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00 KB
  • 3页

生物的适应性和多样性

  • 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生物的适应性和多样性》教学设计生物的适应性和多样性深圳北师大南山附中陆晖一、教学内容浙教版《科学》第一册第二章第七节“生物的适应性和多样性”二、教学目标1、进一步建立生物适应环境而生存的理念2、初步了解生物的多样性——“种”的多样性3、理解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三、教学重点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理由及重要意义四、教学难点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理由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六、教学过程1、复习引入师:我们已经学习过生物的哪些分类等级?生:界、门、纲、目、科、属、种。师:最小的分类单位是什么?生:种。师:地球上现存的生物物种有多少?生:两百多万种。师:两百多万种生物的共有特征是哪些?生:新陈代谢、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应激性、生殖、适应环境、影响环境等。师: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就是生物是如何适应环境和影响环境的。2、探索生物对环境的适应1)学生以讲故事、辩论的形式讨论自己所知道的某种生物是如何适应环境的。2)课件演示: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植物的向光性、向地性、向水性、向化性等)。3)课件演示:动物对环境的适应(昆虫的保护色、拟态、警戒色,冬眠、夏眠等)。4)师生总结:所有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适应环境的,尽管它们适应的方式不一样。5)概念落实:向光性、保护色、拟态等。6)师生讨论:人对环境的适应。3、探索环境(包括人)对生物的影响1)播放一段热带雨林、非洲草原、两极地区生态的录像,借此概述生物多样性内涵。(生物多样性不仅包括物种资源的多样性,还包括生态适应性、生理生态、形态多样性等广泛的内容)2)紧接着,播放一段热带雨林被人为破坏的录像。3)学生对此发表看法,阐述观点。4)教师出示一份由于人类的缘故而已经或正在濒临灭绝的动物死亡档案。5)师生讨论:人对环境和其它生物积极的和消极的影响。6)教师引导:生物和环境相互作用,处在一种动态的平衡之中。 4、探索保护生物的多样性的理由师:在生物和环境的动态平衡中,生物种类的数量是变化的还是不变的呢?生:变化的。师:怎么变化的呢?生:……。(可能谈到种和种之间存在的生存关系)师:那这种变化对人类的生存有无直接的或间接的影响呢?生:(多从食物链的角度以故事、辩论的形式展开讨论)……。师:生物的多样性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食物、氧气和生态平衡等多方面的基本条件。人类对其不合理的掠夺和虐杀直接导致了当今全球范围内生物种类和数量的急剧下降。长此以往的话,最终必将使得人类的生存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致使人类走向衰亡。因而,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其实就是保护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保护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5、探索如何保护生物的多样性用课件播放一段我国自然保护区的录像。师:我国珍贵的动植物资源有哪些?生:大熊猫、金丝猴、桫椤、银杉……等。师:这些珍贵的动植物资源的数量为什么急剧下降?生:人类侵占栖息地、过度掠杀、环境污染……等。师:如何保护珍贵的动植物资源?生:建立动物园、植物园、自然保护区、禁渔禁猎……等。师:这是其它生命最好的归宿吗?生:不是,最终的目标是让它们回归自然,还给它们原本就属于它们自己的美丽的家园。师:那我们能为这个美好的理想做些什么呢?生:(讨论)6、总结升华师生总结: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可持续发展的美好世界,科学合理地调节生物种群结构和生态环境,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七、教师反思1、在教学内容的把握上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全球关注的重大问题,它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生物多样性的涵义十分宽泛,至少涉及生态系统、物种、基因三个层面上的多样性问题,但对于7年级的学生而言,这里只涉及“种”层面上的多样性及其保护生物多样性概念,这是出于对学生目前认知能力的考虑。同样,这里没有鲜明地呈现生物多样性概念,也是基于这种考虑。几种理念必须贯穿教学的始终:生物适应环境并影响环境,物种是多样性的,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就是保护人类自己。2、在教学策略的把握上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本节课上,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采用课件、师生讨论、讲故事、出示档案等多种途径,使得教学生动形象,调动学生的兴趣,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这堂课的闪亮点在于师生互动。教学过程的交往、互动,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意味着此时的课堂已不再单纯是教师“自弹自唱独角戏”的舞台,也不再是一个个学生张开口袋等待灌注的知识回收站,而是生机勃勃、气象万千的思维活动的广阔天地。师生通过心灵的对接、意见的交换、思想的碰撞、合作的探讨,每个人的经验都进行了改组和整合,每个人的知识都获得了新意义的生成与创造。3、在学生情绪状态的把握上 这堂课,学生的情绪始终处在一种比较亢奋的状态,有的甚至高兴得敲桌子。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不但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投入、行为投入,更要密切关注学生的认知投入,适时引导学生的思维走向,关注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八、资料链接1、《科学探索者》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6月2、《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3月3、《教学的革命——创新教育课程设计》宇航出版社2002年3月4、《科学课程与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