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50 KB
- 7页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自然生成教学法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都说是老师教会了学生,老师到底能教给学生什么呢?有一个古老的故事这样讲:一个老师要教给学生香蕉的味道,他对学生们讲:香蕉长长的、弯弯的,吃起来很香很甜。可是学生们的表情还是一片茫然。后来老师去买了一些香蕉,放在学生们面前,说“请品尝一下吧!”孩子们兴奋的吃起香蕉来。不一会儿,同学们开始争先恐后的对老师说;“老师,我知道香蕉的味道了。”我们教师真的能教给学生什么吗?我们能做的也只是把知识放在学生们面前,说:“请品尝一下吧!”。然后耐心地等待学生脑海中知识自然生成,然后,引领他们梳理这些知识,形成系统。所以,我们提出了自然生成教学法,它来源于生成性教学策略。现代认知心理学家倾向于把学习过程看做是一系列信息加工的过程。美国学者乔伊斯和威尔对信息加工作了这样的描述:“人们接受来自环境的刺激、组织材料、发现问题、形成概念和解决问题,以及运用言语和非言语符号的方式。”运用这种信息加工理论指导教学策略的制定,对于教师来说,面临着把整个教学控制点放在哪儿的问题。有两种比较对立的策略,即生成性策略和替代性策略可供选择。生成性策略,鼓励学生通过生成教学目标、内容的组织、细化、排列和强调、理解的检验,以及向其他方面的迁移,从教学中构建他们自己特有的意义。这种策略由学生自己生成各个概念之间的联系,对信息进行了深入的加工。它将学生置于一个既与教学内容有关,又可以追求个人兴趣的自主学习情境中,被认为是一种高度激发动机的教学策略。 替代性策略,倾向于由教师提供全部的教育目标,教学内容的组织、细化、排序和强调、理解和检验,以及迁移的建议,较多的代替学生加工信息。这种策略学生较少量的智力操作,信息加工不够深入,学习环境刻板化,对于学生缺乏挑战性和刺激性,使学习缺乏个性化,导致学生养成依赖教师和教材的习惯,缺乏学习的独立性。 生成性策略7
倡导:教学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使其能够适应当前的环境,更是要引导学生获得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要的能力,能够在变化不断的未来中不断创造知识,成就自身。所以,生成性教学策略在新课程变革中成为教学改革的热点。 自然生成教学法就是以生成性教学策略为理论基础的一种教学方法。自然生成教学法在生物课堂教学中一般有以下几个环节:学生体验提供资料提出问题创设情景课堂小结课内探究教师归纳学生展示教师归纳学生展示教师归纳1、2、提出问题3、提供资料4、学生体验5、学生展示,教师归纳6、课内探究,教师归纳7、课堂小结8、当堂达标下面就根据我在《视觉的形成》一节课教学中,对自然生成教学法的实践点滴和体会,谈一谈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应用自然生成教学法时应注意的一些问题。一、师生平等对话,为学生开放性思维创造空间。师生之间的对话只有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在这种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学生的才能和创造力才能够得以充分的发挥,才能为学生开放性思维创造搭建平台。学生才有机会充分展示开发活跃的思维成果,才意味着即时“生成”7
。所以,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以老师的身份自居,不能把课本知识奉为权威,不能包办了学生的思考。要认真的对待学生产生的每一个问题,特别是当遇到连老师自己都不十分清楚的问题时,千万不能敷衍了事,更不能用自己并不正确的观点强加给学生。我们可以坦白的承认自己的不足,这样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去通过各种途径收集相关的资料,使问题得到解决。例如:在学习眼球结构及功能的内容过程中,一个学生在课堂上提出这么一个问题,“瞳孔为什么有时变大有时变小?”我问他:“你看见瞳孔什么时候大什么时候小?”学生说:“好像黑夜变大,白天变小。”我说:“你们认为瞳孔的变化可能与什么的变化有关?”学生们开始讨论起来,有的同学用手捂住眼睛,有的同学拿来手电筒照眼睛……很快有一些同学过来找我,给我展示他们的实验成果。通过实验,同学们很快得出结论:瞳孔的变化与光线强弱的变化有关,光线强时,瞳孔变小,反之,瞳孔变大。我说:“你们做得很好,可是瞳孔为什么要在光强时变小,光暗变大呢?”同学们立刻又进入了思考的状态中。二、精心的“预设”才有利于“生成”生成是即时的,有很大的偶然性,但也有其必然性。所以,教师绝对不能放松课前的精心备课这一预设环节,课堂的生成和预设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没有生成的预设,就只是老师的独角戏,赢得不了学生的心;没有预设的生成,只是学生演绎的一场乱战,杂乱无章,千头万绪,达不到课堂教学的目的。所以,理想状态下的生成,需要有老师合理的引导。老师对课堂精心的预设对实现学生有意义的生成是十分必要的。例如:在《视觉的形成》这一节的课堂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理解晶状体的成像功能,课本中设计了凸透镜成像的实验,原实验是直接用凸透镜成像,这样显然没有对照实验,无法得出凸透镜具有成像的结论。我对课本中的凸透镜成像实验进行了改进,内容如下:【预设实验】我将实验改成:首先用玻璃板放在蜡烛和白纸板之间,结果白纸板上没有成像。然后将玻璃板换成凸透镜,白纸板上就会成像。7
【学生反馈】学生通过玻璃板和凸透镜的对比,以及晶状体和凸透镜的对比,很容易得出:晶状体具有成像功能。【学生的生成】以上结论正是我们教学希望达成的目标。就在这时有一个学生提出:我们能不能用眼球的模型来做眼球的成像实验呢?说实在的,这个实验我以前没做过,我不知道能不能成功,不过这是一个锻炼学生设计实验及动手能力很好的契机。我说:那我们试试吧!学生们开始四周寻找实验材料,很快他们将饮料瓶的口和底部剪掉作眼球壁,用半透明的纸绑在瓶的一端作视网膜,将凸透镜固定在瓶的另一端作晶状体,将点燃的蜡烛放前方,半透明的纸上真的出现蜡烛的倒像。同学们惊呼不已:“我们成功了”。这样的生成是相当有意义的,学生们对这个实验和原理已经达到可以应用的程度。而这个极有意义的生成,依赖于教师对实验的创新。所以,达成有意义的生成,就应该精心进行教学设计,为学生的生成创造更多的可能性。三、为了师生的幸福生活是自然生成教学法的价值追求 生成性策略教学认为,学习的根本价值在于为教师与学生幸福生活奠定基础。因此,通过教学使学生增强对幸福生活的感知,在教学中使学生领悟生活的真谛,使教学成为教师和学生幸福生活的真实过程,并最终为个体人生的幸福奠定基础是教学价值的追求。正如有位学者曾说过:“对于人,没有什么能高于真实生活和真实幸福的东西。”把个体的幸福生活作为教学的价值追求,就是承认真实生活和幸福对于人的意义;就是承认儿童当下的幸福生活以及在课堂中主动的理智探究的观念的产生才是教学的目的。 把师生的幸福生活作为教学价值观的自然生成教学法,使教学由传统的单纯强调知识的学习与获得转向了强调对“人”的关注。“7
关注教学中个体生活的幸福,必然要把对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现实境况的关注作为思考和设计教学的现实前提,把对为了教学活动主体个体的可能幸福作为教学活动实施的最终目的和教学的内在价值。”例如:在《视觉的形成》这一节的课堂教学中,在学习视觉的形成是在大脑皮层的视觉的中枢内容时,利用了下面的资料:海伦.凯勒,19世纪美国盲聋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她在19个月的时候因病夺去了视力。在这黑暗而又寂寞的世界里,她并没有放弃,而是自强不息,她以自强不息的顽强毅力,在安妮.莎莉文老师的帮助下,掌握了英、法、德等五国语言。完成了她的一系列著作,并致力于为残疾人造福,建立慈善机构,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美国十大英雄偶像,荣获“总统自由勋章”等奖项。主要著作有《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的生活》、《我的老师》等。海伦.凯勒的眼睛完好无损,却完全失去了视力,这是为什么?一般的同学会认为看东西就是眼睛的事情,可是这段资料让学生感到眼睛完好却看不见的真实性,让他们真切的明白视觉的形成真的是在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而不是眼睛本身。同时海伦.凯勒自强不息的精神也对学生有很大的触动,使他们意识到无论面对多大的挫折,我们都应当自强不息,而不是轻言放弃。在《视觉的形成》这一节的课堂教学中,我们还利用了下面的这个资料:1984年,在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德召开的世界盲人联盟成立大会上,确定每年的10月15日为“国际盲人节(WhiteCaneSafetyDay)”,这使盲人在国际上第一次有了统一的组织和自己的节日。作为视力正常的人,我们能为他们做些什么有意义的事情呢?我们应该怎样保护自己的视力?通过对这些问题的交流,使课堂上所学的知识与我们每个同学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连,与我们每个人的经历紧密相连,知识和人生成为一个整体,这样的学习才更有意义,更有价值。正如7
钟启泉先生所说:“课堂教学应该关注在生长、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对智慧没有挑战性的课堂教学是不具有生成性的;没有生命气息的课堂也不具有生成性。从生命的高度来看,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过程”。附:《视觉的形成》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1、说出眼球的结构以及各主要部分的功能。2、说出视觉形成的过程。3、了解近视的成因及矫正方法和预防措施。4、通过对眼球模型、凸透镜成像实验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动手能力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5、培养学生关爱自己和他人眼睛的意识,关爱有视觉障碍的人群。6、尝试了解眼科医学最新进展。二、重点、难点:1、眼球的结构及各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2、视觉的形成过程。三、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视频导入】播放“视觉错觉”的视频资料。【创设情境】请同学们闭上双眼,把课本翻到90页,同学们有些骚动,说这不可能呀,闭上眼睛,眼前一片漆黑,什么也看不见。有的人就这样一辈子都生活在黑暗之中。那么眼睛是如何让我们看见东西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一下。2、出示学习目标,提出问题:①眼球的结构是怎样的?②视觉是如何形成的?3、提供相关资料:【视频】眼球结构图片、各组分发一个眼球模型、观察同组同学的眼睛。4、学生体验:利用老师提供的资料,小组成员共同体验眼球的结构。7
5、学生展示:请各组同学展示下列内容。①在黑板上填写眼球各部分的名称。②说出屏幕中眼球各部分的名称的错误部分。③对照眼球模型说出眼球各部分的名称。④两个同学一组,观察对方的眼睛,说出相应的名称。【教师归纳】出示幻灯片,归纳眼球的结构。6、课内师生共同探究:①你能设计实验来探究光线强弱对人的瞳孔大小变化的影响吗?②观看凸透镜成像实验的演示,这个实验给你什么启示?③物像是在什么地方形成的?视觉是在什么地方形成的?④你认为失明可能有哪些原因?⑤你有哪些好方法预防近视?【播放视频】《视觉的形成过程》【教师归纳】出示幻灯片,归纳眼球的成像过程、视觉形成的过程以及近视的成因和预防。【拓展提升】出示幻灯片,展示有关白内障、视网膜脱落、海伦·凯勒、盲人节、人造视网膜、全国爱眼日的资料。①分析白内障、视网膜脱落、海伦·凯勒失明的原因。②讨论交流我们对视觉障碍的人群应如何对待。③讨论交流如何保护好自己的眼睛。7、课堂小结:出示幻灯片,归纳本节课的知识要点。8、当堂达标:5分钟内独立完成,组内交流。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