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3.00 KB
  • 9页

2009初中生物会考复习提纲

  • 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2009年初中生物会考复习提纲1、运动系统由骨、骨连结和骨骼肌三部分组成.,起支持、保护和运动的作用.。2、长骨的表面覆盖着骨膜,骨膜内有神经和血管,,血管为骨组织提供营养物质,红骨髓有造血功能.。3、骨的基本结构包括骨膜、骨质、骨髓。骨膜内层的成骨细胞,与骨的长粗和骨折后的修复有关;骺端软骨层的细胞与骨的长长有关4、骨的成分包括有机物和无机物。骨是人体最大的“钙库”,骨质中的有机物主要是骨胶蛋白,它使骨具有韧性。无机物使骨具有硬度和弹性。5.青少年时期,骨中有机物含量大于1/3,无机物含量小于2/3,这样的骨弹性大、硬度小,易变形。所以青少年应养成坐、立、行正确姿势。6、关节通常是指骨与骨之间能够活动的连结.,关节的基本结构包括:关节面、关节囊和关节腔三部分.7、人体有206块骨,分为中轴骨和附肢骨两大部分,,600多块骨骼肌.,每块骨骼肌包括肌腱和肌腹两部分.7、引起骨骼肌收缩的刺激来自于神经传来的兴奋.,骨骼肌的收缩要受到神经系统的协调和控制。运动还要消耗能量,能量来自于肌细胞内有机物的氧化分解。8、一个运动通常是神经系统的支配下,由多块骨骼肌协调完成的.9、运动是以骨骼为杠杆、关节为支点、骨骼肌收缩为动力形成的.。10、水中生活的动物的运动方式主要是游泳;陆地上的有爬行、行走、奔跑、跳跃;空中的主要是飞行.11、涡虫在光照下舒展身体,电击时收缩身体或转动头端,这是生来就有的,是先天性行为,也称为本能行为.是通过遗传、自然选择进化而来的。在多次“光照—电击”的配合下,最后只要给光照,涡虫就收缩身体或转动头端,这显然是经多次“光照—电击”结合,涡虫学习得到的行为.所以这种见光收缩身体的行为属于后天性的学习行为.12、根据动物行为的发生可以分为先天性的本能行为和后天性的学习行为,本能和学习是动物适应环境的两种最基本方式。 13、根据动物行为的功能可以分为:取食行为、领域行为、攻击行为、防御行为、繁殖行为、节律行为、社群行为。14、动物行为的研究方法有:观察法和实验法。法布尔对昆虫的研究主要采用的是观察法,里施对蜜蜂色觉的研究、廷伯根对银鸥幼雏求食行为的研究和劳伦斯对小野雁学习行为的研究主要采用的是实验法。15、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无机物合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因此,是生物圈中的生产者,动物必须直接或间接地以绿色植物为食,是消费者。16、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的各种生物之间,通过吃与被吃的营养联系形成食物链和食物网,生物之间这种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使各种生物种群的数量趋于平衡,从而有利于生物之间协调发展。食物链和食物网中任何一个环节上的生物消失都会影响其他生物的生活,并破坏生物之间的协调发展与平衡。因此说,植物和动物都是食物链和食物网中不可缺少的成员。17、动物不仅适应环境,从环境中获得生活必需的物质和能量,而且能够影响和改变环境。18、据统计,我国的脊椎动物有6300多种,占世界动物种类总数的14%。19、我国的动物资源非常丰富,其中闻名世界的大熊猫、扭角羚、褐马鸡、扬子鳄等都是一级保护动物。白鳍豚是我国长江中特产珍稀濒危动物。20、动物多样性包括:①物种多样性、②遗传多样性、③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动物物种之间的差异是由各自的遗传物质决定的。因此,动物的遗传多样性是物种多样性的基础。生态系统多样性为不同种类的动物提供了各自的栖息环境。21、动物多样性就需要在①遗传物质、②物种、③生态环境三个层次上,制定保护战略和采取保护措施。22、动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包括:①就地保护、②易地保护、③法制教育和管理。其中就地保护是目前最有效的措施。23、我国为保护大熊猫和金丝猴,在四川省建立了卧龙、王朗等自然保护区。24、生物圈中,凡是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的低等生物,统称为微生物。25、有些微生物如蓝藻、硫细菌、硝化细菌等,能够利用光能或化学能将无机物转变为储能有机物,满足自身对营养物质的需要,属于生产者。根瘤菌具有固氮作用。 26、制作泡菜、酸奶和青饲料的贮藏,其原理是利用乳酸菌进行发酵,在无氧的条件下,乳酸菌分解糖类产生乳酸。27、大多数的微生物是单细胞生物,如细菌、蓝藻和酵母菌等;少数微生物是多细胞生物,如各种霉菌和真菌等;还有一些没有细胞结构的微生物,如病毒、类病毒和朊病毒28、一些细菌和真菌能够分解枯枝落叶、动植物尸体和粪便等中的有机物,获得生活必需的物质和能量,这种营养方式称为腐生。枯草杆菌、乳酸菌、霉菌、蘑菇等都是腐生性微生物。腐生性微生物是生态系统的分解者,对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9、一些细菌、真菌和所有的病毒生活在其他生物体内或体表,并从这些生物体获得生活必需的物质和能量,这种营养方式称为寄生。炭疽杆菌、肺炎双球菌就是寄生性细菌。人的头癣、灰指甲、脚癣等都是由真菌寄生引起的。所有的病毒都不能独立生活,属于消费者。30、男性生殖系统包括睾丸、附睾、输精管、精囊腺、前列腺、阴茎和阴囊等。31、女性的生殖系统主要由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等组成。32、男性的主要性器官是睾丸,睾丸的作用:①产生精子②分泌雄性激素。女性的是卵巢,其作用是①产生卵细胞②分泌雌性激素。33、精子和卵细胞在输卵管结合成受精卵,受精卵在母体子宫内发育为胎儿。34、受精卵分裂和胚胎发育初期由卵黄提供营养,后期通过胎盘由母体供给氧气和养料,排出二氧化碳等废物。35、青春期是指10—20岁,发育具有以下特点:①身高和体重突增②脑和内脏的功能趋于完善③性发育和性成熟。36、女孩进入青春期后,每月一次的子宫出血现象,叫月经;男孩进入青春期,有时睡梦中会出现精液排出的现象,叫遗精。37、像蝗虫、蟋蟀、椿象、蜻蜓、豆娘等,变态发育的过程经历了受精卵、若虫和成虫三个时期,叫不完全变态;像家蚕、蜜蜂、蚂蚁、蝴蝶、蚊、蝇、金龟子等,发育过程经历卵、幼虫、蛹和成虫的发育时期,叫完全变态。38、由亲体产生的两性生殖细胞结合成受精卵,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叫有性生殖,其特点是:后代的生活力较强。 39、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叫无性生殖。其特点是:①子代个体数量多②繁殖速度快③子代能稳定地保持母体的遗传性状。40、绿色开花植物能利用其营养器官繁殖新个体,这种无性生殖方式叫营养生殖。营养生殖有利于保持母本的优良性状,加快繁殖速度。人工营养生殖的常用方法有:①扦插(如葡萄)、②嫁接(如桃)③压条(如夹竹桃)。41、在无菌条件下,把花药、子房、叶片、茎或根的一部分等接种到人工配制的培养基上,它们能够生长发育成一个完整的植物体,这就是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这些接种到培养基上的植物材料统称为外植体。42、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原理和依据是植物体的每一个活细胞,在适当的离体条件下,都具有重新形成一个完整植株的潜在能力(细胞的全能性)。43、生物的生殖方式可分为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无性生殖的类型有:①营养生殖②分裂生殖(如细菌)③出芽生殖(水螅、酵母菌)④孢子生殖44、动物的胚胎发育主要有卵生(如鱼类、鸟类)和胎生(如猪、马)两种类型。青蛙是卵生、体外受精、变态发育;鸟类是卵生,体内受精;45、生物体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在遗传学上称为性状。46、①同一种生物②同一种性状③不同表现类型,总称为相对性状。47、亲代将性状传给子代的现象叫遗传。亲代的性状是通过生殖细胞传递给子代的。48、自然科学领域中探究生物遗传和变异规律的科学就是遗传学。49、亲子之间以及子代个体之间性状表现存在差异的现象叫变异。50、在细胞核中,有一种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叫染色体。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DNA是遗传物质.51、染色体上控制性状的基本遗传单位叫基因。基因是DNA上有遗传效应的片段。52、在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基因也是成对存在的,成对的基因分别位于成对的染色体上。53、基因是通过指导蛋白质的合成来控制生物性状的。54、在成对的基因中,两个不同的基因,称为等位基因。在等位基因中,有一个基因是占主导地位的,它会掩盖另一个基因的作用,使其没有表现。这种能得到表现的基因称为显性基因,它控制的性状为显性性状;没有表现的基因被称为隐性基因,它控制的性状称为隐性性状。 55、在遗传学中,生物个体的基因组成,如AA、aa、Aa等,叫这个个体的基因型;生物个体的某一具体的性状表现,如有耳垂、无耳垂等,叫这个个体的表现型。56、在生物的传种接代过程中,配子(生殖细胞)是联系上下代的桥梁,是传递遗传物质的惟一媒介,基因可以随配子代代相传。57、人的性别不同主要是由染色体决定的。从形态上看,在人的体细胞中有23对染色体,其中有22对色体在男女两性中是一样的,只有一对染色体在两性中是不同的。这一对染色体就是决定性别的染色体,叫性染色体。前面22对与性别决定无关的染色体,叫常染色体。58、生殖细胞(如人的精子和卵细胞)的染色体数目比体细胞中少一半。(如人的精子和卵细胞中分别是23条染色体,体细胞中则是23对,即46条)。受精卵染色体数目和体细胞的相等。59、表现型(如水毛茛叶片)是基因型与环境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60、变异分为可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两种,环境变化能够引起生物变异,当它引起遗传物质发生改变时,产生的变异,其性状可在后代中重复出现,这种变异叫可遗传的变异。当不涉及遗传物质的改变,而是直接作用于生物体的新陈代谢过程的结果,这种变异叫不遗传的变异。61、遗传病是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疾病,致病基因可通过配子在家族中传递。62、遗传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降低人口素质。婚姻法规定禁止近亲(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结婚。因为血缘关系越近的夫妇,从共同祖先那里获得相同致病基因的可能性大,患遗传病的可能性就越大。63、基因组成决定生物体的性状表现。性状遗传的原因是控制性状的基因随着配子(生殖细胞)代代相传。64、巴斯德“鹅颈烧瓶”实验的结果使人们坚信:“生物只能来源于生物,非生命物质绝对不能随时自发地产生新生命”,这一观点称为“生生论”。65、所有的生物是经历了漫长的地质年代逐渐发展变化的,其总的进化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66、始祖鸟和古鸟化石证实,鸟类起源于古代的爬行类动物。67、在中生代的大部分时期,裸子植物(尤其是苏铁类)和爬行动物(恐龙和翼龙)非常繁盛。哺乳动物和鸟类都起源于古代的爬行动物。人类出现在新生代。 68、英国博物学家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一书中,提出了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生物进化理论: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竞争,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结果是形成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69、在人为条件下对生物进行的选择称为人工选择,人工选择是培育动、植物新品种的方法之一。70、人和类人猿有许多相似之处,是因为他们有共同的祖先-----森林古猿。发现于非洲的南方古猿化石是最早的原始人类化石。71、现代类人猿包括长臂猿、猩猩、大猩猩和黑猩猩。72、两足直立行走是人类祖先与猿分界的重要标志。73、人类进化的历程可分为: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智人等阶段。最早用火的是直立人,现在唯一存留的人种是智人。74、由于黑色蛾能适应工业区的特定环境,因此在种群中的比例越来越高。由此可见,环境的定向选择作用决定着生物进化的方向。75、以生物体性状差异的程度和亲缘关系的远近为依据,可将不同的生物加以分门别类。遵循这个原则,生物学家将地球上现存的生物依次分为:界、门、纲、目、科、属、种7个等级,其中,种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76、分类单位中,越大的单位(如:界),生物的共同特征越少;越小单位(如),其共同特征越多。77、为了避免生物命名的混乱,瑞典科学家林奈于1753年创立了双名法。78、根据植物形态、结构、生理和生活习性的不同,将它们分为不同的类群,主要有: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等。其中,最低等植物是藻类植物,种子植物根据种子外是否有果皮包被可分为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两类。79、地球上现存的动物分成两大类:一类是身体里没有脊椎骨的动物,叫做无脊椎动物;一类是身体里有脊椎骨的动物,叫做脊椎动物。80、无脊椎动物主要可分为原生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和棘皮动物等。其中最原始、最简单、最低等的是原生动物。整个身体由一个细胞构成。81、脊椎动物可分为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哺乳动物是最高等的脊椎动物。 82、所有病毒都有相似的两部分结构:一是蛋白质组成的外壳,一是包含遗传物质的内核;外壳蛋白质不仅有保护病毒的作用,而且外壳蛋白质的性质决定该病毒所侵染的细胞类型。83、细菌有三种基本形态:球形、杆形和螺旋形。细菌是没有真正细胞核的单细胞生物;真菌是有真正细胞核的单细胞或多细胞生物;病毒是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84、依据病毒的宿主不同,将其分为三大类:动物病毒(专门寄生在人和动物细胞里)、植物病毒(专门寄生在植物细胞里)、细菌病毒(专门寄生在细菌体内,如T噬菌体)。85、细菌的细胞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等部分构成,但没有成形的细胞核,遗传物质位于特定的区域内。86、缺氧时,酵母菌分解葡萄糖而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这个过程称为酒精发酵。87、所有的种子植物都有两个基本特征:(1)体内有维管组织——韧皮部和木质部;(2)能产生种子并用种子繁殖。88、全世界有裸子植物约800多种,我国有250多种,被誉为“裸子植物的故乡”。89、被子植物又可分为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90、单子叶植物的叶多具平行脉,花瓣为3或3的倍数。双子叶植物的叶多为网状脉,花瓣为4、5或4、5的倍数。91、鸟类和哺乳类都是恒温动物。92、节肢动物是动物界中种类最多、数量最大、分布最广的一个类群。绝大多数节肢动物陆栖,(1)全身被有坚硬的外骨骼,可以防止体内水分的大量蒸发;(2)身体一般分为头、胸、腹三部分,体节伸屈自如;(3)每个体节几乎都有一对分节的附肢,运动灵活而有力;(4)有发达的脑、灵敏的感觉器官和独特的呼吸器官,从而完全适应陆上生活。93、在一定自然区域内,所有生物及其生活的环境共同构成生态系统。94、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它包括所有生活在地球上的生物和这些生物生活的环境。95、一个生态系统是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的。生物有植物、动物、细菌和真菌等;非生物环境包括阳光、温度、水分、空气和土壤等,非生物因素作用是为生物提供必要的物质和能量。 96、在生态系统中绿色植物可以利用阳光、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水以及土壤中的无机盐等制造有机物,为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生活提供物质和能量。因此,绿色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97、各种动物直接或间接地以绿色植物为食,在生态系统中被称为消费者。98、各种细菌和真菌能够分解动、植物的尸体并利用其中的有机物和能量,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蚯蚓、粪金龟子等腐食性动物也是分解者,分解者的分解作用使生态系统中的有机物变为无机物,供给绿色植物再利用。99、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链条式联系,叫做食物链。许多食物链彼此交错,生物之间形成复杂的网状食物关系称为食物网。106、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基础。生态系统中的有机物和能量就是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之间进行运输和传递的。100、太阳能是所有生物生命活动的能量来源。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单向流动的。能量在沿食物链各个环节的传递过程中逐级递减。这样,愈向食物链的后端,生物体的数量愈少,储存的能量也愈少,就形成了金字塔形的生物体数量与能量的关系。101、组成生物体的物质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往返循环就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102、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103、生态系统经过长期的发展过程,逐步形成了生物与非生物物质、能量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相对稳定平衡的状态,这就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04、在生态系统发生一定的变化或受到外来因素干扰时,它可以通过生态系统内部的自我调节,克服系统内部的变化和外来干扰因素的影响,维持相对稳定和平衡的状态。105、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当外来干扰因素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失去自动调节能力,导致稳定状态被破坏。106、破坏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有两类:一类是自然因素,另一类是人为因素。其中人为因素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最大。此外,引种不合理也会导致生态系统失去原有的稳定性。107、由病毒引起的疾病有:乙型肝炎、艾滋病、禽流感、狂犬病等。 108、在一定的条件下,生态系统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109、生物技术是利用微生物、动植物体对物质原料进行加工,以提供产品来为社会服务的技术。110、微生物种类多,繁殖速度快,代谢能力强,代谢方式多样。111、沼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可以燃烧,但不污染环境。在无氧条件下,利用微生物将有机物制成沼气的过程,叫做沼气发酵。112、转基因技术就是把一个生物体的基因转移到另一个生物体DNA中的生物技术。113、生物技术主要包括传统的发酵技术和现代生物技术。114、酒药中含有曲霉、毛霉、酵母菌等多种微生物。在30℃左右条件下,米饭在酒药的作用下,经过发酵作用被酿成米酒。在这人发酵过程中,曲霉和毛霉把淀粉转化为葡萄糖;在没有氧气的条件下,酵母菌;经过代谢把葡萄糖转化成酒精。115、制作酸奶和泡菜时,是乳酸菌在无氧的条件下经发酵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