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6.50 KB
- 5页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 大学院校景观规划设计之场所精神分析1绪论1.1研究背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随着社会与经济的急速发展,公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量也大大增加。相应的我国高等教育理念也发生了转变,大众化教育从人的全面发展方向出发,成为了大学教育现今阶段的形势。以此产生的近年来大学扩招,使各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在校人数不断增加。为了满足教学需求,各个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纷纷扩建、改建或者另辟新地,建设新校区,从而大学校园呈现出了一派大发展的景象。短时期的迅速建设过后,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个个具有浓郁现代风格的大学校园。生活设施齐全且按照组团布置的学生公寓,明亮宽敞、庞大规模的教学楼群,设备先进、体量宏大的实验楼群,分区管理、功能齐全的体育馆,气势恢宏、足够尺度的中心活动广场,还有穿插在校园各个场所的休闲绿地、组景、小游园等等,这些都很好的满足了现代学生教育的教学需求。总的来说,这些变化可以概括成以下几方面:(1)大学校园规划建设的规模化。大学城的兴建、规划成为当前全国大多数省份目前正在进行的事项。(2)大学校园规划方式趋向于信息化。现在的教育方式越来越不同于以往,加之现在进入信息时代,强大的互联网功能更是从各个方面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当然在高等教育方面也有很大影响。(3)大学校园环境建设的生态化。在全球重视生态环境的今天,绿色有机和可持续的生活环境已经成为人们追求和适宜的生活环境,在大学校园的规划中同样应该遵循这个重要原则。所以这方面的多个学科专著和各个环境的生态理论方法在高校校园景观设计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运用。(4)大学校园的位置选择个性化。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大扩展,不少大学用土地置换或在土地价格不会太高的城郊市郊建造校园,呈现出大学校园集中在城郊形成大学城的趋势[1]。这样不仅可以给城市减轻压力,也能推动学校快速向前发展。(5)大学校园功能的实现逐渐城市化。学校招生数量日益加大,越来越多的学生要在校园这个主要环境中进行日常生活,为了减轻学校压力,很多学校的后勤工作与社会相联系,部分学生公寓的建设也开始向城市扩散,这样学校压力小了,便会更好的专注于教学科研,对学校向社会外界开放也有很大好处。
因为这些变化,校园建设规划方面也出现了与以往不同的多元特征,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几点:规划不仅能从文化背景、城市背景以及地貌、地形等特征出发,更多的从城市发展方面进行校园布局,使校园在景观规划设计方面投入更大的精力到绿色生态环境和为师生营造便于交流互动的开放空间上;在校园景观的功能分区上也采用更加完善和连通的道路规划方式和景观组团分配,以适应大学学科、科研教育和学生活动心理的最新发展。现在我国出现的越来越多的园林式校园、主题性校园、多样化校园等就是顺应了上述发展趋势[2]。1.2课题研究的内容及意义1.2.1研究内容(1)通过对我国一些高校校园的调研,对目前的高校校园景观做出了分析,而且通过分析场所精神的涵义,研究了其对校园景观设计的影响和指导意义。(2)通过了解我国高校的发展历史,并对高校校园环境中各个要素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从而得出今后我国大学校园景观规划方式和内容的趋势。(3)分析校园景观规划与场所精神的相互联系,总结出如何利用场所精神的表达指导校园景观的规划设计。(4)分析总结大学校园景观规划中的场所精神是如何体现和表达的。(5)总结大学校园景观规划设计中场所精神的营造实施策略。(6)结合实例分析大学校园景观中的场所精神。2大学校园景观规划概述2.1校园景观形成的历史演变有书记载我国的大学起源于殷代的右学,西周有设立在王城西郊的大学学宫、辟雍等,辟雍最初是厅堂式的草房,上面有可以避雨的顶,四面敞开,没有墙壁,为室内习武之地,汉代是中国古代大学成行的时代,以官办太学为代表,以及国学和国子监都是为了培养从政人才[3]。书院是古代大学的一种独特形式,它是介于官学和私学之间的,书院在宋代的时候发展蓬勃,而后的清代,由于受到朝廷制约,书院的活力逐渐减弱[5],但书院仍是近代教育的先声,如浙江大学的前身是浙江求是书院,北京大学的前身是北京潞河书院。我国古代大学规划总体特征是采用中国传统的院落式空间结构和轴线布局,校园环境内向、封闭、安静,与自然相接近,注重在自然中修身养性[3]。2.1.2中西并存的近代大学校园
中国近代大学校园景观规划受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兴办的教会学校影响,形成了明显的特征:功能分区和结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做到了清晰明确;校园主空间较为明确,有建筑围合形成的庭院或广场;建筑采用中西方结合的设计手法,往往采用分立式,单体一般较小,分散于校园绿化中,联系不便;道路采用规则的几何形式2.1.3解放后至改革前的苏联模式大学校园这一时期的大学受政治因素的影响,规划设计表现出明显的苏联模式[3]。校园景观采用中轴对称的周边式格局,缺乏个性,千篇一律。而这些校园道在路畅通,功能分区明确等方面则有极大的改善。2.1.4改革开放以来的大学校园这一时期的校园景观规划更加明确功能分区,注重校园基础设施和景观环境的良好结合,从原来独立开敞式的校园模式,逐步向整体集中式的校园模式发展,力求创造更加风景怡人,适宜活动的美丽校园。3大学校园景观规划中的场所精神............24-353.1场所精神的内涵............24-253.1.1关于场所............243.1.2场所精神的提出............24-253.2大学校园的场所精神............25-263.3场所精神在大学校园景观中的体现............26-354大学校园景观规划中场所精神的营造策略............35-534.1校园空间的合理规划及场所布局............35-404.2情感的输入是营造场所精神的重要方式............40-414.3自然要素的利用与设计是营造场所精神............41-474.4人为的引导是提升场所精神的有效途径............47-484.5细节的处理对场所精神的营造必不可少............48-535结合实例分析校园景观规划中的场所精神............53-595.1方案的设计背景............53-545.2方案设计时面临的挑战和机............54-555.3方案设计特点及特色景观分析............55-585.4小结............58-59结论
大学是知识的重要载体,是教师和学生进行知识传授和交流的主要场所,高校发展的程度关系到国民素质和国家的未来,因此大学校园的建设是极其重要的,而大学校园的景观空间场所是整个校园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创造和体现校园场所精神的物质载体,大学校园的景观空间塑造不仅关系着大学校园的形象,更重要的是对学生各方面发展也起着重要的作用。这样的景观空间具备着自己独特的场所精神,这就是本文讨论的内容。本文从大学校园的形成与具体构成入手,分析研究了校园景观的规划模式,现状问题以及发展趋势,进而提出了大学校园景观规划中场所精神的含义及体现,并通过对多个高校景观空间中场所精神的分析,从中得出建设校园景观场所精神的实施策略。最后,结合沈阳建筑大学新校址的校园景观规划的实例,具体分析了此校园景观中场所精神是如何建设和体现的,并受到启发,进行了归纳和评述。通过前文的探讨,在此对高校校园景观及其场所精神的建设方面未来的发展做一些简要的展望:(1)要逐渐淘汰校园景观僵化式的规划方式。《奥立根试点》一书中提到了有机秩序的规划观点,这个观点在前文中也有较详细的阐述,这种活化的规划方式主张的是科学的进行分区规划,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上进行合理的利用规划,同时设计师要对校园内的新增建筑和景观或者新校区的校园建设做出详细规划和设计,要能够延续和传承原有校园以及老校园的场所精神。(2)要注重大学校园景观丰富的空间层次。在景观场所中继承和延续所在地域文化的同时,要丰富校园景观场所的形式,吸引师生的参与,继而创造新的地域文化,使场所的功能和精神价值都能得到不断提升。(3)学校的景观建设要多从师生自身需求考虑。学校师生是学校景观场所的主要使用者和参与者,场所氛围满足了他们的物质和心理需求之后,便会使其容易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提升景观场所魅力,继而形成场所精神。(4)注意校园景观的对外开放和融合。使校园内的场所活动适当的与社会交流,在满足学校师生需求的同时,吸引社会人员参与其中,体会和发扬校园景观的场所情感,继而使其得到推广和宣扬。(5)鼓励多种设计者的加入。校园景观的规划设计不仅仅是规划师和建筑师的工作,还需要园林设计者、雕塑设计者和工业设计者等共同完成校园场所的景观建设。尤其是校园场所的切身体验者在校学生,有了他们的参与,会在校园景观的完善和亲切度方面有所提升,这对校园景观场所精神的认同和延续发展有重要作用。
大学校园景观空间设计是需要多方面人员的共同参与才能更好完成的一项工作,它不仅涉及学科广泛,更是具有重要意义的。本论文的提出,旨在立足于学科角度,经过对大量资料的查询分析和实地调查,并通过一些经典相对成功案例的学习研究,为大学校园景观场所精神的营造提供一定的参考。而如何更好的利用理论指导,在校园景观的场所精神营造方面保证系统而有效的实现,从而形成一个不仅满足物质需求,同时与人们产生情感共鸣,满足精神需求的高校校园,是我们要继续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