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1 MB
  • 19页

风暴潮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技术导则

  • 1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海冰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划技术导则Guidelineforriskassessmentandzoningofseaicedisaster 目次前言11范围22规范性引用文件23术语和定义24工作原则34.1分尺度原则34.2可靠性原则34.3综合性原则34.4因地制宜原则35工作程序45.1资料收集45.2方法校验45.3风险评估45.4风险区划45.5成果制图45.6报告编制46国家尺度评估和区划46.1工作目的46.2资料收集与处理46.3危险性分析56.4风险评估66.5风险区划66.6评估和区划成果67省尺度评估和区划77.1工作目的77.2工作内容和方法77.3评估和区划成果78成果管理88.1审查与验收88.2成果汇总与管理88.3更新8附录A海冰危险性等级划分标准9附录B海上油气开采区评估单元划分10附录C海冰灾害风险评估方法12附录D海冰灾害风险等级划分标准15附录E海冰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划技术报告格式163 前言本导则由国家海洋局提出。本导则起草单位:国家海洋局北海预报中心。本导则主要起草人:曹丛华、江崇波、黄娟、袁本坤、郭可彩、黎舸、商杰。3 海冰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划技术导则1范围本导则规定了海冰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划的术语、工作原则、工作程序、资料收集与处理、评估内容和方法以及成果制作与管理等。本导则适用于海冰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划。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12763.2-2007海洋调查规范第2部分:海洋水文观测GB/T12763.3-2007海洋调查规范第3部分:海洋气象观测GB/T12763.7-2007海洋调查规范第7部分:海洋调查资料处理GB/T14914-2006海滨观测规范GB/T19721.3-2006海洋预报和警报发布第3部分:海冰预报和警报发布GB/T26376-2010自然灾害管理基本术语MZ/T027-2011自然灾害风险管理基本术语HY/T058-2010海洋调查观测监测档案业务规范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海冰seaice所有在海上出现的冰统称为海冰,除由海水直接冻结而成的冰外,它还包括来源于陆地的河冰等。[根据GB/T19721.3-2006术语和定义2.1改写]3.2严重冰期severeiceperiod是指严重冰日至融冰日之间的间隔天数。3,3海冰厚度seaicethickness是指平整冰表面至冰底面的垂直距离。[根据GB/T14914-2006海冰的观测10.2.9改写]3.43 浮冰密集度concentrationoffloatingice是指浮冰覆盖面积占浮冰分布海面的成数。[GB/T14914-2006海冰的观测10.2.5]3.5海冰灾害seaicedisaster由海冰引起的影响到人类在海岸和海上活动实施和设施安全运行的灾害,特别是造成生命和资源、财产损失的事件。如港口码头封冻、海上设施和海岸工程损坏、水产养殖受损等。[根据GB/T19721.3-2006术语和定义2.2改写]3.6海冰灾害风险riskofseaicedisaster是指海冰灾害发生及其造成损失的可能性。[根据MZ/T027-2011定义3.3改写]3.7海冰灾害风险评估riskassessmentofseaicedisaster是指对可能发生的海冰灾害及其造成的后果进行评定和估计。[根据GB/T26376-2010术语4.7和MZ/T027-2011定义4.3改写]3.8海冰灾害风险区划riskzoningofseaicedisaster基于海冰灾害风险评估结果,对海冰灾害风险程度进行空间区域等级划分与综合。4工作原则4.1分尺度原则海冰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划分为国家尺度和省尺度;各尺度的评估目的、评估内容、评估方法以及评估成果等应有区分而又相互衔接。4.2可靠性原则对资料来源、数据精度及数据质量等有明确的描述,对不同来源的资料应该进行标准化处理,并尽可能采用权威发布的资料;对所采用的技术方法应进行足够的验证,以保证精度,满足评估要求。4.3综合性原则综合考虑海冰灾害的自然过程、孕灾环境、成灾机制、社会经济状况、行政区划以及防灾减灾能力等,开展海冰灾害风险综合评估和区划。4.4因地制宜原则海冰灾害风险评估应遵从评估区域的实际海冰灾害特点,做到因地制宜,综合评估。3 5工作程序5.1资料收集根据风险评估和区划的尺度,收集和整理评估区域海冰历史灾害、承灾体、基础地理、社会经济现状、沿海开发利用和社会发展规划等相关资料;必要时开展补充调查,保证数据的现势性和准确性。5.2方法校验对于选择的权重分析等评估方法以及最终结果,需要通过历史海冰灾害资料进行充分校验,以满足技术要求。5.3风险评估根据评估区域海冰灾害特点,确定致灾因子,分析海冰灾害危险性,并根据社会经济、重要承灾体状况和区域防灾减灾能力,对海冰灾害的影响程度进行风险评估。5.4风险区划依据风险评估结果,按照一定的行政空间单元,对风险评估结果进行空间综合及大小分级。5.5成果制图根据风险评估和风险区划结果制作成果图件。5.6报告编制编制海冰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划技术报告6国家尺度评估和区划6.1工作目的面向国家沿海战略规划等宏观需求,分析研究海冰灾害强度及发生频次,评估海冰灾害危险性,编制比例尺不低于1∶50万的全国沿海(包括重要岛屿)海冰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划图,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沿海开发、海岸带管理、海域管理以及国家防灾减灾决策提供科学依据。6.2资料收集与处理6.2.1资料收集(1)资料收集方式国家尺度海冰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划所需资料主要通过收集并辅以适当的补充调查、调研等方式获取。(2)资料种类国家尺度海冰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划所需资料种类主要包括:1)海冰冰情评估海区海冰时空分布特征(冰日、冰期、冰厚、密集度、冰量、结冰范围、冰类型等)。2)历史海冰灾情历史海冰灾害发生次数、发生时间、发生强度、年均发生次数等;17 历次海冰灾害发生时间、地点、受灾范围、成灾范围、破坏状况和经济损失等;历年海冰灾害造成的(直接或间接)经济损失等情况。3)海洋水文海水温度、盐度、海流、潮汐等。4)气象导致海冰灾害的天气系统及其影响时间和年均发生次数等;历年气温、气压、风速风向、降水量、冷空气过程(强度及频次)等。5)海岸地形地貌海岸类型、地貌特征及海岸线改变情况等。6)经济社会海洋石油平台数量、分布、类型、结构及运行状况等;沿岸港口码头数量、型式、分布及运行状况等;海水养殖区数量、分布及养殖品种等;海岸工程(包括核电厂等);有人居住岛屿数量及、分布状况、岛屿功能类型等;沿岸(包括有人居住岛屿)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包括人口规模等);主要海洋经济活动情况(包括港口、码头、海洋油气开采、海洋工程设施、海水养殖等);海域使用、保护及开发建设规划和海洋功能区划等。7)防御能力各类承灾体的工程性及非工程性抗冰措施、应急预案及应急处置能力等。8)基础地理数据1:50万基础地理数据,包括海岸线、各级行政界线以及海域面积等基础地理信息。9)其他资料6.2.2资料处理所收集的各类资料均应严格按照相关国家标准进行质量控制,并应采用国家法定计量单位。实测数据资料应附有证明如下质量要素的元数据:1)权威性:提供资料的单位需通过相应观测项目的实验室资质认定,具备海洋观测的职能和资历;2)时效性:所提供资料应在评估活动期限内有效,自资料产出以来,观测点的环境条件未动摇资料的代表性;3)溯源性:获取数据的仪器应符合我国计量法的法制要求,数据应能溯源到社会公用计量标准;4)准确性:源自方法、人员、设备和环境的测量不确定度贡献导致的综合测量不确定度符合评估活动的要求;5)可比性:评估范围及相邻区域内的数据资料应实现观测方法、观察仪器标准化,遵从该要素的时空变化规律连续变化,对离群数据能有严格的解释理由和处置措施;6)兼容性:资料要严格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使用方法使用我国法定计量单位,观测点的时、空坐标准确、清楚,量和现象定义准确统一,图件规格、符号、色标实现标准化,各评估单元的资料应可融合,拼接和交流。对于实物或声像资料亦应具有权威性、时效性、可比性和兼容性。6.3危险性分析17 6.3.1评估指标选取与分析在整合、处理各类冰情资料的基础上,选择海冰厚度、冰期和海冰密集度等作为主要指标对结冰海区的冰情时空分布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综合评价海冰危险性。6.3.2海冰灾害基本特征及重大(典型)海冰灾害实例分析选择我国结冰海区曾经发生的重大或典型海冰灾害实例进行分析,找出导致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用于核实分析海冰危险性等级的冰情要素。6.3.3危险性等级划分综合考虑冰厚、冰期以及密集度等冰情要素特征,将海冰危险性划分为高、较高、一般、较低和低5个等级(划分标准详见附录A)。6.4风险评估6.4.1评估单元近岸海域(12海里以内)及其沿岸以地(市)级行政区域岸段为基本评估单元进行评估;根据我国结冰海区的油田(群)及石油平台实际分布状况,将结冰海区海上油气开采区(主要是渤海)划分为辽东湾北部、辽东湾南部、渤海湾北部、渤海湾西部、渤海湾南部及黄河三角洲、渤海中部以及莱州湾东部等7个基本评估单元进行评估(具体海域范围及拐点坐标详见附录B)。6.4.2评估指标评估指标体系由海冰自然致灾因子和评估海区主要经济社会活动(即承灾体)组成。其中,自然致灾因子包括冰厚、冰期和密集度等;经济社会活动(承灾体)包括交通运输、油气开采、海水养殖、海洋(岸)工程和有人居住岛屿等。6.4.3评估方法建立自然致灾因子评估指标体系、经济社会活动(承灾体)评估指标体系,以及海冰灾害风险综合评估体系,按照各类指标影响贡献大小计算综合权数,确定风险评估值(具体方法详见附录C)。6.5风险区划6.5.1区划方法海冰灾害风险区划应按照高风险(Ⅰ级)、较高风险(Ⅱ级)、较低风险(Ⅲ级)和低风险(Ⅳ级)四个风险等级进行划分(具体划分标准详见附录D)。依据附录C计算出的海冰灾害风险评估值(R)和附录D给出的海冰灾害风险等级划分标准,并适当结合历史典型海冰事件的灾害状况和防灾减灾的具体要求确定评估海区海冰灾害风险等级。6.5.2图件绘制以海冰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划结果为基础,适当结合典型海冰历史灾害状况和防灾减灾的具体需求,绘制海冰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划图件。6.6评估和区划成果6.6.1成果图件17 海冰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划成果图件应当依据《海洋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划制图规范》进行制作。图件包括:(1)全国海冰危险性等级分布图以沿海地(市)级行政区所辖海域(12海里以内)为单元,用红、橙、黄、蓝四色标识表征全国海冰危险性等级大小。(2)全国海冰灾害承灾体等级分布图以沿海地(市)级行政区所辖海域(12海里以内)为单元,用红、橙、黄、蓝四色标识表征全国海冰灾害承灾体等级大小。(3)全国海冰灾害风险等级分布图以沿海地(市)级行政区所辖海域(12海里以内)为单元,用红、橙、黄、蓝四色标识表征全国海冰灾害风险等级大小。(4)渤海油气开采区海冰危险性等级分布图以7个海上油气开采区域(具体范围及拐点坐标详见附录B,下同)为单元,用红、橙、黄、蓝四色标识表征渤海油气开采区海冰危险性等级大小。(5)渤海油气开采区海冰灾害承灾体等级分布图以7个海上油气开采区域为单元,用红、橙、黄、蓝四色标识表征渤海油气开采区海冰灾害承灾体等级大小。(6)渤海油气开采区海冰灾害风险等级分布图以7个海上油气开采区域为单元,用红、橙、黄、蓝四色标识表征渤海油气开采区海冰灾害风险等级大小。6.6.2说明性文件(1)全国海冰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划技术报告(具体格式详见附录E);(2)全国海冰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划报告。7省尺度评估和区划7.1工作目的面向工程设计建设、产业园区建设及沿海经济发展布局规划等,对省域沿海海冰灾害风险进行评估,编制比例尺不低于1∶25万的海冰危险性等级分布图、海冰灾害承灾体等级分布图和海冰灾害风险等级分布图,海冰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划图,为结冰海区沿岸省级政府海冰防灾减灾决策等提供科学依据。7.2工作内容和方法省尺度海冰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划的资料收集与处理、危险性分析、风险评估及风险区划等工作内容和方法与国家尺度相同。但12海里以内近岸海域及其沿岸的基本评估单元应划分到县(县级市、区)级行政区。12海里以外海域原则上不予考虑。7.3评估和区划成果7.3.1成果图件省尺度海冰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划成果图件应当依据《海洋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划制图规范》进行制作。图件包括:(1)XX省(直辖市)海冰危险性等级分布图以沿海县级行政区所辖海域(12海里以内)为单元,用红、橙、黄、蓝四色标识表征省域海冰危险性等级大小。17 (2)XX省(直辖市)海冰灾害承灾体等级分布图以沿海县级行政区所辖海域(12海里以内)为单元,用红、橙、黄、蓝四色标识表征省域海冰灾害承灾体等级大小。(3)XX省(直辖市)海冰灾害风险等级分布图以沿海县级行政区所辖海域(12海里以内)为单元,用红、橙、黄、蓝四色标识表征省域海冰灾害风险等级大小。7.3.2说明性文件(1)XX省(直辖市)海冰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划技术报告(具体格式详见附录E);(2)XX省(直辖市)海冰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划报告。8成果管理8.1审查与验收海冰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划成果须通过专家组的技术审查和验收,专家组应由相关领域技术专家和涉灾部门管理人员组成。8.2成果汇总与管理海冰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划工作通过技术审查和验收后,应对全过程中的原始数据、分析结果、技术报告以及风险图等成果资料进行汇总整编,并按照《海洋调查观测监测档案业务规范》(HY/T058-2010)的归档要求进行汇交,纳入海洋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划成果管理系统,实行动态管理。8.3更新海冰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划成果应根据自然环境变化、社会经济发展、关键技术创新等因素适时进行更新,更新周期一般不超过5年;当评估区域内环境或经济发生重大变化时应及时重新评估。17 附录A(资料性附录)海冰危险性等级划分标准海冰危险性等级系在综合考虑评估海域多年平均海冰严重冰期、海冰厚度以及海冰密集度等冰情要素特征基础上,按照高(Ⅰ级)、较高(Ⅱ级)、一般(Ⅲ级)、较低(Ⅳ级)和低(Ⅴ级)5个等级进行划分。具体划分标准详见表A.1。表A.1海冰危险性等级划分标准海冰危险等级冰情要素特征Ⅰ(高)严重冰期>35d,或海冰厚度>35cm,或海冰密集度>8成Ⅱ(较高)35d≥严重冰期>25d,或35cm≥海冰厚度>25cm,或8成≥海冰密集度>6成Ⅲ(一般)25d≥严重冰期>10d,或25cm≥海冰厚度>10cm,或6成≥海冰密集度>4成Ⅳ(较低)10d≥严重冰期>5d,或10cm≥海冰厚度>5cm,或4成≥海冰密集度>2成Ⅴ(低)严重冰期≤5d,或海冰厚度≤5cm,或海冰密集度≤2成17 附录B(资料性附录)海上油气开采区评估单元划分根据我国结冰海区的油田(群)及石油平台实际分布状况,并结合海上油气开采行业海冰防灾减灾的实际需求,将海上油气开采区(主要是渤海,包括12nmile以内的近岸海域)划分为辽东湾北部、辽东湾南部、渤海湾北部、渤海湾西部、渤海湾南部及黄河三角洲、渤海中部以及莱州湾东部等7个基本评估单元。各评估单元名称、位置、范围以及边界拐点坐标等详见图B.1和表B.1。图B.1海上油气开采区评估单元示意图17 表B.1海上油气开采区评估单元名称、范围及拐点坐标序号评估单元范围及拐点坐标1辽东湾北部40°06′05″N(A点至B点连线)以北海域2辽东湾南部40°06′05″N以南至老铁山(38°43′09″N,121°08′49″E)与大清河口(39°25′45″N,119°18′20″E)(C点至K点连线)以内海域3渤海湾北部涧河口(39°13′00″N,118°03′55″E)至大清河口(39°25′45″N,119°18′20″E)沿岸至38°33′N以北海域4渤海湾西部118°03′55″E(E点至G点连线)以西海域5渤海湾南部及黄河三角洲海域由G、F、D、I、H五点连线所围海域,各点坐标如下:G点:38°08′44″N,118°03′55″EF点:38°33′00″N,118°03′55″ED点:38°33′00″N,119°18′20″EI点:37°44′25″N,119°46′22″EH点:37°17′47″N,119°01′11″E6渤海湾中部由D、C、K、J、I五点连线所围海域,各点坐标如下:D点:38°33′00″N,119°18′20″EC点:39°25′45″N,119°18′20″EK点:38°43′09″N,121°08′49″EJ点:37°50′00″N,120°44′30″EI点:37°44′25″N,119°46′22″E7莱州湾东部由H、I、J三点连线所围海域,各点坐标如下:H点:37°17′47″N,119°01′11″EI点:37°44′25″N,119°46′22″EJ点:37°50′00″N,120°44′30″E17 附录C(资料性附录)海冰灾害风险评估方法C.1建立自然致灾因子评估指标体系选取评估海区的海冰多年平均严重冰期、海冰厚度和海冰密集度等作为自然致灾因子,并分别按其特征划分为5个等级以确定其在海冰灾害风险中的影响贡献大小,建立海冰灾害风险自然致灾因子评估指标体系。若同一评估海区出现不同等级的自然致灾因子时,应选取其影响贡献等级最高者(详见表C.1)。表C.1自然致灾因子评估指标体系影响贡献等级自然致灾因子特征Ⅰ(高)严重冰期>35d,或海冰厚度>35cm,或海冰密集度>8成Ⅱ(较高)35d≥严重冰期>25d,或35cm≥海冰厚度>25cm,或8成≥海冰密集度>6成Ⅲ(一般)25d≥严重冰期>10d,或25cm≥海冰厚度>10cm,或6成≥海冰密集度>4成Ⅳ(较低)10d≥严重冰期>5d,或10cm≥海冰厚度>5cm,或4成≥海冰密集度>2成Ⅴ(低)严重冰期≤5d,或海冰厚度≤5cm,或海冰密集度≤2成C.2建立经济社会活动(承灾体)评估指标体系将评估海区主要经济社会活动(承灾体)分为交通运输、油气开采、海水养殖、海洋(岸)工程(包括核电厂等)以及有人居住岛屿五大类,并将其作为评估指标。对各类经济社会活动(承灾体)按照其规模等的大小确定其风险影响贡献等级,每个指标按4个等级划分。若同一评估海区出现不同经济社会活动(承灾体),应选取其风险影响贡献等级最高者(详见表C.2)。表C.2经济社会活动(承灾体)评估指标体系经济社会活动(承灾体)规模影响贡献等级交通运输单位长度岸线年均港口吞吐量≥20万t/kmⅠ单位长度岸线年均港口吞吐量≥10万t/kmⅡ单位长度岸线年均港口吞吐量≥1万t/kmⅢ单位长度岸线年均港口吞吐量<1万t/kmⅣ油气开采平台密度≥20个/百km2Ⅰ17 平台密度≥10个/百km2Ⅱ平台密度≥1个/百km2Ⅲ平台密度<1个/百km2Ⅳ海水养殖海水养殖面积比例≥50%Ⅰ海水养殖面积比例≥30%Ⅱ海水养殖面积比例≥10%Ⅲ海水养殖面积比例<10%Ⅳ海洋(岸)工程(包括核电厂等)工程投资额≥20亿元或核电厂Ⅰ工程投资额≥10亿元Ⅱ工程投资额≥1亿元Ⅲ工程投资额<1亿元Ⅳ有人居住岛屿有人居住岛屿人口≥1000人Ⅰ有人居住岛屿人口≥500人Ⅱ有人居住岛屿人口≥100人Ⅲ有人居住岛屿人口<100人Ⅳ备注a)单位长度岸线港口吞吐量是指评估单元内港口年吞吐量与海岸线长度之比;b)海水养殖面积比例是指评估单元内海水养殖面积占其海域总面积的百分比C.3建立海冰灾害风险综合评估体系将表C.1所确定的海冰自然致灾因子等级和表C.2所确定的经济社会活动(承灾体)风险影响因子贡献等级作为评估指标。分别确定两类因子不同等级评估指标的自重权数和系数,计算出各自的等级权数,形成海冰灾害风险综合评估体系(详见表C.3)。表C.3海冰灾害风险综合评估体系评估指标影响贡献等级自重权数系数等级权数(代码)自然致灾因子Ⅰ(高)450.627(C1)Ⅱ(较高)2515(C2)Ⅲ(一般)159(C3)Ⅳ(较低)106(C4)Ⅴ(低)53(C5)经济社会活动(承灾体)Ⅰ(高)500.420(D1)Ⅱ(较高)3012(D2)Ⅲ(一般)156(D3)Ⅳ(低)52(D4)备注等级权数=自重权数×系数17 C.4风险评估值的确定评估海区的海冰灾害风险评估值(R),根据其自然致灾因子和经济社会活动(承灾体)综合影响贡献两类指标,按表C.3给出的不同代码进行组合并且相乘,其乘积(综合权数值)即为海冰灾害风险评估值(R),即:R=Ci×Dj(i=1,2,3,4,5;j=1,2,3,4)(C.1)式中,R为海冰灾害风险综合评估值;Ci为自然致灾因子各等级权数值;Dj为经济社会活动(承灾体)各等级权数值。17 附录D(资料性附录)海冰灾害风险等级划分标准目前,我国尚无确定自然灾害风险等级的相关国家标准或规范。根据国内外的最新研究成果、文献提出的分级方法,结合我国海冰灾害风险管理工作的现状,本导则规定我国的海冰灾害风险区划按照高风险(Ⅰ级)、较高风险(Ⅱ级)、较低风险(Ⅲ级)和低风险(Ⅳ级)四个等级进行划分。具体划分标准见表D.1。表D.1海冰灾害风险等级划分标准风险等级风险评估值(R)Ⅰ级(高风险)R≥300Ⅱ级(较高风险)150<R<300Ⅲ级(较低风险)40<R≤150Ⅳ级(低风险)R≤40备注R值系根据附录C计算得出17 附录E(规范性附录)海冰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划技术报告格式E.1封面封面书写内容包括:——XXX海冰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划技术报告——委托单位名称——承担单位名称(盖章)——报告编制日期E.2封二封二书写内容包括:——承担单位负责人——任务负责人——技术负责人——报告编写人员——主要参与人员——审核人员E.3目录报告应有目录页,置于前言之前。E.4前言前言包括任务来源、任务工作背景、任务工作内容和主要成果简介等。E.5正文技术报告正文编写内容大纲如下:——第1章“研究区域概况”,内容包括自然环境概述、区域社会经济概况及发展规划、历史灾害概况等;——第2章“资料收集整理”,内容包括自然因子、工程性和非工程性防御措施、基础地理、历史海冰灾害、承灾体等资料的收集、整理及统计情况描述;——第3章“海冰灾害危险性评价分析”,内容包括海冰基本特征及海冰灾害等资料的统计分析,以及危险性评价中指标选取和分析评价;——第4章“海冰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划”,内容包括研究区域海冰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划方法及结果;——第5章“对策与建议”:内容包括根据研究区域海冰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划不同等级结果,以及基于研究区域目前海冰防灾减灾现状,以减轻海冰灾害风险为目的,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E.6封底印刷版报告宜有封底。封底可放置任务承担单位的名称和地址或其他相关信息,也可为空白页。17 E.7报告格式海冰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划技术报告文本外形尺寸为A4(210mm×297mm)。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