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8.00 KB
- 8页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DB×××/T××—××××湖州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2010-01-01实施2009-12-01发布雄蚕种第1部分:雄蚕种繁育技术规程DB3305/T26.1—2009DB3305湖州市农业地方标准规范ICS备案号:雄蚕种繁育技术规程2
DB3305/T26.1—2009前言DB3305/T26《雄蚕种》分为二个部分:——第1部分:雄蚕种繁育技术规程;——第2部分:雄蚕茧生产技术规程。本部分为DB3305/T26《雄蚕种》系列标准的第1部分。本部分由湖州市农业局提出并归口。本部分起草单位:湖州市蚕业技术推广站、浙江省农业科学院蚕桑研究所。本部分主要起草人:吴怀民、楼黎静、祝新荣、陈法荣、冯世民。I
DB3305/T26.1—2009雄蚕种第1部分:雄蚕种繁育技术规程1 范围本部分规定了雄蚕种繁育基本要求、桑园管理、养蚕制种、袋蛾、蚕种保护与浴消整理技术规范。本部分适用于雄蚕种繁育。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部分的引用而成为本部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部分,然而,鼓励根据本部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部分。DB33/217-2007桑蚕种3 繁育基本要求3.1 繁育制度平衡致死系蚕种繁育实行三级繁育、四级制种制度。即饲养原原母种制原原种并择优留原原母种,饲养原原种制原种,饲养原种制一代杂交种。3.2 饲育形式3.2.1 原原母种采用3蛾混合育,每3蛾蚁量为一个饲育区,饲育量不少于20个饲育区,制种前不并区。3.2.2 原原种采用蛾区蚁量育。1龄~3龄每饲育区为2g~4g蚁量,3龄后经预知检查无微粒子病后可并区,但每区不超过20g蚁量。3.2.3 原种采用分区蚁量育。1龄~3龄每饲育区蚁量,专业场不超过50g,原蚕区以户为单位;3龄后经预知检查无微粒子病后,可适当并区。3.3 制种方式3.3.1 原原母种、原原种生产原原种,平衡致死系采用饲育蛾区数应不少于10饲育区,严格实行同品种(品系)异蛾区交配制种。每蛾单独产卵,制成以10或14个卵圈为1张的框制种。3.3.2 原种生产原种严格实行同品种异饲育区交配制种,杂交原种按规定的组合交配。以本生产单位相似条件的若干饲育区所制的蚕种作为制种批,一个制种批的毛种数量应不超过1000张。每蛾单独产卵,制成28个卵圈为1张的框制种。平衡致死系原种在母蛾检疫合格后,把框制种制成散卵,去掉黑色雌卵,选留黄色雄卵装盒,每盒装卵34000±500粒。3.3.3 一代杂交种6
DB3305/T26.1—2009生产雄蚕一代杂交种,以常规品种为母本、平衡致死系为父本。制种时先采用混合平附产卵,最后加工成盒装散卵成品。生产条件相同或相似的若干农户经种茧调查,微粒子病促进检查合格后可以混合制种为一个制种批,一个制种批内可按日或按农户分段制种。每批成品蚕种总量不超过1500盒,并有记录可追溯合并前的批次及质量检验、母蛾检疫情况。1.1 质量预控1.1.1 种茧质量要求各级蚕种在生产过程中都应随时选除不符合品种固有特性及不良的卵、蚕、茧、蛹、蛾,达到相应的种茧质量要求。各级种茧质量要求,见表1、表2、表3。表1平衡致死系原原母种、原原种种茧质量要求项目熟蚕虫蛹生命率(%)茧层量(g)茧层率(%)春制88≥0.30≥21秋制84≥0.25≥20注1:.原原母种留种区间全茧量开差控制在0.1g以内,区内个体开差控制在0.2g以内。茧层量区内个体选择标准,应控制在留种区全茧量的平均值乘以茧层率要求所提平均值之上。2:.原原种留种区间全茧量开差控制在0.2g以内,区内个体开差控制在0.3g以内。表2平衡致死系原种种茧质量要求项目克蚁收茧量(g)死笼率(%)茧层量(g)茧层率(%)春制2600≤8≥0.30≥21秋制2100≤10≥0.24≥20表3平衡致死系一代杂交种种茧质量要求项目死笼率(%)春期≤14秋期≤171.1.2 预知检查以饲育区为单位,对收蚁后的残蚁、死卵、各龄迟眠蚕进行微粒子病预知检查,及时淘汰有微粒子病的饲育区。1.1.3 淘汰不良饲育区及个体各级蚕种的繁育应防止品种、品系混杂,做好品种、品系之间饲养、制种时的隔离工作,及时淘汰性状不良的饲育区与个体。繁育母种、原原种的应整区淘汰不符合品种、品系固有性状的饲育区。1.1.4 淘汰不健康饲育区各级蚕种应按规定实行分区饲育,同一卵圈的蚕只能在同一饲育区内饲养。在蚕期发育明显不齐,暴发蚕病、中毒等导致蚕健康度严重下降而产生大批淘汰蚕、种茧的,应严格控制制种。凡淘汰率达到40%以上的饲育区,不能制种。1.1.5 种茧选除6
DB3305/T26.1—2009原原母种、原原种种茧,饲育区选除率应不低于28%,蛾区内个体选除率应不低于25%;选茧后良茧率达到100%的,方可制种。原原母种、原原种种茧选除茧率超过60%的饲育区不能留种,原种种茧个体选除率应不少于总收茧量的10%,选茧后良茧率在90%以上的,方可制种。1.1.1 母蛾抽样及处理微粒子病母蛾检验抽样,按DB33/T217.3-2007中3.1、3.2、3.3规定。2 桑园管理按DB33/T217.4-2007之4规定。3 养蚕制种3.1 生产用房配备生产用房配备,见表4表4每100g蚁量生产用房配备单位:m2房屋类别蚕室蔟室贮桑室附属室保护室一代杂交种100705070按生产越年种的数量以75张毛种/㎡配备原种10010050100原原种、母种按每4饲育区折1g原种计算注:蚕种生产单位还应配备相应的催青室、低温室和消毒设施等3.2 催青与收蚁3.2.1 催青3.2.1.1 出库日期春期蚕种出库日期以本场不同品种的桑芽生长情况为主,结合参考当时气象预报和本场历年出库日期等情况来确定。以中晚熟桑开放4叶~5叶为适期。确定出库日期时应以大批为主,适当照顾前后批开差。中秋期原种出库日期以8月上中旬为适期,不能迟于8月下旬。3.2.1.2 催青标准母本催青标准,按DB33/T217.7-2007规定执行。平衡致死系催青标准见表5。表5平衡致死系催青标准催青日期第1~4天第5~11天第12天胚胎代号丙2~戊2戊3~己5孵化目的温度(℃)2225目的湿度(%)7681光线自然光感光18h,转青后24h遮黑收蚁前2h感光注:简化催青前后段温差大,应在催青第5天早晨8时起,每小时升高0.5℃的方法逐渐把温度提高到目的温度。3.2.1.3 催青卵抑制遇特殊情况需延迟收蚁时,可进行转青卵的冷藏抑制,抑制温度为5℃,抑制时间以2d~3d为限。进入抑制温度前和抑制结束时都要有3h~5h的中间温度过渡。3.2.2 收蚁6
DB3305/T26.1—20091.1.1.1 收蚁准备准备好收蚁用具;采好收蚁用叶;调节好蚕室室温、湿度,标准为温度26℃~26.5℃,相对湿度80%~85%。收蚁当日早晨5时左右感光,中系品种在盛孵化(50%左右孵化)后2h~3h为收蚁适期。收蚁全过程尽量不超过2h,掌握在上午11时前定座完毕。1.1.1.2 蚁量配比按实收蚁量平衡致死系与其对交种的比例,控制在1:5,最多不超过1:6。1.1.1.3 收蚁方法单蛾育收蚁可采用直接桑收法。蛾区蚁量育可采用网收法,定量分区;逸散性强的品种,可结合用打落法收蚁;同一卵圈的蚁蚕不能分入不同饲育区内。散卵原种采用尼龙网收蚁法,定量分区。收蚁后,保留卵壳、残蚁、残卵作微粒子病补正检查,及时淘汰有微粒子病的饲育区。各品种应另称1g蚁蚕调查克蚁头数,作为后期调查的基础。1.2 原蚕饲养1.2.1 饲养标准平衡致死系1~3龄用温应比常规品种偏高1℃~2℃,注意薄饲,并加强蚕座整理及光线调节工作。饲养标准,见表6。表6平衡致死系饲养标准龄别1龄2龄3龄4龄5龄目的温度(℃)29~3028~2926~2725~2624~25相对湿度(%)90~9585~9080~8575~8070~80给桑次数(次/d)3~43~43~444切桑标准(cm2)0.25~1.01.0~44~16片叶片叶或芽叶除沙次数眠1次起、眠各1次起、中、眠各1次起、眠各1次、每日中1次起1次,每日1次蚕体消毒次数收蚁、将眠各1次起蚕、将眠各1次起蚕、将眠各1次起蚕、盛食、将眠各1次起蚕、见熟各1次,龄中每日1次2g蚁量最大蚕座面积(㎡)收蚁时0.06最大0.240.652.004.009.00~10.002g蚁量匾数12357~8注1:多丝量品种1~3龄饲育温度宜适当偏高。2:各眠眠中温度降低1℃~2℃。5.3.2用叶标准平衡致死系品种1~3龄用桑应较常规品种偏嫩。用叶标准,,见表7。6
DB3305/T26.1—2009表7平衡致死系各龄用叶标准期别龄别收蚁当日1龄2龄3龄4龄5龄春期叶色黄绿色嫩绿色绿色较深绿色深绿色深绿色叶位生长芽最大叶上1叶生长芽最大叶生长芽最大叶下1~3叶止芯芽叶或生长芽成熟叶片止芯芽叶或成熟叶片条叶含水率(%)79~8077~7876~7775~7674~7571~73秋期叶色黄绿色嫩绿色绿色较深绿色深绿色深绿色叶位最大叶上1叶最大叶最大叶下1叶第6叶~7叶第8叶~12叶除基部5叶~6叶外,均可含水率(%)78~8077~7876~7775-7674~7571~735.3.3常规品种雌雄分离常规品种应在四龄第二天“去雄留雌”,淘汰雄性个体,在两日内完成,雌蚕率应达到99.5%以上。5.3.4平衡致死系雄蚕率平衡致死系雄蚕率应达到99%以上。5.4种茧保护按DB33/T217.4-2007之5.4.4规定。5.5制种5.5.1发蛾调节在饲养期进行发蛾调节基础上,在种茧保护期应随时观察蛹体发育进度,并根据品种的发蛾习性,通过温、湿度进行调节,确保雄蛾提前1d~2d见苗蛾。盛发蛾时,雌雄蛾数量比例以1.5~2:1为宜。5.5.2发蛾、捉蛾、选蛾5.5.2.1发蛾发蛾当日雌蛾感光时间,应根据当天发蛾数量及雄蛾交配次数确定。如当日雄蛾需再交,雌蛾感光时间应适当提前。5.5.2.2捉蛾鳞毛充分干燥,蛾翅展开,蛾体收缩为捉蛾的适宜时间。一般在上午6时~7时开始,先雌后雄,先落地蛾、匾边蛾,后自上而下逐匾进行。捉出的蚕蛾均匀置于蚕匾中,每匾放200只~250只雌蛾。5.5.2.3选蛾在捉蛾、投蛾、交配过程中,都应随时选除病态蛾、半蜕皮蛾、大腹蛾、特小蛾、黑节蛾和鳞毛脱落蛾等不良蛾以及纯对蛾、苗(末)蛾等。6
DB3305/T26.1—20095.5.3交配、拆对5.5.3.1交配交配室应保持无风、弱光、安静,温度以24℃为中心,湿度保持在75%~80%。交配时,应将雄蛾均匀地撒于雌蛾匾内,撒雄蛾数以雌蛾数的95%左右为宜。交配时,应分清新鲜雄蛾与再交雄蛾。新鲜雄蛾交配时间为3h左右,再交雄蛾交配时间应保持4h以上,同一雄蛾当天交配以2次为度,同一只雄蛾交配以3次为宜。5.5.3.2理对交配5min-10min后进行,捉出单只雌、雄蛾,另行交配。交配对间隔以蛾翅不相碰为宜。5.5.3.3拆对按交配时间先后进行,注意动作轻巧。拆对后轻轻震动雌蛾匾,使之充分排尿,同时选除不良蛾及雄蛾。5.5.4投蛾、巡蛾、产卵5.5.4.1投蛾雌蛾充分排尿后即送产卵室,产卵室温度为25℃~25.5℃、相对湿度为75%,室内要保持黑暗,注意换气,切忌闷热。框制产卵按框投蛾,平附产卵以每10cm2左右投1蛾,平产一层为度。5.5.4.2巡蛾、产卵投蛾后由专人巡蛾。捉出逸出蛾,扶正朝天蛾,选出雄蛾,吸干蛾尿,框制种对准框线,补足空蛾圈。对产卵性差、残存卵多的品种,除适当迟交、长交外,产卵室温度可适当偏高。5.5.5蚕蛾保护5.5.5.1雄蛾保护拆对后的雄蛾应妥加保护,宜稀放。雄蛾保护温度以3℃~5℃为宜,不超过8℃。雄蛾保护室应保持黑暗状态。雄蛾应先羽化先使用,以防冷藏时间过长。5.5.5.2雌蛾冷藏雌蛾冷藏应尽量避免,当日无法完成交配的雌蛾冷藏,温度以3℃~5℃为宜,第二天取出稍回暖后,即用新鲜雄蛾交配,交配时间缩短为2h,拆对后即投蛾产卵。6袋蛾、蚕种保护及浴消整理袋蛾、蚕种保护及浴消整理按DB33/217.4-2007中5.5.7~6规定。————————————6'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建筑给水金属管道工程技术规程》2016征求意见稿
- 《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监管信息系统技术规程》2016征求意见稿
- jgj 144 外墙外保温工程技术规程(征求意见稿)
- 《锚杆检测与监测技术规程》(征求意见稿-正文附录)
- 小麦种植技术规程
- 市质监局关于批准发布《水果套袋技术规程》、《葡萄三膜覆
- 建筑施工升降机安装、使用、拆卸安全技术规程
- 智能通风技术规程(2011)
- 玉米品种区域试验技术规程
- dmf抽提丁二烯装置工艺技术规程
- 3-04电阻率测深法技术规程
- 《建筑安装工程安全技术规程》
- 《建筑玻璃应用技术规程》jgj113-2009
- 《花生一年度两熟种子快繁技术规程》
- gbt 50912-2013 钢铁渣粉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
- DL∕T 5001-2014 火力发电厂工程测量技术规程
- 蒸压砂加砌混凝土精确砌块薄层砂浆干法施工技术规程
- 装配整体式混凝土剪力墙结构技术规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