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50 KB
  • 5页

浅谈农村初中生物课堂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 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浅谈农村初中生物课堂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摘要:问题是思维的源泉,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是创新精神的基石。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质疑问题的能力是实现探究性学习的核心。然而,问题意识虽发于学生的好奇心,但是更需要教师的激发和培养。  关键词:生物教学;问题意识;培养措施  现行《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倡导“探究性学习”的课程理念。探究发端于问题,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前提,因此,“问题”被视为探究式学习的核心。学生在面临各种问题的时候,对问题进行推理、分析,找出问题解决的方向,然后通过观察、实验来收集事实,并对得到的资料进行归纳、比较、统计分析,形成对问题的解释,最后通过讨论和交流,进一步澄清事实、发现新的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质疑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问题提出  在长期的生物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学生随着年级的升高,知  识学得越来越多,但提问却越来越少。在课堂上,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还是沉默寡言,既不主动提问题,又不积极举手回答问题,还是大部分的师“问”生“答”。笔者认为,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从学生心理上讲是缺乏问题意识的表现。中学生的问题意识比较薄弱,或是不敢或不愿提出问题,或是不能或不善于提出问题。   学生长期没有自己的问题可提,思维被别人牵着走,没有“疑”可质,对什么结论都深信不疑,更谈不上发展与创新。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措施  1.营造自由氛围,使学生敢问  要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就要优化课堂心理环境。所谓优化课堂心理环境,就是教师通过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来优化课堂教学中各因素之间的关系,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状态和学习行为,  以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的过程。  在教学活动中,我为学生创设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心理氛围,让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状态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例如,在讲《人的生殖》一课时,有个男生问我,老师,精子与卵细胞到底是怎么样相遇的?此时,整个课堂哗然,这时所有的学生等着我的回答。学生叽叽喳喳地说:“怎么敢问这样的问题?”“这下看老师怎么办,哈哈。”有的女同学用手捂着脸,那个男生被这突如其来的嘲笑弄得有些不知所措,怕招来我的训斥。我突然意识到,如果我避讳这个问题,无疑证明自己心态不健康。最后我认真地回答了这个问题。所以,融洽的师生关系、民主的课堂氛围是培养问题意识的前提。  2.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想问  (1)引入新知时,创设问题情境   在引入新知时,设置问题情境,可使学生明确学习方向,以最佳状态投入学习活动。当老师结合学习过程精心设置问题情境,使学生意识到问题的存在的时候,思维已被启动,意识越强烈,思维就越活跃、越深刻。如,《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一节中,导入时我播放视频,壁虎在受到攻击时尾巴会自行折断,掉下来的断尾还会扭动以吸引敌害的注意,而它则乘机逃脱。学生观看以后,马上就议论开了:壁虎长出的新尾巴与原来的尾巴相同吗?所有的壁虎都有断尾的现象吗?断尾后多长时间能长出新的尾  巴?通过情境创设,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再引导他们去解决产生的问题。  (2)探究知识中,创设问题情境  在知识的探究中,引导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问题意识越强烈,学生的学习情绪就越高涨。如,在《病毒》教学中,我循循善诱,“同学们,我们学过的病毒有哪些?”学生回答:“病毒分为植物病毒、动物病毒、细菌病毒三种”这时,个别同学立即问道:“有没有真菌病毒?”我这时暗自高兴,学生思考了,会提问了。我接着说:“同学们,课下回去查阅一下。”第二节课,同学们给了我肯定的答案,世界上大约有60多种真菌  病毒。  (3)应用知识时,设置问题情境  生物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精心设计问题,沟通生物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是很有必要的。如,在《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的教学前,我发放了“人体相对性状的遗传调查”的调查表,学生刚拿到调查表时,会质疑:“是这样的比例吗?”“是不是有错?”调查后,学生提出:“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性状是怎样遗传的?”“父母都是耳垂分离的,为什么自己是耳垂紧贴的?”这样既能起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又能解决实际问题。  3.教给质疑方法,使学生会问  教师除了要让学生敢问、想问,还应教育学生对各种权威不盲从,大胆质疑,敢于提出自己的问题和看法,养成爱问“为什么”的习惯,并加以引导训练,通过适时诱导点拨,让质疑成为学生的习惯,学会产生问题意识的思维方法。生物教材在编写的过程中,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有些概念、规律的叙述并不严密,我让学生在实验中质疑,通过实验验证书本上的记载的知识,如,在做“观察蚯蚓”的实验时,有学生提出:“我带来的蚯蚓怎么没有环带?书上是不是错了?”我表扬这个学生善于发现问题,观察得仔细,并要求全体学生仔细观察,是否是幼小的蚯蚓没有环带,而大的蚯蚓才有呢?最后,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得出结论:成熟的蚯蚓才有环带。这样,在实验中鼓励学生质疑、讨论、解疑,不仅提高了实验效果,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动脑习惯和观察能力。  4.适时评价,使学生善问  正确的评价,有助于使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地、积极地表现自己,潜能得到发挥。评价要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多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进行评价,如,学生提出问题后,如果这位同学说得好,其他的学生就会说:“我非常欣赏(赞成)他的想法!”如果说得不完整的,同学会说:“我可以给他补充吗?”或者说:“我给他提个建  议……” 这样学生在评价其他同学时,也学会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另外,教师要对学生的提问不以个人的好恶来影响评价,要鼓励各种奇思妙想,不要横加指责,还要经常表扬敢于提问的学生,帮助学生树立起“问”的自信心。提供机会让不同的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有不同程度的发展,让学生意识到自己质疑水平的  提高。  三、鼓励学生带着新问题走出课堂  传统的教学是把问题在课堂上弄懂、弄明白走出课堂没有问题了。其实,这是片面的教学观。问题的解决并不是教学的根本目的,不能满足于学生已经掌握了多少个问题的答案,课堂教学不能给学习活动画上句号。相反地,应该让学生在获得结论的同时,鼓励学生自主地提出新的问题,带着新问题走出课堂,并想办法解决,实现学习的延伸、认识的升华。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在课堂教学中,要真正体现“学生为本”,不只是教师设疑、学生回答,教师还应该给学生主动提问的时间和空间,勇敢地从各种现象中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同时教师要处理好课堂“放”与“收”“提问”与“释疑”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为学生主动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闫勇霞.农村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J].中学生物学,2011(4).  编辑代敏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