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0 MB
- 12页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ICS65.020.01B15NY中华人民共禾口国农业行业标准小麦抗病虫性评价技术规范第3部分:小麦抗秆锈病评价技术规范RulesforResistanceEvaluationofWheattoDiseasesandInsectPestsPart3:RIlIeforResistanceEvaluationofWheattoStemRust[Pucciniagraminis(Pers.)f.sp.triticiEriks.etHenn.]2007-01—14发布2007-12—01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发布
NY/T14433—_2007刖肓NY/T1443--2007《小麦抗病虫性评价技术规范》为系列标准。——第1部分.,J、麦抗条锈病评价技术规范;——第2部分:小麦抗叶锈病评价技术规范;——第3部分:小麦抗秆锈病评价技术规范;——第4部分:小麦抗赤霉病评价技术规范;——第5部分:小麦抗纹枯病评价技术规范;——第6部分:小麦抗黄矮病评价技术规范;——第7部分:小麦抗蚜虫评价技术规范;——第8部分:小麦抗吸浆虫评价技术规范。本部分为NY/T1443的第3部分。本部分的附录A为资料性附录,附录B为规范性附录。本部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提出并归口。本部分起草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本部分主要起草人:陈万权、刘太国、陈巨莲、徐世昌。
NY/T1443.3—2007小麦抗病虫性评价技术规范第3部分:小麦抗秆锈病评价技术规范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小麦抗秆锈病鉴定技术和抗性评价方法。本标准适用于普通小麦(包括选育品种/系、地方品种、特殊遗传材料、近等基因系、重组自交系、DH群体)、杂交小麦、转基因小麦、其他栽培小麦种、野生小麦、小麦野生近缘种对小麦秆锈病抗性的田间鉴定和评价。2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2.1抗病性diseaseresistance植物体所具有的能够减轻或克服病原物致病作用的可遗传性状。2.2慢锈性slowrusting在适于病害发生的环境条件下,寄主植物和病原物相互作用表现侵染型为3型~4型的感病反应但田间病害发展速度相对较慢,终期病情指数低于30。2.3致病性pathogenicity病原物所具有的破坏寄主和引起病变的能力。2.4人工接种artificialinoculation在适宜条件下,通过人工操作将接种体放于植物体感病部位并使之发病的过程。2.5病情级别diseaseratingscale植物个体或群体发病程度的数值化描述。2.6抗性评价evaluationofresistance根据采用的技术标准判别寄主植物对特定病虫害反应程度和抵抗水平的描述。2.7分离物isolate采用人工方法从植物发病部位获得的在特定环境条件下培养的病原物。2.8接种体inoculum能够侵染寄主并引起病害的病原体。2.9生理小种physiologicalrace1
NY/T14433—2007病原菌种、变种或专化型内的分类单位,各生理小种之间形态上无差异,但对具有不同抗病基因的鉴别品种的致病力存在差异。2.10鉴别寄主differentialhost用于鉴定和区分特定病原菌生理小种或菌系的一套带有不同抗性基因的寄主品种。2.11普遍率incidence或称发病率,发病植物体单元数占调查植物体单元总数的百分率,用以表示发病的普遍程度。在本标准中,植物体单元为叶片。2.12严重度severity发病植物单元上发病面积或体积占该单元总面积或总体积的百分率,亦可用分级法表示,即将发病的严重程度由轻到重划分出几个级别,分别用一些代表值表示,说明病害发生的严重程度。213病情指数diseaseindex全面考虑发病率与严重度两者的综合指标。当严重度用分级代表值表示时,病情指数计算公式:191=∑(墨·S:)/∑(XI·s一)×100其中,D,为病情指数,i为病级数(O~n),五为i级的单元数,S。为i级严重度的代表值,s。。为严重度最高级值,∑为累加符号,从0级(无病单位)开始累加。当严重度用百分率表示时,则用以下公式计算:DI=j×丐×100其中,J为普通率,S为平均严重度。2.14侵染型infectiontype根据小麦过敏性坏死反应有无和其强度划分的病斑类型,用以表示小麦品种抗条锈病程度,按0、;、1、2、3、4六个类型记载,各类型可附加“+”或“一”号,以表示偏重或偏轻。215潜育期latentperiod病原菌侵染小麦建立寄生关系后到被接种小麦表现症状之前的这一时期称为潜育期。2.16小麦秆锈病wheatstemrust由小麦秆锈病菌Pucciniagraminis(Pers.)f.sp.triticiEriks.etHenn.引起的以茎秆或叶片上产生铁锈状病斑症状的小麦病害。成株期小麦秆锈病主要发生在叶鞘和茎秆上,也为害叶片和穗部。夏孢子堆大,长椭圆形,深褐色或褐黄色,排列不规则,散生,常连接成大斑,成熟后表皮易破裂,表皮大片开裂且向外翻成唇状,散出大量锈褐色粉末,即夏孢子。小麦成熟时,在夏孢子堆及其附近出现黑色椭圆至长条形冬孢子堆,后期表皮破裂,散出黑色粉末状物,即冬孢子。3病原物接种体制备3.1小麦秆锈菌分离采集具有典型秆锈病病斑的小麦发病茎秆或叶片置于铺有滤纸的培养皿中,平展叶片或茎秆,浸泡16h--24h,用刀片刮取发病病斑,将刮下的夏孢子涂抹于感病品种McNair701(LittleClub或铭贤169)2
NY/T14433—2007叶片上,用清水均匀喷雾,置于15℃~24℃的保湿问内黑暗保湿18h~24h,15d--17d后观察是否发病,获得分离物。分离物经形态学鉴定确认为Pucciniagraminis(Pets.)f.sp.t订twiEriks.etHenn.后,进行单孢(堆)纯化,致病性测定后,扩繁保存备用。32小麦秆锈菌分离菌株的生理小种鉴定将用于抗性鉴定接种的分离物首先进行生理小种鉴定。生理小种鉴别寄主采用一套国际标准鉴别寄主、国内辅助鉴别寄主及含有Sr5、Sr6、Sr7b、Sr8a、Sr9b、Sr9e、Sr99、Stll、Srl7、Sr21、Sr30和Sr36的12个单基因系,根据秆锈菌与鉴别寄主相互作用产生的抗病或感病模式,划分出不同的生理小种或致病类型(见附录A.2)。3.3小麦秆锈菌繁殖和保存3.3.1育苗秆锈菌夏孢子在McNairT01(Littleclub或铭贤169)上繁殖。即选用直径为10cm,高度为10cm的花盆,装富含有机质的土壤,每盆播种20粒--25粒健康饱满感病品种MeNairT01(Littleclub或铭贤169),覆土1CITI,将育苗钵置于盛水的育苗盘内,使水从育苗钵底部缓慢吸收至土表完全湿润,移出,置于15℃--20℃温室内培养6d~8d,待用。3.3.2接种接种在操作台(或接种间)内进行。首先用喷雾法净化空气,再用75%的乙醇对操作台(接种问)、接种针和手进行消毒。将待接种幼苗放在操作台(接种问)上,在幼苗转移时要套袋或采取其他措施防止空气中的孢子污染;写标签,记录接种日期及接种的菌种编号;用手蘸取小麦秆锈菌夏孢子(或者从标样保湿后刮取少量夏孢子),接种到无菌苗的第一叶片上。3.3.3保湿将接种后的幼苗置于保湿桶中,用清水喷雾,使叶片表面附着一层水膜,密封,15℃--246C黑暗条件下保湿24h。3.3.4菌种繁殖菌种繁殖分为初繁和扩繁。初繁:待无菌苗MeNairT01(Littleclub或铭贤169)第一叶片全部展开后,从液氮中取出装有菌种的安瓿瓶,在40℃温水中活化5min~7rain,之后打开安瓿瓶,置于盛有湿润滤纸的培养皿中(相对湿度大于50%)于(20±5)℃黑暗条件下水化10h~12h。涂抹法:此法主要在繁殖少量菌种或接种少量鉴定材料时应用。从指形管中取出少许秆锈菌夏孢子放在洁净的毛玻璃上,用滴管加入少量水,用接种针将秆锈菌孢子与水拌匀备用。另外,用洁净的手指蘸清水或0.05%吐温20(Tween20)水溶液将麦苗的叶片摩擦数次,去掉叶片表面的蜡质和茸毛,以利于菌液吸附于叶面上。用消毒过的接种针蘸上调制好的孢子悬浮液,涂抹于麦叶下表面,插标签,记录接种日期及所用菌种。接种后把麦苗随即放人保湿桶中,再用清水喷雾,使麦苗和保湿桶的内壁沾满雾滴即可,喷雾不能过量。喷雾后,马上盖严塑料薄膜或玻璃,保湿桶置于(20±5)℃黑暗条件下保湿18h~24h。在接种不同生理小种时,接种用的一切用具都要先行消毒,防止可能发生的污染。扩繁:可采用涂抹法、扫抹法、喷(撒)粉法或喷雾法接种。扫抹法:先将一叶期的McNair701(LittleClub或铭贤169)置于接种桶内,用0.05%的Tween20水溶液叶面喷雾,然后将发病幼苗倒置,使发病叶片在接种桶内的无菌苗叶片上扫抹3次~5次,再用0.05%的Tween20水溶液喷雾,使叶片表面附着一层均匀的雾滴,密封,置于(20±5)℃黑暗条件下保湿18h-24h。喷(撒)粉法:小喷粉器(或用双层纱布封口的玻璃试管)经消毒、干燥后,按20~30+1比例均匀混合干燥滑石粉与秆锈菌夏孢子。接种前,用手蘸清水将叶片拂擦数次,以去掉叶片蜡质,用喷雾器在麦3
NY/T14433—2007苗上均匀喷上雾滴,随即用喷粉器(或用双层纱布封口的玻璃试管)将上述稀释的夏孢子粉均匀地喷洒(或抖落)到叶片上,再用喷雾器喷雾,随即放人保湿桶中,盖上塑料薄膜,置于(20±5)℃黑暗条件下保湿18h-24h。喷雾法:用小型喷雾器将制备好的孢子悬浮液(取秆锈菌夏孢子置于小烧杯内,先用少量清水湿润后,搅成糊状,按照29孢子:l000mL比例加入水,转移至喷雾器内;或按10nag夏孢子:1n1L无毒轻量矿物油一Soltrol劬70的比例稀释成夏孢子悬浮液)喷在已去除蜡质的麦苗上,自然干燥15min--30min然后将麦苗放于保湿桶内,置于(20±5)℃黑暗条件下保湿18h--24h。喷(撒)粉法及喷雾法适于对大量材料的接种鉴定。3.3.5潜育发病取出保湿的幼苗,置于可控制温度和光照的温室内潜育发病,保持昼温2512~3013,夜温18℃~25*(2;光照强度6000Lu】(~10000Lu)【,光照时间16h。待叶片现斑时(接种后约7d),剪去心叶,加玻璃罩隔离保存。接种后约12d~15d,夏孢子即可成熟,待用。3.3.6菌种收集空气净化和器具消毒操作同3.3.2,轻取产孢麦苗,小心横放,用接种针轻轻抖动其叶片,使菌种散落到玻璃罩内,移去麦苗,再轻敲玻璃罩,将菌种集中,装入指形管。337菌种保藏根据待用时间的长短,菌种保藏可分短期保藏和长期保藏。337.1短期保藏当菌种在5d-6d内使用时可短期保藏。将装菌种的指形管放人盛有变色硅胶的干燥器内,置于0*C--5℃冰箱中。33.72长期保藏当菌种将在第二年或更长时间后使用时可采用长期保藏。将菌种置于盛有变色硅胶的干燥器内,放在0*C~5℃冰箱中干燥5d--6d,移至安瓿管中,抽真空30rain,封管,置于液氮或一80"C超低温冰箱中。4田间抗性鉴定田间抗性鉴定在鉴定圃内进行。41鉴定圃选址鉴定圃应设置在小麦秆锈病适发区,选择具备良好的自然发病环境和灌溉条件、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的地块。42鉴定感病对照品种和诱发行品种选择鉴定感病对照品种和诱发行品种均采用铭贤169。4.3鉴定圃田间配置及大田播种4.3.1田间配置采用开畦条播、等行距配置方式。畦埂宽50enl,畦宽250Cnl,畦长视地形、地势而定;距畦埂125crn处顺畦种1行诱发行,在诱发行两侧20cm横向种植鉴定材料,行长100cnl,行距33cnl,重复1次--3次,顺序排列,编号,鉴定圃四周设100∞·宽的保护区。4
NY/T1443.3—2007|||||||||||||{|{||{|||{||||||{||{||i㈣iIIIIII●I●IIIIIIIlIII·IlIIIIIlIIIIIII‘‘’‘Io’ooIIIIII‘IIIIo’‘l|i||||||{||||||l川川||||||{||{||I‘l说明:L—_J:矩形框表示畦埂;——:实线表示诱发行和对照品种;:表示鉴定材料。图1鉴定圃田间配置示意图432播种4.3.2.1播种时间播种时间与大田生产一致,或适当调整不同材料的播期以使植株接种期和发病期能够与适宜的气候条件(湿度与温度)相遇。冬性材料按当地气候正常秋播,弱冬性材料晚秋播,春性材料顶凌春播。4.3.2.2播种方式及播种量采用人工开沟条播方式。每份材料播种1行,每隔20份鉴定材料播种1行感病对照品种铭贤169,鉴定材料每行均匀播种100粒;诱发行按每100∞行长均匀播种100粒。4.4接种441接种期小麦秆锈病抗性鉴定接种期为小麦孕穗期,选择晴朗无风天的傍晚进行。4.4.2接种方法采用夏孢子悬浮液喷雾法、喷(撒)粉法或注射法接种诱发行,利用诱发行发病后产生的夏孢子再传播侵染鉴定材料。根据鉴定需要选择单小种或混合小种。具体操作是将所选生理小种的夏孢子粉用数滴0.05%的Tween20水溶液调成糊状,按29孢子+1000rrlL水的比例稀释成夏孢子悬浮液。诱发行每隔500ern设100crrl长的接种段,用手持式喷雾器将夏孢子悬浮液均匀喷洒在接种段的小麦叶片上,之后速覆盖塑料薄膜,四周用土压严,次日清晨揭去薄膜。注射法。此法多用于麦苗有一定生长高度的拔节期或孕穗期。接种前,应配制好孢子悬浮液,配制同喷雾法,一般在诱发行上每隔100etn左右选取10个--20个单茎分别注射接种。其方法是用注射器将孢子悬浮液从小麦心叶与其下的展开叶叶鞘相接处以下约1cHl处注射,针头宜向下倾斜刺人,但不要刺穿,挤压少量悬浮液,以见到心叶处冒出水珠为度。孢子悬浮液必须随用随搅拌或震荡。田间接种注射最好在阴天的傍晚进行。如天气干旱,接种后在接种点上浇水1次--2次,也可以在接种前或接种后适当灌水。再次接种时,间隔3d~5d,选择诱发行不同的接种段接种。45接种前后田间管理在接种前6d-7d应先进行田问灌溉,或在雨后接种;接种后若遇持续干旱,应及时进行田间浇灌,不施用任何杀菌剂。5病情调查5.1调查时间在小麦进入乳熟期至腊熟期进行调查。5.2调查方法调查时每份材料随机抽样50茎,逐茎进行调查,记载严重度、侵染型,计算普遍率、平均严重度和病情指数,调查2次,间隔10d。5.3发病程度记载及标准5
NY/T1443.3—200753.1侵染型记载及标准小麦成株期病斑侵染型按0、;、1.2、3、4六个类型划分,苗期病斑侵染型按0、.、1、2、X、YZ34九个类型划分,用以表示小麦品种抗锈程度。侵染型类型及判别标准见表l。根据各级侵染型的症状描述,逐茎(叶)调查记载侵染型。表1小麦秆锈病侵染型级别及其症状描述侵染型症状描述0无夏孢子或者较大的侵染点无夏孢子,但存在不同大小的过敏性坏死斑或者褪绿斑1夏孢子堆小,周围有枯死反应2夏孢子堆小到中等,周围有失绿或坏死反应X纯培养物接种时不同大小的夏孢子堆在单个叶片上随机分布Y不同大小的夏孢子堆规则排列,大夏孢子堆排列在叶尖Z不同大小的夏孢子堆规则排列,大夏孢子堆排列在叶基部3夏孢子堆中等大小,周围组织褪绿但很少枯死4夏孢子堆大而多,周围组织无褪绿或枯死反应注:侵染型级别经常用如下符号进行精细划分,即“”:夏孢子堆较正常侵染型夏孢子堆略小;“+”:夏孢子堆较正常侵染型夏孢子堆略大;“C’:褪绿较正常侵染型多;N’;坏死较正常侵染型多。在单个叶片(茎秆)上有几种侵染型时可用“,”隔开,主要侵染型记录在前,如4,;或者2=,2+或者1,3C等。高抗(HR)中抗(MR)中感(MS)高感(HS)图2小麦秆锈病成株期侵染型分级图0X图3小麦秆锈病苗期侵染型分级圈6
NY/T14433—20075.3.2严重度记载及标准严重度用分级法表示,设1%、5%、10%、20%、40%、60%、80%、100%/\级。调查时每份材料随机抽样调查50株小麦,计算平均严重度。一3^s(%)=∑(墨·S:)/∑Xi=1i=1其中,S为平均严重度,i为病级数(1--n),xi为病情为i级的单元数,S:为病情为i级的严重度值(如小麦秆锈病各级的百分数)。5.3.3普遍率记载及标准每一鉴定材料随机调查50株,计数发病茎秆数,计算普遍率。普遍率(%)=(发病茎数/调查总茎数)×100%6抗性评价6.1鉴定有效性判别当鉴定圃中的感病或高感对照品种发病严重度达到60%以上时,该批次抗秆锈病鉴定视为有效。6.2重复鉴定初次鉴定中表现为高抗、中抗的材料,次年需用相同的病原菌进行重复鉴定。6.3抗性评价标准依据鉴定材料发病程度(病情指数和侵染型)确定其对条锈病的抗性水平,评价标准见表2。如果两年鉴定结果不一致,以抗性弱的发病程度为准。若一个鉴定群体中出现明显的抗、感类型差异,应在调查表中注明“抗性分离”,其比例以/’隔开。表2小麦对秆锈病抗性评价标准侵染型病情指数抗性评价0免疫Iri"lri"lurle(IM)近免疫Nearlyimmune(NtM)1高抗HighlyResistant(HR)2中抗Moderatelyresistant()3~4≤30慢锈Slowmsting(SR)3>30中感Modexatdysusceptible(MS)4>30高感HighlySusceptible(HS)7鉴定记载表格小麦抗秆锈病鉴定原始记录及结果记载表格见附录B。7
NY/T1443.3—2007附录Af资料性附录)小麦秆锈病病原菌和生理小种A.1学名和形态描述小麦秆锈菌是禾柄锈菌小麦变种Pucciniagraminis(Pers.)f.sp.≠廊秭Eriks.etHerin.,属真菌界(Fungi)、担子菌(亚)门(Basidiomycota)、锈菌纲(Urediniomycetes)、柄锈菌科(Puccinaceae)、柄锈菌属(Puccinia)。菌丝丝状,有分隔,寄生在小麦细胞间隙,在小麦上产生夏孢子和冬孢子。夏孢子单胞,椭圆形,暗橙黄色,大小17pm~47弘m×14肿~22tan,表面生有棘状突起,中腰部有发芽孔4个。冬孢子双胞,棍棒形至纺锤形,大小35pxn--65prn×11pm--22/an,顶端壁略厚,圆形或稍尖,柄长。该菌可产生5种不同类型的孢子。冬孢子萌发产生小孢子,小孢子为害转主寄主小檗,且在小檗叶片正面形成性孢子器及性孢子,在叶背面产生锈子器和锈孢子。小麦秆锈菌致病性有生理分化现象,目前我国已命名40多个生理小种,其中21C3CKR、21(23CKH、21∞CIR为优势致病类型。A.2生理小种鉴定方法A.2.1鉴别寄主小麦秆锈菌生理小种鉴别寄主采用国际标准鉴别寄主、国内辅助鉴别寄主及含有Sr5、Sr6、Sr7b、sr8a、Sr9b、Sr9e、Sr99、Stll、Srl7、Sr21、St30和Sr36的12个单基因系。开放式鉴别寄主包括:爱因亢(Einkom)、免字52、明尼2761(Minnesota2761)、华东6号、如罗(Rulofen)、欧柔(Orofen)。根据秆锈菌与鉴别寄主相互作用产生的抗病或感病模式,划分出不同的生理小种或致病类型。A2.2命名系统小种命名采用复合命名法(表A.1)。表A.1中国小麦秆锈菌生理小种类群在鉴别寄主幼苗上的侵染型生理小种及鉴别寄主及Sr单基因系致病类型Ein.522761H6刚.Oro.5219e7b1168a99369b301721C;CKHLHLHLLLLLHLHHHLHLH2lC;Cl(RLHLHLLLLLHLHHHHHLH21C3CFHLHLHLLLLLHLLHHLHLH21C3(职LHLHLLLLLHLLHHHLLH——21C3CTHLHLHLLLLLHHHHHLHLH——21C3(jntLHLHLLLLLHHHHHHHLH21C3cPHLHLHLLLLLHHLHHLHLH21c3CPRLHLHLLLLLHHLHHHLLH34MKHLLLLLLHLLHLHHHLHLH34~Ⅱ(RLLLLLLHLLHLHHHHHLH34MKGLLLLLLHLLHLHHHLHLL34M跗LLLLLLHLLHLLHHLHLH8
NY/T14433—2007表A.1(续)生理小种及鉴别寄主及sr单基因系致病类型Ein.522761H6Rul.Oro.5219e7b1168a99369b301734C1MKHLHLHLLHLLHLHHHLHLH34C1MKRLHLHLLHLLHLHHHHHLH34ClMFHLHLHLLHLLHLLHHLHLH34C2M1(HLHHHLLHLLHLHHHLHLH34C2MKRLHHHLLHLLHLHHHHHLH34C2M硎LHHHLLHLLHLLHHLHLH34C2~陬LHHHLLHLLHLLHHHHLH34C2MKKLHHHLLHLLHLLHHLHHH116LHLLLLLLHH40LHHHHLHH注:L’=一_氐侵染型,“H”=高侵染型。9
NY/T1443.3—2007附录B(规范性附录)表B年小麦品种(系】抗秆锈病鉴定原始记录及结果记载表病情级别编号品种名称来源侵染严重度(%)普遍率(%)病情鉴定结果型151忡中1叫100严均|调查发病叶片数调查总叶片数|平均|指数注1:鉴定地点地势注2:接种病原菌分离物编号生理小种类型注3:接种日期调查日期注4:播种日期注5:海拔高度m经度纬度鉴定技术负责人(签字)10'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8.7-15kv冷缩及预式电缆附件技术规范书.doc
- 10kv柱上sf6绝缘真空断路器技术规范tds
- 单模单芯皮线光缆技术规范书
- 220kv交联聚乙烯绝缘电力电缆技术规范
- 0.2s级三相智能电能表专用技术规范.doc
- 多媒体箱技术规范书
- 光纤入户工程配套项目 光分路箱等产品技术规范书
- 国家标准-》小麦抗条锈病评价技术规范
- aes扬声器实用技术规范
- 35-220kv支柱瓷绝缘子技术规范书.doc
- d32-2011年中国联通基站用热交换节能系统技术规范验证测试项目及要求
- 技术规范书 (光纤现场连接器)
- 南方电网公司电气工作票技术规范(线路部分)---工作票填写说明
- 第三卷-天线技术规范书(定向双极化)
- 电压型环网柜2kp4g技术规范书
- 室外机柜、onu机箱技术规范书
- 丽水市家庭屋顶光伏接网技术规范(试行)
- 一级标准物质技术规范(jjg1006-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