形和非弹性变形、支架基础的沉降量等。强度、刚度、稳定性必须满足设计规范的要求。4.1.2模板的构造与设计现浇梁的模板由侧模、内模、底模和端模组成。侧模板优先采用大块整体钢模板加工而成;底模可采用大块钢模或胶合板;内模及边角处的异形模板也可采用刨光处理的木模板或复合模板。模板在设计制造应满足以下要求: 模板采用大块钢模板时,特殊部位模板要制做特型模板,模板排列规则有序,线条美观,模板缝隙严密平整,不漏浆,支撑牢靠,满足强度和刚度的要求。模板的全长及跨度要考虑反拱度及预留压缩量。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及稳定性,能够承受施工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各项荷载及震动作用。确保梁体各部位结构尺寸正确及预埋件的位置准确,且具有能经多次反复使用不致产生影响梁体外形的刚度。构造和制造力求简单,拼装方便,提高装、拆速度和增加周转次数。接缝严实、紧密,保证在强烈振捣下不漏浆,模板表面平整、光滑。附着式振动器交错布置,安设牢固。安装位置要将振动力先传向模板骨架,再由骨架传向面板。4.2支架施工4.2.1支架基础施工支架现浇梁施工前,先对施工现场进行场地平整,对搭设支架的场地进行加固处理,在软基位置用碎石换填或做混凝土基础,确保地基承载力达到满布荷载的要求,使梁体混凝土浇筑后不产生沉降。对处理好的施工场地进行放线。同时须做好地面的排水处理,周边设置排水沟。当采用沉桩、承台基础时,先按放设的桩心位置打设管桩,再施工混凝土承台或型钢承台。浇筑混凝土基础时注意支架连接用的预埋件的正确安装。4.2.2支架搭设支架结构的搭建要稳固,杆件连接牢靠。(1)军用制式器材的拼装军用墩的拼装:拼装前要检查基础顶面平整度,其误差要≤3mm。为减少高空作业量,拼装立柱前即上满接头板,立柱安装过程中随时检查立柱的垂直、方正与水平,立柱安装完毕后紧接着上拉撑。军用墩顶架设垫梁,立柱与垫梁间上满螺栓,垫梁挑出梁体外边缘1m,作为施工完毕后军用梁的吊卸平台。垫梁上铺设枕木以便与军用梁柔性铰接。 军用梁的拼装:施工前先搭设组装平台,将标准构件拼装成整体后,用汽车吊提升至支墩顶,按设计位置就位。军用梁按简支梁使用,其支点放置在端构架的竖杆处。(2)墩梁式支架的整体性处理:墩梁式支架通常采用军用梁或贝雷梁作为纵梁,军用墩或其他形式支墩作为临时支墩。军用梁或贝雷梁作为受力纵梁,其横向刚度通常较弱,在使用前,军用墩采用型钢和U型卡将各片连接成整体,军用梁全部吊装就位后,安装联系杆,使各片梁予以固定。然后沿梁横向铺设钢枕,钢枕两端挑出梁体外边缘各1m作为施工作业平台。(3)碗扣式支架搭设碗扣支架均采用外径φ48mm标准杆件进行组装,每根立杆下端均设定型圆盘支座或木垫板,并按要求设置剪刀撑。立杆顶端安装可调式U形支托,先在支托内安装横向方木,再按设计间距和标高安装纵向方木及楔木垫块。钢管的整体稳定性是由基础的不均匀沉降、支架结构的稳定性控制。横桥向按照支架的拼装要求,严格控制竖杆的垂直度以及扫地杆和剪力撑的数量和间距。顺桥向支架和墩身连接,以抵消顺桥向的水平力。同时碗扣式支架通过钢管与军用墩支架连成一体,确保混合支架的强度和整体稳定性。4.2.3支架的堆载预压支架搭设好后,铺设底模,进行预加载试压,以检查支架的承载能力,减小和消除支架的非弹性变形和地基不均匀沉降,从而确保混凝土梁的浇筑质量。加载材料使用砂袋,试压的最大加载为设计荷载的1.2倍。加载时按设计要求分级进行,每级持荷时间不少于10min。加载顺序为从支座向跨中依次进行。满载后持荷时间不小于24h,分别量测各级荷载下支架的变形值。然后再逐级卸载,当支架的沉降量偏差较大时,要及时对支架进行调整,4.2.4支架施工满足以下要求:(1)、支架要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的要求;(2)、要有简便可行的脱模措施;(3)、预压重量大于浇筑混凝土的重量;(4)、支架地基承载力必须满足要求,基础可采用明挖扩大基础、钢管桩基础或钻孔桩基础。(5)、根据预压时支架产生的弹性和非弹性变形,设置预拱度。 (6)、支架基础有完好的排水系统。4.3现浇梁施工4.3.1模板安装模板的安装要结合钢筋及预应力管道的埋设依次进行。安装前检查:板面是否平整、光洁、有无凹凸变形及残余粘浆,模板接口处要清除干净;所有模板连接端部和底脚有无碰撞而造成影响使用的缺陷或变形,振动器支架及模板焊缝处是否有开裂破损,如有均要及时补焊、整修。铺设底模:采用人工为主机械配合的方式施工。底模板安装前要考虑支架的预留拱度的设置调整、加载预压试验及支座板的安装。侧模安装:先使侧模滑移或吊装到位,与底模板的相对位置对准,用顶压杆调整好侧模垂直度,并与端模联结好。侧模安装完后,用螺栓联接稳固,并上好全部拉杆。调整其它紧固件后检查整体模板的长、宽、高尺寸及不平整度等,并做好记录。不符合规定者,要及时调整。内模安装:内模安装要根据模板结构确定,当内模为拼装式结构时,可采用吊装方式安装内模。内模安装完后,严格检查各部位尺寸是否正确。端模安装:将胶管或波纹管逐根插入端模各自的孔内后,进行端模安装就位。安装过程中逐根检查是否处于设计位置。端模安装要做到位置准确,连接紧密,侧模与底模接缝密贴且不漏浆。安装模板时要注意预埋件的安装,严格按设计图纸施工,确保每孔梁上预埋件位置准确无误,无遗漏。4.3.2支座、支座板安装安装支座前复测桥墩中心距离及支承垫石高程,检查锚栓孔位置及深度要符合设计要求。 支座安装要保持梁体垂直,支座上下板水平,不产生偏位。支座与支承垫石间及支座与梁底间密贴、无缝隙。支座四角高差不大于2mm。支座水平偏差不得大于2mm。在模板安装前详细检查支座位置,检查的内容有:纵、横向位置、平整度,同一支座板的四角高差,四个支座板相对高差。支座安装后即按规定锚固支座螺栓,灌浆固定。4.3.3现浇梁梁体施工现浇梁施工必须保证保护层强度和布置密度,钢筋加工和安装要准确,顶面高程要严格控制。砼浇筑是要有低向高处进行,注意对称浇筑。在施工过程中应派专人负责支架和模板的变形及沉降观测,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现浇梁的浇筑最好安排在白天进行。现浇梁的养护设备和设施必须事先准备妥当,制定详细的养护方案,确保梁体的砼质量。其它要求和施工方法与预制箱梁相同。4.3.4模板拆除当梁体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50%,混凝土芯部与表层、箱内与箱外、表层温度与环境温度之差均不大于15℃,且能保证构件棱角完整时方可拆除侧模和端模。气温急剧变化时不宜进行拆模作业。拆除前先检查卷扬机等设备的性能,并清理好拟进入的作业面。(1)内模拆除(2)侧模及端模拆除侧模拆模时通过顶压机构使侧模脱离梁体,再通过卷扬机滑到相应的位置上。拆模时,严禁重击或硬撬,避免造成模板局部变形或损坏混凝土棱角。模板拆下后,要及时清除模板表面和接缝处的残余灰浆并均匀涂刷隔离剂,与此同时还要清点和维修、保养、保管好模板零部件,如有缺损及时补齐,以备下次使用。并根据消耗情况酌情配备足够的储存量。4.3.5预应力施工(1)张拉工艺流程:制束→穿束→预张拉→初张拉→终张拉→锚具外钢绞线切割。(2)下料与编束:钢绞线的下料采用砂轮切割机切割。按设计尺寸下料后,编束后用20号铁丝绑扎,间距1~1.5m。编束时应先将钢绞线用梳溜板理顺,并尽量使各根钢绞线松紧一致。 (3)穿束方法:人工穿束。预应力成孔采用预埋波纹管、内穿塑料管的方法施工。预应力钢绞线安装,在梁体混凝土强度达到张拉要求后进行。(4)预应力施工采用ZB4-500油泵供油,用YCW250B千斤顶进行纵向张拉,张拉油表不低于1.0级。千斤顶标定有效期不超过一个月以及出现不正常现象时重新校验。油表检验与千斤顶视为一个单元进行检验,千斤顶在张拉作业前必须与油表配套校正,其校正系数不大于1.05。(5)预施应力按预张拉、初张拉、终张拉三个阶段进行。张拉前,应清除管道内杂物和积水。(6)当混凝土强度应达到设计强度的50%,此时箱梁带模预张拉,但模板应松开,不应对梁体压缩造成障碍,张拉数量、张拉力、张拉顺序符合设计要求;当梁体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值的80%,且侧模板拆除后,进行初张拉。张拉数量、张拉力、张拉顺序符合设计要求;梁体混凝土强度、弹模达到设计值、龄期不少于10d后进行终张拉。(7)采用四台千斤顶左右对称、两端同步进行张拉,按设计张拉顺序施工。按均衡对称,交错张拉的原则进行。张拉时根据测试的管道摩阻及喇叭口摩阻试验数据,调整张拉力,实行张拉力和伸长值指标双控,张拉以张拉力控制为主,以钢束伸长值进行校核。(8)张拉操作程序:0—0.2σK(测初始伸长值、测工具锚夹片外露)—σK(测伸长值、测工具锚夹片外露、持荷2min)—补油至σK—回油到0(测总回缩量、工作锚夹片外露量)。(9)终张拉完成,24小时后检查确认无滑丝、断丝现象,即可切割锚外多余钢绞线,用角磨机切割。4.3.6孔道压浆终张拉完毕后,必须在2天之内进行管道压浆作业。采用真空辅助灌浆工艺。压浆时及压浆后3d内,梁体及环境温度不得低于5℃。(1)、压浆水泥采用强度等级不低于42.5级低碱硅酸盐水泥或低碱普通硅酸盐水泥,掺入粉煤灰应符合《注浆技术规程》(YSJ211-92、YBJ44-92)规定。浆体水胶比不超过0.34,不得泌水,流动度控制在30~50s之间。 (2)、压浆前孔道用清水冲洗,高压风吹干,管道真空度稳定在-0.06~-0.10MPa之间;浆体注满管道后,在0.50~0.60MPa下持压2min;压浆最大压力不超过0.60MPa。(3)、启动电机使搅拌机运转,然后加水,再缓慢均匀地加入水泥,拌合时间不少于1min;然后将调好的水泥浆放入压浆罐,压浆罐水泥浆进口处设2.5mm×2.5mm过滤网,以防杂物堵管。(4)、压浆顺序:先下后上。首先由一端以0.6MPa的恒压力向另一端压送水泥浆,当另一端溢出的稀浆变浓之后,达到规定的稠度后,保压2min以上,封闭出浆口,继续压浆到压力达到0.6MPa,管道出浆口应装有三通管,必需确认出浆浓度与进浆浓度一致时,方可封闭保压,浆体注满管道后,应在0.50-0.60MPa下持压2min,压浆最大压力不宜超过0.60MPa。若无漏浆则关闭进浆阀门卸下输浆胶管。(5)、压浆用的胶管一般不超过30m,若超过30m则压力增加0.1MPa。水泥浆搅拌结束至压入管道的时间间隔不应超过40min。4.3.7支架及底模的拆除在梁体张拉完成后,压浆强度达到设计强度,方可拆除支架和底模。梁底模及支架卸载顺序,严格按照从梁体挠度最大处支架节点开始,逐步向两端卸落相邻节点,当达到一定卸落量后,支架方可脱落梁体。5、质量要求及验收标准5.1支架5.1.1基础施工先清除表面松碎石块、淤泥、苔藓,表面平整干净;倾斜地段,将地表整平或挖成台阶。易风化的岩层基底,按基础尺寸凿除已风化的表面岩层。5.1.2基础地质情况和承载力应满足设计承载力要求。5.1.3支架搭设完后,节点连接牢固,整体稳定可靠。5.1.4支架预压后,达到消除支架整体的非弹性变形,准确测出支架的弹性变形。5.2模板及钢筋模板与钢筋的安装符合表1、表2的规定。 表1模板尺寸允许偏差和检验方法序号项目允许偏差(mm)检验方法1侧、底模板全长±10尺量检查各不少于3处2底模板宽+5,0尺量检查不少于5处3底模板中心线与设计位置偏差2拉线量测4桥面板中心线与设计位置偏差55腹板中心位置偏差10尺量检查6隔板中心位置偏差57模板垂直度每米高度3吊线尺量检查不少于5处8侧、底模板平整度每米长度31m靠尺和塞尺检查各不少于5处9桥面板宽度+10,0尺量检查不少于5处10腹板厚度+10,011底板厚度+10,012顶板厚度+10,013隔板厚度+10,014模板预留预应力孔道偏离设计位置3尺量检查表2钢筋安装允许偏差和检验方法序号项目允许偏差(mm)检验方法1桥面主筋间距及位置偏差(拼装后检查)15尺量检查不少于5处2底板钢筋间距及位置偏差83箍筋间距及位置偏差154腹板箍筋的不垂直度(偏离垂直位置)15 5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与设计值偏差+5,06其他钢筋偏移量205.3梁体混凝土5.3.1混凝土施工的检验符合铁道部现行《铁路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补充标准》的相关规定。5.3.2梁体外形尺寸允许偏差和检验方法符合下表3。表3箱梁体梁体外形尺寸允许偏差和检验方法序号项目允许偏差(mm)检验方法1△梁全长±20检查桥面及底板两侧,放张/终张拉30天后测量2△梁跨度±20检查支座中心至中心,放张/终张拉30天后测量3桥面及挡碴墙内侧宽度±10检查1/4跨、跨中、3/4跨和梁两端4腹板厚度+10,-5通风孔测量,跨中、1/4跨、3/4跨各2处5底板宽度±5专用测量工具测量,跨中、1/4跨、3/4跨和梁两端6桥面及挡碴墙内侧宽度≤10从支座螺栓中心放线,引向桥面7梁高+10,-5检查两端8梁上拱L/3000放张/终张拉30天时9顶板厚+10,0专用工具测量,1/4跨、跨中、3/4跨、梁两端各2处10底板厚+10,011挡碴墙厚度±5尺量检查不少于5处12表面垂直度每米高度偏差3侧量检查不少于5处 13梁面平整度每米长度偏差51m靠尺检查不少于15处14底板顶面平整度每米长度偏差101m靠尺检查不少于15处15钢筋保护层不小于设计值专用仪器每10米检查顶板、两侧腹板和底板等部位不少于四处16上支座板每块边缘高差≤1尺量支座中心线偏离设计位置≤3螺栓孔垂直梁底板△螺栓孔中心偏差≤2尺量每块板上四个螺栓中心距外露底面平整无损、无飞边、防锈处理观察17电缆槽竖墙、伸缩装置预留钢筋齐全设置、位置正确观察接触网支架座钢筋齐全设置、位置正确泄水管、管盖桥牌标志正确,安装牢固注:表中有“△”的3项为关键项点,其实测偏差不得超出允许偏差范围。5.3.3梁体及封端混凝土外观质量平整密实、整洁、不露筋、无空洞、无石子堆垒、桥面流水畅通。对空洞、蜂窝、漏浆、硬伤掉角等缺陷,需修整并养护到规定强度。蜂窝深度不大于5mm,长度不大于10mm,不多于5个/m2。 钢筋加工及焊接施工工艺1、目的编制钢筋加工及焊接作业指导书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指导施工生产,使现场作业人员能够规范施工。2、编制依据(1)建设部《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文件》(建标[2002]92号)(2)《市政公用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建设部)(3)《城市桥梁设计准则》(CJJ11-93)(4)《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90)(5)《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J14-87)(6)《城市道路路基施工及验收规范》(CJJ44-91) (7)《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2001)(8)《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D60-2004)(9)《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D63-2007)(10)《公路工程水文勘测设计规范》(JTGC30-2002)(11)《公路钢筋砼及预应力砼桥涵设计规范》(JTJD62-2004)(12)《公路桥涵钢结构及木结构设计规范》(JTJ025-86)(13)《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03)(14)《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064-98)(15)《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004-89)(16)《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JTG/TB02-01-2008)(17)《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J041-2000)(18)《公路圬工桥涵设计规范》(JTGD61-2005)(19)《公路工程混凝土结构防腐蚀技术规范》(JTG/TB07-01-2006)3、适用范围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桥梁、涵洞及附属结构物的钢筋加工及焊接施工。4、钢筋材料质量检验钢筋到达现场后,必须检查产品合格证、附件清单和有关材质报告单或检查报告,并进行外观检查,按60吨为验收批进行力学性能抽验。热轧圆盘条、热轧光圆钢筋、热轧带肋钢筋和余热处理钢筋的检验应符合下列规定:4.1每批钢筋应由同一牌号,同一炉罐号、同一规格、同一交货状态组成,并不得大于60吨。4.2检查每批钢筋的外观质量。钢筋表面不得有裂纹、结疤和拆叠;表面的突块和其它缺陷的深度和高度不得大于所在部位尺寸的允许偏差(带肋钢筋为横肋的高度)。测量本批钢筋的直径偏差。4.3在经外观检查合格的每批钢筋中任选两根钢筋,在其上各截取1组试样,每组试样各制2根试件,分别做拉伸(含抗拉强度屈服点伸长率)和冷弯试验。4.4当试样中有1个试验项目不符合要求时,应另取2倍数量的试件对不合格项目做第2次试验。当仍有1根试件不合格时,则该批钢筋应判为不合格。 4.5钢筋机械接头的检验应符合《钢筋机械连接通用技术规程》(JGJ107)的规定。5、钢筋的加工方法及注意事项5.1钢筋的除锈5.1.1加工方法钢筋均应清除油污和锤打能剥落的浮皮、铁锈。大量除锈,可通过钢筋冷拉或钢筋调直机调直过程中完成;少量的钢筋除锈,可采用电动除锈机或喷砂方法除锈,钢筋局部除锈可采取人工用钢丝刷或砂轮等方法进行。5.1.2注意事项及质量要求如除锈后钢筋表面有严重的麻坑、斑点等,已伤蚀截面时,应降级使用或剔除不用,带有蜂窝状锈迹钢筋,不得使用。5.2钢筋的调直5.2.1加工方法对局部曲折、弯曲或成盘的钢筋应加以调直。钢筋调直普遍使用卷扬机拉直和用调直机调直。在缺乏设备时,可采用弯曲机、平直锤或人工锤击矫直粗钢筋和用绞磨拉直细钢筋。5.2.2注意事项及质量要求用卷扬机拉直钢筋时,应注意控制冷拉率:Ⅰ级钢筋不宜大于4%;Ⅱ~Ⅲ级钢筋及不准采用冷拉钢筋的结构不宜大于1%。用调直机调直钢筋和用锤击法平直粗钢筋时,表面伤痕不应使截面面积减少5%以上。调直后的钢筋应平直、无局部曲折,冷拔低碳钢筋表面不得有明显擦伤。应当注意:冷拔低碳钢丝经调直机调直后,其抗拉强度一般要降低10~15%,使用前要加强检查,按调直后的抗拉强度选用。5.3钢筋的切割5.3.1加工方法钢筋弯曲成型前,应根据配料表要求长度分别截断,通常宜用钢筋切断机进行。在缺乏设备时,可用断丝钳(剪断钢丝)、手动液压切断(切断不大于16mm钢筋),对Φ40mm以上钢筋,可用氧乙炔焰割断。 5.3.2注意事项及质量要求应将同规格钢筋根据不同长短搭配、统筹排料;一般先断长料,后断短料,以减少短头和损耗。避免用短尺量长料,防止产生累计误差,应在工作台上标出尺寸、刻度,并设置控制断料尺寸用的挡板。切断过程中如发现劈裂、缩头或严重的弯头等,必须切除。切断后钢筋断口不得有马蹄形或起弯等现象,钢筋长度偏差应小于±10mm。5.4钢筋的弯曲成型5.4.1加工方法钢筋的弯曲成型多用弯曲机进行,在缺乏设备或少量钢筋加工时,可用手工弯曲成型,系在成型台上用手摇扳子每次弯4~8根Φ8mm以下钢筋,或用扳柱铁扳和扳子,可弯Φ32mm以下钢筋,当弯直径Φ28mm以下钢筋时,可用两个扳柱加不同厚度钢套,钢筋扳子口直径应比钢筋直径大2mm。曲线钢筋成型,可在原钢筋弯曲机的工作中央,放置一个十字架和钢套,另在工作盘四个孔内插上短轴和成型钢套与中央钢套相切,钢套尺寸根据钢筋曲线形状选用,成型时钢套起顶弯作用,十字架则协助推进。螺旋形钢筋成型,小直径可用手摇滚筒成;较粗(Φ16~30mm)钢筋,可在钢筋弯曲机的工作盘上安设一个型钢制成的加工圆盘,盘外直径相当于需加工螺旋筋(或圆箍筋)的内径,插孔相当于弯曲机扳柱间距,使用时将钢筋一头固定,即可按一般钢筋弯曲加工方法弯成所需的螺旋形钢筋。5.4.2注意事项及质量要求钢筋弯曲时应将各弯曲点位置划出,划线尺寸应根据不同弯曲角度和钢筋直径扣除钢筋弯曲调整值。划线应在工作台上进行,如无划线台而直接以尺度量划线时,应使用长度适当的木尺,不宜用短尺(木折尺)接量,以防发生差错。第一根钢筋弯曲成型后,应与配料表进行复核,符合要求后再成批加工。成型后的钢筋要求形状正确,平面上无凹曲,弯点处无裂缝。其尺寸允许偏差为:全长±10mm,弯起钢筋起弯点位移20mm,弯起钢筋的起弯高度±5mm,箍筋边长±5mm。6、钢筋的连接接头6.1接头形式热轧钢筋的接头应符合设计要求,当设计无要求时,应符合下列规定:6.1.1 接头应采用闪光对焊或电弧焊,并以闪光对焊为主。以承受静力荷载为主的直径为28-32MM的带肋,可采用冷挤压套筒连接。6.1.2对于桩基钢筋的现场接头,统一采用帮条焊接。6.1.3拉杆的钢筋,不论其直径大小,均应采用焊接接头。6.1.4仅在确无条件施行焊接时,对直径25MM及以下钢筋方可采用绑扎搭接。6.1.5跨度大于10米的梁不得采用搭设接接头。6.2电弧焊接接头6.2.1机具设备焊接主要设备为弧焊机,分交流直流两类。交流弧焊机结构简单,价格低廉,保养维修方便;直流弧焊机焊接电流稳定,焊接质量高。6.2.2焊条选用电弧焊接用的焊条应符合设计要求。当设计无要求时,可按下表选用。电弧焊接用焊条焊条型号药皮类型电流种类E4301E4303E4313钛铁矿型钛钙型高钛钾型交流或直流正、反接E4315低氢钠型直流反接E4316低氢钾型交流或直流反接E5001E5003钛铁矿型钛钙型交流或直流正、反接E5015低氢钠型直流反接E5016低氢钾型交流或直流反接6.2.3焊接工艺焊接头型式分为帮条焊搭接焊和坡口焊,后者又分为平焊和立焊,帮条焊两主筋端面之间的间隙为2~5mm ,应先用四点定位焊固定,施焊划弧应在帮条内侧开始,将弧坑填满。多层施焊第一层焊接电流宜稍大,以增加熔化深度。每完一层,应立即清渣,搭接焊应先将钢筋预弯,使两钢筋的轴线位于同一直线上,用两点定位焊固定,施焊要求同帮条焊。坡口平焊焊前将接头处清除干净,并进行定位焊,由坡口根部引弧分层施焊作之字形运弧,逐层堆焊,直至略多出钢筋表面焊缝根部,坡口端面及钢筋与钢垫板之间均应熔合良好,弧坑及咬边应予补焊,为防止接头过热,采用几个接头轮流焊接。坡口立焊先在下部钢筋端面上引弧,堆焊一层,然后快速短小的横向施焊,将上、下钢筋端部焊接。当采用K形坡口时,应在坡口两面交替轮流施焊,坡口宜成45°角左右。6.2.4操作要点及注意事项(1)、焊接前须清除焊件表面铁锈、熔渣、毛刺残渣及其他杂质,(2)、帮条焊应采用四条焊缝的双面焊,有困难时采用单面焊。帮条总截面面各不应小于被焊钢筋截面积的1.2倍(Ⅰ级钢筋)和1.5倍(Ⅱ、Ⅲ级钢筋)。帮条宜采用与被焊钢筋同钢种直径的钢筋,并使两帮条的轴线与被焊钢筋的中心处于同一平面内,如和被焊钢筋级别不同时,应按钢筋设计强度进行换算。(3)、搭接焊亦应采用双面焊,操作困难时才采用单面焊。(4)、钢筋坡口加工宜采用氧乙炔焰切割或锯割,不得采用电弧切割。(5)、钢筋坡口焊应采取对称、等速施焊和分层轮流施焊等措施,以减少变形。(6)、焊条应保持干燥,如受潮,应先在100~350℃下烘0.5~1h。(7)、负温条件下进行Ⅱ、Ⅲ级钢筋焊接时,应加大焊接电流(较夏季增大10~15%),减缓焊接速度,使焊件减小温度梯度并延缓冷却。同时从焊件中部起弧,逐步向端部运弧,或在中间先焊一段短缝,以使焊件预热,减少温度梯度。(8)、冬期电弧焊时,应有防雪、防风及保温措施,并应选用韧性较好的焊条。焊接后的接头严禁立即接触冰雪。6.2.5质量检验(1)、接头外观检查时应在接头清渣后逐个进行目测或量测。焊缝表面应平整、无较大的凹陷、焊瘤、接头处无裂纹。咬边深度不大于0.5mm(低温焊接咬边深度不大于0.2mm)。坡口焊、熔槽帮条焊在全部焊缝上气孔及夹渣均不多于2处,且每处面积不大于6mm2;帮条沿接头中心线的纵向位置偏移不大于0.5d,接头处弯折不大于4°;接头处钢筋轴线的偏移不大于0.1d,且不大于3mm;焊缝尺寸的偏差厚度不大于0.05d,宽度不大于0.1d,长度不大于0.5d,坡口焊焊缝的加强高度为2~3mm。 (2)、强度检验时,以每200个同类型接头(同钢筋级别同接头型式)为一批,切取三个接头进行拉伸试验,其抗拉强度均不得低于该级别钢筋的抗拉强度标准值,且至少有两个试件呈塑性断裂。6.3钢筋闪光对焊6.3.1采用闪光对焊接头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每批钢筋焊接前,应先选定焊接工艺和参数,按实际条件进行试焊,并检验接头外观质量及规定的力学性能。仅在试焊质量合格和焊接工艺确定后,方可正式施焊。(2)、每个焊工均应在每班工作开始时,先按实际条件试焊2个对接接头试件,并做冷弯试验,待其结果合格后方可正式施焊。6.3.2冬期闪光对焊施工(1)、冬期的闪光对焊施工宜在室内进行,焊接时的环境温度不宜低于零摄氏度。(2)钢筋应提前运入车间,焊接后的钢筋应待完全冷却后才能运往室外。(3)在困难条件下,对以承受静力荷载为主的钢筋,闪光对焊的环境气温可适当降低,最低不应低于-10摄氏度。混凝土养护施工工艺1、目的明确混凝土养护工艺、操作要点和质量标准,规范和指导混凝土养护作业。2、编制依据(1)建设部《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文件》(建标[2002]92号)(2)《市政公用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建设部)(3)《城市桥梁设计准则》(CJJ11-93)(4)《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90)(5)《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J14-87)(6)《城市道路路基施工及验收规范》(CJJ44-91)(7)《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2001)(8)《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D60-2004) (9)《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D63-2007)(10)《公路工程水文勘测设计规范》(JTGC30-2002)(11)《公路钢筋砼及预应力砼桥涵设计规范》(JTJD62-2004)(12)《公路桥涵钢结构及木结构设计规范》(JTJ025-86)(13)《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03)(14)《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064-98)(15)《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004-89)(16)《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JTG/TB02-01-2008)(17)《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J041-2000)(18)《公路圬工桥涵设计规范》(JTGD61-2005)(19)《公路工程混凝土结构防腐蚀技术规范》(JTG/TB07-01-2006)3、适用范围工程各种混凝土构造物。4、混凝土养护工艺及要求4.1准备工作4.1.1混凝土工程开工前应做好施工环境调查,包括水源、水质、电力设施、交通条件等情况,都必须调查清楚。4.1.2根据混凝土结构物的形式和设计及规范要求等,结合现场条件,制定不同的养护方案。4.1.3根据施工进度计划和养护方案,混凝土施工前组织材料和设备进场,同时安排好负责人员,制定养护制度和管理办法。4.1.4提前按养护方案敷设好有关线路,并检查是否畅通。注意养护管线的标志和保护。4.2混凝土养护4.2.1混凝土养护的作用 混凝土浇注后,如气候炎热、空气干燥,不及时进行养护,混凝土中水分会蒸发过快,形成脱水现象,会使已形成凝胶体的水泥颗粒不能充分水化,不能转化为稳定的结晶,缺乏足够的粘结力,从而会在混凝土表面出现片状或粉状脱落。此外,在混凝土尚未具备足够的强度时,水分过早的蒸发还会产生较大的收缩变形,出现干缩裂纹,影响混凝土的耐久性和整体性。所以混凝土浇筑后初期阶段的养护非常重要,混凝土终凝后应立即进行养护,干硬性混凝土应于浇筑完毕后立即进行养护。4.2.2混凝土养护的一般要求混凝土的养护包括自然养护和蒸汽养护。混凝土养护期间,应重点加强混凝土的湿度和温度控制,尽量减少表面混凝土的暴露时间,及时对混凝土暴露面进行紧密覆盖(可采用蓬布、塑料布等进行覆盖),防止表面水分蒸发。暴露面保护层混凝土初凝前,应卷起覆盖物,用抹子搓压表面至少二遍,使之平整后再次覆盖,此时应注意覆盖物不要直接接触混凝土表面,直至混凝土终凝为止。4.2.3混凝土蒸汽养护混凝土的蒸汽养护可分静停、升温、恒温、降温四个阶段,混凝土的蒸汽养护应分别符合下列规定:(1)静停期间应保持环境温度不低于5℃,灌筑结束4~6h且混凝土终凝后方可升温。(2)升温速度不宜大于10℃/h。(3)恒温期间混凝土内部温度不宜超过60℃,最大不得超过65℃,恒温养护时间应根据构件脱模强度要求、混凝土配合比情况以及环境条件等通过试验确定。(4)降温速度不宜大于10℃/h。4.2.4箱梁混凝土蒸汽养护混凝土灌注完毕采用养护罩封闭梁体,并输入蒸汽控制梁体周围的湿度和温度。气温较低时输入蒸汽升温,混凝土初凝后桥面和箱内均蓄水保湿。升温速度不超过10℃/h;恒温不超过45℃,混凝土芯部温度不宜超过60℃,个别最大不得超过65℃。降温时降温速度不超过10℃/h;当降温至梁体温度与环境温度之差不超过15℃时,撤除养护罩。箱梁的内室降温较慢,可适当采取通风措施。罩内各部位的温度保持一致,温差不大于10℃。蒸汽养护定时测温度,并作好记录。压力式温度计布置在内箱跨中和靠梁端 4m处以及侧模外。恒温时每2小时测一次温度,升、降温时每1小时测一次,防止混凝土裂纹产生。蒸汽养护结束后,要立即进行洒淡水养护,时间不得少于7天。对于冬季施工浇注的混凝土要采取覆盖养护,当平均气温低于5℃时,要按冬季施工方法进行养护,箱梁表面喷涂养护剂养护4.2.5混凝土自然养护混凝土带模养护期间,应采取带模包裹、浇水、喷淋洒水等措施进行保湿、潮湿养护,保证模板接缝处不致失水干燥。为了保证顺利拆模,可在混凝土浇筑24~48h后略微松开模板,并继续浇水养护至拆模后再继续保湿至规定龄期。混凝土去除表面覆盖物或拆模后,应对混凝土采用蓄水、浇水或覆盖洒水等措施进行潮湿养护,也可在混凝土表面处于潮湿状态时,迅速采用麻布、草帘等材料将暴露面混凝土覆盖或包裹,再用塑料布或帆布等将麻布、草帘等保湿材料包覆。包覆期间,包覆物应完好无损,彼此搭接完整,内表面应具有凝结水珠。有条件地段应尽量延长混凝土的包覆保湿养护时间。4.2.6混凝土养生液养护喷涂薄膜养生液养护适用于不易洒水养护的异型或大面积混凝土结构。它是将过氯乙烯树脂料溶液用喷枪喷涂在混凝土表面上,溶液挥发后在混凝土表面形成一层塑料薄膜,将混凝土与空气隔绝,阻止其中水分的蒸发以保证水化作用的正常进行。有的薄膜在养护完成后自行老化脱落,否则不宜于喷洒在以后要作粉刷的混凝土表面上。在夏季,薄膜成型后要防晒,否则易产生裂纹。混凝土采用喷涂养护液养护时,应确保不漏喷。在长期暴露的混凝土表面上一般采用灰色养护剂或清亮材料养护。灰色养护剂的颜色接近于混凝土的颜色,而且对表面还有粉饰和加色作用,到风化后期阶段,它的外观要比用白色养护剂好得多。清亮养护剂是透明材料,不能粉饰混凝土,只能保持原有的外观。4.2.7混凝土养护时间混凝土终凝后的持续保湿养护时间可参照下表的规定执行。在任意养护时间,若淋注于混凝土表面的养护水温度低于混凝土表面温度时,二者间温差不得大于15℃。 4.2.8混凝土养护温控要求混凝土养护期间应注意采取保温措施,防止混凝土表面温度受环境因素影响(如曝晒、气温骤降等)而发生剧烈变化。养护期间混凝土的芯部与表层、表层与环境之间的温差不宜超过20℃。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前应制定严格的养护方案,控制混凝土内外温差满足设计要求。混凝土在冬季和炎热季节拆模后,若天气产生骤然变化时,应采取适当的保温(寒季)隔热(夏季)措施,防止混凝土产生过大的温差应力。不同混凝土潮湿养护的最低期限混凝土类型水胶比大气潮湿(50%<RH<75%),无风,无阳光直射大气干燥(RH<50%),有风,或阳光直射日平均气温T(℃)潮湿养护期限(d)日平均气温T(℃)潮湿养护期限(d)胶凝材料中掺有矿物掺合料≥0.455≤T<1010≤T<2020≤T2114105≤T<1010≤T<2020≤T282114<0.455≤T<1010≤T<2020≤T141075≤T<1010≤T<2020≤T211410胶凝材料中未掺矿物掺合料≥0.455≤T<1010≤T<2020≤T141075≤T<1010≤T<2020≤T211410<0.455≤T<1010≤T<2020≤T10775≤T<1010≤T<2020≤T14107注:大体积混凝土的养护时间不宜小于28d。4.2.9混凝土养护其它要求混凝土拆模后可能与流动水接触时,应在混凝土与流动的地表水或地下水接触前采取有效保温保湿措施养护,养护时间应比上表规定的时间有所延长(至少14d),且混凝土的强度应达到75%以上的设计强度。养护结束后应及时回填。 直接与海水或盐渍土接触的混凝土,应保证混凝土在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等级以前不受侵蚀。并尽可能推迟新浇混凝土与海水或盐渍土直接接触的龄期,一般不宜小于6周。当昼夜平均气温低于5℃或最低气温低于-3℃时,应按冬季施工处理。当环境温度低于5℃时,禁止对混凝土表面进行洒水养护。此时,可在混凝土表面喷涂养护液,并采取适当保温措施。对于严重腐蚀环境下采用大掺量粉煤灰的混凝土结构或构件,在完成规定的养护期限后,如条件许可,在上述养护措施基础上应进一步适当延长潮湿养护时间。混凝土养护期间,应对有代表性的结构进行温度监控,定时测定混凝土芯部温度、表层温度以及环境温度、相对湿度、风速等参数,并根据混凝土温度和环境参数的变化情况及时调整养护制度,严格控制混凝土的内外温差满足要求。混凝土养护期间,应对混凝土的养护过程作详细记录,并建立严格的岗位责任制。5、安全注意事项5.1养护用的管路和设备应经常检修,电路管理应符合用电规范要求。5.2蒸养设备要专人负责,定期检修,严防火灾、烫伤事故。有危险的地域应有明显警告标示。5.3养护人员高空作业要系安全带,穿防滑鞋。5.4养护用的支架要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蓬帐搭设要规范合理。5.5人员上下支架或平台作业要谨慎小心,在保护好混凝土成品,保证养护措施实施的同时,加强个人安全防护工作。 箱梁预应力施工施工工艺1、目的编制箱梁预应力施工作业指导书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指导施工生产,使现场作业人员能够规范施工。2、编制依据(1)建设部《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文件》(建标[2002]92号)(2)《市政公用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建设部)(3)《城市桥梁设计准则》(CJJ11-93)(4)《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90)(5)《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J14-87)(6)《城市道路路基施工及验收规范》(CJJ44-91)(7)《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2001)(8)《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D60-2004)(9)《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D63-2007) (10)《公路工程水文勘测设计规范》(JTGC30-2002)(11)《公路钢筋砼及预应力砼桥涵设计规范》(JTJD62-2004)(12)《公路桥涵钢结构及木结构设计规范》(JTJ025-86)(13)《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03)(14)《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064-98)(15)《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004-89)(16)《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JTG/TB02-01-2008)(17)《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J041-2000)(18)《公路圬工桥涵设计规范》(JTGD61-2005)(19)《公路工程混凝土结构防腐蚀技术规范》(JTG/TB07-01-2006)3、适用范围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各种跨度的连续箱梁后张法预应力工程施工。4、预应力材料4.1预应力钢绞线技术性能应符合国家现行《预应力砼用钢绞线》(GB/T5224)的规定和满足设计要求;4.2钢绞线有出厂合证,进场后先进行外观检查,合格后其力学性能试验按铁道部现行砼与砌体工程施工标准的要求办理。对钢绞线的弹性模量试验按每批号进行。4.3每批钢绞线由同一批号、同一强度的钢绞线组成。4.4锚具、夹具和连接器应符合国家现行《预应力筋用锚具、夹具和连接器》(GB/T14370)的有关规定并经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5、预应力设备选用及校正5.1张拉千斤顶在整拉整放工艺中,单束初调及张拉宜采用穿心式双作用千斤顶。整体张拉和整体放张宜采用自锁式千斤顶,额定张拉吨位宜为张拉力的1.5倍,且不得少于1.2倍,张拉千斤顶前必须经过校正,校正系数不得大于1.05。校正有效期为一个月且不超过200次张拉作业,拆修更换配件的张拉千斤顶必须重新校正。5.2压力表应选用防震型,表面最大读数应为张拉力的1.5至2.0倍,精度不低于1.0级,校正期有效期为一周。 5.3压力表应与张拉千斤顶配套使用。预应力设备应建立台帐及卡片并定期检查。6、工艺流程制孔穿束张拉压浆7、施工工艺7.1制孔预应力孔道位置及材质应符合设计要求,并满足灌浆工艺的要求。制孔管应管壁严密不易变形,确保其定位准确,管节连接应平顺。孔道锚固端的预埋钢板应垂直于孔道中心线。孔道成型后应对孔道进行检查,发现孔道阻塞或残留物应及时处理。7.2穿束7.2.1钢绞线下料按设计长度加张拉设备长度,并余留锚外不少于100MM的总长度下料,下料应用砂轮机平放切割。断后平放地面上,采取措施防止钢铰线散头。7.2.2钢绞线切割完后按各束理顺,并间隔1.5米用铁丝捆扎编束。同一孔道穿束应整束整穿。7.2.3穿束可采用人工或机械牵引,束头应平顺,以防挂破管壁。7.3预应力筋张拉7.3.1锚具的安装及准备工作(1)、将锚垫板内的混凝土清理干净,检查锚垫板的注浆孔是否堵塞。(2)、清除钢绞线上的锈蚀、泥浆。(3)、检查预应力孔道中是否有漏浆粘结预应力筋的现象,如有应予以排除。(4)、安装工作锚板,锚板应与锚垫板止口对正。(5)、在工作锚板每个锥孔内装上工作夹片,夹片安装后要齐平,必要时用专用工具轻敲,但不得重敲把夹片损坏。7.3.2千斤顶的定位安装(1)、在工作锚上套上相应的限位板,根据钢绞线直径大小确定限位尺寸。(2)、装上张拉千斤顶,使之与高压油泵相连接。(3)、装上可重复使用的工具锚板。 (4)、装上工具夹片(夹片表面涂上退锚灵)7.3.3预应力张拉程序当梁体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80%且弹性模量达到设计要求后,即可进行早期部分张拉。在梁体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100%且弹性模量达100%时,混凝土龄期满足10d方能进行终张拉。张拉时的强度要求以现场同条件养护混凝土试块的试压报告为准。在进行第一孔梁张拉时需要对管道摩阻损失、锚圈摩阻损失进行测量。根据测量结果对张拉控制应力作适当调整,确保有效应力值。箱梁两侧腹板宜对称张拉,其不平衡束最大不超过一束,张拉同束钢绞线应由两端对称同步进行,且按设计规定的编号及张拉顺序张拉。张拉时分级加载,按照10%σk→20%σk→100%σk→0对应的张拉力分别量测伸长值。张拉控制采用张拉应力和伸长值双控,以张拉应力控制为主,以伸长值进行校核,当实际伸长值与理论伸长值差超过6%时,应停止张拉,等查明原因并采取措施后再进行施工。张拉程序为:0→10%σk→100%σk(持荷5min锚固)→补拉100%σk(测量长度)→锚固σk为张拉时的控制应力(包括预应力损失在内),其值根据设计图纸要求而定,初应力取σk的10%。7.3.4预应力理论和实际伸长量的计算(1)、预应力理论伸长值的计算后张法预应力筋理论伸长值及预应力筋平均张拉力的计算公式如下:△L=PP×L/(AP×EP)(1)PP=P×〔1-e-(kx+μθ)〕/(KL+μθ)(2)式中:△L----预应力筋理论伸长值,mmL----预应力筋的长度,mmPP----预应力筋的平均张拉力,NX----从张拉端至计算截面孔道长度,mAP----预应力筋截面面积,mm2EP----预应力筋的弹性模量,Mpa, P----预应力筋张拉端的张拉力,Nθ----从张拉端至计算截面曲线孔道部分切线的夹角之和,radk----孔道每米局部偏差对磨擦的影响系数,取0.0015μ----预应力筋与孔道壁的磨擦系数,对塑料波纹管取0.14~0.17。(2)、实际伸长量的量测及计算方法预应力筋张拉前,应先调整到初应力σ0(一般可取控制应力的10%~15%),伸长量应从初应力时开始量测。实际伸长值除张拉时量测的伸长值外,还应加上初应力时的推算伸长量,对于后张法混凝土结构在张拉过程中产生的弹性压缩量一般可省略。实际伸长值的量测采用量测千斤顶油缸行程数值的方法。在初始应力下,量测油缸外露长度,在相应分级的荷载下量测相应油缸外露长度。实际伸长值△L的计算公式如下:L=B+C-2AA—0~10%σk应力下的千斤顶的实际引伸量B—10%σk~20%σk应力下的千斤顶的实际引伸量C—20%σk~100%σk应力下的千斤顶的实际引伸量(3)、预应力张拉其它要求张拉钢绞线之前,对梁体作全面检查,如有缺陷修补完好且达到设计强度,并将承压垫板及锚下管道扩大部分的残余灰浆铲除干净,否则不得进行张拉。多余钢绞线使用切割器在距锚具30mm以外的位置切割,严禁采用氧气乙炔火焰进行切割。张拉锚固后应及时灌浆,一般在应48小时内完成,如因特殊情况不能及时灌浆,则应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保证锚固装置及钢绞线不被锈蚀。高压油表须经校验合格后方允许使用。校验有效期不得超过一周。千斤顶必须经过校验合格后使用。校正期限不得超过一个月。高压油泵有不正常情况时,应立即停止作业并进行检查,严禁在千斤顶工作时,拆卸液压系统的部件和敲打千斤顶。张拉钢绞线时,必须两边同时给千斤顶主油缸徐徐充油张拉,两端伸长基本保持一致,严禁一端张拉。张拉时,应有专人负责及时填写张拉记录。 张拉完毕,卸下千斤顶及工具锚后,要检查工具锚处每根钢铰线的刻痕是否平齐,若不平齐说明有滑束现象,如遇有这种情况要对滑束进行补拉,使其达到控制应力。全梁断丝,滑丝总数不得超过该断面钢丝总数的0.5%,且一束内断丝不得超过一丝,也不得在同一侧。7.4真空注浆7.4.1施工工艺真空灌浆是后张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施工中的一项新技术,其原理是在孔道的一端采用真空泵对孔道进行抽真空,使之产生-0.06~-0.1MPa左右的真空度,然后用灌浆泵将优化后的水泥浆从孔道的另一端灌入,直至充满整条孔道,并加以0.5~0.6MPa的正压力,以提高预应力孔道灌浆的饱满度和密实度。其施工工艺如下图所示。后张预应力砼梁球阀1灌浆泵拌合机球阀2阀门4压力表压力表真空泵吸浆管储浆罐阀门3真空灌浆施工工艺图(1)、张拉施工完成后,切除外露的钢绞线(钢绞线外露量不小于30mm),进行封锚。封锚采用无收缩水泥砂浆封锚,封锚时必须将锚下垫板及夹片、外露钢绞线全部包裹,覆盖层厚度大于15mm,封锚后24~48小时之内灌浆。(2)、清理锚下垫板上的灌浆孔,保证灌浆通道畅通。(3)、确定抽真空端和灌浆端,安装引出管、球阀和接头,并检查其功能。(4)、搅拌水泥浆使其水灰比、流动度、泌水性达到技术要求指标。水泥为强度等级不低于42.5级低碱普通硅酸盐水泥,并添加减水剂和阻锈剂,水胶比不超过0.34,不得泌水,流动度不应大于25s,30min后不应大于35s。初凝时间大于3小时,终凝小于24小时,压浆时浆体温度不超过35℃。浆体对钢绞线无腐蚀作用。(5)、启动真空泵抽真空,使真空度达到-0.06~-0.1Mpa并保持稳定。(6)、启动灌浆泵,当灌浆泵输出的浆体达到要求的稠度时,将泵上的输送管阀门打开,开始灌浆。(7)、灌浆过程中,真空泵保持连续工作。(8 )、待真空泵端的空气滤清器中有浆体经过时,关闭空气滤清器前端的阀门,稍后打开排气阀,当水泥浆从排气阀顺畅流出,且稠度与灌入的浆体相当时关闭抽真空端所有的阀门。(9)、灌浆泵继续工作,压力达到0.5~0.6Mpa,持压2分钟。(10)、关闭灌浆及灌浆端所有阀门,完成灌浆。(11)、拆卸外接管路、附件,清洗空气滤清器及阀等。(12)、完成当日灌浆后,必须将所有粘有水泥浆的设备清洗干净。(13)、安装在压浆端及出浆端的球阀,应在灌浆后一小时内拆除、清洗。7.4.2真空灌浆注意事项:(1)、孔道密封检查:将灌浆阀、排气阀全部关闭,打开真空阀,启动真空泵抽真空,观察真空压力表读数,当管内真空度维持在-0.08Mpa左右时停泵约1min时间,若压力保持不变即可认为孔道能达到并维持真空,否则重新检查密封。(2)、水泥浆搅拌:搅拌好的水泥浆要做到基本卸尽,在全部灰浆卸出之前不得投入未拌和的材料,更不能采取边出料边进料的方法,严格控制浆体配比。(3)、严格控制用水量,否则易造成管道顶端空隙。(4)、对未及时使用而降低了流动性浆体,严禁采用加水的办法来增加灰浆的流动性,配制时间过长的浆体不应再使用。(5)、水泥浆出料后应尽量马上泵送,否则应不停搅拌防止离析。(6)、灌浆完成后,应及时拆卸、清洗管、阀、空气滤清器、灌浆泵、搅拌机等所有沾有水泥浆的设备和附件。(7)、每条孔道一次灌注要连续完成,灌注完一条孔道换其它孔道时间内,继续启动灌浆泵,让浆体循环流动。7.4.3真空灌浆质量控制要点(1)、质量控制要点:①、孔道的密封性;②、浆体配方控制;③、现场施工质量管理控制;(2)、注意事项:①、浆管应选用高强橡胶管,抗压能力大于1Mpa,连接要牢固,不得脱管。 ②、灰浆进入灌浆泵前应通过1.2mm的筛网进行过滤。③、搅拌后的水泥浆必须做流动度、泌水性试验,并制作浆体强度试块。④、灌浆工作宜在灰浆流动性下降前进行(约30~45分钟),孔道一次灌注要连续。⑤、中途换管道时间内,连续启动灌浆泵,让浆体循环流动。⑥、灌浆孔数和位置必须作好记录,防止漏灌。⑦、储浆灌的储浆体积大于1倍所要灌注的一条预应力孔道体积。8、预应力施工常见问题及处理措施8.1锚垫板面与孔道轴线不垂直或锚垫板中心偏离孔道轴线8.1.1现象张拉过程中锚杯突然抖动或移动,张拉力下降。有时会发生锚杯与锚垫板不紧贴的现象。8.1.2原因分析锚垫板安装时没有仔细对中,垫板面与预应力索轴线不垂直。造成钢绞线或钢丝束内力不一,当张拉力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力线调整,会使锚杯突然发生滑移或抖动,拉力下降。8.1.3预防措施锚垫板安装应仔细对中,垫板面应与预应力索的力线垂直。锚垫板要可靠固定,确保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不会移动。8.1.4治理方法另外加工一块楔形钢垫板,楔形垫板的坡度应能使其板面与预应索的力线垂直。8.2锚头下锚板处混凝土变形开裂。8.2.1现象预应力张拉后,锚板下混凝土变形开裂。8.2.2原因分析通常锚板附近钢筋布置很密,浇筑混凝土时,振捣不密实,混凝土疏松或仅有砂浆,以致该处混凝土强度低。 锚垫板下的钢筋布置不够、受压区面积不够、锚板或锚垫板设计厚度不够,受力后变形过大。8.2.3预防措施锚板、锚垫板必须在足够的厚度以保证其刚度。锚垫板下应布置足够的钢筋,以使钢筋混凝土足以承受因张拉预应力索而产生的压应力和主拉应力。浇筑混凝土时应特别注意在锚头区的混凝土质量,因在该处往往钢筋密集,混凝土的粗骨料不易进入而只有砂浆,会严重影响混凝土的强度。8.2.4治理方法将锚具取下,凿除锚下损坏部分,然后加筋用高强度混凝土修补,将锚下垫板加大加厚,使承压面扩大。8.3滑丝与断丝8.3.1现象锚夹具在预应力张拉后,夹片“咬不住”钢绞线或钢丝,钢绞线或钢丝滑动,达不到设计张拉值。张拉钢绞线或钢丝时,夹片将其“咬断”,即齿痕较深,在夹片处断丝。8.3.2原因分析锚夹片硬度指标不合格,硬度过低,夹不住钢绞线或钢丝;硬度过高则夹伤钢绞线或钢丝,有时因锚夹片齿形和夹角不合理也可引起滑丝或断丝。钢绞线或钢丝的质量不稳定,硬度指标起伏较大,或外径公差超限,与夹片规格不相匹配。8.3.3防治措施锚夹片的硬度除了检查出厂合格证外,在现场应进行复验,有条件的最好进行逐片复检。钢绞线和钢丝的直径偏差、椭圆度、硬度指标应纳入检查内容。如偏差超限,质量不稳定,应考虑更换钢绞线或钢丝的产品供应单位。滑丝断丝若不超过规范允许数量,可不予处理,若整束或大量滑丝和断丝,应将锚头取下,经检查并更换钢束重新张拉。8.4波纹管线形与设计偏差较大8.4.1现象最终成型的预应力孔道与设计线形相差较大。 8.4.2原因分析浇筑混凝土时,预应力波纹管没有按规定可靠固定。波纹管被踩压、移动、上浮等,造成波纹管变形。8.4.3预防措施要按设计线形准确放样,并用U形钢筋按规定固定波纹管的空间位置,再点焊牢固。曲线及接头处U形钢筋应加密。浇筑混凝土时注意保护波纹管,不得踩压,不得将振动棒靠在波纹管上振捣。应有防止波纹管在混凝土尚未凝固时上浮的措施。8.5波纹管漏浆堵管8.5.1现象用通孔器检查波纹管时发现内有堵塞;采用在混凝土未浇筑前波纹管内先置钢绞线后浇混凝土的,发现先置的钢绞线拉不动。8.5.2原因分析波纹管接头处脱开漏浆,流入孔道。波纹管破损漏浆或在施工中被踩、挤、压瘪。波纹管有孔洞。8.5.3防治措施使用波纹管必须具备足够的承压强度和刚度。有破损管材不得使用。波纹管连接应根据其号数,选用配套的波纹套管。连接时两端波纹管必须拧至相碰为止,然后用胶布或防水包布将接头缝隙封闭严密。浇筑混凝土时应保护波纹管,不得碰伤、挤压、踩踏。发现破损应立即修补。施工时应防止电焊火花灼烧波纹管的管壁。波纹管安装好后,宜插入塑料管作为内衬,以加强波纹管的刚度和顺直度,防止波纹管变形,碰瘪、损坏。浇筑混凝土开始后,在其初凝前,应用通孔器检查并不时拉动疏通;如采用预置预应力索的措施,则应时时拉动预应钢绞线。认堵孔严重无法疏通的,应设法查准堵孔的位置,凿开该处混凝土疏通孔道。 8.6张拉钢绞线延伸率偏差过大8.6.1现象张拉力达到了设计要求,但钢绞线延伸量与理论计算相差较大。8.6.2原因分析钢绞线的实际弹性模量与设计采用值相差较大。孔道实际线形与设计线形相差较大,以致实际的预应力摩阻损失与设计计算值有较大差异;或实际孔道摩阻参数与设计取值有较大出入也会产生延伸率偏差过大。初应力采用值不合适或超张拉过多。张拉过程中锚具滑丝或钢绞线内有断丝。张拉设备未作标定或表具读数离散性过大。8.6.3防治措施每批钢绞线均应复验,并按实际弹性修正计算延伸值。校正预应力孔道的线形。按照钢绞线的长度和管道摩阻力确定合格的初应力值和超张拉值。检查锚具和钢绞线有无滑丝或断丝。校核测力系统和表具。8.7预应力损失过大8.7.1现象预应力施加完毕后钢绞线松驰,应力值达不到设计值。8.7.2原因分析锚具滑丝或钢绞线内有断丝。钢绞线的松驰率超限。量测表具数值有误,实际张拉值偏小。锚具下混凝土局部破坏变形过大。钢绞线与孔道间摩阻力过大。8.7.3防治措施检查钢绞线的实际松驰率,张拉时应采取张拉力和引伸量双控制。事先校正测力系统,包括表具。 锚具滑丝失效,应予更换。钢绞线断丝率超限,应将其锚具、预应力筋更换。锚具下混凝土破坏,应将预应力释放后,用环氧混凝土或高强度混凝土补强后重新张拉。改进钢束孔道施工工艺,使孔道线形符合设计要求,必要时可使用减摩剂。8.8预应力孔道注浆不密实8.8.1现象水泥浆从入口压入孔道后,前方通气孔或观察孔不见有浆水流过;或有的是溢出的浆水稀薄。钻孔检查发现孔道中有空隙,甚至没有灰浆。8.8.2原因分析灌浆前孔道未用高压水冲洗,灰浆进入管道后,水分被大量吸附,导致灰浆难以流动。孔道中有局部堵塞或障碍物,灰浆被中途堵住。灰浆在终端溢出后,持续荷载继续加压时间不足。灰浆配制不当。如所用的水泥沁水率高、水灰比大,灰浆离析等。8.8.3防治措施孔道在灌浆前应以高压水冲洗,除去杂物、疏通和湿润整个管道。配制高质量的浆液。选用的水泥可用强度等级不低于32.5MPa的普通硅酸盐水泥,灰浆水灰比宜控制在0.1~0.45,沁水率宜小于2%,最大不应超过3%。灰浆应具有良好的流动度并不易离析,可掺入适量的减水剂和微膨胀剂,但不得使用对管道和预应力索有腐蚀作用的外掺剂,掺量和配方应根据试验确定。8.9预应力孔道灌不进浆8.9.1现象灰浆灌不进孔道,压浆机压力却不断升高,水泥灰浆喷溢但出浆口未见灰浆溢出。8.9.2原因分析管道或排气孔受堵,波纹管内径过小,穿束后管内不通畅,浆液通过困难。孔道内落入杂物。 8.9.3防治措施用高压水多冲几次,尽可能清除杂物。9、各种保证措施9.1质量保证措施9.1.1严格按设计图纸和现行施工验收规范组织施工,具体操作严格按批准后的施工方案和预应力施工工法进行。9.1.2认真做好自检,互检等检验工作,并及时进行隐蔽工程验收,未经验收不得进行下一道工序的施工。9.1.3张拉施工前,应认真复核图纸与施工情况,在现场同条件养护的混凝土试块的试压强度达到设计允许的张拉强度后,方可进行张拉。9.1.4严格按图纸要求进行施工。发现问题应及时上报有关单位,经有关部门核定后继续施工。9.1.5严格按照预应力施工工艺进行施工,预应力连续箱梁和板的支撑应满足上部施工荷载所必需的强度和刚度要求,尤其是底层支撑的基础应牢固,以防止支撑的不均匀沉降。9.1.6预应力筋张拉前,不得拆除梁底模。9.1.7张拉前应对待张拉梁的外观作必要的检查,确认混凝土浇捣质量合格,无蜂窝,空洞、9.1.8发现异常裂缝等后方可进行张拉;如有异常,应及时通知有关单位,查明原因,必要时调整张拉方案,经批准后再进行张拉。9.2安全、环保施工措施9.2.1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程进行施工,施工前要预先进行交底,每区域施工前应对张拉操作人员进行安全教育。9.2.2锚具、夹具应设专人妥善保管,避免锈蚀、玷污、遭受机械损伤或散失。施工时在终张拉完成后对锚具进行防锈处理。9.2.3张拉前仔细检查张拉平台的安全性,并在张拉平台上搭设高度适当的安全挡板,防止张拉中的意外事故伤及人身安全。9.2.4施工操作人员必须配备安全防护用品,进入施工现场,必须戴安全帽,高空作业时操作人员必须系安全带。 9.2.5从施加预应力至锚固后封端期间,除非采取有效屏蔽措施,否则操作人员不得在锚具正前方活动。9.2.6张拉过程中,测量伸长值或拆卸工具锚时,操作人员应站在千斤顶侧面,应禁止非预应力施工人员进入张拉区域。9.2.7从开始张拉至孔道压浆完毕的过程中,不得敲击锚具、钢绞线和碰撞张拉设备。张拉过程中发现张拉设备运转声音异常,应立即停机检查维修。9.2.8油压泵上的安全阀应调至最大工作油压下能自动打开的状态。油压表安装必须紧密满扣,油泵与千斤顶之间采用的高压油管连同油路的各部接头均须完整紧密,油路畅通,在最大工作油压下保持5min以上不得漏油。若有损坏者应及时修理更换。9.2.9特殊情况下,在更换夹具时,两端都应装上千斤顶,采取其它措施放松预应力筋时,应仔细做好施工现场的安全防护工作。9.2.10压浆人员必须站在锚具两侧操作,严禁正对锚具,也不得踩踏高压油管。9.2.11压浆时要对墩柱采取有效保护措施,防止浆液喷洒在墩柱上。9.2.12张拉设备使用前,应对高压油泵、千斤顶进行空载试运行,无异常情况方可正式使用。高压油管使用前应作耐压试验,不合格的不能使用。9.2.13电器设备由专人管理,电闸箱应符合技术要求,电源线在使用前应进行测试,不得违章作业,作业完毕后必须将总电源切断,所有电器设备应遮盖。严格遵守施工现场的用电制度。9.2.14切割钢绞线时应注意防止砂轮片破碎伤人。操作人员需带防护眼镜。9.2.15施工过程中防止工具或机具从高空坠落伤人。 土方填筑施工工艺1、目的明确土方填筑施工作业的工艺流程、操作要点和相应的工艺标准,指导、规范土方填筑作业的施工。2、编制依据《路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路基工程施工规范》《工程设计文件及施工图》3、适用范围适用于土方填筑施工。4、材料要求基床以下路堤采用A、B组及C组中的块石、碎石、砾石类填料,针对本工程的特点,尽量考虑移挖作填,利用路堑、隧道弃碴中的A、B组及C 组中的块石、碎石、砾石作为填料。所用填料满足设计、规范的要求。硬岩石质填料须满足级配的要求,基床以下粒径不大于15cm。若含有不满足填料要求的大石块,将大石块清除或破碎。5、施工工艺流程及技术要求5.1施工准备(a)测量放样,恢复中线并放出边线;搞好地质调查和土质试验;做好路基防排水措施;组织人员和机械上场;确定施工顺序及土方调配方案。(b)清表开工前必须对图纸所示或监理工程师提供的路基范围内各类现有障碍物和设施的位置及场地清理情况,进行现场核对和补充调查,并将结果通知监理工程师核查。在复核设计及路基放样无误后,根据现场地面实际条件及土质情况按施工规范及设计要求进行场地清理。场地清理根据填筑施工的需要,分期分批进行,原则上是全面清表、分段弃方。场地清理包括清除路基范围内的树根、草皮等植物根系,将路基填筑基底范围内30cm厚种植土及非适用性土清理挖除,直至地基土满足要求为止。对不符合路基填料要求的土体,挖除后外运至指定的弃土场。(c)试验段施工在路堤填筑施工前,选择地质条件、断面形式均具有代表性的一个区段(长度不小于100m)作为试验段。根据本合同段的实际情况,应对填土的填筑,做填筑试验施工。现场压实试验应进行到能有效地使用该种填料达到规定的压实度为止,试验时作好记录,记录压实设备类型、组合方式、碾压遍数及碾压速度、工序、每层材料的松铺厚度、材料的含水量等,找出机型、层厚、压实遍数同设计规定指标的规律曲线,并找出K30值与压实系数Kh或孔隙率n之间的关系。通过试验段施工,确定合理的压实工艺参数和工艺流程。试验结果经监理工程师批准后,作为该种填料施工时使用的依据。施工中,填筑松铺厚度不应大于试验确定值的90%。5.2施工方法 (a)路堤填筑采取横断面全宽、纵向分段进行分层填筑。为保证路基的压实度,松铺厚度必须按试验段路基填土厚度的90%来控制,且每层松铺厚度不大于30cm,压实后每层厚度约25cm。施工时在路肩位置竖立标尺杆,以控制摊铺厚度,每层填筑按松铺厚度一次到位,根据车厢容积和松铺厚度计算卸土间距,由专人指挥卸车。如地面有坡度,从低处开始进行分层填筑分层填筑。(b)路基填料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同一作业区用不同填料填筑时,各种填料要分层填筑,每一水平层的全宽采用同一种填料,不得混填,以避免路基左右侧沉降不均。若采用不同填料填筑时,尽量减少不同填料层数,每种填料厚度不得少于50cm。每一填筑层必须满足设计要求的平整度和路拱,以保证雨天路基填筑面不积水。路拱应在第一层全断面填筑时设置完毕,第二层开始则均厚填筑。(c)为了确保边坡压实与路堤全断面一致,边坡两侧要各超填0.4~0.5m,待路基防护施工前用人工配合挖掘机进行刷坡。每层路基填筑压实完毕均应测量放出边线,洒上石灰线,以控制上层填土,确保路基侧面边坡的坡率。(d)摊铺整平:填筑段在卸土的同时,采用平地机整平,注意每层按要求设置路拱。推土机完成一个区段的推平后,采用平地机进行平整,平地机行驶路线从两侧纵向行驶,逐步向路基中心刮平,同时用人工配合填平凹坑,以保证压实质量。(e)洒水或晾晒:路堤填筑时,应随时检测填料含水量。对于细粒土、粘砂土,碾压前应控制填料含水量不超过试验段填筑试验中求得的最佳含水量的±2%。当含水量较低时,应在土场加水闷料,以保证填料的含水量达到最佳含水量。当含水量超过规定值时,在路堤填料上用铧犁、旋耕犁翻晒,并适当减小填层松铺厚度,降低填料的含水量,使填料含水量始终控制在施工允许含水量的范围内,以保证最佳压实效果。在必要条件下,可用生石灰对土体进行改良来降低含水量,从而加快填筑速度。(f)碾压夯实根据分层施工图和不同的填料情况,选择合适的碾压机械,填土压实作业采用重型振动压路机,压路机激振力25~50t。碾压顺序由两边向中间进退式碾压,曲线地段先内侧后外侧,横向接头重叠0.5m以上或三分之一轮宽左右,前后相邻两区段重叠1m以上。 根据填料种类、填土厚度和密实度标准,按试验段取得的数据控制压实遍数。先静压2遍,后振动压,一般情况下的振动压实遍数:路床表层6~8遍,路床底层5~6遍,路基本体4~5遍。对边坡附近的压实,先利用推土机对路肩进行初步压实,压到路肩不发生滑坡,然后再利用压路机碾压。压路机外轮缘距离超填路基的边线保持30cm左右,以保证压路机的安全。对压路机不宜碾压的地方,采用小型打夯机具夯实。(g)检测签证试验人员在取样或测试前要保证填料是否符合要求,碾压区段是否压实均匀,填筑层厚是否超过规定厚度。路基填土压实的质量检验应随分层填筑碾压施工分层检测。在填料质量、填筑厚度、填层面纵横方向平整均匀度等符合规定标准的基础上,采用灌砂法和K30荷载板进行细粒土压实系数和地基系数的测定,粗粒土和碎石类土采用K30荷载板和核子密度仪进行地基系数和孔隙率的检测,达到规范及设计标准后方进行下一层的填筑。(h)路基整修路堤按设计标高填筑完成后,进行修整和测量。恢复中线,每20m设一桩,进行水平标高测量,计算修整高度,施放路肩边桩,修筑路拱,并用平碾压路机碾压一遍,使路基面光洁无浮土,横向排水坡符合要求。对于细粒土边坡,依据路肩边线桩,用人工按设计坡率挂线刷去超填部分,进行整修拍实。整修后的边坡达到转折处棱线明显,直线处平直,变化处圆顺,做到坡面平顺没有凹凸,压实密度合格。整修包括路基面的排水横坡、平整度、边坡等整修内容,路基整修应严格按照设计结构尺寸进行,达到技术标准要求。边坡修整放出路基边线桩,按设计规范要求,对于加宽部分人工挂线刷去超填部分,修整折点,修整后达到转折处棱线明显,直线平直,曲线圆顺。5.3施工工艺框图及说明(a)施工工艺框图(b)文字说明路基填筑施工按三阶段、四区段、八流程的程序水平分层填筑。路基施工地段施工时要保证不破坏线外 原来的地貌,保持原来植被,保证土质结构不被扰动。路基施工首先做好防排水,地下水位较高时,做盲沟或其它有效措施进行引排。土方填筑施工工艺框图循环至路基面基底处理施工准备分层填筑摊铺整平洒水或晾晒碾压夯实检验签证路基整修填筑区段平整区段碾压区段检测区段准备阶段施工阶段整修验交阶段 施工中认真作好原始记录、积累资料,对湿陷性黄土不良地段全面观测,以指导安全施工。当天拉上路基的土,确保当天摊铺,当天碾压成型。加强与当地气象部门的联系,注意天气预报,提前做好雨季施工工作的安排和准备。6、质量检验方法、频率及标准检验方法:按规定的方法检验。压实度检验数量:沿线路方向每100m每压实层抽样检验压实度系数Kh(改良细粒土)或孔隙率n(砂类土或碎石土)6点。左、右距路肩边线1m处各2点,路基中部2点,有反压护道地段每100m增加1个检测点;每100m每填高约90cm抽样检验地基系数K30值4点,其中:距路肩边线2m处左、右各1点,路基中部2点。基床以下路堤填料复查项目及频次填料类别试验项目及频次颗粒级配液塑限击实试验颗粒密度细粒土-5000m3(或土性明显变化)5000m3(或土性明显变化)粗粒土、碎石土10000m3(或土性明显变化)--10000m3(或土性明显变化)注:表列数字为进行一次试验的填料体积。基床下路堤压实标准项目压实标准改良细粒土砂类土及细粒土碎石土及粗粒土地基系数K30(MPa/m)≥80≥80≥120 孔隙率n(%)--<32压实系数K≥0.90--路堤中线到边缘距离、宽度、横坡、平整度的允许偏差、检验数量及检验方法序号检验项目允许偏差施工单位检验数量检验方法1线到边缘距离±50mm沿线路纵向每100m抽样检验5处尺量2宽度不小于设计值沿线路纵向每100m抽样检验5处尺量3横坡±0.5%沿线路纵向每100m抽样检验5个断面坡度尺量4平整度不大于15mm沿线路纵向每100m抽样检验10处2.5m长直尺测量混凝土重力式挡墙施工工艺1、目的明确混凝土重力式挡墙施工工艺、操作要点和相应的工艺标准,指导、规范路基混凝土重力式挡墙施工。2、编制依据《路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路基工程施工规范》《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补充标准》《混凝土与砌体工程施工规范》《工程设计文件及施工图》3、适用范围适用于路基混凝土重力式挡墙工程施工。4、施工工艺及技术要求 4.1施工准备(a)基础开挖前,应落实现场管线的位置、高程,如与施工有冲突时,应与管线单位共同协商加固措施,挡土墙基础开挖后,如与地质勘测报告出入较大,应通知勘测单位和设计单位共同验槽,提出处理意见。(b)施工区若有地表水应先排除或导流,若有地下水应采用挖水沟,挖集水坑,用污水泵降水。(c)遇有既有道路,应修建临时便道,疏导车辆及行人,保证交通畅通。(d)对机械性能检测和人员进行素质考核与培训。4.2施工方法(a)基坑开挖及处理为保证基槽边坡稳定及施工安全,应控制放坡系数,如无法放坡时应采用沟壁支撑加固边坡。复查核对基础地质条件,地基承载力,基础埋置深度等,确保符合设计要求,基底处理应严格按照设计要求施工。基底检验内容主要包括:基底平面位置、尺寸、基底标高;基底的地质情况和承载力是否与设计资料相符;基底处理和排水情况是否符合规范要求。按试验室按设计要求配制耐久性混凝土,确定配合比,不但强度要符合设计要求,而且要求其和易性、耐久性同样满足设计和施工需要。施工过程中加强施工配合比的控制,根据骨料的实际含水量调整施工配合比,并严格按配合比控制各种材料及外加剂的用量。(b)基础施工钢筋绑扎、预埋件安装以及支立模板必须按照设计及规范要求进行施工和检验,混凝土浇筑须做好试验块,以检验混凝土强度。基础浇筑施工分段长度为8m,每段之间设沉降缝,缝宽2cm,缝内填塞沥青木板,墙板及帽石应全端面填满,基础部分沉降缝设置可将沥青木板作为混凝土浇筑时的端头模板,第二段浇筑时,沥青模板留在缝内做沉降缝材料用。挡墙基础浇筑分两次进行,第一次浇至墙面板底水平位置,露出预埋钢板待与墙面板上钢板焊接。(c)墙身施工 施工采用大块钢模板,每块模板的面积不小于1.5m2,安装前在清理干净的模板上满涂脱模剂,并在外侧钢筋上按设计的保护层厚度设塑料保护层块。安装后的模板接缝要小于2mm,大于2mm时重新调整模板并用胶带密封。采用“顶拉”结合的方法加固,内部设Φ16通长拉筋,拉筋套Φ20mm的PVC管。外侧用10cm×10cm方木斜撑模板外侧于坑壁上,起到双层保护作用。为防止模板向内倾斜,模板顶口用支架支顶。模板安装完成后认真检查钢筋的保护层厚度和模板支护情况。混凝土由搅拌运输车运送,泵送浇筑,条件允许时可直接利用溜槽浇筑,浇筑时间要控制在规定的时间内,天气炎热时要避开高温时段,雨天禁止施工。随时检测混凝土指标,发现问题及时调整。以伸缩缝为界,每段墙身一次性连续浇筑完成,采用水平分层的浇筑,分层厚度为30cm。混凝土的振捣在施工中相当重要,振捣由专业工人负责。振捣设备主要为插入式振捣棒,振捣棒在施工中插入间距不应超过振动器作用半径的1.5倍,与模板应保持5~10cm的距离。分层浇筑时,插入下层混凝土5~10cm。每处振动完毕边振动边缓慢提起振动器,即“快插慢拔”,插入深度不超过振动器长度的1.25倍。插入点要均匀排列,可排成“行列式”或“交错式”。混凝土必须振动到停止下沉、不再冒气泡、表面呈现平坦、泛浆。振捣过程应严防漏振或过振的情况发生,以免混凝土结构表面产生蜂窝、麻面。混凝土振捣密实后1.5~24h内,不得受到振动。拆模前防止模板被撞击或振动,拆除时间要通过试验确定,一般可在混凝土强度达到2.5Mpa后拆除模板。人工放松螺栓、扣件及支撑后,直接利用人工配合汽车吊拆除。拆除过程中防止碰撞结构物,尤其是边角部位,以保证外观和结构。混凝土浇筑完毕后,应在收浆后尽快予以覆盖和洒水养护。覆盖时不得损伤或污染混凝土表面。混凝土表面有模板覆盖时,应在养护期间经常使模板保持湿润。养护用水应与拌合水相同。当气温低于5℃时,应覆盖保温,不得向混凝土洒水。混凝土洒水养护时间一般为7天,可根据湿度、温度和水泥品种及掺用的外加剂等情况,酌情延长或缩短。每天洒水数次,以能保持混凝土表面经常处于湿润状态为度。 当结构物与流动性的地表水或地下水接触时,应采取防水措施,保证混凝土在浇筑后7天内不受水的冲刷侵袭。当环境水具有侵蚀作用时,应保证混凝土在10天内、强度达到设计标号的70%以前,不受水的侵蚀。混凝土达到2.5Mpa前,不得使其承受行人、运输工具、模板、支架等荷载。4.3施工工艺框图及说明(a)施工工艺框图(b)文字说明挡墙施工时沿墙长每隔5m设伸缩缝,墙背连续设置0.3m厚砂加卵石反滤层。墙身泄水孔按设计要求梅花型布置。挡墙施工采用人工立设组合模板,拌合站集中拌制混凝土,混凝土搅拌运输车运送混凝土,吊车提升混凝土或合格的片石,料斗入模,分层浇筑,机械振捣,草袋覆盖,洒水养护的方法施工。砼重力式挡土墙施工工艺框图测量放线分段开挖基坑基底处理基础混凝土浇筑挡墙分段浇筑清理验收混凝土试块混凝土试块施工准备养护设置伸缩缝、泄水孔养护排水、降水 5、质量检查及控制(a)路基支挡结构工程按《铁路路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414-2003)进行分部、分项、检验批划分。(b)路基挡护工程的检验项目、检验数量应执行《铁路路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414-2003),其中有耐久性设计要求的混凝土应执行《铁路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补充标准》(铁建设〈2005〉160号)。路基排水工程施工作业指导书1、目的明确路基排水工程施工工艺、操作要点和相应的工艺标准,指导、规范路基排水工程施工。2、编制依据《工程设计文件及施工图》3、适用范围适用于工程路基排水工程施工。4、施工工艺及技术要求4.1集水井集水井是将路基表面水汇集并排入侧沟或坡面排水槽,采用C20混凝土浇筑。施工前熟悉施工图纸,施工前技术人员应统计各个路基段的集水井的数量、形式、位置。集水井基础采用人工开挖,施工前按照测量出的桩位及控制轴线放出检查井的开挖尺寸。开挖过程中控制好检查井的尺寸和竖直度,施工中不允许出现超挖,对于超挖的部分采用与检查井井身同标号的砼回填。 井口周围要做好防排水工作,以免雨水或施工废水流入基坑内。开挖到设计标高时应检查集水井的基底标高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并采用锤球和直尺检查检查井的竖直度和尺寸。绑扎安装检查井的钢筋,钢筋底部采用安装混凝土预制垫块来控制钢筋位置。浇注集水井的基础砼,浇注时要注意基础的砼顶面标高。在基础混凝土初凝后,砼面上用锤球定出检查井的中心位置及控制轴线,用墨线标出井身位置。按照放样出的位置安装模板,并加固牢靠。浇注井身砼前要注意预埋直径为0.15m的渡锌钢管或耐压PVC软式透水管。采用对路基切槽预埋管道,管道安装完成以后切槽采用混凝土封闭。集水井盖采用集中预制,井盖上设置多个3cm*10cm的泻水孔。在集水井身砼强度达到设计强度后安装集水井盖板4.2地面排水沟地面排水沟分为:路堤坡脚外的排水沟、侧沟、平台截水沟、天沟及排水沟、坡面排水槽等。地面排水沟在施工时要选好排水沟的排水方向,施工材料应满足设计要求;路堤坡脚外的排水沟、侧沟在路基完成后施工;平台截水沟与护坡同时施工,施工应注意在急流槽位置与吊沟连接。坡面排水槽与坡面防护同时施工,排水槽每隔15m设置一道。排水工程严格按照设计图纸施工。砂浆采用拌合机拌合,做到砌体砂浆饱满,石料尺寸选配合理,强度满足要求,石料颜色一致,勾缝采用凹缝,墙面平整、美观。挖方段的天沟,以及路基填筑的临时排水工程,尽量在雨季到来之前完成。施工工艺流程为:施工准备→沟槽开挖→2:8灰土垫层施工→沟底铺砌→沟帮砌筑→勾缝→沟顶抹面→竣工。浆砌圬工采用挤浆法施工。天沟的位置、尺寸要求符合设计要求,出水口牢固,以防被雨水冲塌并且与其它排水设施平顺衔接。由于本工程区域主要是湿陷性黄土,所以对沟底要进行严格的加固和防渗漏处理。排水沟的线形平直、圆顺,排水沟的位置、坡度、长度符合设计要求。如因纵坡过大致使水流速大于沟底、沟壁的容许冲刷流速时,对边沟采取加固措施。 4.3技术措施4.3.1技术措施对湿陷性黄土路基特别要注意做好防排水,注重做好系统性的永久防排水和施工期间临时防排水,重点做好基底、水沟槽底、路基边坡防排水。路堑施工先按永临结合原则,做好堑顶天沟等排水系统,后开挖。湿陷性黄土分层分段开挖,边坡防护及坡面、平台排水及时施工。路堤填筑时或之前两侧排水沟及时完成,并用砂浆抹面。路堤与路堑施工前先做好临时排水系统,在施做临时排水系统时与永久排水系统统筹安排,排水系统注重永临合。各种水沟施工尽量避开雨季,防止地表水下渗。基槽采用人工配合小型机具开挖,达到要求深度后,进行基底检验,验槽合格后分层夯填灰土垫层。做到路基成型一段,排水系统跟进一段。所有浆砌排水设施的边坡必须平整、稳定,铺砌背后及顶部与地层之间,认真填塞、封严。4.3.2注意事项4.3.2.1地表排水⑴路基边沟、侧沟、天沟等地表排水设施应与天然沟渠和相邻的桥涵、隧道、车站等排水设施及路基面排水、坡面排水、电缆沟槽两侧排水衔接,组成完整的排水系统。路基施工前应核对全线排水系统的设计是否完备和妥善。⑵调查线路范围上50m、下游30m范围内,黄土陷穴的分布,并对陷穴进行处理。⑶路基工程施工前,对影响路基稳定的地下水,应予以截断、疏干、降低水位,并引排到路基范围以外。在路基施工期,不得任意破坏地表植被和堵塞水路;各类排水设施应及时维修和清理,保持排水畅通、有效。⑷路基排水工程应及时实施,防止在施工期间因地表水及地下水的侵入而造成路基松软和坡面坍塌。4.3.2.2地下排水⑴ 地下排水设施应与地表排水系统相配套,保证水路畅通无隐患。渗沟的出水口应设置端墙,端墙下部留出与渗沟排水通道大小一致的排水沟,端墙排水孔底面距排水沟沟底的高度不宜小于20cm;端墙出口的排水沟应进行加固,防止冲刷。⑵排水沟或暗沟采用混凝土浇筑或浆砌片石砌筑时,应在沟壁与含水地层接触面的高度处,设置一排或多排向沟中倾斜的渗水孔,沟壁最下一排渗水孔的底部应高出沟底不小于20cm。4.3.2.3过渡段排水过渡段桥台背渗水板、横向排水沟(管)等排水设施应按设计要求及时完成,其连接方式应符合设计要求,铺设应平顺、整齐、牢固,排水畅通。5、质量控制及检验5.1质量控制排水工程严格按照设计图纸施工。砂浆采用拌合机拌合,做到砌体砂浆饱满,石料尺寸选配合理,强度满足要求,石料颜色一致,勾缝采用凹缝,墙面平整、美观。挖方段的天沟,以及路基填筑的临时排水工程,尽量在雨季到来之前完成。对湿陷性黄土路基特别注重做好防排水,注重做好系统性的永久防排水和施工期间临时防排水,重点做好基底、水沟槽底、路基边坡防排水。各种水沟施工尽量避开雨季,防止地表水下渗。基槽采用人工配合小型机具开挖,达到要求深度后,进行基底检验,验槽合格后分层夯填灰土垫层。做到路基成型一段,排水系统跟进一段,形成合理的防排水体系。5.1.1工程所用的砂、石、水泥、钢筋等的品种规格、质量符合设计要求,进场时进行验收。检验方法:查验钢筋、水泥的产品质量证明文件和和材料性能报告单,现场抽样对水泥的安定性、凝结时间和强度、钢筋的屈服强度、极限强度、伸长率和冷弯性能、砂石含泥量进行检验。5.1.2排水设施、垫层、滤层的结构形式符合设计要求,并保证排水通畅。检验方法:观察、尺量。5.1.3预制或现浇水沟及盖板混凝土强度等级符合设计要求。检验方法:抗压强度试验。 5.1.4预制水沟的基础与基坑边坡应密实、平整。预制件及盖板混凝土强度应拼装平顺,水泥砂浆粘贴密实,接缝咬合完好,与基础和边坡间应用水泥砂浆填塞缝隙。水沟盖板尺寸及盖板间空隙应符合设计要求,铺设应平稳。检验方法:观察。5.1.5浆砌水沟砌体砂浆强度等级符合设计要求。检验方法:抗压强度试验。5.1.6路堑侧沟泄水孔设置位置、布置形式、尺寸、数量应符合设计要求,且排水通畅。检验方法:观察、尺量。5.1.7伸缩缝的设置、缝宽与缝的塞缝应符合设计要求。检验方法:观察、尺量。5.1.8垫层、滤层的厚度应不小于设计要求。检验方法:尺量。5.2检验方法路基排水工程的检验项目、检验数量执行《路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