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4.50 KB
  • 12页

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规划设计的探索研究

  • 1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  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规划设计的探索研究(上海市园林工程有限公司,上海虹口200083)摘要:湿地是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的主要地表景观和生境之一,和海洋、森林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城市湿地公园作为一种特殊的城市公园类型,具有以湿地生态为主的生态特殊性和以湿地景观为主的景观特殊性。本文以鹰潭市西湖湿地公园景观设计为例进行调查研究,通过对鹰潭市现状、发展进行考察,结合当地特色对湿地公园景观设计,从建设条件、定位、原则、理念等方面进行探索研究,以保证设计方案的合理性与实用性,并尝试总结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一般规律。  关键词: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湿地生态  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是地球上水陆相互作用形成的非常独特的生态系统,是人类重要的生态环境和具有丰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之一。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农田的扩张、环境的污染都导致了湿地资源的破坏。近些年,湿地的重要性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保护湿地资源的进程也在不断进行中。其中城市湿地公园建设就是保护和恢复湿地资源的有效措施之一。  1城市湿地公园概述  湿地是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拉姆萨尔公约(Ramsar Convention)将湿地定义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之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具有或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体者,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水域。湿地具有维持区域水平衡,控制环境污染,调节局部小气候,提供丰富物产和美化生态环境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为了保护和利用湿地资源,湿地公园应运而生。湿地公园是指以湿地本身非常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湿地景观资源为基础,以湿地的科普宣教、湿地功能利用、弘扬湿地文化等为主题,并建设一定规模的旅游休闲设施,以便人们进行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的生态型主题公园。湿地公园是具有湿地保护与利用、科普教育、湿地研究、生态观光,以及休闲娱乐等若干功能的社会公益性生态公园。湿地公园建设的宗旨是保持该区域独特的自然生态系统近于自然景观状态,维持系统内部不同动植物物种的生态平衡和种群协调发展,并在不破坏湿地生态系统的基础上建设不同类型的辅助设施,从而将生态保护、生态旅游和生态教育的功能有机结合。  而为了保护纳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天然湿地类型,又出现了城市湿地公园这一概念。所谓城市湿地公园,是指利用纳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适宜作为公园的天然湿地类型,通过合理的保护利用,以形成湿地保护、知识科普、休闲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公园。城市湿地公园的特点在于生态性、自然性和主题性,它在改善生态环境、调节小气候、保护生物多样性、涵养水源,以及为人们提供休闲游憩场所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城市湿地公园的必备条件如下:必须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范围内;必须具有相当的规模,占地面积必须达到33hm2以上;必须具有天然湿地类型,或具有一定代表性;必须具有观赏、科普教育,以及科研价值。此外,城市湿地公园还应具有自然生态特质、社会效益特质和经济效益特质(表1)。  2城市湿地公园生态景观规划理论基础   城市湿地公园生态景观规划需要遵循一些理论基础,其中包括:  2.1生态恢复理论  恢复生态学主要致力于那些在自然灾变和人类活动压力下受到破坏的自然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恢复生态学在加强生态系统建设和优化管理以及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具体到城市湿地公园的建设中,该理论重点在于恢复被破坏的湿地生态系统,使得该湿地变回稳定的生态系统。  2.2生态美学理论  生态美学,是生态学和美学相应而形成的一门新型学科。具体运用到园林景观规划领域,则是研究以人为本的现代城市生态风景园林多维空间艺术景观造型的审美特征和审美规律。具体到城市湿地公园的建设中,该理论重点在于建立美观的景观造型,在保证生态系统健康的前提下,景观的布局要给人以美的享受。  2.3游憩规划理论  游憩是闲暇时间内所发生的为恢复体力和精力而进行的一切积极健康的活动,其规划理论包括游憩发展理论与游憩空间布局理论。游憩发展理论是对游憩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的研究,是游憩空间布局理论的研究基础。具体到城市湿地公园的建设中,该理论重点在于在湿地公园中建立一定数量的游乐设施,以便游客能够达到放松休闲的目的。(上海市园林工程有限公司,上海虹口200083)摘 要:湿地是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的主要地表景观和生境之一,和海洋、森林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城市湿地公园作为一种特殊的城市公园类型,具有以湿地生态为主的生态特殊性和以湿地景观为主的景观特殊性。本文以鹰潭市西湖湿地公园景观设计为例进行调查研究,通过对鹰潭市现状、发展进行考察,结合当地特色对湿地公园景观设计,从建设条件、定位、原则、理念等方面进行探索研究,以保证设计方案的合理性与实用性,并尝试总结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一般规律。  关键词: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湿地生态  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是地球上水陆相互作用形成的非常独特的生态系统,是人类重要的生态环境和具有丰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之一。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农田的扩张、环境的污染都导致了湿地资源的破坏。近些年,湿地的重要性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保护湿地资源的进程也在不断进行中。其中城市湿地公园建设就是保护和恢复湿地资源的有效措施之一。  1城市湿地公园概述  湿地是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拉姆萨尔公约(RamsarConvention)将湿地定义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之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具有或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体者,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水域。湿地具有维持区域水平衡,控制环境污染,调节局部小气候,提供丰富物产和美化生态环境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为了保护和利用湿地资源,湿地公园应运而生。湿地公园是指以湿地本身非常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湿地景观资源为基础,以湿地的科普宣教、湿地功能利用、弘扬湿地文化等为主题,并建设一定规模的旅游休闲设施,以便人们进行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的生态型主题公园。湿地公园是具有湿地保护与利用、科普教育、湿地研究、生态观光,以及休闲娱乐等若干功能的社会公益性生态公园。湿地公园建设的宗旨是保持该区域独特的自然生态系统近于自然景观状态,维持系统内部不同动植物物种的生态平衡和种群协调发展,并在不破坏湿地生态系统的基础上建设不同类型的辅助设施,从而将生态保护、生态旅游和生态教育的功能有机结合。  而为了保护纳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天然湿地类型,又出现了城市湿地公园这一概念。所谓城市湿地公园,是指利用纳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适宜作为公园的天然湿地类型,通过合理的保护利用,以形成湿地保护、知识科普、休闲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公园。城市湿地公园的特点在于生态性、自然性和主题性,它在改善生态环境、调节小气候、保护生物多样性、涵养水源,以及为人们提供休闲游憩场所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城市湿地公园的必备条件如下:必须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范围内;必须具有相当的规模,占地面积必须达到33hm2以上;必须具有天然湿地类型,或具有一定代表性;必须具有观赏、科普教育,以及科研价值。此外,城市湿地公园还应具有自然生态特质、社会效益特质和经济效益特质(表1)。  2城市湿地公园生态景观规划理论基础  城市湿地公园生态景观规划需要遵循一些理论基础,其中包括:  2.1生态恢复理论  恢复生态学主要致力于那些在自然灾变和人类活动压力下受到破坏的自然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恢复生态学在加强生态系统建设和优化管理以及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具体到城市湿地公园的建设中,该理论重点在于恢复被破坏的湿地生态系统,使得该湿地变回稳定的生态系统。   2.2生态美学理论  生态美学,是生态学和美学相应而形成的一门新型学科。具体运用到园林景观规划领域,则是研究以人为本的现代城市生态风景园林多维空间艺术景观造型的审美特征和审美规律。具体到城市湿地公园的建设中,该理论重点在于建立美观的景观造型,在保证生态系统健康的前提下,景观的布局要给人以美的享受。  2.3游憩规划理论  游憩是闲暇时间内所发生的为恢复体力和精力而进行的一切积极健康的活动,其规划理论包括游憩发展理论与游憩空间布局理论。游憩发展理论是对游憩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的研究,是游憩空间布局理论的研究基础。具体到城市湿地公园的建设中,该理论重点在于在湿地公园中建立一定数量的游乐设施,以便游客能够达到放松休闲的目的。3国内外相关案例介绍  湿地保护经历了过度开垦和破坏、保护和控制利用、全面保护和科学恢复3个阶段,目前,加强湿地保护已成为国际湿地研究学界的共识。20世纪70年代开始,就有一些国外发达国家开始湿地生态环境的恢复和建设,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恢复生物栖息地,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相较而言,国内湿地的理论研究较为薄弱,在湿地恢复及湿地保护策略等方面相对滞后,近些年才开始逐渐发展起来。下面以国内的绍兴镜湖城市湿地公园和国外的伦敦湿地公园为例,介绍下国内外城市湿地公园建设的现状。  3.1国内案例——绍兴镜湖城市湿地公园   镜湖湿地公园位于绍兴中心城市三大组团越城、柯桥、袍江之间,总面积15.63km2,是我国首批开放的城市湿地公园之一,于2006年4月30日正式开园。湿地公园内自然资源丰富,生物多样性水平高,有沼泽湿地、河流草丛湿地和湖边水生植物湿地,动植物种类繁多,尤以白鹭闻名。镜湖湿地公园作为融自然与文化为一体的旅游景区,以优美的环境和休闲的氛围吸引着众多游客,水上游线更是为游客提供了欣赏湿地美景,体验悠闲情调的游览方式,沿河多个景点串连成线,不管是走水路还是陆路,都让游客们目不暇接。  3.2国外案例——伦敦湿地公园  伦敦湿地公园位于伦敦市西南部泰晤士河畔,公园距离市中心只有5km,距离白金汉宫仅有25分钟的路程,交通十分便利,是世界上第一个建在大都市中心的湿地公园。湿地公园共占地42.5hm2,由湖泊、池塘、水塘及沼泽组成。设计者将湿地分为6个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区域,各个区域的湿地通过园路和蜿蜒的水渠有机地组织在一起。整个湿地公园的布局是以主湖为中心,其余水域围绕其错落分布,形成多样的湿地水系、地形地势,如同一个湿地博物馆,它既保护了原有生物的栖息地,又为城市生活的人们提供了一个近距离接近湿地、接触湿地生物、游览湿地的机会,是一个保护和利用相结合的成功模式。  国外城市湿地公园的建设发展较早,各方面也相对完善,可以作为我国进行城市湿地公园建设非常好的学习对象。虽然我国城市湿地建设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盲目跟风科学论证不足,择地设计不合理,管理体制有待完善,政策与制度亟待完善,缺乏大量人才和成熟技术等。所以,前期足够的科学论证,正确选择湿地位置,完善的设计、建设,以及管理等,是之后进行城市湿地建设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4鹰潭市西湖湿地公园景观规划设计  公司于2013年开始准备该项目,在项目设计中,基于上述理论及需要注意的问题,遵循了生态性、自然性、主题性的理念和原则,对于鹰潭市西湖湿地公园的景观规划制定了如下设计规划。  4.1建设条件及发展趋势分析  鹰潭市位于江西省的东北部,信江中下游,因“涟漪旋其中,雄鹰舞其上”而得名,地理位置优越,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是赣北经济、文化、旅游、交通中心,境内旅游资源十分丰富。鹰潭西湖湿地公园位于主城区西部,东至白露河,南至浙赣铁路线,西至西湖路东侧,北至老206国道,规划面积约100.8hm2。  本着“扬优成势、以特取胜”的发展理念,鹰潭市把新型城镇化的主攻方向放在城市扩容上,力求构建“一体两翼、一江两岸、四区合一”的大框架城市发展格局。设计时明确提出,在鹰潭西湖湿地公园规划中必须契合总体规划布局,分析周边用地性质,抓住城市大环境景观轴线,掌握游人、居住者视线范围,通过预测周边人流量以及使用率来合理设置地标性景观、集散性景观、生态教育景观以及运动休闲廊道、绿道景观等。  4.2生态理念在鹰潭市西湖湿地公园景观规划设计中的体现  在公园生态景观规划中,力求以湿地保护为基础,景观以水为主题,与丰富多彩的森林景观交相辉映,运用最新生态建设理念,建设生态廊道,突出建筑的地域文化和历史文化特色,使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游憩观览达到和谐统一的效果;始终秉承将“城回信江”理念融合到湿地公园生态景观规划设计中,融入滨水生态风光、江南文化风貌,成为城市生态绿肺,带动旅游发展,引领绿色环保理念,宣传健康运动生活,塑造休闲阳光环境。   4.2.1生态建设规划。城市的发展建设已经使原有的大片湿地退化萎缩,如何确保湿地由退化到健康的转变,同时使其长足可持续发展,是保护湿地、发挥其长生态功能的意义所在。我们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在湿地公园建设过程中依据现状生境评价中的分级分类型评定结果和生态水X布局规划,制定天然湿地核心区的生境修复战略。确定需修复的典型生境的位置、类型(含:原水域生境、新增水域生境、间歇性生境、苇地生境)及重要的水系廊道。在具体生境的修复过程中采用动植物等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法:加强植被多样性恢复,大量栽植乡土树种,针叶、阔叶、落叶、常绿搭配,组合成景观高低错落、层次明显的森林景观;利用现有水系和乡土植物构建陆地生态廊道系统和水体生态廊道系统,即绿X和蓝X,从而形成水陆交融的生态X络结构,同时又与园外水体生态系统相联系。在城市湿地公园生态建设规划中,必须实行保护优先,恢复先行,建立湿地与城市之间良性、有序的发展模式,恢复场地记忆,保护原生态湿地风貌,构建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城市湿地公园。  4.2.2设计理念——“鸢飞戾天,鱼跃于渊”。鹰在天空飞翔,鱼在水中腾跃。设计结合该理念,我们以“鸢飞鱼跃”为主题谓万物各得其所,构成独特的结构,旨在建设集功能性、生态性、景观性于一体的湿地核心区域。  4.2.3 湿地公园景观之水体设计及水生态处理。本次设计的重点之一是采用水生植物组件配置多级水生植物串联池,经沉淀池预处理的水依次流过香蒲、葑草、菖蒲、芦苇净化池,形成有一定净化层次的自净生态系统,有利于植物生长期和净化功能的季节性交替互补。香蒲、菖蒲、芦苇等水生植物根系发达,地下茎和根形成纵横交错的地下茎X,与水体接触面积大,形成密集的过滤层,起到过滤作用。而且湿地植物发达的通气组织不断向地下输氧,从而使根区附近变成好氧环境,有利于废水中有机物好氧分解。人工湿地系统在具备好氧条件的同时,由于系统独特的结构设计,使得整个系统下部存在永久饱水层,形成了系统底部局部厌氧的环境,这种好氧与厌氧条件的共存为根区的好氧、兼性厌氧和厌氧微生物提供了不同的适宜的小环境,水生植物对氧的传递释放以及植物凋落物也有利于其他微生物大量繁殖,必将促进废水中N、P被植物和微生物作为营养成分直接吸收。同时可以硝化底泥,从而加速废水中污染物的去除,提高水体的透明度,进一步净化水质。  4.2.4湿地公园景观之植物配置。植物是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成分之一,也是景观视觉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因此,植物的配置设计是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中最重要的一环。此湿地公园内的植物分为3部分:水上丛林、人工湿地植物观赏区和休闲森林植被区。水上丛林区采用缓坡护岸的方法,植物在种植的形式上形成“乔木+湿地植物”的水路结合配置方式;在水生植物欣赏区域内,主要采用观赏效果好的菖蒲、鸢尾、玉簪等耐水湿的植物和芦苇、荷花等净化功能较强的植物一起搭配,成带状或片状种植,形成一定的规模,展现植物群落的群体美;休闲森林植被区除了以乔木为主的植物群体外,林下增加玉簪、蝴蝶花、紫萼等耐阴湿的植物,配以成片的开花地被植物,形成季相色彩丰富和突出林面倒影的景观效果。   本次设计采用多层次复层立交的仿自然群落的配置手法,提高单位面积的生态绿量,同时兼顾不同空间的景观要求达到疏密有致。针对不同的水深及面积形状选择相应的水生植物,主要水生植物的种类有挺水植物如荷花、莲花、鸢尾、菖蒲、芦苇等,浮叶植物如睡莲,滨水植物的种类主要有垂柳、池杉、水杉、水松等。  4.2.5湿地公园景观之交通组织与绿道规划。鹰潭市西湖湿地公园的道路由堤顶景观通道、主要游步道路、二级游步道路、三级游步道路构成。一级游步道是园内的交通干道和区域游览的主要道路,要求自行车可以通行。在主路的基础上,建设二级及三级游步道,大多布设在林下,沿路进行了景观设计,即满足行人、车行要求,又满足生态景观要求。  公园规划统一整体的绿道系统,沿着河流旁边、特色景观周边,利用桥体的下穿、形成整体绿色环境的、具备城市观光性、独立性强、无障碍的、贯穿性的绿道系统(自行车骑行路线),并将绿道系统贯穿各个景观节点、弘扬健康运动休闲生活。  4.3自然理念在鹰潭市西湖湿地公园景观规划设计中的体现  世间万物皆源于自然,归于自然。在大的层面上从主轴的起点处设计自然风貌的芦苇滩涂,主轴线中段为经过人工仿自然的生态中央公园,再过渡到蕴含水文化的河道景观,最终在主轴的终点回归到生态的芦苇滩涂,寓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是从自然中来回归到自然中去;在细节的处理上,使用可回收的钢木材料、生态的碎石路面、低养护耐贫瘠的当地原生植物,保护城市生态圈。  驳岸有利于缓解内涝、补枯、调节水位、水体的自净等生态作用。湿地驳岸形式设计为:混凝土驳岸、石砌岸、水泥砖砌岸、自然式土岸、X箱式驳岸等。理想的湿地护岸形式,是以自然的湿地土壤沙砾基质代替人工砌筑,并在水陆交接的自然过渡地带种植湿生植物。而本设计中采用形式多样的生态护坡—— 湿地驳岸、草坡驳岸、沙滩护坡、石块护坡,来设计湿地岸边环境,使岸堤土壤与水体之间能进行物质交换,既防止了水土流失,实现湿地的自身调节能力,又营造出了错落有致、野趣十足的生态环境。  4.4主题理念在鹰潭西湖湿地公园景观规划设计中的体现  在本计划中,贯穿全园轴线的主题是——水的记忆。水是一座城市的源动力,是文明的起源。本设计融入江南水乡情景,如清淤围垦,信江抗洪,渔市买卖,码头上搬运工等,形成一组连续关联的情景节点,犹如一串璀璨的明珠串联在新城水道的长流之中,随着时间的流动,将曾经的故事源远流长。  5结论  城市湿地公园是城市重要的基础设施,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效益和生态作用。本文通过鹰潭市西湖湿地公园这一具体案例探求对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规划建设的一般规律,得出了以下几点重要结论:湿地植物景观是城市湿地公园的景观主体,也是湿地公园发挥水质净化、水土保持等生态功能的最主要载体;水岸环境的生态化处理方式是城市湿地公园有别于其他城市公园的重要特征,水体岸线以自然升起的湿地基质的土壤沙砾代替人工砌筑,建立一个水与岸自然过渡的区域和生态的自然式驳岸。通过对园区水体设计以及植物配置,维持森林湿地公园的生态环境,营造舒适、优美的水体生态景观,最大程度地发挥城市湿地公园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收稿:2014-04-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