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2 MB
- 24页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新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2.2—2008),于2008年12月31日发布,2009年4月1日实施。此处首先要明确在新的大气导则中给出的一些基础性概念:基本术语定义环境空气敏感区指评价范围内按GB3095规定划分为一类功能区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的地区,二类功能区中的居民区、文化区等人群较集中的环境空气保护目标,以及对项目排放大气污染物敏感的区域。常规污染物指GB3095中所规定的二氧化硫(SO2)、颗粒物(TSP、PM1O)、二氧化氮(NO2)、一氧化碳(CO)等污染物。特征污染物指项目排放的污染物中除常规污染物以外的特有污染物。主要指项目实施后可能导致潜在污染或对周边环境空气保护目标产生影响的特有污染物。大气污染源分类按预测模式的模拟形式分为点源、面源、线源、体源四种类别。点源:通过某种装置集中排放的固定点状源,如烟囱、集气筒等。面源: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以低矮密集的方式自地面或近地面的高度排放污染物的源,如工艺过程中的无组织排放、储存堆、渣场等排放源。线源:污染物呈线状排放或者由移动源构成线状排放的源,如城市道路的机动车排放源等。体源:由源本身或附近建筑物的空气动力学作用使污染物呈一定体积向大气排放的源,如焦炉炉体、屋顶天窗等。大气污染物分类大气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按存在形态分为颗粒物污染物和气态污染物,其中粒径小于15μm的污染物亦可划为气态污染物排气筒指通过有组织形式排放大气污染物的各种类型的装置,包括烟囱、集气筒等。简单地形距污染源中心点5km内的地形高度(不含建筑物)低于排气筒高度时,定义为简单地形,见图1。在此范围内地形高度不超过排气筒基底高度时,可认为地形高度为0m。复杂地形距污染源中心点5km内的地形高度(不含建筑物)等于或超过排气筒高度时,定义为复杂地形。复杂地形中各参数见图2。24
推荐模式推荐模式包括估算模式、进一步预测模式和大气环境防护距离计算模式(具体详见后述)。非正常排放指非正常工况下的污染物排放。如点火开炉、设备检修、污染物排放控制措施达不到应有效率、工艺设备运转异常等情况下的排放。长期气象条件指达到一定时限及观测频次要求的气象条件。一级评价项目的长期气象条件为:近五年内的至少连续三年的逐日、逐次气象条件。二级评价项目的长期气象条件为:近三年内的至少连续一年的逐日、逐次气象条件。复杂风场指评价范围内存在局地风速、风向等因子不一致的风场。一般是由于地表的地理特征或土地利用不一致,形成局地风场或局地环流,如海边、山谷、城市等地带会形成海陆风、山谷风、城市热岛环流等。大气环境防护距离为保护人群健康,减少正常排放条件下大气污染物对居住区的环境影响,在项目厂界以外设置的环境防护距离。目的主要是增加空间稀释距离,减少对周围居民的影响。采用推荐模式中的大气环境防护距离模式计算各无组织源的大气环境防护距离。无组织排放源无组织排放是指没有排气筒或排气筒高度低于15m排放源排放的污染物,表现在生产工艺过程中具有弥散型的污染物的无组织排放以及设备、管道和管件的跑冒滴漏,在空气中的蒸发、逸散引起的无组织排放。1.评价工作等级与评价范围1.1掌握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划分方法知识点:1.1.1计算模式:选择推荐模式中的估算模式对项目的大气环境评价工作进行分级。结合项目的初步工程分析结果,选择正常排放的主要污染物及排放参数,采用估算模式计算各污染物的最大影响程度和最远影响范围,然后按评价工作分级判据进行分级。1.1.2评价工作等级的确定根据项目的初步工程分析结果,选择1-3种主要污染物,分别计算每一种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Pi(第i个污染物),及第i个污染物的地面浓度达标准限值10%时所对应的最远距离D10%24
。其中Pi定义为:式中:Pi—第i个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Ci—采用估算模式计算出的第i个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mg/m3;C0i—第i个污染物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mg/m3。Coi的选用:①一般选用GB3095中1小时平均取样时间的二级标准的浓度限值;②对于没有小时浓度限值的污染物,可取日平均浓度限值的三倍值;③对该标准中未包含的污染物,可参照TJ36中的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的一次浓度限值。④如已有地方标准,应选用地方标准中的相应值。⑤对某些上述标准中都未包含的污染物,可参照国外有关标准选用,但应作出说明,报环保主管部门批准后执行。按表1的分级判据进行划分。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Pi按公式(1)计算,如污染物数i大于1,取P值中最大者(Pmax),和其对应的D10%。表1评价工作等级1.1.3注意事项(1)同一项目有多个(两个以上,含两个)污染源排放同一种污染物时,则按各污染源分别确定其评价等级,并取评价级别最高者作为项目的评价等级。(2)对于高耗能行业的多源(两个以上,含两个)项目,评价等级应不低于二级(3)对于建成后全厂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都有明显减少的改、扩建项目,评价等级可低于一级。(4)如果评价范围内包含一类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或者评价范围内主要评价因子的环境质量已接近或超过环境质量标准、或者项目排放的污染物对人体健康或生态环境有严重危害的特殊项目,评价等级一般不低于二级。(5)对于以城市快速路、主干路等城市道路为主的新建、扩建项目24
,应考虑交通线源对道路两侧的环境保护目标的影响,评价等级应不低于二级。(6)对于公路、铁路等项目,应分别按项目沿线主要集中式排放源(如服务区、车站等大气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计算其评价等级。(7)一、二级评价应选择本导则推荐模式清单中的进一步预测模式进行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工作。三级评价可不进行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工作,直接以估算模式的计算结果作为预测与分析依据。习题:1.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的计算公式Pi=(Ci/C0i)×109,其中C0i在一般情况下选用GB3095中第i类污染物的(C)。A.年平均取样时间的二级标准浓度限值。B.日平均取样时间的二级标准浓度限值。C.1h平均取样时间的二级标准浓度限值。D.1h平均取样时间的一级标准浓度限值。2.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的计算公式Pi=(Ci/C0i)×109,其中Ci是指第i类污染物(C)。A.单位时间排放量(g/s)。B.达标排放后的排放浓度(mg/m3)。C.估算模式计算中的最大地面浓度(mg/m3)。D.环境空气质量标准(mg/m3)。3.某建设项目排放两种大气污染物,经计算甲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Pi为50%,D10%为6km,乙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Pi为70%,D10%为5.5km,则该项目的大气环境评价等级为(B)。A.一级B.二级C.三级D.一级或二级1.2掌握评价项目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的确定原则知识点:1.2.1根据项目排放污染物的最远影响范围确定项目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即以排放源为中心点,以D10%为半径的圆或2×D10%为边长的矩形作为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当最远距离超过25km时,确定评价范围为半径25km的圆形区域,或边长50km矩形区域。1.2.2评价范围的直径或边长一般不应小于5km。1.2.3对于以线源为主的城市道路等项目,评价范围可设定为线源中心两侧各200m的范围。习题:1.项目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是根据(C)确定。A.项目周围敏感目标B.项目排放污染物的最大影响程度C.项目排放污染物的最远影响范围D.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2.某建设项目经计算确定D10%为6km,则该项目的大气环境评价范围以排放源为中心点,以(C)。A.6km为直径的圆。B.主导风向为主轴的12km为边长的矩形。C.12km为边长的矩形。D.应根据评价等级来确定。2.大气污染源调查与分析2.1熟悉大气污染源调查与分析对象知识点:①对于一、二级评价项目,应调查分析项目的所有污染源(对于改、扩建项目应包括新、老污染源)、评价范围内与项目排放污染物有关的其他在建项目、已批复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未建项目等污染源。如有区域替代方案,还应调查评价范围内所有的拟替代的污染源。②对于三级评价项目可只调查分析项目污染源。24
习题:1.对于三级评价项目,大气污染源调查与分析对象应包括(A)。A.项目污染源B.评价区的工业污染源C.评价范围内与项目排放污染物有关的其他在建项目D.已批复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未建项目污染源2.2熟悉各级评价项目大气污染源调查的内容及要求知识点:2.2.1一级评价项目污染源调查内容(1)污染源排污概况调查a)在满负荷排放下,按分厂或车间逐一统计各有组织排放源和无组织排放源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b)对改、扩建项目应给出:现有工程排放量、改扩建工程排放量,以及现有工程经改造后的污染物预测削减量,并按上述三个量计算最终排放量;c)对于毒性较大的污染物还应估计其非正常排放量;d)对于周期性排放的污染源,还应给出周期性排放系数。周期性排放系数取值为0~1,一般可按季节、月份、星期、日、小时等给出周期性排放系数。(2)点源调查内容a)排气筒底部中心坐标,以及排气筒底部的海拔高度(m);b)排气筒几何高度(m)及排气筒出口内径(m);c)烟气出口速度(m/s);d)排气筒出口处烟气温度(K);e)各主要污染物正常排放量(g/s),排放工况,年排放小时数(h);f)毒性较大物质的非正常排放量(g/s),排放工况,年排放小时数(h);g)点源(包括正常排放和非正常排放)参数调查清单参见表3-2。表3-2点源参数调查清单(3)面源调查内容a)面源位置坐标,以及面源所在位置的海拔高度(m);b)面源初始排放高度(m);c)各主要污染物正常排放量(g/s.m2),排放工况,年排放小时数(h);d)矩形面源:初始点坐标,面源的长度(m),面源的宽度(m),与正北方向逆时针的夹角;表3-3矩形面源参数调查清单e)多边形面源:多边形面源的顶点数或边数以及各顶点坐标;表3-4多边形面源参数调查清单24
f)近圆形面源:中心点坐标,近圆形半径(m),近圆形顶点数或边数。表3-5近圆形面源参数调查清单(4)体源调查内容a)体源中心点坐标,以及体源所在位置的海拔高度(m);b)体源高度(m);c)体源排放速率(g/s),排放工况,年排放小时数(h);d)体源的边长(m)(把体源划分为多个正方形的边长,见图1、图2中的W);连续划分的体源图1连续划分的体源24
图2间隔划分的体源e)初始横向扩散参数(m),初始垂直扩散参数(m),体源初始扩散参数的估算见表3-6,3-7。体源参数调查清单参表3-8。表3-6初始横向扩散参数的估算表3-7体源初始垂直扩散参数的估算表3-8体源参数调查清单(5)线源调查内容:a)线源几何尺寸(分段坐标),线源距地面高度(m),道路宽度(m),街道街谷高度(m);b)各种车型的污染物排放速率(g/km.s);c)平均车速(km/h),各时段车流量(辆/h)、车型比例。线源参数调查清单参见表3-9。表3-9线源参数调查清单(6)其他需调查的内容①建筑物下洗参数24
在考虑由于周围建筑物引起的空气扰动而导致地面局部高浓度的现象时,需调查建筑物下洗参数。建筑物下洗参数应根据所选预测模式的需要,按相应要求内容进行调查。②颗粒物的粒径分布颗粒物粒径分级,颗粒物的分级粒径(μm)、各级颗粒物的质量密度(g/cm3)、以及各级颗粒物所占的质量比(0~1)。表3-10颗粒物粒径分布调查清单二级评价项目污染源调查内容参照一级评价项目执行,可适当从简。三级评价项目可只调查污染源排污概况,并对估算模式中的污染源参数进行核实。习题:1.大气污染源排污概况调查时,对于周期性排放的污染源,还应给出周期性排放系数。周期性排放系数取值为(A),一般可按季节、月份、星期、日、小时等给出周期性排放系数。A.0~1B.1~10C.0~0.1D.0~1003.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调查3.1掌握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因子与监测制度知识点:3.1.1监测因子(1)凡项目排放的污染物属于常规污染物的应筛选为监测因子。(2)凡项目排放的特征污染物有国家或地方环境质量标准的、或者有TJ36中的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允许浓度的,应筛选为监测因子;(3)对于没有相应环境质量标准的污染物,且属于毒性较大的,应按照实际情况,选取有代表性的污染物作为监测因子,同时应给出参考标准值和出处。3.1.2监测制度(1)一级评价项目应进行二期(冬季、夏季)监测;二级评价项目可取一期不利季节进行监测,必要时应作二期监测;三级评价项目必要时可作一期监测。(2)每期监测时间,至少应取得有季节代表性的7天有效数据,采样时间应符合监测资料的统计要求。对于评价范围内没有排放同种特征污染物的项目,可减少监测天数。对于部分无法进行连续监测的特征污染物,可监测其一次浓度值,监测时间须满足所用评价标准值的取值时间要求。习题:1.对大气环境一级评价项目,其监测制度应进行二期,二期是指(C)。A.冬季、春季B.秋季、冬季C.冬季、夏季D.据实际情况确定2.每期监测时间,至少应取得有季节代表的(D)有效数据。A.4天B.5天C.6天D.7天3.2熟悉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布点原则知识点:3.2.1监测布点要求(1)设置依据:根据①项目的规模和性质;②地形复杂性;③24
污染源及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的布局。综合考虑监测点设置数量。(2)监测点位数一级评价项目,监测点应包括评价范围内有代表性的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点位不少于10个;二级评价项目,监测点应包括评价范围内有代表性的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点位不少于6个。对于地形复杂、污染程度空间分布差异较大,环境空气保护目标较多的区域,可酌情增加监测点数目。三级评价项目,若评价范围内已有例行监测点位,或评价范围内有近3年的监测资料,且其监测数据有效性符合本导则有关规定,并能满足项目评价要求的,可不再进行现状监测,否则,应设置2~4个监测点。(3)公路、铁路等项目应分别在各主要集中式排放源(如服务区、车站等大气污染源)评价范围内,选择有代表性的环境空气保护目标设置监测点位(4)城市道路项目可不受上述监测点设置数目限制,根据道路布局和车流量状况,并结合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的分布情况,选择有代表性的环境空气保护目标设置监测点位。3.2.2监测布点原则监测点的布设,应尽量全面、客观、真实反映评价范围内的环境空气质量。依项目评价等级和污染源布局的不同,按照以下原则进行监测布点:(1)一级评价项目a)以监测期间所处季节的主导风向为轴向,取上风向为0°,至少在约0°、45°、90°、135°、180°、225°、270°、315°方向上各设置1个监测点,在主导风向下风向距离中心点(或主要排放源)不同距离,加密布设1~3个监测点。具体监测点位可根据局地地形条件、风频分布特征以及环境功能区、环境空气保护目标所在方位做适当调整。各个监测点要有代表性,环境监测值应能反映各环境空气敏感区、各环境功能区的环境质量,以及预计受项目影响的高浓度区的环境质量。b)各监测期环境空气敏感区的监测点位置应重合。预计受项目影响的高浓度区的监测点位,应根据各监测期所处季节主导风向进行调整。(2)二级评价项目a)以监测期间所处季节的主导风向为轴向,取上风向为0°,至少在约0°、90°、180°、270°方向上各设置1个监测点,主导风向下风向应加密布点。24
具体监测点位根据局地地形条件、风频分布特征以及环境功能区、环境空气保护目标所在方位做适当调整。各个监测点要有代表性,环境监测值应能反映各环境空气敏感区、各环境功能区的环境质量,以及预计受项目影响的高浓度区的环境质量。b)如需要进行2期监测,应与一级评价项目相同,根据各监测期所处季节主导风向调整监测点位。(3)三级评价项目a)以监测期所处季节的主导风向为轴向,取上风向为0°,至少在约0°、180°方向上各设置1个监测点,主导风向下风向应加密布点,也可根据局地地形条件、风频分布特征以及环境功能区、环境空气保护目标所在方位做适当调整。各个监测点要有代表性,环境监测值应能反映各环境空气敏感区、各环境功能区的环境质量,以及预计受项目影响的高浓度区的环境质量。b)如果评价范围内已有例行监测点可不再安排监测。(4)城市道路评价项目对于城市道路等线源项目,应在项目评价范围内,选取有代表性的环境空气保护目标设置监测点。监测点的布设还应结合敏感点的垂直空间分布进行设置。(5)监测点位置的周边环境条件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位置的周边环境应符合相关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的规定。①监测点周围空间应开阔,采样口水平线与周围建筑物高度夹角小于30°;②监测点周围应有270°采样捕集空间,空气流动不受任何影响;③避开局地污染源的影响,原则上20米范围内应没有局地排放源;④避开树木和吸附力较强的建筑物,一般在15~20米范围内没有绿色乔木、灌木等。最后还应注意监测点的可到达性和电力保证。习题:1.大气环境质量现状监测布点方法为(C)。A.同心圆布点法B.扇形布点法C.极坐标布点法D.梅花形布点法2.对大气环境一级评价项目,现状监测点不应少于(C)个。A.6B.8C.10D.123.3熟悉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结果统计分析内容知识点:(1)以列表的方式给出各监测点大气污染物的不同取值时间的浓度变化范围,计算并列表给出各取值时间最大浓度值占相应标准浓度限值的百分比和超标率,并评价达标情况。超标率=超标数据个数/总监测数据个数×100%(2)分析大气污染物浓度的日变化规律以及大气污染物浓度24
与地面风向、风速等气象因素及污染源排放的关系。(3)分析重污染时间分布情况及其影响因素。4.气象观测资料调查4.1熟悉气象观测资料调查的基本原则知识点:(1)气象观测资料调查要求的影响因素①项目的评价等级,②评价范围内地形复杂程度,③水平流场是否均匀一致④污染物排放是否连续稳定。(2)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包括常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和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3)对于各级评价项目,均应调查评价范围20年以上的主要气候统计资料。包括年平均风速和风向玫瑰图,最大风速与月平均风速,年平均气温,极端气温与月平均气温,年平均相对湿度,年均降水量,降水量极值,日照等。(4)对于一、二级评价项目,还应调查逐日、逐次的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及其他气象观测资料。习题:1.对于各级评价项目,均应调查评价范围(C)以上的主要气候统计资料。A.5年B.10年C.20年D.30年2.下列(ABCD)因素影响了气象观测资料的调查要求A.项目的评价等级B.污染物排放是否连续稳定C.水平流场是否均匀一致D.评价范围内地形复杂程度4.2了解一级评价项目气象观测资料调查要求知识点:4.2.1气象观测资料调查基本要求分两种情况:①评价范围小于50km条件下,须调查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并按选取的模式要求,补充调查必需的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②评价范围大于50km条件下,须调查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和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4.2.2地面气象观测资料调查要求①调查距离项目最近的地面气象观测站,近5年内的至少连续三年的常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②如果地面气象观测站与项目的距离超过50km,并且地面站与评价范围的地理特征不一致,还需要进行补充地面气象观测。24
4.2.3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调查要求①调查距离项目最近的高空气象探测站,近5年内的至少连续三年的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①如果高空气象探测站与项目的距离超过50km,高空气象资料可采用中尺度气象模式模拟的50km内的格点气象资料。4.3掌握二级评价项目气象观测资料调查要求4.3.1气象观测资料调查基本要求对于二级评价项目,气象观测资料调查基本要求同一级评价项目。对应的气象观测资料年限要求为近三年内的至少连续一年的常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和高空气象探测资料。4.3.2地面气象观测资料调查要求①调查距离项目最近的地面气象观测站,近3年内的至少连续一年的常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②如果地面气象观测站与项目的距离超过50km,并且地面站与评价范围的地理特征不一致,还需要补充地面气象观测。4.3.3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调查要求1.调查距离项目最近的常规高空气象探测站,近3年内的至少连续一年的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2.如果高空气象探测站与项目的距离超过50km,高空气象资料可采用中尺度气象模式模拟的50km内的格点气象资料。习题:1.对于二级评价项目,地面气象观测资料调查要求是:距离项目最近的地面气象观测站,(A)的常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A.近3年内的至少连续一年B.近3年内的至少连续二年C.近5年内的至少连续二年D.近5年内的至少连续三年2.对于二级评价项目,如果高空气象探测站与项目的距离超过50km,高空气象资料可采用中尺度气象模式模拟的(B)内的格点气象资料。A.30kmB.50kmC.80kmD.100km4.4熟悉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和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调查的主要内容4.4.1地面气象观测资料(1)观测资料的时次:根据所调查地面气象观测站的类别,并遵循先基准站,次基本站,后一般站的原则,收集每日实际逐次观测资料。24
(2)观测资料的常规调查项目:时间(年、月、日、时)、风向(以角度或按16个方位表示)、风速、干球温度、低云量、总云量。表3-12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内容(3)根据不同评价等级预测精度要求及预测因子特征,可选择调查的观测资料的内容:湿球温度、露点温度、相对湿度、降水量、降水类型、海平面气压、观测站地面气压、云底高度、水平能见度等。表3-12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内容(续表)4.4.2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1)观测资料的时次:根据所调查常规高空气象探测站的实际探测时次确定,一般应至少调查每日1次(北京时间08点)的距地面1500m高度以下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2)观测资料的常规调查项目:时间(年、月、日、时)、探空数据层数、每层的气压、高度、气温、风速、风向(以角度或按16个方位表示)。24
表3-13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内容习题:1.地面气象观测资料调查,根据所调查地面气象观测站的类别,应遵循(B)原则,收集每日实际逐次观测资料。A.先基本站,次基准站,后一般站B.先基准站,次基本站,后一般站C.先一般站,次基本站,后基准站D.先基准站,次一般站,后基本站2.根据所调查常规高空气象探测站的实际探测时次确定,一般应至少调查每日1次的距地面(C)m高度以下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A.1000B.1200C.1500D.18004.5了解常规气象资料分析内容4.5.1温度统计长期地面气象资料中每月平均温度的变化情况,并绘制年平均温度月变化曲线图。对于一级评价项目,需酌情对污染较严重时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作温廓线的分析,分析逆温层出现的频率、平均高度范围和强度。4.5.2风速统计月平均风速随月份的变化和季小时平均风速24
的日变化。即根据长期气象资料统计每月平均风速、各季每小时的平均风速变化情况,并绘制平均风速的月变化曲线图和季小时平均风速的日变化曲线图。对于一级评价项目,需酌情对污染较严重时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作风廓线的分析,分析不同时间段大气边界层内的风速变化规律。4.5.3风向、风频统计所收集的长期地面气象资料中,每月、各季及长期平均各风向风频变化情况。统计所收集的长期地面气象资料中,各风向出现的频率,静风频率单独统计。在极坐标中按各风向标出其频率的大小,绘制各季及年平均风向玫瑰图。风向玫瑰图应同时附当地气象台站多年(20年以上)气候统计资料的统计结果。4.5.4主导风向(1)定义:主导风向指风频最大的风向角的范围。★风向角范围一般在连续45度左右,对于以十六方位角表示的风向,主导风向范围一般是指连续两到三个风向角的范围。(2)某区域的主导风向应有明显的优势,其主导风向角风频之和应≥30%,否则可称该区域没有主导风向或主导风向不明显。(3)在没有主导风向的地区,应考虑项目对全方位的环境空气敏感区的影响。习题:1.一般需绘制(D)风向玫瑰图A.各季B.冬、夏两季C.年平均D.各季及年平均2.某区域的主导风向应有明显的优势,其主导风向角风频之和应(B),否则可称该区域没有主导风向或主导风向不明显。A.≥20%B.≥30%C.≥40%D.≥50%5.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5.1掌握大气环境影响预测的一般步骤知识点:大气环境影响预测的步骤一般为:⑴确定预测因子;⑵确定预测范围;⑶确定计算点;⑷确定污染源计算清单;⑸确定气象条件;⑹确定地形数据;24
⑺确定预测内容和设定预测情景;⑻选择预测模式;⑼确定模式中的相关参数;⑽进行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例题:1.下列步骤属于大气环境影响预测的步骤的是(ABCDE)。A.确定预测范围B.确定污染源计算清单C.确定计算点D.选择预测模式E.确定模式中的相关参数5.2熟悉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因子和预测范围确定的原则知识点:⑴预测因子的确定:预测因子根据评价因子确定,选取有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评价因子作为预测因子。⑵预测范围的确定:预测范围以项目为中心,同时考虑污染源的排放高度、评价范围的主导风向、地形和周围环境敏感区的位置等进行适当调整,应覆盖评价范围。5.3掌握各类污染源计算清单的内容知识点:点源、面源、体源、线源的计算清单同它们各自的调查清单。见教材表3-2至表3-5、表3-8、表3-9。例题:大气环境点源调查的内容包括(ABDE)。A.各主要污染物正常排放量(g/s),排放工况,年排放小时数(h)B.排气筒底部中心坐标,以及排气筒底部的海拔高度(m)C.排气筒有效高度(m)及排气筒出口内径(m)D.烟气出口速度(m/s)、排气筒出口处烟气温度(K)E.毒性较大物质的非正常排放量(g/s),排放工况,年排放小时数(h)5.4熟悉大气环境影响预测计算点的分类知识点:大气环境影响预测计算点分三类:24
①环境空气敏感区;②预测范围内的网格点;③区域最大地面浓度点。应选择所有的环境空气敏感区中的环境空气保护目标作为计算点。预测网格点的分布应具有足够的分辨率以尽可能精确预测污染源对评价范围的最大影响,预测网格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用直角坐标网格或极坐标网格,并应覆盖整个评价范围。区域最大地面浓度点的预测网格设置,应依据计算出的网格点浓度分布而定,在高浓度分布区,计算点间距应不大于50m。对于临近污染源的高层住宅楼,应适当考虑不同代表高度上的预测受体。5.5熟悉各等级评价项目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内容及要求知识点: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内容依据评价工作等级和项目的特点而定。5.5.1一级评价项目预测内容一般包括:a)全年逐时或逐次小时气象条件下,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网格点处的地面浓度和评价范围内的最大地面小时浓度;b)全年逐日气象条件下,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网格点处的地面浓度和评价范围内的最大地面日平均浓度;c)长期气象条件下,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网格点处的地面浓度和评价范围内的最大地面年平均浓度;d)非正常排放情况,全年逐时或逐次小时气象条件下,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的最大地面小时浓度和评价范围内的最大地面小时浓度;e)对于施工期超过一年的项目,并且施工期排放的污染物影响较大,还应预测施工期间的大气环境质量。5.5.2二级评价项目预测内容为5.5.1中的a、b、c、d项内容。5.5.3三级评价项目可不进行上述预测。24
例题:1.下列内容属于大气环境一级评价项目预测的内容的是(ACDE)。A.施工期超过一年的项目,且施工期排放的污染物影响较大,应预测施工期间的大气环境质量B.非正常排放情况,全年逐日、逐时或逐次小时气象条件下,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的最大地面小时浓度和评价范围内的最大地面小时浓度C.长期气象条件下,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网格点处的地面浓度和评价范围内的最大地面年平均浓度D.全年逐日气象条件下,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网格点处的地面浓度和评价范围内的最大地面日平均浓度E.全年逐时或逐次小时气象条件下,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网格点处的地面浓度和评价范围内的最大地面小时浓度5.6掌握常规预测情景组合知识点:24
根据预测内容设定预测情景,一般考虑五个方面的内容:污染源类别、排放方案、预测因子、气象条件、计算点。污染源类别:分新增加污染源、削减污染源和被取代污染源及其他在建、拟建项目相关污染源。新增污染源分正常排放和非正常排放两种情况。排放方案:分工程设计或可行性研究报告中现有排放方案和环评报告所提出的推荐排放方案,排放方案内容根据项目选址、污染源的排放方式以及污染控制措施等进行选择。预测因子、气象条件、计算点见前相关条款所述。例题:1.大气环境一级评价项目预测内容中,非正常排放情况,需预测全年(A)小时气象条件下,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的最大地面小时浓度和评价范围内的最大地面小时浓度。A.逐时或逐次B.逐日或逐次C.逐日或逐时D.长期气象条件下2.下列污染类别,需预测所有因子的是(A)。A.新增污染源的正常排放B.新增污染源的非正常排放C.消减污染源D.被取代污染源5.7熟悉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分析与评价的主要内容5.7.1对环境空气敏感区的环境影响分析应考虑其预测值和同点位处的现状背景值的最大值的叠加影响;对最大地面浓度点的环境影响分析可考虑预测值和所有现状背景值的平均值的叠加影响。5.7.2项目建成后最终的区域环境质量状况新增污染源预测值+现状监测值-削减污染源计算值(如果有)-被取代污染源计算值(如果有)=项目建成后最终的环境影响。若评价范围内还有其他在建项目、已批复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拟建项目,也应考虑其建成后对评价范围的共同影响。5.7.3小时浓度影响分析典型小时气象条件下,项目对环境空气敏感区和评价范围的最大环境影响,分析是否超标、超标程度、超标位置,分析小时浓度超标概率和最大持续发生时间,并绘制评价范围内出现区域小时平均浓度最大值时所对应的浓度等值线分布图。5.7.4日平均浓度分析典型日气象条件下,项目对环境空气敏感区和评价范围的24
最大环境影响,分析是否超标、超标程度、超标位置,分析日平均浓度超标概率和最大持续发生时间,并绘制评价范围内出现区域日平均浓度最大值时所对应的浓度等值线分布图。5.7.5长期影响分析长期气象条件下,项目对环境空气敏感区和评价范围的环境影响,分析是否超标、超标程度、超标范围及位置,并绘制预测范围内的浓度等值线分布图。5.7.6不同排放方案对环境的影响分析评价不同排放方案对环境的影响,即从项目的选址、污染源的排放强度与排放方式、污染控制措施等方面评价排放方案的优劣,并针对存在的问题(如果有)提出解决方案。5.7.7最终方案的确定对解决方案进行进一步预测和评价,并给出最终的推荐方案。5.8掌握推荐模式的适用条件知识点:推荐模式包括:估算模式、进一步预测模式、大气环境防护距离计算模式。5.8.1估算模式估算模式是一种单源预测模式,可计算点源、面源和体源等污染源的最大地面浓度,以及建筑物下洗和熏烟等特殊条件下的最大地面浓度。估算模式中嵌入了多种预设的气象组合条件,包括一些最不利的气象条件,此类气象条件在某个地区有可能发生,也有可能不发生。经估算模式计算出的最大地面浓度大于进一步预测模式的计算结果。对于小于1小时的短期非正常排放,可采用估算模式进行预测。估算模式适用于评价等级及评价范围的确定。5.8.2进一步预测模式包括AERMOD模式、ADMS模式、CALPUFF模式。5.8.2.1AERMOD模式系统AERMOD是一个稳态烟羽扩散模式,可基于大气边界层数据特征模拟点源、面源、体源等排放出的污染物在短期(小时平均、日平均)、长期(年平均)的浓度分布,适用于农村或城市地区、简单或复杂地形。AERMOD考虑了建筑物尾流的影响,即烟羽下洗。AERMOD包括两个预处理模式,即AERMET气象预处理和AERMAP地形预处理模式。AERMOD适用于评价范围小于等于50km的一级、二级评价项目5.8.2.2ADMS模式系统ADMS可模拟点源、面源、线源和体源等排放出的污染物在短期(小时平均、日平均)、长期(年平均)的浓度分布,还包括一个街道窄谷模型,适用于农村或城市地区、简单或复杂地形。模式24
考虑了建筑物下洗、湿沉降、重力沉降和干沉降以及化学反应等功能。化学反应模块包括计算一氧化氮,二氧化氮和臭氧等之间的反应。ADMS有气象预处理程序,可以用地面的常规观测资料、地表状况以及太阳辐射等参数模拟基本气象参数的廓线值。在简单地形条件下,使用该模型模拟计算时,可以不调查探空观测资料。ADMS-EIA版适用于评价范围小于等于50km的一级、二级评价项目。5.8.2.3CALPUFF模式系统CALPUFF是一个烟团扩散模型系统,可模拟三维流场随时间和空间发生变化时污染物的输送、转化和清除过程。CALPUFF适用于从50公里到几百公里范围内的模拟尺度,包括了近距离模拟的计算功能,如建筑物下洗、烟羽抬升、排气筒雨帽效应、部分烟羽穿透、次层网格尺度的地形和海陆的相互影响、地形的影响;还包括长距离模拟的计算功能,如干、湿沉降的污染物清除、化学转化、垂直风切变效应、跨越水面的传输、薰烟效应、以及颗粒物浓度对能见度的影响。适合于特殊情况,如稳定状态下的持续静风、风向逆转、在传输和扩散过程中气象场时空发生变化下的模拟。CALPUFF适用于评价范围大于等于50km的一级评价项目,以及复杂风场下的一级、二级评价项目。5.8.3大气环境防护距离计算模式大气环境防护距离计算模式是基于估算模式开发的计算模式,此模式主要用于确定无组织排放源的大气环境防护距离。例题:1.AERMOD适用于评价范围(A)的一级、二级评价项目。A.小于等于50kmB.大于等于50kmC.小于等于30kmD.大于等于30km2.大气环境线源预测,可选择(C)进行预测。A.估算模式B.AERMOD模式C.ADMS模式D.CALPUFF模式6.大气环境防护距离熟悉大气环境防护距离的确定原则与要求知识点:6.1大气环境防护距离确定方法6.1.1采用推荐模式中的大气环境防护距离模式计算各无组织源的大气环境防护距离。计算出的距离是以污染源中心点为起点的控制距离,并结合厂区平面布置图,确定控制距离范围,24
超出厂界以外的范围,即为项目大气环境防护区域。6.1.2当无组织源排放多种污染物时,应分别计算,并按计算结果的最大值确定其大气环境防护距离。6.1.3对于属于同一生产单元(生产区、车间或工段)的无组织排放源,应合并作为单一面源计算并确定其大气环境防护距离。6.2大气环境防护距离参数选择6.2.1采用的评价标准应遵循导则5.3.2.1中的相关规定。6.2.2有场界排放浓度标准的,大气环境影响预测结果应首先满足场界排放标准。如预测结果在场界监控点处(以标准规定为准)出现超标,应要求削减排放源强。计算大气环境防护距离的污染物排放源强应采用削减达标后的源强。6.3在大气环境防护距离内不应有长期居住的人群。7.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结论与建议掌握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结论与建议的主要内容知识点:7.1项目选址及总图布置的合理性和可行性根据大气环境影响预测结果及大气环境防护距离计算结果,评价项目选址及总图布置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并给出优化调整的建议及方案。7.2污染源的排放强度与排放方式根据大气环境影响预测结果,比较污染源的不同排放强度和排放方式(包括排气筒高度)对区域环境的影响,并给出优化调整的建议。7.3大气污染控制措施大气污染控制措施必须保证污染源的排放符合排放标准的有关规定,同时最终环境影响也应符合环境功能区划要求。根据大气环境影响预测结果评价大气污染防治措施的可行性,并提出对项目实施环境监测的建议,给出大气污染控制措施优化调整的建议及方案。7.4大气环境防护距离设置根据大气环境防护距离计算结果,结合厂区平面布置图,确定项目大气环境防护区域。若大气环境防护区域内存在长期居住的人群,建议。7.5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落实情况评价项目完成后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能否满足环境管理要求,并明确总量控制指标的来源。7.6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结论24
结合项目选址、污染源的排放强度与排放方式、大气污染控制措施以及总量控制等方面综合进行评价,明确给出大气环境影响可行性结论。8.附录了解附录中对环境影响报告书附图、附表、附件的要求知识点:8.1基本附图要求8.1.1污染源点位及环境空气敏感区分布图。包括评价范围底图、评价范围、项目污染源、评价范围内其他污染源、主要环境空气敏感区(环境空气保护目标)、地面气象台站、探空气象台站、环境监测点等。8.1.2基本气象分析图。包括年、季风向玫瑰图等。8.1.3常规气象资料分析图。包括年平均温度月变化曲线图、温廓线、平均风速的月变化曲线图和季小时平均风速的日变化曲线图、风廓线图等。8.1.4复杂地形的地形示意图。8.1.5污染物浓度等值线分布图。包括评价范围内出现区域浓度最大值(小时平均浓度及日平均浓度)时所对应的浓度等值线分布图,以及长期气象条件下的浓度等值线分布图。8.1.6不同评价等级基本附图要求见表8.1。表8.1基本附图要求8.2基本附表要求表8.2基本附表要求24
8.3基本附件要求8.3.1环境质量现状监测原始数据文件(电子版或文本复印件)。8.3.2气象观测资料文件(电子版),并注明气象观测数据来源及气象观测站类别。8.3.3预测模型所有输入文件及输出文件(电子版)。应包括:气象输入文件、地形输入文件、程序主控文件、预测浓度输出文件等。附件中应说明各文件意义及原始数据来源。8.3.4不同评价等级基本附件要求见表8.3。表8.3基本附件要求24'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供热计量技术导则
- 居住小区智能化系统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
- 海洋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gb t19485-2004)
- 北京市输变电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技术导则
- 青岛住宅工程设计常见问题防治技术导则
- 格栅应用技术导则
- 夏热冬冷地区域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技术导则
- 火力发电厂高温紧固件技术导则
- 贵州省农村危房改造工程建设技术导则
- 成都市屋顶绿化及垂直绿化技术导则
- 第二科目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
- 2014年环境影响评价师《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专项练习合集(第五部分)
- 湖北省新农村建设村庄整治技术导则
- 用海建设项目海洋生态损失补偿评估技术导则-规范性审查稿
- 严寒和寒冷地区农村住房节能技术导则
- 民用建筑节能评估技术导则-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 挡土高15荣勋挡墙应用技术导则施工卷
- 上海市分流制地区雨污混接调查技术导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