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40 MB
- 11页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景观规划设计理论与方法朱捷教授/博导课程教学目的1.了解LandscapeArchitecture(景观规划设计)的产生,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业务范围。2.了解LandscapeArchitecture(景观规划设计)的基本理念和研究方法。参考书籍1.LandscapeArchitecture:景观设计学景园建筑学AManualofSitePlanning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西蒙咨著王济昌译andDesign西蒙咨著俞孔坚等译台隆书店出版JohnO.Simonds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NewYork:FW.Dodge19612.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刘滨谊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3.西方现代园林设计王晓俊编著东南大学出版杜20004.DesignwithNature设计结合自然IanMcHarg麦克哈格芮经纬译GardenCity,N.Y.: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71NaturalHistoryPress19695.TheImageoftheCity城市意象KevinLynch凯文·林奇方益萍何晓译Cambridge:MITPress197华夏出版社20016.ExteriorDesigninArchitecture外部空间设计YoshinobaAshihara芦原义信尹培桐译NewYork:VanNostrand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ReinholdCompany19707.PeoplePlace:DesignGuidelines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forUrbanOpenSpaceClairCooperMarcusandCarolynFrancis俞孔坚孙鹏王志芳等译JohnWiley&Sons,Inc.1998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年8.BasicElementsofLandscape风景园林设计要素ArchitecturalDesign曹礼昆曹德鲲译NormanK.Booth中国林业出版社1989ElsevierSciencePublishingCo.,Inc.19839.LandscapeEcology景观生态学RichardT.T.FormanMichelGordon张启得等译JohnWiley&Sons,Inc.1986田园城市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0.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王向荣林箐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1.概述1.1什么是景观(Landscape)?Landscapeistheinterfaceofhumanprocessandnaturalprocess.景观是自然过程和人文过程相互作用的产物。景观是一种复合的载体,由景观形象、景观功能、景观生态构成。1.2什么是景观规划设计学?(LandscapeArchitecture)综合运用科学和艺术的原则去研究、规划、设计和管理修建环境和自然环境。本专业从业人员将本着管理和保护并类的资源的态度,在大地上创造性的运用技术手段以及科学的、文化的和政治的知识来规划安排所有自然与人工的景观要素,使环境满足人们使用、审美、安全和产生愉悦心情的要求。——引自美国景观建筑师协会文件(ASIA)1.3景观规划设计专业的发展现状自1901年在哈佛大学开设第一个LandscapeArchitecture专业起,一百多年来,在国际上它已发展成为于建筑学、城市规划成三足鼎立之势的行业。近半个世纪以来,景观规划设计的理论和实践飞速发展,形成了一个涉及区域规划、城市设计、建筑学、生态学、地理学、环境资源及社会文化的,面向户外建设环境的,以寻求创造人类需求(人类行为)与客观环境(生态)的协调关系的新兴行业。1.4包含两个专业方向·景观规划(LandscapePlanning)·景观设计(LandscapeDesign)大尺度——流域、风景区中尺度——城市绿地系统、城市公共空间体系、大型城市公园小尺度——广场、街道、庭院、花园景观规划设计是依据一定的程序,以科学理性的现状分析为基础,以相关理论为指导,选择最佳解决户外空间问题方案的过程。1.5景观规划设计学的理论脉络1.6景观规划设计学的中心议题文化审美:不同的文化造就不同的景观。功能活动:景观空间是功能活动的产物。生态环境:景观空间是生态格局的载体。
景观规划设计是以科学理性的现状分析为基础,以相关理论为指导,依据一定的程序,选择最佳解决户外空间环境问题方案的过程。1.7实践范畴区域景观规划、城市设计、场地设计、城市公园设计、居住区景观设计、庭院及花园设计2.区域景观规划2.1概念:区域景观规划就是在区域背景下对景观要素在空间上布局安排的政策性和策略性研究,其反映的是地理、社会、生态和经济等因素对景观塑造的影响,采用的是理性、严谨的规划方法和途径。2.2规划边界:范围界限以自然因素(流域)为依据,而不是依据行政界限。2.3规划途经:数据收集、宏观定位、分区引导、要素控制2.4区域景观规划中的生态理念IanMcHarg的《设计结合自然》(DesignwithNature,1969)提出了划时代的综合性生态规划的思想,他认为景观规划体系应基于“自然是一个自然过程,其对人类展现出使用机会和限制两种价值”的理念。2.4.l重点是承载力和适应性两个方面承载力(CarryingCapacity)在规划考虑的诸多因子中,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是制约因子。土地、水体区域或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是在其体统没有明显崩溃的情况下维持种群数量的极限能力。适应性(Suitability)分析重点是垂直格局和水平格局垂直格局——“千层饼”模型,IanMcHarg提出的多层叠加技术成为景观分析的基本手段。水平格局——斑块、廊道、基质模式,Forman和Godron(1981,1986)在观察和比较各种不同景观的基础上,认为组成景观的结构单元不外乎3种:斑块(patch)、廊道(corridor)和基质(matrix)。2.4.2景观生态学景观结构:具体生态系统或存在“元素”之间的关系——主要指与生态系统的大小、形状、数量、类型及构形相关的能量、物质、物种的分布。景观功能:指空间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即物质、能量、物种在生态系统间的流动。景观动态:生态镶嵌体的结构与功能随时间的变化。景观生态学的一些重要的基本应用原则2.5新技术在景观区域规划中的运用2.5.1遥感2.5.2地理信息系统(GIS)2.5.3用计算机、多媒体、模型窥镜等技术开展模拟预测3.场地规划设计3.1场地规划设计的概念是一个整合的概念。在建设项目的具体要求下,在相应法规、规范基础上,合理组织场地各构成要素之间关系,从而达到发挥最佳效益的目的。3.2生态设计的原则任何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尽量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的设计形式都称为生态设计。
1)维护物种多样性2)保持表土及水循环、减少水土流失(降低地表改变率)3)保护合理的生态系统的空间格局(水平、垂直)3.3设计方法和程序3.3.1选址:一个理想的场地可通过最小的变动,最大程度地满足项目要求。对每一块场地,都有一种理想的用途,反之亦然。3.3.2体验场地:步行、观察、聆听等——用心体验特定场所的特定品质。3.3.3分层收集信息:·地形(等高线):坡度、排水、小气候等,地表水·植被·现有建筑、构筑物·文物古迹·视线:对景、借景、远眺、近观、观赏角度等3.3.4多层叠加后——场地各个地段的类型3.3.5项目计划、功能关系3.3.6功能分区与场地各地段相互适应性分析表3.3.7规划设计草图3.3.8如有必要,应进行地形改造和土方计算3.3.9正式规划图4.城市设计4.1城市设计和景观规划设计的关系城市空间是由实体空间(建筑空间)和虚体空间(开敞空间)共同组成的。城市空间质量的提高需要两者空间在质量上的共同提高来形成。而景观规划设计学在城市领域更关注“开敞空间”的品质,因此与城市设计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由于城市设计更强调公共利益和福祉,因此城市设计的重点往往是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广场、街道、滨水区域等),因此和景观规划设计关系十分密切。而广义地来看,公园和其他各类绿地设计也是城市设计的组成部分。4.2城市设计的理论脉络视觉图底关系形态联系空间场所感知生态设计理论功能视觉分析文脉类型学社会新城市主义生态都市景观主义4.2.1图底关系理论(Figure-GroundTheory)主要关注如何组织和控制城市实体空间和虚体空间。为了成功的构建城市空间体系,城市实体和虚体的联系应取得良好的平衡关系。当设计一个物体时,不仅要考虑它如何构成“图”,也要评估它的“底”。4.2.2联系理论(LinkageTheory)联系理论强调在城市环境中的视觉和功能的联系,以及该环境中次序的建立。这些联系可以用街道、人行通道、线状开放空间和其他连接要素组成。该途径应用于城市设计是在于组织联系体系,或建立组成
空间次序结构的网络。和图底关系相比,联系理论强调城市的循环图解,而不是城市的空间图解。4.2.3场所理论(PlaceTheory)场所的概念:场所是指在一定的静态实体环境与人的行为和社会与文化意义相关联的地方。构成场所的三个基本要素静态的实体环境(TheStaticPhysicalSetting)活动(TheActivities)含义(TheMeanings)场所感(场所精神):诺伯特·舒尔茨(ChristianNorberg-Schulz)以场所精神——“geniusloci”(地方守护神)或“SpiritofPlace,SenseofPlace,PersonalityofPlace”来隐喻“场所”(Place)具有的深层次的、较难把握的特征,如气氛(Atmosphere)、特征(Character)、情趣(Mood)等等。4.2.4影响场所的若干因素■可识别性(Legibility)一个场所使人在瞬间就能产生明确印象的特征。可识别性的重要性体现在两个层次上:实体造型和使用模式。一个场所可以在这两个层次上分别加以认知。例如,人们有可能明显感觉到一个场所的造型,但仅仅是基于欣赏这个场所具有的美感。同样,即使不过分关注造型也可领会到使用模式,但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一个场所的潜力,实体造型与使用模式应当相互作用。■可达性(Permeability/Accessibility)行为可达:在任何公共空间系统中,可达性取决于它所提供的从一点到另一点的可选择路线的数量。视觉可达性:这些路线必须是可视的,否则只有熟悉这个地区的人才能从中受益。因此视觉的可达性也是重要的。■多样性(Variety)一个具有多种用途的场所具有多样的建筑和公共空间的类型和形式。这个场所能在不同时间吸引多样化的人群为了各种目的而来。不同的使用造就了多样的物质形态(包括室内和室外),而且不同的使用者会以不同的方式看待这个场所,场所因此具有了多样化的含义。■活力(Robustness)
能够适应多种不同活动的场所提供给使用者的机会比那些只限制它们单一固定功能的场所多。能提供这种选择机会的环境具有一种我们称之为活力的特性。■语境(Context)语境是一个项目计划即将展开的那个基地的特征和背景。它既是自然的也是人类的历史,包括诸如聚落的形式、建筑和空间,穿越的道路,生态系统,文化遗产。上下文也包括生活在基地内和附近的民众,以及社区的组织方式。全面评价基地的总体“语境”是设计特色鲜明的场所的起始点。4.3城市公共空间43.1城市公共空间构成要素4.3.2广场设计:1)活动:政治宗教、商业、社交、休息娱乐、观光等。2)形态空间围合:平面围合方式和高宽比空间尺度:亲密空间(IntimateSpace)O~45cm私人空间(PersonalSpace)45cm~1.2m社交空间(SocialSpace)1.2m~3.6m公共空间(PublicSpace)3.6m~21~25米是人在室外可以相互辨认的距离外部空间可采用20~25米的模数,称之为“外部模数理论”3)形成广场界面的建筑立面寻找视觉线索:大尺度——天际线、水平韵律、垂直韵律;小尺度——窗、门、底层细部;根据上述视觉线索可分为两类:要素之间的关系(大尺度)——如垂直和水平韵律及天际线关系。要素(小尺度)——如墙面细部、门、窗和底层的细部。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可以在完全相似与完全不同之间变化,如下图:
4)铺装、街道家具、设施及绿化铺装对设计的影响:尺度、空间过渡、成为协调因素街道家具对设计的影响:PeterBosselman(1987)认为街道家具:直接影响行人对场所的感受,提出通过对街道家具的设计,可以增强场所的特色。街道家具不仅满足人们使用的功能需要,而且赋予场所丰富的含义。雕塑、环境艺术品、水景等对设计的影响:作为视线焦点赋予空间“含义”、丰富空间形象。台阶和坡道对设计的影响:制约空间、休息设施、景观要素;坡道(8%12M)绿化对设计的影响:植物的建造功能包括限制空间、障景作用、控制室外间的隐私性,以及形成空间序列和视线序列。4.3.3街道设计1)活动:政治、庆典、商业、社交、观光、休息娱乐等。2)空间围合:平面上的连续性和高宽比。3)形成广场界面的建筑立面4)铺装、街道家具、设施及绿化5.公园规划设计5.1公园概述公园是具有一定使用功能的、自然化的游憩境域。既可供公众游览、观赏、休憩、开展科学文化及锻炼身体等活动,又有较完善的设施和良好的绿化环境的公园绿地。我国现有的主要公园类型有:综合公园、社区公园、专类公园、带状公园和街旁游园五个种类。5.2城市公园和城市生活1)市民在“水泥森林”里寻求以自然元素为主的公园里满足基本的心理、生理的需要……2)不同的文化,造就了不同的景观。公园景观是文化重要的表达方式之一,是满足市民精神生活的重要场所。3)在城市逐渐现代化的同时,市民尝试在公园捕捉自然的气氛,满足回归、享受和学习自然的要求。4)城市避灾空间5.3城市公园规划设计
5.3.1城市公同盼类型和级配模式公园类型:居住区小游园、邻里公园、社区公园、综合性公园、专类公园等。公园级配:公园的配置具有系统化的网络层次、功能互补,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5.3.2基地调查和分析对公园所在地社会环境、公园用地现状、周边环境、自然条件等作深入调查与分析。1)了解城市规划及绿地系统规划与公园的关系,明确公园的性质。2)了解公园周边城市用地性质,分析公园应有的内容、分区和未来发展情况。3)了解公园用地和周围名胜古迹、人文资源等,分析公园应具有的人文特色。4)了解公园周边的城市车行、步行交通状况,分析人流集散方向和车行组织特点。5)了解公园用地内外的视线特点,分析公园景观视线的组织和序列。6)了解规划用地的地形、气象、水文、地质等方面的资料,分析地形改造利用的条件和限制。7)了解和掌握地区内原有植物种类、生态、群落组成状况,分析地域性植被特色。8)了解该地段的电源、水源以及排污、排水,周围是否有污染源等情况,分析公园基础设施和城市相应设施和环境的衔接。5.3.3明确公园内容设置(以综合性公园为例):1)周边用地性质或服务半径内的用地性质2)从用地性质推断主要使用人群3)主要使用人群决定公园的内容简言之:用地决定人群,人群决定活动,活动决定内容。5.3.4明确公园总体结构5.3.5明确公园总体布局5.3.6景观要素:地形、水体、道路、植物、建筑1)地形:凸地形凹地形地形的实用功能——围合空间、控制视线、影响导游路线和速度、创造小气候2)水体水的一般特性水的可塑性:水形是由容器的形状所决定的。设计水体,实际上是设计容器水声:当其流动时或撞击一实体时会发出音响水的倒影:平静的水有镜面效果水的状态:静水、动水水声:幽静感、活泼感、激情感、音乐感3)植物种植设计:规则式种植设计、自然式种植、群体种植设计4)园路园路的功能:组织交通、引导游览、划分景区、构成景色5)园林建筑园林建筑的特征:“观景”与“景观”形式与功能的统一景观与建筑的交融设计原则:整体化原则、统一性原则、可持续原则、人性化原则6.滨水带景观设计6.1滨水带的特性:6.1.1生态价值:滨水带产生的湿地、水和岸交接产生的各种生境,从生态学的意义上讲是孕育万物的地方。6.1.2景观形象:岸线曲折、波光粼粼,产生强烈的虚实对比。也是五个构成要素(路径、节点、区域、边界、地标)中的边界(edges)。
6.l.3休闲的功能:提供普遍的户外活动形式,如划船、游泳、钓鱼等。6.1.4广泛的吸引力:滨水带对于人类有着一种广泛的、持久的吸引力……6.2世界性的现象在过去的40年中,滨水区的开发成为世界各国城市发展的重心前沿。在北美,美国的75个大城市中,有69个坐落在滨水的地理位置上,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几乎每一个滨水城市都有对滨水地带的复兴和开发建设项目。在欧洲,英国、西班牙和德国分别在80和90年代完成了多项滨水复兴项目。随着亚洲的经济起飞,日本仅在1993年内就有63个滨水开发项目。新加坡自1980年以来的滨水建设项目成为造就一流的城市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很多城市都关切滨水地区的开发建设,出现了一批规模较大、设计理念较新颖的滨水区开发项目。从北方到南方,大型的开发项目有:哈尔滨及吉林市的松花江江滨重建,大连的老虎滩及星海广场,天津的海河沿岸开发,青岛的新区规划,上海的黄浦江岸线规划,宁波的甬江口规划,杭州的钱塘江开发城市都注意到滨水地区的重要性规划,武汉的长江江滨规划,厦门滨海、黄浦江外滩景象会展中心规划,深圳从盐田区到南山区及南海油田新区滨海区规划,香港尖沙嘴和中环湾仔滨海区重新建设,广州新城及广州珠江沿线发展规划等。其中上海黄浦江和广州珠江的滨水区开发都曾举办过大型的国际招标活动,引起了国际、国内的广泛注意。6.3复兴开发的动力滨水区的复兴开发表现为一种城市建设活动,实质是经济、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的综合活动。6.3.1来自经济的因素城市总是在寻找新的发展机遇,土地是提供发展机遇的要素之一。利用空置的工业、交通用地作开发,可以节省大量的财力和精力。因为不需要动迁太多的居民,而政府又愿意将空置的滨水土地以低价提供给开发机构,开发机构也愿意利用这个机会来推动开发。政府希望以滨水区的开发来带动城市经济的发展和振兴。这和“后工业社会”中第三产业的兴起有直接的关系,这是滨水区开发的背景。6.3.2社会的因素首先是近30年“全球文化”对旅游、休憩和户外活动的提倡,由此造成对开放空间的消费热上升。其次现代航空业、通讯业的发展,使人能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方便的往来穿梭于世界各地,彼此交流信息。第三,公共性节庆活动的日益增多也是一个新的特点,这种节庆活动通常是发生在或接近城市主要的滨水区。6.3.3环境的因素近年来随着环保意识的上升,工业和码头的迁移以及政府对环保的重视,环境治理的成效终于显现,水体变得清洁了,空气变得纯净了。环境质量的改善,使滨水区开发得以成功,使“近水”重新成为一种吸引力。6.3.4文化的因素由于经济实力有了长足的进步,人们在文化上有了更高的要求。此外,对流行了几十年的现代建筑单调、简单的方盒子形式,人们已经也感到不满。人们怀念历史建筑的丰富细部和其中蕴藏的人情味,转向重新修复和利用历史建筑物。6.3.5政策的因素在各发达国家的滨水区开发中都有相当多的政府干预,其主要的途径是制定引导开发滨水区的政策法规,以使这项巨大的工程得以顺利的实施并且能达到预期的目的。6.4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6.4.1复兴开发的目标滨水区复兴、开发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充分体现城市的独特意象,提供城市富有特色、最具活力的公共空间,同时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规划设计原则
l)整体性原则——首先,滨水区是城市的一部分,切忌将滨水区规划成一个独立体,而忽视了它和城市的关系。滨水空间应与城市开放空间体系有机结合,将市区的活动引向水边。其次,如果以“点、线、面”的关系来比喻滨水区的空间格局,那么一个“景点”的设计必须放在整条“景观带”的层次来考虑,而一条“景观带”的设计则必须放在整个城市的“面”的层次来考虑。用美国著名城市设计师巴纳特(J.Barnett)的话来说就足“每个城市设计项目都应放在比此项目高一层次的空间背景中去审视”。2)易达性原则——应让使用者能无阻碍地进入滨水区,并在区内参与各项活动、分享活动资源。车行、步行系统既要满足过境、防洪等功能要求,又要满足滨水区与市区交通联系的要求,以及滨水区内部交通、导游和划分景区的功能要求。3)多样性原则——滨水区内的上地使用具有多样性和混合性。土地使用形态功能的单一片面易造成滨水区与城区的隔离和分化。多种不同用途的有机混合,如酒吧商业零售、游乐饮食、办公居住等功能组织在一起,可以使滨水区24小时都有活动、都有人流,增强滨水区的活力。4)共享性原则——滨水区是景色优美的地段,应属于公众所有,该地区的用地项目应为大众开放,如游乐、商业、休憩等。滨水区岸线被旅馆、商贸、住宅等项目独占,这是违背公共空间的规划原则。5)观赏性原则——穿越滨水区形成的带状空间是人们体验城市意象的主要场所。滨水区是形成城市景观特色最重要的地段,此岸与彼岸是“观与被观”的关系。丰富滨水空间形态,形成不同主体的空间序列是本原则的具体体现。6)生态性原则——滨水是景观生态空间格局中重要部分。自然界由水体、河床、河漫滩、自然堤、阶地、河谷、植被、支流、湿地以及动物等等构成的复杂的网络体统,滨水区是生态敏感地段,应以有效的措施保护。7.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7.1低密度住区景观规划设计7.1.1注意合理组织公共和私有空间7.1.2景观形象要重点反映场地特色7.1.3应注意生态设计7.2高密度住区景观规划设计7.2.1强调公共空间的应满足功能和活动的需要7.2.2注意一定的视觉装饰效果7.2.3生态性应注意提高绿化量(绿化容积率)7.3住区景观设计的通用原则作到参与性、均好性、识别性、生态性、经济性的有机结合8.庭院及花园景观设计8.1庭院和建筑建筑是为了满足人类活动而创造的人为空间,这种空间从来就包含着建筑的室内和建筑的外部环境空间,而在建筑的外部环境空间中,其主要部分,常常是建筑的庭院空间。在整个建筑空间中,庭院空间是室内空间的协调和补充,使室内空间的延伸和扩展,是整个建筑空间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建筑空间和自然空间之中,庭院空间又是建筑的中介性和过渡性空间。8.2庭院设计8.2.l“同步”的设计构思:把庭院空间和建筑空间融合成为整体,使建筑空间更易于融于环境,融于自然。8.2.2“核心”的设计构思:即把庭院作为建筑空间的核心和枢纽,建筑组合围绕庭院空间展开。在这种设计构思中,庭院空间常常成为建筑空间构成的核心,同时也是人流分配的枢纽空间,这种空间具有静谧、内向、聚集的空间效果,人们置身其中感到另有天地。
8.2.3“抽空”的设计构思:为满足设计中局部处理的灵活性以及采光通风等技术要求,常采用抽空建筑中的局部空间,以形成庭院空间。8.2.4“围合”的设计构思:围合而成庭院空间,是构成庭院空间最基本的设计构思。这种庭院并不作为枢纽空间,也不作为主要人流的分配空间,而常常作为观赏之用,使之对室内空间起到补充和调剂的作用。8.2.5“锲入”的设计构思:这种设计构思就是把庭院空间与建筑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犹如锲入建筑之感,形成一种建筑之中有庭院,庭院之中有建筑的“复合空间”。8.3现代庭院及花园的设计趋势8.3.1现代与传统的对话由于传统庭院在其形成过程中已具备了公众所认可的形象和含义,借助于传统的形式与内容去寻找新的含义或形成新的视觉形象,既可以使设计的内容与历史文化联系起来,又可以结合当代人的审美趣味,使设计具有现代感。最常见的是视传统庭院为形式或符号的语汇库,在设计中选用“只言片语”的传统形式语汇插到现代庭院之中。8.3.2强调自然的精神大自然是设计师的重要灵感之源泉。许多设计师在深深理解大自然及其秩序、过程与形式的基础上,以一种艺术抽象的手段再现了自然的精神,而不是简单地移植或模仿。8.3.3强调对含义的探索很多设计师为了体现自然理想或基地场所的历史与环境,在设计中通过文化、形态或空间的隐喻创造有意义的内容和形式,赋予园林景观以意义使之便于理解。'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城乡建设中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 城市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之我见
- 城市园林绿化景观规划设计
- 城市带状道路景观规划设计方法探析
- 对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和工程施工联系探析
- 探析可持续发展和现代城市景观规划设计
- 探究gis在景观规划设计中应用
- _农家乐_乡村旅游乡村景观规划设计
- 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相关问题探讨
- 第二届国际景观规划设计大赛暨原创作品展活动方案
- 浅议城市公园景观规划设计
- 浅议文化产业园景观规划设计
- 简述现代居住小区景观规划设计
- 谈城市园林绿化景观规划设计在园林工程施工过程中应注意问题
- 黎坪国家森林公园鸭溪景观规划设计探究
- 城市生态景观规划设计浅谈
- 浅议地方高校景观规划设计
- 哈尔滨和平路景观规划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