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01.00 KB
- 12页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1.下列物质中不具有识别作用的是()A.质粒B.抗体C.神经递质D.限制性核酸内切酶2.动物生态学家对林区周边区域进行了4种经济动物的调查,结果如下表根据表中信息,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被调查的4种动物中,分布最广的是物种DB.A1、A3、A5之间可能存在地理隔离,不存在生殖隔离。C.如果各物种间存在着食物关系,且物种A处于最高营养级,那么各动物之间的食物关系是B→D→C→AD.如果选一区域,用标志重捕法调查4种经济动物的种群密度,最好选用第三号区域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受精卵中的遗传物质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B.受精时,雌、雄配子彼此结合的机会相等,但它们的数量不一定相等C.用基因型为DdTt的植株进行花药离体培养,所得到的个体全为纯合子D.细菌分裂生殖时,导致子代之间差异的可能原因是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4.人类遗传病发病率逐年增高,相关遗传学研究备受关注。据图分析,下列表述正确的()A.A图中发病率调查和B图中遗传方式的调查,都应该在人群中随机取样调查B.7号个体完全不携带这两种致病基因的概率是2/3C.图示中有关遗传病均不能利用普通光学显微镜进行产前诊断D.多基因遗传病的显著特点之一是成年人发病风险显著增加5.用生长素处理获得无籽番茄和用多倍体育种获得无籽西瓜,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无籽番茄的培育原理是生长素能促进果实发育B.用无籽番茄果实细胞经植物组织培养获得的植株仍结无籽果实C.三倍体西瓜不能进行有性生殖,其无籽的变异属于不能遗传的变异D.无籽番茄属于单倍体植物6.甲图为某哺乳动物体细胞中部分染色体及其上的基因示意图,乙、丙、丁图为该动物处于不同分裂时期的染色体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ABaaBbbA.乙细胞和丙细胞分裂时均可以发生基因重组B.乙细胞中有两个染色体组C.甲细胞发生了基因突变D.丁可以形成两个基因型相同的精细胞
7.下列有关生物变异的说法,正确的是()A.同源染色体之间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造成染色体畸变B.基因型为Aa的个体自交,因基因重组而导致子代性状分离C.同卵双生兄弟间的性状差异是基因重组导致的D.如果绿色植物的花芽在发育早期发生基因突变,其突变基因可能通过生殖细胞传递给后代8.右图为真核细胞内某基因结构示意图,共由1000对脱氧核苷酸组成,其中碱基A占2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基因能在细胞核内转录和翻译,合成相应的蛋白质B.该基因的一条脱氧核苷酸链中(A+G):(T+C)=3:1则另一条链上(A+G)与(T+C)之比是1:3C.DNA连接酶只作用于①部位,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只作用于②部位D.该基因复制2次,则需要游离的鸟嘌呤脱氧核苷酸2400个9.猫是XY型性别决定的二倍体生物,控制猫毛皮颜色的基因A(橙色)、a(黑色)位于X染色体上,当猫细胞中存在两条或两条以上X染色体时,只有1条X染色体上的基因能表达,其余X染色体高度螺旋化失活成为巴氏小体,如下图所示。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巴氏小体不能用来区分正常猫的性别B.性染色体组成为XXX的雌猫体细胞的细胞核中应有3个巴氏小体C.一只橙黑相间的雄猫体细胞核中有一个巴氏小体,则该雄个体的基因型为XAXaYD.亲本基因型为XaXa和XAY个体杂交,产生一只XAXaY的幼体,是由于其父方在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形成了异常的生殖细胞10.下列关于免疫的说法错误的是()A.医学上可以采用注射疫苗的方法预防一些传染病B.接种“甲型流感疫苗”能引起B细胞的增殖和分化C.注射抗体不能提供相应疾病的长期保护,只能保持短暂的免疫力D.对易感者接种治愈者的血清进行预防的方法属于主动免疫,而且快速有效11.下列有关神经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A.狗在听到铃声后分泌唾液这一反射活动中,唾液腺和支配它活动的神经末梢一起构成效应器B.在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一定是双向的C.构成突触的两个神经元之间是有间隙的D.体内大多数内分泌腺都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12.在“稻-鸭-鱼”生态工程中,水稻为鸭和鱼提供了荫蔽条件和适宜的生存环境,鸭的粪便可作为鱼的饵料,鸭和鱼可减少稻田中的杂草和害虫,其活动又可增加水中的氧含量。下列有关该生态工程的叙述,错误的是A.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量B.促进了物质和能量的良性循环C.成本核算时应包括投入的人工费用D.水中氧含量的增加有利于水稻生长13.据研究,抗青霉素葡萄球菌是一种突变型。将未接触过青霉素的葡萄球菌接种到含青霉素的培养基上,结果有极少数存活下来。存活下来的葡萄球菌在相同培养基中经多代培养后,对青霉素的抗性明显增强。原因是A.青霉素在葡萄球菌内的增加提高了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的抗性B.青霉素的选择作用提高了葡萄球菌抗青霉素基因的频率C.葡萄球菌的定向突变提高了抗青霉素基因的频率D.葡萄球菌抗青霉素基因是在使用青霉素后产生的14.下列对神经系统的组成及相关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A.坐骨神经中有许多条神经纤维B.神经系统中有支持(胶质)细胞C.突触后膜受前一个神经元树突末梢的支配D.支配骨骼肌的运动神经元细胞体位于脊髓15.如果某人下丘脑严重受损,其身体的哪些指标可能发生异常:
①细胞外液的渗透压②组织液中的O2的含量③甲状腺激素的浓度④血糖浓度⑤血浆蛋白的含量⑥体温A、①③④⑥B、②③④⑤C、①②③④⑥D、①②④⑤⑥16.以下关于生命活动的调节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人体神经元细胞静息状态时膜内外有离子进出B.要想验证促性腺激素对鸟类繁殖活动的影响,需要用去除性腺的鸟作为实验动物C.根向地生长,茎背地生长,说明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D.赤霉素促进种子萌发,脱落酸抑制种子萌发,两者的作用是互相拮抗的17.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在没有自然选择的情况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仍有可能发生改变B.随机分布属于群落的空间结构C.火灾过后的草原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D.利用生物信息素诱捕害虫属于化学防治18.为了防止滥用抗生素,上海等地区规定普通感冒不准使用抗生素。滥用抗生素会对人体内细菌造成耐药性,如果被细菌感染,则往往由于体内细菌能够抵抗各种抗生素而无药可救。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抗生素的滥用导致细菌向“耐药性”细菌方向变异B.细菌中本来就存在耐药性个体,长期使用导致“耐药性”基因频率下降C.“耐药性”基因频率的改变使病菌发生了进化D.因基因频率改变了,新的病菌(物种)一定会产生19.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受选择的是基因型,进而导致基因频率的改变B.超级细菌感染病例的出现,是因为抗生素的滥用促使细菌发生基因突变C.人工饲养的公狮和母虎交配,产下的“狮虎兽”不育,说明狮和虎存在生殖隔离D.突变、基因重组和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20.下列有关兴奋传导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A.神经纤维膜外局部电流的流动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反B.兴奋只能以局部电流的形式在多个神经元之间单向传导C.突触小体完成“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D.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前膜,使突触前膜产生兴奋或抑制21.2011年度诺贝尔医学奖由博伊特勒、霍夫曼和斯坦曼三位科学家分享。博伊特勒和霍夫曼发现,“toll样受体(TLR)”可识别不同病原体,并在细菌入侵时快速激活非特异性免疫。斯坦曼则发现了免疫系统的树突细胞,能激发T淋巴细胞,引起一系列反应,如制造出抗体和“杀手”细胞等,杀死被感染的细胞以及“入侵者”。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A.toll样受体(TLR)是基因表达的产物,合成的场所是核糖体B.toll样受体(TLR)存在细胞外表面,对抗原具有识别作用C.树突细胞激发T淋巴细胞体现了细胞间的信息交流D.树突细胞能激发T细胞分化形成各种淋巴细胞22.下列生理现象不需要其他部位供应生长素的是A.杨树顶芽的生长B.燕麦胚芽鞘尖端以下部位的弯曲生长C.番茄子房发育成果实D.梨树侧芽萌发的抑制23.豚草是原产北美的植物,某课外小组对某地区的一片闲散地的部分植物的种群密度连续进行了五年的调查,部分结果如下表所示(单位:株/m2)。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年份20012002200320042005豚草0.30.61.11.52.3狗尾草10.09.286.85.5龙葵3.02.00.400A.调查豚草的种群密度应该采取样方法B.可以推测该区域植物的丰富度在减少C.豚草入侵,改变了该区域群落演替的速度与方向D.该区域豚草的种群数量将保持J型增长24.人们常选用的细菌质粒分子往往带有一个抗菌素抗性基因,该抗性基因的主要作用是A.提高受体细胞在自然环境中的耐药性B.有利于对目的基因是否导入受体细胞进行检测
C.增加质粒分子的分子量D.便于与外源基因连接25.遗传病是由于遗传物质发生变化而引起的疾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下列与遗传变异有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婚姻法》规定禁止近亲结婚,是因为该项措施能降低遗传病的发病率B.基因重组可以通过产生新的基因型,表现出性状的重新组合C.用基因工程技术构建抗虫棉过程实现了苏云金芽孢杆菌与棉花的共同进化D.若DNA中某碱基对改变,则其控制合成的蛋白质分子结构不一定发生改变26.动物被运输过程中,体内皮质醇激素的变化能调节其对刺激的适应能力。右图为皮质醇分泌的调节示意图。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运输刺激使下丘脑分泌激素增加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B.图中M促进皮质醇分泌的过程属于体液调节C.皮质醇作用的靶细胞就是下丘脑细胞和垂体细胞D.动物被运输过程中,体内皮质醇含量先升高后逐渐恢复正常27.新华网报道,科学家发现一种蜣螂提高了“生活品位”,不仅吃粪便,还取食包括蜈蚣在内的千足虫。与普通蜣螂相比其部分结构也发生变化:头部较窄而长,便于进食千足虫内脏;后腿较蜷曲,便于捕猎千足虫。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A.该蜣螂与普通蜣螂不一定产生了生殖隔离B.与普通蜣螂相比,该蜣螂的某些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C.该蜣螂既是消费者又是分解者D.该蜣螂头部和后腿结构发生变化,是人工选择的结果28.右图表示一些概念间的相互关系。下列与a、b、c、d、e依次相对应的一组概念是()A.生态系统、群落、无机环境、种群、个体B.细胞核、染色体、同源染色体、非同源染色体、染色单体C.免疫、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体液免疫、细胞免疫D.细胞代谢、细胞呼吸、光合作用、有氧呼吸、丙酮酸彻底氧化分解29.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A.不同物种间的捕食关系是一种选择过程,但不利于被捕食者种群的进化B.基因的自发突变率虽然很低,但对进化非常重要C.不同基因型的个体对环境的适应性可能相同D.外来物种入侵能改变生物进化的速度和方向30.右图示某自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图解(局部),其中Wl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初级消费者同化的总能量为(B2十C2+D2)B.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总量为(B2十C2+D2)C.图中B1表示生产者同化的能量D.由生产者到初级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为D1/Wl31.取生长状态一致的燕麦胚芽鞘,分为a、b、c、d四组,将a、b两组胚芽鞘尖端下方的一段切除,再从c、d两组胚芽鞘中的相应位置分别切取等长的一段,并按图中所示分别介入a、b两组胚芽鞘被切除的位置,得到a’、b’两组胚芽鞘。然后用单侧光照射,发现a’组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b’组胚芽鞘无弯曲生长,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c组尖端能合成生长素,d组尖端不能B.a’组尖端能合成生长素,b’组尖端不能C.该实验证明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是从形态学的下端运输到形态学的上端D.单侧光照射下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与生长素的运输有关32.图1
是将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一侧,一段时间后,测定胚芽鞘弯曲的情况(弯曲角度用α表示);图2是生长素浓度对胚芽鞘生长的作用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琼脂块中生长素浓度为b点时,α具有最大值B.只用图1实验即可证明生长素有促进生长的作用C.琼脂块中生长素浓度为d时,胚芽鞘向左侧弯曲D.琼脂块中生长素浓度不同,但可能形成相同的α33.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A.种群和群落都具有典型的垂直分层现象B.任何区域初生演替的结果都是形成森林C.种群密度能够准确地反映种群数量变化的趋势D.群落中两个物种之间可能存在一种以上的种间关系34.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受选择的是基因型,进而导致基因频率的改变B.地理隔离不会导致种群基因库间的差异,不一定导致生殖隔离C.自然选择的实质是保留种群的有利基因,不决定新基因的产生D.基因突变对多数个体不利,基因突变的方向和生物进化的方向总是不一致35.某家系中有甲、乙两种单基因遗传病(如下图),其中一种是伴性遗传病。相关分析错误的是A.甲病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乙病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B.Ⅱ-3的致病基因均来自于I-2C.Ⅱ-2有一种基因型,Ⅲ一8基因型有四种可能D.若Ⅲ一4与Ⅲ一5结婚,生育一患两种病孩子的概率是5/1236.基因突变是指DNA分子中发生的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改变,关于这种改变的说法正确的是①若发生在配子形成过程中,将遵循孟德尔遗传规律传递给后代;②若发生在体细胞中,一定不能遗传;③若发生在人的体细胞中有可能发展为癌细胞;④都是外来因素影响引起的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③D.②④37.斯坦曼因发现能够激活并调节适应性免疫的树突状细胞(DC)而分享了2011年诺贝尔奖。DC能高效地摄取、加工、处理和呈递抗原,还能有效地激发T细胞应答。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DC起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B.DC呈递抗原依赖于细胞膜上的糖蛋白C.DC只参与细胞免疫而不参与体液免疫D.若培育出能识别癌细胞的DC,则可用于癌症治疗38.2007年5月《新明晚报》消息:上海科学家破解了神经元“沉默突触”的沉默之迷。此前发现,在脑内有一类突触只有突触结构而没有信息传递功能,被称为“沉默突触”。请你大胆推测上海科学家对此项研究所取得的结果①突触小体中有细胞核②突触后膜缺乏相应的受体③突触前膜缺乏相应的受体④突触前膜不能释放相应的神经递质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39.探究吲哚乙酸对月季插条生根的作用,结果如下图。有关实验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是A.不同浓度的吲哚乙酸处理扦插枝条的时间应不同B.吲哚乙酸超过一定浓度范围能抑制扦插枝条生根
C.使扦插枝条产生相同根数的吲哚乙酸浓度相同D.本实验可以不设用蒸馏水处理扦插枝条的对照组40.下列关于“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实验的相关操作,正确的是A.培养用具必须经过严格的灭菌处理,培养液则不需要灭菌B.培养酵母菌时,不必去除培养液中的溶解氧C.为了方便酵母菌计数,培养后期的培养液应先稀释后再计数D.使用血细胞计数板时,先放置盖玻片,然后使培养液从边缘处自行渗入计数室41.子代不同于亲代的性状,主要来自基因重组,下列图解中哪些过程可以发生基因重组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④⑤⑥ C.③⑥ D.④⑤42.器官移植时,能被人体免疫系统识别的物质是A.类脂B.糖与蛋白质的复合物C.脱氧核糖核酸D.蛋白质43.下图为某家族甲(基因为A、a)、乙(基因为B、b)两种遗传病的系谱,其中一种为红绿色盲症。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Ⅱ6的基因型为BbXAXaB.如果Ⅱ7和Ⅱ8生男孩,则表现完全正常C.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乙病为红绿色盲症D.若Ⅲ11和Ⅲ12婚配其后代发病率高达2/344.人类性染色体上存在着同源区(Ⅱ)和非同源区(Ⅰ、Ⅲ),如右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I片段上隐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患者男性明显多于女性B.Ⅱ片段上的基因能发生交叉互换C.Ⅲ片段上基因控制的遗传病患者全为男性D.性染色体上的所有基因都能控制性别45.下列关于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叙述,正确的是A.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各种基因型频率发生改变,说明物种在不断进化B.一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各种基因型频率之和为1C.基因型为Aa的个体自交后代所形成的种群中,A基因的频率大于a基因的频率D.因色盲患者中男性数量多于女性,所以男性群体中色盲基因的频率大于女性群体46.下列有关人体稳态与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A.维持稳态依赖于机体神经—体液的调节网络B.内环境渗透压大小主要取决于水和无机盐C.下丘脑不仅能分泌激素还能产生冷觉D.分析内环境的成分可推知某种疾病的发病风险47.下列关于生长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生长素在植物体中含量很少B.生长素不直接参与细胞代谢C.生长素在植物体内可以进行极性运输和非极性运输D.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对于植物生长的促进作用一定不同48.在试验田中偶然出现了一株抗旱、抗盐的玉米,设想利用该植株培育能稳定遗传的抗旱、抗盐水稻品种,用到的育种方法和技术应有①诱变育种②单倍体育种③转基因技术④组织培养技术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49.普通小麦中有高秆抗病(TTRR)和矮秆易感病(ttrr)两个品种,控制两对性状的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实验小组利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了如下三组实验:下列关于该实验的说法,除哪项外,其余都是正确的A.A组、B组和C组所运用的育种方法分别是杂交育种、单倍体育种和诱变育种B.A组和B组都利用杂交的方法,目的是一致的C.F2中的矮秆抗病植株可以直接用于生产D.C组r射线要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50.某小麦种群中TT个体占20%,Tt个体占60%,tt个体占20%,由于某种病害导致tt个体全部死亡,则病害发生前后该种群中T的基因频率分别是A.50%、50%B.50%、62.5%C.62.5%、50%D.50%、100%51.下列关于染色体组、单倍体和二倍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一个染色体组中不含同源染色体B.由受精卵发育成的,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个体叫二倍体C.单倍体生物体细胞中不一定含有一个染色体组D.人工诱导多倍体的唯一方法是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52.如图所示,当神经冲动在轴突上传导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丁区域发生K+外流和Na+内流B. 甲区与丙区可能刚恢复为静息电位状态C. 乙区与丁区间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是从乙到丁D. 图示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有可能是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53.下列有关内环境和稳态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血浆中蛋白质含量明显高于淋巴和组织液B.人体内环境pH、渗透压等保持相对稳定是细胞正常代谢所必需的C.个体稳态的实现是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等共同调节的结果D.葡萄糖、胰岛索、淋巴因子和胰蛋白酶都属于人体内环境的成分54.细胞外液渗透压感受器、水盐平衡调节中枢、产生渴感的部位分别位于A.下丘脑、下丘脑、大脑皮层B.下丘脑、下丘脑、下丘脑C.下丘脑、大脑皮层、大脑皮层D.大脑皮层、下丘脑、下丘脑55.下列关于人体健康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A.过敏反应是机体再次接触相同过敏原时作出的反应B.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和类风湿性关节炎都属于免疫缺陷病C.糖尿病形成的原因是病人的胰岛A细胞受损,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D.猫叫综合征是一种由染色体数目变异引起的遗传病56.下列各项中与植物激素调节功能相符的一项是A.在形成无子番茄过程中生长素改变了细胞的染色体数目B.乙烯广泛存在于植物多种组织中,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的发育C.植物组织培养形成根、芽时受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的影响D.赤霉素引起植株增高的原因主要是促进了细胞的分裂57.下列关于右图种群数量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A.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种群数量不再发生变化B.种群增长过程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d点之后C.防治蝗灾应在害虫数量达到c点时进行D.K值会因环境条件的变化而改变58.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中,某学生的部分实验操作过程是这样的:①从静置试管中吸取酵母菌培养液加入血球计数板进行计数,记录数据。②把酵母菌培养液放置在冰箱中。③第七天再取样计数,记录数据,统计分析绘成曲线。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该同学实验操作中有2处错误B.在实验前应该对计数板、吸管等器具进行灭菌处理C.用计数板计数时若视野中酵母菌过多,应先进行稀释D.要获得较为准确的数值,减少误差,应多次记数,求平均值59.右图为人体的生命活动调节示意图,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A.血糖的平衡可以通过A→C→D→F和H→D→F途径进行调节B.处于炎热环境中可通过A→B途径使散热大于产热C.G过程可表示甲状腺激素对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的影响D.E过程具有使血液中的激素维持在正常相对稳定水平的作用60.右图为生态系统碳循环模式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f表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B.该图中有三条食物链C.图中的a一定是自养生物,b、c、d、e—定是异养生物D.碳以有机物的形式由a传到b61.1870年的英国曼彻斯特地区,桦尺蠖种群的基因型频率如下:SSl0%、Ss20%、ss70%,黑色基因S对浅色基因s为显性。工业发展导致树干变黑这一环境条件下,假如树干变黑不利于浅色桦尺蠖的生存,使得种群中浅色个体每年减少10%,黑色个体每年增加10%,那么1871年桦尺蠖的S基因、s基因的频率分别是A.23%、77%B.34.4%、65.6%C.20%、80%D.30%、70%62.右图所示食物网的生态系统中,能正确描述各种成分和彼此间关系的选项是
A.因为老鼠是蚂蚁的天敌,所以老鹰也是蚂蚁的天敌B.蚱蜢的数量显著减少时,蜥蜴种群较老鼠种群所受的影响大C.老鹰可以吃蛇,但是蛇无法吃老鹰,因此蛇与鹰是共生关系D.仙人掌是生产者,老鹰是消费者,蚂蚁是分解者63.育种的方法有杂交育种、单倍体育种、诱变育种、多倍体育种、基因工程育种等,下面对这五种育种的说法正确的是A.涉及的原理有: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B.都不可能产生定向的可遗传变异C.都在细胞水平上进行操作D.都不能通过产生新基因从而产生新性状64.右图为人体和人体细胞内某些信息传递机制的模式图,图中箭头表示信息的传递方向。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如果该图表示细胞中遗传信息的表达过程,则e过程发生在核糖体上B.如果a表示抗原,b表示吞噬细胞和T细胞,c为B细胞,则该过程属于体液免疫C.如果该图表示反射弧,则其中的信息是以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导的D.如果图中a为下丘脑,b为垂体,c为肾小管和集合管,则d和e为同一种物质65.下图为生态系统中食物链所反映出的能量流动情况,图中的箭头符号为能量的移动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在入射的太阳能中,生产者只利用了其中的1%左右②分解者可利用来自各营养级转移到(A)的所有能量③消费者营养级别越高,可利用的总能量越多④当人们把生产者都当作食物时,比起其他营养级,可获得更多的能量A.①②B.①④C.②④D.③④66.下图是一个反射弧模式图,下列分析中,正确的是①S是感受器,M是效应器②S是效应器,M是感受器③Ⅰ是传入神经,Ⅲ是传出神经④Ⅰ是传出神经,Ⅲ是传入神经⑤兴奋的传导方向是:⑥兴奋的传导方向是:M⑦兴奋的传导方向是:⑧一般情况下,M的细胞将消耗蛋白质分解释放的能量⑨兴奋在神经细胞上传播速度较在突触处快A.①③⑧⑨B.②④⑥⑧ C.①③⑤⑨D.②④⑦⑨67.图中是下丘脑及其直接或间接支配有关腺体之间关系的示意图(“+”表示促进,“-”表示抑制),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A.图中c为下丘脑,b为下丘脑直接支配的腺体B.b的分泌物增多,会对a、c产生影响,这是一种反馈调节C.a是直接分泌激素的腺体D.c具有感受刺激和传导兴奋的功能,但不具有分泌功能68.探究吲哚乙酸对月季插条生根的作用,结果如下图。有关实验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是A.不同浓度的吲哚乙酸处理扦插枝条的时间应不同B.本实验可以不设用蒸馏水处理扦插枝条的对照组C.使扦插枝条产生相同根数的吲哚乙酸浓度相同D.吲哚乙酸超过一定浓度范围能抑制扦插枝条生根69.新华网2009年1月23日报道,科学家发现一种蜣螂(俗称屎壳郎)提高了“生活品位”,不仅吃粪便,还取食包括蜈蚣在内的千足虫。与普通蜣螂相比其部分结构也发生变化:头部较窄而长,便于进食千足虫内脏;后腿较蜷曲,便于捕猎千足虫。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A.该蜣螂与普通蜣螂肯定已经产生了生殖隔离
B.与普通蜣螂相比,该蜣螂的某些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C.该蜣螂既是消费者又是分解者D.该蜣螂头部和后腿结构发生变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70.下列说法与右图示相符的是A.若A表示甲状腺激素的浓度,则B表示促甲状腺激素的浓度B.若A表示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则B可以表示呼吸频率的变化C.若A表示血糖浓度,则B可以代表胰高血糖素的浓度D.若A表示细胞内液的渗透压,则B可表示血液中抗利尿激素含量71.若甲、乙图均表示人体生命活动调节过程中细胞之间的信息传递方式,则以下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A.若细胞1产生的激素是胰岛素,则靶细胞是肝细胞B.信息从细胞3传递到细胞4的速度比从细胞1传递到细胞2的快C.若细胞3受到刺激产生兴奋,兴奋传导方向与膜内电流方向相同D.若细胞1产生的激素是生长激素,那么从合成到分泌此激素所经过的细胞器有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72.下列关于人体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A.淋巴因子通过与抗原的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作用B.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和类风湿性关节炎都属于免疫缺陷病C.人体获得某种免疫能力后,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将产生更强的特异性免疫反应D.机体一接触过敏原就会发生过敏反应73.如图所示,甲图表示胚芽鞘受到单侧光的照射,乙图表示不同浓度生长素溶液对胚芽鞘生长的影响,如果甲图中b处的生长素浓度为m,设a处的生长素浓度为X,则A.mi74.右图表示不同的生物或成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若M表示基因多样性,a~d表示四种不同的植物,则在剧烈变化的环境中最不容易被淘汰的可能是bB.若M表示物种丰富度,a~d表示四个不同的演替阶段,则从光裸的岩地演替成森林的顺序依次为a→c→d→bC.若M表示生物所含的能量,则森林生态系统的a~d四个种群中,a所处的营养级最高D.若M表示种群密度,则a~d四种野生生物的种内斗争最激烈的一定是b种群75.小麦高杆(A)对矮杆(a)为显性,抗病(B)对易感病(b)为显性,右图表示培育矮杆抗病品种的几种途径,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A.过程①的原理是基因突变,最大优点是育种周期短B.过程⑥使用的试剂是秋水仙素,在有丝分裂间期发挥作用C.过程⑤为单倍体育种,可明显缩短育种年限D.④过程的子代中纯合子所占比例是2/376.下列关于生物变异的叙述,错误的是A.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B.三倍体无子西瓜属于可遗传的变异C.猫叫综合征是基因中碱基发生了变化所致D.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问的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77.下列叙述符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是A.物种的形成可以不经过隔离B生物进化过程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C.基因突变的方向和生物进化的方向是一致的D.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种群而影响基因频率78.下列过程发生在内环境中的是A.丙酮酸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酒精B.消化酶的合成c.受精作用D.抗原和抗体的特异性结合79.下列关于正常人体内生理活动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神经细胞释放的乙酰胆碱会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B.某人脑损伤后看不懂自己熟悉的文字,是因为大脑皮层中的视觉中枢受损C.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的靶细胞可能相同D.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结合而导致靶细胞死亡属于细胞凋亡80.下列关于人体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A.在体液免疫过程中,抗原都需要T细胞识别与传递B.病毒侵入人体细胞后,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结合杀死病毒c.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过敏反应D.吞噬细胞既参与非特异免疫又参与特异性免疫过程81.下列有关植物激素调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在形成无子番茄过程中生长索没有改变细胞的染色体数目B.生长素和赤霉素都能促进果实的发育C.用一定浓度的脱落酸来处理种子可提高发芽率D.植物的生长发育是多种植物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的结果82.右图为神经一肌肉连接示意图,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A.刺激图中的肌肉,电流表的指针将偏转2次B.刺激M点引起的肌肉收缩不属于反射现象C.兴奋传到突触后膜时发生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D.刺激N点电流表指针只发生1次偏转83.在计划免疫中有的疫苗要多次接种,原因不可能是A.因为人的体质不同,一次接种不一定能够产生有效的抗体和记忆细胞B.多次接种疫苗能够提高人体中抗体和记忆细胞的水平C.病原体会发生变异,使得接种的疫苗失去效果D.疫苗诱导产生的抗体和记忆细胞存在时间是有限的84.以下关于群落及其演替的说法,正确的是A群落演替的结果一定能形成森林B.群落演替过程中种群的基因频率不会发生变化C.大鱼吃同种小鱼是群落中的捕食关系D.群落演替过程中其结构越来越复杂85.对下列两条食物链的分析正确的是①玉米→人②玉米→牛→人A.一个吃玉米的人获得的能量一定比一个吃牛肉的人获得的能量多B.能量沿食物链单向流动,传递效率随营养级升高而逐级递减C.长期坚持素食可缓解世界粮食短缺问题D.若土壤中含相同浓度的某重金属盐,刚②中的人比①中的人重金属积累少86.在葡萄种植园内,葡萄与毛豆、花生等矮生作物闯作套种.并放养了以杂草和昆虫为食的土鸡。以下相关分析错误的是A.只需输入太阳能即可维持该生态系统的稳定B.与单一种植葡萄的园区相比,病虫害降低C.间作套种提高了光能的利用率D葡萄园内常利用萤光灯来诱杀害虫,灯光是一种物理信息87.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的叙述,正确的是A.四川地震灾区的部分大熊猫转移到成都、北京等地饲养属于就地保护B.共同进化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形成C.生物的多样性包括物种、种群、生态系统三个层次D.森林能调节气候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88.下列关于生物遗传与进化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一对相对性状中,显性性状个体数量一定比隐性性状个体多B.X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状在雌性个体中易于表现C.一对等位基因中,基因频率相等时,显性性状个体数量多D.在一对等位基因中,基因频率大的一定是显性基因89.蜜蜂的雄蜂是由未受精的卵细胞发育而来的,雌蜂是由受精卵发育成的。蜜蜂的体色褐色对黑色是显性性状,控制这一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现有黑色蜂王与褐色雄蜂交配,则其后代的体色是A.全部是褐色B.褐色:黑色为1:1C.蜂王和工蜂都是黑色,雄蜂是褐色D.蜂王和工蜂都是褐色,雄蜂是黑色90.艾滋病病人的死亡率极高。当人体感染HIV时A.机体依靠非条件反射立即作出反应B.T细胞能对侵入的HIV进行攻击
C.RNA病毒疫苗都可有效阻止其扩散D.HIV能抑制T细胞产生抗体等物质91.下列关于真核生物生命活动发生场所的叙述,正确的是A.丙酮酸产生的场所是线粒体B.乙烯合成的部位是植物体成熟部位C.淋巴因子作用于B细胞发生在内环境D.胰岛素基因转录的场所在细胞质92.一女性患有某种单基因遗传病。某同学对其家系的其他成员进行调查后,记录如下(“+”代表患者,“一”代表正常)。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祖父祖母姑姑外祖父外祖母舅舅父亲母亲妹妹-+-+--++-A.该遗传病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B.调查该病的发病率应在自然人群中随机取样调查计算C.该患病女性的父母生一个正常孩子的概率为1/4D.这个家系中所有患者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4/993.右图是某二倍体生物减数第一次分裂形成的子细胞,正确的是A.正常情况下,基因B、b所在的染色体不可能是X染色体B.该细胞中有4条染色单体、2个染色体组C.该细胞形成过程中发生了基因突变D.该细胞分裂结束即可进行受精作用94.假设将水稻田里的杂草全部清除掉,稻田生态系统中A.水稻害虫密度将下降B.能量流动的营养级数减少C.水稻固定的太阳能可能增加D.物种多样性上升95.1979年对野生大象的种群调查统计发现,地球上大约有1300000只大象。但到了1999年,大象只剩下700000只。另一项调查统计表明,现有50%的非洲雄象不再长有长牙。下列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A.野生大象一旦灭绝,人类将丧失部分宝贵的基因资源B.非洲象群中控制长牙的基因频率下降C.采取就地保护措施可使大象的数量回增D.上述现象是自然选择的结果96.运动员进行剧烈运动时,在机体调节机制的作用下,仍然能够保持内环境的稳态。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大量流汗导致失水过多,通过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进行调节B.维持体温的稳定是通过神经一体液凋节C.剧烈运动时,由于消耗大量能量,血糖含量下降,导致胰岛素分泌量减少D.马拉松运动员在比赛时,主要进行的是有氧呼吸,但血液中乳酸的含量也会增加97.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A.种群和群落都具有典型的垂直分层现象B.任何区域初生演替的结果都是形成森林C.种群密度能够准确地反映种群数量变化的趋势D.群落中两个物种之间可能存在一种以上的种间关系98.下列有关生态学规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在农田中适当增加食物链,能提高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B.低碳生活方式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C.雄鸟求偶时进行复杂的求偶炫耀说明信息传递能调节种间关系D.红树林在调节气候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99.图甲是当B接受一定强度刺激后引起C收缩过程的示意图。图乙是图甲中A结构的放大示意图。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图甲中的A、B、C三者构成一个完整的反射弧B.图甲中的感受器接受刺激后,膜外电位由正变负C.图乙中结构①物质的释放一定会引起突触后膜兴奋D.突触是由图乙中的②和突触后膜构成100.右图表示某一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其Ⅰ、Ⅱ、Ⅲ、Ⅳ分别代表不同的营养级,E1、E2代表能量的形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Ⅰ和Ⅳ是实现物质循环的关键生态成分B.该图所示的食物网只有1条食物链:Ⅰ→Ⅱ→Ⅲ→ⅣC.E1表示主要通过光合作用所摄入的能量D.能量可在食物链中循环利用
1-5ACBDA6-10CDBCD11-15BBBCA16-20BACCA21-25DADBC26-30CDDAD31-35DDDCB36-40CCDBB41-45DBCDB46-50DDBCB51-55DADDA56-60CDABB61-65ABACB66-70CBDAB71-75ACADD76-80CBDBD81-85CCCDC86-90ABCDB91-95CDACD96-100ADC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