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16.02 KB
  • 66页

饮用水源工程(水库水源地污染治理工程)初步设计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

  • 6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松花江流域饮用水源工程长春市石头口门水库水源地污染治理工程(一期)初步设计饮用水源工程(水库水源地污染治理工程)初步设计报告-37-6/16/2021 松花江流域饮用水源工程长春市石头口门水库水源地污染治理工程(一期)初步设计前言水源地污染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等多方面以及各地区、各行业的需要和上下游的权益,近年来由于水源污染影响供水水质,进而影响居民生活的事件时有发生,特别是松花江污染致使哈尔滨城市供水停止达4天之久,城市水源地污染治理、保护及供水突发事件的紧急应对措施引起社会各界关注。供水水源地污染治理、保护是水资源保护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确保供水安全、实践资源水利的迫切需要,应结合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切实加强水源地保护。2006年8月,国务院以(国函[2006]77号)文件对国家环保总局编制的《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2006-2010年)》进行了批复,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办公厅关于征求对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项目意见的函》(发改办投资[2006]459号)文件要求,国家发改委进一步审核了吉林省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工业污染治理和饮用水源地等其他重点污染源治理项目。2006年5月9日国家发改委和吉林省发改委的专家对石头口门水库进行了现场查勘,并于5月14日对《松花江流域饮用水源工程-石头口门水库水源地保护项目建议书》进行了审查。2006年5月~10月和2007年2月~4月,由吉林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和石头口门水库管理局、当地各级政府联合组成调查组,对水库水源地保护区内的居民点进行了入户调查、对土地面积进行了测量、对企业及主要污染源进行了现场详勘,掌握了第一手资料,且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已经批复。-37-6/16/2021 松花江流域饮用水源工程长春市石头口门水库水源地污染治理工程(一期)初步设计1、总论1.1概述1.1.1设计依据⑴、《松花江流域饮用水源工程长春市石头口门水库水源地污染治理工程初步设计委托书》⑵、《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66号)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⑶、国务院关于松花江流域水污染治理规划(2006-2010年)的批复(国函[2006]77号)⑷、《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国家环境保护局、卫生部、建设部、水利部、地矿部,89环管字第20号);⑸、《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⑹、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调整《长春市石头口门水库生活饮用水、长春市水源保护区划》和《白山市金英生活饮用水源保护区划》的通知(吉政函[2006]154号);⑺、吉林省环境保护局文件《关于松花江流域饮用水源工程石头口门水库水源地保护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批复》(吉环建字[2006]153号)。⑻、国家发改委和吉林省发改委关于《松花江流域饮用水源工程长春市石头口门水库水源地污染治理工程(一期)》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⑼、省松辽流域饮用水源地污染防治项目管理办法》(试行);⑽、《长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⑾、《投资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2002);⑿、《吉林省生态省建设规划》;⒀、《长春市生态市建设规划》;-37-6/16/2021 松花江流域饮用水源工程长春市石头口门水库水源地污染治理工程(一期)初步设计⒁、《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HJ/T338-2007)》。⒂、《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⒃、长春石头口门水库给水水源地位置地形图(1:1000)1.1.2工程背景石头口门水库水源地作为长春市最重要的供水水源地,设计年向长春市供水1.68亿立方米,已成为关系长春市经济发展和270万人口饮水安全的重要水源地,对长春市供水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在石头水门水库水源地保护区范围内出现了诸多污染水质的问题,主要有:⑴、近水居民生活垃圾、城镇生活污水污染问题⑵、保护区内工矿企业对水源地的污染⑶、农药、化肥面源污染问题⑷、水土流失问题。从长春市水文水资源局近几年对水库水质的监测结果可以看出,水库水质总体上符合地表饮用水源质量标准,但仍有部分监测指标超过标准值,如近三年汛期总磷含量是Ⅲ级水质标准值的2至3倍,全年平均值是标准值的1.5倍,因此,水库水质不容乐观。2006年5月~10月和2007年2月~4月,由吉林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和石头口门水库管理局、当地各级政府联合组成调查组,对水库水源地保护区内的居民点进行了入户调查、对土地面积进行了测量、对企业及主要污染源进行了现场详勘,掌握了第一手资料,编制了该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且已经批复.但在该项目的土地征收实施阶段,发现征用土地价格耗费资金严重,且该项目涉及内容繁多,资金有限,并且治理效果不明显,综合以上原因由市领导和水库领导多次协商决定变换项目内容为湿地建设.-37-6/16/2021 松花江流域饮用水源工程长春市石头口门水库水源地污染治理工程(一期)初步设计2008年3月1日—5日我院第一组设计人员对石头口门水库水源地保护区内的地理、地质、生态环境、附近污染企业以及居民生活情况进行了详细调查,同时第二组人员于3月3日—3月10日分别对辽宁盘锦芦苇研究所、河北白洋淀湿地、黑龙江齐齐哈尔—扎龙湿地、吉林农安菠罗湖保护区、的湿地建设、保护,以及湿地植物—芦苇的种植、管理、销售情况进行详细的调查和比较,掌握了湿地建设及植被特点的第一手材料,以此为基础进行了本次初步设计。1.1.3对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意见的执行情况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工程方案是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范围实施封闭,迁移一级保护区范围内的人口,征用区内的土地,关闭区内所有企业,停止区内一切生产、生活活动,以次消除一级保护区范围内的污染源,保护水源地不受污染。但是经过进一步调查发现,这个方案实施起来难度太大:⑴、可行性研究报告中一、二期征地821公顷,资金投入大,以现在长春实际征地价格估算两期土地全部征用需要资金5亿元左右,仅一期(等高线188.25米至等高线188.45米)范围内98.61公顷土地的实际征用价格就达到6000万元,而可行性研究报告中一期总投资才6600万元,仅够一期征地费用,其他工程内容无法实施,两期工程资金缺口很大,征地过程复杂,工程期限长,实施起来非常困难。⑵、通过封闭库区、迁移居民、停止生产来消除一级保护区范围内污染源,虽然缓解了水源地水质污染的程度,但是水库周边和上游河流在汛期造成的水库水质氮、磷含量超问题标却没有解决,致使水库水质量在汛期依然受到污染,300多万市民的汛期饮水安全受到威胁,污染治理效果不理想。⑶、可行性研究报告中一期仅征用等高线188.25米——等高线188.45米范围内高差20cm的土地,蓄水量仅增加1000多万m3,蓄水能力提高不大。-37-6/16/2021 松花江流域饮用水源工程长春市石头口门水库水源地污染治理工程(一期)初步设计鉴于上述情况,为把这项工程按国家要求做好,经吉林省发展改革委员会同意,本次初步设计将征地变更为湿地建设,通过在水位变化区种植芦苇,可增加水库蓄水能力1.03亿m3,利用芦苇吸收汛期水质中超标的氮、磷来保证水库全年供水质量的安全,且缩短了工程工期,大大减少了整体工程的投入资金。为了切实的作好本工程,本次初步设计新增两个设计方案与可研方案进行比较,经过对工程内容、工程投资、水源地保护成果的详细比较,决定采取方案一,该方案对已批复的可研内容调整如下:⑴、可行性研究报告中一期工程在一级保护区等高线188.25米-188.45米范围内实施征地98.61公顷,二期工程对水库一级保护区内等高线188.45米—189.5米范围内的土地征收723.17公顷。并计划高程点188.45米以下范围3年内退耕还库。初设变更为在高程点188.25—189.5范围内的农民土地停止征用,改变为湿地建设,通过采取调整种植结构,栽植芦苇和睡莲并逐年补贴农民收益的办法,减少一次性投入,增加全面效益。⑵、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在高程点190范围内进行拆迁和生产安置。初设变更为原有居民只进行移民安置,不进行生产安置.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执行。⑶、可行性研究报告中二期工程绿化面积72.61公顷,其中采石场及搬迁企业占地绿化面积69.34公顷,居民拆迁房屋绿化面积3.27公顷。并且在水库周围种植树木面积600公顷,树苗266.35万棵。初设变更为将所有计划绿化面积改种植芦苇。⑷、在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增加在水库等高线187.25米—188.25米范围内土地上种植芦苇、睡莲,并且对当年地上物及经营项目进行一次性补偿。-37-6/16/2021 松花江流域饮用水源工程长春市石头口门水库水源地污染治理工程(一期)初步设计⑸、在可行性研究报告基础上增加对等高线188.25米—189.5米范围内所有属于集体的耕地进行逐年补贴,并与农民签定调整种植结构协议。其他工程包括居民拆迁、工矿企业搬迁、排污口整治及垃圾的清理运输均按照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执行。1.2项目概况1.2.1工程位置石头口门水库位于吉林省长春地区九台市境内项目建设地点为石头口门水库上游水源地保护区范围内。1.2.2工程目标水源地污染治理的目标就是采取相应的措施,治理长春市饮用水水源地石头口门水库的水环境质量,防止水体再受污染,确保人民身体健康,促进经济发展,水土流失得到初步治理,水库水质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规定的Ⅱ类水质标准,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7中作为生活饮用水水源的水质要求。1.2.3建设条件⑴、随着长春市各项事业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城区供水水源地保护受到人民的高度重视,保护现有水源不被污染、确保饮用水安全的呼声越来越高。⑵、项目建设单位和设计单位对水源地污染源分布和污染治理方案进行认真地调查、研究,为项目的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⑶、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国发[2005]39号),明确提出了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解决好饮水安全问题,为本项目的建设提供了国家政策支撑。⑷-37-6/16/2021 松花江流域饮用水源工程长春市石头口门水库水源地污染治理工程(一期)初步设计、国务院批准的《松花江水流域污染防治规划》(2006-2010),确定一批松花江流域重点区域(饮用水源地)污染防治项目,为本项目的建设提供政府资金的有力支持。1.2.4建设内容和规模主要建设内容与规模如下:⑴、设置界碑、界桩、限制性(解说性)标牌及防护围栏设立界碑80个,界桩1038个,限制性和解说性标牌20个。防护围栏28727.922m。⑵、调整种植结构,种植芦苇、睡莲水库等高线187.25米至189.5米高程水位变化区之间,除个别的泡塘外,栽植芦苇2000公顷,睡莲30公顷。⑶、房屋拆迁及移民工程迁移人口1329人,迁房287户,拆迁房屋面积27288.1平方米。⑷、工矿企业搬迁项目区内现有工矿企业13家,其中餐饮类企业有卧虎山庄一家,采石场12家,对卧虎山庄进行搬迁,采石场进行关闭。⑸、垃圾清理、处理项目内多年积存有2.2万吨垃圾,近水住户每天产生17.2吨生活垃圾,拟于每个村社设置1个垃圾箱,设置2处垃圾中转站,并配备1辆垃圾运输车,将垃圾外运至指定地点处理。项目区内现有排污口4处,根据环境保护法中“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由4家单位自行处理污水排放问题,投资不计入工程投资中。1.2.5工程总投资工程总投资为10713.33万元,资金来源由申请国债和建设单位自筹-37-6/16/2021 松花江流域饮用水源工程长春市石头口门水库水源地污染治理工程(一期)初步设计2、现状条件及建设必要性2.1城市概况2.1.1自然条件2.1.1.1地理位置长春市位于吉林省中部,地理位置为北半球东部中纬地带,东经124º33—127º04′,北纬43º14′~45º14′之间。东与吉林市相邻,西与白城市相接,南与四平市毗连,北隔拉林河与黑龙江省相望。石头口门水库位于吉林省长春地区九台市境内,水库坝址在九台市西营城镇石头口门村西南约500米处,地理位置位于东经125°45′,北纬43°58′,2.1.1.2地貌长春市东部为低山丘陵,西部为台地平原,平原面积最大,台地略有起伏。东部大顶子山为长春市最高山峦,海拔高度407米。第二松花江、饮马河、伊通河等河流从南向北纵贯其间,沿河两岸多为平坦肥沃的台地和冲积平原。西部地势低洼,形成波罗泡、敖图泡等湖泡,有利于水产业的发展。长春城区位于东部低山丘陵向西部台地平原过渡地带,东部为低山丘陵地貌,有美丽的净月潭水库和大片的人工林,中部全是伊通河切割的台地和冲积平原,海拔多在200米左右,有利于平原型城市的规划和建设。2.1.1.3水文-37-6/16/2021 松花江流域饮用水源工程长春市石头口门水库水源地污染治理工程(一期)初步设计长春市的地表属第二松花江水系,松花江、饮马河、伊通河的中下游,还有沐石河、双阳河、雾开河、新开河及卡岔河等流经镜内,有波罗泡子、敖宝吐宝泡子、元宝泡子等主要泡子湖泊7处;市区的地表水,较大的河流,也是饮马河的支流-伊通河及其支流-新开河等。由于市区的下落基岩为中生代白垩系红色岩系,岩层致密,为一不透水层或含水水性极微,因而无深层地下水源,故地下水贫乏。2.1.1.4气候长春市的气候介于东部山地湿润与西部平原半干旱区之间的过渡带,属温带大陆性半湿润季风气候类型。东部和南部由于长白山地的隔阻,消弱了从东南海洋方面吹来带有大量水汽的夏季风的作用;西部和北部为地势平坦的松辽平原,南下的西伯利亚极地大陆气团可畅通无阻到达本市。故气候总的特点是冬季严寒漫长,春季干旱多风,夏季温暖短促,秋季晴朗宜人。最寒的一月份平均气温为-16.3度,最热的七月份平均气温为23度。冬季最大积雪厚度可达22厘米,最大结冰层厚度为180厘米,春季最大风速可达30米/秒。年度内降水不平衡,多集中在炎热的夏季,具有明显的雨热同季特点,全年平均降水量522-615毫米,夏季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60%以上。年平均无霜期为140-150天左右。2.1.1.5工程地质石头口门水源地保护区位于大黑山脉低山丘陵与松辽平原台地之间的过渡带,地势呈南高北低,相对高度40~60米。水系的流向由南向北。水库库区坝址至四家子乡、波泥河子镇段为低山丘陵区,坝址下游1.5公里为松辽平原东部边缘,库尾为第四系断陷盆地,可分为堆积地形、剥蚀堆积、构造剥蚀三个大类型和四种形态单元。地层主要以侏罗系凝灰岩为主,其次有二迭系板岩,局部有大理岩和海西期花岗岩、第四系松散层广泛覆盖其上。石头口门水库地区地震烈度为VII度。2.1.2社会经济条件长春市是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市包括朝阳、南关、宽城、二道、绿园、双阳六区,榆树、农安、德惠、九台四县(市),2006年,全市总人口798.4-37-6/16/2021 松花江流域饮用水源工程长春市石头口门水库水源地污染治理工程(一期)初步设计万人。改革开放以来,长春市的经济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先后建成了长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长春经济技术产业开发区、长春净月潭旅游经济开发区,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优势,成为工农业基础雄厚、商业繁荣兴旺、科技教育事业发达、对外开放程度较高、在全国举足轻重的中心城市,被国内外朋友誉为“汽车城”、“森林城”、“电影城”和“科技文化城”。“十五”期间,长春市重点建设汽车、农产品加工、科教文化“三个基地”,壮大汽车及零部件、食品、光电子信息、生物与医药“四大主导行业”。长春市已初步建成适合企业发展、适应人才建业、适宜市民居住,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区域性中心城市。2005年,长春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675亿元,比上年增长8.6%。第一、二、三产业比重分别为10.75%、46.75%、42.5%。长春地区是我国著名的“粮仓”,农业产业化建设初具规模。长春地处世界著名的黄金玉米带,盛产玉米、大豆、水稻、高粱。依托丰富的粮食资源,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主线,集中启动了大成玉米、清真皓月、吉林德大等一批农业产业化大项目。加快了长春市由农业大市向经济强市的转变。2.2水源地所属流域水系及污染防治现状2.2.1松花江流域水系2.2.1.1松花江流域河流包括:嫩江、第二松花江、松花江干流。石头口门水库是松花江一级支流饮马河中游的一座大型水库。坝址以上集水面积4944平方公里,河道长度194公里,流域平均比降0.6‰。饮马河是第二松花江左岸一级支流,发源于伊通县地局子乡老爷岭东南侧,流域总控制面积18274平方公里,河道长度387.5公里-37-6/16/2021 松花江流域饮用水源工程长春市石头口门水库水源地污染治理工程(一期)初步设计,河道平均比降0.3‰。饮马河石头口门水库以上有岔路河、双阳河两大支流汇入,水库下游有雾开河、伊通河等支流汇入。伊通河为最大支流、集水面积8440平方公里。饮马河石头口门以上流域平均高程为317米,烟筒山以上及右侧支流岔路河流域为山区,烟筒山以下及左侧支流双阳河流域为低山丘陵区。石头口门以下河谷开阔,本流域的山地地区次生林丛生,并有部分森林,平坡地及丘陵地大部分都已开垦成耕地,流域内植被较好。流域南部多为棕色森林土及灰棕色森林土,北部台地多黑土及黑钙土,土质肥沃,宜于耕作。2.2.1.2境内松花江流域水利工程(相关部分)主要有岔路河上的星星哨水库,控制流域面积845平方公里,总库容1.76亿立方米。另外还有两座控制面积较大的中型水库即黄河水库和双阳水库,三座水库总控制面积为1854平方公里,占石头口门水库总面积的37.6%。2.3水源地现状石头口门水库位于吉林省长春地区九台市境内,水库坝址在九台市西营城镇石头口门村西南约500米处,地理位置位于东经125°45′,北纬43°58′,设计年向长春市供水1.68亿立方米,已成为关系长春市经济发展和270万人口饮水安全的重要水源地,对长春市供水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吉林省长春市水文水资源局近几年对水库水质的监测结果来看,水库水质总体上符合地表饮用水源质量标准,但仍有部分监测指标超过标准值。如近三年汛期总磷含量是Ⅲ级水质标准值的2至3倍,全年平均值是标准值的1.5倍;2005年汛期水库水质中粪大肠菌群含量接近Ⅲ级水质的标准值;由于总氮和总磷的影响,2006年无论是全年、汛期还是非汛期,按照《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均为Ⅳ类水;而除总氮和总磷外,也只是符合Ⅲ类水质标准。因此,水库水质仍然不容乐观。-37-6/16/2021 松花江流域饮用水源工程长春市石头口门水库水源地污染治理工程(一期)初步设计水源地保护区内,现有农户家家户户均搞养殖、种植业,畜禽粪便、农药、化肥等污染物都对城关镇饮水安全构成威胁。居民生活污水及其废弃物随处泼倒存放,雨季随雨水渗入地下给水源地造成严重污染。水源地周围农田还有农用井,没有防护措施可以直接将地表水引入地下,企业排放的污水,也没有采取任何处理措施,虽经蒸发、渗漏,但仍有部分污水流入水库,给地下水造成污染。根据国家环保局、卫生部、建设部、水力部、地质矿产部五部门《关于颁发(饮用水地下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的通知》的文件要求,亟需对居民及工矿企业进行动迁和停业,对保护区进行植被恢复、绿化,对该水源地进行重点保护和污染治理。2.4水源地存在问题2.4.1近水居民生活垃圾、城镇生活污水污染问题流入石头口门水库的主要河流为饮马河、双阳河、岔路河,上游城镇污水大多未经处理,直接排入附近地表水域,最终汇入水库中。这些问题的存在必然会对水库水质造成危害。据调查,与水库直接相邻的乡镇有7个,村屯多达72个,仅库区下半部分近水住户就达1849户,人口7048人,相当于一个小型乡镇的人口。这些居民的生活垃圾和烧柴等每年堆积在库区上游河道2万余吨,汛期通过河道流入水库,造成污染。特别是在一级保护区内现有的部分部分房屋,距离水面最近的仅10余米,甚至有的住户将厕所、猪舍也修到水边,对水源造成直接的危害。同时流域范围内的城镇污水大多未经处理,排入附近地表水域,最终汇入水库中。2.4.2保护区内工矿企业对水源地的污染在水库二级保护区范围内,污染较严重的工矿企业有位于水库右岸波泥乡王家瓦房村的一家餐饮企业——卧虎山庄,以及位于东湖镇团山村、荆家村的一处采石矿区。其中卧虎山庄距离水面仅有50米,占地面积6.5公顷,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职工30人,年营业额50万元,日平均接待100人左右,主要污染物为生活污水,年污染物排放量300吨。团山子采石矿区共有采石业户12家,其中最近的距水面仅100米-37-6/16/2021 松花江流域饮用水源工程长春市石头口门水库水源地污染治理工程(一期)初步设计左右,其产生的烟尘、矿石粉沫以及硫磺等有害物质直接污染水源,采石爆破破坏山体植被,造成水土流失。水库保护区内还有星星造纸厂、长春市教委教育基地、九牛乳业生态养殖场、龙湾萨满欢乐园等等。其中污染较为严重的是位于星星哨水库下游的星星造纸厂,该造纸厂生产时,每小时排放污水量达20吨。其他企业排放的生活污水,也没有采取任何处理措施,虽经蒸发、渗漏,但仍有部分污水流入水库。2.4.3农药、化肥面源污染问题水库控制流域范围内耕地面积为25.22万公顷,种植作物主要是水稻、玉米,每年都施用大量的有机肥料和农药。特别是一级保护区内的821.78公顷土地,近一半为水田,对水源的污染更为严重,这些耕地所施用肥料、农药中的氮、磷、钾及其他有毒有害物质一部分流入水库,对水源造成了直接的污染。2.4.4水土流失问题近几年来,受人口增长和畜牧业等经济的发展,水库周边毁林开荒现象比较严重,仅库区下半部分从189.0米以上至两岸分水岭以下的山地,林地面积从原来的2095公顷下降至627.1公顷,致使库区植被遭到严重破坏,保持水土和涵养水源能力下降,对净化流域地表水源极为不利。据调查,水库流域范围内水土流失面积已达1627平方公里,黑土层厚度已从50年代的0.6~0.7米下降至目前的0.2~0.3米,水土流失造成水源悬移质、推移质和混浊度增加,水库淤积加重。这些问题的存在,对长春市饮用水源造成了直接的污染,对松花江流域水质的恶化构成了威胁。因此,为确保人民身体健康,促进经济发展,对石头口门水库水源地污染问题进行治理、实施石头口门水库水源地污染治理工程是十分必要,而且是迫在眉睫的。-37-6/16/2021 松花江流域饮用水源工程长春市石头口门水库水源地污染治理工程(一期)初步设计2.5工程建设的必要性2.5.1本项目的建设是执行国家政策,完善松花江流域重点区域污染防治的需要。为了使长春市饮用水源地得到有效保护,确保群众饮水安全,有效地维护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以适应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实施水源地保护工程,国务院批准了由国家环保总局、国家发展改革委编制的《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2006-2010)》(下称规划)。规划的特点是:⑴、目标明确——主要水源水质达三类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2010年总体目标是:到2010年,使松花江流域大中城市的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得到治理和保护,完成重点城市污水处理和重点工业污染源的治理任务,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等等。具体来说,松花湖等48个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到三类,松花江、第二松花江、嫩江、牡丹江干流水质基本达到三类,流域监测断面重金属等有毒污染物水质指标达到二类;全流域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排放量比2005年削减12.6%,大中城市污水处理率不低于70%。⑵、任务重——集中在三块一是工业污染源治理,二是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建设,三是重点区域的污染防治。这三个任务都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而且是经过努力能够做到的事情。三大任务中,工业污染防治被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工业企业容易发生突发性污染事件,如2005年的吉化污染、2006年的牤牛河事件。规划列出126个重点工业污染源治理项目和200多个重点监管的污染源名单,涉及到化工、造纸、酿造、医药等行业。其中,化工企业有50-37-6/16/2021 松花江流域饮用水源工程长春市石头口门水库水源地污染治理工程(一期)初步设计多家,比如吉化、佳木斯造纸厂。在哈尔滨、长春的饮用水水源地周围,列了一些区域性的污染防治项目,比如松花湖、新立城水库。⑶、困难大——原因是污染防治水平低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水平比较低,水污染的潜在隐患大。一是工业企业多。作为老工业基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建的企业多,负担比较重,治污设施相当简陋。二是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滞后。这一区域的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相当少,只有长春、哈尔滨、大庆等较大规模城市才有。三是一些支流污染比较重。如哈尔滨的呼兰河,长春的伊通河、饮马河等,都是劣五类水质,这些支流进入松花江,直接威胁饮用水源的安全。⑷、措施硬——目标责任书是“军令状”2006年8月,国家环保总局与全国各省区市签订了水污染防治目标责任书,其中吉林、黑龙江、内蒙古三省区的责任书明确规定了松花江流域水污染物总量削减目标。三省区人民政府是规划实施的责任主体。目标责任书从水质、污染物排放总量和工程建设三个方面规定了三省区在2008年底和2010年底的治污目标,这些指标都是“硬”约束。本工程是松花江流域污染治理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障几百万人口饮水安全的起点,在国家政策的指导和约束下,治理水源地污染,保障居民用水安全已经迫在眉睫。2.5.2本项目的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37-6/16/2021 松花江流域饮用水源工程长春市石头口门水库水源地污染治理工程(一期)初步设计饮水安全,不仅仅是解决吃水问题,而是关系到是否坚持了以人为本,坚持了人与自然和谐,关系到一个国家发展的价值观、水平和质量,关系到是否落实了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为人民群众提供充足、良好的饮用水,是改善人民群众生存条件、实现安居乐业,保持社会安定团结的重要基础,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具体体现。保障饮水安全,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原则,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来满足人对饮水安全的基本需要,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2.5.3本项目的建设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是保障城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进一步提升城市水管理水平的需要。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居民的人均用水量将不断提高。但是,城市饮水安全不仅仅是传统上的城市缺水问题,我们面临更严峻的问题是城市水源地的污染。通过完善水源地安全防护体系和监测系统,制定防止水源地污染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和应急保障措施,建立健全供水保障应急机制,提高城市水资源管理和应对各种突发性污染事故的能力。这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2.5.4本项目的建设是改善城市居民生活条件的需要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饮水安全的问题,不仅是水量的问题,更是水质的问题。除水源地常规水质项目超标外,有毒有机物污染已在一些饮用水水源地中检出,有些地区还相当严重。根据国家《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吉林省松辽流域饮用水源地污染防治项目管理办法》的要求,认真贯彻落实《松花江水流域污染防治规划》,对水源保护区内的污染源进行治理是十分必要的,同时也是松花江流域污染治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项目的综合治理工作,将改善城市环境,推动区域内社会经济的协调健康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环保意识,稳定社会秩序,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所以对本项目的污染治理势在必行。2.5.5本项目建设是改善水源地环境、保持水土、净化水质的需要。由于近年来水源地周边地区毁林开荒比较严重,致使库区植被遭到严重破坏,保持水土和涵养水源能力下降,且作物生产施用肥料、农药中的氮、磷、钾及其他有毒有害物质一部分流入水库,对水源造成了直接的污染。-37-6/16/2021 松花江流域饮用水源工程长春市石头口门水库水源地污染治理工程(一期)初步设计而湿地建设中芦苇的种植将基本上解决这些问题。芦苇具有发达的地下茎和迅速扩张的能力,适应性强,种群优势大,在较短的时间内能发展成为优势群落。当芦苇生长比较密集、具有一定盖度时,就可以发挥其抑制风浪和水流、促使淤泥沉积、减少水土流失的作用。据研究,在白洋淀正常苇地0~100cm土层中,地下茎总长度达353.1m/m3,全根量达1427g/m3。正因为芦苇具有如此发达的地下部分穿插于台地之中,才使得台地能够长期在水中浸泡而不至于被波浪侵蚀和冲跨,为当地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安全提供了有利保障。同时还具有良好的净化污水作用。芦苇利用茎杆维管束向根部不断输送氧气,提高湿地系统的污水净化能力,它对水域的金属和非金属及肉眼看不到的微小的物质有较强的吸收和吸附能力,其产品作为工业的造纸原料,不参与食物链,不形成第二次污染,因此,芦苇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处理污水植物。天津水产研究所进行了芦苇对重金属元素净化吸收的研究,结果表明,经过11天处理,栽培芦苇后水溶液中铅的去除率为34.76%、镉为52.63%、铜为27.10%、汞为58.3%、铬为72%。盘锦市芦苇科学研究所利用芦苇湿地处理城市污水,结果表明,污水中NH4—N、TP和BOD5的净化率分别为83.5%、76.1%和84.9%;对造纸污水中COD的净化率在60%以上,BOD5净化率50%以上,挥发酚表层水在70%以上;对化肥污水中NH4—N净化率为96.25%,COD净化率为58.1%;对采油污水中石油类净化率达到74.8%;挥发酚的净化率达到96.7%。各种试验结果证明,发展芦苇湿地生产对净化工农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有重要作用。综上所述,本项目的建设,不仅解决了水源地的环境污染,净化了水质,保障了居民的饮用水水源安全,更推进了整个松花江流域污染治理工作的进程,同时湿地建设的完成,也带了不可估量的社会效益,所以本项目应该尽快实施。-37-6/16/2021 松花江流域饮用水源工程长春市石头口门水库水源地污染治理工程(一期)初步设计3、工程设计3.1设计原则⑴、在长春城市总体规划和水资源专项规划的指导下,执行国家、地方关于环境保护的政策,符合国家的有关法规、规范和标准,统筹设计,坚持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⑵、坚持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采取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工程措施,既要有效的保护好环境,又要考虑到国情、市情,做到节省工程投资。利用现状实际地形,总体布局,循序渐进地解决好环境问题。⑶、编制中充分考虑近、远期相结合,以近期为主,兼顾远期,并根据资金筹措情况分期分阶段实施,更好地发挥投资效益。⑷、严格按照国家发改委要求,把工程做实、做细,对数据进行量化。3.2设计依据⑴、《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HJT338-2007)》;⑵、《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国家环保局、卫生部、建设部、水利部、地矿部1989年7月10日);⑶、《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2002);⑷、《城市绿化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100号;3.3设计方案3.3.1水源保护区划分根据“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调整《长春市石头口门水库生活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和《白山市金英生活饮用水源保护区划》的通知(吉政函[2006]154号)”以及“-37-6/16/2021 松花江流域饮用水源工程长春市石头口门水库水源地污染治理工程(一期)初步设计吉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长春市区石头口门水库生活饮用水源保护区划技术文件》(2006年9月)”和《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HJT338-2007)》中的规定,水源地保护区范围分为三级3.3.1.1一级保护区一级保护区包括水域和陆域两部分,水域部分包括石头口门水库库区(正常高蓄水位189米),陆域部分包括石头口门水库库区两侧向外延伸,有防洪大坝处至大坝,无坝处至居民房屋退赔线(高程为190等高线),以内范围,面积为105平方公里。3.3.1.2二级保护区石头口门水库二级保护区范围为一级保护区向两侧外延5公里范围,等高线230米以内范围。具体走向是以库区周围第一道山脊线为界,面积为58平方公里(不包括一级保护区面积)。3.3.1.3准保护区二级保护区以上汇水面积,其界限是双阳河、饮马河、岔路河及其支流与其他河流的分水岭,面积为4781平方公里。各级地下水源保护区的范围应根据当地的水文地质条件及确定,并保证开采规划水量时能达到所要求的水质标准。3.3.2工程设计方案比较鉴于可研中方案资金使用量大、水源地水质改善效果不明显,本次初步设计新增两个方案与可研方案进行比较。3.3.2.1方案一本方案包含内容如下:⑴、移民拆迁对一级保护区边界线等高线190范围内的房屋进行拆迁,居民进行移民,并停止一切生产活动。-37-6/16/2021 松花江流域饮用水源工程长春市石头口门水库水源地污染治理工程(一期)初步设计⑵、企业拆迁项目区内现有工矿企业13家,其中餐饮类企业有卧虎山庄一家,进行搬迁,采石场12家进行封闭。⑶、库区封闭在一级保护区边界线上无大坝处(等高线190米)设置界桩,在接近保护区的交通路口旁设置限制性标牌,此外,为了宣传和介绍情况使用,规划设置解说性标牌。在村屯等人类活动较集中地区,设置防护围栏,以防止人员和牲畜等进入水源地保护区造成水质污染。⑷、种植芦苇、睡莲①、在国有土地(等高线187.25—188.25)范围内种植芦苇1200公顷、睡莲30公顷。②、在集体土地(等高线188.25—189.5)范围内与农民协议调整种植结构,种植芦苇800公顷。③、为在芦苇种植期间保证芦苇所需水量,在芦苇种植集中区域打井进行灌溉。⑸、排污口处理项目区内现有排污口4处,进行关闭。⑹、垃圾清理、处理项目内多年积存有2.2万吨垃圾,近水住户每天产生17.2吨生活垃圾,拟于每个村社设置1个垃圾箱,设置2处垃圾中转站,并配备1辆垃圾运输车,将垃圾外运至指定地点处理。3.3.2.2方案二方案二主要内容与方案一相同,只是在拆迁范围上与方案一有差异。⑴、移民拆迁-37-6/16/2021 松花江流域饮用水源工程长春市石头口门水库水源地污染治理工程(一期)初步设计在一级保护区边界线等高线190范围内,以等高线189.5为拆迁终止线进行拆迁,居民进行移民,并停止一切生产活动。3.3.2.3、可研方案可研方案与方案一主要存在下列不同⑴、征地、退耕还库水源地一级保护区内工程总征地821.78公顷,其中一期工程征地98.61公顷,二期工程征地723.17公顷。方案一与方案二的唯一不同在于拆迁范围的控制上,方案一拆迁范围以一级保护区分界线等高线190米为拆迁终止线,方案二中考虑到节省拆迁资金,决定缩小拆迁范围,水库增容后正常蓄水线为等高线189米,考虑到地下水对房屋地基的影响,保证居民的房屋安全,以等高线189.5米为房屋拆迁终止线。经过对房屋拆迁费用的估算,方案2中拆迁节省资金为1800多万元,在节省资金方面效果比较明显。但是,方案二中等高线189.5至一级保护区边界线等高线190范围内房屋没有拆迁,这就导致一级保护区范围内仍存在生活污染源,将影响到水源地治理的长期效果,所以经过比较决定放弃方案二。方案一与可研方案中主要是对集体土地处理方式的不同。可研决定征用集体土地,其中一期工程征用土地98.61公顷,二期工程征地723.17公顷,全部土地征用资金为5亿元左右,资金投入巨大,并且对水库汛期水质氮、磷含量超标处理效果不明显。方案一对可研计划征用的821公顷-37-6/16/2021 松花江流域饮用水源工程长春市石头口门水库水源地污染治理工程(一期)初步设计集体土地停止征用,进行与农民协商性种植结构调整,对农民进行补偿。经过估算,一次性投资为10000万元左右,这就大大减少了一次性投资,从根本上解决了资金短缺的问题,而且湿地建设中种植的芦苇可以保护库区水土流失,改善土壤条件,尤其是吸收水中的氮、磷,根据盘锦市芦苇研究所提供他们多年研究与实验资料,芦苇对化肥污染的水中氮、磷吸收率为96.28%,而一级保护区内停止一切生产、生活活动后,水库汛期水质氮、磷少量超标的主要污染源就是水库周边农田的化肥污染,这样就基本上解决了水源地水质的污染问题。并且方案一为保证芦苇种植期灌溉而建设的200口管井,日出水48万吨,在干旱、缺水情况下,可以作为长春市供水的应急备用水源,同时因为种植芦苇而增加的近两米的蓄水高程,使水库增加了1.03亿米3的库容,社会效益巨大。经过比较不难看出,方案一无论是从一次性投资费用的节省,到水源污染问题的解决,都优于可研方案,所产生的效益都远远高于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方案,所以本次初步设计决定推荐方案一。3.4工程设计内容3.4.1湿地建设工程3.4.1.1芦苇简介⑴、品种芦苇属于全球性植物,广泛分布于我国各地,纵跨纬度49°,横跨经度60°,其适应生长环境范围由热带、亚热带、温带到寒温带,从湿润、半湿润到半干旱、干旱至极端干旱区均有芦苇生长。它的抗逆性强,适应性广,在长期的自然环境筛选下,形成了多种适应不同环境生长,具有不同用途的种群和变种。根据辽宁省芦苇科学研究所与中科院植物所的合作研究,将我国芦苇产区按生态环境划分成5个地理区域,即南方湖滨苇区、东部滨海苇区、北方沼泽苇区、西北干旱苇区和西南山原苇区。将所有采集到的芦苇标本经鉴定划分成普通芦苇、日本苇和卡开芦3个种,种下根据遗传力、形态特征和生态环境划分出84个变种和6个变型。人工种植的芦苇应选择能尽快适应当地环境,抗逆性强,品质好,产量高的优良种类进行繁殖,方能收到理想效果。⑵、芦苇生长对环境的要求-37-6/16/2021 松花江流域饮用水源工程长春市石头口门水库水源地污染治理工程(一期)初步设计芦苇的生长与环境条件有密切的关系。在各种不同的环境条件下,芦苇的生长各不相同,如在温度高、无霜期长的南方,芦苇高度可达4-6米,而无霜期短、低温缺雨的北方(如黑龙江、吉林等)芦苇高度一般只有1-3米,产量也只有300公斤/亩左右,因此,芦苇生长的好坏,受环境的直接影响,就目前情况看,影响芦苇生长的环境因子主要有:水分、土壤、温度等。①、温度要求芦苇属多年生植物,地上茎一年一熟,地下根茎多年生,苇芽在包叶的保护下,能够在寒冷的冬季休眠越冬,随温度上升达到5℃以上时,苇芽萌动钻出地表开始生长,此时能抵抗短时间的晚霜袭击,但不能抗拒较长时间的冷冻。生育期因不同芦苇种类而长短不一,植株形态受环境条件影响变化较大,一般在有效积温高,无霜期长的地区,植株高大,产量相对较高,反之则较差,芦苇生长季节,适宜的温度在10-30℃。吉林地区,无霜期约150天,积温约2790℃,在其他栽培条件适宜的情况下,芦苇生长高度可达1.5-2.5米。②、水分要求芦苇是多年生需水较多的植物,据辽宁省盘锦市芦苇科研所研究,每生产1吨芦苇生理需水量为579—709m3。北方芦苇需水高峰期在6—8月份,在此期间日耗水量为6—7mm。因此,当早春芦苇发芽以后,随生长加快,水层从湿润-浅水层(10cm)-生长季深水层(一般控制在30cm,最深不能超过60cm)。如果缺水干旱,生长缓慢,茎杆节间短,产量下降,同时旱生杂草开始生长。③、土壤要求-37-6/16/2021 松花江流域饮用水源工程长春市石头口门水库水源地污染治理工程(一期)初步设计自然野生芦苇多生长在质地较粘重的沼泽、盐碱或中性土壤上,土壤PH值一般在6.5-8.5之间。人工种植芦苇的区域,为保证芦苇生长良好,土壤质地最好选择粘土或壤土区,这类土壤结构良好,土壤疏松肥沃,黑土层厚,保水保肥力强,有利于芦苇地下茎和不定根良好的伸展和繁生,使地上芦苇植株生长繁茂,生物产量高,同时能提高保护环境,净化水质的作用,可收到良好的综合效益。④、水质的要求芦苇生长对水质要求不严,能在土壤饱和水中氯离子含量达1%,土壤含碳酸盐达2-5%的情况下生长。⑶、芦苇病虫害的特点、种类及防治方法芦苇原属野生植物,人工培育驯化程度低,在自然筛选状态下,抗逆性强,适应性广,加之芦苇经济价值不是十分高,致命性病虫害种类不多,危害不是很大,据调查在芦苇发现的14种病害,还没有对芦苇生产构成威胁,目前不需要防治。虫害有23种,危害较严重的只有芦苇粉大苇蚜、黏虫和蝗虫三种,都属于迁飞性昆虫,发生时期与不同年份环境条件关系密切,一般情况下大发生的几率很低,且不会对芦苇造成毁灭性损害,考虑到石头门水库作为引用水水源地,为防止人为污染,所以不用药剂防除,但要注意监测每年害虫发生动向,及早预测,及时采用生态防治和生物防治的办法加以解。⑷、芦苇的作用①、对土地保护芦苇强大的根系形成网络可以固定、稳定堤岸,抵御水浪、减缓风暴的冲击力,防止水土流失。同时,芦苇的生长和有机残体又有阻滞水流,沉积泥沙和悬浮物的作用,从而促进水体清澈和减弱流水的侵蚀。芦苇生长对保护生态、改良土壤理化性状、净化环境亦有重要作用。②、改良土壤光滩地栽植芦苇后,土壤容重降低,空隙度增加。研究发现,在光板地(0—15cm)土壤容重为1.44g/cm3,生长3年芦苇后土壤容重降低到1.34g/cm3-37-6/16/2021 松花江流域饮用水源工程长春市石头口门水库水源地污染治理工程(一期)初步设计,降低了7%。光板地上土壤孔隙度为44.5%,栽植芦苇3年后,土壤孔隙度达到51.1%,增长了14.8%,通气和透水能力增强,光板地每小时平均透水能力为5.65mm,而栽植芦苇3年后透水能力达到28.1mm,增加了近5倍。同时,芦苇属抗盐植物,栽植芦苇可促进土壤脱盐,栽苇前土壤Cl-含量为1.008%,栽苇3年后土壤Cl-含量降低到0.096%,脱盐率达到90%。从而使土壤疏松,改善了土壤物理化学性状。有利于土壤生物的活动,为芦苇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③、护堤固岸芦苇具有发达的地下茎和迅速扩张的能力,由于芦苇适应性强,种群优势大,在较短的时间内能发展成为优势群落。当芦苇生长比较密集、具有一定盖度时,就可以发挥其抑制风浪和水流、促使淤泥沉积、减少水土流失的作用。据研究,在白洋淀正常苇地0~100cm土层中,地下茎总长度达353.1m/m3,全根量达1427g/m3。正因为芦苇具有如此发达的地下部分穿插于台地之中,才使得台地能够长期在水中浸泡而不至于被波浪侵蚀和冲跨,为当地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安全提供了有利保障。④、涵养水源,减少蒸发研究结果表明,芦苇群落蒸发蒸腾量和要小于农田蒸发蒸腾量,如北方地区生长季节稻田的总蒸发蒸腾量为700mm左右,大豆450mm左右,而芦苇群落为352.6mm。经测定,光板地面蒸发量为1.05mm/h,芦苇湿地地面蒸发量为0.2mm/h。同时,在光板地面风速为2.97m/s,而芦苇湿地地面风速为0.11m/s,有效的控制了水分的蒸腾。。⑸、芦苇的经济价值①、造纸原料芦苇是一种较好的非木材纤维原料,茎杆纤维含量高达40%以上,仅次于棉麻,与木材相当,是理想的造纸原料。以芦苇为原料生产的各种高、中、低档纸张深受消费者欢迎,目前市场上供不应求。-37-6/16/2021 松花江流域饮用水源工程长春市石头口门水库水源地污染治理工程(一期)初步设计②、苇编工艺品利用优质芦苇精心编织的芦苇工艺品,具有防滑、防潮、吸尘,净化空气等作用,产品广泛用于庭院,花草的遮阳防护,客厅、卧室的装修装饰等多种用途。芦苇篱笆帘,麻绳立帘,彩绳工艺苇帘,苇席及各种苇编工艺品,产品畅销欧美、日、韩等国家,深受外商青睐。苇编画采用纯天然芦苇,经手工整料、雕刻、着色、(用熨烫的方法)、粘贴、装裱而成。整个画面80%为芦苇自然色差,20%左右用熨烫碳化而成。本画倍受中外雅士名流的垂青,许多政界、艺术界、文化界名流都采用本画装点家居。③、药用保健价值芦苇根状茎,洁白滑润,有清香之气,味甘,性寒,有利尿、解毒和清凉止呕的功能和预防脑炎等功效。以芦苇根状茎为原料,生产的饮料具有清热解毒、生津、养阴、利肝胆、除暑热、能增加人体有益的核酸含量,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防癌、抗癌的功能。④、芦苇的饲用价值据分析,芦苇幼嫩组织中氨基酸的含量可达到8.46%,同时叶片中含有粗蛋白7~14%,粗脂肪1.6~3.6%,无氮侵出物31~44%,粗纤维21~53%,灰分5~6%,磷(P2O5)0.02~0.019%,钾(K2O)0.17%,钙(CaO)0.2~0.65%。因此,幼嫩的芦苇茎叶为牲畜喜食的饲料,可以喂养马、牛、羊等牲畜。⑹、芦苇湿地的生态效益①、调节流量,控制洪涝芦苇湿地是一个巨大的蓄水库,可以在暴雨和河流涨水期储存过量的降水,均匀地把径流放出,减弱洪水对下游的危害。芦苇具有深厚的苇根层,自然降水大多积于沼泽苇根层中,据测算,苇根层可含蓄相当于它自身重量的8倍水,故称为沼泽苇塘为“大型天然水库”-37-6/16/2021 松花江流域饮用水源工程长春市石头口门水库水源地污染治理工程(一期)初步设计。因此,保护芦苇湿地就是保护天然储水系统。由于降雨的分配和年度分配不均匀,通过芦苇湿地的调节,储存来自降雨、河流过多的水量,从而避免了发生洪涝灾害,保证工农业生产有稳定的水源供给。②、调节气候,改善空气质量一方面芦苇湿地的热容量大,导热性差,使芦苇湿地地区的气候变幅小。另一方面,芦苇湿地积水面积大,特殊地热学性质使芦苇湿地源源不断的为大气提供水分,增加大气湿度。研究结果证明,芦苇蒸腾系数为637——826,也就是生产一吨芦苇要向空气中蒸腾700吨左右的水分,每克水变成水蒸气需耗热能360卡,大量的水蒸气散发起到了增加空气湿度,降低地表温度。1平方米沼泽湿地一年内可以吸收13.75公斤的二氧化碳,释放10公斤氧气,产生15公斤的生物量;苇地能降低风速,在芦苇沼泽区域风速为每秒0.11米时,相邻裸地风速却高达每秒2.97米。可见,发展芦苇湿地生产对调节区域小气候具有良好的作用。③、净化水体,减少污染芦苇湿地有助于减缓水流的流速,当含有毒物及污染物的污水经过湿地后,流速减慢,有利于污染物的沉淀和排除。当工农业生产和人类的其他活动产生的污染物、有机毒物进入芦苇湿地后,湿地的生物和化学过程可使有毒物质降解和转化。多项研究成果表明,在利用人工芦苇湿地净化污水的同时,污水中水肥资源可被芦苇充分吸收利用,尤其是污水中的氮、磷营养,是芦苇生长发育不可缺少的养料,能促进芦苇高产优质,形成良性循环,使污水得到资源化利用,同时改善了生态环境。④、保护生物多样性 芦苇湿地多种野生动植物、包括鱼类、甲壳类、软体动物、昆虫及草食、肉食性野生动物等构成特殊的生物链结构,保护了动植物资源的多样性。良好的湿地环境为鸟类提供了栖息地和丰富的食物资源,为繁殖和迁徙创造了良好条件。3.4.1.2种植方法选择-37-6/16/2021 松花江流域饮用水源工程长春市石头口门水库水源地污染治理工程(一期)初步设计芦苇的种植方法分为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两种。⑴、有性繁殖有性繁殖利用种子育苗移栽,优点是种源充足,省工、省力,缺点是种子苗生长缓慢,需三年达到成熟株水平。⑵、无性繁殖无性繁殖可利用地下根状茎移栽,成活成塘快,栽植管理的好,当年可达到成熟株标准。石头口门水库正常蓄水线为等高线189米,本工程芦苇种植土地范围为等高线187.25米——等高线189.5米范围内,其中等高线187.25——等高线188.25范围内种植面积为1200公顷,为保证水库正常蓄水线以内种植的芦苇成活,芦苇生长高度在汛期时要达到正常蓄水线以上,通过对盘锦市芦苇研究所专家详细咨询,只有无性繁殖的芦苇在短期内的生长高度可以达到要求,所以本工程选取生长快速的无性繁殖为本工程芦苇种植的方案。3.4.1.3根茎选择、运输及种植⑴、根茎采集、运输经过水库人员和设计人员对芦苇主要北方产地的调查研究,通过对各产地芦苇的生长周期生长环境的比较,决定本工程的根茎采集地点为吉林省镇莱县。根茎的采集和运输要遵循以下两点:①、选择根状茎时,要选择粗1cm以上的土黄色、黄褐色、乳白色、茎上有3~5个休眠芽、生命力强、品种好产量高,无病虫害的根状茎,一般每根长度在30~40cm。②、运输时所采集的根状茎要用草袋进行包装好,洒上水保持湿润,并放于阴凉通风处,待运输到栽植现场使用。但贮存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干枯、腐烂,根状茎内养分消耗,降低成活率。-37-6/16/2021 松花江流域饮用水源工程长春市石头口门水库水源地污染治理工程(一期)初步设计⑵、种植①、种植时间根据芦苇研究所要求,北方芦苇的种植时间在4月下旬到5月上旬,气温达到5℃以上时,进行种植。为达到要求,根据长春农业种植、气候实际情况,本工程设计芦苇种植时间为4月末至五月初。②、种植范围、规模的确定芦苇生长土壤PH值一般在6.5-8.5之间,根据水库工作人员对水库周围土壤土质进行调查、筛选,得出适合种植芦苇栽的土壤数据如下耕作层土壤类别:草碳型冷浆土壤、沙壤土,厚度:20cm。氮含量:100PPM,磷含量:10PPM,钾含量:80PPM,PH值:6.8-7。耕作层以下:土壤类别:粘土,地下水位:50cm。根据土壤资料,本工程种植区域确定在等高线187.25——等高线189.5范围内2000公顷土地上。(详细区域见芦苇种植区域图)③、种植密度芦苇种植密度视成塘时间要求而定,为了不影响芦苇生长,要求每平方米栽植4-10根,且每个种苇含有3-5个芽雹,根据水库实际情况,确定芦苇种植密度为6根/m²,本工程共种植芦苇约1.2亿棵。④、灌溉根状茎栽植后,以土壤保持湿润为好,当芦苇苗高长到30cm-37-6/16/2021 松花江流域饮用水源工程长春市石头口门水库水源地污染治理工程(一期)初步设计以上时,可以建立水层,并根据芦苇需水规律和生长速度,逐渐加深水层。根据专家要求,苇田灌溉要满足水稻春灌标准,所以计划在苇田集中区域增设电机井进行灌溉。(详见管井设计)3.4.1.4苇田管理根据芦苇的多种用途和其生物学特性,它属于生态型经济植物,虽然目前仍处于半野生状态,但在人工栽培管理地区,已显示出巨大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人工管理关键分成如下几个阶段:⑴、栽植后的管理根据要求,芦苇栽植后,土壤应保持湿润状态,不能积水,随芦苇的生长,逐渐加深水层,水层最深不能超过0.6米,各个时期淹水深度都不能没顶,给芦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留有充裕的空间。⑵、生长期田间管理为保证芦苇的正常生长,芦苇生长季节初灌水管理外,同时应控制打苇叶、割青苇、放牧等破坏芦苇生长的行为,以促进芦苇持续健康地生长。⑶、对苇区长期进行病虫害调查及时发现病虫害发生动向,要及早防治,在防治中应尽量不用农药,采取生物防治和生态防治措施,保护天敌,防止防治病虫害时对引用水源造成污染。根据白洋淀多年苇田管理经验,在苇芽破土时,在苇田均匀摊铺5CM厚度黑钙土,防止害虫幼虫发育,效果十分明显。⑷、收割期管理芦苇成熟后的10月下旬及时收割,为节省人力物力,可采用机械化收割方式,割光收净后运出销售,苇区残留物到第二年芦苇发芽前进行烧塘,防止枯枝落叶腐烂污染水源水质。3.4.1.5睡莲简介睡莲又名子午莲,睡莲科睡莲属。其叶片浓绿,花色鲜艳,是一种很好的水面绿化植物。-37-6/16/2021 松花江流域饮用水源工程长春市石头口门水库水源地污染治理工程(一期)初步设计  睡莲属多年生水生植物,耐寒性较强,东北地区稍加保护,便能安全过冬。其地下根茎横生或为块茎直立生长,短而粗。叶丛生,浮于水面,厚且具光泽,呈圆形或椭圆形,叶子正面深绿色,背面暗紫色或紫红色。花色因品种不同有白、粉、红、黄、紫等,鲜艳而美丽。3.4.1.6睡莲种植采用根茎种植,每根具芽眼2~3个,分别栽入塘中。塘土宜富含腐殖质,,覆土厚度以埋没根茎为度,保持水深1~2m。病害防治睡莲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易受蚜虫、螟水危害。⑴、蚜虫:睡莲在生长发育期,如果光照不足,通风不良,不仅生长衰弱,且易遭受蚜虫危害。用烟叶水杀除(50克烟叶加水5公斤,煮沸即成)⑵、睡莲水螟:水螟又名棉水螟,以幼虫危害睡莲叶片,把叶片咬成大小相同的两片,然后吐丝把叶片重叠在一起,做成一个保护鞘,生活在其中。借助于叶片的保持,能在水面上自由漂浮。保护鞘干后,又另营新鞘。幼虫多在夜间活动取食。8-9月间幼虫老熟,常将两张叶片合拢,随后吐丝结成白色椭圆形茧花蛹。防治方法:①、及时用网捕捞浮在水面的幼虫。②、幼虫发生期:塘中鱼类可以捕食幼虫。3.4.1.7管井工程⑴、水文地质条件①、地下水的赋存条件及分存规律根据已有的地质水文地质资料可知,拟建水源地主要分布在石头口门水库周边的南半部河谷一级阶地上。由一套河流泛滥相和河湖相堆积物组成,含水层均为第四系堆积物,具有清晰的二元结构。上部为亚粘土和淤泥质亚粘土,厚1—5m-37-6/16/2021 松花江流域饮用水源工程长春市石头口门水库水源地污染治理工程(一期)初步设计,局部地段厚达8m,下部由砂、砂砾石间夹淤泥质亚粘土,厚度10m左右。其分布规律受古河道、新构造运动控制,从河道上游至下游含水层由薄变厚,颗粒由粗变细。水量由大变小,单井涌水量一般在于2000—3000m3/d。水化学类型为重碳酸钙型水。矿化度为0.15—0.66g/L,PH值为6.4—7.9。②、地下水补给、径流与排泄条件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及河流的侧向径流补给。而补给量的大小,取决于含水层所处的地貌位置,地质结构,饱气带岩性特征以及地表径流状况,地下水埋深,植被发育程度等。由于测区位于河谷一级阶地上,地形较平坦,地表径流条件差,含水层埋藏浅,透水性好,有利于邻区地下水的径流补给。在河流影响带区,由于河流切割了第四系孔隙潜水含水层,地表与地下水利联系极为密切,水交替频繁,河流间歇性或常年补给地下水,其循环运动的总规律为丰补枯排。③、水源地布井方案根据石头口门水库附近的自然环境和库区周边水文地质条件,拟在水库周边及上游布置浅孔200眼。井径为370mm,井距250—400m,井孔位置及分布情况详见工程布置图和工程分区统计表。浅井工程分区统计表区号井距(M)井距(MM)布井数量井空编号Ⅰ250—400370241—24Ⅱ250—4003707525—99Ⅲ250—30037075100—174Ⅳ250—40037010175—184Ⅴ250—40037016185—200合计200④、水文地质钻探技术要求A、地质技术要求a、查明第四系地质结构,岩性特征及埋藏深度,b、查明第四系含水层厚度、水位、水质、水量及水温。-37-6/16/2021 松花江流域饮用水源工程长春市石头口门水库水源地污染治理工程(一期)初步设计c、满足岩芯采取率,校正孔深,孔斜及简易水文地质观测要求。d、终孔原则应揭穿第四系地层进入基岩3—5m即可。e、孔径:按抽水试验要求以及将来在孔内顺利安装过滤器和抽水设备,并能使抽水试验正常进行为原则,根据区内地质、水文地质条件,设计孔径D400—D450m。井管为水泥管。⑤、水文地质钻探冲洗液应采用清水钻进或低固相泥浆钻进,尽量降低泥浆粘度和固相含量。⑥、为了弄清含水层的钻孔涌水量及其与降深之间的关系,获取含水层的水文地质参数,要求对供水井进行一次最大降深抽水试验。抽水试验技术要求A、抽水试验前必须彻底洗井,做到水清沙净;B、水位降深值不得小于1m,最大降深值不得超过(潜水)含水层厚度的1/2;C、水位、水量、水温及水位、水量波动值应满足规范规定要求;D、抽水稳定延续时间为16小时,抽水结束前2小时取水质分析样;E、抽水试验停机后,应及时观测恢复水位,观测时间应满足规范要求;⑵、成井要求①、井孔口径:开孔口径一般要比井口管外径大150—200mm,以保证填砾的间隙;②、成井前要进行彻底的破壁换浆,换浆达到浆液不挂钻杆;③、滤水井管孔隙率应大于25%;-37-6/16/2021 松花江流域饮用水源工程长春市石头口门水库水源地污染治理工程(一期)初步设计④、砾料规格应满足要求,填砾厚度为50—100mm(砾料规格应为含水层颗粒配级的d50—d60的8—10倍为宜);⑤、孔斜度应小于1度,保证下管填砾的顺利和抽水设备正常运转;⑥、滤水管的长度要与含水层的位置相对应,错动距离不得超过含水层厚度的20%;⑦、井底要留有3—5m的沉淀管;⑧、成井结束后,要极时封好井;⑶、供水井施工设计①、供水井结构钻孔深度15—21m,成井深度14—18m,钻孔直径D500D500-D550mm,井管直径D370mm,井管的材质为水泥管(见供水井成井柱状图)②、施工设备钻机:泵吸反循环水井钻机洗井及抽水设备:空压机或潜水泵③、施工工艺A、使用泵吸反循环钻机,硬质合金钻头回转取样钻进至终孔深度。B、清孔排浆至孔底。C、采用提吊托盘法下入直径D370mm的水泥井管。D、钻孔和井管之间环状间隙填入事先准备好的砾料。E、钻孔上部1米用膨润土封孔。F、根据情况采用潜水泵或空压机进行彻底洗井④、施工质量技术要求及措施-37-6/16/2021 松花江流域饮用水源工程长春市石头口门水库水源地污染治理工程(一期)初步设计A、要严格按施工设计、及技术规程要求施工。B、钻进过程中要由水文地质技术人员进行岩心编录,划分含水层段并编制下管成井设计。C、钻遇严重坍塌地层要使用有机高分子化学泥浆护壁,禁止使用粘土回填,以保证钻孔出水量。D、要依据含水层的粒度大小选择相应的砾料。E、要选用优质的钢筋骨架水泥管做井管,滤水管孔隙率要达到25%以上。F、井管要坐正坐实,管与管之间要用4—6根竹枇均匀扶正绑牢,滤水管要包网。G、填砾料前要将井管吊正固定在井口,填砾时要作到周围均匀填入,速度不要太快,以防砾料堋堵。洗井抽水后砾料沉实,将井口以下一米用事先做好的粘土球封井,防止淤泥渗入砾料层。H、要做到安全文明施工。3.4.1.8附属工程⑴、在芦苇灌溉期间设置临时电缆,电源来自水库周边强排站,电缆采用铠装交联聚氯乙烯绝缘聚氯乙烯护套电缆,规格为3X120+70,长度为4772.7米,临时地上敷设。⑵、设置平层砖混结构芦苇管理房一座,建筑面积500m²,建筑单体外墙面采用赭石面色外墙面砖,勒脚采用灰色条型砖.室内装修如下:地面:一般室内地面:防滑地面砖墙面:砖墙:水泥白灰抹灰(外喷式刷大白二遍)天棚-37-6/16/2021 松花江流域饮用水源工程长春市石头口门水库水源地污染治理工程(一期)初步设计一般室内天棚:钢筋混凝土板底抹灰(外喷式刷大白二遍)屋面卷材:均采用非硫化型三元乙丙。3.4.2拆迁安置本工程在一级保护区内等高线188.25至一级保护区边界(等高线190)范围内进行拆迁移民,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执行。3.4.2.1拆迁工程拆迁涉及长春市的二道区、九台市共计2个县(市)区、3个乡镇、6个行政村。工程迁移人口1329人,迁房287户,拆迁房屋面积27288.14平方米,实物指标汇总详见表3-4-1,各县市区具体指标详见表3-4-2~表3-4-4。-37-6/16/2021 松花江流域饮用水源工程长春市石头口门水库水源地污染治理工程(一期)初步设计64中国市政工程东北设计研究院6/16/2021 松花江流域饮用水源工程长春市石头口门水库水源地污染治理工程(一期)初步设计石头口门水库水源地污染治理工程拆迁实物指标汇总表表3-4-1序号项目单位九台市二道区双阳区永吉县总计小计西营城镇波泥河子镇小计东湖镇四家乡奢岭镇万昌镇一拆迁1迁房人口315315758916671639313292安置户数户82379129121172947287二房屋m²88568856.14136822298.0011384.0031001650.0027288.14间3163165298244714510110911、砖瓦房m27710.877710.87125852070.0010515.003100.001650.0025045.87间2892895127743514510110472、一面青m2169.16169.16169.16间8883、土草房m2976.11976.111097228.00869.002073.11间19191751236三附属建筑物1、砖瓦仓房m218301830.221526686.00840.00845.084201.302、土石仓房m2325324.75324.753、砖瓦畜舍m2846845.82604529.0075.00419.341869.164、木栅围墙m11331133.00329305.0024.001462.005、砖围墙m33030.0030.006、手压井眼525250183271097、电机井眼442268、大口井眼2229、厕所个9696208281805030384四零星果木29842984929922024172751959761、果树(成)株2、果树(幼)株940940125458010653、用材林(成)株1580158015804、用材林(幼)株284284928672019672671931515、集体树(成)株18018018064中国市政工程东北设计研究院6/16/2021 松花江流域饮用水源工程长春市石头口门水库水源地污染治理工程(一期)初步设计石头口门水库水源地污染治理工程拆迁各县区表表3-4-2序号项目单位合计西营城镇波泥河子镇小计石头口门村子村小计王瓦房村平安堡村板石村金家岗村波泥河子东大地村一拆迁1迁房人口人3153151531036675532安置户数户82337984379138二房屋m²885688564102192307183123061782间316316.0015.003.0080.0076.0085.0057.001、砖瓦房m277117710.87410.00219.002125.131391.262188.001377.48间289289153756680502、一面青m2169169.1643.1665.4060.60间88.002.003.003.003、土草房m2976976.11139.00374.7557.81404.55间19193727三附属建筑物1、砖瓦仓房m21830.221830.2258.00450.09216.35806.36299.422、土石仓房m23、砖瓦畜舍m2845.82845.8210.0039.00268.2863.00109.00356.544、木栅围墙m11331133.001133.005、砖围墙m33030.0030.006、手压井眼52522214131477、电机井眼4448、大口井眼22119、厕所个7979843791381四零星果木2984298429841、果树(成)株2、果树(幼)株9409409403、用材林(成)株1580158015804、用材林(幼)株2842842845、集体树(成)株株18018018064中国市政工程东北设计研究院6/16/2021 松花江流域饮用水源工程长春市石头口门水库水源地污染治理工程(一期)初步设计石头口门水库水源地污染治理工程拆迁各县区表表3-4-3序号项目单位合计东湖镇四家乡小计团山子村荆家村小计计四家子村杂木村莫家村十间村新光村一拆迁人1迁房人口人7589191667153217592382安置户数户1291212117253411425二房屋m²136822298.002298.0011384.001504.004120.001660.004100.00间529828244796113481901、砖瓦房m2125852070.002070.0010515.001213.003542.001660.004100.00间512777743592105481902、一面青m2间3、土草房m21097228.00228.00869.00291.00578.00间17551248三附属建筑物1、砖瓦仓房m21526686.00686.00840.00647.00179.0014.002、土石仓房m2325324.75324.753、砖瓦畜舍m2604529.00529.0075.0075.004、木栅围墙m329305.00305.0024.0024.005、砖围墙m36、手压井眼5018183216167、电机井眼22118、大口井眼9、厕所个1241212112253411425四零星果木92992202412024172751727511、果树(成)株23.32、果树(幼)株125454580803、用材林(成)株4、用材林(幼)株92867201962019672671726715、集体树(成)株64中国市政工程东北设计研究院6/16/2021 松花江流域饮用水源工程长春市石头口门水库水源地污染治理工程(一期)初步设计石头口门水库水源地污染治理工程拆迁各县区表表3-4-4序号项目单位双阳区奢岭街道办永吉县万昌镇小计马场村小计狼头村吴家村官厅村花家村新房子村西将军新立一拆迁1迁房人口人16316393932安置户数户29294771096645二房屋m²3100310016501650.00间145145101851、砖瓦房m23100310016501650.00间145145101852、一面青m2间3、土草房m2间三附属建筑物1、砖瓦仓房m2845.08845.082、土石仓房m23、砖瓦畜舍m2419.34419.344、木栅围墙m5、砖围墙m36、手压井眼7167、电机井眼8、大口井眼9、厕所个29294771096645四零星果木1、果树(成)株2、果树(幼)株3、用材林(成)株4、用材林(幼)株5、集体树(成)株64中国市政工程东北设计研究院6/16/2021 松花江流域饮用水源工程长春市石头口门水库水源地污染治理工程(一期)初步设计移民拆迁工作是一项复杂而繁琐的系统工程,既关系到本工程能否顺利实施,同时又关系到广大农户的切身利益。因此,应把此项工作放在最重要的一项工作来抓,要由政府专门机构进行走家窜户摸底调查,多方征求意见,研究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安置方案。3.4.2.2移民安置现状水平年为2008年;规划基准年为2010年;⑴、安置人口数量确定①、搬迁安置人口的确定实际搬迁安置人口应是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界限190米等高线以下的人口,包括保护区内的人口、占地不影响房屋的人口中必须动迁的人口和其它原因必须搬迁的人口。经调查迁房人口为1329人,287户,拆迁房屋27288.14平方米。②、设计水平年安置人口的确定对搬迁安置人口,应按拟定的设计水平年计算自然增长的人口。人口自然增长率应按国家和省人民政府确定的计划生育政策及各市县连续多年的实际人口增长情况综合分析确定。推算设计水平年安置人口用下式计算D=c×(1+k)N式中:D—设计水平年安置人口的数量(人);C—设计基准年安置人口的数量(人);K—设计取用的农业人口自然增长率(‰);N—基准年至设计水平年之间的年数(年);人口自然增长率指标为5.2‰,经计算,设计水平年安置迁移人口为1547人。⑵、安置去向64中国市政工程东北设计研究院6/16/2021 松花江流域饮用水源工程长春市石头口门水库水源地污染治理工程(一期)初步设计由于石头口门水库水源地污染治理工程的建设,占用部分房屋,(但不征用土地),使一部分农民迁移,对于这部分农民应给予的安置首先是去向问题。经广泛征求受影响的村民农户、社、村意见,并与当地村、乡(镇)政府协商,移民安置去向以原则上当地解决去向,采取本村、社后靠的办法解决。3.4.2.3安置规划设计水平年移民安置总人口1547人,涉及到各乡镇各村情况详见表3-4-564中国市政工程东北设计研究院6/16/2021 松花江流域饮用水源工程长春市石头口门水库水源地污染治理工程(一期)初步设计安置人口规划表表3-4-5市县(市区)乡镇村别总人口(人)安置人口(人)迁移安置合计比例(%)现状水平年现状水平年现状水平年长春市九台市西营城镇石头口门村10531075141414141.30%全镇2192222381141414140.06%波泥河镇王瓦房村956976303030303.07%平安堡村15711603151515150.94%板石村166717011101121101126.58%金家岗子村14201449747574755.18%波泥河子村13861415858785876.15%东大地村12101235616261625.02%全镇348713560137543813753811.07%二道区东湖镇团山子村243024801001021001024.11%荆家村2151219600000.00%全镇20830212661001021001020.48%四家乡四家子村289429541671701671705.75%杂木村244624972362412362419.65%莫家村910929767776778.29%十间村2285233224525024525010.72%新光村1821851919191910.27%全乡13690139767437597437595.43%双阳区奢岭镇马场村276128181871911871916.78%全镇47118481051871911871910.40%吉林市永吉县万昌镇西将军村15321564161616161.02%花家村24002450252625261.06%新房子村26552710252625260.96%吴家村17671804293029301.66%官厅村27462803333433341.21%狼头村168217171031051031056.12%新立村26052659191919190.71%全镇43442443521672561672560.58%总计18187318568149651703158617030.92%64中国市政工程东北设计研究院6/16/2021 松花江流域饮用水源工程长春市石头口门水库水源地污染治理工程(一期)初步设计由表可见,每村安置人口占全村的比例在0.01%~3.35%之间,占全乡(镇)的比例在0.01%~0.22%之间,故从人口安置上可以采取本村后靠的方式解决,这样从人口容量上对本村都没有影响。3.4.3企业拆迁3.4.3.1卧虎山庄搬迁卧虎山庄位于水库右岸波泥河乡王家瓦房村,占地面积6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0000平方米,职工人数30人,年产值50万元,最大接待能力500人左右,年均接待游客1万人左右,主要污染物为生活污水,年污染物排放量300吨左右,生活垃圾产生量为10吨/年。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水库,生活垃圾未处置,随地表径流流失,对水库造成污染。《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规定:禁止在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一级保护区内新建、扩建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鉴于卧虎山庄位于水源地一级保护区内,距水库很近,为保护水源地,对卧虎山庄进行搬迁是十分必要的。由于卧虎山庄在水源地保护区划分之前建成的,因此,需进行合理补偿。3.4.3.2采石场关闭采石区主要集中在水库左岸东湖镇团山村、荆家村,最近的距水边仅100米左右,共计12处,开矿采石严重影响水质,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有:一是破坏植被。不仅开挖之处毁去大面积的植被,堆弃的废石、废料造成的破坏更大,从半山腰一直到河道,轻则造成数百平方米破坏,重则造成上千平方米植被破坏。   二是扩大了水土流失面积,水泥造成经常性的山体塌落,形成泥石流隐患。一旦发洪水,就有可能形成泥石流,对下游及石头口门水库构成威胁。 64中国市政工程东北设计研究院6/16/2021 松花江流域饮用水源工程长春市石头口门水库水源地污染治理工程(一期)初步设计  三是污染水源水质。由于矿区运输车辆来往,沿途尘土飞扬,同时,采矿区作业人员较多,工棚和生活区靠近主河道,生活污水、垃圾对水质的影响亦较大。开矿产生的烟尘、矿石粉沫以及硫磺等有害物质直接污染水源。本次为杜绝水源地污染事件发生,对上述采石场采取关闭措施。3.4.4水源地封闭设计为防止人、畜进入保护区,进行放牧、耕种、取砂取土、倾倒垃圾等破坏行为,避免人为破坏、投毒等恶性事件的发生,沿一级保护区地理界限进行封闭。3.4.4.1位置及数量设置原则水源地保护区界碑、界桩,一般每100米设置一个,界桩树立的密度,以能控制边界线的基本走向为原则,尽量少树。界桩的位置一般应选在实地地貌不易辨别的边界线转折处,过境道路与边界线相交处,山口、鞍部和平缓的山顶处,界河、界路等线状地物的起迄处。其埋设地点应选在地基稳定并有利于界桩保护的地方。由于流域内的地形复杂,在部分周界自然地形不明显处及转向点和人们活动频繁处,为实现区界清楚、醒目,容易判别,应在界线上加密界桩;在交通路口、重要分界点、人们活动频繁处设置界碑及防护围栏,尽量照顾东、南、西、北各方,同时可设置限制性标牌。考虑到本工程的实际情况,在一级保护区边界等高线190设立界桩1038个,在等高线189.5设置限制性和解说性标牌20个,防护围栏28727.922m。在二级保护区边界设置界碑80个。3.4.4.2结构型式界桩:为C20钢筋砼结构。规格120×15×15厘米,埋入地下20厘米。桩基用C20砼浇注,基坑深80厘米,直径40厘米。  界碑:为C20钢筋砼结构。规格120×40×15厘米,界碑埋入地下20厘米。碑基用C20砼浇注,基坑规格80×60×40厘米。  64中国市政工程东北设计研究院6/16/2021 松花江流域饮用水源工程长春市石头口门水库水源地污染治理工程(一期)初步设计限制性标牌(解说性标牌):采用大型钢架薄铁板制成。围栏:采用铁蒺藜防护网,高1.5m、混凝土立柱间距为3.0m,铁丝线径为5mm,按需要在镀锌铁丝面上做各种不同颜色的静电喷涂处理。围栏优点是焊接铁丝交叉点的拉力强度高,耐久性好,施工方便,焊接点坚固不变形,具有安全性和耐久性,方便美观。⑶、埋设要求 埋设前先将坑底(坑底土层松软时应填沙石)捣固、夯实,然后再现场浇注,埋设深度一般为0.5米,应以实地地基情况埋设牢固为原则。3.4.5监测管理为建立饮用水水源地污染防治工作长效机制,对水源地实时监测、控制水源地的水质、水量安全状况,提高预警预报能力,适应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的管理需要,在水源地保护区必须设立专门管理机构和人员,对水源保护区进行管理。3.4.5.1管理机构长春石头口门水库管理局3.4.5.2人员编制管理机构编制定员为20人,由水库管理局抽调现有工作人员专职负责。各类人员编制及职责见表水源地污染治理工程管理处人员设置表表3-4-6科室名称人员组成人数职责处长办公室处长1行政管理、业务管理行政、财会科主任1管理后勤、人事、劳资、交通、保卫等会计1财会核算出纳1司机1汽车驾驶及维修养护工程管理科工程师5用水调度,工程维修,水土保持技术员10施工管理,资料整理、归档,技术培训合计203.4.5.3管理内容⑴、完善现有水质监测站网,完善监测方案和规章制度。⑵64中国市政工程东北设计研究院6/16/2021 松花江流域饮用水源工程长春市石头口门水库水源地污染治理工程(一期)初步设计、建立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地下水情及开采利用的动态监测系统。及时发现和防止地下水过量开采问题,及时监控地下水动力场带来的水质影响,指导地下水的合理开发利用和污染有效预防。3.4.6工程数量表主要工程量表表3-4-7主要工程量一览表序号名称规格单位数量备注一、拆迁1拆迁砖混建筑m²25045.82拆迁一面青m²169.163拆迁土草房m²2073.14拆迁砖瓦仓房m²4201.35拆迁土石仓房m²3256拆迁砖瓦畜舍m²1869.27拆迁木栅围墙m1462.08拆迁砖围墙m309拆迁补偿户户287三、湿地建设1种植芦苇公顷20002种植睡莲公顷30四、封闭设计1界桩120×15×15个1038C202界碑120×40×15个80C203警示牌大型钢架薄铁板制成个204围栏铁蒺藜防护网m28727.922C1564中国市政工程东北设计研究院6/16/2021 松花江流域饮用水源工程长春市石头口门水库水源地污染治理工程(一期)初步设计4、专篇设计4.1环境保护本设计依据国家计委和国务院环保局1987年3月20日《关于颁发“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计规定”的通知》〖(87)国环字第002号〗中的有关内容和要求进行设计。4.1.1采用的环境标准如下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评价法》⑵、《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计规定》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⑷、《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⑸、《污水综合排放标准》⑹、《生活引用水卫生标准》⑺、《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⑻、《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⑼、《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⑾、《吉林省松辽流域饮用水源地污染防治项目管理办法》(试行);⑿、《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4.1.2环境保护措施石头口门水库水源地污染治理工程是保证城市用水安全一个重要环节,其目的是消除不利因素对水源环境的污染,从而使城市水源得到保护。施工过程中机械的使用、垃圾的堆放、如果处理不好,势必造成对水库水源地新的污染。本工程从设计角度提出了保护水源地环境的建议和措施。64中国市政工程东北设计研究院6/16/2021 松花江流域饮用水源工程长春市石头口门水库水源地污染治理工程(一期)初步设计4.1.2.1建设期环境保护措施⑴、噪声污染的防治措施①、在施工过程中,机械产生的噪声较大,对附近村、屯居民的生活、现场的施工人员,特别是机械操作人员带来很大的影响。建议施工单位合理安排工作人员工时,使其轮流操作,减少接触高噪声时间,并有足够的时间恢复体力。②、高噪声作业区应尽量远离村、屯等生活敏感区,尽量不影响居民的正常生活,对无法避免的施工场地需合理选择施工机械、施工方法,尽量选用低噪声设备,在施工过程中,经常对施工设备进行维修保养,避免由于设备性能减退而使噪声增强现象的发生。合理安排施工时间,严禁夜间施工。⑵、其他污染防治措施机械在使用过程中一定要定期检查维修,防止机械漏油污染水源的情况发生。在埋制界碑、桩、围栏时挖出的土方要妥善处理,尽量减少对地面植被的破坏。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垃圾和生活垃圾要统一收集、统一清运、统一处理。4.1.2.2项目营运期环保措施⑴、通过周边封闭,减少人为及动物的危害。⑵、调换种植结构,种植用来减少粉尘、风沙等对水源的影响。并通过芦苇根系的吸收,有效降低汛期水中的化肥和农药数量,从根本上保护水质。⑶、管理部门对保护区周边环境定期进行检查、监测,防患于未然。4.2安全卫生为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确保水源治理过程中能够符合安全卫生条例,保障工人的安全与健康,在设计中严格遵循《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建筑防火设计规范》和其它设计规范及标准。64中国市政工程东北设计研究院6/16/2021 松花江流域饮用水源工程长春市石头口门水库水源地污染治理工程(一期)初步设计4.3劳动保护⑴、在治理过程中,加强人身保护,防止意外发生。⑵、选用先进、进行可靠的施工机械,避免对工人健康的影响。⑶、严禁任何人员携带危险品进入作业区,并在保护区周边设置警告牌:无关人员和车辆不得入内。⑷、建立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定期检查安全卫生措施,建立安全档案,把安全事故的隐患消除在萌芽之中。4.4抗震设计4.4.1设计依据⑴、《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⑵、《构筑物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⑶、《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及其使用规定4.4.2抗震设防标准本工程抗震设防烈度按VII度考虑。4.5工程招标4.5.1招标范围本项目主要招标范围为:种苇采集、芦苇种植、管井施工、保护区封闭。4.5.2招标形式招标工作小组由业主单位委托具有法人资格的代理招标单位负责组成。4.5.3招标方式64中国市政工程东北设计研究院6/16/2021 松花江流域饮用水源工程长春市石头口门水库水源地污染治理工程(一期)初步设计根据实际情况,本项目中种苇采集、芦苇种植,采用邀标形式,由招标单位邀请种苇提供机构进行会谈;管井施工、保护区封闭采取公开招标的方式,由招标单位通过报刊、电视、互联网等方式发布招标信息,投标单位根据招标信息,在规定的日期内向招标单位申请投标。4.5.4工程分包根据本工程的组成,分二个合同包进行招标:⑴、种苇采集标、芦苇种植标:⑵、土建包:包括管井施工,保护区边界封闭,设立保护区警示牌、边界界桩。4.5.5招标方案详见招标一览表64中国市政工程东北设计研究院6/16/2021松花江流域饮用水源工程长春市石头口门水库水源地污染治理工程(一期)初步设计64中国市政工程东北设计研究院6/16/2021 松花江流域饮用水源工程长春市石头口门水库水源地污染治理工程(一期)初步设计招标基本情况表建设项目名称:松花江流域饮用水源工程长春市石头口门水库水源地污染治理工程(一期)招标范围招标组织形式招标方式不采用招标方式招标金额(万元)备注全部招标部分招标自行招标委托招标公开招标邀请招标勘察√√√149.03设计√√√281.64芦苇种植√√5960封闭设计√√√187.73管井311.78情况说明:年月日64中国市政工程东北设计研究院6/16/2021 松花江流域饮用水源工程长春市石头口门水库水源地污染治理工程(一期)初步设计5、管理机构、人员编制及建设进度5.1管理机构项目法人单位:长春市石头口门水库管理局根据本项目的特点,水源地污染治理工程实施后应设专门的水源地保护管理处,隶属于石头口门水库管理局,在管理局办公,下设工程管理科和行政、财会科、芦苇经营管理公司等职能机构。5.2人员编制人员编制:30人;由水库管理局抽调现有工作人员专职负责人员组成及职责编制表科室名称人员组成人数职责处长办公室处长1行政管理、业务管理行政、财会科主任1管理后勤、人事、劳资、交通、保卫等会计1财会核算出纳1司机1汽车驾驶及维修养护工程管理科工程师5用水调度,工程维修,水土保持技术员10施工管理,资料整理、归档,技术培训芦苇经营管理公司经理1行政管理、业务管理人员9负责芦苇管理、经营合计305.3建设进度本工程工期为3年。2008年-2010年。由于芦苇种植范围在等高线187.25——等高线189.5范围内,近年水库枯水期水位线在187.25米以下,计划2009年先对等高线187.25米——188.25米范围内的国有土地种植芦苇1000公顷,2010年种植等高线187.25米——188.25米范围内剩余土地200公顷、及等高线188.25米——189.5米64中国市政工程东北设计研究院6/16/2021 松花江流域饮用水源工程长春市石头口门水库水源地污染治理工程(一期)初步设计范围内集体土地800公顷。详细进度见工程进度一览表.64中国市政工程东北设计研究院6/16/2021 松花江流域饮用水源工程长春市石头口门水库水源地污染治理工程(一期)初步设计工程建设进度表序号年份200820092010月份56789101112123456789101112456781初步设计及审批√2工程地质详勘√3工程招投标√4施工图设计√5施工准备、场地平整√√√√6拆迁√√√√7芦苇、睡莲种植√√√√√√8土建工程√√√√√√√√√9工程竣工P64中国市政工程东北设计研究院6/16/2021 松花江流域饮用水源工程长春市石头口门水库水源地污染治理工程(一期)初步设计6、概算编制说明6.1编制内容松花江流域饮用水源工程长春市石头口门水库水源地污染治理工程(一期)。工程内容包括:芦苇、睡莲、围栏、界桩、界碑、解说牌、垃圾箱、管理车辆、垃圾车辆等,详细投资见《总概算表》。工程概算总投资:10713.33万元。6.2编制依据1、定额采用2004年《吉林省市政工程消耗量定额》、《吉林省安装工程消耗量定额》。2、参考本院近年编制的吉林省给排水工程概、预、决算资料。6.3编制方法地面附属建筑采用概算指标法编制;安装工程采用预算定额法(单价法)编制。6.4取费标准根据吉林省建筑工程费用定额,吉建造字(2006)第5号文件。6.5主要材料价格材料价格采用吉林省最新价格信息。6.6主设备价格设备及阀门价格主要参考2006年《全国机电设备产品目录》;厂家报价以及参照同类工程的设备价格列计。6.7工程建设其它费用64中国市政工程东北设计研究院6/16/2021 松花江流域饮用水源工程长春市石头口门水库水源地污染治理工程(一期)初步设计工程建设工程其他费用,按照国家计委及建设部建标的有关文件规定及标准计算,具体如下:⑴、工器具及生产家具购置费,联合试运转费,基本预备费等,根据建设部建标[1996]628号文件;项目前期工作费:包括项目建议书、可研编制及评估费,按国家计委计价格[1999]1283号文件计算。⑵、建设单位管理费:财建[2002]394号;⑶、招标服务费:按计价格[2002]1980号文件《招标代理服务收费暂行办法》计算。⑷、工程设计费、概算费、竣工图编制费:按计价格[2002]10号文件《工程勘察设计收费管理规定》计算。⑸、环境评价费:根据国家计委计价格[2002]125号文件计算。⑹、工程监理费:根据发改价格(2007)价费字670号文件。⑺、工程保险费用:根据中国人民保险公司规定按0.3%计取。⑻、其它按相关规定计算。6.8资金来源总投资中:72%国债,48%地方自筹。6.9其他相关说明芦苇单价计算如下:⑴、起苗:(包括:短途运输,长途运输,人工费,包装,起苗补偿费)1、短途运输费=所需车辆总数*车辆单价*运距=(总苗数/单位车辆载苗数)*车辆单价*运距64中国市政工程东北设计研究院6/16/2021 松花江流域饮用水源工程长春市石头口门水库水源地污染治理工程(一期)初步设计=(总苗数/(单车体积/单苗体积*孔隙率))*车辆单价*运距=15072元备注:总苗数——1.2亿单车体积——2m3单苗体积——3.14*10-5孔隙率——50%车辆单价——2元/km运距——2km2、长途运输费=所需车辆总数*车辆单价*运距=(总苗数/单位车辆载苗数)*车辆单价*运距=(总苗数/(单车体积/单苗体积*孔隙率))*车辆单价*运距=2073500元备注:总苗数——1.2亿单车体积——20m3单苗体积——3.14*10-5孔隙率——50%车辆单价——0.55元/公里吨运距——500km小计:运费总价=15072+2073500=2088572元3.人工费=总苗数/工作效率*人工单价=30000000元备注:总苗数——1.2亿工作效率——400根/人*天人工单价——100元/人*天4.包装费=包装单价*包装数量=包装单价*(总苗数/单位包装数量)64中国市政工程东北设计研究院6/16/2021 松花江流域饮用水源工程长春市石头口门水库水源地污染治理工程(一期)初步设计=包装单价*(总苗数/(单位包装体积/单位苗体积))=153488.4元备注:总苗数——1.2亿包装单价——1.1元/个单位包装体积——0.027m3单位苗体积——3.14*10-55.起苗补偿费=补偿单价*补偿面积=补偿单价*(总苗数/单位公顷取苗数)=216000元备注:总苗数——1.2亿补偿单价——600元/公顷单位公顷取苗数——100根/公顷起苗费用合计——2088572+30000000+153488.4+216000=32458060.4⑵、种植:(包括:人工费,管理)1、人工费=总苗数/工作效率*人工单价=15000000元备注:总苗数——1.2亿工作效率——800根/人*天人工单价——100元/人*天2、机耕费=机耕单价*耕地面积=1400000元备注:机耕单价——700元/公顷3、管理费用=管井工程费+灌溉电费+人工管理费=管井工程费+架设临时电线费64中国市政工程东北设计研究院6/16/2021 松花江流域饮用水源工程长春市石头口门水库水源地污染治理工程(一期)初步设计+(电费单价*水泵额定功率*工作时间*灌溉期限*水泵数量+(人员数量*工作时间*人工单价)=3117721+1050000+6468000=10635721元备注:电费单价——0.7元水泵额定功率——110kw/h工作时间——7h灌溉时间——60天水泵数量——200台电缆单价——220元/米电缆数量——4772.7米种植费用合计:15000000+10635721+1400000=27035721元总计:32458060.4+27035721=59493781.4元平均平方米单价为:59493781.4/20000000≈2.98元/m2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鼓励和引导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更大贡献。落实党的侨务政策,支持海外侨胞、归侨侨眷关心和参与祖国现代化建设与和平统一大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团结亿万人民共同奋斗的正确道路。我们一定要坚定不移沿着这条道路前进,使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展现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六、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为人民提供广阔文化舞台,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把广大人民团结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导权,坚持正确导向,提高引导能力,壮大主流思想舆论。(二)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这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三)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提高文化产品质量,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精神食粮。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加快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大对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文化建设的帮扶力度,继续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引导群众在文化建设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唱响网上主旋律。加强网络社会管理,推进网络依法规范有序运行。开展“扫黄打非”,抵制低俗现象。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全民科学素养。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四)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事业。加强重大公共文化工程和文化项目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效能。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构建和发展现代传播体系,提高传播能力。增强国有公益性文化单位活力,完善经营性文化单位法人治理结构,繁荣文化市场。扩大文化领域对外开放,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营造有利于高素质文化人才大量涌现、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造就一批名家大师和民族文化代表人物,表彰有杰出贡献的文化工作者。我们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阔步前进。七、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加强社会建设,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加强社会建设,必须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要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一)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办好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二)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要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就业工作。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增强就业稳定性。健全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增强失业保险对促进就业的作用。健全劳动标准体系和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和争议调解仲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三)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完善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初次分配机制,加快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深化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推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保护劳动所得。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四)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社会保障是保障人民生活、调节社会分配的一项基本制度。要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改革和完善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制度,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逐步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建立兼顾各类人员的社会保障待遇确定机制和正常调整机制。扩大社会保障基金筹资渠道,建立社会保险基金投资运营制度,确保基金安全和保值增值。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健全社会福利制度,支持发展慈善事业,做好优抚安置工作。建立市场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结合的住房制度,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满足困难家庭基本需求。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切实保障残疾人权益。健全社会保障经办管理体制,建立更加便民快捷的服务体系。(五)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要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方向,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要求,重点推进医疗保障、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药品供应、监管体制综合改革,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建立重特大疾病保障和救助机制,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和重大疾病防控机制。巩固基本药物制度。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深化公立医院改革,鼓励社会办医。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提高医疗卫生队伍服务能力,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改革和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制机制。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促进人民身心健康。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提高出生人口素质,逐步完善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必须加强社会管理法律、体制机制、能力、人才队伍和信息化建设。改进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方式,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增强城乡社区服务功能,强化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在社会管理和服务中的职责,引导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充分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完善和创新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服务。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建立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完善信访制度,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的工作体系,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建立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强化公共安全体系和企业安全生产基础建设,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加强和改进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加强政法队伍建设,切实肩负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捍卫者的职责使命。深化平安建设,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强化司法基本保障,依法防范和惩治违法犯罪活动,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完善国家安全战略和工作机制,高度警惕和坚决防范敌对势力的分裂、渗透、颠覆活动,确保国家安全。全党全国人民行动起来,就一定能开创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八、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一)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必须珍惜每一寸国土。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二)全面促进资源节约。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加强节能降耗,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加强水源地保护和用水总量管理,推进水循环利用,建设节水型社会。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合理开发。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三)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良好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加快水利建设,增强城乡防洪抗旱排涝能力。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气象、地质、地震灾害防御能力。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同国际社会一道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四)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积极开展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试点。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九、加快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与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我国面临的生存安全问题和发展安全问题、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要求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有一个大的发展。必须坚持以国家核心安全需求为导向,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按照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构想,加紧完成机械化和信息化建设双重历史任务,力争到二〇二〇年基本实现机械化,信息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必须以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党关于新形势下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为指导。要适应国家发展战略和安全战略新要求,着眼全面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军队历史使命,贯彻新时期积极防御军事战略方针,与时俱进加强军事战略指导,高度关注海洋、太空、网络空间安全,积极运筹和平时期军事力量运用,不断拓展和深化军事斗争准备,提高以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能力为核心的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能力。坚持以推动国防和军队建设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为主线,全面加强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毫不动摇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军,持续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大力发展先进军事文化,永葆人民军队性质、本色、作风。坚定不移把信息化作为军队现代化建设发展方向,推动信息化建设加速发展。加强高新技术武器装备建设,加快全面建设现代后勤,培养大批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深入开展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增强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加大依法治军、从严治军力度,推动正规化建设向更高水平发展。紧跟世界新军事革命加速发展的潮流,积极稳妥进行国防和军队改革,推动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深入发展。坚持以创新发展军事理论为先导,着力提高国防科技工业自主创新能力,深入推进军队组织形态现代化,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坚持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加强军民融合式发展战略规划、体制机制建设、法规建设。加快建设现代化武装警察力量。增强全民国防观念,提高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质量。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中国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加强国防建设的目的是维护国家主权、安全、领土完整,保障国家和平发展。中国军队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将一如既往同各国加强军事合作、增进军事互信,参与地区和国际安全事务,在国际政治和安全领域发挥积极作用。十、丰富“一国两制”实践和推进祖国统一香港、澳门回归以来,走上了同祖国内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宽广道路,“一国两制”实践取得举世公认的成功。中央政府对香港、澳门实行的各项方针政策,根本宗旨是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必须把坚持一国原则和尊重两制差异、维护中央权力和保障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权、发挥祖国内地坚强后盾作用和提高港澳自身竞争力有机结合起来,任何时候都不能偏废。中央政府将严格依照基本法办事,完善与基本法实施相关的制度和机制,坚定支持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和政府依法施政,带领香港、澳门各界人士集中精力发展经济、切实有效改善民生、循序渐进推进民主、包容共济促进和谐,深化内地与香港、澳门经贸关系,推进各领域交流合作,促进香港同胞、澳门同胞在爱国爱港、爱国爱澳旗帜下的大团结,防范和遏制外部势力干预港澳事务。我们坚信,香港同胞、澳门同胞不仅有智慧、有能力、有办法把特别行政区管理好、建设好,也一定能在国家事务中发挥积极作用,同全国各族人民一道共享做中国人的尊严和荣耀。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不可阻挡的历史进程。和平统一最符合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实现和平统一首先要确保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必须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坚持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全面贯彻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重要思想,巩固和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基础,为和平统一创造更充分的条件。我们要始终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大陆和台湾虽然尚未统一,但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事实从未改变,国家领土和主权从未分割、也不容分割。两岸双方应恪守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的共同立场,增进维护一个中国框架的共同认知,在此基础上求同存异。对台湾任何政党,只要不主张“台独”、认同一个中国,我们都愿意同他们交往、对话、合作。我们要持续推进两岸交流合作。深化经济合作,厚植共同利益。扩大文化交流,增强民族认同。密切人民往来,融洽同胞感情。促进平等协商,加强制度建设。希望双方共同努力,探讨国家尚未统一特殊情况下的两岸政治关系,作出合情合理安排;商谈建立两岸军事安全互信机制,稳定台海局势;协商达成两岸和平协议,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前景。我们要努力促进两岸同胞团结奋斗。两岸同胞同属中华民族,是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理应相互关爱信赖,共同推进两岸关系,共同享有发展成果。凡是有利于增进两岸同胞共同福祉的事情,我们都会尽最大努力做好。我们要切实保护台湾同胞权益,团结台湾同胞维护好、建设好中华民族共同家园。我们坚决反对“台独”分裂图谋。中国人民绝不允许任何人任何势力以任何方式把台湾从祖国分割出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鼓励和引导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更大贡献。落实党的侨务政策,支持海外侨胞、归侨侨眷关心和参与祖国现代化建设与和平统一大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团结亿万人民共同奋斗的正确道路。我们一定要坚定不移沿着这条道路前进,使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展现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六、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为人民提供广阔文化舞台,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把广大人民团结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导权,坚持正确导向,提高引导能力,壮大主流思想舆论。(二)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这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三)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提高文化产品质量,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精神食粮。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加快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大对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文化建设的帮扶力度,继续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引导群众在文化建设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唱响网上主旋律。加强网络社会管理,推进网络依法规范有序运行。开展“扫黄打非”,抵制低俗现象。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全民科学素养。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四)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事业。加强重大公共文化工程和文化项目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效能。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构建和发展现代传播体系,提高传播能力。增强国有公益性文化单位活力,完善经营性文化单位法人治理结构,繁荣文化市场。扩大文化领域对外开放,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营造有利于高素质文化人才大量涌现、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造就一批名家大师和民族文化代表人物,表彰有杰出贡献的文化工作者。我们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阔步前进。七、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加强社会建设,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加强社会建设,必须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要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一)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办好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二)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要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就业工作。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增强就业稳定性。健全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增强失业保险对促进就业的作用。健全劳动标准体系和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和争议调解仲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三)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完善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初次分配机制,加快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深化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推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保护劳动所得。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四)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社会保障是保障人民生活、调节社会分配的一项基本制度。要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改革和完善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制度,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逐步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建立兼顾各类人员的社会保障待遇确定机制和正常调整机制。扩大社会保障基金筹资渠道,建立社会保险基金投资运营制度,确保基金安全和保值增值。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健全社会福利制度,支持发展慈善事业,做好优抚安置工作。建立市场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结合的住房制度,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满足困难家庭基本需求。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切实保障残疾人权益。健全社会保障经办管理体制,建立更加便民快捷的服务体系。(五)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要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方向,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要求,重点推进医疗保障、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药品供应、监管体制综合改革,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建立重特大疾病保障和救助机制,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和重大疾病防控机制。巩固基本药物制度。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深化公立医院改革,鼓励社会办医。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提高医疗卫生队伍服务能力,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改革和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制机制。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促进人民身心健康。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提高出生人口素质,逐步完善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必须加强社会管理法律、体制机制、能力、人才队伍和信息化建设。改进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方式,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增强城乡社区服务功能,强化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在社会管理和服务中的职责,引导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充分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完善和创新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服务。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建立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完善信访制度,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的工作体系,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建立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强化公共安全体系和企业安全生产基础建设,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加强和改进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加强政法队伍建设,切实肩负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捍卫者的职责使命。深化平安建设,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强化司法基本保障,依法防范和惩治违法犯罪活动,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完善国家安全战略和工作机制,高度警惕和坚决防范敌对势力的分裂、渗透、颠覆活动,确保国家安全。全党全国人民行动起来,就一定能开创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八、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一)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必须珍惜每一寸国土。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二)全面促进资源节约。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加强节能降耗,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加强水源地保护和用水总量管理,推进水循环利用,建设节水型社会。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合理开发。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三)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良好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加快水利建设,增强城乡防洪抗旱排涝能力。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气象、地质、地震灾害防御能力。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同国际社会一道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四)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积极开展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试点。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九、加快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与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我国面临的生存安全问题和发展安全问题、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要求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有一个大的发展。必须坚持以国家核心安全需求为导向,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按照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构想,加紧完成机械化和信息化建设双重历史任务,力争到二〇二〇年基本实现机械化,信息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必须以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党关于新形势下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为指导。要适应国家发展战略和安全战略新要求,着眼全面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军队历史使命,贯彻新时期积极防御军事战略方针,与时俱进加强军事战略指导,高度关注海洋、太空、网络空间安全,积极运筹和平时期军事力量运用,不断拓展和深化军事斗争准备,提高以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能力为核心的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能力。坚持以推动国防和军队建设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为主线,全面加强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毫不动摇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军,持续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大力发展先进军事文化,永葆人民军队性质、本色、作风。坚定不移把信息化作为军队现代化建设发展方向,推动信息化建设加速发展。加强高新技术武器装备建设,加快全面建设现代后勤,培养大批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深入开展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增强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加大依法治军、从严治军力度,推动正规化建设向更高水平发展。紧跟世界新军事革命加速发展的潮流,积极稳妥进行国防和军队改革,推动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深入发展。坚持以创新发展军事理论为先导,着力提高国防科技工业自主创新能力,深入推进军队组织形态现代化,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坚持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加强军民融合式发展战略规划、体制机制建设、法规建设。加快建设现代化武装警察力量。增强全民国防观念,提高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质量。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中国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加强国防建设的目的是维护国家主权、安全、领土完整,保障国家和平发展。中国军队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将一如既往同各国加强军事合作、增进军事互信,参与地区和国际安全事务,在国际政治和安全领域发挥积极作用。十、丰富“一国两制”实践和推进祖国统一香港、澳门回归以来,走上了同祖国内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宽广道路,“一国两制”实践取得举世公认的成功。中央政府对香港、澳门实行的各项方针政策,根本宗旨是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必须把坚持一国原则和尊重两制差异、维护中央权力和保障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权、发挥祖国内地坚强后盾作用和提高港澳自身竞争力有机结合起来,任何时候都不能偏废。中央政府将严格依照基本法办事,完善与基本法实施相关的制度和机制,坚定支持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和政府依法施政,带领香港、澳门各界人士集中精力发展经济、切实有效改善民生、循序渐进推进民主、包容共济促进和谐,深化内地与香港、澳门经贸关系,推进各领域交流合作,促进香港同胞、澳门同胞在爱国爱港、爱国爱澳旗帜下的大团结,防范和遏制外部势力干预港澳事务。我们坚信,香港同胞、澳门同胞不仅有智慧、有能力、有办法把特别行政区管理好、建设好,也一定能在国家事务中发挥积极作用,同全国各族人民一道共享做中国人的尊严和荣耀。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不可阻挡的历史进程。和平统一最符合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实现和平统一首先要确保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必须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坚持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全面贯彻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重要思想,巩固和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基础,为和平统一创造更充分的条件。我们要始终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大陆和台湾虽然尚未统一,但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事实从未改变,国家领土和主权从未分割、也不容分割。两岸双方应恪守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的共同立场,增进维护一个中国框架的共同认知,在此基础上求同存异。对台湾任何政党,只要不主张“台独”、认同一个中国,我们都愿意同他们交往、对话、合作。我们要持续推进两岸交流合作。深化经济合作,厚植共同利益。扩大文化交流,增强民族认同。密切人民往来,融洽同胞感情。促进平等协商,加强制度建设。希望双方共同努力,探讨国家尚未统一特殊情况下的两岸政治关系,作出合情合理安排;商谈建立两岸军事安全互信机制,稳定台海局势;协商达成两岸和平协议,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前景。我们要努力促进两岸同胞团结奋斗。两岸同胞同属中华民族,是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理应相互关爱信赖,共同推进两岸关系,共同享有发展成果。凡是有利于增进两岸同胞共同福祉的事情,我们都会尽最大努力做好。我们要切实保护台湾同胞权益,团结台湾同胞维护好、建设好中华民族共同家园。我们坚决反对“台独”分裂图谋。中国人民绝不允许任何人任何势力以任何方式把台湾从祖国分割出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鼓励和引导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更大贡献。落实党的侨务政策,支持海外侨胞、归侨侨眷关心和参与祖国现代化建设与和平统一大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团结亿万人民共同奋斗的正确道路。我们一定要坚定不移沿着这条道路前进,使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展现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六、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为人民提供广阔文化舞台,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把广大人民团结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导权,坚持正确导向,提高引导能力,壮大主流思想舆论。(二)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这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三)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提高文化产品质量,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精神食粮。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加快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大对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文化建设的帮扶力度,继续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引导群众在文化建设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唱响网上主旋律。加强网络社会管理,推进网络依法规范有序运行。开展“扫黄打非”,抵制低俗现象。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全民科学素养。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四)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事业。加强重大公共文化工程和文化项目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效能。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构建和发展现代传播体系,提高传播能力。增强国有公益性文化单位活力,完善经营性文化单位法人治理结构,繁荣文化市场。扩大文化领域对外开放,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营造有利于高素质文化人才大量涌现、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造就一批名家大师和民族文化代表人物,表彰有杰出贡献的文化工作者。我们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阔步前进。七、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加强社会建设,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加强社会建设,必须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要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一)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办好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二)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要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就业工作。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增强就业稳定性。健全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增强失业保险对促进就业的作用。健全劳动标准体系和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和争议调解仲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三)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完善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初次分配机制,加快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深化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推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保护劳动所得。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四)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社会保障是保障人民生活、调节社会分配的一项基本制度。要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改革和完善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制度,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逐步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建立兼顾各类人员的社会保障待遇确定机制和正常调整机制。扩大社会保障基金筹资渠道,建立社会保险基金投资运营制度,确保基金安全和保值增值。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健全社会福利制度,支持发展慈善事业,做好优抚安置工作。建立市场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结合的住房制度,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满足困难家庭基本需求。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切实保障残疾人权益。健全社会保障经办管理体制,建立更加便民快捷的服务体系。(五)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要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方向,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要求,重点推进医疗保障、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药品供应、监管体制综合改革,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建立重特大疾病保障和救助机制,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和重大疾病防控机制。巩固基本药物制度。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深化公立医院改革,鼓励社会办医。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提高医疗卫生队伍服务能力,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改革和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制机制。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促进人民身心健康。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提高出生人口素质,逐步完善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必须加强社会管理法律、体制机制、能力、人才队伍和信息化建设。改进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方式,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增强城乡社区服务功能,强化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在社会管理和服务中的职责,引导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充分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完善和创新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服务。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建立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完善信访制度,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的工作体系,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建立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强化公共安全体系和企业安全生产基础建设,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加强和改进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加强政法队伍建设,切实肩负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捍卫者的职责使命。深化平安建设,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强化司法基本保障,依法防范和惩治违法犯罪活动,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完善国家安全战略和工作机制,高度警惕和坚决防范敌对势力的分裂、渗透、颠覆活动,确保国家安全。全党全国人民行动起来,就一定能开创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八、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一)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必须珍惜每一寸国土。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二)全面促进资源节约。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加强节能降耗,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加强水源地保护和用水总量管理,推进水循环利用,建设节水型社会。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合理开发。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三)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良好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加快水利建设,增强城乡防洪抗旱排涝能力。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气象、地质、地震灾害防御能力。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同国际社会一道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四)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积极开展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试点。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九、加快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与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我国面临的生存安全问题和发展安全问题、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要求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有一个大的发展。必须坚持以国家核心安全需求为导向,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按照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构想,加紧完成机械化和信息化建设双重历史任务,力争到二〇二〇年基本实现机械化,信息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必须以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党关于新形势下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为指导。要适应国家发展战略和安全战略新要求,着眼全面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军队历史使命,贯彻新时期积极防御军事战略方针,与时俱进加强军事战略指导,高度关注海洋、太空、网络空间安全,积极运筹和平时期军事力量运用,不断拓展和深化军事斗争准备,提高以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能力为核心的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能力。坚持以推动国防和军队建设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为主线,全面加强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毫不动摇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军,持续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大力发展先进军事文化,永葆人民军队性质、本色、作风。坚定不移把信息化作为军队现代化建设发展方向,推动信息化建设加速发展。加强高新技术武器装备建设,加快全面建设现代后勤,培养大批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深入开展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增强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加大依法治军、从严治军力度,推动正规化建设向更高水平发展。紧跟世界新军事革命加速发展的潮流,积极稳妥进行国防和军队改革,推动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深入发展。坚持以创新发展军事理论为先导,着力提高国防科技工业自主创新能力,深入推进军队组织形态现代化,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坚持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加强军民融合式发展战略规划、体制机制建设、法规建设。加快建设现代化武装警察力量。增强全民国防观念,提高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质量。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中国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加强国防建设的目的是维护国家主权、安全、领土完整,保障国家和平发展。中国军队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将一如既往同各国加强军事合作、增进军事互信,参与地区和国际安全事务,在国际政治和安全领域发挥积极作用。十、丰富“一国两制”实践和推进祖国统一香港、澳门回归以来,走上了同祖国内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宽广道路,“一国两制”实践取得举世公认的成功。中央政府对香港、澳门实行的各项方针政策,根本宗旨是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必须把坚持一国原则和尊重两制差异、维护中央权力和保障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权、发挥祖国内地坚强后盾作用和提高港澳自身竞争力有机结合起来,任何时候都不能偏废。中央政府将严格依照基本法办事,完善与基本法实施相关的制度和机制,坚定支持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和政府依法施政,带领香港、澳门各界人士集中精力发展经济、切实有效改善民生、循序渐进推进民主、包容共济促进和谐,深化内地与香港、澳门经贸关系,推进各领域交流合作,促进香港同胞、澳门同胞在爱国爱港、爱国爱澳旗帜下的大团结,防范和遏制外部势力干预港澳事务。我们坚信,香港同胞、澳门同胞不仅有智慧、有能力、有办法把特别行政区管理好、建设好,也一定能在国家事务中发挥积极作用,同全国各族人民一道共享做中国人的尊严和荣耀。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不可阻挡的历史进程。和平统一最符合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实现和平统一首先要确保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必须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坚持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全面贯彻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重要思想,巩固和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基础,为和平统一创造更充分的条件。我们要始终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大陆和台湾虽然尚未统一,但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事实从未改变,国家领土和主权从未分割、也不容分割。两岸双方应恪守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的共同立场,增进维护一个中国框架的共同认知,在此基础上求同存异。对台湾任何政党,只要不主张“台独”、认同一个中国,我们都愿意同他们交往、对话、合作。我们要持续推进两岸交流合作。深化经济合作,厚植共同利益。扩大文化交流,增强民族认同。密切人民往来,融洽同胞感情。促进平等协商,加强制度建设。希望双方共同努力,探讨国家尚未统一特殊情况下的两岸政治关系,作出合情合理安排;商谈建立两岸军事安全互信机制,稳定台海局势;协商达成两岸和平协议,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前景。我们要努力促进两岸同胞团结奋斗。两岸同胞同属中华民族,是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理应相互关爱信赖,共同推进两岸关系,共同享有发展成果。凡是有利于增进两岸同胞共同福祉的事情,我们都会尽最大努力做好。我们要切实保护台湾同胞权益,团结台湾同胞维护好、建设好中华民族共同家园。我们坚决反对“台独”分裂图谋。中国人民绝不允许任何人任何势力以任何方式把台湾从祖国分割出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鼓励和引导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更大贡献。落实党的侨务政策,支持海外侨胞、归侨侨眷关心和参与祖国现代化建设与和平统一大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团结亿万人民共同奋斗的正确道路。我们一定要坚定不移沿着这条道路前进,使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展现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六、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为人民提供广阔文化舞台,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把广大人民团结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导权,坚持正确导向,提高引导能力,壮大主流思想舆论。(二)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这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三)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提高文化产品质量,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精神食粮。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加快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大对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文化建设的帮扶力度,继续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引导群众在文化建设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唱响网上主旋律。加强网络社会管理,推进网络依法规范有序运行。开展“扫黄打非”,抵制低俗现象。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全民科学素养。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四)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事业。加强重大公共文化工程和文化项目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效能。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构建和发展现代传播体系,提高传播能力。增强国有公益性文化单位活力,完善经营性文化单位法人治理结构,繁荣文化市场。扩大文化领域对外开放,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营造有利于高素质文化人才大量涌现、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造就一批名家大师和民族文化代表人物,表彰有杰出贡献的文化工作者。我们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阔步前进。七、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加强社会建设,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加强社会建设,必须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要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一)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办好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二)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要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就业工作。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增强就业稳定性。健全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增强失业保险对促进就业的作用。健全劳动标准体系和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和争议调解仲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三)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完善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初次分配机制,加快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深化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推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保护劳动所得。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四)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社会保障是保障人民生活、调节社会分配的一项基本制度。要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改革和完善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制度,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逐步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建立兼顾各类人员的社会保障待遇确定机制和正常调整机制。扩大社会保障基金筹资渠道,建立社会保险基金投资运营制度,确保基金安全和保值增值。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健全社会福利制度,支持发展慈善事业,做好优抚安置工作。建立市场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结合的住房制度,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满足困难家庭基本需求。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切实保障残疾人权益。健全社会保障经办管理体制,建立更加便民快捷的服务体系。(五)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要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方向,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要求,重点推进医疗保障、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药品供应、监管体制综合改革,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建立重特大疾病保障和救助机制,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和重大疾病防控机制。巩固基本药物制度。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深化公立医院改革,鼓励社会办医。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提高医疗卫生队伍服务能力,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改革和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制机制。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促进人民身心健康。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提高出生人口素质,逐步完善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必须加强社会管理法律、体制机制、能力、人才队伍和信息化建设。改进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方式,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增强城乡社区服务功能,强化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在社会管理和服务中的职责,引导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充分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完善和创新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服务。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建立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完善信访制度,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的工作体系,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建立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强化公共安全体系和企业安全生产基础建设,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加强和改进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加强政法队伍建设,切实肩负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捍卫者的职责使命。深化平安建设,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强化司法基本保障,依法防范和惩治违法犯罪活动,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完善国家安全战略和工作机制,高度警惕和坚决防范敌对势力的分裂、渗透、颠覆活动,确保国家安全。全党全国人民行动起来,就一定能开创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八、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一)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必须珍惜每一寸国土。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二)全面促进资源节约。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加强节能降耗,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加强水源地保护和用水总量管理,推进水循环利用,建设节水型社会。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合理开发。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三)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良好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加快水利建设,增强城乡防洪抗旱排涝能力。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气象、地质、地震灾害防御能力。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同国际社会一道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四)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积极开展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试点。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九、加快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与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我国面临的生存安全问题和发展安全问题、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要求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有一个大的发展。必须坚持以国家核心安全需求为导向,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按照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构想,加紧完成机械化和信息化建设双重历史任务,力争到二〇二〇年基本实现机械化,信息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必须以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党关于新形势下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为指导。要适应国家发展战略和安全战略新要求,着眼全面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军队历史使命,贯彻新时期积极防御军事战略方针,与时俱进加强军事战略指导,高度关注海洋、太空、网络空间安全,积极运筹和平时期军事力量运用,不断拓展和深化军事斗争准备,提高以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能力为核心的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能力。坚持以推动国防和军队建设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为主线,全面加强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毫不动摇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军,持续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大力发展先进军事文化,永葆人民军队性质、本色、作风。坚定不移把信息化作为军队现代化建设发展方向,推动信息化建设加速发展。加强高新技术武器装备建设,加快全面建设现代后勤,培养大批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深入开展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增强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加大依法治军、从严治军力度,推动正规化建设向更高水平发展。紧跟世界新军事革命加速发展的潮流,积极稳妥进行国防和军队改革,推动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深入发展。坚持以创新发展军事理论为先导,着力提高国防科技工业自主创新能力,深入推进军队组织形态现代化,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坚持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加强军民融合式发展战略规划、体制机制建设、法规建设。加快建设现代化武装警察力量。增强全民国防观念,提高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质量。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中国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加强国防建设的目的是维护国家主权、安全、领土完整,保障国家和平发展。中国军队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将一如既往同各国加强军事合作、增进军事互信,参与地区和国际安全事务,在国际政治和安全领域发挥积极作用。十、丰富“一国两制”实践和推进祖国统一香港、澳门回归以来,走上了同祖国内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宽广道路,“一国两制”实践取得举世公认的成功。中央政府对香港、澳门实行的各项方针政策,根本宗旨是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必须把坚持一国原则和尊重两制差异、维护中央权力和保障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权、发挥祖国内地坚强后盾作用和提高港澳自身竞争力有机结合起来,任何时候都不能偏废。中央政府将严格依照基本法办事,完善与基本法实施相关的制度和机制,坚定支持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和政府依法施政,带领香港、澳门各界人士集中精力发展经济、切实有效改善民生、循序渐进推进民主、包容共济促进和谐,深化内地与香港、澳门经贸关系,推进各领域交流合作,促进香港同胞、澳门同胞在爱国爱港、爱国爱澳旗帜下的大团结,防范和遏制外部势力干预港澳事务。我们坚信,香港同胞、澳门同胞不仅有智慧、有能力、有办法把特别行政区管理好、建设好,也一定能在国家事务中发挥积极作用,同全国各族人民一道共享做中国人的尊严和荣耀。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不可阻挡的历史进程。和平统一最符合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实现和平统一首先要确保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必须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坚持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全面贯彻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重要思想,巩固和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基础,为和平统一创造更充分的条件。我们要始终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大陆和台湾虽然尚未统一,但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事实从未改变,国家领土和主权从未分割、也不容分割。两岸双方应恪守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的共同立场,增进维护一个中国框架的共同认知,在此基础上求同存异。对台湾任何政党,只要不主张“台独”、认同一个中国,我们都愿意同他们交往、对话、合作。我们要持续推进两岸交流合作。深化经济合作,厚植共同利益。扩大文化交流,增强民族认同。密切人民往来,融洽同胞感情。促进平等协商,加强制度建设。希望双方共同努力,探讨国家尚未统一特殊情况下的两岸政治关系,作出合情合理安排;商谈建立两岸军事安全互信机制,稳定台海局势;协商达成两岸和平协议,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前景。我们要努力促进两岸同胞团结奋斗。两岸同胞同属中华民族,是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理应相互关爱信赖,共同推进两岸关系,共同享有发展成果。凡是有利于增进两岸同胞共同福祉的事情,我们都会尽最大努力做好。我们要切实保护台湾同胞权益,团结台湾同胞维护好、建设好中华民族共同家园。我们坚决反对“台独”分裂图谋。中国人民绝不允许任何人任何势力以任何方式把台湾从祖国分割出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鼓励和引导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更大贡献。落实党的侨务政策,支持海外侨胞、归侨侨眷关心和参与祖国现代化建设与和平统一大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团结亿万人民共同奋斗的正确道路。我们一定要坚定不移沿着这条道路前进,使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展现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六、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为人民提供广阔文化舞台,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把广大人民团结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导权,坚持正确导向,提高引导能力,壮大主流思想舆论。(二)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这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三)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提高文化产品质量,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精神食粮。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加快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大对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文化建设的帮扶力度,继续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引导群众在文化建设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唱响网上主旋律。加强网络社会管理,推进网络依法规范有序运行。开展“扫黄打非”,抵制低俗现象。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全民科学素养。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四)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事业。加强重大公共文化工程和文化项目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效能。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构建和发展现代传播体系,提高传播能力。增强国有公益性文化单位活力,完善经营性文化单位法人治理结构,繁荣文化市场。扩大文化领域对外开放,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营造有利于高素质文化人才大量涌现、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造就一批名家大师和民族文化代表人物,表彰有杰出贡献的文化工作者。我们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阔步前进。七、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加强社会建设,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加强社会建设,必须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要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一)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办好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二)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要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就业工作。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增强就业稳定性。健全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增强失业保险对促进就业的作用。健全劳动标准体系和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和争议调解仲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三)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完善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初次分配机制,加快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深化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推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保护劳动所得。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四)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社会保障是保障人民生活、调节社会分配的一项基本制度。要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改革和完善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制度,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逐步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建立兼顾各类人员的社会保障待遇确定机制和正常调整机制。扩大社会保障基金筹资渠道,建立社会保险基金投资运营制度,确保基金安全和保值增值。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健全社会福利制度,支持发展慈善事业,做好优抚安置工作。建立市场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结合的住房制度,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满足困难家庭基本需求。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切实保障残疾人权益。健全社会保障经办管理体制,建立更加便民快捷的服务体系。(五)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要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方向,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要求,重点推进医疗保障、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药品供应、监管体制综合改革,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建立重特大疾病保障和救助机制,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和重大疾病防控机制。巩固基本药物制度。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深化公立医院改革,鼓励社会办医。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提高医疗卫生队伍服务能力,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改革和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制机制。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促进人民身心健康。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提高出生人口素质,逐步完善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必须加强社会管理法律、体制机制、能力、人才队伍和信息化建设。改进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方式,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增强城乡社区服务功能,强化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在社会管理和服务中的职责,引导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充分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完善和创新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服务。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建立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完善信访制度,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的工作体系,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建立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强化公共安全体系和企业安全生产基础建设,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加强和改进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加强政法队伍建设,切实肩负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捍卫者的职责使命。深化平安建设,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强化司法基本保障,依法防范和惩治违法犯罪活动,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完善国家安全战略和工作机制,高度警惕和坚决防范敌对势力的分裂、渗透、颠覆活动,确保国家安全。全党全国人民行动起来,就一定能开创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八、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一)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必须珍惜每一寸国土。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二)全面促进资源节约。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加强节能降耗,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加强水源地保护和用水总量管理,推进水循环利用,建设节水型社会。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合理开发。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三)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良好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加快水利建设,增强城乡防洪抗旱排涝能力。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气象、地质、地震灾害防御能力。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同国际社会一道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四)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积极开展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试点。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九、加快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与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我国面临的生存安全问题和发展安全问题、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要求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有一个大的发展。必须坚持以国家核心安全需求为导向,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按照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构想,加紧完成机械化和信息化建设双重历史任务,力争到二〇二〇年基本实现机械化,信息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必须以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党关于新形势下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为指导。要适应国家发展战略和安全战略新要求,着眼全面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军队历史使命,贯彻新时期积极防御军事战略方针,与时俱进加强军事战略指导,高度关注海洋、太空、网络空间安全,积极运筹和平时期军事力量运用,不断拓展和深化军事斗争准备,提高以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能力为核心的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能力。坚持以推动国防和军队建设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为主线,全面加强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毫不动摇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军,持续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大力发展先进军事文化,永葆人民军队性质、本色、作风。坚定不移把信息化作为军队现代化建设发展方向,推动信息化建设加速发展。加强高新技术武器装备建设,加快全面建设现代后勤,培养大批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深入开展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增强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加大依法治军、从严治军力度,推动正规化建设向更高水平发展。紧跟世界新军事革命加速发展的潮流,积极稳妥进行国防和军队改革,推动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深入发展。坚持以创新发展军事理论为先导,着力提高国防科技工业自主创新能力,深入推进军队组织形态现代化,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坚持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加强军民融合式发展战略规划、体制机制建设、法规建设。加快建设现代化武装警察力量。增强全民国防观念,提高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质量。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中国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加强国防建设的目的是维护国家主权、安全、领土完整,保障国家和平发展。中国军队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将一如既往同各国加强军事合作、增进军事互信,参与地区和国际安全事务,在国际政治和安全领域发挥积极作用。十、丰富“一国两制”实践和推进祖国统一香港、澳门回归以来,走上了同祖国内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宽广道路,“一国两制”实践取得举世公认的成功。中央政府对香港、澳门实行的各项方针政策,根本宗旨是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必须把坚持一国原则和尊重两制差异、维护中央权力和保障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权、发挥祖国内地坚强后盾作用和提高港澳自身竞争力有机结合起来,任何时候都不能偏废。中央政府将严格依照基本法办事,完善与基本法实施相关的制度和机制,坚定支持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和政府依法施政,带领香港、澳门各界人士集中精力发展经济、切实有效改善民生、循序渐进推进民主、包容共济促进和谐,深化内地与香港、澳门经贸关系,推进各领域交流合作,促进香港同胞、澳门同胞在爱国爱港、爱国爱澳旗帜下的大团结,防范和遏制外部势力干预港澳事务。我们坚信,香港同胞、澳门同胞不仅有智慧、有能力、有办法把特别行政区管理好、建设好,也一定能在国家事务中发挥积极作用,同全国各族人民一道共享做中国人的尊严和荣耀。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不可阻挡的历史进程。和平统一最符合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实现和平统一首先要确保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必须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坚持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全面贯彻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重要思想,巩固和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基础,为和平统一创造更充分的条件。我们要始终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大陆和台湾虽然尚未统一,但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事实从未改变,国家领土和主权从未分割、也不容分割。两岸双方应恪守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的共同立场,增进维护一个中国框架的共同认知,在此基础上求同存异。对台湾任何政党,只要不主张“台独”、认同一个中国,我们都愿意同他们交往、对话、合作。我们要持续推进两岸交流合作。深化经济合作,厚植共同利益。扩大文化交流,增强民族认同。密切人民往来,融洽同胞感情。促进平等协商,加强制度建设。希望双方共同努力,探讨国家尚未统一特殊情况下的两岸政治关系,作出合情合理安排;商谈建立两岸军事安全互信机制,稳定台海局势;协商达成两岸和平协议,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前景。我们要努力促进两岸同胞团结奋斗。两岸同胞同属中华民族,是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理应相互关爱信赖,共同推进两岸关系,共同享有发展成果。凡是有利于增进两岸同胞共同福祉的事情,我们都会尽最大努力做好。我们要切实保护台湾同胞权益,团结台湾同胞维护好、建设好中华民族共同家园。我们坚决反对“台独”分裂图谋。中国人民绝不允许任何人任何势力以任何方式把台湾从祖国分割出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鼓励和引导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更大贡献。落实党的侨务政策,支持海外侨胞、归侨侨眷关心和参与祖国现代化建设与和平统一大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团结亿万人民共同奋斗的正确道路。我们一定要坚定不移沿着这条道路前进,使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展现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六、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为人民提供广阔文化舞台,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把广大人民团结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导权,坚持正确导向,提高引导能力,壮大主流思想舆论。(二)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这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三)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提高文化产品质量,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精神食粮。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加快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大对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文化建设的帮扶力度,继续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引导群众在文化建设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唱响网上主旋律。加强网络社会管理,推进网络依法规范有序运行。开展“扫黄打非”,抵制低俗现象。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全民科学素养。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四)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事业。加强重大公共文化工程和文化项目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效能。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构建和发展现代传播体系,提高传播能力。增强国有公益性文化单位活力,完善经营性文化单位法人治理结构,繁荣文化市场。扩大文化领域对外开放,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营造有利于高素质文化人才大量涌现、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造就一批名家大师和民族文化代表人物,表彰有杰出贡献的文化工作者。我们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阔步前进。七、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加强社会建设,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加强社会建设,必须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要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一)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办好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二)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要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就业工作。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增强就业稳定性。健全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增强失业保险对促进就业的作用。健全劳动标准体系和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和争议调解仲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三)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完善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初次分配机制,加快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深化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推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保护劳动所得。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四)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社会保障是保障人民生活、调节社会分配的一项基本制度。要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改革和完善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制度,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逐步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建立兼顾各类人员的社会保障待遇确定机制和正常调整机制。扩大社会保障基金筹资渠道,建立社会保险基金投资运营制度,确保基金安全和保值增值。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健全社会福利制度,支持发展慈善事业,做好优抚安置工作。建立市场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结合的住房制度,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满足困难家庭基本需求。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切实保障残疾人权益。健全社会保障经办管理体制,建立更加便民快捷的服务体系。(五)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要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方向,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要求,重点推进医疗保障、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药品供应、监管体制综合改革,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建立重特大疾病保障和救助机制,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和重大疾病防控机制。巩固基本药物制度。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深化公立医院改革,鼓励社会办医。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提高医疗卫生队伍服务能力,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改革和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制机制。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促进人民身心健康。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提高出生人口素质,逐步完善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必须加强社会管理法律、体制机制、能力、人才队伍和信息化建设。改进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方式,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增强城乡社区服务功能,强化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在社会管理和服务中的职责,引导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充分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完善和创新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服务。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建立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完善信访制度,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的工作体系,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建立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强化公共安全体系和企业安全生产基础建设,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加强和改进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加强政法队伍建设,切实肩负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捍卫者的职责使命。深化平安建设,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强化司法基本保障,依法防范和惩治违法犯罪活动,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完善国家安全战略和工作机制,高度警惕和坚决防范敌对势力的分裂、渗透、颠覆活动,确保国家安全。全党全国人民行动起来,就一定能开创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八、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一)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必须珍惜每一寸国土。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二)全面促进资源节约。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加强节能降耗,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加强水源地保护和用水总量管理,推进水循环利用,建设节水型社会。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合理开发。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三)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良好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加快水利建设,增强城乡防洪抗旱排涝能力。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气象、地质、地震灾害防御能力。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同国际社会一道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四)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积极开展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试点。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九、加快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与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我国面临的生存安全问题和发展安全问题、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要求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有一个大的发展。必须坚持以国家核心安全需求为导向,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按照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构想,加紧完成机械化和信息化建设双重历史任务,力争到二〇二〇年基本实现机械化,信息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必须以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党关于新形势下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为指导。要适应国家发展战略和安全战略新要求,着眼全面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军队历史使命,贯彻新时期积极防御军事战略方针,与时俱进加强军事战略指导,高度关注海洋、太空、网络空间安全,积极运筹和平时期军事力量运用,不断拓展和深化军事斗争准备,提高以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能力为核心的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能力。坚持以推动国防和军队建设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为主线,全面加强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毫不动摇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军,持续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大力发展先进军事文化,永葆人民军队性质、本色、作风。坚定不移把信息化作为军队现代化建设发展方向,推动信息化建设加速发展。加强高新技术武器装备建设,加快全面建设现代后勤,培养大批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深入开展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增强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加大依法治军、从严治军力度,推动正规化建设向更高水平发展。紧跟世界新军事革命加速发展的潮流,积极稳妥进行国防和军队改革,推动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深入发展。坚持以创新发展军事理论为先导,着力提高国防科技工业自主创新能力,深入推进军队组织形态现代化,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坚持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加强军民融合式发展战略规划、体制机制建设、法规建设。加快建设现代化武装警察力量。增强全民国防观念,提高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质量。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中国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加强国防建设的目的是维护国家主权、安全、领土完整,保障国家和平发展。中国军队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将一如既往同各国加强军事合作、增进军事互信,参与地区和国际安全事务,在国际政治和安全领域发挥积极作用。十、丰富“一国两制”实践和推进祖国统一香港、澳门回归以来,走上了同祖国内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宽广道路,“一国两制”实践取得举世公认的成功。中央政府对香港、澳门实行的各项方针政策,根本宗旨是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必须把坚持一国原则和尊重两制差异、维护中央权力和保障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权、发挥祖国内地坚强后盾作用和提高港澳自身竞争力有机结合起来,任何时候都不能偏废。中央政府将严格依照基本法办事,完善与基本法实施相关的制度和机制,坚定支持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和政府依法施政,带领香港、澳门各界人士集中精力发展经济、切实有效改善民生、循序渐进推进民主、包容共济促进和谐,深化内地与香港、澳门经贸关系,推进各领域交流合作,促进香港同胞、澳门同胞在爱国爱港、爱国爱澳旗帜下的大团结,防范和遏制外部势力干预港澳事务。我们坚信,香港同胞、澳门同胞不仅有智慧、有能力、有办法把特别行政区管理好、建设好,也一定能在国家事务中发挥积极作用,同全国各族人民一道共享做中国人的尊严和荣耀。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不可阻挡的历史进程。和平统一最符合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实现和平统一首先要确保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必须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坚持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全面贯彻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重要思想,巩固和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基础,为和平统一创造更充分的条件。我们要始终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大陆和台湾虽然尚未统一,但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事实从未改变,国家领土和主权从未分割、也不容分割。两岸双方应恪守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的共同立场,增进维护一个中国框架的共同认知,在此基础上求同存异。对台湾任何政党,只要不主张“台独”、认同一个中国,我们都愿意同他们交往、对话、合作。我们要持续推进两岸交流合作。深化经济合作,厚植共同利益。扩大文化交流,增强民族认同。密切人民往来,融洽同胞感情。促进平等协商,加强制度建设。希望双方共同努力,探讨国家尚未统一特殊情况下的两岸政治关系,作出合情合理安排;商谈建立两岸军事安全互信机制,稳定台海局势;协商达成两岸和平协议,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前景。我们要努力促进两岸同胞团结奋斗。两岸同胞同属中华民族,是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理应相互关爱信赖,共同推进两岸关系,共同享有发展成果。凡是有利于增进两岸同胞共同福祉的事情,我们都会尽最大努力做好。我们要切实保护台湾同胞权益,团结台湾同胞维护好、建设好中华民族共同家园。我们坚决反对“台独”分裂图谋。中国人民绝不允许任何人任何势力以任何方式把台湾从祖国分割出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鼓励和引导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更大贡献。落实党的侨务政策,支持海外侨胞、归侨侨眷关心和参与祖国现代化建设与和平统一大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团结亿万人民共同奋斗的正确道路。我们一定要坚定不移沿着这条道路前进,使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展现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六、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为人民提供广阔文化舞台,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把广大人民团结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导权,坚持正确导向,提高引导能力,壮大主流思想舆论。(二)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这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三)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提高文化产品质量,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精神食粮。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加快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大对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文化建设的帮扶力度,继续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引导群众在文化建设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唱响网上主旋律。加强网络社会管理,推进网络依法规范有序运行。开展“扫黄打非”,抵制低俗现象。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全民科学素养。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四)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事业。加强重大公共文化工程和文化项目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效能。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构建和发展现代传播体系,提高传播能力。增强国有公益性文化单位活力,完善经营性文化单位法人治理结构,繁荣文化市场。扩大文化领域对外开放,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营造有利于高素质文化人才大量涌现、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造就一批名家大师和民族文化代表人物,表彰有杰出贡献的文化工作者。我们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阔步前进。七、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加强社会建设,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加强社会建设,必须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要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一)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办好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二)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要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就业工作。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增强就业稳定性。健全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增强失业保险对促进就业的作用。健全劳动标准体系和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和争议调解仲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三)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完善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初次分配机制,加快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深化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推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保护劳动所得。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四)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社会保障是保障人民生活、调节社会分配的一项基本制度。要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改革和完善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制度,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逐步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建立兼顾各类人员的社会保障待遇确定机制和正常调整机制。扩大社会保障基金筹资渠道,建立社会保险基金投资运营制度,确保基金安全和保值增值。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健全社会福利制度,支持发展慈善事业,做好优抚安置工作。建立市场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结合的住房制度,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满足困难家庭基本需求。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切实保障残疾人权益。健全社会保障经办管理体制,建立更加便民快捷的服务体系。(五)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要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方向,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要求,重点推进医疗保障、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药品供应、监管体制综合改革,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建立重特大疾病保障和救助机制,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和重大疾病防控机制。巩固基本药物制度。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深化公立医院改革,鼓励社会办医。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提高医疗卫生队伍服务能力,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改革和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制机制。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促进人民身心健康。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提高出生人口素质,逐步完善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必须加强社会管理法律、体制机制、能力、人才队伍和信息化建设。改进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方式,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增强城乡社区服务功能,强化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在社会管理和服务中的职责,引导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充分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完善和创新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服务。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建立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完善信访制度,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的工作体系,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建立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强化公共安全体系和企业安全生产基础建设,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加强和改进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加强政法队伍建设,切实肩负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捍卫者的职责使命。深化平安建设,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强化司法基本保障,依法防范和惩治违法犯罪活动,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完善国家安全战略和工作机制,高度警惕和坚决防范敌对势力的分裂、渗透、颠覆活动,确保国家安全。全党全国人民行动起来,就一定能开创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八、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一)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必须珍惜每一寸国土。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二)全面促进资源节约。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加强节能降耗,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加强水源地保护和用水总量管理,推进水循环利用,建设节水型社会。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合理开发。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三)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良好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加快水利建设,增强城乡防洪抗旱排涝能力。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气象、地质、地震灾害防御能力。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同国际社会一道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四)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积极开展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试点。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九、加快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与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我国面临的生存安全问题和发展安全问题、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要求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有一个大的发展。必须坚持以国家核心安全需求为导向,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按照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构想,加紧完成机械化和信息化建设双重历史任务,力争到二〇二〇年基本实现机械化,信息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必须以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党关于新形势下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为指导。要适应国家发展战略和安全战略新要求,着眼全面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军队历史使命,贯彻新时期积极防御军事战略方针,与时俱进加强军事战略指导,高度关注海洋、太空、网络空间安全,积极运筹和平时期军事力量运用,不断拓展和深化军事斗争准备,提高以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能力为核心的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能力。坚持以推动国防和军队建设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为主线,全面加强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毫不动摇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军,持续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大力发展先进军事文化,永葆人民军队性质、本色、作风。坚定不移把信息化作为军队现代化建设发展方向,推动信息化建设加速发展。加强高新技术武器装备建设,加快全面建设现代后勤,培养大批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深入开展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增强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加大依法治军、从严治军力度,推动正规化建设向更高水平发展。紧跟世界新军事革命加速发展的潮流,积极稳妥进行国防和军队改革,推动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深入发展。坚持以创新发展军事理论为先导,着力提高国防科技工业自主创新能力,深入推进军队组织形态现代化,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坚持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加强军民融合式发展战略规划、体制机制建设、法规建设。加快建设现代化武装警察力量。增强全民国防观念,提高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质量。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中国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加强国防建设的目的是维护国家主权、安全、领土完整,保障国家和平发展。中国军队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将一如既往同各国加强军事合作、增进军事互信,参与地区和国际安全事务,在国际政治和安全领域发挥积极作用。十、丰富“一国两制”实践和推进祖国统一香港、澳门回归以来,走上了同祖国内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宽广道路,“一国两制”实践取得举世公认的成功。中央政府对香港、澳门实行的各项方针政策,根本宗旨是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必须把坚持一国原则和尊重两制差异、维护中央权力和保障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权、发挥祖国内地坚强后盾作用和提高港澳自身竞争力有机结合起来,任何时候都不能偏废。中央政府将严格依照基本法办事,完善与基本法实施相关的制度和机制,坚定支持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和政府依法施政,带领香港、澳门各界人士集中精力发展经济、切实有效改善民生、循序渐进推进民主、包容共济促进和谐,深化内地与香港、澳门经贸关系,推进各领域交流合作,促进香港同胞、澳门同胞在爱国爱港、爱国爱澳旗帜下的大团结,防范和遏制外部势力干预港澳事务。我们坚信,香港同胞、澳门同胞不仅有智慧、有能力、有办法把特别行政区管理好、建设好,也一定能在国家事务中发挥积极作用,同全国各族人民一道共享做中国人的尊严和荣耀。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不可阻挡的历史进程。和平统一最符合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实现和平统一首先要确保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必须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坚持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全面贯彻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重要思想,巩固和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基础,为和平统一创造更充分的条件。我们要始终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大陆和台湾虽然尚未统一,但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事实从未改变,国家领土和主权从未分割、也不容分割。两岸双方应恪守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的共同立场,增进维护一个中国框架的共同认知,在此基础上求同存异。对台湾任何政党,只要不主张“台独”、认同一个中国,我们都愿意同他们交往、对话、合作。我们要持续推进两岸交流合作。深化经济合作,厚植共同利益。扩大文化交流,增强民族认同。密切人民往来,融洽同胞感情。促进平等协商,加强制度建设。希望双方共同努力,探讨国家尚未统一特殊情况下的两岸政治关系,作出合情合理安排;商谈建立两岸军事安全互信机制,稳定台海局势;协商达成两岸和平协议,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前景。我们要努力促进两岸同胞团结奋斗。两岸同胞同属中华民族,是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理应相互关爱信赖,共同推进两岸关系,共同享有发展成果。凡是有利于增进两岸同胞共同福祉的事情,我们都会尽最大努力做好。我们要切实保护台湾同胞权益,团结台湾同胞维护好、建设好中华民族共同家园。我们坚决反对“台独”分裂图谋。中国人民绝不允许任何人任何势力以任何方式把台湾从祖国分割出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鼓励和引导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更大贡献。落实党的侨务政策,支持海外侨胞、归侨侨眷关心和参与祖国现代化建设与和平统一大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团结亿万人民共同奋斗的正确道路。我们一定要坚定不移沿着这条道路前进,使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展现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六、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为人民提供广阔文化舞台,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把广大人民团结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导权,坚持正确导向,提高引导能力,壮大主流思想舆论。(二)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这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三)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提高文化产品质量,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精神食粮。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加快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大对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文化建设的帮扶力度,继续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引导群众在文化建设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唱响网上主旋律。加强网络社会管理,推进网络依法规范有序运行。开展“扫黄打非”,抵制低俗现象。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全民科学素养。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四)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事业。加强重大公共文化工程和文化项目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效能。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构建和发展现代传播体系,提高传播能力。增强国有公益性文化单位活力,完善经营性文化单位法人治理结构,繁荣文化市场。扩大文化领域对外开放,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营造有利于高素质文化人才大量涌现、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造就一批名家大师和民族文化代表人物,表彰有杰出贡献的文化工作者。我们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阔步前进。七、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加强社会建设,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加强社会建设,必须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要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一)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办好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二)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要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就业工作。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增强就业稳定性。健全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增强失业保险对促进就业的作用。健全劳动标准体系和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和争议调解仲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三)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完善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初次分配机制,加快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深化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推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保护劳动所得。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四)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社会保障是保障人民生活、调节社会分配的一项基本制度。要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改革和完善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制度,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逐步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建立兼顾各类人员的社会保障待遇确定机制和正常调整机制。扩大社会保障基金筹资渠道,建立社会保险基金投资运营制度,确保基金安全和保值增值。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健全社会福利制度,支持发展慈善事业,做好优抚安置工作。建立市场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结合的住房制度,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满足困难家庭基本需求。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切实保障残疾人权益。健全社会保障经办管理体制,建立更加便民快捷的服务体系。(五)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要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方向,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要求,重点推进医疗保障、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药品供应、监管体制综合改革,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建立重特大疾病保障和救助机制,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和重大疾病防控机制。巩固基本药物制度。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深化公立医院改革,鼓励社会办医。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提高医疗卫生队伍服务能力,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改革和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制机制。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促进人民身心健康。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提高出生人口素质,逐步完善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必须加强社会管理法律、体制机制、能力、人才队伍和信息化建设。改进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方式,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增强城乡社区服务功能,强化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在社会管理和服务中的职责,引导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充分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完善和创新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服务。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建立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完善信访制度,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的工作体系,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建立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强化公共安全体系和企业安全生产基础建设,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加强和改进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加强政法队伍建设,切实肩负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捍卫者的职责使命。深化平安建设,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强化司法基本保障,依法防范和惩治违法犯罪活动,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完善国家安全战略和工作机制,高度警惕和坚决防范敌对势力的分裂、渗透、颠覆活动,确保国家安全。全党全国人民行动起来,就一定能开创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八、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一)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必须珍惜每一寸国土。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二)全面促进资源节约。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加强节能降耗,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加强水源地保护和用水总量管理,推进水循环利用,建设节水型社会。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合理开发。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三)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良好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加快水利建设,增强城乡防洪抗旱排涝能力。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气象、地质、地震灾害防御能力。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同国际社会一道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四)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积极开展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试点。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九、加快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与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我国面临的生存安全问题和发展安全问题、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要求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有一个大的发展。必须坚持以国家核心安全需求为导向,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按照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构想,加紧完成机械化和信息化建设双重历史任务,力争到二〇二〇年基本实现机械化,信息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必须以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党关于新形势下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为指导。要适应国家发展战略和安全战略新要求,着眼全面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军队历史使命,贯彻新时期积极防御军事战略方针,与时俱进加强军事战略指导,高度关注海洋、太空、网络空间安全,积极运筹和平时期军事力量运用,不断拓展和深化军事斗争准备,提高以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能力为核心的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能力。坚持以推动国防和军队建设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为主线,全面加强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毫不动摇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军,持续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大力发展先进军事文化,永葆人民军队性质、本色、作风。坚定不移把信息化作为军队现代化建设发展方向,推动信息化建设加速发展。加强高新技术武器装备建设,加快全面建设现代后勤,培养大批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深入开展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增强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加大依法治军、从严治军力度,推动正规化建设向更高水平发展。紧跟世界新军事革命加速发展的潮流,积极稳妥进行国防和军队改革,推动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深入发展。坚持以创新发展军事理论为先导,着力提高国防科技工业自主创新能力,深入推进军队组织形态现代化,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坚持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加强军民融合式发展战略规划、体制机制建设、法规建设。加快建设现代化武装警察力量。增强全民国防观念,提高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质量。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中国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加强国防建设的目的是维护国家主权、安全、领土完整,保障国家和平发展。中国军队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将一如既往同各国加强军事合作、增进军事互信,参与地区和国际安全事务,在国际政治和安全领域发挥积极作用。十、丰富“一国两制”实践和推进祖国统一香港、澳门回归以来,走上了同祖国内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宽广道路,“一国两制”实践取得举世公认的成功。中央政府对香港、澳门实行的各项方针政策,根本宗旨是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必须把坚持一国原则和尊重两制差异、维护中央权力和保障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权、发挥祖国内地坚强后盾作用和提高港澳自身竞争力有机结合起来,任何时候都不能偏废。中央政府将严格依照基本法办事,完善与基本法实施相关的制度和机制,坚定支持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和政府依法施政,带领香港、澳门各界人士集中精力发展经济、切实有效改善民生、循序渐进推进民主、包容共济促进和谐,深化内地与香港、澳门经贸关系,推进各领域交流合作,促进香港同胞、澳门同胞在爱国爱港、爱国爱澳旗帜下的大团结,防范和遏制外部势力干预港澳事务。我们坚信,香港同胞、澳门同胞不仅有智慧、有能力、有办法把特别行政区管理好、建设好,也一定能在国家事务中发挥积极作用,同全国各族人民一道共享做中国人的尊严和荣耀。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不可阻挡的历史进程。和平统一最符合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实现和平统一首先要确保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必须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坚持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全面贯彻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重要思想,巩固和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基础,为和平统一创造更充分的条件。我们要始终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大陆和台湾虽然尚未统一,但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事实从未改变,国家领土和主权从未分割、也不容分割。两岸双方应恪守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的共同立场,增进维护一个中国框架的共同认知,在此基础上求同存异。对台湾任何政党,只要不主张“台独”、认同一个中国,我们都愿意同他们交往、对话、合作。我们要持续推进两岸交流合作。深化经济合作,厚植共同利益。扩大文化交流,增强民族认同。密切人民往来,融洽同胞感情。促进平等协商,加强制度建设。希望双方共同努力,探讨国家尚未统一特殊情况下的两岸政治关系,作出合情合理安排;商谈建立两岸军事安全互信机制,稳定台海局势;协商达成两岸和平协议,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前景。我们要努力促进两岸同胞团结奋斗。两岸同胞同属中华民族,是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理应相互关爱信赖,共同推进两岸关系,共同享有发展成果。凡是有利于增进两岸同胞共同福祉的事情,我们都会尽最大努力做好。我们要切实保护台湾同胞权益,团结台湾同胞维护好、建设好中华民族共同家园。我们坚决反对“台独”分裂图谋。中国人民绝不允许任何人任何势力以任何方式把台湾从祖国分割出64中国市政工程东北设计研究院6/16/2021 松花江流域饮用水源工程长春市石头口门水库水源地污染治理工程(一期)初步设计7、下阶段设计的要求7.1建议⑴、本工程投资较大,历时短,要积极筹措和安排好工程建设资金,保证工程建设资金及时到位。⑵、由于本工程前期工作时间紧迫,资料比较缺乏,建议在施工图设计阶段作好基础资料的详细收集工作。⑶、拆迁工作是一项复杂而繁琐的系统工程,要由政府专门机构进行摸底调查,研究制定安置方案。7.2对下阶段设计的要求下一阶段设计主要需要资料如下:⑴、本工程的初步设计批复文件;⑶、本工程的地质勘察报告(详勘)。64中国市政工程东北设计研究院6/16/2021 松花江流域饮用水源工程长春市石头口门水库水源地污染治理工程(一期)初步设计目录前言-1-1、总论-2-1.1概述-2-1.1.1设计依据-2-1.1.2工程背景-3-1.1.3对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意见的执行情况-4-1.2项目概况-6-1.2.1工程位置-6-1.2.2工程目标-6-1.2.3建设条件-6-1.2.4建设内容和规模-7-1.2.5工程总投资-7-2、现状条件及建设必要性-8-2.1城市概况-8-2.1.1自然条件-8-2.1.2社会经济条件-9-2.2水源地所属流域水系及污染防治现状-10-2.2.1松花江流域水系-10-2.3水源地现状-11-2.4水源地存在问题-12-2.4.1近水居民生活垃圾、城镇生活污水污染问题-12-2.4.2保护区内工矿企业对水源地的污染-12-2.4.3农药、化肥面源污染问题-13-2.4.4水土流失问题-13-2.5工程建设的必要性-14-2.5.1本项目的建设是执行国家政策,完善松花江流域重点区域污染防治的需要。-14-2.5.2本项目的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15-2.5.3本项目的建设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16-64中国市政工程东北设计研究院6/16/2021 松花江流域饮用水源工程长春市石头口门水库水源地污染治理工程(一期)初步设计2.5.4本项目的建设是改善城市居民生活条件的需要-16-2.5.5本项目建设是改善水源地环境、保持水土、净化水质的需要。-16-3、工程设计-18-3.1设计原则-18-3.2设计依据-18-3.3设计方案-18-3.3.1水源保护区划分-18-3.3.2工程设计方案比较-19-3.4工程设计内容-22-3.4.1湿地建设工程-22-3.4.2拆迁安置-36-3.4.3企业拆迁443.4.4水源地封闭设计453.4.5监测管理463.4.6工程数量表474、专篇设计484.1环境保护484.1.1采用的环境标准如下484.1.2环境保护措施484.2安全卫生494.3劳动保护504.4抗震设计504.4.1设计依据504.4.2抗震设防标准504.5工程招标504.5.1招标范围504.5.2招标形式504.5.3招标方式504.5.4工程分包514.5.5招标方案515、管理机构、人员编制及建设进度535.1管理机构535.2人员编制535.3建设进度536、概算编制说明566.1编制内容566.2编制依据566.3编制方法566.4取费标准566.5主要材料价格566.6主设备价格5664中国市政工程东北设计研究院6/16/2021 松花江流域饮用水源工程长春市石头口门水库水源地污染治理工程(一期)初步设计6.7工程建设其它费用566.8资金来源576.9其他相关说明577、下阶段设计的要求617.1建议617.2对下阶段设计的要求61附件:1、关于长春市石头口门水库水源地污染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吉发改审批字[2007]285号)2、《国务院关于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2006-2010年)的批复》。3、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调整《长春市石头口门水库生活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区划》和《白山市金英生活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区划》的通知。4、《关于松花江流域饮用水源工程石头口门水库水源地保护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批复(吉环建字[2006]253号)》。5、《长春市人民政府关于长春市石头口门水库水源地污染治理工程(一期)移民安置方案的批复(长府批复[2007]11号)》。6、《长春市财政局关于石头口门水库水源地污染治理工程资金的承诺函。(长财债[2007]322号)》。64中国市政工程东北设计研究院6/16/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