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5.50 KB
  • 7页

隧道工程课程建设总结

  • 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十二五”岩土与城市地下工程系2013年《隧道工程》课程建设总结依据“十二五”岩土与城市地下工程系《隧道工程》课程建设计划,我们《隧道工程》课程建设组完成了如下内容:1师资队伍建设1.1师资结构本课程现有专职教师5人,教授2人,讲师3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占教师总人数的40%;4人具有博士学位。本课程学术梯队合理,高级职称教师最大年龄为45岁,学术人员富有朝气,具有创新精神。1.2学术水平1.2.1教师水平与风范本课程的主讲教师和辅导教师一直从事隧道与地下工程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课程组负责人除了讲授本课程外,还承担了研究生课程的教学,并为硕士研究生导师,学术造诣高,讲课经验丰富,特色鲜明。所有主讲教师都具有良好的师德,在教学中能够教书育人。1.2.2高级职称教师授课率本课程主讲教师4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教师2人,全部承担本课程的教学授课工作,授课率达100%。1.2.3科研立项和成果课程组成员积极申报各级科研课题,开展教学科研工作,发表多篇有专业影响的学术论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省(部)级科研项目2项,完成横向课题多项,科研进账200万。主持学校教改项目1项,获学校教学奖励1项。发表论文1篇。课题组成员全部参加科研工作,参加比例达到100%。1.2.4学术活动情况在授课之余,教师们积极参加各种学术活动,课程组有3人次参加全国学术会议,学术气氛浓厚,效果良好。2教学内容2.1课程内容课程教学的整体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悉 隧道选址、构造设计、围岩分类、结构计算、施工方法、支护体系等,掌握隧道结构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施工方法,具有进行一般隧道工程的设计规划的能力,同时具有从事隧道工程施工管理的能力,对于常见的隧道工程事故,能做出合理的分析与应对。(1)绪论隧道工程的基本概念、隧道的分类及其作用、隧道工程的发展趋势。(2)隧道工程的勘测设计隧道的工程调查、隧道位置选择、隧道线路设计、隧道横断面设计、隧道勘测设计文件的内容和组成。(3)隧道主体及附属建筑结构隧道衬砌材料与构造、隧道洞身衬砌结构、隧道洞门结构、隧道明洞结构、隧道附属建筑设施、隧道防排水设施。(4)围岩分类及围岩压力岩石的地质特征、岩体的物理力学性质、隧道围岩分级、围岩压力计算。(5)隧道支护结构计算隧道施工过程的力学特性、隧道衬砌受力计算、半衬砌结构计算、直墙式衬砌结构计算、曲墙式衬砌结构计算、隧道洞门计算、衬砌截面强度验算。(6)公路隧道施工方法传统矿山法、新奥法、新奥法的施工技术、洞口段及明洞施工方法、辅助施工方法、特殊地质地段的施工方法、钻爆开挖和装渣运输、隧道支护施工、隧道掘进机施工、隧道施工现场监控量测。(7)公路隧道施工方法概述、连拱隧道、小净距隧道、长大隧道。2.2教学内容组织与安排(1)学习兴趣的培养绪论课中播放隧道工程现场的图片、录像,说明隧道工程应用是非常广泛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直观的视觉冲击增强学生对隧道工程设计原理知识重要性、实用性的认识。(2)知识性内容讲授系统、全面按大纲要求讲授基本定义与基本原理。可采用工程实例、对比教学、录像教学等方式讲解,重要原理应通过例题进一步加强理解。 (3)前瞻性知识的拓展结合基础知识学习,简介学科前沿性知识;简介急待解决的工程实际问题。(4)知识的系统性、贯通性教学教学中应注意前后联系,系统贯穿,联系前面的相关知识有助于巩固已学内容,提示后面的知识有助于了解本知识点的地位与作用。注重系统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全面、正确掌握所学内容。(5)实际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一般知识内容讲解中尽量与工程实际结合,如相关规范应用情况,并指出有关指标的一般工程数据。例题尽量采用与工程实际及现行勘察条件一致的参数,培养学生解决实际工程的能力。进行一些典型实例分析讲解(采用多媒体形式或视频讲解)。(6)适用宽口径专业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应该以共同性的基本原理讲解为主,不拘泥于某部具体的规范或标准,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既遵循严密认真的科学态度,又学会因地制宜的实事求是精神。在具体的教学中,若某一内容存在行业规范差异问题时,可以先综合讲解基本分析和计算原理,然后再采用对比的方法适当简介有关规范的相关规定,介绍有关规范规定时宜使用多媒体手段。2.3实践教学组织学生参观山岭隧道、基坑工程和地铁等工程现场,增强学生对实际工程的感性认识。结合实际工程进行隧道工程课程设计,让学生从洞门方案选择、支护参数设计计算、计算书编写、设计布置及施工图绘制全过程参与,切实达到对学生动手能力与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2.4教学改革2.4.1课程体系和教学改革内容在优质课程建设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隧道工程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目标是适用“高等学校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实施,按土木工程宽口径专业培养方案的要求,在教学目标、内容和方式各方面均应作出相应的调整与改革。在教学内容安排上力求全面完整,在系统讲解隧道工程基本理论的同时兼顾岩土工程、桥梁工程等不同专业方向的特点与对 隧道工程设计知识的要求。在教学方式上,考虑到教学时数的限制,采用以传统教学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方式重点讲解基本理论,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方式讲解不同专业方向的特点并分析比较不同行业标准的异同,并介绍本学科的前沿发展。2.4.2教学环节和方法改革本课程根据需要灵活运用传统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方法和网络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实践。进一步开展本课程教学辅助软件的建设与应用工作,一年内完成或完善本课程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库、参考文献目录等的上网开放;二年内对本课程教学辅助软件、网络课件、试题库等进行全面教学实践与改进,并进一步制作本课程的教学素材。加强实践教学改革,探讨实践教学的新模式并建立其新的教学管理机制与考核评分方法,切实达到实践教学的要求,实现对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能力的培养目标。2.4.3教学研究开展情况制订了教研活动制度,定期召开教学研究会议。自开展课程建设以来已开展不少于3次的教学研究活动,积极探讨教学改革的新思路、新观念、新举措。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七个方面:①开展专题讨论,深刻理解教学内容;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研究;③教研室管理方面的问题;④理论学习;⑤针对隧道工程方面的最新理论、热点问题、焦点问题进行探讨;⑥对年轻教师进行传帮带。⑦集体备课。教学研究活动保证并促进了教学任务的圆满完成。3教学条件3.1教学文件和教材建设3.1.1教学文件具有符合教学要求的完备的教学大纲、教学日历和教学总结,有丰富的教学辅助资料。并且根据国内外隧道工程理论的最新发展以及国内企业实践发展的需要,在广泛参阅其它院校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的基础上,依据我院专业和教学特点、毕业生就业等实际情况,对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进行适时修订。教研室对每位教师的授课进度计划进行审议;要求其根据大纲及时进行修订和完善,保证符合教学大纲要求,满足教学需要。教师们严格遵守教研室的有关规定,授课结束后认真进行授课总结,总结本门课程教学过程中的经验和不足,提出改进设想和措施。3.1.2教材建设 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的基本载体,教材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学的质量。本课程教材完备,采用的是由课程负责人陈秋南教授主编,经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隧道工程》(2011),该教材已在本校连续使用多年,教学效果良好。3.2教学手段3.2.2现代化教学手段应用情况为了提高教学效果,生动、形象地进行教学,并使学生易于理解所学知识,课程组采用了多种教学手段,为课堂教学提供教学支持与服务,为学生自学提供学习支持。课题组开发出《隧道工程多媒体教学课件》,使任课教师能够较好的利用网络资源和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多媒体教学。利用信息、图、文、声等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提高授课效果。教师也能够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特点与需要,选择电子素材,制作电子教案。3.3教学实验室(资料)建设3.3.1基本实验设备状况与本课程相关的校内实验室有:土质学实验室、土力学实验室、工程质量检测实验室等。具有符合基本实验要求的全部设备,完全能够满足教学需要3.3.2教学实验(资料)数量及水平与本课程相关的校内实验室完全能够完成教学计划要求的全部实践、实习内容。资料丰富齐全。有融合了现代隧道工程理念的实践课教学大纲等。开出综合性设计1项。学生通过实践实习训练,实践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符合评估要素的A级标准。3.3.3实验(资料)人员配备实验室人员编制合理、配备齐全。4教学效果4.1主要教学环节质量4.1.1辅导课情况针对本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课程组教师授课及辅导过程中非常重视理论联系实际,采取多种方式加强实践性教学。在教师讲授的基础上,结合案例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讨论,通过共同探讨,加深学生对基本理论方法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此外,课程组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录像教学,组织学生讨论、写观后感。 4.1.2作业、习题、实验报告、总结等情况课程组教师根据授课进度及要求,及时合理地给学生布置作业。作业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有课后习题、案例思考题及小论文等。全体教师能够及时认真地批改作业,对作业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耐心的指导、讲解、点评,认真督促学生完成作业。学生完成作业质量高。教师作业批改量≥70%。4.1.3考试情况试题类型多、质量高。基本考出了学生的水平和问题,成绩呈正态分布。同时教师积极探索考试形式和考试内容的改革,通过不同形式考查学生,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例如压缩卷面成绩所占比重;结合平时上课情况、作业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全面考核,不单纯依靠考试成绩。4.1.4课外教学指导教师在授课之余,非常重视学生的课外学习。根据国内外的本专业热点、焦点问题,结合本课程,课程组教师能够开出一定的学术讲座,指导学生从事课外学术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4.2讲课质量4.2.1课程讲授效率课程组教师能够在规定的学时内高质量提前完成课程的全部教学要求。同时又能做到层次分明、详略得当、信息丰富。4.2.2讲课质量课程组通过坚持执行听、查课制度以保证讲课质量。该制度实施以来,70%以上的教师讲课有启发性、有深度,理论联系实际,信息量大;授课方式多样,加大讨论、模拟实践的力度,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组的多位教师受到学院专家督导组的好评及学生的赞扬。通过让优秀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鼓励学生写作论文、参加各种学术活动或竞赛,为他们创造环境,使他们能够充分挖掘自身潜力,发展自己的个性。4.2.3教学态度与教书育人课程组教师备课认真、充分。严格遵照学校及学院的有关规定,规范整齐,对工作认真负责。教师在教书的同时关心爱护学生,能够了解掌握学生的情况,对他们严格要求并主动开展教育工作,效果显著。教师爱岗敬业 、言传身教、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学生学会了如何做人、如何面对社会、面对人生。符合评估要素的A级标准。4.3综合评价通过对部分毕业班学生的口头和问卷调查,学生普遍反映学到了较扎实的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了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走上工作岗位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学生们对老师们兢兢业业、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深感佩服。5.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整改意见5.1存在的主要问题本课程的建设刚开始起步。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有待于进一步建设和完善。主要有:(1)教材及辅助教材的配套工作还有所欠缺。与教材相配套的习题集、工程案例、学习指导书,试题库、辅助教材不能够及时修订。(2)多媒体课件还缺乏声音、图像、动画等效果,其应用及制作技术还有待提高。(3)网络建设还没开始。(4)教学科研课题级别偏低,关于教改的文章发表很少。(5)目前的培养模式中,“共性化培养”还是占主导地位,针对优秀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处于探索阶段。陈秋南2013-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