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0.50 KB
  • 109页

盾构法隧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doc

  • 10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UDC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50321-2005盾构法隧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2004年11月22日发布2005年12月1日实施国家质量技术检验检疫总局发布 第一篇盾构法隧道施工规范第一章总则1.1适用范围本工程适用于地铁、铁路、公路、水工、市政等工程采用盾构掘进、预制管片拼装的隧道结构的施工。1.2术语本规程所指的盾构包括土压平衡、泥水平衡、岩石等各种类型的盾构。衬砌是指预制管片拼装的隧道结构。工作竖井包括始发竖井、接收井、中间井。盾构始发是指盾构机由始发井开始时的施工。盾构接收是指盾构机到达接收井时的施工。管片包括钢筋混凝土管片和焊接钢管片。壁后注浆是指用浆液填充衬砌与土体之间的施工空隙。1.3基本规定采用盾构施工除应执行本规范外,尚应符合现行国家规范。 第二章施工准备2.1一般规定2.1.1在隧道施工前,必须具备下列资料1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勘察报告;2施工沿线的环境、地下管线和障碍物等的调查报告;3施工所需的设计图纸资料和工程技术要求文件;4工程施工合同文件、分包合同文件、监理合同文件。2.1.2工程所使用的原材料、半成品或成品的质量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设计要求和本规程的规定;2.1.3盾构掘进施工所需的顶部最小覆土层厚度,其不宜小于盾构外径。2.1.4平行施工的隧道,其相邻间的净距不宜小于盾构外径,施工中还应按盾构推进后相距一定的距离要求执行。2.1.5盾构掘进施工,必须建立完整的施工测量和监控量测系统,以控制隧道和地层变形。2.1.6盾构工作竖井设置时,必须满足盾构相关作业的要求。2.1.7针对隧道施工所处的地质条件和作业环境,必须选择合适的盾构类型,以确保施工中开挖面的稳定,同时还应满足对环境保护的特殊要求。2.1.8采用盾构掘进施工前,应完成如下主要准备工作:1记录竖井井位坐标;2记录洞圈制作精度和就位后标高、坐标;3进行盾构机掘进前的组装、调试与验收;4始发基座、临时管片和反力架等设施的检查验收;5检查预制管片的质量;6准备盾构推进施工的各类报表。2.2前期调查2.2.1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调查工程勘察除应符合有关规定外,还应满足下列特殊要求: 1隧道的钻孔位置,应离隧道外3m为宜。钻孔勘探后应做好回填封孔工作;所有钻孔均不得布置在隧道、联络通道等永久结构的空间范围内;2对于地层变化小、地质较稳定的地段,钻孔间距宜为50m。而对地质条件复杂、地层变化较大的地段,应合理加密勘探点,其钻孔间距不宜大于25m;3提供地下水位的变化、渗透系数、地下水的化学成份以及各层土中水压、等资料;4室内土工试验项目除常规要求外,尚应提供颗粒分析的不均匀系数d60/d10及d70;5必要时应提供土的基床系数等参数;6隧道工程勘探钻孔深度:1)一般钻孔深度H1,按式(2.2.1-1)确定:H1=H+D+5(2.2.1-1)2)控制钻孔深度H2,按式(2.2.1-2)确定:H2=H+D+2D(2.2.1-2)式中H—隧道覆土厚度(m);D—隧道外径(m)。2.2.2地表地貌及建(构)筑物调查隧道施工前必须对地表、地貌及地面建(构)筑物进行现场踏勘和调查研究,调查道路和交通流量、地面建筑物及文物等,调查范围视具体工程情况而定,必要时可对施工影响范围内的重要建(构)筑物进行详细调查和鉴定。2.2.3地下管线和地下构筑物调查隧道施工前必须对地下管线和地下构筑物进行调查研究,调查地下障碍物、地下构筑物及地下管线等,调查范围视具体工程情况而定,必要时可进行物探和施工详勘。2.2.4环境保护调查隧道施工前必须对工程环境保护的内容和方法进行调查研究,调查范围视具体工程情况而定。2.3技术准备2.3.1盾构掘进施工前应编制施工组织设计。 2.3.2根据工程及盾构性能特点,进行上岗前的技术培训和技术考核。2.3.3盾构法隧道施工前必须进行技术交底。2.3.4特殊地段的施工方案准备。2.3.5按工程特点和环境条件做好测量及监测的准备工作,确定施工影响范围,布置监测测点,提前取得初始读数。2.4设备、设施准备2.4.1盾构机及配套设施的选型及配置1盾构机选型应根据隧道功能、隧道外径、长度、埋深、地质条件、沿线地形、地面建筑物、地下构筑物和地下管线等环境条件,以及周围环境对地层变形的控制要求,还应结合开挖和衬砌等诸多因素,经综合分析后决定;2选择盾构机形式必须满足开挖面稳定和控制沉降等要求,同时应结合采取相应的施工辅助措施,合理选择盾构机的类型和具体的设备配置;3土压平衡盾构适用于有一定细颗粒含量的地层或通过添加剂的使用能使切削土具有一定细颗粒含量的地层,通常为粘性土地层、砂性土地层及砂砾地层等;对于饱和含水砂性地层或细颗粒含量极少的砂砾地层或砂卵石地层宜使用泥水平衡盾构机;4盾构机械设备应在符合资质要求的工厂制造,其质量必须符合设计要求。整机制造完成后应经总装调试合格方可出厂,并应提供盾构成品质量保证书;5根据盾构类型、掘进方法及隧道施工中各项工艺的特点,在地面设置必要的其他辅助设施;6应设置符合工程需要的拌浆站,同时符合环境保护要求;7选择合理的水平及垂直运输设备;8供电设备必须满足盾构法施工的要求。2.4.2盾构始发/接收设施的准备1始发井内盾构基座必须满足盾构组装,试运转及始发所需条件;2接收井内的盾构基座应保证安全接收盾构,并能进行检修盾构、解体盾构的作业或整体移位;3设置满足始发要求的反力架;4设置满足始发和接收要求的密封装置。 2.5作业准备2.5.1工作竖井施工1竖井施工方法应依据地质条件、路面条件、交通量、工程噪音及振动对四周的影响等选择安全且经济的施工方法;2始发井的平面内净尺寸应满足盾构施工需要;3接收井的平面内净尺寸应满足盾构接收、解体或整体位移的需要;4始发、接收井的进出洞洞口底标高应高于井底板适当高度;5工作井预留洞口直径应满足盾构始发和接收的要求。2.5.2工作竖井端头土体加固盾构始发和接收时,应视地质和现场等条件对工作井洞门外的一定范围内的地层进行必要的地层加固,并对洞圈间隙采取密封措施,确保盾构始发和接收安全。2.5.3土压平衡盾构施工准备2.5.3.1场地布置根据工程规模、现场条件、周边环境和使用的盾构机的数量等对现场进行规划和布置,合理规划满足工程施工所需的垂直和水平运输系统,并依此布置管片堆放场地、碴土存放场地及材料设备堆放场地等。2.5.3.2弃碴土的方法刀盘切削下来的碴土通过螺旋输送机和皮带机排放至运输土箱内,然后通过洞内水平运输和竖井或车站端头井垂直运输的方式运送至地面的碴土储存坑内。2.5.4泥水平衡盾构的施工准备2.5.4.1场地布置根据工程规模、现场条件、周边环境和使用的盾构机的数量等对现场进行规划和布置,合理规划工程施工所需的垂直和水平运输系统,并依此布置泥浆处理厂、管片堆放场地及材料设备堆放场地等。2.5.4.2泥水处理设备及弃碴土的方法刀盘切削下来的碴土和泥水混合成一定的比重后通过泥浆管排至泥浆处理厂,经过分离处理后的泥浆可重复使用,处理后的稠泥浆经干化处理后外弃。2.5.5其他盾构的施工准备 岩石盾构一般都是采用于山岭的铁路、公路和水工隧道,工程规模较大、现场条件优越,可按工程的需要合理地安排管片堆放场地、水平运输系统、弃碴场和材料设备存放场地。 第三章盾构施工测量3.1一般规定3.1.1盾构施工测量是指导盾构机按设计要求正确掘进而进行的测量工作,在盾构施工全过程应提供盾构施工所需的施工测量控制点、盾构机姿态和管片成环状况,并对盾构机自身定向系统进行检核测量,提供修正参数。3.1.2盾构施工测量主要内容应包括地面控制测量、竖井联系测量、地下控制测量、掘进施工测量和竣工测量。3.1.3测量工作开始前,应对施工现场进行踏勘,接受和收集相关测量资料,办理交接手续,并对既有测量控制点进行复测和保护。3.1.4,了解盾构机结构和自身定向系统特点、精度,制定科学可行的盾构施工测量方案。3.1.5盾构施工隧道横向贯通误差应在±50mm之内,高程贯通误差应在±25mm之内。3.1.6地面施工控制测量应采用附合路线形式,地下控制测量在隧道贯通后也应采用附合路线形式重新布设和施测。3.1.7地面施工测量控制点必须埋设在施工影响的变形区以外。由于施工现场条件限制,埋设在变形区内的施工测量控制点必须经常检核。3.1.8测量外业数据采集和内业数据处理应遵循国家规定的相关技术标准,使用规范的表格和软件,并有复核手续。3.2地面控制测量3.2.1应了解地铁全线地面控制网布设的方法、层次和精度状况,对本施工段测量控制点分布的合理性、可靠性通过踏勘和检测应做出评价,并制定加密控制测量方案。3.2.2布设加密控制网应以GPS控制点,精密导线点和精密水准点为起算数据,并以附合路线形式布设。3.2.3在盾构始发井和接收井间必须建立统一的施工控制测量系统,控制点应分布在两个井口便于使用的地方,每个井口应布设不少于3个控制点。3.2.4加密控制网测量技术要求。 3.2.4.1平面加密控制网的技术要求见表3.2.4.1。平面加密控制网测量技术要求平均边长(m)导线长度(m)每边测距中误差(mm)测角中误差(″)测回数方位角闭合差(″)相邻点的相对点位中误差(mm)DJ1DJ220010002±2.5465√n±83.2.4.2高程加密控制网的技术要求见表3.2.4.2。高程加密控制网测量技术要求表3.2.4.2每千米高差中数中误差(mm)路线长度(Km)水准仪的型号水准尺观测次数往返较差、附合或环线闭合差与已知点联测附合或环线平地(mm)山地(mm)偶然中误差(mm)全中误差(mm)±2±42—4DS1因瓦尺往返各一次往返各一次±8√L±2√n3.3联系测量3.3.1联系测量内容应包括:地面近井导线测量和近井高程测量、竖井定向测量和导入高程测量以及地下近井导线和近进高程测量。3.3.2地面近井导线和近井高程路线应采用附合路线形式,近井导线和高程测量技术要求同表3.2.4.1和表3.2.4.2。3.3.3竖井定向测量可采用联系三角形法、陀螺仪与垂准仪组合定向法。3.3.4采用联系三角形方法进行竖井定向时应满足下列条件:1.每次应独立定向三次。2.悬吊钢丝间距应最大。3.联系三角形一般成直伸形。4.仪器至钢丝间距可粘贴反射片测量,地上、地下同一边测量较差应小于2mm。5.角度观测采用DJ2级全站仪,全圆测回法观测四测回,测角中误差应在±4″之内。6.各测回测定的地下起始边方位角较差应小于20″ ,方位角平均值误差应小于±12″。3.3.5采用陀螺经纬仪和垂直准仪组合定向时应满足下列条件:1.全站仪标称精度不应低于2″,2mm+2*10-6*D2.陀螺经纬仪一次定精度应小于20″。3.垂准仪投点中误差应在±3mm之内。4.同一边应定向3次,每测回陀螺方位角较差不应小于20″,独立三次定向陀螺方位角平均值中误差应在±8″之内。3.3.6导入高程测量应满足下列条件:1.在竖井内悬吊钢尺进行高程传递测量时地上、地下的两台水准仪应同时读数,并在钢尺上悬吊与其检定时相同质量的重锤。2.传递高程时独立进行三次,高程较差应小于3mm。3.高差应进行温度、尺长改正。3.3.7地下近井导线点不应少于3个,近进高程点不应少于2个,各类点间并应构成检核条件。3.4地下控制测量3.4.1地下控制测量应包括地下施工导线测量、施工控制导线测量和地下施工水准测量、施工控制水准测量。3.4.2地下控制测量起算点必须采用直接从地面通过联系测量传递到井下的平面和高程控制点,一般地下平面起算点不少于3个,起算方位边不少于2条,起算高程点不应少于2个。3.4.3控制点可埋设在隧道两侧或顶、底板上。3.4.4地下控制网一般为支导线和支水准路线,有条件时必须构成附和路线或导线网。3.4.5隧道掘进中先布设施工导线和施工水准,直线隧道掘进大于200m,曲线隧道掘进到直缓点时,应选择稳固的施工导线点组成施工控制导线。3.4.6施工控制导线应满足下列技术要求:1.一般直线隧道平均边长150m,曲线隧道平均边长60m;2.采用2秒全站仪施测,左、右角各测二测回,左、右角平均值之和与360º较差应小于6秒; 1.最远点横向中误差应在±25mm之内。3.4.7施工控制水准应满足下列技术要求:1.水准点间距宜200m;2.水准点可利用导线点标石,也可埋设墙上标志;3.水准测量要求见表3.2.4.23.4.8每次延伸地下控制导线和控制水准,应对已有施工控制点进行检,检测点如有变动,应选择其它稳定点进行延伸测量。3.4.9地下控制导线和控制水准在隧道贯通前应测量三次。3.4.10隧道贯通距离大于1000m时应采取措施增强地下控制网强度。3.5掘进施工测量3.5.1盾构始发井建成后,应采用联系测量方法,将平面和高程测量数据传入井下控制点上,并应满足盾构机拼装,反力架和导轨等安装对测量的要求。3.5.2测量盾构机姿态所设置的测量标志应满足下列要求:1.盾构机测量标志不少于2个,测量标志应设置在共纵向截面上,不易碰动处,标志点间距离要尽量大,标志可粘贴反射片也可安置棱镜。2.测量标志点间三维坐标系统应和盾构机何坐标系统一致或建立换算数学模型。3.对测量标志初始测量值经换算得到的盾构机姿态应与盾构机本身测量系统测算的盾构机姿态一致。并应以精度高的数据为依据计算修正参数,保证两个测量系统一致。4.盾构就位后应准确测定其对于隧道设计轴线的初始位置和姿态,盾构自身定向系统测得的成果应与盾构的初始位置和姿态一致。3.5.3盾构机姿态测量应满足下列要求:1.盾构机姿态测量内容包括其横向偏离值、纵向坡度、横向转角、高程偏离值及切口里程。2.横向偏离值测至毫米,坡度1‰,横向角2′-3′,高程偏离值以毫米为单位,切口里程以米为单位。3.人工测量频率应根据盾构机自身定向装置精度确定,一般盾构机每掘进累计预计形成15mm误差,测量一次。 4.以控制导线点按极坐标法测定测量标志点,测量精度应小于3mm3.5.4管片测量技术要求应满足下列规定:1.每环管片拼接完成后与脱离钢套前、后各施测一次,一般盾构机每掘进累计预计形成15mm管片误差时,进行测量。2.环片测量内容应包括环片中心,底部高程和前沿里程。并用报表形式及时提供测量成果。1.测量时应结合现场状况采用适宜的方法和测量辅助工具。测量精度应小于3mm。3.6竣工测量3.6.1盾构隧道贯通后应进行贯通误差测量,贯通误差测量应在接收井的贯通面设置贯通相遇点,利用接收井和始发井传递下来的控制点分别测定贯通相遇点三维坐标,贯通误差应归化到线路纵向和横向的方向上。3.6.2隧道贯通后应利用始发井和接收井控制点进行贯通隧道附合路线测量,并重新平差作为以后测量依据。3.6.3竣工测量内容应包括隧道横向偏离值、高程偏离值、水平直径、竖直直径、椭圆度以及纵、横断面测量等。3.6.4隧道稳定后应进行竣工测量,一般直线段每12m,曲线段每5m测量一个净空断面,断面上的测点位置、数量应按设计要求确定3.6.5断面测量方法可采用极坐标等测量方法,测量精度小于10mm。3.6.6竣工测量成果应按要求整理归档,并作为隧道验收依据。3.6.7管片拼装质量 第四章管片制作4.1一般规定4.1.1管片应由具备国家二级资质的专业厂家制作完成。4.1.2管片生产厂应有相应的生产技术标准、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及质量控制和质量检验制度。4.1.3管片生产应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和技术方案,并应事先得到审查批准。4.2准备工作4.2.1必须有符合要求的工业厂房,生产线布置符合工艺要求。4.2.2模具已安装完毕且已经过验收。4.2.3混凝土搅拌、运输、振捣等设备安装调试完毕并经过安全检查。4.2.4管片养护设施准备完毕。4.2.5各种计量器具、计量设备检定完毕。4.2.6图纸审阅完毕,施工组织设计及工艺方案编制完毕,并经过审批。4.2.7对操作人员进行技术交底及培训,未经培训合格者,不得上岗。特殊工种应持证上岗。4.2.8各原材经试验合格,混凝土经试配并已确定配合比。配合比应符合设计及本标准要求。配合比及相关资料应经过审批。4.3原材料要求各种材料质量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规范的规定。水泥、掺合料、外加剂应进行碱含量试验,砂、石应进行碱活性试验。4.3.1水泥:宜采用强度等级不低于42.5的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碱含量不大于0.6%。进厂应有合格证明,进厂后应取样复试合格。4.3.2掺合料可采用粉煤灰、磨细矿渣等。粉煤灰优先选用Ⅰ级粉煤灰。进厂应有合格证明,进厂后应取样复试合格;磨细矿渣宜采用S95级磨细矿渣。进厂应有合格证明,进厂后应取样复试合格。4.3.3减水剂:应采用高效减水剂,减水率不应低于20%。进厂应有合格证明,进厂后应取样复试合格。4.3.4砂子:宜采用中砂,细度模数2.3~3.0,含泥量不大于3%。进厂后应取样试验合格。 4.3.5石子:宜采用5~25mm连续级配的碎(卵)石,含泥量不大于1%。进厂后应取样试验合格。4.3.6钢筋:级别、规格应符合设计要求。进厂应有合格证明,进厂后应取样复试合格。4.3.7吊装孔预埋件:其规格应符合设计要求,使用前必须进行抗拉拔试验,抗拉拔力应符合设计要求。4.3.8螺栓孔埋件:尺寸、形状应符合设计要求。4.3.9钢制螺栓孔垫圈:应符合设计要求,其表面必须进行防腐处理。4.3.10管片缓冲垫:管片缓冲垫的技术性能指标应符合设计要求。4.3.11弹性防水胶条:品种、规格、性能必须满足设计要求,当设计无明确规定时,必须满足《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第8.1.5条要求。防水胶条的环、纵向长度尺寸应由施工单位与防水胶条供应厂家根据管片的实际尺寸结合橡胶特性安装后确定。产品进厂应有合格证书和性能检测报告,进厂后应逐一进行外观质量检验,并以每6个月且不超过1000环同一厂家的防水胶条为一批,取样进行物理性能检验。4.3.12胶粘剂:胶粘剂质量应符合设计要求。4.4模具4.4.1一般规定4.4.1.1应采用专业厂家生产的钢模具。4.4.1.2管片模具应具有足够的承载能力、刚度和稳定性,保证在规定的重复使用次数内不变形。4.4.1.3模具应便于支拆,应具有良好的密封性能、不漏浆。4.4.2模具制作4.4.2.1管片模具制作必须编制完善的技术文件(包括图纸、技术要求、验收标准等)。4.4.2.2制作模具的各类材料,其材质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或进口国标准)的规定,选用焊条的材质、性能及直径的大小应与被焊物的材质、性能、厚度相适应。4.4.2.2管片模具各组成部件加工精度应符合模具设计图纸的要求。4.4.2.3模具四角宜有合模尺寸校验刻痕,宜有宽度检查点。 4.4.2.4模具制作必须符合国家现行的钢结构施工规范的规定。4.4.2.5新制作的模具到场安装后须进行检查验收,符合要求后应进行试生产。在试生产的管片中,随机抽取三环进行试拼装检验,其结果必须合格。4.4.3支模与拆模4.4.3.1支模前应清理模具各部位,喷涂脱模剂要求薄而匀,无积聚、流淌现象,模具夹角处不能漏涂。宜选用质量稳定、脱模效果好的水质脱模剂,使用后构件外观应能达到颜色一致,表面光洁、气泡少。4.4.3.2应按模具使用说明书规定顺序合模,并按说明书要求使用专用工具对模具进行检查。4.4.3.3螺栓孔预埋件、吊装孔预埋件和模具接触面应密封良好。4.4.3.4混凝土强度不小于20MPa,方可拆模。4.4.3.5拆模前应按养护制度规定降温;拆模时管片表面温度与环境气温差不应大于200C。4.4.3.6拆模时,应注意保护管片和模具,不得敲击。4.4.4质量要求4.4.4.1在浇筑混凝土之前,应对模具进行检验。4.4.4.2钢筋骨架、预埋配件严禁接触脱模剂4.4.4.3模具每周转100次,必须进行系统检验,其允许偏差须符合表4.4.4.3的规定表4.4.4.3管片模具允许偏差表序号项目允许偏差(mm)检验方法检查数量1宽度±0.4测微螺旋4点/片2弧弦长±0.4钢卷尺、刻度放大镜4点/片3边模夹角≤0.2靠尺塞尺4点/片4对角线±0.8钢卷尺、刻度放大镜4点/片5内腔高度±1.0游标卡尺4点/片4.5钢筋4.5.1一般规定4.5.1.1当钢筋的品种、级别或规格需作变更时,应事先办理设计变更。4.5.1.2混凝土管片钢筋必须采用焊接骨架,钢筋骨架必须在符合要求的模具上制作。 4.5.1.3钢筋骨架必须通过试生产,经检验合格后方可批量下料焊接成型及制作。管片钢筋焊接须使用惰性气体保护焊。4.5.2钢筋加工4.5.2.1按钢筋料表进行钢筋切断、弯曲。管片弧形主筋下料和成型尺寸必须正确,并在相应的胎具中定位、焊接;4.5.2.2弧形钢筋加工时应防止平面翘曲,成型后表面不得有裂纹。4.5.2.3受力钢筋的弯钩和弯折应符合下列规定:1)当设计要求HPB235级钢筋末端作180o弯钩时,其弯弧内直径不应小于钢筋直径的2.5倍,弯钩的弯后平直部分长度不应小于钢筋直径的3倍;2)当设计要求钢筋末端需作135o弯钩时,HRB335级钢筋的弯弧内直径不应小于钢筋直径的4倍,弯钩的弯后平直部分长度应符合设计要求;3)钢筋作不大于90o的弯折时,弯折处的弯弧内直径不应小于钢筋直径的5倍。4.5.2.4除焊接封闭环式箍筋外,箍筋的末端应作弯钩,弯钩形式应符合设计要求;当设计无具体要求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箍筋弯钩的弯弧内直径除应满足本标准第4.5.2.3条的规定外,尚应不小于受力钢筋直径;2)箍筋弯钩的弯折角度:对一般结构,不应小于90°且应符合设计要求;当设计无具体要求时,应符合下列规定:①箍筋弯钩的弯折角度:应为135o;②箍筋弯后平直部分长度:不应小于箍筋直径的10倍。4.5.2.5钢筋调直宜采用机械方法,也可采用冷拉方法。当采用冷拉方法调直钢筋时,HPB235级钢筋的冷拉伸长率不宜大于4%,HRB335级钢筋的冷拉率不宜大于1%。4.5.3钢筋骨架成型4.5.3.1钢筋焊接前,必须根据施工条件,进行试焊,合格后方可施焊;焊工必须持证上岗。4.5.3.2焊丝进厂应有合格证书,焊接骨架时,应按料表核对钢筋级别、规格、长度、根数及胎具型号。焊接应根据钢筋级别、直径及焊机性能合理选择焊接参数;钢筋应平直,端面整齐;焊接骨架的焊点设置,应符合设计要求:当设计无规定时,骨架的所有钢筋相交点必须焊接;钢筋骨架成型应对称跳点焊接。 4.5.3.3焊接成型时,焊接前焊接处不应有水锈、油渍等;焊后焊接处不应有缺口、裂纹及较大的金属焊瘤。4.5.3.4预埋件所用材料、加工精度应满足设计要求、焊缝高度与长度应满足本规范要求。4.5.3.5钢筋骨架制作成型后,应进行实测检查并填写记录;检查合格后,分类堆放,并设明显标识牌。4.5.3.6保护层垫块规格应符合设计要求;应具有一定的强度,钢筋安装及合模后垫块不得变形。保护层垫块应绑扎牢靠。钢筋骨架入模后,应检查各部位保护层,内外弧面保护层应符合设计要求。4.5.4质量要求4.5.4.1在浇筑混凝土之前,应进行钢筋隐蔽工程验收,其内容包括:1)纵向受力钢筋的品种、规格、数量、位置等;2)箍筋、横向钢筋的品种、规格、数量、间距等;3)预埋件的规格、数量、位置等。4.5.4.2钢筋加工的形状、尺寸应符合设计要求,其偏差应符合表4.5.4.2的规定。表4.5.4.2管片钢筋加工允许偏差表序号项目允许偏差(mm)检验方法检查数量1主筋和构造筋剪切±10尺量抽检≥5件/班同类型、同设备2主筋折弯点位置±10尺量抽检≥5件/班同类型、同设备3箍筋内净尺寸±5尺量抽检≥5件/班同类型、同设备4.5.4.3钢筋骨架安装时,受力钢筋的品种、级别、规格和数量必须符合设计要求。钢筋骨架加工偏差应符合表4.5.4.3的规定。 表4.5.4.3管片钢筋骨架允许偏差表序号项目允许偏差(mm)检验方法检查数量1钢筋骨架宽长+5,-10尺量每片骨架检查4点宽+5,-10尺量每片骨架检查4点高+5,-10尺量每片骨架检查4点2受力主筋间距±5尺量每片骨架检查4点层距±5尺量每片骨架检查4点保护层厚度+5,-3尺量每片骨架检查4点3箍筋间距±10尺量每片骨架检查4点4分布筋间距±5尺量每片骨架检查4点4.6混凝土4.6.1一般规定4.6.1.1预制钢筋混凝土管片强度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GBJ107的规定分批检验评定。对采用蒸汽法养护的混凝上管片,其混凝土试件应先随同管片一起同条件蒸汽养护,再转入标准条件养护共28天。当混凝土中掺用矿物掺合料时,确定混凝土强度的龄期可按国家标准《粉煤灰混凝土应用技术规范》GBJ146等的规定取值。4.6.1.2检验评定混凝土强度用的混凝土试件的尺寸及强度的尺寸换算系数应按表4.6.1.2取用;其标准成型方法、标准养护条件及强度试验方法应符合普通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方法标准的规定。麦4.6.1.2       混凝土试件尺寸及强度的尺寸换算系数试件尺寸(mm)强度的尺寸换算系数100×100×1000.95150×150×1501.00200×200×2001.054.6.1.3混凝土的冬期施工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建筑工程冬期施工规程》JGJ104和施工技术方案的规定。4.6.2混凝土配合比4.6.2.1混凝土应按国家现行标准《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55和《地下铁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99的有关规定,根据混凝土强度等级、耐久性和工作性等要求进行配合比设计。 4.6.2.2水泥用量不得少于280kg/m3。4.6.2.3混凝土中碱的总含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和《混凝土碱含量限值标准》CECS53:93的要求,且混凝土含碱量不得超过3kg/m3。4.6.3混凝土搅拌与运输4.6.3.1首次使用的混凝土配合比应进行开盘鉴定,其工作性应满足设计配合比的要求。开始生产时应至少留置一组标准养护试件,作为验证配合比的依据。4.6.3.2每工作班至少测定一次砂石含水率,并调整施工配合比。4.6.3.3应严格按施工配合比投料。混凝土原材料每盘称量的偏差应符合表4.6.3.3的规定。表4.6.3.3原材料每盘称量的允许偏差材料名称允许偏差水泥、掺和料±1%粗、细骨料±2%水、外加剂±1%注:1各种衡器应定期校验,每次使用前应进行零点校核,保持计量准确;2当遇雨天或含水率有显著变化时,应增加含水率检测次数,并及时调整水和骨料的用量。4.6.3.4混凝土应搅拌均匀、色泽一致,和易性良好。应在搅拌或浇筑地点检测坍落度,应逐盘作目测检查混凝土粘聚性和保水性。4.6.3.5管片混凝土的坍落度不宜大于70mm4.6.3.6混凝土运输、浇筑及间歇的全部时间不应超过混凝土的初凝时间。4.6.4混凝土浇筑4.6.4.1混凝土应连续浇筑成型,振捣时间以混凝土表面停止沉落或沉落不明显、混凝土表面气泡不再显著发生、混凝土将模具边角部位充实并有灰浆出现时为宜,不应漏振或过振。4.6.4.2浇筑混凝土时不得扰动预埋件。4.6.4.3浇筑混凝土时,应派专人检查模具固定螺栓及振捣器是否有松动脱落现象;4.6.4.4管片浇捣成型后,在初凝前应进行抹面,保证表面质量和平整度。4.6.4.5混凝土浇筑的同时应留置试件。混凝土抗压强度试件留置应符合本规范的规定。抗渗试件每30环留置1组;所做试件应具有代表性。 4.6.5混凝土养护4.6.5.1混凝土浇筑成型后至拆模前,可采用蒸汽养护方式或自然养护方式进行养护。4.6.5.2当采用蒸汽养护时,应经试验确定混凝土养护制度。管片混凝土浇筑完毕静停时间不宜少于2h;升温速度不宜超过15℃/h,、降温速度不宜超过10℃/h,恒温最高温度不宜超过60℃。拆模时管片温度与环境温度差不得超过20℃;4.6.5.3采用自然养护时,应注意覆盖保湿。4.6.5.4蒸汽养护时应作测温并记录。4.6.5.5降温后的管片宜置于水养池中贮存养护7d以上;管片在贮存阶段(冬季除外)宜采取适当的方式进行养护,冬季贮存管片可涂刷养护剂;养护不得少于14d。4.7成型管片4.7.1一般规定4.7.1.1预制钢筋混凝土管片应按设计要求进行结构性能检验。4.7.1.2吊装预埋件首次使用前必须进行抗拉拔试验,抗拉拔力应符合设计要求。4.7.1.3在管片的内弧面角部须喷涂标记,标记内容应包括:管片型号、模具编号、生产日期、生产厂家、合格状态。每一片管片必须独立编号,以保证其质量的可追溯性。4.7.2试拼装4.7.2.1每套钢模,每生产200环后应进行试拼装检验一次。试拼装检验应符合表7要求。表4.7.2.1管片试拼装检验允许偏差表序号项目允许偏差(mm)检验频率检验方法1环向缝间隙2每环测6点插片2纵向缝间隙2每条缝测3点插片3成环后内径±2测4条(不放衬垫)用钢卷尺量4成环后外径+6,-2测4条(不放衬垫)用钢卷尺量4.7.3质量要求4.7.3.1管片结构性能必须合格。4.7.3.2 管片混凝土外观质量不应有露筋、孔洞、疏松、夹渣、有害裂缝、棱角磕碰、飞边等缺陷。4.7.3.3预制钢筋混凝土管片的尺寸偏差应符合表4.7.3.3的规定。表4.7.3.3预制成型管片允许偏差表序号项目允许偏差(mm)检验方法检查数量1管片宽度±1用尺量3点2管片弧弦长±1用尺量3点3管片厚度+3/-1用尺量3点4.7.3.4管片成品应定期进行检漏试验,检漏标准按设计抗渗压力恒压2小时,渗水深度不超过管片厚度的1/5为合格。4.8管片贮存4.8.1管片贮存场地必须坚实平整。雨期应加强贮存管片的检查,防止地基出现不均匀沉降。4.8.2管片应按型号分别码放。采用内弧面向上的方法贮存时,管片堆放高度不应超过六层;采用单片侧立方法贮存时,管片堆放高度不得超过四层。不论何种方法贮存,每层管片之间的垫木位置要正确,防止垫木位置不当导致管片出现质量问题。4.9管片运输4.9.1管片运输必须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防止损坏管片。4.10钢管片制作4.10.1一般规定4.10.1.1钢材的品种、规格、性能等应符合现行国家产品标准和设计要求。进口钢材产品的质量应符合设计和合同规定标准的要求。4.10.1.2钢板厚度及允许偏差应符合其产品标准的要求。4.10.1.3型钢的规格尺寸及允许偏差应符合其产品标准的要求。4.10.1.4钢材的表面外观质量除应符合国家现有关标准的规定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1当钢材的表面有锈蚀、麻点或划痕等缺陷时,其深度不得大于该钢材厚度负允许偏差值的1/2;2钢材表面的锈蚀等级应符合现有国家标准《涂装前钢材表面锈蚀等级和除锈等级》GB8923规定的C级及C级以上;3钢材端边或断口处不应有分层、夹渣等缺陷。 4.10.1.5焊接材料的品种、规格、性能等应符合现行国家产品标准和设计要求。4.10.1.6焊接材料应进行抽样复验,复验结果应符合现行国家产品标准和设计要求。钢结构防腐涂料、稀释剂和固化剂等材料的品种、规格、性能等符合现行国家产品标准和设计要求。防腐涂料和防火涂料的型号、名称、颜色及有效期应与其质量证明文件相符。开启后,不应存在结皮、结块、凝胶等现象。4.10.2钢管片制作4.10.2.1划线切割:按图纸要求准确设定切割线,可以采用直线切割机下料。气割和机械切割的允许偏差分别见表4.10.2.1-1和表4.10.2.1-2。表4.10.2.1-1气割允许偏差项目允许偏差(mm)零件宽度、长度±3.0切割面平面度0.05t,且不应大于2.0mm割纹深度0.3局部缺口深度1.0注:t为切割面厚度表4.10.2.1-2机械切割允许偏差项目允许偏差(mm)零件宽度、长度±3.0边缘缺棱1.0型钢端部垂直度2.04.10.2.2钢材如有弯曲矫正后才能使用。矫正后的钢材表面,不应有明显的凹面或损伤,划痕深度不得大于0.5mm,且不应大于该钢材厚度负允许偏差的1/2。矫正后的允许偏差应符合表4.10.2.2规定.表4.10.2.2钢材矫正后允许偏差项目允许偏差(mm)图例钢板的局部平面度t≤141.5t≥141.04.10.2.3气割机械切割的零件,需要进行边缘加工时,其刨削量不应小于2.0mm 。其质量应符合表4.10.2.3规定。表4.10.2.3边缘加工允许偏差(mm)项目允许偏差零件宽度、长度±1.0mm加工边直线度L/3000,且不应大于2.0mm相邻两边夹角±6,加工面垂直度0.025t,且不应大于0.5加工表面粗糙度4.10.2.4为保证螺栓孔精度,可先进行面加工,再钻孔。A、B级螺栓孔(Ⅰ类孔)应具有H12的精度,孔壁表面粗糙度Ra不应大于12.5um。其孔径允许偏差见表4.10.2.4-1;C级螺栓孔(Ⅱ类孔),孔壁表面粗糙度Ra不应大于25um。其孔径允许偏差见表4.10.2.4-2。表4.10.2.4-1A、B级螺栓孔径的允许偏差(mm)序号螺栓公称直径、螺栓孔直径螺栓公称直径允许偏差螺栓孔直径允许偏差110-180.00-0.18-0.180.00218-300.00–0.21+0.210.00330-500.00–0.250.25–0.00表4.10.2.4-2C级螺栓孔径的允许偏差(mm)序号项目允许偏差1直径+1.00.002圆度2.03垂直度0.03t,且不应大于2.0mm4.10.2.5栓孔距的允许偏差见表4.10.2.5。 表4.10.2.5螺栓孔距允许偏差(mm)螺栓孔距范围≤500501-12001201-3000﹥3000同一组内任意两孔间距离±1.0±1.5--相邻两组的端孔间距离±1.5±2.0±2.5±3.0注:1.在节点中连接板与一根杆件相连的所有螺栓孔为一组;2.对接接头在拼接板一侧的螺栓孔为一组;3.在两相邻或接头间的螺栓孔为一组,但不包括上诉两款所规定的螺栓孔;4.受弯构件翼缘上的连接螺栓孔,每米长度范围内的螺栓孔为一组。4.10.2.6焊条、焊丝、焊剂、电渣焊熔嘴等焊接材料与母材的匹配应符合设计要求及国家现行标准《建筑钢结构焊接技术规程》JGJ81的规定。焊条、焊剂、药芯焊丝、熔嘴等使用前,应按产品说明书及焊接工艺文件的规定进行烘焙和存放。4.10.2.7焊工必须经考试合格并取得合格证书。持证焊工必须在其考试合格项目及其认可范围内施焊。施工单位对其首次采用的钢材、焊接材料、焊接方法、焊后热处理等,应进行焊接工艺评定,并应根据评定报告确定焊接工艺。4.10.2.8加工光洁度应满足设计要求。4.10.2.9钢管片所有构件均应进行防腐处理。4.10.3钢管片质量要求4.10.3.1管片外形尺寸应符合表4.10.3.1.的规定。表4.10.3.1钢管片外形尺寸允许偏差序号项目允许偏差(mm)1管片宽度±12管片弧弦长±13管片厚度+3/-14环面间平行度0.55环面与端面、环面与内弧面的垂直度1.06端面、环面平面度0.1~0.24.10.3.2 设计要求全焊透的一、二级焊缝应采用超声波探伤进行内部缺陷的检验,超声波探伤不能对缺陷作出判断时,应采用射线探伤,其内部缺陷分级及探伤方法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钢焊缝手工超声波探伤方法和探伤结果分级》GB11345或《钢熔化焊对接接头射结照相和质量分级》GB3323的规定。一级、二级焊缝的质量等级及缺陷分级应符合表4.10.3.2的规定。表4.10.3.2一、二级焊缝质量等级及缺陷分级焊缝质量等级一级二级 内部缺陷超声波探伤评定等级ⅡⅢ检验等级B级B级探伤比例100%20% 内部缺陷射线探伤评定等级ⅡⅢ检验等级AB级AB级探伤比例100%20%注:探伤比例的计数方法应按以下原则确定:(1)对工厂制作焊缝,应按每条焊缝计算百分比,且探伤长度应不小于200mm,当焊缝长度不足200mm时,应对整条焊缝进行探伤;(2)对现场安装焊缝,应按同一类型、同一施焊条件的焊缝条数计算百分比,探伤长度应不小于200mm,并应不少于1条焊缝。4.10.3.3焊缝表面不得有裂纹、焊瘤等缺陷。一级、二级焊缝不得有表面气孔、夹渣、弧坑裂纹、电弧擦伤等缺陷。且一级焊缝不得有咬边、未焊满、根部收缩等缺陷。焊缝质量应符合表4.10.3.3规定。表4.10.3.3焊缝质量要求项目允许偏差/mm(二级)贴角焊焊缝余高/mmK>60-+3.0焊角宽/mmK>60-+3.0焊缝余高/mmK≤60-+1.5焊角宽/mmK≤60-+1.5对接焊缝焊缝余高/mmb≥20一、二级0-4.0焊缝错边/mmb≥20一、二级<0.15δ且≯2焊缝余高/mmb≥20三级0-5.0焊缝错边/mmb≥20三级<0.15δ且≯3焊缝余高/mmb﹤20一、二级0-3.0焊缝错边/mmb﹤20一、二级<0.15δ且≯2焊缝余高/mmb﹤20三级0-4.0焊缝错边/mmb﹤20三级<0.15δ且≯3 第五章盾构施工5.1一般规定5.1.1盾构掘进前应做好以下准备工作:(1)盾构掘进所需的所有机电设备及风水管线准备就绪;(2)盾构掘进施工运输系统准备就绪;(3)当隧道工程处于有环境保护要求的地区须采取各种可行有效的技术措施;(4)参与施工的相关人员经相应的培训,取得上岗资格。5.1.2盾构施工过程必须根据隧道穿越的地质状况、地表环境情况,选择合理的掘进参数,进行合适的碴土改良,确保盾构刀盘前方开挖面的稳定,做好掘进方向的控制,确保隧道轴线的符合设计要求。盾构施工时应做到以下几点:(1)盾构掘进中必须确保开挖面土体稳定;(2)土压平衡盾构掘进速度应与地表隆陷值、进出土量、开挖面土压值及同步注浆等相协调;(3)泥水平衡盾构掘进速度应与地表隆陷值、进排浆流量、开挖面泥水压力、进排泥浆量及同步注浆等相协调;(4)当盾构停机时间较长时,必须有防止开挖面压力降低的技术措施;(5)盾构掘进中应严格控制隧道轴线,发现偏离应逐步纠正,不得猛纠硬调;5.1.3盾构掘进遇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必须停止掘进,分析原因并采取措施:(1)盾构前方发生坍塌或遇有障碍;(2)盾构自转角度过大;(3)盾构位置偏离过大;(4)盾构推力较预计的值有较大出入时;(5)管片发生裂缝或注浆发生故障时;(6)盾构掘进扭矩发生较大波动时;5.2盾构的组装、调试5.2.1盾构组装之前应做好如下准备工作:(1)根据盾构部件情况、现场场地条件,制定盾构组装技术方案;(2)根据最大部件尺寸和最重部件规格选择盾构组装设备,并做好组装场地的准备工作、安装好盾构始发台及其井下的其他准备工作; 5.2.2组装大件进场之前,应对地下管线、周围环境、交通做好防护工作;5.2.3组装前,应对主要部件及材料进行验收;5.2.4盾构部件吊装时,必须由具有资质的专业队伍负责起吊,并设专人指挥,井上井下的指挥信号必须统一,部件下井时,要注意部件之间、部件与其他部位不得相互碰撞;5.2.5盾构大件吊装作业应按相关作业安全操作规程及盾构制造商的组装技术要求进行;5.2.6做好施工现场的消防工作,应配备一定数量的消防设备,现场明火、电焊作业时,必须有专人进行防护;5.2.7盾构组装完成后,必须进行各系统的空载调试,在空载调试正常的基础上后进行整机空载高度和负载调试。5.3盾构的现场验收5.3.1盾构机组装完成后,应按设计的主要功能及使用要求提出验收大纲,按照验收大纲分系统逐项进行验收;5.3.2盾构主机应满足下列要求:(1)外径应符合设计要求;(2)长度应符合设计要求;(3)盾壳外周应为表面平整的正圆柱体;(4)在盾构推进千斤顶活动范围内,盾尾内表面平整,无突出焊缝,盾尾失圆度在允许的范围内。5.3.3切削刀盘应符合下列要求:(1)所有联接用的高强度螺栓应按盾构生产厂要求配置均应用扭力扳手检查达到设计扭矩值;(2)切削刀盘空载运行各档正向、反向各15min,各减速机及传运部分无异常响声,液压工作压力≤8Mpa;(3)主轴承密封圈用油脂泵的功能控制机油脂流量的控制(包括旋转接头)。刀盘驱动注油压力测试;(4)切削刀装配应牢固,不得出现松动,刀具硬质合金焊接可靠坚固,且不得有裂缝; (5)如刀具采用螺栓连接时,应对螺栓的紧固质量进行抽检,螺栓孔内不得有油污,螺栓拧入扭矩应达到设计扭矩。5.3.4拼装机应满足下列要求:(1)空载试车时,各运行件的行程、回转角度、提升距离、平移距离、调节距离、应符合设计要求,各系统的工作压力满足设计要求;(2)负载试车时,拼装机作回转、平移、提升、调节等动作、运动平稳,各滚轮、挡轮安装定位准确,经调整后针轮盘体径向跳动不大于2mm,接装机中心轴线与盾构轴线不平行度不大于5/1000。各系统的工作压力正常;5.3.5螺旋输送机应符合下列要求:(1)螺旋输送机驱动部分运转平稳,不应有卡死、异常声响,应按最大传送速度和最大转动速度正反向各旋转10min,液压工作压力应小于设计值;(2)手动调节比例阀,螺旋输送机的转速应有明显的变化;(3)螺旋输送机伸缩油缸、前后仓门及相关传感器灵敏度应符合设计要求;5.3.6皮带运输机应满足下列要求:(1)空载试车时,不得有皮带跑偏现象。(2)负载试车时a、运转平稳,无振动和异常声响;b、全部托辊和滚筒均运转灵活;c、轴承温度应低于60℃;5.3.7泥水输送系统试车时,各泵的压力,添量应符合设计要求,电器系统操作灵敏、可靠、安全。5.4盾构始发5.4.1盾构始发前,应做好以下准备工作:(1)根据工程的地质、环境保护要求,盾构类型、洞口洞门形式、始发场地情况编制始发施工组织设计及制订具体的操作步骤方法;(2)安设盾构施工的反力架;(3)对洞口经改良后的土体作质量检测,并对盾构始发前的姿态作复核、检查;(4)拆除洞口围护结构;5.4.2 盾构始发时必须做好盾构的防扭措施和始发台两侧的加固工作,防止盾构的旋转;5.4.3第一环管片定位时,管片横断面应与线路中线垂直;5.4.4盾构在始发台上向前推进时,宜通过控制推进油缸行程等措施使盾构沿始发台向前推进;5.4.5在始发阶段应注意推力、扭矩的控制,注意各部位油脂的使用情况;5.4.6始发过程中,必须始终进行监测并对监测资料反馈分析,不断优化的盾构掘进施工参数;5.5盾构掘进5.5.1网格式干出土盾构掘进(上海隧道股份编写)5.5.2网格式水力出土盾构掘进(上海隧道股份编写)5.5.3土压平衡盾构的掘进,应按以下操作工艺进行:(1)施工前,必须根据隧道地质状况、埋深、地表环境、盾构姿态、施工监测结果制定当班盾构掘进施工指令。(2)施工中必须严格按照盾构设备操作规程、安全操作规程以及当班的掘进指令控制盾构掘进参数与盾构姿态。(3)施工中必须设专人按规定进行监控量测,并及时反馈,指导施工。(4)盾构施工过程中必须经常进行盾构姿态人工复核测量。(5)施工过程中,盾构姿态严禁出现突变。(6)施工中做好碴土改良工作,确保碴土的流动性与止水性。5.5.4泥水平衡盾构的掘进,应按以下操作工艺进行:(1)施工前,必须根据隧道地质状况、埋深、地表环境、盾构姿态、施工监测结果制定当班盾构掘进施工指令与泥浆性能参数设置指令。(2)施工中必须严格按照盾构设备操作规程、安全操作规程以及当班的掘进指令控制盾构掘进参数与盾构姿态。(3)施工中必须设专人对泥水性能进行监控,根据泥浆性能参数设置指令进行泥水参数管理。(4 )施工过程出现大粒径石块时,必须采用破碎机破碎、砾石分离装置或人工分离。(5)施工过程中,盾构姿态严禁出现突变。(6)泥水管路完全卸压后方可进行延伸、更换泥水管路作业。5.5.4泥水平衡盾构的掘进,应按以下操作工艺进行:5.5.5局部气压盾构掘进(上海隧道股份编写)5.5.6双圆盾构掘进(上海隧道股份编写)5.5.7矩形盾构掘进(上海隧道股份编写)5.6轴线控制5.6.1盾构推进过程中必须严格控制推进轴线,使盾构的运动轨迹在设计轴线允许偏差范围内。5.6.2盾构自转量应控制在盾构设计允许值范围内,并不得影响施工。5.6.3在竖曲线与平曲线段施工应考虑已成环隧道管片竖、横向位移、对轴线控制量的影响。5.7盾构纠偏5.7.1当盾构轴线偏离设计位置时,必须进行纠偏。5.7.2盾构纵坡最大纠偏量可按下式求得:i=(i盾-i衬)≤[i]式中i――盾构与管片相对坡度;i盾――盾构推进后实际纵坡;i衬――已成隧道管片纵坡;[i]――允许坡度差值。5.7.3盾构平面最大纠偏量可按下式求得:ΔL<S×tanα式中α――盾构与衬砌允许的水平夹角;S――两腰对称的千斤顶的中心距(mm);ΔL――两腰对称千斤顶伸出长度的允许差值(mm)。 5.7.4盾构纠偏不得损坏已安装的管片,并保证新一环管片的顺利拼装。5.7.5盾构纠偏必须防止盾尾漏浆而增大地面变形。5.8盾构接收5.8.1盾构到达前,应做好下列工作:(1)制定盾构接收方案。(2)根据工程所处地区的场地条件、盾构类型和地质情况对洞口地层土体进行加固。(3)对盾构接收井进行验收并做好接收盾构的准备工作。5.8.2盾构进入到达段时,必须对盾构轴线及盾构机位置进行精确测量。5.8.3盾构切口离到达接收井距离小于10m时,必须保证盾构推进的进土量,并观测洞口地表的变化。5.8.4到达段施工时,应准确控制推进轴线,使其满足到达、贯通要求的偏差要求。5.8.5盾构到达时应按制订的拆除工艺,拆除洞门;5.8.6当盾构全部进入接收井内基座上后,应及时处理管片及洞口间的间隙;5.9盾构调头5.9.1盾构调头前,应做好施工现场调查、施工荷载计算、技术方案准备以及现场的准备工作。5.9.2盾构到达后应及时在盾体前部耐磨层处垫钢板支撑,防止耐磨层与钢轨接触。5.9.3盾构到达后必须做好设备管线的标识工作。5.9.4调头后按照标识做好盾构管线的连接工作,连接后试运行时严格按设备试运行规则进行。5.9.5将盾构前体与中体两侧各焊接顶升支座,支座焊接加工误差±3mm,当主机完全进站后,用型钢与始发架连成整体,进行盾构调头的施工。5.9.6调头过程的主要负责焊接工作必须由专门人员承担,焊接后应进行超声波检查。5.9.7将主机与设备桥、后配套脱离,用4台150t油缸将主机顶升,始发架底部均匀地自制式轴承上。 5.9.8盾构调头时必须有专人指挥,专人观察设备转向状态,避免方向偏离或设备碰撞。 第六章特殊地段及特殊地质条件施工6.1一般规定6.1.1盾构施工进入特殊地段及地质复杂地段前,必须详细分析工程的地质状况与隧道周边环境状况,对特殊地段及特殊地质条件下的盾构施工制定专门的施工技术措施。6.2浅覆土层施工6.2.1必须提前研究并选定添加剂,并在施工过程中严格进行开挖面压力管理,把地层变形控制在容许范围之内。6.2.2必须对壁后注浆的压力及流量进行控制,抑制地层变形。6.2.3为减少施工对环境影响的程度,宜采取围岩加固或采用地面构筑物防护工程等措施。6.2.4应事先制定相应的防止抬头的措施,以克服因覆土荷载小发生盾构抬头现象。6.2.5当盾构施工临近居民住房时,应对盾构掘进产生的振动和噪声应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6.3小半径曲线施工6.3.1必须对围岩条件、隧道线路、盾构、管片、超挖量、辅助工法、壁后注浆等进行综合研究,提出掘进控制和安全施工的措施;6.3.2修建小半径曲线隧道时应采取以下措施:(1)选择满足小半径曲线段施工的盾构;(2)应对衬砌结构进行适当的加强;(3)使用超挖装置时应将超挖量控制在施工需要的最小范围之内;(4)及时注浆充填衬砌和围岩之间的空隙,尽量选择体积变化小、早期强度高、速凝型的注浆材料;(5)适当增加测量的频率,并定期检测洞内控制点。6.3.3宜尽量使用小楔形量和环宽较小的管片。6.3.4在施工过程应采取措施防止后配套车脱轨或倾覆。6.3.5根据地表环境的复杂程度,可选择辅助工法进行地层加固。6.3.6应注意盾尾间隙的变化控制在允许的范围内。 6.4大坡度段施工6.4.1在选择运输设备和安全设施时,必须考虑大坡度施工的安全,对牵引机车进行必要的牵引计算。6.4.2上坡时应加大盾构下半部推进千斤顶的推力,易有效控制盾构的方向,且后方台车要采取防止脱滑措施。6.4.3同步及即时注浆时宜采用收缩率小、早期强度高于围岩强度的浆液。6.4.4在急下坡始发时,始发基座应有防滑移安全措施。6.4.5在急上坡到达时,为防止围岩坍塌、漏水,事先必须制订相应对策。6.5地下管线段施工6.5.1盾构施工之前,应详细了解、调查隧道所经过地段地下管线的分布、管线类型、允许变形值等情况,制定具体施工方案。6.5.2对重要管线和施工中难以控制的管线施工前应根据不同情况采用迁移、加固措施。6.5.3应设定合理的掘进参数控制地下管线的变形。6.5.4施工中,应加强对管线的监测,时刻掌握管线的动态变化。6.5.5盾构掘进时应及时调整掘进速度和出土量,从而减少地表的沉降和隆起。6.5.6在掘进过程中,必须严格控制同步注浆压力和注浆量来保证注浆质量。6.6地下障碍物处理6.6.1地下障碍物处理前,必须对障碍物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制定处理方案,以确保施工安全。6.6.2地下障碍物的处理应遵循提前从地面采取措施处理的原则,如需在洞内进行处理时,盾构必须具备处理障碍物作业的功能或者确保人工处理时的安全保障功能。6.6.3必须做好设备检修工作,确保一次性通过,避免长时间停机,导致地层沉降。6.7穿越建(构)筑物施工6.7.1盾构施工前必须对可能穿越的建(构)筑物进行调查,并根据以往的工程实际,预测施工对建筑物的影响,并制定有针对性的预案。6.7.2应加强盾构的保养与维修,避免盾构在桩基或建筑物下部的非正常停机。 6.7.3盾构掘进时应及时调整掘进速度和出土量,减少地表的沉降和隆起。6.7.4在掘进过程中,对同步注浆压力和注浆数量进行控制,减少地表下沉和隆起现象。6.7.5盾构施工中,必须对地表及建筑物沉降进行监测,并根据监测结果不断调整和优化盾构施工参数。6.8小净距隧道施工6.8.1施工前,应根据隧道所处的围岩条件、盾构型式、隧道断面大小、两条隧道之间的距离,研究施工对已成隧道影响,采取相应的施工措施。6.8.2施工过程中,对围岩、盾构隧道及已成隧道进行监测。当施工监测出现异常时,应立即停止施工,查明原因,并根据情况采取相应的施工措施和辅助施工方法进行施工。6.8.3施工过程中,应控制掘进速度、土仓压力、出土量、注浆压力等减少对临近隧道的影响。6.8.4必要时可根据需要采取以下辅助施工措施以防止围岩的松动和盾构隧道的变形。(1)加固盾构隧道周围的土体;(2)加固已有结构物的承载地基。6.9特殊地层的施工6.9.1施工前,应详细分析地层对盾构施工以及盾构施工对地表的影响,针对不同的地层制定相应的施工方案;6.9.2过江河地段施工应特别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穿越河流施工时,必须选择合理的盾构设备类型。(2)施工前,做好水文、地质方面的勘查工作。(3)做好盾构过江河的施工预案和技术、设备、物资准备工作。(4)施工过程中,应确保开挖面的稳定,防止围岩坍塌。(5)做好壁后注浆的质量控制工作。(6)做好隧道位移、变形监测。(7)现场必须准备足够的防排水设备与设施。(8)必要时,对水底地层进行预加固处理。 6.9.3砂卵石地段施工应注意以下几方面:(1)施工前,应根据卵砾石粒径、数量、卵砾石地层长度及出碴设备能力等因素,选择刀盘型式和刀具配制方式。刀盘开口率应尽量取大值,开口位置应尽量靠近刀盘中心。(2)施工时,应根据螺旋输送机出碴情况,做好碴土改良工作。(3)当遇有粒径较大卵石影响掘进时,应采取措施进行排除。 第七章管片拼装7.1一般规定7.1.1盾构施工之前,所有施工人员必须熟悉管片设计、排列情况,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依据施工位置、盾构姿态、盾尾间隙、设计状况等准备、运输、安装管片。7.2拼装准备7.2.1应对预制管片及止水装置进行验收。7.2.2盾构推进后现状姿态应符合拼装要求。7.2.3应对前一环管片环面进行质量检查和确认。7.2.4应对拼装机具和材料进行检查。7.2.5对待拼装管片进行外观检查,并按拼装顺序存放。7.3拼装作业7.3.1管片拼装应严格按设计要求进行,防止挤伤管片密封。7.3.2在管片拼装过程中,应严格控制盾构千斤顶的伸缩,以保证盾构位置保持不变。7.3.3安装作业应按拼装工艺要求逐块拼装管片。7.3.4管片螺栓质量及拧紧力矩应符合设计要求。7.4特殊管片拼装7.4.1平曲线段管片拼装时必须使各种管片在环向定位准确,保证隧道轴线符合设计要求。7.4.2特殊位置管片拼装时,应根据特殊管片的设计位置,调整好盾构姿态和盾构间隙。并按设计做好管片拼装工作。 第八章壁后注浆8.1一般规定8.1.1为控制隧道及地表下沉量,管片拼装后必须对盾尾空隙进行壁后充填注浆。8.1.2壁后充填注浆分为同步注浆、即时注浆和二次补强注浆,可根据工程地质、地表沉降情况和环境要求选择一种或几种。8.1.3壁后注浆过程中,必须采取有力措施,防止注浆施工对周围环境的破坏。8.2注浆参数的选择8.2.1注浆压力应根据注浆方式、地基条件、管片强度、设备性能、浆液特性和土仓压力综合考虑确定。一般情况下,同步注浆、即时注浆压力不宜超过0.3Mpa,二次补强注浆压力不宜大于0.5Mpa。8.2.2同步或即时注浆的注浆量宜按下式计算:Q=V×λ式中Q――注浆量(m3);V――充填体积(m3);λ――充填系数,根据地质情况,施工情况和环境要求确定,一般取1.3~1.8。V=π(D2-d2)l/4D――盾构切削外径(m);D――预制管片外径(m);l――每次充填长度(m);8.2.3同步注浆的注浆速度应根据注浆量和掘进速度计算确定。8.2.4二次补强注浆的注浆量和注浆速度应根据同步注浆或即时注浆效果确定。8.3注浆前的准备工作8.3.1注浆施工前,必须做好以下工作:(1)按照注浆设计准备注浆设备,并进行试运转。(2)安装注浆工艺连接注浆管路,并进行耐压试验。(3)设置拌浆站,准备充足的注浆原材料。(4)根据注浆要求进行注浆材料的试验和选择。8.4注浆材料 8.4.1壁后注浆材料分为单液注浆材料和双液注浆材料,可根据地质情况、注浆目的、注浆阶段合理选用。8.4.2壁后注浆材料除应满足强度要求外,还应满足流动性、可填充性的要求。8.4.3单液注浆材料由骨料、胶结料、填充料和润滑料等成份组成,双液注浆材料由骨料、胶结料、填充料、润滑料和缓凝料或促凝料组成,其配合比应根据试验确定。8.4.4壁后注浆材料应满足无污染(或低污染)的要求。8.5注浆机具设备8.5.1注浆机具设备应配套齐全,能满足注浆工艺和注浆材料的要求。8.5.2注浆设备的设计容量或能力应与盾构掘进施工速度相匹配。8.6注浆作业8.6.1同步注浆作业必须与盾构掘进施工同步进行,即时注浆、二次补强注浆作业应结合地表沉降及盾构施工要求及时进行。8.6.2注浆施工时,要时刻观察压力及流量变化,发现问题应及时处理。8.6.3注浆作业应按规定结束标准结束,不得中途停止。8.6.4注浆结束后应及时清理注浆设备及注浆管路。8.7注浆质量控制8.7.1注浆参数应符合设计要求。8.7.2应制定科学合理的注浆结束标准并严格执行。8.7.3当未达到注浆结束标准而中止注浆时,必须采用补强注浆措施。 第九章隧道防水9.1一般规定9.1.1盾构隧道的防水标准,应根据结构所处的地层特性,隧道用途及对防水的要求综合考虑后确定。9.1.2盾构隧道防水应以管片自防水为基础,以接缝防水为重点,辅以对特殊部位的防水处理,形成一套完整的防水体系。9.1.3为保证盾构隧道的整体防水效果,施工时必须制定各工序的防水质量标准,层层把关。9.1.4盾构隧道防水应和隧道防腐一并考虑。9.1.5盾构隧道防水应满足环境保护的要求。9.2管片自防水9.2.1为确保管片的防水性能,管片制作前应做好如下工作:(1)对管片模具进行验收、检查、整修,确保管片的制作精度。(2)优化施工配合比,满足管片抗渗要求。9.2.2管片制作过程中,应做好以下工作:(1)严格按设计配合比拌制混凝土,下料误差应符合有关规定。(2)加强对管片模具振捣器的管理使用,确保振捣质量。(3)按设计要求进行养护。(4)严格按设计脱模强度脱模,不得提前。9.2.3必须加强对管片成品的保护,避免在存放、吊装、运输中损坏。9.3接缝防水9.3.1管片接缝防水材料必须按设计图纸要求选择(购)。施工前应注意做好如下工作:(1)所采用的防水材料,必须按设计要求和生产厂的质量指标分批进行抽检。(2)采用水膨胀橡胶防水材料时,运输和存放时须采取防潮措施,并设专门库房存放,以免失效。9.3.2防水密封垫粘贴应遵守下列规定:(1)按管片型号使用,严禁使用尺寸不符或有质量缺陷的产品。(2)在管片角隅处加贴自粘性橡胶薄片时,其尺寸符合设计要求。 (3)环面纠偏要求粘贴传力衬垫材料时,必须注意其位置的正确性。(4)遇变形缝、柔性接头等处,管片接缝防水的处理应按设计图纸要求实施。(5)防水密封垫及其粘结剂的存放库房、烘箱设备等处需按规定做防水安全措施。(6)防水施工操作人员应按规定配备劳防用品。9.3.3管片防水密封垫粘贴后,在运输、堆放、拼装前应有防雨、防潮措施,拼装时应逐块检查防水材料(包括传力衬垫材料)的完整和位置,发现问题及时修补。9.3.4应按设计的隧道防水处理要求,及时进行管片嵌缝防水施工。9.3.5使用水膨胀橡胶制品时,一次不能粘贴过多,应与施工计划相适应。9.3.6拼装管片时,应注意最后一环管片止水条的保护,防止水淹。9.4特殊部位的防水9.4.1管片拼装前,必须检查螺栓孔防水垫圈是否失效。管片拼装过程中,应保持管片连接螺栓处于紧固状态。9.4.2盾构施工过程不宜采用注浆孔进行直接注浆,如采用注浆孔进行注浆时,注浆结束后要对注浆孔进行特殊处理。9.4.3壁后注浆宜采用具有防水性能的注浆材料,并应将盾构与地层的间隙填充密实。9.4.4盾构隧道与车站结构连接部位防水,应满足下列要求:(1)车站防水层铺设应保证各工程部位之间的整体性和连续性,并确保过渡段和断面突变部位防水层铺设和焊接质量。(2)盾构隧道与车站现浇混凝土施工缝宜采用缓膨型遇水膨胀止水条,应严格按照规范和设计施作,确保其密封止水性;(3)施工时车站隧道向盾构隧道方向应预留防水层,预留防水层的长度不得小于50cm。 第十章盾构机的保养与维修10.1一般规定10.1.1为了确保盾构机的技术状况,使盾构机的完好率和利用率达到较高的水平,必须随时和定期对盾构机及后配套设备进行维修保养。10.1.2维修保养必须按计划进行。维修保养计划应由项目部机电总工程师和维修保养工程师负责制定。【解说】由机电总工程师负责编制年度及月度维修保养计划,维修保养工程师依据机电总工程师的月维修保养计划制定周维修保养计划,交机电总工程师审批后,随生产施工计划下发至班组。维修保养计划的主要内容为:维修保养目的、时间、部位、内容、执行人等。维修保养计划由维修保养工程师组织实施。10.1.3盾构机的维修保养工作必须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进行。10.1.4维修保养工作中,必须作好盾构机的故障和维修保养记录。【解说】盾构机故障和维修保养记录,是对盾构机状态评估的重要依据,它反映了盾构机制造、使用、维修、保养等质量的优劣,并对盾构机的使用、维修、保养提供重要的借鉴作用。故障、维修保养记录主要应包括以下内容:故障部位、故障描述、发生原因、处理方法、处理结果、发现人、处理人、发现及处理时间等。故障及维修保养记录由发现及维修人员认真填写,交项目部机电总工签认后,归档保存。10.1.5盾构机维修保养计划为强制性计划,对不认真执行维修保养计划造成机械故障的,应根据情节轻重给予行政处罚。10.2日常检查及维护10.2.1盾构机及后配套设备必须每天进行检查和维护。10.2.2日常检查保养的内容主要是清洁、紧固、调整、润滑、防腐,亦称“十字作业法”。10.3定期检查维护10.3.1盾构机在使用过程中,必须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确保设备时刻处于完好状态。 10.3.2周检、月检、季检、半年检及年检应根据检查维修项目,安排足够的时间和人力。10.3.3状态评估。为经常了解设备使用状态,应成立施工设备状态评估组,定期和退场前对施工设备进行状态评估。10.3.4退场保养维修工程完工后,应对盾构机进行一次全面的检查、维修、保养。通过退场维修保养使设备的技术态况达到二类机械标准以上。10.3.5盾构机长期停用时,亦应进行必要的检查维护工作。10.4刀具更换10.4.1长距离施工时,当刀具磨损达到一定程度或由于地质情况变化时,必须进行刀具更换。10.4.2刀具更换必须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进行。10.4.3刀具更换时必须确保维修人员的安全。10.4.4更换刀具时必须作好更换记录。【解说】更换记录主要包括刀具编号、原刀具类型、刀具磨损量、修复刀具的运行记录、更换原因、更换刀具类型、更换时间和更换人等。 第十一章隧道施工运输11.1一般规定11.1.1盾构隧道施工运输应根据盾构的类型、掘进速度,选择运输方式、运输机械及其配套设施。11.1.2泥水盾构应采用管道运输和轨道运输相结合的运输方式,其他类型盾构宜采用轨道运输的运输方式。11.1.3当采用轨道运输时,水平及垂直运输的转换应符合安全、方便迅速的原则。11.2水平运输11.2.1水平运输宜采用轨道运输。11.2.2水平运输的轨道应保持平稳、顺直、固定牢固,轨距误差应符合有关规定。11.2.3长距离掘进时,应每隔500m设置会车道或转辙装置。11.2.4牵引设备的牵引能力应满足隧道最大纵坡及牵引系数的要求。11.2.5车辆配置应满足出碴、进料及掘进进度的要求。11.3垂直运输11.3.1垂直运输方式应根据竖井深度、盾构施工速度等因素综合考虑。11.3.2提升设备的提升能力应满足出碴、进料的需要。11.3.3垂直运输可根据安全需要采用稳定防护设施。11.3.4垂直运输通道上不得有妨碍运输畅通的障碍物。11.4管道运输11.4.1管道设计尺寸应满足出碴和掘进进度的要求。11.4.2长距离掘进时,应每隔500m设置水平输送接力设备。11.3.8应定期对输送管道进行检查和维修。 第十二章施工管理12.1一般规定12.1.1开工前应根据合同要求、进行水文地质和附近建筑物等进行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12.1.2必须随时掌握施工的实际情况,对照施工组织设计,进行检查,必要时采取相应的对策,使整个工程在顺利、合理有序状态下进行;12.1.3施工过程中应定期对盾构掘进过程进行数据统计、分析。12.2作业管理12.2.1施工必须严格按照盾构操作规程、技术方案等进行作业,所有人员必须经培训后方可上岗作业;12.2.2施工过程中,必须随时注意开挖面的状态,隧道轴线位置、管片的变形、破损和漏水等情况,并采取必要的措施。12.2.3盾构施工时应不断协调各工序之间的关系,确保盾构掘进保持均衡生产。12.2.4施工过程加强施工监测,并及时进行信息反馈,确保盾构掘进参数选择科学、合理;12.3质量保证12.3.1应建立、健全质量管理领导小组、管理委员会与质量管理体系,并制定总体及分项质量管理目标。12.3.2测量与试验应制定相应的工作计划和程序,建立完整的测试、检查、试验等记录。12.3.3应加强过程控制,针对影响工程质量的主要因素采取必要措施,确保工程质量。12.3.4对修建隧道所用地主要材料及制品必须进行试验检验工作,确认其质量、形状、尺寸、强度等符合规范之后再使用。12.3.5对容易破损、变质的材料,必须进行严格管理。12.4安全管理12.4.1施工前应成立安全管理领导小组,建立与健全安全管理体系,制定安全管理目标。12.4.2 施工中,必须严格遵守有关安全法规、设备操作规程与安全操作规程,严禁违章作业。12.4.3施工中应经常进行安全施工检查,并做好相应的记录和处理。发现问题,应立即采取补救措施或整改措施。12.5作业环境管理12.5.1确保施工作业环境必须保持安全、卫生,文明施工。12.5.2根据盾构设备状况、地质条件、施工方法、进度、隧道掘进长度等选用合适的通风方式和通风设备和洞内降温措施,确保满足作业人员的健康要求。12.5.3所有作业场所必须设置照明设施。12.5.4盾构施工中,洞内、洞口必须安置足够的排水设备。12.5.5为确保作业人员安全,任何作业位置与场所必须保证作业通道的畅通。12.5.6施工过程应根据周围环境状况,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对环境造成污染。 第十三章监控量测13.1一般规定13.1.1盾构施工中应结合施工环境、围岩性质、工程地质条件、施工方法与进度确定监控量测方案。13.1.2监控量测方案应覆盖由于施工活动对施工隧道和施工环境造成安全隐患的各个方面,监控量测手段必须可靠、科学,对突发安全事故应有应急监测方案。13.1.3根据监控量测中变形量、变形速率等变化情况,随时调整监控量测方案。13.1.4地上、地下同一断面内的监控量测数据以及盾构机施工参数必须同步采集,以便进行科学分析。13.1.5必须选择成熟的监控量测的仪器和设备,同时应满足量测精度要求,抗干扰性强,适应长期测试等条件。13.1.6监控量测项目见下表:盾构施工监控量测项目类别量测项目主要量测仪器必测项目施工线路地表和沿线建筑物、构筑物和管线变形测量水准仪、全站仪隧道结构变形测量(包括拱顶下沉、隧道收敛)水准仪、收敛计选测项目土体内部位移(包括垂直和水平)水准仪、分层沉降仪、测斜仪管片内力和变形压力计土层压应力压力计孔隙水压力孔隙水压计13.1.7采用大地测量方法进行监控量测时,应在变形区外埋设水准基点,水准基点一般不少于3个,应埋设在冻土层以下稳定的原状土层中,也可埋设在稳固的建构筑物的墙上。 13.1.8采用物理传感器进行监控量测时,应按各个仪器不同的埋设规定和监控量测方案要求埋设传感器。13.1.9观测点应埋设在能反映观测物体变形敏感的部位。13.2隧道环境监控量测13.2.1隧道环境监控量测应包括:线路地表沉降观测、沿线邻近建构筑物变形测量和地下管线变形测量等。13.2.2线路地表沉降观测应沿线路中线按断面布设,观测点埋设范围应能反映变形区变形状况。断面设置要求见表3.2.2。地表沉降观测断面设置要求隧道埋设深度观测点纵向间距观测点横向间距H>B20-507-10B10距工作面1倍洞径2/110~5距工作面1~2倍洞径1/14~1距工作面2~5倍洞径1/2<1距工作面>5倍洞径1/>7注:d为天数 13.2.7变形测量主要方法和精度要求见《地下铁道、轻轨交通工程测量规范》13.2.8盾构机穿越地面建筑物、铁路、桥梁、管线等时除应对穿越体进行观测外,还应增加对其周围土体的变形观测。13.3隧道结构监控量测13.3.1隧道结构监控内容应包括:盾构始发井、接收井结构和隧道管片变形测量,特殊情况还应进行管片内力测量。13.3.2盾构始发井、接收井维护结构水平位移测量,可采用前方交会法、边角交会法、极坐标法、小角法、视准线法等。垂直位移测量可采用几何水准测量等方法。13.3.3管片的变形应测量定其水平收敛、拱顶下沉和拱底隆起。水平收敛应采用收敛仪测量,拱顶下沉和拱底隆起应采用几何水准测量方法进行。13.3.4管片内力测量应采用压力计测量。13.3.5各监控测量项目的观测点应在管片施工的同时埋设,初始观测值应在管片浆液凝固后12小时内采集。13.3.6变形测量频率见表13.2.6。13.3.7变形测量主要方法和精度要求见《地下铁道、轻轨交通工程测量规范》13.4资料整理和信息反馈13.4.1应利用计算机和相关软件对监控量测数据的采集要实时化,对数据处理要自动化,并建立监控量测数据库。13.4.2应结合施工和现场环境状况定期进行综合分析,并应绘制出隧道环境变形、地表沉降、隧道水平收敛、拱顶下沉等时态曲线图。13.4.3应对时态曲线进行回归分析,选择与实测数据拟合较好的函数进行处理,并对变形趋势进行预测评价。13.4.4对观测项目要建立预警值,当实测变形值大于允许变形的1/3时要及时通报相关部门采取措施。13.4.5每次监控量测完成后应提供书面中间成果。13.4.6监控量测全部工作完成后应提供工作报告。 第十四章隧道缺陷处理14.1一般规定14.1.1当已成隧道出现缺陷时,必须进行修补处理。14.1.2隧道缺陷处理应遵循彻底根治、不留后患的原则。14.2管片修补14.2.1当隧道衬砌表面出现以下缺陷时,必须进行修补。(1)缺棱掉角;(2)混凝土剥落;(3)大于0.2mm宽的裂缝或贯穿性裂缝。14.2.2管片修补时,应分析管片破损原因及危害程度,制定适当的修补方案。14.2.3管片修补时,修补材料的抗拉强度不应低于1.2Mpa,抗压强度不应低于管片强度的80%。14.3渗漏水治理14.3.1隧道渗漏水不能满足设计规定要求时,必须根据具体情况采取措施进行封堵、引排等措施进行治理。14.3.2隧道堵漏材料应满足堵水要求。14.3.3堵漏注浆时,注浆压力不应大于管片的设计荷载压力。 盾构法隧道施工规范条文说明第一章总则1.1为了满足我国盾构工程建设的需要,提高施工操作水平,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特制定本规范。1.2盾构工程施工中,在本规范执行过程中,不应与国家相关规范产生矛盾。 第二章施工准备-2.1一般规定2.1.1盾构法施工是一项综合性的施工技术,施工方法的确定关键在于是否全面掌握与工程有关的资料。在施工之前全面了解工程规模、要求、地质和环境条件,这将有利于正确采取经济合理的施工措施。2.1.2工程所使用的原材料、半成品或成品都必须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和设计要求,特别是地下工程防水的特殊性,防水材料在使用前必须按规定抽查检测。2.1.3盾构掘进施工对上部所需的覆土层的厚度,应根据建筑物、地下管线、水文地质条件、盾构形式以及施工方法等因素决定,并应满足下列要求:1在控制地面变形要求高的地区,各种盾构的最小覆土厚度一般均不宜小于盾构外径;2盾构施工时,当实际覆土厚度不能满足上述规定时,应选用下列措施:1)水底隧道覆土厚度不足时,应选用合适粘土覆盖来增加覆土厚度,覆盖粘土的参数为W≤40、Ip>20、Il=1~1.3、粘粒含量>30%;2)在陆地上施工点厚度不足时,可在设计允许情况下调整隧道埋设深度,也可选用合适粘性增加覆土厚度或采用井点降低地下水位,使盾构使用的气压值能与覆土厚度相适应,或用注浆方法减少土的透气性。2.1.4两条隧道平行或立体交叉施工时,应根据地质条件、土压平衡盾构的特点、隧道埋深和间距,以及对地表变形的控制要求等因素,合理确定两条盾构推进前后错开的距离。2.1.5盾构掘进施工前,必须建立地面控制网,以提供可靠的平面和高程控制点,并将地面座标、高程精确地传递到井下,保证盾构沿设计的轴线施工。2.1.6盾构工作竖井与工程构筑物结合设置时,除按设计要求满足构筑物的功能外,还应满足盾构的相关施工作业的要求。2.1.7 针对盾构施工在特定的地址条件和作业条件下可能运道的风险,在施工前必须仔细研究并切实采取防止以外的技术措施。必须特别注意防止瓦斯爆炸、火灾、缺氧、有害气体中毒和涌水情况等,预先制定和落实发生紧急情况使的对策和措施。2.2前期调查2.2.1钻孔是直观地描述地层变化的主要手段,对复杂地层中的钻孔控制深度与合理布置钻孔点是一样重要的,控制钻孔可以更全面地了解隧道下卧土层的特性,能摸清下卧层是否有砂砾、透镜体和沼气等存在,以利采取相应的施工措施。2.2.2为防止资料与实际工况条件不符,施工前应进行工程环境的调查和实地踏勘,为制订施工组织设计提供足够的依据,进行核实的主要项目:1土地使用情况——根据报告和附图,实地踏勘调查各种建筑物的使用功能、结构形式、基础类型及其与隧道的相对位置等;2道路种类和路面交通情况;工程用地情况——主要对施工场地及材料堆放场地、弃土场地、运土路线等作必要的调查;3施工用电和给排水设施条件;4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和法规;5地下障碍物及管线。2.3技术准备用盾构法施工的工程,开工后再要变更施工方法是极困难的,故在盾构掘进施工前应根据工程特点、工程目的、隧道结构、环境条件及其保护等级、施工设备的性能、工程所处地质条件编制好施工组织设计,经审批后作为指导施工的依据。施工组织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工程与工程所处地质概况,盾构掘进的施工方法和程序、盾构始发、接收和特殊段的施工技术措施、隧道沿线环境保护技术、工程主要质量指标及质保措施、施工安全和文明施工要求、工程材料用量与使用计划、劳动力组织和使用计划、施工进度网络计划、施工的主要辅助设备及其使用计划等。 在施工前必须详细查阅工程设计文件、图纸,对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地下管线、暗渠、古河道以及邻近建筑等调查清楚,并将上述内容汇总表示在工程纵剖面总体图上,然后提出针对性的技术措施,以确保工程进展顺利和邻近范围内原建筑物不受施工的影响,特别是在建筑密集、交通繁忙、地下管线众多而复杂的城区更应加倍注意。根据工程特点、施工设备的技术性能及操作要领,对盾构司机及各类设备操作人员进行上岗前的技术培训并持证上岗。2.4设备、设施准备2.4.1盾构机及配套设施的选型及配置1采用盾构法施工的工程,首先要根据多方面的条件来统筹考虑盾构的类型,一旦机型选定,工程开工后,在要对施工方法作出调整就相当困难了。对在特定的工程条件下,应辅以相应的施工措施,使得所选择的设备的功能能充分发挥,从而保证推进施工满足设计和环境要求;2由于盾构施工沿线的地质条件可能不相同,但又都必须满足开挖面稳定和控制地表沉降要求,故在盾构选型中必须考虑盾构机的适用范围。4为了安全而有效地组织现场施工,要求盾构在厂内制造完工后,必须进行整机调试,检查核实盾构设备的供油系统、液压系统和电气系统的状况,调试机械运转状态和控制系统的性能,确保盾构出厂就具备良好的性能,防止设备上的先天不足给工程带来不必要的困难。5盾构法施工是一项综合性的施工工艺,要使盾构掘进施工顺利进行,必须配备各种辅助设施,这些辅助设施必须与工程所用的土压平衡盾构特点及施工技术要求相适应。主要应具有以下辅助设施:1)材料堆放场和仓库;2)联络通讯设施;3)施工通风技术设施;4)充电设备;6拌浆站的规模应满足施工需要,站内还须配有浆体质量测定的设备。7垂直运输、水平运输方案、设备选择时必须根据作业循环所需的运输量详细考虑,同时还应符合各种材料运输要求,所有的运输车辆、起重机械、吊具要按有关安全规程的规定作定期检查、维修、保养与更换。2.5工作竖井施工2.5.1工作竖井施工 采用盾构法施工时,一般需在盾构推进的始端和终端设置工作井,按工作井的用途,分为盾构始发井和接收井,而这些井在竣工后多被用作地铁车站、排水、通风等永久性结构。工作竖井一般都设在隧道轴线上,用明挖法施工。本节内容主要是说明工作井施工后应满足盾构法施工的必要条件。盾构始发井是用于组装调试盾构机,隧道施工期间作为管片、各种施工材料、设备、出碴的垂直运输及作业人员的出入通道。井的平面净尺寸必须满足上述各项的要求,一般情况下在盾构两侧各留0.75~1.0m作为盾构安装作业的空间。盾构的前后应留出洞口封门拆除、初期推进时出碴、管片运输和其他作业所需的空间,井的长度应比盾构主机长3.0m以上。接收井宽应比盾构直径大1.5m以上,井的长度应比盾构主机长2.0m以上。根据盾构的安装、拆除作业、洞口与隧道的接头处理作业等需要,确定洞口底至工作井底板顶面的最小高度。从理论上来说,井壁预留洞口大小略比盾构的外径大一些即可(盾构外径含外壳突出部分),但考虑到井壁洞口的施工误差、隧道设计轴线与洞口轴线间的夹角、密封装置的需要,留出足够的裕量。2.5.2由于盾构始发、接收时拆除竖井封门,施工时间较长,临空面较大,这对土体的稳定极为不利,这就必须对盾构始发、接收前的土层进行加固,可合理选用降水、注浆及其他土体加固法予以改良,切实有效地控制洞口周围土体变形,从而保证盾构始发和接收的安全。 第三章(暂缺) 第四章管片制作4.1一般规定4.1.1~4.1.2管片生产厂家必须具备相应资质,且具有生产技术标准、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及质量控制和质量检验制度是保持管片质量稳定并不断改进的最基本的条件。4.1.3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和和技术方案可以针对管片生产进行有序组织、合理安排,预先采取各种预控措施,能够保证管片质量。这些技术文件应按程序审批。4.2准备工作4.2.1~4.2.8明确了管片生产的应从基础设施、技术准备、人员培训、材料准备等方面所应具备的条件。4.3原材料要求4.3.1水泥含碱量较高时,其中的碱和骨料和活性物质易发生化学反应会使混凝土发生不均匀膨胀,造成裂缝,强度和弹性模量降低而影响混凝土质量。由于盾构法隧道一般采用单层衬砌,管片的混凝土一旦发生问题,处理将十分困难。因此,配制管片防水混凝土必须使用碱含量小于0.6%的水泥。另外,管片混凝土强度等级一般比较高,采用低于42.5级的水泥必然要求很高的水泥用量,这不利于管片混凝土的耐久性。4.3.2管片混凝土可掺入粉煤灰、磨细矿渣等掺合料。由于管片混凝土有较高的性能要求,因此应优先选用较高等级品质的掺合料。当有可靠的试验依据时,也可掺入Ⅱ级粉煤灰、S75级磨细矿渣或其它品种的掺合料。4.3.3管片混凝土必须掺入高效减水剂。工程实践证明,减水剂的减水率低于20%时,C50及以上级的混凝土施工性能不易控制,即使能够控制,成型后的管片外观质量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4.3.4~4.3.5砂石料进场必须按现行国家规范的规定进行检验复试,不合格者严禁使用。4.3.6钢筋应按设计要求选用,且应符合现行国家规范的要求,每批钢筋须附有出厂合格证,试验报告单,进场后应及时复试。进口钢筋须附有国家商检报告单,还应进行化学成分分析和可焊性试验。4.3.7吊装孔预埋件使用前进行抗拉拔试验是为了管片拼装安全。其抗拉拔力试验结果必须符合设计要求。 4.3.8~4.3.9螺栓孔埋件、钢制螺栓孔垫圈应按设计要求选用。4.3.10管片缓冲垫应按设计要求选用。4.3.11本条提出了防水胶条的技术要求,明确了防水胶条检验批量。4.3.12胶粘剂应符合设计要求,且与防水胶条必须配套使用。4.4模具4.4.1一般规定4.4.1.1管片模具必须是钢模具,才能保证管.片质量。4.4.1.2本条提出了对模具的基本要求,这是保证模具的安全并对混凝土成型质量起重要作用的项目。多年的工程实践证明,这些要求对保证混凝土结构的施工质量是必需的。4.4.1.3模具支拆方便不仅有利于减小劳动强度,而且对于施工安全和成品保护有着重要作用。4.4.2模具制作4.4.2.1~4.2.2.2管片模具是保证管片质量的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其精度很高,钢模尺寸及弧弦长允许偏差均为±0.4mm。因此制作模具必须具有完善的的技术文件,并按技术文件要求进行制作。4.4.2.5盾构法施工对管片精度有很高的要求,仅对模具进行实测实量是不够的,必须考虑施工荷载及振动以及各模具之间的配套使用等因素,因此必须先试生产,三环拼装检测合格后模具才能通过验收。4.4.3支模与拆模4.4.3.1模具清理和脱模剂涂刷质量直接影响成型后的管片外观质量。模具必须清理干净,并按本条规定喷涂脱模剂。4.4.3.2应按说明书规定合模,每套模具及其配件不得相互混用。合模完毕应进行质量检查。4.4.3.3本条规定的目的是保证管片各预留孔成型质量,以保证管片拼装、壁后注浆、螺栓连接等工序顺利进行。4.4.3.4由于过早拆模、混凝土强度不足造成管片缺棱掉角、开裂等缺陷,为保证结构的安全和使用功能,提出了拆模时混凝土强度的要求。该强度通常反映为同条件养护混凝土试件的强度。 4.4.3.5为尽可能减少温差裂缝的出现,应特别注意拆模时的管片温度与环境差,温差过大,就会出现温差裂缝。4.4.3.6管片表面及棱角损伤会影响其防水功能,故拆模时应作好产品保护,避免损伤。同时,也应保护模具,以保证模具精度要求并延长模具使用寿命。4.4.4质量要求4.4..4.2脱模剂玷污钢筋可能对握裹力造成明显的不利影响,故应避免。4.4.4.3管片模具对管片精度起决定作用,生产一定数量的管片后,应对模具重新进行检测,超出规定的偏差应进行处理。否则会影响拼装。4.5钢筋4.5.1一般规定4.5.1.1在施工过程中,当施工单位缺乏设计所要求的钢筋品种、级别或规格时,可进行钢筋代换。为了保证对设计意图的理解不产生偏差,规定当需要作钢筋代换时应办理设计变更文件,以确保满足原结构设计的要求,并明确钢筋代换有设计单位负责。4.5.1.2~4.5.1.3钢筋骨架采用焊接方法成型后,其钢筋连接牢固,骨架强度高,不变形。由于弧形骨架加工尺寸不易保证,所以要求骨架必须试制,检验合格后才能批量制作,且应该在预先制作好的模具上进行骨架成型,这样既便于施工,又能保证骨架的成型精度。4.5.2钢筋加工4.5.2.1管片钢筋必须严格按设计图纸加工,不得随意改动。钢筋在胎模上制作成型,易于保证钢筋骨架的尺寸准确。4.5.2.2管片主筋呈弧形,加工时应防止出现翘曲,以免影响骨架质量。4.5.2.3~4.5.2.4对钢筋弯钩、弯折和箍筋的弯弧内直径、弯折角度、弯后平直部分长度提出了要求。受力钢筋弯钩、弯折的形状和尺寸,对于保证钢筋与混凝土协同受力非常重要。4.5.2.5盘条供应的钢筋使用前需要调直。调直宜优先采用机械方法,以有效控制调直钢筋的质量;也可采用冷拉方法,但应控制冷拉伸长率,以免影响钢筋的力学性能。4.5.2.6 本条提出了钢筋加工形状、尺寸偏差的要求。其中,箍筋内净尺寸的新增项目,对保证受力钢筋和箍筋本身的受力性能都较为重要。4.5.3钢筋骨架成型4.5.3.1在正式焊接之前,必须采用与生产相同条件进行焊接工艺试验,以便于了解钢筋焊接性能,选择最佳焊接参数,以及掌握担负生产的焊工的技术水平。每种牌号、每种规格钢筋至少做1组试件。若第一次未通过,应改进工艺,调整参数,直至合格为止。采用的焊接工艺参数应做好记录,以备查考。对称跳焊的目的是防止骨架变形。4.5.3.2焊接成型前准备工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焊接质量,为了防止焊接部位产生夹渣、气孔等缺陷,在焊接区域内,钢筋表面锈蚀、油污等必须清除。4.5.3.3预埋件应符合设计要求,特别是材料质量、焊缝质量。4.5.3.4,本条明确了骨架成型后应进行质量检查,并分类标识,以便于质量追溯。4.5.3.5必须保证混凝土保护厚度,这是保证管片耐久性的需要。4.5.4质量要求4.5.4.1钢筋隐蔽工程反映钢筋分项工程施工的综合质量,在浇筑混凝土之前验收是为了确保受力钢筋等的加工、连接和安装满足设计要求,并在结构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4.5.4.2本条提出了钢筋加工形状、尺寸偏差的要求。其中,箍筋内净尺寸的新增项目,对保证受力钢筋和箍筋本身的受力性能都较为重要。4.5.4.3受力钢筋的品种、级别、规格和数量对结构构件的受力性能有重要影响,必须符合设计要求,本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应严格执行。4.6混凝土4.6.1一般规定4.6.1.1混凝土强度的评定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GBJ107的规定。但应指出,对掺用矿物掺合料的混凝土,由于其强度增长较慢,以28d为验收龄期可能不合适,此时可按国家现行标准《粉煤灰混凝土应用技术规范》GBJ146、《粉煤灰在混凝土和砂浆中应用技术规程》JGJ28等的规定确定验收龄期。4.6.1.2混凝土试件强度的试验方法应符合普通混凝土力学性能实验方法标准的规定。根据管片特点,混凝土试件的尺寸采用标准尺寸。4.6.1.3室外日平均气温连续5d稳定低于5℃ 时,混凝土分项工程应采取冬期施工措施,具体要求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建筑工程冬期施工规程》JGJ104的有关规定。4.6.2混凝土配合比4.6.2.1混凝土应根据实际采用的原材料进行配合比设计并按普通混凝土拌合物性能试验方法等标准进行试验、试配,以满足混凝土强度、耐久性和工作性(坍落度等)的要求,不得采用经验配合比。同时,应符合经济、合理的原则。4.6.2.2管片混凝土属于防水混凝土,按《地下铁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99中关于防水混凝土的规定,水泥用量不得少于280kg/m3。4.6.2.3混凝土中碱总含量过高,可能引起混凝土管片的碱骨料反应,严重影响其耐久性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和《混凝土碱含量限值标准》CECS53:93对此作了明确规定,应遵照执行。4.6.3混凝土搅拌与运输4.6.3.1实际生产时,对首次使用的混凝土配合比应进行开盘坚定,并至少留置一组28d标准养护试件,以验证混凝土的实际质量与设计要求的一致性。施工单位应注意积累相关资料,以利于提高配合比设计水平。4.6.3.2~4.6.3.3本条提出了对混凝土原材料计量偏差的要求。各种衡器应定期校验,以保持计量准确,生产过程中应定期测定骨料的含水率,当遇雨天施工或其他原因致使含水率发生显著变化时,应增加测定次数,以便及时调整用水量和骨料用量,使其符合设计配合比的要求。4.6.3.4应加强混凝土拌合物的质量控制。一要对混凝土进行目测,二要进行和易性检查,对发现的问题必须进行技术处理。由于管片在预制厂制作完成,浇筑场地与搅拌地点距离一般不远,因此规定只需在搅拌或浇筑地点进行和易性检查即可。4.6.3.5低坍落度有利于减少管片裂缝的出现,结合管片制作的特点,规定管片混凝土的坍落度不宜大于70mm。随着混凝土技术的发展,当有可靠的技术保证(如通过省以上级技术鉴定)时也可采用大流动性混凝土。4.6.3.6 混凝土的初凝时间与水泥品种、凝结条件、掺用外加剂的品种和数量等因素有关,应由试验确定。当施工环境气温较高时,还应考虑气温对混凝土初凝时间的影响。规定混凝土应连续浇筑并在底层初凝之前将上一层浇筑完毕,主要是为了防止扰动已初凝的混凝土而出现质量缺陷。当因停电等意外原因造成低层混凝土已初凝时,则应在继续浇筑混凝土之前,按照施工技术方案对混凝土接槎的要求进行处理,使新旧混凝土结合紧密,保证混凝土结构的整体性。4.6.4混凝土浇筑4.6.4.1管片混凝土必须连续浇筑,遇特殊情况(停电、设备故障等)间断时间不得超过已浇筑混凝土的初凝时间。本条还根据工程经验,规定了振捣的最佳时间。4.6.4.5本条是依据《地下铁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99的有关条款规定的。4.6.5混凝土养护4.6.5.1管片混凝土可采用蒸汽养护,也可采用自然养护。在常温条件下,工程进展许可时,优先考虑自然养护方式。冬季一般应采用蒸汽养护。4.6.5.2本条规定的目的是为了防止产生过大的温差应力导致出现温差裂缝。4.6.5.5管片拆模后,应采取可靠养护方式进行养护。目前,主要有水池养护、喷淋养护等方法。在条件允许时,优先采用水池养护,一般是在水池中水养7天后进入贮存养护。实践证明,采用喷淋法养护时,对喷淋时间间隔、喷淋方式等加强控制,也可达到预期的养护效果。4.7成型管片4.7.1一般规定4.7.1.1隧道结构的结构性能主要取决于管片的结构性能和连接质量。因此,当设计有要求时应对管片进行结构性能检验,合格后方能用于工程。4.7.1.2吊装孔预埋件的质量将直接影响管片拼装时的安全,因此应进行抗拉拔试验,满足要求后方可使用。4.7.1.3管片标记的作用一是便于追溯,二是为了防止拼装时错用混用管片。4.7.2试拼装4.7.2.1管片拼装检验是对模具的检验、也是对不同模具之间的拼装精度进行检验,如果超出允许偏差,会影响管片拼装。4.7.3质量要求4.7.3.2~4.7.3.3预制构件制作完成后,施工单位应对构件外观质量和尺寸偏差进行检查,并作出记录。当检查发现缺陷时应按本规范的有关规定执行。 4.7.3.4对管片进行检漏测试,是直接对加工制作成的衬砌混凝土进行抗渗性检测。当生产状态比较稳定,管片检漏结果合格时,可放宽检验批量,本条规定了放宽的具体方法。4.8管片贮存4.8.2经实践证明,超过本条规定堆放的层数将影响管片的结构质量(如可能出现受力裂缝、变形等)。当采用内弧面向上的方法贮存时,各层垫木应位于同一直线,这两条直线相交于管片圆心。采用单片侧立方法贮存时,上下层管片应一一对应,不得错位。4.9管片运输4.9.1管片运输时必须采取防护措施,防止磕碰损伤。每层管片之间应有支垫,同时管片必须稳固。4.10钢管片制作4.10.1一般规定4.10.1.1各国进口钢材标准不尽相同,所以规定对进品钢材应按设计和合同规定的标准验收。4.10.1.2~4.10.1.3钢板的厚度、型钢的规格尺寸是影响承载力的主要因素,进场验收时重要抽查钢板厚度和型钢规格尺寸是必要的。4.10.1.4由于许多钢材基本上是露天堆放,受风吹雨淋和污染空气的侵蚀,钢材表面会出现麻点和片状锈蚀,严重者不得使用,因此对钢材表面缺陷作了本条的规定。4.10.1.5焊接材料对焊接质量的影响重大,因此,钢结构工程中所采用的焊接材料应按设计要求选用,同时产品应符合相应的国家现行标准要求。4.10.1.6由于不同的生产批号质量往往存在一定的差异,本条对焊接材料的复验作出了明确规定。该复验应为见证取样、送样检验项目。4.10.2钢管片制作4.10.2.1切割中气割偏差值是根据热切割的专业标准,并结合有关截面尺寸及缺口深度的限制,提出了气割允许偏差。4.10.2.2钢材在矫正过程中,矫正设备和吊运都有可能对表面产生影响。按照钢材表面缺陷的允许程序规定了划痕深度不得大于0.5mm,且深度不得大于该钢材厚度负偏差值的1/2,以保证表面质量。 4.10.2.4为了与现行国家标准《钢结构设计规范》GBJ17一致,保证加工质量,对A、B级螺栓孔的质量作了规定,根据现行国家标准《紧固件公差螺栓、螺钉和螺母》GB/T3103.1规定产品等级为A、B、C三级,为了便于操作和严格控制,对螺栓孔直径10-18、18-30、30-50三个级别的偏差值直接作为条文。条文中Ra是根据现行国家标准《表面粗糙度参数及其数值》确定的。A、B级螺栓孔,包括普通螺栓孔和高强度螺栓孔、组装后绞孔或铣孔应达到的质量标准。C级螺栓孔,包括普通螺栓孔和高强度螺栓孔。现行国家标准《钢结构设计规范》GBJ17规定的磨擦型高强度螺栓孔径比杆径大1.5-2.0mm,承压型高强度螺栓孔径比杆径大1.0-1.5mm并包括普通螺栓。4.10.2.6焊接材料对钢结构焊接工程的质量有重大影响。其选用必须符合设计文件和国家现行标准的要求。对于进场时经验收合格的焊接材料,产品的生产日期、保存状态、使用烘焙等也直接影响焊接质量。本条即规定了焊条的选用和使用要求,尤其强调了烘焙状态,这是保证焊接质量的必要手段。4.10.2.7在国家经济建设中,特殊技能操作人员发挥着重要作用。在钢结构工程施工焊接中,焊工是特殊工种,焊工的操作技能和资格对工程质量起到保证作用,必须充分予以重视。本条所指的焊工包括手工操作焊工、机械操作焊工。从事钢结构工程焊接施工的焊工,应根据所从事钢结构焊接工程的具体类型,按国家现行行业标准《建筑钢结构焊接技术规程》JGJ81等技术规程的要求对施焊焊工进行考试并取得相应证书。4.10.3钢管片质量要求4.10.3.2现行国家标准《钢结构设计规范》GBJ17中将焊缝的质量为分三个质量等级。内部缺陷的检测一般可用超声波探伤和射线探伤。射线探伤具有直观性、一致性好的优点,过去人们觉得射线探伤可靠、客观。但是射线探伤成本高、操作程序复杂、检测周期长,尤其是钢结构中大多为T形接头和角接头,射线检测的效果差,且射线探伤对裂纹、未熔合等危害性缺陷的检出率低。超声波探伤则正好相反,操作程序简单、快速,对各种接头形式的适应性好,对裂纹、未熔合的检测灵敏度高,因此世界上很多国家对钢结构内部质量的控制采用超声波探伤,一般已不采用射线探伤。4.10.3.3 由于一、二级焊缝的重要性,对表面气孔、夹渣、弧坑裂纹、电弧擦伤应有特定不允许存在的要求,咬边、未焊满、根部收缩等缺陷对动载影响很大,故一级焊缝不得存在该类缺陷。 第五章盾构施工5.1一般规定5.2盾构的组装、调试5.2.1(2)始发台安装时,要求整个台面处于同一平面上,高度偏差不大于±30mm,前端左右高程偏差不大于±20mm,始发台与隧道设计轴线的偏差不大于5‰,盾构始发后在软岩地层中出现下沉而偏离隧道轴线,始发台的高度应有所调整;(3)根据盾构部件情况准备好组装需用的设备、工具、材料等;5.2.3验收的主要部件及标准为:(1)所有购置的标准定型产品,应有制造厂的产品合格证书及测试报告单;(2)盾构制造中的关键部件的钢材(板材、型钢)均应查验生产厂的质保书;(3)盾构推进千斤顶试验验收如下:(a)在额定试验压力为32Mpa时,历时5min,压力降≤1Mpa;(b)活塞杆伸缩平稳,不得有卡死或拉毛现象;(c)测量油缸行程,符合设计要求;(4)拼装机提升、平移、旋转、调节千斤顶试验验收如下:(a)在额定试验压力的条件下,历时5min,压力降≤1Mpa;(b)活塞杆伸缩平衡,不得有卡死或拉毛现象;(c)测量千斤顶的行程,符合设计要求;(d)检查拼装机由快到慢改变旋转、限位是否灵敏、有效,液压管路电缆无碰撞现象;(e)检查拼装机运行自由度及自由空间应灵活的前后移动、移动范围应通畅;(f)遥控单元与有线控制单元方便灵活。(5)防止盾构后退的推进系统平衡阀二次溢流压力,应在液压试验台调到设计压力值;(6)调节拼装机的回转平衡阀的二次溢流压力至设计压力值;(7)液压系统各非标制品的阀组,应按图纸要求进行密闭性试验;(8)未单独列项检验的部件,均应符合图纸的设计要求。5.3盾构的现场验收 5.4盾构始发5.5盾构掘进5.6轴线控制5.7盾构纠偏5.8盾构接收5.9盾构调头 第六章特殊地段及特殊地质条件施工6.1一般规定6.2浅覆土层施工6.3小半径曲线施工6.4大坡度段施工6.5地下管线段施工6.6地下障碍物处理6.7穿越建(构)筑物施工6.8小净距隧道施工6.9特殊地层的施工 第七章管片拼装7.1一般规定7.2拼装准备7.3拼装作业7.3.3管片拼装时,一般情况下应先就位底部管片,然后自下而上左右交叉安装,每环相邻管片应均匀拼装并控制环面平整度和封口尺寸,最后插入封顶管片成环。管片拼装成环时,其连接螺栓应先逐片初步拧紧,脱出盾尾后再次拧紧。当后续盾构掘进至每环管片拼装之前,应对相邻已成环的3环范围内的管片螺栓进行全面检查并复紧;7.4特殊管片拼装 第八章壁后注浆8.1一般规定8.1.3壁后注浆是为了防止围岩松动和下沉,同时防止管片漏水,达到管片早期稳定,防止隧道蛇行等目的,应以最适合于围岩的注浆材料和注浆方法,在盾构推进的同时进行,做到完全填充盾尾空隙以防围岩松弛和下沉。8.2注浆参数的选择8.3注浆前的准备工作8.4注浆材料8.5注浆机具设备8.6注浆作业8.7注浆质量控制 第九章隧道防水9.1一般规定9.2管片自防水9.3接缝防水9.4特殊部位的防水 第十章盾构机的保养与维修10.1一般规定10.1.3为保证维修保养工作的安全进行,除执行其他安全规则外,还必须注意以下几点:(1)只有当盾构机停止运转后,才能进行维修保养工作。(2)维修时要断开电器开关,悬挂“禁止合闸”禁示牌,维修结束后必须由悬挂禁止牌的电工确认可以合闸后,亲自取下禁示牌。(3)在液压系统维修保养之前必须关闭相关阀门并降压,防止液压油缸的缩回和液压马达的意外运行。(4)液压系统的维护保养必须注意清洁,严禁使用棉纱等易起毛的物品清洁管接头内壁、油桶、油管等。10.1.4盾构机故障和维修保养记录,是对盾构机状态评估的重要依据,它反映了盾构机制造、使用、维修、保养等质量的优劣,并对盾构机的使用、维修、保养提供重要的借鉴作用。10.1.5盾构机是盾构法施工的关键设备,是工程进度、质量、安全的重要保证。盾构机发生故障,轻则造成停工停产,重则造成工程质量事故和工程及人身安全事故,因此,必须严格执行维修保养计划。对不认真执行维修保养计划而造成事故者,可根据情节轻重、损失大小给予警告、严重警告、记过、留职察看及开除公职等处分,并可处以经济处罚。故障、维修保养记录主要应包括以下内容:故障部位、故障描述、发生原因、处理方法、处理结果、发现人、处理人、发现及处理时间等。故障及维修保养记录由发现及维修人员认真填写,交项目部机电总工签认后,归档保存。10.2日常检查及维护10.2.1日常检查维护简称日检,即每天进行的检查维护和保养。是盾构机在每班作业前后及运转中的检查保养,严格执行三班工作制,即两班掘进,一班保养,决不允许抢进度而放弃检查、维护和保养时间。日检工作由盾构保养班负责进行。10.2.2日检的具体内容为: (1)各部位的螺栓、螺母松动检查并拧紧;(2)异常声音、发热检查;(3)液压油、润滑油、润滑脂、水、空气的异常泄漏检查;(4)各润滑部位供油、脂情况确认、检查并补充;(5)油位检查;(6)电源电压检查确认;(7)电气开关、按钮、指示灯、仪表检查;(8)液压、电气、水、空气等管线检查;(9)安全阀设定压力检查;(10)滤清器检查。10.3定期检查维护10.3.1定期检查分为周检、月检、季检、半年检和年检。10.3.21.周检一般宜放在周末进行,时间不宜少于12小时,其检查维修的内容为:(1)检查油位,检查液压油滤清器有无泄漏,必要时更换O形圈,检查滤芯以及压力开关的污损指示。(2)清理电动机、液压油泵的污物;(3)检查液压油缸的球形轴承,对润滑点注脂;(4)检查刀盘驱动轴承,取油样,检测油的污染程度、含水量;(5)润滑管片安装机、管片吊机、管片输送机的润滑点,润滑所有轴承和滑动面;(6)清理送泥泵的密封水筛网(泥水盾构);(7)检查空压机温度;检查凝结水和冷却器污染;(8)液压油箱油位开关操作测试;(9)检查皮带输送机各滚子的转动、刮板磨损情况(土压平衡盾构);(10)检查壁后注浆系统所有接头处的密封情况,润滑所有润滑点,彻底清理管线。2.月检一般宜放在月末进行,时间不宜少于24小时,除进行周检的内容外,还需进行检查维修的内容为: (1)润滑人仓的铰链;(2)检查螺旋输送机的螺旋管的壁厚(土压盾构);(3)检查皮带输送机变速器油位,皮带张力(土压盾构);(4)刀盘驱动主轴承、刀盘驱动行星齿轮、液压油箱进行油质取样检测,按质换油;(5)检查管片安装机轴承的紧固螺栓;(6)空压机检查皮带、更换机油过滤器、按质换油;(7)润滑后配套拖车行走轮的调节螺栓和轮轴;(8)检查注浆压力表及传感器工作情况;(9)检查蓄能器氮气压力,必要时添加;(10)检查刀盘驱动装置行星齿轮的冷却水流量。3.季检一般宜放在季末进行,时间不宜少于48小时,除进行月检的内容外,还需进行检查维修的内容为:(1)润滑膨润土泵轴承(土压盾构);(2)更换油脂泵齿轮油;(3)后配套吊装装置,抽取油样,测试油的污染程度和含水量;(4)更换后配套空压机空滤器、油滤器,检测溢流阀,紧固电气接头;(5)检查循环水回路的水质;(6)润滑送排泥泵的轴承(泥水盾构);(7)用超声探测仪检查送排泥弯管、送排泥泵壳体的壁厚(泥水盾构);(8)测量送排泥泵电动机的绝缘电阻(泥水盾构)。4.半年检一般宜放在半年末进行,时间不宜少于72小时,除进行季检的内容外,还需进行检查维修的内容为:(1)更换所有液压油滤清器;(2)更换刀盘驱动的齿轮油;(3)检查电缆卷筒、水管卷筒、风管卷筒传动装置油位;检查链条张紧力并润滑;(4)用压缩空气清洁后配套空压机溢流阀。5.年检一般宜放在年末进行,时间不宜少于7 天,除进行半年检的内容外,还需进行检查维修的内容为:(1)注浆泵进行安全检查,检查主轴密封;(2)更换后配套空压机空滤器,检查分离器,换油;(3)润滑电缆卷筒、水管卷筒及风管卷筒的主轴承,按质更换变速箱齿轮油;(4)检查紧固变压器接头,用干燥压缩空气清洁灰尘;(5)更换皮带输送机齿轮油(土压盾构);(6)后配套拖车操作运行安全检查。10.3.3为了加强对盾构机及施工辅助设备的管理,保证施工设备技术状况良好及安全运行,切实做好维修保养工作,应成立施工设备状态评估组,每月对施工设备进行状态评估。盾构完成全部掘进任务前,应由状态评估组对盾构机及施工辅助设备、管片模具和配套设备的技术状况进行全面评估。评估工作一般在剩余3环的时候进行,目的是记录盾构在掘进状态下的各种技术参数。同时,要进行油水检测。评估结束后形成盾构状态评估报告,并将报告报送机电主管部门。对状态评估中提出的问题应及时进行解决。组长由机电总工兼任,成员为维修保养工程师、值班工程师、安全员、盾构司机、维修保养工班长。施工设备状态评估工作由机电总工组织。10.3.4盾构掘进完成后,要做好拆机、清洁、检查、登记工作,参照盾构状态评估报告制订详细的维修保养计划,并按照经审查批准的维修保养计划进行退场维修保养,以全面恢复盾构的技术状况。10.3.5工程完工,盾构机长时间停止运行时,应做好下列工作:1)存放场地应硬化,制作防雨防晒的顶棚;2)暴露于空气中的接合面上涂抹油脂,用油毡贴在接合面上,并用防雨布进行覆盖;3)定期润滑维护;4)作好防寒防冻工作;5)存放期间要有专人看守;6)每周填写《盾构存放保管记录》。10.4刀具更换10.4.11 )长距离施工时,刀刃往往因磨耗使刀刃脱落、缺损,必须进行刀具更换,以免造成刀盘损坏,酿成事故。2)盾构刀具可分为刮刀、切刀和滚刀,适用于不同的地质条件。当地质条件发生变化时,为保证盾构施工安全和加快施工进度,亦应更换适应于该地层条件的刀具。3)盾构运行时,刀盘上不同位置的滚刀磨损量不一样,因此在刀具检查中,根据磨损程度的不同,进行位置的更换,以节约施工成本。10.4.2刀具更换是一项较复杂的工序,首先除去压力舱中的泥水、残土,清除刀头上黏附的泥沙,确认要更换的刀头,运入工具,设置脚手架,然后拆去旧刀具,换上新刀具。更换刀具停机时间比较长,容易造成盾构机整体沉降,从而引起地层及地表沉降,损坏地表及埋设建(构)筑物,危及工程安全。为此,必须:1)更换前应做好准备工作,尽量减少停机时间。2)更换作业尽量选择在中间竖井或地质条件较好、地层较稳定的地段进行。3)如必须在地质条件较差的地层进行时,必须带压更换或对地层进行预加固,确保开挖工作面及基底的稳定。10.4.3更换刀具的人员必须系安全带,刀具的吊装和定位必须使用吊装工具。尤其是在更换滚刀时要使用抓紧钳和吊装工具。所有用于吊装刀具的吊具和工具都必须经过严格的检验,以确保人员和设备的安全。10.4.4更换刀具的人员必须系安全带,刀具的吊装和定位必须使用吊装工具。尤其是在更换滚刀时要使用抓紧钳和吊装工具。所有用于吊装刀具的吊具和工具都必须经过严格的检验,以确保人员和设备的安全。 第十一章隧道施工运输11.1一般规定11.2水平运输11.3垂直运输11.4管道运输 第十二章施工管理12.1一般规定12.2作业管理12.3质量保证12.3.5(1)盾构推进过程实行信息化施工,根据施工监测选择、调整盾构掘进参数。(2)壁后注浆材料选择流动性好、有一定强度、收缩率低、防水效果好的注浆材料。(3)必须对注浆压力、注浆量、注浆方法进行仔细研究,预先制定施工管理图,施工过程及时分析施工情况;施工过程中,必须做好日常管理工作,随时注意开挖面的稳定状况、隧道轴线位置、管片变形、破损、漏水和围岩下沉等情况,在进行各种调查、测量等作业要仔细认真,施工必须按相关规范完成。12.4安全管理12.5作业环境管理 第十三章(暂缺) 第二篇盾构法隧道验收规范第一章总则1.1适用范围:本工程适用于地铁、铁路、公路、水工、市政等工程采用盾构掘进、预制管片拼装的隧道结构的验收。1.2术语本规程所指的盾构包括土压平衡、泥水平衡、岩石等各种类型的盾构。衬砌是指预制管片拼装的隧道结构。工作竖井包括始发竖井、接收井、中间井。盾构始发是指盾构机由始发井开始时的施工。盾构接收是指盾构机到达接收井时的施工。管片包括钢筋混凝土管片和焊接钢管片。壁后注浆是指用浆液填充衬砌与土体之间的施工空隙。1.3基本规定:采用盾构施工除应执行本规范外,尚应符合现行国家规范。 第二章管片预制工程2.1管片钢筋2.1.1一般规定2.1.1.1当钢筋的品种、级别或规格需作变更时,应事先办理设计变更。2.1.1.2在浇筑混凝土之前,应进行钢筋隐蔽工程验收,其内容包括:1)纵向受力钢筋的品种、规格、数量、位置、钢筋保护层等;2)箍筋、横向钢筋的品种、规格、数量、间距等;3)预埋件的规格、数量、位置等;2.1.1.3混凝土管片必须采用焊接骨架,钢筋骨架必须在符合要求的胎具上制作。2.1.1.4钢筋骨架必须通过试生产,经检验合格后方可批量下料焊接成型及制作。管片钢筋焊接应使用惰性气体保护焊。2.1.2原材料主控项目2.1.2.1钢筋进场时.应按现行国家标准《钢筋混凝土热轧带肋钢筋》GB1499等的规定抽取试样作力学性能检验,其质量必须符合国家标准的规定检查数量:按进场的批次和产品的抽样检验方案确定。检验方法:检查产品合格证、出厂检验报告和进场复验报告。2.1.2.2纵向受力钢筋的强度应满足设计要求;当设计无具体要求时,检验所得的强度实测值应符合下列规定:1)钢筋的抗拉强度实测值与屈服强度实测值的比值不应小于1.252)钢筋的屈服强度实测值与强度标准值的比值不应大于1.3。检查数量:按进场的批次和产品的抽样检验方案确定。检验方法:检查进场复验报告。2.1.2.3当发现钢筋脆断、焊接性能不良或力学性能显著不正常等现象时,应对该批钢筋进行化学成分检验或其他专项检验。检验方法:检查化学成分等专项检验报告。一般项目2.1.2.4钢筋应平直、无损伤,表面不得有裂纹、油污、颗粒状或片状老锈。检查数量:进场时和使用前全数检查。检验方法:观察。 2.1.3钢筋加工主控项目2.1.3.1受力钢筋的弯钩和弯折应符合下列规定:1)当设计要求HPB235级钢筋末端作180o弯钩时,其弯弧内直径不应小于钢筋直径的2.5倍,弯钩的弯后平直部分长度不应小于钢筋直径的3倍;2)当设计要求钢筋末端需作135o弯钩时,HRB335级钢筋的弯弧内直径不应小于钢筋直径的4倍,弯钩的弯后平直部分长度应符合设计要求;3)钢筋作不大于90o的弯折时,弯折处的弯弧内直径不应小于钢筋直径的5倍。检查数量:每工作班同一类型、同一加工设备且不超过15环的钢筋抽查不应少于5件。检验方法:钢尺检查。2.1.3.2除焊接封闭环式箍筋外,箍筋的末端应作弯钩,弯钩形式应符合设计要求;当设计无具体要求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箍筋弯钩的弯弧内直径除应满足本标准第2.1.3.1条的规定外,尚应不小于受力钢筋直径;2)箍筋弯钩的弯折角度应符合设计要求;当设计无具体要求时,应符合下列规定:①箍筋弯钩的弯折角度:应为135o;②箍筋弯后平直部分长度:不应小于箍筋直径的10倍。检查数量:每工作班同一类型、同一加工设备且不超过15环的钢筋抽查不应少于5件。检验方法:钢尺检查。一般项目2.1.3.3钢筋调直宜采用机械方法,也可采用冷拉方法。当采用冷拉方法调直钢筋时,HPB235级钢筋的冷拉伸长率不宜大于4%,HRB335级钢筋的冷拉率不宜大于1%。检查数量:每工作班同一类型、同一加工设备且不超过15环的钢筋抽查不应少于5件。检验方法:观察,钢尺检查。2.1.3.4钢筋加工的形状、尺寸应符合设计要求,其偏差应符合表2.1.3.4的规定。检查数量:每工作班同一类型、同一加工设备且不超过15环的钢筋 抽查不应少于5件。检验方法:钢尺检查。表2.1.3.4管片钢筋加工允许偏差表序号项目允许偏差(mm)检验方法检查数量1主筋和构造筋剪切±10尺量抽检≥5件/班同类型、同设备2主筋折弯点位置±10尺量抽检≥5件/班同类型、同设备3箍筋内净尺寸±5尺量抽检≥5件/班同类型、同设备2.1.4钢筋安装主控项目2.1.4.1钢筋骨架安装时,受力钢筋品种、级别、规格和数量必须符合设计要求。检验数量:全数检查。检验方法:观察,钢尺检查。一般项目2.1.4.2钢筋骨架加工偏差应符合表2.1.4.2的规定。检查数量:每日生产且不超过15环的钢筋骨架,抽查不少于3片。检查方法:钢尺检查表2.1.4.2管片钢筋骨架允许偏差表序号项目允许偏差(mm)检验方法检查数量1钢筋骨架宽长+5,-10尺量每片骨架检查4点宽+5,-10尺量每片骨架检查4点高+5,-10尺量每片骨架检查4点2受力主筋间距±5尺量每片骨架检查4点加强筋位置±5尺量每片骨架检查4点保护层厚度+5,-3尺量每片骨架检查4点3箍筋间距±10尺量每片骨架检查4点4分布筋间距±5尺量每片骨架检查4点2.2管片模具2.2.1一般规定2.2.1.1管片模具应具有足够的承载能力、刚度和稳定性。2.2.1.2购置的模具到场安装后须进行检查验收,符合要求后应进行试生产。在试生产的管片中,随机抽取三环进行水平拼装检验,其结果必须合格。 2.2.1.3在浇筑混凝土之前,应对模具进行检验。浇筑混凝土时,应对模具进行观察和维护。2.2.2模具安装主控项目2.2.2.1模具内表面应均匀涂刷脱模剂,模具夹角处不得漏涂、不得积聚,钢筋骨架、预埋配件严禁接触脱模剂。检查数量:全数检查。检验方法:观察。一般项目2.2.2.2模具安装应满足下列要求:1)模具的接缝不应漏浆;2)应选用质量稳定、适于喷涂、脱模效果好的水质脱模剂,严禁使用机油、柴油代用脱模剂。3)组模前应认真清理模具,清理后模具内表面任何部位不得有残留杂物、浮锈。检查数量:全数检查。检验方法:观察。2.2.2.3螺栓孔预埋件、吊装孔预埋件和模具接触面应密封良好。检查数量:全数检查。检验方法:观察。2.2.2.4固定在模具上的预埋件不得遗漏,且应安装牢固。检查数量:全数检查。检验方法:观察。2.2.2.5模具每周转100次,必须进行系统检验,其允许偏差须符合表2.2.2.5的规定表2.2.2.5管片模具允许偏差表序号项目允许偏差(mm)检验方法检查数量1宽度±0.4测微螺旋4点/片2弧弦长±0.4钢卷尺、刻度放大镜4点/片3边模夹角≤0.2靠尺塞尺4点/片4对角线±0.8钢卷尺、刻度放大镜4点/片5内腔高度±1.0游标卡尺4点/片 2.2.3模具拆除主控项目2.2.3.1混凝土强度不小于20MPa,方可进行管片模具拆除。检查数量:按批检查。检验方法:检查同条件养护试件强度试验报告。一般项目2.2.3.2拆除模具时应保证管片表面及棱角不受损伤。检查数量:全数检查。检验方法:观察。2.3混凝土2.3.1一般规定2.3.1.1预制钢筋混凝土管片强度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GBJ107的规定分批检验评定。对采用蒸汽法养护的混凝上管片,其混凝土试件应先随同管片一起同条件蒸汽养护,再转入标准条件养护共28天。当混凝土中掺用矿物掺合料时,确定混凝土强度的龄期可按国家标准《粉煤灰混凝土应用技术规范》GBJ146等的规定取值。2.3.1.2检验评定混凝土强度用的混凝土试件的尺寸及强度的尺寸换算系数应按表2.3.1.2取用;其标准成型方法、标准养护条件及强度试验方法应符合普通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方法标准的规定。麦2.3.1.2       混凝土试件尺寸及强度的尺寸换算系数试件尺寸(mm)强度的尺寸换算系数100×100×1000.95150×150×1501.00200×200×2001.052.3.1.3管片模具拆除、出厂时的混凝土强度,应根据同条件养护试件的混凝土强度确定。2.3.1.4当混凝土试件强度评定不合格时,可采用非破损或局部破损的检测方法,按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对管片混凝土强度进行推定,并作为处理的依据。2.3.1.5混凝土的冬期施工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建筑工程冬期施工规程》JGJ 104和施工技术方案的规定。2.3.2原材料主控项目2.3.2.1宜采用不低于42.5级的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碱含量≤0.6%)。水泥进场时应对其品种、级别、出厂日期等进行检查,并应对其强度、安定性及其他必要的性能指标进行复验,其质量必须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GB175等的规定。当在使用中对水泥质量有怀疑时,应进行复验.并按复验结果使用。不同品种和不同等级的水泥不得混用。当在使用中对水泥质量有怀疑或水泥出厂超过三个月时。应进行复验.并按复验结果使用。严禁使用含氯化物的水泥。检查数量:按同一生产厂家、同一等级、同一品种、同一批号且连续进场的水泥.不超过500t为一批.每批抽样不少于一次。检验方法:检查产品合格证、出厂检验报告和进场复验报告。2.3.2.2混凝土中掺用外加剂的质量及应用技术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外加剂》GB8076、《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GB50119等和有关环境保护的规定。混凝土中氯化物的总含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GB50164的规定。检查数量:按进场的批次和产品的抽样检验方法确定。检验方法:检查产品合格证、出厂检验报告和进场复验报告2.3.2.3混凝土中碱的总含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和《混凝土碱含量限值标准》CECS53:93的要求,且混凝土含碱量不得超过3kg/m3。检查数量:按进场的批次和产品的抽样检验方案确定。检验方法:检查原材料试验报告和碱含量计算书。一般项目2.3.2.4混凝土中掺用矿物掺合料的质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有关标准的规定。掺合料宜采用Ⅰ级粉煤灰(不得采用高钙粉煤灰)或S95级磨细矿渣。矿物掺合料的掺量应通过试验确定。检查数量:按进场的批次和产品的抽样检验方案确定。检验方法:检查出厂合格证和进场复验报告。 2.3.2.5混凝土所用的粗、细骨料的质量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普通混凝土用碎石或卵石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JGJ53、《普通混凝上用砂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JGJ52的规定。同一供货商、同一产地的砂石必须具有法定检测单位出具的集料活性检测报告。检查数量:按进场的批次和产品的抽样检验方案确定。检验方法:检查进场复验报告、集料活性检测报告。2.3.2.6拌制混凝土宜采用饮用水;当采用其他水源时,水质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混凝土拌合用水标准》JGJ63的规定。检查数量:同一水源检查不应少于一次。检验方法:检查水质试验报告。2.3.3配合比设计主控项目2.3.3.1混凝土应按国家现行标准《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55和《地下铁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99的有关规定,根据混凝土强度等级、耐久性和工作性等要求进行配合比设计。检验方法:检查配合比设计资料。2.3.3.2水泥用量不得少于280kg/m3。检验方法:检查施工配合比。一般项目2.3.3.3首次使用的混凝土配合比应进行开盘鉴定,其工作性应满足设计配合比的要求。开始生产时应至少留置一组标准养护试件,作为验证配合比的依据。检验方法:检查开盘鉴定资料和试件强度试验报告。2.3.3.4混凝土拌制前,应测定砂、石含水率并根据测试结果调整材料用量,提出施工配合比。检查数量:每工作班检查一次。检验方法:检查含水率测试结果和施工配合比通知单。2.3.4混凝土施工主控项目2.3.4.1管片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必须符合设计要求。用于检查管片混凝土强度的试件应在混凝土的浇筑地点随机抽取。取样与试件留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每拌制100盘且不超过100m3的同配合比的混凝土,取样不得少于一次;2每工作班拌制的同一配合比的混凝土不足100盘时.取样不得少于一次;3每次取样应至少留置一组标准养护试件,同条件养护试件的留置组数应根据实际需要确定。检验方法:检查施工记录及试件强度试验报告。2.3.4.2混凝土抗渗试件应在浇筑地点随机取样。同一配合比的混凝土,每30环留置抗渗试件一组,试验结果必须符合设计要求。检验方法:检查试件抗渗试验报告。2.3.4.3混凝土原材料每盘称量的偏差应符合表2.3.4.3的规定。表2.3.4.3   原材料每盘称量的允许偏差材料名称允许偏差水泥、掺合料±1%粗、细骨料±2%水、外加剂±1%注:1各种衡器应定期校验,每次使用前应进行零点校核,保持计量准确;2当遇雨天或含水率有显著变化时,应增加含水率检测次数,并及时调整水和骨料的用量。检查数量:每工作班抽查不应少于一次。检验方法:复称。2.3.4.4管片混凝土的坍落度不宜大于70mm。检查数量:每工作班抽查不应少于3次。检验方法:尺量。2.3.4.5混凝土运输、浇筑及间歇的全部时间不应超过混凝土的初凝时间。检查数量:全数检查。检验方法:观察,检查施工记录。一般项目2.3.4.6混凝土养护应符合下列规定:1管片混凝土浇筑完毕静停时间不宜少于2小时;2当采用蒸养时升温速度不宜超过15℃/h,、降温速度不宜超过10℃/h,恒温最高温度不宜超过60℃;当采用自然养护时,应注意覆盖保湿;3蒸养过程应定时进行测温并记录; 4模具拆除时管片温度与环境温度差不得超过20℃;5降温后的管片宜置于水养池中养护7天以上;6混凝土浇筑完毕后,应按技术方案及时采取有效的养护措施,养护不得少于14天;7混凝土冬期施工宜采用低温蒸养,管片模具拆除后可涂刷养护剂。检查数量:全数检查。检验方法:观察,检查施工记录。2.4成型管片2.4.1一般规定2.4.1.1预制钢筋混凝土管片应按设计要求进行结构性能检验。2.4.1.2同一厂家吊装孔预埋件首次使用前应进行抗拉拔试验,抗拉拔力应符合设计要求。2.4.1.3在管片的内弧面角部须喷涂标记,标记内容应包括:管片型号、模具编号、生产日期、生产厂家、合格状态。每一片管片必须独立编号,以保证其质量的可追溯性。2.4.1.4管片外观质量缺陷等级应按表2.4.1.4确定。表2.4.1.4混凝土管片外观质量缺陷等级名称现象缺陷等级露筋管片内钢筋未被混凝土包裹而外露严重缺陷蜂窝混凝土表面缺少水泥砂浆而形成石子外露严重缺陷孔洞混凝土内孔穴深度和长度均超过保护层厚度严重缺陷夹渣混凝土内夹有杂物且深度超过保护层厚度严重缺陷疏松混凝土中局部不密实严重缺陷裂缝①可见的贯穿裂缝①严重缺陷②长度超过密封槽且宽度>0.1mm的裂缝②严重缺陷③非贯穿性干缩裂缝③一般缺陷外形缺陷棱角磕碰、飞边等一般缺陷外表缺陷①密封槽部位在长度500mm的范围内存在直径5mm以上的气泡15个以上①严重缺陷②管片表面麻面、掉皮、起砂、存在少量气泡等②一般缺陷2.4.2管片成品主控项目 2.4.2.1每1000环且连续生产不超过3个月的管片应按设计要求进行结构性能试验,其结果必须合格。当采取加强材料和制作质量检验的措施时并有可靠的实践经验时,可不作结构性能检验。注:“加强材料和制作质量检验的措施”包括下列内容:1)钢筋进场检验合格后,在使用前再对用作管片受力主筋的同批钢筋按不超过5t抽取一组试件,并经检验合格;2)混凝土按5m3且不超过半个工作班生产的相同配合比的混凝土,留置一组试件,并经检验合格;2.4.2.2管片混凝土外观质量不应有严重缺陷。检查数量:全数检查。检验方法:观察。2.4.2.3管片出厂时的混凝土强度不应低于设计强度。检查数量:全数检查。检验方法:检查出厂时混凝土强度报告。一般项目2.4.2.4管片混凝土的外观质量不宜有一般缺陷。对已经出现的一般缺陷,应由管片生产单位按技术处理方案进行处理,并重新检查验收,但处理的管片数量不应大于总数量的10%。检查数量:全数检查。检验方法:观察,检查技术处理方案。2.4.2.5预制钢筋混凝土管片的尺寸偏差应符合表2.4.2.5的规定。表2.4.2.5预制成型管片允许偏差表序号项目允许偏差(mm)检验方法检查数量1管片宽度±1用尺量3点2管片弧弦长±1用尺量3点3管片厚度+3/-1用尺量3点检查数量:每日生产且不超过15环的管片,抽查1环。检验方法:尺量。2.4.2.6每套钢模,每生产200环后应进行试拼装检验一次。试拼装检验应符合表2.4.2.6要求。 表2.4.2.6管片试拼装检验允许偏差表序号项目允许偏差(mm)检验频率检验方法1环向缝间隙2每环测6点插片2纵向缝间隙2每条缝测3点插片3成环后内径±2测4条(不放衬垫)用钢卷尺4成环后外径+6,-2测4条(不放衬垫)用钢卷尺检验方法:尺量 第三章管片防水工程3.1一般规定3.1.1管片应采用防水混凝土。3.1.2管片防水用各种原料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的规定。3.2原材料主控项目3.2.1同一配合比的管片混凝土,每30环留置抗渗试件一组,试验结果必须符合设计要求。混凝土抗渗试件应在浇筑地点随机取样。检验方法:检查试件抗渗试验报告。3.2.2防水胶条:品种、规格、性能必须满足设计要求,当设计无明确规定时,必须满足《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第8.1.5条要求。防水胶条的环、纵向长度尺寸应由施工单位与防水胶条供应厂家根据管片的实际尺寸结合橡胶特性安装后确定。产品进厂应有合格证书和性能检测报告,进厂后应逐一进行外观质量检验,并以每6个月同一厂家的防水胶条为一批,取样进行物理性能检验。检验方法:检查防水胶条出厂试验报告和进厂(场)试验报告。3.2.3胶粘剂:胶粘剂质量应符合设计要求。检验方法:检查胶粘剂出厂材质证明。3.3管片自防水主控项目3.3.1管片成品应定期进行检漏试验,检漏标准按设计抗渗压力恒压2小时,渗水深度不超过管片厚度的1/5为合格。检查数量:管片正式生产后,每生产50环应抽查1块管片做检漏测试,连续三次达到检测标准,则改为每生产100环抽查1块管片,再连续三次达到检测标准,最终检测频率为200环抽查1块管片做检漏测试。如出现一次不达标,则恢复每50环抽查1块管片的最初检测频率,再按上述要求进行抽检。检查方法:观察、尺量。3.4防水胶条安装主控项目3.4.1粘贴后的防水胶条不得有起鼓、超长和缺口现象。检查数量:逐件检查 检查方法:观察3.4.2管片防水胶条粘贴完毕48h后方可拼装。 第四章管片拼装主控项目4.1管片拼装应严格按设计要求进行,管片无内外贯穿裂缝,无大于0.2mm的推顶裂缝及混凝土剥落现象。检查数量:逐片检查。检验方法:用刻度放大镜检查。4.2管片防水条质量应符合设计要求,无缺损,粘结牢固,平整,防水垫圈无遗漏。检查数量:逐片检查。检验方法:检查施工日志;检查材料合格证和试验报告。4.3螺栓质量及拧紧度必须符合设计要求。检查数量:逐根检查。检验方法:扳手紧固检查;检查材料合格证或试验报告。一般项目4.4施工中管片拼装允许偏差和检验方法应符合表6.4.5的规定。表4.2.1管片拼装允许偏差表序号项目允许偏差(mm)检验方法检查频率1衬砌椭变直径±5‰D尺量后计算4点/环2隧道圆环平面位置±50用经纬仪测中线1点/环3隧道圆环高程±50用水准仪测高程1点/环4相邻管片的径向错台5用尺量4点/环5相邻环片环面错台6用尺量1点/环 第五章盾构成型隧道验收主控项目5.1钢筋混凝土管片结构抗压强度、抗渗压力应符合设计规定。检查数量:全数检查。检验方法:检查试验验报告。5.2结构表面无裂缝、缺棱、掉角,管片接缝符合设计要求。检查数量:全数检查检验方法:观察检查;检查施工日志。5.3隧道防水施工、防水效果符合设计要求。检查数量:逐环检查。检验方法:观察检查;检查施工日志。5.4衬砌结构不得侵入建筑限界。检查数量:逐环检查。检验方法:经纬仪、水准仪测量。一般项目5.5其允许偏差值应符合表5.5的规定。表5.5成型隧道允许偏差表序号项目允许偏差(mm)检验方法检查频率1衬砌椭变直径±5‰D尺量后计算4点/环2隧道圆环平面位置±100用经纬仪测中线1点/环3隧道圆环高程±100用水准仪测高程1点/环4相邻管片的径向错台10用尺量4点/环5相邻环片环面错台15用尺量1点/环 附录A管片钢筋分项工程质量验收记录工程名称:管片钢筋分项工程质量验收记录编号钢筋骨架编号验收数量生产单位日期主控项目项目质量检查结果1钢筋原材力学性能检验,其质量必须符合有关标准的规定□合格□不合格2受力钢筋弯折和箍筋制作,其质量须符合有关标准的规定□合格□不合格3按规定抽取受力钢筋焊接接头作力学性能检验,其质量应符合有关规定□合格□不合格4钢筋骨架安装时,受力钢筋的品种、级别、规格和数量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合格□不合格一般项目序号项目允许偏差(mm)实测值1234567891钢筋剪切±102主筋弯折点位置±153箍筋弯折尺寸±54受力主筋间距±55加强筋位置±56受力主筋保护层厚+5,-37箍筋间距±108分布筋间距±59钢筋骨架长+5,-1010钢筋骨架宽+5,-1011钢筋骨架高+5,-10资料相关资料检查:项检查结果:□合格□不合格检验结果主控项目检查:项,□符合□不符合设计和验收标准要求一般项目实测:点,其中合格率:%验收结论□合格□不合格签字栏建设(监理)单位生产单位技术负责人质量检查员 附录B管片成品分项工程质量验收记录管片成品分项工程质量验收记录编号工程名称验收数量管片编号生产单位日期主控项目项目质量检查结果1混凝土主要原材料复试,碱含量控制应符合国家的有关规定□合格□不合格2管片按规定进行检漏试验,其质量必须符合有关规定□合格□不合格3混凝土抗压强度、抗渗等级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合格□不合格4管片混凝土外观质量不应有严重缺陷□合格□不合格一般项目序号项目允许偏差(mm)实测值1234567891管片宽度±12管片弧弦长±13管片厚度+3,-14掺合料符合GB1596等标准规定□合格□不合格6外加剂符合DBJ01-61-2002等标准的规定□合格□不合格6混凝土用水JGJ63标准的规定□合格□不合格7配合比开盘鉴定,混凝土工作性能满足施工组织设计的要求□合格□不合格8混凝土蒸汽养护升温、恒温和降温符合标准要求□合格□不合格9模具拆除强度符合验收标准要求□合格□不合格10养护和场地存放符合验收标准要求□合格□不合格11防水胶条粘贴符合验收标准要求□合格□不合格资料相关资料检查:项检查结果:□合格□不合格检验结果主控项目检查:项,□符合□不符合设计和验收标准要求一般项目实测:点,其中合格率:%验收结论□合格□不合格签字栏建设(监理)单位生产单位技术负责人质量检查员 预制钢筋混凝土管片出厂合格证编号工程名称管片类型生产厂家设计强度等级养护方法出厂日期质量情况环数序号管片型号管片编号生产日期抗压强度抗渗报告编号强度报告编号达到设计强度(%)主筋产地型号试验编号外观□合格□不合格防水胶条供货厂家粘贴质量□合格□不合格供应单位技术负责人填写人检验结论管片生产厂家(盖章)□合格□不合格 盾构法隧道验收规范条文说明第一章总则1.1为了满足我国盾构工程建设的需要,提高施工操作水平,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特制定本规范。1.2盾构工程施工中,在本规范执行过程中,不应与国家相关规范产生矛盾。 第二章管片预制工程2.1管片钢筋2.1.1一般规定2.1.1.1在施工过程中,当施工单位缺乏设计所要求的钢筋品种、级别或规格时,可进行钢筋代换。为了保证对设计意图的理解不产生偏差,规定当需要作钢筋代换时应办理设计变更文件,以确保满足原结构设计的要求,并明确钢筋代换有设计单位负责。本条为强制性条文,应严格执行。2.1.1.2钢筋隐蔽工程反映钢筋分项工程施工的综合质量,在浇筑混凝土之前验收是为了确保受力钢筋等的加工、连接和安装满足设计要求,并在结构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2.1.1.3~2.1.1.钢筋骨架采用焊接方法成型后,其钢筋连接牢固,骨架强度高,不变形。管片骨架弧形特点,其加工尺寸不易保证,所以要求骨架必须试制,检验合格后才能批量制作,且应该在预先制作好的模具上进行骨架成型,这样既便于施工,又能保证骨架的成型精度。2.1.2原材料2.1.2.1钢筋对管片至关重要,对其质量应从严要求。普通钢筋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筋钢混凝土用热轧带肋钢筋》GB1499、《钢筋混凝土用热轧光圆钢筋》GB13013等的要求。钢筋进场时,应检查产品合格证和出厂检验报告,并按规定进行抽样检验。本条为强制性条文,应严格执行。由于工程量、运输条件和各种钢筋的用量等的差异,很难对各种钢筋的进场检查数量作出统一规定。实际检查时,若有关标准中对进场检验数量作了具体规定,应遵照执行;若有关标准中只有对产品出厂检验数量的规定,则在进场检验时,检查数量可按下列情况确定:1.当一次进场的数量大于该产品的出厂检验批量时,应划分若干个出厂检验批量,然后按出厂检验的抽样方案执行;2.当一次进场的数量小于或等于该产品的出厂检验批量时,应作为一个检验批量,然后按出厂检验的抽样方案执行;3.对连续进场的同批钢筋,当有可靠依据时,可按一次进场的钢筋处理。 本条的检验方法中,产品合格证、出厂检验报告是对产品质量的证明资料,通常应列出产品的主要性能指标;当用户有特别要求时,还应列出某些专门检验数据。有时,产品合格证、出厂检验报告可以合并。进场复验报告是进场抽样检验的结果,并作为判断材料能否在工程中应用的依据。本规范中,涉及原材料进场检查数量和检验方法时,除有明确规定外,都应按以上叙述理解、执行。2.1.2.2根据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有关规定,管片中的纵向受力钢筋,其强度实测值应满足本条的要求,其目的是为了保证在地震作用下,结构某些部位出现塑性铰以后,钢筋具有足够的变形能力。本条为强制性条文,应严格执行。2.1.2.3在钢筋分项工程施工过程中,若发现钢筋性能异常,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对同批钢筋进行专项检验。2.1.2.4为了加强钢筋外观质量的控制,钢筋进场时和使用前均应对外观质量进行检查。弯折钢筋不得敲直后作为受力钢筋使用。钢筋表面不应有颗粒状或片状老锈,以免影响钢筋强度和锚固性能。本条也适用于加工以后较长时期未使用而可能造成外观质量达不到要求的钢筋半成品的检查。2.1.3钢筋加工2.1.3.1-2.1.3.2对各种级别普通钢筋弯钩、弯折和箍筋的弯弧内直径、弯折角度、弯后平直部分长度提出了要求。受力钢筋弯钩、弯折的形状和尺寸,对于保证钢筋与混凝土协同受力非常重要。对规定抽样检查的项目,应在全数观察的基础上,对重要部位和观察难以判定的部位进行抽样检查。抽样检查的数量通常采用“双控”的方法。即按比例抽样的同时,还限定了抽样的最小数量。2.1.3.3盘条供应的钢筋使用前需要调直。调直宜优先采用机械方法,以有效控制调直钢筋的质量;也可采用冷拉方法,但应控制冷拉伸长率,以免影响钢筋的力学性能。2.1.3.4本条提出了钢筋加工形状、尺寸偏差的要求。其中,箍筋内净尺寸的新增项目,对保证受力钢筋和箍筋本身的受力性能都较为重要。力性能。2.1.4钢筋安装2.1.4.1受力钢筋的品种、级别、规格和数量对结构构件的受力性能有重要影响,必须符合设计要求,本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应严格执行。 2.1.4.2本条规定了钢筋安装位置的允许偏差。2.2管片模具2.2.1一般规定2.2.1.1本条提出了对模具的基本要求,这是保证模具的安全并对混凝土成型质量起重要作用的项目。多年的工程实践证明,这些要求对保证混凝土结构的施工质量是必需的。本条为强制性条文,应严格执行。2.2.1.2盾构法施工对管片精度有很高的要求,仅对购置的模具进行实测实量是不够的,必须考虑施工荷载及振动以及各模具之间的配套使用等因素,因此必须先试生产,三环拼装检测合格后才能批量生产。2.2.2模具安装2.2.2.1脱模剂玷污钢筋可能对握裹力造成明显的不利影响,故应避免。2.2.2.2模具接缝都应保证不漏浆。模具内部和混凝土的接触面应清理干净,以避免夹渣等缺陷。2.2.2.3螺栓孔预埋件和模具接触面应密封良好,否则生产出的管片有漏浆或颜色不一致等外观缺陷。2.2.2.5管片模具对管片精度起决定作用,生产一定数量的管片后,应对模具重新进行检测,超出规定的偏差应进行处理。否则会影响拼装。2.2.3模具拆除2.2.3.1由于过早拆模、混凝土强度不足造成管片缺棱掉角、开裂等缺陷,为保证结构的安全和使用功能,提出了拆模时混凝土强度的要求。该强度通常反映为同条件养护混凝土试件的强度。2.2.3.2管片表面及棱角损伤会影响其防水功能,故拆模时应作好产品保护,避免损伤。2.3混凝土2.3.1一般规定2.3.1.1混凝土强度的评定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GBJ107的规定。但应指出,对掺用矿物掺合料的混凝土,由于其强度增长较慢,以28d为验收龄期可能不合适,此时可按国家现行标准《粉煤灰混凝土应用技术规范》GBJ146、《粉煤灰在混凝土和砂浆中应用技术规程》JGJ28等的规定确定验收龄期。 2.3.1.3由于同条件养护试件具有与结构混凝土相同的原材料、配合比和养护条件,能有效代表结构混凝土的实际质量。在施工过程中,根据同条件养护试件的强度来确定管片拆模、出厂时的混凝土强度,是行之有效的方法。2.3.1.4当混凝土试件强度评定不合格时,可根据国家现行有关标准采用回弹法超声回弹综合法、钻芯法、后装拔出法等推定结构的混凝土强度。应指出,通过检测得到的推定强度可作为判断结构是否需要处理的依据。2.3.1.5室外日平均气温连续5d稳定低于5℃时,混凝土分项工程应采取冬期施工措施,具体要求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建筑工程冬期施工规程》JGJ104的有关规定。2.3.2原材料2.3.2.1水泥进场时,应根据产品合格证检查其品种、级别等,并有序存放,以免造成混料错批。强度、安定性等是水泥的重要性能指标,进场时应作复验,其质量应符合先行国家标准《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GB175、《矿渣硅酸盐水泥、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及粉煤灰硅酸盐水泥》GB1344、《复合硅酸盐水泥》GB12958等的要求。水泥的混凝土的重要组成成分,若其中含有氯化物,可能引起混凝土结构中钢筋的锈蚀,故应严格控制。本条为强制性条文,应严格执行。2.3.2.2管片混凝土外加剂质量及应用技术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外加剂》GB8076、《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GB50119等的规定;检验项目、方法、批量应符合相应标准的规定。若外加剂中含有氯化物,同样可能引起混凝土管片中钢筋的锈蚀,故应严格控制。本条为强制性条文,应严格执行。2.3.2.3混凝土中碱总含量过高,可能引起混凝土管片的碱骨料反应,严重影响其耐久性。应严格执行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和《混凝土碱含量限值标准》CECS53:93的规定。2.3.2.4用于管片混凝土掺合料的种类主要有粉煤灰、粒化高炉矿渣粉等。对各种掺合料,均应提出相应的质量要求,并通过试验确定其掺量。工程应用时,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粉煤灰混凝土和砂浆中应用技术规程》JGJ28、《用于水泥与混凝土中粒化高炉矿渣粉》GB/T18046等的规定。Ⅱ级粉煤灰或S75级矿渣粉经试验证明能满足工程要求时,也可以掺用。 2.3.2.5普通混凝土所用的砂子、石子应分别符合《普通混凝土用砂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JGJ52、《普通混凝土用碎石或卵石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JGJ53的质量要求,其检验项目、检验批量和检验方法应遵照标准的规定执行。2.3.2.6考虑到今后生产中利用工业处理水的发展趋势,除采用饮用水外,也可采用其他水源,但其质量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混凝土拌合用水标准》JGJ63的要求。2.3.3配合比设计2.3.3.1混凝土应根据实际采用的原材料进行配合比设计并按普通混凝土拌合物性能试验方法等标准进行试验、试配,以满足混凝土强度、耐久性和工作性(坍落度等)的要求,不得采用经验配合比。同时,应符合经济、合理的原则。2.3.3.2管片混凝土属于防水混凝土,按《地下铁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99中关于防水混凝土的规定,水泥用量不得少于280kg/m3。2.3.3.3实际生产时,对首次使用的混凝土配合比应进行开盘坚定,并至少留置一组28d标准养护试件,以验证混凝土的实际质量与设计要求的一致性。施工单位应注意积累相关资料,以利于提高配合比设计水平。2.3.3.4混凝土生产时,砂、石的实际含水率可能与配合比设计时存在差异,故规定应测定实际含水率并相应地调整材料用量。2.3.4混凝土施工2.3.4.1本条针对不同的混凝土生产量,规定了用于检查结构构件混凝土强度试件的取样与留置要求。本条为强制性条文,应严格执行。2.3.4.2由于相同配合比的抗渗混凝土因施工造成的差异不大,但考虑到管片结构的重要性,因此规定每30环留置抗渗试件一组。抗渗试验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普通混凝土长期性能和耐久性能试验方法》GBJ82的规定。2.3.4.3本条提出了对混凝土原材料计量偏差的要求。各种衡器应定期校验,以保持计量准确,生产过程中应定期测定骨料的含水率,当遇雨天施工或其他原因致使含水率发生显著变化时,应增加测定次数,以便及时调整用水量和骨料用量,使其符合设计配合比的要求。 2.3.4.4低坍落度有利于减少管片裂缝的出现,结合管片制作的特点,规定管片混凝土的坍落度不宜大于70mm。随着混凝土技术的发展,当有可靠的技术保证(如通过省以上级技术鉴定)时也可采用大流动性混凝土。2.3.4.5混凝土的初凝时间与水泥品种、凝结条件、掺用外加剂的品种和数量等因素有关,应由试验确定。当施工环境气温较高时,还应考虑气温对混凝土初凝时间的影响。规定混凝土应连续浇筑并在低层初凝之前将上一层浇筑完毕,主要是为了防止扰动已初凝的混凝土而出现质量缺陷。当因停电等意外原因造成低层混凝土已初凝时,则应在继续浇筑混凝土之前,按照施工技术方案对混凝土接槎的要求进行处理,使新旧混凝土结合紧密,保证混凝土结构的整体性。2.3.4.6养护条件对于混凝土强度的增长有重要影响。在施工过程中,应根据原材料、配合比、浇筑部位和季节等具体情况,制订合理的施工技术方案,采取有效的养护措施,保证混凝土强度正常增长。管片制作的裂缝控制是很重要的。本条从升降温速度、拆模时管片温度与环境温差以及管片后期养护等方面作了规定。2.4成型管片2.4.1一般规定2.4.1.1隧道结构的结构性能主要取决于管片的结构性能和连接质量。因此,当设计有要求时应对管片进行结构性能检验,合格后方能用于工程。本条为强制性条文,应严格执行。2.4.1.2吊装孔预埋件的质量将直接管片拼装时安全,因此应进行抗拉拔试验,满足要求后方可使用。2.4.1.3管片标记的作用一是便于追溯,二是为了防止拼装时错用混用管片。2.4.1.4对管片外观质量进行验收,采用检查缺陷,并对缺陷的性质和数量进行限制的方法进行。由于盾构管片的重要性,本条给出了具体的缺陷特征和相应的缺陷等级。2.4.2管片成品2.4.2.1本条规定了管片结构性能检验的检验批、检验数量,并强调检验结果应符合设计要求。本条还给出了免作结构性能检验的条件。2.4.2.2、2.4.2.4预制构件制作完成后,施工单位应对构件外观质量和尺寸偏差进行检查,并作出记录。规定管片不得有严重缺陷,一般缺陷应及时按技术处理方案进行处理,并重新检查验收。 2.4.2.5本条给出了预制构件尺寸的允许偏差及检验方法。2.4.2.6管片拼装检验是对模具的检验、也是对不同模具之间的拼装精度进行检验,如果超出允许偏差,管片拼装工作可能够很难顺利进行的。 第三章管片防水工程3.1一般规定3.1.1管片属于隧道衬砌,应采用防水混凝土。3.2原材料3.2.1管片混凝土是防水混凝土,必须满足设计规定的抗掺要求。由于相同配合比的抗渗混凝土因施工造成的差异不大,但考虑到管片结构的重要性,因此规定每30环留置抗渗试件一组。抗渗试验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普通混凝土长期性能和耐久性能试验方法》GBJ82的规定。3.2.2管片接缝防水主要依靠防水胶条。本条规定了防水胶条的质量要求以及检验批、检验数量。3.3管片自防水3.3.1对管片进行检漏测试,是直接对加工制作成的衬砌混凝土进行抗渗性检测。由于检漏试验比较复杂,当生产状态比较稳定,管片检漏结果合格时,可放宽检验批量,本条规定了放宽的具体方法。3.4防水胶条安装3.4.1本条规定了防水胶条粘贴后的质量要求。 第四章管片拼装主控项目4.1在管片拼装过程中发现有本条所指质量问题应及时调换,后期发现必须采取可行的技术措施修补或加强处理,修补或加强处理方案需经业主和设计单位认可。一般项目本节中D指隧道的外直径,单位:mm。管片拼装完成后在下一环推进前应及时检测管片拼装质量,发现有本条所指质量问题必须将已成环管片局部或全部拆除重拼予以纠正。 第五章盾构成型隧道验收主控项目5.2发现有本条所指质量问题必须采取可行的技术措施修补或加强处理,修补或加强,处理方案需经业主和设计单位认可。5.3发现隧道防水效果达不到设计要求必须采取注浆、堵漏等可行的技术措施予以处理,处理方案需经业主和设计单位认可。一般项目本节中D指隧道的外直径,单位: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