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81.01 KB
- 5页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ICS25.220.20_—x21场易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8753.4-2005代替GB/T8753-1988铝及铝合金阳极氧化氧化膜封孔质量的评定方法第4部分:酸处理后的染色斑点法Anodizingofaluminiumandaluminiumalloys-assessmentofqualityofsealedanodicoxidecoatings一Part4Dyespottestwithprioracidtreatment(ISO2143:1981,Anodizingofaluminiumanditsalloys一Estimationoflossofabsorptivepowerofanodicoxidecoatingsaftersealing-Dyespottestwithprioracidtreatment,MOD)2005-07-04发布2005-12-01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小一、菌蓄下1!/A-P-瞥}isvs}IM豁荟发布
GB/T8753.4-2005前口习GB/T8753《铝及铝合金阳极氧化氧化膜封孔质量的评定方法》分为如下4个部分:—GB/T8753.1-2005铝及铝合金阳极氧化氧化膜封孔质量的评定方法第1部分无硝酸预浸的磷铬酸法;—GB/T8753.2-2005铝及铝合金阳极氧化氧化膜封孔质量的评定方法第2部分硝酸预浸的磷铬酸法;—GB/T8753.3-2005铝及铝合金阳极氧化氧化膜封孔质量的评定方法第3部分导纳法;—GB/T8753.4-2005铝及铝合金阳极氧化氧化膜封孔质量的评定方法第4部分酸处理后的染色斑点法。本部分为GB/T8753第4部分。本部分修改采用ISO2143:1981《酸处理后的染色斑点试验》(英文版),并根据ISO2143:1981重新起草。本部分与ISO2143:1981的差异体现在编写格式方面,为方便比较,在资料性附录A中列出了本部分章条和对应的国际标准章条的对照一览表。本部分代替GB/T8753-1988(铝及铝合金阳极氧化阳极氧化膜封闭后吸附能力的损失评定酸处理后的染色斑点试验》。本部分与GB/T8753-1988的差异主要体现在编写格式方面。本部分适合于阳极氧化的生产控制检验,属无损检测方法。本部分规定的方法虽可以根据染色斑点进行分级,但是定量数据并不精确。不适于作为仲裁试验。本部分的附录A为资料性附录。本部分由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提出。本部分由全国有色金属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部分负责起草单位: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本部分参加起草单位:深圳华加日铝业有限公司、广东坚美铝型材厂有限公司。本部分主要起草人:朱祖芳、李永丰、关业武、谭群燕、戴悦星、姚立群、章吉林。本部分由全国有色金属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负责解释。本部分所代替的历次版本标准发布情况为:—GB/T8753一1988。
GB/T8753.4-2005专口"LZ413名卜名卜R口f双i"dV下口AX下口口属匡尸H口反X月阵4日LO氧化膜封孔质量的评定方法第4部分:酸处理后的染色斑点法1范围本部分规定了用酸处理后的抗染色吸附能力来评定阳极氧化膜封孔质量的方法。本部分适用于在大气曝晒或腐蚀环境下使用的、具有抗污染能力的阳极氧化膜的生产控制检验。本部分不适用于下列铝合金生成的阳极氧化膜:a)含铜量>2%、含硅量>4%的阳极氧化膜;b)重铬酸钾封孔的氧化膜;c)涂油、打蜡、上漆处理过的氧化膜;d)深色氧化膜;e)厚度小于3p.m的氧化膜。当封孔溶液中含有镍、钻或其他有机添加剂时,本方法不够有效。2方法原理本方法首先在试样的脱脂表面上进行酸处理,然后用染色剂着色,观察其染色情况,根据其氧化膜染色吸附能力的损失程度,评定阳极氧化膜的抗染色吸附能力。阳极氧化膜的抗染色吸附能力是评定封孔质量的方法之一。一般情况下,抗染色吸附能力强表示封孔质量优良,但有时抗染色吸附能力稍有降低,并不意味氧化膜封孔质量变差,因为抗染色吸附能力有时还和其他因素有关。3溶液试验溶液应使用分析纯试剂和蒸馏水(或去离子水)来配制。3.1和3.2所列的酸溶液都能等效地适用于任意一种染色斑点试验。但是3.4所规定的溶液更加安全。用抗氢氟酸材料制成的容器贮存酸溶液,操作时一定要小bo3.1酸溶液A:移取25mL硫酸(p2,1.84g/mL),称取10g氟化钾于1000ml,容量瓶中,慢慢加水稀释至刻度。3.2酸溶液B:移取25mL氟硅酸(HZSiF6)(p2,,l.29g/mL)于1000mL容量瓶中,慢慢加水稀释至刻度。3.3染色溶液A:移取5g铝蓝21.W溶液(国际颜色编号为69的蓝色染色剂)于1000mL容量瓶中,用稀硫酸或稀氢氧化钠溶液将溶液pH值调整为5.0士0.5(温度约为23"C)o3.4染色溶液B:移取10g山诺德尔红B3LW溶液(国际颜色编号为331的酸性红)或铝红GLW溶液于1000mL容量瓶中,用稀硫酸或稀氢氧化钠溶液将溶液pH值调整为5.0士0.5(温度约为230C)o4试样试样一般要从产品上直接切取。如果采用特殊制备的试样,即使它的生产工艺与产品相同,也会产生一些错误的结果。
GB/T8753.4-20055试验步骤5.1用蘸有丙酮或乙醇的棉花球将试样表面擦净,使试样表面保持洁净、千燥并水平放置。5.2用一滴酸溶液A或酸溶液B(3.1或3.2)滴在试样的表面上,并精确保持1min(试验溶液温度约23℃)。5.3除去酸滴,将试件表面洗净、干燥。5.4用一滴染色溶液A或染色溶液B(3.3或3.4)滴在已用酸处理过的斑点上,并使溶液在试样上精确保持1min,5.5洗净染色液滴,用浸泡了悬浮溶液的干净布将试件的试验表面彻底擦净(时间约为20s)。然后仔细冲洗并干燥。注:悬浮溶液由水和软质研磨荆配成,其中软质研磨剂为氧化镁等。6结果衰示将试件试验后的表面与表1进行对比,评定染色吸附能力的损失程度或填写染色等级。表1染色斑点试验结果评定表寸币7试验报告试验报告应包括下列内容:a)本部分编号;b)试样的形状;c)试样的阳极氧化技术条件;d)试验时所用的酸处理方法;e)试验时所用的染色溶液,f)根据染色斑点试验结果评定表,填写染色吸附能力的损失程度或染色等级;9)其他有关试验或表面斑点状况,如染色不均等;h)测试人员。
GB/T8753.4-2005附录A(资料性附录)本部分章条编号与ISO2143:1981章条编号对照表A.1本部分章条编号与ISO2143:1981章条编号对照一一'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CJT140-2001供热管道保温结构散热损失测试与保温效果评定方法
- GBT28471.2-2012-工业过程测量和控制系统用隔离式安全栅第2部分:性能评定方法.pdf
- GBT28638-2012-城镇供热管道保温结构散热损失测试与保温效果评定方法.pdf
- GBT32544-2016-桥式与门式起重机金属结构声发射检测及结果评定方法.pdf
- GBT3387-1992-工业过程测量和控制系统用动圈式指示仪性能评定方法.pdf
- GBT33905.4-2017-智能传感器第4部分:性能评定方法.pdf
- GBT36009-2018-可编程序控制器性能评定方法.pdf
- GBT8424.2-2001-纺织品色牢度试验相对白度的仪器评定方法.pdf
- GBT8753.3-2005-铝及铝合金阳极氧化氧化膜封孔质量的评定方法第3部分:导纳法.pdf
- GBT9248-1988-不可压缩流体流量计性能评定方法.pdf
- GBT9248-2008-不可压缩流体流量计性能评定方法.pdf
- GBT27874-2011-船舶节能产品评定方法.pdf
- GBT22137.2-2008-工业过程控制系统用阀门定位器第2部分气动输出智能阀门定位器性能评定方法.pdf
- GBT3386-1988-工业过程测量和控制系统用电动和气动模拟记录仪和指示仪性能评定方法.pdf
- GJ B1534-92-鱼雷湖海试验评定方法.pdf
- GJ B5088-2002-资源卫星在轨图像质量评定方法.pdf
- GJ B729-89-惯性导航系统精度评定方法.pdf
- GBT26169-2010-电气绝缘材料耐电痕化和电蚀损的评定方法旋转轮沉浸试验.pdf
相关文档
- 青岛市城市桥梁检测技术导则
- DLT1105.1-2010电站锅炉集箱小口径接管座角焊缝无损检测技术导则通用要求.pdf
- DLT1105.2-2010电站锅炉集箱小口径接管座角焊缝无损检测技术导则超声检测.pdf
- DLT1105.3-2010电站锅炉集箱小口径接管座角焊缝无损检测技术导则涡流检测.pdf
- DLT1105.4-2010电站锅炉集箱小口径接管座角焊缝无损检测技术导则磁记忆检测.pdf
- DLT694-2012高温紧固螺栓超声波检测技术导则.pdf
- HJ733-2014泄漏和敞开液面排放的挥发性有机物检测技术导则.pdf
- DL937-2005 热交换器管声脉冲检测技术导则 - 下载地址.pdf
- dlt 1 105.1-2010 电站锅炉集箱小口径接管座角焊缝 无损检测技术导则 第1部分:通用要求
- dlt 1 105.3-2010 电站锅炉集箱小口径接管座角焊缝 无损检测技术导则 第3部分:涡流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