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2.00 KB
- 21页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系统应急处置技术规范1、前言2、制定依据3、范围4、工作原则5、组织体系6、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职责7、事件的分级和应急响应8、事件现场处置9、事件调查报告的撰写10、事件现场处置的应急准备与保障1、前言我省地处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市场众多,商品流通、人口流动十分频繁,存在着发生疫情、生物恐怖事件、职业中毒、不明原因疾病等事件的严重威胁。为了科学、规范、有效地预防和控制此类事件的发生或危害,指导各地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严防疫情发生、扩散和蔓延,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特制定本规范。2、制定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浙江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防与应急办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食物中毒事故处理办法》、《全国救灾防病预案》、《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放射防护条例》、《核事故医学应急管理规定》及《浙江省防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应急预案》等各类应急预案的规定,。3、范围甲类传染病在某地首次出现;乙、丙类传染病显著增高;新发传染病出现;不明原因疾病暴发;各类自然灾害过程中及灾后疾病的暴发流行;医院感染事件;群体性癔症;疫苗接种反应与事故;生物、化学、放射恐怖事件;各类食物中毒;营养缺乏性疾病流行;职业毒物中毒;杀虫灭鼠剂中毒;有毒物质泄漏;核事故;生物恐怖事件;其他非常规性公共卫生事件。4、工作原则现场处置必须争分夺秒,坚持“快速反应、边调查边处置、措施及时到位、逐步完善”的原则,把握“快、准、齐、实”要点。5、组织体系5.1.指挥机构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要成立以主要领导、各类专家为主要成员的领导小组,合理分工,职责明确,负责疾控相关应急处置工作的指挥、调度、统筹安排等。5.2.组织机构根据疫情防控需要,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专家咨询委员会和四个防控小组,包括信息报告组、疫情控制组、后勤保障组、宣传报道组等。
5.2.1.专家咨询委员会由卫生管理、疾病预防控制、消毒杀虫、检验、健康教育、科研等专家组成,负责提供技术咨询,并随时根据事件的变化和实施中发现的问题及时修订、补充、完善各类应急处理技术。对疫情进行综合评估,判定疫情的分级类型,提出发布疫情警报及是否启动预案的建议。5.2.2.办公室主要负责协调解决防治工作中的有关问题,协调安排领导小组成员有关重要活动,协调与外部门外单位做好事件的预防控制工作。督查检查领导批示和部署重大问题、重大事项和重点工作的落实。做好防治工作信访、案件查办工作。日常值班,完成领导小组交办的有关工作事项。5.2.3.信息报告组主要负责收集和整理防治工作信息,编报有关信息、工作简报及情况专报,吸收先进经验,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各类文电、信息和有关会议材料起草、编发及管理。防治工作情况资料汇总整理、归档。5.2.4.疫情控制组(应急机动队)各级应建立事件现场处置应急机动队,主要负责指导、协调、落实各项预防、控制等防治措施,了解掌握当地疫情动态和防治工作进展。检查指导各地、各有关部门疫情预防控制工作,督办落实办公室下达的防治工作任务。汇总各级相应的
每日疫情,编报疫情专报。指导定点诊治医院、监测点、留验站、发热门诊监测、防控、救治等有关工作。协调、指导实施强制隔离、留验等现场控制措施。组织、管理医疗护理和疾病预防控制人员等的技术业务培训。现场处置应急机动队人员分常备和后备人员。常备人员包括现场流行病学、卫生检验检测、消杀灭、健康教育4个专业,必要时可建议卫生行政部门协调医疗急救、毒理学、卫生监督执法等有关专业人员参加。省级各专业3-5人,地市级每专业2-3人,县级各专业不少于2人。后备人员以3倍于常备人员的数量配置。5.2.5.后勤保障组组织争取防治经费,及时汇报经费需求情况。协调组织防治物资的供应、发放、储备和资金使用监管,指导物资采购。收集整理物资储备、供应、需求信息;负责提供相应的应急医药用品和物资储备等相关目录。5.2.6.宣传报道组组织开展传染病防治法律、法规和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依法规范管理疫情通报和信息发布。报道防治工作进展,宣传现场应急处置工作中的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编发各类预防控制相关宣传资料。6、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职责6.1.建立健全监测网络,承担疫情的监测、报告与预警,及时掌握、分析、报告疫情动态,提出预防控制对策。6.2.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判定疫情性质。6.3.负责疫情现场处置、控制和评价,做好疫点的卫生处理工作
,指导村(居)委会对密切接触者的医学观察。6.4.推行健康促进和健康教育。6.5.开展相关实验室检测工作。6.6.做好技术与物资储备。6.7.对有关人员开展预防控制业务培训和技术指导工作。6.8.对医疗机构的疫情报告、发热呼吸道疾病预检分诊和消毒隔离及防护措施、消毒产品和防护用品的质量、医疗废弃物处理等措施进行指导。7、事件的分级和应急响应7.1.事件的分级为便于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实际工作中操作和规范管理,根据事件性质、危害程度、涉及范围,将事件划分为一般(IV级)、较重(III级)、严重(II级)、特别严重(I级)事件,依次用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进行预警。7.1.1.一般事件(IV级)l发生腺鼠疫病例并在县(区)域内局部流行,一个平均潜伏期内病例数未超过20例;l在霍乱在县(区)域内发生,1周内发病10例以下;或疫情波及2个及以上县,发病15例以下;l一月内在一个县(区)域内乙、丙类传染病发病水平达到前3年同期平均发病水平P75水平;l一次食物中毒30-100人,无死亡病例报告;或食物
中毒人30人以下,事故发生在学校、地区性重要活动期间的;l一次发生急性职业中毒10人以下;l在县(区)内发生的其它对公众健康可能造成危害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7.1.2.较重事件(III级)l在边远、地广人稀、交通不便的局部地区发生肺鼠疫、肺炭疽病例,流行范围在一个乡(镇)以内,一个平均潜伏期内病例数未超过5例;l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例;l霍乱在县(区)域内发生,1周内发病10-30例;或疫情波及2个及以上县,发病15-50例;或地级以上城市的市区首次发生;l一月内在一个县(区)域内乙、丙类传染病发病水平超过前3年同期平均发病水平1倍以上;l在一个县(区)域内发现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l一次食物中毒人数超过100人,或出现死亡病例;或食物中毒事件发生在学校、地区性或全国性重要活动期间的;l在一个县(区)域内,多个学校同时出现预防接种或学生预防性服药出现群体心因性反应或不良反应;l一次发生急性职业中毒10人以上50人以下并出现死亡病例;l其它对公众健康可能造成危害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7.1.3.严重事件(II级)
l在边远、地广人稀、交通不便地区发生肺鼠疫、肺炭疽病例,疫情波及2个及以上乡(镇),一个平均潜伏期内发病5例及以上;或其它地区出现肺鼠疫、肺炭疽病例;l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续发病例;或疫情波及2个及以上市(地);l腺鼠疫发生流行,流行范围波及2个及以上县(区),在一个平均潜伏期内多点连续发病20例及以上;(放入第二级)l霍乱在一个地(市)范围内流行,1周内发病30例及以上;或疫情波及2个及以上地市,1周内发病50例及以上;l乙类、丙类传染病疫情波及2个及以上县(区),一周内发病水平超过前3年同期平均发病水平2倍以上;l发生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扩散到县(区)以外的地区;l预防接种或学生预防性服药出现人员死亡;l一次食物中毒人数超过100人并出现死亡病例,或出现10例及以上死亡病例;l一次发生急性职业中毒50人以上或者死亡10人以上;l鼠疫、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霍乱、脊髓灰质炎等菌种、毒种丢失;l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它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7.1.4.特别严重事件(I级)l肺鼠疫、肺炭疽在大、中城市发生;或人口稀少和交通不便地区,1个县(区)域内在一个平均潜伏期内发病10例及以上
(人与人之间传播);或疫情波及2个及以上的县;l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疫情波及2个及以上省份,并有继续扩散的趋势;l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同时涉及多个省份,并有扩散趋势,造成重大影响;l发生新发传染病或已消灭传染病;l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它特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7.2.事件的响应7.2.1.一般事件的响应发生一般事件后,所在县(市、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迅速组织专业力量,在2小时内出发,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初步判定该事件的性质,及时向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并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要求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上报。市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给予相应的技术支持,必要时参与现场调查。7.2.2.较重事件的响应发生较重事件后,在一般事件响应基础上,市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迅速组织专业力量,会同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现场处置工作,省级必要时组织有关技术人员赴现场指导,并建议政府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7.2.3.严重事件和特别严重事件的响应发生严重事件和特别严重事件
后,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组织专业力量,迅速到达现场,指导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现场处置,并制定相应防治措施。同时建议启动浙江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8、事件现场处置8.1.接报原则与要点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到事件报告后,应详细询问:8.1.1.报告单位名称、报告人姓名、联系电话、并记录报告时间;8.1.2.发生事件的地点、单位及详细地址、联系电话;8.1.3.事件发生人数、发病时间、临床症状及各项辅助检查情况、住院及治疗情况、临床诊断印象;8.1.4.是否到过可疑地区、是否接触过可疑食品、可疑水源、有无类似症状患者接触史;有无人群聚集性;8.1.5.嘱咐报告人保留可疑食品、水及病人吐泻物;8.1.6.立即向上级领导汇报,并与事件发生地区和所涉及的疾病预防控制部门(包括基层卫生院防保科)保持联系。8.2.现场处置基本步骤提出假设采取措施初步分析收集病例及相关资料初步了解发病情况核实诊断进一步分析深入调查采取防制措施及其效果评价总结报告检验假设8.2.1核实诊断8.2.2确定病例定义、计算病例数
在暴发调查的初期,疾病一般可分为二类即临床症状容易辨认、流行病学特征熟知的疾病和临床诊断及实验室结果不能确定的不明原因疾病。在快速大规模现场调查中,即便是已知病因的疾病也很难做到每例病人的实验室确诊,其实也完全没有必要。在实际工作中一般仅需要对部分病例进行病毒分离和特异性血清学诊断(如一次甲肝暴发调查中只需对其中15-20%患者进行甲肝特异性IgM抗体检测),以确定暴发流行疾病的性质。在这种情况下病毒分离和血清学诊断的作用,不是诊断单个病人,而是对一次暴发流行的诊断手段。对于不明原因的疾病,在现场调查开始前确定一个病例定义更显得十分重要、实用。因此,为了便于现场调查的实施,往往需要制定一个现场调查病例定义。病例定义包括时间、地点、患病者的特征、临床和/或实验室信息。用标准的实验室技术如血清学或病原体的分离和鉴定能确定临床诊断。如:某月某日某时起在某个范围内的人群,有某某临床表现和/或实验室阳性结果的均为病例。有时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轻型、中型和重型。8.2.3描述三间分布资料进行个案调查,收集病例的基本情况、临床症状和体征以及可能的暴露史等资料。
对收集到的病例资料作描述性研究,其目的就是阐明病人什么时间发病,在什么地方居住或病人有什么特征。通过调查资料的分析,往往会对确定暴发,推测暴露病因的时间,寻找某些可疑因素提供有益的帮助。关于疫情为什么发生的假设形成的越早,可能收集到的资料就越丰富,不必等到流行终止或所有类似病例均已报告后再进行,流行末期少量病例通常不影响分析结果。8.2.4.确定高危人群当现场调查对病人数量、三间分布以及病例的一般特征明确后,会得到一个较为确切的现场诊断,根据暴露的时间、地点,传染源传播方式等确定高危人群。例如暴发流行的时间、地点和人群描述提示,只有居住在某个社区、拥有特别供水系统居民才发病,或只有学校中某些学生、工厂中某些工人发病,或仅有那些在当地餐馆就餐的人才发病等,在确保没有其他人群发病的情况下,即可确定上述可能的暴露人群为高危人群。但在实际工作中有时要判定谁是高危人群是非常困难的,尤其是在流行区域大和疾病累及多个年龄组并且没有明显特征的情况下,应对病人做一些特殊的调查以获得更特异的资料,再确定高危人群。8.2.5.建立假设并验证假设通过对现有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分析,提出关于暴发流行是怎样发生的和为什么发生的初步病因假设,并运用分析流行病的方法进行验证。8.2.6.控制措施预防控制措施要根据现场进一步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和事件发展趋势,随时调整,以达到有效控制为目的。8.2.7.完善现场调查
为了完整、准确地评价此次流行或爆发的流行特征,最重要的提高病例鉴别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以及得到更准确及真实的受累及的人数,及提高有关率计算的分子和分母的质量,开展补充调查。8.2.8.总结报告调查组的最后任务是准备一份书面报告,包括进行调查所用的方法,初步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结果,下一步工作建议等。9、事件调查报告的撰写现场流行病学工作者在进行事件调查处置结束后,很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要及时地对现场调查的结果进行汇总、分析、解释,写成调查报告或科学论文,及时提供给有关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相关机构,或在科学杂志进行发表,使调查所得出的结论和建议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实施,所提供的经验和教训能够供同行们进行借鉴和参考。因此现场调查报告的撰写,是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工作不断完善,推动疾病控制工作的重要手段。9.1.业务调查总结报告在一起事件调查处理结束后,应迅速撰写业务调查总结报告。此报告应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一、标题标题是报告的高度概括,标题应具备准确性、简洁性和鲜明性。一般都用“关于”和表达主要内容的词组组成介词结构。例如:关于XXXX的调查报告。二.前言简述事件发生的经过和处置情况,一般在200字左右。三.基本情况
简述事件发生地的地理位置、环境、地理位置、气候条件、人口构成状况、社会经济状况、卫生服务机构、平时疾病流行情况或历史上该疾病在该地区流行状况、该地区有关的预防接种情况等。重点说明与事件性质和原因有关的各种本底情况。如虫媒传染病应说明媒介虫种的种群、密度与变化情况。四.流行特点(流行强度,三间分布,相关图表)选择描述流行病学的方法,描述事件的总发病数、发病率、死亡数和死亡率等、以及事件的波及范围;描述发病的时间分布、地点分布和人群分布,尤其要用相对数来进行描述,尽可能用图表来表示,以求简单明了。时间分布可以按年、月、周、日、时、分来描述,通常用直条图来表示。对于地区分布的描述,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可以通过行政区划、地理条件、学校(厂矿)、班级(车间)等病例分布来描述。人群分布常用年龄分布、性别分布、职业分布来描述。五.临床特点及诊断标准描述病人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临床上的分型及其特点,各种临床辅助检查的结果;主要诊断依据;如果疾病无公认的诊断标准(如新发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应列出病例定义和分级定义。六.流行因素分析(包括分析流行病学的应用、采样与检测)用分析流行病学调查方法(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计算关联强度、剂量—反应关系等指标;描述标本的采集和检测结果(包括阳性和阴性结果);再综合流行病学分布特点、干预效应等进行病因分析和推断以确定病因;对该事件作出可能的结论判断,及排除其它的理由。七.防制措施与效果评价
描述各种技术措施的落实过程情况,采取措施的时间、范围和对象等,选择过程性指标进行描述,如疫苗接种率、传染源的隔离率等。防制措施实施后,应对其效果作出评价,反过来也是验证调查分析是否正确。控制措施评价重要内容之一是有无续发病例,或有无新的疫区出现,如果发生续发病例,说明其防制措施的效果不佳或贯彻不力,也可能是调查分析不正确,需要继续完善调查内容和修正控制措施,以便尽快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扩散。要分开描述已采取的防制措施和即将采取的防制措施。八.建议根据该起突发事件的病因调查和控制实践经验,提出防止类似事件发生的建议;九.小结如果整个调查控制比较复杂,可将主要情况进行摘要小结。十、报告单位和报告日期在整个报告的结尾,应写明报告单位的全称,加盖公章,并用汉字写上报告发文的具体时间。9.2行政调查报告事件调查处理后,应迅速撰写行政调查报告及时向有关行政部门报告。此报告应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一.标题:同业务总结调查报告的标题要求。二.前言说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简单经过,包括该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接报与上报情况。并说明这是一项什么样的调查工作;工作进行的地点和日期;主要做了哪些事;工作的主要结果(少数主要的);总的评价(完成任务、基本完成任务、未能完成及其原因)
三.事件概况 简单描述调查处理的经过,包括听取基层汇报;召开会议研究布署调查处理措施;本级负责该事件应急处理人员的组成、调查、采样与检测中获得的各项信息。四.已采取的措施及效果评价说明针对该起事件目前已采取的控制措施,并评价这些措施对控制事件发展的效果。五.调查结论与趋势分析根据调查结果、流行因素分析及措施评价后得出的结论,分析预测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展趋势。六.下一步建议根据调查结论及措施评价,对已采取的措施进行进一步修正或补充,提出下一步工作建议,包括进一步调查研究的建议和尚需解决的问题的对策与方法。七、报告单位和报告日期在整个报告的结尾,应写明报告单位的全称,加盖公章,并用汉字写上报告发文的具体时间。10、突发公卫事件现场处置的应急准备与保障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机动队,制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的应急处置方案,落实人员责任制和值班制度。同时应做好实验室采样及检验工作的常规准备。指定科所负责综合协调,以便对工作人员、交通工具等协调使用,保障整个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过程的顺利进行。10.1.决策指挥保障
领导小组及各组织机构要成立以各科室主要领导为组长的领导体系,建立良好的协调管理制度,分工合理,职责明确,确保决策指挥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贯彻执行。10.2.物资保障分级准备一.现场流调物资。指有助于记录突发事件现场实况,描述案例事实等的器材。如笔记本电脑及有关统计分析软件、摄像机、照相机、录音笔、测量用具,标示用具等。二.消杀灭物资。指用于突发事件现场或疫点的环境、器物、动植物尸体等进行消毒、杀虫、灭鼠的器械和药品。常用器械有:各类喷雾器如机动式大功率喷雾器、背式喷雾器、手提式超低容量喷雾器,各类空气净化与消毒器如可移动式紫外线灯、臭氧发生器,可移动式空气过滤消毒器。各种容器,如有盖塑料桶、黑、黄、白三色塑料袋等。常用药品有;消毒类:生石灰、漂白粉、漂白精片、来苏尔、过氧化氢、过氧乙酸、碘伏、酒精等。杀虫灭鼠类如敌敌畏、奋斗呐、氯硝硫胺、大隆、溴敌隆、敌鼠钠、磷化锌、市售拟除虫菊脂类农药生产的杀虫剂、蚊香,鼠笼、鼠夹、粘蝇纸等。三.防护用品。指用于现场或疫点处理人员的个人防护器械。依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防护措施。如N95口罩、布质帽子、布质防护服、一次性外科口罩、一次性帽子、一次隔离服、鞋套、防水靴子、橡胶长期手套,医用乳胶手套,防护眼镜、全面型呼吸防护器、毛巾、肥皂、刷子、个人辩别标志。四.采样物资。用于现场样品的采集、保存与运输的器械。普通采样物品:防震防水保温采样箱、试管架、油性防水记号笔或标签纸、酒精灯、打火机、纯酒精、消毒用酒精和碘伏、生理盐水、消毒平皿。采血样器材:止血带、5—10ML一次性注射器、5—
10ML不加抗凝剂螺口试管、5—10ML加抗凝剂螺口试管、密封式负压采血针管、2ML螺口塑料管或塑料子弹头。咽拭子和含漱液采样:灭菌棉拭子、灭菌压舌板、15ML螺口塑料管、一次性纸杯。肛拭子采样:长塑料杆灭菌棉拭子、肛拭子、有特殊要求的保存液。粪便或吐泻物:50ML螺口塑料管(外螺旋、带密封垫圈、耐低温)水样采集:500ML消毒玻璃瓶。五.取证工具:照相机、录音机、摄像机等。六.现场检测设备:用于现场环境和物品快速检测的器械。一氧化碳测定仪、二氧化碳测定仪、大气采样器、袖珍空气取样仪、个体采样器、通风干湿表、风速仪、有害气体快速检测仪、气体吸收管、采样袋、水质速测箱和微生物速测箱、毒物快速分析设备等应急处理仪器和试剂。六.实验室常用试剂与菌种;各级实验室应常规配备的快速诊断试剂。参见各级实验室装备标准。七.常用药品、疫苗、解毒剂及相关器械。用于现场急救、健康人群保护的药械。抗菌素类如青霉素、链霉素、痢特灵、氟哌酸、强力霉素、复方新诺明、口服被盐液、葡萄糖盐水、氯化钾、磷酸氯喹片、伯喹片、乙胺嘧啶片、喹哌片、眼药水、皮炎平,止血止痛包扎固定等急救类、抗过敏性休克类等药械。预防用生物制品如麻疹疫苗、麻腮风三联疫苗、伤寒、钩端螺旋体疫苗、流感疫苗、甲肝疫苗、流行性出血热疫苗、流脑疫苗、乙脑疫苗,抗毒血清等。各类中毒的特殊解毒剂。常用的有解磷定、阿托品、维生素K1、二巯丙醇、二巯基丙磺酸钠、解氟灵等。一次性注射器和输液器。八.后勤物资。车辆、通讯器材,野外照明器材和临时供电设施,手电筒和电池。
九.纸质物资。各种各类调查表、记录表、调查结果汇总表等(见附录),传染病学、卫生统计学、流行病学、环境卫生学、毒理学有关的卫生标准、卫生检验方法、传染病国家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等有关专业技术参考资料等。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现场处置需配备物资一览表单位现场流调物资消杀灭物资防护用品采样物资取证工具现场检测设备常用药品、疫苗、解毒剂及相关器械区(县)市级流调表、记录表、调查结果汇总表等。喷雾器、生石灰、漂白粉、漂白精片、碘伏、敌敌畏、奋斗呐、氯硝硫胺、鼠笼、鼠夹、粘蝇纸、垃圾塑料袋等。N95口罩、布质帽子、布质防护服、鞋套、防水靴子、橡胶长期手套,医用乳胶手套,防护眼镜等。采样箱、送样箱、一次性注射器、试管、采血针管、灭菌棉拭子、消毒玻璃瓶等。摄像机、照相机、录音笔等CO、CO2测定仪、大气采样器、空气取样仪、个体采样器、通风干湿表、风速仪、有害气体快速检测仪、气体吸收管等。痢特灵、氟哌酸、强力霉素等抗菌药;麻疹疫苗等疫苗;各类中毒的特殊解毒剂等。市级流调表、记录表、调查结果汇总表、笔记本电脑等喷雾器、各类空气净化与消毒器如可移动式紫外线灯、臭氧发生器,可移动式空气过滤消毒器等。N95口罩、布质帽子、布质防护服、鞋套、防水靴子、橡胶长期手套,医用乳胶手套,防护眼镜、全面型呼吸防护器等。采样箱、送样箱、一次性注射器、试管、采血针管、灭菌棉拭子、消毒玻璃瓶等。摄像机、照相机、录音笔等CO、CO2测定仪、大气采样器、空气取样仪、个体采样器、通风干湿表、风速仪、有害气体快速检测仪、气体吸收管等。痢特灵、氟哌酸、强力霉素等抗菌药;麻疹疫苗等疫苗及各类中毒的特殊解毒剂等。省级笔记本电脑及有关统计分析软件等。喷雾器、各类空气净化与消毒器如可移动式紫外线灯、臭氧发生器,可移动式空气过滤消毒器等。N95口罩、布质帽子、布质防护服、鞋套、防水靴子、橡胶长期手套,医用乳胶手套,防护眼镜、全面型呼吸防护器等。采样箱、送样箱、一次性注射器、试管、采血针管、灭菌棉拭子、消毒玻璃瓶等。摄像机、照相机、录音笔等CO、CO2测定仪、大气采样器、空气取样仪、个体采样器、通风干湿表、风速仪、有害气体快速检测仪、气体吸收管等。痢特灵、氟哌酸、强力霉素等抗菌药;麻疹疫苗等疫苗及各类中毒的特殊解毒剂等。
10.3.应急队伍保障成立由各方面专业人员组成的应急队伍,合理安排各项事宜,确保各应急人员通讯畅通、及时顺利到位,并以良好的身心状态投入到应急防控工作当中。专家库成员实行动态管理,不定期参加上一级相关专业的学习培训,对同级或下级开展相关业务的指导。应急处理常备队伍应逐级进行岗前培训,每年开展一次相关专业的培训,并做好后备队伍的技术培训。各级每年至少举行一次现场应急处置演练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案例分析讨论。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注重培养各专业的业务骨干。10.4.经费保障在各级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的支持下,安排落实防治专业人员培训、宣传教育、疫情监测、应急疫情调查处理等工作所需经费,保障各项防治措施得以落实和疫情应急处理工作的顺利开展。10.5.通信与交通保障机构与成员、成员与成员之间通信采用有线通信和无线通信手段。当现有通信指挥手段不足时,组织协调相关电信运营企业做好通信指挥手段的应急保障工作。后勤保障组要为各项防控工作尽可能的提供便捷的交通运输车辆,保障各项工作顺利开展。10.6.信息保障机构、成员之间建立应急联系工作机制,做到信息、资源共享,保证信息及时、准确、通畅。10.7.技术保障21
各有关医疗卫生、疾病控制机构、医学院校要成立预备队,并对队员进行业务培训,随时准备参加疫情调查处理、实验室检测、医疗救护等工作。建立实验室检测网络,实验室条件应符合有关实验室生物安全要求,配备专人负责,并选择技术水平高、责任心强的技术人员担任检测工作。10.8.人员防护保障参照《浙江省突发公共事件人员防护保障行动方案》执行。21'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一体化预制泵站技术规范
- 10kv电容器组技术规范
- 不动产登记数据整合建库技术规范
- 余热发电技术规范
- 技术规范书 (光纤现场连接器)
- 产前检查技术规范和相关工作制度产前门诊工作制度
- 中国质量认证中心认证技术规范
- 浙江省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
- 浙江省民爆物品使用单位储存爆破器材技术规范
- 南方电网公司电气工作票技术规范(线路部分)---工作票填写说明
- j006 烟气挡板门技术规范书1
- 关于印发《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的通知
- 医院洁净手术部建筑技术规范
- 服务外包能力要求认证技术规范
- 如何做好山东省农业机械化生产作业技术规范
- 工程建设标准及技术规范
- 《高床节水育肥猪舍设计技术规范》
- 商业银行pos刷卡开发技术规范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