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6 MB
  • 106页

1-弱电施工组织-东大图书馆

  • 10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第X章弱电系统安装及施工-1-1.综合布线系统施工方案-1-1.1系统概述-1-1.2系统要求-2-1.2施工工序流程-4-1.3施工要点-4-1.3.1施工准备工作-4-1.3.2管线敷设-5-1.3.3设备安装-8-1.4系统调试-10-1.5系统验收-11-2.能源管理系统施工方案-14-2.1系统概述-14-2.2系统组成-15-2.2施工方案-15-3.安全技术防范系统-16-3.1系统概述-16-4.视频监控系统施工方案-18-4.1系统概述-18-4.2系统要求-18-4.3施工工序流程-20-4.4施工要点-20-4.4.1施工准备-20-4.4.2线缆敷设-21-4.4.2设备安装-22-4.5系统调试-23-4.6系统验收-25-5.入侵报警系统施工方案-26-5.1系统概述-26-5.2系统要求-27-5.2施工流程-27-5.3施工要点-27-5.3.1施工准备-27-5.3.2管线敷设-27-5.3.3设备安装-28-5.4系统测试-30-5.4.1探测器的测试-30-5.4.2报警主机的调试-31-5.5系统验收-31-6.门禁系统施工方案-32--101- 6.1系统概述-32-6.2系统组成-34-6.3施工流程-34-6.4施工要点-34-6.4.1管线敷设-34-6.4.2设备安装-35-6.5系统调试-36-6.6软件调试-37-6.6系统验收-38-7.校园一卡通设备系统施工方案-39-7.1系统概述-39-7.2系统组成-40-7.3系统功能-40-7.4施工方案-41-8.信息导引和发布系统施工方案-42-8.1系统概述-42-8.2系统组成-43-8.3施工要点-43-8.3.1管线敷设-43-8.3.2设备安装-44-8.4高空作业-45-8.5系统调试-45-8.6系统验收-46-9.电梯五方对讲系统施工方案-47-9.1系统概述-47-9.2系统组成-48-9.3系统功能和特点-49-9.4施工要点-49-9.5系统调试-50-10.会议系统施工方案-51-10.1系统概述-51-10.2系统组成-52-10.3施工要点-53-10.4系统调试-55-10.5系统验收-62-11.智能广播系统施工方案-62-11.1系统概述-62-11.2系统组成-63-11.3施工要点-63--101- 11.4系统调试-65-11.5系统验收-66-12.建筑设备管理系统(BAS)施工方案-67-12.1系统概述-67-12.2系统组成-68-12.3系统要求-68-12.3施工要点-72-12.4设备安装-75-12.5系统调试-79-12.6系统检测-85-12.7系统验收-92-13.有线电视系统施工方案-93-13.1系统概述-93-13.2安装和施工-94-13.3系统调试-98-13.4系统验收-99-14.读者咨询系统施工方案-99-14.1系统概述-99-14.2施工方案-101-15.电话交换系统施工方案-101-15.1系统概述-101-15.2施工方案-101-15.3系统调试-102-技术规范《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16-2008;《图书馆建筑设计规范》GBJ38—99;《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GB50116-98;《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50311-2007;《有线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50200-94;《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GB50348-2004;《入侵报警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50394-2007;《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50395-2007;《出入口控制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50396-2007;-101- 《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GB50343-2012;《建筑防火封堵应用技术规程》CECS154:2003;选用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00DX001《建筑电气工程设计常用图形和文字符号》04X501《火灾报警及消防联动》06SX503《安全防范系统设计与安装》08D800-1~8《民用建筑电气设计与安装》《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2006《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50311-2007《综合布线系统工程验收规范》GB50312-2007《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工程系统设计规范》GB/T50311-2000《有线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50200-94《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50395-2007《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GB50348-2004《入侵报警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50394-2007《入侵报警系统技术要求》GB/T368-2001《出入口控制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50396-2007《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GB50343-2004《电子信息系统机房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462-2008《电子计算机房设计规范》GB50174-2007《智能建筑工程验收规范》GB50339-2003《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08年版)《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J19-87《工业自动化仪表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J93-86《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18883-2002-101- 第X章弱电系统安装及施工系统包括:1、综合布线系统2、能源管理系统3、视频监控系统4、门禁系统5、入侵报警系统6、校园一卡通系统7、信息发布系统8、电梯五方对讲系统9、会议系统10、智能化广播系统11、楼宇自控系统12、有线电视系统13、读者咨询系统14、电话系统1.综合布线系统施工方案1.1系统概述本工程综合布线设备间机房设在地下一层数据中心机房,与校园核心机房进行数据交换。线路由机房配线架采用金属槽盒分别给设置在各楼层弱电小间配线架配线。系统布线主要分为工作区子系统、配线子系统、干线子系统、设备间子系统、进线间子系统。工作区数据点的设置:1)在各阅览区、教师研修室、多媒体阅读区、培训室、休闲区、网络文献检索区、多媒体阅读区、电子查询区等读者阅读使用区域均设置无线网络。-101- 2)在多媒体阅读区,网络文献检索区阅览桌的桌面设置数据插座,按每个位子设置一个。3)会议室每间设置2个有线出线口。4)在所有电梯口墙面处、为挂置液晶电视和电子宣传屏设有数据点。5)在自助复印一体机设备处设有数据点。系统组成综合布线是在建筑物内或建筑物群之间的信息传输通道,系统组成包括:传输介质、相关连接硬件(如配线架、连接器、插座、插头、适配器)以及电气保护设备等。综合布线系统是开放式星型拓扑结构,可划分成六个部分:工作区、配线子系统、干线子系统、设备间、管理。本工程综合布线系统为E级(6类,250MHz)。系统功能1)系统采用开放式结构,为星型网络拓扑结构,能适应不断发展的网络技术的需求,能支持综合信息传输和连接(计算机数据通信、话音通讯、图像传输以及各种控制信号的通信等多种应用类型)。2)系统采用模块化结构,保证系统能很容易的扩充和升级。系统中任何一个信息点都能够连接不同类型的计算机设备和其他信息设备。对任一个分支单元的改动都不会影响系统的其他单元。3)系统的冗余度,保证系统工作区布线的灵活性、扩充和升级,适应发展的需求。4)系统设有电子配线架装置,能够有效的进行线路故障分析、检测和隔离,并迅速找到故障点加以排除。5)所有室内线缆防护套均采用符合IEC60754标准的低烟无卤材料,并满足相应的防火等级。1.2系统要求1.2.1干线子系统1)干线子系统作为综合布线系统的主干线,连接各层布线间和机房。2)网络机房与各层布线间之间的数据主干采用万兆多模光纤。3)每48个数据插座配置2芯光缆。-101- 4)语音主干线采用三类UTP大对数CMR以上级别阻燃级电缆,支持各类语音的应用,包括数字话机、模拟话机、传真机等,并通过跳线管理可灵活配置楼内低速数据网络、语音网络及远程通信信道等。1.2.2设备布线间:综合布线机房设在地下一层。网络中心布线间和网络核心设备位于综合布线机房内,数据大对数电缆在综合布线机房汇接。楼层布线间均匀分布在每个楼层,数据和语音共用。1.2.3综合布线系统要求采用标准模块化的接插件,除机房内主语音配线架、布线间语音主干线的三类UTP大对数电缆接线外,其余跳线均采用快接式。1.2.4系统性能要求1)综合布线系统要求符合ISO/IEC11801:2002EC2.06类UTP最新的国际标准,全系统整体信道带宽性能要能支持千兆以上的数据传输。2)网络系统主干采用万兆光纤布线标准,符合基于光缆的10G以太网标准IEEE802.3ae。3)水平布线采用六类铜缆和光纤布线标准,铜缆支持基于千兆以太网标准IEEE802.3ab。同时满足基于铜缆的以太网供电传输标准IEEE802.3af。4)能够适应较复杂的空间使用环境,保证不受高频电气设备、空间电磁波辐射干扰,并保证在系统中传输的各类信号之间互不干扰。5)综合布线系统产品应是标准化产品,必须为全系列产品,端到端只允使用同一种类的产品,包括各种线缆、配线架、模块和面板、跳线、连接器等。6)出线插座墙面出线时,底边距地0.3m(有架空地板的房间,底边距架空地板0.3m)。干线子系统及公共区集中配出的配线子系统采用线槽敷设,每个双口信息点穿SC20热镀锌钢管,每个单口信息点穿SC15热镀锌钢管。1.2.5线路敷设要求:(1)平面图中1根六类UTP电缆(至单口面板)穿SC15管,2、3根六类UTP电缆穿SC20管,4根六类UTP电缆穿SC25管。(2)UTP电缆不允许接续,线缆布放长度应有冗余。在配线架处的预留长度一般为4m~6m,工作区为0.4m~0.6m,光缆在设备端预留长度一般为6m~10m。(3)电缆进入建筑物时,应采取过压、过流保护装置并符合相关规定,其进楼金属管道就近进行等电位联结。布线系统的配线柜、配线架应进行接地及等电位联结。8)为避免由于燃烧时释放出的卤素有毒气体对人员损害。所有室内线缆防护套均采用符合IEC60754标准的低烟无卤材料,并满足相应的防火等级。9)系统所有器件、设备均由承包商负责深化并成套供货、安装、调试-101- 1.2施工工序流程1.3施工要点1.3.1施工准备工作1、在设备材料进场后必须进行现场检测验收,检查如下:器材检验一般要求如下:工程所用缆线、器材型式、规格、数量、质量在施工前应进行检查,无出厂检验证明材料与设计不符者不得在工程中使用。经检验的器材应做好记录,对不合格的器件应单独存放,以备核查与处理。工程中使用的缆线、器材应与订货合同或封存的产品在规格、型号、等级上相符。备品、备件及各类资料应齐全。缆线的检验要求如下:工程使用的电缆、电线和光缆型式、规格应符合设计的规定和合同要求。电缆所附标志、标签内容应齐全、清晰。-101- 电缆外护线套需完整无损,电缆应附有出厂质量检验合格证。如用户要求,应附有本批量电缆的技术指标。光缆开盘后应检查光缆外表有无损伤,光缆封头是否良好,并应检查光缆合格证及检验测试数据。并进行衰减及长度测试,看是否光纤衰减是否符合要求及有无断纤现象存在。光纤接插软线,两端的活动连接头端面应装有合适的保护盖帽。光、电缆交接设备的编排及标志名称应与设计相符,各类标志名称应统一,标志位置准确、清晰。2、在安装工程之前,必须对建筑和环境条件进行检查,具备下列条件方可开工:土建工程的预留暗管、地槽和孔洞的数量、位置、尺寸均应符合工艺设计要求;接地电阻和防静电措施应符合要求。3、弱电间环境要求根据设计规范和工程的要求,对建筑物的垂直通道的楼层及弱电间应做好安排,并应检查其建筑和环境条件是否具备。应留好弱电间垂直通道电缆孔孔洞,并应检查水平通道管道或电缆和环境条件是否具备。1.3.2管线敷设1、管道施工检查进场的金属管道,金属管应符合设计文件的规定,表面不应有穿孔、裂缝和明显的凹凸不平,内壁应光滑,不允许有锈蚀。在易受机械损伤的地方和在受力较大处直埋时,应采用足够强度的管材。管煨弯可采用冷煨和热煨法,管径20mm及其以下可采用手扳煨管器,管径25mm及其以上使用液压煨管器;箱体装应牢固平整,开孔整齐并与管径项吻合,要求一管一孔不得开长孔,铁制盒、箱严禁用电气焊开孔;-101- 在配管时,根据实际需要长度,对管子进行切割。管子的切割可使用钢锯、管子切割刀或电动切管机,严禁用气割。管子和管子连接,管子和接线盒、配线箱的连接,都需要在管子端部进行套丝。套丝时,先将管子在管钳上固定压紧,然后在套丝,套完后应立即清扫管口,将管口端面和内壁的毛刺锉光,使管口保持光滑。管路敷设应牢固通畅,禁止做拦腰管或拌脚管;管子进入箱盒处顺直,在箱盒内露出的长度小于5mm;在敷设时,应尽量减少弯头,每根管的弯头不应超过3个,直角弯头不应超过2个,并不应有S弯出现。金属管的弯曲一般都用弯管进行。先将管子需要弯曲部位的前段放在弯管器内,焊缝放在弯曲方向背面或侧面,以防管子弯扁,然后用脚踩住管子,手板弯管器,便可得到所需要的弯度。暗管管口应光滑,并加有绝缘套管,管口伸出部位应为25-30mm。金属管连接应牢靠,密封应良好,两管口应对准。套接的短套管或带螺纹的管接头的长度,不应小于金属管外径的2.2倍。金属管的连接采用短套接时,施工简单方便;采用管接头螺纹连接则较美观,可保证金属管连接后的强度。金属管进入信息插座的接线盒后,暗埋管可用焊接固定,管口进入盒内的露出长度应小于5mm。明设管应用锁紧螺母或带丝扣管帽固定,露出锁紧螺母的丝扣为2-4扣。金属管的暗设应符合下列要求:1)、预埋在墙体中间的金属管内径不宜超过50mm,楼板中的管径宜为15-25mm,直线布管30mm处设置暗线盒。2)、敷设在混凝土、水泥里的金属管,其它基应坚实、平整、不应有沉陷,以保证敷设后的线缆安全运行。3)、金属管连接时,管孔应对准,接缝应严密,不得有水泥、沙浆渗入。管孔对准、无错位,以免影响管、线、槽的有效管理,保证敷设线缆时穿设顺利。4)、金属管道应有不小于0.1%的排水坡度。5)、建筑群之间金属管的埋设深度不应小于0.7m;在人行道下面敷设时,不应小于0.5m。6)、金属管内应安置牵引线或拉线。7)、金属管的两端应有标记,表示建筑物、楼层、房间和长度。管路应做整体接地连接,采用跨接方法连接;过路部分采用110镀锌钢管直埋施工。应详细填写隐蔽工程记录并归档。-101- 2、线路敷设参加施工的人员应遵守以下几点:1)、穿着合适的衣服;2)、使用安全的工具;3)、保证工作区的安全;4)、制定施工安全措施;根据设计图确定出安装位置,从始端到终端(先干线后支线);线缆剥线处理:使用斜口钳在塑料外衣上切开“1”字型长的缝;割去无用的电缆外衣。管内配线要求:管线施工前应消除管内的污物和积水;缆线布放前应核对型号规格、程式、路由及位置与设计规定相符。在同一管内包括绝缘在内的导线截面积总和应该不超过内部截面积的40%;缆线的布放应平直、不得产生扭绞,打圈等现象,不应受到外力的挤压和损伤;缆线在布放前两端应贴有标签,以表明起始和终端位置,标签书写应清晰,端正和正确;电源线、信号电缆、对绞电缆、光缆及建筑物内其他监控系统的缆线应分离布放。各缆线间的最小净距应符合设计要求;缆线布放时应有冗余。在交接间,设备间对绞电缆预留和度,一般为3至6米;工作区为0.3至0.6米;光缆在设备端预留长度一般为5至10米;有特殊要求的应按设计要求预留长度;缆线布放,在牵引过程中,吊挂缆线的支点相隔间距不应大于1.5m;布放缆线的牵引力,应小于缆线允许张力的80%,对光缆瞬间最大牵引力不应超过光缆允许的张力。在以牵引方式敷设光缆时,主要牵引力应加在光缆的加强芯上;电缆垂直敷设时,在缆线的上端和每间隔1.5m处,应固定在支架上,水平敷设时,直接部份间隔距施3~5m处设固定点。在缆线的距离首端、尾端、转弯中心点处300~500mm处设置固定点;管内缆线应顺直,尽量不交叉、转弯处应绑扎固定。4对对绞电缆以24根为束,25对或以上主干对绞电缆、光缆及其他信号电缆应根据缆线的类型、缆径、缆线芯数为束绑扎。绑扎间距不宜大于1.5m,扣间距应均匀、松紧适应。应详细填写隐蔽工程记录并归档。完成布线后要采用专用测试设备FULK-4000进行链路测试。保证所有信息点达到6类线路标准。光缆采用专用测试设备OTDR进行测试。-101- 1.3.3设备安装施工前应对所安装的设备外观、型号规格、数量、标志、标签、产品合格证、产地证明、说明书、技术文件资料进行检验,检验设备是否选用厂家原装产品,设备性能是否达到设计要求和国家标准的规定;六类模块化配线架的端接:首先把配线板按顺序依次固定在标准机柜的垂直滑轨上,用螺钉上紧。在端接线对之前,首先要整理线缆。用带子将线缆缠绕在配线板的导入边缘上,最好是将线缆缠绕固定在垂直通道的挂架上,这可保证在线缆移动期间避免线对的变形。从右到左穿过线缆,并按背面数字的顺序端接线缆;对每条线缆,切去所需长度的外皮,以便进行线对的端接;对于每一组连接块,设置线缆通过末端的保持器(或用扎带扎紧),这使得线对在线缆移动时不变形;当弯曲线对时,要保持合适的张力,以防毁坏单个的线对;对捻必需正确地安置到连接块的分开点上。这对于保证线缆的传输性能是很重要的;开始把线对按顺序依次放到配线板背面的索引条中,从右到左的色码依次为紫、紫/白、橙、橙/白、绿、绿/白、蓝、蓝/白;用手指将线对轻压到索引条的夹中,使用打线工具将线对压入配线模块并将伸出的导线头切断,然后用锥形钩清除切下的碎线头。将标签插到配线模块中,以标示此区域。110配线架的端接:第1个110配线架上要端接的24条线牵拉到位,每个配线槽中放6条双绞线。左边的线缆端接在配线架的左半部分,右边的线缆端接在配线架的右半部分。在配线板的内边缘处将松弛的线缆捆起来,保证单条的线缆不会滑出配线板槽,避免线缆束的松弛和不整齐。在配线板边缘处的每条线缆上标记一个新线的位置。这有利于下一步在配线板的边缘处准确地剥去线缆的外衣。拆开线缆束并握紧住,在每条线缆的标记处划痕,然后将刻好痕的线缆束放回去,为盖上110配线板做准备。当4个缆束全都刻好痕并放回原处,用螺钉安装110配线架,并开始进行端接(从第一条线缆开始);在刻痕处外最少15cm处切割线缆,并将刻痕的外套滑掉;沿着110配线架的边缘将“4”对导线拉进前面的线槽中;拉紧并弯曲每一线对使其进入到索引条的位置中去,用索引条上的高齿将一对导线分开,在索引条最终弯曲处提供适当的压力使线对的变形最小。当上面两个索引条的线对安放好,并使其就位及切割后,再进行下面两个索引条的线对安置。在所有4个索引条都就位后,再安装110连接模块。-101- 信息插座端接:信息插座应牢靠地安装在平坦的地方,外面有盖板。安装在活动地板或地面上地信息插座,应固定在接线盒内。插座面板有直立和水平等形式;接线盒有开启口,应可防尘。安装在墙体上的插座,应高出地面30cm,若地面采用活动地板时,应加上活动地板内净高尺寸。固定螺钉需拧紧,不应有松动现象。信息插座应有标签,以颜色、图形、文字表示所接终端设备的类型。本系统采用TIA/EIA568A标准接线。信息插座分为单孔和双孔,每孔都有一个8位/8路插针。这种插座的高性能、小尺寸及模块化特点,为设计综合布线提供了灵活性。它采用了标明多种不同颜色电缆所连接的终端,保证了快速、准确的安装。快速安装工序如下:a.从信息插座底盒孔中将双绞电缆拉出约20-30cm;b.用环切器或斜口钳从双绞电缆剥除10cm的外护套;c.取出信息模块,根据模块的色标分别把双绞线的4对线缆压到合适的插槽中;d.使用打线工具把线缆压入插槽中,并切断伸出的余缆;e.将制作好的信息模块扣入信息面板上,注意模块的上下方向;f.将装有信息模块的面板放到墙上,用螺钉固定在底盒上;g.为信息插座标上标签,标明所接终端类型和序号。安装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及施工图纸要求;底座安装应牢固,应按设计图的防水、防潮,防震、防静电要求进行施工;机房内机柜的安放应竖直,柜面水平,垂直偏差不大1‰,水平偏差不大于3mm,机柜之间缝隙不大于1mm;机台表面应完整,无损伤,螺丝坚固,每平方米表面凹凸度应小于1mm;机内接插件和设备接触可靠;机内接线应符合设计要求,接线端子各种标志应齐全,保持良好;台内配线设备,接地体,保护接地,导线截面,颜色应符合设计要求;所有机柜应设接地端子,并良好连接接入大楼接地端排。所有设备应由专业工程师按产品安装手册安装。安装完的设备应及时填写工程设备安装表格,并存档。-101- 1.4系统调试六类线缆传输的认证测试:1)、认证测试标准:EIA/TIA568A《商业建筑电信布线标准》TSB-67《现场测试非屏蔽双绞电缆布线测试传输性能技术规范》ISO/IEC11801:1995(E)国际布线标准2)、认证测试模型为了测试UTP布线系统,水平连接应包含信息插座/连接器、转换点、90米UTP、一个包括两个接线块或插口的交接器件和总长10米的接插线。两种连接配置用于测试目的。基本连接包括分布电缆、信息插座/连接器或转换点及一个水平交接部件。这是连接的固定部分。信道连接包括基本连接和安装的设备、用户和交接跨接电缆。3)、认证测试参数:a.接线图(WireMap):这一测试是确认链路的连接,即确认链路导线的线对正确而且不能产生任何串绕(SplitPaires)。正确的接线图要求端到端相应的针连接是:1对1,2对2,3对3,4对4,5对5,6对6,7对7,8对8。b.链路长度(Lenght)如果线缆长度超过指标(如100米),则信号衰减较大。c.衰减(Attenuation)衰减是沿链路的信号损失度量。现场测试设备应测量出安装的每一对线的衰减最严重情况,并且通过将衰减最大值与衰减允许值比较后,给出合格(Pass)或不合格(Fail)的结论。d.近端串扰(NEXT)损耗NEXT损耗是测量一条UTP链路中从一对线到另一对线的信号耦合,是UTP链路的一个关键的性能指标。在一条典型的四对UTP链路上测试NEXT值,需要在每一对线之间测试,即:12/36,12/45,12/78,36/45,36/78,45/78。e.特性阻抗(Impedance)-101- 包括电阻及频率自1~100MHz间的电感抗及电容抗,它与一对电线之间的距离及绝缘体的电气特性有关。4)、测试工具:FLUK-4000。光纤传输通道测试:光纤测量参数1)、光纤的连续性进行连续性测量时,通常是把红色激光、发光二极管或者其他可见光注入光纤,并在光纤的末端监视光的输出。如果在光纤中有断裂或其他的不连续点,在光纤输出端的光功率就会减少或者根本没有光输出。光通过光纤传输后,功率的衰减大小也能表示出光纤的传导性能。如果光纤的衰减太大,则系统也不能正常工作。光功率计和光源是进行光纤传输特性测量的一般设备。2)、光纤的衰减光纤的衰减主要是由光纤本身的固有吸收和散射造成的。衰减系数应在许多波长上进行测量,因此选择单色仪作为光源,也可以用发光二极管作为多模光纤的测试源。3)、光纤的带宽带宽是光纤传输系统中重要参数之一,带宽越宽,信息传输速率就越高。在大多数的多模系统中,都采用发光二极管作为光源,光源本身也会影响带宽。这是因为这些发光二极管光源的频谱分布很宽,其中长波长的光比短波长的光传播速度要快。这种光传播速度的差别就是色散,它会导致光脉冲在传输后被展宽。4)、测试工具:OTDR。系统内所有安装调测信息应详细记录入档案。1.5系统验收 -101- 一般规定1、配线时,相线与零线的颜色应不同;同一机房或设备间相线(L )颜色应统一,零线(N)宜用蓝色,保护线(PE )必须用黄绿双色线。过流一般铜芯线为6A/平方,铝芯线为:3A/平方,计算电源供电线缆的粗细可以此标准计算。 2、导线间和导线对地间电阻必须大于0.5M Ω。3 、所有线路必须全程穿管或走线槽,不便于管或走线槽的部位应给采取适当的保护措施,并且布线要美观大方、横平坚直、劳固结实。4、直线管的管径利用率应为50%~60% ,弯管的管径利用率应为40%~50%。5、所布线路上存在局部干扰源,且不能满足最小净距离要求时,应采用钢管。6、暗管直线敷设长度超过30米时,中间应加装过线盒。7、暗管必须弯曲敷设时,其路由长度应≤ 15 米,且该段内不得有S弯。连续弯曲超过2次时,应加装过线盒。所有转弯处均用弯管器完成,为标准的转弯半径。不得采用国家明令禁止的三通四通等。8、暗管弯曲半径不得小于该管外径的6~10 倍。光缆一般不得小于管径10-15倍并且缆尾必须缠上电胶布。9、在暗管孔内不得有各种线缆接头。10、电源线配线时,所用导线截面积应满足用电设备最大输出功率。11、电线与暖气、热水、煤气管之间的平行距离不应小于300mm,交叉距离不应小于100mm。12、穿入配管导线的接头应设在接线盒内,接头搭接牢固,涮锡并用绝缘带包缠应均匀紧密。13、、暗盒均应该加装螺接以保护线路。 14、光缆的机设备端预留长度一般小于5-10米,视频电缆到摄像机的预留长度不小于60CM-100CM。二、主要材料质量要求 1、分体设备、器材的规格、型号应符合设计要求及国家现行电器产品标准的有关规定。  ① 电源线:根据国家标准,单个电器支线、开关线用标准1.5平方毫米线,主线用标准2.5平方毫米线;空调插座用4毫米平方线;  ② 背景音乐线:标准2 × 0.3 平方毫米线-101-  ③ 环绕音响线:标准100-300芯无氧铜④ 视频线:不低于75-4标准 ⑤ 网络线:六类UTP双绞线 ⑥ 有线电视线:75欧姆宽带同轴电缆 ⑦防盗及其它控制线:RVV 4×0.5 平方毫米线 2、设备器材包装应完好,材料外观不应有破损,附件、备件应齐全。 3、塑料电线保护管及接线盒、各类信息面板必须是阻燃型产品,外观不应有破损及变形。 4、室外设备连接电缆时,必须从设备的下部进线 5、金属电线保护管及接线盒外观不应有折扁和裂缝,管内应无毛刺,管口应平整。 6、通信系统使用的终端盒、接线盒与配电系统的开关、插座,选用与各设备相匹配的产品。 7、电源的安装 ① 电源插座间距不大于3m,距门道不超过1.5m,距地面30cm ② 所有插座距地高度30cm  ③ 开关安装距地1.2~ 1.4m,距门框0.15~ 0.2m。8、电源线配线时,所用导线截面积应满足用电设备的最大输出功率。 9、暗盒接线头留长30厘米,所有线路应贴上标签,并表明类型、规格、日期和工程负责人。 10、穿线管与暗盒连接处,暗盒不许切割,须打开原有管孔,将穿线管穿出。穿线管在暗盒中保留5毫米。 11、暗线敷设必须配管。12、电源线与通讯线不得穿入同一根管内。13、电源线及插座与电视线、网络线、音视频线及插座的水平间距不应小于500mm。 14、穿入配管导线的接头应设在接线盒内,接头搭接应牢固,绝缘带包缠应均匀紧密、暗盒高度的确定:暗盒的高度与原强电插座一致,背景音乐调音开关的高度应与原强电开关的高度一致。若有多个暗盒在一起,暗盒之间的距离至少为10mm。 15、线槽外观要求:横平竖直,大小均匀。  16、线槽线管的固定-101-  ① 地面PVC管要求每间隔一米必须固定; ② 槽PVC管要求每间隔两米必须固定;③ 墙槽PVC管要求每间隔一米必须固定。验收相关1、竣工技术文件要保证质量,做到外观整洁、内容齐全、数据准确。2、竣工技术文件应满足如下要求:(1)工程竣工以后,施工单位应在工程验收以前,将工程竣工技术资料一式三份交给建设单位。(2)综合布线系统工程的竣工技术资料应包括以下内容:1)安装工程量;2)工程说明;3)设备、器材明细表;4)竣工图纸(为施工中更改后的施工设计图);5)测试记录;6)系统如采用微机设计、管理、维护、监测,应提供程序清单和用户数据文件,如磁盘、操作说明等文件;7)工程变更、检查记录及施工进程中,需要更改设计或采用相关措施,由建设、设计、施工单位之间认可的双方洽商记录;8)随工验收记录;9)隐蔽工程签证。在验收中发现不合格的项目,应由验收机构查明原因,分清现任,提出解决办法。3、验收报告工程总体验收完成后初具验收报告。1.能源管理系统施工方案2.1系统概述能源管理系统采用分层分布式系统体系结构,对建筑的电缆、水等各分类能耗数据进行采集、处理,并分析建筑能耗状况,实现建筑节能应用等。-101- 2.2系统组成能源管理系统体系组成结构示意图本系统包括控制层、操作层和管理层三大部分。控制层:由传感器/电表等监控设备、各系统接口、过程/楼宇控制系统、可编程控制器、开关设备及移动终端数据等组成。操作层:由故障/报警管理、复合管理、操作和控制系统组成。管理层:由商业能源管理的能源管理、预测、能源调度模块;成本管理的排放、能源计价、能源及原材料平衡模块;监控与报表管理的各外部系统接口、能源报表系统等组成。2.2施工方案本系统以综合布线作为网络平台,施工范围仅为管线敷设和配合系统调试部分,不含前后端设备,施工方案详见综合布线系统,本结不再诉述。-101- 1.安全技术防范系统3.1系统概述1、安全防范综合管理系统1.1.包括视频监控系统、入侵报警系统、出入口控制系统、电子巡查系统等安防系统,需集成为一个平台,使各个系统互相联动。1.2.需集成的各系统通过网关或网桥及相关硬件,与楼中的其他安全防范系统直接联网通信,并提供集成软件,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信息共享、联动控制等集成功能,以提高建筑安全性。1.3.在进行该部分系统集成时,必须符合公安部门的相关政策与规定。1.4.建筑安全防范系统集成后的主要功能需求如下:1)入侵报警集成系统(1)在安防集成管理计算机上,可与安全防范控制中心同步实时监视安全防范系统与入侵报警系统主机、各种入侵探测器/报警探头和手动报警器等的运行、故障、报警、撤防和布防状态,并以动态图像报警平面图和表格等形式实时显示;(2)硬件与口令数据加密等软件手段,确保数据流及系统的安全性;(3)与安保系统通信必须遵循国际标准ISO-16484标准,应提供与当地保安监控中心互联所必须的标准通信接口和特殊接口协议;(4)现信息共享,并与出入口控制等相关子系统之间自动完成联动控制;(5)发生入侵时,能准确报警,并以图像方式实时向管理者发出警示信息,直至管理者做出反应;(6)安防集成管理计算机上,经授权的操作者可以向入侵报警系统发出控制命令,进行保安设防/撤防管理,同时存储记录;2)视频监控集成系统(1)在集成管理计算机上,可实时监视视频监控系统主机、按规范要求安装的各种摄像机的位置、状态与图像信号的视频监控平面图;(2)通过硬件与软件手段,确保数据流及系统的安全性;(3)视频监控系统必须遵循国际标准ISO-16484通信标准,应提供与当地保安监控中心互联所必须的通信接口和特殊接口协议;(4)当发现入侵者时,能准确报警,并以报警平面图和表格等形式显示;-101- (5)报警时,立即快速将报警点所在区域的摄像机自动切换到预制位置及其显示器,同时进行录像,并弹现在安防集成管理计算机上;(6)出入口控制等子系统之间实现联动控制,并以图像方式实时向管理者发出警示信息,直至管理者做出反应;(7)安防集成管理计算机上,操作者可操控权限内的任何一台摄像机或观察权限内的显示画面,还可利用鼠标在电子地图上对电视监控系统进行快速操作;(8)提供协调控制与集成所需的其他数据和图像等信息。3)出入口控制集成系统(1)在安防集成管理计算机上,可实时监视出入口控制系统主机、各种入侵出入口的位置和系统运行、故障、报警状态,并以报警平面图和表格等方式显示所有出入口控制的运行、故障、报警状态;(2)在安防集成管理计算机上,经授权的用户可以向出入口控制系统发出控制命令,操纵权限内任一扇门出入口控制锁的开闭,进行保安设防/撤防管理,同时存储记录;(3)通过硬件与口令数据加密等软件手段,确保系统安全性;(4)通信遵循国际标准ISO-16484标准,提供保安监控中心必须的标准通信接口和信息;(5)能实现信息共享,并自动与消防等相关子系统联动,如当消防系统出现报警时,出入口控制子系统受到救灾指令后,自动解除该火灾区域疏散通道上的出入口控制,开启相关电磁门,以利于人员的逃离和消防员的救火;(6)当发生事故时,准确报警,并以图像方式实时向管理者发出警示信息,直到管理者做出反应;(7)提供协调控制与集成所需的其他数据和图像等信息,可扩展功能,兼起考勤管理系统作用。4)一卡通系统(1)非接触式一卡通是一种典型的系统集成应用,同时实现出入口控制管理、电子巡查管理、身份管理、考勤管理、电子消费等多项功能,具备身份认证加密传输、数据鉴别等系列作用;(2)可实现上述出入口控制系统的全部功能,包括在总集成管理中的集成功能;(3)可实现上述电子巡查系统的全部功能,包括在总集成管理中的集成功能;-101- (4)发生事故时,可准确报警,并以图像方式实时向管理者发出警示信息,直到管理者做出反应;(5)可及时提取、统计、分析、处理相关各弱电系统的信息,为物业综合管理提供实现各个弱电子系统之间实时联动及优化控制的良好服务平台。1.5.安防集成后需与楼内其他系统实现总集成。1.视频监控系统施工方案4.1系统概述1、监控中心:本工程的安防监控中心设在地下一层,设备包括视频存储器、监视器、视频电视、摄像机及附属设备、操作键盘和屏幕等。2、现场摄像机的设置点位1)彩色半球摄像机:在所有楼出入口、重要机房通道、各层楼梯间出入口、电梯厅出入口、屋顶机房层设置摄像机。2)电梯专用摄像机:在各电梯轿厢内,门侧顶部安装,全天监测进出人员情况,其输出图像显示楼层信息及电梯运行状态信息。3)室外全方位摄像机:在建筑室外周界处设置,全天监测办公楼外进出人员及周围情况。4.2系统要求1、功能需求:系统根据楼内的使用功能及甲方提出的安全防范要求,对需视频监控的场所、部位、通道等进行实时有效的视频监视,并具有图像显示、记录与回放的功能。2、系统特点:视频监控系统根据不同功用需求,采用不同的监视摄像机,监视不同的对象,并在设定的条件下进行工作,分为全天候、固定时间、随时报警起动等不同工作状态,以确保系统的防护安全与及时性,做到监视无死角;本系统与电子巡查系统、入侵报警系统相结合,有效地组成办公楼的安全防范监测工作。3、图像记录功能满足以下要求:1)画面上有摄像机的编号、部位、地址和时间、日期显示。2)回放效果满足原始资料的完整性。3)报警录像可提供报警前的图像记录。-101- 4)文字显示为简体中文。操作员按用户自定义的区域或预定顺序快速选择摄像机而非通过编号选择摄像机(组切、群切),以提高操作效率。系统可以设置安全巡更路由,使切换序列可以跟踪工作人员的巡逻过程。4、模拟复合视频信号符合以下规定:1)视频信号输出幅度:1VP-P±3dBVBS。2)实时显示黑白电视水平清晰度:≥420TVL。3)实时显示彩色电视水平清晰度:≥330TVL。4)回放图像中心水平清晰度:≥220TVL。5)黑白电视灰度等级:≥8。6)随机信噪比:≥37dB(黑白),≥36dB(彩色)。5、数字信号符合以下规定:1)单路画面像素数量:≥640x480像素。2)单路显示基本帧率:≥25帧/秒6、按图像质量主观评价五级损伤制,监视图像质量不应低于4+级,回放图像质量不应低于3+级,在显示屏上能有效识别目标。7、所有摄像机的电源均由控制室统一供电。主机自带UPS电源,工作时间≥20分钟。8、系统控制方式为编码控制。9、摄像机采用CCD电荷耦合式摄像机,带自动增益控制、逆光补偿、电子高亮度控制等。10、系统采用模拟视频摄像机+数字传输,中心主机系统采用全数字方式,所有视频信号可手动/自动切换。11、所有摄像点能同时录像,并具有防篡改功能,容量不低于动态录像储存15天的空间,并可随时提供调阅及快速检索,图像应包含摄像机机位、日期、时间等。图像分辨率不低于640x480像素。12、监视器应为专用监视器。13、系统各部分信噪比指标分配应符合:摄像部分:40dB;传输部分:50dB;显示部分:45dB。14、设备安装及管线敷设:1)室内摄像机安装高度:走道内安装在吊顶下,无吊顶处底距地2.5m。室外摄像机底距地3.5m。-101- 2)由竖井至末端点位的公共区采用金属槽盒敷设,由金属槽盒引至普通监视点设2SC20热镀锌钢管,引至带云台监视点设3SC20热镀锌钢管。4.3施工工序流程系统管路及线缆敷设施工→监控台、操作台安装→中心设备安装→摄像机及信号传输设备安装→系统调试及试运行→竣工验收4.4施工要点4.4.1施工准备1、材料准备1.1前端设备:主要包括矩阵主机、控制键盘、长时延录像机(或硬盘录像机)、画面分割器、监视器、控制器、计算机、打印机等。此类设备均为定型产品,根据设计要求选用相应设备。必须附有产品使用说明书、合格证及有关的技术文件和3C认证标识。产品安装前,必须依据出厂的图纸或技术文件进行全部通电检查,并记录结果,合格后方可安装。1.2信号处理设备:包括光电转换器、信号放大器、视频分配器等。应根据设计要求选用标准系列产品,并附有产品使用说明书、合格证及相关的技术文件和3C认证标识。产品安装前,必须依据出厂的图纸或技术文件进行通电检查,并记录结果。1.3传输部分:包括分线箱、控制器、电线电缆、光缆等。必须符合设计要求的规格型号,有产品合格证及3C认证标识。1.4终端设备:主要包括摄像机、镜头、云台、护罩、支架、等设备。选用时应根据设计要求的规格型号,并附有产品使用说明书及合格证,且有3C认证标识。安装使用前,应经过全部检查(包括外观及性能检查),方可安装。1.5镀锌材料:有机螺丝、平垫、弹簧垫圈、金属膨胀螺栓、金属软管。1.6其它材料:塑料胀管、接线端子、钻头、焊锡、焊剂、绝缘胶布、塑料胶布、各类插头等。2、机具设备2.1手电钻、冲击钻、克丝钳子、剥线钳、电工刀、电烙铁、一字改锥、十字改锥、尖嘴-101- 钳、偏口钳。2.2万用表、工具袋、梯子、水平尺、拉线、500V摇表、线坠。3、作业条件3.1机房内土建工程应内装修完毕,门、窗、门锁装配齐全完整。3.2机房内及外围的布线线缆沟、槽、管、盒、箱施工完毕。3.3机房内、弱电竖井以及建筑内公共部分等,各预留孔洞、预埋件的位置,线管的管径、管路的配置到位及管内预留钢丝等,均应符合设计施工要求。3.4终端位置的摄像机支架及管线,按设计要求敷设到位。3.5系统设备接线前,导线间绝缘电阻经摇测符合国家规范要求。4.4.2线缆敷设(1)必须按图纸进行敷设,施工质量应符合《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的要求。(2)施工所需的仪器设备、工具及施工材料应提前准备就绪,施工现场有障碍物时应提前清除。(3)根据设计图纸要求,选配电缆,尽量避免电缆的接续。必须接续对应采取焊接方式或采用专用接插件。(4)电源电缆与信号电缆应分开敷设。(5)敷设电缆时尽量避开恶劣环境。如高温热源和化学腐蚀区域等。(6)远离高压线或大电流电缆,不易避开时应各自穿配金属管,以防干扰。(7)有强电磁场干扰环境(如电台、电视台附近)应将电缆穿人金属管,并尽可能埋入地下。(8)电缆穿管前应将管内积水、杂物清除干净,穿线时宜涂抹黄油或滑石粉,进入管口的电缆应保持平直,管内电缆不能有接头和扭结,穿好后应做防潮、防腐等处理。(9)管线两固定点之间距离不得超过1.5m。(10)电缆应从所接设备下部穿出,并留出一定余量。(11)在电缆端作好标志和编号。(12)数据传输线缆敷设安装执行综合布线系统施工方案。-101- 4.4.2设备安装1、一般要求(1)按安装图纸进行安装。(2)安装前应对所装设备通电检查。(3)安装质量应符合《电气装置安装工程及验收规范》的要求。2、电缆敷设(1)必须按图纸进行敷设,施工质量应符合《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的要求。(2)施工所需的仪器设备、工具及施工材料应提前准备就绪,施工现场有障碍物时应提前清除。(3)根据设计图纸要求,选配电缆,尽量避免电缆的接续。必须接续对应采取焊接方式或采用专用接插件。(4)电源电缆与信号电缆应分开敷设。(5)敷设电缆时尽量避开恶劣环境。如高温热源和化学腐蚀区域等。(6)远离高压线或大电流电缆,不易避开时应各自穿配金属管,以防干扰。(7)有强电磁场干扰环境(如电台、电视台附近)应将电缆穿人金属管,并尽可能埋入地下。(8)电缆穿管前应将管内积水、杂物清除干净,穿线时宜涂抹黄油或滑石粉,进入管口的电缆应保持平直,管内电缆不能有接头和扭结,穿好后应做防潮、防腐等处理。(9)管线两固定点之间距离不得超过1.5m。(10)电缆应从所接设备下部穿出,并留出一定余量。(11)在电缆端作好标志和编号。3、支架、云台的安装(1)检查云台转动是否平稳、刹车是否有回程等现象,确认无误后,根据设计要求锁定云台转动的起点和终点。-101- (2)支架与建筑物、支架与云台均应牢固安装。所接电源线及控制线接出端应固定,且留有一定的余量,以不影响云台的转动为宜。安装高度以满足防范要求为原则。4、编码器的安装编码器应牢固安装在建筑物上,不能倾斜,不能影响云台(摄像机)的转动。5、摄像机的安装(1)安装前应对摄像机进行检测和调整,使摄像机处于正常工作状态(2)摄像机应牢固地安装在云台上,所留尾线长度以不影响云台(摄像机)转动为宜,尾线须加保护措施。(3)摄像机转动过程尽可能避免逆光摄像。(4)室外摄像机若明显高于周围建筑物时,应加避雷措施。(5)在搬动、安装摄像机过程中,不得打开摄像机镜头盖。(6)安装固定摄像机时,可参考以上要求。6、供电与接地(1)测量所有接地极电阻,必须达到设计要求。达不到要求时,可在接地极回填土中加入无腐蚀性的长效降阻剂或更换接地装置。(2)系统的防雷接地安装,应严格按设计要求施工。接地安装最好配合土建施工同时进行。4.5系统调试1、一般要求(1)电视监控系统调试应在系统施工结束后进行。(2)电视监控系统调试前应具备施工时的图纸资料和设计变更文件以及隐蔽工程的检测与验收资料等。(3)调试负责人必须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并由熟悉该系统的工程技术人员担任。(4)具备调试所用的仪器设备,且这些设备符合计量要求。(5)检查施工质量,做好与施工队伍的交接。-101- 2、调试前的准备工作(1)电源检测。接通控制台总电源开关,检测交流电源电压;检查稳压电源上电压表读数;合上分电源开关,检测各输出端电压,直流输出极性等,确认无误后,给每一回路通电。(2)线路检查。检查各种接线是否正确。用250V兆欧表对控制电缆进行测量,线芯与线芯、线芯与地绝缘电阻不应小于0.5M;用500V兆欧表对电源电缆进行测量,其线芯间、线芯与地间绝缘电阻不应小于0.5M。(3)接地电阻测量。监控系统中的金属护管、电缆桥架、金属线槽、配线钢管和各种设备的金属外壳均应与地连接,保证可靠的电气通路。系统接地电阻应于小40。3、摄像机的调试(1)闭合控制台、监视器电源开关,若设备指示灯亮,即可闭合摄像机电源,监视器屏幕上便会显示图像。(2)调节光圈(电动光圈镜头)及聚焦,使图像清晰。(3)改变变焦镜头的焦距,并观察变焦过程中图像清晰度。(4)遥控云台,若摄像机静止和旋转过程中图像清晰度变化不大,则认为摄像机工作正常。4、云台的调试(1)遥控云台,使其上下、左右转动到位,若转动过程中无噪音(噪音应小于50dB)、无抖动现象、电机不发热,则视为正常。(2)在云台大幅度转动时,如遇以下情况应及时处理。a.摄像机、云台的尾线被拉紧。b.转动过程中有阻挡物。如:解码器、对讲器、探测器等是否阻挡了摄像机转动c.重点监视部位有逆光摄像情况。5、系统调试(1)系统调试在单机设备调试完后进行。(2)按设计图纸对每台摄像机编号。(3)用综合测试卡测量系统水平清晰度和灰度。(4)检查系统的联动性能。(5)检查系统的录像质量。-101- (6)在现场情况允许、建设单位同意的情况下,改变灯光的位置和亮度,以提高图像质量。(7)在系统各项指标均达到设计要求后,可将系统连续开机24小时,若无异常,则调试结束。4.6系统验收一、系统的设备、部件、材料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① 应采用符合现行的国家和行业有关标准的定型产品; ② 系统采用设备和部件的视频输入和输出阻抗以及电缆的特性阻抗均应为75Ω,音频设备的输入、输出阻抗应为高阻抗或600Ω; ③ 系统选用的各种配套设备的性能及技术要求应协调一致并与报价单一致。 ④ 图象质量可按五级损伤制评定,图象质量不应低于4分; ⑤ 图象水平清晰度黑白电视系统不应低于400线,彩色电视系统不应低于270线;  二、系统的设计方案应根据下列因素确定: ①、根据系统的技术和功能要求,确定系统组成及设备配置; ②、根据建筑平面或实地勘察,确定摄像机和其它设备的设置地点; ③、根据监视目标和环境的条件,确定摄像机类型及防护措施; ④、根据摄像机分布及环境条件,确定传输电缆的线路路由。 三、摄像机的设置位置、摄像方向及照明条件应符合下列规定: 1、摄像机宜安装在监视目标附近不易受外界损伤的地方,安装位置不应影响现场设备运行和人员正常活动。安装的高度,室内宜距地面2.5~5m;室外应距地面3.5~10m,并不得低于3.5m。 2、电梯厢内的摄像机应安装在电梯厢顶部、电梯操作器的对角处,并应能监视电梯厢内全景。 3、摄像机镜头应避免强光直射,保证摄像管靶面不受损伤。镜头视场内,不得有遮挡监视目标的物体。 4、摄像机镜头应从光源方向对准监视目标,并应避免逆光安装四、验收相关(1)施工现场必须设一名现场工程师以指导施工进行,并协同建设单位做好隐蔽工程的检测与验收。-101- (1)电视监控系统工程竣工时,施工单位提交下列图纸资料:工程竣工图。设计更改文件。1.入侵报警系统施工方案5.1系统概述1、功能需求:入侵报警系统根据楼内的使用功能及甲方提出的防范管理要求,对设防区域的非法入侵、盗窃和破坏等,进行实时有效的探测与报警。2、系统特点:1)入侵探测器可根据实际需要设置不同时段、不同地点的报警功能,在设定区域进行探测,并与监视器进行联动,发现异常情况可随时报警并显示在监视屏幕。2)防盗系统主要针对一些与室外相接的楼层的设置,提供了快速反应和具有防误报能力,有效的对外窗进行防护。3、系统功能1)系统根据建筑特点,对楼内低层外墙、楼内重要部位部进行重点防范,不同的防范区域运用不同的防范手段,达到交叉管理,重点防范,并且系统能独立运行,可实现异地报警,并与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出入口控制系统等可靠联动,实时记录。2)系统采用集成式安全管理,实现系统的自动化管理与控制。3)系统能按时间、区域、防范部位任意编程设防和撤防。4)系统可对设备运行状态和信号传输进行检测,并对故障能及时报警。5)系统具有防破坏报警功能。6)系统能显示和记录报警部位和有关警情数据,并提供与其他子系统的控制接口信号。4、设置位置:1)微波和被动红外复合探测器设置在楼梯间出入口处及地下机房区走廊。探测器内设微处理器,对输入的红外和微波型号进行处理,用于晚上闭馆时间,一般人员不应进入的区域进行设定,并设与视频监控系统进行联动,有人出入时才录像,监测人员出入情况,及时发现问题防止不正常侵入。-101- 2)紧急按钮装置设置在各层服务台、馆长办公室、收银处,采用公共网络连接模式。紧急按钮安装在不引人注意的地方,使用方便,并具有防止误报警装置,在报警发生时只能由有权限的人用钥匙关掉。5.2系统要求1)探测设备电源由主机统一供给。2)每个报警点相互隔离,互不影响。任一探测器故障,应在安防控制中心发出声、光报警信号,并能自动调出报警平面,显示故障点位置。3)系统对报警事件具有记录功能。4)系统管线,每一点预留SC20热镀锌钢管。5.2施工流程系统管路及线缆敷设施工→控制台安装→中心设备安装→探测报警器安装→系统调试及试运行→竣工验收视频安防监控系统:系统管路及线缆敷设施工→监控台、操作台安装→中心设备安装→摄像机及信号传输设备安装→系统调试及试运行→竣工验收。5.3施工要点5.3.1施工准备入侵报警系统工程施工前应具备下列图纸资料:①探测器布防平面图、中心设备布置图、系统原理及系统连接图;②管线要求及管线敷设图;③设备、器材安装要求及安装图。5.3.2管线敷设(1)入侵报警系统布线,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电气装置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的要求;(2)入侵报警系统的各种导线,原则上应尽可能缩短;-101- (3)在管内穿线或槽内敷设导线,应在建筑抹灰及地面工程结束后进行。穿线前应将管内或槽内的积水及杂物清除干净,穿线时宜抹黄油或滑石粉,进入管内的导线应平直、无接头和扭结;(4)导线接头应有接线盒内焊接或用端子连接;(5)不同系统、不同电压等级、不同电流等级的导线,不应穿在同一管内或同一线槽内。(6)明装管线走向及安装位置应与室内装饰布局协调;(7)在垂直布线与水平布线的交叉处要加装分线盒,以保证接线的牢固和外观整洁;(8)当导线在地板下、天花板内或穿墙时,要将导线穿入管内;(9)在多尘或潮湿场所,管线接口应作密封处理;(10)一般管内导线(包括绝缘层)总面积不应超过管内截面的2/3;(11)管线两固定点之间的距离不能超过1.5m,下列部位应设置固定点: ①管线接头处; ②距接线盒0.2m处;③管线转角处。(12)在同一系统中应将不同导线用不同颜色标志或编号。如电源正端用红色,地端用黑色;共有信号线用黄色;地址信号线用白色等。在入侵报警系统中,地址信号线较多,可将每个楼层或每个防区的地址信号线用同一种颜色标志,然后逐个编号;(13)对每个回路的导线用500V兆欧表测量绝缘电阻,其对地绝缘电阻值不应小于20MΩ。5.3.3设备安装5.33..1入侵探测器的安装(1)入侵探测器安装前,要通电检查其工作状况,并做好记录;(2)入侵探测器的安装应符合《电气装置安装施工及验收规范》的要求;(3)探测器的安装应按设计要求及设计图纸进行;(4)室内被动红外探测器的安装应满足下列要求: 1)壁挂式被动红外探测器,应安装在与可能入侵方向成90°-101- 角的方向,高度为2.2m左右,并视防范具体情况确定探测器与墙壁的倾角;2)吸顶式被动红外探测器,一般安装在重点防范部位上方附近的天花板上,必须水平安装;3)楼道式被动红外探测器,必须安装在楼道终端,视场沿楼道走向,高度为2.2m左右;4)被动红外探测器一定要安装牢固,不允许安装在暖气片、电加热器、火炉等热源正上方;不准正对空调机、换气扇等物体;不准正对防范区内运动和可能运动的物体。防止光线直射探测器,探测器正前方不准有遮挡物。(5)室外红外探测器的安装应满足下列要求:1)安装牢固,发射机与接收机对准,使探测效果最佳;2)发射机与接收机之间不能有可能遮挡物,如:风吹树摇的遮档等;3)利用反射镜辅助警戒时,警戒距离应较对射时警戒距离要缩短;4)安装过程中注意保护透镜,如有灰尘可用镜头纸擦净。(6)微波—被动红外双技术探测器的安装应满足下列要求:1)壁挂式微波—被动红外双技术探测器应安装在与可能入侵方向成45°角的方位,高度为2.2m左右,并视防范具体情况,确定探测器与墙壁的倾角;2)吸顶式微波—被动红外双技术探测器,一般安装在重点防范部位上方附近的天花板上,必须水平安装;3)楼道式微波—被动红外双技术探测器,必须安装在楼道终端,视场正对楼道走向,高度为2.2m左右;4)探测器正前方不准有遮挡物和可能遮挡物;5)微波—被动红外双技术探测器的其他安装注意事项,可参考被动红外探测器的安装。(7)声控—振动双技术玻璃破碎探测器的安装应满足下列要求:1)探测器必须牢固地安装在玻璃附近的墙壁或天花板上;2)不能安装在被保护玻璃上方的窗帘盒上方;3)安装后应用玻璃破碎仿真器精心调节灵敏度。(8)磁开关探测器的安装应满足下列要求:-101- 1)磁开关探测器应牢固地安装在被警戒的门、窗上,距门、窗拉手边的距离不大于是150mm;2)舌簧管安装在固定的门、窗框上,磁铁安装在活动门、窗上,两者对准,间距在5mm左右为宜;3)安装磁开关探测器时,要避免猛烈冲击,以防舌簧管破裂。5.3.3.2报警控制器的安装(1)报警控制器的安装应符合《电气装置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的要求;(2)报警控制器安装在墙上时,其底边距地板面高度不应小于1.5m,正面应有足够的活动空间;(3)报警控制器必须安装牢固、端正。安装在松质墙上时,应采取加固措施;(4)引入报警控制器的电缆或导线应符合下列要求:1)配线应排列整齐,不准交叉,并应固定牢固;2)引线端部均应编号,所编序号应与图纸一致,且字迹清晰不易褪色; 3)端子板的每个接线端,接线不得超过两根;4)电缆芯和导线留有不小于20cm的余量; 5)导线应绑扎成束;6)导线引入线管时,在进线管处应封堵。(5)报警控制器应牢固接地,接地电阻值应小于4Ω;若采用联合接地装置,接地电阻应小于1Ω。接地应有明显标志。5.4系统测试5.4.1探测器的测试5.3.1.1对室内安装的探测器,必须保证探测器的安装角度,以确保最佳接收探测信号;5.3.1.2在探测范围内的不同位置进行全面的步行测试和调校,确保在探测区范围内的连续有效保护。-101- 5.3.1.3为防止因探测区域的雨、雾、雪及外罩堆积尘埃而引起信号损失,至少每年应对探测器清洗一次。5.4.2报警主机的调试5.3.2.1检测前端探测器的故障、交流供电失败、直流欠压和探测器的被拆等故障和破坏行为,并当发生该事件时向系统发出的报警信号。5.3.2.2通讯线路故障(短路、开路等)的模拟检查。5.3.2.3对各防区的地址与电子地图上显示的报警的地点和性质的一致性调试。5.3.2.4系统通过自动电话拨号器向设定的电话拨号功能的检查。报警系统的系统调试流程如下图所示:5.5系统验收(1)检测内容1)探测器的盲区检测,防动物功能检测;2)探测器的防破坏功能检测应包括报警器的防拆报警功能,信号线开路、短路报警功能,电源线被剪的报警功能;3)探测器灵敏度检测;4)系统控制功能检测应包括系统的布防、撤防功能,关机报警功能,系统后备电源自动切换功能等; 5)系统通信功能检测应包括报警信息传输、报警响应等功能;6)现场设备的接入率及完好率测试; -101- 7)系统的联动功能检测应包括报警信号对相关报警现场照明系统的自动触发、对监控摄像机的自动启动、视频安防监视画面的自动调入,相关出入口的自动启闭,录像设备的自动启动等; 8)报警系统管理软件(含电子地图)功能检测;9)报警信号联网上传功能的检测;10)报警系统报警事件存储记录的保存时间应满足管理要求。1.门禁系统施工方案6.1系统概述1、功能需求1)本工程在进、出图书馆所有出、入门、办公区、重要机房、设备间、各功能分区之间均设置出入口管理系统,同时对馆内非借出的图书实施防流失管理。2)系统对设防的区域进行位置、人员、时间上的实时记录和控制,并对意外情况进行报警。3)系统对持卡人员进行身份识别,根据持卡人的身份和持有卡所具有的权限,来设定持卡人在建筑物内可到达的地点。4)系统能独立运行,配置独立的I/O控制系统,并能与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视频监视系统、入侵报警系统联动。当发生火灾时与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联动控制,确保释放建筑物内的消防疏散通道、安全出口处的出入口控制装置。5)系统控制主机设在保安消防监控中心内,监控中心可对系统进行多级控制和集中管理。2、系统特点1)系统管理方式:本系统采用非接触式IC卡方式。对大楼内不同的区域和特定的通道进行进出管制,并进行实时联网记录监控。2)系统控制方式单门单控:单门单向控制,进门刷卡、出门按钮开门;双门单控:双门单向控制,进门刷卡、出门按钮开;-101- 3)系统组成:每个出入口控制点主要由控制器、读卡器、电控锁、出门按钮、门磁开关、紧急出门按钮及电源等组成。读卡器采用感应式,以感应卡为通行证,通过门磁感应器,控制门的开/关,同时管理主机将门开/关的时间、状态、门地址记录在管理机硬盘中予以保存。3、系统功能1)权限管理功能:进出通道时间的权限:对所需通道设置允许进出时间段。如下班后的某时间段,不允许人员出入某处区域,有特殊要求时,可经过批准,特殊处理。卡的权限可以根据需要由管理中心进行设定,合法用户可随时更新卡的信息,可设置持卡人拥有不同的权限,不同权限的人可进入的区域不同,也可以指定不同权限进入各个门的时效。2)实时监控功能:系统管理人员可以通过计算机实时查看每个出入口控制点人员的进出情况、每个设置出入口控制位置门的状态,也能在紧急状态下打开或关闭出入口控制点处的门。3)出入记录查询功能:系统可存储所有的进出记录、状态记录,可按不同的查询条件查询。如:某人在某个时间段,行动流程;某扇门在某个时间段,何人何时进入等。4)异常报警功能:出入口控制系统实时监控各控制点的门的开关情况,异常情况(开门超时、强行开门、非授权开门等)自动报警,系统电缆、电源、模块等受到破坏时具有自动报警功能。5)预定通道功能:持卡人必须依照预先设定好的路线进出(主要针对外面来访人员),不能进入没有授权的通道。本功能可以防止持卡人尾随他人进入。6)当有人携带非借阅图书离馆时,在出入口处报警,门禁止打开,以防图书流失。7)模块结构功能:系统采用分级和模块化结构,局部的损坏不会影响其它部分的正常工作。8)扩展功能:系统具有可扩展性好的功能,用户可轻易在原系统基础上进行系统扩展,而不必重新对系统作过大的改造。9)消防联动功能:在紧急状态或火灾情况下,系统可以自动打开所有疏散通道上的电子锁,确保人员的疏散。10)子系统控制功能:出入口控制系统的控制器在与中心控制室软件失去通信的异常情况下,读卡器与控制器仍可独立工作。每个智能控制器可同时支持读卡器及输入/输出点,设有配置端口,以便于使用计算机直接对单个智能控制器进行配置和编程。-101- 11)出入口控制系统联动功能:系统与视频监视系统、入侵报警系统联动,当发生异常情况时,可进行电视监控,进行实时控制。12)兼容功能:系统兼容于一卡通管理系统,个人识别卡同时用于车库管理系统、考勤管理系统、消费管理系统、会议签到管理系统、图书管理系统,并兼容电子巡查系统。4、出入口控制点设置:1)除西、东入口外其他图书馆所有出口;2)地下层核心机房区、为图书馆服务的各类弱电机房、密集书库所有进出门;3)在每层阅览区与其他功能分隔的通道门;4)办公室、研修室、各层网络设备间、屋顶机房;5)南入口安检区。4.5设备安装及管线敷设:1)出入口控制器及网络控制器均装在门禁控制箱内。门禁控制箱在弱电竖井内底边距地0.5米挂墙明装。2)读卡器与控制器间采用RVSP6x1.0,穿JDG25管,ACC/WC。读卡器底沿距地1.3M,墙上安装。3)出门按钮墙上安装,底沿距地1.3M,采用RVV2x1.0,穿JDG20管,ACC/WC。6.2系统组成本门禁系统由读卡器、控制器、电磁锁、识别卡和计算机组成。6.3施工流程系统管路及线缆敷设施工→识读设备(IC卡机、磁卡机、感应式读卡机等)安装→管理/控制设备安装→系统调试→竣工验收6.4施工要点6.4.1管线敷设控制器与各部件的连线-101- 控制器与读卡机之间的信号线采用0.5mm2或以上规格的带护套的铜芯屏蔽导线联接,最长距离不应超过100M;控制器与键盘间的信号线采用0.5mm2或以上规格的带护套的铜芯屏蔽导线联接,最长距离不应超过5M;系统主控制器至各现场控制器之间、现场控制器至各读卡器之间应采用屏蔽双绞线缆;控制器至电动锁、出门按钮之间采用2芯双绞线缆;不应出现两条线缆焊接连通的情况,信号线如超过距离时,必须通过转换器进行连接;所有线缆必须穿管或经桥架敷设,主干线可通过金属桥架敷设,支线采用金属管敷设到位,两接口端用86mm×86mm方盒作出线口。6.4.2设备安装1、IC读卡器的安装(1)读卡器应安装在靠门处,并有足够空间,且高低位置合适,以方便人员刷卡;(2)读卡器用螺钉固定在墙上;(3)读卡器材的安装应使读卡器与控制器之间的电缆连接方便。2、控制器的选择和安装(1)控制器的选择由系统设计确定;(2)控制器的安装应保证设备的正常工作及可靠性、工艺性、实用性;(3)门禁控制器安装在受控门内的上方或放在公众不易接近,而又易于工程技术人员维修的地方,与该控制器连接的读卡机安装在门外方便刷卡的地方。控制器用紧固件或螺钉固定在墙上。控制器旁应有交流电源插座。出门按钮安装在门内距地1.2米。-101- (4)安装控制器时必须注意控制器对电锁的驱动能力,当驱动能力低时,必须选配辅助电源。3、电磁锁的安装(1)利用电磁铁通电产生磁吸力的原理制成。断电开启,符合消防对门锁的要求;(2)锁具的安装应按产品更新换代说明书要求安装。6.5系统调试1、硬件调试门禁系统硬件调试流程如下图所示:读卡机检测读卡机检测接入电池门禁系统模块安装检查完成,接线检查无误门禁系统模块调试完成填写调试报告进门、出门检测(锁)读卡机检测读卡机检测读卡机检测2、门禁控制器调试(1)联接控制器、读卡机、锁及附件。(2)控制器进行初始化。(3)对设置房间号。(4)登陆/删除一张用户卡(5)判别门禁工作是否正常3、系统功能调试门禁系统调试流程如下图所示:-101- 发送参数、指令功能检查前端数据回收功能检查填写调试报告安装、设置门禁系统软件逐台对前端门禁单元进行远程设置和通讯门禁系统调试完成电源检查门禁工作站硬件无故障形成各种报表功能检查联动功能检查(1)按系统设计功能对系统功能进行逐项调试。(2)控制器工作状态设置系统对控制器的工作状态进行多中设置,如:门状态、开门方式(读卡、或读卡+密码等)等。通过系统操作直接发送指令开门。(3)联动功能调试(与消防报警系统的联动)门禁系统中每一道受控的门禁控制器均能接受系统软件的指令,无须读卡而可开锁或闭锁。当火灾发生时,出入口控制系统能够在工作站的屏幕上显示该区的分布图及报警位置,按照预设程序来定义疏散线路,根据火灾发生的地理位置,将紧急疏散门打开或将防火隔离门关闭。6.6软件调试1、对系统所管理的设备配置、人员权限、操作方式等进行设定。如门禁设定、自动读取卡信息、自动读入卡号等。2、在联网的系统中通过软件对控制器进行设置,如增加卡、删除卡、设定时间表、级别、日期、时间、布/撤防等功能的设置;在控制器独立工作时,可通过控制器面板进行以上编程。3、实时或定时读取存放于现场控制器中的事件数据。4、按各种方式查询系统参数和事件记录,查询方式可按部门、日期、人员名称、门禁名称等查询。-101- 5、可在电子地图上定义事件发生的地理位置、门、锁位置等。并在电子地图上点击各门禁设备的活动图标可以查看响应监测点的详细信息,如:门禁状态、报警信息、门号、通行人员的卡号及姓名、刷卡时间、通行是否成功等信息。并可对该点设备进行遥控操作。6、系统维护:密码管理、修复管理、压缩管理、备份、恢复等。6.6系统验收1、一般要求 1)对照正式设计文件和工程检验报告,复核系统的主要技术性能指标,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出入口控制系统技术要求》GA/T394的规定; 2)检查系统存储通告目标的相关信息,应满足设计与使用要求;3)对非正常通行应具有报警功能; 4)检查门禁管理系统的报警部分是否能与报警系统联动。2、验收依据 1)要进行检查的通行门、通道、电梯、楼梯、停车场出入口等控制点的风险等级; 2)标明文件或合同中由建设方明确规定的技术和应用要求; 3)供货方和项目施工方所提供的、由建设方和设计方共同确认的检测验收程序文档和施工设计图纸; 4)有关国家标准和行业规范、软件工程国家标准、现有先进、成熟、实用的智能建筑电气产品和技术资料。3、系统的软件检查 1)演示软件的所有功能,以证明软件功能与任务书或合同要求一致; 2)根据说明书中规定的性能要求,包括时间、适应性、稳定性、安全性以及图形化界面友好程度,对所验收的软件进行逐项测试,或检查已有的测试结束; 3)对软件系统操作的安全性进行测试,包括:系统操作人员的分级授权、系统操作人员操作信息的详细只读存储记录等; 4)在软件测试的基础上,对被验收的软件进行综合评审,给出出综合评价4、验收要求 1)门禁控制器抽检的数量不低于20%且不少于3台,数据少于3台时应全部检测; 2)前端设备总数在10台以下时至少检测3台或全部检测;-101-  3)被抽检设备的合格率100%时为合格;系统功能和软件全部检测,功能符合设计要求为合格,合格率为100%时为系统功能检测合格。1.校园一卡通设备系统施工方案7.1系统概述校园一卡通管理系统与门禁系统兼容,个人识别卡同时用于车库管理系统、考勤管理系统、消费管理系统、会议签到管理系统、图书管理系统,并兼容电子巡查系统应用等。非接触式一卡通是一种典型的系统集成应用,同时实现出入口控制管理、电子巡查管理、身份管理、考勤管理、电子消费等多项功能,具备身份认证加密传输、数据鉴别等系列作用;可实现上述出入口控制系统的全部功能,包括在总集成管理中的集成功能;可实现上述电子巡查系统的全部功能,包括在总集成管理中的集成功能;发生事故时,可准确报警,并以图像方式实时向管理者发出警示信息,直到管理者做出反应;可及时提取、统计、分析、处理相关各弱电系统的信息,为物业综合管理提供实现各个弱电子系统之间实时联动及优化控制的良好服务平台。安防集成后需与楼内其他系统实现总集成。-101- 7.2系统组成本系统由前端应用子系统部分、系统平台部分和后端一卡通管理中心及数据接口组成。7.3系统功能1、功能需求1.1智能卡应用系统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办公楼内部的工作人员和阅读人员,通过该系统需要对人员实行身份识别、出入口控制、考勤等的综合管理。应用一卡通功能,满足各子系统设置和系统功能的需求。1.2系统需要预留开放的接口,以便在今后大楼管理功能扩展时和其他系统进行无缝连接,形成统一的身份识别与消费管理系统。1.3系统应具备良好的可扩展性。1.4本工程智能一卡通系统应具有如下功能:1)出入口控制管理系统;考勤管理系统;电子巡查管理系统;消费管理系统;图书管理系统。-101- 2)一卡通系统可以实现各种设备的统一管理,集中授权,分布控制和相关联动。3)一卡通系统具备网络化结构,数据库采用标准的商用数据库,数据开放,便于集成、共享。2、系统特点2.1系统管理方式:系统采用非接触式多存储结构的IC感应卡,通过一卡通集成管理和发卡中心,进行IC卡的制作、发行和授权,并集中管理IC卡所存储的个人识别信息,对个人权限进行认定、控制和更改。2.2系统联动方式:系统能够与其他系统集成联动,进行统一的监控和管理,如将一卡通系统与安防联动时,当有人非法读卡时,将启动联动设备,进行现场监测,及时发现问题。此系统能够与消防联动报警系统联动控制,火灾时,开启疏散通道上的出入口控制,保证火灾时的安全和疏散。3、系统功能3.1一卡通系统集成及发卡中心系统:一卡通系统集成和智能卡发行管理中心位于地下一层,系统主要进行内部人员的身份管理,并管理和监控智能IC卡(非接触式)的使用,对智能卡权限进行控制和更改,确保卡片及系统的安全性和实施监控功能。3.2出入口控制管理子系统(详见出入口控制系统说明)3.3考勤管理子系统:本系统与出入口控制系统可共用同一读卡器,在办公楼一层,地下一层进出口处利用出入口控制系统的读卡器和光栅门(带读卡器),进行本单位员工的考勤记录,可以统计每个工作人员的出勤、迟到、早退、请假、出差等状况,并可以按照甲方需求,随时统计成各种报表。3.4消费管理子系统:系统采用“电子钱包”的方式。在大楼所涉及的所有消费点处设置POS机。在一卡通管理中心建立数据库,系统管理和维护各消费点与数据库之间的数据传输,保证消费系统的畅通安全。7.4施工方案本系统以门禁系统作为网络平台,施工范围为负责穿线、压头和配合系统调试,不含设备,施工方案详见门禁系统,本结不再诉述。-101- 1.信息导引和发布系统施工方案8.1系统概述1、信息导引系统1)提供直观的各种具体信息,使来访者能够方便、快捷地对大楼有一个全面的了解。系统主要是触摸屏查询。2)终端设置区域:建筑主要出入口大厅。3)系统以综合布线智能网作为网络平台,系统机房设在弱电机房。2、信息发布及查询系统1)信息发布系统提供直观的各种多媒体信息(包含文字信息、图形信息、图像信息和声音信息等),通过信息的发布,提供各项信息,还能提供各类时事信息、服务信息等。显示屏根据不同地点的需要,选择播放的信息2)电子公告显示系统的每个控制显示终端(PDP、LED、LCD、触摸屏等)为一个IP地址终端,实现群组控制也可以实现单点控制。3)系统采用集中远程控制模式,所有内容以及节目安排集中控制、统一编排,实现群组控制也可以实现单点控制。4)位置设置:大厅出入口、电梯厅、开架阅览区等人流密集场所。3、本系统以综合布线系统作为网络平台,施工范围为负责穿线,末端面板采购、安装、压接,配合系统调试,不含设备。-101- 8.2系统组成本系统由发布端、管理端、网络平台、播放端和显示终端五部分组成。其中发布端、管理端、播放端由软件构成。8.3施工要点8.3.1管线敷设1.电源施工:敷设电源线:不在同室取电时须布设线管。室外布线由承包施工方负责隐蔽工程布管布线及开挖恢复等施工。施工中须避让其他管线并尽量减少施工面积。正在敷设的线路不得连接电源。安装负责人进行督导。-101- 电源连接:首先确认供电端处于“分断”状态,必须自用电端开始连接(如设备开关或设备配电箱等)。检查用电端连接无误后方可连接供电端,首先连接保护接地,其次连接零线,最后连接相线。电源连接后:检查用电端开关或设备配电箱电压,确认无误后“分断”电源。电源线须依颜色区分地线,零线及A,B,C等相线。无条件以颜色区分时,须在线端挂(套)固定标识区分。2.通讯线缆施工:屏体和控制系统不在同室时须布设线管。室外布线,隐蔽工程,及开挖恢复等施工中须避让其他管线并尽量减少开挖面积,安装负责人进行督导。3.基础施工:按照图纸要求施工。基础施工须与管线施工相互配合,安装负责人进行督导。4.钢结构施工:按照图纸要求施工,安装负责人进行督导。5.装饰及封闭,包边施工:按照图纸要求及客户确认的材料(含颜色)施工。安装负责人进行督导。8.3.2设备安装1.散热设备安装:空调安装由供应商负责,要求安装通电即开机制冷运行,室外机稳固可靠,冷凝水排放符合环保要求。2.箱体安装:设备搬运。须配备充足人力,确保安全。注意保护设备,不得磕碰造成设备外观损坏。准备工作:安装吊装挂件,滑轮,绳索或带锁止倒链葫芦进行提升;提升机构使用前必须检查稳固性和可靠性。准备足够的安全防护器材,安全帽,安全带等。进入施工现场必须头戴安全帽。高空作业必须系好安全带,并将安全带的尾绳就近扣在安全,牢靠的固定件上。逐行就位:拆开箱体包装,利用吊装设施将箱体提升至钢架,按照箱体编号逐行就位,就位后的箱体立即进行预紧固,确保箱体稳定。经过调整后完成紧固,再进行上一行箱体就位。调整:调整箱体发光面不平整度≤1mm,矫正箱体顶部水平面,侧面垂直面,调整箱体模组之间缝隙≤-101- 1mm。每行箱体调整前,须拉好水平线,按照水平线对箱体进行调整,调整后完成紧固。3.照明设备安装:照明电源不得随意布置,须布设金属或塑胶管线,灯具布置不得影响通行及安装维修作业。4.配电箱安装:配电箱安装须牢固可靠。保护接地可靠。5.设备暂时存放:必须保证安全,确保放置稳固,并防止水,灰,坠落物和其它外力侵害。8.4高空作业1.作业时离开地面(或楼面)即为空中作业,离开地面(或楼面)1.5米可视为高空作业。2.使用登高器具时先检查并确保器具牢固稳定,登高人员须精神集中,现场其他人员不得呼唤正在登高人员,登高人员在移动中不得负重,攀爬时移动速度要慢,至少保持方式一只手和一只脚处于稳定状态。登高人员在室外遇风雨天气或照明不足时停止登高作业。3.作业人员在空中作业时,须正确使用安全带和安全帽,使用前须检查安全器具的完好性,不得使用具有安全隐患的防护用品。作业时不得将工具,部件等所有物品置于无约束状态,不得高空抛物。4.现场摆放的物品须稳固可靠,依托物必须是固定的。5.安装现场须配备安全员负责安全施工管理。6.重复使用的绳索、滑轮、支杆等须经安全可靠性检查,起吊物品时下方禁止人员停留和活动。起吊前须检查物品与挂钩的连接确保可靠,物品移动的路径中不得存在障碍物。8.5系统调试-101- 提前准备好设备安装所需的技术资料,安装规程,必要的技术力量,仪器设备和专用工具设备等,指派具有丰富经验的安装现场工程师负责技术指导、质量监督、现场测量和质量控制;针对安装现场的难点和临时出现的问题,主动与业主协商,提出解决方案。重点控制安装工艺,重点核查显示屏箱体安装精度,做到牢固端正,部件齐全,安装位置准确,平整度及箱体间隙符合要求,保证安装质量和效果。安装完成后的屏体无划伤裂痕,色泽均匀。接受业主和监理方的监督,管理和指导,对安装过程中发现的供货及质量问题积极采取补救措施。对于安装施工所用的机械工具、设备、材料和系统设备材料及时运到施工工地,进场后进行必要的性能安全检查并派专人进行保管;施工期间随时对已经不必要的机械工具、设备、材料进行清理。系统调试分为出厂前调试,设备安装后调试和系统试运行,竣工验收测试等。调试遵循招标文件技术规范和合同规定,投标人也将尊重业主提出的有关调试内容和方法的建议。系统安装完毕后,投标人安排具有丰富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分别对系统的配电,系统连接,结构安全,绝缘、接地、平整度等安全和外观质量进行自查;邀请业主和监理进行复查;由本项目组长最终确认后,进行全系统现场通电调试。8.6系统验收验收依据【规范名称及编号】《智能建筑工程施工规范》GB50606-2010 【条文摘录】摘录一:3.5.1  材料、器具、设备进场质量检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需要进行质量检查的产品应包括智能建筑工程各子系统中使用的材料、硬件设备、软件产品和工程中应用的各种系统接口;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实施强制性产品认证的产品目录或实施生产许可证和上网许可证管理的产品应进行产品质量检查,未列入的产品也应按规定程序通过产品质量检测后方可使用;2 材料及主要设备的检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1)按照合同文件和工程设计文件进行的进场验收,应有书面记录和参加人签字,并应经监理工程师或建设单位验收人员确认; 2)应对材料、设备的外观、规格、型号、数量及产地等进行检查复核; 3)主要设备、材料应有生产厂家的质量合格证明文件及性能的检测报告。3 设备及材料的质量检查应包括安全性、可靠性及电磁兼容性等项目,并应由生产厂家出具相应检测报告。摘录二:-101-  10.2.3 信息导引及发布系统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1 系统服务器、工作站应安装于机房的机柜内,并应符合本规范的第6章的规定;2 触摸屏与显示屏的安装位置应对人行通道无影响;3 触摸屏、显示屏应安装在没有强电磁辐射源及干燥的地方;4 与相关专业协调并在现场确定落地式显示屏安装钢架的承重能力应满足设计要求;5 室外安装的显示屏应做好防漏电、防雨措施,并应满足IP65防护等级标准。10.3 质量控制10.3.1 主控项目应符合下列规定:4 多媒体显示屏安装必须牢固。供电和通讯传输系统必须连接可靠,确保应用要求;10.3.2 一般项目应符合下列规定:1 设备、线缆标识应清晰、明确;2 电话交换系统安装各种业务板及业务板电缆,信号线和电源应分别引入;3 各设备、器件、盒、箱、线缆等的安装应符合设计要求,并应做到布局合理、排列整齐、牢固可靠、线缆连接正确、压接牢固;4 馈线连接头应牢固安装,接触应良好,并应采取防雨、防腐措施。1.电梯五方对讲系统施工方案9.1系统概述本工程电梯设置五方通话系统,在消防监控机房内设置电梯五方通话管理主机,在本工程各电梯轿厢、电梯轿顶及电梯底坑设置通话分机。-101- 在此系统中,每一台电梯都有一个固定的编码,且每台电梯中的轿厢分机、机房分机、轿顶分机、底坑分机遇到紧急情况都可以与管理中心进行呼叫通话;管理中心也可以与任一台电梯中的轿厢分机、轿顶分机、底坑分机进行呼叫通话,并可以进行群呼和广播式通话。本系统施工范围仅为管内穿线RVVP-4*1.5。9.2系统组成本系统系统中心主机、机房电话、轿厢分机、底坑分机、顶部分机等部分构成,可实现系统中心、机房电话、轿厢分机、底坑分机、顶部分机等多方通话功能。 1、单元内部:电源、单元主机、机房分机、轿厢分机、轿顶分机、轿底分机。-101-  2、外网部分:联网控制器、管理中心机、电源、上位机软件。 3、线路组成:单元线、联网线。9.3系统功能和特点1.系统功能可实现市话转接、发送手机短信等功能;管理中心机可显示各个轿厢分机和机房分机的报警,并记忆保持;管理中心机对故障分机有检测功能;管理中心机可与电梯轿厢、电梯机房、电梯顶部、电梯底部分机实现五方对讲;管理中心机具有群呼、广播功能,带音乐输入接口,可对轿厢分机播放音乐;管理中心机与单元主机之间都是一根超五类网络线或四芯总线连接;可配接监控统计软件,以监控统计分机的报警起始时间、通话时间等;可配接视频控制器,实现视频联动;有常闭常开报警输出功能,可外接警铃、警灯等。2.系统特点平衡差分音视频传输技术,统一接口条件;统一规划的控制信令和数据传输协议,不同功能的设备、片区可以直接相连;抗静电及防雷设计,确保联网系统稳定运行;通话、报警功能均可由单一5类线或六芯/四芯总线传输。9.4施工要点1.系统用管要求a:布管质材要求:建筑物之间的联网线布管必须采用钢管和槽架单独敷设。b:布管管径要求:管子内径一般为工程用线外径的1.8倍~2倍,管子弯头最多不超过两个。2.系统环境要求所有通信信号线应尽量远离干扰源(按国标GB-50348-2004执行),信号线应走弱电井,不能与强电(如220V住宅电源)或射频信号线路(如CATV、大信号音频线)并行走线,若并行走线,距离应>30cm。-101- 系统设备安装位置应充分考虑防潮防水、防尘问题,并尽量远离声、光、热、振动等环境以免影响系统使用性能。3.系统用线说明RVVP四芯(四线制)(1)如线路传输过程当中存在可能对系统造成干扰且不可避免的干扰信号,需要采用带屏蔽层的线材进行传输。(2)24AWG对应的标准为单根0.51mm直径(0.2mm2截面积),百米直流阻抗<10Ω(20℃)。4.其它布线注意事项(1)联网通信采用CAN-BUS现场总线,系统布线均要求采用RVVP-4*1.5,单路总线不应出现分支;(2)单元联网总线长度控制在2000米以内(指联网控制器至最末一个单元主机);(3)如存在线路接点,必须采用焊接或螺丝卡紧的连接方式,并做防水防潮处理。9.5系统调试一、系统设置 1、根据系统说明书设置单元主机号码;2、根据系统说明书设置机房分机号码; 3、根据系统说明书设置免提分机号码; 4、根据系统说明书设置单元主机所属管辖的管理机ID地址(没有多级管理时,这步可以不进行设置); 5、根据系统说明书设置单元主机所属的联网控制器端口号; 6、根据上位机软件说明进行上位机信息数据库设置。 二、系统功能调试 1、长按轿厢分机“报警”键5秒钟,即可呼叫单元内部所有分机。呼叫成功后,所有分机开始振铃,任意分机摘机即可与单元内部分机同时对讲及通话。 2、短按轿厢分机“报警”键即可呼叫管理中心机。呼叫成功后,轿厢分机与管理中心机同时开始振铃,管理中心机摘机即可与轿厢分机通话,如果管理中心机正忙,管理中心机有忙音提示,并存储当前呼叫轿厢分机的号码。管理中心机待机后,即可在液晶上显示刚才未接来电的号码。-101-  3、机房分机摘机后,再按“对讲”键即可呼叫单元内部所有分机。呼叫成功后,所有分机开始振铃,任意分机摘机即可与单元内部分机同时对讲及通话。 4、机房分机摘机后,再按“报警”键即可呼叫管理中心机。呼叫成功后,机房分机与管理中心机同时开始振铃,管理中心机摘机即可与机房分机通话,如果管理中心机正忙,管理中心机有忙音提示,并存储当前呼叫机房分机的号码。管理中心机待机后,即可在液晶上显示刚才未接来电的号码。 5、管理中心机监听轿厢分机详见电梯专业对讲管理系统使用说明书。 6、管理中心机单呼、组呼详见电梯专业对讲管理系统使用说明书。 7、管理中心机广播功能详见电梯专业对讲管理系统使用说明书。 三、系统调试方法 调试时建议采用分段加电法:即先将部分单元主机以及部分单元内部分机接入系统中加电,用轿厢分机或机房分机呼叫管理中心机,管理中心机应能振铃、摘机通话、挂机,如工作正常,断电后再将部分主干线以及部分分机接入系统中重复上述过程,直至所有分机全部接入系统测试完毕,每次接入系统中的主干线以及分机数量一般以系统总容量的1/3 左右为宜。1.会议系统施工方案10.1系统概述1、定位:在地下层设置的报告厅可召开大型会议及小型文艺演出。2、功能要求:1)具有报告、会议、演讲、演示、小型文艺演出功能;2)具有良好的会议扩声系统,高清晰度的声音品质;3)具有会议现场音频信号记录保存功能;4)全数字音频处理,数字录音;5)场景预设;6)具有充足的音频输入端口,能满足扩展要求;7)具有大屏幕投影系统;8)显示计算机多媒体信息;9)显示DVD、VCD、录像机及摄像机等各种视频信息;10)显示文本、图片等信息;-101- 11)显示闭路电视和卫星电视的信息;12)配合会议摄像系统显示现场图像;13)完善的接口互连;14)预留RGB、VGA接口。15)音响、视频、机电完全的集中控制;16)完备的控制接口;17)人性化的控制界面;18)根据预设模式对灯光进行场景控制。10.2系统组成  组成部分:  1、显示系统:包含显示设备(投影机、液晶屏等)、视频切换矩阵等;  2、音响扩声系统:包含音频输入(话筒、DVD等)、音频处理(调音台、反馈抑制器、效果器等)、音频输出(功放、音箱等);  3、电源中央控制系统:包含电源时序器等。10.3施工要点(1)首先要进行管线和挂接件的预埋。-101- 管线和挂接件的预埋一般需要在工程项目确定后就应该马上开始,因为通常来讲,预埋的管线主要都在没有装饰的地面豚墙面里,如果不及时进行预埋,就很容易影响装饰工程的进度,同时必须引起重视的是预埋管线的出口一定要协同装饰部门处理,否则有可能由于处理不当而影响装饰的美观;挂接件的预埋位置和吊装强度一定要得到建筑技术人员确认,否则安全性无法得到保证。必须注意的是,预埋管线的工作几乎是无法更改的,一旦决定了在什么地方,埋多少,怎么埋,而且预埋完工后,要想更改就不太可能了,所以预埋前一定要认真地分析设计,明确设备的数量、位置、供电情况及控制方式,在此基础上提出准确的管线数量、口径和走向。(2)各种线缆的铺设。这项工作虽然比较简单,但是也应该认真进行,特别是穿管这一项,容不得一点马虎,铺设线缆道德要掌握合理的方法,例如穿管时钢丝与要穿的线缆应该捆扎牢固,扎头要得减小阻力,必要时涂抹少量的润滑油;其次线缆损坏或错乱的麻烦;再者就是要在线缆铺设时认真对线缆进行检查,象外皮是否破裂,屏蔽层是否损坏以及芯线是否断裂等等;最后,一定要在铺设的线缆上做好明显的标记,以备安装设备和日后检修时使用。(3)设备安装保护进行设备的安装必须在装饰完工、线缆铺设正确后进行,因为音响灯光的设备不仅价格较贵,而且许多设备需要避免尘土的沾染,装饰工程凌乱的现场是不适合安装设备的,设备的安装首先应该注意开箱时要仔细检查,因为许多国外设备的包装非常规范,有一些重要的备件或说明书可能单独隔离在包装盒的底层,很容易在拆箱时随包装盒一起扔掉;其次设备安装前应该认真阅读产品说明书,以掌握正确的安装方法、步骤。例如;许多电脑灯的灯泡和镀膜玻璃都要求佩带棉线手套安装,不允许直接用手去接触;最后就是设备安装要牢固,保护措要完备,特别是灯光设备,位置高、重量大而且以常运动,一般又在舞台或舞池的上方,所以必须绝对确保安全。最后就是供电线路,控制线路和信号线路的连接。在线路的连接时,首先要求方式必须确保在无电状态下进行,因为音响灯光设备的电源供应要求不尽相同,如果在安装时就提供电源,不仅安全性差,而且很容易损坏设备;-101- 其次,要求施工符合电器安装规范,因为电器安装规范是检验方式是否合理的标准,所以按照规范施工与否,达到期的工程质量是完全不同的,许多按照规范施工的正规的工程内行一看就知道活儿干得“漂亮”;再者,要求各种插接件,大型工程中需用要的各种二芯、三芯、莲花接头、卡侬插头、多芯插头的数量非党大,经常需要几个人同时制作很长时间才能完成,如果在焊接前不了解正确的连接方法和焊接方法,可想而知返起工来会有多么麻烦,所以一定要弄清楚。例如:欧洲的一些音响产品的卡侬脚和一般通用的编号不一样,千万不能焊错;一些灯光的控制线要求屏蔽较高,如果焊接不合理,就有可能使灯光产生误动作;最后要求线路中所有的火线,零线,地线及屏蔽线的连接必须准确无误,在电源供应方面,要注意的是:音响和灯光的某些设备使用的电源以常会引起误会。例如:有些设备使用110V的交流电,而随机的变压器是单独插接的,如果连接线路时将它遗忘,而直接将设备的电源插头插在于220V的电源上,后果就可想而知了;又比如:一些同边设备使用的是低压交流电,有的又使用低压直流电,它们的插头外形很相似,如果不注意的话,供上电后轻者导致声音反相低消,声压降低,音质变差的后果,同时也容易导致设备外壳带电,留下安全的隐患。(5)对安装、供电线路、连接情况的检查。因为音响工程的整个系统涉及的连接点和插接件比较多,在安装时也有可能因为个别的原因发生错误,所以,细致的检查是有必要的,一般的检查包括设备安装安全性,供电线路是否合理,各插接件的连接是否正确等。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检查项目就是:仔细检查每一件设备的状态设置是否满足设计要求,这点绝对不能忘记,否则极易造成设备损坏,这些状态包括:功放在桥接要求时,桥接开关是否置位;各设备的电源选择开关是否合适;灯光设备是声控还是电控;电脑灯的地址码是否设置正确;投影机的输入方式设置等等。10.4系统调试-101- 对于设备的调试,因为各个工程的情况不同,很难统一一个通用的方法,需要单独分类进行讨论,如果要想完整地全面地对所有类型的工程调试过程进行介绍,篇幅会太大,这里只就一般的工程设备调试简单进行介绍。调试前的准备音响工程的调试,是一项既需要技术和经验又需要认真和细致精神的工作,当设计和施工都符合要求时,调试不合理不细致,不仅不能达到工程的的设计效果,而且还有可能使设备工作在不正常状态。所以在调试前要充分认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性。调试前要仔细确认每一台设备是否安装、连接正确,认真向施工人员询问施工遗留的可能影响使用的有关问题;调试前必须再次认真地阅读所有的设备说明书,仔细查阅设计图纸的标注和连接方式;调试前一定要确信供电线路和供电电压没有任何问题;调试前应该保证现场没有关人员;调试前还要准备相应的仪器和工具。A.音响系统的调试音响系统的调试是工程调试的关键,音响系统涉及的设备最多,调试的部位也最多,遇到的问题也可能最多,所以要首先集中精力完成它。需要准备的仪器和工具:相位仪,噪声发生器,频谱仪(含声级计),万用表等。调试的步骤:单独开机,从音源开始逐步检查信号的传输情况,这项检查很有意义,因为只有信号在各个设备中传输良好,功放和音箱才会得到一个正常以经过正确处理的信号,才可能有一个好的扩声质量,所以在做这一步工作时,一定要有耐心,一定要仔细。进行这步时,音箱和功放先不要着急连接上,周边处理设备也最好置于旁路状态。检查时要顺着信号的去向,逐步检查时要顺着信号的去向,逐步检查它的电平设置、增益、相位及畅通情况,保证各个设备都能得到前级设备提供的最佳信号,也能为下级提供最佳信号。在检查信号的同时,还应该逐一观察设备的工作是否正常,是否稳定,这项工作意义就在于,单台设备在这时出现故障或不稳定,处理起来比较方便,也不会危及其它设备的安全,因此,这项检查不要带入下一步进行。上述无误后,就将音箱和功放逐一接入系统,在较小的音量下,利用相位仪首先逐一检查所有立场箱的相位是否一致,为下面的调试作好准备。-101- 将噪声发生器和均衡器接入系统,准备好频谱仪,以适中的音量开始对均衡器接入系统,准备好频谱仪,以适中的音量开始对均衡对均衡器进行调试,频谱仪的测试点要按照有关标准选取,对均衡器的调试原则是:使频谱仪在于20Hz~20kHz的音频范围内,显示的厅堂频响曲线在各测试点处基本平直。注意:对各个点进行测试时要使音量保持一致,然后记录好调试后的均衡各频点电位器的位置;同样以较小的音量和较大的音量保持一致,然后记录好调试后的均衡器各频点电位器的位置;同样以较小的音量和较大的音量分别再进行一次调试,再将均衡器的调试结果记录下来,最后将几种调试结果的数据进行分析,寻找到一个各种音量下均衡量各频点的折中位置。然后再进行测试,并将厅堂频响曲线描绘下来,最终的均衡器各频点位置也要进行记录。注意:在均衡器的调试中,调音台的频率补偿一定要置于0处,其它的周边设备要处于旁路状态。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通常的音响工程中,考虑到厅堂的装饰材料对高频信号的吸收较弱,所以可以适当将10kHz以上的信号略做衰减。以上步骤完成后,应该进行电子分频器的调试。分频器的调试可以分高、中、低频单独进行,其中分频器在系统中的用途不同。调试的方法也有区别,如果,分频器仅用于低音音箱的分频,那只要在上述的均衡器调试完成后,让低音音箱单独工作,将分频器的低音分频点取在150~300Hz之间,适当调整低音信号的增益,感觉低音音量适可便是,然后与全频系统一道试听,再进行低音与全频音量的平稳;如果分频器用在全频系统中,就要求准确依照音箱厂家提供的参数娄别设定高、中、低频的分频点,然后反复地进行各频段信号增益的调整,直到各频段的听感比较平衡后,再参照下一步频谱仪在各测试点测试的声压情况做进一步的微调。待均衡器和电子分频器基本调试完毕后,就应该开始进行厅堂声压级的测定,测试点还是原来选取的几点,噪声源应该用粉红色噪声仪,测试时除了在全频段外,尽量在高、中、低三个频段分别选取几个频点测试,测试的目标就是:-101- 在保证信号最佳动态的前提下,以调整使得系统的扩声声压在各点都要达到设计的声压级,同时要参考高、中、低频段各点的情况,再分别对均衡器和电子分频器略作调整,如果各测试点声压级的结果偏差较大,即声场的均匀度不好,就应该认真地进行分析和相应的改进。首先要从建筑装饰的施工工艺方面入手,假如这方面有较大的缺陷,从而影响声场的质量,那就应该提出可行的整改措施:假如装饰方面没有明显的缺陷,或有一定的不足,但无法进行改进时,就应该从音箱的摆位,指向及安装的形式方面进行分析,分析的内容包括:音箱与建筑四面的距离,音箱之间的安装位置要求,音箱的指向和频率特性等,下面就根据实际工程中常见的音箱的摆位、安装方式利用图示进行一番比较。下面进行话筒和效果器的调试,对于话筒的调试,可以分类进行,人声用有线话筒只要没有可闻的线路噪音,音质正常就可以了,在其有效活动范围的声反馈可以利用频谱仪进行频率监测,并作好相应频率和位置的记录;乐器用有线话筒必须和东队一道配合调试,并作好各乐器使用话筒的型号和拾音距离的记录;无线话筒必须和乐队一道配合调试,并作好各乐器使用话筒的型号和拾音距离的记录;无线话筒的调试要注意:天线位置合理,放筒使用出现死点的位置(作好记录),接受机的信号电平增益要适可,降噪微调的最佳位置要反复寻找等,对于效果器的调试,原则是,保证其输入信号增益能使效果器得到期较好动态的声音信号,并且要留有一定的余量,效果混合信号输出要根据需求来设置。至于效果器的具体效果选择和参数设定,应该作一些粗略的试验,然后根据节目的要求来选定,只是需要注意的是:效果器的混响时间和延时量在调定的不要超过一定范围,以免影响语言的清晰度和信号的连续性,在话筒和效果器的调试中,还应该包括返听系统的调试,原则就是:让返听系统的频响特性与主扩声系统一致,其声压级演员(包括乐队)能清楚地听到各自的声音为准,不能太大,不能带来额外的声反馈等。对于压限器的调试,应该在系统的以上设备基本调定后再进行,一般在工程中,压限器的作用是保护功放和音箱,以及使声音箱,以及使声音的变化平稳,所以在调试时首先要设定压缩起始电平,通常不要设定得太低,当然太高也会使保护作用降低,具体设置应该视各种压限器的调节范围和信号情况而定。其次要设定压缩启动和恢复时间,通常启动时间不宜太长,以免保护动作不及时,而恢复时间不宜太短,以免造成声音效果受到破坏;-101- 再就是要设定压缩比,一般工程中设在内4:1左右,压限器中的噪声门的调定要注意:如果系统没有较大的噪声门关闭;如果有一定的噪声,可以将噪声门的门槛电平设定较低处,以免造成扩声信号断断续续的现象,如果系统的噪声较大,就应该从施工技术方面分析了,不能单独靠噪声门来解决,其它设置可以根据不同要求面定。其它设备的调试不再作一一详细介绍,总的来说,调试的原则,必须认真阅读产品说明,逐步细致地进行微调,在不破坏基本的声场条件的前提下,有选择地使用音频处理设备,以达到设计的要求。B.灯光系统的调试对于复杂的传统舞台灯光系统,由于涉及人物和舞台布景的照明以及不同需要的灯光造型,所以这方面的调试包括了灯光的色调、色彩、色温、亮度、投射范围、调光台的场景、序列程序的编辑等多方面的内容,不是一般实用工程所能简单调试的。有如音响系统一样,也需要以过大量认真的调试才能完成,还是如前面提及的那样,对于传统复杂的灯光系统的设计施工和调试,最好在专业设计院所和专业演出单位的帮助下进行。而一般音响工程的灯光系统调试中,由于对表演的要求没有专业演出场所严格,所以调试时涉及的技术指标不多,相对来讲灯光系统的调试不太复杂,但是,其中也有技术要求高于传统舞台灯光技术指标不多,相对来讲灯光系统的调试不太复杂。但是,其中也有技术要求高于传统舞台灯光技术的,那就是:在实用音响工程中涉及很多的电脑灯,所以工程技术人员应该在这方面认真学习。首先,应仔细检查每台设备的单独运状况,因为电脑灯内部的控制系统和机械部件比较精密,灯光耗电功率大,保护措施也相对比较完善,所以如果由于运输或安装的原因造成内部控制元件或灯泡损伤,电脑灯一般不会正常工作,而想要在复杂灯光系统中确认这种有故障的电脑灯的故障原因比较麻烦,因此尽量要在系统连接或安装以前就单独检查一下每台设备的状况,这样做能做到既检查灯具又检查控制台的目的。-101- 其次,要正确的进行灯具的设置。可以说所有的电脑灯都要在正确的设置下才能正常地工作,所以要想单元和系统处在正常有序的状态下,正确的设置非常重要,设置的内容包括:灯具的控制形式,电源的供应方式,运动范围、灯具在系统中的地址,控制线终端的处理方面,其中,灯具在系统中的位置设定在工程中经常发生错误,它的设定是以地址码的选择来进行的,即灯具上DIP开关时必须严格按照产品说明书提供的表格进行,不能草率行事。再者就是对灯光控制设备的设定。电脑灯的最大特点就是,都需要有相应,设定正确的控制设备来控制运行,如果控制台选用不当,设定不合理或出现故障,电脑灯就无法正常工作,甚至不能工作,特别是复杂灯光系统的控制设备在灯光的正常工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而必须对设备进行设定,设定的内容包括:控制形式,控制信号的输出方式,灯具的型号和数量,控制程序软件的内容等方面。最后需要说明的就是:在上述步骤进行完成后,需要检查一遍控制器的动作和电脑灯的动作是否一致灯具的自检是否正常等。另外还有:要注意灯光系统和音响系统相互有无干扰,若有,则记录下产生干的时间和具体设备的型号,以利于日后解决。C.视频系统的调试在一般的音响工程中,视频设备的数量和复杂程度都不是太大,所以调试起来比较简单。首先要设定好显示设备。因为安装环境的限制,通常很难准确地按照产品对距离的要求进行安装,因此在工程调试时需要对显示设备进行调整和设定,这样做还可以使摄像、编辑设备的调试有一个准确的参照。在一般的工程中,显示设备的调整主要是投影机的调整,高速的方面包括:图象变形的高速等,对于有多媒体显示时还要进行行频和场频和场频的调整,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是图象变形的调整时,如果环境条件不具备,就要充分利用投影机的“斜投”功能进行弥补。其次要进行摄像、编辑和分配设备的调试。因为摄像器件在不同的工作状态和工作环境下,成像质量会有较大的区别,所以工程完工工后应该对摄像设备进行统一的调整,调整时必须参照同一台显示设备,在同一景物不同光线下进行。调整的内容包括:云台的活动范围和控制情况,镜头的焦点、白平衡的调整、灵敏度的调整、输出制式的调整等等,编辑和分配设备的调试主要包括,调整信号输入输出的制式、选择字符的格式等。-101- D.总体调试当各项系统的调试分别已经完成,并且确认各个设备状态良好,没有明显的调试不当时,就应该开始整个系统的全面调试了。与各个设备各个系统单独试不同的是,全面的总体调试没有明确的具体调整部位,它主要的任务是在各系统协同运行中,检查它们相互联系的工作部分是否协调,检查它们在一道工作时是否会产生相互影响和干扰,例如:检查视频的切换是否会带给予音响系统的噪音,检查音响系统对声控灯光的控制能力,检查灯光系统中的调光动作是否会对音响系统产生干扰等等。E.系统模拟运行系统在调试完毕后,正式运行前必须进行的过程就是系统的模拟运行。无论什么样规模的音响系统,其设备的数量都比较大,工作的状态也各不相同,加之系统中设备质量和工作稳定性难免参差不齐,在短时间的工程调试中,很难发现其中的隐患或不足。但是一旦工程完工后,实际的系统运行时间会长得多,往往还有超时间,超负荷运行的现象,那时系统中早已存在而未被发现的隐患和不足,就有可能迅速扩大,给用户和工程双方带来不利的影响。模拟运行就是要在类似实际运行的环境中,了解系统的工作状况,发现问题,防患于未然。首先要测量出各系统单独运行和总体运行时供电线路各相的电流。虽然在设计和施工时对供电线路进行了相应的要求,对各相的电流分配情况也有了大致的了解,但是实际的运行情况与理论值肯定会有出入。为了做到心中有数,万无一失,必须对实际运行时的电流情况进行测量,一般可以利用钳流表对各相分时间、分运行设备的数量分别测量,如果发现实际测量值与理论值有较大差距,或各相电流分配比例差距较大,或者线路电流有超常现象,必须重新进行整改,以保证用电安全。其次要检查各个设备在满负荷运行和长时间运行时的工作稳定性。专业音响系统和非专业音响的一个较大区别,就是它们在满负荷和长时间运行状况下,表现出的工作稳定性截然不同,工作稳定性也成为专业音响灯光设备的重要性能指标。但即便同是专业设备,相互间的工作稳定性也相差较大,有些设备在非常恶劣的环境下仍能正常工作,有些设备却在长时间工作时让人担心。这些检查包括:音质的变化,灯光控制性能变化,无线话筒频点的稳定性及电池不充足时的接受情况,各设备长时间工作时产生的噪音情况等等。-101- 但是需要说明的是:工作稳定的检查是要保证设备处在合理的环境下为前提,不能为了检查故意使设备的工作环境恶劣或使该设备处在不正常的工作状态,这样做造成的设备损坏是得不到保修的。最后要检查各个设备在满负荷运行和长时间运行时的发热情况。音响系统的设备基本上都是耗电设备,在运行中肯定会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尤其是象功放、灯光、摄影机之类的大功率设备,通常的发热情况都比较明显,所以在一定程度上的发热现象,不会对设备使用和系统、设备的安全造成什么影响。但是,如果在安装时没有保留适当的散热空间,或者设备本身在长时间、重负荷运行的散热情况不良,那就该予以解决了,否则轻者设备产生保护,重者造成设备损坏。一般正常工作范围内设备发热严重的话,一定要将设备更换;如果没有合适的散热空间而设备发热量较大时,应该考虑强行通风,并且要明确告诉使用者;要定期进行尘土清扫和设备保养。另外需要补充的是:一般要在模拟运行中进行不同负荷下、不同时间的系统试运行,进一步检查系统的工作安全性和稳定性。总之,系统的模拟运行是非常重要非常必要的工作,这时的每一项工作换来的将是设备长期运行的稳定和系统工作的安全。特别是供电线路和设备的发热状况,将直接关系到工程的安全性,因此应该引起所有工程技术人员的高度重视。F.调试结果和问题的记录因为音响工程要进行调试、设定和检查项目很多,而这些结果和问题又是今后使用及检修的重要参考资料,所以有必要在进行每一步工作时将结果和问题记录下来,然后进行必要的分析和总结。对于使用者有用的记录数据,应该交给他们;对于日后维修有用的记录数据,应该由设计者妥善保管。记录的结果包括:设备的位置编号、设备的设定状态、调试时的测试数据,相关程序编辑的信息等等;记录的问题包括:设备工作环境的问题、设备干扰的问题、设备运行状况的问题、与音响工作无关但影响系统运行的问题等等。10.5系统验收-101- 系统在现场安装调试完毕后,双方组成验收小组对全套系统进行全面考核和验收:验收地点:用户安装现场验收内容:1.系统所有设备的外观检验,外观无明显缺陷。2.系统安装位置、安全性检验,环境适应性、可靠性检测。3.支持各种信号的显示,包括RGB和视频输入。4.相关技术资料齐备。1.智能广播系统施工方案11.1系统概述1、本工程设置一套背景音乐系统与应急广播合用,对全楼进行播放。机房设在地下一层消防中心内。2、背景音乐系统设置:1)本工程广播线路按区域、按功能划分。2)在报告厅设置独立的背景音乐系统,现场设置扩声设备及音量控制开关。具体功能由装修公司完善。3、系统由音源、扩声设备、控制设备、传输线路、音量控制设备及末端扬声器等组成。1)音源设备包括无线话筒、节目定时器、CD机、逻辑双卡座机等,均安装于背景音乐机柜内。2)控制设备能处理5路不同的音源信息,同时对不同的区域进行广播,方便切换,能处理20路的输出信号。控制设备均安装于背景音乐机柜内。3)末端扬声器吸顶式、嵌入式、壁式安装。4、系统管理主机 1)模块式结构,方便分配和控制音频信号。2)可编程序3)可外接6个音源,包括DVD、MP3、电脑、电视、收音机、其它。4)6声道独立设计连接20个分区,输出立体声音源,保证音质。5)主机具有音源独立输入、输出的信号矩阵功能。6)每声道输出均配备有线遥控器,遥控器可独立选择音源、调节音量等。-101- 7)所有工作状态均有断电记忆功能。5、系统主机接受消防信号,当发生火灾时,自动切断主机电源。6、传输线路:由机房至各层弱电间的背景音乐接线箱、由音背景音乐接线箱至扬声器、和音量调节器至扬声器均采用两线制,线路采用穿镀锌钢管暗敷设,线路采用ZRRVS-3x1.0(或2x1.0)。11.2系统组成本系统由四个部分组成:节目源设备、信号的放大和处理设备、传输线路和扬声器系统。11.3施工要点1、公共广播的功率信号输送线路室外广播线路通常都很长,线路衰耗很大。在《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B/T16-92)中对传输线路有如下规定(摘录):从功放设备的输出端至线路上最远的用户扬声器箱的线路衰耗家满足以下要求:(1)业务性广播不应大于2分贝(1kHz时)。(2)服务性广播不应大于1分贝(1kHz时)。采用定压输出的馈电线路,输出电压宜采用70V或100V。在一条广播线路上假定只有一个广播扬声器(负载),经换算,业务性广播在线路损耗2分贝时,它的负载上的电压下降为没有线路损耗时的79.4%左右;服务性广播在线路损耗1分贝时,它的负载上的电压下降为没有线路损耗时的89.1%左右。也就是说,业务性广播时允许在线路上的电压跌落为20.6%以内,服务性广播时允许在线路上的电压跌落为10.9%以内。2、广播系统设备的安装和调试广播设备通常安装在专用的广播机房中,有时也可能安装在消防控制室内,便于集中控制操作。公共广播设备通常都适合安装在标准的19英寸(约合483毫米)机柜上,我们以此来叙述安装的步骤和要点。安装机柜和广播设备1)按机柜说明书组装好机柜。(然后将其说明书及相关附件存放好下不另述)。-101- 2)广播设备应按信号流程上从上到下装在机柜上,广播功放等较重的设备应放在机柜的最底层。安装好之后的顺序通常是:最上面是音源,往下接着是信号修饰设备和前置放大器,然后是监听器、功率分区器、强插电源、电话接口、消防接口等设备,再下来就是电源时序控制器和主备功放切换器,最下面安装广播功放。广播功放离机柜的底部有时留有2U(2单元)空闲的空间,便于线路穿过和空气对流。(“U”是“Unit”的简称,译为“单元”,是专业电子设备设计高度的国际标准。1U为1.75英寸,约合44.4毫米。)3)很多工程人员在安装设备时顺序刚好相反,从机柜的最底下逐步向上安装设备,这是为了保证机柜上安装不完的空档留在最上面,并使得机柜装好设备后的重心最低的缘故。安装不完的空档一般用专用的机柜挡板封住,这样会美观一些。有经验的工程人员往往在安装设备时将机柜倒下,机柜的正面(面向广播值机员的垂直面)朝上放置,安装好设备后再将机柜直立起来,这种经验值得吸取。4)安装过程要要小心,注意不要碰花机柜或广播设备的表面;并要保证结构稳固,如承载设备的托条或托盘要将其紧固在机柜上(拧紧其螺丝),这一点在安装广播功放等较重设备时特别重要,是一些工程人员经常疏忽的事。5)设备安装完毕后,收拾现场,将所有说明书、附件和包装都分别存放好。4、连接线路连接线路在整个设备安装过程显得十分重要,一方面,要保证连接逻辑的正确性,另一方面,则要保证连接的可靠性,这一点要给予足够的重视,经常见到一些因连接不好而导致的接触不良、噪声大等现象。在连接线路的环节中要注意:1)使用优质的接插件和线材。如要现场制作线材,在焊接接插件时必须保证电烙铁有足够的功率和热量;要准备专用的线材制作工具,这样才能保证线材的可靠性;2)优化布线结构,尽量缩短电缆的长度;3)装好的接插件要用手试拨插一下,看松紧是否合适;4)数字电缆、模拟电缆、音箱电缆、电源线等电缆要明确分开布置;弱信号一定要与强信号线分开;5)给所有的电缆贴上标记,标记显出它的用处;6)将电缆分门别类进行捆扎,使其稳固并美观。-101- 11.4系统调试设备安装好并接好线后,便要对系统进行初步调试了,调试过程和要点通常如下。1、系统的调试依据以下标准:《厅堂扩声系统设计规范》GB50371-2006《厅堂扩声特性测量方法》GB4959《客观评价厅堂语言可懂度“RASTI”法》JGJ/T131《会议系统的电及其音频性能要求》GB/T153812公共广播及会议系统的扩声调试主要内容及技术指标1)传输频率特性调试解决扬声器对观众席声场的均匀覆盖,主要调试扬声器轴向角度左右方位和俯仰角度,并加以固定安装。现场可用声级计或SMAART调试测量软件显示各点声压级或频谱曲线,对房间均衡器EQ或房间参数均衡器PEQ进行调节,使其达到设计标准要求。2)传声增益调试保证扩声系统稳定正常工作,主要解决建声造成的回声,反射声,声聚焦等声缺陷引起系统反馈啸叫。扩声系统啸叫可采用自动反馈抑制器AFS或1/3倍频程滤波器(EQ)予以抑制解决,AFS宜并入调音台输入编组中,以1/6倍频程滤波器为好。传声增益,应在啸叫点处下降6dB,保证扩声系统稳定使用。3)最大声压级调试可按照现行国家标准GB4959规定的窄带噪声法或宽带噪声法进行,测量结果应注明使用方法,若使用窄带噪声法时,仪器链接图可按图11-1连接.用宽带噪声法,仪器可按图11-2连接。为避免满功率声压级太高,损坏扬声器系统,功率放大器的输出宜以扬声器系统输出功率1/4或1/10功率馈送。4)声场不均匀度调试。按现行国家标准《厅堂扩声特性测量方法》GB4959中有关规定进行。5)调试结果应满足GB50371-2006《厅堂扩声系统设计规范》的语言类别声学特性技术指标。-101- 11.5系统验收1、一般规定(1)广播系统工程宜在系统试运行稳定后,进行验收。(2)广播系统工程验收应具备下列条件:1)系统工程经试运行达到设计、使用要求,并已出具系统试运行报告系统试运行记录表应符合(GB50526-2010)《公共广播系统工程技术规范》的规定。2)竣工验收文件齐全。(3)广播系统工程验收,应包括设备品质、系统功能、系统电声性能、工程施工质量和竣工文件等项目。(4)广播系统工程验收,可按检验-测试一检奄文件的完整性一评审一签字一移交的顺序进行。(5)验收不合格的工程,验收机构应在验收结论中明确指出问题所在与整改要求,(6)检验不合格的工程项目不得交付使用。2、竣工验收(1)竣工验收应包括下列文件:1)工程合同,2)设计任务书,3)施工单位与建设单位共同签署的深化设计文件。4)竣工文件,应包括下列内容:系统拓扑结构图(或原理图),系统平面布置图。管线图。隐蔽工程验收记录。设备器材清单(包括安装位置)设备、器材的检测报告及认证证书。系统使用说明书(含操作和日常维护说明)工程和设备变更审核单,系统调试记录。5)系统试运行报告,应包括下列内容:应备功能检验记录。-101- 电声特性渕试记录。试运行记录。(2)工程设备安装验收应按下列步骤进行:1)对照竣工验收文件,检査系统设备配置,包括设备型号、规格、数量、产地及安装位罝。2)按(GB50526-2010)《公共广播系统工程技术规范》表B.0.2列出的相关项目与要求,采用现场观察、核对施工图、抽査等方法,对工程设备的安装质量进行检查和观感质量验收,并做好记录。3)系统应备功能的验收应对照设计任务书和合同相关条款的要求,进行逐项功能演示。并应按(GB50526-2010)《公共广播系统工程技术规范》表B.0.3做好记录。4)系统电声性能验收应符合下列规定:应对照设计任务书和合同相关条款的要求进行测试。系统电声性能测试应符合(GB50526-2010)《公共广播系统工程技术规范》第5章的规定。应按(GB50526-2010)《公共广播系统工程技术规范》表B.0.4做好记录。5)应审查竣工文件是否齐全,并应按本规范表B.0.5填写验收结论。6)竣工验收文件应一式两份,签字盖章后应由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各存一份。1.建筑设备管理系统(BAS)施工方案12.1系统概述1.设计原则1.1采用分布式集散控制系统。该系统支持LonWorks、BACnet等主流楼宇自控系统的网络通信协议,便于与其它智能化设备通信;1.2系统可根据工程运行历史记录,管理、分析当前和过去运行过程,并作趋势报告;1.3通过不同级别的密码保护,实现数据的安全功能。1.4可以实现建筑设备监控系统与其他系统数据的交换和集成。1.5受控设备均可以在系统操作站集中进行监控。系统操作站以图形和文本两种方式进行显示,并根据使用习惯随意转换显示模式。-101- 1.6当受控设备在中央操作站停止工作时,由现场DDC实现控制。1.7建筑设备监控系统遵循国际标准,具有多项协议(如:Lonworks、BACnet、OPC、TCP/IP等)的支持能力。2、机房位置:本系统监控中心设在地下一层弱电机房,对楼内所有的空调设备进行监视和控制。3、系统组成及控制功能:12.2系统组成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的工程范围应包括建筑运行管理、建筑环境监控和给排水、供电、照明、电梯、自动扶梯等监控子系统以及现场仪表、变频设备、控制中心等现场设施。12.3系统要求3.1本工程建筑设备监控系统(BAS),采用直接数字控制技术,对建筑内的供水、排水系统及设备、公共区域照明、空调设备及供电系统和设备进行监视及节能控制。本工程中的空调系统、通风系统、冷热源及空调水系统均采用直接数字控制系统(DDC)。该系统对建筑物内的空调设备,设定点参数进行监测和控制。并对设备的故障进行报警打印记录、编制有关表格,便于维修和管理。3.2控制系统由微机控制中心、分布式直接数字控制器、通讯网络、传感器、执行器及控制软件等组成。中央控制系统全部汉化显示、解释、打印。软件具备操作指导程序及设有密码保护功能直接数字控制器(DDC)具有可编程功能,并可在不与主机通讯的情况下独立完成各软件控制功能,可就地显示该DDC所控设备的状态及设定点的温度、湿度。当供电故障时,DDC自身应保证不小于72小时的供电。3.3每个单独机房均设置DDC控制箱。3.4主要软件功能要求:本控制系统的软件除包括基本算法控制软件和操作软件外,还应包括以下控制软件功能:---密码系统控制点报警控制点历史记录---时间及假日起停控制动向记录设备运行时间累记---控制系统动态彩图自适应控制外界条件重设---夜间净化循环最佳起停控制设定值可进行再设定-101- ---焓值控制各单项专业控制软件4、与其他系统的界面关系:4.1电梯监控、变配电室监控、智能照明监控、太阳能光伏发电等自成系统,并留有与BA系统的接口,纳入建筑设备管理平台。4.2消防专用设备:消火栓泵、喷洒泵、消防稳压泵、排烟风机、加压风机等不进入建筑设备监控系统。5、本系统包括:5.1.空气处理系统应具有下列功能:1)送、回风机状态显示;2)送回风、新风、混风温度、湿度测量;(以原理图为准)3)室内温、湿度测量;4)过滤器状态显示及报警;5)净化装置控制、状态、报警;6)风道风压测量;7)启停控制;8)过载报警;9)冷热水流量调节;10)加湿控制;11)风阀调节;12)预热水流量调节;13)风机、风门、调节阀之间的联锁控制;14)寒冷地区换热器防冻控制;15)冷媒段启停、状态、报警(仅双冷源空调机组设置)16)送回风机与消防系统的联动控制。17)防冻报警、焓值控制、显示报警打印。5.2.设备用房新风处理系统应具有下列功能:1)风机状态显示;2)送风温度测量;3)过滤器状态显示及报警;4)风道风压测量;5)启停控制;6)过载报警;-101- 7)热水流量调节;8)冷水流量调节(仅电气用房设置);9)寒冷地区换热器防冻控制;10)送回风机与消防系统的联动控制。11)防冻报警、温度控制、显示报警打印。5.3.新风处理系统应具有下列功能:1)风机状态显示;2)送风温度测量;3)室内湿度测量;4)过滤器状态显示及报警;5)风道风压测量;6)启停控制;7)过载报警;8)冷水流量调节;9)热水流量调节;10)加湿控制;11)风阀调节;12)寒冷地区换热器防冻控制;13)送回风机与消防系统的联动控制。14)防冻报警、焓值控制、显示报警打印。5.4.带热回收的新风处理系统应具有下列功能:1)送、排风机状态显示;2)送风温度测量;3)室内温、湿度测量;4)过滤器状态显示及报警;5)热回收装置启停、状态、报警;6)风道风压测量;7)启停控制;8)过载报警;9)冷热水流量调节;10)预热水流量调节;11)加湿控制;-101- 12)寒冷地区换热器防冻控制;13)送回风机与消防系统的联动控制。14)防冻报警、焓值控制、显示报警打印。5.5.送、排风系统应具有下列功能:1)风机状态显示;2)启停控制;3)过载报警。5.6.风机盘管应具有下列控制功能:1)室内温度测量;2)冷、热水阀开关、开度控制;3)风机变速与启停控制。5.7.给水系统应具有下列功能:变频给水自成系统并预留通讯接口。水泵运行状态显示;水泵过载报警;水箱高低液位显示及报警。5.8.排水系统应具有下列功能:1)水泵运行状态显示;2)污水池高低液位显示及报警;3)水泵过载报警;4)排水系统留有通信接口。5.9.与其他系统的接口:1)供配电设备监视系统:配变电所监控系统为BA系统的子系统,该系统留有与BA系统的通信接口。2)智能照明控制系统为BA系统的子系统,该系统留有与BA系统的通信接口。3)对电梯的运行状态进行监视,并留有与BA系统的接口4)预留与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公共安全防范系统和车库管理系统通信接口。5)对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工作状态进行监视,并留有与BA系统的接口6、线路选型及线路敷设6.1DDC控制器之间采用总线方式连接。DDC控制器之间采用1根(18AWG)通讯线。-101- 6.2每个数字量(DI/DO)信号线采用RVV-2x1.0;配电箱内开关量信号线采用RVV-2x1.0;每个模拟量(AI/AO)信号线采用RVVP-3x1.0;流量开关信号线采用RVV-2x1.0;流量计信号线采用RVVP-4x1.0;送回风温度信号线采用RVVP-2x1.0;电动调节阀采用RVVP-3x1.0;开关量风阀、水阀控制采用RVV-3x1.0。6.3建筑设备监控系统从控制室至控制器的每条线路以及控制器之间的通讯线路,均预留管线2SC20热镀锌钢管。6.4控制器至现场各种传感器、变送器、阀门等的控制线、信号线、电源线等采用穿管或采用金属槽盒明敷。12.3施工要点12.3.1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的线缆、线缆防护系统,供电及防雷接地的安装以及隐蔽工程的检查与验收应执行本规范第3章的有关规定。12.3.2控制中心设备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要求:1控制台安装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安装应平稳牢固,便于操作维护。2控制台内机架、配线、接地应符合设计要求。3网络控制器宜安装在控制台内机架上,安装应牢固。4服务器、工作站、不间断电源、打印机等设备应按施工图纸要求进行排列,安装整齐、稳固。5服务器、工作站、不间断电源、打印机及网络控制器等设备的电源线缆、通讯线缆及控制线缆的连接应符合设计要求,配线整齐,避免交叉,并做好标识。12.3.3软件产品的安装与验收应符合本规范3.4.8的有关规定。12.3.4所有控制柜,控制箱的机械性能应符合设计要求,采用不小于1.5mm厚金属板材制作,室内设备的防护等级不应低于IP42,室外设备的防护等级不应低于IP65,配置带锁把手。在控制器盘的盘芯上必须已经配置了所需要的变压器、继电器、保险管、微动开关、接线端子等附件,控制器盘应单点接地;12.3.5在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现场设备及控制器设备安装之前,所有隐蔽工程应全部完成。要求检查隐蔽工程的安装及所有穿线情况,确保管路接地可靠、绝缘测试合格、线缆敷设、接线合格。12.3.6现场控制器盘(箱)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要求:1建筑设备监控系统应根据控制器的规格、体积、数量配置控制器箱。-101- 2控制器箱应附有盘(箱)的铭牌,铭牌中应包括以下内容:质量检测标识、生产日期、控制器箱编号、产品信息。3现场控制器盘(箱)的安装位置宜靠近被控设备电控箱,控制器盘(箱)应安装牢固,不应倾斜;安装在轻质墙上时,应采取加固措施。4现场控制器盘(箱)的高度不大于1m时,宜采用壁挂安装,并应符合美观及维护的要求。5现场控制器盘(箱)的高度大于1m时,宜采用落地式安装,并应制作底座。6现场控制器盘(箱)侧面与墙或其他设备的净距离不应小于0.5m,正面操作距离不应小于(0.8m)。7现场控制器接线应按照接线图和设备说明书进行,配线应整齐,不宜交叉,并固定牢靠,端部应标明编号。8控制器箱内设备的接线图应贴在现场控制器盘(箱)体内门板内侧的图纸袋中,不易污损,取用方便。9现场控制器应在调试前安装完毕,安装后应妥善保管并采取防尘、防潮和防腐蚀措施。8.3.7由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监控的所有设备的正面及其检修孔、检修门处均应设置明显的警示,警示通知显示如下:“该设备处于建筑监控系统控制之中,可能随时启动或停止,未经批准,严禁进入。”12.3.8温湿度传感器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要求:1室内温湿度传感器的安装位置宜远离窗、门和出风口。2在同一区域内安装的室内温湿度传感器,距地高度应一致,高度差不应大于10mm。3温湿度传感器不应安装在阳光直射的地方,应远离有较强振动、高电磁干扰、潮湿的区域。4在电磁干扰较高的场合,要求根据所使用的传感器的要求确认是否需要使用屏蔽线,确认传感器接线与220V电源线之间的距离是否符合设计的最小距离要求。5室外温湿度传感器应有防风、防雨保护措施。6用于风道温湿度测量的温、湿度传感器应安装在风速平稳的直管段。7-101- 用于测量水管内水温度的水管型温度传感器的探针须置于套管内,安装套管时可沿管道截面的水平轴线安装,也可以沿管道截面的垂直轴线向下安装,或将套管斜对水流方向倾斜安装,且避免套管接触管道内壁。12.3.9用于测量风道压力的风管型压力传感器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要求:1风管型压力传感器的取压点应设在管道的上半部。2如风管上安装有风道温度或湿度传感器,风管型压力传感器的取压点应设在温、湿度传感器测量点的上游管段。12.3.10用于测量水管中水压力的水管型压力与压差传感器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要求:1水管型压力与压差传感器的取压点应设在温、湿度传感器的测量点的上游管段。2水管型压力与压差传感器的取压位置时应设在管道的侧面或底部。12.3.11风压压差开关或压差传感器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要求:1安装压差开关或压差传感器时,受压薄膜应处于垂直位置。2安装完毕后应做密闭处理。3压差开关或压差传感器安装的离地高度不宜小于0.5m。12.3.12水流开关应垂直安装在水平管段上。水流开关上标识的箭头方向应与水流方向一致,水流档片的长度应大于管径的1/2。12.3.13水流量传感器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要求:1水管流量传感器的取样段小于管道口径的1/2时应安装在管道的侧面或底部。在采用电磁式流量传感器时,在水平管路上的取样点应位于管道截面的水平轴线位置或于水平轴线的+45°~-45°之间。2水管流量传感器的安装位置距阀门、管道缩径、弯管距离应不小于10倍的管道内径。3水管流量传感器上游应留10倍管内径长度的直管段,下游应留5倍管内径长度的直管段,其间不应有阀门、变径管、管接头部件。4水管流量传感器应安装在测压点上游并距测压点3.5-5.5倍管内径的位置。5水管流量传感器应安装在温度传感器测温点的上游,距温度传感器6~8倍管径的位置。6水管流量传感器信号的传输线宜采用屏蔽和带有绝缘护套的线缆,线缆的屏蔽层宜在现场控制器侧一点接地。12.3.14空气质量传感器的安装应注意安装环境,保证不会在传感器中的传感部件上产生结露现象。12.3.15风阀执行器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要求:-101- 1风阀执行器上的开闭箭头的指向应与风门方向一致。2风阀执行器与风阀轴的连接应固定牢固。3风阀的机械机构开闭应灵活,无松动或卡涩现象。4风阀执行器不能直接与风门挡板轴相连接时,则可通过附件与挡板轴相连,但其附件装置必须保证风阀执行器旋转角度的调整范围。5风阀执行器的输出力矩必须与风阀所需的力距相匹配并符合设计要求。6风阀执行器的开闭指示位应与风阀实际状况一致,风阀执行器宜面向便于观察的位置。12.3.16电动阀、电磁阀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要求:1阀体上箭头的指向应与水流方向一致,并应垂直安装于水平管道上,并应考虑到手动操作及维修拆装的方便,安装调节阀时一般应考虑设置旁通管路,以便在检修或自控发生故障时可以进行手动操作,不致影响空调系统的正常工作。2对不同口径的电动调节阀应根据产品说明书规定采用不同的安装方法。12.3.17VAV末端所用差压传感器和温湿度传感器的安装必须符合设计要求。12.3.18在安装完成后应将软件加载到现场控制器和建筑设备监控系统中,并完成全部参数配置。12.4设备安装1、安装前的环境检查(1)中央控制及网络通讯设备应在中央控制室的土建和装饰工程完工后安装。(2)设备及设备各构件间应连接紧密、牢固,安装用的紧固件应有防锈层。(3)有底座设备的底座尺寸应与设备相符,其直线允许偏差为每米1mm,当底座超过5M时,全长允许偏差为5mm。(4)设备底座安装时,其上表面应保持水平,水平方向的倾斜度允许偏差为每米1mm,当底座的总长超过5M时,全长允许偏差为5mm。2、施工前的设备检验(1)设备外形完整,内外表面漆层完好。(2)设备外形尺寸、设备内主板及接线端口的型号、规格符合设计规定。3、设备安装要求:(1)中央控制及网络通讯设备的安装要符合下列规定:1)应垂直、平正、牢固。-101- 2)水平方向的倾斜度允许偏差为每米1mm。3)相邻设备顶部高度允许偏差为2mm。4)相邻设备接缝处平面度允许偏差为1mm。5)相邻设备接缝的间隙,不大于2mm。6)相邻设备连接超过五处时,平面度的最大允许偏差为5mm。7)按系统设计图检查主机、网络控制设备、UPS、打印机、HUB集线器等设备之间接线型号以及连接方式是否正确,尤其要检查其主机与DDC之间(2)温、湿度传感器的安装位置1)不应安装在阳光直射的位置,远离有较强振动、电磁干扰的区域,其位置不能破坏建筑物外观的美观与完整性,室外温、湿度传感器应有防风雨防护罩。2)应尽可能远离窗、门和出风口的位置,如无法避开则与之距离不应小于2M。3)并列安装的传感器,距地高度应一致,高度差不应大于1mm,同一区域内高度差不应大于5mm。4)温度传感器至DDC之间的连接应符合设计要求,应尽量减少因接线引起的误差,对于镍温度传感器的接线电阻应小于3Ω。1KΩ铂温度传感器的接线总电阻应小于1Ω。5)传感器应安装在风速平稳,能反映风温的位置。6)传感器的安装应在风管保温层完成后,安装在风管直管段或应避开风管死角的位置和蒸汽放空口位置。7)风管型温、湿度传感器应安装在便于调试、维修的地方。8)水管温度传感器应在工艺管道预制与安装同时进行。9)水管温度传感器的开孔与焊接工作,必须在工艺管道的防腐、衬里、吹扫和压力前进行。水管型温度传感器的感温段大于管道口径的二分之一时,可安装在管道的顶部。如感温段小于管道口径二分之一时,应安装在管道的侧面或底部,度传感器不宜安装在焊缝及其边缘上开孔和焊接。(3)压力、压差传感器、压差开关及其安装1)传感器应安装在便于调试、维修的位置。2)传感器应安装在温、湿度传感器的上游侧。3)风管型压力、压差传感器的安装应在风管保温层完成之后。4)风管型压力、压差传感器应在风管的直管段,如不能安装在直管段,则-101- 应避开风管内通风死角和蒸汽放空口的位置。5)水管型、蒸汽型压力与压差传感器的安装应在工艺管道预制和安装的同时进行,其开孔与焊接工作必须在工艺管道的防腐、村里、吹扫和压力试验前进行。6)水管型、蒸汽型压力、压差传感器不宜安装在管道焊缝及其边缘上,开孔及焊接处。7)水管型、蒸汽型压力、压差传感器的直压段大于管道口径的三分之二时可安装在管道顶部,小于管道口径三分之二时可安装在侧面或底部和水流流束稳定的位置,不宜选在阀门等阻力部件的附近、水流流束死角和振动较大的位置。8)安装压差开关时,宜将薄膜处于垂直于平面的位置。9)风压压差开关安装离地高度不应小于0.5M。10)风压压差开关的安装应在风管保温层完成之后。风压压差开关应安装在便于调试、维修的地方。风压压差开关不应影响空调器本体的密封性。风压压差开关的线路应通过软管与压差开关连接。风压压差开关应避开蒸汽放空口。(4)水流开关的安装1)水流开关的安装,应在工艺管道预制、安装的同时进行。2)水流开关的开孔与焊接工作,必须在工艺管道的防腐、衬里、吹扫和压力试验前进行。3)水流开关不宜安装在焊缝及其边缘上,开孔和焊接处。4)水流开关应安装在水平管段上,不应安装在垂直管段上。5)水流开关应安装在便于调试、维修的地方。(5)流量传感器的安装1)流量变送器应安装在便于维修并避免管道振动、避免强磁场。2)流量传感器安装时要水平,流体的流动方向必须与传感器壳体上流向标志一致。3)当可能产生逆流时,流量变送器后面装设止逆阀。流量变送器应装距测压点(3.5—5.5)D的位置;测温应设置在下游侧,距流量传感器(6—8)D。4)流量传感器需要装在一定长度的直管上,以确保管道内流速平稳。上游应留有10倍管径长度的直管,下游有5倍管径长度的直管。若传感器前后有阀门和管道缩径、弯管等影响流量平稳的设备,则直管段的长度还需相应增加。5)信号的传输线宜采用有屏蔽和绝缘保护层的电缆,宜在DDC侧一点接地。(6)电量变送器及其安装-101- 1)电量变送器通常安装在监测设备(高低压开关柜)内,或者在供配电设备附近装设一单独的电量变送器柜,将全部的变送器放在该柜内。然后将相应监测设备的CT、PT输出端通过电缆接入电量变送器柜,并按设计和产品说明书提供的接线图接线,再将其对应的输出端接入DDC相应的监测端。2)变送器接线时,严防其电压输入端短路和电流输入端开路。3)必须注意变送器的输入、输出端的范围与设计和DDC所要求的信号相符。(7)电磁阀的安装1)电磁阀阀体上箭头的指向应与水流方向一致。2)空调器的电磁阀旁一般应装有旁通管路。3)电磁阀的口径与管道通径不一致时,应采用渐缩管件,同时电磁阀口径一般不应低于管道口径二个等级。4)执行机构应固定牢固,操作手轮应处于便于操作的位置。5)执行机构的机械传动应灵活,无松动或卡涩现象。(8)电动阀的安装1)电动阀阀体上箭头的指向应与水流方向一致。2)空调器的电动阀旁一般应装有旁通管路。3)电动阀的口径与管道通径不一致时,应采用渐缩管件;同时电动阀口径一般不应低于管道口径二个等级,并满足设计要求。4)电动阀执行机构应固定牢固,手动操作机构应处于便于操作的位置。5)电动阀一般安装在回水管上。电动阀应垂直安装于水平管道上,尤其对大口径电动阀不能有倾斜。安装于室外的电动阀应适当加防晒、防雨措施。有阀位指示装置的电动阀,阀位指示装置应面向便于观察的位置。6)电动阀在安装前宜进行模拟动作和试压试验。电动阀在管道冲洗前,应完全打开,清除污物。7)检查电动阀门的驱动器,其行程、压力和最大关紧力(关阀的压力)必须满足设计和产品说明书的要求。检查电动调节阀的型号、材质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其阀体强度、阀芯泄漏经试验必须满足产品说明书有关规定。检查电动调节阀的输入电压、输出信号和接线方式,应符合产品说明书的要求。8)电动调节阀安装时,应避免给调节阀带来附加压力,当调节阀安装在管道较长的地方时.应安装支架和采取避震措施。(9)电动风门驱动器1)风阀控制器上的开闭箭头的指向应与风门开闭方向一致。-101- 2)风阀控制器与风阀门轴的连接应固定牢。3)风阀的机械机构开闭应灵活,无松动或卡涩现象。4)风阀控制器安装后,风阀控制器的开闭指示位应与风阀实际状况一致,风阀控制器宜面向便于观察的位置。5)风阀控制器应与风阀门轴垂直安装,垂直角度不小于85度。6)风阀控制器安装前应按安装使用说明书的规定检查线圈、阀体间的电阻、供电电压、控制输入等,其应符合设计和产品说明书的要求。7)风阀控制器在安装前宜进行模拟动作。8)风阀控制器的输出力矩必须与风阀所需要的相配,符合设计要求。9)风阀控制器不能直接与风门挡板轴相连接时,则可通过附件与挡板轴相连,但其附件装置必须保证风阀控制器旋转角度的调整范围。12.5系统调试1、系统调试、运行方案系统调试是否顺利,对于整个系统是否正常运行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显然调试在整个工程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1.1准备工作及调试条件在系统调试必须具备以下条件:设备机房必须有良好的照明和正确的电源;当涉及与其他有关厂家机电设备接口时,厂家必须有人配合;中心机房必须装修完整,清扫干净,并且有充足的照明和电源;系统调试工具到位。1.2调试时间考虑本工程项目施工工期情况,我司在设备安装时即进行相应设备的现场单体调试,利用平行施工的方法来保证工期。1.3系统调试的实施步骤单体设备调试:线缆测试完毕,可进行单体设备如传感器、控制器等的通电、编码、性能调试等。调试时,要观察设备受电情况、表针指示等,对运转不正常的设备应立即断电检查。调试通过,做好调试记录,作为能开始系统调试的必备条件,部分可作为主要设备中间验收交付的依据。-101- 系统集成调试:在各单体设备调试完成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系统集成调试。系统集成阶段,系统均已开通运行,故必须明确系统的功能和相应的接口界面(包括技术数据接口、设备材料供应界面、操作使用界面等),明确工程公司、设备供应商的职责,工程接口界面今可能标准化、模块化、规范化。调试步骤为:中央监控设备-现场控制器-分区域端接好的终端设备-程序演示-开通。系统集成调试应按设计要求和计划进度逐项进行,做好调试记录,作为系统可以投入试运行的依据。调试结果:调试过程中所有技术参数和运行数据都分布分项记录归档,并提交业主。2、系统检验测试BA系统的检测工作首先要根据工程设计文件和合同技术文件全面了解整个系统的功能和性能指标。被检测系统的业主与工程承包商需提供的主要文件有系统选型论证、系统规模容量、控制工艺说明、系统功能说明及性能指标、BA系统结构图、系统控制原理图、BA系统设备布置与布线图、与BA系统监控相关的动力配电箱电气原理图、现场设备安装图、DDC站与中央管理工作站\操作员站的监控过程程序流程图、中央监控室设备布置图、BA系统供货合同及工程合同、BA系统施工质量检查记录、相关的工程设计变更单、BA系统运行记录。在此基础上,根据BA系统的验收标准,制定出一套合理的BA系统检测方案。检测一般分为三个层次:中央监控站、子系统(DDC站)与现场设备(传感器、受送器、执行机构等)来进行功能检测。2.1中央监控站的检测中央管理工作站是否具有对所有监控点进行监视的功能,是否对部分控制点具有远程遥控功能。中央管理工作站是否采用汉化图形界面。以便于操作人员工作。中央管理工作站是否能实时记录各种运行状态信息、故障报警信息、各种统计数据,发生报警时有关系统的画面或数据能自动调出显示。中央管理工作站存储的历史数据时间是否大于三个月。 检测的项目如下:在中央监控站上观察现场状态的变化,中央监控站屏幕上的状态数据是否不断被刷新及其响应时间;通过中央监控站控制下属系统模拟输出量或数字输出量,观察现场执行机构或对象是否动作正确、有效及动作响应返回中央监控站的时间;-101- 人为在DDC站的输入侧制造故障时,观察在中央监控站屏幕是否有报警故障数据登陆,并发出声响提示及其响应时间;人为制造中央监控站失电,重新恢复送电后,中央监控站能否自动恢复全部监控管理功能;检测中央监控站是否对进行操作的人员赋予操作权限,以确保BA系统的安全。应从非法操作、越权操作的拒绝,给以证实;人机界面是否汉化,由中央监控站屏幕以画面查询、控制设备状态、观察设备运防过程是否直观操作方便,以证实界面的友好性;检测中央监控站是否具有设备组的状态自诊断功能;检测中央监控站显示器和打印机是否能以报表图形及趋势图方式,提供所有或重要设备运行的时间、区域、编号和状态的信息;检测系统是否提供可进行系统设计、应用、建立图形的软件工具;检测中央监控站所设的控制对象参数,与现场所测得对象参数是否与设计精度相符;检测中央监控站显示各设备运行状态数据是否完整、准确。2.2子系统的检测子系统(DDC站)是一个可以独立运行的(下位机)计算机监控系统,对现场各种传感器、变送器的过程信号不断进行采集、计算、控制、报警等,通过通信网络传送到(上位机)中央监控站的数据库,供中央监控站进行实时显示、控制、报警、打印等。检测子系统的项目如下:人为制造中央监控站停机,观察系统(DDC站)能否正常工作;人为制造子系统(DDC站)失电,重新恢复送电后,子系统能否自动恢复失电前设置的运行状态;人为制造子系统(DDC站)与中央监控站通信网络中断,现场设备是否保持正常的自动运行状态,且中央监控站是否有DDC站高线故障报警信号登录;检测子系统(DDC站)时钟是否与中央监控站时钟保持同步,以实现中央监控站对各类子系统(DDC站)进行监控。2.3现场设备的检测根据系统设计监控要求,电信号分为模拟量和开关量。传感器、变送器是将各种物理量(温度、湿度、压差、流量、电动阀开度、液位、电压电流、功率、功率因数、运行状态等)转换成相应的电信号的装置。执行机构是根据DDC输出的控制信号进行工作的装置。现场设备的检测项目如下:-101- 检查现场的传感器、变送器、执行机构、DDC箱安装是否规范、合理,便于维护;检测中央监控站所显示的数据、状态是否与现场的读数、状态一致;检测执行机构的动作或动作顺序是否与设计的工艺相符;当参数超过允许范围时,是否产生报警信号;在中央监控站控制下的执行机构动作是否正常。工作条件测试:系统电源供电质量:电压波动不大于±10%;频率变化不大于±1HZ;波形失真度不大于20%。系统的接地电阻:联合接地系统不应大于1Ω;专用接地系统不应大于4Ω。现场设备安装质量检查传感器:每种类型传感器抽检5%,小于10台时100%抽查。执行器:每种类型执行器抽检5%,小于10台时100%抽查。现场DDC站安装:抽检10%,小于10台时100%抽检。2.4功能检测BA系统对建筑设备的监控通常是按功能与区域完成的。因此,检测功能也是按区域进行的。以空调和公共照明区域为例。空调区域是人们工作、休息的场所,在BA系统的控制下,空调系统应保证提供舒适的室内温度和良好的空气品质。检测空调和公共照明区域的项目如下:检测中央监控站对空调系统的控制是否能按时间表进行;检测空调区域温度、湿度是否与中央监控站显示数据相符;检测能否根据时间程序,控制公共照明区域灯的开关和设置夜间照明,以达到节能的目的。通过对以上三个层次和功能的检测,可以对BA系统的实时性、可靠性、安全性、易操作性、易维护性、设备的安装质量、控制精度作出综合评价,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通过整改使被检测的BA系统达到正常运行的功效。冷热源系统-101- 建筑设备监控系统对冷热源系统进行负荷调节、预定时间表自动启停与节能优化控制方式时,检测冷热源机房设备(冷热水机组、冷水泵、冷却水泵、冷却塔及电动阀门等)的联运控制、供回水压差或供水温度的自动控制。 建筑设备监控系统是否实现对冷热源机房设备进行运行参数、状态、故障等的监视、记录与报警,是否实现设备的运行指导与参数调整。 建筑设备监控系统是否对冷热源进行能源计量与统计,以满足物业管理的要求。空调与通风系统建筑设备监控对空调系统进行温湿度调节、预定时间表自动启停与节能优化控制方式时,检测空调机组设备(风机、风阀、水泵、加湿器及电动阀门等)的联动控制、送风温度或寅温湿度的自动控制、启停控制。 建筑设备监控系统是否实现对空调设备(风机、风阀、过滤器、水泵、加湿器、检测器、电动执行器及调节阀门等)进行运行参数、状态、故障等的监视、记录与报警,是否实现对寅与室外空气的温湿度与寅空气品质进行监视、记录与报警,是否实现室内空调设定参数的遥控调整。 建筑设备监控系统除提供基本的PID控制功能和顺序控制功能外,是否提供串级、前馈、纯滞后时间补偿等控制功能,对空 调系统是否实现以下控制内容:送风温湿度或回风温湿度的连续调节,根据室内外空气焓值作节能调节的运行,空调系统末端分区域启停等,以满足种类用户的要求。 建筑设备监控系统是否实现对建筑物内通风用送排风机的运行状态进行监视与遥控,局部重要区域(如停车库)是否能按空 气环境要求自动控制送排风机启停。建筑设备监控与主要设备间的数据通信接口建筑设备监控系统是否与主要设备以数据通信接口方式相联。 主要设备系指变配电系统、电梯系统设备等,这些设备产品的控制器大多已采用计算机控制方式,并配有数据通信输出接口。当系统与主要设备以数据通信接口方式相联时,不仅减少了大量参量检测器的配置,而且掌握的主要设备运行状态大大多于传统方式、数据通信以双向方式传输时,还可以对主设备的工作参数进行调整。中央管理工作站与操作员工作站功能测试中央管理工作站的人机接口界面应符合友好、汉化、图形化要求,图形切换流程清楚易懂,便于操作。原则上值班人员 的操作不采用键盘。画面切换的响应时间最大不大于5秒,平均值不大于3.5秒。 -101- 中央管理工作站日报表、月报表打印功能。 中央管理工作站的参数显示除图形显示外,不应具备曲线显示、直方图显示、颜色显示等方式。 中央管理工作站的故障事件记录文件的记录及打印功能,事件顺序时间分辩率应不大于1秒,单一故障发生时,故障画面 的报警响应时间不大于5秒。多个故障(5个以上)发生时,故障画面的报警响应时间不大于30秒。 中央管理工作站的远动控制功能测试:主要控制设备100%测试,一般控制设备10%抽测。主要测定远动控制的有效、正确 性和响应时间。控制命令发出后,在现场开始执行的时间滞后应30小于秒。中央管理工作站的统计功能检验:计量数据、运行数据、种类报警信号等可按平均值、极限值、累计值、预报值等各种方式统计。计算机在操作系统控制下,撤除或投入外围设备时,不应出错或产生干扰; 切断系统电网电源转为UPS供电试验,在此过程中系统数据不应丢失; 计算机系统抗干扰能力测试;操作权限的测试。DDC功能测试模拟量信号的检测精度测试,显示值与实际值的相对误差不大于5%。模拟量及开关量的接入率及完好率测试与统计对设备状态作监视的模拟量与开关量按照总数的10%进行抽测。对未接入有不完好的模拟量和开关量要进行分析和改进。对于不符合“完好”要求和无法接入的模拟量和开关量,应分别列表说明各点存在的问题和措施。主要控制回路100%测试,一般控制回路10%测试。主要测定控制回路有效性、正确性和稳定性。测试核对电动执行机构与电动调节阀在20%、50%与80%的行程处对控制指令的一致性与响应速度,控制效果应满足合同技术文件与控制工艺对功能要求。实时性能测试:巡检速度、开关信号和报警信号的反应速度应满足合同技术文件与设备工艺性能指标的要求(抽检10%, 小于10台时全部抽检)。 插件带电插拔时,应能正常工作。DDC抗干扰能力测试维护人员通过任一DDC接口进行在线编程和修改;网络通讯中断的报警功能;-101- 自治能力和自治水平(网络通讯线路局部开路时自动恢复重组通信等)。建筑设备监控系统其他功能的检验1)网络和数据库的标准化;2)系统的冗余配置情况;3)系统可扩充性I/O口有10%~15%备用量,机柜留有10%的卡件安装空间和10%的备用接线端子;4)节能功能评价空调设备的启停控制、冷热源能量自动调节、照明设备自动控制、水泵台数与转速控制、VAV空调系统控制等。12.6系统检测系统检测12.6.1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的检测条件如下:1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的检测应由专业的检测单位进行。2系统已经调试完毕且试运行时间大于3个月。3系统调试及试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已经全部整改完毕。4具备工程合同技术文件、工程设计文件、设计变更文件和设备说明书。5具备设备进场检验记录、隐蔽工程检验记录、施工质量检查记录、设备及系统测试记录和系统试运行记录。12.6.2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监控点的点对点的检测1现场设备安装质量检查按GB50326中有关章节和相关产品技术文件执行。1)传感器:每种类型传感器抽检10%,传感器少于10支时全部检查;2)执行器:每种类型执行器抽检10%,执行器少于10台时全部检查;3)控制柜:各类控制柜抽查20%,少于10台时全部检查。检查安装质量全部符合要求时结论为合格。2现场设备性能检查1)传感器部分:测试传感器采样值与现场实测值之间的偏差,计算传感器的精度是否满足合同技术文件及控制工艺的要求。每种类型传感器抽查数量不得小于10%,数量少于10个时全部检测,并应将测试数据记录在附录B表B.8.5-1。-101- 检查的传感器全部符合要求时结论为合格。2)执行器部分:调节型的执行器,在0%、50%、80%、100%的行程处检测与控制指令的一致性和响应速度。开关型的执行器检测全开和全关处于控制指令的一致性和响应速度。每种类型的执行器抽查数量不得小于20%,少于10个时全部检测,并应将测试数据记录在附录B表B.8.5-2。检查的执行器全部符合要求时结论为合格。3现场控制器(DDC)性能检查1)现场控制器输入/输出点信号的正确性:现场控制器能正确显示输入信号的状态及采样值,并根据现场控制器控制程序对受控设备进行响应的动作。2)现场控制器之间的通信:检查现场控制器之间通信的稳定性、数据的正确性、抗干扰能力和通信总线数据量的拥堵性是否满足合同技术文件及控制工艺的要求。现场控制器抽检数量不得少于10%,少于10台时全部检测,并应将测试数据记录在附录B表B.8.5-3。检查的现场控制器全部符合要求时结论为合格。12.6.3建筑设备监控系统单系统设备的检测1空调与通风系统功能检测建筑设备监控系统应对空调系统进行温湿度自动控制,预定时间表自动启停和节能优化控制功能检测,应着重检测其测控点(温度、湿度、压差和压力等)与被控设备(风机、风阀、水泵、加湿器及电动阀门等)的随动性、实时性和稳定性,检查运行工况,测定控制精度,并检测设备联锁控制的正确性。对试运行中出现故障的系统要重点测试。检测数量为每类系统不低于20%抽检,系统数量不大于5个时全部检测。被抽检系统全部合格时为检测合格。检测方法为:在工作站或现场控制器模拟测控点数值或状态改变,或人为改变测控点状态时,记录被控设备动作情况和响应时间;在工作站或现场控制器改变时间设定表,记录被控设备启停情况;在工作站模拟空气环境工况的改变,记录设备运行状态变化,也可根据历史记录和试运行记录对节能优化控制做出判定。-101- 建筑设备监控系统对各类传感器、执行器和控制设备的运行参数、状态、故障的监测、记录与报警进行检测时,应通过工作站数据读取、历史数据读取、现场测量观察和人为设置故障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同类设备检测数量应不低于20%抽检,并应将测试数据记录在附录B表B.8.5-4。被检设备合格率为100%时为检测合格。2变配电系统功能检测建筑设备监控系统对变配电系统进行检测时,应利用工作站数据读取和现场测量的方法对电压、电流、有功功率、功率因数、用电量和谐波等各项参数的测量和记录进行准确性和真实性检查,显示电力负荷及上述各参数的动态图形能比较准确地反映参数变化情况,并对报警信号进行验证。抽检数量应不低于20%,被检参数合格率在90%以上时为检测合格。对高低压配电柜的工作状态、故障状态,电力变压器的温度,应急发电机组的工作状态、储油罐的液位及蓄电池组工作状态进行检测时,应为全部检测,并应将测试数据记录在附录B表B.8.5-4;合格率为100%时为检测合格。3照明系统功能检测建筑设备监控系统对公共照明、广告照明、泛光照明设备检测时,应以光照度、时间表等为控制依据,模拟设置程序控制灯组的开关,检查控制动作的正确性和节能运行情况;并手动检查开关状态。检测方式为抽查,抽查数量应不低于20%,并应将测试数据记录在附录B表B.8.5-4;被检参数合格率100%时为检测合格。4给排水系统功能检测建筑设备监控系统应对给水系统、排水系统和中水系统进行液位、压力等参数检测及水泵运行状态监测、记录、控制和报警检测,应通过工作站参数设置或人为改变现场测控点状态,来监视设备的运行状态,包括自动调整水泵转速、投运水泵切换情况及故障状态报警和保护情况是否满足设计要求。检测方式为抽检,抽检数量应不低于20%,并应将测试数据记录在附录B表B.8.5-4;被检参数合格率100%时为检测合格。5热源和热交换系统功能检测建筑设备监控系统应对热源和热交换系统进行系统负荷调节、预定时间表自动启停和节能优化控制功能进行检测,通过工作站或现场控制器对热源和热交换系统的设备控制、供水温度、供回水平均温度或供回水恒压差自动控制情况进行测试。通过工作站对热源和热交换设备运行参数、状态、故障等的监视、记录与报警情况进行检查,并检测设备的运行状态与参数控制情况。-101- 检测方式为抽检,抽检数量应不低于20%,并应将测试数据记录在附录B表B.8.5-4;被检参数合格率100%时为检测合格。6冷冻和冷却水系统功能检测建筑设备监控系统应对冷水机组、冷冻水和冷却水系统进行系统负荷调节、预定时间表自动启停和节能优化控制功能进行检测,通过工作站对冷冻、冷却水系统设备控制和运行参数、状态、故障等的监视、记录与报警情况进行检查,并检查设备运行的联动情况。对冷冻水系统能耗计量与统计进行核实。检验方式为抽检,抽检数量应不低于50%,并应将测试数据记录在附录B表B.8.5-4;被检参数合格率100%时为检验合格。7电梯和自动扶梯系统功能检测建筑设备监控系统对建筑物内电梯和自动扶梯系统进行检测时,应通过工作站对系统的运行状态与故障进行监视,并与系统实际工作情况进行核实。当与电梯管理系统提供的通信接口进行数据传输时,应对电梯运行方式,运行状态和故障进行检测。检验方式为抽检,测试数据应记录在附录B表B.8.5-4;抽检数量应不低于50%,被检参数合格率100%时为检验合格。12.6.4建筑设备监控系统联调的检测建筑设备监控系统与智能照明系统、冷热源系统、变配电系统及变频系统等自成系统的联调监测参照8.5.3中相关的要求进行检测。12.6.5建筑设备监控系统软硬件功能的检测1硬件功能检测1)检查主机、UPS和打印机的配置、性能和稳定性是否满足合同技术文件要求;2)检查网络通信设备的稳定性、可靠性。2软件功能检测建筑设备监控系统对中央管理工作站与操作分站进行检测时,主要检测其监控和管理功能,检测时应以中央管理工作站为主,对操作分站主要检测其控制和管理权限以及数据与中央管理工作站的一致性。检测中央管理工作站记录各种运行状态信息、测量数据信息、故障报警信息的实时性和准确性,对控制设备进行远程控制和管理的功能。中央管理工作站的远程控制功能测试为每个子系统被控设备20%抽检。应测定远程控制的有效性、正确性和响应时间。-101- 检测中央管理工作站数据的存储和统计(包括检测数据、运行数据)、历史数据趋势图显示和报警存储统计(包括各类参数报警、通信报警和设备报警)情况,中央管理工作站存储主要参数的历史数据的时间宜大于三个月。检测中央管理工作站数据报表生成及打印功能,故障报警的打印功能。检测中央管理工作站操作的易用性,人机界面应符合友好、汉化、图形化要求,图形切换流程清楚易懂,便于操作。对报警信息的处理应直观。对操作权限检测,确认系统操作的安全性。以上功能全部满足设计要求时为检测合格。12.6.6建筑设备监控系统与其他系统联动的检测建筑设备监控系统与带其它通信接口的系统以数据通信的释放相联时,应在工作站观测其它系统的运行参数(含工作状态参数和报警信息),并和实际状态核实,确保准确性和实时性,对可控的系统,应检测发命令时的系统响应状态。数据通信接口要全部检测,检测合格率100%时为检测合格。建筑设备监控系统软件功能的检测结果应记录在附录B表B.8.5-5中。质量控制12.6.1工程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的质量控制应包括与前期工程的交接和工程实施条件准备、进场设备和材料的验收、隐蔽工程检查验收和过程检查、工程安装质量检查、系统自检和试运行等。12.6.2前期工程的交接。在工程实施前应进行工序交接,根据所编写的施工计划按工程进度做好与建筑结构、建筑装饰装修、建筑给水排水及采暖、建筑电气、通风与空调和电梯等分部工程的接口确认。12.6.3工程实施前应做好如下条件准备:1检查工程设计文件及施工图的完备性,建筑弱电工程必须按已审批的施工图设计文件实施;对于设计中所存在的不完善之处,要求将这些问题具体写成书面材料,详细说明这些问题的存在对工程造成的负面影响,提请设计单位进行设计变更。无论是错误更正还是设计修改所出现的设计变更必须填写设计变更审核表;2完善施工现场质量管理检查制度和施工技术措施。包括:各岗位人员职责,工程质量、进度的保障措施,安全保障措施。3建立针对本工程的质量管理体系、质保体系、技术管理体系。包括:质量管理、技术管理和质量保证的组织机构;质量管理、技术管理制度、创优实施细则、质量计划、质量手册以及质量奖惩条例。12.6.4-101- 必须按照合同技术文件和工程设计文件的要求,对设备,材料和软件进行进场验收。进场验收应有书面记录和参加人签字,并经监理工程师或建设单位验收人员签字。未经进场验收合格的设备、材料和软件不得在工程上使用和安装。经进场验收的设备和材料应按产品的技术要求妥善保管。12.6.5设备及材料的进场验收应填写设备及材料的进场验收表,该表至少具体要求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1保证外观完好,产品无损伤、无暇疵,品种、数量、产地符合要求;2设备的质量检查应满足以下要求:1)产品质量检查应包括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实施强制性产品认证的产品目录》或实施生产许可证和上网许可证管理的产品,未列入强制性认证产品目录或未实施生产许可证和上网许可证管理的产品应按规定程序通过产品检测后方可使用;2)产品功能、性能等项目的检测应按相应的现行国家产品标准进行;供需双方有特殊要求的产品,可按合同规定或设计要求进行;3)对不具备现场检测条件的产品,可要求进行工厂检测并出具检测报告;4)硬件设备及材料的质量检查重点应包括安全性、可靠性及电磁兼容性等项目,可靠性检测可参考生产厂家出具的可靠性检测报告。3软件产品的质量检查应满足以下要求:1)对于商业化的软件,如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应用系统软件、信息安全软件和网管软件等应做好使用许可证及使用范围的检查;2)由系统承包商编制的用户应用软件、用户组态软件及接口软件等应用软件,除进行功能测试和系统测试之外,还应根据需要进行容量、可靠性,安全性、可恢复性、兼容性、自诊断等多项功能测试,并保证软件的可维护性;3)所有自编软件均应提供完整的文档(包括软件资料、程序结构说明、安装调试说明、使用和维护说明书等)。4系统接口的质量应按下列要求检查:1)系统承包商应提交接口规范,接口规范应在合同签订时由合同签定机构负责审定;2)系统承包商应根据接口规范制定接口测试方案,接口测试方案经检测机构批准后实施,系统接口测试应保证接口性能符合设计要求,实现接口规范中规定的各项功能,不发生兼容性及通信瓶颈问题,并保证系统接口的制造和安装质量。-101- 5依规定程序获得批准使用的新材料和新产品除符合本条规定外,尚应提供主管部门规定的相关证明文件。6进口产品除应符合本规范规定外,尚应提供原产地证明,必要时提供商检证明,配套提供的质量合格证明、检测报告及安装、使用、维护说明书等文件资料应为中文文本(或附中文译文)。12.6.6系统中有关设备在安装前应符合下列要求:1设备铭牌、型号、规格,应与被控制线路或设计相符。2外壳、漆层、手柄,应无损伤或变形。3内部电路板、胶木电器,应无裂纹或伤痕。4螺丝应拧紧。5附件应齐全、完好。6设备安装高度,应符合设计规定;12.6.7工程实施条件控制1系统设备安装前,建筑工程应具备下列条件:1)屋顶、楼板应施工完毕,不得渗漏;2)对系统设备安装有妨碍的模板、脚手架等应拆除,场地应清扫干净;3)室内地面基层应施工完毕,并应在墙上标出抹面标高;4)环境湿度应达到设计要求或产品技术文件的规定;5)有关控制室、设备机房的门、窗(如果有的话)、墙壁、装饰棚应施工完毕,地面应抹光;6)设备基础和构架应达到允许设备安装的强度;焊接构件的质量应符合要求,基础槽钢应固定可靠;7)预埋件及预留孔的位置和尺寸,应符合设计要求,预埋件应牢固。2设备安装完毕,投入运行前,建筑工程应符合下列要求:1)门窗安装完毕;2)运行后无法进行的和影响安全运行的施工工作完毕;3)施工中造成的建筑物损坏部分应修补完整。3设备安装完毕投入运行前,应做好防护工作。12.6.8固定系统设备,应符合下列要求:1控制箱体采用支架、绝缘板固定在墙、柱或其它建筑构件时,固定夹或固定螺栓与壁板固定必须紧密。控制箱体的金属板应平整;严禁使用变形或不合格的支架、卡轨。-101- 2固定用膨胀螺栓规格必须能满足其承重要求;其钻孔直径和埋设深度应与螺栓规格相符。3紧固件应采用镀锌制品,螺栓规格应选配适当,箱体的固定应牢固、平稳。4对震动环境中要求针对防震要求增加减震装置;其紧固螺栓应采取防松措施。5固定箱体时,不得使箱体受额外应力。6控制设备与外部的外部接线质量,应符合下列要求:1)接线按接线端头标志进行;2)接线及线标排列整齐、清晰、美观,导线绝缘良好、无损伤;3)电器的接线采用铜质或有电镀金属防锈层的螺栓和螺钉,连接时确保拧紧,且配有防松装置;4)外部接线不得使控制器或其内部受到额外应力;5)成排或集中安装时导线排列整齐;器件间的距离应符合设计要求,便于操作及维护。12.6.9隐蔽工程检查应做好建筑管理系统所涉及的所有隐蔽工程检查验收,并经监理工程师签字确认;未经监理工程师签字,不得实施隐蔽作业。12.6.10工程安装质量检查采用现场观察、核对施工图、抽查测试等方法,对工程设备安装质量进行检查和观感质量验收。8.6.11系统自检和试运行的质量控制在建筑管理系统安装调试完成后,应对系统进行自检,自检时要求对检测项目逐项检测。并按照建筑管理系统的合理周期对系统进行连续不中断试运行并加以记录。12.7系统验收12.7.1竣工验收应在系统正常连续投运时间超过3个月后进行。12.7.2竣工验收文件资料除应符合3.6.1要求内容外,还应包括以下内容:1系统结构图。2系统控制原理图。3设备布置及管线平面图。4控制系统配电箱电气原理图。-101- 5相关监控设备电气接线图。6中央控制室设备布置图。7设备清单。8监控点(I/0)表。9系统联动功能测试记录。10其他文件。1)工程实施及质量控制记录;2)相关工程质量事故报告表。12.7.3必要时各子系统可分别进行验收,验收时应作好验收记录,签署验收意见。1.有线电视系统施工方案13.1系统概述1、本工程由校区引来电视信号,能接收当地和校园节目电视节目。接收设备设在地下一层机房内。2、在屋顶预留卫星电视天线机房,预留屋顶卫星电视天线至卫星通信机房的电缆通道。3、系统采用862MHz双向高隔离度的邻频双向传输系统,用户分配系统采用分配-分支-分配形式。4、用户出线口共计63出线口。用户电平要求(69±6)dB/μV,图象清晰度应在四级以上;5、相邻频道间:≤2;任意频道间:≤12;频道频率稳定度±25KHz,图像/伴音频率间隔稳定度±5KHz。6、电缆到电缆、电缆到分支分配器、电缆到用户终端盒之间的连接均采用全屏蔽压接式F接头。7、电视系统在传输过程中所采用的干线放大器、均衡器等有源设备,均设置在弱电竖井内,竖井外均为无源器件。8、有线电视系统、卫星接收天线等弱电系统引入端,设过电压保护装置。9、干线电缆采用SYWV-75-9P4双向系统四屏蔽电缆,穿SC32镀锌钢管敷设;支线电缆采用SYWV-75-5P4四屏蔽电缆,穿SC25镀锌钢管敷设。-101- 13.2安装和施工1、施工准备(1)材料1)各种铁件应全部采用镀锌处理。不能镀锌处理时,应进行防腐处理。如采用8#铅丝和钢丝绳及各种规格的铁管、角钢、槽钢、扁铁、圆钢、14#绑线、钢索卡、花篮螺栓、拉环等均应采用镀锌处理。各种规格的机螺丝、金属胀管螺栓、木螺丝、垫圈、弹簧垫等应镀锌。2)用户终端盒是系统与用户电视机连接的端口,用户终端盒分为明装和暗装,暗装盒分塑料盒和铁盒两种。用户终端面板插座分单孔和双孔,插座插孔阻抗为75Ω,并应有产品合格证。3)电视电缆应采用屏蔽性能较好的物理高发泡聚乙烯绝缘电缆,它由同轴的内外导体组成,特性阻抗为75Ω,并应有产品合格证。对于现场环境有干扰的,可选用双屏蔽电缆;对于需要现场架空的电缆,可选用自承式电视电缆,室外电缆应采用黑色护套电缆。4)分支、分配器等无源器件:按照设计要求选择不同规格的器件,并应有产品合格证。5)根据设计要求,选择相应型号及性能的天线放大器、混合器、分波器、干线放大器、分支干线放大器、延长放大器、分配放大器、机柜、机箱、高频头(LNB)、接收机、调制器、解调器、净化电源等设备。应检查器材、设备外观是否完整无损,配件是否齐全,然后进行电气测试,检查器件、设备是否工作正常,产品说明书和技术资料齐全,并应有产品合格证(进口产品应提供商检证明材料)。6)其他材料:焊条、防水弯头、焊锡、焊剂、接插件、绝缘子、天线基础预埋螺栓、避雷器等等。(2)机具设备1)测量仪器:场强仪、测试天线、万用表、兆欧表、监视器、指南针、量角仪、铅锤等。2)施工机具:手电钻、电锤、钳子、改锥、电工刀、电烙铁、电焊机、接头专用工具、水平尺、大绳、安全带、高梯、中梯、工具袋。3)起重运输设备:吊车、倒链。(3)作业条件-101- 1)随土建结构砌墙时,预埋管和用户盒、箱已完成。2)土建内部装修油漆浆活全部施工完,同轴电缆敷设、器件安装全部完。3)前端机房内设备安装,应在下列条件具备后,开始施工:机房内土建装修完毕,架空地板(或抗静电地板)施工完毕。~220V设备电源供电及~380V设备动力供电管、线、箱全部施工完毕。暗装机箱的箱体稳装完毕。进入机房的馈线及其管路、线槽已敷设完毕,并引入到机房的机柜的位置下面。机房的空调、照明、检修插座等配属设施施工完毕。机房内预留专用的接地端子,用于机房设备接地。(4)技术准备1)施工单位必须执有系统工程的施工资质。2)设计文件和施工图纸齐全,方案设计符合国家、行业、地方标准及建设单位要求,并通过相关行业管理部门审批。3)设计人员对施工人员进行详尽的技术交底。4)施工前对施工现场勘察,满足系统工程施工和图纸要求。2、操作工艺(1)工艺流程前端机房设备安装---->传输部分安装---->用户终端安装---->系统内的接地---->系统调试验收(2)操作方法1、前端机房设备安装(1)操作流程稳机柜---->设备安装---->设备布线和标识---->设备接地---->设备通电1)稳机柜:按机房平面布置图进行设备机柜的定位。在机柜下对应的位置,将抗静电地板开槽,以保证地板下的电缆引入机柜。当机柜高度超过1.8米,且设备安装的数量大于地板的荷载时,将机柜稳装在槽钢基础上,并用螺栓加防松垫圈固定,防止因机柜过重造成地板和设备的损坏。机柜摆放应竖直平稳。机柜并排摆放时,两台机柜间的缝隙不得大于2mm;机柜面板应在同一平面上,并与基准线平行,前后偏差不应大于2mm。-101- 2)设备安装:在机柜上安装的设备应根据使用功能进行有机的组合排列(参阅下图)。使用随机柜配置的螺丝、垫片和弹簧垫片将设备固定在机柜上。每个设备的上下空间应留有1U(或大于50mm)的空隙,以保证设备的上下留有空气流通、散热的空间,空隙处采用专用空白面板封装。对于非19′标准机柜安装的设备,可采用标准托盘安装;彩色监视器,应采用专用的电视机专用托盘和面板安装。3)设备布线与标识:机房内通常采用地面线槽,电缆由机柜底部引入。电缆敷设应顺直,无纽绞,不得绑扎;在电缆进出线槽时,应在拐弯处绑扎,并注意拐弯半径,不能将电缆折坏。当采用电缆桥架时,电缆应由机柜的上方引入机柜。按照图纸采用电视电缆和F型专用插头连接各设备。将机房供电电源引至净化电源后,再分别供机房内设备使用。机柜背侧各电视电缆线和电源线应分别布放在机柜的两侧线槽内,按回路分束绑扎。安装于机柜的设备应标识设备所接收的频道;电缆的两端应留有余量,并做永久性标记。4)设备接地:室外架空电缆引下/入线应先经过避雷器后才能引入机房设备。机房内的避雷器、机柜/箱、设备金属外壳、电缆金属护套(或屏蔽层)均应汇接在机房总接地母排上。前端机房的总接地装置接地电阻不大于1Ω。5)设备通电。2、传输部分安装(1)有源设备(例如:干线放大器、分支干线放大器、延长放大器、分配放大器)的安装:1)干线放大器、分支干线放大器、延长放大器、分配放大器的位置应严格按照施工图纸进行施工。-101- 2)明装时:电视电缆需要通过电线杆架空,野外型放大器吊装在电线杆上,或左右1米以内的地方,且应固定在电缆吊线上,野外型放大器应采用密封橡皮垫圈防水密封,并采用散热良好的铸铝外壳,外壳的连接面宜采用网状金属高频屏蔽圈,保证良好与地接触,接插件要有良好的防水抗腐蚀性能,最外面采用橡皮套防水。不具备防水条件的放大器及其他器件要安装在防水金属箱内。3)暗装时:根据图纸设计,电视箱体内放置一块配电板,箱体内器件均采用机螺丝固定在箱体内的配电板上;配电板上的设备走线均由板的背面引至板前侧。在箱体内门板处要贴箱内设备的系统图,并在上面标明电缆的走向及信号输入、输出电平,以便以后维修检查。4)放大器箱内应留有检修电源。(2)电缆敷设1)干线电缆的长度应根据图纸设计长度进行选配或定做,以避免干线电缆传输过程中的电缆接续.。2)电缆采用穿管敷设时,应先扫清管路,将电缆和管内预留的带线绑扎在一起,用带线将电缆拉到管道内。3)电缆架空敷设时,应先将电缆吊线用夹板固定在电缆杆上,再用电缆挂钩把电缆卡在吊线上。挂钩的间距宜为0.5m~0.6m。根据气候条件要留有一定的垂度。4)当架空电缆或沿墙敷设电缆引入地下时,在距离地面不小于2.5m的地方采用钢管保护;钢管应埋入地下0.3m~0.5m。5)沿墙壁架设电缆,应在墙上装好墙担和撑铁,把吊索固定在横担上,然后用电缆挂钩将电缆卡挂在吊索上。墙担间距一般不大于6m。6)电缆采用直埋方式时,必须使用具有铠装的能直埋的电缆,其埋深不得小于0.8m。紧靠电缆处要用细土覆盖10cm,盖沟盖板,并做标记。在寒冷的地区应埋在冻土层以下。(3)分支分配器的安装:分支分配器应安装在分支分配器箱内或放大器箱内,并用机螺丝固定在箱内配电板上;箱体尺寸应根据箱内设备的数量而定,箱体采用铁制,可装有单扇或双扇箱门,箱体内预留接地螺栓,箱内装有配电板。(4)分配网部分安装:分配网部分的安装包括分配放大器的安装、分支分配器的安装、电缆敷设和用户终端的安装。-101- 3、用户终端的安装(1)检查修理盒口:检查盒子口有不平整处,应及时检修平整。暗盒的外口应与墙面齐平;盒子标高应符合设计规范要求,若无特殊要求,电视用户终端插座距地面300mm,距强电插座水平距离500mm;明装盒应牢固。(2)结线压接:先将盒内电缆接头剪成100~150mm的长度,然后把25mm的电缆外绝缘护套剥去,再把外导线铜网打散,编成束,留出3mm的绝缘台和12mm芯线,将芯线压在端子,用Ω卡压牢铜网处。如图:(3)固定盒盖:用户插座的阻抗为75Ω,用机螺丝将面板固定。4、系统接地(1)屏蔽层及器件金属接地:为了减少对有线电视系统内器件的干扰(包括高频干扰和交流电干扰)和防止雷击,器件金属外壳要求屏蔽接地,全部连通,良好接地。(2)金属管路应与建筑防雷接地连为整体的接地。(3)系统维护人员定期做防雷接地检查。13.3系统调试1、系统测试(1)前端设备调试1)将各频道的电视信号接入混合器,用场强仪测试混合器的检测口,调整各频道的输出电平值,使各频道的输出电平差在2dB以内。若调整混合器的调整旋钮无法达到2dB的电平差时,可对电平值高的频道增加衰减器。2)调整设置卫星接收机的接收频率及其他参数,适当调整调制器的输出电平至该设备的标称电平值,并通过混合器的输出检测口测试,再适当调整混合器的信道调谐旋钮和放大器输出电平,最终使混合器的输出电平差在±1dB,且电平值符合图纸设计要求(若无图纸设计要求,应在施工前进行指标核算和指标分配,计算有源设备的电平值)。-101- 3)机房前置放大器(或干线放大器)的调试:按图纸设计要求,调整放大器的输出电平旋钮、均衡旋钮(或更换适当衰减值的插片)达到图纸设计的电平值,通常做法,放大器的输出电平不宜大于100dB,(对于系统规模大,传输链路长的系统建议采用更低电平),相邻频道的电平差±0.75dB以内,各频道间的电平差±2dB以内。4)前端设备调试完毕后,将信号传输至干线系统。(2)干线放大器的调试:依据图纸设计的电平值进行调试,调整输出电平及输出电平的斜率。若图像产生交、互调干扰,说明放大器的输出电平高于系统指标分配后的最大输出电平,应重新进行指标分配,按照重新核算放大器输出电平的设计值进行调整。(3)分配网的调试:按照图纸设计要求,调整分配放大器的输出电平和斜率。在各系统的用户终端进行测试,看用户终端电平是否达到系统设计要求,若无法达到设计要求,适当调整分配放大器的输出电平和斜率、分支分配器等无源器件,以达到图纸设计值要求。系统用户终端电平控制在64±4dB,并用彩色监视器,观察图像品质是否清晰,是否有雪花或条纹、交流电干扰等。13.4系统验收现场测试,并填写前端测试记录、放大器电平测试记录、用户终端电平测试记录,并到相关管理部门办理验收手续。1.读者咨询系统施工方案14.1系统概述本系统以综合布线智能网作为网络平台。数字化图书馆是一个基于Web的B/S系统,所有的操作都可以通过浏览器来完成,而不需要在客户端的计算机上安装其它任何驱动产品。在安装数字化图书馆产品后,可以通过往服务器上安装相应的数字图书,实现对图书馆书籍的扩充;另一方面,也可以让管理员从任何一台可以登录系统的计算机上,利用管理员帐号登录,然后对服务器上的图书进行管理。数字化图书馆在使用上具备如下特点:安装方法简便混成-101- 大多数的管理和信息发布系统在安装时都非常烦琐复杂,不仅要求安装者有一定的软件操作知识,而且要求他们有相当的系统集成观念。例如,对于传统的管理信息发布系统的安装来说,安装人员首先要懂得数据库产品的基本知识,还要了解Web服务器软件的构建和配置,第三还要掌握如何构建Web站点,最后还要进行无数的配置实践,这才能完成整个安装工作。整个安装过程对于不太熟悉计算机技术的用户来说,简直是一场恶梦。这些问题在数字图书馆系统中都得以解决。借助安装向导的强大威力,整个数字图书馆的安装一气呵成,可以完成整个系统的全部配置工作。安装程序首先将系统文件复制到硬盘上,然后自动建立图书馆数据库,再自动构建图书馆站点,最终完成整个操作。整个安装过程中,不需要用户进行过多的干预,也不需要用户具有过多的系统知识。就算是没有计算机基础的用户,也能轻松操作。使用操作直观简单数字图书馆全面放弃了难于控制的C/S架构,而全面采用先进的B/S(浏览器/服务器)架构,从而彻底解决了软件易用性方面的问题。B/S架构的特点是客户端所有的操作都可以通过浏览器完成,不需安装其它的任何软件产品。对于用户来说,只要会上网,就能够操作数字图书馆,进行图书的浏览、管理等各种操作。采用B/S架构之后,数字图书馆就可以真正成为网络上虚拟的图书馆,从而无所不在。客户也可以真正实现对图书馆的移动访问,实现“信息随身”的目的。这是因为客户不需要在计算机上安装客户端程序(几乎所有的计算机上都有浏览器),无论他走的那里,只要能够上网,就可以访问图书馆了,这一点,也是C/S架构所难于比拟的。网络管理轻松便捷传统的C/S架构系统中,管理员对系统的管理操作是非常麻烦的,必须要求管理员坐到服务器或是安装了管理工具的客户机前,通过专门的软件,才能完成系统维护。如果管理员一时不在服务器附近,或是手头没有管理工具,那么即便他面对着一台可以访问图书馆的计算机,也无法对整个系统进行维护和管理。-101- 数字化图书馆的整套系统采用真正纯粹的B/S架构,这就解脱了这种维护上的麻烦。管理员不必固守服务器前,也不必随身携带任何管理工具,只需在任何一台能够连入系统的客户计算机上,通过启动浏览器,访问数字图书馆主页,输入自己的管理员账号和密码,即可在浏览器中,轻松完成整套系统的管理工作。由于系统采用了B/S架构,客户端的所有的操作都可以通过浏览器来完成,无需安装其它的应用程序。这样管理员再也不用随身附带必要的工具软件,在任意计算机上都可以自如工作。检索查询一目了然一套管理系统中,最常见的操作就是查询,查询操作是否便捷、是否准确、是否丰富多样,成为衡量管理系统产品功能是否强大的要素之一。在数字化图书馆中,提供了多种检索查询方式,例如,可以进行简单的关键字查询,也可以针对书名、作者、出版社、关键字、分类等多种细目进行详细查询,查询出的书目便捷直观。在图书的管理方面,数字化图书馆允许管理员定制书籍的各方面属性,并能够创建无限数量的分类,便于用户构建自己的检索分类环境,以备将来的查询检索。14.2施工方案本系统以综合布线智能网作为网络平台,系统机房设在弱电机房,施工范围为读者咨询点位安装和管线敷设不含设备,施工方案详见综合布线系统,本结不再诉述。1.电话交换系统施工方案15.1系统概述1、本工程不设置程控数字电话交换机,所有内外线(为本楼工作人员提供与外部、与内部的通信交流)均引至校园总的电话交换机房,在地下弱电机房设置进线总电话配线架。2、从总配线架出线,利用金属线槽将电话干线送至各弱电间,再由弱电间沿公共区金属线槽或穿管引至出线点。15.2施工方案本系统以综合布线智能网作为网络平台,总配线架位于网络中心机房(配线架由弱电施工单位采购安装),打好线标,末端面板采购、安装、压接,配合系统调试,施工方案详见综合布线系统,本结不再诉述。-101- 15.3系统调试1测试操作方法和手段应参照厂家提供的技术文件以及专用仪表来进行。2逐级对设备进行加电,设备通电后,应检查所有机架设备供电的输出电压符合设计要求。3装入测试程序,对设备进行测试检查。4联机计费系统、交换集中监控系统应连接正确。5每一用户级群公共设备产生通话中断或停止连续超出1min以上的故障,每群每月应≤0.1次。6局内故障率测试,指标≤3.4х10-4。7本局呼叫:内容包括正常通话、摘机不拨号及位间超时、拨号中途放弃、久叫不应、被叫忙、呼叫空千群及空号,以及链路忙等,每项抽测3-5次,要求各项性能良好。8出、入局呼叫:对每个直达局向的中继线作100%呼叫测试,要求性能良好。9用户新业务性能测试:包括缩位拨号、热线、限制呼出、闹钟服务、免打扰服务、转移呼叫、遇忙呼叫转移、呼叫等待、三方通话、遇忙回叫、空号服务、追查恶意呼叫等性能的登记接通和撤消,应性能良好符合设计规定;10特服中继(特别为110、119、120等)呼叫测试,应性能良好。11局内接通率测试指标≥99.96%。12局间接通率测试指标≥98%。-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