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67 MB
- 76页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20151893001分类号:,J08学号:密级:公开单位代码:10636、奴4if範上#专业学位硕士论文中文论文题目:内江师院张大千美术学院景观规划设计研究英文论文题目:StudyonlandscapeplanninganddesignofZhangdaqianacademyoffinearts论文作者:汪桎辉指导教师:邱月专业类别:专业硕士专业领域:环境艺术设计论文形式:实践类所在学院:美术学院论文提交日期:2018年6月14日论文答辩日期:2018年6月5日
学位论文出版授权书本人完全同意《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出版章程》“”(以下简称章程),愿意将本人的硕士学位论文提交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在《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全文发表。《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可以以电子、网络及其他数字媒体形式公开出版,并同意编入CNKI《中国知识资源总库》,在《中国博硕士学位论文评价数据库》中使用和在互联网上传播“”规定享受相关权,同意按章程益。作者签名:XiL年奋月如论文题目:_毕业院校:四川师范太李毕业年份:2018年6月所在学院:所学专业:说明:木授权书由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保存。0--联系电话:10627919516279317662790693传真:01062791814通信地址:北京清华大学邮局8448信箱采编中心邮编:100084
四川师范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学位论文内江师院张大千美术学院景观规划设计研究,,是本人在导师邱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宄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己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己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或成果。对本文的研宄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己在文中以晴确方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一起本人承诺:已提交的学位论文电子版与论文纸本的内容致。如因不符而引的学术声誉上的损失由本人自负。学位论文作者:签字日期:二喻年<月/日多
摘要内江师院张大千美术学院景观规划设计研究艺术设计专业研究生汪桎辉指导教师邱月摘要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提出了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建议,旨在加强高校自身文化对学生的教育作用。在高校景观的规划设计中,设计师往往面临着如设计内容庞杂、文化识别模糊、时间短、资金少等问题,同时设计师在规划设计高校景观时,常按照自身对高校的理解和设计经验来完成设计任务,从设计成果而言造成各地高校校园景观设计具有一定程度的趋同倾向;某些高校校园景观相对陈旧和维护不足。这样的校园景观虽然具备了基本的审美功能,却无法满足高校文化体系的充分表达,也无法实现高校从育人、文化和景观三者的可持续发展。面对这些问题,需要针对特定高校的景观规划设计进行更多的、更深入的思考,并引领设计实践。本文通过对文化、人、物(景观)三者之间关系的理解,结合各地高校的实际案例分析,对具有特色的高校文化景观的多元功能进行探讨,尤其是思考高校的景观文化对高校完善育人方式的补充所起的作用,反思现在高校景观的乏味与不足,从创建具有文化特色的高校景观规划入手,提出尝试解决相关问题的设计基本原则,使文化与校园景观有机、可持续的结合。本文最后以内江师范学院张大千美术学院为实践案例,通过实地考察、现有状况分析和在校师生问卷的方式,剖析其改造可行性。再结合相应理论基础与提出的设计基本原则,对张大千美术学院范围内的景观进行改造设计。设计过程中力求结合张大千相关文化元素,打造出兼具育人功能又富有特色文化的高校景观,以此为其它高校的文化性景观规划设计提供参考。关键词:校园景观文化景观景观育人应用研究I
AbstractStudyonLandscapePlanningandDesignofZhangDaqianSchoolofFineArtsinNeijiangNormalUniversityArtDesignSpecialtyStudent:WangZhihuiTutor:QiuYueAbstract:Thefourthsessionofthe12Nationalpeople"sCongressputforwardsuggestionstostrengthentheconstructionofcampuscultureincollegesanduniversitiesinordertoenhancetheroleofuniversitycultureintheeducationofstudents.Intheplanninganddesignofuniversitylandscape,designersareoftenfacedwithsuchproblemsasconsiderableandcomplexdesigncontent,culturalambiguity,shorttime,lesscapitalandsoon.Designersoftencompletethedesigntaskaccordingtounderstandingofcollegesanduniversitiesanddesignexperienceoftheirown,promotingtheconvergenceofcampuslandscapedesigninallcollegesanduniversitiestoacertainextent;Atthesametime,theoldcampuslandscapeanduntimelymaintenanceexistinmanycollegesanduniversities.Althoughthatkindofcampuslandscapehasthebasicaestheticfunction,itcannotsatisfythefullexpressionoftheculturesystemoftheuniversity,norcanitrealizethesustainabledevelopmentoftheuniversityfromtheaspectsofeducation,cultureandlandscape.Inthefaceoftheseproblems,itisnecessarytocarryoutmorein-depththinkingonthelandscapeplanninganddesignofspecificcollegesanduniversities,andtoleadthedesignpractice.Undertheunderstandingoftherelationshipamongtheculture,human,andobject(landscape),thispapercombineswiththeactualcaseanalysisincollegesanduniversities,toexploretheeducationalfunctionofthecharacterizedculturallandscapeofcollegesanduniversitiesandreflectontheroleofthelandscapecultureofcollegesanduniversitiesinimprovingthesupplementwaysforeducation.Throughconsiderationofthecultureofcollegesanduniversitiesandreflectiononthedullnessanddeficiencyofthepresentuniversitylandscape,thispaperputsforwardthebasicdesignprinciplestomanagetosolvetherelatedproblemsandmakeorganicandsustainablecombinationofcultureandlandscapefromthecreationoftheuniversitylandscapeplanningwithculturalcharacteristics.InChapter4,ZhangDaqianSchoolofFineArtsinNeijiangNormalUniversityistakenasapracticalcasetoanalyzethefeasibilityoftransformationthroughon-the-spotinvestigation,analysisofexistingsituationandquestionnaireofteachersandstudents.Thencombinedwiththecorrespondingtheoreticalbasisandtheproposeddesignprinciples,thelandscapetransformationofZhangDaqianSchoolofFineArtsisdesigned.Intheprocessofdesign,ZhangDaqian"srelevantculturalelementsarecombinedtocreatetheuniversitylandscapewithbotheducationalfunctionandcharacteristicculture,soastoprovidereferenceandreflectionfortheculturallandscapeIII
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planninganddesignofothercollegesanduniversities.Keywords:CampusLandscape,CulturalLandscape,LandscapewithEducationalFunction,AppliedResearchIV
目次目次摘要.................................................................IABSTRACT:..........................................................III目次1绪论...............................................................11.1研究背景.........................................................11.2研究目的与意义...................................................11.3研究方法.........................................................21.4研究内容与框架...................................................21.5国内外研究现状...................................................42高校文化景观的发展与实地考察.......................................72.1高校文化景观的发展概述...........................................72.1.1我国高校文化景观发展..........................................72.1.2国外高校文化景观发展..........................................82.2各地高校实地考察.................................................92.2.1香港大学——注重空间效率.....................................92.2.2北京大学——历史气息浓厚....................................132.2.3广西大学——地方特色突出...................................162.2.4其他代表性案例..............................................182.3小结............................................................183高校校园文化与景观设计............................................193.1高校校园文化的育人阐释..........................................193.1.1高校校园文化简述.............................................193.1.2文化的化人与化物之特性......................................203.1.3景观文化的育人体现..........................................223.1.4小结........................................................223.2高校校园文化景观设计............................................233.2.1背景........................................................233.2.2高校文化景观应具备育人功能..................................263.2.3高校文化景观设计原则........................................273.2.4小结........................................................293.3小结............................................................294四川内江师院张大千美术学院景观规划设计方案........................304.1项目背景........................................................30V
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4.1.1项目概况....................................................304.1.2现有状况分析................................................334.1.3问卷分析....................................................394.2项目景观设计理念................................................434.2.1独特文化性..................................................434.2.2生态性......................................................434.2.3交流性......................................................434.3设计内容........................................................444.3.1总平面图....................................................444.3.2功能分区....................................................464.3.3交通分析....................................................474.3.4景观分析....................................................484.3.5公共设施意向................................................574.3.6铺装分析....................................................584.3.7植物配置....................................................594.4设计实践小结....................................................615结语..............................................................62参考文献............................................................63致谢................................................................65附录................................................................66调查问卷内容......................................................66图表出处..........................................................67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学术成果......................................68VI
1绪论1绪论1.1研究背景世界各国对全球化的深化促使多方面的文化融合,人们在意识上开始对众多西式文化和审美的认可。在这样的趋势下,我国的高校校园文化景观建设越趋相似。近年来随着国家层面对高校发展的重视,社会各界对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求,使得高校教育多元化的育人方式受到关注,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便成为教育多元化体现的重点。高校通过自己的地域特色,历史沿革等资源沉淀出自己独特的文化标识,其中较为突出的有北京大学、同济大学、香港大学等。高校在增强自身软实力的同时,提升自己的可识别性,投入了大量人力与资金,加之扩招扩建新校区建设如火如荼,使目前高校的校园景观建设迎来了高潮,但是结果是差强人意的——现代高校的建设多流于模式化或西方化,特别是引入了借鉴欧美的教学体系和学科专业使得高校从内在更趋于欧美的形制;外在景观上,各高校的人文雕塑颇为一致,大多是文科:孔子、鲁迅等,理工科:爱因斯坦、华罗庚等著名学者的形象;水体设计、景观装置和公共设施等也颇为单一,使得不同区域不同类别的高校的校园景观愈发的趋于雷同。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当代大学生对自己学校的认可度普遍不高,学校未能在学生心目中建立独特的文化认可,是现在大学生不能形成自己独特竞争力的原因之一。1.2研究目的与意义1.2.1研究目的通过对文化、校园文化与景观之间的理论研究,运用文献整理、归纳论证、实地考察、比较分析、调查问卷等方法,尝试论证出符合高校校园文化景观设计的基本思路,并从特殊归纳到出一般性结论。本文对内江师范学院张大千美术学院现状调查分析、地理位置的分析,根据其有利的文化背景,把张大千美术学院打造为以张大千相关文化为特色的二级学院,提出高校文化性景观改造思路原则和改造方案。为了响应教育部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要求,以内江师范学院张大千美术学院为例改造其成为具有文化内涵的学院,旨在通过设计实践使其承载独特的文化特性,以达到使用功能、审美和教育功能的统一。1.2.2研究意义张大千是世界级的国画大师,1899年出生于四川内江市,其独创泼墨、泼彩的艺术风格极具传奇色彩。内江市作为张大千的故居,一直以“大千故里、书画之乡”作为城市形象品牌,随着城市发展的进程,内江市也做了大量的运用大千元素的文化工程。内江市唯一一所高校内江师范学院作为本地人才的奠基石在文化内涵上却没能展现出自身的特点,校园环境滞留于50年代的设计而未能发挥出文化特性。随着近年来国家对高校发展的关注和教育质量的重视,高校需要丰富1
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自己的校园环境,挖掘自己的文化历史,寻找独特的文化符号,为塑造具有独特内涵的人才创造先决条件。本课题主要从文化育人的相关理论出发,将理论与实践结合,以内江师范学院的二级学院张大千美术学院为例,以其有利的地理文化环境为依托,改造设计使其成为突出张大千文化色彩景观的高校,在改造中合理的运用张大千的艺术特点与景观适当的结合,展现出当地的特色和文化底蕴,更有利于高校坚持以文化人、塑造文化品牌的目标。1.3研究方法1.3.1文献研究法广泛收集中西方文献资料,如高校景观设计导论、校园文化、、文化概论、张大千生平、八德园等相关文献,通过文献阅读发掘高校景观设计与校园文化的研究现状和发展动向,形成对张大千美术学院景观规划设计的有力理论支撑。1.3.2归纳论证深入研究相关理论基础和实践案例,在现有理论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归纳、比较、判断,总结高校景观设计规划的构成要素,并在此基础上演绎出内江师范学院张大千美术学院改造的过程中应遵循的理论基础及设计方案。1.3.3现场调研法对各地代表性高校和内江师范学院张大千美术学院进行实地踏勘调研以取得第一手资料,确保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实地摄取现场照片,并收集相关文化历史等图文资料,对相关资料进行客观和主观的认识,为进一步的设计研究打下基础。1.3.4比较研究法对全国其他高校进行实地调研,取得一手资料,拍摄足量照片,分类研究并与本课题研究对象进行对比分析。1.3.5问卷调查法对研究对象的所处环境涉及到的相关人员进行调查,了解其对目前学校的校园文化、景观设置等方面的意见和看法,预期调查对象为:张大千美术学院学生、张大千美术学院教师、内江师范学院其他学院师生、当地学校附近居民等。以上研究方法交叉循环使用。1.4研究内容与框架1.4.1研究内容理论方向包括校园文化、文化景观的概念、校园景观设计要求、张大千文化元素与校园景观的融合等。实践方向包括内江师范学院张大千美术学院的概况,2
1绪论包括交通、地理位置、服务范围、道路人流情况、功能分区、节点分析等,以及校园景观设计原则和总结相关理念。之后进行基于张大千文化特色的内江师范学院张大千美术学院的景观规划设计说明,并由特殊到一般总结归纳。1.4.2研究框架图1.1论文框架注:笔者自绘3
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5国内外研究现状1.5.1国内研究现状1.5.1.1校园文化景观方面理论方面知网上能检索“校园文化景观”能找到700余篇相关文献,其中曹晓研等在《试论以人为本的高校校园文化景观设计》中提到校园文化景观应该具备五项作用,分别为:育人作用、凝聚作用、鼓励作用、怡养作用、启智作用。康敏在其论文《重庆市高校校园文化景观设计研究》中简述了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景观与校园景观三者的相互关系。案例方面具有代表性的是北京大学、天津大学等。北大景观主体格调古朴,时代变迁中继承了晚清的文人儒雅气息,无论从建筑、导视、景观小品、道桥设置等都体现出了浓厚的历史语境。北京大学经历诸多磨难至今,整体的社会地位和对外形象颇高,校园景观更是因为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得到了展现,保留和继承是北大的精神,是北大对自己外在与内涵的沉淀与肯定,是校园文化景观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再者是天津大学和武汉大学等都是对历史文化沿革和继承的突出例子。天津大学突出其前身北洋大学堂的历史继承,是中国第一所近代化大学,强调富国强兵肩负着维新变法的重任,所以在文化上富有深刻的民族情怀,景观设置上如:、“梦成真”石、“北洋纪念亭”、“张太雷像”、“求是亭”等,,突出自强不息的人文精神。1.5.1.2张大千相关研究方面张大千艺术造诣方面最突出的是他独创的泼墨泼彩的绘画形式,笔墨苍劲水色清逸,国内对张大千艺术特点和人物的探析不胜枚举,绘画内容广泛,理论支持丰富,知网上检索张大千相关文献多达6000余篇。王鹏在其《张大千泼墨泼彩绘画的古典美学特质》一文中评述了张大千绘画与“道”相辅相成之关系;吴阳在《张大千泼墨泼彩艺术研究》中介绍了张大千的生平以及骨法用笔等艺术体现。在实际案例方面,内江市的张大千博物馆以及台湾张大千摩耶精舍是较为突出的实例。1.5.1.3校园文化景观育人方面通过知网检索校园文化育人能得到4200余篇各类文献,理论支撑相对齐全。孙美堂所著《文化价值论》一书强调文化本身对于人的教化和意义,其中提到文化就是一种人化。郑晓云所著的《文化认同论》提出了文化认同的概念和过程以及变迁。杨建欣在其论文《基于教育功能的大学校园景观优化研究》提到针对高校文化缺失的问题,需要从文化视角对景观进行优化,达到两者交融的目的。4
1绪论1.5.2国外研究现状1.5.2.1校园文化景观方面理论方面,具有代表性的是理查德·P·多贝尔在其著作《校园景观——功能·形式》中指出校园文化与景观是以学生为主,师生共同参与的目标确定的一种创造,是客观存在的。同时还指出在大学校园的环境中,以景观为载体是校园文化展现的一种方式。案例方面,普林斯顿大学校内设置相当多的雕塑包括亨利·摩尔的“椭圆上的斑点”等。美国高校促使校园文化向人格化发展,在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内随处能看到获奖运动员、著名学者、历任校长等有突出贡献的人文景观小品,如为了纪念约翰·哈佛牧师的捐赠而修建的哈佛雕像。以此来体现出其文化的个性化和特点,强调魅力和活力。这是由于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整体文化上是一个“民族熔炉”,包容与自由兼备,得而使美国的大学在文化上兼收并蓄。牛津、剑桥大学是英国传统的经典大学,多采用古典复兴、新古典主义的设计手法,巴洛克式的建筑,更有英国皇家科学院的学术传统,以封闭式的校园强调学术的威严,牛津大学以学校与商业融合而与众不同,校内设有大量历史人物为主题的文化性设施(如罗马皇帝雕塑),以及突出校园历史变革的圣母教堂等。1.5.2.2张大千相关研究方面张大千游历世界,在巴西购得一片占地220亩的柿子园,取名为八德园。历经数年的造园绘图,张大千与儿子现场督工,耗资280万美元建造假山、亭台、人工湖,将地处巴西的八德园改造成了富有四川地域特色的中式庭园,并居住了17年。孟光全在《张大千与八德园》中提到:“八德园的设计充满了故国味道,[1]有五亭湖、灵池、沙滩、笔冢、松竹林、画楼、假山奇石及众多名贵盆景”还从港台、日本引进牡丹、海棠和梅花等中国花木“必故国有所植之”。还提到了自己张大千对八德园的品评:“对多年侨居海外的人,尤其是多年未回国的朋友,却又一种很大的吸引力,一到八德园就样样都是中国的,就没有置身异国之感。”1.5.2.3校园文化景观育人方面克莱尔·库珀·马库斯在其著作《人性空间——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中评述大多数接受教育的机会都发生在户外景观之中,恰当的景观环境才能技法学生的求知欲,才具有广泛的交易内涵。文化人类学家怀特在其《文化科学·人和文明的研究》中提出,文化是通过社会机制或者社会遗传的方式进行传递的,而非生物学方式。指出了的文化通过人的方式和制度形式的传递可能。曼纽尔·卡斯特所著《认同的力量》中提到在信息化时代中文化认同之于人所产生的价值与[1]孟光全,罗宗良.张大千与八德园[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3,28(03),30-34.5
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意义,以及文化对人的内化作用。此认识可探视文化的认可是文化教育的一个重要过程。1.5.3小结综合国内外的的研究理论与实例,不难发现在校园文化景观方面的研究已经趋于成熟,但大多都只停留在理论方面,与实践的结合不够。为了应对现在高校在文化上发展的长足需要,迫切的需要将理论与实践融合,因此对我国高校校园文化景观的规划设计研究是有必要的。6
2高校文化景观的发展与实地考察2高校文化景观的发展与实地考察2.1高校文化景观的发展概述2.1.1我国高校文化景观发展中国是历史上创建学校最早的国家之一。最早可追溯到奴隶时代,到春秋战国时期渐渐由“学在官府”演变为“学在四夷”,而后孔子首创私学,墨家、道家、法家等也相继效法,形成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公元前124年,汉武帝采董仲舒“兴太学,置名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于长安兴办太学,后发展为府学与国子学,学府与文庙并立形成左庙右学、前庙后学之规制,典型代表就是北京国子监和孔庙(如图2.1),从形制上就突出了儒学对古代高等教育的重要性,国子监的主要建筑是中心圆形地基的辟雍大殿,是尊儒行典之所,辟雍早为周天子所立大学,此有纪念之意。早期的中国高等教育以规模较小、学科单一居多,以对称四合院为主要建筑形式,景观设计也围绕着传统园林的方式造园,整体突出纪念性和仪式感,以营造雅致和庄重的氛围。图2.1国子监和孔庙平面示意图注:笔者自绘图2.2国子监和孔庙注:源自网络7
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国近代的高等教育形成主要分为两个时期:洋务运动时期和民国时期,主要体现出中国传统园林景观与西方景观设计的逐步结合。洋务运动时期,于1862年创立京师同文馆,往后还创办了一系列军事学堂与技术学堂,这些近代高校无一不是对当时现有书院、科举贡院、府邸等场所的沿用,校园景观本质上也是对原有建筑和园林环境的承袭。民国时期,随着国门的逐渐打开,教会大学成为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1914年美国建筑师墨菲与丹纳为时称清华学校做了景观规划,墨菲在规划中采用了欧美新古典主义的风格,使当时的清华学校富有异域气息,首次向中国学子传播了西方的校园建筑文化。1921年至1926年,亨利·墨菲受聘于燕京大学,为其做了总体规划和建筑设计。这次他尝试了借鉴中国传统的造园方式,把现代大学的功能与中国传统造园恰当的结合起来,形成中西景观设计思想结合的燕京大学,由后来北京大学沿用至今。这段时期,我国近代高校主要因国门开放和提倡“西学”的原因,校园景观设计参考了当时的欧美大学,呈现出中西融合的态势,但是总体上以中国传统合院式建筑为主,适当借鉴了欧洲中世纪建筑布局,严谨对称,校园文化氛围依然闭塞。2.1.2国外高校文化景观发展12世纪,意大利、英国出现了最早的大学,如博洛尼亚大学、剑桥大学,由于学校的教学内容偏重宗教与自然学科,多坐落于四方的修道院,使早期大学形成封闭式校园格局,校园景观宗教气息浓厚。18、19世纪随着工业革命的爆发,各国多元化交流的加剧,封闭式的大学不足以满足社会需要,于是就有了像美国哈佛大学这样的开放式大学,社会资本的注入也给学校景观带来了更具人文气息的变化。当今,随着世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高校的教学改革进一步深化,融入了众多新的思想和理念,形成了现在多元化的校园。图2.3巴黎美术学院图2.4哈佛大学注:源自网络注:源自网络8
2高校文化景观的发展与实地考察2.2各地高校实地考察为了取得第一手考察资料,丰富本研究的案例支撑与项目实践可行性,笔者遂选择三所具有代表性的高校,历时一年进行了实地考察:位于历史名城的北京大学,是中国高等教育的标杆;广西大学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特色及文化优势突出;香港大学是亚洲地区最著名的高校之一。2.2.1香港大学——注重空间效率香港大学坐落于香港市香港岛西部薄扶林道东,建于龙虎山与扯旗山半山。1887年由香港西医书院与香港官立技术专科学校合并成立,从建校的三个学院发展到如今十个学院、数十个独立机构,是港大百余年的育人沉淀,国父孙中山先生便是香港西医书院的首届毕业生。图2.5香港大学总平图注:笔者自摄香港大学在校园的整体规划设计中将攻攻空间的优化和利用发挥到了极致。校园西闸入口的黄克兢楼采用了空间利用率较高的设计,将大学街、绿化、教室和交通和谐的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上层绿地,中部教学和下层交通的多层空间(如图2.6)。整个香港大学中,这种架空结构的建筑四处可见,包括邵仁枚楼、邵逸夫楼、周亦卿楼、赛马会教学楼等均采用这种结构,旨在最大限度的克服山地地形提升校园使用空间,也使得香港大学除百周年花园及蒙国平花园外景观绿地基本都处在建筑顶层。由于独特的建筑结构,香港大学的景观绿地面积普遍较小,但小巧精细多展现出一种人文关怀的精神。9
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图2.6香港大学多层空间注:笔者自摄香港大学中,提供师生休憩交流的公共设施遍布校园,建筑架空层的阴凉处、绿植中、大学街旁、中山阶休息平台等均有设置(如图2.7)。休憩坐椅的密集分布使得师生在校园中随处可以小坐歇息,促进了大学教育的自主化和多元化。图2.7香港大学中的休憩坐椅注:笔者自摄蒙国平花园位于邵逸夫楼与钮鲁诗楼之间,花园由蒙民伟先生于1985年资助而建成,命名用以纪念蒙氏先翁蒙国平先生。蒙国平花园以原有地形为依靠,乔灌草密植的方式在教学楼之间营造出自然生态的环境空间,花园中有一方荷花池,菡萏挺于水面,雅鱼游于水中,与斑驳的阳光形成惬意的休憩环境(如图2.8)。园中置有一尊孙中山先生坐像,一旁的置石写到:“香港和香港大学是孕育我知识的地方——孙中山,1923(如图2.9)”。邵逸夫楼底层还专设有蒙国平花园观景平台(如图2.10),阶梯状的休憩长椅让师生将优美景致尽收眼底。蒙国平花园每一处都展现出香港大学景观在自然中的流露、进步中的坚守,营造出“长杨[2]映沼,芳枳树篱,游鳞瀺灂,菡萏馥披”的悠然景致。[2]韩路,四库全书荟要第五卷【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8,7.10
2高校文化景观的发展与实地考察图2.8香港大学蒙国平花园注:笔者自摄图2.9孙中山像置石注:笔者自摄图2.10蒙国平花园观景平台注:笔者自百周年花园位于郑裕彤教学楼与赛马会教学楼后,为跨区域屋顶花园。作为港大两个花园之一,百周年花园整体相对现代,绿地开阔植物疏密有致。百周年花园与相邻的花园仔以天桥相连,再一次展现出对空间的高效利用。屋顶与地面的景观层次鲜明,绿植覆盖率较大,这不仅增加了景观的生态型,还给路过的师生提供了遮阳避暑的天然屏障。(如图2.11)11
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图2.11百周年花园注:笔者自摄香港大学的景观整体体现出以下三个特点:一是由于依山而建土地可用面积少,但空间的利用率较高;二是对文化、历史的深刻体悟及提炼;三是对生态性校园的充分展现,乃生态与现代化高校的有机结合。12
2高校文化景观的发展与实地考察2.2.2北京大学——历史气息浓厚北京大学创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后与燕京大学合并,并搬迁至燕园成为现在的北京大学,可以说北京大学继承了燕京大学的校园景观。北大占地7000亩,曾是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核心地点,因为其历史使命培养了北大人关心天下事的北大精神,这也是北大校园文化的核心与实质。图2.12北京大学平面图注:源自网络北京大学最著名的校园景观是“湖光塔影”即未名湖与博雅塔(如图2.13),未名湖是燕京大学时期遗留下来的人工湖,由前燕京大学教授钱穆所命名。北大校园里曾流传一首诗:“未名湖是个海洋,诗人都藏在湖底,灵魂们都是一条鱼,也会从水面跃起。”足见未名湖对北大学生思维的影响之深切。位于未名湖东南岸的博雅塔,取北周通州燃灯塔、辽代密檐砖塔样式而仿造,早年是为了解决北大供水问题而建的水塔,因系美国人博氏出资兴建故命名“博雅塔”,后改造为景观塔,是集功能、艺术与美感的高度统一之作。博雅塔在未名湖中留下的摇曳魅影深刻的印在无数北大学子的心中,这一标志性的景点是北大校园文化之于学生心里认同的成功案例,通过校园景观的方式突出北京大学历史悠久的同时也对学生产生长远的教育影响。13
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图2.13未名湖与博雅塔注:笔者自摄图2.14博雅塔注:笔者自摄北京大学校园中存在很多纪念性的景观,主要对象为对北京大学或者前身燕京大学有卓越贡献的前辈,如埃德加·诺斯墓、葛利普教授墓、蔡元培像等。以及受于保护的文物性景观,如乾隆诗碑、石舫、花神庙等。这些具有历史性的景观记录着特定时段的历史内容,从而激起师生情感上的共鸣,产生文化的认可。(如图2.15-2.19)图2.15校景亭注:笔者自摄图2.16乾隆诗碑注:笔者自摄图2.17蔡元培像及学生献花注:笔者自摄图2.18校内文物祭台注:笔者自摄14
2高校文化景观的发展与实地考察图2.19校园入口及华表注:笔者自摄总体而言,北京大学极富历史底蕴的校园景观,培养了学生对学校历史的充分感悟,通过独特的建校经历和选址,加深了学生对中国历史的深刻体察,让可观可看景观在学生的生活中反复的出现和融合,促使心怀天下的北大精神的发扬光大。15
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2.3广西大学——地方特色突出广西大学诞生于广西省梧州市蝴蝶山,由中国著名教育家马君武先生创办。马君武先生以“复兴中华、发达广西”为立校之本,后被民国政府立为国立广西大学,又逢抗日战争和一些历史原因几经迁移和停办,终于在1958年成立今日的广西大学。西大坐落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西乡塘区,是广西重点大学,有极强的区域影响力。图2.20广西大学总平图注:源自网络广西大学整体上景观与建筑的关系展现为中轴对称形式。大门及主道上的石柱庄严而雄壮,与综合实验楼形成主轴对称的形式展现出一种肃穆、权威之感(如图2.21)。西大中有鲁班湖、博翠湖、镜湖和翠湖首尾相连,形成校园的主要水体,其中翠湖种植了大面积荷花,展现出以荷花高洁品质育人的文化期许(如图2.22)。镜湖同时也是校园水体净化与生态修复的示范工程,是景观实现教育与审美功能的具体实践(如图2.23)。16
2高校文化景观的发展与实地考察图2.21广西大学入口轴线注:笔者自摄图2.22广西大学翠湖注:笔者自摄图2.23广西大学镜湖注:笔者自摄值得一提的是,在西大的校园景观中对地域特色元素或文化的运用值得学习。校园中随处可见带有民族文化特色的元素(如图2.24),这既是对地域文化特色的继承也是弘扬,是深嵌在西大学习工作生活中对文化的传承。马君武先生对西大的卓越贡献也展现在校园中,综合实验楼前的马君武先生塑像在入口景观轴线上格外醒目,底部以盆景簇拥并及时更新,展现出西大对马君武先生的深切缅怀。(如图2.25)图2.24民族文化特点体现注:笔者自摄图2.25马君武先生塑像注:笔者自摄17
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广西大学的校园景观整体上体现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景观格局庄严、肃穆,这与其工科院校的学术精神相关;二是地方文化元素突出,体现在校园的诸多细节中;三是绿化覆盖率较高,生态性突出,常绿乔木居多且是果园式校园,多为龙眼、荔枝、芒果等当地果树。2.2.4其他代表性案列其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如四川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以西南渝文化为特色展现在校园环境中,而中国美术学院校园环境整体展现出一种意境的感觉和生态保护的理念,两者均展现出独特的校园景观特色。图2.26四川美术学院小品注:源自网络图2.27中国美术学院注:源自网络2.3小结结合上述三校的考察和特点分析,香港大学的对空间的利用率较高;北京大学极富历史文化底蕴的校园景观,能够对师生感染和融合达到教育目的;广西大学的地方文化元素突出,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以及四川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在校园景观上各自的独特表现。以上均能在后面的实践设计中给予本人对内江师范学院张大千美术学院景观规划设计的充分参考和启示。18
3高校校园文化与景观设计3高校校园文化与景观设计3.1高校校园文化的育人阐释3.1.1高校校园文化简述2014年教育部召开关于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工作会议,要求高校不断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源头活水,深[3]植校园文化之根。旨在通过政府导向性作用强调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校园文化本质上就是校园环境中产生的文化,是师生丰富精神世界的内在需要,我国一直有“以文教化”的传统,《辞海》中提到:“文化广义指人类在社会实践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侠义指精[4]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由此可将文化理解为形成社会普识性认知的标准规范。文化没有实体但是有文化主体心中的“象”,是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中逐渐生产并代替物欲产生的精神追求,之于人之重要性便无可复加。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通过社会分工的作用提高了生活工作效率,节省下的时间让人对文化展开了新的思考,使得对文化的认识进一步深化,便形成了多元的文化环境,校园文化便是其中之一。[5]侯长林曾提出:“一部校园史实质上就是一部校园文化史。”即是说校园文化的起源是追溯于学校历史发展的,两者是具有同一性的。历史上,中国、印度等国家是高等教育的发源地,建立了相对完备的高等教育体制,但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学应当大致追溯于欧洲的中世纪。大学的拉丁文(universitas)的原意是“行会”、“团体”、“社团组织”等,后来才特指欧洲出现的高等教育机构或组织。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法国巴黎大学是早期大学中最具代表性的例子,这段时期的大学初步形成了学生自主型的文化模式和对科学不懈追求的学术精神。早期大学建立的许多特质延续至今,可以说是高校校园文化的起源。在现今阶段,大学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教育作用开始被社会重视。“大学文化主要凝聚在大学深厚的文化底蕴中,是大学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环[6]境文化的总和,是人类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可以理解为是通过时间沉淀和师生传承下来的精神氛围,实质包括: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精神文化体现在价值观、信念理想、办学理念等;物质文化是学校发展和文化建设的基石即是说环境文化,体现在校园环境、基础设施等;制度文化是学校长治久安的保障;行为文化则包括校风学风、学生工作、社会联系、[3]教育部,关于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建议【Z】,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8819号[4]夏征友、陈至立,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6[5]侯长林,校园文化略论【M】,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1991[6]王翼生,大学文化的科学内涵【J】,高等教育研究,200519
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学校管理等。随着时代的变革,高校校园文化在内容上也有所扩充和改变,孙庆珠提到:“在信息社会中,由于学生对教育需求的改变,学校应努力构建知识文[7]化、管理文化、文体文化、心理文化等校园文化应用结构。”文化对学生的影响由于会反应在行为上而显得更加重要。校园文化是学校核心教育理念形成的重要依托,也是长期教学实践和发展的产物,同时校园文化经过对社会主流价值体系的反复吸收和融合,结合自身办学初衷,并通过观念或意识的形态呈现在行为上。人对大学校园文化的直观体验表现在大学校园的学习氛围和环境氛围,而学习和环境氛围会作用于人的精神世界,而人的精神又通过行为反作用于校园的学习和环境,以此形成文化与人的相互作用,积极的作用形成良性循环,反之则可能形成不良循环。3.1.2文化的化人与化物之特性高校校园文化是文化大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符合文化的基本要义。文化毫无疑问是人创造的,是人精神创造的成果精髓,是人通过社会发展逐渐产生的使人更贴近“文明”的规范。“文化是人按照人的需要和理想改变自然界和改变人[8]本身,使自然界和人自己具有更多的人的属性。”因此文化即可理解为人改变自己和外界使其与“人”同化的工具或者说是规范,人则借由文化而产生文明,这也就不难理解“文化”过程是以人为主题的改造过程,“文化”过程是不能脱离人而单独存在的。图3.1文化作用关系图注:笔者自绘前段提及的“文化”过程作为一个动词可以理解为:“文”是人精神中对万物的期待;“化”则是改变、转化的意思。在这过程中人通过自身的意志或精神对文化本身的塑造或改变既是人化,其中“化”并不是对原有的文化彻底的颠覆,而是对其特点、功能或含义上的提高或补充,这种“化”哲学称之为扬弃。高校校园文化作为人类重要的文化组成部分,是“人化”后树立的有助于师生、学校[7]孙庆珠,高校校园文化概论【M】,山东: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8]孙美堂,文化价值论【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1620
3高校校园文化与景观设计及社会发展的文化形式,校园文化具有强大的教育功能,表现在其重复性、暗示性和渗透性。区别于教师传授和学生学习的填鸭式教学,最大特点是存在于校园方方面面而非课堂,从感官到心理到意识去改变人即文化的“化人”。人与文化之间的“人化”与“化人”的相互作用受积极力量推动能行成良好的循环效果,促使学校的科研和人才培养正向发展。朱熹在《大学》中注文:“大学者,大人之学也。”其中“大人”的含义有二:一则大人是指有权有势之人;二则大人是指思想成熟、品行高贵之人。笔者认为在这个语境中,大人应取其二之意,高校作为教育阶段的最后场所,根本目的就是培养人格健全、意志坚定、知识丰富的人才,高校校园文化在其中产生的育人作用使其从知识延伸到人格,对学生本身的“化人”即是创造人符合需求的品质和形态。学校作为校园文化的创造主体,对校园文化的基本内容进行指定,然后再通过实际教学与师生互动完善并补充其内容,促使文化与时俱进顺应时代发展,变革后的校园文化又反过来作用于学生和其他受影响者,形成彼此促进和相互作用的良好校园氛围,学生受到校园文化的影响后会成为文化的传播者,形成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和改变,即是人与人之间的“化人”与“人化”。学校作为文化主体,塑造了“人”的品质——勤奋、博爱、自由、谦和等等,在文化的实境中被耳濡目染,达到互相学习相互进步的校园文化育人目的。孙美堂曾提出:“人‘向文而化’有两个向度,或者说沿两个方向展开。一是外向扩张,即人按照‘人’的需求和理想改变人以外的世界,以满足人生存发展的需要。二是内向完善,即人按照‘人’的需要和理想优化、美化和完善自身。”[9]这段话从两个方向说明了文化对人的影响,其中“人”笔者理解为创造文化的主体,另一个人则是文化受体。方向二是前文提到的人与文化、人与人之间的人化与化人关系,方向一是“文化”过程中对外在环境的影响和改变,即化物。结合前文的论述,化物在高校环境中即是理解为人受到文化影响后对环境景观的改变。体现在人对所处环境的改造和重塑,使其能反映出人的文化或思想内涵,小到海报、坐椅,大到整体规划、建筑等,都是可以展现人对环境化物结果的载体。这种化物过程使环境带上人文性质,以展示人在当前环境中的文化主张。人在其环境中反复出现、熏陶和体会,久而久之受文化性景观影响会在思维和意识中加强对文化主体所主张的文化的理解和领悟,表现出物对人的物化。前文考察内容中提到北京大学校内的诸多历史性景观,就是反复出现在师生生活中让其感受到国家历史之悠长和建校之艰辛,以强化师生对“继承爱国、兼容并包”等内容的北大精神的体会。人对物的化物使物展现出特定的文化,化物后的物又反过来对人[9]孙美堂,文化价值论【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2021
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进行更深层的物化,同人化与化人相同并形成相互作用关系,这种人对文化、人对物以及文化对人、物对人的双向度的相互作用形成了校园文化在物质、师生、学校主体之间有利的影响和传播,是师生与学校通过对校园文化认同形成共同体的必要条件。3.1.3景观文化的育人体现前文提到人通过人与文化、人与物(景观)之间的互动关系,形成一种文化相互影响的过程,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文化”过程最终对人产生的影响是使人形成对当前文化的认可,从而影响人的思维和行为达到育人的目的。反映在校园文化景观中,则是师生对校园景观展现的文化内涵的认可,并形成与与之匹配的思维或行动。“文化认同是人类对于文化的倾向性共识与认可。人的认识、思维的定式存于一个人的群体中,形成了对某一种文化现象的一致认可,并反映[10]到人的行为中,就成为文化认同。”文化认同与文化是一种相伴随的关系,是文化达成育人效果的重要过程,在校园环境中,文化的认可在校园文化的形成之初就开始逐步建立,总的来说形成分为三个时期:一是认同的形成期,这一时期认同伴随着文化形成。二是认同的融合期,郑晓云在谈文化认同的整合时说:“这种整合已不是文化形成过程中一种文化形成自身体系的整合过程,而是成体系的文化在外来文化冲击之下所引起的强制性整合,这其中还必须要融进其他文化内[11]容。”很明显这里强调的文化是要相互融合、相互改变的,是不可逆的趋势。三是形成文化认同共同体,这是认同过程的最终阶段,也是校园景观文化对师生教育作用直接体现。人在对景观文化认可的过程中不断的认识其文化内涵,不仅是景观对人的物化,本身也是人对人自身的人化。同样的,校园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借由景观对师生与学校主体的改变也是“化”的作用,可以体现在景观对人知识的普及、对人思想的教育以及人对物符合意志的改造等,整个过程都体现出景观文化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3.1.4小结高校校园文化作为文化的一大类,其环境特殊,教育作用尤为突出。高校对社会所需人才的育成不仅表现在课堂的传授,还应体现在校园景观中,以结合当地特色与校园文化的方式打造恰当的文化性校园景观,形成师生对校园文化的人化和“化人”、“化物”与“物化”过程,丰富人才的培育方式,最终达成师生[10]郑晓云,文化认同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4-6.[11]郑晓云,文化认同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7522
3高校校园文化与景观设计对校园景观文化的认可达到育人目的,促使高校的教育功能的完善和发展。3.2高校校园文化景观设计3.2.1背景如今,多数高校将精力和资金放在校园环境建设上以突出自身文化的独特性,加之生源的增多由此迎来了我国高校建设的高峰,从2016年国家统计局年鉴中公布的近年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数量来看是逐年上升的(如图3.3),说明普通高等学校的增量可观,景观设计内容庞大,辐射面积广,且参考相应年份在校学生数量变化可见高校的教育压力也日趋增大,这给高校的自身建设提出了挑战。图3.2我国历年高校与在校学生情况注:源自国家统计局2016年年鉴23
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图3.3我国近年高校与在校学生情况关系图注:笔者自绘笔者通过对部分学校进行较为深入的实地考察,发现高校的文化性景观状况良莠不齐。考虑到我国高校建成时间长、设计观念变迁等客观因素,同时在校园景观的设计中,设计者由于自身水平、设计观念以及时间短等诸多原因,没有对高校自身的文化特点和当地特色有一个透彻的了解,普遍存在着景观陈旧、文化性不足、景观功能单一、自身特点不够彰显等问题(如图3.4-3.8)。面临这样一系列问题,需要提出一种能尝试解决这类问题又能塑造出富有自身特色文化性且具有教育功能的高校景观设计路径。图3.4广西大学陈旧的景观注:笔者自摄图3.5师院失修的景观注:笔者自摄24
3高校校园文化与景观设计图3.6成都理工大学陈旧失修的图3.7成都理工大学荒弃的水体景观注:笔者自摄注:笔者自摄图3.8高校中陈旧且与他处雷同的廊架注:笔者自摄图3.9四川师范大学失修景观注:笔者自摄25
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3.2.2高校文化景观应具备育人功能景观是文化的部分,是展示文化的载体,美国文化地理学家索尔(Sauer)曾[12]指出:“文化景观是某一文化群体利用自然景观的产物。”我国高校的景观设计中存在大量盲目模仿国外设计,忽视了高校自身文化和地域特色的内涵,校园景观上千篇一律或者缺乏特点以致华而不实,不能起到景观对人良好的引导作用,忽略了设计文化对人文关怀的考量。文化与设计是不可分割的两个内容,设计作为人主观思想的传达,一方面是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一方面是人对人自己的认知,所以设计其实就是人对物质、精神以及人对环境的思考。设计活动通过人与物的互动和交流将这种思考体现在设计行为中,并通过化物的过程承载人的生活方式,而高校的文化景观就是人对有特色的校园文化的思考,是把高校文化凝练到生活中的痕迹。形式上的元素应用是必然的,但是只有形式上的应用使得景观只有单薄的审美功能,是不足以满足高校这个特定场所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的。高校是教育的最终场所,对人的全方位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不应局限在课堂的教学中,还应在师生的生活中凝聚文化使之具有持续的、非直观的教育作用。体现这种教育作用的载体就是景观,景观是校园环境中承载教育功能的最理想的介质,具有形式丰富和可持续的特点,并且是在潜移默化中完成对人的教育或物化,当然这个教育可以是对人知识的普及、文化的浸染、认同的塑造以及对学习专业的引导等,在课堂教育之外对学生进行辅助性交流和沟通,以补足高校全面培养人才的总体要求。文化景观的育人功能是进行前文提到的物对人的“物化”,但物是人对物的“化物”所产生,故根本是人对人的人化,是相互沟通交流的结果,即“文化即人化”。在这个过程景观对人的育化作用能补充课堂中无法施展的部分,介于我国教育的现状,学生从小学到大学都是以老师授课学生听讲为主要方式获得知识和信息,但长期以这样缺乏交流的方式学习势必会在学生心理中产生疲乏或者抗拒的心理,影响学习的效果,所以社会各界逐渐提出自学、网络教育、互动式学习等尝试提高学习效率的主张,文化景观对人的教育作用不仅可以普及知识、表现文化形态、反映主导价值,更是深植在学生生活中的补充学习方式,时刻对学生产生影响,如有需要对于同处一个环境中的教师亦然。曹晓妍认为:“高校校园文化景观作为高校的一种新的教育方式,营造学校[13]物质文化的基础,进而影响师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笔者也赞同这种观点,即高校景观应在体现校园文化与自身特色的同时具备育人功能。[12]R.J.约翰斯顿,人文地理学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133.[13]曹晓妍,石铁矛,滕凌,试论以人为本的高校校园文化景观设计【J】,沈阳:沈阳建筑大学学报,2010,(04):159-16126
3高校校园文化与景观设计3.2.3高校文化景观设计基本原则为了尝试解决前文提到的我国高校校园景观普遍存在景观陈旧、文化性不足、自身特色不足等系列问题,以及尝试赋予景观育人功能的探索,针对高校特殊的社会职能与教育要求,提出以下六个高校文化景观设计基本原则:(1)安全性原则安全性原则是所有空间设计必须遵循的最基本原则。考虑到高校的主要使用人群均为18周岁以上的成年人,有一定的自身保护和自我控制的能力,所以在这个基础上景观设计的尺度不用特别的谨小慎微,给亲水景观等对儿童有一定危险性的景观提供了空间,但是高校受社会职能的限制,一直都是向社会无条件开放的,所以附近居民是能利用空闲时间进校参观、散步,不乏会有家长带着孩子或者其他自我约束力较弱的人群入校,故在有一定危险性的景观设计上应考虑到高校的社会开放性,以主要用户为主体的同时,也注意对未成年人的保护,设计中考虑一些必要的保护措施。整体空间设计上,以成年人为主要参考,对景观和配套设施的使用人数进行合理的预估,并考虑使用人数与设计体量的合理搭配。同时兼顾当地地理条件,决定是否需要设计特定的场地来躲避相应地质灾害。在植物选择上,可以选择众多有利于学校规划和设计的绿植,如种植有毒素植物还应提示注明,或者定期修剪至不易触摸的高度或者种植在人无法触及的地方。如:夹竹桃、茄科的曼陀罗、大戟科的蓖麻等都是需要特别注意的有毒植物。(2)生态性原则我国正处在高速发展的阶段,环境的破坏、空气的污染、生物的灭绝不绝于耳,人是从自然中走出来建立了现在的钢铁森林,所以从本心上人是更愿意亲近自然的。在规划中应当充分利用高校的自然地形打造校园景观,将生态性考虑到高校景观的设计中是非常有必要的。著名景观设计师斯图亚特·考恩认为:“任何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尽量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的设计形式都叫生态[14]设计。”同时指出生态设计尊重物种多样性,减少对资源的破坏,有助于改善人居环境和维持生态健康。高校作为人类活动密集区中的教育场所,生态性的景观设计符合师生对景观的心理诉求,并且一定程度上遮蔽了城市的喧嚣。生态性的高校景观设计在一定范围内提供了一种类似城市绿肺的功能,让高校的景观有[14]俞孔坚,李迪华,吉庆萍,景观与城市生态设计:概念与原理【J】,中国园林,2001,(06),3-1027
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净化空气、防风固沙、消除有害物的作用。生态性的景观设计通过使用自然原料或环保材料来最大限度的打造一个人性的生态校园。(3)文化与沟通原则高校是以培养人才为主要任务的场所,以成年人为主要使用人群,且使用目的同样是学习,学习不仅是学生对老师的学习,还有对本专业同学的学习甚至是其他专业同学的学习,这种整体的育化性可体现在大学校园的每个角落,设计师应从学校本土汲取优秀有代表性的文化符号加以锤炼,融入到景观的整体与局部中。文化与人的互动方式又以沟通为主,即“物化”与“化物”,同时促进人与人的沟通也是校园景观的重要作用。马库斯在他的书中提到:“评价一校园规划好坏与否的重要标准是看规划方案能否最大限度地激发人们与其他学生、教师、[15]游客、艺术作品、书本及非常规活动的即兴交流。”马库斯提到高校中的交流不仅基于人与人之间,还存在于艺术品和书本等,笔者认为人与景观的交流同样值得注目。故在高校景观的设计中,应当考虑文化性景观与人之间互动以及产生互动的尺度;文化性景观在表达意义较为隐晦时,应提供介绍或者导视牌;对于文化性景观是以知识普及为设置目的的,应提供知识介绍导览;休闲坐椅应尽量设计为方便多人交流的形式;草坪和台阶也应在设计中考虑到适当向人开放以便休憩和学习等。(4)以人为本原则景观的审美和使用主体都是人,所以坚持景观的以人为本原则是毋庸置疑的。曹晓妍提出:“人本设计思想体现在处理三个基本关系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人[16]与校园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高校文化性景观在设计中应充分考虑造景空间之于人的便利性,避免出现不按人流方向设置道路等问题。背离人性的设计只会加深人与景观的矛盾,使文化性景观对人的育化功能的交流沟通大打折扣,如在设置简介牌时应充分考虑高度和易辨识性、在设计公共设施时应充分参考人机工学等。(5)可持续发展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既是满足当前主体的现有需求,同时又兼顾了主体后续发展的潜在需要,高校文化景观设计理应符合这一原则。就景观而言,设计师应考虑[15]克莱尔·库珀·马库斯,卡罗琳·弗朗西斯,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165[16]曹晓妍、石铁矛等,试论以人为本的高校校园文化景观设计【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2010(04):158-16128
3高校校园文化与景观设计到因学校发展时间迁移,学校可能会对景观更新或变更,同时应尽可能的利用原始地貌,不应有较大的变动,以保护本身的生态。在具体的景观设计中也应该注意景观的功能性不宜与原始环境起冲突,如原本没有水体的土地大面积的挖湖堆山、使用侵略性强的外来物种作为绿植等等,避免造成对环境的严重破坏,逆行倒施不利于于高校文化景观的可持续发展。学生在校时间相对固定,在设计高校文化景观的时候要考虑到景观文化的易接受性和成长性,由浅入深的考虑文化景观的内涵深度,这样有助于新生更易从景观中学习,高年级学生又能从中不断的有新的交流,形成文化景观育人功能的可持续性。3.2.4小结在本节中主要对高校文化性景观的现实意义、应用功能以及尝试拟出的设计基本原则进行了简述,试图给前文中提到我国高校的普遍问题一个解决思路,以塑造相对独特的整体文化氛围,并达到育人的目的,对高校的育人方式进行补充。高校文化性景观的设计基本原则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安全性原则、生态性原则、文化与沟通原则、可持续性原则和以人为本原则。这些原则的立意都是为了让文化景观更好的服务于师生、展示自身特色文化。当然受制于自身认识,理应还有未详尽之处,待后续完善。3.3小结本章以文化为切入点,介绍了校园文化的起源、特点以及对人的影响,接着从文化的角度阐释校园文化中文化、人与物三者的相互作用关系,以揭示出校园文化的育化性同时也说明“文化即人化”。紧接着,阐释校园文化的最终目的——育人,以及说明文化认同作为文化育人过程的重要作用。最后针对笔者发现的问题,尝试拟出了具有普遍意义的高校文化性景观设计基本原则,为后面的项目实践提供参考。29
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4四川省内江师范学院张大千美术学院景观规划设计方案4.1项目背景4.1.1项目概况内江师范学院坐落于驰名中外的“大千故里、书画之乡”的内江市,地处四川东南部,沱江中下游,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学校前身为始建于1956年的四川省初中师资训练班,1958年更名为内江师范专科学校,后合并建立内江专科学校,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重建内江师专,2000年经教育部批准省政府同意建立内江师范学院(如图4.1)学校办学经历了诸多磨难,依然团结奋进,形成负重自强的办学精神。图4.1内江师范学院历史沿革注:笔者整理自制内江师范学院位于内江市东兴区,沱江环绕,学校占地1005亩(约67万平方米),校舍34.9万平方米,共十八个二级学院,58个本科专业,涵盖文学、理学、工学、法学、历史学、艺术学等多个学科,面向全国26个省市区招生,在校学生约18000余人,以“明德、博学、笃行、创新”为立身之本并奉为校训。30
4四川省内江师范学院张大千美术学院景观规划设计方案图4.2内江市区域地图注:源自百度地图图4.3内江师范学院卫星图注:源自百度地图张大千美术学院作为内江师范学院十八个二级学院之一,前身为原内江师专美术系和内江教育学院美术专业合并成立的内江师范学院美术系。学院现有学生1600余人,教职工56人,占地面积约2.5万平方米,校舍四栋,建筑面积约1.6万平方米。开设美术学、动画、视觉传达、环艺、产品设计和服装等共计八个本专科专业。31
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图4.4内江师范学院总平面图图4.5内江师范学院功能分区注:笔者自绘注:笔者自绘图4.6张大千美术学院平面图注:笔者自绘32
4四川省内江师范学院张大千美术学院景观规划设计方案4.1.2现有状况分析在对张大千美术学院提出设计理念实施设计之前,笔者对目标现状进行了较为充分的实地考察,并对校园的功能分区、道路状况、景观节点及地形进行相对系统直观的分析。图4.7张大千美术学院经济技术指标注:笔者自绘张大千美术学院总体面积约22000余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6000余平方米,建筑密度约为27.8%,绿地率46%。功能分区主要包括:教学区、办公区、休憩区三个区域。功能分区的整体上展现出两轴三区的景观格局,相对较为合理。休憩区主要因学校道路分割而相对零散,以草坪和中大型乔木为主。休憩区有一定数量的坐椅但较为陈旧且缺乏维护,整个休憩区有两个休闲长廊,分别位于学院的西部和东部,西部长廊因为靠近学院西部入口和教学楼,所以师生使用率较高;东部休憩长廊,因为地处学院深处,所以使用率较低。美术楼前的休憩区也荒废多年,杂草丛生。张大千美术学院是内江师范学院唯一一个有专门独栋教学楼和办公楼的学院,共三栋教学楼:美术楼、红楼、中文楼(美术学院与中文学院合用,但大部分教室划归美术学院设计专业和油画专业使用,所以作为美术学院的一部分)。其中美术楼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修建的建筑,由于整个学院位于一座小丘之上,所以美术楼为前路后崖,采光受到影响。红楼的修建年代不详,是美术学院国画专业的主要教学楼,整体古朴、素雅幽静。中文楼具体修建时间不详,但楼前的空地被当作停车场和学生活动用场地。办公楼地处学院东面,四周绿树环绕,门前设置了一座张大千的半身像,整体氛围颇有年代感。办公楼整体中轴对称与红楼的设计相似,可能是同时期修建,有苏式建筑的味道,从学校基建处查证无33
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果,笔者认为应该属于20世纪中期我国建筑受前苏联影响,本土自行设计建造的产物。办公楼前未标出部分现为一块空地,闲置已久,暂被作为停车场使用。图4.8张大千美术学院功能分区图注:笔者自绘图4.9西部长廊注:笔者自摄图4.10东部长廊注:笔者自摄图4.11美术楼及草坪注:源自学院官网图4.12红楼注:笔者自摄34
4四川省内江师范学院张大千美术学院景观规划设计方案图4.13办公楼注:笔者自摄图4.14办公楼前空地注:笔者自摄对张大千美术学院而言,目前的道路设置是比较便利的,但是道路分级不够充分,三级道路设置不足。校园一级道路(如图4.15深色部分为主要道路)将学院前景和教学区做了一个分割,使三角形的前景草坪独立出来。校园二级道路(如图4.15浅色为次要道路)将学院中部与后部做了分割,一级道路与二级道路的交叉使用让张大千在美术学院在有一定坡度的地形上变得交通便利,整体上形成一纵三横的交通格局。学院一级道路(主要行车道)宽度约4米-6米,二级道路(次要行人道)宽度约0.5米-1.5米,后面可以考虑增设三级道路丰富交通层次。图4.15张大千美术学院道路分析图注:笔者自绘35
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图4.16张大千美术学院西入口的长石梯图4.17美术楼前使用率低的道路注:笔者自摄注:笔者自摄学院的景观节点大小共八个(如图4.18),在功能分区中简要介绍了东西两处长廊,西处休憩长廊对红楼前的景观平台形成半包围形态,长廊中有一座六角形石亭,名为爱莲亭。红楼前景观平台中设置一座莲池(如图4.20),立假山于池中并植有荷花,整体陈旧,水池为死水,疏于打理而浑浊不堪,荷花的长势也不太好。爱莲亭的下放还有一座较小的四角亭,未名,处于红楼地形与道路高差的中段。往东是美术楼前的大草坪(如图4.21),作为张大千美术学院整体景观的前景,草坪中种有一棵景观树,设有五处公共坐椅和一些健身设施。同样疏于维护,有两处坐椅被植被环绕无路前往。这块区域作为美术学院的前景,直接迎接从东区校门进校的人群,从礼仪和审美功能上都是不足以满足学院需要的。大草坪与美术楼前的休憩区有一路之隔,这块休憩区虽设置在路边,但美术楼前的这条路主要用于停车,行走的学生不多所以使用率不高且缺乏维护植被越来越茂密(如图4.22)。再往西是美术楼后、中文楼前的地块,这是一片种有樟树、松树、侧柏等高达乔木的草坪,放置有往届学生有色的装置艺术作品,但设有围栏整体景观与人的互动交流不足。再往东是办公楼前的两块草坪,种柏树,门口设置了张大千先生的半身像和教师雕塑作品。继续往东是东部休憩长廊,由于设计陈旧人流少缺乏维护基本无人使用,校内住户还在长廊石柱间拉起铁丝晾晒衣物(如图4.23)36
4四川省内江师范学院张大千美术学院景观规划设计方案图4.18张大千美术学院景观节点分析图注:笔者自绘图4.19红楼前的景观平台(西部休憩长廊、爱莲亭、莲池)注:笔者自摄37
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图4.20莲池注:笔者自摄图4.21大草坪注:笔者自摄图4.22美术楼前的休憩区注:笔者自摄图4.23东部长廊晾晒的衣物注:笔者自摄张大千美术学院坐落于内江师院东区一座小丘上,地势从北到南由高到低,笔者把学院分为两个地块,一块是相对平坦的第一阶梯:三角形前院草坪、美术楼及东部停车场;一块是以红楼、中文楼、办公楼为主的第二级阶梯。两块区域以水泥制边坡为分界,从学校基建处了解到美术学院以东入口为基点,高差大约16米。(如图4.24)图4.24美术学院地形示意图注:笔者自绘38
4四川省内江师范学院张大千美术学院景观规划设计方案4.1.3问卷分析为了更直观的反映出美术学院现有的环境问题,同时更清楚的了解学院师生对校园景观的需求,故在前期实地考察期间,对张大千美术学院120名在校学生和10名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120名学生样本中,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学生各30名,美术学专业86人,设计专业34人,由于专业的不同,在对校园景观的需求或审美中可能存在不同的观点或视角,不过这正是设计中需要吸纳和参考的,故学生样本不做专业区分。10名教师样本中辅导员3名、国画教师2名、油画教师1名、设计教师3名、史论教师1名。笔者根据受访者对校园环境感受、校园艺术氛围等共计五个问题进行了调查访问(问卷内容详见附录)。在调查受众中,教师与学生对校园环境的主观感受基本相似,认为张大千美术学院整体环境差强人意占到多数,分别为50%与59%(如图4.25),在不考虑主观恶意和特殊情况的前提下,是可以知道多数受访者认为美术学院的整体环境是有待提升的,其原因可能是张大千美术学院的建校年代久远景观更新不足,造成校园景观现状不足以满足当代师生的审美体验所致。图4.25景观感受统计图注:笔者自绘后续调查以张大千美术学院景观氛围为主要引导,学生样本中有51人(40%)认为其具有艺术学院的氛围,而教师样本中有6人(60%)认为没有(如图4.26),造成这样差异性结果的原因是学生在校园环境中身处时间不长导致体验不同,这为后面的实际设计提供了一个设计因素的参考,即设计以吸引人驻留的景观环境。在针对受访者与张大千美术学院认可度方面的调查中,有70名(58%)的学生和4名教师(40%)对张大千美术学院形成了基本的认同(如图4.27),具备认同感,另有42名学生(35%)和4名教师(40%)尚未表明针对张大千美术学院的认可态39
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度,排除心理认同障碍或者其他特殊情况,反映出张大千美术学院在文化营造和认同培养上还有待提高和改善。图4.26氛围感受统计图注:笔者自绘图4.27认同感受统计图注:笔者自绘就张大千美术学院是否具有张大千先生相关特色的问卷中,54名(45%)学生样本与9名(90%)教师样本认为不具有张大千先生特色,39名(33%)学生表示不知道(如图4.28),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景观建设在前,学院更名在后,景观更新未及时,相关领导也未有相应的建设决策,以及学生对张大千先生的相关知识或艺术造诣不了解等因素。40
4四川省内江师范学院张大千美术学院景观规划设计方案图4.28是否张大千元素的受众统计图注:笔者自绘调查中的最后一项是受访者对张大千美术学院现有景观的意见,120名学生样本和10名教师样本中57名(47%)学生和9名(90%)教师对张大千美术学院的景观提出了改造建议(如图4.29),反馈建议中以增加张大千先生主题的景观和更新陈旧景观的诉求居多;再者,有32名(27%)学生对张大千美术学院的景观没有意见(明确写明没有意见);有14名(12%)学生和1名(10%)教师认为学院应该对教学用具进行提高,反映出张大千美术学院的教辅设施或景观中的教学功能欠缺;有12名(10%)学生认为应当增加一定的运动设施或区域;另有5名(4%)的学生样本此项调查无效。41
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图4.29受访者愿景统计图注:笔者自绘以上对张大千美术学院在校师生的问卷调查中,大致能够总结出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张大千美术学院的校园景观整体有待提升,师生对现有景观持改善态度;二是张大千美术学院校园景观可能不够吸引,学生在校园环境中停留的时间不长或者景观不利于学生利用;三是师生对张大千美术学院的校园文化整体认可效果理想,但仍然有相当部分的师生未表明对张大千美术学院的认可,原因是学院整体文化营造和认同培养上的不足;四是张大千美术学院的景观设置中缺乏张大千先生的相关文化特点。总结以上几点问题,将在实际改造过程中尝试解决,促进改造后的张大千美42
4四川省内江师范学院张大千美术学院景观规划设计方案术学院景观符合广大师生的诉求并能更好的实现其教学和使用功能及审美功能的统一。4.2张大千美术学院景观设计理念内江师范学院是川东南片区省属本科师范院校,具有较强的地域影响力,也是地域经济发展的基础驱动力,同时也是内江市唯一一所省属高校,其二级学院张大千美术学院就应具有符合学院气质的景观环境,以及对学院教学起到辅助功能的优秀校园景观设计理念。经过对内江师范学院张大千美术学院的实地考察,及对相关文献的总结思考,拟定设计方向后,本项目的景观设计的着力点将放在“文化性、生态性、交流性”三个主要方面。4.2.1独特文化性内江师范学院作为地域性省属高校,肩负着地域发展的人才培养重任,校园的文化就更应该形成自身氛围并有具体特点。张大千美术学院作为二级学院有着先天的文化优势,抓住张大千这个文化符号着手打造具有文化指向性的案例,是本项目设计理念的中心思想。张大千在旅居巴西的时候,购得一片土地并重金将其建设成自己海外的川西庭院,名为八德园,参考八德园相关特点可以运用在张大千美术学院的改造设计中,并拟定“知书画意,格物致知”为其校园文化的内容。在突出文化特点的同时,景观作为文化载体,赋予景观教育作用,并增加师生对校园文化的接受与认可,最终形成文化育人的良好校园整体氛围。4.2.2生态性校园环境的生态设计是当代公共环境设计的主要趋势,同时生态性的校园景观设计不仅美化校园环境,促使师生身心愉悦还对校园景观的可持续性起到关键作用。在环境压力日益增大的现实中,通过使用环保材料和贴近自然的景观设计手法,来传达学校主体对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视,可达到教育的作用。景观规划设计上尽可能利用原有自然地形或本土植被,使人身处其中得以亲近自然、赏心悦目。4.2.3交流性高校是培养人的场所,主要作用就是提供学习的环境,高校的学习是学生间、师生间以及与他人甚至与艺术品、书籍等之间的充分交流与沟通,当整体校园环境能够激发人的好奇心、探知欲,促进人与人之间随意交流沟通时,才能营造出具有广泛教育意义的校园氛围。在本项目的设计中,将尝试在有限的美术学院范围内纳入张大千研究中心和大千画廊,以保证师生能在适合的范围内得到与艺术品和知识的充分互动。同时,还将考虑提高张大千美术学院的空间使用率,满足部分学生活动的需求,并增加休憩空间、运动空间,便于师生在环境中的驻留与43
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休憩创造沟通交流的机会。设置具有张大千先生文化形态的小品,使师生能在校园环境中形成互动,激发好奇心,增进知识面。4.3设计内容4.3.1总平面图经过实地考察分析,张大千美术学院地处以低矮丘陵为主的内江市,有一定的地形高差,整体的建筑格局、功能分区因地形受限均已定型,故在设计改造中保留了张大千美术学院的整体布局并对内在部分进行了逐一优化。从东区校门入校后,便进入张大千美术学院的范围,学院入口经过优化处理后,视觉上相对改造前显得更加宽广,前院主轴与主教学楼美术楼形成恰当的中轴对称关系,营造出高校的肃穆感。改造中将美术楼前一条利用率低且时常被占道停车的道路移除,替换为仅供行人通行的景观步道,在保证师生便利的同时也联通了相邻两个区域,增加了前院面积并形成了更好的景观空间。夕佳亭与莲花山飞瀑通过跌水和溪流的方式同荷塘秋晚联系在一起,形成幽美的水体景观,克服了改造前学院水体陈旧乏味的缺点。前院的整体设计形成了一个以自然幽静为主要基调的户外空间,让师生身处其中得以身心愉悦,同时也为美术楼的教学活动创造了绿障。在地形第二级阶梯中,将中文楼与办公楼前本来分离的绿地相整合,形成连贯通透的长形空间——长松径,并成为第二级阶梯的景观轴线。设计中重新规划了停车场的位置,使车辆集中在张大千美术学院远离教学区的右侧,并移除了原来占道停车的设施,实现人车分离。为了整合张大千美术学院的教学资源、促进师生与资源的积极交流,故在办公楼前的一块空地规划出一个区域,用来建设一栋集张大千研究中心与大千画廊于一体的建筑,建筑意向为底层架空,不仅实现了两个场所的使用功能还为第二级阶梯的师生提供了户外空间——天圆地方,增加了空间利用率。利用第一、二级阶梯的坡地,设置了一处以台阶为主体的户外休憩平台,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同时考虑到张大千美术学院距离运动场较远,同时前文调查中学生对运动设施有所需求,故依附于主要道路设计了一条贯穿东西联通前后的慢跑道,全长约1200米,既满足了受众期望又丰富了空间的功能性。(如图4.30)44
4四川省内江师范学院张大千美术学院景观规划设计方案图4.30总平图注:笔者自绘45
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4.3.2功能分区张大千美术学院的功能分区沿用优化前的两轴三区为核心而设计。原功能分区的整体格局在其坡地地形上设置较为合理,其中两轴分别是南北轴、西东轴。南北轴为南北走向贯穿学院入口、荷塘秋晚、美术楼、中文楼;西东轴为由西向东走向,贯穿夕佳亭、红楼、长松径、办公楼、天圆地方。两轴将整个学院连通起来,形成完整的互通网络。三区是指教学区、办公区、休憩区,其中办公区、教学区为固定区域,改造中增加了休憩区的面积与分布,使休憩区形成紧靠教学区、办公区的布局,让师生身处学院任意位置都能轻松进入休憩区小坐。休憩区包含留芳园、荷塘晚秋、潮音步、藕香桥、莲花山飞瀑、夕佳亭、听书步、大观花园、长松径、天圆地方等文化景观节点。基于张大千先生元素打造的文化景观配合恰当的解说,不仅美化了校园,还能增加师生对张大千先生的了解,扩宽知识面。张大千美术学院文化景观以突出其文化为特点,形成特定内涵的校园环境,渲染“知书画意,格物致知”为引导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师生在与校园景观的互动中形成对文化的认可,并达到教育目的。(如图4.31)图4.31功能分区图注:笔者自绘46
4四川省内江师范学院张大千美术学院景观规划设计方案4.3.3交通分析整体上张大千美术学院的道路受地形限制,以及考虑到施工的难度,规划设计中没有对道路做大的调整,仅取消了美术楼前利用率低、占道停车严重的机动车道替换为步道,以及增加了三级景观道设置。步道贯穿前院景观空间,连接美术楼与右侧机动车主道,和第二级阶梯主道形成“三角交叉”交通布局(如图4.32),使每个区域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在张大千美术学院的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学区的学生上下课通道时常有机动车占道停车,一定程度上对师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了影响和隐患。出于便利和安全的考虑以及保障教学环境的安静,将机动车停车场集中到项目区域的右侧,第二级阶梯主道进入教学区的路口设置生态路障,实现人车分离。来校机动车首先可以停在美术楼旁的第一停车场,经由天圆地方到达办公楼或经美术楼到达中文楼和红楼。同时也考虑到张大千美术学院部分领导和工作人员已经习惯将机动车停放在办公楼门口,学校工作也可能会涉及迎接来宾和方便腿脚不便的人进入第二级阶梯区域,所以在办公楼东侧规划了一个相对较小的停车场。在往后的学院教学活动中,可能会有腿脚不方便的访客或师生,所以每栋建筑均设有宽1.2米,参考国家无障碍设计规范的坡度1:10无障碍缓坡,展现出校园的人文关怀。图4.32交通分析图注:笔者自绘47
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4.3.4景观分析在张大千美术学院的入口处,荷塘晚秋以及前部开阔区域起到了学院礼仪性迎宾景观的作用,置于池塘中大型置石上刻有张大千字体的“张大千美术学院”,置石底部设计有出水口形成流水的效果,增加景观层次和丰富性的同时也为池塘水体进行增氧,为学院后期放养景观鱼提供了条件。荷塘晚秋种植荷花,荷花与置石流水交相辉映,烘托出张大千美术学院弘扬传统文化韵味。图4.33景观节点分析图注:笔者自绘图4.34张大千美术学院鸟瞰图注:笔者自绘48
4四川省内江师范学院张大千美术学院景观规划设计方案进入留芳园,保留了张大千美术学院早年植下的景观树,并对广场进行了重新铺装并设置了可休憩树围。留芳园以张大千《五色荷花图》的荷花形态为参考(如图4.35),以广场为花心,设计了簇拥于花心的石质荷花瓣形小品,使广场的整体形态看似栩栩如生的荷花,孕载了荷花高洁之气度。花瓣同时也是承载知识和文化的载体,其内侧作为知识普及栏向师生介绍张大千先生的相关知识或学院历史等科普文化内容(如图4.36-4.37)。图4.35荷花形态灵感注:笔者自绘图4.36景观剖面图A1注:笔者自绘49
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图4.37留芳园效果图注:笔者自绘潮音步是前院景观直线步道与水体交汇处的汀步部分,用亲水的间隔石台代替连接步道,拉近了人与水体的距离也增加了景观趣味。汀步考虑到人体工学间距控制在35厘米,使人在行走中不会有“捉襟见肘”之感。红楼前美术楼西侧的是听书步,采用较为传统的中式长廊造型,以“7”字型为主要布局,一端是休憩处,一端连接于前院步道。听书步为学院师生提供了更加集中、更加惬意的休憩场所,身处其中能将前院大部分景观收入眼帘(如图4.38-4.39)。听书步中设计了一尊张大千先生的1:1塑像,取材于张大千旅居台湾时所留照片(如图4.40),其形象不仅展现出对美术学院的莘莘学子的热情迎接,也象征着对美术学院人才辈出的欣慰。长廊的大容量能积极的促进人与人之间、人与书之间的互动交流,其中的人文性雕塑也能展现美术学院“知书画意、格物致知”的校园文化氛围,促使师生去了解知识承载未来。图4.38景观剖面图A2注:笔者自绘50
4四川省内江师范学院张大千美术学院景观规划设计方案图4.39听书步效果图注:笔者自绘图4.40张大千坐像意向图注:源自网络在张大千美术学院前景的景观设计中,引入了一个较为新颖的水体设计——莲花山飞瀑。莲花山飞瀑是一套增氧跌水系统,通过利用高差使水流从高处汇入低处,每一层导水槽都采用了荷花花瓣的造型,取材于张大千所绘的荷花形态(如图4.41)。跌水系统的考虑不仅是为了增氧和美观,更主要的是可以有效的消化前院西部区域的地形高差并使水体流速放缓,放在张大千美术学院再合适不过。同时莲花山飞瀑流经此处时采用荷叶的形态作为接引水槽,巧妙的连接上莲花山飞瀑并形成雅致的微型瀑布。莲花山飞瀑的上游夕佳亭,是整个前院水体系统的起点,夕佳亭采用传统的六角亭的结构底部以置石为地基并高出地面,置石缝隙间的出水口为这个水体系统供水,形成夕佳亭、莲花山飞瀑、潮音步、荷塘晚秋的水体循环。51
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图4.41莲花山飞瀑形态示意图注:笔者自绘图4.42莲花山飞瀑效果图注:笔者自绘登高台是美术楼前原本一处疏于维护的幽闭休息花园,因为长期鲜有人用且植物丛生易于藏人,带来一定安全隐患。规划设计中取消了这一休息花园,利用填土的方式与美术楼的水泥地基连通,成为一出竖向高差明显的观景平台。填土的坡地正好处在前院入口景观轴上,并种植景观植物形成篆体的“大千”字样。坡地的背后和两侧是紧邻美术楼一楼的休憩处。登高台实现了美化环境丰富层次的作用,同时给师生提供了上下课之余便利的交流场所,使师生能够在静谧的环52
4四川省内江师范学院张大千美术学院景观规划设计方案境中能够促膝长谈。在第二级阶梯中,大观花园是整个景观轴的起点。规划设计中移除了原来的大面积水泥铺装的场地,采用绿地与步道混铺的设计,绿地组成一个篆体的“大”字,体现出大千世界艺海畅游的育人精神,也体现出大象无形、大美四方之内涵。该区域原来是被不少教职工作为停车场使用,也被作为学生活动用地,活动排练、集合均在此处,故改造后需要专门规划一块用地来满足学生活动的需要,在大观花园旁重新设计了一块300余平米的学生活动广场,设置有相应的公共设施,方便班级规模50余人的学生活动开展(如图4.43)。图4.43学生活动空间效果图注:笔者自绘53
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图4.44大观花园效果图注:笔者自绘中文楼与办公楼之间的绿地为长松径,是将原来中文楼、办公楼各自绿地连接而得来的长形区域。长松径源于张大千先生在巴西因思念故乡而建的八德园,以景观绿道的形式将中文楼与办公楼连接起来,以白皮松、落叶松为主要植物并置有奇石形成独特的环境空间,以营造张大千八德园的独特氛围。(如图4.46)图4.45八德园中长松径注:源自张大千研究中心54
4四川省内江师范学院张大千美术学院景观规划设计方案图4.46长松径效果图注:笔者自绘考虑到张大千研究中心与大千画廊在学院教学活动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同时是促进学习交流的重要途径,所以在规划中将张大千研究中心与大千画廊集中到了办公楼前坡下的空地,从而为增加架空层的屋顶花园创造了可能。受到香港大学对空间利用的启发,天圆地方屋顶花园由此而生。张大千先生与道家关系密切,“天人合一”的道家思想也在其艺术作品中有所展现。道家认为“天圆”则心性圆融通达,“地方”则命事规整严谨,这与张大千先生相切合,天圆地方由此而得名。景观上,天圆地方是作为休憩花园来使用,采用凸起的圆形土丘表达天圆的含义,与方形的屋顶平台形成天圆地方的整体格局。土丘的设计即切合了天圆地方的含义也增加了景观层次,传达出张大千先生与道家对万物思考的深邃眼光也展现出“格物致知”的校园文化内涵(如图4.47-4.48)。依托天圆地方以及地形坡度,还设置了一处阶梯状的沟通交流场地,可坐可行、可观可赏,供师生静享文化的熏陶。(如图4.49)图4.47景观剖面图A3注:笔者自绘55
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图4.48天圆地方效果图注:笔者自绘图4.49阶梯交流区效果图注:笔者自绘张大千美术学院的景观规划设计中,绿地均不采用路侧石的方式来阻隔行人,而是直接与人行道相接来创造一种亲人的景观绿地,同时师生在绿地中可以坐卧、看书、交流、写生等,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而不是被拒于景观之外。只保留了部分处于安全考虑的护栏设计,如荷塘晚秋、第二级阶梯的边坡以及天圆地方。八德园是张大千先生旅居巴西时,因思念故乡而造的庭院,对张大千美术学院的景观规划设计是不可多得的素材参考,张大千先生酷爱奇石(如图4.51),在规划设计中也还原了张大千先生的这一喜好,在多处景观节点设置有景观石并且部分景观命名也参考了八德园,荷塘晚秋、夕佳亭、长松径、潮音步均是张大千对八56
4四川省内江师范学院张大千美术学院景观规划设计方案德园景观的命名。莲花山飞瀑则是取意于张大千先生的同名画作。图4.50四川美术学院石景图4.51八德园中的奇石注:源自网络注:源自张大千研究中心4.3.5公共设施意向张大千美术学院的公共设施主要集中于导视系统及休憩设施。遍布学院的公共座椅为师生提供了随时可休息交流的条件,导视系统设置与道路节点信息,方便师生获取方位信息。值得一提的是,在每一个有独特含义的景观旁都会设置一个标识,专门介绍背景的由来或者相关知识,让师生在受景观熏陶的同时,开拓增进自己的眼界和学识。(如图4.52)图4.52公共设施意向图注:笔者自绘57
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4.3.6铺装分析在张大千美术学院的景观规划设计中,铺装着重迎合自然和符合传统文化特色的基调而设置,采用天然的石板和青石砖作为主要材质,以石板与绿地结合的方式涵盖学院的整体,一是拉近了人与景观的距离促进了人与景观的互动,二是增加了景观的细节。要注意的是,第二级阶梯道路考虑到消防安全的需要,采用了水泥铺装,不过可根据需要选用相宜的水泥砖或者强度较高的其他材料。(如图4.53)图4.53铺装分析注:笔者自绘58
4四川省内江师范学院张大千美术学院景观规划设计方案4.3.7植物配置植物的运用对张大千美术学院的景观规划设计也尤为重要,参考了张大千先生在八德园中的植物特点,遵循景观的生态性和可持续性原则,选用20余种植物配合原生树种,营造八德园的整体气质。张大千的八德园中植有:海棠、蟠龙松(白皮松)、卧龙松(黄山松)、白兰、柿树等植物(如图4.54),介于地理和生态因素卧龙松等特殊环境需求的植物不宜使用,所以在配合景观整体设计中选用更适宜四川地区环境且形态、文化更贴近规划设计的植物种植。前院空间中多选用立体种植的方式将乔灌草结合起来,形成静谧雅致的环境空间。尤其选用银杏为行道树、柿树为前院主要景观树种。唐段成式的《酉阳杂俎》提到:“柿有七德,一长寿、二多阳、三无巢、四无虫、无霜叶可玩、六嘉实、七落叶肥大可临书。”张大千先生认为柿还能治病,乃有八德所以其庭院命为八德园,由此可见张大千先生对柿的独特的喜爱。张大千美术学院的植物配置中采用柿树作为主要树种是具有独特文化内涵的,同时也是对张大千先生的致敬。美术楼边坡与红楼的小面积区域也进行了适当处理,长松径选用落叶松密植,天圆地方则选用西府海棠、鸡爪槭、竹、腊梅等小乔木和灌木作为主要植株。整体体现出张大千先生八德园的植物特点,为张大千美术学院的景观规划起到了画龙点睛之作用。(如图4.55)图4.54八德园植物注:源自张大千研究中心59
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图4.55植物配置注:笔者自绘60
4四川省内江师范学院张大千美术学院景观规划设计方案4.4设计实践小结张大千美术学院的景观规划设计中,基本展现了文中理论部分文化性高校景观的设计原则,也做到了文化与物的结合,并能产生育人的作用,同时也满足了张大千美术学院校园环境有待更新的需要,为其他高校的校园景观中出现的乏味、功能单一、雷同等问题进行了解决方法、未来发展等方面的实践。总体来说,该设计将高校的文化景观设计落实到了实际案例中,基本可以代表本次研究的实际成果。61
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5结语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理论与实践大力发展之际,高校对文化的塑立与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设计者应该发现高校和所处地区的文化特点,立足于高校的实际情况和本土文化特色进行景观设计,并考虑景观应具备实际教育功能。故针对校园文化缺乏或文化较为空泛乏力的高校总结出景观规划的几点设计思路:1、高校的发展离不开学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一个向心力强、综合实力突出的高校其校园文化必然是优秀的。高校校园文化的先进性决定了学校的未来发展,建立符合自身实际状况、“接地气”的文化景观,才能起到为学校发展抛砖引路的作用。2、高校校园文化景观不能脱离学校的职能,应当着力打造具有文化内涵且有实际教育功能校园景观,起到丰富学校教学方式的作用。3、以高校的育人功能出发,注意营造适合广大师生充分交流的高校环境,激发学生的多元发展和求知探索。4、注重校园的生态性建设,从自然、环保的角度考虑整体校园的规划和设计,不仅是对自然的尊重同时也是对“生态”这个内容的充分传达。本文以相关理论为基础,通过对内江师院张大千美术学院的实际规划设计,探讨高校校园文化景观的设计方法与表现特色,基本展现了目标项目与张大千文化元素的结合,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内容。但在课题的研究中,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一是境内外高校相对成熟的案例较多,应对其充分考察,但受限于实际情况无法完整实施,故在实地调查方面参考内容不够全面。二是本人从实际状况中提出了内江师范学院张大千美术学院的景观规划设计,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操作性,但从整体校园环境改造中看,部分景观细节没能充分表现,且项目的实际落实并非笔者单方面决定。所以,在结论中应该重点关注设计思路和内容是否有一定的创新性、参考性和可行性。综上所述,希望本文对今后高校校园文化景观的设计与发展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能引发社会和广大高校对高校文化景观的深刻思考,以推动高校文化景观的进步和革新。62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1]克莱尔·库珀·马库斯,卡罗琳·弗朗西斯,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2]QiuY.StudyonSISOverallPlanningofCharacteristicSchoolCultureinChina[J].CanadianSocialScience.CSCanada,Inc.,2015(11)[3]韩路,四库全书荟要第五卷[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8[4]孙美堂,文化价值论[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5]郑晓云,文化认同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6]孙庆珠,高校校园文化概论[M],山东: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7]国家统计局2016年年鉴[8]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2001[9]孟光全,罗宗良.张大千与八德园[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3,28(03),30-34.[10]李静.浅谈景观设计中的文化性[J].中国园艺文摘,2010,26(07),115-116.[11]胡钰洋,赵一.浅析景观设计中的文化性[J].工业设计,2017(04),135.[12]王少安.大学环境文化及其育人功能[J].中国大学教学,2008(12),11-13.[13]伊恩·轮诺克斯·麦克哈格,设计结合自然[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8[14]诺曼·K.布朗,风景园林设计要素[M],北京:北京科技大学出版社,2015[15]巴里·W·斯塔克,约翰·O·西蒙兹,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1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2012[17]怀特,文化科学·人和文明的研究[M],曹锦清等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18]刘献君,论文化育人[M],高等教育研究,2003(02),32.[19]俞孔坚,李迪华,吉庆萍,景观与城市生态设计:概念与原理[M],中国园林,2001(06),3-10[20]曹晓妍,石铁矛,滕凌,试论以人为本的高校校园文化景观设计[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2010(04),159-161[21]康敏,重庆市高校校园文化景观设计研究[D],西南大学,2010[22]王鹏,张大千泼墨泼彩绘画的古典美学特质[J],文化艺术研究,2010(01),200-205[23]R·J约翰斯顿,人文地理学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133[24]白菡,大学校园景观探求[D],北京林业大学,2004[25]沈婷,大学文化的育人功能与实践启示[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2016(06),93-100[26]王义辉,国内外校园景观设计的比较与研究[D],天津科技大学,201063
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7]朱绚绚,大学校园景观的整体设计-校园景观中的外部空间设计[D],重庆大学,2009[28]常艳芳,王可刚,美国现代大学精神及其对中国大学的影响[J],外国教育研究,2009(12):45-49[29]闻觅真,文化艺术在高校景观设计中的应用[J],美术大观,2008(08):151[30]计成,园冶·园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31]克劳迪奥·杰默克,场所与设计[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32]芦原义信,尹培桐译,外部空间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33]陶郅,陈子坚,郭嘉,创造生态型的大学校园[J],中国园林,2002(03):8-9.[34]扬·盖尔,交往与空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35]周建峰,校园入口空间的塑造[J],建筑学报,2004(05):56.[36]RonBleed,AHybridCampusFortheNewMillennium[J],EducateReview,2001(1/2):19-20.64
致谢致谢时光荏苒,思绪万千,论文完成时已是研究生学习生活即将结束的时间,三年的学习生活中,深受四川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老师同学的照拂。感谢我的导师对我专业和人格上的培养,也由衷的感激她对我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关心,正是因为导师的点拨,才使我思想上更加成熟、做事中更加谨慎。感谢我的辅导员对我学习生活上的处处关怀,正是因为与辅导员的沟通交流才了解到自己真正所追求的人生目标,使我为之努力。感谢我的本科母校对我毕业设计的大力支持。正是母校基建处与学院老师的鼓励和支撑,使我满怀对母校的感激之心和四年学习生活积淀的情怀顺利完成了毕业设计的相关工作。还要感谢我的同学,与他们朝夕相处的三年中总是能在互相沟通和嬉闹中绽放出新的思维,时常回忆起那些本来不曾在意的一瞬最后却成为思考问题的关键。也谢谢自己无论情况如何变化都始终坚持不放弃,是自己鼓励自己走完这来之不易时光岁月。不忘初心方得始终。65
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附录一:调查问卷内容致谢感谢您使用宝贵的几分钟填写本次问卷,本次问卷的目的是针对张大千美术学院范围内的景观设计进行一次受众调查,旨在从实际使用人的角度暴露出其问题,方便笔者日后的硕士论文撰写并提供积极的设计思路,也方便学校日后根据实际情况做相应景观调整,故在此由衷的感谢您对本问卷的认真填写所付出宝贵时间。笔者四川师范大学1.您的年级()A.2016级B.2015级C.2014级D.2013级2.您的专业()A.美术学B.设计类(非环艺方向)C.设计类(环境设计)D.非艺术类3.您对目前张大千美术学院的校园环境感受如何()A.很失望,过于陈旧没有达到高校校园环境的水品,缺乏特色。B.还行,有点陈旧基本达到高校校园环境的水品,有一定艺术特色。C.还不错,基本设计新颖,达到了高校校园环境水品,突出的艺术学院特色。D.非常满意,各种高端大气上档次。4.您是否感觉到张大千美术学院有艺术学院的氛围()A.有,很充分!B.不知道C.没有,有过吗?5.您是否会对自己身为张大千美术学院的一员而引以为荣()A.那当然B.不知道C.我是拒绝的6.您对目前的张大千美术学院的环境设计有什么建议或者如果学校要进行改造您会建议怎么做。66
附录附录二:图表出处序号名称出处图2.2国子监和孔庙http://www.chinakongmiao.org/flash/flash2/modules/2/2.html图2.3巴黎美术学院http://www.galeriecinquini.com/%E8%89%BA%E6%9C%AF%E5%AE%B6%E7%94%9F%E5%B9%B3/%E4%B9%94%E6%B2%BB%C2%B7%E7%BD%97%E7%BA%B3图2.4哈佛大学http://roll.sohu.com/20160831/n466938809.shtml图2.10北京大学平面图https://maps.pku.edu.cn/图2.18广西大学平面图http://www.gxu.edu.cn/Category_135/Index.aspx图2.26四川美术学院小http://www.mafengwo.cn/i/3242962.html?stati品c_url=true图2.27中国美术学院https://zixun.youjuke.com/article/10829-all.html图3.2我国历年高校与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2016/inde在校学生情况xch.htm图3.3我国近年高校与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2016/inde在校学生情况关xch.htm系图图4.11美术楼及草坪http://zdq.njtc.edu.cn/classes/xyjj.html图4.39张大千坐像意向http://editorarecurso.org/2013/10/25/%E5%BC图%B5%E5%A4%A7%E5%8D%83/?lang=zh-hant图4.50四川美术学院石http://www.mafengwo.cn/i/3242962.html?stati景c_url=true67
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学术成果参与项目:2017年3月参与四川师范大学校级实验项目“展示空间设计中特色景观的营造研究”,项目编号为:KFSY2015-84,第三参与人。发表论文:1、论文《北京大学基于校园文化建设的校园环境艺术浅析》,发表于《艺术品鉴》,2017,第3期,476页。2、论文《中小学美术教育中情感教学模式的浅析》,发表于《明日风尚》,2017,第8期(下),190页。68'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新农村规划景观规划设计方法探究
- 景观规划设计合同模板
- 园林景观规划设计探讨
- 现代城市滨水空间景观规划设计分析与探讨
- 景观规划设计笔记(刘滨谊第三版)
- 景观规划设计复习
- 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十二大步骤详细解读
- 学校园林景观规划设计说明
- 园林景观规划设计计费指导意见
- [园林学]惠州东江花园居住小区景观规划设计
- 哈尔滨和平路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 关于城市滨河区景观规划设计 ———以南京高淳区石固河景观概念规划设计为例
- 都市观光农业园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 试述地域文化在旅游景观规划设计中的传承与运用
- 住宅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自然回归初探
- 探索基于乡土文化的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方法初探
- 简谈对我国未来高速公路服务区景观规划设计的新思考
- 关于住宅小区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