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0 MB
- 90页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
国内图书分类号:TU984密级:公开国际图书分类号:西南交通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城市滨水空间重构中的景观规划研究——以宜宾市三江口滨水景观规划设计为例年级二O一二级姓名周雷申请学位级别工程硕士专业建筑与土木工程指导老师赵炜教授二零一七年十一月三十日
ClassifiedIndex:TU984U.D.C:SouthwestJiaotongUniversityMasterDegreeThesisResearchonLandscapePlanninginurbanwaterfrontspacereconstruction——TakingthewaterfrontlandscapeplanninganddesignofSanjianginYibinasanexamplGrade:2012Candidate:zhouleiAcademicDegreeAppliedfor:MasterofEngineeringSpeciality:ArchitectureandcivilengineeringSupervisor:zhaoweiNov.30,2017
西南交通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西南交通大学可以将本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印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本学位论文属于1.保密□,在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2.不保密□,使用本授权书。√(请在以上方框内打“√”)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指导老师签名:日期:日期: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主要工作(贡献)声明本人在学位论文中所做的主要工作或贡献如下:1、论文以城市滨水空间重构中的景观规划设计为切入点,探讨滨水空间与景观规划设计之间的关系,总结出滨水空间重构中的景观规划设计特征和方法,提出各类型城市滨水空间的景观规划设计策略。2、通过实践探索,以宜宾市三江口滨水岸线景观规划设计为基础,根据城市滨水空间景观规划设计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提出具有可持续发展特点的城市滨水空间景观规划优化建议,对建立生态完善、功能齐全、景色优美的景观规划设计提出契合项目特点的理念与方法。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说明。本人完全了解违反上述声明所引起的一切法律责任将由本人承担。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日期:2017.11.30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I页摘要城市滨水空间作为城市的起源与核心地带,曾是人们繁衍生息、生存发展的重要活动场所。随着我国城市化战略进入深水区,各类“城市病”愈发凸显,长江流域沿线城市滨水空间景观设计存在缺乏科学的论证和系统的规划。加之管理层的决策失当、公众参与性不强、投资成本过高,功能性不足及设计手法单一等系列问题。导致城市滨水空间自然环境与生态系统遭到破坏、防洪排涝能力削弱、景观元素单一等诸多问题。因此,本文主要从重构城市滨水空间的角度,通过实地考察、文献研究、个案比较的研究方法,对城市滨水空间景观规划设计进行研究,论文主要包括城市滨水空间景观规划设计基础理论、城市滨水空间的组织与构成、城市滨水空间重构下的景观规划设计、实践与探索四个方面的内容。本文试图解决城市滨水空间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存在诸如设计模式照搬国外经验、未充分尊重和挖掘当地的历史文化、景观设计评价标准缺失等关键问题。城市滨水空间景观规划设计基础理论研究包括自然环境特征和相关支撑研究的基础理论的分析和总结;城市滨水空间的组织与构成包括空间规划布局、景观序列组织、景观空间组织、滨水区空间构成等四个方面的内容;城市滨水空间重构下的景观规划设计研究包括滨水空间的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发展趋势、设计要素和模式、设计要点及相关设计原则进行重点探讨。最后通过实践与探索,以宜宾市三江口景观规划设计为基础,研究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提出建立生态完善、生物物种与景观元素多样、有效的评价机制的滨水空间景观规划设计方法。城市滨水空间的景观规划设计建立在城市总体规划的框架之下,不但涵盖城市形象和面貌等重塑问题,更应充分去探索和挖掘地方的历史文化底蕴,将文化、经济、环境三大效能进行有机的结合,鉴于当前我国城市滨水空间开发的广阔远景和景观规划设计研究起步较晚的客观现实,将研究的重心放在景观生态学和创新发展战略上,使人、环境和自然和谐统一,以期成为缓解“城市病”的一剂良方。并从创造人性化城市公共空间,运用景观生态学和城市空间组织的相关理论,从创新发展的战略高度和自然生态的维度就城市滨水空间景观规划设计的当前状况提出建议与思考,希望对全国各地滨水城市的开发建设有一定的借签与参考作用。关键词:滨水空间;景观设计;三江口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II页AbstractCitywaterfrontspaceastheoriginandtheheartofthecitywasanimportantplaceforpeopletosurvive,survivalanddevelopment.WithChina"surbanizationstrategyintothedeepwaterarea,allkindsof"urbandisease"becomemoreandmoreprominent,thewaterfrontlandscapedesignalongtheYangtzeRiverValleylacksscientificdemonstrationandsystematicplanning.Inadditiontothemanagementdecision-makingimproper,publicparticipationisnotstrong,theinvestmentcostistoohigh,lackoffunctionalseriesofproblemsanddesignmethodsofsingle.Thenaturalenvironmentandecologyofurbanwaterfrontspacearedestroyedbythesystem,theabilityoffloodcontrolisweakenedandthelandscapeelementsaresingle.Therefore,thispaperthroughon-the-spotinvestigation,comparativeliteratureresearch,casestudymethodandfromtheangleofcitywaterfrontspacereconstruction,researchonlandscapeplanninganddesignofcitywaterfrontspace,thethesismainlyincludesexploringthecitywaterfrontlandscapeplanninganddesignofcitywaterfrontspacetheory,theorganizationandstructureofcitywaterfrontspacethereconstructionoflandscapeplanninganddesignandpracticeof4aspects.Attemptstosolvetheurbanwaterfrontlandscapeplanninganddesignprocess,suchasthedesignmodelcopyingforeignexperience,notfullyrespectedandexcavatedlocalhistoryandculture,landscapedesignevaluationstandardsmissingandotherkeyissues.TheanalysisandsummaryofcitywaterfrontspacelandscapeplanningandDesignResearchonthebasictheoryofbasictheoryresearchincludingnaturalenvironmentfeaturesandrelatedsupport;citywaterfrontspaceorganizationandcompositionincludingspacelayout,landscapesequenceorganization,landscapespatialorganization,waterfrontspaceconstitutefouraspectsofcitywaterfrontspacereconstruction;thestudyoflandscapeplanninganddesignincludingwaterfrontspacelandscapedesignproblems,developmenttrends,designelementsanddesignpatterns,characteristicsandkeypointsandrelateddesignprinciplesarediscussed.Finally,throughthepracticeandexplorationoflandscapeplanninganddesigninYibincityofSanjiangportasthebasis,accordingtothedesignproblemsandchallenges,proposedtheestablishmentofasoundecologicalandbiologicalspeciesdiversityandlandscapeelements,effectiveevaluationmechanismofthewaterfrontlandscapeplanninganddesignmethods.Landscapeplanninganddesignofcitywaterfrontspacebuiltontheframeworkofthe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III页overallcityplanning,notonlycoversthecityimageandfaceremodeling,shouldgototheexplorationandminingoflocalhistoryandculture,culture,economy,environmentthreeefficiencyoforganiccombination,inviewoftheobjectiverealityofcurrentdevelopmentinourcountryCityWaterfrontthebroadvisionofspaceandlandscapedesignofthelatestart,thestudywillfocusonthelandscapeecologyandtheinnovationdevelopmentstrategy,human,environmentandnaturalharmonyandunity,tobecome"arecipetoalleviateurbandiseases".Andfromthecitytocreatehumanizedpublicspace,usingtherelevanttheoriesoflandscapeecologyandthecityspatialstructure,thecurrentsituationfromastrategicheightofinnovationanddevelopmentandthenaturalecologicaldimensionofcitywaterfrontspacelandscapeplanninganddesignsuggestionsandthinking,hopetohavecertainreferenceandsignedbythecountryofwaterfrontcitydevelopmentconstruction.Keywords:WaterfrontspaceLandscapePlanninganddesignSanjiangkou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IV页目录第1章绪论.....................................................................................................................11.1研究背景.................................................................................................................11.1.1城市滨水空间当前面临的问题..................................................................11.1.2城市滨水空间景观规划设计的重要性......................................................21.2研究范围与对象.....................................................................................................21.2.1研究范围......................................................................................................21.2.2研究对象......................................................................................................21.3研究目的与意义.....................................................................................................21.3.1研究目的......................................................................................................21.3.2研究意义......................................................................................................31.4国内外研究现状.....................................................................................................31.4.1国外研究现状..............................................................................................31.4.2国内研究现状..............................................................................................51.4.3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61.5研究设计.................................................................................................................61.5.1拟解决的关键问题......................................................................................61.5.2研究方法......................................................................................................61.5.3研究框架......................................................................................................71.5.4技术路线......................................................................................................9第2章城市滨水空间景观规划设计基础理论............................................................102.1城市滨水空间的概念...........................................................................................102.2城市滨水空间的分类...........................................................................................102.3城市滨水空间的自然环境特征...........................................................................112.3.1小气候条件................................................................................................112.3.2声环境........................................................................................................112.3.3光环境........................................................................................................122.3.4生态环境....................................................................................................122.3.5水利水文条件............................................................................................12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V页2.4支撑研究的基础理论...........................................................................................132.4.1城市空间理论............................................................................................132.4.2景观设计理论............................................................................................132.4.3景观生态学................................................................................................14第3章城市滨水空间的组织与构成............................................................................173.1空间规划布局.......................................................................................................173.1.1用地形态组织............................................................................................173.1.2整体布局规划............................................................................................183.2景观序列组织.......................................................................................................193.2.1纵向序列....................................................................................................193.2.2横向序列....................................................................................................203.2.3垂直序列....................................................................................................213.3景观空间组织.......................................................................................................213.3.1开放空间塑造............................................................................................213.3.2亲水空间营造............................................................................................223.3.3视觉空间组织............................................................................................233.3.4文化空间营造............................................................................................253.3.5景观空间组织............................................................................................263.4滨水区空间构成...................................................................................................273.4.1公共活动空间............................................................................................273.4.2生态环境空间............................................................................................273.4.3视觉艺术空间............................................................................................283.4.4滨水文化空间............................................................................................29第4章城市滨水空间重构下的景观规划设计研究......................................................314.1城市滨水景观相关概念.......................................................................................314.2重构滨水空间的实践前景...................................................................................314.2.1重构滨水空间的现实意义........................................................................314.2.2重构滨水空间与景观规划的关系............................................................314.3我国城市滨水空间的景观设计理念...................................................................32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VI页4.3.1生态保护....................................................................................................324.3.2现代景观与传统文化融合........................................................................324.3.3可持续发展观............................................................................................324.3.4创新理念....................................................................................................334.4城市滨水空间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334.4.1城市滨水景观的空间重构的发展趋势....................................................334.4.2景观设计的生态化趋势............................................................................344.4.3景观设计的人性化趋势............................................................................344.4.4景观元素的多样化趋势............................................................................354.5我国城市滨水空间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354.5.1城市规划体系的不成熟............................................................................364.5.2生态观念与景观观念相冲突....................................................................364.5.3地方传统文化遭到破坏............................................................................364.5.4滨水空间功能单一性................................................................................374.6滨水空间景观规划设计相关原则.......................................................................374.6.1因地制宜原则............................................................................................374.6.2空间整体性原则........................................................................................374.6.3延续性原则................................................................................................384.6.4公众共享参与性原则................................................................................394.6.5功能布局多样化原则................................................................................394.6.6内外交通便捷快速原则............................................................................404.6.7自然性原则................................................................................................414.7城市滨水空间景观设计模式...............................................................................434.7.1整体模式....................................................................................................434.7.2生态模式....................................................................................................434.7.3人文化模式................................................................................................444.8城市滨水空间景观设计要素...............................................................................444.8.1科学规划布局............................................................................................454.8.2自然生态环境............................................................................................45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VII页4.8.3多样性与差异性........................................................................................454.8.4保持地形原貌............................................................................................454.8.5地方文化特色............................................................................................464.9滨水空间景观设计的重点......................................................................................464.9.1绿化设计....................................................................................................464.9.2岸堤设计....................................................................................................474.9.3交通设计....................................................................................................484.9.4建筑设计....................................................................................................49第5章实践与探索—宜宾市南岸三江口滨水景观规划设计...........................................505.1项目背景...............................................................................................................505.1.1区位............................................................................................................505.1.2自然环境....................................................................................................505.1.3项目缘起....................................................................................................515.2滨水空间现状.......................................................................................................525.2.1水体............................................................................................................525.2.2驳岸............................................................................................................535.2.3道路............................................................................................................545.2.4植被............................................................................................................555.3宜宾市南岸三江口滨水空间景观规划...............................................................565.3.1规划理念与设计方法................................................................................565.3.2确定景观规划结构....................................................................................585.3.3确定主题景观设计要素............................................................................595.3.4分区设计....................................................................................................645.3.5植物设计....................................................................................................685.4项目不足...............................................................................................................695.4.1存在的问题................................................................................................695.4.2缺乏评价标准............................................................................................695.4.3缺乏管理措施............................................................................................705.5改进建议...............................................................................................................70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VIII页5.5.1建立评价标准............................................................................................705.5.2完善基础资料............................................................................................705.5.3明确管理措施............................................................................................70第6章结论与展望........................................................................................................716.1研究结论...............................................................................................................716.2研究展望...............................................................................................................71致谢........................................................................................................................................73参考文献................................................................................................................................74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1页第1章绪论1.1研究背景在“城市病”越来越严重的今天,人们的相互交往随着城市空间的急速压缩而变得愈发闭塞,城市面貌千篇一律,城市环境急剧恶化,人们已经意识到一成不变的城市规划设计和过度的开发建设已在逐渐征服和吞噬原本未受干扰的自然世界,而人类的身心健康以及精神状态都依赖于与自然世界相互关系质量的好坏。于是人们对于城市公共空间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回归自然、亲近自然、融入自然的呼声也越来越高,由此城市滨水空间的功能、尺度、形象的升级重构便被看作是医治城市病的良药和逃避城市日常枯燥、单调、紧张的工作和生活的最佳场所。1.1.1城市滨水空间当前面临的问题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导致城市人口急剧增加、经济结构不合理、自然生态环境严重恶化,过去的城市格局已不能适应现代化城市的发展。在过去一段时间,我国绝大多数城市通过牺牲环境换取了经济的发展,城市河流两岸各种排污口星罗棋步,致使河流污染严重,河堤驳岸垃圾成山,臭气熏天,逐渐成为废弃之地。再加上城市的扩张,原有的优质城市公共活动空间被挤压,社会慢慢变得封闭起来,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频次下降,公共运动休闲场所的缺失让人们的身心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人们对大尺度、环境优、功能全的公共活动空间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另一方面,在当下的中国,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对研究城市滨河两岸景观设计的支撑是较薄弱的。导致有些地方政府为追求眼前既得利益和政绩工程,盲目仓促的上马各类土地开发利用项目,而忽略了水系的自然属性以及景观设计在对自然生态的保护与更新中的作用,既不能形成健康、舒适、优美的城市环境,还可能造成对原有环境的破坏与公共资源的浪费。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步伐更加快速,全国从北到南,从东到西,大到滨海岸线,小至山野河谷,都如雨后春笋般成为城市生长的热土。虽然城市化的开发建设进行得如火如荼,但中国城市滨水岸线的景观设计在推动城市化发展中的作用,远未有像西方发达国家那样去关注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去追朔城市变迁对历史的影响,去探索环境保护与景观再造的统一,似乎“地大物博”是大自然的无私馈赠。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2页而今许多景观设计方案忽略了尊重历史、弘扬文化、积极创新等景观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导致景观设计缺乏对当地自然环境的尊重,缺乏对使用者的人文关怀,降低了城市公共空间的吸引力与使用率,并产生较大的负面生态影响。这些滨水景观的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城市的整体风貌。这些问题足以引起人们对滨水空间景观开发和发展的关注和思考。1.1.2城市滨水空间景观规划设计的重要性重构城市滨水景观空间是将过去废弃杂乱的河滩通过生态景观的理念与景观设计的方法来提升城市的形象与风貌,为人们提供环境优美、尺度宽敞的公共活动空间,为人们提供与大自然亲近之地,为人们提供社会交流场所,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并培养人们的审美与情趣。并在很大程度上对于自然生态的保护起到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通过对河道的疏浚,岸线的整治将大大提高水系的防洪减灾功能。1.2研究范围与对象1.2.1研究范围本文选择在重构城市滨水空间的背景下,试图对城市滨水空间景观规划设计基础理论进行探究,并尝试对当前城市滨水空间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提出重构城市滨水空间的景观设计策略和方法,并使之应用于实践进行印证,以便对滨水城市开发建设做出有益的指导和参考。1.2.2研究对象本文选择“万里长江第一城”宜宾市三江口滨水空间作为研究对象,将其作为一种特定的城市景观绿化空间,从空间上将研究对象限定在城市水体与城市滨水交通大道间的陆地空间,通过对国内国外的城市滨水空间开发及再开发的追塑、结合目前滨水空间景观规划设计的理论研究和对长江第一城三江口的滨水空间相关实践的分析,以期得到一些对国内滨水空间开发有借鉴意义的观点。本文主要以讨论城市滨水空间景观规划设计为主旨,探讨城市滨水空间景观打造对于缓解城市病的相关问题。1.3研究目的与意义1.3.1研究目的城市滨水空间并不是一个崭新的研究课题,无论在城市空间关系组织、生态系统保护、人文历史延续等角度,学术界都已进行了相关的探索与研究。本文试图对城市滨水空间的自然风貌保护、生物多样化、景观元素多样化等的角度进行探讨。因此本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3页文的研究目的主要有以下两点:(1)对长江流域沿线城市滨水空间的景观规划设计特点进行初步理解与认识。(2)对宜宾三江口滨水空间的景观规划设计进行调研与解析,并归纳总结出景观设计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及相应的解决措施与方法。1.3.2研究意义(1)理论意义随着对城市滨水公共空间的深入了解与认识,借助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如空间组织理论、景观生态学、景观设计学等,对城市滨水空间的景观规划设计进行全新深入的解读,本次研究的成果将形成文献学术资源,为城市同类滨水公共空间景观规划设计方法等科学研究提供学术参考。(2)实际意义鉴于对发达国家成功经验的总结,对我国长江流域沿线城市滨水空间重构的景观规划思路、设计方法的研究,本研究可对城市规划管理部门的决策提供帮助,将土地规则利用、自然生态保护、景观园林艺术进行有机结合,作为它们的决策的科学基础和核心内容,对滨水城市的滨水空间的景观规划设计起到重要作用。1.4国内外研究现状1.4.1国外研究现状(1)国外学术专著研究滨水景观(WaterfrontLandscape)作为景观学(LandscapeArchitecture)的一个分支,与城市规划设计共生共荣,相互依存,互为影响[14]。国外对城市滨水空间景观规划设计研究方面起步较早,欧美国家陆续成立专门研究机构进行开创性的研究,并取得大量的研究成果。1982年在美国华盛顿创办了滨江地区研究中心(WaterfrontCenter),并创立了《WaterfrontCenter》期刊。1989年,意大利威尼斯大学发起并成立了国际“滨水城市研究中心”,组织召开了多次重要的国际学术会议,世界各国也相继召开了多次滨水地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的专题会议,陆续涌现一批具有很高研究价值的学术专著:勃尼·菲舍(2001)介绍了城市滨水区的发展史、景观设计、环境问题、再开发的实施的问题,尤其对滨水区的景观设计与再开发问题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方法和策略。通过案例分析呈现了都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从思路到方法再到实践的全过程。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4页吉川胜秀、伊藤一正(2011)展示了世界各地重要城市在城市规划思路上的重大转变过程:放弃通过先修建道路再建设城市的模式,转变为依靠城市空间内的滨水空间进行城市再生的模式。通过将城市水系岸线作为城市核心,对城市规划和城市再生的理念、技术和方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J·O·西蒙兹(2008)对景观设计中的空间和道路、边界和节点等结构因素在景观规划设计中所起的作用以及相关的设计思路和方法提出了重要的阐释。(2)国外景观规划体系①德国的景观规划,由G.Olshowy领导的自然保存和景观生态学研究在发展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及其在区域规划和发展的应用均起了很大的作用。他们制定了大比例尺的景观图(1:20)和区域图(1:2.5万),为景观规划提供了基础。慕尼黑技术大学农学院是德国景观生态学发展的中心,其领导人W.haber根据多年实践与研究提出了土地利用分化体系(DLU),并明确以环境问题为目标的景观规划设计的基本任务:一是根据生态系统的敏感性,采取措施来鉴别并降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二是加强国家的景观多样性和地境多样性;三是保护稀有和敏感的自然生态系统组合。②前捷克斯洛伐克的LANDEP系统LANDEP概念重点强调评价景观时将景观作为自然现象和规律,总结出人类的社会活动对于某个区域的影响,LANDEP包括方面的内容:一是景观生态数据,对生物和非生物成分进行调查与评价,对研究对象的生态现象、景观结构和发展过程以及人类活动的作用后果进行评定解析,一般来讲存在分析、解释和综合三个步骤。二是景观利用的适应化,主要是以景观生态学数据为基础,并将生态学上的同质空间单元作为对象进行研究分析。包括评价和建议两方面的内容。③荷兰的GEM模型荷兰对于景观规划相较于其他欧洲城市都更为重视,景观规划发展的重要标志是提出GEM模型(通用生态模型),遵循系统分析的途径,与规划有关的方面均以图来代表,物理系统占中心地位,是规划的对象。分为社会系统、经济系统、生态系统和行政系统。GEM研究的目的和方法是为生态系统以及方法细节提供理论基础。基本思想是说明了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方式。④美国的METLAND景观规划模型METLAND要求必须以环境和生态学原理来指导景观规划。该模型采用参数途径来进行土地评估,分为三个阶段进行研究:一是研究土地单元的景观属性的适宜性;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5页二是对土地单元的“生态相容性”进行评价;三是对景观公共服务能力的评定。该模型实际应用中存在不少问题,但在世界范围内受广泛注意并被引用。⑤澳大利亚南海岸研究CSIRO1972年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开始对南海岸土地利用与开发问题进行研究。规划的目的是如何规划各种土地利用,将研究地区按照生物物理与社会经济边界划分为功能单元,主要解决对资源的分配以及在发展和天然景观多样性的保存之间如何保持平衡的问题。根据在地质、地形、植被的明显格局,将整个地区分为单个小区,并根据其不同特征将这些单个小区合并为土地系统。1.4.2国内研究现状从学科研究上来看,目前我国的城市滨水空间景观设计还处在借鉴与发展阶段,我国学者从2003年开始就对国外城市滨水空间的景观规划设计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与总结。学术界涌现出一批非常有研究价值的学术专著:袁敬诚、张伶伶(2013)对我国城市滨河景观规划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有针对性的观点和建议,为建构结合中国特点的城市滨河景观规划理论体系提供基础性研究,并结合辽滨新城滨河景观规划开展了实践性探索。总结了欧洲城市滨河景观规划中的生态思想,通过实地考察和案例分析,系统归纳了城市滨河景观规划的类型和设计方法[12]。陈六汀(2013)介绍了人类与自然界水环境的生存关系、水资源与城市发展、水环境与城市规划及建筑设计、滨水景观构成与特点、滨水景观的类型、设计程序与方法、滨水景观设计的评价,建立了滨江景观设计理论与设计实践的基本构架[13]。陈天、姜川(2014)介绍了当代城市滨江地区的基本概念和内涵、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趋势,并根据当代滨江城市的类型总结出滨江地区景观规划设计的关键要素;从多角度分析滨江城市景观规划设计的方法和思路,呈现了景观规划性思路到方法再到实践的全过程。另一方面学术研究呈现百花齐放之势譬如研究论文:陈敏(2004)通过对国内外同类滨水城市的开发以及对我国大多滨水城市绿化现状的分析,总结出现代城市滨江区景观设计中存在的共性与个性问题。对滨水城市景观绿化空间构成及其分析,探讨城市滨江景观空间组织方法。吴涛(2007)以古城和水为着眼点,从古城滨江景观的历史演进的格局及特有的历史文化内涵入手,选取古城滨江区景观为具体研究对象进行系统研究。着重分析了古城的的历史沿革与滨江景观的历史特色,并探讨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对古城现状的滨江景观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分别从水文化与水景观的关系、滨江景观类型、滨江景观在城市景观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等方面来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6页分析和研究古城滨江景观的特色,找出其文化内涵,从而进一步提出了具有特色的滨江景观设计模式[15]。1.4.3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城市滨江景观设计作为景观学中重要的研究领域,国内外学者在教育与研究方面进行了深入而积极的探索,在实践探索中总结了很多重要的思想与理念,对当代城市滨江空间的景观规划设计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在城市景观分类研究及交叉学科研究上的均衡发展还不很协调。近年来,国内外学术研究陆续涌现景观总体规划、室内景观、旅游景观、大地景观等方面的著作,但是着眼于城市滨水空间重构的景观设计的策略与方法的探讨鲜有共识。因此,试图通过本次论文研究,希望能对城市滨水空间重构的景观设计方法和策略理论起到一定的丰富和促进作用。1.5研究设计1.5.1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滨水空间作为城市公共活动空间的核心区域,无论是在景观规划设计层面还是在具体实施阶段,都存在很多的问题,全国滨水城市目前正在进行一场大规模的造城运动,特别以滨水空间域作为城市发展的核心地带,如何把有限的自然资源有机的融入到城市当中去,许多学者都在此领域进行探索与实践,本文试图通过个案比较研究方法,在横向维度上去发现当前在城市滨水空间改造重构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与之对应解决方案与策略:拟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为城市滨水空间重构的景观设计过程中应注意的诸多原则问题;关键问题之二为在滨水空间重构实施过程中须注意的问题;关键问题之三为以水为依托的城市景观设计如何体现城市公共空间相关特性的问题。1.5.2研究方法一是实地考察法,对研究对象存在共性的城市展开实地调研,自2013年以来笔者先后对杭州、扬州、上海、南京、重庆、泸州、宜宾等沿江城市进行实地调研,考察该类滨水城市滨水公共空间的绿化景观建设的情况,通过实景拍摄及亲身体验,从而收集大量第一手资料,作为本研究课题的真实参照对象与实践基础。二是文献研究法,通过大量的图书阅读及互联网资源分享,全面深入了解当前城市滨水空间景观规划设计研究的现状,总结其他研究者对滨水空间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三是个案比较研究法,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对宜宾市三江口滨水景观规划设计进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7页行研究,论证设计策略及其方法的科学性与可行性,并对其理论加以完善,为今后城市滨水空间改造重构提供借鉴与参照。1.5.3研究框架图1-1研究框架(一)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8页图1-2研究框架(二)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9页1.5.4技术路线图1-3技术路线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10页第2章城市滨水空间景观规划设计基础理论2.1城市滨水空间的概念城市滨水空间是城市陆地与水域连系的特定区域形成的场所[15]。它是陆地的边界又是水域的边缘,空间范围涵盖陆地与水域空间,具有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内涵,是园林景观和自然生态系统互相交融、互相影响的城市公共活动场所。是地理上的景观旅游区,也是心理上的精神家园。2.2城市滨水空间的分类城市滨水空间通常由水面、水际线、水岸线组成[26]。根据不同的用地使用性质可对城市滨水空间赋予商业、娱乐、运动、休闲、文化、教育、环境、居住、港口等功能。滨水空间也可根据毗邻水体类型的不同可以细分为滨江区、滨海区、滨湖区等。此外,现代城市滨水空间的类型还可根据水体的类别、城市性质、用地类型、水体与岸线关系来进行划分,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及其特征(表2-1):分类标准空间类型特征描述类似城市滨海型一侧临水青岛、大连滨江型重庆、上海水体类型带状线性滨河型银川、兰州滨湖型弧形线性岳阳、杭州功用型以产业为特色、人口密度较大香港、澳门生态型自然生态系统完整都江堰城市性质旅游型旅游业发达杭州、扬州文化型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苏州、大理商业型商业活动发达重庆、武汉工业型水路航运发达上海、沈阳用地类型休闲型绿化率高、休闲场所苏州、武汉交通型城市交通拥挤重庆沿水型城市在水体一侧发展杭州、苏州跨水型跨越水体两端发展重庆、宜宾水体与岸线环水型城市被水环绕巴黎关系水网型水道切割城市板块武汉水域型被水系分割成主从分离的格局威尼斯表2-1城市滨水空间分类表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11页2.3城市滨水空间的自然环境特征2.3.1小气候条件城市滨水空间与内陆地区的小气候条件与有着显著区别,水系、绿化在很大程度上对小气候起着调节作用,由于水面、地表的吸热、蓄热、散热速率各不相同,滨水地区在白天黑夜的不同时段因水陆气压的变化不同,形成海陆风或河风[21]。流动的空气改善了滨水空间的空气质量,绿化植被释放氧气离子使空气清新,尤其是在城市空气污染相当严重的今天,雾霾锁城的恶劣天气气候形势十分严峻,滨水空间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在很大程度上起到改善空气质量与自然环境的作用。2.3.2声环境滨水空间的水流声、波浪声、汽笛声或鸟鸣声,对于人的游憩休闲体验有着重要作用,城市管理者可通过合理的组织与管理,对城市噪音声源建立声环境评价体系与有效的管控措施,为滨水空间的提供静谧、自然的声环境。可在景观设计时融入背景音乐系统或音乐喷泉的设计元素,为市民创造更多元的声环境感受。(图2-1)图2-1声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图资料来源: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12页2.3.3光环境滨水空间光环境对人的精神状态和心理感受产生重要的影响。城市滨水空间应构建良好的光环境,促进居民的户外活动,在气候炎热的季节,需考虑足够的庇荫环境,选择硬质、软质材料时需考虑材料对光的吸收与反射程度,考虑到人群夜晚的活动需求,滨水区间的应有良好的照明措施,照明设施应尽可能采用自然生态的能源,为营造多彩的滨水空间光环境,通过对景观专项的照明设计以点缀夜空,为居民创造现代气息浓郁和光影变幻的景观环境。2.3.4生态环境城市滨水空间生态环境的脆弱性与敏感性,对于生态环境保护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66]。近年来,一些城市通过填海(江、河、湖)造地等以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发展方式获得新的滨水建设用地,致使水岸自然生态环境产生恶劣的影响。滨水空间的自然条件与生态环境对填河(海、湖)造地的工程建设可行性常常起控制作用[66]。过度开发建设必然对水文、地质构造、沿岸绿化植被造成影响,特别是对水生动植物的栖息环境构成重大的威胁,污水的过量排放必将导致水体的自净能力的降低。随着人类向水系的盲目入侵,最后迎接我们的将是洪水、滑坡、飓风、海啸等自然灾害的惩罚。2.3.5水利水文条件城市滨水空间景观规划设计还要受水域流量、流速、水质等水利水文条件的影响,景观设计要充分研究过去100年的最大洪水位标高,以此作为景观设计标高的参照,同时也是水际线、绿道线、滨水步道等各类滨水设施的重要参考依据,在设计时可能会权衡防洪排涝与景观设计的统一,兼顾功能性与美学性。随着近些年来,我国在长江流域上兴建了许多大型的水利工程,有效的控制了洪水期的水流速度与水位高度,过去经常出现的洪水内涝等自然灾害得到有防治,为城市滨水空间重构提供了发展契机,原来危险的水域和滩涂经过改造后变得平静祥和,适宜人们近水亲水。再加上近年来,我国大力加强对环境整治的力度,关闭了许多违规排放污染物的企业,并经过多年的水土保持治理与植物造林,长江流域水质得到了大辐度好转。但在实际应用中由于水利工程设计与施工存在许多强制性标准和要求,更强调防洪的功能性,岸堤缺乏景观艺术性的处理,因此在水利设施的设计施工与景观的兼容并续,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13页存在较大的创新空间。另外由于季节性变化,水位有涨有落,对于景观的设计也存在直接的影响,如何在丰水期与枯水期呈现不同意境的景观设计,是需要进一步探索的地方。2.4支撑研究的基础理论2.4.1城市空间理论城市空间是人类进行各类社会活动的场所,也是人类行为的产物,根据不同的原则和发展状况可以形成不同的空间配置和规模等级,其间存在着某种内部联系,这种联系和配置就形成了空间[62]。(表2-2)理论名称理论核心产生的影响是个人和社会组织空间选择的结空间要素对地域空间结构产生深远的“空间结构”理论果。影响。城市被乡村带包围,全部土地归公孕育卫星城镇规划理论,对城镇的空“田园城市”理论众所有或者由社区代管。间布局具有指导意义。均匀分布状态到中心和轴线系统的形线状的基础设施形成有机的空间结“点轴扩散”理论成,对城镇空间布局结构产生影响和构体系。变化经济结构的变化反映了核心区域与边“核缘”理论经济增长伴随经济空间结构的改变缘区域之间关系的改变。城市之间的长期的相互关联和影响“空间相互作用”城市与区域之间相互作用,城市与下,城市空间体系结构逐渐形成并发理论相邻区域的中心城市相互影响。展。表2-2城市空间理论资料来源:作者根据文献整理2.4.2景观设计理论在景观设计理论方面,笔者结合本文的研究主题选取与之相关的景观设计的目标、要素和方法三个方面的研究成果略作阐述。(1)设计的目标景观设计是艺术与科学的结晶,通过把自然与人文、工程和艺术的精髓进行融合,创造出高品质的城市生活环境,为人们创造一种新的生活意识和情调,更是社会进步的发展趋势。它的终极目标是达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2)设计的要素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14页景观设计要素较多,景观设计要素如何契合土地的用途,如何符合土地使用性质的要求,怎样去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对于景观要素的运用有着很高的要求。景观设计中一般以植物与建(构)筑物为硬件,以水景为软件,以景观小品为节点。景观设计的要素一般包括自然地形地貌、绿化植被、园区道路、主题水体、地面铺装和辅助设施等。(3)设计的方法景观设计的方法运用对于景观呈现效果与对自然生态系统的构成有重要的意义,我国古典园林营造历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现代景观设计方法可从古典园林营造方法中吸取很多经典的设计方法,主要包括构思与构图、借景与对景、障景与添景、引导与示意、延伸和渗透、质感与肌理、比例与尺度、韵律与节奏等方法。2.4.3景观生态学在景观生态方面,笔者结合本文的研究主题选取与之相关的景观总体结构、景观的形成因素和景观的功能三方面研究成果略作阐述。景观生态学是一切与自然资源和土地利用有关的理论基础。对于城市的土地利用规划、园林建设、环境规划等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1)景观的总体结构总体结构包含景观多样性、景观的异质性、景观空间格局和空间关联等方面的内容。①景观多样性普遍存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因为基地条件不同而形成不同的生态系统。二是由于干扰作用的结果。生物多样性是景观多样性的基础,生物多样性对景观多样性的意义:一是保证物种与遗传多样性,二是使景观的总体生产力达到最高水平,三是保障景观功能正常发挥并达到一定的水平。②景观的异质性是指在特定景观系统中景观要素类型、组合及属性在空间或时间上的变异性,变异性包括不均质性和复杂性。景观异质性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景观各组成要素及其属性的不均质性和复杂性[66];二是景观大多数是由结构和功能不同的低层次的异质性斑块所构成的镶嵌体。景观异质性的特殊意义在于,结构上的异质性可以影响(促进或阻碍)资源、物种、物质、能量或干扰在景观中的流动与传播。异质性是景观的一个根本属性,也是区别于其他生态学组织层次(如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最显著特征。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15页③景观空间格局和空间关系:景观要素的格局都是随机的,一般分为以下几种形式:规则式均匀格局、聚焦格局、线状格局和平行终局。格局分析可用来研究景观的规则分布和聚集分布。景观要素在空间上是相互关联的,有的为正关联,有的为负关联络。植被学中的关联分析可用于景观研究。(2)景观的形成因素气候、地貌、土壤、植被和自然干扰全称为景观形成的五大自然要素,这几个因素互相影响、相互依存的。其中任何一个因素的变化可以影响到另外四个因素,而其中四个因素的变化也对另一个因素的变化存在影响。气候是景观差异性的主要因素,它影响到有机物的新陈代谢全过程。气候为有机物带来维持生命所需的水分和能量。气候也影响土壤的形成过程和肥力。土壤除供给植物以养分外,还是水分的贮存与供应者,而土壤水分与养分的各种循环途径均要受到气候的控制。地貌是景观的基本构成要素之一,主要作用有:影响基地所接收的太阳辐射、温差变化和养分储存,从而间接影响整个区域的自然环境,另外还影响到物质的流动和生物的移动。还可以影响到各种自然干扰发生的频率、强度和空间格局。土壤是是植物生长的陆地疏松表层,是植物景观的重要组织部分,土壤要具有一定肥力与养分,为植物生长提供微量元素和水分,是生态系统中能量与物质的转换场所。同时,土壤自身也是一个独立的生态系统,内部存在大量的微生物群落,并参与物质和能量的交换过程。植被是全部植物的总称,在生态系统中,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质,释放出氧气,从而成为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动物与植物的进化过种密不可分,并决定了动物的生存与繁衍。自然干扰是使生态系统、群落或种群的结构遭到破坏和使用资源、基质的有效性或使物理环境发生变化的任何相对离散的事件。自然界中的干扰是普遍发生的,景观是显而易见的。从生态学意义上讲,干扰是破坏因素也是建设因素,干扰是维持和促进景观多样性群落多样性的必要前提。(3)景观的功能按照景观结构与功能原理,景观的功能与景观的结构紧密相连。事实上,通过对景观结构的优化,调整景观要素的时空格局,是人们利用景观功能最直接也是最自然的过程。研究景观结构特征与功能作用的相互关系是景观设计的核心内容。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16页景观的生产功能:是指景观具有物质生产力,景观类型不同其物质生产力表现形式亦不尽相同,但共同的特征是为生物提供了最基本的生存空间与物质基础。景观的美学功能:景观带给人以美的精神享受与愉悦,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融合一体时,人对于自然的感悟和认知能进一步的升华和提高。景观的美学功能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自然和文化景观的美学功能。景观的生态功能:主要体现在景观与流的相互作用上。当自然现象形成的能流、物流作用于景观时,景观起到转输和阻碍的作用,并对自然生态产生影响。景观的廊道、屏障和网络与流的传输关系密切。流还可以在景观内扩散、聚集,这对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有巨大作用。景观的生态功能有:景观与能流和物流的关系;景观阻力与网络与流的空间扩散。(图2-2)图2-2生态系统循环示意图资料来源:参考文献[59]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17页第3章城市滨水空间的组织与构成3.1空间规划布局城市滨水空间的规划布局首先应考虑项目基址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空间形态,再结合周边的城市建筑群的空间关系进行整体规划布局,同时还要与滨水空间的景观功能与空间尺度相协调,具体还应从用地形态组织、整体布局规划、景观序列组织与空间构成等几个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47]。3.1.1用地形态组织(1)整体用地类型城市的发展方向和模式对城市滨水空间用地类型的定位影响较大。从使用功能上,现代城市滨水空间用地类型大体可分为商住用地、工业用地、市政绿化用地和交通设施用地等。(表3-1)用地类型使用功能空间特点商业用地商业、办公、金融街道宽敞整洁、建筑整齐划一,时代气息浓烈工业用地工矿、码头、航运空间面积大,绿化空间呈半自然林特征,湿地植被结构残缺市政绿地休闲、运动、空间面积适中,呈带状或块状,具有良好的视觉通透性、可及性、娱乐性。市政交通交通、绿化整体外形上呈狭窄的带状,绿化作为道路的分车带表3-1滨水空间用地类型资料来源:作者根据参考文献[72]整理(2)内部用地划分与组织用地划分与组织应符合城市建设的现状与未来的发展趋势,首先应满足使用功能的要求。根据不同的用地性质进行功能分区设计,不同的使用功能之间互相衬托相辅相成,通常具有商业居住、市政交通、休闲娱乐等多元功能,从而衍生出商业街区、滨水步道、生态保护区和文化展示区等功能区域,各功能区域应有主次之分,通常商业居住为主,市政交通与休闲娱乐次之为辅,主要功能用地应居于核心地位,空间占比上应是最大,次要功能用地居于从属地位位置远离核心地带,使用功能的主次分区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18页对于用地的空间划分与组织从而呈现出形式与功能多样的空间特性。各类用地之间应建立交通联系,形成连续、完整的空间格局。3.1.2整体布局规划在城市滨水空间组织与构成设计中,城市生态学与景观生态学是指导整体规划布局的主要基础理论,它们要求城市滨水空间规划要依据城市的功能定位、生态保护和景观风貌将城市水系与绿地进行统筹考虑并制定科学的保护与开发措施,使之成为地域特点突出、城市个性鲜明、生态系统完整的亲水型城市,使其在环境和景观两方面都符合“可持续发展观”的理念思路[34]。这就对城市滨水空间整体规划布局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图3-1)(1)外部空间布局城市滨水空间在外部空间形态上是沿水域两岸延伸的带状性用地,空间形态特征较为特殊。同时也是城市的重要组织部分,与其他城市空间既相互独立又互相依存。在景观规划布局时不仅要从滨水空间本身的空间组织与构成出发,同时还要考虑到滨水空间与整个城市之间的关系。(2)内部空间结构在内部空间结构上,城市滨水空间本身具备生态性、开放性和活动性等特点,还具有相对独立的景观生态系统。因此应注重滨水空间内部空间结构特点,同时还应考虑内部空间的功能协调性和互补性,用地形态应紧密结合,实现空间结构的优化配置。图3-1宜宾三江口整体布局规划资料来源:参考文献[59]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19页3.2景观序列组织景观的空间序列是由多个空间和多种景观元素构成的,通过景观造景手法对空间进行组织,构成一个景观空间展示序列,在移步异景的同时,景观脉络序列自然分明、主次明显、层次清晰,构成一个自然有序、趣味韵味兼具的景观空间体系。景观的时间序列伴随着季节的更替和时间的流逝,景观也在季节变换中的发生着变化。因此,我国古代许多著名的景观园林都依据时序进行空间组织,例如保存完好的扬州个园的四季假山,就是按照春夏秋冬四季变换进行时间序列组织的;景观的空间序列分为纵向序列与横向序列,譬如浙江宁海的徐霞客滨江大道就是按照纵横两个方向的空间序列进行景观组织的。在纵向上按照水系—堤岸—城市的带状构图。而横向上则按地形分区进行组织,依次为山脉—丘陵—平原—水系—海岸等。由于城市滨水空间在形态上通常呈现线形带状,其景观序列以线形展开并向远处延伸,具有较强的导向性,主要表现为水面与城市互相衬托,相映成趣。因此,在横向空间组织上呈现多样的空间形态与景观特征,而纵向空间上则是呈现不同功能属性的带状序列。按照序列组合关系和序列复杂程度可分为简单序列、完全序列和复杂序列,其发展过程与适用类型有同质差异。(表3-2)序列类型发展过程适用类型简单序列起景—前景—主景—结景体量小,结构简单完全序列序景—起景—前景—主景—后景—结景体量大,结构复杂复杂序列序景—起景—前景—主景—转折—酝酿结构复杂,功能多样化表3-2景观序列的分类资料来源:作者根据参考文献[72]整理3.2.1纵向序列根据滨水景观带与水系的空间距离关系,可以将纵向序列由远及近划分为远水空间、近水空间、亲水空间三个带状区域[72]。三个不同特点的空间与人对水的心理感受特点结合起来,共同形成城市滨水空间的水陆空间的过度。(图3-2)(1)亲水空间该空间范围在水面至岸堤之间,在空间形态上是陆地向水面延伸的开敞空间,具有水陆互动的景观特征,可创造出人工的观水、戏水活动空间。最常见的是亲水步道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20页或人工沙滩。景观形态通常栽植大量的滨水绿化带,另外还设置适量的休闲坐椅、亲水平台、滨水沙滩或游泳场等。(2)近水空间其空间范围介于堤岸与滨水大道之间的陆地,其景观组织中存在线面结合的形式,景观形式比较自由,景观元素呈多样化,空间形态灵活自如不拘泥于固定模式,此区域是滨水空间的中心地带,是市民主要的活动场所,若横向空间尺度较大可设置生态绿化空间、滨水广场、城市公园等。(3)远水空间其空间范围是滨水大道与城市建筑群之间的开敞地带,是城市代谢的缓冲地带。在空间形态和使用功能上主要为居住、商业、办公为主的城市建筑群,是城市向陆地扩张的起始地带。在远水空间范围内建(构)筑物体量应有规划与控制,通过空间的灵活组织,将水面与城市的空气进行交换循环,同时将最好的水面景观提供给更远的城市核心。图3-2滨水空间纵向序列示意图资源来源:作者根据参考文献[60]整理3.2.2横向序列(1)空间划分滨水空间的横向序列通常是由地理条件和城市规划共同决定的,按照使用功能和用地性质进行景观空间组织,根据功能分区进行相应的景观序列组织。(2)结构划分按照景观序列的点线结构,横向景观序列可分为三种模式:串联式、自由式和组团式。(表3-3)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21页序列模式模式特点呈现效果景点沿水系纵向分布,游览起点、终点、高潮是重要的节点串联式路线串联各景点。景点呈自由分布,无明确的高潮在序列的终点或地形的制高自由式方向性。点上。是串联式和自由式的组合形通过主轴将串联式与自由式连接组团式式,由分序列组成。起来。表3-3景观横向序列的模式3.2.3垂直序列利用滨水空间内自然地形的高低变化与水系对岸的山体、岩壁进行垂直方向上的景观序列组织与景观空间构建,利用垂直空间的变化,由下而上将几个不同高程的景观单元组成竖向空间序列。这类景观序列一般适用于水系一侧地势较为开阔,另一侧为陡峭险峻的崖壁。垂直景观序列从视觉角度来看,存在着一个“仰—平—俯”的视角变换过程,根据这种变换过程,沿着由低到高的景观序列进行组景,形成“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景观维度。景观垂直序列的组织与展开对于滨水空间的组景是一种经常应用的模式,在我国的丘陵地区的山水城市中应用较为普遍,中国人历来有依山傍水的传统文化观念,并有“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意境诗句。3.3景观空间组织3.3.1开放空间塑造景观开放空间的塑造需要满足生态和景观两个方面的基本要求。一方面,在空间形态既要开放又要开阔,避免空间封闭并减轻限定要素的制约影响;另一方面,景观空间的设计理念与管理模式要向城市核心和公众开放,为市民提供更多的公共开放活动空间[34]。(图3-3)(1)空间形态的开放性营造滨水景观是城市景观中最能凸显景观品质与氛围的开放空间,是珍贵、稀缺的公共资源。因此,在滨水空间景观组织中,植物、建筑、水体三者之间应向水面预留出足够尺度的视线通道,并尽可能减少围合或连续的景观构成。戏水、观水是滨水空间亲水性的主要表现特征及设计思路。沿水岸线布置亲水步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22页道或绿色廊道是滨水空间景观营造的基本方法,绝大多数成功的滨水景观建设项目无一例外的是沿着滨水岸线的走向开辟亲水步道,其他建设项目以滨水景观规划区向城市核缘进行后退,预留出足够的视线通道与开敞的活动空间。(2)管理形态的开放性设计城市滨水空间的开放性需要将水面风光向城市内核进行引入,以获得较远视距下的良好观景效果;在滨水空间边缘、内部、出入口处设置引导指示系统,从人性化的角度出发,使游人能充分体验到滨水区的可达性和畅通性。但在管理模式上,滨水空间的开放性是相对的,尤其是暴雨洪水季节,从保护市民生命安全出发,对于一些亲水场所和设施需要进行临时关闭。滨水空间的康体文化设施、公共厕所、避难场所,也应向市民免费开放使用。图3-3开放空间营造意向资料来源:网络图片3.3.2亲水空间营造城市滨水空间往往是城市中开放空间尺寸最大、具备各类户外活动功能也最能反映城市形象特色的场所。滨水往往意味着亲水,让人亲近自然、亲近水面并开展相关亲水活动,享受自然的馈赠。因此,在规划时要确保滨水空间的亲水性。亲水空间的营建包括亲水共享性设计和亲水活动场所营造[30]。(图3-4)(1)亲水共享性共享性要求滨水空间与外部空间要有紧密联系,由滨水空间内外交通组织共同决定,涉及到内部空间的开敞和通透性组织。可以根据景观节点与城市交通路网建立联系,以使重要的景观节点能快速到达。在连接点应设置雕塑小品、主题景观等具有召示性的景观组团来引导人群到达滨水空间内部。亲水共享性可通过空间的通透性和交通的通达性来实现,还可通过大量的地灯、灯柱、彩灯沿岸连续的布置灯饰来烘托浪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23页漫的亲水空间夜景,并形成连续的带状或自由组合的光影效果。(2)亲水活动场所营造滨水空间为城市居民提供亲近自然、休闲娱乐、涉水戏水的亲水环境,为提供人们远离城市喧嚣,获得心灵安宁的庇护场所。亲水活动场所最重要的是让人置身于水中,在与水的互动中体验水带来的乐趣,为此对于水流的流速、水深、水质及相关安全保护措施是设计与营造的关键,同时水生动、植物的也能带来更具体验的生活气息,更能呈现景观的表现效果。图3-4亲水空间营造意向资料来源:网络图片3.3.3视觉空间组织沿着水系的流向滨水步道、滨水林带是呈线性带状分布,将滨水空间的各个组成部分形成连系,形成连续的视觉景观带。景观空间连续性有利于呈现城市的文化脉络,有利于景观设计的规划布景,根据景观主题适时的布置具有视觉冲击力的景观元素,各个景点连线后成为绝佳的视觉廊道,无论由远及近,还是从上到下都能呈现出优美的景观空间。在景观设计时还要注意景观与建筑的空间关系,注重纵横向与竖向景观与城市建筑群的视觉通透性,将优良的景观资源提供给更多的受众人群,体现城市开放空间的视觉特征[16]。(1)通透性视觉空间城市滨水空间视觉的通透性需要将滨水景观向城市内核进行延伸,以使更多的人群得以共享滨水景观带来的视觉观感。合理规划建筑高度与街道宽度,建筑由低向高向后进行延伸,即可形成漂亮的城市天际轮廓线,又可将水系与滨水区的景观向更多的人群进行展现,更有利于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比如宜宾市三江口的城市设计就采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24页用了通透性视觉空间组织方法(图3-5)图3-5透视性视觉空间组织资料来源:参考文献[59](2)延续性视觉空间外部空间延续性要求滨水景观要以城市整体景观为基本结构框架,滨水景观作为其中的一部分在空间位置关系上既要有联系又要有区分,在空间组织上着力实现生态环境的持续稳定性和景观的空间结构延续性,视线远处的景观也要为我所用,通过远景近景规划布景更好的处理城市与山水田园的关系。比如宜宾市三江口城市设计就借鉴了延续性视觉空间组织方法。(图3-6)图3-6延续性视觉空间组织资料来源:参考文献[59]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25页(3)内部结构延续性滨水空间内部结构延续性需要结合景观主题和功能分区对于景观空间的划分要求,在空间结构上可以串接式的,也可以是放射状的,各子系统之间相互独立又互为联系,合理的交通组织与景观平面布置对内部结构的延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另外动态的水流、线性的步道、带状的绿化带均能强化了内部结构的延续性,此外水流速度、水域宽度与观景位置对于视觉观感有很大的影响。再则滨水区的横向宽度、建筑高度与体量、水体与建筑的直线距离,水生植物与陆生植物的高度与密度,步道与岸堤的形态等等都是影响滨水空间的内部结构延续性的重要因素。滨水区地形的合理利用也可以增强空间的视觉延续感。远近高低各不相同,根据不同的地形特点设置不同和景观主题与元素,以实现不同的景观功能,达到滨水区内部结构的有序延续。3.3.4文化空间营造文化基因的融入是城市滨水空间景观设计中最为重要的工作,应当着力于对当地历史文化、神话传说等的挖掘和提炼,滨水空间景观呈现出浓厚和历史文化气息,体现城市的地方文化底蕴。文化基因的融入主要可以通过水文化、码头文化、酒文化、饮食文化等展开[14]。(1)水文化营造在古代人们对于水的感情是复杂的,水即是养育人们成长的母乳,也是暴雨季节的洪水猛兽,将水文化融合进入景观设计时可以重点突出水的母性特征、滋养万物的主题,并展示以水为主题的历史事件或神话传说,也可以展示人类征服洪水的人文事迹,如大禹治水、李冰父子修都江堰的历史文化事迹;还常常与某些历史人物具有紧密的联系,如长江之于李白,与汨罗江之于屈原等,这需要设计师充分掌握并于水的历史文化并发挥艺术想象力创造出以水为媒的景观设计。在具体到以水为媒的景观设计时,可以通过亲水栈道、音乐喷泉、水幕电影等景观元素表达体现,具体的水景形态是设计中的重点;另外江河湖泊具有源远流长的特性,对于人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将人的参与性与水景的亲水性进行结合,充分将水文化带给人以美的享受与文化的熏陶。(2)城市文脉的体现城市文脉与水文化的关系密切,城市与水域共同构成了城市的文化脉落。如杭州的西湖文化、都江堰的拜水文化、扬州的运河文化等。它包括有形的文化与无形的文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26页化体现。有形的文化需要通过具体的景观元素的外延形成主题鲜明,景观元素多样的滨水文化环境空间。文化景观需要植物的烘托和雕塑小品的点缀,以软景、硬景和水景的灵活搭配与合理布局形成滨水区的主题文化空间,这样的文化景观空间需要预留尺度适宜的开敞空间,以形成大量人群开展大型活动的场所。无形的文化往往通过民间神话传说或真实历史事件体现,由此衍生出一种无形的文化,一种更具有更为深远意义的文化。比如中国人都以“龙的传人”作为自己的文化符号,通过“龙”这种极具象征意义的文化加持,体现中华民族文化特色和历史的源远流长。无形的文化往往是主题景观的灵魂所在,具体的植物、建筑、水系景观需要与这种灵魂进行融合,赋予景观更多的精神文化层面的内涵。表现手法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来表达,一是保留传统景观园林的营造方法和象征意义,规划布局整体上承袭古典园林造景的精髓,在细节处理和材料选择上融入一定现代的手法和工艺;二是采用当前景观设计界流行的做法:提取传统建筑与造园文化作为景观元素移植到现代景观设计中,传统与现代的结合让历史的信息与文化的痕迹扑面而来。文脉体现还需要将历史文化和自然生态进行结合,从而创造出适宜现代都市人群休闲和观赏,历史文化韵味浓厚,生态环境优美的水滨环境。3.3.5景观空间组织根据水系发育城市滨水空间拥有蜿蜒绵长的水滨岸线,由于范围较广水岸较长景观空间组织难度也相应较大。近年来,人们越来越重视滨水岸线的保护和改造,在近年来国家大力倡导的建设“森林城市”理念助推下,滨水区自然生态环境的改良与城市空间的压缩,要求将更大范围堤岸和水面空间纳入到滨水空间范围中去。比如武汉汉口江滩绿化景观设汁就是我国现代滨水景观中较为成功的例子,沿江堤岸绿化用地极少,堤外滩涂在城市发展初期并未纳入城市景观规划中,这也为滨江地带景观设计与实施预留出可以发挥的空间,在枯水期是绿地植被,丰水期是水体涨落的缓解空间。(图3-7)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27页图3-7武汉江滩公园资料来源:参考文献[60]3.4滨水区空间构成3.4.1公共活动空间滨水空间是城市的公共活动空间,能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游憩运动的空间环境[17]。具有共享性、通达性和开放性。是城市中最具价值和最具公众参与性的区域。近些年来,人们已不满足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更多的是寻求精神生活的满足,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利用闲暇时间进行文化体育、休闲娱乐方面的活动,并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潮流与时尚,在回归自然田园与森林城市概念的影响下,滨水空间充满活力和景色宜人的环境特别受到人们的青睐,譬如都江堰的水文化广场、重庆的三峡广场等。城市滨水空间是城市重要的公共活动空间之一,在功能设置上要考虑人与水的互动场所,辟如设置水滨浴场、亲水沙滩、动态亲水广场等,以人工和人文构筑景观为主,植物要素点缀相辅。(图3-8)图3-8公共活动空间资源来源:作者参与的《宜宾市南岸三江口滨水景观规划设计》3.4.2生态环境空间流动的水体具有自净能力,依靠沉淀过滤、水生植物吸咐和微生物活动使水质得到净化。然而,当前我国很多城市排放的工业和生活污水,污染物含量严重超标,超过了水体的自净能力,水质变坏的趋势不断加剧。除了采用人工清淤和污水处理以外,还可以在水面开阔但水流流速较缓的水面开辟人工湿地,并种植吸咐能力强的水生植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28页物来净化水体,通过保护水环境、改善水质来创造优美的滨水景观。城市滨水空间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生态环境修复与保护,水系的流动与循环可以修复和维护滨水区的自然生态环境,生态的环境空间要通过自然景观形态进行呈现,特别是人工湿地在这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既能呈现良好景观视觉,同时又能改善水质,降低生活污水对于水系的污染,为水生动植物提供天然的生活场所。滨水空间的生态系统丰富而复杂,滨水空间的开发应尽量减少对生态的破坏。滨水区原生动植物需要生态系统完善,自然环境良好的生存空间。通常以绿化林带、阳光草坪、人工湿地等方式组织空间,形成丰富多样的生物群落,并能有效的保护城市滨水区域的整体生态环境,一定规模的植被覆盖和湿地公园甚至能起到调节城市小气候环境和改善空气质量的作用。(图3-9)图3-9生态环境空间资源来源:作者参与的《宜宾市南岸三江口滨水景观规划设计》3.4.3视觉艺术空间视觉艺术是景观设计中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滨水空间实际上是一个空间尺度很大的室外视觉艺术展示空间,在这个空间中目之所见的一切均可以视为艺术,因为景观营造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创造,共同强调美学的基本功能与原理。艺术应来源生活,而高于生活,景观艺术的呈现需要切合城市人群的审美观,符合历史文化传统。该类空间的呈现需要多种景观要素共同作用,以人的视觉感官为主导,其他感官共同参与。(图3-10)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29页图3-10视觉艺术空间资源来源:作者参与的《宜宾市南岸三江口滨水景观规划设计》3.4.4滨水文化空间城市文化以滨水空间作为凝聚之地,贯穿整个滨水区环境空间。城市滨水空间的城市文脉体现表达了当地人文历史沉淀下来的审美情趣,体现地方文化特色,同时也表现对水文化的理解。(1)水文化特性理解水文化的特性对于在水景营造设计有着重要的意义,从古至今对水文化的理解存在不同的思想流派,在景观设计中应适当融入不同思想学派的水文化,为景观注入鲜活生动的气息,水文化必须要与民族文化和地方文化相融合,文化才具有生命力。水文化还与建筑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水像一面明镜与建筑的倒影辉映成趣,诸如邻水而建的岳阳楼、腾王阁等。水能承载历史文化底蕴,如杭州的西湖水文化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的相结合。西湖三面环山,山形轮廓有致,发育有很多山涧和溪流,还有孤山和飞来峰等悬崖峭壁,苏堤、杨公堤和白堤把平静的湖水温柔的分割,形成水岸拂柳的绝美景象。(图3-11)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30页图3-11水文化特色空间意向—杭州西湖苏堤资源来源:参考文献[72](2)地域文化特色水具有深厚的文化基因与自然特性,能彰显地域文化特色,突出城市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形象特征。如屈原的“天问”雕塑、洪湖荷花等,均体现了荆州古城的地域文化特色;又如扬州瘦西湖沿岸的垂柳,小桥细水旁的连翘与湖心画舫,构成形态和色彩上的协调,肆意轻歌燕舞充分体现江南水乡文化特色,而水岸的琼花则应照传说中隋炀帝烟花三月下扬州看琼花的典故。(图3-12)城市的滨水空间的文化形态是城市文化表达的重心、是城市的点睛之笔。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历史文化积淀,是城市的价值核心所在,如杭州—西湖、钱塘江;成都一青城山、都江堰;西宁一青海湖;云南一大理、丽江等。图3-12地域文化特色空间意向—扬州瘦西湖杨柳岸资源来源:参考文献[72]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31页第4章城市滨水空间重构下的景观规划设计研究4.1城市滨水景观相关概念城市滨水景观是指水系岸域空间特定地段呈现出来的不同于其他地方的景色[65]。景观的打造需要将自然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将人工造景和自然生态景观有机结合,开辟开放的自然空间对城市环境进行调节,促进自然与人的和谐统一,从而实现城市生活的人性化与生态化。城市滨水景观可以分为人工景观、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三大类别。首先,人工景观是设计者对城市精神和形象的高度提炼与升华,采用具象或抽象的方法实现的景观作品,譬如雕塑、喷泉、水幕电影等。其次,自然景观是根据自然条件,最大呈度保护与再现景观的功能和用途,自身作为景观的一部分,譬如滩涂、崖壁、湿地等。最后,人文景观是历史文化、艺术人文的产物,具有鲜明的历史文化、文艺审美和艺术思想的痕迹,譬如文物古迹、宗教胜地、古代建筑等[72]。4.2重构滨水空间的实践前景城市滨水空间是一个城市非常珍贵稀缺的公共资源,也是城市发展极具挑战性的区域。近些年,随着经济发展的转型,城市扩张速度的加快,为城市滨水空间的再开发实践提供了契机。4.2.1重构滨水空间的现实意义经调查,长江流域沿线重要城市几乎无一不将城市滨水空间作为城市核心区域来打造,譬如重庆的朝天门商圈,上海的陆家嘴中央商务区等。该类城市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对城市滨水空间重构的大力投入与探索。重构滨水空间,不仅能改善沿岸自然生态环境,还能提升城市形象,提高市民生活品质,还能带动新的投资,创造新的就业机会,从而带动城市滨水空间周边地区的发展。重构滨水空间能够高效的利用城市土地,能够带动土地与房地产项目的增值,带动经济的发展,能够改善人居环境与生态系统,通过重构滨水空间能够调节城市产能布局,优化城市功能及城市交通体系。4.2.2重构滨水空间与景观规划的关系城市滨水空间景观规划其实就是一个城市的总体规划框架下的分区规划,在设计之初务必对城市的总体规划进行仔细研究,要弄清滨水空间的城市定位,搞清楚与周边城市的空间关系,对于优化城市肌理与天际轮廓线,优化生态系统,优化景观功能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32页性具有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在城市滨水空间重构规划过程中,势必对原有城市总体规划带来影响,原有城市总体规划是否还能满足现有滨水空间景观规划设计的要求,从逆向倒逼对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和优化,以适应新的城市格局。4.3我国城市滨水空间的景观设计理念城市滨水空间作为城市的生态核心区,彰显着一座城市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为城市生活提供驱动力,是重要的城市风景线和自然生态系统。它的出现标志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城市精神的升华,对于城市环境的改善、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经济发展的带动有着重要的作用。滨水空间景观对于一些城市来说往往独一无二,是非常稀缺的自然资源,因此在对其规划时要注意选择最佳的设计理念和思路,注重调查研究,尊重历史文化,突出设计重点,以求做到最佳的景观设计[18]。4.3.1生态保护滨水空间自身是一个较为完善的微生态系统,它不仅起到水循环与净化、大气污染与控制、微气候调节、水土保持的功能,而且它还兼具调节温湿度,改善城市空气污染等突出作用。景观应是生态的景观,若无生态可言必将被历史所遗弃。景观设计应该在景观生态学理论和方法指导下进行,景观的营造可以更好的保护生态,生态本身也是一种景观,是一种动态的景观。潮涨潮落、花开花落与静态景观相应成趣。4.3.2现代景观与传统文化融合文化赋予城市生命,景观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一种传播途径,文化可分为传统文化与舶来文化,景观也以分为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景观一定程度上兼顾文化的属性,文化也可以通过景观进行表达,相互之间有必然的内在联系。不同文化呈现不同的景观特征,不同景观反映不同的文化。我国具有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文明,传统文化更是博大精深,作为继承者,宏扬传统文化是我们责无旁贷的义务,另一方面随着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城市与世界的交流日益频繁,外来的文化势必对传统文化进行冲击,我们在接受外来文化的同时更要注重保护传统文化,尤其是在景观设计当中对于传统文化的运用是一个严肃的问题。景观设计是否具有认同感,关键在于对于文化的理解是否深入。现在越来越多的城市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来表现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提升到了更高的高度。4.3.3可持续发展观以可持续发展观指导滨水空间景观设计,是城市向前发展与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33页平提高的必然诉求,景观设计才能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只有坚持可持续发展观,滨水空间生态系统才能得到更好的保护。可持续发展要求顺应自然规律与生态环境,以传统设计为基础,生态设计作为核心,用景观生态学的方法与理论去评价、改良设计。以滨水空间景观为开发主导,以生态效应、经济效应、社会效应为核心,使自然和人和谐相处,构建城市生态系统,实现景观的可持续健康发展。4.3.4创新理念时代在进步,科技在创新,无论是设计方法还是理念都应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未来滨水景观设计不仅仅局限于水域、陆地、绿化、小品的设计,还可以借助高科技的力量实现声音、图像的动态与虚拟设计。随着虚拟现实技术、裸眼3D技术、激光技术的不断成熟,相信在未来的滨水空间的景观呈现会是一个更多元,更具立体层次感,更具科技元素的综合性公共活动空间。另一方面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通过基因改良的方法提高植物抗病虫害,抵御季节变化的能力。尤其是落叶植物在冬天的景观呈现效果可以利用这一技术进行改善,充分实现绿化植被四季常青的目的。4.4城市滨水空间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美国是最先进行城市滨水空间景观规划设计研究的国家之一,在上世纪30年代第三产业盛行,顺应时代潮流城市滨水空间的开发利用成为了热点之一。由于历史的因素我国滨水空间景观设计规划起步较晚。进入21世纪,我国各基础理论学科研究取得长足进步,通过很多滨水空间景观规划设计与工程建设项目实践案例,积累了较多的成功经验,并形成一套较为完善的景观规划理念体系,未来的发展趋势有以下几点:4.4.1城市滨水景观的空间重构的发展趋势20世纪末的城市滨水空间开发更侧重于功能性与实用性,比如码头、港口与防洪堤等功能较为单一,空间尺度局促,几无景观可言,周边环境比较恶劣。而今,城市滨水空间迎来新的发展契机,城市发展转型、产业结构调整、市民生活品质要求提高都为城市滨水空间焕发生机提供助力。各地响应国家提倡的建设“生态城市”、“智慧城市”、“森林城市”的号召,为重构城市滨水空间的注入了一剂强心针,滨水空间景观设计层面的深度与广度将会前所未有的提高,对于景观与历史、文化、生态的结合要点会更具体,该领域相关科研研究与项目实践将得到更多的社会关注与政策支持。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34页4.4.2景观设计的生态化趋势滨水空间是城市的核心地带和公众开放空间,其景观营造不可能独立于城市的其它区域单独存在,滨水空间与城市空间关系注定他们是相互依存,互相依赖的关系,滨水空间景观要与周边环境融合在一起。与城市功能的融合,与自然生态的融合、与历史人文的融合都预示着滨水空间景观规划设计的生态化趋势。城市滨水空间核心的地理位置,决定了自然生态保护的重要意义。首先,水系驳岸设计应遵循水系沿岸的自然形态,应尽可能采用自然材料塑造自然形态,呈现自然之美,弱化工业化形态。河道走向、驳岸断面应尽量自然化、生态化,尽可能维持河道沿岸的原貌。其次,河道形态的设计应以自然河道为参照,可通过双层河道断面或复式断面拉近水面与水岸的距离,以使滨水景观在枯水期和丰水期均能发挥作用,使人的感受更亲近自然,更有利于生态保护和生态修复;最后,城市湿地是不可多得的自然资源,将水质更新和水体景观结合考虑,实现自然降水和景观给排水之间的互相转化。4.4.3景观设计的人性化趋势人是社会的主体,随着人的活动,城市运应而生。滨水空间是人的活动最重要的也是最理想的场所之一,城市开辟滨水空间也是基于人的角度,为人群创造更为开敞、更为生态的公共活动场所,促进了人与人之的往来与交流。城市滨水空间的景观设计应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实现“天人合一”的设计理念,注重人的精神追求和审美情趣,强调人与自然、景观的和谐统一。关注景观的亲民性和人性化,尤其是满足特殊人群的无障碍设计,以提高全民的参与热情。滨水空间景观的主要服务对象是人,在景观设计中,应了解现代城市居民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模式,注重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的联系,力图将城市滨水区真正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基于人性化的设计理念,对于景观主题的确立、景观轴线的规划、公厕的定位,公交站台的选址、避雨点的建筑形式及体量都要进行大量的基础性调查研究。要从过去的仅片面注重功能性的设计思想转变到人性化的设计理念上来。滨水空间景观设计离不开亲水空间的打造,人对于水有一种天生的向往,在水中人更容易寻找到生活乐趣。首先,亲水空间的安全性是第一原则,在此前提下,可以规划人工沙滩、浅水游泳、垂钓、水上棋牌等场所让市民体验更多的亲水乐趣。为满足亲水的功能要求,应配套相应的设施,并加强对配套设施的管理,避免出现垃圾满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35页地,污水横流等情况的发生。其次,亲水空间的选址是一个应该重视的问题,应结合水岸线的自然地理位置、水流速度、河水深度等方面的因素综合考量。4.4.4景观元素的多样化趋势景观元素多样性可以从类型多样性、景观格局多样性、景观内容多样性三个方面切入。类型多样性对于物种多样性有着重要的影响,对于滨水空间内的动植物的生存与发展提供先天条件。格局多样性一定程度上反映空间形态的变化,滨水空间内要根据不同的主旨划分不同区段形成不同的格局,格局的规模宜因地制宜,格局的形式应充分尊重景观的生态性。内容多样性,即景观元素的多样化,为不同年龄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提供相应的景观元素,满足不同的审美需要,并对滨水空间的景观层次的丰富起到很大的作用。上述多样性即有联系又有区别,充分掌握这个原则才能创造性的开展滨水的景观设计。为体现滨水景观的生动性,往往需要大量的景观元素进行衬托,各个不同景观元素又有很多不同的表现形式与思想概念,各个元素之间和谐统一、亲切自然。对于城市滨水景观空间重构而言,景观元素的运用要充分从空间重构的角度进行思考,以滨水景观的线性特征与景观分区主题,合理安排景观元素。对于原有并具有一定价植的景观元素要加以保护和利用。景观元素的多样化也是时代发展的产物,相对于自然、人文景观而言,人造景观在现代滨水景观设计中占有很大比重,为了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尤其是在节假日烘托节日气氛,景观与音乐、光影的结合让人从视觉、听觉、触觉等管感获得更美好的体验。随着科技的进步,音乐喷泉、水幕电影、灯光表演、背景音乐等将为滨水景观元素多样性提供更多的可能。景观元素应注重体现城市的传统民俗风貌,譬如铁锚、纤夫等雕塑,可以反映滨水空间过去的码头文化,反映历史的变迁。又譬如古人铜像群雕,可以反映过去人们的生活场景。再譬如动物群雕,能带来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的景观意境。总的说来,景观元素等应符合当地的风土人情,要契合城市本地居民的审美情趣。4.5我国城市滨水空间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我国城市滨水景观的升级换代正方兴未艾,几乎沿江(河、湖)城市都将滨水景观特色作为城市名片之一,在很大程度上对于缓解“城市病”有着积极健康的作用,并获得社会的广泛赞誉。但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36页经济相对滞后,城市规划及城市环境建设起步较晚,某些城市对于滨水空间的景观打造未有精心的统筹规划,且某些政府过分追求政绩业绩,仓促行事,导致城市滨水环境破坏、防洪能力削弱、水质污染加重、基础配套设施不全、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等诸多问题。另一方面也存在滨水空间景观设计缺乏科学的论证和系统的规划、加之管理层的决策失误、公众参与性不强、景观规划设计缺乏理论指导、设计手法单一等系列问题。作为一项成功的滨水景观设计,应当就这些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并采取相应措施予以规避解决。当前在我国城市滨水空间景观设计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4.5.1城市规划体系的不成熟任何地区或国家都有自己的城市规划体系,这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城市规划体系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1、规划行政;2、规划法规;3、规划运作体系[25]。这个体系组成了城市发展的组织架构和制度框架。发达国家和地区有自己完整成熟的城市规划体系。由于各国资源条件、社会制度、经济状况、历史文化等不同,从而各国的城市规划体系也不尽相同。相较而言,我国的城市规划体系起步较晚尚不成熟完善,特别是城市总体规划与分区规划往往不能协调同步,城市的发展方向有悖于城市规划的指导方针与方向,致使某些城市的总体规划不断在进行修编,城市的生长在一轮又一轮的城市规划修编的影响下,走向了一个畸形的发展道路。4.5.2生态观念与景观观念相冲突近年来,我国许多城市往往更多的在大力发展经济建设和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甚至是牺牲生态环境换取经济的发展,对于城市环境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尤其是城市滨水空间许多矛盾和问题显露无遗,水系堤岸的原始形态风貌变成了钢筋混凝土人工构筑,动植物失去了栖息的场所,自然植被遭到破坏,甚至改变水系流向,把水道变成暗渠,生态系统岌岌可危。过分强调景观体量,求大求新颖,自然形态被过分改变,景观与生态未充分的融合,滨水空间的大量原始植被、自然湿地被冰冷的钢筋水泥所占据,生态效应降低等等诸多问题,如何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需要设计者们审慎思考。4.5.3地方传统文化遭到破坏传统文化是一个城市精髓,我们应该加以利用和保护,但是我国某些城市滨水景观设计存在盲目抄袭西方的滨水景观发展模式的现象,片面追求所谓的现代化,过分推崇、千篇一律的建立消费型的滨水活动空间,商业价值取向盖过了对传统文化的延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37页续,削弱了城市的历史与文脉继承性,甚至将一些西方文化的东西生搬硬套植入滨水空间景观当中,与地方传统文化格格不入。4.5.4滨水空间功能单一性目前在我国一些的城市滨水空间改造升级中,滨水空间的改造侧重点仍然是在水系的防洪、灌溉、交通等基本功能上。怎样去解决这一矛盾,为居民提供一个环境优美的休闲娱乐场所,就需要协调好基本功能与景观功能之间的关系。功能单一性直接影响景观的呈现效果,对于人的引导性就势必降低,功能单一的对立面是功能多样化,但是多样化不是要求面面俱到,无主次之分。突出重点,分清主次应该作为设计者的基本思想之一。4.6滨水空间景观规划设计相关原则景观规划设计应根据不同的对象应遵循不同的原则,不同的景观地点,设计原则不尽相同,住宅开发项目以强调绿化覆盖率、私密性、动静结合为原则,城市街道强调植物整齐化一、点线面结合为原则,城市滨水空间则强调自然生态性、公众共享、文化继承与宏扬等原则,只有在坚守这些原则,设计才有章可循,有法可依[62]。4.6.1因地制宜原则因地制宜是现代城市滨水空间景观设计的重要原则,能起到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过分的人为改造可能会破坏微生态系统与微气候环境。充分利用原始地形地貌的高低起伏,水岸的自然走向结合设计的方法呈现最生态的自然景观效果,因地制宜对于投资成本及建设难易程度有直接的影响,对于市民接受度和认可度也有着直接影响,对于风俗民风、历史文化传承有着积极的作用。4.6.2空间整体性原则一个城市的滨水岸线往往较长,规划设计中的重要研究课题就是选择合适的地点启动开发建设。从众多已有的成功案例分析来看,在项目建设选址上有一些共同之处。滨水空间与市区之间的空间关系应该是一个整体,规划设计时考虑的重点应是将居民引向水边进行活动,以开阔的绿化植被、快捷的交通系统把市区和滨水空间有机联系起来,并注重延续原有的城市肌理。滨水空间内可能会因为分区的性质不同而导致使用功能的不同,但是在作分区或分段景观规划时应注重的景观风格的和谐统一。城市滨水空间的最佳景观视角之一是从桥上(水上)向对岸眺望,景观规划区内的所看到的远景、中景的比例较大。映入眼帘的是由自然生态与建筑群互相融合一起的天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38页际轮廓线构成的城市景观。此时,对建筑的高度、风格、密度的合理规划显得尤为重要,对于城市天际轮廓线有着直接的影响。站在较远的距离观景时,城市天际轮廓线往往是最外围的公共轮廓线,是剪影形式的,而一定的视距范围内,建筑轮廓的层次感便显得格外重要。再近些的视距常常使人对建筑物的立面细部、装饰构件等均能一览无余。因此,对滨水空间的建筑群进行设计时,既要合理规划大体量建筑群的天际轮廓线,还要对建筑细部进行仔细的推敲,并要突出建筑的风格、精髓和层次。与此同时,还要注重对建筑群的体量、风格的控制,包括限宽、限髙等,滨水地区的建筑与景观风格应协调统一,兼具地方特色。另外,水景是滨水空间的灵魂。因此,在规划设计时要格外注意对建筑物与滨水空间视觉分析。要对视线、焦点的视觉分析,规避直达水面的视线受遮挡。4.6.3延续性原则(1)地域延续性人群聚居地开始逐渐向周围扩张形成城市,聚集区地域的地理条件的决定了城市的发展方向,绝大多数文明的诞生地均伴随着著名的水系,先民们临水而居,解决朴素的生存问题,水运是最经济便捷的运输方式,促进了人群的往来与交流,活动范围的增大,人口的增加聚居地慢慢变成城市。丘陵与平原因地理性状不同相应城市形象亦不同,城市与水的关系也就不尽相同,水的不同形态决定了城市的性格,端急河流往往滋养性格张扬的人群,温婉的河流往往养育性格内敛的人群,正如一句名言“一方水土养一方人”。(2)视觉延续性保持景观视觉延续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灵活利用滨水空间的自然地形地貌设置观景地点。如杭州的西湖十景、扬州的瘦西湖等、苏州的各式园林等;与适应城市格局的前提下,在滨水空间视线开阔地段,人流往来密集、各种交通工具均能抵达的地方,规划市民公共活动空间;③滨水空间的建筑高度与密度应分区规划,滨水空间的城市规划应有意识地将设计视觉导向水域空间,严格控制建筑物对水域视线的遮挡:④桥梁也是一种景观和观景点,通常是滨水景观中最具魅力的地方,不仅肩负缓解交通压力的重任,同时作为纽带作用,将水系两岸的景观联系起来,桥梁建设基址的选址、同周边景观的协调性,以及桥梁本身结构形态都非常重要,应在交通专项设计时予以慎重考虑;(3)文脉延续性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39页城市滨水空间往往承载着历史、文化的脉落,滨水空间也往往是文化繁荣与传播之地,千百年来沉淀下来很多我们应该保护与传承的文化,在这些文化中有些是物质性的有些是非物质性的,譬如在某个地段曾发生过具有纪念意义的事件,在规划设计时就应突出该区域的文化内涵,用设计的手法将这样的文化价值传播下去,又如一些前人修建的具有很高研究价值的古民居,这样不可移动的文化遗产,我们的规划应体现保护性,并通过设计的方法将旧居焕发新颜,即一定程度上开发了旧居的价值,又对旧居的保护起到了作用,目前我国很多地方都继承了这样的开发模式,即带来旅游经济收入,也传播了地方文化特色,但有些城市商业化气息太浓,文化气息不足。滨水空间景观设计是传统园林景观艺术的继承与发扬,是传统园艺艺术与现代景观艺术的结合,即是传统理念的延续,又是现代文化的升华。景观的塑造应体现城市精神,对城市的历史文化解读,合理的利用自然资源,尊重本土风俗人情都是景观设计中文脉性的重要原则。它需要深入的理解历史和保护城市记忆。需要更加注重对传统文化的延续和继承,充分挖掘城市滨水空间的历史文化积淀,维护城市文脉的“地方方言”,并保持开放的态度与现代文明融合在一起,使之与城市的发展相适应。使城市滨水空间景观在现代化城市中保持自己的独特魅力,使市民休闲活动时受到文化的熏陶。4.6.4公众共享参与性原则(1)共享性:滨水城市空间形态上应着力达到开放化、公众化、共享化。在功能布局规划设计时,从功能多样化的角度考虑可布置适当的配套商业、旅游休憩和文化体育等公共辅助设施,尽量不布置办公项目,避免布置工业项目。城市大型商业、住宅项目红线近可能沿水岸线后退,在滨水岸线设置连续的高密度的绿化植被或绿色廊道,全方位向广大市民开放。(2)参与性:公众参与性应该是景观设计的一项基本原则,若没有人的参与再好的景观设计也只是空中楼阁,城市滨水空间是城市公共空间,只有人人参与才能体现其自身的社会价值。与私家园林不同,滨水空间是开放性的,参与性使景观更具活力,加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不再冷漠与冰冷,使得城市具有包容性。充分的参与性可以调动人的感官能动性,使景观设计更具有生动性和趣味性。4.6.5功能布局多样化原则景观设计应突出景观的功能性。滨水空间景观应以水为主题,根据水域的特点设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40页置休闲运动、会议展览、旅游观光、生态度假、文艺表演、水上旅游等项目,以功能带动人气,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提升人的城市生活品质,发挥滨水空间的价值。另外,功能性还可以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分清楚是主要功能还是次要功能,搞明白对于景观影响的大小程度。景观的功能性还要因地制宜,将人们最喜闻乐见的功能充分反映在景观设计中,各区段景观功能要清晰,相互之间要有功能的联系。不同年龄的人其行为是不一样的,对于活动场所的要求也是不一样的,未成年人对于公共空间的安全性要求比成年人要求更高,老年人对于公共空间的设施方便性比成年人要求更高,不同年龄段的人对于公共空间的功能多样性要求相对更高,对于滨水空间这类公共空间的规划设计时就应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还要注意到人的性格特征对开放空间的规划设计影响,年轻女性更希望被人注视或晒太阳、或漫步、或嬉戏往往在户外进行活动,年轻的男性往往喜欢更幽静的场所,或品茗、或棋牌、或阅读往往更喜欢室内的活动空间,滨水空间规划的功能布局时都要充分考虑年轻人的行为活动的不同要求。人们在滨水空间的活动频率受季节变化更替直接的影响。比如涉水亲水活动只适宜于夏天进行,而滑冰玩雪仅能在北方的冬天进行,若城市滨水空间的功能布局多样化程度不够,必将导致长期空置。公共空间的使用时间和活动方式对于不同的人群是有很大的差别的。譬如下午主要以老年人及带小孩的人散步和游憩为主;夜色来临后众多广场舞者伴着音乐节奏开始跳舞健身。而在天黑尽后喧闹散进时,主要又是年轻的男女们了。研究不同人群在特定空间的行为特点,将不同时段的人群活动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对安排统筹和规划设计具有指导性意义。4.6.6内外交通便捷快速原则(1)外部交通首先,滨水空间外围的交通应遵循便捷快速的设计原则,人流密集区应设置过街天桥或地下通道,避免交通事故发生,以利人群快速、安全的抵达滨水空间。其次,要在各主要景观节点设置公共交通站台,便于人群对于目标景点的直达需求。同时合理设置城市公共自行车取放点,为不同人群提供不同的出行方式,并尽可能做到绿色出行。对于有条件的城市可投放新能源公共汽车或者直达滨水空间内部的地下轨道交通站点为更多的人群提供绿色环保的出行方式。滨水空间可达性对于交通系统和工具的运用有特定要求。城市公交系统应尽可能规划更多的线路通达滨水空间,同时改善市政道路通行车辆的数量与速度,尽量避免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41页道路拥堵情况发生,也可以通过骑自行车前往滨水空间,倡导绿色出行、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鼓励步行进入滨水空间,即健康又环保。建立立体化的交通体系,利用地下空间或高架桥梁,实现快速通达滨水景观区。地下停车场或隧道可以为滨水空间提供更多的地面活动空间和绿化种植面积,是对城市土地的高效利用。同时可以起到减少噪音污染及汽车尾气排放到大气中的作用,实现人车分流,确保车辆顺利通行,行人的安全与便捷,能充分得到保证(2)内部交通相比于外部交通系统,内部交通系统的规划同样重要,由于城市滨水空间水岸线呈线性带状分布,应根据不同的使用功能和景观特点,采用最佳的道路与工具前往,兼顾可达性与便捷性,尤其是在距离较远的两个重要景观节点可设置专用观光车及其车行道,同时还应设置贯通全区的行人步行道。同时兼顾游人亲水性要求,还应建立通往河滩的竖向的通行设施,以利于人群对于通行方式的转换要求。休息场所与设施的设置应以人的步行支持限度进行设计,以保证人有充沛的体能到达滨水空间进行健身锻炼等活动,并应间隔五十米设置市民休息的坐椅。另外,还应为老弱病残人士考虑更多的无障碍设施。另外辅助设施对于城市滨水空间的利用有着重要的作用,不仅要在功能上为大众提供帮助与服务,还应是滨水空间内的景观设施之一。譬如路灯座椅、公益广告牌、交通指示牌、垃圾桶、景观雕塑小品与防护栏杆等都应纳入景观设计的范畴,并进行专项的主题设计。不但可以满足大众行为活动的需要,还可以成为特色鲜明的城市景观元素。滨水空间的内部交通还应注重水面和陆地结合部的交通的转换问题,可设置步行系统,譬如可修筑空中走廊或者临水回廊等多样化的步行道路,将水面、地面、空中构成一个立体化的活动空间,使得人们从不同角度体验景观的层次与变化。4.6.7自然性原则自然生态对于城市滨水空间景观设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师法自然是滨水景观设计的重要方法,任何的牵强附会都是导致景观设计的失败。生态美学、自然资源的节约与保护、整体设计是景观的自然生态原则的三个重要方面。另一方面“回归自然”、“生态保护与修复”的景观设计理念,越来越受到设计者推崇,景观营造的自然性也更强,更能引起人们的对于景观的共鸣。花鸟鱼虫、蝶舞蝉鸣的自然氛围使得景观更接地气,更具生命力。(1)气候条件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42页城市滨水空间的形态特征和利用方式受气候条件的直接影响,这里有三个重要的影响因素:1、区域气候;2、微气候;3、季节性更替。滨水城市所处平均海拔高程、经纬度、地理条件都是影响地区气候变化的因素;季节性的特征包括如大气气温、昼夜时长、植物枯荣的改变等;微气候对于人们日常生活有着重要的作用,尤其对于人的身体健康状况有直接影响,譬如汽车尾气、雾霾天气、油烟粉尘对于小环境、微气候的影响。因此,在滨水空间的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应更多地考虑气候因素的影响并采取措施进行调节与处理。水系对于滨水空间微气候的影响改善作用,应在城市滨水空间景观规划设计中加以灵活运用,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加大水体调节微气候的范围,比如在温热带城市滨水区开辟人工湿地和绿色生态走廊,将净化后的清新空气引入城市内陆的生活与工作区域。(2)水质净化与亲水性水是整个滨水空间景观规划设计的重中之重,水是灵魂所在,水体中除水以外还有其他大量的其它物质成分,虽然水体自身具有自净功能,但实际情况往往是水体中的污染物往往超过河流的水体自净能力。水体受污染对于滨水空间的生态系统有直接负面影响和重大威胁,如何解决水质净化问题,是摆在设计者面前的重要问题。目前,污水处理厂与人工湿地是水质净化较为可行的两种方案,应充分结合项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水是流动的旋律,水的运用成功与否关系到滨水空间景观设计和成败,亲水的需要是滨水景观永恒的主题,人的行为活动离不开水,水为人的活动增添乐趣,人在水中嬉戏与泥沙、卵石、鱼虾、渔船建了一幅完美的生活画卷。对于亲水场所的选址应注重安全性,选择地势平缓的河道或浅滩,规避城市排污口的接入,注重水体的水质并配套相应的附属设施。(3)自然生态系统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最能体现整个滨水空间景观的规划设计效果,不论是土生植物还是水生植物,都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滨水空间植物设计的应从大自然中吸取经验,防止生态入侵,应着眼于植物生态系统的立体化、层次化的研究,力求各类动植物互相依存,形成结构稳定、自然平衡的生态系统,加强对土壤植被的化学、物理特性和微生物群落系统的保护措施。而且,城市滨水空间的绿化树种选用,首先要与景观的风格基调相契合,本地树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43页种和特色树种应相互结合,并应重点对体现城市文化精神的花卉或树木进行着重布局,并形成主景观节点。此外,还应注重体现植物造景的季节性、层次性、色彩性等,从而突出城市环境特征和城市景观风貌。4.7城市滨水空间景观设计模式滨水空间景观设计是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分支,有其特有设计模式,从整体到局部,从微观到宏观,由静至动,景观设计应尽量做到“以人为本”、“天人合一”,设计应充分考量人与自然的关系,重视滨水空间自然生态和地域特点保护与利用,在保护滨水空间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利用设计的手段与方法继承和发扬滨水空间的景观特色,创造出具有高度生态性、文化延续性的城市滨水空间景观,使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4.7.1整体模式应该把滨水空间的景观设计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研究,研究整体与个体,宏观与微观的关系,使城市的各个组成部分形成有机的整体,城市空间关系连续。设计应从整体上进行景观脉落的把握,制定框架原则与评价方法,建立各个系统之间的关系与互相影响的评价因子。从而有目的的对各景观元素进行梳理与分析,对于后续的详细设计或分区设计起到控制性作用。滨水空间是城市的一部分,在满足城市整体规划各项原则的前提下,结合自身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设计模式,呈现城市空间的换代升级。4.7.2生态模式(1)建、构筑物滨水空间是一个视野开阔的公共空间,为保证视线的通透性,基址内构、建物的密度不宜太大,高度不宜太高。同时由于滨水空间具有微气候调节作用,布置的建筑物或构筑物时不应对城市内陆的空气循环与改善有阻隔影响,加之滨水空间的独立生态系统对于绿化植被的覆盖率要求较高,构、建筑物的体量与规模也不能对生态系统造成影响与破坏。构、建筑物应该是景观辅助物而不能喧宾夺主,同时其建筑风格应与景观风格契合。(2)绿色走廊与天然氧吧绿色走廊是通常运用的一类设计方法,但往往存在空间尺度过小,植物种类与搭配缺乏科学性的问题,绿色走道与水系的空间关系应尽可能相辅相依,可以采取在临水侧设置芦苇等等水生植物而临岸侧设置层级的乔木与灌木组合,以增加人的体验,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44页同时强化滨水空间的生态功能。走廊应顺应地势,高低起伏,走向应尽可能沿原有水岸线进行布置,甚至可以像桥梁栈道一样,设置在水面之上,其走廊与水面的垂直高差不宜达大,更具亲水性。滨水空间的高度绿化覆盖率,是天然的氧吧,对于空气质量的改善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吸引鸟类筑巢,增添景观的活力与趣味性。图4-8图4-8生态模式意向资源来源:作者参与的《宜宾市南岸三江口滨水景观规划设计》4.7.3人文化模式人文化作为一个概念包涵文化与历史两个方面,人文化模式也是较惯用的景观设计方法。注重人文可以使景观更具生命力,使设计更具灵魂。需要设计者研究基址的历史与传统文化,截取神话传说或历史事件赋予到景观元素之中,但应避免牵强附会搬的生拉硬套。景观应有其主题,每个主题都应有历史渊源与出处,并与景观的教育意义进行结合,历史和文化需要景观作为载体进行传承和发扬,人文精神更能彰显城市的精神与面貌并体现城市的个性与特征。4.8城市滨水空间景观设计要素滨水空间景观设计的核心是对自然景观“人化”的过程,通过对景观要素的组织与构建,将自然界的“山川大河”融入到城市滨水空间的景观环境当中。“人化”是人对自然界的改造赋予景观人性化的特点,并为人所用,造福于人,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对滨水空间进行开发和景观再造,使自然与人和谐统一。因此,在城市滨水空间景观设计中应处理好以下要素: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45页4.8.1科学规划布局景观规划设计要掌握整体与局部,宏观到微观的关系处理,滨水空间既是城市中的一个独立的区域,又是城市的一部分。整体性应从景观意向、概念构思等几个方面进行把握,整体的通盘考虑可以为各局部的景观串联提供组织形式,明确景观的序列和空间组织等设计方向,对局部景观进行宏观的把控。规划布局是景观设计的框架与基础,任何景观元素的融入都不能违背和突破这个前提。滨水空间的规划布局的科学性应充分考虑滨水空间的生态性、可达性、多样性等要求,要结合滨水空间与周边城市建筑的空间关系,审慎考虑滨水空间的地理位置,调阅最高洪水位记录等历史水文地质资料,结合景观与防洪功能进行分区分段布局,利用各种自然有利条件,使规划布局适应自然的发展规律。4.8.2自然生态环境目前对城市滨水空间的开发与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是景观再造的形式,对滨水空间的自然生态进行修复的过程,生态环境是景观设计的重要因素。在过去,由于人类过度的攫取自然资源和对自态环境的漠视,使得各种自然环境问题滋生,污水肆意排放,河岸垃圾成山,空气污浊恶臭,鼠类蚊虫滋生,对人们的生活构成很大的影响,城市环境不堪入目。滨水空间景观设计中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社会与自然生态有悖的现象,为优美的城市环境涂抹上浓墨重彩的一笔。4.8.3多样性与差异性滨水空间景观规划设计应保护生态多样性,多样性的特点主要体现在植物多样性,植物是景观的重要构成元素,将不同的植物运用于不同特点的景观设计当中,景观元素多样性相互之间也应具有差异性,在根本上是不矛盾的,多样性更有助于景观功能的多样化,满足不同年龄段人群的需求。差异性体现景观的独特性,体现地域文化的特色,有差异才有比较,内部与外部对比参照有助于景观设计的理念与思想更新。4.8.4保持地形原貌城市滨水空间中原有湿地、浅滩、植被以及坡地等自然条件尽量不要“人工化”,设计中应师法自然、妙法自然,保持并恢复原有生态系统,让滨水空间景观充满生机与活力。任何景观生态系统都具有特定的生态特征与组织结构。因此,需要对滨水空间的微气候环境、水文水质、地形地貌、动植物群落等生态要素的特征进行系统的分析,设计过程中应遵从这些生态环境特征,减少人为干预与毁坏。应以保护生物多样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46页性,增加景观观赏性,强调区域包容性,促进自然生态健康循环,实现景观的可持续发展。(图4-9)图4-9保持地形原貌资料来源:作者参与的《宜宾市南岸三江口滨水景观规划设计》4.8.5地方文化特色由于地理位置的不同,每一座城市都拥有自己的历史,孕育出不同的民族文化,因此在考量景观要素时,还应兼顾地方民族的文化特色。在一些城市,其少数民族的人口占据绝大多数的比例,甚至在一些城市存在多民族混居的模式,如何有机的将民族文化的精粹融入到现代景观设计当中,如何体现景观的文化特色差异性,如何创造适用不同于民族具备文化认同感的景观作品是设计者应该重点研究的科题,因此应结合城市的地方历史和文化进行景观作品设计。另一方面景观作品的塑造需要历史文化的支撑,使城市的历史记忆得到延续与传播,自然景观与文化景观相结合,是体现城市历史文化底蕴和地方特色的重要手段,也是滨水空间景观的内在要求。特别是对一些历史文化悠久的名城而言,深挖城市历史文化特色,利用景观园林的设计表现手法来加以提炼和升华,使得城市历史文脉得以延续,对恢复和提高滨水空间景观活力,增强滨水空间景观带浓郁的地方特色、文化性、生动性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4.9滨水空间景观设计的重点城市的滨水空间景观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设计时应突出重点,并对重点要点进行需要综合考虑和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的内容:4.9.1绿化设计绿化设计和园林植物配置时,应充分熟悉植物的生态功能和特征,科学选配植物种类,合理搭配形成错落有致的绿化空间,还应避免物种间的不良竞争,还应对水源、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47页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进行充分调查研究,特别是在对湿地保护的植物选配上要选择对自态生态保护与修复有重要作用的植物,还应对滨水空间内的野生动物群落进行考察,选择有利于动物繁衍自息的植物,将这些因素纳入设计整体考虑以形成种群稳定、功能健全、景观形态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设计者应尽可能选用本地植物,即可节省投资也能与周围的环境融合在一起。(图4-10)图4-10绿化设计示意资料来源:作者参与的《宜宾市南岸三江口滨水景观规划设计》4.9.2岸堤设计岸堤按剖面状态可以分为直壁型、倾斜型和阶梯型三种类型。直壁型岸堤的优点是节约用地,但往往投资与工程实施难度较大,防洪功能大于景观功能,自然生态环境较差令人望而却步,通常适用于河面较窄的河道。倾斜型的景观呈现效果略好,但景观呈现效果较阶梯型相对较差,阶梯型更有利于保护滨水生态环境更能体现景观的磅礴大气,更具亲水性,呈现更宽阔的河面空间和更具层次感的水岸线。岸提的选材应多采用天然的材料,尽量减少人为方法的干预,用水体和植物替代生硬混凝土,建立生态自然的河堤岸线。(图4-11)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48页图4-11岸堤设计意向资料来源:作者参与的《宜宾市南岸三江口滨水景观规划设计》4.9.3交通设计现代的城市交通越来越阻碍市民的出行,方便快捷的交通对于人群前往滨水空间休闲娱乐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现代交通方式的多样性也为人群抵达滨水空间提供各种选择,对于三四线城市而言,城市公共交通应是大力倡导的出行方式,新能源汽车也应大力推广,淘汰依靠生物燃油的动力车辆,尤其应该大力推行城市公共自行车的普及与应用,对于一、二线城市而言还可以借助城市轨道交通或城际高速铁路带动人群前往城市滨水空间。设计者还可以借助地形地貌,开辟地下停车空间,在高效利用土地的同时有效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量。滨水空间内的交通系统大致分为两类:陆地步行系统、水上交通系统。陆地步行系统应考虑人性化的因素,设置休息设施和避雨或遮阳场所,并有效的与外围城市公共交通建立联系,方便市民快速方便进出滨水园区。同时水上交通应重点规划设计水面与沿岸的结合区域,努力做到安全性、人性化。(图4-12)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49页图4-12交通设计意向资料来源:作者参与的《宜宾市南岸三江口滨水景观规划设计》4.9.4建筑设计当前我国城市滨水景观区中的建筑多为商业性质的场所,存在各式各样的商业形态。商业与景观结合,是城市发展的一个创新,也为此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滨水空间中的商业建筑的体量与密度不宜过大,片面追求经济利益而忽略了景观格局,过分商业化只能降低城市滨水空间的景观品质,商业气息太过浓郁对自然生态也有严重的影响。对此,在保留适当体量商业建筑情况下,还应考虑一些公益性的建筑比如珍稀鱼类展览馆、老年会所、历史文化长廊等建筑物。滨水空间中不论何种用途的建筑,其形式与风格都应与景观风格相协调匹配,若是滨水空间景观以中式园林为主题,则建筑则相应以仿古建筑为主。建筑的选址要与主题景观交相辉映,力求做到建筑就是景观。还要注重建筑高度的控制,不能破坏城市天际轮廓线,阻隔景观视野的通透性。(图4-13)图4-13建筑设计意向资料来源:作者参与的《宜宾市南岸三江口滨水景观规划设计》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50页第5章实践与探索—宜宾市南岸三江口滨水景观规划设计5.1项目背景5.1.1区位宜宾市位于四川省东南部,川、滇、黔三省结合部。宜宾市全境地形整体呈西南高、东北低态势。三江口位于金沙江与岷江汇合部,是长江流域的起点。三江口位于宜宾市南岸规划面积约1000亩(市政绿化用地维920亩,广场用地约80亩)。5.1.2自然环境(1)地形地貌规划区西起戎州桥,东止于大溪口,呈带状分布,地势总体东高西低,区域起伏较大,地形复杂多变。(2)水文水系三江口滨水区位于长江流域的起始点,金沙江与岷江是长江上游的干流于宜宾三江口交汇。市境内水系属外流水系,以长江为主脉,其水量丰富,河流多、密度大。岷江、金沙江在此汇聚,形成长江后向北奔流,三江支流分布较广且密度较大共有大小河流约600余条。三江的溪河、支流或由南向北,或由北向南作无规则的南密北疏网状分布,南部的支流多发源于高山峡谷,因而水势湍急,落差较大;北部的支流多发源于丘陵地区,故岸势开阔,水势平缓。(3)土壤植被宜宾全市土壤总面积约107万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80%,全市土壤有水稻土、黄土、紫色土、石灰土及棕色土、新积土六大种类。市境内植被大部分为原始植被被破坏后的再生植被与人工植被。境内亚热带次生性常绿叶植被分布较广,竹林是市境内一大特色。(4)气候特征宜宾市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是四川“盆南”气候类型,并有南亚热带气候属性。这里气候温暖,四季热量丰足,无霜期长达270天。年平均气温17.5℃,冬天不冷,最低1月份的平均气温有7.8℃,夏天不算太热,最热的7、8月份月平均气温为26.8℃,宜宾的降水较多,平均年总降雨量在1100毫米以上。宜宾的气候具有“春早回温快,夏长无酷暑,秋迟多绵雨,冬暖少霜雪”及“夜雨多”、“风力弱”、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51页“日照少”等特征。(5)生物资源宜宾动物资源丰富,动物资源近千种,有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51种,其中,一级保护动物7种:四川鹧鸪、黑颈鹤、豹、云豹、中华鲟、白鲟、达氏鲟;二级保护动物44种:短尾猴、猕猴、穿山甲、大鲵、黑熊等。5.1.3项目缘起三江口区域是长江上游不可多得的优质岸线资源,是宜宾市城市发展的核心所在。将三江口区域打造成“生态系统健康、生物多样、绿量较大、环境优美、游憩方便、时代特色鲜明、地方特色突出”的长江上游“国际生态山水园林城市”要求的滨江景观。为老百姓提供亲水、临水休闲活动的公共活动空间。对于如何保证景观规划与城市规划充分衔接与协调,秉承可持续发展,保证山水园林城市建设得以全域实现,是此次三江口滨江景观规划需要探索和研究的课题之一。(图5-1)图5-1三江口在宜宾市区的位置资料来源:作者参与的《宜宾市南岸三江口滨水景观规划设计》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52页5.2滨水空间现状5.2.1水体(1)空间格局三江口水域空间主要为长江流域的起始部分,岷江与金沙江汇聚于此,整个江面呈“Y”型状,在雨量丰沛季节,水流量与流速较大,江面较宽阔,由于金沙江的泥沙含量较高,汇入长江后水面使得水面浑浊。在枯水期,水流量与流速较小,河床与礁石裸露,水面较窄。三江口具有由于长江上游典型的地理征--滩险水急,不适合大型船舶通航,但流域面积内有小型采沙船或摆渡船航行。(2)水质改善随着金沙江沿线流域形成梯级发电网络,沿线修筑的拦水大坝极大的降低了水中的泥沙含量,得到净化的水体流入长江流域,对长江流域的水土保持与自然生态环境保护有重要作用,同时由于相关污染工业被关停或整顿,目前几乎无工业废水、污水排入江中,同时生活污水统一经污水处理厂净化处理后再排入江河中。由于水质较好,使得为市民提供亲水、临水的公共活动空间成为可能。(3)安全隐患三江口滨水区水域暗礁密布,且在丰水期水流湍急,近岸区往往存在深水区域,对市民亲水、涉水活动的安全构成威胁。(图5-2)图5-2水体现状资料来源:作者自摄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53页5.2.2驳岸(1)滩涂规划区内滩涂空间较为狭窄,呈不规则状,最宽处约50米,最窄处约5米,常年水位不定,滩涂内主要由卵石、砾石组成,无动植物群落栖居与生长,违章建、构筑物星罗棋布呈不规则分布,体量大小不一,生活垃圾散布整个区域,生态环境与自然环境较差。(2)消落带宜宾的长江两岸消落带极为特殊,结构稳定性差,江河两岸随着水位涨跌,会有一层时而被水淹没时而露出水面的岸带,消落带的土壤贫瘠,自然生态环境较为恶劣,由于为保护水质考虑不能施肥等因素,消落带的呈裸露状,视觉感较差且治理较为困难。(3)水工挡墙水工挡墙在规划内延绵数公里,本身作为保持水土流失的构筑措施,年代已久远,局部存在严重的风化与脱落,在挡墙的裂缝处,各种杂草肆意生长,各种垃圾被杂草阻挡并悬挂于杂草上,加之挡墙表面处理生硬,未形成梯级,景观功能与层次较差,防洪功能性重于视觉景观性。(4)湿地规划区内湿地为支流汇入长江流域的过流地带,面积较小呈不规则分布,受污染程度不高,自然生态环境良好,水生植物茂盛但品种不一,具有吸附重金属残留功能的植物种群单一,且数量不足。加之缺乏专门管理机构进行管理,湿地内生活垃圾零星分布,污水处理厂临湿地而建,经处理的生活废水排入湿地内,经再次净化后汇入长江。(5)渡口码头随着交通的发展,原来的渡口码头已丧失其基本功能,成为商业经营与居民生活之地,各种形式、体量的违章建筑星罗棋布且年久失修,临洪水位较近,存在被极端气候条件破坏的威胁。渡口码头范围内的卫生条件与自然环境较差,人口稠密且结构复杂。居民的生活垃圾与生活污水直接排放进江河中。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54页图5-3驳岸现状资料来源:作者自摄5.2.3道路(1)道路等级偏低滨水区内道路沿江而建,路面起伏较大。地形与高程变化复杂,弯道较多,且坡度较大,道路等级偏低,路况较差,不适宜机动车行驶,道路铺有砾石经简单碾压而成,为典型的石子道路。由于缺乏管理和维护,道路路面沆洼,路面低洼处常有积水,道路两旁无人行道及排水设施,雨季时车辆几乎无法通行。(2)缺乏养护管理道路资源严重被侵占和破坏,致使道路行车不便,由于管理部门未建立长期、有效的管养机制,加之该区域非城市干道,居民道路使用意识较弱,沿路摆摊设点、车辆乱停乱放现象严重,道路的使用年限降低。道路坡坏后亦未进行及时的修复,日积月累后道路已损毁相当严重。(3)车辆通行率低道路为非城市主干道,道路等级低,路面狭窄路况较差,故通行车辆较少,因尚不具备排水设施,遇暴雨天气道路时常被毁坏,车辆无法通行。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55页图5-4道路现状资料来源:作者参与的《宜宾市南岸三江口滨水景观规划设计》5.2.4植被规划区内均为再生植被与人工植被,亚热带次生性常绿叶植被分布较广。原生有大量槐树、刺桐、石榴等观赏性较好的植物,多数为观赏性较差或不具备造景价值的低矮灌木与无序生长的乔木,多为宜宾本地树种且生长状况良好,但隔断了人们对于观赏江景的视线,植物覆盖区内无保护名录树种,无经济与景观价值特别高的高大乔木,无外来入侵物种生长。由于缺乏管理植物覆盖区内自态生态环境较差,生活垃圾四下散落,局部区域散发恶臭,消落带与水工挡墙未有植被覆盖,削弱滨水空间观赏性。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56页图5-5植被现状资料来源:作者参与的《宜宾市南岸三江口滨水景观规划设计》5.3宜宾市南岸三江口滨水空间景观规划5.3.1规划理念与设计方法(1)大地景观大地景观是一种以大地为载体,采用宏大的尺度、抽象的手段及自然的材料创造和谐境界的艺术创造,是自然地貌、水体、植物等构成的总体景象和人类活动形成的景象及构筑物的总称。宜宾三江口大弧线的走向方式正符合对于大地景观的定义。三江口的滨水绿地内的大地景观规划大致分为人文与原生态两种,以长江大桥为界,人文大地景观体现于长江大桥以北,主要展现宜宾的历史文化风貌;原生态大地景观体现于长江大桥以南区域,景观展现人类对未来生存环境的审视态度。如环保、低碳、生态和回归自然。(图5-6)图5-6大地景观设计理念资料来源:作者参与的《宜宾市南岸三江口滨水景观规划设计》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57页(2)生态景观和森林城市生态景观是由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经济景观构成的多维生态综合体。反映了人类美好的生活愿景,这个愿景就是文化与自然、美的形态与生态功能的全面深入的融合,让公园进入千家万户,而不再是城市中孤立的特定地带,让自然引导设计;让人们感觉、领悟和关怀自然生态的过程。森林城市是低碳城市概念的一种直观体现,森林可以吸收空气中的碳释放清新的氧气改善空气质量,成为城市的“天然氧吧”和“绿肺”,并可以缓解城市的热岛效应,调整城市微气候环境,还对雾霾、粉尘、废气有过滤净化的作用。城市森林能修复和保护生态系统,以各种植物为主体,各种生物群落栖居于些,为城市增添大自然的生命力与吸引力。在三江口滨水绿地的规划中,贯穿始终的设计主题就是打造生态景观,在规划设计景观时符合自然生态的规律,这不是简单的将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历史文化的进行叠加,而是借用这些方法为日益稀缺的资源与破败的环境寻求新的发展机遇,让规划的生态景观具有和谐性、整体性、多样性、安全性和可持续性。在强调绿化量的同时,注重植物的季相变化、大树的栽植量以及植物的搭配,这包含乔、灌、花卉、地被植物的搭配;落叶植物的常绿植物的搭配;植物群落的搭配等。将水际线定义为人与自然的生态分割线,让滨水景观带形成自然生态屏障。(图5-7)图5-7城市森林设计理念资料来源:作者参与的《宜宾市南岸三江口滨水景观规划设计》(4)商业地产景观商业地产景观趋势:赏心悦目+适用价值;稳步异境化设计中,需借签商业地产景观的成功经验,按照商业地产景观的标准规划设计+季节变换;软质景观+绿化配置;植物布局+水景点缀,在三江口滨水绿地规划项目中,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和高品位展示。维护并重塑城市和谐的生态环境;创造人性化的景观空间;创造地域特色,延续场地记忆;加强管理,提高景观品质及延续性。(图5—8)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58页图5-8商业地产景观设计理念资料来源:作者参与的《宜宾市南岸三江口滨水景观规划设计》(5)立体景观体系立体景观设计是规划场地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空间范围与地形起伏较大的区域,景观功能分区、交通路网组织及其配套设施的总体布局安排上、除需符合景观规划设计要求的平面布置外,还受到竖向高程关系和立体空间组织的影响。在对规划基址范围内的地形改造和利用时,必须兼顾总平面和竖向的使用功能要求和相互关系,统一考虑和处理规划设计与建设过程中的问题与矛盾,才能确保景观打造与使用的合理性、可行性、经济性。三江口滨水绿地从上游到下游的高差较大,无可借签的相似项目,因此,在规划设计时,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具体分析解决问题。通过对水际线所形成的台地格局的细化,形成小台地格局,也就是梯田景观。再以水际线为界,充分考虑与水际线的竖向高低远近距离,从而划分亲水线、临水线和绿道线。亲水线体现自然生态景观,临水线和绿道则为人类活动区域。(图5-9)图5-9立体景观设计理念资料来源:作者参与的《宜宾市南岸三江口滨水景观规划设计》5.3.2确定景观规划结构景观规划结构一带:项目用地整地呈带状分布,位于长江和城市建筑群之间,因此,也可以将其理解定位为:生态保护缓冲带,人居活动与自然景观的隔离过渡带。两区:根据对于三江口项目功能和包括景观、社会等多方效益的分析,拟以地标构筑——长江大桥为界,将滨水景观公园划分为2个景观区域。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59页其中:长江大桥以北至戎州大桥区域,定位展示长江、宜宾和三江口地块的历史传统及当代城市建设风貌,具有“城市展览管”、“会客厅”等意义;长江大桥以南至凤凰溪入江口区域,则侧重于重建自然生态环境体系,融入更多市民休闲、游赏活动,并由此体现“人江共生”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可堪称其为“城市后花园”。三线:以塑造宏大尺度的“大地景观”理念,结合实际地形从规划上先期确定了三条线性景观元素:即“亲水线、临水线、坡地绿化线,分别承载人和江的两种主要互动形式,以及景观缓冲功能”。四层:三条景观线进而界定形成了滨水景观带的四个层次。因为场地高程落差明显,这四个层次分别位于不同的标高水平之上,除亲水线以外的自然江景分离相对明显以外,其他三层景观系统无论从空间效果,还是实际功能交错关系,都彼此联系,相辅相成。五段:基于项目整体景观区划的布局关系,结合沿线场地尺度和城市功能规划,从戎州大桥开始,三江口景观带规划设计依次赋予了各区段不同的景观主题:A段:戎州印象;B段:长江之歌;C段:大江留忆;D段:活力滨水:E段:大溪湿地。(图5-10)图5-10三江口景观规划结构图资料来源:作者参与的《宜宾市南岸三江口滨水景观规划设计》5.3.3确定主题景观设计要素(1)水文化滨水空间景观设计过程中,对水景的应用与把握非常关键。因水得势,借水言志,以水传情,假水取韵,寓情于水、以水传情是常用的设计思想。设计应以赏水、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60页求水、用水、探水、饮水、治水、嬉水和乐水为文化脉络,构建滨水空间景观框架。并运用多层立体空间组合,吸取中式园林景观的精髓,由大到小,由浅到深,构造具有浓郁中国文化的滨水空间园林景观。充分运用中国传统的“水墨画”理念,在功能分区、景观设计、植物配置等方面来体现“水墨泼出”之意境,形成“水.空间.印象”的主题,用不同的运笔方式来表达不同组团的景观特色,使整个水系蜿蜒曲折,收放有致,舒缓相宜,既有勾和皴的阳刚,也有晕和染的柔美,将景观、人文、生态、游憩融为一体,展现出具有地域特色的滨水群落景观。(2)水际线遵从大地景观的规划理念,也适应于场地现状的地形格局,三江口景观规划在用地高程体系中提炼出两条“水际线”,用以勾勒出场地的地势轮廓,为滨水景观带撑起了两根脊梁,亦如滨水绿地的“脉络”,强化提升了其整体连贯效果,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水际线的设定,也藉此界定了人与自然界的互动界线。通过实际承载的亲水和临水效果提示市民游赏活动渗入自然的深度,赋予了滨水休闲行为更多层次的含义。其中,亲水线分布于长江水位枯水线以上1-2米区域;临水线高程则间于常年洪水位270以上,并依据实际地形和水际线整体流畅效果的需要,最高可上浮至275,也进一步实现了各功能节点之间的串接关系。(图5-11)图5-11滨水空间水际线资料来源:作者参与的《宜宾市南岸三江口滨水景观规划设计》(3)绿道线“绿道”本是生态学领域的专用名词,在当代城市建设中常被用于特指“分布于自然绿化等各种生态环境中的步行或骑行道路”。在设计中,将市民的骑行活动规划主要分布于“临水线”上,并实现了整合贯通。此外,还尤其注重了在三江路外侧塑造绿化隔离带,并辅以地形营造“疏影草坡”景观,一方面由此在长江和城市之间建立了一条绿化防护带,起到生态缓冲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弥补了场地大部分区域高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61页差较大,空间感局促压抑的不足,为市民提供了一条相对开阔舒适和具有亲和力的休闲走廊,在这样的环境中也同样设计了骑游道,并称之为“绿道线”。以上两条绿道在一定间距或功能节点位置通道道路的坡向设计联系起来,能够适应各类市民的骑游需要。以绿道环境营造为目的的“绿道”,同时和两条“水际线”恰好形成质感上的对比,刚柔相息,有如人的动静脉搏,赋予了滨水景观带更深刻的生态内涵。(图5-12)图5-12滨水空间绿道线资料来源:作者参与的《宜宾市南岸三江口滨水景观规划设计》(4)地标广场宜宾以“万里长江第一城”名扬国内外,三江口区域更是长江名称的开始之源。因此,原规划CBD核心区域经过主干道道路线形调改以后置换出来的大面积绿地,对于在这个位置建立的景观空间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三江口景观规划紧扣“第一城”主题,创造性地提出将原计划拟建的道路挡墙改换为更具造型美感的景观挡墙,并利用挡墙内外的高差设置跌落水幕,并铭刻以“戎州长卷”为主题的大型浮雕石刻,以宏大的尺度提升了广场的视觉和空间震撼力。在处理大面积的硬质铺装空间方面,本案强调了对于铺装材料的创新组合,也埋设了包括旱地喷泉、LED彩色灯带,点状射灯等其他景观装置,赋予了场地更多复合功能和景观效果。此外,还试图通过设置水平方向的环形构筑充实广场的地标意义,这种方式同时衍生创造出了另一种大尺度景观,即水幕电影,以更鲜明的方式提升了广场的功能内含。(图5-13)图5-13滨水空间地标广场资料来源:作者参与的《宜宾市南岸三江口滨水景观规划设计》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62页(5)消落带主题景观宜宾的长江消落带区域地理条件极为特殊,为保证滨水绿化景观带的结构稳定性,大多数区域都需要设置水工挡墙来建立台地,由此而来对消落带景观的塑造就会带来两个问题:1、滩地表层的处理;2、挡墙立面的处理。景观设计中采取的应对策略是:在平面尺度相对开阔的区域尽可能采用放坡的方式予以景观基层处理;对于条件相对苛刻的地方,则考虑采用架空栈道的形式构建包括水际线道路在内的景观元素。对于绵延4.6公里长的消落带区域,景观设计中结合了宜宾本地独有的奇石文化,石雕文化和长江沿岸沙滩等形式,以长江大桥为界,以北用铺装步道承载这些形式,以南则以生态梯田为主,反过来局部穿插小品置石或石雕单体,由西向北,自然生态元素逐渐增加,最终回到江滩的原始本初有风貌。(图5-14)图5-14滨水空间消落带主题景观资料来源:作者参与的《宜宾市南岸三江口滨水景观规划设计》(6)酒文化休闲空间为更集中地体现宜宾地域酒文化,也着力于为广大市民、游人提供多层次的功能活动空间,满足景观游赏以外更多的商业休闲和城市生活配套等功能需求,本案特别选择在C段相对开阔和平坦区域规划设置了以酒文化为主题的功能配套服务区。该部分建筑的布局形式基本呈自然段落式分布,开合有致的建筑间隙衍生出丰富多样的景观空间,尤其适合于布置于休闲场所,积聚人气。借鉴商业地产项目开发的成功经验,该区段建筑和景观的整体打造必然会造就一个新的城市地标名片,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63页也必将由此提升形成更具内涵的滨水景观区域。(5-15)图5-15酒文化休闲广场资料来源:作者参与的《宜宾市南岸三江口滨水景观规划设计》(7)湿地公园宜宾长江大桥将三江口滨水景观带一分为二,也同时用场地尺度界分的方式启发我们分开拟定南北区的景观主题。相对北区加大规模的人工干预,南区的景观建设,我们更期待看到更真实、更生态、更具可持续性发展意义的自然形态,为凸显这样的景观主题思想,结合了滨水景观带的自然地理条件,在景观带E段设置了湿地公园。湿地公园在物质循环、保护生物多样性、净化河川径流水质和调节区域小气候等方面有着极其显著的作用:一是补充地下水,调节径流洪水。二是固定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改善空气质量和调节区域气候。三是维护遗传和生物的多样性。城市湿地公园对于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是大气调节功能、净化水质功能、调节区域气候等功能。湿地内的水生植物能够吸收空气中大量的二氧化碳和并吸附空气中的颗粒物体,释放出氧气,净化空气进而改善空气的质量。此外、湿地沼泽具有很强大的吸附能力,吸附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中的重金属离子及其他有害成分。当含有大量杂质与毒物的污水流经湿地时水流速度被减缓,对毒物和杂质的沉淀和排除有很大作用,从而达到净化污水的目的。(图5-16)图5-16湿地公园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64页资料来源:作者参与的《宜宾市南岸三江口滨水景观规划设计》5.3.4分区设计(1)A区——戎州印象该段地处宜宾市新老城区衔接交汇位置,同时也作为三江口滨水公园整体景观长卷的开篇,因此在景观设计中赋予了其展示原生态长江风貌和宜宾历史文化的主题;该区设计要点有以下几点:①整理戎州桥头既有人行道和市政道路,使其可以更加贯通顺畅;并设立上下楼梯,方便市民下行亲水。②从该区段开始贯彻体现两条水际线的规划理念,但根据场地现状,分别体现为亲水步道和架空栈道,在局部条件较为局促的位置,亲水线体现成为景观栈桥,以确保实现整体线形效果的流畅性;③利用滩地现有“龙脊骨”作为重要的观景内容,配置步道及休憩节点,体现长江原生态元素的自然美学理念。④植栽设计方面,该段强调种植一定规模的竹类和大规格黄桷树,以增加渲染历史厚重感,弱化大落差挡墙等硬质元素景观的生硬效果;⑤在临水线架空栈道下方增设防护坡地,并建设成为文化石刻,辅以“长江流域城市风貌长卷“的景观主题。(图-17)图5-17A区——戎州印象资料来源:作者参与的《宜宾市南岸三江口滨水景观规划设计》(2)B区——长江之歌经过对三江口道路规划的调整,滨水景观带实现了整体延续和贯通,进一步衍生出了可以设置大体量城市广场的集中场地,展示当代宜宾的城市风貌和市民的日常生活状态。景观设计为顺应这一变化,并以水文化为广场设计主题,载入渔耕元素,也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65页结合大规模人群聚集的功能需要,设置大型拱形构筑的水幕(雾)电影。整体效果动静相宜,配合场地固有的竖向体系,呈现出多样的层次和空间感觉。该区段设计要点如下:①改变广场区域的人行道布置形态,预留时花种植或摆放空间,烘托形成较为热闹的广场氛围;②水景时广场景观的核心要素,借以盘活空间,增加动感和灵气;③以鱼篓和水纹为原型,设计大型景观构筑,并通过增加喷雾等,为水幕(雾)典型提供投影介质;④消落带滩地以铺装为主,成为亲水活动的主要节点。(图-18)图5-18B区——长江之歌资料来源:作者参与的《宜宾市南岸三江口滨水景观规划设计》(3)C区——大江留忆根据前期规划和现场实际情况,C段重点承载的景观主题是展现宜宾悠久的酒文化和茶文化,也包括体现这两种传统背后蕴涵的宜宾城市的休闲气质,反映当代宜宾人高品位和高品质的生活追求,该区段设计要点如下:①以承载休闲活动功能的景观建筑群作为主体,配合台地绿化形成复合层次的景观体系;②利用场地道路外侧绿地进一步构建微地形景观带,骑游绿道贯穿其间,为市民提供根据生态效应的休闲活动体验;③消落带滩地则规划设置成为石雕、石刻主题景观区,配合带状铺装道路和局部沙地,既保持整体的粗犷大气效果,又不失细节雕琢的品质感。(图5-19)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66页图5-19C区——大江留忆资料来源:作者参与的《宜宾市南岸三江口滨水景观规划设计》(4)D区——活力滨江呼应于景观整体规划的构思考虑,造景原则更多地考虑如何实现因地制宜,让景观从前段的人文属性回归到自然属性,也由此传达体现出宜宾人对于未来、对于自然、对于长江、对于后代和对于生命的省思和态度,该区段设计要点如下:1、结合地形,规划建设运动休闲会馆,为更多的市民提供在自然中运行和休闲的活动场地;2、结合大面积台地地形改造,穿插设置休闲游赏步道,进一步强调人和大自然的互动体验;3、设置一定规模的滩涂湿地景观,融合体现科普教育功能;4、继续延伸体现骑行绿道线的堆坡造景概念,形成更具规模的绿化景观带。(图5-20)图5-20C区——活力滨江资料来源:作者参与的《宜宾市南岸三江口滨水景观规划设计》(5)E区——大溪湿地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67页梳理水系,完善城市水系统,做活水文章,以水景、水岸、水系作为宜宾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打通城市的水脉、文脉、塑造城市崭新的形象,带动宜宾旅游、休闲娱乐、房地产、商贸及其它产业的快速发展,从而使城市经济脉落通畅,带动城市的整体发展,该区段的设计要点如下:①保护湿地物种的多样性:最大程度上为各种湿地动植物提供繁衍生息的空间和场所;切实营造适宜生物多样性发展的自然生态环境,对湿地生态环境的人为干预应控制在最小的程度和范围内;提高湿地生物种群的多样性和并增加对空气、水质有利的物种并防止外来物种的入侵造成生态入侵灾害。②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连续性:建立城市湿地与周边自然环境的空间连续性,形成湿地水系的良性循环,避免形成死水;保证湿地生物生态的稳定与连续,确保动物的繁殖场所不受破坏;避免人工设施的占用大部分区域;确保湿地的透水性和流动性,使有机物的进行良性循环。③保护湿地自然环境的完整性:建立湿地环境缓冲保护带和循环功能体系,避免城市发展对湿地环境的过度干预;建立湿地自然环境监测体系对依据科学数据对城市湿地进行动态的保护,保持湿地水域陆域环境生物的协调性,避免湿地环境的非科学分割而造成环境的恶化。④保持湿地资源的稳定性:湿地公园是城市的肾脏,保持湿地水体、生物等资源的多样性与丰富性,对湿地资源平衡与稳定有重要作用,避免各种资源的贫瘠化,可通过人的适当干预确保城市湿地公园的可持续发展。(图5-21)图5-21C区——大溪湿地资料来源:作者参与的《宜宾市南岸三江口滨水景观规划设计》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68页5.3.5植物设计(1)地理环境宜宾市地形整体呈西南高、东北低态势。西部为大小凉山余绪,辖区内屏山县五指山主峰老君山海拔为2008.7米是全市境内最高点;南部为四川盆地盆舷带,即云贵高原北坡,中部有海拔1795.1米的兴文县仙峰山,海拔1777.2米的筠连县大雪山等;东北部是华蓥山的余脉,宜宾城区周边的七星山、观斗山、龙头山等分布于此区域内。①气候条件:宜宾市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是四川“盆南”气候类型,并有南亚热带气候属性。这里气候温暖,四季热量丰足,无霜期长达270天。宜宾的气候具有“春早回温快,夏长无酷暑,秋迟多绵雨,冬暖少霜雪”及“夜雨多”、“风力弱”、“日照少”等特。②土壤植被:宜宾市全境土壤总面积约100多万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五分之四,主要有水稻土、黄土、紫色土、石灰土及棕色土、新积土六大种类。大部分为原始植被被破坏后的再生植被与人工植被。境内亚热带次生性常绿叶植被分布较广,竹林是市境内一大特色。2016年全市森林覆盖率约40%,绿化覆盖率约47%。③水文条件:境内水系属外来水系,以岷江、金沙江及长江为主脉,其水流量丰富充沛,支流分布多、密度较大。金沙江、岷江汇聚于此形成长江后横贯市境北部,三江支流共有大小溪河约600余条。三江的溪河、支流或由南向北,或由北向南作无规则的南密北疏网状分布,南部支流多发源于高山峻岭,故滩多水急;北部支流多发源于丘陵地区,故岸势开阔,水势平缓。(2)植物设计采用和保留原生的且观赏性较强的树种(规划区内的槐树、刺桐、石榴等观赏性较佳的树种可保留,其他观赏性较差或不具备保护价值的杂树不予保留和采用),合理的将特色树种与乡土树种进行配置,呈现具有当地地方特色文化的园林景观艺术。树种比例:乡土树种的种植比例不小于70%,外来树种的种植比例不大于30%;常绿植物为70%。乔木、灌木、地被的种植比例控制在7:2:1(3)植物分布①通过变化、统一、平衡协调和韵律等配置原则进行搭配种植。根据不同的植物生物特征和生态要求,把不同大小、不同种类、不同地域的树种、花木植物进行有机的搭配组合。②植物组团在空间和形态概念设计上,注重人对景观空间的心理体验与精神感受,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69页形成动与静、明与暗、疏与密的对比与映衬,体现植物造景的层次性与变化性,创造出具有丰富生命活力和自然气息浓郁的景观生态空间。③层次丰富的植物群落,扩大了绿量,提高了透视率,创造了优美的林冠线和自然的林缘线。④充分了解土壤化学性质,考虑植物的色彩配搭和季节轮转的特点,为使不同的季节呈现不同的景观风貌,不同植物搭配呈现不同的景观风格,同时可以形成自然生态、稳定有序的植物群落。此外,还应尽量多使用本地特色树种,形成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绿色空间。(图5-22)图5-22植物分布意向资料来源:作者参与的《宜宾市南岸三江口滨水景观规划设计》5.4项目不足5.4.1存在的问题在宜宾市南岸三江口滨水景观规划设计中,存在对基地现状包括交通、建筑、水文、历史文化分析不深入和全面的问题。对植物造景存在“新、奇、特”、“大树移植”的偏执追求,本土植物树种的使用率偏低。对于自然雨水的收集与利用措施未得到高度重视与推广。对河流水位季节性涨落的措施办法不够。道路路面的透水有机材料使用率偏低,原生物栖息地的宏观调节与保护不够等诸多问题。5.4.2缺乏评价标准在景观规划设计中,应引入后评价体系,从而使景观设计能更为科学化,合理化,从而使得景观设计与评价体系相互影响并形成的良性的发展循环。评价体系包括评价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70页指标与评价标准,对于城市滨水区空间而言,分析和评价滨水空间的景观质量与使用满意度,可为同类地理特征的滨水空间的景观规划设计提供参考和供签作用。然而,在宜宾市南岸三江口滨水景观规划设计中,未建立景观设计后评价标准与体系,未提出景观视觉形象、生态环境绿化、城市居民行为心理等方面的评价因子,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规划设计的科学性与合理性。5.4.3缺乏管理措施滨水公共空间园林绿化设施需要频繁保养与维修,尤其是对于技术含量较高的设施设备应建立定期巡查与保养制度,成立专门机构,派专人予以管理。另一方面规划区内的大面积的绿化植被也需要专人采用专业工具进行科学管理,否则植物就会无序生长,落叶、树枝等垃圾会造成雨水管网系统拥堵与闭塞,从而影响滨水公共空间景观效果,与可持续发展规划理念相冲突,因此,制定滨水公共空间管理措施与导则是十分必要的。5.5改进建议5.5.1建立评价标准建立景观规划设计后评价体系,总结市民对于滨水区景观形象的反馈意见,对于一些不人性化甚至存在安全隐患的景观设施进行整改。并将这些意见反馈至景观规划设计单位,以促使设计人员专业素养提升,对于类似项目的设计起指导作用。还应建立景观再造对生态干预的影响评价机制,重点应评价外来物种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最后对于建设阶段出现的诸多问题,对于设计的合理性应有一个总体反馈,设计是否兼顾了建设施工与成本控制方面的因素。5.5.2完善基础资料项目基址的基础资料的收集是非常重要的,设计人员应对项目进行深入的调查与研究,对于基地范围内的交通、建筑、植被、水文、历史文化、人口构成、生活习惯等现状进行全面的摸底与资料收集,景观规划设计方能科学化、合理化、人性化。5.5.3明确管理措施项目建成后应建立科学的管理措施与机制,使滨水区公共空间得到有效的保护,并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管理思路,定期对水体水质进行监测,对雨污水管网进行清理,对破损的设施进行维修与更换等。只有建立这样和机制,滨水空间才能持续发挥自己的功能,为市民带来福音。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71页第6章结论与展望6.1研究结论(1)对城市滨水空间的发展形态进行了总结归纳,界定了各类滨水城市的空间组织与构成形式。(2)通过对水的历史文化的研究分析,得出以水文化作为立足点来对现代城市滨水空间进行景观设计的方法,满足大众的景观审美需求和生态环境保护,有助于滨水城市的开发建设。(3)城市滨水空间的景观规划设计,可借鉴传统的山水园林营造方法和思想,注重对城市滨水空间的自然生态与历史人文的保护与利用。古典园林艺术与现代城市滨水空间景观规划设计有着相同的哲学思想内涵,都注重自然生态与创作手法的关联性,它们能够提升滨水景观的品质、意境和趣味;城市滨水空间是人类活动的公共场所,是一个人性的具有高度识别性公共活动空间;(4)通过对同类型城市滨水空间的参照比较,总结出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中的诸多问题,并对各类景观元素的运用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通过对滨水空间的组织与构成揭示景观空间的序列与构成原理。(5)通过对研究实例的分析,从景观规划设计方法和理念、景观规划结构、景观主题元素等方面对研究对象进行深层次的探讨。并结合人物采访和实地考察的方式,总结出宜宾三江口滨水空间景观设计的优缺点以及对自然生态的影响情况和城市风貌提升的真实状况。并提出项目中的不足之处和改进建议。通过宜宾南岸三江口滨水空间的景观规划设计研究表明水文化、酒文化、码头文化等可以很好的体现和应用到滨水区空间重构当中来。6.2研究展望我国的城市滨水空间景观规划设计研究经历了从局部到整体、从单一到多元、从微观到宏观,从传统到自然生态的发展过程,当前我国的滨水城市景观设计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巨大的发展潜力。主要的研究对象就是城市与水系的过渡空间的景观设计,通过科学的方法理论和艺术的创造对滨水空间进行合理利用,对未来的研究展望有以下几个方面:(1)在建设“森林城市”的战略思想指导下,在尊重山川自然脉络和地形结构的前提下合理把握人工干预与自然生态之间的尺度界限,提炼地域历史文化内涵,整合艺术创意,创造出既满足功能需求,符合城市个性特征,又能兼顾远期发展,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观”的正确路线。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72页(2)规划造景的理念应顺应城市规划建设的潮流,规划理念也可以具有一定超前性和前瞻性,在具体的形式设计中应强调推敲传统元素和现代手法的结合,空间尺度和自然生态的有机结合,既不排斥“洋”形式,也不一味沿袭传统,由此创造适应时代特征、兼顾市民功能、审美需求的“新景观”。(3)借鉴商业地产项目的成功经验,寻求使用功能、实施效果和工程管护成本三者之间的合理平衡,同时尤其强调总体布局效果和实施细节的高标准化,彰显滨水城市的景观特色和品质。(4)强调和运用“生态造景”的规划设计理念,将对于如何实现和传承“人江和谐共生”问题的思考融入规划设计和具体实施的全部过程,并最终通过项目的建设达到引领、提升广大市民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的目的。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73页致谢时光荏苒,论文完结,研究生学习生活即将写下句号。本文是在导师赵炜教授的悉心指导与敦促下完成的,三年来,导师开明严谨的治学态度、精辟独到的学术见解,敏锐异常的洞察力令学生终身难忘。同时,在完成论文的过程中,导师的启迪和点拨也使学生受益匪浅,使论文得以顺得完成,在此,谨向尊敬的赵老师衷心的感谢!在论方的资料收集过程中,得到了宜宾市城乡规划勘察设计院马智敏、宜宾市丽雅置地有限公司冉小云、宜宾临港开发区李扬菊等行业同仁的热情帮助。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得到了成都绿茵景观设计有限公司邹巧都、四川星蓝德建筑设计有限责任公司张云、宜宾市恒宇园林景观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何德志等行业专家的不吝指教。衷心感谢我的父母和妻子,他们的关怀与支持是我最大的动力!衷心感谢建筑学院的各位老师与同学在工程硕士学习阶段给予的指导和帮助。作者:2017年11月于宜宾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74页参考文献[1]Charles.A.Birnbaum,RobinKarson.PioneersofAmericanLandscapeDesign[M].NewYork:TheMcGraw-HillCompanies.Inc,2000.[2]ChristianZapatka.TheAmericanLandscape[M].NewYork:PrincetonArchitecturePress,1995.[3]J.DouglasPorteous.EnvironmentalAesthetics-ideasPoliticsandPlanning[M].NewYork:RutledgePublish,1996.[4]YoshioTsukio,TheSignificanceofContemporaryWaterfrontDevelopment[M],ProcessArchitecture1984;52.[5]AnnBreenandDickRigby.TheNewWaterfront[M].ThamesandHudson,1996,12-13.[6]DavidDillon,AriverfrontplazareunitesHartfordwithitshistoryLANDSCAPEARCHITECTURE[J]2000,1;71-74.[7][美]J·O·西蒙兹著,程里尧译.大地景观——环境规划指南[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8][美]I·L·麦克哈格著,芮经纬译.设计结合自然[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9][美]斯蒂芬·R.凯勒特著,朱强,刘英,俞来雷,俞孔坚译.生命的栖居——设计并理解人与自然的联系[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10][英]凯瑟琳·迪伊著,周剑云,唐孝祥,候雅娟译.景观形式与纹理[M].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11][美]约翰·西蒙兹著,俞孔坚译.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第三版)[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12][加]罗伯特·布朗著,管悦译.设计与规划中的景观评估(第一版)[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13][加]卡菲·凯丽著,陈国雄译.艺术与生存——帕特丽夏·约翰松的环境工程(第一版)[M].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14]魏强.城市滨水空间景观规划设计研究[J].魅力中国,2010年.[15]谢菲,于淼,葛欣.城市滨水空间景观规划设计初探[J].华章,2011年.[16]刘滨谊等.城市滨水空间景观规划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5-30.[17]阮煌胜.现代城市滨水景观规划的类型研究[A].安徽农学通报,2010年:165.[18]丁圆.滨水景观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50-150.[19]陈跃中.大景观——景观规划与设计的整体性框架探索[J].建筑学报,2005,(8):36-40.[20]沈三陵,王亦知.建筑创新与地域文化——谈黄龙风景区的规划设计[J].建筑学报,2003,(4):52-54.[21]柳孝图.物理环境与规划设计[J].江苏建筑,2003(l).[22]李敏.现代城市绿地系统规划[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5;61-63.[23]张庭伟,冯晖,彭治权等.城市滨水空间设计与开发[M]。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50-55.[24]王鹏.城市公共空间的系统化建设.博士库[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1;1-3.[25]王建国,吕志鹏.世界城市滨水空间开发建设的历史进程及其经验.城市规划[J],2001,7;41-42,41-46.[26]吴必虎.城市滨水空间旅游开发地理学与国土研究[J]2002-2.[27]马军山,董丽.城镇绿化规划与设计[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8;17-18.[28]李慧轩.城市滨水地区持续开发的成功实例——美国丹佛市普拉特中央谷地规划(1991).国外城市规划[J]2001,27.[29]白晓平.城市中湿地与绿化的保护与建设.山西建筑[J]2002,10;15.[30]唐剑.浅谈现代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一些理念.中国园林[J]2002,4;33-37.[31]扶国,张楠.滨水空间的特色创造——湖南省怀化玩水河沿岸城市设计[J]2003,10-14.[32]卢济威等.步行商业区的交通、生态、历史整合——杭州湖滨旅游商贸步行街区城市设计城市规划[J]2003,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75页2;49-54.[33]黄翼.城市滨水空间的设计要素[J]2002,10;68-72.[34]张毅.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和人与自然交流场所的建立.建筑技术及设计[J]2000;117-121.[35]王晓鸣,李国敏.城市滨水空间开发利用保护政策法规研究——以汉口沿江地区再开发为例城市规划(J]2000,4;49.[36]周芫,朱晓明.上海苏州河畔新滨水居住时代.规划师[J]2001,6;53-56.[37]谢力.山地城市滨水带旧城改造中的复合景观塑造.小城镇建设[J]2002,4;47.[38]徐永健,阎小培.城市滨水空间旅游开发初探——北美的成功经验及其启示[J]经济地理,2000,199-102.[39]白咸勇.北京城市河湖滨水地区景观设计初探.城市园林网2002,7.[40]王建国,徐小东,周小棣.滨水地区城市设计——宜兴团桑滨水地段改造[J].建筑创作,2003[41]韩光熙.城市滨水空间景观规划设计研究[D].北京:中央美术学院,2004[42]李麟学.城市滨水空间空间形态的整合.时代建筑[J].2000/3[43]黄翼.城市滨水空间的设计素[J].城市规划,2002,26(10):68-72[44]路毅,城市滨水空间景观规划设计理论及应用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45]何华.株州市建成区景观恢复初探——以滨水空间为例[D].珠州中南林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2.[46]苏玲.城市滨水过度空间探研[D].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1.[47]龚维超.城市滨水空间空间环境设计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1.[48]陈敏,城市滨水空间绿化景观设计[D].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49]吴涛,历史文化名城滨水景观设计的初步研究——以扬州城市水景营造为例[D].南京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50]张浩.关于建筑创作中的景观设计问题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51]陈晓彤.美国景观设计发展研究——景观生态与建筑学结合的探索过程[D].东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52]高佳.成都市历史文化名镇公共空间适应性更新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53]陆叶.可持续雨洪管理导向下的小城镇公共空间规划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54]宜宾市环长江旅游景观带(景观大道)规划设计方案(2013.8)[55]宜宾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14—2020)[56]宜宾凤凰溪防洪及景观规划设计(2015.2)[57]宜宾市城市地下空间利用规划(2014—2030)[58]宜宾市城市总体规划(2013-2030)[59]宜宾市三江口片区城市设计(2014.11)[60]宜宾市一级土地整理滨江景观规划设计(提升)方案(2014.11)[61]四川宜宾部新区金沙城一期龙洞坡公园景观工程(2016.08)[62]申利.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导则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63]聂柯.城市公共开放型滨水区景观设计研究——以南京外秦淮河景观改造为例[D].南京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64]杨帆等.景观序列的组织[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00),19;39-44.[65]王晓俊.风景园林设计[M].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8[66]徐化成.景观生态学[M].中国林业出版社,1995.12[67]孟兆祯.园林工程[M].中国林业出版社,1995.12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76页[68][美]鲍米尔著;冯洋译.城市中心规划设计[M].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1[69]黄毅恒.十年探索终有成—昆山市城市生态公园[J].园林,2011(6):52-52[70]胡洁.[J].风景园林,2010(06):100-105[71]杨锐.城市滨水区规划设计及开发探析—以加拿大多伦多城市滨水区为例[D].南京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72]陈敏.城市滨水区绿化景观设计[D].西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浅谈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_1
- 高等院校校园景观规划设计及绿化养护体系的构建
- 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体系初探
- 论我国生田园生态景观规划设计
- 浅议城市园林景观规划设计
- 浅议当代城市景观规划设计_1
- 城市滨水空间景观规划设计
- 城市住宅区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 关于滨水景观规划设计的探讨_1
- 城市滨水空间重构中的景观规划研究--以宜宾市三江口滨水景观规划设计为例
- 景观规划设计笔记(刘滨谊第三版)
- 城市园林绿化景观规划设计浅析
- 厂区景观规划设计探析
- 浅谈公园景观规划设计的地域文化运用
- 浅谈邯郸市滏阳河滨河景观规划设计新
- 浅析小区景观规划设计中应注重的几个问题_1
- 理 滨水景观规划设计以通州区台湖镇萧太后河景观规划为例
- 现代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体系初探_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