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50 KB
  • 3页

脊柱胸腰段骨折侧前方tsrh固定的生物力学研究及应用论文

  • 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脊柱胸腰段骨折侧前方TSRH固定的生物力学研究及应用论文江振华,陈向东,张烽,陶然【关键词】脊柱胸腰段骨折测定TSRH用于脊柱侧前方内固定后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的力学性能。[方法]采用15具尸体胸腰段标本,5具为正常(NS)对照组,10具造成压缩性骨折后5具用TSRH行侧前方固定、另5具用Zplate固定作对照,应用实验应力分析法进行生物力学测试。[结果]应用TSRH内固定的脊柱应变、位移比正常脊柱对照组的应变、位移分别减小17%~20%和8%;固定后的强度和刚度与Zplate固定组相比仅小5%和5%,统计显示2种固定方法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采用TSRH侧前方内固定后的脊柱不但强度、刚度和稳定性得到满足.freelinethestrength,rigidityandstabilityofthespinebarspecimenadepressedfractureanddividedintoten),TSRHandZplateechanicaldetectionentalstressanalysis.[Result]paredentofthespinedecreased17%~20%and8%respectivelyafterTSRHfixation.paredpletooperateandischeaperthanZplate,andhasexactclinicalonte.Keybarfracture;TSRHlateralanteriorinternalfixation;Biomechanics;Application随着CT和MRI等现代影像学技术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脊柱创伤的诊断和治疗水平得到迅速的提高。许多患者在得到合适的手术复位、固定、减压和植骨治疗后而康复。作者在通过国人脊柱解剖观测的基础上进行TSRH(TexasScotlishRitHeopital)于脊柱侧前方固定,以Zplate为固定对照组进行生物力学实验研究,比较两者固定后脊柱的稳定性及刚度和强度,并观察临床应用效果。1材料与方法11标本与器械采用随机取样的15具成人尸体脊柱标本(T12~S1),剔除病理标本,X线片显示正常,男9例,女6例。按照Panjabi方法制成胸腰段压缩性骨折模型,各取5具分别用TSRH(单棒和钉)和Zplate固定后逐一测试。内固定器材选自美国枢法模公司。12测试方法及数据处理采用与脊柱相近刚度的优质磷青铜作为应变传感器,应变预调范围2500με±1%,灵敏度2με,应变片采用高精度、高灵敏度的小标距电阻应变片,分别固定于A、B点,A点位于腰椎前缘,B点在椎板附近。将实验标本安装在Pa,Zplate能承受913 MPa,强度分别提高82%和13%,两固定组之间强度相差5%(P005)。胸腰段在500N时A、B点椎体强度比较见表1。数据显示两固定组在A、B两点的强度均比正常对照组大。表1胸腰段在500N时A、B点椎体强度比较脊柱轴向刚度和弯曲刚度的变化TSRH和Zplate固定后比正常脊柱的轴向刚度分别平均提高6%和11%;弯曲刚度分别平均提高4%和10%(表2)。显示了内固定后抵抗轴向、弯曲变形能力的增加。创造了有利于脊柱骨折愈合的力学环境。TSRH和Zplate两者的平均轴向刚度相差5%左右(P005)表2胸腰椎在500N脊柱内固定轴向刚度和弯曲刚度值3讨论31侧前方入路的特点从脊柱生物力学角度来看,椎体主要支撑压缩载荷,脊柱前中柱是其主要的承重区,而脊柱各运动中心位于椎间盘内,越接近运动中心部位,其质点的运动范围越小,所以在接近运动中心部位固定和植骨有利于骨愈合。侧前方入路内固定在生物力学上正好固定在运动节段的负重区,为畸形的矫正和植骨融合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其植入物固定于中柱,主要起支持带作用,在维持脊柱前中柱高度方面更为可靠有效;而后路内固定则主要起张力带作用。CT和MRI都证实,椎体后方的骨块突入椎管导致了脊髓受压或损伤,因此侧前方入路手术能在直视下充分复位和彻底减压解除脊髓压迫,为脊髓功能的恢复创造有利的条件,促使受伤平面以下的运动和感觉功能的尽快恢复;许多学者[1~3]认为该法固定坚强牢固,不易断钉棒,假关节形成少,很少发生脊柱后凸畸形、瘫痪加重及遗留慢性腰背痛等。而后路固定对脊髓和神经根的减压多不彻底,术后椎管狭窄发生率较高,可达25%~42%[4]。32TSRH用于脊柱侧前方固定的优点(1)脊柱骨折模型分别用TSRH与Zplate固定后,在4种不同工况下的载荷-应变变化、载荷―位移变化和强度变化,所测数据经统计学检验,两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则有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TSRH具有与Zplate同样的固定效应;(2)Zplate固定时1椎体需打入2枚螺钉,脊柱侧前方暴露范围较大,用于胸腰段的Zplate的宽度为25mm,两钉之距为11mm,打入第1枚钉时须定位准确;定位于距伤椎上(下)1个椎体的上(下)缘和后缘8 mm,而TSRH固定时1椎体只须打入1枚螺钉,其暴露的范围相对较小,集中在中柱侧方稍偏后且可直视下操作,对脊柱侧前方的大血管、神经根及交感神经链损伤的可能性要小;(3)在TSRH固定物植入所需暴露的范围内,同样可以达到彻底的减压和有效的复位,并进行自体骨或钛网的植入;(4)Zplate固定单侧应用,最多能跨越2个伤椎;TSRH固定两侧通用,对于少数脊柱多节段损伤、尤其是“跳跃性”损伤的椎体,钢棒能任意延长适应多节段超长固定,且根据胸腰段脊柱的生理曲度进行塑形。33脊柱骨折手术治疗的关键在于重建前中柱的稳定性[5]TSRH原创用于脊柱后方入路固定。作者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于2004年1~12个月应用TSRH(单棒钉)侧前方固定胸腰段脊柱骨折12例,Zplate固定17例。术中、术后X线检查显示TSRH完全能满足胸腰段脊柱骨折前中柱的重建。随访时间9~18个月,X线片显示TSRH固定确切,稳定可靠,没有松动、弯曲变形及断钉棒等,和Zplate具有同样牢靠的固定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