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7.96 KB
- 14页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ICS65.020B16a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24882—2010松毛虫防治技术规程Technicalregulationforcontrollingpinecaterpillars2010-06-30发布2011—01_01实施
GB/T24882--2010目次前言⋯⋯⋯⋯⋯⋯⋯⋯1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术语和定义⋯⋯⋯·l4发生类型········⋯··25发生程度和成灾标准26防治对策⋯⋯⋯⋯·27防治技术⋯⋯⋯⋯·38施药方法⋯·⋯⋯⋯49防治要求⋯⋯⋯····5lO防治效果检查⋯⋯·5附录A(规范性附录)松毛虫发生类型划分标准-6附录B(规范性附录)松毛虫发生程度划分标准一8附录C(资料性附录)仿生制剂及其参考用量⋯··0附录D(资料性附录)植物源杀虫剂及其参考用量l
GB/T24882--2010前言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为规范性附录,附录c、附录D为资料性附录。本标准由国家林业局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家林业局森林病虫害防治总站、青海省东都县林业局、广西壮族自治区昭平县森林植物检疫站、辽宁省绥中县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尤德康、柴守权、曲涛、梅丽娟、方国飞、赫传杰、黄北英、李娟、刘海秀、曾智坚、辛忠、董晓波、邱立新、于海英、崔振强。
GB/T24882--2010松毛虫防治技术规程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punctatus)、油松毛虫(D.tabulaeformis)、赤松毛虫(D.spectabilis)、落叶松毛虫(D.superans)、云南松毛虫(D.houi)、思茅松毛虫(D.kikuchii)等6种主要松毛虫的发生类型、发生程度和成灾标准、防治对策、防治技术、施药方法、防治要求及防治效果检查。本标准适用于全国范围内马尾松毛虫、油松毛虫、赤松毛虫、落叶松毛虫、云南松毛虫和思茅松毛虫的防治,其他种类松毛虫的防治可参照使用。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T15163封山(沙)育林技术规程GB/T15776造林技术规程GB/T15781森林抚育规程GB/T18337.3生态公益林建设技术规程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种群population生活在同一地域内,相同生态条件下,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群。3.2增殖阶段multiplicativestage松毛虫种群变化具有一定的周期性,一般经历初始、增殖、猖獗、衰退4个阶段。增殖阶段的特点是:松毛虫种群数量显著增多,且继续上升,已开始由虫源地向四周扩散,林木已显现被害征兆,并有局部严重受害现象,受害面积明显扩大,天敌种类、数量也相应增多。3.3常发区constantarea林分结构单一,松林长势弱,自然控制能力较低,松毛虫经常发生或发生周期较短的区域。3.4偶发区casualarea林分有一定自然控制能力,一般年份不成灾,若遇干旱等适宜条件时才发生松毛虫灾害的区域。3.5安全区safetyarea林分条件良好,自然控制能力较强,没有松毛虫发生或虽有松毛虫发生但虫口密度长期处于有虫不成灾水平的区域。3.6防治control为使松毛虫种群保持在有虫不成灾的水平,所采取的各种预防和除治措施的过程。1
GB/T24882—20103.7无公害防治pollution—freecontrol对人、家畜及其他有益生物无明显伤害,对环境安全的防治措施。包括保护和招引自然天敌,人工繁殖释放天敌,喷施生物制剂、仿生制剂、植物源杀虫剂,人工捕杀,物理机械防治,阻隔防治等。3.8阻隔防治obstructcontrol利用松毛虫幼虫具有早春经过树干上树取食针叶、晚秋经过树干下树越冬和食性单一的特性,在树干设置毒绳(环)或阻截障碍,使幼虫中毒致死或受阻后因饥饿致死。3.9化学防治chemicalcontrol利用菊酯类等化学药剂防治松毛虫的方法,特点是作用快、效果好、使用方便、费用低、能在较短时间降低虫口密度。3.10天敌naturalenemy对松毛虫种群有一定控制作用的生物,包括拟寄生物、寄生物、捕食性生物和病原生物。4发生类型松毛虫发生类型分常发区、偶发区和安全区。划分标准见附录A。5发生程度和成灾标准5.1发生程度松毛虫发生程度分轻度、巾度和重度3个等级。划分标准见附录B。5.2成灾标准以松树针叶损失量为依据。立地条件差的下旱、半干旱地区失叶1/3以上为成灾,其他地区失叶2/3以上为成灾。6防治对策6.1防治思路松毛虫防治要贯彻“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的方针,因地制宜,分区治理,分类施策。以营林措施为基础,无公害防治为主导,越冬代幼虫防治为重点,综合运用防治技术,有效控制增殖阶段虫口密度,防止种群数量增长。保护天敌资源,增加生物多样性,提高林分质量,改善生态条件,逐步实现可持续控制。6.2分类施策6.2.1常发区实行以林分改造等预防措施为基础,大范围无公害防治和局部菊酯类等低毒化学药剂应急防治压低虫口密度的策略。主要预防措施:a)对符合封育条件的,全面实施封山育林;b)对虫源地,实施抚育管理、补植补造和营造混交林;c)连续接种式或低剂鼍喷施球孢白僵菌等生物制剂;d)长期保护和招引益鸟,人工繁育、释放松毛虫赤眼蜂等寄生性天敌。主要防治措施:a)喷施球孢白僵菌等生物制剂或灭幼脲等仿生制剂、烟参碱等植物源杀虫剂;2
GB/T24882--2010b)局部有限度地应急使用菊酯类等低毒化学药剂。6.2.2偶发区实行保护与改善生态条件,采取预防措施为主,重点防治虫源地的策略。主要预防措施:a)对虫源地,实施抚育管理、补植补造和营造混交林;b)连续接种式或低剂量喷施球孢白僵菌等生物制剂;c)长期保护和招引益鸟,人工繁育、释放松毛虫赤眼蜂等寄生性天敌。主要防治措施:发现虫源地虫口显著增高时,喷施苏云金杆菌等生物制剂或灭幼脲等仿生制剂。6.2.3安全区实行保持良好生态环境及生物多样性,长期维护自然控制的策略。7防治技术7.1营林技术7.1.1封山育林具体技术按OWT15163和GB/T18337.3执行。7.1.2抚育管理具体技术按GB/T15781执行。7.1.3补植补造具体技术按GB/T15781执行。7.1.4营造混交林具体技术按GB/T15776和GB/T18337.3执行。7.2招引益鸟在松林内设置人工巢箱招引益鸟,布巢时间和地点可视招引鸟类而定。挂巢箱2个/hm2,均匀布设。巢箱悬挂于地面2m以上的树冠中下部,巢口面向下坡;人工巢箱可选择椋鸟式、山雀式、半开口式和树洞式。7.3保护天敌昆虫避免对天敌昆虫的伤害,通过增加蜜源植物、林业技术等保护天敌昆虫。7.4释放天敌昆虫7.4.1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dendrolimi)放蜂量根据卵块密度,健壮雌蜂45万头/hm2~150万头/hm2,放蜂点均匀设150个/hm2,蜂卡固定在第一轮枝树干背阴处。一次性放蜂,以越冬代成虫羽化率20%~30%时释放;二次性放蜂,第一次在成虫羽化5%时释放总蜂量的20%~30%,成虫羽化率达30%时,再次释放总放蜂量的70%~80%。放蜂前应了解未来7d内天气变化,尽量避免刚放蜂后遇大暴雨或连续雨天。7.4.2松毛虫黑卵蜂(Telenomusdendrolimusi)放蜂量按卵块密度,放蜂量15万头/hm2~30万头/hm。,放蜂点均匀设60个/hm2。放蜂时间宜在清晨或傍晚,蜂卡挂在树冠下部背阴处。7.4.3白跗平腹小蜂(Pseudanastatusalbitarsis)宜和松毛虫赤眼蜂混放。松毛虫产卵前释放白跗平腹小蜂1.5万头/hm。~3万头/hm2,再在产卵高峰期释放松毛虫赤眼蜂15万头/hm2~45万头/hm2。7.5喷施生物制剂7.5.1球孢白僵菌(Beauveriabassiana)施菌量15万亿孢子/hm2~45万亿孢子/hm2。林间温度24℃~30℃时,采用地面喷粉、低容量喷3
GB/T24882--2010雾或飞机低容量、超低容量喷雾,地面人工放粉炮;预防性防治可采用人工敲粉袋、放带菌活虫等方法。干旱少雨季节不宜使用。7.5.2苏云金杆菌(Bacillusthuringiensis)施菌量6亿国际单位/hm2~30亿国际单位/hm2。林间温度20℃~30℃时,采用地面喷粉、常量和低容量喷雾或飞机低容量喷雾。多雨季节不宜使用。7.5.3质型多角体病毒(CPV)施毒量1500亿多角体/hm2~3750亿多角体/hm2。林间温度10℃~35℃时,采用地面喷粉、低容量喷雾或飞机低容量、超低容量喷雾。宜于早晨、黄昏或阴天时喷洒。7.5.4青虫菌施菌量7.5万亿国际单位/hm2~15万亿国际单位/hm2。林问温度20℃~28℃时,采用地面喷粉、低容量喷雾或飞机低容量喷雾。宜于黄昏或阴天时喷洒。7.6仿生制剂防治仿生制剂及其参考用量参见附录C。7.7植物源杀虫剂防治植物源杀虫剂及其参考用量参见附录D。7.8人工捕杀蛹期、卵期人工摘除茧蛹、卵块。处理时应注意对寄性天敌的保护。油松毛虫、赤松毛虫、落叶松毛虫等具有下树越冬习性的种类,还可在12月份人工搂出树盘下越冬的幼虫冻杀或集中处理。7.9物理机械防治7.9.1高压电网黑光灯防治成虫期设置高压电刚黑光灯诱杀。布置按产品使用说明操作。7.9.2频振式杀虫灯防治成虫期设置频振式杀虫灯诱杀。布置按产品使用说明操作。7.10阻隔防治7.10.1塑料薄膜环防治刮去树干中部粗糙树皮,用宽10cm左右的塑料薄膜环绕树干一周,接口处用订书钉固定。7.10.2绑毒绳防治清除树干胸径以下枝条,在树干胸径处用毒绳绑成一道封闭环。毒绳可用菊酯类药剂和废机油混合浸泡制成。7.10.3喷毒环防治用手动喷雾器在树干喷施菊酯类药剂成宽10cm的封闭毒环。7.10.4画毒环防治在树干胸径处,用毒笔画2道宽1CITI的封闭毒环,两环间相距2cm~5cm。毒笔可根据各地实际用菊酯类药剂制作。7.10.5粘虫胶防治粘虫胶的布置按产品使用说明操作。7.11化学防治以菊酯类等低毒药剂为主,可采取喷雾、喷粉、喷(放)烟防治。浓度及施用方法应按农药管理的相关规定和产品使用说明。8施药方法8.1喷雾包括飞机超低容量喷雾和低容量喷雾、地面机动低容量喷雾和常量喷雾,适用于水源方便的地区。4
GB/T24882—2010超低容量喷雾应在气温30℃以下、相对湿度50%以上、风速小于3m/s条件下作业。飞机喷雾应按有关要求操作,地面机动喷雾应按不同机械使用说明操作。8.2喷粉包括地面机动喷粉、布撒器发射、人工抛掷,适用于水源缺乏地区,宜在早晚有露水时或雨后作业。地面机动喷粉应按不同机械使用说明操作,布撒器发射应按布撒器安全使用规定操作。8.3喷(放)烟包括地面机动喷烟、人工放烟,适用于人畜活动少、林分郁闭度大的偏远山区,宜在早晚无风或风速小于2m/s、气流稳定或气温逆增条件下作业。地面机动喷烟应按不同机械使用说明操作,人工放烟时应注意防火。9防治要求9.1猖獗发生后期,或蛹寄生率大于等于70%且雌性比小于等于0.3时,或可食针叶不能满足幼虫完成生长发育,或种群数量下降期,不应再进行药剂防治。9.2药剂防治应在越冬幼虫上树前或上树取食初期、其他各代幼虫4龄前进行。药剂、药械使用应严格遵守操作规程,保证作业者及人畜、鱼类、经济昆虫的安全。9.3应尽量使用无公害药剂,化学防治仅限应急使用。化学药剂、仿生制剂、植物源杀虫剂防治效果应保证大于等于95%,有效面积大于等于95%,生物制剂防治效果应保证大于等于50%,有效面积大于等于70%。同一林地不宜多次(大于等于3次)使用同一化学药剂,应合理轮用不同杀虫机理的药剂。9.4大面积规划防治作业时,新发生区优先,防止扩散优先,补防优先。采取由外向内的包抄、围剿式进行防治。10防治效果检查10.1检查内容检查虫1:3减退率和针叶损失率。用虫口减退率和挽回针叶损失率表示防治效果。10.2检查时间防治效果显现后进行。10.3计算公式虫口减退率按式(1)计算,校正虫口减退率按式(2)计算,挽回针叶损失率按式(3)计算。Y=[(zo—z1)/x。]X100%⋯⋯⋯⋯⋯⋯⋯⋯⋯⋯(1)式中:,——虫口减退率,%;z。一防治前虫口数izt——防治后虫口数。Y=[(x,一Xo)/(100一蜀)]×100%⋯⋯⋯⋯⋯⋯⋯⋯⋯⋯(2)式中:y—校正虫口减退率,%;x。——对照区虫口自然减退率;x,一防治区虫口减退率。一一一竺Z挽对防回照治针区区叶针针损叶叶失损损率失失;率率
GB/T24882—2010附录A(规范性附录)松毛虫发生类型划分标准表A.1马尾松毛虫发生类型划分标准发生区域项目常发区偶发区安全区发生特点2年~4年大发生1次5年~10年大发生1次不发生或极少发生亦不会成灾分布地区海拔<400m的丘陵、岗地、平原海拔400m~800m的低山区海拔>800m的高山区集中连片的人工或天然次生中集中连片的纯林,但有成片的混幼龄纯林,土壤贫瘠,林相不齐,林相整齐且多为针阔混交林.林林分特征交林,林相比较整齐,林下植被林下植被多为草本植物,郁闭度下植被极为丰富,郁闭度>o.8以灌木为主,郁闭度0.6~o.8O.8度<0.7为主,郁闭度0.7t0.8种类和数量低于本地区松林的种类和数量高于本地区松林的种类和数量丰富,自然控制能天敌资源平均值,控制能力低平均值,有一定控制能力力强袭A.3云南松毛虫、思茅松毛虫发生类型划分标准发生类型项目常年发生、易成灾,1年~5年大发生特点发生1次分布地区海拔较低、开阔度小的阳坡林分结构简单,林木长势差,土林分特征壤贫瘠,林下植被稀少、多草本,郁闭度32>64>96>128>160>192>224>256>288>320>352>3848树冠级为树冠指数除以5商的整数。其中,树冠指数;枝盘数×树冠直径(树冠直径单位:m表B.2油松毛虫、赤松毛虫和落叶松毛虫发生程度划分标准林龄/发生程度/[(头/株)或(粒/株)]虫种虫态正出轻重幼虫>1~≤5>5~≤10>20≤10卵>O.02~≤0.05>0.05~≤0.30>O.30幼虫>5~≤15>15~≤30>30油松毛虫>10~≤20赤松毛虫卵>O.05~≤0.20>O.20~≤0.50>O.50幼虫>15~≤25>25~≤40>40≥21卵>0.10~≤0.30>0.30~≤0.70>0.70幼虫>5~≤20>20~≤40>40≤10卵>0.05~≤030>0.30~≤0.70>0.70幼虫>10~≤30>30~≤50>50落叶松毛虫>10~≤20卵>0.1~≤0.50>0.50~≤0.90>0.90幼虫>20~≤40>40~≤70>70≥21卵>O.20~≤0.70>0.70~≤1.20>1.20表B.3云南松毛虫、思茅松毛虫发生程度划分标准发生程度/[(头/株)或(粒/株)]虫种林龄/年虫态‘轻中重越冬代卵>10~≤20>20~≤50>50≤lO第1代幼虫>1~≤5>5~≤10>10越冬代卵>20~≤50>50~≤100>100云南松毛虫>10~≤208
GB/T24882--2010表B.3(续)发生程度/[(头/株)或(粒/株)]虫种林龄/年虫态1轻中重越冬代卵>15~≤30>30~≤80>80≤lO第1代幼虫>1~≤8>8~≤16>16越冬代卵>30~≤80>80~≤160>160思茅松毛虫>lo--≤ZO第1代幼虫>8~≤16>16~≤32>32越冬代卵>50~≤95>95~≤190>190≥21第1代幼虫>16~≤32>32~≤64>648幼虫以2龄、3龄为统计标准;1年发生1代区.仅越冬代卵为划分指标。9
GB/V24882--2010附录C(资料性附录)仿生制剂及其参考用量25%灭幼脲Ⅲ号胶悬剂常量喷雾300g/hm2~450g/hm2,低容量喷雾150g/hm2~300g/hm2;飞机低容量或超低容量喷雾75g/hm2~150g/hm2,加喷量5%~lO%尿素和901增效剂。25%灭幼脲Ⅲ号粉剂用药量450g/hm2~600g/hm2,宜在早晚有鼯水或雨后地面喷粉。25%灭幼脲Ⅲ号油胶悬剂用药量225mL/hm2~300mL/hm2,用0号柴油作稀释剂。地面低容量喷洒量9L/hm2~4.5L/hm2,飞机超低容量喷洒量4.5L/hm2。16%灭幼脲Ⅲ号增效型粉剂用药量150g/hm2~300g/hm2,加滑石粉地面喷粉,宜防治高虫口密度。20%灭幼脲I号胶悬剂用药量110g/hm2~150g/hm2,地面常量或低容量喷雾。15%灭幼脲I号胶悬剂用药量150g/hm2~200g/hm2,飞机超低容量喷雾。20%灭幼脲Ⅳ号胶悬剂用药量150g/hm2~200g/hm2,飞机超低容量喷雾。20%杀铃脲悬浮剂用药量150g/hm2~300g/hm2,加喷量5%~10%尿素作为助剂,地面常量或低容量喷雾。5%伏虫脲乳油用药量22.5g/hm2~37.5g/hm2,地面低容量喷雾。3%高参苯氧威乳油用药量250g/hm2~400g/hm2,加喷量5%~10%尿素作为助剂,飞机超低容量喷雾。1.8%阿维菌素乳油用药量250g/hm2~400g/hm2,地面常量或低容容量喷雾;与柴油1:40混合地面喷烟。10
GB/T24882--2010附录D(资料性附录)植物源杀虫剂及其参考用量2%烟参碱乳油与柴油1:10~1:20混合地面喷烟,用量6L/hm2。2%烟参碱粉剂与滑石粉1:25混合地面喷粉,用量22.5kg/hm2。2%烟参碱乳油常量喷雾750g/hm2~1500g/hm2,飞机超低容量喷雾150g/hm2~225g/hm2。2%烟参碱烟剂,用量7.5kg/hm2~30kg/hm2,排放烟点间距是5m。o%苦参碱乳油常量喷雾750g/hm2~900g/hm2。'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继电保护和安全自动装置技术规程
- 通信线路勘察技术规程
- 镇海常减压装置工艺技术规程
- 纸蜂窝复合多功能墙板企业应用技术规程
- 【灌注桩钢筋笼长度检测技术规程】dgj32 t602007
- 【建筑玻璃应用技术规程】jgj1132009解读
- 【通风管道施工技术规程】3
- 房屋渗漏修缮技术规程
- gbt 24308-2009 烟草种子繁育技术规程
- GBT 23627-2009 杨干象检疫技术规程
- GBT 23474-2009 美国白蛾检疫技术规程
- 解析《城镇居民用水户表计量工程技术规程》
- gbt 24255-2009 沙化土地监测技术规程
- GBT 23475-2009 青杨脊虎天牛检疫技术规程
- GBT 26437-2010 畜禽饲料有效性与安全性评价 强饲法测定鸡饲料表观代谢能技术规程
- gbt 24309-2009 烟草国外引种技术规程
- GBT 23478-2009 松材线虫普查监测技术规程
- gbt 25168-2010 畜禽cdna文库构建与保存技术规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