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42.48 KB
  • 63页

重庆市住宅建筑结构设计规程-《重庆市住宅建筑结构设计规程》编写组-重庆大学出版社

  • 6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重庆市地方标准重庆市住宅建筑结构设计规程DB50/5019—2001条文说明《重庆市住宅建筑结构设计规程》编写组编重庆大学出版社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重庆市住宅建筑结构设计规程《/重庆市住宅建筑结构设计规程》编写组编.—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2.6ISBN7-5624-2614-7Ⅰ.重...Ⅱ.重...Ⅲ.住宅—建筑设计—规程—重庆市Ⅳ.TU241-65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02)第044970号重庆市住宅建筑结构设计规程责任编辑:袁江版式设计:袁江责任校对:彭宁责任印制:张永洋*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出版人:张鸽盛社址:重庆市沙坪坝正街174号重庆大学(A区)内邮编:400044电话:(023)6510237865105781传真:(023)6510368665105565网址:http://www.cqup.com.cn邮箱:fxk@cqup.com.cn(市场营销部)全国新华书店经销重庆华林印务有限公司印刷*开本:850×11681/32印张:2.75字数:46千2002年7月第1版2002年7月第1次印刷印数:1—5000ISBN7-5624-2614-7/TU·121定价:25.00元本书如有印刷、装订等质量问题,本社负责调换版权所有翻印必究 关于实施《重庆市住宅建筑结构设计规程》的通知渝建函〔2002〕11号各区、县(自治县、市)建委,有关单位:根据重庆市建设委员会渝建函〔1998〕61号文的要求,由重庆市土木建筑学会建筑结构专业委员会和重庆大学主编的《重庆市住宅建筑结构设计规程》,已通过审查,批准为强制性地方标准,编号为DB50/5019—2001,自2002年4月1日起施行。其中3.1.2,3.1.3,3.1.4,3.1.5,4.1.2,4.1.7,4.3.2,4.4.1,4.4.5,4.5.5,4.5.8,4.6.1,4.6.2,4.7.2,4.7.3,4.8.1,4.8.2,4.8.3,4.9.10,5.1.2,5.1.3,5.1.6,5.1.8,5.2.2,5.2.4,5.3.1,5.3.3,5.3.8,5.3.9,5.3.10,5.3.12,5.3.16,6.1.1,6.1.2,6.1.3,6.1.4,6.1.5,6.3.2为强制性条文。各地区、各单位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总结经验。如有问题和意见请函告重庆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由其负责解释工作。重庆市建设委员会二○○二年一月十四日 前言为了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建筑工程技术政策,合理选用结构方案和材料,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确保质量,并使住宅建筑结构设计能结合重庆地区特点,重庆市建设委员会以渝委函[1998]61号文下达了编制《重庆市住宅建筑结构设计规程》的任务。重庆市土木建筑学会建筑结构专业委员会和重庆大学受重庆市建设委员会委托,会同有关单位共同完成了本规程的编制工作。本规程按三种结构体系,即砌体结构(包括烧结砖、蒸压灰砂砖、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底部设加密构造柱和底部设混凝土墙等内容)、底部框架剪力墙-砌体结构和薄壁异形柱框架结构进行编写。规程中的条款是在总结重庆地区工程实践经验、科研成果,以及广泛征求意见和反复讨论的基础上制定出来的。在编制过程中,还吸收和参考了国家现行有关规范的部分内容和其他地区的有关规定。 本规程主编单位:重庆市土木建筑学会建筑结构专业委员会重庆大学参加单位:重庆市设计院重庆钢铁设计研究院机械工业部第三设计研究院中煤国际工程集团重庆设计研究院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工程学院主要起草人:陈文钦朱朝亮曾世仁卢铁鹰牛绍仁庄斌耀曾高亮王荣斋谢孝忠董伟平参加人员:胡朝晖薛尚铃冯光杰 目次1总则⋯⋯⋯⋯⋯⋯⋯⋯⋯⋯⋯⋯⋯⋯⋯⋯⋯⋯⋯12术语、符号⋯⋯⋯⋯⋯⋯⋯⋯⋯⋯⋯⋯⋯⋯⋯⋯⋯22.1术语⋯⋯⋯⋯⋯⋯⋯⋯⋯⋯⋯⋯⋯⋯⋯⋯22.2符号⋯⋯⋯⋯⋯⋯⋯⋯⋯⋯⋯⋯⋯⋯⋯⋯43结构设计一般规定⋯⋯⋯⋯⋯⋯⋯⋯⋯⋯⋯⋯⋯63.1结构体系⋯⋯⋯⋯⋯⋯⋯⋯⋯⋯⋯⋯⋯⋯63.2结构布置⋯⋯⋯⋯⋯⋯⋯⋯⋯⋯⋯⋯⋯⋯83.3结构计算⋯⋯⋯⋯⋯⋯⋯⋯⋯⋯⋯⋯⋯⋯104砌体房屋⋯⋯⋯⋯⋯⋯⋯⋯⋯⋯⋯⋯⋯⋯⋯⋯⋯124.1一般规定⋯⋯⋯⋯⋯⋯⋯⋯⋯⋯⋯⋯⋯⋯124.2计算要点⋯⋯⋯⋯⋯⋯⋯⋯⋯⋯⋯⋯⋯⋯144.3一般构造要求⋯⋯⋯⋯⋯⋯⋯⋯⋯⋯⋯⋯174.4烧结砖房屋构造要求⋯⋯⋯⋯⋯⋯⋯⋯⋯204.5蒸压灰砂砖房屋构造要求⋯⋯⋯⋯⋯⋯⋯264.6加密构造柱砌体房屋构造要求⋯⋯⋯⋯⋯284.7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房屋构造要求⋯⋯⋯294.8混凝土墙-砌体房屋构造要求⋯⋯⋯⋯⋯31 4.9楼、屋盖构造要求⋯⋯⋯⋯⋯⋯⋯⋯⋯⋯⋯325底部框架剪力墙-砌体房屋⋯⋯⋯⋯⋯⋯⋯⋯⋯345.1一般规定⋯⋯⋯⋯⋯⋯⋯⋯⋯⋯⋯⋯⋯⋯345.2计算要点⋯⋯⋯⋯⋯⋯⋯⋯⋯⋯⋯⋯⋯⋯355.3构造要求⋯⋯⋯⋯⋯⋯⋯⋯⋯⋯⋯⋯⋯⋯376薄壁异形柱框架房屋⋯⋯⋯⋯⋯⋯⋯⋯⋯⋯⋯⋯446.1一般规定⋯⋯⋯⋯⋯⋯⋯⋯⋯⋯⋯⋯⋯⋯446.2计算要点⋯⋯⋯⋯⋯⋯⋯⋯⋯⋯⋯⋯⋯⋯446.3构造要求⋯⋯⋯⋯⋯⋯⋯⋯⋯⋯⋯⋯⋯⋯45本规程用词用语说明⋯⋯⋯⋯⋯⋯⋯⋯⋯⋯⋯⋯⋯56 1总则1.0.1为了在住宅建筑结构设计中,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建筑工程技术政策,合理选用结构方案和材料,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确保质量,并结合重庆地区特点,特制定本规程。1.0.2本规程适用于重庆市砌体结构、底部框架剪力墙-砌体结构和薄壁异形柱框架结构的住宅建筑结构设计。1.0.3本规程系根据现行《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的基本原则制订。与建筑结构有关的符号、单位和术语按现行《建筑结构设计术语和符号标准》采用。1.0.4住宅建筑结构设计除遵守本规程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规范、规程的有关规定。1.0.5对于不属本规程1.0.2条规定的住宅建筑结构设计,应按国家有关现行规范和规程执行。 2术语、符号2.1术语2.1.1砌体结构Masonrystructure由块体和砂浆砌筑而成的墙、柱作为建筑物主要承重构件的结构,是砖砌体、砌块砌体和加密构造柱砌体结构的统称。2.1.2烧结砖Firedbrick以粘土、页岩、煤矸石为主要原料,经过焙烧而成的实心普通砖和多孔砖。2.1.3砌块砌体结构Blockmasonrystructure由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简称小砌块)砌成的砌体结构。2.1.4加密构造柱砌体Reinforcedmasonry系指一般烧结普通砖砌体与构造柱、墙中柱和水平配筋带组成的约束砌体结构。2.1.5框架结构Framestructure由钢筋混凝土梁和柱以刚性连接构成的承重结构体系。 2术语、符号2.1.6底部框架剪力墙-砌体结构Framewithshearwallandmasonrystructure指建筑物下部为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上部为砌体的承重结构体系。2.1.7薄壁异形柱框架结构Framestructurewithspecial-shapedthinwallcolumn以薄壁异形柱框架为主要承重结构,楼面采用现浇、柱间填充轻质墙体材料的结构体系。2.1.8建筑抗震设计Seismicdesignofbuilding以房屋建筑结构的地震动态反应为依据所做的建筑抗震设防设计。2.1.9抗震构造要求DetailsofSeismicdesign根据抗震概念设计的原则,一般不需计算的结构和非结构部分必须满足的各种构造上的要求。2.1.10场地site工程群体所在地,具有相似的设计反应谱特征,其范围相当于厂区、居民小区和自然村的区域。2.1.11场地土Engineeringgeologicstateofsite指场地范围内的地基土。2.1.12抗震设防烈度Seismicfortificationintensity国家标准规定作为一个地区抗震设防依据的地震烈度。 重庆市住宅建筑结构设计规程2.1.13过渡层Transientstory房屋结构层间刚度明显变化处的上部相邻层,如加密构造柱砌体、下部混凝土墙和底部框架相邻的上部砌体层。2.2符号2.2.1作用和作用效应N———轴向力设计值;Nc———加密构造柱承担的轴向压力值;ΔUe———多遇地震作用标准值产生的层间弹性位移;[θe]———层间弹性位移角限值;Un———框架柱的轴压比;S———结构构件内力组合设计值;R———结构构件承载力设计值。2.2.2材料指标f———砌体抗压强度设计值;fc———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fyv———箍筋抗拉强度设计值。2.2.3几何参数和特征值A———柱或墙体截面面积;s———墙中柱的中距、附加横向钢筋布置范围;h———墙厚度、层高; 2术语、符号H———房屋总高度;Asv———附加横向钢筋总截面面积;laE———抗震设计时,受拉钢筋锚固长度;d———钢筋的直径;Kcw———混凝土剪力墙弹性侧移刚度;γ0———重要性系数;γRE———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ξ———加密构造柱砌体受压承载力综合提高系数;φ———墙体高厚比和竖向压力偏心距对受压构件承载力的影响系数;γh———有洞口加密构造柱砌体承载力折减系数;φm———加密构造柱砌体砖砌体的荷载分配系数;ηe———地震作用效应增大系数;λk———砌体层与相邻框架层的纵、横向层间侧移刚度比;α———附加横向钢筋与梁轴线间的夹角;β———墙体的高厚比。 3结构设计一般规定3.1结构体系3.1.1本规程适用于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及6度以内的砌体结构、底部框架剪力墙-砌体结构和薄壁异形柱框架结构的住宅建筑结构设计。3.1.2一般情况,住宅建筑的总高度和总层数不应超过表3.1.2的规定。表3.1.2住宅建筑总高度和总层数的限值最小非抗震设计抗震设计房屋类别墙厚总高度总总高度总层层(mm)(m)数(m)数烧结砖2403010248蒸压灰砂砖240248217砌体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190248217房底部设加密构造柱24033113010屋底部混凝土墙,上部24033113010烧结普通砖底部混凝土墙,上部2403010279蒸压灰砂砖 3结构设计一般规定续表最小非抗震设计抗震设计总总房屋类别墙厚总高度层总高度层数数(mm)(m)(m)底墙部|烧结砖24028(25)9(8)227框砌架体剪房蒸压灰砂砖24022(19)7(6)196力屋薄壁异形柱框架房屋20042143612注:①房屋的总高度指室外地面到主要屋面板板顶或檐口的高度(半地下室从地下室室内地面算起,全地下室和嵌固条件好的半地下室从室外地面算起,对带阁楼的坡屋面应算到山尖墙的1/2高度处);②烧结砖、蒸压灰砂砖及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房屋的层高不应超过3.6m,底部框架剪力墙-砌体房屋的底部层高不应超过4.5m;③底部设加密构造柱的砌体仅适用于烧结砖砌体;④表中底部设有混凝土墙的砌体结构的最小墙厚系指上部砖墙厚度;⑤表中括号内数字仅适用于底部纯框架-砌体房屋;⑥表中底部设加密构造柱的砌体房屋以下简称加密构造柱砌体房屋;底部混凝土墙的砌体房屋,以下简称混凝土墙-砌体房屋。3.1.3抗震设计时,混凝土墙-砌体房屋的混凝土墙的总层数不应超过3层。上部砌体总层数对烧结普通砖砌体不应超过7层;对蒸压灰砂砖砌体不应超过6层。 重庆市住宅建筑结构设计规程3.1.4抗震设计时,加密构造柱砌体房屋的上部非加密区的总层数含过渡层不应超过7层。3.1.5底部框架剪力墙-砌体房屋的底部框架剪力墙的层数不应超过2层。3.1.6抗震设计时,房屋高宽比应满足下列要求:(1)砌体房屋的高宽比不宜超过2.5。(2)底部框架剪力墙-砌体房屋的高宽比不宜超过2.5。(3)薄壁异形柱框架房屋的高宽比不宜超过5,长宽比不应超过6。3.2结构布置3.2.1砌体结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优先采用横墙承重或纵横墙共同承重的结构体系。(2)纵横墙的布置宜对称均匀,沿平面内宜对齐,沿竖向应上下连续,同一轴线上的窗间墙宽度宜相同。(3)承重墙应直接置于基础或地基梁上,不宜采用楼面梁支承墙、柱的间接传力方案。(4)不应采用无锚固的钢筋混凝土预制挑檐。3.2.2底部框架剪力墙-砌体结构的框架层剪力墙布置应遵循“均匀、分散、对称、周边”的原则,沿平面内 3结构设计一般规定宜对齐,沿竖向应上下连续,并沿框架全高设置。结构的刚度中心宜与质量中心重合。3.2.3底部框架剪力墙-砌体结构的上部砌体承重墙宜与底部框架和剪力墙布置相协调,各道纵横承重墙下均宜设置钢筋混凝土框架或剪力墙。当上部墙段布置在次梁上时,宜用轻质隔墙,隔墙荷载应分层传给承重墙。3.2.4在薄壁异形柱框架结构的一个独立结构单元内,宜使平面形状和刚度均匀对称。薄壁异形柱框架结构的体型应力求规则,避免有过大的外挑、内收及楼层刚度沿竖向变化。3.2.5薄壁异形柱框架及剪力墙应双向设置,并宜纵横交连。剪力墙的中线宜与梁、柱肢中线在同一平面。3.2.6楼梯、电梯间不宜设置在房屋的端部和转角处,否则应采取加强措施。3.2.7当房屋的地基较差时,应根据具体情况分别采取下列措施:(1)当房屋高度差异较大时宜设沉降缝。沉降缝与抗震缝宜合并处理。(2)当一幢房屋位于两种不同地基土上时,应采取减小不均匀沉降的措施,并进行必要的验算。一般情况下,同一幢房屋不宜支承于基岩与土两种类型的地基上。 重庆市住宅建筑结构设计规程(3)基础顶面应设置地圈梁,局部范围土质较差时,可参照有关规范处理。3.2.8当在两幢房屋之间或一幢房屋因地形需要架设天桥时,天桥支座的一端宜设计成铰支座并设梁垫,另一端宜设计成滑动支座。3.3结构计算3.3.1住宅的荷载取值应按现行《建筑结构荷载规范》规定执行。3.3.2非抗震设计时,结构构件承载力应满足下式要求:γ0S≤R(3.3.2)式中:γ0———重要性系数,按相应现行规范取值;S———结构构件内力组合设计值,按相应现行规范确定;R———结构构件承载力设计值,按相应现行规范确定。3.3.3抗震设计时,结构构件承载力应满足下式要求:S≤R/γRE(3.3.3)式中:γRE———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按表3.3.3采用。 3结构设计一般规定表3.3.3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γRE结构结构构件受力状态γRE类型砌体两端均有构造柱、芯柱的剪力墙0.90受剪结构其他剪力墙1.00钢梁受弯0.75筋混轴压比小于0.150.75凝柱偏压土轴压比不小于0.150.80结构剪力墙偏压0.85各类构件受剪、偏拉0.85 4砌体房屋4.1一般规定4.1.1本章规定适用于下列承重结构:(1)烧结砖砌体,包括页岩砖、页岩多孔砖、煤矸石砖以及粘土砖砌体。(2)蒸压灰砂砖砌体。(3)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以下简称小砌块)砌体。(4)加密构造柱砌体。(5)混凝土墙-砌体。4.1.2砌体结构所用材料应满足下列要求:(1)承重墙用砖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U10,小砌块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U7.5。(2)砂浆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2.5,顶层及5层以上(含5层)房屋砌筑砂浆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5。(3)抗震设计时,小砌块房屋砌筑砂浆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7.5。4.1.3在室内地面与室外散水之间的砌体内,应铺设防潮层,防潮层材料一般宜采用防水水泥砂浆。地面 4砌体房屋以下或防潮层以下的砌体所用材料的最低强度等级应符合表4.1.3的要求。表4.1.3地面以下或防潮层以下的砌体所用材料的最低强度等级地基土潮湿程度烧结砖小砌块石材水泥砂浆稍潮湿MU10MU7.5MU30M5很潮湿MU15MU7.5MU30M7.5含水饱和MU20MU10MU40M10注:地面以下或防潮层以下的砌体,不宜采用多孔砖。当采用小砌块砌体时,其孔洞应采用强度等级不低于C20的混凝土灌实。4.1.4混凝土墙、圈梁及构造柱所用材料应符合下列要求:(1)混凝土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0。(2)纵向受力钢筋宜采用HRB335级热轧钢筋,箍筋宜采用HPB235级热轧钢筋。4.1.5当下部墙体的竖向承载力不能满足现行《砌体结构设计规范》的要求时,可将下部承重墙改为加密构造柱砌体或混凝土墙,以提高墙体的竖向承载力。抗震设计时,过渡层墙体的刚度宜均匀过渡。4.1.6房屋同一楼层的承重墙体宜采用同一墙体 重庆市住宅建筑结构设计规程材料砌筑。4.1.7横墙承重的住宅结构体系,必须设置足够数量的纵向墙体,以保证房屋的纵向刚度。4.1.8小砌块砌体及灰砂砖砌体除应满足本规程有关要求外,还应符合相应设计与施工规范(或规程)的规定。4.2计算要点4.2.1砌体房屋的砌体承载力,除本章规定者外应按相应规范或规程执行。砌体房屋一般可不作抗震验算,但应满足相应的构造要求。4.2.2混凝土墙可不作承载力计算,但应满足相应的构造要求。4.2.3加密构造柱砌体的受压承载力按下式计算:N≤ξφfA(4.2.3)式中:ξ———加密构造柱砌体受压承载力综合提高系数,查表4.2.3;φ———墙体高厚比β和竖向压力偏心距e对受压构件承载力的影响系数,可按现行《砌体结构设计规范》采用;f———砌体抗压强度设计值,按现行《砌体结构设计规范》取值; 4砌体房屋A———墙体水平截面面积(对墙中柱区域,A=sh;对1墙端柱区域,A=sh,s为墙内钢筋混凝土柱2的中距,h为墙厚,见图4.2.3);N———墙体水平截面积A范围内竖向荷载产生的轴向压力设计值。表4.2.3砌体受压承载力综合提高系数ξs(m)1.01.52.02.53.03.54.0ξ2.42.01.81.61.41.31.2注:当s为中间值时,可采用线性插入法计算。图4.2.3砌体的水平截面4.2.4有洞口的加密构造柱砌体的受压承载力按下式计算:N≤γhξφfA(4.2.4-1) 重庆市住宅建筑结构设计规程γh=1-0.7δ(4.2.4-2)式中:γh———有洞口砌体的受压承载力折减系数;δ———按水平截面面积计算的洞口率。4.2.5加密构造柱砌体内,柱所承担的轴向压力按下式计算:Nc=(1-φm)N(4.2.5)式中:φm———砌体荷载分配系数,按表4.2.5取值;Nc———加密构造柱承担的轴向压力。表4.2.5砌体荷载分配系数φms(m)1.01.52.02.53.03.54.0φm0.540.600.650.710.770.810.85注:当s为中间值时,可采用线性插入法计算。4.2.6在进行砌体结构设计时,须注意小墙段、墙垛等砌体截面较小部位的承载力核算。4.2.7当转角墙段角部或砖墙端部承受竖向集中荷载时,计算截面的长度可从角点起每侧可取层高的1/3。当上述墙体范围内有门窗洞口时,则计算截面取至洞边。当上层的竖向集中荷载传至本层时,按均布荷载计算,转角墙段可按角形截面偏心受压构件进行承载力验算。 4砌体房屋4.2.8房屋有单边挑廊、阳台等悬挑结构时,应考虑其对房屋内力及变形的不利影响。4.2.9房屋的挑廊、阳台、雨篷、天沟等悬挑结构应进行抗倾覆验算,对悬挑梁下支承面的砌体还应进行局部受压承载力验算。4.3一般构造要求4.3.1砌体房屋温度伸缩缝最大间距应符合表4.3.1的规定,缝宽按现行有关规范执行。表4.3.1砌体房屋温度伸缩缝最大间距砌体类别屋盖类别最大间距(m)有保温隔热层50砖砌体无保温隔热层40有保温隔热层40小砌块砌体无保温隔热层32下部混凝土墙50有保温隔热层40蒸压灰砂砖砌体无保温隔热层32注:当有实践经验并采取有效措施时,表中数值可适当增加。 重庆市住宅建筑结构设计规程4.3.2承重墙厚度应符合下列要求:(1)烧结普通砖、烧结页岩多孔砖、蒸压灰砂砖及加密构造柱砌体不应小于240mm。(2)小砌块砌体不应小于190mm。(3)混凝土墙不应小于180mm。4.3.3横向承重的砖墙中开有洞口时,洞口的水平截面面积不宜超过全截面面积的50%。4.3.4圈梁应封闭。遇有洞口时,其搭接长度不应小于其竖向净距的2倍,且不得小于1m。4.3.5纵横墙交接处无构造柱时,应每隔500mm设置2ꚼ6拉结钢筋,每边伸入墙内不宜小于1m。4.3.6装配式楼梯梯段应与楼梯平台梁可靠连接,且不应采用无筋砖砌楼梯栏板。抗震设计时,对砌体墙不应采用悬挑楼梯。4.3.7各层洞口宜设置在同一位置,且上下对齐。门窗洞口处不应采用砖过梁,过梁支承长度不应小于240mm。4.3.8在砌体中留槽洞及埋设管道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在施工图中注明相关位置、标高及截面尺寸,交待施工要求,避免竣工后凿槽打洞。(2)严禁在墙面斜向开槽或埋设暗管。 4砌体房屋(3)墙体中宜避免沿墙面水平穿行暗管或预留水平沟槽。无法避免时,应按偏心受压构件核算墙体的承载力,或用细石混凝土补强。(4)墙体中有竖向暗管时,应预先留槽,槽深及宽度均不应大于120mm,否则对墙身削弱位置应采取补强措施。(5)不应在长度小于500mm的承重小墙段及壁柱的砌体内埋设竖向管线。(6)管道宜避免横穿墙垛、壁柱。确实需要时,应预埋带孔的C20混凝土块。4.3.9砖砌阳台栏板的厚度不应小于120mm,其顶部应作厚度不小于60mm的钢筋混凝土压顶,压顶内配3ꚼ6通长钢筋,分布钢筋为ꚼ4@300,通长钢筋锚入相连墙体的长度不宜小于500mm。在阳台每根挑梁端部,均应设置与阳台栏板可靠连接的钢筋混凝土柱。4.3.10为防止或减少各类砌体房屋的墙体开裂,顶层圈梁底与顶层过梁顶范围内应设1~3道2ꚼ6通长水平配筋带;顶层端开间的纵、横外墙尚应在每隔5匹砖的灰缝内配2ꚼ6通长钢筋;底层窗台下墙体灰缝内应设置3道3ꚼ6拉结钢筋,并伸入两边窗间墙内不小于500mm。4.3.11构造柱应伸至女儿墙顶,但女儿墙构造柱 重庆市住宅建筑结构设计规程的间距不宜大于3.6m。构造柱应与现浇钢筋混凝土压顶或下部圈梁整浇在一起,其纵向钢筋的锚固长度不应小于35倍钢筋直径。4.3.12抗震设计时,房屋高度和层数若接近表3.1.2的限值,则纵横墙内构造柱间距除应满足本章的有关要求外,尚应符合下列要求:(1)横墙内的构造柱间距不宜大于层高的2倍,且下部1/3楼层的构造柱间距宜适当减小。(2)当外纵墙开间大于3.9m时,应另设加强措施。(3)内纵墙的构造柱间距不宜大于4.2m。4.4烧结砖房屋构造要求4.4.1烧结砖房屋应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圈梁,其布置原则为:(1)当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楼、屋盖时,当总层数超过5层时,应在基础顶面、隔层楼盖及屋盖处设置圈梁,圈梁应沿外墙及单元分隔墙包括楼、电梯间圈通。未设置圈梁的楼面板嵌入墙内的长度不应小于120mm,厚度应为板厚或块材的模数,其纵向钢筋不应小于2ꚼ10。(2)设置墙梁的多层住宅房屋应在托梁、墙梁顶面和檐口标高处设置现浇钢筋混凝土圈梁,其他楼层处应在所有纵横墙上每层设置。 4砌体房屋(3)采用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楼、屋盖:非抗震设计时,房屋总层为3、4层应在基础顶面及檐口标高处设置一道圈梁。房屋总层数超过4层,应在所有纵横墙上隔层设置。抗震设计时,应每层设置圈梁。圈梁应沿外墙、内纵墙及单元分隔墙包括楼、电梯间圈通,屋盖处内横墙上的圈梁间距不应大于7m。构造柱对应的横墙上亦应设置圈梁。(4)圈梁宜设置在楼、屋面板同一标高处或紧靠板底。4.4.2钢筋混凝土圈梁的构造应符合下列要求:(1)圈梁最小截面尺寸为240mm×120mm,圈梁的纵向钢筋不应少于4ꚼ10,箍筋直径不应小于ꚼ6,箍筋间距不应大于300mm;但基础顶面及屋顶圈梁的最小截面尺寸为240mm×180mm,纵筋不应少于4ꚼ12。(2)抗震设计时,圈梁最小截面尺寸为240mm×180mm,圈梁的纵向钢筋不应少于4ꚼ12,箍筋为ꚼ6@200。(3)圈梁不宜兼作过梁。当圈梁必须兼作过梁时,应另加过梁钢筋,且伸过洞口边的长度不宜小于300mm。(4)圈梁的纵向钢筋锚入构造柱的长度不应小于35倍钢筋直径。 重庆市住宅建筑结构设计规程4.4.3当洞口宽度等于或大于2m时,洞口两侧应加设与墙体拉结的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其纵筋应锚入梁内。4.4.4非抗震设计时,当房屋总层数超过5层时,宜在外墙四角,楼、电梯间四角布置构造柱,其截面尺寸和构造措施宜符合4.4.6条有关规定。4.4.5抗震设计时,烧结普通砖房屋的构造柱设置应满足表4.4.5的要求。表4.4.5烧结普通砖房屋构造柱设置要求房屋总层数设置部位外墙四角,楼、电间隔15m或单元横墙(轴线)与四、五梯间四角,错层外纵墙交接处部位横墙与外纵隔开间横墙(轴线)与外墙交接六、七墙交接处,较大处,山墙与内纵墙交接处洞口两侧,大房内墙(轴线)与外墙交接处,内墙八间内外墙交接处的局部较小墙垛处注:表中较大洞口指宽度大于2m的洞口。4.4.6构造柱(包括墙中柱)应符合下列构造要求:(1)构造柱在楼、屋盖处双向均应有可靠连接,并沿整个房屋高度贯通(墙中柱除外),竖向不得错位。突出屋面的楼梯、电梯间均应设置构造柱,并与顶部圈梁可靠连接。 4砌体房屋(2)构造柱最小截面尺寸不应小于240mm×240mm,纵向钢筋不应少于4ꚼ14,箍筋间距不宜大于250mm。房屋四角的构造柱可适当加大截面和配筋。(3)墙与构造柱连接处应砌成马牙槎,且应先砌墙后浇混凝土,每一马牙槎高度宜为180~300mm,并应沿墙高方向每隔500mm设2ꚼ6水平拉结筋,其伸入墙内的长度不宜小于1m或伸至门窗洞口边,如图4.4.6-1所示。图4.4.6-1构造柱与墙连接(4)构造柱可不另设基础,但纵筋应锚入地圈梁内或下部混凝土墙内500mm,且不小于35倍主筋直径。(5)构造柱的主筋在中间层圈梁处,应上下贯通;在 重庆市住宅建筑结构设计规程顶层应锚入圈梁内,其锚入长度不应小于35倍主筋直径和500mm的较大值。(6)构造柱箍筋与圈梁相交处应加密,加密范围a在圈梁上下均不应小于1/6层高和450mm的较大值,加密部分的箍筋间距为100mm,如图4.4.6-2所示。图4.4.6-2构造柱箍筋加密区(7)承重墙中设置构造柱时,应在楼板处预留与构造柱宽度相同的板缝,并作现浇混凝土带,其纵筋由计算确定,但不少于4ꚼ14,并应与构造柱可靠连接,箍筋间距不大于200mm。(8)当房屋构造柱的底部为混凝土条形基础时,柱的 4砌体房屋主筋锚入基础内的长度不应小于35倍主筋直径,如图4.4.6-3所示;当为砖或毛石基础时,应沿纵、横墙设置拉通的地圈梁,柱的主筋锚入基础内长度,从地圈梁底面算起不小于500mm,如图4.4.6-4所示。图4.4.6-3构造柱与混凝土图4.4.6-4构造柱与砖或条形基础连接毛石基础连接(9)构造柱底部的箍筋应加密,加密段长度从室外地面算起不应小于1/6层高和450mm的较大值,箍筋间距为100mm。从室外地面至基础顶面的箍筋也应加密。 重庆市住宅建筑结构设计规程4.5蒸压灰砂砖房屋构造要求4.5.1纵横墙交接处,应沿竖向每隔500mm设置2ꚼ6拉结钢筋,埋入长度从留槎处算起每边不小于1m。4.5.2女儿墙每隔5匹砖的水平灰缝内,应设置不少于2ꚼ6钢筋,并沿墙四周圈通。4.5.3各层窗台下第一和第二道水平灰缝内及过梁顶的水平灰缝内,应设置不少于2ꚼ6通长钢筋。4.5.4当实体墙长度大于5m时,宜在每层墙高度中部设置2~3道3ꚼ6通长拉结筋,其竖向间距可取500mm。4.5.5应在每层的所有纵横墙上设置钢筋混凝土圈梁,其构造应符合4.4.2条的规定。4.5.6当房屋总层数为7、8层时,圈梁的截面尺寸不应小于240mm×180mm,圈梁纵筋不应少于4ꚼ12,箍筋直径不应小于ꚼ6,箍筋间距不应大于200mm。4.5.7非抗震设计时,当房屋总层数超过4层,宜在外墙四角,楼、电梯间四角布置构造柱,其截面尺寸和构造措施应符合4.4.6条有关规定。4.5.8抗震设计时,应根据房屋总层数,分别按表4.5.8的规定设置构造柱。 4砌体房屋表4.5.8蒸压灰砂砖房屋构造柱设置要求序号房屋总层数设置部位外墙四角,楼、电梯间四角,大房间内外1四、五墙交接处,较大洞口两侧同1,山墙与内纵墙交接处,隔开间横墙2六(轴线)与外纵墙交接处纵横墙交接处均应设置构造柱(柱间距3七大于4.8m时,应加设构造柱),较大洞口两侧注:表中较大洞口指宽度大于2m的洞口。4.5.9抗震设计时房屋外墙阳角的构造柱宜适当加大截面和配筋。4.5.10蒸压灰砂砖砌筑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蒸压灰砂砖出釜后,放置时间不宜少于一个月。(2)砌筑时,砖的含水率宜控制在5%~8%;在干燥天气,应在砌筑前1~2天浇水,不宜在雨天砌筑。(3)砌筑时宜采用较大灰膏比的混合砂浆。有条件时,可优先采用高粘结性的专用砂浆。(4)砌筑砂浆应饱满,水平灰缝的砂浆饱满度不得低于80%;砌筑过程中需校正时,必须在砂浆凝结前进行。(5)清水墙必须进行二次勾缝,勾缝砂浆宜采用机械 重庆市住宅建筑结构设计规程拌制的1∶1.5水泥砂浆。(6)蒸压灰砂砖砌体每天可砌高度不宜超过1.5m。(7)不应与其他品种的砖同层混砌。4.6加密构造柱砌体房屋构造要求4.6.1加密构造柱砌体房屋除按4.4节设置圈梁和构造柱外,尚应设置墙中柱和水平钢筋混凝土带。4.6.2抗震设计时,房屋总层数为9、10层时,其过渡层以上砌体的构造柱设置应满足表4.4.5中8层的要求。4.6.3墙中柱的间距一般为1.8~2.5m,同时应在该墙段两端设置端柱。相邻两柱之间只允许开一个洞口。4.6.4当采用加密构造柱砌体时,墙中柱所在楼层的圈梁截面高度不宜小于240mm,纵向钢筋不宜少于4ꚼ14,箍筋为ꚼ6@200。4.6.5墙中柱的最小截面尺寸为240mm×240mm,端柱截面尺寸宜适当加大。4.6.6在有墙中柱的墙段的半高处应设水平钢筋混凝土带,其厚度为60mm。纵向钢筋不少于3ꚼ6,锚入端柱或洞口两侧钢筋混凝土边框内的长度不应小于35倍纵向钢筋直径,横向钢筋为ꚼ4,其间距不应大于 4砌体房屋250mm。4.7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房屋构造要求4.7.1小砌块房屋除应满足本节要求外,尚应符合相应规范的有关规定。4.7.2小砌块房屋应在每层的所有纵横墙上设置现浇钢筋混凝土圈梁。圈梁宽度不小于190mm,纵筋不少于4ꚼ12,箍筋为6@200,其余构造应符合4.4.2条要求。4.7.3小砌块房屋的芯柱设置应满足表4.7.3的要求。4.7.4芯柱设置除应满足表4.7.3的要求外,在墙体内宜均匀布置,最大间距不宜大于2.0m。4.7.5小砌块房屋的芯柱,应符合下列构造要求:(1)小砌块房屋芯柱截面尺寸不宜小于120mm×120mm。(2)芯柱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0。(3)芯柱钢筋应贯通墙身,钢筋不应小于1ꚼ12。(4)芯柱钢筋应伸入室外地面下500mm或锚入地圈梁内,其锚入长度不应小于35倍钢筋直径。 重庆市住宅建筑结构设计规程表4.7.3小砌块房屋芯柱设置要求房屋设置部位设置数量总层数外墙转角,楼、电梯间四角,大房间内外墙交接四、五处,间隔15m或单元横墙外墙转角处灌实3个与纵墙交接处孔,内外墙交接处灌实4个孔同上,山墙与内纵墙六交接处,隔开间横墙(轴线)与外纵墙交接处外墙转角处灌实5个同四、五层,各内横墙孔,内外墙交接处灌实4七(轴线)与外纵墙交接处,个孔,内墙交接处灌实4山墙与内纵墙交接处~5个孔,洞口两侧各灌实1个孔注:外墙转角,楼、电梯间四角,内外墙交接处等部位宜采用构造柱代替部分芯柱。构造柱的最小截面尺寸为190mm×190mm,其余构造要求与4.4.6条相同,但与构造柱相邻的砌块孔洞宜填实。4.7.6小砌块房屋墙体交接处或芯柱与墙体连接处,应沿墙高每隔600mm设置拉结钢筋网。钢筋网由2ꚼ4纵向钢筋和ꚼ4@200的横向钢筋点焊而成,每边伸入墙内的长度不宜小于1m。4.7.7小砌块房屋除应满足4.3.11条的要求外,各楼层的窗台标高处,沿纵横墙还应设置通长的水平现浇 4砌体房屋钢筋混凝土带,其厚度为60mm。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0,纵筋不少于2ꚼ10,横向钢筋为ꚼ4@200。4.8混凝土墙-砌体房屋构造要求4.8.1混凝土墙-砌体房屋的上部砖砌体应符合4.4及4.5的构造要求。4.8.2抗震设计时,房屋总层数为9、10层时,其构造柱设置应满足表4.4.5中8层的要求。4.8.3抗震设计时,过渡构造柱层应适当加密或采取其他构造措施,以减小侧移刚度突变。4.8.4混凝土墙的厚度不应小于180mm。4.8.5混凝土墙配筋率不应小于0.25%,钢筋应双层双向布置,两层钢筋之间应设6拉结筋,双向间距均不应大于600mm。4.8.6在墙体门窗洞口周边部位,应设置不少于2ꚼ12的水平和竖向构造筋,并宜在角部设置2ꚼ12斜向钢筋,该钢筋从洞边算起,锚入墙内长度不应小于40倍钢筋直径。4.8.7在外墙阴角、阳角部位及宽度大于2m的洞口边均应加设暗柱,其截面尺寸不小于180mm×240mm,纵向钢筋为4ꚼ14,箍筋为ꚼ6@200。暗柱纵筋锚入墙下基础或圈梁内的长度不小于500mm。 重庆市住宅建筑结构设计规程4.9楼、屋盖构造要求4.9.1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或屋面板伸进纵横墙内的长度均不应小于120mm。4.9.2预制钢筋混凝土楼板,板端伸进砖墙内的长度不应小于110mm;支承在钢筋混凝土梁上时,其支承长度不应小于80mm。4.9.3预制板搁置于混凝土墙上的最小支承长度为35mm,同时墙上、下贯通的截面面积应不小于总截面面积的60%。板的端缝内应设置1ꚼ8的通长钢筋,预制板纵筋伸出板端的长度不应小于100mm,并勾住板端缝内设置的通长钢筋。预制板两端不小于50mm的板孔内,应用不低于C20的细石混凝土浇灌密实。4.9.4预制板间的接缝宽度不宜小于40mm,此缝应采用C20细石混凝土灌实。当板缝宽度超过60mm时,应采用钢筋混凝土现浇板带,配筋由计算确定。板端接缝处的附加钢筋应严格执行标准图的构造作法。4.9.5当板的跨度大于4.8m并与外墙平行时,靠外墙的预制板侧边应设置与墙或圈梁连接的拉结钢筋。4.9.6预制阳台应与圈梁或楼板现浇板带可靠连接。4.9.7各类砌体房屋的屋盖均宜采用现浇钢筋混 4砌体房屋凝土结构,并应设置隔热层。4.9.8混凝土墙与加密构造柱砌体、普通砌体交接处的楼盖应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4.9.9抗震设计时,宜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楼盖。若采用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楼盖时,宜设C25现浇混凝土面层,面层厚度不应小于50mm,并应双向配置ꚼ4~ꚼ6、间距150~250mm的钢筋网。现浇面层应贯通该楼层所有墙体。4.9.10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的厚度不应小于80mm,屋面板厚度不应小于100mm,过渡层的底部楼板厚度不应小于120mm。板中埋管时,其板厚不宜小于120mm。4.9.11现浇钢筋混凝土楼、屋面板的四角宜设置放射状钢筋。 5底部框架剪力墙-砌体房屋5.1一般规定5.1.1本章适用于底层或底部两层为框架剪力墙,上部为烧结砖或蒸压灰砂砖砌体结构的房屋。5.1.2房屋总层数、总高度和框架剪力墙层数,应符合本规程3.1.2条、3.1.5条规定。5.1.3抗震设计时,底部框架无论是一层或两层,均应采用框架-剪力墙结构。5.1.4在房屋的纵、横两个方向及楼、电梯间均应设置剪力墙。剪力墙间距不应大于21m,且不大于楼面宽度的2.5倍,并不大于4个柱距。5.1.5房屋底部开敞大房间宜布置在房屋的中部。不宜设局部地下室。5.1.6一般情况下,抗震设计时的框架砌体房屋的框架及剪力墙的抗震等级均按三级采用。5.1.7框架、剪力墙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30,过渡层墙体的砌筑砂浆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7.5。结构构件纵向受力钢筋宜选用HRB335级和HRB400级热轧钢筋,箍筋宜选用HPB235级和HRB335级热轧钢筋。 5底部框架剪力墙-砌体房屋5.1.8框架部分的各层楼盖(含过渡层底部楼盖)均应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屋盖应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并应设置隔热层。5.1.9上部砌体部分各层楼盖宜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若采用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楼盖时,应满足4.9.9条要求。5.2计算要点5.2.1框架砌体房屋的砌体和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设计,应分别符合相应现行规范和规程的有关要求。其抗震计算宜采用满足现行有关规范要求的计算机程序进行。当房屋体型较规则时,也可采用底部剪力法。5.2.2抗震设计时,过渡层与相邻框架层的纵、横向层间侧移刚度比:当为一层框架时不应大于2.5;当为二层框架时不应大于2.0,且均不得小于1.0。相邻框架层的纵、横向层间侧移刚度比应接近。5.2.3过渡层与相邻框架层的纵、横向层间侧移刚度比λk可按下式计算:K2λk==∑Kmw(∑Kf+∑Kcw)(5.2.3)K1 重庆市住宅建筑结构设计规程式中:K1———与过渡层相邻的框架、剪力墙层间侧移刚度;K2———过渡层砌体的层间侧移刚度;∑Kf+∑Kcw———与过渡层相邻全部框架和剪力墙的层间侧移刚度之和;∑Kmw———过渡层砌体的层间侧移刚度之和。5.2.4底部框架纵、横向地震剪力设计值应乘以地震作用效应增大系数ηe,ηe=λk。当ηe小于1.2时,取1.2;当ηe大于1.5时取1.5。5.2.5抗震设计时,对位于Ⅰ、Ⅱ类场地土的框架砌体房屋,上部为烧结砖砌体,框架抗震等级按二级采用,轴压比不大于0.8,过渡层与相邻框架层的纵、横向层间侧移刚度比,当为一层框架时不应大于2.2,当为二层框架时不应大于1.5,当有可靠设计经验,且按本规程要求采取措施时,房屋总层数可为8层,总高度可为25m。5.2.6底部框架层纵、横向地震剪力设计值应全部由该方向的剪力墙承担,并可按各剪力墙侧移刚度的比例分配。5.2.7底部框架柱的地震作用效应,可按下列方法确定:(1)框架承担的地震剪力设计值,可按各抗侧力构件有效侧移刚度的比例分配。有效侧移刚度的取值:对框 5底部框架剪力墙-砌体房屋架可不折减,对钢筋混凝土剪力墙可取30%,对砖剪力墙可取20%,且各层框架柱承担的总剪力不应小于相应楼层总剪力的20%。(2)框架柱设计时应考虑地震倾覆力矩引起的附加轴力。计算底部各轴线构件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时可将上部砌体视为刚体,近似按下部框架和剪力墙侧向刚度的比例分配。5.2.8底部框架应进行多遇地震作用下的变形验算,其层间弹性位移应符合下式要求:ΔUe≤〔θe〕h(5.2.8)式中:ΔUe———多遇地震作用标准值产生的层间弹性位移(包括地震倾覆力矩附加轴力引起的侧移),计算时,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取0.04,各种作用的分项系数均采用1.0;〔θe〕———层间弹性位移角限值,取1/1000;h———层高。5.2.9框架计算时,取作用于梁上的全部荷载值,不考虑墙梁的卸荷作用。5.3构造要求5.3.1抗震设计时,上部砌体构造柱应根据房屋总层数按第4章的规定设置。过渡层尚应在底部框架柱对 重庆市住宅建筑结构设计规程应位置设置构造柱,构造柱纵筋应锚入框架柱内。当构造柱置于框架梁上时,框架梁的相应位置应加强。5.3.2框架梁、柱截面设计除本节规定之外,应按现行有关规范和规程执行。5.3.3上部砌体部分应在各层所有纵、横墙上设置现浇钢筋混凝土圈梁。当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楼盖时应满足4.4.1条(2)款的要求。5.3.4过渡层的砖墙内不宜设边门洞。不宜在中柱上方设门洞。5.3.5抗震设计时,过渡层的纵、横承重墙洞口宽度大于2m时,其周边应设置现浇钢筋混凝土边框,最小截面尺寸为120mm×240mm。此层与下部剪力墙对应的纵、横砖墙,还应沿高度方向每隔500mm设置2ꚼ6通长水平拉筋,拉筋两端应锚入构造柱内。5.3.6下部框架应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横向框架不宜少于两跨。框架梁、柱的中线宜重合。当中线错位不可避免时,其偏移不宜大于柱宽的1/4。5.3.7抗震设计时,框架砌体房屋不应采用内框架结构。5.3.8过渡层底部框架梁,其箍筋直径不应小于8mm,间距不应大于200mm;梁端在1.5倍梁高且不小于1/5梁净跨范围内,以及在上部墙体的洞口处和洞口 5底部框架剪力墙-砌体房屋两边各500mm且不小于梁高范围内,箍筋间距不应大于100mm。5.3.9当过渡层底部框架梁扣除翼板厚度后的截面高度大于或等于450mm时,在梁的两个侧面应沿高度配置纵向构造钢筋,每侧纵向构造钢筋(不包括受力钢筋及架立钢筋)的截面面积应不小于扣除翼板厚度后的梁截面面积的0.15%。纵向构造钢筋的间距不应大于200mm,直径不宜小于14mm。5.3.10房屋底部框架梁的主筋和纵向构造钢筋应按受拉钢筋的要求锚固在柱内,且过渡层底部框架梁的支座上部的纵向钢筋在柱内的锚固长度应符合钢筋混凝土框支梁的有关要求。5.3.11位于梁下部或在梁截面高度范围内的集中荷载,应全部由附加横向钢筋(箍筋、吊筋)承担。附加横向钢筋应布置在长度为s(s=2h1+3b)的范围内,如图5.3.11所示。附加横向钢筋宜优先采用箍筋。当采用吊筋时,其弯起段应伸至梁上边缘,且末端水平段长度在受拉区不应小于20d,在受压区不应小于10d。附加横向钢筋不得兼作受剪钢筋。附加横向钢筋所需总截面面积,应按下式计算:FAsv≥(5.3.11)fyvsinα式中:Asv———承受集中荷载所需的附加横向钢筋总截面 重庆市住宅建筑结构设计规程面积,当采用附加吊筋时,Asv应为左、右面弯起段截面面积之和;F———作用在梁的下部或梁截面高度范围内的集中荷载设计值;α———附加横向钢筋与梁轴线间的夹角;fyv———箍筋抗拉强度设计值,按现行《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取用。图5.3.11在梁截面高度范围内有集中荷载作用时附加横向钢筋的布置1—传递集中荷载的位置;2—附加箍筋;3—附加吊筋 5底部框架剪力墙-砌体房屋5.3.12考虑地震作用组合的框架柱的轴压比Un=N/(fcA)不宜大于0.9。5.3.13剪力墙的设置应满足下列要求:(1)抗震设计时,框架部分应设置钢筋混凝土剪力墙。当房屋总层数不超过5层及非抗震设计时,也可采用嵌砌于框架之间的烧结砖墙作剪力墙。(2)剪力墙宜沿房屋的纵向和横向成组布置,组成L形、T形和Π形等。剪力墙的中线宜与框架梁、柱的中线重合。(3)剪力墙的布置应使纵向和横向抗侧移刚度中心尽可能与整幢房屋的质量中心重合。5.3.14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的构造应满足以下要求:(1)剪力墙的厚度不应小于160mm,且不应小于层高的1/20。(2)抗震设计时,剪力墙周边宜设置边框。边框柱的截面高度不宜小于2倍墙厚,宽度不宜小于400mm;边框梁的宽度不宜小于1.5倍墙厚。高度不宜小于2.5倍墙厚。无边框剪力墙应设置暗梁和暗柱,其截面高度不宜小于2倍墙厚。(3)剪力墙钢筋应双层双向布置,其最小配筋率为0.25%,钢筋最大间距为300mm,最小直径为8mm,钢筋 重庆市住宅建筑结构设计规程伸入柱边和基础内的锚固长度,取受拉钢筋的搭接长度,双层钢筋间的拉结筋间距不应大于600mm,直径不应小于6mm。(4)剪力墙的边柱全高范围内的箍筋最小直径为8mm,最大间距为150mm。(5)剪力墙的洞口宜布置在墙体的中部。5.3.15采用砖墙作剪力墙时,应符合下列要求:(1)必须先砌砖墙,后浇框架柱、梁,且应在施工图中注明。(2)墙厚不应小于240mm,砌筑砂浆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10,砖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U10。(3)沿框架柱每隔500mm设置2ꚼ6拉结钢筋,并沿砖墙全长拉通;在墙体半高处尚应设置与框架柱相连的钢筋混凝土水平系梁。(4)墙长大于5m时,应在墙内增设钢筋混凝土构造柱。5.3.16框架层应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楼盖,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30。过渡层底部楼板厚度:抗震设计时,不应小于120mm;非抗震设计时,不应小于100mm。过渡层底部楼板应采用双层双向通长配筋,每层每方向的配筋率均不宜小于0.25%。楼板应少开洞,开小洞,开洞位置应尽可能远离外侧边,当洞口尺寸大于 5底部框架剪力墙-砌体房屋800mm时,应设洞口边梁。5.3.17现浇钢筋混凝土楼、屋面板四角宜配置放射状钢筋。 6薄壁异形柱框架房屋6.1一般规定6.1.1本章仅适用于采用薄壁异形柱框架和轻质墙体的住宅建筑。6.1.2房屋的总层数、总高度、房屋高宽比等应按本规程3.1节的有关规定执行。6.1.3框架的柱网尺寸不应大于7.2m。6.1.4凡不符合6.1.2条中有关规定的住宅建筑均应按现行《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范》中的有关要求进行设计,不得采用薄壁异形柱承重。6.1.5框架及楼(屋)盖应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楼、电梯间应设置落地剪力墙。6.1.6房屋结构的平面及竖向布置除应满足本规程3.2节的有关规定外,尚应符合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和现行《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的有关规定。6.2计算要点6.2.1薄壁异形柱框架结构内力和位移按弹性方 6薄壁异形柱框架房屋法计算,可假定楼、屋盖在其自身平面内为绝对刚性,并考虑各抗侧力结构的共同工作。宜优先采用考虑空间工作的分析程序,也可采用平面抗侧力结构空间协同工作的分析程序。6.2.2独立结构单元内,明显不对称的结构应考虑扭转的不利影响。6.2.3薄壁异形柱框架结构的水平位移限值:(1)楼层层间位移与层高之比不宜超过1/500。(2)结构顶点位移与房屋总高度之比不宜超过1/650。6.3构造要求6.3.1薄壁异形柱框架结构的材料应符合下列要求:(1)混凝土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5。(2)纵向受力钢筋宜选用HRB335级热轧钢筋,箍筋应选用HPB235级热轧钢筋。(3)梁柱宜选用相同强度等级的混凝土。当梁、柱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同时,其节点区混凝土强度等级应采用两者的较高值。(4)填充墙应采用轻质墙体材料。6.3.2薄壁异形柱框架结构的截面尺寸应符合下 重庆市住宅建筑结构设计规程列规定:(1)框架主梁截面高度可取其计算跨度的1/10~1/15,且不小于400mm;主梁截面宽度不宜小于1/4梁高及柱截面的肢宽。(2)柱各肢肢长与肢厚之比不应大于4,且截面肢厚不应小于200mm。(3)柱的净高与柱截面长边尺寸之比不宜小于4,且不应小于3。(4)柱的轴压比Un=N/(fcA):对L形截面不宜大于0.5;对T形截面不宜大于0.6;对十字形截面不宜大于0.7。6.3.3梁、柱的纵向受力钢筋应优先采用机械接头,也可采用焊接接头。在同一截面的接头数不应超过纵向钢筋根数的50%,接头位置应在受力较小区域,并不得在节点区内。6.3.4钢筋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20mm,且不应小于纵向钢筋直径。梁、柱内纵向钢筋的净距均不应小于50mm。6.3.5当采用轻质墙板时,墙板必须与框架可靠连接。当采用砌块填充墙时,应在框架柱与填充墙的交接处,沿高度每隔500mm或砌体匹数的适当倍数处,用两根直径ꚼ6的钢筋与柱拉结,钢筋伸入墙内的长度不应小 6薄壁异形柱框架房屋于墙长的1/5且不小于700mm。填充墙的砌筑砂浆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5.0。填充墙长度大于5m时,宜在墙中部加设构造柱,构造柱上端与梁做成铰接;填充墙高度超过4m时,宜在墙高中部设置与柱连接的通长钢筋混凝土带,其厚度为60mm,配筋为2ꚼ6,分布筋为ꚼ4@250。6.3.6薄壁异形柱的钢筋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柱的纵向钢筋按图6.3.6-1的方式设置。在同一截面内,纵向受力钢筋宜采用相同直径,其直径不应大于25mm,且不应小于14mm,内折角处应设置纵向受力钢筋。柱中纵向钢筋间距一般不宜大于200mm,最大不应超过250mm;不能满足时,应设置纵向构造钢筋,其直径可采用12mm,并设拉筋,拉筋间距为箍筋间距的2倍。(2)柱肢截面厚度在200~250mm时,每排不应多于3根,必要时可分为两排设置(见图6.3.6-1d),两排钢筋之间的净距不应小于50mm。(3)柱中全部纵向受力钢筋的配筋率:对中柱、边柱不应小于0.6%;对角柱不应小于0.8%,抗震设计时,柱中全部纵向钢筋的配筋率不宜大于3%。(4)应采用复合箍筋(见图6.3.6-2),严禁采用具有内折角(阴角)的箍筋,且箍筋必须做成封闭式。箍筋的末端应做成不小于135°的弯钩,弯钩端头直段长度不 重庆市住宅建筑结构设计规程图6.3.6-1纵向钢筋和箍筋的设置应小于10d(d为箍筋直径)。(5)加密区箍筋的数量应满足受剪承载力的需要,且不应小于最小体积配箍率(加密区最小体积配箍率按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规定采用),并应符合图6.3.6-2箍筋型式6.3.6条(6)款规定的构造 6薄壁异形柱框架房屋要求。(6)柱上、下两端箍筋应加密,加密区长度、箍筋最大间距和箍筋最小直径应满足表6.3.6的规定。箍筋的肢距不宜大于300mm,且每隔一根纵向钢筋都宜有两个方向的约束。表6.3.6框架柱两端箍筋加密区的构造要求箍筋加密区长度箍筋最大间距箍筋最小直径(mm)取截面长边尺取纵向钢筋直寸、层间柱净高的1/6径的8倍、150mm8和500mm三者中的二者中的较小值最大值注:柱在刚性地坪上、下各500mm范围内,应按表中规定配置箍筋。(7)非加密区箍筋的数量应满足受剪承载力的需要,且箍筋数量不宜小于加密区箍筋数量的50%;箍筋间距不应大于15d(d为纵向受力钢筋直径)。(8)柱的净高与柱截面长边尺寸之比小于或等于4时,应沿柱全高加密箍筋,箍筋间距不应大于100mm,且箍筋的体积配箍率不宜小于1.0%。6.3.7梁柱节点的钢筋配置应满足下列要求:(1)框架柱中的纵向钢筋,不应在各层的节点中切断。(2)顶层框架柱的纵向受力钢筋应锚固在柱顶、梁、板内,锚固长度laE应由梁底算起,具体做法见图 重庆市住宅建筑结构设计规程6.3.7-1。图中laE不应小于1.05la。图6.3.7-1顶层框架柱纵向钢筋的锚固1—薄壁异形柱;2—框架梁;3—柱的纵向钢筋;4—纵向钢筋直径≥22mm时,设置的3ꚼ10角部附加钢筋;5—纵向钢筋弯折要求,r=4d(6d),括号内为框架顶层边节点要求(3)框架梁的截面宽度与异形柱的肢厚相等,或梁截面宽度每侧凸出柱边小于50mm时,梁四角上的纵向受力钢筋应在离柱边不小于800mm处,且在满足1∶25坡度的条件下,向柱内侧弯折伸入梁柱节点内,如图6.3.7-2a所示。当框架梁的截面宽度的任一侧凸出柱边大于或等于50mm时,则该侧梁角上的纵向受力钢筋可在本肢柱筋外侧伸入梁柱节点内,如图6.3.7-2b所示。在梁筋进柱弯折处应设置不小于2ꚼ8的附加封闭箍筋。梁角上纵向钢筋在柱筋外侧伸入梁柱节点时,若两方向梁的高度相等,则梁箍筋应延长设置到与其相交的 6薄壁异形柱框架房屋图6.3.7-2框架梁纵向钢筋伸入节点的构造要求1—薄壁异形柱;2—框架梁;3—附加封闭箍筋(不少于2ꚼ8);4—梁的纵向受力钢筋 重庆市住宅建筑结构设计规程另一方向的框架梁上,如图6.3.7-3a所示;若两方向梁的高度不相等,则较高梁应附加封闭箍筋至柱翼缘边,如图6.3.7-3梁宽大于等于柱肢宽50mm时箍筋的布置1—薄壁异形柱;2—框架梁;3—梁箍筋;4—附加封闭箍筋图6.3.7-3b所示。(4)框架梁纵向钢筋的锚固长度laE应不小于1.05la的要求。纵向钢筋在端节点的具体构造做法见图 6薄壁异形柱框架房屋6.3.7-4。纵向钢筋水平段应伸进柱翼缘肢,再分别向上、下弯折。图6.3.7-4框架梁的纵向钢筋在柱端节点内的锚固1—薄壁异形柱;2—框架梁;3—梁的纵向钢筋;4—纵向钢筋的弯折要求r=4d(6d),括号内数值为框架顶层边节点要求。图中其他括号内数值用于框架梁纵向钢筋在柱筋外侧伸入节点的情况(5)框架梁纵向钢筋在中间节点处的构造应满足下列要求:1)纵向钢筋直径不应大于该方向柱截面高度(图6.3.7-5a中的柱截面肢高hc)的1/30。当混凝土的强度等级为C40及以上时,纵向钢筋的直径可取该方向柱截面高度的1/25,不宜大于22mm,且不应大于25mm。2)两侧高度相等的梁,其上部及下部纵向钢筋各排应分别采用相等的钢筋直径,并均应贯穿中间节点;若两侧梁的下部钢筋根数不相等时,差额钢筋伸入中间节点 重庆市住宅建筑结构设计规程的总长度不应小于laE,如图6.3.7-5a所示。两侧高度不相等的梁,其上部纵向钢筋仍应贯穿中间节点,下部纵向钢筋伸入中间节点的总长度不应小于laE,如图6.3.7-5b所示。图6.3.7-5框架梁的纵向钢筋在中间节点内的锚固1—薄壁异形柱;2—框架梁;3—梁内上部纵向钢筋;4—梁内下部纵向钢筋;5—纵向钢筋弯折要求,r=4d3)梁支座的纵向受拉钢筋配筋率不应大于表6.3.7所列限值。表6.3.7纵向受拉钢筋最大配筋率限值混凝土强度等级C25C30C35C40配筋率(%)1.61.92.22.3(6)在节点区域内,柱的箍筋最大间距宜按框架柱箍 6薄壁异形柱框架房屋筋加密区的构造要求取用,箍筋的体积配箍率不宜小于0.6%。当轴压比小于0.4时,其体积配箍率不宜小于0.4%。 重庆市住宅建筑结构设计规程本规程用词用语说明1.为便于在执行本规程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用词: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用词: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用词: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可”。2.条文中指定应按有关标准、规范及规程执行时,写法为“应符合⋯⋯的规定”或“应按⋯⋯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