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5 MB
- 42页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建筑结构毕业设计指导张敏
一.结构布置1.结构平面、竖向布置建筑平面布置:a.规则、对称、质量和刚度变化均匀,避免楼错层。b.对于体形复杂建筑物,可设抗震缝将建筑分成规则的结构单元,单跨框架不宜采用不规则平面
图建筑竖向布置:a.要求规则不规则不规则平面
b.高层建筑最大高度满足高宽比要求、最大高度限值要求c.高层建筑地下室应有一定埋深(1)天然地基、复合地基取房屋高度1/15(2)桩基础取房屋高度1/18,但桩长不计在内因此,高层建筑一般宜设地下室2.楼屋面板要求a.混凝土强度等级一般在C20~C40之间。b.一般高层结构现浇楼面板厚>=100;顶层楼板厚>=120,且宜双层双向配筋。普通地下室顶板厚>=160,当作为上部结构嵌固部位时,应采用梁板结构,板厚>=180,混凝土不宜低于C30,应双层双向配筋,且每方向配筋率不小于0.25%。(普通地下室顶板厚一般取180)
地下室混凝土强度等级>=C30,应采用防水混凝土,抗渗等级不小于0.6Mpa,底板厚度>=300,采用双层双向通长配筋地下室外墙厚>=250,内墙厚>=200,墙内应配双面钢筋,竖向和水平钢筋直径>=12,间距<=300(200)。
c.楼板开大洞,应对楼板加强(1)加厚洞口附近楼板,提高楼板配筋率,采用双层双向配筋。(2)洞口边缘设边梁d.楼屋面板不宜直接承受集中或较大线荷载,楼面安装机器或非轻质隔墙,应在机器或墙下设承重梁。3.楼屋面梁要求a.板厚度应满足单向板:双向板:
因此,梁间距:3m~3.5m之间(适用板厚100楼面)2.2m~2.7m之间(适用板厚<100楼面)梁布置原则:(1)框架梁必须布置(2)墙及大型设备下必须布置梁(3)洞口周边必须布置梁加强(4)楼、屋面板跨度(板短边尺寸)既不能过大,也不能过小。一般对于不超过100厚板,其跨度在2.2m~2.7m之间较合适;对于100厚,其跨度在3m~3.5m之间较合适;当板厚较大时,板跨度还可以适当加大。梁不宜布置得太多。(5)尽量使次梁高度较小,尽量使结构横向承重。
b.框架结构,框架梁或主梁要求如下:一般取框架梁宽:同时梁柱中心线间偏心距不宜大于柱截面在该方向宽度1/4,否则应对梁水平加腋。悬臂梁:
图
框架梁配筋:
次梁要求如下:一般取次梁配筋架立筋
4.框架柱要求:综合考虑结构侧移、自振周期、混凝土强度等级、轴压比要求柱截面尺寸确定:框架结构、框-剪结构重量(标准值):剪力墙结构重量(标准值):估计柱轴力:——荷载综合分项系数——柱承载楼面面积——截面以上楼层数
——角柱增大系数——水平力使轴力增大系数b、h相差50~150较好
结构竖向的尺寸变化:框架柱截面尺寸、混凝土强度等级、剪力墙厚度、结构平面形状不宜在同一楼层改变,应错层变化。框架柱截面尺寸每个方向最多改变100。混凝土强度等级每一次最多变化一级。如:C40C35
5.梁柱配筋构造要求概述(1)框架梁、柱箍筋应在端部加密,满足箍筋直径、间距、配箍率要求(2)梁中纵筋直径宜较小,一般小于25,以防裂缝过宽(3)柱中纵筋直径可选大些,一般不小于20,以形成骨架,防止压屈(4)梁宽b>=350,宜采用四肢箍四肢箍上部应有四根纵筋通长(四根架立钢筋)
梁高h>=450,则应在梁两侧设腰筋,每侧腰筋面积>=0.1%bh,间距<=200。柱箍筋间距一般100~200,一般采用多肢箍(复合箍筋),箍筋肢距不超过:
要求柱箍筋能满足:每隔一根纵筋宜在两个方向有箍筋或拉筋约束。
图柱复合箍筋:
6. 剪力墙(1)对于剪力墙结构:1)剪力墙厚度取值如下:一、二级抗震等级:三、四级抗震等级:——层高或剪力墙无肢长度
2)对于剪力墙结构,一、二级抗震等级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应满足轴压比要求。3)一、二级抗震等级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及其上面一层墙肢端部应设置约束边缘构件一、二级抗震等级剪力墙其他部位,三、四级抗震等级剪力墙,非抗震剪力墙均应在其端部设置构造边缘构件。4)剪力墙墙面大洞口上应设置连梁,连梁应上、下对称配筋。剪力墙墙面洞口较小时(洞口各边长度小于800),应将洞口周遍用钢筋加强,加强的钢筋量为每方向被洞口截断钢筋面积的一半,且钢筋直径不小于12
(2)对于框架—剪力墙结构:1)剪力墙数量既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数量以下列原则为标准:a.应使剪力墙分担到的剪力为结构总剪力的50%~80%较好。b.自振周期为 , 为结构总层数C.结构应布置成双向抗侧力体系,纵向、横向均应布置剪力墙,且两方向自振周期最好接近,以保证两方向刚度均匀。2)带边框剪力墙厚度取值如下:——层高
7.大直径桩基础混凝土强度等级>=C20桩中心间距>=3倍桩身直径、1.5倍扩底直径灌注桩最小配筋率为0.2%~0.65%(小直径取大值)桩径大于600钻孔灌注桩,纵筋长不小于2/3桩长桩顶嵌入承台内长度大于50,桩纵筋伸入承台内锚固长度为:30d( ),35d( )当采用一柱一桩,可设承台或将柱与桩直接连接。桩底进入持力层深度为(1~3)d,d为桩身直径。抗震要求柱下独立基础,宜在两个主轴方向设连系梁,其宽度可取宽一些(350mm、400mm),连系梁顶标高与桩承台顶标高相同。
桩底部构造详图:桩顶部构造详图:柱中心、承台中心、桩中心应重合
柱位置决定桩位置:桩中心与柱中心重合标定桩中心位置(与定位轴线关系)、桩编号(ZH1、ZH2…)、桩直径(D=800)
二、结构电算1.结构建模(1)只针对结构受力体系,维护结构不作为结构输入(2)电算结构楼层的概念为本层框架梁与其下部柱框架梁上部楼层的维护墙作为荷载输入(3)卫生间与客厅、卧室楼板有高差(4)次梁边支座应设成铰接(在特殊梁柱菜单中设置),以减小主梁扭矩。
2.结构荷载输入(1)荷载应输入标准值(2)楼面荷载应包括面层与楼屋面板自重(3)梁、柱自重不需要输入,程序自动计算(4)楼层梁上部的维护墙应作为荷载输入(5)楼梯荷载应按水平投影面积分布,并且传递荷载的方式应注意与受力方向一致。
3.结构电算判别原则(1)自振周期在正常范围内:框架结构:(不考虑维护墙的计算结果)框架—剪力墙结构:剪力墙结构:——楼层总层数(2)水平地震作用、风荷载作用水平侧移均不超过允许值。(3)各构件没有超筋,柱、(墙)满足轴压比要求。(4)软件要求填写的总信息应正确。
(5)多遇地震作用满足剪重比要求:结构各楼层对应地震作用标准值的剪力应符合下列要求:——第i楼层对应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的剪力——水平地震剪力系数——第j层重力荷载代表值——结构总层数类别6度7度8度9度扭转效应明显或基本周期小于3.5s结构0.0080.016(0.024)0.032(0.048)0.064基本周期大于5s结构0.0060.012(0.018)0.024(0.036)0.048不满足则将地震作用乘增大系数其余可插值
4.电脑绘图采用Autocad绘图前,应将PKPM系列软件里文件夹CFG中的文件hztxt、txt拷贝进Autocad软件中的文件夹font内,否则用Autocad绘图可能钢筋符号显示成“?”。此时 ,Autocad中文字为“%%130”,Autocad中文字为“%%131”,Autocad中文字为“%%132”
框架—剪力墙结构计算一、竖向荷载作用内力计算结构按榀分离,剪力墙看着固定支座,按分层法或弯矩分配法计算各构件弯矩。
二、水平荷载内力计算剪力墙等效刚度:剪力墙翼墙有效长度:每侧墙面算起,取相邻剪力墙净间距一半、到门窗洞口墙长度、剪力墙总高的15%,三者最小值
墙肢间无连梁或连梁刚度很小()墙肢与框架柱间没有连梁,两者间仅靠楼屋面板连接铰接体系:
刚接体系:墙肢间连梁刚度较大(),和(或)墙肢与框架柱间有连梁,两者间靠连梁与楼屋面板共同连接
框架抗推刚度:结构刚度特征值:均可查表计算:框架—剪力墙铰接体系计算
第j墙肢第i层弯矩:第j柱第i层剪力:—第j柱的抗侧刚度然后通过柱反弯点计算第j柱第i层弯矩:
框架—剪力墙刚接体系计算1.计算简图
2.端部约束刚度系数计算连梁两端刚接:连梁一端刚接、一端铰接:
约束弯矩:梁端约束弯矩:连梁在层高内均匀分布:连梁总约束弯矩::一个楼层内连梁根数
可利用铰接体系的图表计算:剪力墙广义剪力:框架广义剪力:结构刚度特征值:
连梁内力:一个楼层连梁端弯矩之和:连梁剪力:连梁ij端弯矩:连梁ij剪力墙或柱边沿端弯矩:
第i层第j片剪力墙弯矩:第i层第j片剪力墙剪力:第i层第j片剪力墙轴力:——第i层总连梁的线约束弯矩
希望大家以优异的成绩完成毕业设计'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框架-剪力墙结构毕业设计.doc
- 某房地产商住楼六层框架结构毕业设计说明.doc
- 山东建筑大学钢筋结构毕业设计计算说明书.doc
-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毕业设计指导书.doc
- 框架结构毕业设计指导书.doc
- 七层框架结构毕业设计.doc
- 剪力墙结构毕业设计.doc
- 建筑结构毕业设计总结.doc
- 预应力混凝土简支梁桥上部结构毕业设计.doc
- 钢结构毕业设计计算书(7层).doc
- 建筑结构毕业设计总结精选五篇.doc
- 六层框架结构毕业设计.doc
- 某中学教学楼结构毕业设计.doc
- 四层框架结构商场结构毕业设计(含效果图).doc
- 框架结构毕业设计结构.doc
- 高层建筑钢结构毕业设计论文.doc
- 2021年建筑结构毕业设计总结.doc
- 结构毕业设计指导.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