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3 MB
  • 208页

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要求规范

  • 20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实用文案UDC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CJJP       CJJXX-2009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范CodeforPavementDesignofUrbanRoad征求意见稿2009-XX-XX 发布     2009-XX-XX 实施标准文档 实用文案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范CodeforPavementDesignofUrbanRoadCJJXX-2009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实施日期:2009年X月X日标准文档 实用文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北京标准文档 实用文案前言根据建设部2007年7月13日建标[2007]125号“关于印发《2007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修订工作计划》的通知”的要求,规范编制组在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吸取相关研究成果,借鉴国外先进技术,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编制了《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范》。本规范共分九章,即:总则、术语与符号、基本规定、基层与垫层、沥青路面、水泥混凝土路面、砌块路面、其他路面工程、路面排水,以及四个附录。本规范的编制:1制定了路面设计的控制要素;2路面设计上引入了可靠度的概念;3沥青路面设计增加了沥青面层底面拉应变和沥青面层剪应力等指标;4制订了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要点;5制定了砌块路面设计要点。本规范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由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地址:上海市中山北二路901号,邮政编码:200092)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本规范主编单位: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本规范参编单位:同济大学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天津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标准文档 实用文案目次1总则12术语和符号22.1术语22.2符号72.3代号103基本规定113.1一般规定113.2控制要素124基层与垫层184.1路基184.2垫层184.3基层195沥青路面265.1一般规定265.2沥青面层类型与材料265.3沥青路面结构组合设计325.4新建路面结构设计指标与要求375.5新建路面结构层的计算436水泥混凝土路面516.1一般规定516.2设计控制要素516.3结构组合设计546.4材料组成要求及性质参数576.5路面结构计算626.6面层配筋设计716.7接缝设计816.8加铺层结构设计916.9水泥混凝土路面的加宽设计100标准文档 实用文案7砌块路面1027.1一般规定1027.2砌块材料性能要求1027.3结构层与结构组合1047.4结构层计算1067.5砌块路面典型结构1078其它路面工程1108.1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及步行街路面1108.2桥隧路面铺装1118.3公共停车场与广场路面1139路面排水1149.1路面排水设计1149.2.路面内部排水1179.3中央分隔带排水1209.4交叉范围路面水的排除1219.5桥面铺装排水1219.6透水人行道排水122附录A沥青路面使用性能气候分区123附录B沥青混合料级配组成、沥青贯入式、沥青表面处治材料规格和用量125附录C沥青路面设计参数参考值128附录D水泥路面设计参数参考值130本规范用词说明131引用标准名录132条文说明133标准文档 实用文案Contents1GeneralPrinciple12Terminology22.1Terminology22.2Symbol72.3CodeName103General113.1General113.2ControlElement124BaseandBedCourse184.1Subgrade184.2BedCourse184.3Base195AsphaltPavement265.1General265.2AsphaltPavementCategoryandMaterial265.3AsphaltPavementStructureCombinationDesign325.4NewConstructionPavementStructureDesignIndexandDemand375.5NewConstructionPavementStructureCalculation436CementConcretePavement516.1General516.2DesignControlElement516.3PavementStructureCombinationDesign546.4MaterialCompositeDemandandParameters576.5PavementStructureCalculation626.6PavementReinforcementDesign716.7JointDesign816.8OverlayDesign916.9PavementWideningDesign1007BlockStonePavement1027.1General102标准文档 实用文案7.2BlockMaterialPerformanceDemand1027.3StructureCombination1047.4StructureCalculation1067.5PavementTypicalStructure1078OtherPavements1108.1Non-motorizedVehicleLane,FootwayandPedestrianStreetPavement1108.2DridgeandTunnelPavement1118.3PublicParkingFacilityandSquarePavement1139PavementDrainage1149.1PavementDrainageDesign1149.2.PavementSubsurfaceDrainage1179.3MedianDividerDrainage1209.4IntersectionDrainage1219.5BridgePavementDrainage1219.6PorousSidewalkDrainage122AppendixAAsphaltPavementPerformanceClimatezone123AppendixBAsphaltMixturegradeComposition,BituminousPenetrationPavement,BituminousSurfaceTreatmentMaterialSpecificationandDosage125AppendixCReferenceValueofAsphaltPavementDesignParameters128AppendixDReferenceValueofCementConcretePavementDesignParameters130TerminologyIntroduction131ListofQuotingCodes132StandardClauseExplanation133标准文档 实用文案1总则1.0.1为适应我国城市发展和城市道路建设的需要,提高路面工程的技术水平和设计质量,保证路面工程安全、可靠、耐久,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制定本规范。1.0.2本规范适用于各等级城市道路路面新建和改建工程。1.0.3路面设计应符合国家环境和生态保护的规定,鼓励使用节能降耗型路面设计和积极应用路面材料再生利用技术。1.0.4应加强调查与材料试验工作,加强路面结构设计方案比选,按照全寿命成本理念进行设计。1.0.5路面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颁布的现行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1.0.6特殊地质条件和地区的路面工程,可根据实际情况,制订补充规定,但技术要求不应低于本规范的规定。标准文档 实用文案2术语和符号2.1术语2.1.1沥青路面 asphaltpavement用沥青混合料铺筑面层结构的路面称为沥青路面。2.1.2水泥混凝土路面cementconcretepavement用水泥混凝土铺筑面层结构的路面称为水泥混凝土路面。2.1.3复合式路面compositepavement用沥青混合料铺筑表面层,用水泥混凝土铺筑下面层结构的路面称为复合式路面。2.1.4砌块路面blockstonepavement用规格石料或人工预制砌块铺筑面层结构的路面称为砌块路面。2.1.5半刚性基层 semi-rigidbase用无机结合料稳定土类的材料铺筑一定厚度的基层。2.1.6刚性基层rigidbase用混凝土、低标号混凝土、贫混凝土、钢筋混凝土、连续配筋混凝土等材料做的基层。2.1.7柔性基层flexiblebase标准文档 实用文案用热拌或冷拌沥青混合料、沥青贯入碎石、以及不加任何结合料的粒料类等材料铺筑的基层,包括级配碎石、级配砾石、符合级配的天然砂砾、部分砾石经轧制掺配而成的级配碎、砾石,以及泥结碎石、泥灰结碎石、填隙碎石等材料结构层。2.1.8轴载谱axleloadspectrum轴载谱是指各种车辆不同轴重的概率分布。2.1.9设计年限designperiod路面在规定期限内满足预测累计标准轴次所需服务性能,并允许在营运过程中进行恢复表面功能的养护维修或罩面工程,此期限为设计年限。2.1.10当量轴次equivalentsingleaxleloads按弯沉等效或拉应力等效的原则,将不同车型、不同轴载作用次数换算为与标准轴载100KN相当的轴载作用次数称为当量轴次。2.1.11累计当量轴次cumulativeequivalentaxleloads在设计年限内,考虑车道系数后,一个车道上的累计当量轴次总和。2.1.12设计弯沉值designdeflection根据设计年限内一个车道上预测通过的累计当量轴次、公路等级、面层和基层类型而确定的路面弯沉设计值。标准文档 实用文案2.1.13封层sealcoat在沥青层上或沥青层之间、在基层顶面铺筑一层阻止雨水下渗的沥青薄层称为封层。2.1.14交工验收弯沉值acceptancedeflection交工验收弯沉值是检验路面是否达到设计要求的指标之一。当确定结构厚度后,应根据该结构厚度计算其路表弯沉值,该值即为交工验收弯沉值。2.1.15抗拉强度结构系数tensilestrengthstructuralcoefficient抗拉强度结构系数是一个考虑沥青混合料和半刚性材料疲劳破坏特性的安全系数,它是根据一次荷载作用下的破坏强度与不同轴次作用下的疲劳破坏强度之比,并考虑公路等级、室内与现场差异等因素而确定。2.1.16容许拉应力allowabletensionstress容许拉应力是混合料的极限抗拉强度与抗拉强度结构系数之比。2.1.17沥青层底容许拉应变allowabletensionstrain沥青层底的容许拉应变是根据设计标准轴载作用次数,利用室内沥青混合料疲劳方程修正后公式进行计算得到。2.1.18弯沉综合修正系数deflectioncombinedcorrectnessfactor标准文档 实用文案由于理论假设与实际路面工作状态的差异而形成实测弯沉值与理论计算值不等,将实测弯沉值与理论弯沉值之比定义为弯沉综合修正系数。2.1.19横向力系数sidewayforcecoefficient与行车方向成20℃偏角的测定轮以一定速度行驶时,专用轮胎与潮湿路面之间的测试轮轴向摩擦阻力与垂直荷载的比值,简称SFC,无量纲。2.1.20构造深度texturedepth路表面开口空隙的平均深度,即宏观构造深度TD,以mm计。2.1.21路面车辙rut路面经汽车反复行驶产生流动变形、磨损、沉陷后,在行车道车轨迹上产生的纵向带状辙槽,车辙深度以mm计。2.1.22容许抗剪强度allowableshearstress容许抗剪强度是混合料的极限抗剪强度与抗剪强度结构系数之比。2.1.23抗剪强度结构系数shearstrengthstructuralcoefficient抗剪强度结构系数是一个考虑沥青混合料疲劳破坏特性的安全系数,它是根据一次荷载作用下的破坏强度与不同轴次作用下的疲劳破坏强度之比,并考虑公路等级、室内与现场差异等因素而确定。2.1.24最不利季节worstseason标准文档 实用文案路面材料、路基路面结构处于最不利工作状态的季节称最不利季节。在测试或确定有关材料参数值时,应考虑工程所在地在不同年份、不同季节变化或考虑一年中最不利季节的温度、湿度状态的影响。2.1.25普通混凝土路面plainconcretepavement除接缝区和局部范围外面层内均不配筋的水泥混凝土路面,亦称素混凝土路面。2.1.26钢筋混凝土路面jointedreinforcedconcretepavement面层内配置纵、横向钢筋或钢筋网并设接缝的水泥混凝土路面。2.1.27连续配筋混凝土路面continuousreinforcedconcretepavement面层内配置纵向连续钢筋和横向钢筋,横向不设缩缝的水泥混凝土路面。2.1.28钢纤维混凝土路面steelfiberreinforcedconcretepavement在混凝土面层中掺人钢纤维的水泥混凝土路面。2.1.29水泥混凝土预制块路面concreteblockpavement面层由水泥混凝土预制块铺砌成的路面。2.1.30碾压混凝土rollercompactedconcrete采用振动碾压成型的水泥混凝土。2.1.31贫混凝土leanconcrete标准文档 实用文案水泥用量较低的水泥混凝土。2.1.32可靠度reliability路面结构在规定的时间内和规定的条件下完成预定功能的概率。2.1.33目标可靠度objectivereliability作为设计依据的可靠度。2.1.34可靠指标reliabilityindex度量路面结构可靠性的一种数量指标。2.1.35目标可靠指标objectivereliabilityindex作为设计依据的可靠指标。2.1.36可靠度系数reliabilitycoefficient为保证所设计的结构具有规定的可靠度,而在极限状态设计表达式中采用的单一综合系数。2.2符号2.2.1作用及作用效应符号N──标准轴载的当量轴次ni──各种被换算汽车的作用次数Ne──设计年限内一个方向上设计车道的累计当量轴次P──标准轴载Pi──各种被换算车型的轴载p──标准轴载的轮胎接地压强qr──降雨强度标准文档 实用文案ls──轮隙中心处路表计算弯沉σm──沥青层或半刚性材料基层底面计算的拉应力τm──沥青层剪应力的最大值──行车荷载疲劳应力──温度梯度疲劳应力σps──标准轴载在临界荷位处产生的荷载应力σtm──最大温度梯度时混凝土板的温度翘曲应力——沥青面层底面拉应变2.2.2设计参数和计算系数符号β──路面结构轴载作用等效系数──汽车轮轴系数t──设计年限r──设计年限内交通量的平均年增长率η──设计车道分布系数cr──路面渗水系数,γ──可靠度系数;Ks──抗拉强度结构系数Kr──抗剪强度结构系数F──弯沉综合修正系数αL──理论弯沉系数──理论层底拉应力系数标准文档 实用文案kf──设计基准期内的荷载疲劳应力系数kt──考虑温度应力累计疲劳作用的疲劳应力系数αc──混凝土的线膨胀系数Tg──最大温度梯度2.2.3几何参数符号δ──标准轴载单轮传压面当量圆的半径──结构层厚度ρf──钢纤维的体积率──钢纤维的长度──钢纤维的直径2.2.4材料性能和路面抗力符号ld──沥青路面的设计弯沉值[]——沥青面层材料的容许拉应变Sm——沥青混合料的劲度模量vb——沥青体积含量va——空隙率[σR]──结构层材料的容许抗拉强度σs──沥青混凝土或半刚性材料水泥稳定类材料或二灰稳定类和石灰稳定类材料以及水泥粉煤灰稳定材料的极限劈裂强度[τR]──沥青混凝土的容许抗剪强度τs──沥青混凝土60℃的极限抗剪强度标准文档 实用文案──水泥混凝土弯拉强度标准值──水泥混凝土试配弯拉强度的均值──水泥混凝土弯拉强度标准值E0──土基回弹模量Ei──结构层材料回弹模量Ec──水泥混凝土的弯拉弹性模量Et──基层顶面当量回弹模量Es──钢筋弹性模量;r──水泥混凝土板的相对刚度半径2.3代号AC──密级配沥青混凝土AK──抗滑面层级配SMA──沥青玛蹄脂碎石SAC──多碎石密级配沥青混凝土OGFC──排水表面层开级配沥青混合料LSM──密级配大粒径沥青碎石基层混合料AM──半开级配沥青碎石标准文档 实用文案3基本规定3.1一般规定3.1.1道路路面的基本结构层为面层、基层、垫层三个主要层次。面层可分为上面层(表面层)、中面层和下面层,基层可分为上基层和底基层等。各结构层主要功能及要求如下:1面层直接承受行车荷载及环境的作用,应具有足够的结构强度、良好的路用性能及表面特性。2基层主要起承重作用,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和扩散荷载的能力并具有良好的水稳定性。3垫层的主要作用为改善土基的湿度和温度状况,保证面层和基层的强度稳定性和抗冻胀能力,扩散由基层传来的荷载应力,以减小土基所产生的变形。垫层应具有一定的强度和良好的水稳定性。3.1.2路面设计应遵循的一般原则:1根据具体道路的地理地质条件、路基土特性、路基水文及气候环境状况,进行路基路面整体结构强度、刚度、稳定性、耐久性综合设计;2因地制宜、合理选材、降低能耗、节约资源,并应充分利用循环再生材料;3路面结构应便于施工,利于养护并减少对周边环境及生态的影响;标准文档 实用文案4根据城市交通特点,对交叉口、公交停靠站等特殊路段路面进行特殊设计;5路面结构设计应具有运行安全舒适并与环境、生态、社会协调的综合效益。3.1.3城市道路路面分为沥青路面、水泥混凝土路面、复合式路面和砌块路面四大类,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沥青路面包括沥青混合料路面、沥青贯入式路面和沥青表面处治等。沥青混合料路面适用于各种道路;沥青贯入式路面适用于不具备沥青混合料拌和设备的次干路或支路;沥青表面处治可用于次干路、支路的路面。2水泥混凝土路面包括普通混凝土、钢筋混凝土、连续配筋混凝土、预应力混凝土与钢纤维混凝土路面,适用于各种道路。3复合式路面适用于特重交通等级和特殊荷载的道路及旧混凝土路面改建。4砌块路面适用于各种道路的特殊路段及人行道铺装。3.2控制要素3.2.1设计年限应符合表3.2.1规定。标准文档 实用文案表3.2.1路面设计年限标准表路面类型道路等级沥青路面水泥混凝土路面砌块路面快速路15年----主干路15年30年30年次干路10年20年20年支路8年,10年20年20年3.2.2规定以外侧车道作为设计车道,路面设计标准轴载规定如下:1路面设计以双轮组单轴载100KN为标准轴载,以BZZ-100表示。标准轴载的计算参数按表3.2.2-1确定。表3.2.2-1标准轴载计算参数标准轴载BZZ-100标准轴载P(KN)100轮胎接地压强p(MPa)0.70单轮传压面当量圆直径d(cm)21.30两轮中心距(cm)1.5d2设计交通量的计算应将不同轴重的各种车辆换算成BZZ-100标准轴重的当量轴次。各种车辆的前、后轴均应按公式(3.2.1-1)换算成标准轴载P的当量作用次数N。(3..2.1-1)式中:N──标准轴载的当量轴次(次/日);β──路面结构轴载作用等效系数,ni──各种被换算汽车的作用次数(次/日);P──标准轴载(KN);Pi──各种被换算车型的轴载(KN);——汽车轮轴系数;标准文档 实用文案3新建或改建道路的路面设计应根据预测交通量,考虑各种车型的交通组成(或比例),将不同车型的轴重换算成标准轴载的当量轴次,求得交工后第一年设计车道的日平均当量轴次(N1)。4设计年限内交通量的平均增长率(r)预测交通量增长率,分析论证确定设计交通量的平均增长率。5设计交通量是根据设计年限、第一年单向日平均当量轴次(N1)、年平均交通量增长率、设计车道系数及该道路交通特点,计算设计年限内一个方向设计车道的累计当量轴次,按公式(3.2.2-2)计算:(3.2.2-2)式中:Ne──设计年限内一个方向上设计车道的累计当量轴次(次);t──设计年限(年);N1──路面营运第一年单向日平均当量轴次(次/日);r──设计年限内交通量的平均年增长率(%);η──设计车道分布系数。6设计车道分布系数宜依据道路交通组成、交通管理情况,通过实地调查确定,也可按照表3.2.2-2选定。表3.2.2-2设计车道分布系数车道特征车道系数单向单车道1.0单向两车道0.65~0.95单向三车道0.50~0.80单向四车道0.40~0.70当上下行交通量或重车比例有明显差异时可区别对待,按上下行交通特点分别进行厚度设计。7路面交通强度等级可根据累计标准轴次(万次/车道)或日平均汽车交通量(辆/日),按表3.2.2-3的规定划分为五个等级。标准文档 实用文案表3.2.2-3路面交通强度等级路面交通等级道路等级沥青路面水泥混凝土路面BZZ-100KN累计标准轴次Ne(万次/车道)中型以上货车及大客车(日/辆)BZZ-100KN累计标准轴次Ne(万次/车道)A特轻非机动车道------B轻支路100~400300~1000<3C中支路次干路400~12001000~40003~100D重次干路主干路1200~25004000~10000100~2000E特重主干路快速路>2500>10000>20003.2.3路面设计环境作用规定如下:1沥青路面面层的使用性能气候分区应按照附录A确定。2沥青路面面层的最高(低)温度标准值可按表3.2.3-1确定。表3.2.3-1温度标准值区划层位冬寒区冬冷区冬温区夏凉区夏热区炎热区最高温度(℃)面层------506070下面层------405060最低温度(℃)上面层-30-20-5------下面层-20-10-5------3水泥混凝土面层的最大温度梯度标准值Tg,可按照道路所在地的公路自然区划按表3.2.3-2选用。表3.2.3-2最大温度梯度标准值Tg公路自然区划Ⅱ、ⅤⅢⅣ、ⅥⅦ最大温度梯度(℃/m)88~8390~9586~9293~98注:海拔高时,取高值;湿度大时,取低值。标准文档 实用文案4在季节性冰冻地区,路面的总厚度不应小于表3.2.3-3规定的最小防冻厚度。表3.2.3-3路面最小防冻厚度(m)路基干湿类型路基土质当地最大冰冻深度(m)0.50~1.001.01~1.501.50~2.00>2.00中湿路基低、中、高液限粘土0.30~0.500.40~0.600.50~0.700.60~0.95粉土,粉质低、中液限粘土0.40~0.600.50~0.700.60~0.850.70~1.10潮湿路基低、中、高液限粘土0.40~0.600.50~0.700.60~0.900.75~1.20粉土,粉质低、中液限粘土0.45~0.700.55~0.800.70~1.000.80~1.30注:①冻深小或填方路段,或者基、垫层为隔湿性能良好的材料,可采用低值;冻深大或挖方及地下水位高的路段,或者基、垫层为隔湿性能较差的材料,应采用高值;②冻深小于0.50m的地区,一般不考虑结构层防冻厚度。5路面渗水量采用重现期1年,1小时降雨强度,按式3.2.3-1确定。q=qrcr(3.2.3-1)q──路面渗水量;qr──降雨强度;cr──路面渗水系数,沥青路面一般为0.33~0.50;水泥混凝土路面一般为0.50~0.706当地下水位或路侧河道水位高于路面排水层时,渗流量率按式3.2.3-2确定。qq=0.5k(H-H0)2/Li(3.2.3-2)k──渗透率;H──水位;H0──排水层底标高;标准文档 实用文案Li──渗流影响距离,一般为3.8。3.2.4各级道路路面结构的可靠度标准目标可靠指标和目标可靠度,应符合表3.2.4-1的规定。表3.2.4-1可靠度设计标准道路等级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安全等级一级二级三级四级目标可靠度95908580目标可靠指标1.641.281.040.84变异水平等级低低-中中中-高3.2.5道路路面使用性能标准规定如下:1路面的抗滑性能,以横向力系数SFC60和构造深度TC为主要指标。快速路、主干路在交工验收前或开放一年之内(除冬季外)测试的路面抗滑性能指标应符合表3.2.5-1的技术要求。次干路和支路可参照执行。表3.2.5-1抗滑技术指标年平均降雨量(mm)交工验收值横向力系数SFC60摆值0构造深度TC(mm)>1000≥54≥45≥0.55500~1000≥50≥45≥0.50250~500≥45≥45≥0.45注:①应采用测定速度为60±1km/h时的横向力系数(SFC60)作为控制指标;没有横向力系数测定设备时,可用动态摩擦系数测试仪(DFT)或摆式摩擦系数测定仪测量。用DFT测量时以速度为60km/h时的摩擦系数为标准测试值。②路面宏观构造深度可用铺砂法或激光构造深度仪测定。2快速路、城市主干道的沥青路面设计年限内的车辙应小于15mm,城市次干道、支路的沥青路面设计年限内的车辙应小于20mm。3新建道路的平整度应符合表3.2.5-2的要求。表3.2.5-2平整度技术指标道路等级交工验收值国际平整度指数IRI(m/km)平整度标准差(mm)3m直尺最大间隙(mm)标准文档 实用文案快速路2.01.23主干路2.01.23次干路、支路4.22.55标准文档 实用文案4基层与垫层4.1路基4.1.1路基应稳定、密实、均质,具有足够的强度、稳定性、抗变形能力和耐久性。4.1.2路基设计回弹模量应满足如下要求:1路床顶面路基设计回弹模量值,对快速路和主干路应不小于30MPa;对次干路和支路不小于20MPa。不满足上述要求时,应采取措施提高路基的回弹模量。2对于快速路和主干路,路基应处于干燥或中湿状态;对于次干路和支路,土基应处于干燥、中湿或潮湿状态。未达到上述要求时,应选用粗粒土或固化稳定土做路床填料;对于过湿土路基,还应采取降低地下水位的措施。4.1.3岩石或填石路床顶面应铺设整平层,整平层可采用未筛分碎石和石屑或低剂量水泥稳定粒料,其厚度视路床顶面的不平整情况而定,一般为100~150mm。4.2垫层4.2.1垫层主要用于地下水位高、排水不良、路基经常处于潮湿、过湿状态的路段,应具有一定的强度和良好的水稳定性。4.2.2在下述情况下,应在底基层下设置垫层:标准文档 实用文案1在季节性冰冻地区的中湿或潮湿路段;2地下水位高、排水不良,路基处于潮湿或过湿状态时;3水文地质条件不良的土质路堑,路床土湿度较大时;4路基可能产生不均匀沉降或不均匀变形时,应设置粒料垫层,垫层厚度为15~25cm。4.2.3排水垫层应与边缘排水系统相连接,垫层厚度一般宜大于150mm,垫层宽度应铺筑到路基边缘或与边沟下的渗沟相连接。4.2.4防冻垫层和排水垫层宜采用砂、砂砾等颗粒材料,小于0.075mm的颗粒含量应小于5%。4.3基层4.3.1路面基层、底基层材料可分为3类:半刚性材料(无机结合料稳定类)、刚性材料(碾压混凝土、贫混凝土等)与柔性材料(沥青稳定类、无结合料粒料类)。4.3.2基层类型宜依照交通等级按表4.3.2选用。表4.3.2适宜各交通等级的基层类型交通等级基层类型特重交通贫混凝土、碾压混凝土或沥青混合料基层重交通水泥稳定粒料或沥青稳定碎石基层中等或轻交通水泥稳定粒料、石灰粉煤灰稳定粒料或级配粒料基层4.3.3半刚性基层应符合以下规定:标准文档 实用文案1半刚性基层、底基层材料为无机结合料稳定类,主要类型有:水泥稳定粒料类(级配碎石、砂、砂砾、土及工业废渣)、石灰粉煤灰稳定粒料类(级配碎石、砂、砂砾、土及工业废渣)、水泥土、石灰土、石灰-粉煤灰土等。2水泥稳定级配碎石、石灰粉煤灰稳定级配碎石类材料可用于重交通和各级道路的基层、底基层;其它水泥稳定粒料、石灰粉煤灰稳定粒料和石灰稳定类材料宜用于各级道路的底基层以及次干路以下的基层。冰冻地区、多雨潮湿地区,水泥稳定级配碎石、石灰粉煤灰稳定级配碎石类材料宜用于重交通、快速路和主干路道路的底基层。3半刚性基层材料应选用骨架密实型级配,要求具有一定的强度、抗疲劳开裂性能与抗冲刷能力。4半刚性基层材料的配合比设计按照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方法确定。5水泥稳定类材料的压实度和7d无侧限抗压强度代表值应满足表4.3.3-1的规定。混合料试件成型宜采用振动成型法。表4.3.3-1水泥稳定类材料的压实度及7d无侧限抗压强度层位稳定类型特重交通重、中交通轻交通压实度(%)抗压强度(MPa)压实度(%)抗压强度(MPa)压实度(%)抗压强度(MPa)基层集料≥983.5~4.5≥983~4≥972.5~3.5细粒土————≥96底基层集料≥97≥2.5≥97≥2.0≥96≥1.5细料土≥96≥96≥956水泥粉煤灰稳定类材料的压实度和7d龄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代表值应符合表4.3.3-2的要求。标准文档 实用文案表4.3.3-2水泥粉煤灰稳定类材料的压实度及7d无侧限抗压强度层位类别特重、重、中交通轻交通压实度(%)抗压强度(MPa)压实度(%)抗压强度(MPa)基层集料≥981.5~3.5≥971.2~1.5底基层集料≥97≥1.0≥96≥0.67石灰粉煤灰稳定类材料的压实度和7d龄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代表值应符合表4.3.3-3的要求。表4.3.3-3石灰粉煤灰稳定类材料的压实度及7d无侧限抗压强度层位稳定类型特重、重、中交通轻交通压实度(%)抗压强度(MPa)压实度(%)抗压强度(MPa)基层集料≥98≥0.8≥97≥0.6细粒土——≥96底基层集料≥97≥0.6≥96≥0.5细料土≥96≥958石灰稳定类材料的压实度和7d龄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代表值应符合表4.3.3-4的要求。表4.3.3-4石灰稳定类材料的压实度及7d无侧限抗压强度层位类别重、中交通轻交通压实度(%)抗压强度(MPa)压实度(%)抗压强度(MPa)基层集料——≥97≥0.8细粒土—≥95底基层集料≥97≥0.8≥96≥0.7细料土≥95≥95注:①在低塑性土(塑性指数小于10)地区.石灰稳定砂砾土和碎石土的7d抗压强度应大于0.5MPa。②低限用于塑性指数小于10的土.高限用于塑性指数大于10的土。③次干路,压实机具有困难时压实度可降低1%。4.3.4刚性基层应符合以下规定:1刚性基层材料主要为贫混凝土和多孔混凝土。刚性基层强度高,承载力大,整体性好,适用于重交通、特重交通的快速路和主干路,以及港区道路。刚性基层的厚度一般为200~280mm,最小厚度应大于l50mm。标准文档 实用文案2贫混凝土的强度应符合表4.3.4-1的要求。表4.3.4-1贫混凝土基层材料的强度要求试验项目特重、重交通中交通28d龄期抗弯拉强度(MPa)2.5~3.52.0~3.028d龄期抗压强度(MPa)12~209~167d龄期抗压强度(MPa)9~157~123多孔混凝土是介于水泥稳定碎石和普通水泥混凝土之间的一种贫混凝土。适用于湿润和多雨地区,路基为低透水性细粒土的道路路面排水基层。其设计强度应满足表4.3.4-2的要求。表4.3.4-2多孔混凝土基层的设计抗压强度和弯拉强度(MPa)设计强度交通等级特重重7d抗压5~83~528d弯拉1.5~2.51.0~2.04贫混凝土基层应设置横缝和纵缝(车道宽),并灌入填缝料,其上应设置热沥青或改性沥青、改性乳化沥青粘结层等,以加强层间结合。4.3.5柔性基层、底基层应符合以下规定:1柔性基层、底基层材料主要包括粒料类和沥青混合料类。2沥青稳定碎石基层包括热拌沥青混合料和冷拌沥青混合料,适用于各级道路的基层、底基层。3密级配沥青碎石混合料,具有足够的强度、良好的抗车辙和抗疲劳开裂性能以及水稳定性。4开级配沥青稳定碎石混合料适用于排水基层。标准文档 实用文案5级配碎石适用于各级道路的基层底基层;级配砾石和填隙碎石可用于各类道路的底基层和次干路、支路的基层。6当级配碎石用作快速路和主干路的基层及沥青面层与半刚性基层之间的中间层时,集料的公称最大粒径宜为19mm,压碎值不大于26%,针片状含量不超过20%,小于0.075mm含量应小于7%,塑性指数应达到重型击实试验法压实标准的98%以上。7级配砾石用作底基层时,其集料的公称最大粒径不超过37.5mm,集料的压碎值不大于30%(快速路和主干路)和35%(次干路)及40%(支路)。8填隙碎石用作底基层时,碎石的最大粒径不应超过63mm,集料中针片状和软弱颗粒含量不应超过15%,集料的压碎值不大于30%。填隙料可用石屑或最大粒径小于10mm的砂砾料或粗砂。4.3.6路面再生混合料、工业废渣基层应符合以下规定:1路面再生混合料包括沥青路面再生混合料、水泥路面再生混合料、路面综合再生混合料,适用于沥青路面基层和底基层使用。2应在对回收路面材料充分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工程要求,道路等级、气候条件、交通情况,充分借鉴成功经验,选用符合要求的材料,进行再生混合料设计。标准文档 实用文案3沥青路面回收材料的再生利用方法包括热再生和冷再生。热再生沥青混合料以回收沥青路面材料中的矿料与新矿料的合成级配作为级配设计依据;冷再生沥青混合料以回收沥青路面材料与新矿料的合成级配作为级配设计依据。结合料为乳化沥青、泡沫沥青和无机结合料(水泥、石灰等)。4热再生沥青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可以参照热拌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方法;使用乳化沥青、泡沫沥青的冷再生材料配合比设计指标应满足表4.3.6-1的要求;无机结合料稳定再生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指标应满足表4.3.6-2的要求.。表4.3.6-1沥青稳定冷再生混合料的技术要求试验项目乳化沥青泡沫沥青空隙率(%)9~14-15℃劈裂试验劈裂强度(MPa)≮0.40.4干湿劈裂强度比(%)≮757540℃马歇尔试验马歇尔稳定度(KN)≮5.05.0浸水马歇尔残留稳定度(%)≮7575冻融劈裂强度比TSR(%)≮7070注:任选劈裂强度实试验和马歇尔试验之一作为设计要求,推荐使用劈裂强度试验。表4.3.6-2无机结合料稳定冷再生混合料的无侧限抗压强度要求结构层位水泥石灰快速路和主干路次干路以下道路快速路和主干路次干路以下道路基层≮3~5MPa2.5~3MPa-0.8MPa底基层≮1.5~2.5MPa1.5~2.0MPa0.8MPa0.5~0.7MPa5工业废渣混合料道路基层的设计方法,可采用各地区已有的方法和经验,结合本地区参数进行设计,但注意该混合料的半刚性特性。结构层厚度均应大于I50mm。标准文档 实用文案6工业废渣混合料的抗压强度采用7d龄期抗压强度或28d龄期抗压强度,应符合表4.3.6-3中的规定。表4.3.6-3工业废渣混合料抗压强度指标要求结构层位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以下道路基层≥2.0(1.0)MPa1.2~1.5(0.6~0.8)MPa底基层1.5~2.0(≥0.7)MPa1.0~1.3(0.5~0.6)MPa注:括号中为7d龄期的强度标准;括号外中为28d龄期的强度标准;20℃饱水抗压强度。标准文档 实用文案5沥青路面5.1一般规定5.1.1沥青路面设计内容包括:设计交通量预测、原材料选择、混合料配合比设计、路面结构设计参数测试和确定、路面结构组合设计与厚度计算,路面排水系统设计等。5.1.2沥青路面设计的基本要求是以最低的寿命周期费用提供一种路面结构,保证沥青路面在设计使用期内能满足预定的使用性能要求,具有足够的抗车辙、抗低温开裂、抗疲劳(耐久)、抗剥落的品质,以及良好的平整、抗滑、耐磨与低噪声性能。5.2沥青面层类型与材料5.2.1沥青面层材料类型主要有热拌沥青混凝土、沥青碎石、沥青贯入碎石和沥青表面处治。面层材料类型应与道路等级、使用要求、交通荷载等级相适应,可按照表5.2.1选用。表5.2.1沥青面层类型及适用范围面层类型适用范围热拌沥青混凝土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城市广场、停车场、人行道、商业街、文化街沥青碎石、沥青表面处治支路、停车场、人行道5.2.2热拌沥青混凝土可用于各级道路的面层,其主要类型为密级配AC型混合料、密级配SMA混合料和开级配OGFC混合标准文档 实用文案料,见表5.2.2-1。在密级配AC混合料中,根据集料在关键性筛孔上的通过百分率,将其分为粗型密级配和细型密级配。对密级配AC混合料关键性筛孔尺寸以及在该筛孔上通过百分率的规定见表5.2.2-2。表5.2.2-1热拌沥青混凝土混合料类型沥青混合料类型混合料代号最大粒径(mm)公称最大粒径(mm)设计空隙率(%)ACAC-5砂粒式9.54.753~5AC-10细粒式13.29.5AC-131613.2AC-16中粒式1916AC-2026.519AC-25粗粒式31.526.5SMASMA-10细粒式13.29.53~4SMA-131613.2SMA-16中粒式1916SMA-2026.519OGFCOGFC-10细粒式13.29.5>18OGFC-131613.2注:SMA用于夏热区或重交通、特重交通道路时,设计空隙率高限可适当放宽至4.5%。表5.2.2-2粗型和细型密级配沥青混凝土的关键性筛孔通过率混合料类型用以分类的关键性筛孔(mm)粗型密级配细型密级配名称关键性筛孔通过率(%)名称关键性筛孔通过率(%)AC-102.36AC-10C<45AC-10F>45AC-132.36AC-13C<40AC-13F>40AC-162.36AC-16C<38AC-16F>38AC-204.75AC-20C<45AC-20F>45AC-254.75AC-25C<40AC-25F>401热拌沥青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采用马歇尔试验法。有用条件时,可选用经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其它配合比设计方法。⑴快速路、主干路用热拌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应选择工程用的材料,根据附录标准文档 实用文案B表B.1级配范围和实践经验,进行配合比设计、沥青混合料性能试验和设计参数测试,根据试验结果确定沥青混合料的目标配合比。⑵次干路和支路用热拌沥青混合料可根据附录B表B.1级配范围和实践经验确定工程目标配合比。2沥青面层用热拌沥青混合料的技术性能应满足下列要求:⑴对于快速路和主干路,沥青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以动稳定度来评价。平坡道路上沥青混合料动稳定度设计值应符合表5.2.2-3的要求。对路口、陡纵坡路段以及有特殊使用要求时,应提高动稳定度指标的要求。表5.2.2-3平坡车道热拌沥青混合料抗车辙性能技术指标要求当量轴次距路表深度/cm温度分区1-1、1-2、1-3、1-42-12-2、2-3、2-43-21.0×1060~101500(2400)600800600>106006006006003.0×1060~103200(4500)10001500600>101000(1500)6006006001.2×1070~105500320045001500>10250010001500600注:括弧中数字表示类似海口地区的性能要求。⑵对于快速路和主干路沥青表层,应检验密级配沥青混凝土的水稳定性,水稳定性指标应符合表5.2.2-4的要求。表5.2.2-4热拌沥青混合料水稳定性技术指标要求年降水量(mm)≥500<500冻融劈裂强度比(%)≥75≥70浸水马歇尔残留稳定度(%)≥80≥75注:对多雨潮湿地区的重交通、特重交通等道路.其冻融劈裂强度比的指标值可增加5%。⑶对快速路和主干路沥青表层,应根据气温条件检验密级配沥青混凝土的低温抗裂性能,低温性能技术指标宜符合表5.2.2-5的要求。标准文档 实用文案表5.2.2-5沥青混合料低温性能技术指标要求气候条件及技术指标年极端最低气温(℃)<-37.0-21.5~37.0-9.0~21.5>-9.0极限破坏应变(με)≥2600≥2300≥2000注:当采用改性沥青时.极限破坏应变指标值可适当提高。5.2.3沥青贯入式路面可用于次干路和支路的面层。1沥青贯入式路面的厚度宜为40~80mm。采用上拌下贯式沥青路面时,拌和层的厚度宜为25~40mm,其总厚度以为70~100mm。2拌和层的沥青混合料应选用密级配沥青混合料AC-10或AC-13,混合料的级配组成宜符合附录B表B.1的要求。3沥青贯入式路面的结合料宜用道路石油沥青。沥青贯入式路面(包括上拌下贯式沥青)的材料规格和用量应符合附录B表B.2的要求。5.2.4沥青表面处治可用于次干路和支路的面层,可分为单层、双层、三层。1单层表处厚度为10~15mm、双层表处厚度为15~25mm、三层表处厚度为25~30mm。2沥青表面处治可采用道路石油沥青或乳化沥青作为结合料,集料的规格与用量应符合附录B表B.3的要求。5.2.5沥青封层类型有微表处和稀浆封层。微表处混合料类型、稀浆封层混合料类型、单层厚度要求及其适用性见表5.2.5-1。表5.2.5-1微表处与稀浆封层类型及其适用性封层类型材料规格单层厚度(mm)适用性微表处MS-2型4~6中等交通等级快速路和主干路的罩面MS-3型*8~10快速路、主干路的罩面标准文档 实用文案稀浆封层ES-1型2.5~3适用于支路、停车场的罩面ES-2型4~6次干路以下的罩面,以及新建道路的下封层ES-3型8~10次干路的罩面,以及新建道路的下封层注:*MS-3型微表处采用彩色结合料时,可用于城市广场、停车场、人行道、商业街、文化街。1微表处混合料与稀浆封层混合料用集料级配组成要求应符合附录B表B.4的要求。2微表处混合料与稀浆封层混合料的技术指标应满足表5.2.5-2的要求。表5.2.5-2微表处和稀浆混合料技术指标试验项目微表处稀浆封层快开放交通型慢开放交通型可拌和时间(25℃)min120120180粘聚力试验(N.m)30min(初凝时间)60min(开放交通时间)≮1.2≮2.0≮1.2≮2.0--负荷车轮粘附砂量(g/m2)≯450≯450湿轮磨耗损失(g/m2)浸水1h浸水6d≯540≯800≯800-轮辙变形试验的宽度变化率(%)≯5-注:①用于轻交通量道路的罩面和下封层时,可不要求粘附砂量指标。②微表处混合料用于修复车辙时.需进行轮辙试验。5.2.6沥青面层用材料包括沥青材料、集料、填料、纤维和各类外加剂。1沥青路面用沥青材料包括道路石油沥青、改性沥青、液体沥青、乳化沥青、改性沥青和泡沫沥青等。沥青品种与标号的选择应根据道路等级、气候条件、交通量及其组成、面层结构与层次、施工工艺等因素,并结合当地使用经验确定。⑴道路石油沥青适用于各类道路沥青路面。⑵改性沥青适用于特重交通、重交通,或温差变化较大、气候严酷地区,或铺筑特殊结构层,以及连续长、陡纵坡路段的沥青路面。标准文档 实用文案改性沥青的改性剂应根据改性目的与实践效果,结合加工工艺难易、质量稳定性等因素进行技术经济比较后选定。⑶乳化沥青宜用作透层、粘层、稀浆封层、冷拌沥青混合料与表面处治。改性乳化沥青适用于交通量较大或重要道路的粘层、稀浆封层、桥面铺装的粘层、表面处治、冷拌沥青混合料、微表处等。⑷液体石油沥青宜用作透层、表面处治或冷拌沥青混合料的粘结料,应视其用途、气候条件和施工情况选择类型与标号。⑸泡沫沥青宜作为厂拌冷再生混合料、就地冷再生混合料的结合料。2沥青路面用粗集料应选用碎石,也可选用经轧制的碎砾石。次干路及以下道路的沥青层可用经筛选的砾石。⑴各级道路沥青表面层所用粗集料的磨光值应符合表5.2.6的要求。表5.2.6石料磨光值(PSV)的技术要求年降雨量(mm)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1000>42>40>38500~1000>40>38>36250~500>38>36-<250>36--⑵标准文档 实用文案粗集料与沥青应具有良好的粘附性,对年平均降雨量在1000mm以上地区的快速路和主干路,表面层所用集料与沥青的粘附性应达到5级;其他情况粘附性不宜低于4级。当粘附性达不到要求时,应掺入高温稳定性好的抗剥落剂或选用改性沥青提高粗集料与沥青的粘附性。3沥青路面用细集料,可选用机制砂、天然砂、石屑配制。在SMA混合料和OGFC混合料中不宜使用天然砂。⑴细集料应具有一定棱角性,洁净、干燥、无风化、无杂质。⑵天然砂宜选用中砂、粗砂,天然河砂不宜超过集料总质量的20%。4矿粉必须采用石灰石等碱性石料磨细的石粉。若需利用拌和机回收的粉尘时,其掺入比例不得大于矿粉总量的25%,且混和后矿粉的塑性指数不得大于4。5纤维稳定剂包括木质素纤维、合成纤维、矿物纤维等。应根据混合料类型与使用要求,合理选择纤维稳定剂类型与掺加剂量。5.3沥青路面结构组合设计5.3.1沥青面层结构可为单层、双层或三层。1双层式沥青面层结构分为表面层、下面层。2三层式沥青路面结构分为表面层、中面层、下面层。3作单层式面层时,应加铺封层,或者铺筑微表处作为抗滑磨耗层。5.3.2面层各层的混合料类型应与交通荷载等级以及使用要求相适应。1表面层应选用优质混合料铺设,并根据道路交通等级选择。标准文档 实用文案⑴轻交通道路,宜选用密级配AC型混合料;⑵中等交通道路,宜选用密级配粗型AC-C型混合料;⑶重交通和特重交通道路,应选用SMA混合料、密级配粗型AC-C混合料,结合料应使用改性沥青。2中面层和下面层主要采用密级配AC型混合料。在特重交通和重载道路上,宜使用SMA混合料或改性沥青密级配AC型混合料。3在年平均降雨量大于800mm的地区,有条件时可优先选用开级配沥青混合料OGFC作为沥青表面磨耗层或者排水路面的表面层。5.3.3各类沥青面层的厚度应与混合料最大公称粒径相匹配,沥青混合料的常用厚度、适宜层位和适用性见表5.3.3,混合料一层的最小压实厚度应满足以下规定:1AC混合料不宜小于混合料公称最大粒径的2.5~3倍。2SMA混合料或OGFC混合料不宜小于混合料公称最大粒径的2~2.5。表5.3.3沥青混合料的常用厚度及适宜层位沥青混合料类型符号常用厚度(mm)适宜层位交通荷载特性密级配沥青混合料(AC)砂粒式AC-515~30表面层各级道路的面层细粒式AC-1025~40表面层AC-1340~60表面层中粒式AC-1650~80中面层AC-2060~100中面层粗粒式AC-2580~120下面层沥青玛蹄脂碎石混合料(SMA)细粒式SMA-1025~50表面层SMA-1335~60表面层中粒式SMA-1640~70表面层SMA-2050~80中面层细粒式OGFC-1020~30表面层居民住宅区较集中的各级道路标准文档 实用文案开级配沥青磨耗层(OGFC)OGFC-1330~40表面层5.3.4应根据各结构层(面层、基层和垫层)在道路中的作用及所承受的应力分布特性,选择材料类型,各结构层的材料回弹模量应自上而下递减,并满足下列规定:1对于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的结构组合设计,半刚性基层材料与沥青面层材料的回弹模量比宜在1.5~3.0之间;基层与底基层的模量比不宜大于3.0。2对于柔性基层沥青路面的结构成组合设计,柔性基层与沥青面层的回弹模量比不宜小于0.3。2路基回弹模量与基层(或底基层)的回弹模量比宜为0.08~0.4。5.3.5对特重交通、通往港口码头、大型厂矿的快速路、主干路应适当加厚面层,并采取措施提高沥青混合料的抗剪强度。5.3.6对于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宜采取以下措施减少收缩开裂和反射裂缝:1选用骨架密实型半刚性基层,严格控制细料含量、结合料剂量与含水量,并及时养生。2适当增加沥青层的厚度,在半刚性材料层上设置沥青碎石或级配碎石等柔性基层。标准文档 实用文案3在半刚性基层上设置改性沥青应力吸收膜、应力吸收层或铺设经实践证明有效的土工合成材料等。5.3.7为防止雨水、雪水渗入路面结构层、土基,沥青面层应选用密级配沥青混合料。当采用排水基层时,其下应设防水层,并设置结构内部的排水系统,将水排出路基。5.3.8为保证沥青面层各层之间的紧密结合,应采取以下技术措施,:1各个沥青层之间、沥青层与旧水泥混凝土板之间应设粘层。粘层可以用乳化沥青、改性乳化沥青或热沥青。2各类基层上宜设置透层沥青。透层沥青应具有良好的渗透性能,可用液体沥青、乳化沥青等。3快速路、主干路的半刚性基层上应设置封层。下封层可用沥青单层表面处治或砂粒式、细粒式密级配沥青混合料,稀浆封层等。4半刚性基层为双层时,宜采取连续摊铺、碾压工艺,增强层间结合,以形成整层。5.3.9根据路面基层材料类型,推荐4种沥青路面结构层组合类型:1粒料基层(柔性类)沥青路面结构组合方案见表5.3.9-1。是否设置中、下面层与底基层,视道路设计交通量情况决定。2沥青稳定类基层(柔性类)沥青路面结构组合方案见表5.3.9-2。对于重交通、特重交通的道路,应设置中、下面层。标准文档 实用文案3无机结合料类基层(半刚性)沥青路面结构组合方案见表5.3.9-3。对于重交通、特重交通的道路,应设置中、下面层。4各种沥青路面结构层组合类型的适用场合见表5.3.9-4。表5.3.9-1粒料基层沥青路面结构层组合方案结构类型粒料基层面层表面层密级配沥青混凝土、沥青表面处治中、下面层密级配沥青混合料基层基层级配碎石、填隙(水结)碎石级配碎(砾)石、填隙(水结)碎石底基层水泥、石灰-粉煤灰或石灰稳定类垫层砂、砾石、炉渣或低剂量无机结合料稳定土等表5.3.9-2沥青稳定类基层沥青路面结构层组合方案结构类型沥青稳定类基层面层表面层密级配沥青混凝土、沥青玛蹄脂碎石、开级配沥青磨耗层、沥青表面处治中、下面层密级配沥青混合料基层基层密级配沥青混合料、沥青碎石、沥青贯入碎石开级配沥青碎石排水层底基层级配碎石水泥或石灰-粉煤灰稳定碎石垫层砂、砾石、炉渣或低剂量无机结合料稳定土等表5.3.9-3无机结合料类(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层组合方案结构类型无机结合料类(半刚性)基层面层表面层密级配沥青混凝土、沥青玛蹄脂碎石、开级配沥青磨耗层、沥青表面处治中、下面层密级配沥青混合料、沥青碎石基层基层水泥或石灰粉煤灰稳定碎石底基层水泥、石灰粉煤灰或石灰稳定碎(砾)石或土级配碎(砾)石、填隙(水结)碎石垫层砂、砾石、炉渣或低剂量无机结合料稳定土等表5.3.9-4各种沥青路面结构层组合方案的适用场合结构类型粒料基层沥青类基层无机结合料类基层复合式粒料底基层半刚性底基层粒料底基层沥青类底基层半刚性底基层粒料底基层半刚性底基层特重交通××√√√×√√重交通×√√√√×√×中等交通√√√×√√√×低轻交通√√×××√√×注:√——适用;×——不适用。标准文档 实用文案5.4新建路面结构设计指标与要求5.4.1沥青路面结构设计的思路为:引入可靠度设计理念,路面结构设计应满足结构整体刚度、沥青层或半刚性基层(底基层)抗疲劳开裂、以及沥青层抗变形的要求。沥青路面结构设计指标为路表弯沉值、沥青层底面拉应变、半刚性材料基层底基层底面拉应力、以及沥青层最大剪应力。应根据道路等级和交通等级选择沥青路面结构设计指标。1快速路、主干路和次干路应采用路表弯沉值、沥青层底面拉应变、半刚性材料基层底面拉应力、沥青层最大剪应力为设计指标。2在交通量较小的支路上铺筑沥青混凝土面层时可仅采用道路表层弯沉值为设计指标。3对于可靠度系数的选择,各地可以根据当地相关研究成果进行选择应用;如果没有进行相关的研究,可按表5.4.1取用。表5.4.1可靠度系数变异水平等级目标可靠度(%)95908580低1.20~1.331.09~1.161.04~1.08—中1.33~1.501.16~1.231.08~1.131.04~1.07高—1.23~1.331.13~1.181.07~1.115.4.2沥青路面结构设计的各项设计指标应满足以下要求:1轮隙中心处路表计算弯沉ls应小于或等于道路表面的设计弯沉值ld,以保证路面结构整体刚度:标准文档 实用文案γls≤ld(5.4.2-1)式中:γ——可靠度系数,按照第5.4.1条规定的方法确定;ls——轮隙中心处路表计算弯沉,按照第5.5.2条的规定进行计算;ld——道路表面的设计弯沉值,按照第5.4.3条规定的方法确定;2沥青面层底面拉应变应小于或等于材料的容许拉应变[],以防止沥青面层出现疲劳开裂:γ≤[](5.4.2-2)式中:γ——可靠度系数,按照第5.4.1条规定的方法确定;——沥青面层底面拉应变,按照第5.5.3条的规定进行计算;[]——沥青面层材料的容许拉应变,按照第5.4.4条规定的方法确定。3半刚性材料基层与底基层底面计算的拉应力σm应小于或等于材料的容许抗拉强度[σR],以防止路面出现疲劳开裂:标准文档 实用文案γσm≤[σR](5.4.2-3)式中:γ——可靠度系数,按照第5.4.1条规定的方法确定;σm——半刚性材料基层与底基层底面计算的拉应力,按照第5.5.4条规定的方法计算;[σR]——路面结构层半刚性材料的容许抗拉强度(MPa),按照第5.4.5条规定的方法确定。4沥青面层剪应力的最大值τm应小于或等于该层材料的容许抗剪强度[τR],以防止路面出现车辙、波浪、推挤等损坏:γτm≤[τR](5.4.2-4)式中:γ——可靠度系数,按照第5.4.1条规定的方法确定。τm——沥青面层剪应力的最大值,按照第5.5.5条的规定进行计算;[τR]——沥青面层的容许抗剪强度(MPa),按照第5.4.6条规定的方法确定。5.4.3沥青路面表面设计弯沉值ld应根据道路等级、设计年限内累计标准当量轴次、面层和基层类型按照公式(5.4.3-1)计算确定。标准文档 实用文案ld=600Ne-0.2AcAsAb(5.4.3-1)式中:ld——设计弯沉值(0.01mm);Ne——设计年限内设计车道累计当量轴次(次/车道);Ac——道路等级系数,快速路、主干路为1.0;次干路为1.1;支路为1.2;As——面层类型系数,沥青混合料面层为1.0,热拌和温拌或冷拌沥青碎石、沥青表面处治1.1;Ab——路面结构类型系数,无机结合料类(半刚性)基层1.0,沥青类基层和粒料基层1.6。5.4.4沥青路面材料的容许拉应变[]根据公式5.4.4-1计算确定。(5.4.4-1)式中:Ne——设计标准轴载作用次数;k——沥青层厚度的函数,由公式5.4.4-2确定;M——沥青混合料空隙率与沥青体积含量的函数,由公式5.4.4-3确定;Em——沥青混合料的回弹模量,MPa,由公式5.4.4-4确定;标准文档 实用文案(5.4.4-2)式中:h——为沥青面层厚度,cm;(5.4.4-3)式中:Vb——沥青体积含量,%;Va——空隙率,%;(5.4.4-4)式中:η——20℃沥青粘度,105Pa.s;f——加载频率,取10Hz;δ——沥青混合料级配与体积参数的函数,由公式(5.4.4-5)计算确定;α——沥青混合料级配的函数,由公式(5.4.4-6)计算确定。(5.4.4-5)标准文档 实用文案(5.4.4-6)式中:Vbeff——有效沥青含量,%;A19——19mm筛上的累积筛余,%;A9.5——9.5mm筛上的累积筛余,%;A4.75——4.75mm筛上的累积筛余,%;P0.075——0.075mm筛的通过率,%。5.4.5半刚性材料基层和底基层材料的容许抗拉强度[σR]按式(5.4.5-1)计算。(5.4.5-1)式中:[σR]——路面结构层材料的容许抗拉强度(MPa);σs——半刚性材料水泥稳定类材料(龄期90d)或二灰稳定类和石灰稳定类材料(龄期180d)以及水泥粉煤灰稳定材料(龄期120d)的极限劈裂强度(MPa);Ks——抗拉强度结构系数,应依据结构层的混合料类型进行计算:(1)无机结合料稳定集料类的抗拉强度结构系数按照式(5.4.5-2)计算:标准文档 实用文案(5.4.5-2)(2)无机结合料稳定细粒土类的抗拉强度结构系数按照式(5.4.5-3)计算:(5.4.5-3)5.4.6沥青混合料结构层容许抗剪强度按式(5.4.6-1)计算(5.4.6-1)式中:[τR]——沥青混合料结构层的容许抗剪强度(MPa);τs——沥青混合料结构层60°C的极限抗剪强度(MPa),采用单轴贯入试验法测试确定;Kr——抗剪强度结构系数,依据道路使用情况按下列公式进行计算:⑴对于一般行驶路段:(5.4.6-2)标准文档 实用文案⑵对于车站、交叉口等车速缓慢、车辆经常发生制动或启动的路段:(5.4.6-3)5.4.7路面交工验收时,应对沥青路面弯沉进行检测和验收,验收方法为:1应在不利季节采用BZZ-100标准轴载实测轮隙中心处路表弯沉值,按照公式(5.4.7-1)计算实测弯沉代表值lσ。(5.4.7-1)式中:lσ——路段内实测路表弯沉代表值(0.01mm);——路段内实测路表弯沉平均值(0.01mm);S——路段内实测路表弯沉标准差(0.01mm);Za——与保证率有关的系数,快速路、主干路Za=1.645,其它道路沥青路面Za=1.5;K1——季节影响系数,根据当地经验确定;K3——温度修正系数。2按最后确定的路面结构厚度与材料模量,计算道路表面的弯沉检测标准值ls,应使实测弯沉代表值满足式(5.4.7-2)。标准文档 实用文案(5.4.7-2)式中:ls——路表面弯沉检测标准值(0.01mm);lσ——路段内实测路表弯沉代表值(0.01mm)。5.5新建路面结构层的计算5.5.1新建沥青路面结构设计采用双圆均布垂直荷载作用下的弹性层状连续体系理论进行计算。路面荷载及计算点如图5.5.1所示。荷载图式为与双轮组相当的两个圆形均布荷载,荷载的当量圆半径为δ,圆心距定为3倍荷载半径。图5.5.1路表弯沉、面层和基层底面拉应力及面层剪应力计算图式5.5.2路表弯沉值计算。路表弯沉值计算点位置为双轮轮隙中心点(A),见图5.5.1,按照公式(5.5.2-1)进行计算。标准文档 实用文案(5.5.2-1)式中:ls——路表计算弯沉值(0.01m);p,δ——标准轴载下的轮胎接地压强(MPa)和当量圆半径(cm);αc——理论弯沉系数,由式(5.5.2-2)计算。(5.5.2-2)式中:E0或En——路基抗压回弹模量值(MPa);E1、E2……En-1——各层材料抗压回弹模量值(MPa);h1、h2……hn-1——各结构层设计厚度(cm);F——弯沉综合修正系数,其值由式(5.5.2-3)计算。(5.5.2-3)5.5.3沥青面层底面拉应变的计算,沥青层底面的计算点为单圆中心(B)点或双圆轮隙中心(C)点,见图5.5.1。沥青层底面的最大拉应变按公式5.5.3-1计算。标准文档 实用文案(5.5.3-1)(5.5.3-2)式中:——理论最大拉应变系数;Em1、Em2……Emn-1——各层材料回弹模量值(MPa);其余符号意义同公式(5.5.2-1)。5.5.4半刚性基层、半刚性底基层底面拉应力的计算。半刚性基层底面拉应力的计算点为双圆轮隙中心(D)点或双圆轮隙中心(G)点,见图5.5.1。层底最大拉应力按公式(5.5.4-1)计算:(5.5.4-1)(5.5.4-2)式中:——理论最大拉应力系数;其余符号意义同公式(5.5.2-1)。标准文档 实用文案5.5.5沥青面层剪应力计算。沥青面层剪应力最大值计算点位置取荷载边缘垂直线,离路表2cm处(见图5.5.1中的点I),按照公式(5.5.5-1)计算。(5.5.5-1)式中:——理论最大剪应力系数;Sm——沥青层材料60℃劲度模量值(MPa);其余符号意义同公式(5.5.2-1)。对于车站、交叉口路口,将计算值乘以1.2,以考虑水平荷载的影响。有条件时采用双圆均布垂直荷载和水平荷载共同作用下的弹性层状体系理论计算。5.5.6路面设计中各结构层的材料设计参数(抗压回弹模量、劲度模量、拉应变、劈裂强度、抗剪强度)应根据道路等级和设计阶段的要求确定。1快速路、主干路施工图设计时,路面结构材料的设计参数应通过试验确定。各级道路采用新材料时,也必须实测设计参数;2快速路、主干路初步设计或者次干路以下道路设计时可以借鉴本地区已有的试验资料或工程经验确定;标准文档 实用文案3可行性研究阶段可以参考附录C确定设计参数。5.5.7确定材料设计参数时应考虑不同的应用场合,并应按下列公式计算各个设计参数的设计值:1计算路表弯沉时,设计参数采用抗压回弹模量,沥青层模量取20℃时的抗压模量。2计算沥青层层底拉应变时,沥青层模量采用20℃回弹模量,按照公式(5.4.4-4)确定,半刚性基层的模量设计值,按照附录C中推荐材料参数取值,粒料与土基模量采用公式5.5.7-1计算确定。(5.5.7-1)3计算各结构层的层底拉应力时,设计参数采用抗压回弹模量,沥青层模量取20℃时的抗压模量。半刚性材料应在规定的龄期(水泥稳定类材料的龄期为90d、二灰稳定类和石灰稳定类材料的为龄期180d、水泥粉煤灰稳定材料的龄期为120d)下测试抗压回弹模量。4计算沥青路面剪应力时,沥青表面层设计参数采用沥青混凝土60℃时的劲度模量,其他各层材料采用抗压回弹模量设计值应取20℃时的抗压模量。标准文档 实用文案5各地区应建立劈裂强度、抗压回弹模量与龄期的关系,经充分论证后作为设计参数的取值依据。6路基回弹模量应在不利季节用标准承载板实测确定,受条件限制时,可在土质与水文条件相近的临近路段测定,亦可现场取土样在室内测定。5.5.8路面结构设计应按照图5.5.8所示的流程进行,主要步骤如下:1根据设计任务书的要求,确定面层类型,计算设计年限内设计车道的累计标准轴次和设计弯沉值、抗拉疲劳应变,抗拉强度和抗剪强度值。2按路基土类型和干湿类型,将路基划分为若干路段(在一般情况下路段长度不宜小于500m,若为大规模机械化施工,不宜小于1km),确定各路段的路基回弹模量值。3拟定几种可能的路面结构层组合与厚度方案。根据选用的材料进行配合比试验,并测定各结构层材料的抗压回弹模量、劲度模量、拉应变、抗压强度、劈裂强度和抗剪强度,确定各结构层材料的设计参数。4根据设计弯沉值、弯拉应变、弯拉应力值和剪切强度值,采用按弹性多层体系理论编制的专用设计软件计算路面设计层所需的厚度。若不满足要求,或调整路面结构层厚度,或变更路面结构层组合方案,或调整材料配合比,以提高其强度,再重新计算。5进行技术经济比较,确定采用的路面结构方案。标准文档 实用文案6沥青路面结构设计流程按照图5.5.8进行。标准文档 实用文案图5.5.8沥青路面结构设计流程图标准文档 实用文案6水泥混凝土路面6.1一般规定6.1.1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应根据交通强度等级,结合当地气候、水文、土质、材料、施工技术、环境保护等,通过技术经济分析确定。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应包括结构组合、材料组成、接缝构造和钢筋配置等。6.1.2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应按规定的安全等级和目标可靠度,承受预期的交通荷载作用,并同所处的自然环境相适应,满足预定的使用性能要求。6.2设计控制要素6.2.1各类道路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的设计安全等级及相应的设计基准期、目标可靠指标和目标可靠度,应符合表3.2.4-1的规定。各安全等级路面的材料性能和结构尺寸参数的变异水平等级,宜按表3.2.4-1的建议选用。6.2.2材料性能和面层厚度的变异水平分为低、中和高三级。各变异水平等级主要设计参数的变异系数变化范围,应符合表6.2.2的规定。表6.2.2变异系数的变化范围变异水平等级低中高水泥混凝土弯拉强度、弯拉弹性模量基层顶面当量回弹模量水泥混凝土面层厚度6.2.3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设计以行车荷载和温度梯度综合作用产生的疲劳断裂作为设计的极限状态,其表达式为式6.2.3。标准文档 实用文案(6.2.3)式中:——可靠度系数,依据所选目标可靠度及变异水平等级按表6.2.3确定;——行车荷载疲劳应力(),计算方法见6.4;——温度梯度疲劳应力(),计算方法见6.4;——水泥混凝土弯拉强度标准值(),见第6.2.6条。表6.2.3可靠度系数变异水平等级目标可靠度(%)95908580低1.20~1.331.09~1.161.04~1.08—中1.33~1.501.16~1.231.08~1.131.04~1.07高—1.23~1.331.13~1.181.07~1.11注:变异系数在表6.2.2所示的变化范围的下限时,可靠度系数取低值;上限时,取高值。6.2.4不同轴—轮型和轴载的作用次数,按式(3.2.1-1)换算为标准轴载的作用次数。轮轴系数按以下规则确定。单轴-双轮组时,;单轴-单轮时,按式(6.2.4—1)计算;双轴-双轮组时,按式(6.2.4—2)计算;三轴-双轮组时,按式(6.2.4—3)计算。(6.2.4—1)或(6.2.4—2)或(6.2.4—3)式中:——轴-轮型系数;——单轴-单轮、单轴-双轮组、双轴-双轮组或三轴-双轮组轴型级轴载的总重(KN);标准文档 实用文案6.2.5水泥混凝土路面所承受的轴载作用,按设计基准期内设计车道所承受的标准轴载累计作用次数分为4级,分级范围如表3.2.2-3.6.2.6水泥混凝土的强度以28d龄期的弯拉强度控制。当混凝土浇筑后90d内不开放交通时,可采用90d龄期的弯拉强度。各交通等级要求的混凝土弯拉强度标准值不得低于表6.2.6的规定。表6.2.6混凝土弯拉强度标准值交通等级特重重中等轻特轻水泥混凝土的弯拉强度标准值5.05.04.54.03.5钢纤维混凝土的弯拉强度标准值6.06.05.55.04.56.2.7在季节性冰冻地区的中湿、潮湿路段的路面结构总厚度小于表6.2.7规定的最小厚度时,其差值应设垫层补足。过湿路段在对路基处理后也应按潮湿路段的要求设置垫层。表6.2.7水泥混凝土路面最小防冻厚度(m)路基干湿类型路基土质当地最大冰冻深度(m)0.50~1.001.01~1.501.51~2.00>2.00中湿路基低、中、高液限粘土0.30~0.500.40~0.600.50~0.700.60~0.95粉土、粉质低、中液限粘土0.40~0.600.50~0.700.60~0.850.70~1.10潮湿路基低、中、高液限粘土0.40~0.600.50~0.700.60~0.900.75~1.20粉土、粉质低、中液限粘土0.45~0.700.55~0.800.70~1.000.80~1.30注:(1)冻深小、填方路段,或者基、垫层为隔温性能良好的材料,可采用低值;冻深大、挖方及地下水位高的路段,或者基、垫层为隔温性能稍差的材料,应采用高值;(2)冻深小于0.5米的地区,一般不考虑结构层防冻厚度。6.2.8设计基准期内水泥混凝土面层的最大温度梯度标准值Tg宜采用各地实测值。当无实测资料时,可根据公路自然区划按表3.2.3-2选用。标准文档 实用文案6.3结构组合设计6.3.1基层设计按照以下原则:1基层应具有足够的抗冲刷能力和一定的强度,并均匀一致。2基层类型宜依照交通等级按表4.3.2-1选用。混凝土预制块面层应采用水泥稳定粒料基层。3湿润和多雨地区,路基为低透水性细粒土的快速路和主干路或者承受特重或重交通的次干路,宜采用排水基层,并将下渗水引入道路排水设施。排水基层可选用多孔隙的开级配水泥稳定碎石、沥青稳定碎石或碎石,其孔隙率约为20%。4基层的宽度应比混凝土面层每侧至少宽出30cm(采用小型机具施工时)或50cm(轨模式摊铺机施工时)或65cm(滑模式摊铺机施工时)。5各类基层厚度和适宜范围见表6.3.1-1。表6.3.1-1各类基层厚度的适宜范围基层类型厚度适宜的范围(cm)贫混凝土或碾压混凝土基层12~20水泥或石灰粉煤灰稳定粒料基层15~25沥青混凝土基层4~6沥青稳定碎石基层8~10级配粒料基层15~20多孔隙水泥稳定碎石排水基层10~14沥青稳定碎石排水基层8~106碾压混凝土基层应设置与混凝土面层相对应的接缝。贫混凝土基层在其弯拉强度超过1.8MPa时,应设置与混凝土面层相对应的横向缩缝;一次摊铺宽度大于7.5m时,应设置纵向缩缝。标准文档 实用文案7基层下未设垫层,上路床为细粒土、粘土质砂或级配不良砂(承受特重或重交通时),或者为细粒土(承受中等交通时),应在基层下设置底基层。底基层可采用级配粒料、水泥稳定粒料或石灰粉煤灰稳定粒料,厚度一般为20cm。8排水基层下应设置由水泥稳定粒料或者密级配粒料组成的不透水底基层,厚度一般为20cm。底基层顶面应铺设沥青封层或防水土工织物。6.3.2面层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1面层一般采用普通混凝土。面层板的平面尺寸较大或形状不规则,路面结构下埋有地下设施,高填方、软土地基、填挖交界段的路基等有可能产生不均匀沉降时,应采用设置接缝的钢筋混凝土面层。水泥混凝土路面按照表6.3.2-1选择。表6.3.2-1面层类型选择面层类型适用条件连续配筋混凝土面层特重交通的快速路、主干路复合式路面特重交通的快速路碾压混凝土面层次干路以下道路、停车场钢纤维混凝土面层标高受限制路段、收费站、混凝土加铺层和桥面铺装普通水泥混凝土路面各级道路、广场2普通混凝土、钢筋混凝土、碾压混凝土或钢纤维混凝土面层板一般采用矩形。其纵向和横向接缝应垂直相交,纵缝两侧的横缝不宜相互错位。当出现错缝时,与接缝相对的板边必须加设防裂钢筋,防裂钢筋布设于板边5.0cm处,长100cm,选用2根直径12~14mm的螺纹钢筋,分别设置于混凝土板的顶部与底部,距板顶和板底5.0cm。标准文档 实用文案3纵向接缝的间距按路面宽度在3.0~4.5m范围内确定,不宜设置在轮迹带上。碾压混凝土、钢纤维混凝土面层宽度小于等于8m,可不设纵向缩缝。4横向接缝的间距应符合表6.3.2-2规定。表6.3.2-2横向接缝间距表面层类型横向接缝间距(m)钢筋混凝土面层6~15碾压混凝土面层6~10钢纤维混凝土面层普通水泥混凝土路面一般为4~6m,面层板的长宽比不宜超过1.30,平面尺寸不宜大于25m25普通混凝土、钢筋混凝土、碾压混凝土与连续配筋混凝土面层所需的厚度,应按照表6.3.2-3所列范围并满足计算要求。表6.3.2-3水泥混凝土面层厚度的参考范围交通等级特重重道路等级快速主干次干快速主干次干变异水平等级低中低中低中低中面层厚度(cm)≥26≥25≥2424~2723~2622~25交通等级中等轻道路等级次干支路支路支路变异水平等级高中高中高中面层厚度(cm)21~2420~2320~2218~2318~226钢纤维混凝土面层的厚度按钢纤维掺量确定,钢纤维体积率为0.6%~1.0%时,其厚度为普通混凝土面层厚度的0.65~0.75倍。特重或重交通时,其最小厚度为16cm;中等或轻交通时,其最小厚度为14cm。7各种水泥混凝土面层的计算应力应满足式(6.2.3)的要求。荷载疲劳应力和温度疲劳应力按6.4.2计算。面层设计厚度依计算厚度按1cm向上取整。标准文档 实用文案采用碾压混凝土或贫混凝土做基层时,宜将基层与混凝土面层视作分离式双层板进行应力分析。上、下层板在临界荷位处的荷载疲劳应力和温度疲劳应力按第6.5.2条计算。上、下层板的计算应力应分别满足式(6.2.3)的要求。8路面表面构造应采用刻槽、压槽、拉槽或拉毛等方法制作。构造深度在使用初期应满足表6.3.2-4的要求。表6.3.2-4各级道路水泥混凝土面层的表面构造深度(mm)要求道路等级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一般路段0.70~1.100.50~0.90特殊路段0.80~1.200.60~1.00注:①特殊路段——对于快速路和主干路系指立交、平交或变速车道等处,对于其他等级道路系指急弯、陡坡、交叉口或集镇附近;②年降雨量600mm以下的地区,表列数值可适当降低。6.4材料组成要求及性质参数6.4.1垫层材料组成按照以下原则:1防冻垫层所用砂、砂砾材料中通过0.075mm筛孔的细粒含量不宜大于5%。2排水层材料的级配应满足下述渗滤标准:——垫层材料通过率为15%时的粒径D15不小于路床土通过率为15%时的粒径d15的5倍(D15≥5d15);——垫层材料通过率为15%时的粒径D15不大于路床土通过率为85%时的粒径d85的5倍(D15≤5d85);——垫层材料通过率为50%时的粒径D50不大于路床土通过率为50%时的粒径d50的25倍(D50≤25d50);标准文档 实用文案——垫层材料的均匀系数(D60/D10)不大于20。6.4.2基层材料组成按照以下原则:1贫混凝土集料公称最大粒径不宜大于31.5mm,水泥用量不得少于170kg/m3,28d弯拉强度标准值宜控制在1.0~1.8Mpa范围内。碾压混凝土集料公称最大粒径不得大于26.5mm。2沥青混凝土基层宜采用集料公称最大粒径为19.0mm或26.5mm的混合料。沥青碎石基层宜采用集料公称最大粒径为26.5mm或31.5mm的混合料。3水泥稳定粒料、级配碎石或砾石的集料公称最大粒径宜为26.5mm或19.0mm。小于0.075mm的细粒含量不得大于5%,小于4.75mm的颗粒含量不宜大于50%,细粒土的液限应小于25%,塑性指数应小于6。承受重交通时,水泥剂量宜为5%;中等和轻交通时,水泥剂量宜为4%。4石灰粉煤灰稳定粒料的集料公称最大粒径宜为26.5mm。小于0.075mm的细粒含量不得大于7%;小于4.75mm的颗粒含量不宜大于50%。石灰与粉煤灰的配比宜为1∶2~1∶4;粒料与石灰粉煤灰的配比宜为85∶15~80∶20。标准文档 实用文案5多孔隙水泥稳定碎石的集料公称最大粒径宜为31.5mm或26.5mm。小于0.075mm的细粒含量不得大于2%;小于2.36mm的颗粒含量不宜大于5%;小于4.75mm的颗粒含量不宜大于10%。水泥剂量一般为9.5%~11%,水灰比一般为0.39~0.43。6多孔隙沥青稳定碎石的集料公称最大粒径宜为26.5mm或19.0mm。小于0.075mm的细粒含量不得大于2%;小于0.6mm的颗料含量不宜大于5%;小于2.36mm的颗粒含量不宜大于15%;小于4.75mm的颗粒含量不宜大于20%。沥青标号应选用AH-50或AH-70,沥青用量一般为2.5%~3.5%。6.4.3面层材料组成按照以下原则:1水泥混凝土所用集料最大公称粒径不应大于31.5mm(碎石)或19.0mm(砾石)。2砂的细度模数不宜小于2.5。3重交通以上等级道路、城市快速路、主干路应采用强度等级42.5级以上的道路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中、轻交通等级的道路可采用矿渣水泥,其强度等级不宜低于32.5级。最小单位水泥用量应满足表6.4.3-1的规定。冰冻地区的混凝土中必须掺加引气剂。表6.4.3-1路面混凝土最小单位水泥用量道路等级快速、主干路次干路支路非冰冻地区最小单位水泥用量()42.5级水泥30030029032.5级水泥310310305冰冻地区最小单位水泥用量()42.5级水泥32032031532.5级水泥330330325标准文档 实用文案4厚度大于28cm的普通混凝土面层,分上下两层连续铺筑时,上层一般为总厚度的1/3,可采用高强、耐磨的混凝土材料,碎石集料公称最大粒径为19mm。5钢纤维混凝土集料公称最大粒径宜为钢纤维长度的1/2~2/3,并不宜大于26.5mm(铣削型钢纤维)或19mm(剪切型或熔抽型钢纤维)。钢纤维的抗拉强度标准值不宜小于600级(600~1000Mpa),以体积率计的钢纤维掺量一般为0.6%~1.0%。最小单位水泥用量应满足表6.4.3-2的规定。表6.4.3-2路面钢纤维混凝土最小单位水泥用量道路等级快速、主干路次干路、支路非冰冻地区最小单位水泥用量()42.5级水泥36036032.5级水泥370370冰冻地区最小单位水泥用量()42.5级水泥38038032.5级水泥3903906碾压混凝土面层混凝土的集料公称最大粒径不宜大于19.0mm,水泥用量不得少于280kg/m3(非冰冻地区)或310kg/m3(冰冻地区)。6.4.4材料性质参数确定按照以下原则:1路床土和路面各结构层混合料的各项性质参数,应按有关试验规程的标准试验方法试验确定,其标准值按概率分布的0.85分位值确定。标准文档 实用文案2受条件限制而无试验数据时,混凝土弯拉弹性模量以及路床土和垫层、基层混合料的回弹模量标准值,可参照附录D的相关经验数值范围或有关规定数值,结合工程经验分析确定。3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时的混凝土试配弯拉强度的均值应按式(6.4.4)确定。(6.4.4)式中:——混凝土试配弯拉强度的均值(MPa);——混凝土弯拉强度标准值(MPa);——混凝土弯拉强度的变异系数,按表6.2.2取用;s——混凝土弯拉强度试验样本的标准差;t——保证率系数,按样本数n和判别概率p参照表6.4.4确定。表6.4.4保证率系数道路等级判别概率p样本数n(组)3691520快速路0.051.360.790.610.450.39主干路0.100.950.590.460.350.30次干路0.150.720.460.370.280.24支路0.200.560.370.290.220.196.5路面结构计算6.5.1单层混凝土板荷载应力分析按照以下步骤:1选取混凝土板的纵向边缘中部作为产生最大荷载和温度梯度综合疲劳损坏的临界荷位。标准文档 实用文案2标准轴载PS在临界荷位处产生的荷载疲劳应力按式(6.5.1-1)确定。(6.5.1-1)式中:σpr——标准轴载PS在临界荷位处产生的荷载疲劳应力(MPa);σps——标准轴载PS在四边自由板的临界荷位处产生的荷载应力(MPa),按本款(3)条计算确定;kr——考虑接缝传荷能力的应力折减系数,纵缝为设拉杆的平缝时,kr=0.87~0.92(刚性和半刚性基层取低值,柔性基层取高值);纵缝为不设拉杆的平缝或自由边时,kr=1.0;纵缝为设拉杆的企口缝时,kr=0.76~0.84;kf——考虑设计基准期内荷载应力累计疲劳作用的疲劳应力系数,按本款(4)条计算确定;kc——考虑动载因素对路面疲劳损坏影响的系数,按表6.5.1确定。表6.5.1动载系数kc交通等级特重重中等轻kc1.151.151.201.203标准轴载PS在四边自由板临界荷位处产生的荷载应力按式(6.5.1-2)计算。(6.5.1-2)(6.5.1-3)式中:σps——标准轴载PS在四边自由板临界荷位处产生的荷载应力(MPa);标准文档 实用文案r——混凝土板的相对刚度半径(m),按式(6.5.1-3)计算;h——混凝土板的厚度(m);Ec——水泥混凝土的弯拉弹性模量(MPa);Et——基层顶面当量回弹模量(MPa),按本款(5)条计算。4设计基准期内的荷载疲劳应力系数按式(6.5.4-4)计算确定。(6.5.1-4)式中:kf——设计基准期内的荷载疲劳应力系数;Ne——设计基准期内标准轴载累计作用次数;ν——与混合料性质有关的指数,普通混凝土、钢筋混凝土、连续配筋混凝土,ν=O.057;碾压混凝土和贫混凝土,ν=0.065;钢纤维混凝土,ν按式(6.5.1-5)计算确定。(6.5.1-5)式中:ρf——钢纤维的体积率(%);——钢纤维的长度(mm);——钢纤维的直径(mm)。5新建公路的基层顶面当量回弹模量可按式(6.5.1-6)计算确定。(6.5.1-6)(6.5.1-7)(6.5.1-8)标准文档 实用文案(6.5.1-9)(6.5.1-10)(6.5.1-11)式中:Et——基层顶面的当量回弹模量(MPa);E0——路床顶面的回弹模量(MPa);Ex——基层和底基层或垫层的当量回弹模量(MPa),按式(6.5.1-7)计算;E1、E2——基层和底基层或垫层的回弹模量(MPa);hx——基层和底基层或垫层的当量厚度(m),按式(6.5.1-8)计算;Dx——基层和底基层或垫层的当量弯曲刚度(MN-m),按式(6.5.1-9)计算;h1、h2——基层和底基层或垫层的厚度(m);a、b——与Ex/E0有关的回归系数,分别按式(6.5.1-10)和式(6.5.1-11)计算。底基层和垫层同时存在时,可先按式(6.5.1-7)~式(6.5.1-9)将底基层和垫层换算成具有当量回弹模量和当量厚度的单层,然后再与基层一起按上述各式计算基层顶面当量回弹模量。无底基层和垫层时,相应层的厚度和回弹模量分别以零值代入上述各式进行计算。6在旧柔性路面上铺筑水泥混凝土面层时,原柔性路面顶面的当量回弹模量可按式(6.5.1-12)计算确定。标准文档 实用文案(6.5.1-12)式中:W0——以后轴重100kN的车辆进行弯沉测定,经统计整理后得到的原路面计算回弹弯沉值(O.01mm)。6.5.2单层混凝土板温度应力分析依照以下步骤进行:1在临界荷位处的温度疲劳应力按式(6.5.2-1)确定。(6.5.2-1)式中:σtr——临界荷位处的温度疲劳应力(MPa);σtm——最大温度梯度时混凝土板的温度翘曲应力(MPa),按本款(2)条确定;kt——考虑温度应力累计疲劳作用的疲劳应力系数,按本款(3)条确定。2最大温度梯度时混凝土板的温度翘曲应力按式(6.5.2-2)计算。(6.5.2-2)式中:σtm——最大温度梯度时混凝土板的温度翘曲应力(MPa);αc——混凝土的线膨胀系数(1/℃),通常可取为1×10-5/℃;Tg——最大温度梯度,查表3.2.3.2取用;Bx——综合温度翘曲应力和内应力作用的温度应力系数,可按/r和h查用图6.5.2确定;——板长,即横缝间距(m)。标准文档 实用文案图6.5.2温度应力系数Bx3温度疲劳应力系数可按式(6.5.2-3)计算确定。(6.5.2-3)式中:a、b和c——回归系数,按所在地区的公路自然区划查表6.5.2-2确定。表6.5.2-2回归系数a、b和c系数公路自然区划IIIIIⅣVⅥV11a0.8280.8550.8410.8710.8370.834b0.0410.0410.0580.0710.0380.052c1.3231.3551.3231.2871.3821.2706.5.3单层混凝土板厚度计算按照以下步骤进行:1根据相关的设计控制要素,进行行车道路面结构的组合设计(初拟路面结构,包括路床、垫层、基层和面层的材料类型和厚度),并依据交通等级、道路等级和所选变异水平等级初选混凝土板厚度。标准文档 实用文案2参照图6.5.3所示的混凝土板厚度计算流程,分别按6.5.1-1和6.5.2-1节计算荷载疲劳应力和温度疲劳应力。3当荷载疲劳应力同温度疲劳应力之和与可靠度系数的乘积小于且接近于混凝土弯拉强度标准值,即满足式(6.5.3)的要求时,则初选厚度可作为混凝土板的计算厚度。否则,应改选混凝土板厚度,重新计算,直到满足式(6.5.3)为止。设计厚度依计算厚度按10mm向上取整。(6.5.3)式中:γ——可靠度系数,依据所选目标可靠度及变异水平等级按表6.2.3确定;fr——水泥混凝土弯拉强度标准值(MPa),见表6.2.6。标准文档 实用文案图6.5.3混凝土板厚度计算流程图6.5.4双层混凝土板荷载应力分析按照以下步骤进行:1双层混凝土板的临界荷位仍为板的纵向边缘中部。标准轴载PS在临界荷位处产生的上层和下层混凝土板的荷载疲劳应力σpr1和σpr2,分别按式(6.5.1-1)计算确定;但结合式双层板仅需计算下层板的荷载疲劳应力σpr2。其中,应力折减系数、荷载疲劳应力系数和综合系数的确定方法,与单层混凝土板完全相同。标准文档 实用文案2标准轴载PS在临界荷位处产生的分离式双层板上层和下层的荷载应力或者结合式双层板下层的荷载应力,分别由式(6.5.4-1)和式(6.5.4-2)确定。(6.5.4-1)(6.5.4-2)式中:σpr1、σpr2——双层混凝土板上层和下层的荷载应力(MPa);Ec1、Ec2——双层混凝土板上层和下层的弯拉弹性模量(MPa);h01、h02——双层混凝土板上层和下层的厚度(m);hx——下层板中面至结合式双层板中性面的距离(m),按本款(3)条公式计算确定;ku——层间结合系数,分离式时,ku=0;结合式时,ku=1;Dg——双层混凝土板的截面总刚度(MN-m),按本款(4)条公式计算确定;rg——双层混凝土板的相对刚度半径(m),按本款(5)条公式计算确定。3下层板中面至结合式双层板中性面的距离可按式(6.5.4-3)计算。(6.5.4-3)4双层混凝土板的截面总刚度为上层板和下层板对各自中面的弯曲刚度以及由截面轴向力所构成的弯曲刚度三者之和,按式(6.5.4-4)计算。(6.5.4-4)标准文档 实用文案式中符号意义同前。5双层混凝土板的相对刚度半径按式(6.5.4-5)计算。(6.5.4-5)6.5.5双层混凝土板温度应力分析按照以下步骤进行:1双层混凝土板上层和下层的温度疲劳应力σtr1和σtr2分别按式(6.5.2-1)计算确定,但分离式双层板仅需计算上层板的温度疲劳应力σtr1,结合式双层板仅需计算下层板的温度疲劳应力σtr2。其中,温度疲劳应力系数的确定方法与单层混凝土板完全相同。2分离式双层混凝土板上层的最大温度翘曲应力按式(6.5.5-1)计算。(6.5.5-1)(6.5.5-2)(6.5.5-3)式中:σtm1——分离式双层混凝土板上层的最大温度翘曲应力(MPa);Bx1——分离式双层混凝土板的温度应力系数,可近似按式(6.5.5-2)和(6.5.5-3)计算确定;Bx——上层混凝土板的温度应力系数,按/rg和h01查图6.5.1确定;Cx——混凝土板的温度翘曲应力系数,按/rg查图6.5.1确定;其他符号意义同前。标准文档 实用文案3结合式双层混凝土板下层的最大温度翘曲应力按式(6.5.5-4)计算确定。(6.5.5-4)(6.5.5-5)(6.5.5-6)式中:σtm2——结合式双层混凝土板下层的最大温度翘曲应力(MPa);Bx2——结合式双层混凝土板的温度应力系数,可按式(6.5.5-5)和式(6.5.5-6)计算;Bx——混凝土板的温度应力系数,按/rg和(h01+h02)查图6.5.1确定;其他符号意义同前。6.6面层配筋设计6.6.1特殊部位配筋布置应遵循以下原则:1混凝土面层自由边缘下基础薄弱或接缝为未设传力杆的平缝时,可在面层边缘的下部配置钢筋。通常选用2根直径为12~16mm的螺纹钢筋,置于面层底面之上1/4厚度处并不小于5cm,间距为10cm,钢筋两端向上弯起,如图6.6.1-1所示。标准文档 实用文案图6.6.1-1边缘钢筋布置(尺寸单位:mm)2承受特重交通的胀缝、施工缝和自由边的面层角隅及锐角面层角隅,宜配置角隅钢筋。通常选用2根直径为12~16mm的螺纹钢筋,置于面层上部,距顶面不小于5cm,距边缘为10cm,如图6.6.1-2所示。图6.6.1-2角隅钢筋布置(尺寸单位:mm)标准文档 实用文案3混凝土面层下有箱形构造物横向穿越,其顶面至面层底面的距离小于40cm或嵌入基层时,在构造物顶宽及两侧各(H+1)m且不小于4m的范围内,混凝土面层内应布设双层钢筋网,上下层钢筋网各距面层顶面和底面1/4~1/3厚度处,如图6.6.1-3所示。构造物顶面至面层底面的距离在40~120cm时,则在上述长度范围内的混凝土面层中应布设单层钢筋网。钢筋网设在距顶面1/4~1/3厚度处,如图6.6.1-4所示。钢筋直径为12mm,纵向钢筋间距10cm,横向钢筋间距20cm。配筋混凝土面层与相邻混凝土面层之间设置传力杆缩缝。注:H为面层底面到构造物底面的距离;L为面层底面到构造物顶面的距离图6.6.1-3箱形构造物横穿道路处的面层配筋(L小于40cm或嵌入基层)图6.6.1-4箱形构造物横穿道路处的面层配筋(L为40~120cm)4混凝土面层下有圆形管状构造物横向穿越,其顶面至面层底面的距离小于120cm时,在构造物两侧各(H+1)m且不小于4m的范围内,混凝土面层内应设单层钢筋网,钢筋网设在距面层顶面1/4~1/3厚度处,如图6.6.1-5所示。钢筋尺寸和间距及传力杆接缝设置与本款(3)条相同。标准文档 实用文案图6.6.1-5圆形管状构造物横穿公路处的面层配筋(L小于120cm)5雨水口和检查井周围1.0m范围内在距混凝土面板顶面和底面5.0cm处布设双层防裂钢筋网,钢筋直径12mm,间距100mm,如图6.6.1-6、图6.6.1-7所示。图6.6.1-6雨水口周围的面层配筋(尺寸单位:mm)标准文档 实用文案图6.6.1-7圆形检查井周围的面层配筋(尺寸单位:mm)6.6.2钢筋混凝土面层配筋应遵循以下原则:1钢筋混凝土面层的配筋量按式(6.6.2-1)确定。(6.6.2-1)式中:As——每延米混凝土面层宽(或长)所需的钢筋面积(mm2);Ls——纵向钢筋时,为横缝间距(m);横向钢筋时,为无拉杆的纵缝或自由边之间的距离(m);h——面层厚度(mm);μ——面层与基层之间的磨阻系数,基层为水泥、石灰或沥青稳定粒料时,可取1.8;基层为无结合料的粒料时,可取1.5;fsy——钢筋的屈服强度(MPa),按表6.6.2-1选用。标准文档 实用文案表6.6.2-1钢筋强度和弹性模量经验参考值钢筋种类钢筋直径d(mm)屈服强度fsy(MPa)弹性模量Es(MPa)R235(Q235)8~202352.1×105HRB3356~503352.0×105HRB4006~504002.0×105KL4008~404002.0×1052纵向和横向钢筋宜采用相同或相近的直径,其直径差不应大于4mm。钢筋的最小直径和最大间距,应符合表6.6.2-2的规定。钢筋的最小间距为集料最大粒径的2倍。表6.6.2-2钢筋最小直径和最大间距(mm)钢筋类型最小直径纵向最大间距横向最大间距光面钢筋8150300螺纹钢筋123507503钢筋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纵向钢筋设在面层顶面下1/3~1/2厚度范围内,横向钢筋位于纵向钢筋之下;——纵向钢筋的搭接长度一般不小于35倍钢筋直径,搭接位置应错开,各搭接端接线与纵向钢筋的夹角应小于60°;——边缘钢筋至纵缝或自由边的距离一般为10~15cm。6.6.3连续配筋混凝土面层配筋应遵循以下原则:1连续配筋混凝土面层的纵向和横向钢筋均应采用螺纹钢筋,其直径为12~20mm。2钢筋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标准文档 实用文案——纵向钢筋设在面层表面下1/2~1/3厚度范围内,横向钢筋位于纵向钢筋之下;——纵向钢筋的间距不大于25cm,不小于10cm或集料最大粒径的2.5倍;——横向钢筋的间距不大于80cm;——纵向钢筋的焊接长度一般不小于10倍(单面焊)或5倍(双面焊)钢筋直径,焊接位置应错开,各焊接端连线与纵向钢筋的夹角应小于60°;——边缘钢筋至纵缝或自由边的距离一般为10~15cm。3连续配筋混凝土面层的纵向配筋率按允许的裂缝间距(1.0~2.5m)、缝隙宽度(<1mm)和钢筋屈服强度确定,通常为0.6%~0.8%。最小纵向配筋率,冰冻地区为0.7%,一般地区为0.6%。横向钢筋的用量,按6.6.2条(1)款计算确定。4连续配筋混凝土面层的纵向配筋设计,采用以下3项设计标准:——混凝土面层横向裂缝的平均间距为1.0~2.5m;——裂缝缝隙的最大宽度为l.0mm;——钢筋拉应力不超过钢筋屈服强度。5横向裂缝平均间距按式(6.6.3-1)和式(6.6.3-2)计算确定。标准文档 实用文案(6.6.3-1)(6.6.3-2)(6.6.3-3)式中:Ld——横向裂缝平均间距(m);——钢筋刚度贡献率(%),按式(6.6.3-2)计算确定;——配筋率(%);Es——钢筋弹性模量(MPa),可参考表6.6.2-1取用;Ec——混凝土弹性模量(MPa);ds——钢筋直径(mm);ks——粘结刚度系数(MPa/mm),可参考表6.6.3-1取用;b——随系数和而变的系数,可查图6.6.3-1得到;——混凝土温缩应力系数,由式(6.6.3-3)计算确定;ft——混凝土抗拉强度标准值(MPa),可参考表6.6.3-1取用;——混凝土线膨胀系数,通常取为1×10-5/℃;——设计温差,为混凝土的平均养护温度与设计最低温度之差,可近似取为所在地区的日平均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之差;——连续配筋混凝土干缩应变,可参考表6.6.3-1取用。表6.6.3-1连续配筋混凝土纵向配筋计算参数经验参考值混凝土强度等级C30C35C40混凝土抗拉强度标准值ft(MPa)3.03.23.5标准文档 实用文案粘结刚度系数ks(MPa/mm)303234连续配筋混凝土干缩应变εsh0.000450.00030.0002图6.6.3-1不同值时系数b与系数的关系曲线6裂缝缝隙宽度可按式(6.6.3-4)计算确定。(6.6.3-4)式中:——裂缝缝隙宽度(mm);——裂缝宽度系数,可由钢筋刚度贡献率值和b值查图6.6.3-2得到;其他符号意义同前。图6.6.3-2不同值时系数b与裂缝宽度系数的关系曲线7钢筋应力可由式(6.6.3-5)计算得到。标准文档 实用文案(6.6.3-5)式中:——钢筋应力(MPa);——钢筋温度应力系数,可由钢筋刚度贡献率值和b值查图6.6.3-3得到;——钢筋线膨胀系数,通常取为9×l0-6/℃;其他符号意义同前。图6.6.3-3不同值时系数b与钢筋温度应力系数的关系曲线8纵向配筋率的计算步骤如下:①初拟配筋率,按式(6.6.3-2)计算钢筋刚度贡献率;②再按式(6.6.3-3)计算混凝土温缩应力系数,③根据和查图6.6.3-1得系数b,最后按式(6.6.3-1)计算裂缝间距Ld。当Ld>2.5m或Ld<1.0m时,应增大或减小配筋率,重复上述计算至符合要求。标准文档 实用文案④由钢筋刚度贡献率值和b值,查图6.6.3-2得到裂缝宽度系数,按式(6.6.3-4)计算裂缝缝隙宽度。当≤1mm时,满足要求;否则应增大配筋率,重复上述计算至符合要求。⑤由钢筋刚度贡献率值和b值,查图6.6.3-3得到钢筋温度应力系数,按式(6.6.3-5)计算钢筋应力。当≤fsy时,满足要求;否则应增大配筋率,重复上述计算至符合要求。⑥综合上述3项计算结果,最终确定配筋率,并进一步确定钢筋根数。在满足纵向钢筋间距要求的条件下,宜选用直径较小的钢筋。6.7接缝设计6.7.1纵向接缝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1纵向接缝的布设应依据路面宽度和施工铺筑宽度按以下规定确定:当一次铺筑宽度小于路面宽度时,应设置纵向施工缝。纵向施工缝采用平缝形式,上部应锯切槽口,深度为30~40mm,宽度为3~8mm,槽内灌塞填缝料,构造如图6.7.1-1所示;当一次铺筑宽度大于4.5m时,应设置纵向缩缝。纵向缩缝采用假缝形式,锯切的槽口深度应大于施工缝的槽口深度。采用粒料基层时,槽口深度应为板厚的1/3;采用半刚性基层时,槽口深度为板厚的2/5。其构造如图6.7.1-2所示。标准文档 实用文案图6.7.1-1纵向施工缝构造(尺寸单位:mm)图6.7.1-2纵向缩缝构造(尺寸单位:mm)2纵缝应与路线中线平行。在路面等宽的路段内或路面变宽路段的等宽部分,纵缝的间距和形式应保持一致。路面变宽段的加宽部分与等宽部分之间,以纵向施工缝隔开。加宽板在变宽段起终点处的宽度不应小于1m。3拉杆应采用螺纹钢筋,设在板厚中央,并应对拉杆中部10cm范围内进行防锈处理。拉杆的直径、长度和间距,可参照表6.7.1-1选用。施工布设时,拉杆间距应按横向接缝的实际位置予以调整,最外侧的拉杆距横向接缝的距离不得小于10cm。标准文档 实用文案表6.7.1-1拉杆直径、长度和间距(mm)面层厚度(mm)拉杆到自由边或未设拉杆纵缝的距离(m)3.003.503.754.506.007.5180~250直径(mm)141414141414长度(mm)700700700700700700间距(mm)900800700600500400260~300直径(mm)161616161616长度(mm)800800800800800800间距(mm)9008007006005004004连续配筋混凝土面层的纵缝拉杆可由板内横向钢筋延伸穿过接缝代替。6.7.2横向接缝布置应遵循以下原则:1每日施工结束或因临时原因中断施工时,必须设置横向施工缝,其位置应尽可能选在缩缝或胀缝处。设在缩缝处的施工缝,应采用传力杆的平缝形式,其构造如图6.7.2-1所示;设在胀缝处的施工缝,其构造与胀缝相同。遇有困难需设在缩缝之间时,施工缝采用设拉杆的企口缝形式,其构造如图6.7.2-2所示。图6.7.2-1设传力杆平缝型横向施工缝构造(尺寸单位:mm)标准文档 实用文案图6.7.2-2设拉杆企口缝型横向施工缝构造(尺寸单位:mm)2横向缩缝可等间距或变间距布置,采用假缝形式。快速路和主干路、特重和重交通道路、收费广场以及邻近胀缝或自由端部的3条缩缝,应采用设传力杆假缝形式,其构造如图6.7.2-3所示。其他情况可采用不设传力杆假缝形式,其构造如图6.7.2-4所示。图6.7.2-3设传力杆假缝型横向缩缝构造(尺寸单位:mm)图6.7.2-4不设传力杆假缝型横向缩缝构造(尺寸单位:mm)标准文档 实用文案3横向缩缝顶部应锯切槽口,深度为面层厚度的1/5~1/4,宽度为3~8mm,槽内填塞填缝料。快速路的横向缩缝槽口宜增设深20mm、宽6~10mm的浅槽口,其构造如图6.7.2-5所示。图6.7.2-5浅槽口构造(尺寸单位:mm)4在邻近桥梁或其他固定构造物处或其他道路相交处、板厚改变处、小半径平曲线处应设置横向胀缝。设置的胀缝条数,视膨胀量大小而定。低温浇筑混凝土面层或选用膨胀性高的集料时,宜酌情确定是否设置胀缝。胀缝宽20mm,缝内设置填缝板和可滑动的传力杆。胀缝的构造如图6.7.2-6所示。标准文档 实用文案图6.7.2-6胀缝构造(尺寸单位:mm)5传力杆应采用光面钢筋。其尺寸和间距可按表6.7.2-1选用。最外侧传力杆距纵向接缝或自由边的距离为15~25cm。表6.7.2-1传力杆尺寸和间距(mm)面层厚度(mm)传力杆直径传力杆最小长度传力杆最大间距180~22028400300230~24030400300250~26032450300270~28035450300290~300385003006.7.3交叉口接缝布设按照以下原则:1两条道路正交时,各条道路均保持本身纵缝的连贯,而相交路段内各条道路的横缝位置应按相对道路的纵缝间距作相应变动,保证两条道路的纵横缝垂直相交,互不错位。两条道路斜交时,主要道路的直道部分保持纵缝的连贯,而相交路段内的横缝位置应按次要道路的纵缝间距作相应变动,保证与次要道路的纵缝相连接。相交道路弯道加宽部分的接缝布置,应不出现或少出现错缝和锐角板。当出现错缝和锐角板时,应按照第6.3.4条(2)款、第6.6.1条(2)款加设防裂钢筋或角隅钢筋。标准文档 实用文案2混凝土板分块不宜过小,最小边长应不小于1.5m,与主要行车方向垂直的边长应不大于4.0m。3在次要道路弯道加宽段起终点断面处的横向接缝,应采用胀缝形式。膨胀量大时,应在直线段连续布置2~3条胀缝。6.7.4端部处理应遵循以下原则:1混凝土路面与固定构造物相衔接的胀缝无法设置传力杆时,可在毗邻构造物的板端部内配置双层钢筋网;或在长度约为6~10倍板厚的范围内逐渐将板厚增加20%。2混凝土路面与桥梁相接,桥头设有搭板时,应在搭板与混凝土面层板之间设置长6~10m的钢筋混凝土面层过渡板。后者与搭板间的横缝采用设拉杆平缝形式,与混凝土面层间的横缝采用设传力杆胀缝形式。膨胀量大时,应连续设置2~3条设传力杆胀缝。当桥梁为斜交时,钢筋混凝土板的锐角部分应采用钢筋网补强。桥头未设搭板时,宜在混凝土面层与桥台之间设置长10~15m的钢筋混凝土面层板;或设置由混凝土预制块面层或沥青面层铺筑的过渡段,其长度不小于8m。标准文档 实用文案3水泥混凝土路面与沥青混凝土路面相接时,其间应设置至少3m长的过渡段。过渡段的路面采用两种路面呈阶梯状叠合布置,其下面铺设的变厚度混凝土过渡板的厚度不得小于20cm,如图6.7.4-1所示。过渡板与混凝土面层相接处的接缝内设置直径25mm、长700mm、间距400mm的拉杆。混凝土面层毗邻该接缝的1~2条横向接缝应设置胀缝。图6.7.4-1水泥混凝土路面与沥青混凝土路面相接段的构造布置(尺寸单位:mm)4连续配筋混凝土面层与其他类型路面或构造物相连接的端部,应设置锚固结构。端部锚固结构可采用钢筋混凝土地梁或宽翼缘工字钢梁接缝等形式:——钢筋混凝土地梁一般采用3~5个,梁宽40~60cm,梁高120~150cm,间距500~600cm;地梁与连续配筋混凝土面层连成整体;其构造如图6.7.4-2所示;——宽翼缘工字钢梁的底部锚入钢筋混凝土枕梁内,枕梁一般长300cm、厚20cm;钢梁腹板与连续配筋混凝土面层端部间填入胀缝材料;其构造如图6.7.4-3所示。标准文档 实用文案图6.7.4-2钢筋混凝土地梁锚固的构造布置(尺寸单位:mm)标准文档 实用文案图6.7.4-3宽翼工字钢梁锚固的构造布置(尺寸单位:mm)标准文档 实用文案6.7.5接缝填料应选用与混凝土接缝槽壁粘结力强、回弹性好、适应混凝土板收缩、不溶于水、不渗水、高温时不流淌、低温时不脆裂、耐老化的材料;胀缝接缝板应选用能适应混凝土板膨胀收缩、施工时不变形、水稳定性好、复原率高和耐久性好的材料,且应经防腐处理。6.8加铺层结构设计6.8.1一般规定1在进行旧混凝土路面加铺层设计之前,应调查下列内容:——道路修建和养护技术资料:路面结构和材料组成、接缝构造及养护历史等;——路面损坏状况:损坏类型、轻重程度、范围及修补措施等;——路面结构强度:路表弯沉、接缝荷能力、板底脱空状况、面层厚度和混凝土强度等;——已承受的交通荷载及预计的交通需求:交通量、轴载组成及增长率等;——环境条件:沿线气候条件、地下水位以及路基和路面的排水状况等。2加铺层应根据使用要求及旧混凝土路面的状况,选用分离式或结合式水泥混凝土加铺结构,或沥青混凝土加铺结构,经技术经济比较后选定。标准文档 实用文案3地表或地下排水不良路段,应采取措施改善或增设地表或地下排水设施;旧混凝土路面结构排水不良路段,应增设路面边缘排水系统。4加铺层设计应包括施工期间维持通车的设计方案。5旧混凝土面层损坏状况等级为差时,宜将混凝土板破碎成小于40cm的小块,用做新建路面的底基层或垫层,并应按新建混凝土路面或沥青路面类型进行设计。6.8.2路面损坏状况调查评定1旧混凝土路面的损坏状况采用断板率和平均错台量两项指标评定。断板率的调查和计算可按《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养护技术规范》(JTJ073.1)的规定进行;错台调查可采用错台仪或其它方法量测接缝两侧板边的高程差,量测点的位置在错台严重车道右侧边缘内30cm处,以调查路段内各条接缝高程差的平均值表示该路段的平均错台量。2路面损坏状况分为4个等级,各个等级的断板率和平均错台量的分级标准见表6.8.2-1。表6.8.2-1路面损坏状况分级标准等级优良中次差断板率(%)≤56~1011~20>20平均错台量(mm)≤56~1011~15>156.8.3接缝传荷能力与板底脱空状况调查评定1旧混凝土面层板的接缝传荷能力和板底脱空状况采用弯沉测试法调查评定。弯沉测试宜采用落锤式弯沉仪,也可采用梁式弯沉仪,其支点不得落在弯沉盆内。标准文档 实用文案2测定接缝传荷能力的试验荷载应接近与标准轴载的一侧轮载(50kN)。将荷载施加在邻近接缝的路面表面,实测接缝两侧边缘的弯沉值。按式(6.8.3-1)计算接缝的传荷系数。(6.8.3-1)式中:——接缝传荷系数;——未受荷板接缝边缘处的弯沉值;——受荷板接缝边缘处的弯沉值。3旧混凝土面层的接缝传荷能力分为4个等级,分级标准见表6.8.3-1。表6.8.3-1接缝传荷能力分级标准等级优良中次差接缝传荷系数kj(%)>8056~8031~55<314板底脱空可根据面层板角隅处的多级荷载弯沉测试结果,并综合考虑唧泥和错台发展程度以及接缝传荷能力进行判别。6.8.4旧混凝土路面结构参数调查1旧混凝土面层厚度的标准值可根据钻孔芯样的量测高度按式(6.8.4-1)计算确定。(6.8.4-1)式中:标准文档 实用文案——旧混凝土面层测量厚度的标准值(mm);——旧混凝土面层量测厚度的均值(mm);——旧混凝土面层厚度量测值标准差(mm)。2旧混凝土面层弯拉强度的标准值可采用钻孔芯样的劈裂试验测定结果按式(6.8.4-2)和式(6.8.4-3)计算确定。(6.8.4-2)(6.8.4-3)式中:——旧混凝土弯拉强度标准值(MPa);——旧混凝土劈裂强度标准值(MPa);——旧混凝土劈裂强度测定值的均值(MPa);——旧混凝土劈裂强度测定值的标准差(MPa)。3旧混凝土的弯拉弹性模量标准值可按式(6.8.4-4)计算确定。(6.8.4-4)式中:——旧混凝土的弯拉弹性模量标准值(MPa);——旧混凝土的弯拉强度标准值(MPa)。标准文档 实用文案4旧混凝土路面基层顶面的当量回弹模量标准值,宜采用落锤式弯沉仪(标准荷载100KN、承载板半径150mm)量测板中荷载作用下的弯沉曲线,按式(6.8.4-5)和式(6.8.4-6)确定。(6.8.4-5)(6.8.4-6)式中:——基层顶面的当量回弹模量标准值(MPa);——路面结构的荷载扩散系数;——荷载中心处弯沉值();、、——距离荷载中心300mm、600mm和900mm处的弯沉值()。当采用落落锤式弯沉仪的条件受到限制时,出可选择在清除断裂混凝土板后的基层顶面进行梁式弯沉测量后按式(6.8.4-7)反算或根据基层钻芯的材料组成及性能情况依经验确定。(6.8.4-7)式中:——以后轴重100kN的车辆进行弯沉测定,经统计整理后得到的原路面计算回弹弯沉值(0.01mm)。6.8.5分离式混凝土加铺结构设计标准文档 实用文案1当旧混凝土路面的损坏状况和接缝传荷能力评定等级为中或次,或者新旧混凝土板的平面尺寸不同、接缝形式或位置不对应或路拱横坡不一致时,应采用分离式混凝土加铺层。加铺层铺筑前应更换破碎板,修补裂缝,磨平错台,压浆填封板底脱空,清除夹缝中失效的填缝料和杂物,并重新封缝。2在旧混凝土面层与加铺层之间应设置隔离层。隔离层材料可选用沥青混合料、沥青砂或油毡等,不宜选用砂砾或碎石等松散粒料。沥青混合料隔离层的厚度不宜小于25mm。3分离式混凝土加铺层的接缝形式和位置,按新建混凝土面层的要求布置。4加铺层可采用普通混凝土、钢纤维混凝土、钢筋混凝土和连续配筋混凝土。普通混凝土、钢筋混凝土和连续配筋混凝土加铺层的厚度不宜小于18cm;钢纤维混凝土加铺层的厚度不宜小于14cm。5加铺层和旧混凝土面层应力分析,按分离式双层板进行,计算方法同第6.5.4、6.5.5条规定的方法。旧混凝土板的厚度、混凝土的弯拉强度和弹性模量标准值以及基层顶面当量回弹模量标准值,采用旧混凝土路面的实测值,按第6.8.4条规定的方法确定。加铺层混凝土的弯拉强度标准值应符合表6.2.6的要求。加铺层的设计厚度,按加铺层和旧混凝土板的应力分别满足式(6.2.3)的要求确定。标准文档 实用文案6.8.6结合式混凝土加铺结构设计1当旧混凝土路面的损坏状况和接缝传荷能力评定等级为优良,面层板的平面尺寸及接缝布置合理,路拱横坡符合要求时,可采用结合式混凝土加铺层。加铺层铺筑前应更换破碎板,修补裂缝,磨平错台,压浆填封板底托空,清除接缝中失效的填缝料和杂物,并重新封缝。2采用铣刨、喷射高压水或钢珠、酸蚀等方法,打毛清理旧混凝土面层表面,并在清理后的表面涂敷粘结剂,使加铺层与旧混凝土面层结合成整体。3加铺层的接缝形式和位置应与旧混凝土面层的接缝完全对齐,加铺层内可不设拉杆或传力杆。加铺层的最小厚度为2.5cm。4加铺层和旧混凝土板的应力分析,按结合式双层板进行,计算方法同第6.5.4、6.5.5条规定的方法。旧混凝土板的厚度、混凝土的弯拉强度和弹性模量标准值以及基层顶面当量回弹模量标准值,采用旧混凝土路面的实测值,按第6.8.4条规定的方法确定。加铺层的设计厚度,按旧混凝土板的应力满足式(6.2.3)的要求确定。6.8.7沥青路面加铺层结构设计标准文档 实用文案1当旧混凝土路面的损坏状况和接缝传荷能力评定等级为优良或中时,可采用沥青路面加铺层。加铺层铺筑前应更换破碎板,修补和填封裂缝,磨平错台,压浆填封板底脱空,清除旧混凝土面层表面的松散碎屑、油迹或轮胎擦痕,剔除接缝中失效的填缝料和杂物,并重新封缝。2接缝传荷能力评定等级为中时,应根据气温、荷载、旧混凝土路面承载能力、接缝处弯沉差等情况选用下述减缓反射裂缝的措施:——增加沥青加铺层的厚度;——在加铺层内设置橡胶沥青应力吸收夹层、玻璃纤维格栅或者土工织物夹层;——沥青加铺层的下层采用由开级配沥青碎石组成的裂缝缓解层;——在沥青加铺层上,对应旧混凝土面层的横缝位置锯切横缝。3沥青加铺层的厚度按减缓反射裂缝的要求确定。城市快速路和主干路的最小厚度为100mm,其他等级的道路最小厚度为80mm。4沥青加铺层的下层采用开级配沥青碎石混合料时,必须在路面边缘设置内部排水系统。5荷载应力分析——有沥青上面层的混凝土板的临界荷位,为板的纵向边缘中部。标准轴载在临界荷位处产生的荷载疲劳应力,按第6.5.1条计算方法确定。其中,应力折减系数、荷载疲劳应力系数和综合系数的确定方法,与单层混凝土板相同。标准文档 实用文案——标准轴载在有沥青上面层的混凝土板临界荷位处产生的荷载应力按式(6.8.7-1)计算。(6.8.7-1)式中:——标准轴载在有沥青上面层的混凝土板临界荷位处产生的荷载应力(MPa);——系数,可由图6.8.7-1查取;——沥青上面层厚度(m);——标准轴载在无沥青上面层的混凝土板临界荷位处的荷载应力(MPa),按第6.5.1条计算方法确定。图6.8.7-1系数图6温度应力分析标准文档 实用文案——有沥青上面层的混凝土板临界荷位处温度疲劳应力按式(6.8.7-2)确定。(6.8.7-2)式中:——有沥青上面层的混凝土板临界荷位处温度疲劳应力(MPa);——系数,可由图6.8.7-2查取;——无沥青上面层时混凝土板在临界荷位处的温度疲劳应力(MPa),按第6.5.2条计算方法确定;其中,计算混凝土板最大温度翘曲应力时,其最大温度梯度Tg值须考虑沥青上面层厚度的影响按表6.8.7-1取值。图6.8.7-2系数图表6.8.7-1有沥青上面层混凝土板的最大温度梯度值Tg(℃/m)ha(m)公路自然区划Ⅱ、ⅤⅢⅣ、ⅥⅦ0.0083~8890~9586~9293~980.0458~6262~6760~6566~700.0840—4346~4843—4947~500.1228—3030~3229~3l3l~337旧混凝土板的荷载应力与温度应力形成的综合应力应满足式(6.2.3)的要求。标准文档 实用文案6.9水泥混凝土路面的加宽设计6.9.1加宽的新路基除应满足《城镇道路路基设计规范》关于路基加宽的要求外,还应将路基压实度标准提高一级,并在新旧路基相接处铺设2~4层土工格栅,土工格栅上包长度不宜小于3.0m。当加宽的路基因土质不良达不到所要求的压实度时,应采取改良路基填料确保压实度要求。6.9.2加宽路面基层应整体一次摊铺,并宜采用土工格栅或土工织物加强。6.9.3加宽的水泥混凝土路面宜将板块纵缝设置在新旧路面接缝部位,并在旧混凝土路面中部植筋设置拉杆,拉杆间距不大于50cm,直径16mm,长度80cm。6.9.4当新旧路基的沉降差每月大于0.8mm(调查验证)时,可在加宽路段采用薄层沥青路面或砌块路面等作为过渡路面,待新旧路基上路床沉降差连续两个月每月不大于0.8mm时方可铺筑混凝土路面。标准文档 实用文案7砌块路面7.1一般规定7.1.1城镇道路砌块路面根据材料分为混凝土预制块路面和天然石材路面。7.1.2砌块路面适用于城镇道路中的非机动车道、人行道、步行街、广场、停车场以及有特殊功能需求时行驶速度小于40km/h的城市道路。7.1.3砌块路面设计使用年限为:混凝土预制块10~15年,石材30~50年。7.2砌块材料性能要求7.2.1砌块材料的外观质量应符合下列规定:混凝土砌块材料的外观质量应符合表7.2.1的规定。表7.2.1外观质量要求序号项目合格指标备注1正面粘皮(脱皮)及缺损的最大投影尺寸(mm)≤202缺棱掉角的最大投影尺寸(mm)≤203裂纹非贯穿裂纹最大投影尺寸(mm)≤20贯穿裂纹不允许4分层不允许5色差、杂色不允许对石材无此要求6返碱不明显对石材无此要求标准文档 实用文案7.2.2砌块材料(单块)的尺寸偏差应符合表7.2.2的规定:表7.2.2尺寸允许偏差要求(单位:mm)序号项目合格指标1长度(l)、宽度(b)+22厚度(h)+43厚度差≤34平整度≤25垂直度≤27.2.3砌块材料的力学性能应符合下列规定:通型混凝土砌块的力学性能应符合表7.2.3-1的规定:表7.2.3-1普通型混凝土砌块的力学性能道路类型抗压强度(MPa)抗折强度(28天,MPa)平均最小值单块最小值平均最小值单块最小值支路、广场、停车场35304.53.7人行道、步行街302543.2联锁型混凝土砌块的力学性能应符合表7.2.3-2的规定:表7.2.3-2联锁型混凝土砌块的力学性能道路类型抗压强度(MPa)平均最小值单块最小值支路、广场、停车场5042人行道、步行街3025石材砌块的饱和极限抗压强度应不小于90MPa,饱和抗折强度应不小于8MPa。7.2.4砌块材料的物理性能应符合下列规定:混凝土砌块材料的物理性能应符合7.2.4-1的规定。标准文档 实用文案表7.2.4-1混凝土砌块材料的物理性能要求项目吸水率(%)耐磨度抗冻性抗盐冻性合格指标≤8.0≥1.2经D50次冻融试验的外观质量符合表8.4-1的规定;强度损失不得大于20%。使用融雪剂时,经ND25次抗盐冻性试验的质量损失应不大于0.50kg/m2。注:做抗盐冻性试验时,可不做抗冻性试验。石材砌块材料的物理性能应符合7.2.4-2的规定。表7.2.4-2石材砌块材料的物理性能要求项目指标体积密度(g/cm3)≥2.5吸水率≤1%抗冻性冻融循环50次,无明显损伤(裂纹、脱皮)磨耗率(洛杉矶法)<25%坚固性(硫酸钠侵蚀)质量损失≤15%硬度(莫氏)≥7.0孔隙率≤3%7.3结构层与结构组合7.3.1砌块路面结构应包括面层、基层和垫层。7.3.2砌块路面路基应满足《城镇道路路基设计规范》中的相关要求。7.3.3砌块路面基层包括柔性基层、刚性基层和半刚性基层。基层材料和厚度的确定应满足不同道路服务对象的使用要求,并应满足本规范基层材料的相关规定。标准文档 实用文案7.3.4砌块路面面层包括砌块、填缝材料和垫层材料,面层类型包括普通型和联锁型,混凝土预制块面层可采用普通型或联锁型,石材面层一般采用普通型。人行道和步行街一般采用正方形或长方形普通型混凝土砌块,铺筑型式不限;车行道、广场、停车场宜采用联锁型混凝土砌块,采用普通型混凝土砌块时,应采用“人字”型铺筑型式。表7.3.4-1普通型混凝土砌块砖常用尺寸及最小厚度(cm)常用尺寸(cm)道路类型25×2530×3010×2020×30支路1012810广场、停车场1012810人行道、步行街 5 6 5 6联锁型混凝土砌块包括四面嵌锁和两面嵌锁的长条形状,最小宽度不应小于8cm,最大宽度不应大于12cm,长宽比宜为1.5~2.3。表7.3.4-2联锁型混凝土砌块砖常用最小厚度(cm)道路类型最小厚度(cm)支路8广场、停车场8人行道、步行街6城镇道路路面一般采用正方形、长方形普通型石材砌块,砌块长宽比不宜大于2。表7.3.4-3普通型石材砌块常用尺寸及最小厚度(cm)常用尺寸(cm)道路类型10×1030×3040×4030×5050×5040×6060×6040×8050×10060×80次干路101212151515支路、广场、停车场81010141414标准文档 实用文案人行道、步行街5668887.3.5砌块面层与基层之间的联系需设置整平层,整平层可采用粗砂或水泥砂浆(M10)垫层,厚度宜为3~5cm。7.3.6砌块路面面层接缝应满足以下要求:普通型混凝土砌块接缝缝宽应不大于5mm,应1:2采用水泥砂灌实。联锁型混凝土砌块接缝缝宽应不大于5mm,用粗砂灌实。花岗岩砌块路面接缝缝宽应不大于5mm,并采用水泥砂灌实。有特殊防水要求时,缝下部用水泥砂灌实,上部采用防水材料灌缝。缝宽小于2mm时,可不进行灌缝。砌块路面面层勾缝时,应设置胀缝,胀缝间距约20~50m,接缝填料同水泥混凝土路面。7.4结构层计算7.4.1砌块路面的结构计算可采用等效厚度法,根据基层材料的不同按照沥青路面或水泥路面设计方法进行修正后计算。7.4.2对于半刚性基层和柔性基层的砌块路面,采用沥青路面设计方法,以设计弯沉值为路面整体强度的设计指标,并核算基层的弯拉应力。对于反复荷载应考虑疲劳应力,对于静止荷载应考虑容许应力。在确定沥青混凝土层厚度后,乘以换算系数进行计算:标准文档 实用文案(7.4.2-1)——砌块路面块体厚度(cm);——沥青混凝土面层厚度(cm);——换算系数可取0.7~0.9,道路等级较高、交通量较大、砌块面积尺寸较大时取高值,砌块抗压强度较高、砌块面积尺寸较小时取低值。7.4.3对于刚性(水泥混凝土)基层的砌块路面,运用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方法,在确定水泥混凝土板厚度后,考虑折减系数进行计算。        (7.4.2-2)——砌块路面块体厚度(cm);——水泥混凝土板厚度(cm);——换算系数可取0.50~0.65,采用砌块面积尺寸较小时取低值,采用砌块面积尺寸较大时取高值。7.4.4采用砌块路面块体尺寸与本规范不一致,且不利于荷载承担及扩散时,应通过计算确定。7.5砌块路面典型结构7.5.1人行道砌块路面典型结构可参考表7.5.1。标准文档 实用文案表7.5.1人行道砌块路面典型结构(cm)类型项目普通型混凝土砌块联锁型混凝土砌块石材砌块砌块厚度56668垫层厚度(不小于)22333现浇混凝土基层(不小于)——————108半刚性基层151515————粒料类垫层无或15无或15无或1515或2015或20总厚度22、3723、3824、3934、3934、397.5.2车行道普通型混凝土砌块路面典型结构可参考表7.5.2。表7.5.2车行道普通型混凝土砌块路面典型结构(cm)类型项目支路、广场、停车场砌块厚度81012垫层厚度(不小于)333现浇混凝土基层15、—12、—10、—半刚性基层—、20—、20—、20粒料类垫层151515总厚度41、4640、4540、45注:1.次干路中半刚性基层设置两层时不设置混凝土基层;2.支路、广场、停车场中混凝土基层与半刚性基层可不同时设置;3.土基回弹模量E0不小于30MPa。7.5.3车行道联锁型混凝土砌块路面典型结构可参考表7.5.3。表7.5.3车行道联锁型混凝土砌块路面典型结构(cm)类型项目次干路、大型停车场支路、广场、小型停车场砌块厚度108垫层厚度(不小于)33现浇混凝土基层(不小于)15、—15、—半刚性基层15、30—、20粒料类垫层1515总厚度5841、46注:1.主干路、次干路、大型停车场中半刚性基层设置两层时不设置混凝土基层;2.支路、广场、小型停车场中混凝土基层与半刚性基层可不同时设置;3.土基回弹模量E0不小于30MPa。7.5.4车行道石材砌块路面典型结构可参考表7.5.4。标准文档 实用文案表7.5.4车行道石材砌块路面典型结构(cm)类型项目次干路支路、广场、停车场砌块厚度10121581014垫层厚度(不小于)333333现浇混凝土基层(不小于)151520151520半刚性基层15、2015、2015、20—、20—、20—、20粒料类垫层151515151515总厚度58、6360、6563、6841、4643、4852、57注:1.表中支路、广场、停车场中混凝土基层与半刚性基层可不同时设置;2.土基回弹模量E0不小于30MPa。7.5.5砌块路面的表面铺筑应满足平整性和抗滑性的要求,其要求可参照水泥混凝土路面相关规定。标准文档 实用文案8其它路面工程8.1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及步行街路面8.1.1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及步行街铺装面层应表面平整、抗滑、耐磨、美观,表面防滑指标BPN应不小于70,并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基层、底基层、垫层要求同车行道。8.1.2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及步行街路面结构按轻型交通荷载标准确定,车辆出入口处、有停车需求的人行道和通行少量机动车的步行街铺装的结构和厚度应根据车辆荷载确定。8.1.3人行道混凝土预制砌块的最小厚度不应小于6.0cm,重交通的非机动车道、步行街或人行道混凝土预制砌块的最小厚度不应小于12.0cm,中、轻交通的非机动车道、步行街或人行道混凝土预制砌块的最小厚度不应小于10.0cm。8.1.4透水人行道结构应符合以下规定:1透水人行道下的土基应具有一定的渗透性能,土壤渗透系数应不小于1.0×10-4,且渗透面距离地下水位应大于1.0m,渗透系数小于1.0×10-4或膨胀土等不良土基不宜修建透水人行道。土基压实度应大于90%左右。标准文档 实用文案2面层结构有效孔隙率应不小于15%,渗透系数应不小于1.0×10-2。3找平层可以采用干砂或透水干硬性水泥中、粗砂找平层,厚度宜为2cm~3cm。4基层应选用具有足够的强度、透水性能良好、水稳定性好的材料,宜采用级配碎石、透水水泥混凝土、透水水泥稳定碎石等材料,基层厚度宜为15cm~30cm。5应结合道路排水设施综合考虑做好排水内部设计。8.1.5采用沥青路面铺装时,沥青混合料面层厚度不应小于3.0cm,沥青石屑、沥青砂面层厚度不应小于2.0cm;采用水泥混凝土铺装时,面层厚度不应小于12.0cm,水泥混凝土28d龄期的弯拉强度应不低于3.5。8.2桥隧路面铺装8.2.1桥面铺装的结构型式宜与所在位置的道路路面相协调,特大桥、大桥的桥面铺装宜采用沥青混凝土桥面铺装,桥面铺装应有完善的桥面防水、排水系统;隧道及U型槽行车道路面,可采用水泥混凝土路面或复合式路面。8.2.2桥隧路面结构应符合以下规定:标准文档 实用文案1桥面沥青混凝土铺装结构,可由防水粘结层、下面层和表面层组成。防水层和下面层共同组成防水体系,应重视下面层的密水性和热稳性。当下面层采用浇注式沥青混凝土时可视为防水层,但在动荷载作用下可能出现负弯矩的位置宜采取一定的防裂措施。对特大桥、重要大桥宜在混凝土桥面板顶面设下封层。2城市快速路、主干路上桥梁的沥青混凝土桥面铺装厚度宜为80~100mm,次干路、支路上桥梁的沥青混凝土桥面铺装厚度宜为50~90mm,并且表面层厚度不应小于30mm。若桥面铺装为单层时,厚度不宜小于50mm。3水泥混凝土桥面铺装面层(不含整平层和垫层)的厚度不宜小于80mm,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40,铺装面层内应配置钢筋网,钢筋直径不应小于8mm,间距不宜大于100mm。4对于特大桥、大桥、正交异性板钢桥面沥青混凝土铺装结构应根据桥梁的纵面线形、桥梁结构受力状态、桥面系的实际情况、当地气象与环境条件、铺装材料的性能综合研究选用。5隧道及U型槽行车道路面采用水泥混凝土路面厚度不宜低于18cm,并对应结构变形缝处路面也应设置横向缩缝或胀缝,在隧道口与U型槽相接处应设置胀缝。标准文档 实用文案6隧道及U型槽行车道路面采用复合式路面时,沥青面层应具有与水泥混凝土面板粘结牢固、防水渗入、抗滑耐磨、抗剥离的良好性能;隧道内宜采用阻燃性良好、有利于光电照明沥青路面类型。沥青混凝土路面厚度宜为80~100mm,双层式沥青混凝土面层。沥青混凝土面层下应设置粘层。8.3公共停车场与广场路面8.3.1采用沥青混凝土面层应符合本规范第4章的有关规定。8.3.2采用水泥混凝土面层应符合本规范第5章的有关规定,停车场面层28d龄期的弯拉强度应不低于5.0,人行广场面层28d龄期的弯拉强度应不低于3.5,并且在有纵横向交通的广场上,宜采用正方形混凝土板块,接缝宜布置成两个方向均能传递荷载的形式。接缝设传力杆时,一个方向的接缝采用普通传力杆,另一个方向的接缝采用滑动传力杆。8.3.3铺砌式面层适用于人行广场,应符合第8.1节有关规定。标准文档 实用文案9路面排水9.1路面排水设计9.1.1路面排水设计应遵循以下的一般规定:1路面排水应接入城市排水系统。在城市排水系统未建立时,应按临时排水设计。2应根据道路所在区域和道路级别,结合路基、桥涵结构物进行排水设计,合理选择排水方案,布置排水设施,形成完整、畅通的排水体系。3路面排水设计包括路表、中央分隔带及路面结构内部排水。路面排水设施有:雨水口、排水管渠、检查井、边沟、蓄水池、涵洞、出水口等。4路面雨水管渠暴雨强度设计重现期按表9.1.1确定。表9.1.1城市道路排水设计重现期5行车道路面应设置双向或单向横坡,坡度为应大于1.5%。9.1.2路面排水一般采用管道或边沟形式。路面排水应综合两侧建筑物散水或街坊排水,并应处理好与城市防洪的关系。9.1.3道路排水管道的设置规定如下:标准文档 实用文案⑴管道的埋设深度应保证道路荷载不损坏管道,管顶最小覆土(与路床底)深度宜为:人行道下0.6米,车行道下0.7米;不足时,应采取相应的加固措施。⑵管道基础应根据管道材质、接口形式和地质条件确定。对地基松软和不均匀沉降地段,管道基础应采取加固措施。(3)隧道口应有防止路面雨水流入隧道的工程措施。隧道内宜设置渗漏水的排出设施。9.1.4雨水口的设置规定如下:⑴道路汇水点、人行横道上游、沿街单位出人口上游、靠地面径流的街坊或庭院的出水口等处均应设置雨水口。道路低洼和易积水地段应根据需要适当增加雨水口。⑵雨水口型式分为平篦式、立篦式和联合式等,平篦式雨水口有缘石平篦式和地面平篦式。缘石平篦式雨水口适用于有缘石的道路。地面平篦式适用于无缘石的路面、广场、地面低洼聚水处等。立式雨水口有立孔式和立篦式,适用于有缘石的道路。其中立孔式适用于篦隙容易被杂物堵塞的地方。联合式雨水口是平与立篦式的结合形式,适用于路面较宽、有缘石,径流量较集中且有杂物处。标准文档 实用文案(3)平篦式雨水口的算面应低于附近路面1~2cm,并使周围路面坡向雨水口;立式雨水口进水孔底面应比附近路面1cm。(4)雨水口的间距宜为25~50m。其位置应与检查井的位置协调,连接管与干管的夹角宜接近90°,斜交时连接管应布置成与干管的水流顺向。9.1.5设计锯齿形边沟的规定如下:⑴道路中心线纵坡度小于0.3%时,可在道路两侧车行道边缘0.3m宽度范围内设锯齿形偏沟,以保证路面排水。锯齿偏沟的缘石外露高度,在雨水口处h=18~20cm,在分水点处h=10~12cm,雨水口处与分水点处的缘石高差宜控制在6~10cm范围内。⑵缘石顶面纵坡宜与道路中心线纵坡平行。锯齿型边沟范围的道路横坡度,可随分水点和雨水口的位置而变。条件困难时,可调整缘石顶面纵坡度。⑶锯齿形偏沟的分水点和雨水口位置见图9.1.5,按公式(9.1.5-1)与式(9.1.5-2)计算。S=(hc-hw)/(jc-j)(9.1.5-1)Sc-S=(hc-hw)/(j+jc′)(9.1.5-2)式中:Sc——相邻雨水口的间距(cm);S、Sc-S——分水点至雨水口的距离(cm);标准文档 实用文案j——道路中心线纵坡度(小数);jc——s段偏沟底的纵坡度(小数);jc′——Sc-S偏沟底的纵坡度(小数);hc——雨水口处缘石外露高度(cm);hw——分水点处缘石外露高度(cm)。图9.1.5锯齿形偏沟计算图式9.2.路面内部排水9.2.1年降水量为600mm以上的湿润和多雨地区,路基由透水性差的细粒土(渗透系数不大于10-5cm/s)组成的道路,宜设置路面内部排水系统。9.2.2沿路面边缘设置由透水性填料集水沟、纵向排水管、横向出水管和过滤织物(土工布)组成的边缘排水系统。⑴纵向排水管排水管管径按设计流量由水力计算确定,通常在70mm~150mm标准文档 实用文案范围内选用。排水管的埋设深度,应保证不被车辆或施工机械压裂,并应超过当地的冰冻深度。在非冰冻地区,新建路面时,排水管管底通常与基层底面齐平;改建路面时,管中心应低于基层顶面。排水管的纵向坡度宜与路线纵坡相同,但不得小于0.25%。⑵横向出水管径间距和安设位置由水力计算并考虑邻近地面高程和道路纵横断面情况确定,一般在50m~l00m范围内选用。出水管的横向坡度不宜小于5%。⑷集水沟底面的最小宽度,对新建路面,不应小于30cm;对改建路面,应能保证排水管两侧各有至少5cm宽的透水填料。9.2.3行车道路面结构设置透水性排水基层或垫层时,应在排水基层或垫外侧边缘人行道下设置纵向集水沟和带孔集水管,以及横向出水管等,组成排水基层排水系统。并间隔一定纵向距离(50m~100m)将水引入市政排水总管、渠。9.2.4带孔集水管和孔径通常采用10~15cm。集水沟的宽度通常采用30cm。集水沟的深度应能保证集水管管顶低于排水层底面,并有足够厚度和回填料使集水管不被施工机械压裂。沟内回填料宜采用与排水基层或垫层相同的透水性材料,或者不含细料的碎石或砾石粒料。回填料与沟壁间应铺设无纺反滤织物。9.2.5集水沟和集水管的纵坡宜与路线纵坡相同,但不得小于0.25%。9.2.6排水基层由沥青或水泥处治不含或含少量粒径4.75mm以下细料的开级配碎石集料组成,或者由未经结合料处治的开级配碎石集料组成。标准文档 实用文案⑴排水基层用集料应选用洁净、坚硬而耐久的碎石,其压碎值不应大于30%。最大粒径可为20cm或25cm,并不得超过层厚的2/3。粒径4.75mm以下细料的含量不应大于10%。集料级配应满足透水性要求(渗透系数不得小于300m/d),可通过常水头或变水头渗透试验试配后确定。⑵水泥处治碎石集料的7d浸水抗压强度不得低于3MPa~4MPa;沥青处治碎石集料的沥青用量约为集料干重的2.5%~4.5%。⑶排水基层的厚度应按所需排放的水量和基层材料的渗透系数通过水力计算确定,通常在8cm~15cm范围内选用,但最小厚度不得小于6cm(沥青处治碎石)或8cm(水泥处治碎石)。其宽度应视面层施工的需要超出面层宽度30cm~90cm。9.2.7纵向集水沟可设在面层边缘外侧,集水沟中的填料采用与排水基层相同的透水性材料。集水沟的下部设置带槽口或圆孔的纵向排水管,并间隔适当距离设置不带槽孔的横向出水管。9.2.8排水基层的下卧垫层应选用不透水或低透水性的密级配混合料,以阻截自由水的下渗和路基中细粒土的上迁。9.2.9为拦截地下水、滞水或泉水进人路面结构,或者排除因负温差作用而积聚在路基上层的自由水,可直接在路基顶面设置透水性排水垫层,并酌情配置纵向集水沟、排水管和出水管等。标准文档 实用文案9.2.10排水垫层选用开级配集料(砂或砂砾石),其级配应满足下列排水和反滤的要求:⑴垫层用集料在通过率为15%时的粒径应不小于路基土在通过率为15%时的粒径的5倍;⑵垫层用集料在通过率为15%时的粒径应不大于路基土在通过率为85%时的粒径的5倍;⑶垫层用集料在通过率为50%时的粒径应不大于路基土在通过率为50%时的粒径的25倍;⑷垫层集料的不均匀系数(通过率为60%的粒径与通过率为10%的粒径的比值)不大于20。9.3中央分隔带排水9.3.1中央分隔带内设置纵向排水渗沟时,应间隔40~80m设一条横向排水管将渗沟内的水排引出.渗沟周围包裹反滤织物(土工布)。渗沟上的回填料与路面结构的交界处铺设防水土工布。9.3.2中央分隔带封闭后可不设内部排水系统。封闭可用40~80mm预制混凝土或现浇混凝土,其下设砂砾垫层。标准文档 实用文案9.4交叉范围路面水的排除9.4.1平面交叉口应按竖向设计布设雨水口,并应采取措施防止路段的雨水流入交叉口。9.4.2立体交叉范围路面水的排除规定如下:1纵坡大于2%时的坡段,可不设雨水口,应在最低点集中收水,数量应按立体交叉系统的设计流量计算确定。2下穿式立体交叉引路两端纵坡的起点处,应设倒坡,并在道路两侧采取截水措施。9.5桥面铺装排水9.5.1桥面水通过横坡和纵坡排入泄水口,并汇集到竖向排水管排出。9.5.2为了排出铺装结构内部积水,应在桥面铺装边缘设置40mm宽、50mm深的小碎石渗沟,渗沟与泄水口相接,泄水口间距宜为5~l0m。9.5.3对特大桥和重要桥梁应加强排水设计,边缘部应设置路面内部排水设施。标准文档 实用文案9.6透水人行道排水9.6.1为防止地下毛细水上升对结构产生影响,宜设置透水性能较好的中砂或粗砂垫层,厚度宜为4cm~5cm。但当土基为砂性土或底基层为级配碎石时可不设置垫层。9.6.2当土基渗透系数小于1.0×10-4,且道路纵坡度大于2%时,为保证人行道最低点不产生积水,应结合道路排水设施综合考虑做好排水设计。标准文档 实用文案附录A沥青路面使用性能气候分区A.4.1按照设计高温分区指标,一级区划分为3个区:高温气候区123气候区名称夏炎热区夏热区夏凉区最热月平均最高气温(℃)>3020~30<20A.4.2按照设计低温分区指标,二级区划分为4个区:低温气候区1234气候区名称1.冬严寒区2.冬寒区3.冬冷区4.冬温区极端最低气温(℃)<-37.0-37.0~-21.5-21.5~-9.0>-9.0A.4.3按照设计雨量分区指标,三级区划分为4个区:雨量气候区1234气候区名称1.潮湿区2.湿润区3.半干区4.干旱区年降雨量(mm)>10001000~500500~250<250A.4.4沥青路面温度分区由高温和低温组合而成,第一个数字代表高温分区,第二个数字代表低温分区,数字越小表示气候因素越严重。气候区名最热月平均最高气温(℃)年极端最低气温(℃)备注1-1夏炎热冬严寒>30<-37.01-2夏炎热冬寒-37.0~-21.51-3夏炎热冬冷-21.5~-9.01-4夏炎热冬温>-9.02-1夏热冬严寒20~30<-37.02-2夏热冬寒-37.0~-21.52-3夏热冬冷-21.5~-9.02-4夏热冬温>-9.03-1夏凉冬严寒<20<-37.0不存在3-2夏凉冬寒-37.0~-21.53-3夏凉冬冷-21.5~-9.0不存在3-4夏凉冬温>-9.0不存在A.4.5由温度和雨量组成的气候分区按表A.4.5划分。标准文档 实用文案沥青及沥青混合料气候分区指标表A.4.5温度(℃)雨量(mm)气候区名最热月平均最高气温(℃)年极端最低气温(℃)年降雨量(mm)1-1-41-2-21-2-31-2-41-3-11-3-21-3-31-3-41-4-11-4-2夏炎热冬严寒干旱夏炎热冬寒湿润夏炎热冬寒半干夏炎热冬寒干旱夏炎热冬冷潮湿夏炎热冬冷湿润夏炎热冬冷半干夏炎热冬冷干旱夏炎热冬温潮湿夏炎热冬温湿润>30>30>30>30>30>30>30>30>30>30<-37.0-37.0~-21.5-37.0~-21.5-37.0~-21.5-21.5~-9.0-21.5~-9.0-21.5~-9.0-21.5~-9.0>-9.0>-9.0<250500~1000250~500<250>1000500~1000250~500<250>1000500~10002-1-22-1-32-1-42-2-12-2-22-2-32-2-42-3-12-3-22-3-32-3-42-4-12-4-22-4-3夏热冬严寒湿润夏热冬严寒半干夏热冬严寒干旱夏热冬寒潮湿夏热冬寒湿润夏热冬寒半干夏热冬寒干旱夏热冬冷潮湿夏热冬冷湿润夏热冬冷半干夏热冬冷干旱夏热冬温潮湿夏热冬温湿润夏热冬温半干20~3020~3020~3020~3020~3020~3020~3020~3020~3020~3020~3020~3020~3020~30<-37.0<-37.0<-37.0-37.0~-21.5-37.0~-21.5-37.0~-21.5-37.0~-21.5-21.5~-9.0-21.5~-9.0-21.5~-9.0-21.5~-9.0>-9.0>-9.0>-9.0500~1000250~500<250>1000500~1000250~500<250>1000500~1000250~500<250>1000500~1000250~5003-2-13-2-2夏凉冬寒潮湿夏凉冬寒湿润<20<20-37.0~-21.5-37.0~-21.5>1000500~1000标准文档 实用文案附录B沥青混合料级配组成、沥青贯入式、沥青表面处治材料规格和用量表B.1-1密级配沥青混凝土AC混合料矿料级配范围级配类型通过下列筛孔(mm)的质量百分率(%)31.526.5191613.29.54.752.361.180.60.30.150.075粗粒式AC-2510090-10075-9065-8357-7645-6524-5216-4212-338-245-174-133-7中粒式AC-2010090-10078-9262-8050-7226-5616-4412-338-245-174-133-7AC-1610090-10076-9260-8034-6220-4813-369-267-185-144-8细粒式AC-1310090-10068-8538-6824-5015-3810-287-205-154-8AC-1010090-10045-7530-5820-4413-329-236-164-8砂粒式AC-510090-10055-7535-5520-4012-287-185-10表B.1-2沥青玛蹄脂碎石SMA混合料矿料级配范围级配类型通过下列筛孔(mm)的质量百分率(%)26.5191613.29.54.752.361.180.60.30.150.075中粒式SMA-2010090-10072-9262-8240-5518-3013-2212-2010-169-148-138-12SMA-1610090-10065-8545-6520-3215-2414-2212-1810-159-148-12细粒式SMA-1310090-10050-7520-3415-2614-2412-2010-169-158-12SMA-1010090-10028-6020-3214-2612-2210-189-168-13表B.1-3开级配磨耗层OGFC混合料矿料级配范围级配类型通过下列筛孔(mm)的质量百分率(%)191613.29.54.752.361.180.60.30.150.075中粒式OGFC-1610090-10070-9045-7012-3010-226-184-153-123-82-6OGFC-1310090-10060-8012-3010-226-184-153-123-82-6细粒式OGFC-1010090-10050-7010-226-184-153-123-82-6标准文档 实用文案表B.2-1沥青贯入式面路面材料规格和用量(用量单位:集料:m3/1000m2;沥青:kg/m2)厚度(mm)4050607080规格和用量规格用量规格用量规格用量规格用量规格用量封层料第三遍沥青第二遍嵌缝料第二遍沥青第一遍嵌缝料第一遍沥青主层石料S14S12S10(S9)S53~51.0~1.26~71.6~1.812~141.8~2.145~50S14S11(S10)S8S43~51.0~1.210~121.8~2.012~141.6~1.855~60S13(S14)S11(S10)S8(S6)S3(S4)4~61.0~1.210~122.0~2.216~182.8~3.066~76S13(S14)S10(S11)S6(S8)S24~61.0~1.211~132.4~2.618~203.3~3.580~90S13(S14)S10(S11)S6(S8)S1(S2)4~61.0~1.211~132.6~2.820~224.4~4.295~100沥青总用量4.4~5.15.2~5.85.8~6.46.7~7.37.6~8.2注:在高寒地区及干旱风砂大的地区,沥青总用量可超出高限,再增加5%~10%。表B.2-2上拌下贯式路面的材料规格和用量(用量单位:集料:m3/1000m2;沥青:kg/m2)厚度(mm)40506070规格和用量规格用量规格用量规格用量规格用量第二遍嵌缝料第二遍沥青第一遍嵌缝料第一遍沥青主层石料S12S10(S9)S55~61.4~1.612~142.0~2.345~50S12(S11)S8S47~91.6~1.816~182.6~2.855~60S12(S11)S8(S7)S3(S2)7~91.6~1.816~183.2~3.466~76S10(S11)S6(S8)S2(S3)8~101.7~1.918~204.0~4.280~90沥青总用量3.4~3.94.2~4.64.8~5.25.7~6.1注:①在高寒地区及干旱风砂大的地区,沥青总用量可超出高限,再增加5%~10%;②表面加铺拌和层部分的材料规格及沥青用量按热拌沥青混合料的有关规定执行。标准文档 实用文案表B.3沥青表面处治材料规格和用量沥青种类类型厚度(mm)集料(m3/1000m2)沥青或乳液用量(kg/m2)第一层第二层第三层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合计用量规格用量规格用量规格用量石油沥青单层1015S127~9S1012~141.0~1.21.4~1.61.0~1.21.4~1.6双层152025S1012~14S916~18S818~20S127~8S127~8S127~81.4~1.61.6~1.81.8~2.01.0~1.21.0~1.21.0~1.22.4~2.82.6~3.02.8~3.2三层2530S818~20S620~22S1212~14S1212~14S127~8S127~81.6~1.81.8~2.01.2~1.41.2~1.41.0~1.21.0~1.23.8~4.44.0~4.6乳化沥青单层5S147~90.9~1.00.9~1.0双层10S129~11S144~61.8~2.01.0~1.22.8~3.2三层30S620~22S109~11S124~6S143.5~4.52.0~221.8~2.01.0~1.24.8~5.4注:①表中的乳液用量按乳化沥青的蒸发残留物含量60%计算,如沥青含量不同应予折算;②在高寒地区及干旱风沙大的地区,沥青用量可超出高限5%~10%。表B.4微表处混合料与稀浆封层混合料的矿料级配范围筛孔尺寸(mm)不同类型通过各筛孔的百分率(%)微表处稀浆封层MS-2型MS-3型ES-1型ES-2型ES-3型9.54.752.361.180.60.30.150.07510095~10065~9045~7030~5018~3010~215~1510070~9045~7028~5019~3412~257~185~1510090~10060~9040~6525~4215~3010~2010095~10065~9045~7030~5018~3010~215~1510070~9045~7028~5019~3412~257~185~15一层的适宜厚度(mm)4~78~102.5~34~78~10标准文档 实用文案附录C沥青路面设计参数参考值附表C.1沥青混合料设计参数材料名称抗压模量(MPa)15℃劈裂强度(MPa)备注20℃15℃细粒式沥青混凝土密级配1200~16001800~22001.2~1.6AC-10,AC-13开级配700~10001000~14000.6~1.0OGFC沥青玛蹄脂碎石SMA1200~16001600~20001.4~1.9SMA中粒式沥青混凝土1000~14001600~20000.8~1.2AC-16,AC-20密级配粗粒式沥青混凝土800~12001000~14000.6~1.0AC-25沥青碎石基层密级配1000~14001200~16000.6~1.0ATB-25,ATB-35半开级配600~800--AM-25,AM-40沥青贯入式400~800---附表C.2基层、底基层材料设计参数材料名称配合比或规格要求抗压回弹模量E(MPa)弯沉计算用抗压模量E(MPa)拉应力计算用劈裂强度σ(MPa)水泥砂砾4%-6%1100-15003000-42000.4-0.6水泥碎石4%-6%1300-17003000-42000.4-0.6二灰砂砾7:13:801100-15003000-42000.6-0.8二灰碎石8:17:751300-17003000-42000.5-0.8石灰水泥粉煤灰砂砾6:3:16:751200-16002700-37000.4-0.55水泥粉煤灰碎石4:16:801300-17002400-30000.4-0.55石灰土碎石粒料>60%700-11001600-24000.3-0.4碎石灰土粒料>40-50%600-9001200-18000.25-0.35水泥石灰砂砾土4:3:25:68800-12001500-22000.3-0.4二灰土10:30:60600-9002000-28000.2-0.3石灰土8-12%400-7001200-18000.2-0.25石灰土处理路基4-7%200-350级配碎石基层连续级配型300-350基层骨架密实型300-500底基层、垫层200-250填隙碎石底基层200-280未筛分碎石做底基层用180-220级配砂砾、天然砂砾做的基层用150-200中粗砂垫层80-100标准文档 实用文案附表C.3基层、底基层材料设计参数材料名称20℃回弹模量(MPa)用于计算沥青层层底拉应变的范围代表值贫混凝土10000-1700014000水泥稳定碎石5000-100007000开级配水泥稳定碎石-5000水泥稳定土350-70003500石灰、水泥与粉煤灰综合稳定类3500-1400010000石灰稳定土200-400300附表C.4碎砾石土设计参数碎石含量(%)路基干湿类型回弹模量值(MPa)密度(t/m3)含水量(%)>70干燥90-1002.05-2.257中湿70-802.00-2.208潮湿55-651.95-2.151150-70干燥75-852.00-2.207中湿55-651.95-2.158潮湿45-551.90-2.101130-50干燥47-571.90-2.10<10中湿30-401.85-1.9510-15潮湿20-301.75-1.85>15<30干燥30-401.80-1.90<10中湿15-251.70-1.8010-15潮湿151.60-1.70>15标准文档 实用文案附录D水泥路面设计参数参考值附表D.1中湿路基路床顶面回弹模量经验参考值范围(MPa)土组公路自然区划ⅡⅢⅣⅤⅥ土质砂26~4240~5039~5035~6050~60粘质土25~4530~4025~4530~4530~45粉质土22~4632~5430~5027~4330~45附表D.2垫层和基层材料回弹模量经验参考值范围材料类型回弹模量(MPa)材料类型回弹模量(MPa)中、粗砂80~100石灰粉煤灰稳定粒料1300~1700天然砂砾150~200水泥稳定粒料1300~1700未筛分碎石180~220沥青碎石(粗粒式,20℃)600~800级配碎砾石(垫层)200~250沥青混凝土(粗粒式,20℃)800~1200级配碎砾石(基层)250~350沥青混凝土(中粒式,20℃)1000~1400石灰土200~700多孔隙水泥碎石(水泥剂量9.5%~11%)1300~1700石灰粉煤灰土600~900多孔隙沥青碎石(20℃,沥青含量2.5%~3.5%)600~800附表D.3水泥混凝土弯拉弹性模量经验参考值弯拉强度(MPa)1.01.52.02.53.0抗压强度(MPa)5.07.711.014.919.3弯拉弹性模量(GPa)1015182123弯拉强度(MPa)3.54.04.55.05.5抗压强度(MPa)24.229.735.841.848.4弯拉弹性模量(GPa)2527293133标准文档 实用文案本规范用词说明1为了便于在执行本规范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可”。2条文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执行的写法为“应符合…….的规定”或“应按……执行”。标准文档 实用文案引用标准名录【1】《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90;【2】《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D50-2006;【3】《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D40-2002;【4】《公路排水设计规范》JTJ018-97;【5】《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标准文档 实用文案《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范》条文说明标准文档 实用文案1总则1.0.1近年来,我国城市建设迅速发展的同时,各地的沥青路面出现了早期损坏现象,有的路段使用1~2年后就产生大量的裂缝,使用3~4年后就产生松散、坑槽。不仅造成经济损失,而且影响城市交通及经济发展。为适应我国城市发展和城市道路建设的需要,提高路面工程的技术水平和设计质量,保证路面工程安全、可靠、耐久,总结路面工程经验教训,吸纳国际国内的先进,经济合理,制定本规范。1.0.2本规范适用于各等级城市道路路面新建和改建工程。1.0.3《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第四条规定 :“节约资源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国家实施节约与开发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的能源发展战略”。路面设计应贯彻“节约资源,降低消耗”的基本国策。鼓励使用节能降耗型路面技术,如温拌沥青混合料、冷拌泡沫沥青混合料、冷拌乳化沥青混合料技术,建筑垃圾利用技术和旧路面材料再生利用技术。1.0.4所谓全寿命设计是指在选择路面结构时不仅要考虑路面的初始性能和费用,而且应考虑路面在罩面或改建以后的性能和费用,即在路面的整个寿命周期分析期内寻求满足性能控制标准和经济优化目标的最佳的路面结构厚度组合。要确保路面的使用寿命,应该考虑路面的“结构、材料、荷载、环境”等方面的因素,标准文档 实用文案而最终的判别标准则是路面的使用性能。通过路面使用性能的宏观表现,分析路面结构的问题所在,从而为路面组合设计提供指导。   路面结构设计,要有利于防治路面早期损坏;有利于增强工程的耐久性、减少后期养护费用;有利于延长路面使用寿命和降低全寿命成本。1.0.5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方法和新工艺,是提高道路路面质量、增强路面耐久性的基础。设计应针对各地道路路面路面损坏的特点及自然环境条件,结合工程建设进行研究和攻关,成熟经验要及时总结推广。应积极借鉴、吸收国外,特别是发达国家先进技术经验,争取在短时间内实观国内路面技术领域新的跨越,全面提升我国城市道路路面建设水平。1.0.6特殊地质条件和地区的路面工程,可根据实际情况,制订补充规定,但技术要求不宜低于本规范的规定。标准文档 实用文案2术语和符号2.1术语2.1.1按照面层铺装的材料类型,将路面分为:沥青路面、水泥混凝土路面、复合式路面、砌块路面与其他路面五种类型。2.1.5路面基层分为三类:半刚性基层、柔性基层与刚性基层。2.1.17在沥青路面设计中,引入了沥青层底拉应变的指标控制沥青层疲劳开裂,提出了沥青层底容许拉应变。标准文档 实用文案3基本规定3.1一般规定3.1.1道路路面的基本构造层一般为面层、基层、垫层三个主要层次。当路面各层的厚度较大时,又再细分为若干个层次,如面层分为表层(上面层)、中面层和下面层,基层分为上基层和底基层等。面层直接承受汽车车轮的作用并直接受阳光、雨雪、冰冻等温度和湿度及其变化的作用,应具有足够的结构强度、高温稳定性、低温抗裂性、抗疲劳、抗水损害;为保证交通安全和舒适性,面层应有足够的抗滑能力及良好的平整度。基层主要起承重作用,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和扩散荷载的能力并具有足够的水稳定性。垫层的主要作用为改善土基的湿度和温度状况,保证面层和基层的强度稳定性和抗冻胀能力,扩散由基层传来的荷载应力,以减小土基所产生的变形。垫层应具有一定的强度和良好的水稳定性。3.1.2路面设计应遵循的一般原则:路面承受汽车车轮的作用并受阳光、雨雪、冰冻等温度和湿度及其变化的作用,路面结构层的组合与地质条件、路基土特性、路基水文及气候环境状况、交通量与交通组成密切相关,进行标准文档 实用文案路基路面整体结构强度、刚度、稳定性、耐久性综合设计合理的结构组合,才能获得运行安全舒适并与环境、生态、社会协调的综合效益。路面材料直接影响路面质量与耐久性,要求对使用的材料(如沥青、集料、矿粉)进行认真选择,有充分的耐久性,包括水稳定性、温度稳定性、抗老化性及抗疲劳性能保证。路面材料的选择应结合各地的实际,因地制宜,认真做好路用各种材料的调查,并取样试验,根据试验结果选定路面各结构层所需的材料。提倡使用城市建筑废料、工业废料及旧路面铣铇翻挖材料。积极使用节约能耗、减少排放的材料及结构,如温拌沥青混合料、乳化沥青混合料、泡沫沥青混合料等。城市道路交叉口是城市交通的枢纽位置,由于受交通信号灯的管制,交叉口进口道上车辆刹车、起动频繁集中;一些大城市主干道交通车辆状况也在发生着很大的变化,出现了“多轴数、重轴载、高轮压的非均布性”的特点。城市道路交叉口区域沥青路面早期产生拥包、推挤和车辙等病害非常严重和普遍。应针对城市道路交叉口路段的行车状况特殊性,及其路面破坏的发生形式、发展规律,进行特殊设计。3.1.4路面分类及适用范围标准文档 实用文案道路路面分沥青路面、水泥混凝土路面、复合式路面和砌块路面四大类。沥青路面包括沥青混合料路面、沥青贯入式路面和沥青表面处治等。水泥混凝土路面包括普通混凝土、钢筋混凝土、连续配筋混凝土、预应力混凝土、钢纤维混凝土路面。复合式路面是由沥青混合料为上面层、水泥混凝土为下面层的路面结构。沥青混凝土路面表面平整无接缝、柔性好、噪声小,具有明显的行车舒适性、耐磨性等优点,但受到沥青材料感温性的限制,沥青面层结构的强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水泥混凝土路面刚度大,扩散荷载能力强、稳定性好、抗压、抗折性能好,耐久、使用寿命长,但是它也有着不可忽视的缺点:接缝较多,噪声大、影响行车舒适性;同时,抗滑、表面耐磨性能的构造和保持技术难度大。     水泥混凝土与沥青混凝土复合式路面,刚中有柔,以刚为主,结构层上部的沥青混合料表层可以提供良好的行车舒适性和平整、抗滑性能,放宽对其下混凝土板材料的要求,无需对混凝土板进行抗滑、耐磨性能支持,从而方便施工,降低整体造价。与单一水泥路面相比,复合式路面中的沥青层缓和冲击能力强,能减少路面破坏的发生。另外,这种复合式路面结构的交通噪声,大大小于水泥路面。由于沥青加铺层能有效地改善旧水泥混凝土路面的使用性能,同时可以充分利用旧水泥路面,造价低,施工方便,并且对交通、环境影响小,因此,在国内外旧水泥混凝土路面改造工程中广泛应用。3.2控制要素3.2.1设计轴载和交通分级标准文档 实用文案近年来,城市载货汽车与大客车以双轮组单轴80~115KN轴载的车型为主,路面设计以双轮组单轴载100KN为标准轴载符合我国城市汽车交通实际。调查表明,对于两车道城市道路,单向单车道,车道分布系数为100%;对于多车道城市道路,载货汽车与大客车一般较多地行驶在外侧车道上,所以,以外侧车道作为设计车道。单向双车道,车道分布系数为60%~95%;单向三车道,车道分布系数为50%~80%。车道分布系数的大小与交通量有关,交通量小,车道分布系数大。一般在进行路面材料与混合料的设计、路面结构设计等工作时,均会考虑到道路等级性质。因为累计当量标准轴次不能代表对路面表面性能的要求。路面设计应该在考虑路面交通强度等级、累计当量标准轴次同时,也考虑道路等级性质,有必要增加以货车及大客车为主的划分交通强度等级的划分。将城市道路交通等级划分为五级,分为特轻、轻、中、重、特重交通等级。3.2.2环境环境因素的变化严重影响路面的性能.标准文档 实用文案温度对沥青路面的承载能力和使用性能都有显著影响。沥青路面的车辙、裂缝等损坏,也直接或间接的与路面温度的分布状况有关。水对沥青混合料的性能也有重要的影响,雨水渗入路面使沥青与集料的粘附性下降、土基强度变小,在荷载作用下产生剥离、坑槽、网裂等损坏。由于温度、降水具有显著的季节性变化的特点,所以沥青路面材料及土路基的力学特性也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的特点。“八.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道路沥青及沥青混合料使用性能气候区划的研究”,根据我国不同地区与不同气候的条件对沥青质量及沥青混合科性质提出不同的要求.提出沥青混合料使用性能气候区划标准。按不同的气候要求,使路面具有较强的高温抗车辙能力、低温抗裂性能和水稳定性,并延长路面的使用寿命.是路面设计的重要问题。路面设计应选择与温度变化相适应的材料并按照最高或最低温度进行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和低温稳定性设计。对大量路面温度实测数据和气象资料的分析表明,气温和太阳辐射是影响路面温度场的主要因素。气温和太阳辐射虽然具有与路面温度相近的变化规律,但对路面温度的影响则呈现出滞后性和累积性。路面温度场预估可按以下模型进行:(1)式中Tp——沥青路面某一深度处的温度,℃;Ta——当前气温,℃;Q——当前太阳辐射强度,kW/m2;Ta5——此前5小时平均气温,℃;Q5——此前5小时平均太阳辐射强度,kW/m2;H——路面深度,cm;p1~p8——待定的回归系数。3.2.3路面可靠度标准标准文档 实用文案各级道路路面结构的设计安全等级及相应的设计基准期、目标可靠指标和目标可靠度,应符合表3.2.3-1的规定。表3.2.3-1可靠度设计标准道路等级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安全等级一级二级三级四级设计基准期15151010目标可靠度95908580目标可靠指标1.641.281.040.84变异水平等级低低-中中中-高3.2.4路面使用性能标准路面使用性能主要包括抗滑、平整、车辙、噪声、水雾等。本规范仅就抗滑、平整、车辙给出规定。研究表面,路面噪声强度与路面类型有关,不同类型的路面其噪声强度相差很大。同样是沥青混合料路面,不同的级配,路面噪声强度也不同。由于缺乏研究,目前,还不能给出评价标准。水雾也是如此。路面水雾强度与路面类型有关,不同类型的路面其水雾强度相差很大。同样是沥青混合料路面,不同的级配,路面水雾强度也不同。由于缺乏研究,目前,也不能给出评价标准。标准文档 实用文案4基层与垫层标准文档 实用文案5沥青路面5.1一般规定5.1.1沥青路面设计内容不仅仅限于结构组合设计与厚度计算。沥青路面设计应根据道路等级与使用要求,遵循因地制宜、合理选材、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利于养护的原则,结合当地的气候、水文、地质等自然条件和实践经验以及环境保护要求等各结构层的组合与当地的气候、交通量与交通组成密切相关,合理的结构组合设计使得路面获得经济、耐久的效果。厚度计算与材料设计参数取值直接相关,没有实测的材料参数,厚度计算缺乏依据。因此,设计人员应重视材料调查,选用符合技术要求、经济合理的路用材料,避免简单地套用路面结构,将路面结构设计变成单纯的结构厚度计算。设计工作包括以下具体内容:⑴调查与收集有关交通量及其组成资料,积极开展轴载谱分布的调查、测试,分析预测设计交通量;⑵收集当地气候、水文资料,了解沿线地质、路基填挖及干湿状况,通过试验或论证确定路基回弹模量;标准文档 实用文案⑶认真做好各种路用材料的调查,并取样试验,根据试验结果选定路面各结构层所需的材料;⑷施工图设计阶段应进行混合料的目标配合比设计,并测试、确定材料的设计参数。当条件不允许时,可以委托科研单位进行该项工作;⑸拟定路面结构组合,采用专用程序计算厚度;⑹认真做好路面排水、路面结构内部排水和中央分隔带排水系统设计,使路面排水通畅,路面结构内部无积水滞留。5.1.2对路面结构方案进行概算、技术经济比较,进行初期投资或长期成本寿命分析,提出推荐的设计方案。但是目前我国尚未建立初期投资、营运中的维修、养护费用等全过程的技术经济预估模型,希望有条件的设计、科研单位开展这方面的工作,积累资料。5.2沥青面层类型与材料5.2.1近年来各地都进行了沥青混合料的研究与工程实践,出现了很多新的混合料设计方法,并根据工程实践总结了一些适合不同条件的级配类型,虽然有的级配名称不同,但基本原理相似。因此,为了区分各种沥青混合料的特点。首先按空隙率大小将沥青混合料分为密级配、半开级配、开级配三大类。密级配,在国外又可分粗型(AC-C)和细型(AC-F)。不同级配类型适用于不同条件。标准文档 实用文案我国传统混合料AC以及骨架型混合料SMA均属于密级配混合料,设计空隙率在2~5%。在AC混合料中,细级配是细集料含量多于粗集料的一种连续级配;粗级配混合料以粗集料为主、碎石之间相互嵌挤,具有表面粗糙,构造深度较大,抗车辙、变形的性能较好等特点,适用于多雨炎热、交通量较大地区的表面层。中、下面层也可用粗级配沥青混合料,以增强抗车辙能力,但施工时应注意加强压实。细级配因细集料较多,施工和易性较好,水稳定性、低温抗开裂及抗疲劳开裂性能等较好。但是,其表面致密,构造深度较小,可用于抗疲劳结构层或干早少雨、交通量较少、气候严寒地区的公路。近年来,在我国的许多沥青路面工程中,己从传统连续级配逐渐调整为骨架密实型的粗级配,如AC-C、Super混合料等。粗级配混合料和SMA混合料具有表面粗糙、密实,构造深度较大,水稳性、抗车辙等性能较好的优点,但是,粗级配混合料应注意加强压实。热拌沥青碎石(AM)是一种半开级配混合料,设计空隙率在8~15%,由于它的空隙率大,渗水严重,应设密级配上封层。当采用单层式沥青路面时,应适当增加细集料,控制空隙率不大于10%。若拌和设备条件允许,应尽量选用密级配沥青混合料。标准文档 实用文案开级配磨耗层(OGFC)与排水面层都是开级配沥青混合料,在欧、美多称开级配抗滑磨耗层OGFC,在日本称为排水路面,混合料的设计空隙率宜为18~24%,它用做沥青路面表层,具有排水、减少水膜厚度,防止水漂及抗滑功能,又可降低噪音作为减噪表面层。5.2.2沥青混合料类型选择与配合比设计是保证沥青路面质量和使用功能的关键。1在我国,热拌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主要采用马歇尔试验方法,AC混合料、SMA混合料以及OGFC混合料均可以参照《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进行配合比设计。目前,我国在一些重大工程引进美国Superpave方法和GTM法等方法进行密级配沥青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使用效果较好,因此在有条件的地方,也可以使用这些方法。根据工程实践经验推荐出各种沥青混合料级配表(见附录A表A.1),其中AC混合料的级配范围较宽,应结合当地具体情况和使用经验选择级配曲线和范围。最好选择2~3条级配曲线,通过混合料配合比试验,结合各地经验确定油石比,并对混合料进行路用性能检验,如高温稳定性、低温稳定性、水稳性、渗水性,有条件时进行抗滑性能等检验;根据各项技术指标,综合当地实际情况,择优选定沥青混合料级配。更重要的是通过试拌试铺,检验配合比的合理性,经业主、设计、监理、施工共同确认质量合格,才能正式摊铺。2在进行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后,应根据气候条件和交通荷载特征对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水稳定性和低温抗裂性进行检测。标准文档 实用文案⑴对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的评价方法,目前在国际上尚无统一的、公认的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试验设备也不同。我国在“七五”科技攻关时引进了日本轮迹试验设备和动稳定度评价指标。本次编写中仍用车辙试验所获得的动稳定度反映沥青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在2004版《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中,采用车辙试验的动稳定度指标评价沥青混合料的抗永久变形性能,并根据沥青混合料类型、沥青类型和沥青路面气候分区,给出沥青混合料车辙试验评价指标的技术要求,见表5.2-1。表5.2-1沥青混合料车辙试验动稳定度技术要求[1]气候条件及技术指标动稳定度要求(次/mm),不小于七月平均最高气温及气候分区>3020~30<20夏炎热区夏热区夏凉区1-11-21-31-42-12-22-32-43-2普通沥青混合料8001000600800600改性沥青混合料24002800200024001800SMA混合料非改性1500改性3000OGFC混合料1500(一般交通路段)、3000(重交通路段)该体系对相同气候分区下的普通沥青混合料、改性沥青混合料以及SMA混合料提出不同的技术要求。这与特定的使用条件对路面材料性能的唯一性要求不一致。例如,对于位于1-1分区中特定交通条件下的路段,如果普通沥青混合料在DS=800次/mm能够满足要求,没有理由要求改性沥青混合料或SMA混合料的动稳定度必须达到2400次/mm或3000次/mm。标准文档 实用文案该评价体系中的另一个关键问题在于:强调了对不同材料的性能要求,忽略了不同交通荷载对性能的不同需求。在高温性能方面,当前相关规范并没有告知材料设计究竟应该选择普通材料、改性材料还是SMA混合料,也缺少不同交通量对材料高温性能的不同需求。道路交通量不仅是路面结构设计的关键参数,也是材料设计的重要依据。在相同的气候条件下,能够满足轻交通量道路使用的材料未必能够满足重交通量道路的要求。如果在车辙试验评价标准中不引入交通量参数,无法较好地指导材料设计,势必造成结构设计与材料设计相互脱节,可能导致材料性能设计标准的选择具有一定随意性。日本道路公团的技术标准就体现了交通量对材料高温性能的差别性要求,见表5.2-2。表5.2-2日本道路公团对沥青混合料动稳定度的要求[2]交通量等级一方向大型车交通量/(辆/日)动稳定度/(次/mm)一般地区低磨耗地区轻交通量1500以下800500中交通量1500~30001000800重交通量3000~1500012001000超重交通量15000以上3000~5000在2005~2008年度交通部科技项目《沥青路面设计指标和参数研究》中,对沥青混合料和沥青面层抗永久变形进行了研究,基于车辙试验,提出了与道路交通等级、沥青路面气候分区、结构层次等相关联的沥青混合料车辙试验评价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对于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取路表容许车辙深度为15mm标准文档 实用文案。在年等效温度下对路面结构进行力学分析后,得出表4.2-4(正文)中的技术指标要求。在分析过程中所考虑的主要因素如下:交通等级。2006版《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根据设计年限内的累计当量轴次将交通划分为4个等级[4]:轻交通<3×106ESAL,中等交通<1.2×107ESAL,重交通<2.5×107ESAL,特重交通≥2.5×107ESAL。随着我国基年交通量的巨增以及年增长率的提高,设计年限15年的重交通及其以上交通等级的高等级公路,大、中修一般发生在8~10年。工程实践表明:中、上沥青面层的实际寿命一般无法达到路面结构的设计年限,因此材料性能设计的交通分级不完全等同于结构设计的交通分级,其分级上限主要受主抗车辙区既定温度条件下材料的承载极限制约。在某些苛刻条件下,材料性能设计的适用交通等级上限将低于结构设计上限。对于此种情形,当路面结构未达到设计寿命时,允许对面层的主抗车辙区进行铣刨重铺,保持下面层尤其是基层与地基的继续使用。气候分区。在《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标准文档 实用文案F40-2004)中,采用30年间的年最热月平均日最高气温的平均值作为气候分区的高温指标,以高温指标作为一级区划指标,将全国划分为三个区;以低温指标作为二级区划指标,将全国分为4个区。选择不同气候分区中的代表地区,见表4.2-3,其中:1-1、1-2区选择吐鲁番,1-3区选择武汉,1-4区选择海口和福州,2-1区选择富蕴,2-2区选择沈阳,2-3区选择大连,2-4区选择武都,3-2区选择西宁。在选择不同气候分区的代表地区时,需要比较各个代表地区的月平均气温以及车辙等效温度,通过对车辙等效温度计算以及月平均温度比较,将西宁和拉萨由2-2区和2-3区移至3-2区。代表地区的温度分布见表7-5。与海口环境相近地区主要有吐鲁番,广州与南宁等少数特殊地域。表5.2-3不同气候分区的典型地区与代表地区气候分区典型地区代表地区1-1、1-2吐鲁番1-3成都西安长沙合肥郑州南京济南南昌武汉杭州上海1-4广州桂林南宁温州福州沙坪坝澜沧海口/福州2-1呼玛锡林浩特海拉尔富蕴2-2大同乌鲁木齐兰州酒泉银川哈尔滨太原北京沈阳榆林呼和浩特长春承德天津石家庄2-3威海大连2-4贵阳昆明武都3-2拉萨理塘德钦西宁沥青混合料类型。沥青路面材料设计,究竟该选取普通沥青混合料、改性沥青混合料、SMA混合料、抑或新开发的沥青类材料,取决于哪类材料能够满足沥青层抗车辙性能要求。由于特定的交通和气候条件对沥青混合料的抗力需求是一致的,因此,性能合格的材料都是备选方案,而不分改性沥青混合料与普通沥青混合料,此时性价比优越的材料才是设计方案。面层结构层。标准文档 实用文案沥青面层一般是由不同材料组成的2层或者3层的复合体系。根据外力在结构内的扩散效应,不同层位将贡献不同的变形。2002年夏天.全国普遍出现持续高温,无沦南方或北方部分省份,在爬坡路段,重车、超载车多的路段,沿行车道轮迹带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车辙,有的路段出现较严重推移流动和变形。据现场调查,沥青混合料的推移、变形主要是产生在中面层,少数下面层也产生流动。据理论分析,路面剪应力主要分布在路面4~10cm范围内。相关的计算表明,中、上面层材料永久变形抗力参数比较接近;下面层材料永久变形抗力参数的要求略低,约为中、上面层抗力参数的2倍。同时,分析表明剪应力在中、上面层保持较高数值。由此,划分主抗车辙区与副抗车辙区,并分别进行有差别的性能设计。距路表0~10cm为主抗车辙区;距路表10cm以外为副抗车辙区。车速。在长大纵坡上车速较慢,可以简化为提高一个交通等级进行设计。受材料抗力极限的影响,交通量繁重时,高温1区的长大上坡不宜采用沥青混凝土材料。沥青混合料高温性能需求计算方法。通过大量室内车辙试验以及现场ALF加速加载试验的标定建立了包含高温性能经验评价参数的沥青层永久变形;同时由该永久变形公式和容许车辙深度以及分层容许永久变形分配方法可以推出沥青混合料高温性能需求计算方法,见式(5.2-1)。(5.2-1)标准文档 实用文案式中:PRDi——第i沥青亚层的相对变形参数,即材料性能参数,%;[Hi]――第i沥青亚层的容许永久变形,mm;Tei――第i沥青层等效温度,℃;Pi――第i沥青层顶压应力;N――累计当量标准轴次;kN――试验室加载与现场加载次数的修正系数;di――沥青亚层厚度;T0、P0、N0、d0――试验室标准车辙试验条件;其中试验温度T0=60℃,接触压力P0=0.7MPa,试验加载次数N0=2520次,试件厚度d0=50mm。根据沥青混合料动稳定度和相对变形的回归关系式(4.2-2),由永久变形抗力参数PRD推荐值可以推倒出动稳定度评价指标的计算值,并参照《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中沥青混合料车辙试验动稳定度技术要求进行适当调整,给出动稳定度评价指标的建议值。在进行材料设计时,要求设计DS不小于DS建议值。(R2=0.94,样本数117)(4.2-2)由于实际应用主要针对城市快速干道,因此参照一级公路标准,即18cm沥青层厚度进行考虑。对于两层式城市道路沥青面层结构,主要适用于0~10cm内标准。⑵评价沥青路面水稳定性除采用沥青与集料间的粘附性指标外,还采用了浸水马歇尔残留稳定度及冻融劈裂强度比指标。根据“八五”攻关成果的建议,冻融劈裂试验仅限于在年最低气温低于-21.5℃标准文档 实用文案的寒冷地区使用。但是,通过近年来的工程实践,该方法是以严酷试验条件评价沥青混凝土的水稳定性,南方多雨地区都采用该指标评价沥青混凝土的水稳定性,取得良好效果。因此,将冻融劈裂试验作为评价混合料水稳定性的必要指标,以保证沥青混合料具备良好的水稳定性,防止路面出现早期水损害现象。若沥青混合料的水稳定性指标不能满足标4.2-5的要求,应采取措施改善沥青混合料的水稳定性,如掺入消石灰或水泥,或其它抗剥落材料。一般,可在沥青混合料中掺人占总质量1.5%~2%的消石灰或2%~2.5%的水泥代替矿粉,但由于各地所用集料的材质不同,具体掺入剂量应由试验确定,不宜照搬。⑶沥青混凝土路面的低温抗裂性能,受到广泛的重视。根据国内科研成果和近年来的试验研究成果,提出了沥青混合料低温弯曲试验破坏应变(με)作为评价指标。该指标仅用于评价沥青混凝土路面的低温抗裂性能,并不能控制低温裂缝的产生,对凉区、寒冷地区是一个参考性指标。5.2.4稀浆封层可用于新建公路的磨耗层或保护层,也可作下封层,这在我国已有了成功的经验,尤其是对于缺乏优质石料作抗滑层的地区,可以节省造价。稀浆封层的混合料中乳化沥青及改性乳化沥青的用量应通过配合比设计确定。混合料的质量应符合有关规范的技术要求。标准文档 实用文案稀浆封层应选择坚硬、粗糙、耐磨、洁净的集料,不得含有泥土、杂物。粗集料应满足热拌沥青混合料所使用的粗集料质量技术要求,表观相对密度、压碎值、洛杉矶磨耗值等指标可使用较粗的集料或原石料进行试验。当采用与结合料黏附性达不到4级以上的酸性石料时必须掺加消石灰或抗剥离剂。细集料宜采用洁净的优质碱性石料生产的机制砂、石屑,小于4.75mm部分细集料的砂当量应符合有关规范的要求,且不得使用天然砂。如发现集料中有超规格的大粒径颗粒时,必须在运往摊铺机前将集料过筛,混合料各筛孔的通过率必须在设计标准级配的允许波动范围内波动,所得级配曲线应尽量避免出现锯齿形。有实际工程证明,使用的级配能够满足稀浆封层使用要求,并具有足够的耐久性时,经过专家论证,得到主管部门认可,也可使用。5.2.5路用材料质量是保证沥青混合料质量的关键,应根据工程所在地的料源、气候条件、工程性质、交通量情况等进行综合论证后确认。1沥青标号和沥青技术指标的选择与工程所在地的气候、道路交通量、结构类型与层位密切相关。沥青路面气候分区可根据《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确定,沥青标号可按气候分区,并结合工程实践经验选择。气候区划为夏炎热区,对夏季持续高温较长、重载车较多的公路,纵坡大、长坡路段可选用稠度高、60℃粘度大的沥青、改性沥青等:交通量大、重载车较多的路段应选择较硬的沥青。改性沥青的基质沥青、表面处治和贯入式碎石宜选稠度较低的沥青。标准文档 实用文案由于沥青的气候分区是以最热月份每天最高气温的平均值表示,但该值往往低于最热月份连续7d的最高气温平均值,而车辙则是最容易发生在这最热的几天,因此,有的地区在选择沥青标号和沥青技术指标时,参考了美国Superpave沥青胶结料规范中沥青PC分级方法,用历年最高月气温中连续7d高温的平均值和98%保证率,并考虑气温与路面温度的相关关系,计算路面最高温度,以此选择沥青高温等级。以历年极限最低气温选择沥青低温等级。这个方法已经在部分省份的工程实践中得以应用。⑵以下情况可采用改性沥青,以改善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当拌制的沥青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水稳定性、低温抗裂性能达不到技术指标要求时,可采用改性沥青;对特重交通、重交通或重要公路,大桥、特大桥桥面铺装等的沥青表面层应选用改性沥青:并视具体情况中面层也可选用改性沥青或稠度更高的沥青等;温差变化较大、高温或低温持续时间较长的严酷气候条件的公路可采用改性沥青;铺筑SMA混合料、超薄罩面层、开级配抗滑面层、彩色路面等特殊结构时可采用改性沥青;路线线形处于连续长纵坡、陡坡及半径较小匝道,制动、起动频繁,停车场等路段以及有特殊要求的公路可采用改性沥青。标准文档 实用文案目前,国内各种改性剂或改性沥青品种较多,同一改性剂因剂量不同或添加剂不同,获得的改性沥青的质量也有差异,应通过掺配试验和混合料性能试验进行技术经济论证和比选,选择施工方便、质量稳定、改性效果好的改性剂。加强质量检测工作,严格控制改性沥青的生产质量。2常用的石料有玄武岩、安山岩、片麻岩、辉绿岩、砂岩、花岗岩、闪长岩、硅质石灰岩以及经轧制破碎的砾石等。⑴路面的行驶安全性取决于路表的横向力系数,而横向力系数与沥青混合料的石料品质、构造深度及集料的级配密切相关。因此,应认真调查沥青路面表面层所用粗集料,选择强度较高、磨光值大、耐磨耗、符合石料磨光值PSV要求的碎石。次干路以及以下道路所用的粗集料,可掺人一定量的石灰岩碎石或其他磨光值较小的碎石。⑵为提高沥青与集料的粘附性,可在沥青中采取掺入耐高温、耐水性持久的抗剥离剂或采用改性沥青等措施;同时为提高沥青混合料的水稳定性,应掺入一定的消石灰或水泥代替矿粉。并检验沥青混合料的水稳定性,使其达到本规范第4.2.2条中有关水稳定性指标的要求。3在年平均降雨量大于500mm的地区,快速路和主干路抗滑表面层所用的细集料,可掺入一定量的石灰岩石屑或其他磨光值较小的石屑;在年平均降雨量小于500mm的地区,各级道路的表面层粗、细集料均可掺人一定比例的石灰岩或其他磨光值较小的碎石或石屑。标准文档 实用文案5在SMA混合料中掺人木质素纤维、合成纤维、矿物纤维等稳定剂,已广泛地应用于工程实践。近年来有些特大桥梁或交通量繁重的公路的中而层.采用SBS改性沥青混凝土中掺入合成纤维如聚丙烯腈纤维、聚酯纤维或矿物纤维等,取得较好的路用效果,明显提高了动稳定度。选择纤维稳定剂应考虑使用要求和技术经济比较,宜选择性价比高的材料。纤维质量宜符合交通部发布《路桥用材料标准九项》(JT/T531~538、589-2004)中有关木质素纤维、沥青路面用聚合物纤维的技术要求,掺配剂量应通过试验确定,一般为0.25%~0.4%。5.3沥青路面结构组合设计5.3.1.国外一般将沥青面层分为表面层(亦称磨耗层)、联结层或整平层,当联结层较厚时,再分为2层。我国习惯上将半刚性基层沥青面层中的三层都称为面层,分别称为上面层(表面层)、中面层和下面层。3作单层式面层时,加铺沥青封层或者铺筑微表处作为抗滑磨耗层的目的是防止水分下渗,提高路表的平整度。5.3.2沥青路面各层组合应与路面使用要求相适应,在各沥青层中至少有一、两层的沥青混合料应为密级配型。面层混合料类型应与道路等级、使用要求以及交通荷载等级相适应。1标准文档 实用文案沥青路面的表面层应具有密实均匀、抗滑耐磨的功能,对气候炎热、多雨潮湿地区,路线平纵线形不良路段,宜选用表面粗糙的抗滑面层(AC-C、SMA)。沥青混合料的级配与沥青层的厚度相匹配。当表面层厚度为40mm时,可选用AC-13C、SMA-13等级配类型。长大纵坡段、弯道或重车多的路段,气候严寒地区的表面层厚度宜为45~50mm,可选用AC-16C、SMA-16等级配类型。2根据对车辙路段的调查,车辙变形主要产生在中面层,这与我国沥青路面的中面层设计主要考虑防止渗水而采用细集料较多的密级配有关。2002年,在我国的一些长、陡纵坡段、重车多的路段上出现较为严重的车辙现象后,中、下面层开始选用粗级配,使混合料向骨架密实型级配发展,以提高其高温稳定性和水稳性,如选用AC-20C、Super-19或SMA-20等级配类型。下面层可选择沥青混凝土AC-25或密级配沥青碎石ATB-25、LSM-25做柔性基层。3开级配磨耗层(OGFC),其设计空隙率为18%~24%。它具有排水、减少水膜厚度,防止水漂及抗滑功能,可降低噪声。但应做好防水层与排水措施,且造价较高,尘土污染堵塞空隙,清理维护等是个问题。5.3.3沥青混合料一层压实的最小厚度标准文档 实用文案主要是考虑沥青层的厚度与沥青混合料的公称最大粒径相适应,并结合实践经验提出,以便于辗压密实,提高其耐久性、水稳性,防止水损害。最小厚度是从施工角度考虑可以施工的最小厚度限制,但并不是适宜的厚度。因此,根据工程实践经验提出沥青混合料一层压实的常用厚度,见表4.5-1。5.3.4根据理论分析可知,路面结构层的受力状态与各个结构层之间的模量比有着密切关系。1对于半刚性沥青路面结构,沥青层的回弹模量小于半刚性基层材料的回弹模量,当沥青层与半刚性基层之间是连续体系时,沥青层处于受压状态或出现较小拉应力,半刚性基层主要承受拉应力。沥青层与半刚性基层之间的模量比越小,沥青层承受剪应力越大,半刚性基层承受到拉应力越大,因而半刚性基层的刚度不宜太大。而当沥青层与半刚性基层材料之间界面的产生滑移时,沥青层底面可能出现比连续状态大1~2的拉应力。因此,在进行结构组合设计时,应考虑上下层材料的模量比外,使结构层受力更合理,还应采取可靠技术措施,保证层间结合状态的连续,以提高路面的耐久性。2对于柔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沥青层与沥青基层之间的模量相差较小,沥青层与级配碎石基层之间的模量则相差较大,此时沥青层底的拉应力较大,选用各结构层间模量逐渐递减的材料组合,可使结构层受力更加合理。5.3.6为了防止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的反射裂缝,各地应根据工程实践,提出相应当技术措施。标准文档 实用文案2快速路、主干路上采用级配碎石或级配碎石作为过渡层或基层时,应先修筑试验路,注意抓好材料规格、施工工艺管理、工程质量过程控制,总结经验,不宜盲目推广。尤其在交通量大,重车多的道路上应慎重使用。3沥青应力吸收膜、沥青应力吸收层、聚脂土工布粘层等具有防止反射裂缝和加强层间结合的作用。在半刚性基层上洒布具有富有弹性恢复能力的聚合物改性沥青,如SBS改性沥青、橡胶沥青等,洒布量为1.0~1.4kg/m2,再洒适量小碎石或预拌碎石3~8mm,经碾压形成应力吸收膜,具有一定减裂和加强层间结合的作用。沥青应力吸收层是采用粘结力大、弹性恢复能力很强的改性沥青做成砂粒式或细粒式沥青混凝土的薄层结构,一般为20~25mm。该薄层结构具有空隙率小、不渗水、变形能力大、抗疲劳能力强的特征,具有较好的防止反射裂缝的效果。聚脂土工布粘层是在洒热沥青或改性沥青、改性乳化沥青后,布设长丝无纺聚酯土工布,经轮胎压路机辗压使沥青向上浸渍而形成具有减裂、防水、加强层间结合的作用的粘结层。沥青的洒布量宜通过试验确定,一般用量为0.8~1.4kg/m2。标准文档 实用文案5.3.8沥青层间结合状态对结构层的受力状态和沥青路面的耐久性均有显著影响,必须重视。1各沥青层之间、沥青层与旧水泥面板之间都要求洒布粘层沥青。一般新建沥青面层之间可洒布乳化沥青,乳化沥青洒布量宜为0.3~0.5L/m2(沥青含量约为0.15~0.25L/m2);在旧沥青路面或水泥混凝土路面及桥面板上洒布粘层沥青时,宜洒布热沥青或改性沥青,也可洒布改性乳化沥青。3下封层设在半刚性基层表面上,为了保护基层不被施工车辆破坏,利于半刚性材料养生,同时也为了防止雨水下渗到基层以下结构层内,以及加强面层与基层之间结合而设置的结构层。除了沥青表明处治、稀浆封层外,一种封层结构为,改性沥青洒布量宜为0.8~1.6L/m2,洒布粒径为4.75~9.5mm或3~8mm的预拌碎石或碎石。撒布数量以洒布沥青面积达60~70%、不满撒、不重叠为宜。这种封层也可用于桥面铺装、沥青表层与中面层之间。5.3.9标准文档 实用文案随着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与发展,沥青路面结构由单一的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向多样化发展。近十几年来,我国广泛采用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因该结构整体性好、强度较高,具有一定刚度,满足了近十年来交通运输的飞速发展,适应了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但是,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存在着如低温开裂,抗冲刷能力不足,层间结合不良等问题,为此,一方面改进现有半刚性基层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改进和增加新路面结构类型。1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是我国常用的典型结构,适合各级道路选用。在半刚性基层上铺筑一定厚度的沥青混合料层,过去沥青层的总厚度在180mm以下,随着交通量的增加、环境条件的恶化,以及防止反射裂缝的需求,沥青层总厚度呈最大的趋势,一些省市已经将沥青层的总厚度做到200mm以上。尽管如此,在这类路面结构中,半刚性基层仍然是主要承重层,当各个结构层间为连续接触状态时,沥青层的层底多处于受压状态,在设计时主要考虑半刚性基层的层底拉应力。2沥青稳定类基层沥青路面是在沥青稳定碎石铺筑基层的路面结构。全厚式沥青路面是在处治或未处治过的路基上,路面结构全部用沥青混合料铺筑,一般沥青层达400~500mm以上,属柔性路面范畴之内。它主要用于繁重交通或当标高受到限制的街区道路特殊路段。这类结构因沥青层较厚,路面维修时可不翻修基层和底基层,而只修面层。这种结构的沥青路面的初期投资费用较高,但国外专家认为它具有较长使用寿命。目前国内一些已经铺筑试验路段,使用效果不尽相同,需要做进一步的系统研究与工程实践。3标准文档 实用文案粒料基层沥青路面是以粒料铺筑基层的路面结构,故它具有较大的塑性变形,路基强度大小直接影响柔性路面结构承载能力,要求沥青层较厚,初期投入成本高,这种路面结构用于重型、特重交通的公路我国尚缺乏实践经验,应认真对待,逐步累积经验。路面结构类型选择主要是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目前仍应以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为主,混合式沥青路面己在多省的公路上采用,取得了较好效果。柔性路面结构开始试验研究中。我国地域广阔、气候、材料、水文条件以及经济发达程度、交通量和组成情况差异很大,规范难以概括所有情况,因此,希望各省市应根据本地的气候、材料、路基、交通情况提出适合当地条件的路面推荐结构。5.4新建路面结构设计指标与要求5.4.1沥青路面设计方法可分为理论法或经验法。经验法主要是通过试验路或使用性能调查、分析而得,如CBR法、AASHTO法、英国道路29号指示第1版~第3版,以及德国、法国的典型结构方法。理论法实际上是理论与经验相结合的半经验半理论法,多数是以弹性层状体系理论为基础并通过实践验证而提出的,如比利时,壳牌石油公司、英国运输部、澳大利亚、南非、美国沥青协会。也有用理论分析法与经验相结合方法,如法国、日本、美国联邦公路局等。本规范借鉴公路沥青路面设计方法采用理论法。关于可靠度标准文档 实用文案设计。目前国外及我国公路水泥路面设计都采用了可靠度设计,因此本规范沥青路面设计引入了可靠度设计的理念。国内各地对于沥青路面的可靠度设计也进行了研究,但是各地研究成果中可靠度参数值相差比较大,因此在沥青路面设计中各地可以根据研究成果选择设计可靠度的参数值。由于水泥路面中基层、土基与沥青路面结构基层、土基相似,仅面层有所区别,如果没有相关研究成果,可以借鉴水泥路面设计方法中的可靠度参数值。5.4.2在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中,结构设计指标为:路表弯沉值、沥青层、半刚性材料基层的抗弯拉应力,考虑到城镇道路行车条件以及路面受力特征(交叉口、公共汽车停靠站等),本规范增加沥青层最大剪应力和沥青层层底拉应变指标。在国外设计方法中,大多采用沥青层的弯拉疲劳应力,路基顶面压应变,主要是国外路面以柔性结构为主。对有半刚性基层的国家,稳定类材料结构层多采用拉应力。另外,对柔性路面结构还考虑永久变形指标,以此控制路面车辙。标准文档 实用文案(1)路表弯沉是路面结构层和路基在标准轴载作用下产生的总位移,它代表着路基路面结构的整体刚度,反映了路面和路基的承载能力大小,是车辆荷载作用下弹性层状体系理论计算的一个指标,它与路基顶面压应变有密切关系。路表回弹弯沉是路面各结构层的变形与土基回弹变形之和。且土基回弹变形占路表总回弹变形的比例一般在90%以上,因此路表回弹变形能够反映土基的工作状态,弯沉值的大小表征了路面整体刚度的弱强,即路面结构扩散荷载应力的能力。路表弯沉值可以简单地用贝克曼梁量测,操作简便,真实可靠,廉价,易于推广。而压应变指标测试很困难,且无法用于工程质量检验与旧路面承载力评价,暂不建议采用土基压应变指标。(2)关于弯拉应变和弯拉应力指标。沥青层层底在车辆荷载作用下产生拉应变或拉应力,在轮荷载反复作用下导致路面疲劳开裂。我国现行《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采用弯拉应力指标来控制沥青层底的疲劳破坏,而在国外的相关技术规范中,多以弯拉应变指标来控制沥青层底的疲劳破坏。目前相关理论分析结果表明,对于半刚性基层或贫混凝土基层沥青路面,基层上的沥青层无论层间连续还是滑动,可能处于压应力和拉应变状态,在重载作用下拉应变会放大,可能会出现沥青层疲劳开裂状况,另外沥青层底拉应变对柔性基层沥青路面起控制作用。因此,以沥青层底的弯拉应变指标来控制其疲劳破坏更为合理。鉴于此,本规范借鉴了美国沥青协会(AI)的沥青混合料疲劳方程,并根据AASHTO的研究和修正,利用最新的AASHTO沥青路面力学-经验设计方法中提出的沥青面层混合料的疲劳方程来计算沥青面层底部的容许抗拉应变,以控制沥青层的疲劳开裂。(3)标准文档 实用文案关于剪应力指标。由于我国重车增多、超载严重和城市道路建设中,在交叉口、公交车停靠站、弯道、匝道等路段上,在夏季持续高温季节,易出现路面车辙。高温时沥青混合料的黏结力C和内摩阻力σ有明显变化。因此选择了路面60℃的剪应力指标,在1990中《城市道路设计规范》中,抗剪强度采用三轴试验确定,试验过程比较麻烦,本规范选择单轴贯入试验来确定抗剪强度。5.4.3沥青路面表面设计弯沉值是路表弯沉值的设计标准,它是以路面在车辆荷载反复作用下出现纵向裂缝为临界状态,以纵向网裂为破坏状态,它主要反映在车辆荷载作用下路面结构整体,包括结构层部分应力与抗力对比失衡状态时的表观特征。设计弯沉值与材料、路面结构类型及厚度有直接关系。在控制路基容许压应变相同的条件下.可以选择不同结构组合的路面形式,而在不同结构组合下路表弯沉值有所不同。因此以路表弯沉值为设计指标时,其没计弯沉标准必须考虑不同路面结构的影响,这个影响是通过路面结构类型系数加以考虑的。对于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与柔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路面结构系数取值参照公路沥青路面的设计方法;对于采用柔性结构层和半刚性基层组合而成混合式基层的路面,是从柔性向半刚性过渡的结构,设计弯沉值应介于二者之间,路面结构系数Ab可采用内插的方法处理。即半刚性基层或底基层上柔性结构层总厚度小于180mm时为半刚性基层结构,路面结构系数Ah为1.0;柔性结构层大于300mm,路面结构系数Ah为1.6;柔性结构层为180~300mm之间,路面结构系数Ab标准文档 实用文案可线性内插。对于交通量较大的柔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目前尚处于研究阶段,缺乏工程实践经验.因此采用柔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时,应结合国外经验和国内实际,慎重为之。5.4.4沥青路面材料的容许拉应变根据沥青混合料体积参数、沥青面层厚度和回弹模量确定的,容许拉应变计算公式借鉴了美国AASHTO-2002规范的计算工程,其中美国规范中沥青混合料回弹模量的试验温度为70℉,换算为21.1℃,本规范采用了试验温度20℃。对于加载频率,在我国的研究中,考虑到10Hz的加载频率相当于路面车辆行驶速度为60~65km/h,与我国现行城市道路的设计行车速度一般为40-100km/h相当,一般采用10Hz加载速率。5.4.5根据路面结构层的受力状态,半刚性材料基层的容许抗拉强度应采用弯拉强度标准,由于弯拉强度试验中的试件制作和测试过程较为繁琐,在公路沥青路面结构设计中一直采用劈裂强度进行替代。曾有专题开展了以劈裂强度代替弯拉强度的可行性,并对弯拉疲劳与劈裂疲劳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从对比分析结果来看,采用劈裂强度替代弯拉强度在取值上是偏于保守的,对于半刚性基层,弯拉强度与劈裂强度的比值一般在1.1~1.7。然而,目前实测弯拉弯拉强度和弯拉疲劳试验数据较少,希望各省份根据当地材料制件测试计算参数。在没有大量试验资料前,仍采用劈裂强度作为结构层弯拉应力的设计标准。标准文档 实用文案5.4.6沥青混凝土极限抗剪强度采用单轴贯入试验确定。单轴贯入试验方法如下:(1)标准试件尺寸:Φ100mm×100mm(适应于最大公称粒径不大于20mm的沥青混合料)。(2)标准压头尺寸:压头直径为28.5mm。(3)加载速率:1mm/min。(4)试验温度:60℃。(5)数据处理:在单轴贯入试验中可以得到沥青混合料试件的贯入强度,沥青混合料试件的极限抗剪强度=贯入强度×剪应力系数。剪应力系数为0.327,采用弹性层状体系受力状态进行计算得到。5.4.7路面交工验收时,需要在路表面检测路表弯沉值。因半刚性基层的强度、刚度与龄期有关,设计厚度时采用了标准龄期的材料模量值。若在施工工程中,检测各结构层的弯沉值时,应根据检测时半刚性基层、底基层的实际龄期对应的材料模量值、施工厚度来计算各结构层的表面弯沉,以此作为计算各结构层的标准弯沉值。1当没有BZZ-100标准车测定时,可采用其它轴重的车辆测定。若用其它非标准轴载(轴载80~130kN)的车辆测定时,应按照公式(5.4.7-1)将非标准轴载测得到弯沉值换算为标准轴载下的弯沉值。标准文档 实用文案(5.4.7-1)式中:P100、l100——100kN标准轴载及与其相对应的弯沉值;Pi、li——非标准轴载及与其相对应当弯沉值.当弯沉在不利季节测定时,应根据当地经验考虑季节影响系数K1。考虑到与相关规范的关系,将竣工时的弯沉值改为实测路表代表弯沉值,竣工弯沉值由相关规范确定。另外,可以根据3倍均方差原则处理个别过大或者多小的弯沉测点,然后再进行计算实测路表代表弯沉值。路表弯沉值以20℃为测定的标准状态,当沥青面层厚度小于或等于50mm时,不需要进行温度修正;当路面温度增20℃±2℃范围内时,也不进行温度修正;其它情况下测定弯沉值均应进行温度修正。温度修正可参考以下方法进行。⑴测定时沥青路面的平均温度按照公式(5.4.7-2)计算:T=a+T0(5.4.7-2)式中:T——测定时沥青面层的平均温度(℃);a——系数,a=-2.65+0.52h;b——系数,b=0.62-0.008h;T0——测定时路表温度与前5h平均温度之和(℃);h——沥青面层厚度(cm)。⑵沥青路面弯沉的温度修正系数K3按照公式(5.4.7-3)计算:(5.4.7-3)式中:l20——换算为20℃时沥青路面的弯沉值(0.01mm);lT——测定沥青面层内平均温度为T时的弯沉值(0.01mm)标准文档 实用文案当T≥20℃时,;当T≤20℃时,。5.5新建路面结构层的计算5.5.2弹性层状理论是在一定假设条件下(半无限空间体、材料各向同行、均质体且不计自重)经过复杂的力学、数学推演的理论体系,假设条件与路面实际不完全相符合,这是导致理论与实际不一致的原因之一。规范中通过试验路的铺筑测试,资料分析仍然引入公路沥青路面规范中给出的弯沉修正系数F,将理论弯沉值进行修正,使计算弯沉值与实测弯沉值趋于接近实际。早在20世纪70年代,我国在研究双圆荷载作用下双层弹性体系理论运用时,发现用整层试槽和分层反算模量来确定材料模量计算得到的理论弯沉值与实测弯沉值不相吻合。这是因为弹性层状理论是在一定假设条件下(半无限空间体、材料各向同性、均质体、不计自重等),且经过复杂的力学、数学推演的理论体系,假设条件与路面实际不完全相符合,导致了理沦计算与实测值的不一致。因此,在制定1976年《公路柔性路面设计规范》时,引入弯沉修正系数F,它为实测弯沉值和理论计算值的比值。标准文档 实用文案1997年公路规范修订时,又扩大了试验,通过七条试验路铺筑的49种结构,路面总厚度在49~93cm。在实测表面弯沉值为3~88(0.0lmm)、多数弯沉值为10~50(0.01mml)、土基模量大多为30MPa的条件下,对测试资料进行分析,提出弯沉修正系数F,使计算弯沉值与实测弯沉值趋于接近实际。分析结果表明原规范中的弯沉修正系数F仍然适用。5.5.6材料设计参数是进行混合料设计、路面结构设计中的重要内容。长期以来,沥青路面设计人员忽视材料设计参数测定,造成路面设计仅仅是抄录规范参数进行厚度计算的局面,因此,我国路面设计参数的资料积累非常少。为了加强这一工作,根据不同的公路等级、设计阶段提出了路面设计参数测试与取值要求。5.5.7材料设计参数的测定方法对试验结果有较大影响,如成型方法、仪具、温度控制、加载方式等标准文档 实用文案。设计参数应根据路面的损坏类型、受力模式采用不同方法测定相应的参数。对于弯拉应力计算,考虑到弯拉模量测试试验繁琐、数据离散性大的问题,曾在公路沥青路面1997版设计规范修订时简化了材料参数的试验方法,提出了用抗压模量代替弯拉模量、劈裂强度代替弯拉强度的方法。并有专题研究了以抗压模量代替弯拉模量、劈裂强度代替弯拉强度的可行性,并对弯拉疲劳与劈裂疲劳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从对比分析结果来看,采用抗压模量代替弯拉模量、劈裂强度代替弯拉强度在取值上是偏于保守的,对于半刚性基层,弯拉模量与抗压模量比值一般大于2~3,弯拉强度与劈裂强度的比值一般在1.1~1.7。这个结果表明,所推荐的抗压模量远远低于弯拉模量,劈裂强度小于弯拉强度,且两者显然不是同比例的变化。因此,从统一设计指标与计算参数的角度出发,采用弯拉模量与弯拉强度更合理。然而,目前实测弯拉模量与弯拉强度数据较少,希望各省份根据当地材料制件测试计算参数。在没有充足的试验资料前,仍采用抗压回弹模量与劈裂强度作为弯拉应力计算的参数。计算沥青层层底拉应变时,材料模量为动态回弹模量,目前我国测定动态回弹模量的单位较少,在设计中,实测材料动态回弹模量将较为繁琐,因此对于沥青层模量,采用20℃回弹模量,按照公式(5.4.4-5)确定,半刚性基层的模量设计值,按照附录C中推荐材料参数取值,粒料与土基模量采用公式5.5.6-2计算确定。对于沥青混凝土60℃劲度模量采用无侧限静态单轴压缩蠕变试验测得,同济大学交通学院测得SMA改性沥青混合料60℃劲度模量为120MPa,改性沥青AC-20的为140MPa,普通沥青AC-25的为150MPa。标准文档 实用文案6、水泥混凝土路面6.1一般规定6.1.1修订后的规范(以下简称本规范)的主要内容包括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组合设计、接缝设计、混凝土面层配筋设计、材料组成要求及性质参数、加铺层结构设计等。与原规范比,按照《工程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153—92的基本原则,参考《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D40—2002主要增加了路面结构可靠度设计和水泥混凝土路面上加铺沥青混凝土面层设计方法,充实了连续配筋混凝土面层配筋计算方法,细化了路面结构组合和材料组成以及性质参数要求,修改了旧混凝土路面调查和评定方法,补充了交通分析方法。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自然条件差异较大,当地材料、技术和经济条件也不尽相同。因此,路面设计应紧密结合当地的具体情况和实践经验,选择经济、技术合理的设计方案。由于路面是道路的有机组成部分,与道路的路基、排水等密切相关,设计时必须综合考虑。根据《工程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153—92,参考《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D40—2002,本规范以“概率极限状态设计法”取代原规范的“定值设计法”,即在度量路面结构可靠性上由经验方法转变为运用统计数学的方法,从而使路面结构更符合实际情况。6.2设计依据6.2.1《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JD40-2002已经采用了可靠度设计的方法,本次规范修订参照公路标准完成的。标准文档 实用文案表6.2.1所列的材料性能和结构尺寸参数的变异水平等级为建议采用的,也可按施工技术、施工质量控制和管理要求达到和可能达到的具体水平,选用其他等级。降低选用的变异水平等级,须增加混凝土面层的设计厚度要求;而提高选用的变异水平等级,则可降低混凝土面层的设计厚度或混凝土的设计强度要求。可通过技术经济分析和比较予以确定。但对于城市快速路的路面,为保证优良的行驶质量,不宜降低变异水平等级。6.2.2材料性能和结构尺寸参数的变异水平等级,按施工技术、施工质量控制和管理水平分为低、中、高三级。由滑模或轨道式施工机械施工,并进行认真、严格的施工质量控制和管理的工程,可选用低变异水平等级。由滑模或轨道式施工机械施工,但施工质量控制和管理水平较弱的工程,或者采用小型机具施工,而施工质量控制和管理得到认真、严格的执行的工程,可选用中低变异水平等级。采用小型机具施工,施工质量控制和管理水平较弱的工程,可选用高变异水平等级。选定了变异等级,施工时就应采取相应的技术和管理措施,以保证主要设计参数的变异系数控制在表6.2.2中相应等级的规定范围内。6.2.3~6.2.8该部分内容均引用了公路水泥路面的成功设计经验。6.3结构组合设计6.3.1路基通过混凝土路面结构传到路床顶面的荷载应力很小,因而,对路基承载能力的要求并不高。但路基出现不均匀变形时,混凝土面层与下卧层之间会出现局部脱空,面层应力会由此增加,从而导致面层板的断裂。因此,对路基的基本要求是提供均匀的支承,即路基在环境和荷载作用下产生的不均匀变形小。标准文档 实用文案路基不均匀变形主要在下述情况下出现:(1)软弱地基的不均匀沉降;(2)填挖交替或新老填土交替;(3)季节性冰冻地区的不均匀冻胀;(4)填土因压实不足而引起的压密变形,受湿度变化影响而产生的膨胀收缩变形。为控制路基的不均匀变形,须在地基、填料、压实等方面采取相应的措施。膨胀率的定义为,在CBR试验中,试件浸水4d后的高度与未浸水前的高度之比,以百分率表示。按膨胀率的大小,土可分为不膨胀(膨胀率不大于2%、土的塑性指数约小于10)、中等膨胀(膨胀率为2%~4%、土的塑性指数约为10~20)和高膨胀(膨胀率大于4%、土的塑性指数约大于20)三级。6.3.2垫层主要设置在温度和湿度状况不良的路段上,以改善路面结构的使用性能。前者出现在季节性冰冻地区路面结构厚度小于最小防冻厚度要求时,设置防冻垫层可以使路面结构免除或减轻冻胀和翻浆病害。在路床土湿度较大的挖方路段上,设置排水垫层可以疏干路床土,改善路面结构的支承条件。软弱地基上的路基或者填挖交替新老填土交替的路基,在按6.3.1条的要求采取相应的措施控制不均匀沉降或不均匀变形后,预计仍有部分余量会影响到路面结构使面层产生断裂时,可以设置由水泥、石灰或粉煤灰稳定粒料或土组成的半刚性垫层,以其刚度来缓解路基不均匀沉降或不均匀变形对面层的不利影响。标准文档 实用文案6.3.3基层1对水泥混凝土面层下基层的首要要求是抗冲刷能力。不耐冲刷的基层表面,在渗入水和荷载的共同作用下,会产生唧泥、板底脱空和错台等病害,导致行车的不舒适,并加速和加剧板的断裂。提高基层的刚度,有利于改善接缝的传荷能力。然而,其作用只能是在基层未受冲刷的前提下才能得到保证,同时,其效果不如在接缝内设置传力杆。2交通繁重程度影响到基层受冲刷的程度以及唧泥和错台出现的可能性和程度。各种基层具有不同的抗冲刷能力,它取决于基层材料中结合料的性质和含量以及细料的含量。依据上述首要要求,按交通等级和基层的抗冲刷能力,提出了各交通等级宜选用的基层类型。3通过接缝或裂缝渗入混凝土路面内的水量相当大。在混凝土路面结构内设置排水基层排入道路排水系统,可减少渗入水对基层的冲刷作用,从而降低唧泥、错台和板低脱空等病害出现的可能性和程度。4提高基层的强度或刚度,对于降低面层的应力或者减薄面层的厚度,影响很小。因而,混凝土面层下的基层不必很厚。条文建议的各类基层的厚度范围,是依据形成结构层、方便施工(单层摊铺碾压)或排水要求等因素制定的。在所建议的范围内,按设计轴载数的多少和路床的强弱程度选择基层的厚度。5碾压混凝土和强度较高的贫混凝土基层会产生收缩裂缝,导致混凝土面层出现反射裂缝。因而,对这两种基层规定了设置接缝的要求。6承受特重或重交通时,通常选用刚度较大的贫混凝土、碾压混凝土、水泥稳定粒料、沥青混凝土或沥青稳定碎石做基层。这时,上路床如由细粒土、粘土质砂或级配不良砂组成,则基层与路床之间的刚度差过大,会由此引起基层的开裂。因而,须在基层与路床间设置底基层。标准文档 实用文案6.3.4面层1由于表面平整度难以做好和接缝处难以设置传力杆,碾压混凝土不宜用做快速公路或主干路或者承受特重或重交通的次干路的面层。选用连续配筋混凝土面层可提高路面的平整度和行车舒适性,适用于快速路。复合式面层的水泥混凝土下面层,如选用不设传力杆的普通混凝土或碾压混凝土,则为了减缓反射裂缝的出现,须采用较厚的沥青混凝土上面层(如100mm以上)。选用这种方案,还不如选用连续配筋混凝土或设传力杆的普通混凝土经济。因为,后种方案降低了反射裂缝出现的可能性,可采用较薄的沥青混凝土上面层(如25~80mm),因上面层厚度减薄而减少的费用,足以抵消因配筋而增加的费用。2在横缝不设传力杆的中等和轻交通路面上,横缝也可设置成与纵缝斜交,使车轴两侧的车轮不同时作用在横缝的一侧,从而减少轴载对横缝的影响,但横缝的斜率不应使板的锐角小于75°。为了避免混凝土板产生不规则裂缝,在路段范围内要求横缝必须对齐,不得错缝。在交叉口等特殊地段也应避免错缝,当不得已出现错缝时,应采取防裂措施。3在普通混凝土面层的建议范围内,所选横缝间距可随面层厚度增加而增大。4在所建议的各级面层厚度参考范围内,标准轴载作用次数多、变异系数大、最大温度梯度大或者基、垫层厚度或模量值低时,取高值。5连续配筋混凝土面层由于裂缝间距的随意性,在应力分析时难以确定板块的尺寸,厚度计算可近似地按普通水泥混凝土面层的各项设计参数和规定进行。碾压混凝土和贫混凝土基层的刚度接近于混凝土面层,而与下卧的底基层或垫层和路床的刚度差别较大。将这两种基层与下卧结标准文档 实用文案构层组合在一起,按它们的综合模量计算面层厚度,一方面会得到偏保守的计算结果,另一方面会忽视基层底面因弯拉应力超过其强度而出现开裂的可能性。按分离式双层板进行计算,可以凸现这两种基层的特性,并通过调节上、下层的厚度,使上、下层板的板底应力和强度处于协调或平衡状态。6.4材料组成要求及性质参数6.4.1垫层材料为保证排水垫层排水畅通,并防止路床细粒土渗入垫层内堵塞孔隙,排水垫层材料的级配必须满足渗滤标准。6.4.2基层材料1混凝土面层下采用贫混凝土基层,主要是为了增加基层的抗冲刷能力,并不要求它有很高的强度。高强度的贫混凝土并不能使面层厚度降低很多,反而会增加混凝土面层的温度翘曲应力,并产生会影响到面层的收缩裂缝。条文所列的强度范围,采用7%~8%水泥用量即可达到。3~4为减少冲刷并保证混合料的匀质,本条文主要对无机结合料稳定粒料和级配粒料提出了控制细料含量和最大粒径的要求。5~6本条对排水基层多孔隙混合料组成的建议,是依据近年来各地修筑试验路的经验提出的。它们能达到20%以上的孔隙率和1.0以上的渗透系数,其强度和模量值均能满足基层的要求。标准文档 实用文案6.4.3面层材料尽管目前路面工程上提高抗冰冻和抗盐冻的主要手段是掺用引气剂,但是除了引气剂外,混凝土本身应有足够的抗冰冻和盐冻破坏能力,足够高的弯拉强度,这就要求低水灰比和交大水泥用量。同时,混凝土应具有足够的抗渗性和防水性,而防水、抗渗性混凝土表面必须有足够厚度的水泥砂浆,同样要求较大的水泥用量及低水灰比。钢纤维混凝土配合比的最大特点是水泥用量和砂率较大,若没有充足的水泥用量和用砂量,钢纤维难于被砂浆包裹,表面会暴露出钢纤维和粗集料,因此钢纤维混凝土比普通水泥混凝土规定的最小水泥用量要高。6.4.4材料性质参数混凝土性质参数的变异性,一部分来自实验室的试验误差,另一部分来自混合料组成的变异和施工(拌和、摊铺、振捣和养生)质量控制和管理的变异。后一部分变异性的影响,已反映在结构设计内(表6.2.2和表6.2.3)。而前一部分变异性的影响,须在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时考虑,计入混凝土试配弯拉强度的要求值。6.5路面结构计算该部分借鉴了《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D40-2002中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计算的最新研究成果。标准文档 实用文案6.6面层配筋设计6.6.1特殊部位配筋3~4关于构造物横穿公路时混凝土面层配筋,借鉴《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D40-2002近年的研究成果,较《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90做了较大的修订,以满足更高的使用要求。将原规范全部设置单层钢筋修改为依据构造物顶面与面层地面的高度分别采取单层或双层钢筋网加强。关于混凝土面层的布筋范围,主要决定于涵台背后回填路基的范围,故每侧考虑取填筑高度加1m且不小于4m的宽度(见图6.6.1-3、图6.6.1-4和图6.6.1-5)。对于构造物顶部及两侧的回填材料,由于填土压实困难及防止不均匀沉降,根据经验,采用砂砾、稳定土等底基层用材料,易取得良好效果,条文据此修改。对于这一问题,各地积累了一些经验,除此之外,有的采用填土分层加土工格栅,有的采用旋喷桩等。设计时应论证地选用,或经过试验工程证明合理有效时再采用。5混凝土板中的检查井、雨水口等结构物附近多发生裂缝,致使混凝土板破碎。为防止此种现象发生,在这些结构物周围应加设防裂钢筋。本次参照建设部定型图集《城市道路—水泥混凝土路面》05MR202成果的做法,在检查井、雨水口周围设置了矩形防裂钢筋网。6.6.2钢筋混凝土面层配筋该部分借鉴了《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D40-2002中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计算的最新研究成果。标准文档 实用文案6.6.3连续配筋混凝土面层配筋该部分借鉴了《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D40-2002中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计算的最新研究成果。6.7接缝设计6.7.1纵向接缝1纵向接缝,无论是施工缝或缩缝,均应在缝内设置拉杆,以保证接缝缝隙不张开。纵向缩缝的槽口深度应大于纵向施工缝,以保证混凝土在干缩或温缩时能在槽口下位置处开裂。否则,会由于缩缝处截面的强度大于缩缝区外无拉杆的混凝土强度,导致缩缝区外的混凝土板出现纵向断裂。2在路面宽度变化的路段内,不可使纵缝的横向位置随路面宽度一起变化。其等宽部分必须保持与路面等宽路段相同的纵缝设置位置和形式,而把加宽部分作为向外接出的路面进行纵缝布置。此外,变宽段起点处的加宽板的宽度应由零增加到1m以上,以避免出现锐角板。3表6.7.1-1中的拉杆间距并不是所采用的缩缝间距的公倍数。为避免出现拉杆与缩缝的重合,在施工布设时,应依据具体情况调整缩缝附近的拉杆间距。6.7.2横向接缝1设在缩缝之间的横向施工缝采用设拉杆企口缝形式,可提高接缝的传荷能力,使之接近于无接缝的整体板。2 我国绝大部分混凝土路面的横向缩缝均未设传力杆。不设的主要原因是施工不便。但接缝是混凝土路面的最薄弱处,唧泥和错台病害,除了基层不耐冲刷标准文档 实用文案外,接缝传荷能力差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同时,在出现唧泥后,无传力杆的接缝由于板边挠度大而容易迅速产生板块断裂。此外,接缝无传力杆的旧混凝土面层在考虑设置沥青加铺层时,往往会因接缝传荷能力差易产生反射裂缝而不得不加大加铺层的厚度。为了改善混凝土路面的行驶质量,保证混凝土路面的使用寿命,便于在使用后期铺设加铺层,本条规定了在承受特重和重交通的普通混凝土面层的横向缩缝内必须设置传力杆。3一次锯切的槽口断面呈窄长形,设在槽口内的填缝料在混凝土板膨胀时易被挤出路表面;而在混凝土板收缩时易因拉力较大而与槽壁脱开。为此,对快速路的缩缝,建议采用两次锯切槽口,以保证接缝填封效果和行驶质量。4膨胀量大小取决于温度差(施工时温度与使用期最高温度之差)、集料的膨胀性(线膨胀系数)、面层出现膨胀位移的活动区长度。胀缝的缝隙宽度为20mm,可供膨胀位移的有效间隙不到l0mm。因而,须依据对膨胀量的实际估计来决定需要设置几条胀缝。传力杆一半以上长度的表面涂敷沥青膜,外面再套0.4mm厚的聚乙烯膜。杆的一端加一金属套,内留30mm空隙,填以泡沫塑料或纱头;带套的杆端在相邻板交错布置。传力杆应在基层预定位置上设置钢筋支架予以固定。6.7.3交叉口接缝布设1布设交叉口的接缝时,不能将交叉口孤立出来进行。应先分清相交道路的主次,保持主要道路的接缝位置和形式全线贯通。而后,考虑次要道路的接缝布设如何与主要道路相协调,并适当调整交叉口范围内主要道路的横缝位置。2交叉口范围内转向车辆比较多,如果边长过小,将会造成应力集中,板体容易损坏。3将胀缝设置在次要道路上。标准文档 实用文案6.7.4端部处理2本条对搭板的设计未作具体规定,设计时,须与桥涵设计人员联系配合。在混凝土面层与桥台之间铺筑混凝土预制块面层或沥青面层过渡段,是一项过渡措施,待路基沉降稳定后,再铺筑水泥混凝土面层。3在混凝土面层与沥青面层相接处,由于沥青面层难以抵御混凝土面层的膨胀推力,易于出现沥青面层的推移拥起,形成接头处的不平整,引起跳车。本条依据国内外的经验,并参照英国标准图制订。4设置端部锚固结构是为了约束连续配筋混凝土面层的膨胀位移。端部锚固结构设计,须首先估算板端在温差作用下可能发生的位移量,根据位移控制要求(全部或部分)计算所需的约束力,由此可验算锚固结构的强度、地基稳定性和纵向位移量是否满足控制要求。本条所列出的端部锚固结构形式系参照英国的标准图。6.9加铺层结构设计6.9.1一般规定1路面在使用过程中,由于行车荷载和环境因素的不断作用,其使用性能会逐渐衰变。当路面的结构状况或表面功能不能满足使用要求时,需采取修复措施以恢复或提高其使用性能。在旧混凝土路面上铺设加铺层,是一项充分利用旧路面剩余强度,可在较长时期内恢复或提高路面使用性能的有效技术措施。加铺层结构设计,必须建立在对旧路面的结构性能进行全面调查和确切评价的基础上,它要比新建路面的设计更为复杂。为此,本条规定了加铺层设计之前应对旧混凝土路面进行技术调查的主要内容。3标准文档 实用文案沿接缝、裂缝渗入路面结构内的自由水,是造成混凝土路面唧泥、错台和板底脱空等病害的主要原因。对于旧路面结构内部排水不良的路段,增设边缘纵向排水系统,以便将旧混凝土面层-基层-路肩界面处积滞的自由水排离出路面结构,是保证加铺层使用寿命的有效措施之一。4加铺层的铺筑通常是在边通车、边施工的条件下进行的,设计方案应综合考虑施工期间的交通组织管理、通行车辆对施工质量和施工工期的影响等。5当调查评定的旧混凝土路面的断板率、平均错台量和接缝传荷能力均处于差级水平,尤其是当旧面层板下出现严重唧泥、脱空或地基沉降时,对旧混凝土路面进行大面积修复后再铺筑加铺层已不是一种经济有效的技术措施。这时,应对旧面层混凝土进行破碎和压实稳定处理,并用做新建路面的底基层或垫层。破碎稳定处理既减少了大面积挖补所产生的废旧混凝土碎块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又保留了旧路面一定程度的结构完整性。6.9.2路面损坏状况调查评定1路面损坏状况是路面结构的物理状况和承载能力的表观反映。水泥混凝土路面的病害有面层断裂、变形、接缝损坏、表层损坏和修补损坏5大类,共17种损坏类型。其中,对混凝土路面结构性能和行车舒适性影响最大的是断裂类损坏和接缝错台两种,它们是决策加铺层结构形式及其厚度设计的主要因素。因此,加铺层设计中以断板率和平均错台量两项指标来表征旧混凝土路面的损坏状况。错台量调查宜采用错台仪测试。设备条件不具备时,亦可采用角尺进行量测,但精度难以保证。对于断板率较低的快速路和主干路,应采用断板率和平均错台量两项评定指标。对于断板率较高的其它等级道路,当错台病害对行车安全和行驶质量的影响并非主要因素时,可仅采用断板率作为评定指标。2为了有针对性地选择加铺层的结构形式,依据断板率和平均错台量两项指标将路面损坏状况划分为优良、中、次、差四个等级。标准文档 实用文案6.9.3接缝传荷能力与板底脱空状况调查评定1路面表面在荷载作用下的弯沉量和弯沉曲线,反映了路面结构的承载能力。弯沉测试是一项无破损试验,具有测点数量多、对交通干扰少的优点,在旧混凝土路面的接缝传荷能力、板底脱空状况以及基层顶面当量回弹模量等的调查评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整体刚度大,弯沉量小,弯沉盆大(弯沉曲线曲率半径大)。落锤式弯沉仪(FWD)产生的脉冲力可较好地模拟行车荷载对路面的作用,可方便地测定弯沉曲线,并进行多级加载测试,具有测试速度快、精度高的优点,是进行混凝土路面弯沉量测的较为理想的设备,在国外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因而,适宜于在国内推广应用于混凝土路面的弯沉测定。传统的贝克曼梁式弯沉仪,由于支点往往落在弯沉盆内而使其测试精度难以得到保证,同时,一架仪器仅能进行一个测点的测定,无法获得弯沉曲线数据。因而,应用梁式弯沉仪时,须采用加长杆以增大支点与测点间的距离,并将弯沉仪的支点放在测定板外。为了避免温度和温度梯度对量测结果的影响,接缝传荷能力的测定应选择在接缝缝隙张开而板角未出现向上翘曲变形的时刻,板角弯沉测定应选择在白天正温度梯度的时段,而板中弯沉的测定则应选择在出现负温度梯度或正温度梯度很小的夜间至清晨时段进行。2~3接缝是混凝土路面结构的最薄弱部位,混凝土路面的绝大多数损坏都发生在接缝附近。对于加铺层设计而言,旧面层接缝(或裂缝)处的弯沉量和弯沉差值是引起加铺层出现反射裂缝的主要原因。如美国沥青协会(AI)就以接缝或裂缝处的板边平均弯沉量和弯沉差作为沥青混凝土加铺层设计的控制指标。接缝传荷系数是反映接缝边缘处相邻板传荷能力的指标。将接缝的传荷能力按传荷系数大小划分为优良、中、次、差四个等级,可作为选择加铺层结构形式和采取反射裂缝防治措施的参考依据。标准文档 实用文案4由唧泥引起的板底脱空,使板角隅和边缘失去部分支承,在行车荷载作用下将产生较大的弯沉和应力,最终导致加铺层损坏。板底脱空状况的评定是很复杂的,目前国内外还没有一个公认的方法。本条建议在板角隅处应用FWD仪进行多级荷载作用下的弯沉测试,利用测定结果,可点绘出荷载一弯沉关系曲线。当关系曲线的后延线与坐标线的相截点偏离坐标原点时,板底便可能存在脱空。这种评定板底脱空状况的方法,虽已在部分实体工程中得到了良好的作用,但也仅是近似的估计。实际评定时还应结合雨后观察唧泥现象、边缘和角隅处锤击听音等经验方法加以综合判断。6.9.4旧混凝土路面结构参数调查1采用超声波和雷达设备量测混凝土强度和厚度的非破损测试方法,虽已在水工和建筑结构行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由于混凝土面层板与基层(尤其是贫混凝土和无机结合料稳定类基层)材料具有类似的介质特性,这一非破损测试方法的实际量测精度在混凝土路面工程中还难以得到保证。所以,本规范仍建议采用传统的钻孔取芯测试法量取路面板的厚度,并在室内进行劈裂强度试验。标准芯样的直径为l00mm。芯样的数量及其分布应以能够代表评定路段的板厚和混凝土强度状况并满足统计分析的要求为准。2式(6.9.4-2)是20世纪80年代初,在使用20年以上的机场旧混凝土道面上分别锯切标准小梁试件和钻取圆柱体试件进行弯拉强度和劈裂强度试验,对76组碎石混凝土和38组卵石试件的试验结果进行回归分析后得到的经验关系。虽然该公式的相关性较好,但实际应用中发现按该式预估的混凝土弯拉强度值略为偏高,所以本次修订中增加了式(6.9.4-3),即将实测的劈裂强度平均值减去一倍的标准差后,再按式(6.9.4-2)标准文档 实用文案计算混凝土的弯拉强度。这样,既达到了对原公式进行适当修正的目的,又使得强度和板厚两项重要的评价指标在统计上的一致性。当然,旧混凝土弯拉强度和劈裂强度的经验关系还有待进一步的试验验证与完善。4旧混凝土面层下的基层顶面当量回弹模量是加铺层设计的重要参数之一。面层下的基层顶面模量难以直接测到,但混凝土路表弯沉是路面结构刚度特性的综合反映,因此,应用FWD仪实测路表弯沉,并按弹性地基板理论反算基层顶面模量的方法是可行的。该条借鉴了《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D40-2002中的回归公式。为评定基层顶面当量回弹模量而进行的弯沉测试,应以板中为标准荷载位置,弯沉测点沿重载车道板的纵向中线布置,测点间距为20~50m,评定路段内的总测点数应不小于30点。按上述方法逐测点反算模量,再统计评定路段内基层顶面回弹模量的标准值。6.9.5分离式混凝土加铺结构设计1~3分离式加铺层与旧混凝土面层之间设置了隔离层,可隔断加铺层与旧面层的粘结,使加铺层成为独立的结构受力层。隔离层既可以防止或延缓反射裂缝,需要时也可以起到调平层的作用。因此,分离式加铺层适用于损坏状况及接缝传荷能力评定为中级和次级的旧混凝土路面。同时,加铺层的接缝形式和位置也不必考虑与旧混凝土面层接缝相对应。相反,加铺层的接缝位置如能与旧面层接缝相互错开lm以上,使作用在加铺层板边的荷载能下传到旧面层板的中部,反而可改善加铺层的受荷条件。加铺层与旧混凝土面层之间必须保证完全隔离,因此,沥青混合料隔离层必须具有足够的厚度;同时,也不能采用松散粒料做隔离层。5分离式加铺层与旧混凝土面层之间设有隔离层,上下层板围绕各自的中和面弯曲,分别承担一部分弯矩。因此,加铺层和旧混凝土面层的应力和混凝土弯拉强度在设计中均起控制作用。在设计时,须协调上下层的厚度(影响应力值)和弯拉强度的比例关系,以获得优化的设计。标准文档 实用文案6.9.6结合式混凝土加铺结构设计1设置结合式加铺层的主要目的是改善旧混凝土面层的表面功能,或者提高其承载能力或延长其使用寿命。结合式加铺层的厚度较薄,旧面层的接缝和发展性裂缝都会反射到加铺层上。所以,只有当旧混凝土路面结构性能良好,其损坏状况和接缝传荷能力均评定为优良时,才能采用结合式加铺层。2结合式加铺层的厚度小,加铺层与旧混凝土面层的结合便成为这种加铺形式成功的关键。因此,一方面需采取措施彻底清理旧混凝土面层表面的污垢和水泥砂浆体,并使表面粗糙,另一方面需在清理后的表面涂以乳胶和环氧树脂等高强的粘结剂,使加铺层与旧混凝土面层粘结为一个整体。3由于加铺层薄,层内不设拉杆和传力杆,加铺层的接缝形式和位置必须与旧混凝土面层完全对应,以防加铺层产生反射裂缝或与旧混凝土面层之间出现层间分离。4结合式加铺层与旧混凝土板粘结在一起,围绕一个共享的中和面弯曲。加铺层处于受压状态,旧混凝土板处于受拉状态。因此,旧混凝土板的应力和混凝土弯拉强度在设计中起控制作用。6.9.7沥青混凝土加铺层结构设计1旧混凝土面层的接缝或发展性裂缝往往在通车数年内会很快反射到沥青加铺层上。为了防止和控制反射裂缝,本条要求只有当旧混凝土面层的结构损坏状况和接缝传荷能力均评定为优良或中时,并且对旧混凝土面层存在的进展性裂缝、错台和板底脱空等病害进行修复后,才能采用沥青加铺层。2标准文档 实用文案防止和控制反射裂缝是沥青加铺层设计的重点。反射裂缝是由于旧混凝土面层在接缝或裂缝附近的较大位移引起其上方沥青加铺层内出现应力集中所造成的,它包括因温度和湿度变化而产生的水平位移,以及因交通荷载作用而产生的竖向剪切位移。旧混凝土面层的接缝传荷能力评定为中时,沥青加铺层在接缝处产生的竖向剪切位移很大,会由此引起反射裂缝的出现。为此,本条规定接缝传荷能力评定为中时应采取减缓反射裂缝措施。在旧混凝土面层与沥青加铺层之间设置夹层,是预防和减缓反射裂缝的常用措施,主要有:——橡胶沥青应力吸收夹层,这是一种高弹性低劲度的软夹层,厚度为10~50mm,模量为10~100MPa,其作用为降低旧混凝土面层与沥青加铺层之间的粘附阻力,从而减少温度下降引起的反射裂缝;——土工织物夹层,包括聚丙烯或聚脂织物以及聚乙烯、聚脂无纺织物,其作用原理与粘胶沥青应力吸收夹层相同;——格栅,包括玻璃格珊和金属格栅,格栅的刚度相对较大,对降低加铺层内因温度下降引起的应力和应变作用不如软夹层,但对于降低荷载应力和应变的作用则远大于软夹层。另外,亦可采用复合式夹层,如下层为应力吸收层,上层为格栅。具体设计时,应依据加铺路段的实际情况和条件,分析出现反射裂缝的可能原因,有针对性地设置相应的预防或减缓措施。5沥青加铺层降低旧混凝土板荷载应力的效果很有限,加铺层下的旧混凝土路面仍起关键的承载作用,旧混凝土板的应力和混凝土弯拉强度在设计中起控制作用。沥青加铺层的厚度,主要取决于减缓反射裂缝的考虑,依赖使用经验确定。有沥青上面层的混凝土板应力分析方法借鉴采用《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D40-2002的方法。标准文档 实用文案6.10水泥混凝土路面的加宽设计6.10.1道路加宽处最容易产生纵向裂缝,提高新填路基的压实度,并在新旧路基搭接处铺设土工格栅可以很好地防止纵向裂缝的产生。6.10.4新旧路基过大的差异沉降很容易反映到路面上来,因此解决路面沉降裂缝新旧路基的差异沉降控制是必要的。标准文档 实用文案7砌块工程标准文档 实用文案8、其他路面工程8.1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及步行街路面8.1.1非机动车道、人行道铺装面层种类比较多,但是往往对该部分结构的景观效果比较高。目前在国内某些地方的人行道铺砌为了景观效果采用了表面很光滑的材料,在雨季或北方冬季积雪后路面非常滑,行人十分容易摔倒,从“以人为本”的角度,本次增加了防滑的具体要求,各地方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执行。8.1.2本条参照《混凝土路面砖》JC/T446-2000对混凝土砖的抗压强度给出了分级的详细要求,并统一与《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1-2008对路面砖的要求。8.1.3现在城市道路中人行道结构采用石材越来越多,石材属于天然产品,其均匀性非常重要,本条与《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1-2008一致对石材提出了多项具体指标要求。8.1.4现在城市道路设计越来越重视环保、生态设计,透水人行道结构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逐渐发展。全国各地进行了很多尝试,北京2007年8月出台了《北京市透水人行道设计施工技术指南》,沈阳市2005年9月发布了《沈阳市透水路面应用技术规定》,等等。2005年2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了建材行业标准《透水装》JC/T945-2005,规范了路面透水砖的标准。本条主要从整个透水人行道结构组合以及各层的材料上提出了相关要求。标准文档 实用文案透水人行道的设计应保证各结构层透水性能的连续,避免某些层次成为透水能力的瓶颈。根据渗透理论,天然沉积而成的土壤其土层渗透系数随水流方向的不同而有所改变。渗入道路内的雨水主要有三个去向:入渗、横流和蒸发。影响降水的入渗量最主要是土基的渗透系数。美国透水路面使用经验表明,地基的透水系数量级不低于,存储在基层内的水能在72h内完全入渗时,透水道路的耐久性和稳定性表现良好。英国有资料推荐:地基的透水系数大于(即)且基层内的水能在72h内渗完。软土(淤泥与淤泥质土)、未经处理的人工杂填土、湿陷性土、膨胀土等特殊土质上不适合铺设透水路面。设置垫层的主要目的是防止土基中细粒土的反渗,试验中采用中砂或粗砂垫层厚度就能达到找平、反渗的效果。基层主要功能是透水、储水。因此采用级配碎石做基层时应注意其级配。8.1.5~8.1.6本条沥青混凝土、水泥混凝土人行道结构构造要求与《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1-2008进行了统一。标准文档 实用文案9路面排水9.1路面排水设计表9.1.1道路排水重现期系数参考以下资料确定。1.《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重现期一般采用0.5~3年,重要干道;重要地区或短期积水即能引起较严重后果的地区,一般采用3~5年,并应与道路设计协调。特别重要地区和次要地区可酌情增减。2.《室外排水设计规范》规定立交设计重现期不小于3年,重要区域标准可适当提高,同一立交工程不同部位可采用不同的重现期。3.设计降雨重现期系根据地形特点和地区建设性质(居住区、中心区、工厂区、干道、广场等)两项主要因素确定,一般按1-9选用。表1-9设计降雨量的重现期地形分级重现期(P)的选用范围(a)说明Ⅰ平缓地形0.5、1、2选用的原则主要是地区建设性质的重要性,其分级见注2Ⅱ谿谷线地形1、2、3Ⅲ重要地区、封闭洼地2、3、5个别10、20注:1.平缓地形一般指其地面坡度小于0.003.2.地区重要性分级大致如下:(1)特殊重要地区。(2)重要地区,指干道、广场、中心区、仓库区、使馆区等。(3)一般居住区及一般道路。3.道路立交一半可按封闭洼地考虑、但当雨水能自流排放,不需监理泵站时,可选用略低的P值。4.当地气象特点也可用作选P的参考因素,q20较大的地区可选用较大的P值。5.本表用于平原城市的一般情况,至于特殊情况及山区城市,须另作考虑。标准文档 实用文案4.立交排水与一般道路排水不同,有以下特点:(1)高程上不利,无论道路与道路立交或铁道与铁路立交,位于下穿道路的最低点往往形成盆地,且道路纵坡较大,雨水很快就汇集到立交最低处,极易造成严重积水。(2)交通上特殊,立交多设置在交通量大的快速路或主干路上,为防止积水,确保车辆通行,排水设计标准要高于一般道路。(3)设计上应适当考虑养护管理的便利。(4)当地下水位高于设计路基时,为避免地下水造成路基翻浆和冻胀,需同时考虑地下水的排除。(5)养护管理上的要求:由于立交道路一般车辆多速度快,对排水管道的养护管理、雨水口的清淤,带来一定困难,设计上应适当考虑养护管理的便利。5.道路为公路性质时,其排水标准可参照《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D50-2006)和《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40-2002)相关规定。9.1.3管材、接口。基础及附属构造物可按《给水排水设计手册》1.5选用。设计时应考虑就地取材,根据水质、断面尺寸、土壤性质、地下水位、地下水侵蚀性、内外所受压力以及现场条件、施工方法等因素进行选择。9.1.4雨水口的间距取决于径流量和雨水篦泄水能力,可根据实际计算确定。标准文档 实用文案9.2路面内部排水本次编写时增加了内容,也可结合地区和工程需要确定。9.3中央分隔带排水各地选用排水类型时,可结合地区和工程需要确定。标准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