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50 KB
- 6页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师、学生”“高中生物新课标”在理念上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提出了四个任务:提高生物科学素养(核心任务)、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如何适应新课程标准?怎样体现和贯彻新课程标准呢?这是我们生物教师当前急需解决的两大课题。通过学习《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我认为,生物教师首先要通过学习“新课标”,转变观念,明确和落实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师的角色定位和学生角色定位。这样,新一轮的高中生物课改才不会流于形式,新课程标准才能得以真正体现和贯彻。因为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课改的根基在课堂教学,必须在生物课堂教学中落实“高中生物新课标”。1“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下的生物教师角色定位“新课标”是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获得探究知识的能力。因此,教师在课堂中的地位应发生重大的变化。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重结论轻过程的教育观念。新课程标准强调“尊重学生的多样化发展需求”、“重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更强调“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由此可见,新课程标准下的生物教师的角色应为:学生学习和探究活动的“引导者、启发者、参与者、倡导者、鼓励者、诊断者”。(1)教师是引导者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自身”,这句话一针见血地指出一个人的发展过程中教师仅仅是其引导者而不是搀扶者的作用,学习的主体应是学生自己,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性,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和探究活动中去。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教师应对教学环节和过程进行科学的设计,创设问题情境,提出要解决的矛盾,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以引起探究兴趣,激发学习动机和问题意识。如在学习“矿质营养”前,可以为学生提供多个调查研究活动项目,设置问题:户养的花为什么要定期松土?为什么要选择肥料?“无土栽培技术”中应注意哪些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行探究活动,促使学生在好奇与问题中获得知识,并发现新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加以点拨:根吸收矿质元素过程与呼吸作用有密切关系,具体表现在“为主动运输提供了能量,吸收矿质元素离子具有选择性”。同时引导学生明确:松土及选择肥料与吸收的关系、控制无土栽培的培养液浓度与通氧对植物的影响。这样,久而久之就能培养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也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主动探索。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是最佳的双边活动。例,在学生按课本完成了探究性实验——“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作用”后,可以给出实验设计课题——“验证酶的催化效率与温度的关系”,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作出实验假设和预期。或者提供一个实验方案,引导学生分析设计过程中的不足、怎样进行修改实验方案,实验中的现象、产生的结果,怎样从实验现象推导出科学结论。通过这种引导学生深入主动的探索,可以发展学生的能力,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2)教师是启发者学习活动依赖于学生自身的智力活动,而思维则是学生学习中主要的智力活动,教师传授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而更应是方法。正确的灵活的思维方法是教师应传授学生的重要方面,它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它使学生终生受用。因此,在生物教学中,我们一方面要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从培养能力和素质出发,确立明确的素质教育目标;另一方面,要善于启发学生思维,训练学生学会正确思维,这就要我们改“灌输式”、“填鸭式”为启发式教学,让学生运用自己的思维活动解决问题,获得知识。
启发学生学会分析生物学现象。例如,在学习人类白化病、多指和色盲、血友病知识时,首先创设情境,“你见过白化、多指的人吗?有谁知道色盲、血友病是怎么回事?”,让学生相互议论一番,抓住时机,建立“悬念”——白化、多指及色盲、血友病与父母有什么关系的问题。接着启发引导学生从DNA复制→DNA与基因的关系→DAN控制蛋白质的合成→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层层分析白化、多指、色盲、血友病的致病基因是来自父母的。从而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思维方法来分析生物学现象。启发学生学会从现象推导出一般性结论,再引导学生学会将一般性结论具体化。启发学生从现象出发运用判断推理的理性思维,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进而启发学生学会将一般性结论具体化,其方法即运用演绎推理。如,关于“遗传系谱图”的遗传类型分析和有关几率的计算。教师在引导和启发学生解决了遗传系谱问题之后,进行归纳和总结出一般性方法和结论:先利用“性状分离”特点判断显、隐性;再利用反证法判断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或X或Y染色体上。尔后,再设置类似习题,供学生应用此方法解决具体问题。教师在引导和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时,应遵循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设计问题应考虑问题难度,同时应为学生解决问题设计一定的梯度,为学生思考问题多铺设台阶,充分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接受能力,同时也应鼓励学生质疑,使学生在质疑中绽放出创新的思维火花。(3)教师是参与者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只有科学、适当的师生间共同活动,才能促进课堂教学信息的流通和反馈,才能增强师生的情感、意志等的相互沟通,才能真正达到教学相应的目的。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由传统监视人转变为参与者,应十分注重换位意识,定位于主导地位,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学生轻松愉快的学习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氛围。参与知识结构的形成。在学生知识结构形成中对于新旧知识和经验间的联系认识往往是不足、不深刻的,教师与学生共同分析、综合,便能有效地改变这一现象,使学生掌握完整的全面的学科基本知识结构。例如,很多学生对“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认识不清,很容易混淆。对此,在教学“减数分裂”过程中,将两种分裂个时期的图一一对比,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比较,自己设计比较表完成它们的不同点和相同点的填写,以帮助学生建构“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完整的的知识结构体系,从而提高学生对新旧知识的整合和重组能力。参与学习的迁移过程。杜威说“比较聪明的教师注意系统地引导学生利用过去的功课来帮助理解目前的功课,并利用目前的功课加深已经获得的知识”。这就是说教师应当参与学生的学习迁移。在生物教学中教师的参与性主要体现在有意识的引导学生把日常生活中的经验与新知识联系起来,把已掌握的技能、方法、原则与新的学习活动联系起来,这样便可极其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正迁移,提高学习效果。例如在“被子植物的个体发育”教学中,因学生对初中知识遗忘较多,在教学新内容前,可以先提供花的模型让学生相互讨论,回忆花的组成,教师点拨传粉知识,再利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回想初中的知识:受精卵→胚、受精极核→胚乳、珠被→种皮、胚珠→种子、子房壁→果皮、子房→果实。紧接着提出“花生、蚕豆的主要食用部分是什么?大米、面主要来自哪部分?”,学生相互争论,活跃气氛,教师再点拨并趁热打铁,“受精卵如何发育成胚?受精极核如何发育成胚乳?”,由此设问转入新授课学习,这样在启发性的铺垫作用下,边回忆旧知识边学习新知识,使前后知识、课本知识与生活经验相互联系相互补充,从而促进了新知识的接受并加深了对旧知识的深刻理解。(4)教师是倡导者
研究性课题已出现在新的高中生物课本中,这是素质教育不断深化的产物,是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要求。教学过程应是教师培养学生如何用智慧的钥匙去开启知识大门的能力,决不是机械地传授教材知识,更不能把学生当成接受知识的机器。研究性学习能够促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由接受式学习方式转变为探究式学习。充分运用课本中提供的研究性课题,真正发挥其作用,让学生逐步获得探究知识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应成为学生研究性活动的倡导者和积极参与者,除了课本中规定的研究性课题,可以结合本校、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开发与生物学科相关的课题。如“西河南充段污染情况的调查”、“学生膳食结构的调查”、“无土栽培植物的现状”、“凤垭山生态农业的调查”等,这些课题能极大推动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激发学生参与研究活动的热情,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在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中是一个帮助者的角色,教师将为学生提供学习材料,解释阅读材料中的问题,提出问题,教师不要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要挑战学生,鼓励学生自己找到问题的答案。(5)教师是鼓励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生物学发生兴趣,就会主动轻松愉快地学习钻研。生物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采取一切办法激发学生的生物学兴趣和保护学生的生物学兴趣。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闪光点给予表扬、鼓励,以激发学习生物学兴趣。当然对学生的表扬方式要因人而异。(6)教师是诊断与评价者教师的诊断与评价,对学生来讲是极其重要的反馈信息,必然能极大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对学生评价要多元化。既要对学生获得的知识进行评价,又要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状况进行评价,同时也要对学生的探究能力进行评价。通过多元化评价,正确引导学生个性化健康发展。2“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下的学生角色定位“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突破“以教师为中心”的课程观念,力求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要满足于把知识点内容讲明白,而更重要的是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只有通过探究以及讨论交流等活动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质。通过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发展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学生进入学习化社会、信息化社会和科技化社会打好坚实的基础。(1)学生是探究者新课程标准提出了“倡导探究性学习”的理念,并要求学生在新课程的学习中应以探究学习作为主要的学习方式之一,把科学探究能力作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教师必须向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参与到探究性学习过程中来,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要重视科学方法教育,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调查的方法、实验的方法、收集和分析资料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通过学生长期的探究性学习,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通过类似于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活动的方式获取科学知识,并在这个过程,学会科学的方法和技能、科学的思维方式、领悟科学观念,形成科学观点和培养科学精神,让学生在探究问题的活动中获取知识、。这种学习方式是对传统的教学方式的一种彻底的变革,学生从过去的教师讲什么就听什么,教师让做什么就做什么的被动学习者,变为主动参与的学习者。教学模式也应发生根本的改变,生物课要更多的让学生参与实验、讨论和交流等活动。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改变,学生由过去从学科的概念、规律开始学习的方式变为学生通过各种事实来发现概念和规律的方式。这种学习方式的中心是针对问题的探究活动,当学生面临各种让他们困惑的问题的时候,他就要想法寻找问题的答案,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要对问题进行推理、分析,找出问题解决的方向,然后通过观察、实验来收集数据,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获取相关资料,通过对获得的资料进行归纳、比
较、统计分析,形成对问题的解释。最后通过讨论和交流,进一步澄清事实、发现新的问题,对问题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例如,在学习细胞膜的结构时,首先提供有关科学实验素材,接着让学生分析素材,最后引导得出结论。再如,学习叶绿体色素时,首先提出问题:怎么把叶绿体中几种色素分离开来?叶绿体色素有哪几种?颜色和宽度怎样?接下来,学生开动脑筋思考、自学实验指导、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推倒得出结论。(2)学生是创造者在国内,近几年来有关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培养的问题引起了教育界和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并成为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热点。在我们课本中所介绍的知识只是科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不是科学的全部。真正推动科学前进的动力是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的运用。以往生物教学,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培养力度很不够,大部分时间,学生在课堂上是在看科学、听科学,而不是做科学。由于学生对科学方法缺乏了解并对自己没有信心,导致我们的学生缺乏科学创新的能力。“生物新课标”要求注重启迪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学习。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为学生创设宽容、理解、和谐、平等的课堂气氛,根除“灌输式”这一过分偏重讲授,偏重分析,偏重演绎,偏重推理,轻视综合、归纳、渗透的教学方法体系。要尽可能精简课堂讲授时间,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自学、观察、操作、思考、表达、交流、表现的机会,为学生的创新活动提供更多的时空,这样学生既学习了知识,培养了操作技能,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关于生物实验课,以往是按这样的程序进行:教师讲实验原理、方法步骤、注意事项→学生按照老师讲的方法步骤“抓药方”式的实验→完成实验报告。这种实验教学模式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的锻炼和发展。如果这样改一下:教师给出实验课题→学生各自设计实验方案→学生交流所设计的方案,同学们思维相互碰撞、相互启发,取长补短→学生按修正后的方案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收集并处理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果→完成实验报告并讨论。这样便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合作交流的能力。(3)学生是体验者生物科学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医疗保健、环境保护等密切相关。“生物新标准”注重让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倡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并运用生物学原理和方法参与公众事物务的讨论或作出相关的个人决策。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通过反复观察、实践、练习、体验、感悟,对情感、行为、事物的内省体察,最终学到生物学知识,掌握到生物学技能,达到提高生物科学素养、提高对生物科学的兴趣。教师的任务是创造条件让学生体验。例如,关于“酶”的特性的学习,教师提供有关实验器材、药品,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后,让学生完成实验,使学生在实验中体验、感悟出“酶”的特性来。这种方式教学与教师单纯的说教相比,不仅培养了生物学技能,而且掌握的知识更牢固。学生在学习生物学新知识、新原理时,要善于引导学生联系大家熟悉的生产、生活实践、医疗卫生保健事例,使学生在已有体验中轻松学习生物学知识。例如学习“动物的物质代谢”部分,联系“肥胖、用谷粒育肥鸡鸭、糖尿病”等。总之,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行和生物新课标的贯彻落实,教师应加强学习新理论,接受新观念,从传统教学中解脱出来。从培养学生素质和能力的高度出发,不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确立新型的融洽的平等师生关系。教师应该最大限度地把课堂还给学生,相信学生,让学生讨论、活动,多让学生想、多让学生作、多教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多培养学生的学习生物学兴趣、多树学生的自信心,让课堂更加关注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自主探索问题和独立思维的能力,为学生终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浅谈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生物学教学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石门中学 刘丽娜生物科学是一门以介绍大千世界万物生灵为基础的科学,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医疗保健、环境保护、经济活动等方面密切相关,按理说是与学生生理和生活密切相关、具有无穷探索奥秘、为学生所喜爱的一门学科,但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却并非如此。究其原因可能是长期以来,我们众多的生物教学工作者将高中生物课程的重点放在生物学理论上,强调中学生物课程在学科体系上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教学中也局限于对生物学事实和概念的记忆,学生几乎不能将他们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中。因而学生虽然掌握了许多理论知识,但面对现实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仍然常常束手无策。知识与智慧、知识与能力之间并没有出现应有的关联,这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积极性。课程标准注重使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倡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并运用生物学的原理和方法参与公众事务的讨论或作出相应的个人决策。在课程标准下的实际教学中,生物学教师应如何就理论结合实际进行课堂教学呢?以下是笔者对此问题的认识及实践所做的一些探讨。一、课堂导入联系实际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该是精心设计的,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开设生物课首先有一个学科的导入,每一节里又有一堂课的导入,每一部分教学内容之间的衔接自然也存在着导入。若是把导入环节设计成与学生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具体内容,必然会引发学生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主动地探索新知。绪论是整个学科的导入,绪论课上得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将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产生先入为主的效果。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也是参与学习的强大力量。夸美纽斯曾说过:“不了解其用途的知识,对学生来说无异于来自其他世界的怪物,学生会毫不关心它的存在,更不会产生掌握它的需求。”那么怎样导入,才能吸引听课的全体学生呢?在介绍了邹承鲁院士的访谈录后,我们可以让学生看一些录像片──这要求我们生物学教师平日做有心人,不断地选择积累资料。这些资料使学生对生物学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课下很多学生都在积极讨论,立志学好生物课,为解决我们人类所面临的一些重大难题做好备。课堂导入可以多用实例、实验引入学习新内容,如讲述“构成细胞的化合物──无机物”一节时,通过一起发生在某儿童医院的输液事故引入新课,这种联系人类自身生活、生理实际的做法,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生物知识是有用的。在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的学习中,可通过巧妙的设计课堂演示实验导入新课,选用我们平时常见的白萝卜,用刀从中间切开得到直径相等的两部分,一部分放在盐水中,一部分放在清水中,一段时间后,发现本来直径相等的两部分不再相等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这些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的课堂引入不仅可充分引起学生的好奇和疑问,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学生想知道问题的答案,就会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二、探究性学习联系实际倡导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而探究性学习本身也是将生物学的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实践相结合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探究性学习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一种革:学生将从先前教师指派学习为主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参与的主动学习;教学模式也将发生根本的改变,课堂将更多地由先前的教师填鸭式教学变为师生间热烈的讨论、实验、资料收集等活动。探究性学习更注重教师的引导,有效的探究性学习是以教师的有效指导为前提的,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注重理论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只有教师先做好理论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联系。如在“酶的特性”一节中,教师可展示一袋加酶洗衣粉,首先让学生注意洗衣粉上的使用说明,强调为什么这种洗衣粉要在60℃
以下的温水中使用,那么我们平时使用此洗衣粉时,使用多少度的温水其去污效果最好?这样就会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对影响酶活性的因素进行一系列探究。像这样让学生探究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将探究的问题与现实相结合,不仅有助于提高探究兴趣,而且有助于体会生物学与社会的关系,提高他们参与社会的能力,也体现新课程“注重与现实生活联系”的理念。三、课外科技活动联系实际活动课程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课程标准更加突出了活动课的作用和地位,近年来国家、各省、市、区也组织了很多有关中学生的课外科技活动,旨在倡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科学,提高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而开展好课外科技活动课,将使我们的生物课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践联系得更加紧密,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生物学教学中,为实现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目的,多开展课外科技活动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当然这需要我们生物教师在开展科技活动课时,选题切合实际,不能好高骛远,脱离学生实际的知识能力水平。要注意研究的内容应贴近当地、当时的生产、生活实际,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教材上需要延伸的知识点,结合当地的自然景观特点进行选题。例如,结合“非典”过后,人们保健意识不断增强的实际,调查研究学生使用公用电脑时,有哪些不良的上机习惯,由此容易导致哪些疾病的产生。又如,近几年由于工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环保意识的淡漠导致环境污染现象比较严重,组织学生研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生存的影响,以及怎样对生态系统进行恢复,这样就将生物学的相关知识与现实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既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又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环保意识。四、考试评价中注重考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生物科学素养”是生物课程的重要理念之一。一个有生物科学素养的公民,应该能够自觉地运用生物学的基本观点、原理、方法去解释、探究、解决生活生产中的实际问题。除了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创设学生感兴趣和联系实际的情境,内容上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经验的联系,在对学生的考查中也要体现出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服务功能和激励功能,注重考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在平时对学生的考查中,尽量减少以知识记忆为主、简单重复的考题,而是多出一些开放性思考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考查光合作用时,让学生分析森林对环境的影响;考查环境保护时,让学生回答:对于生活垃圾,你认为应当如何处理?这样的试题可以让学生明白生物学知识并不是枯燥和抽象的,而是与生产生活紧密联系的,学习生物学的重要意义之一是可以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另外以“应用”为考查目的和手段,有利于改变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能够引导学生灵活主动地学习。理论联系实际是教学的一项重要原则,也是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理念,在教学实践中有利于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也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生物学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本学科的特点,发挥本学科的优势,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在教学能力上不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