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2 MB
- 8页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ICS65.020.01B15DB21辽宁省地方标准DB21/T2790—2017高粱抗黑束病鉴定技术规程Ruleforevaluationofsorghumresistancetoacremoniumwilt2017–04–27发布2017–05–27实施辽宁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DB21/T2790—2017前言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辽宁省农业科学院提出。本标准由辽宁省农村经济委员会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辽宁省农业科学院、辽宁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胡兰、姜钰、刘航、冯连第、刘可杰、秦培文、徐婧、张明会、毕英杰、董怀玉、徐秀德、张国志。1
DB21/T2790—2017高粱抗黑束病鉴定技术规程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高粱抗黑束病(AcremoniumstrictumW.Gams)鉴定技术的病原物接种体制备、田间抗性鉴定、病情调查、抗性评价和鉴定记载方法等。本标准适用于粒用高粱[Sorghumbicolor(L.)Moench]品系、品种、杂交种及种质资源对高粱黑束病抗性的田间鉴定及评价。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NY/T2645-2014农作物品种试验技术规程高粱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抗性评价evaluationofresistance根据采用的技术标准判别寄主植物对特定病害反应程度和抵抗水平的描述。3.2抗病性鉴定identificationofdiseaseresistance通过适宜技术方法鉴别植物对其特定侵染性病害的抵抗水平。3.3分离物isolate采用人工方法从植物发病部位分离获得的病原体的纯培养物。3.4接种体inocula2
DB21/T2790—2017用于接种以引起病害的病原体或病原体的一部分。3.5高粱黑束病sorghumacremoniumwilt高粱黑束病是由点枝顶孢霉菌(AcremoniumstrictumW.Gams)引起的一种导致维管束堵塞,致使植株枯萎死亡的真菌病害。4病原物接种体制备4.1病原物分离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从发病植株茎杆维管束变色组织上分离高粱黑束病病原物。经单孢分离纯化后,形态学鉴定为点枝顶孢霉菌(AcremoniumstrictumW.Gams),经致病性测定后确定为供接种用菌株,于4℃下保存,或20%甘油中-40℃下长期保存,备用。4.2接种体繁殖与保存接种前10d~15d,病原物于PDA平板上培养3d~5d,然后从菌落边缘取菌块在木质牙签上扩繁。接种体的制备方法:选用木质牙签,用棉质线绳将牙签扎成20根左右的小捆,放在沸水中煮15min,沥去变色废水加入清水,反复3次~5次,以煮牙签水近无色时,控去多余水分,置于鼓风干燥箱中烘干(60℃,12h)。将干牙签竖直放入装有PD培养液的玻璃广口瓶或罐头瓶中,牙签尖端向上,瓶口覆封口,121℃高压灭菌60min。灭菌后瓶中PD液体高度低于牙签顶端2cm,冷却后备用。将病菌接种于牙签顶部,25℃~28℃恒温培养7d~10d,每3d摇瓶1次,使牙签布满菌液。待牙签表面长满菌丝或分生孢子,即可供接种使用。如未立即接种使用,可置4℃冰箱内保存,保存时间3d以内。5田间抗性鉴定5.1抗性鉴定圃设置抗性鉴定圃应设置在具备良好的自然发病环境条件和灌溉条件、地势平坦、地力均匀的地块。5.2鉴定设计鉴定材料按品种生育期排列,如品种生育期相似,可采用随机排列。小区行长5m,单行区,行距0.6m,小区保苗25株左右。每50份鉴定材料各设1组抗、感病对照,抗病对照品种为LR625,感病对照品种为Tx622B。3
DB21/T2790—20175.3种植要求鉴定材料播种时间与大田生产播种时间相同,土壤肥力水平和栽培管理与大田生产相同。5.4接种5.4.1接种期接种期为植株展9片~11片叶期。5.4.2接种方法用锥子在植株基部第2节间以45°角斜向下扎一小孔,深度以不穿透茎秆为宜,孔径大小以用力可扎入2根牙签为宜。每株接种带菌牙签2根。5.5接种后管理在接种期间若遇干旱天气,应及时进行田间浇灌,确保病害发生。6病情调查6.1调查时间接种后40d~50d左右,高粱籽粒进入乳熟期进行病害调查,同批次的材料应在1d~2d完成。6.2调查方法目测每份鉴定材料发病状况,调查穗下2片~4片叶病变状况和植株叶片枯死部位及程度。根据病害症状描述,调查记载病情级别。6.3病情分级病情分级及其对应的症状描述见表1。表1高粱抗黑束病鉴定病情级别划分标准病情级别病害症状描述0整株叶片无病症状;1穗下第2-4片叶叶脉零星褐变,占叶面积5%以下;3穗下第2-4片叶叶脉褐变占叶面积5.1%~10%;5穗下第2-4片叶叶脉褐变占叶面积10.1%~25%,植株下部1片~2片叶片枯死;7穗下第2-4片叶叶脉褐变占叶面积25.1%~45%,植株下部3片~4片叶片枯死;9穗下第2-4片叶叶脉零变占叶面积45%以上,植株下部5片以上叶片枯死。4
DB21/T2790—20177抗性评价7.1鉴定有效性判别当感病对照材料达到其相应感病程度(9级),该批次材料抗黑束病鉴定视为有效。7.2抗性评价标准依据鉴定材料发病程度(病情级别)确定其抗性水平,划分标准见表2。表2高粱对黑束病抗性评价标准病情级别抗性评价0免疫(IM)1高抗(HR)3抗(R)5中抗(MR)7感(S)9高感(HS)7.3重复鉴定若鉴定材料初次鉴定时表现为免疫、高抗和抗,应在次年进行重复鉴定。7.4抗性评价对初次鉴定结果和重复鉴定结果进行比较,以记载的最高病情级别为最终鉴定结果,并依此结果对鉴定材料进行抗性评价8鉴定记载表格高粱抗黑束病鉴定结果记载见表3。表3年高粱抗黑束病鉴定结果记载表编号品种名称来源病情级别抗性评价注1:鉴定地点注2:接种病原菌分离物编号注3:接种日期调查日期鉴定技术负责人(签字):5
DB21/T2790—2017附录A(规范性附录)高粱黑束病菌A.1学名和形态描述A.1.1学名高粱黑束病致病菌为点枝顶孢霉菌(AcremoniumstrictumW.Gams,异名CephalosporiumacremoniumAuct.NonCorda),属无性态真菌枝顶孢霉属。A.1.2形态描述病菌菌丝纤细,初呈白色,后变淡粉红色或粉白色,具隔膜,可数根至数十根联合成菌索。分生孢子梗直立,单生,有二叉或三叉状分枝,无色,无隔膜,基部稍粗。分生孢子无色,椭圆形或长椭圆形,单胞,大小2.9µm~8.7µm×1.5µm~2.9µm,常聚集在产孢细胞顶端形成假头状的粘孢子团,每个包子团中含分生孢子3个~40个不等。6
DB21/T2790—2017附录B(规范性附录)高粱黑束病症状B.1病名和症状描述B.1.1病名高粱黑束病sorghumacremoniumwiltB.1.2症状描述高粱黑束病是一种维管束病害,又称导管束黑化病。在高粱整个生长期均可表现症状。苗期造成死苗,成株期症状多样。发病初期底部叶片叶脉黄褐色或红褐色(因品种而异),随之沿中脉出现相同颜色条斑,逐渐发展纵贯整个叶片,叶脉呈紫褐色或褐色。叶组织褐变从叶尖、叶缘向基部及叶鞘扩展,导致叶片失水干枯。病株根系发育不良,剖开茎杆可见维管束变红褐色或黑褐色,故有黑束病之称。病情严重时,叶片及茎秆干枯,后期植株死亡。有的病株上部茎杆变粗,矮缩,分蘖增多,不能正常抽穗和结实。降雨较多或田间潮湿时,病株叶基部、叶鞘上病变部位常出现灰白色霉状物,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LYT 2631-2016 毛叶木姜子育苗技术规程
- DB21T 2721-2016 林下猴头菇栽培技术规程
- JGJT 394-2017 静压桩施工技术规程
- CJJT 251-2017 城镇给水膜处理技术规程
- GBT 34133-2017 储能变流器检测技术规程
- CECS 461-2016 双卡压式连接不锈钢燃气管道技术规程
- DB42T 1046-2015 住宅厨房、卫生间集中排气系统技术规程
- DBJT 13-113-2009 回弹法检测高强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规程
- NY∕T 3018-2016 飞机草综合防治技术规程
- JCT 2126.3-2012 水泥制品工艺技术规程 第3部分:预应力钢筒混凝土管
- DB12T 728-2017 设施果菜类蔬菜高效安全施肥技术规程
- NBT 25065-2016 核电厂地质钻探岩芯保管技术规程
- NYT 3060.2-2016 大麦品种抗病性鉴定技术规程 第2部分:抗白粉病
- NYT 3060.1-2016 大麦品种抗病性鉴定技术规程 第1部分:抗条纹病
- DBJT 13-247-2016 福建省灌注桩后注浆施工技术规程
- DB21T 2727-2017 核桃高接改优技术规程
- DB21T 2778-2017 公路改性沥青SBS改性剂含量检测技术规程
- DBJ50T-188-2014 建筑外墙外保温系统用柔性饰面块材应用技术规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