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7.69 KB
  • 8页

gb50176-93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

  • 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规范]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93关键词:建筑 规范 设计 GB 设计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9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93主编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施行日期:1993年10月1日关于发布国家标准《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的通知建标〔1993〕196号根据国家计委计综〔1984〕305号文的要求,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会同有关单位制订的《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已经有关部门会审,现批准《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93为强制性国家标准,自一九九三年十月一日起施行。本标准由建设部负责管理,具体解释等工作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负责,出版发行由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负责组织。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一九九三年三月十七日编制说明本规范是根据国家计委计综〔1984〕305号文的要求,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负责主编,并会同有关单位共同编制而成。本规范在编制过程中,规范编制组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认真总结了我国建国以来在建筑热工科研和设计方面的实践经验,参考了有关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针对主要技术问题开展了科学研究与试验验证工作,并广泛征求了全国有关单位的意见。最后,由我部会同有关部门审查定稿。鉴于本规范系初次编制,在执行过程中,希望各单位结合工程实践和科学研究,认真总结经验,注意积累资料,如发现需要修改和补充之处,请将意见和有关资料寄交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物理研究所(地址:北京车公庄大街19号,邮政编码:100044),以供今后修订时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1993年1月目录主要符号第一章总则第二章室外计算参数第三章建筑热工设计要求第一节建筑热工设计分区及设计要求第二节冬季保温设计要求第三节夏季防热设计要求第四节空调建筑热工设计要求第四章围护结构保温设计第一节围护结构最小传热阻的确定第二节围护结构保温措施第三节热桥部位内表面温度验算及保温措施第四节窗户保温性能、气密性和面积的规定第五节采暖建筑地面热工要求第五章围护结构隔热设计第一节围护结构隔热设计要求第二节围护结构隔热措施第六章采暖建筑围护结构防潮设计第一节围护结构内部冷凝受潮验算第二节围护结构防潮措施附录一名词解释附录二建筑热工设计计算公式及参数附录三室外计算参数附录四建筑材料热物理性能计算参数附录五窗墙面积比与外墙允许最小传热阻的对应关系 附录六围护结构保温的经济评价附录七法定计量单位与习用非法定计量单位换算表附录八全国建筑热工设计分区图附录九本规范用词说明附加说明主要符号第一章总则第1.0.1条为使民用建筑热工设计与地区气候相适应,保证室内基本的热环境要求,符合国家节约能源的方针,提高投资效益,制订本规范。第1.0.2条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扩速和改建的民用建筑热工设计。本规范不适用于地下建筑、室内温湿度有特殊要求和特殊用途的建筑,以及简易的临时性建筑。第1.0.3条建筑热工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要求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规范的要求。第二章室外计算参数第2.0.1条围护结构根据其热惰性指标D值分成四种类型,其冬季室外计算温度te应按表2.0.1的规定取值。第2.0.2条围护结构夏季室外计算温度平均值te,应按历年最热一天的日平均温度的平均值确定。围护结构夏季室外计算温度最高值te.max,应按历年最热一天的最高温度的平均值确定。围护结构夏季室外计算温度波幅值Ate,应按室外计算温度最高值te.max与室外计算温度平均值te的差值确定。注:全国主要城市的te、te.max、和Ate值,可按本规范附录三附表3.2采用。第2.0.3条夏季太阳辐射照度应取各地历年七月份最大直射辐射日总量和相应日期总辐射日总量的累年平均值,通过计算分别确定东、南、西、北垂直面和水平面上逐时的太阳辐射照度及昼夜平均值。注:全国主要城市夏季太阳辐射照度可按本规范附录三附表3.3采用。第三章建筑热工设计要求第一节建筑热工设计分区及设计要求第3.1.1条建筑热工设计应与地区气候相适应。建筑热工设计分区及设计要求应符合表3.1.1的规定。全国建筑热工设计分区应按本规范附图8.1采用。第二节冬季保温设计要求第3.2.1条建筑物宜设在避风和向阳的地段。第3.2.2条建筑物的体形设计宜减少外表面积,其平、立面的凹凸面不宜过多。第3.2.3条居住建筑,在严寒地区不应设开敞式楼梯间和开敞式外廊;在寒冷地区不宜设开敞式楼梯间和开敞式外廊。公共建筑,在严寒地区出入口处应设门斗或热风幕等避风设施;在寒冷地区出入口处宜设门斗或热风幕等避风设施。第3.2.4条建筑物外部窗户面积不宜过大,应减少窗户缝隙长度,并采取密闭措施。第3.2.5条外墙、屋顶、直接接触室外空气的楼板和不采暖楼梯间的隔墙等围护结构,应进行保温验算,其传热阻应大于或等于建筑物所在地区要求的最小传热阻。第3.2.6条当有散热器、管道、壁龛等嵌入外墙时,该处外墙的传热阻应大于或等于建筑物所在地区要求的最小传热阻。第3.2.7条围护结构中的热桥部位应进行保温验算,并采取保温措施。第3.2.8条严寒地区居住建筑的底层地面,在其周边一定范围内应采取保温措施。第3.2.9条围护结构的构造设计应考虑防潮要求。第三节夏季防热设计要求第3.3.1条建筑物的夏季防热应采取自然通风、窗户遮阳、围护结构隔热和环境绿化等综合性措施。第3.3.2条建筑物的总体布置,单体的平、剖面设计和门窗的设置,应有利于自然通风,并尽量避免主要房间受东、西向的日晒。第3.3.3条建筑物的向阳面,特别是东、西向窗户,应采取有效的遮阳措施。在建筑设计中,宜结合外廊、阳台、挑檐等处理方法达到遮阳目的。第3.3.4条屋顶和东、西向外墙的内表面温度,应满足隔热设计标准的要求。第3.3.5条为防止潮霉季节湿空气在地面冷凝泛潮,居室、托幼园所等场所的地面下部宜采取保温措施或架空做法,地面面层宜采用微孔吸湿材料。第四节空调建筑热工设计要求第3.4.1条空调建筑或空调房间应尽量避免东、西朝向和东、西向窗户。第3.4.2条空调房间应集中布置、上下对齐。温湿度要求相近的空调房间宜相邻布置。 第3.4.3条空调房间应避免布置在有两面相邻外墙的转角处和有伸缩缝处。第3.4.4条空调房间应避免布置在顶层;当必须布置在顶层时,屋顶应有良好的隔热措施。第3.4.5条在满足使用要求的前提下,空调房间的净高宜降低。第3.4.6条空调建筑的外表面积宜减少,外表面宜采用浅色饰面。第3.4.7条建筑物外部窗户当采用单层窗时,窗墙面积比不宜超过0.30;当采用双层窗或单框双层玻璃窗时,窗墙面积比不宜超过0.40。第3.4.8条向阳面,特别是东、西向窗户,应采取热反射玻璃、反射阳光涂膜、各种固定式和活动式遮阳等有效的遮阳措施。第3.4.9条建筑物外部窗户的气密性等级不应低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外窗空气渗透性能分级及其检测方法》GB7107规定的Ⅲ级水平。第3.4.10条建筑物外部窗户的部分窗扇应能开启。当有频繁开启的外门时,应设置门斗或空气幕等防渗透措施。第3.4.11条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J19规定的要求。第3.4.12条间歇使用的空调建筑,其外围护结构内侧和内围护结构宜采用轻质材料。连续使用的空调建筑,其外围护结构内侧和内围护结构宜采用重质材料。围护结构的构造设计应考虑防潮要求。第四章围护结构保温设计第一节围护结构最小传热阻的确定第4.1.1条设置集中采暖的建筑物,其围护结构的传热阻应根据技术经济比较确定,且应符合国家有关节能标准的要求,其最小传热阻应按下式计算确定:第4.1.2条当居住建筑、医院、幼儿园、办公楼、学校和门诊部等建筑物的外墙为轻质材料或内侧复合轻质材料时,外墙的最小传热阻应在按式(4.1.1)计算结果的基础上进行附加,其附加值应按表4.1.2的规定采用。第4.1.3条处在寒冷和夏热冬冷地区,且设置集中采暖的居住建筑和医院、幼儿园、办公楼、学校、门诊部等公共建筑,当采用Ⅲ型和Ⅳ型围护结构时,应对其屋顶和东、西外墙进行夏季隔热验算。如按夏季隔热要求的传热阻大于按冬季保温要求的最小传热阻,应按夏季隔热要求采用。第二节围护结构保温措施第4.2.1条提高围护结构热阻值可采取下列措施:一、采用轻质高效保温材料与砖、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等材料组成的复合结构。二、采用密度为500~800kg/m3的轻混凝土和密度为800~1200kg/m3的轻骨料混凝土作为单一材料墙体。三、采用多孔粘土空心砖或多排孔轻骨料混凝土空心砌块墙体。四、采用封闭空气间层或带有铝箔的空气间层。第4.2.2条提高围护结构热稳定性可采取下列措施:一、采用复合结构时,内外侧宜采用砖、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等重质材料,中间复合轻质保温材料。二、采用加气混凝土、泡沫混凝土等轻混凝土单一材料墙体时,内外侧宜作水泥砂浆抹面层或其他重质材料饰面层。第三节热桥部位内表面温度验算及保温措施第4.3.1条围护结构热桥部位的内表面温度不应低于室内空气露点温度。第4.3.2条在确定室内空气露点温度时,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的室内空气相对湿度均应按60%采用。第4.3.3条围护结构中常见五种形式热桥(见图4.3.3)其内表面温度应按下列规定验算:第4.3.4条单一材料外墙角处的内表面温度和内侧最小附加热阻,应按下列公式计算:第4.3.5条除第4.3.3条中常见五种形式热桥外,其他形式热桥的内表面温度应进行温度场验算。当其内表面温度低于室内空气露点温度时,应在热桥部位的外侧或内侧采取保温措施。第四节窗户保温性能、气密性和面积的规定第4.4.1条窗户的传热系数应按经国家计量认证的质检机构提供的测定值采用;如无上述机构提供的测定值时,可按表4.4.1采用。第4.4.2条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外部窗户的保温性能,应符合下列规定:一、严寒地区各朝向窗户,不应低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外窗保温性能分级及其检测方法》GB8484规定的Ⅱ级水平。二、寒冷地区各朝向窗户,不应低于上述标准规定的Ⅴ级水平;北向窗户,宜达到上述标准规定的Ⅳ级水平。第4.4.3条阳台门下部门肚板部分的传热系数,严寒地区应小于或等于1.35W/(m2·K);寒冷地区应小于或等于1.72W/(m2·K)。第4.4.4条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窗户的气密性,应符合下列规定:一、在冬季室外平均风速大于或等于3.0m/s的地区,对于1~6层建筑,不应低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外窗空气渗透性能分级及其检测方法》GB7107规定的Ⅲ级水平;对于7~30层建筑,不应低于上述标准规定的Ⅱ级水平。 二、在冬季室外平均风速小于3.0m/s的地区,对于1~6层建筑,不应低于上述标准规定的Ⅳ级水平;对于7~30层建筑,不应低于上述标准规定的Ⅲ级水平。第4.4.5条居住建筑各朝向的窗墙面积比应符合下列规定:一、当外墙传热阻达到按式(4.1.1)计算确定的最小传热阻时,北向窗墙面积比,不应大于0.20;东、西向,不应大于0.25(单层窗)或0.30(双层窗);南向,不应大于0.35。二、当建筑设计上需要增大窗墙面积比或实际采用的外墙传热阻大于按式(4.1.1)计算确定的最小传热阻时,所采用的窗墙面积比和外墙传热阻应符合本规范附录五的规定。第五节采暖建筑地面热工要求第4.5.1条采暖建筑地面的热工性能,应根据地面的吸热指数B值,按表4.5.1的规定,划分成三个类别。第4.5.2条不同类型采暖建筑对地面热工性能的要求,应符合表4.5.2的规定。第4.5.3条严寒地区采暖建筑的底层地面,当建筑物周边无采暖管沟时,在外墙内侧0.5~1.0m范围内应铺设保温层,其热阻不应小于外墙的热阻。第五章围护结构隔热设计第一节围护结构隔热设计要求第5.1.1条在房间自然通风情况下,建筑物的屋顶和东、西外墙的内表面最高温度,应满足下式要求:第二节围护结构隔热措施第5.2.1条围护结构的隔热可采用下列措施:一、外表面做浅色饰面,如浅色粉刷、涂层和面砖等。二、设置通风间层,如通风屋顶、通风墙等。通风屋顶的风道长度不宜大于10m。间层高度以20cm左右为宜。基层上面应有6cm左右的隔热层。夏季多风地区,檐口处宜采用兜风构造。三、采用双排或三排孔混凝土或轻骨料混凝土空心砌块墙体。四、复合墙体的内侧宜采用厚度为10cm左右的砖或混凝土等重质材料。五、设置带铝箔的封闭空气间层。当为单面铝箔空气间层时,铝箔宜设在温度较高的一侧。六、蓄水屋顶。水面宜有水浮莲等浮生植物或白色漂浮物。水深宜为15~20cm。七、采用有土和无土植被屋顶,以及墙面垂直绿化等。第六章采暖建筑围护结构防潮设计第一节围护结构内部冷凝受潮验算第6.1.1条外侧有卷材或其他密闭防水层的平屋顶结构,以及保温层外侧有密实保护层的多层墙体结构,当内侧结构层为加气混凝土和砖等多孔材料时,应进行内部冷凝受潮验算。第6.1.2条采暖期间,围护结构中保温材料因内部冷凝受潮而增加的重量湿度允许增量,应符合表6.1.2的规定。第6.1.3条根据采暖期间围护结构中保温材料重量湿度的允许增量,冷凝计算界面内侧所需的蒸汽渗透阻应按下式计算:第6.1.4条冷凝计算界面温度应按下式计算:第6.1.5条冷凝计算界面的位置,应取保温层与外侧密实材料层的交界处(见图6.1.5)。第6.1.6条对于不设通风口的坡屋顶,其顶棚部分的蒸汽渗透阻应符合下式要求:第6.1.7条围护结构材料层的蒸汽渗透阻应按下式计算:第二节围护结构防潮措施第6.2.1条采用多层围护结构时,应将蒸汽渗透阻较大的密实材料布置在内侧,而将蒸汽渗透阻较小的材料布置在外侧。第6.2.2条外侧有密实保护层或防水层的多层围护结构,经内部冷凝受潮验算而必须设置隔汽层时,应严格控制保温层的施工湿度,或采用预制板状或块状保温材料,避免湿法施工和雨天施工,并保证隔汽层的施工质量。对于卷材防水屋面,应有与室外空气相通的排湿措施。第6.2.3条外侧有卷材或其他密闭防水层,内侧为钢筋混凝土屋面板的平屋顶结构,如经内部冷凝受潮验算不需设隔汽层,则应确保屋面板及其接缝的密实性,达到所需的蒸汽渗透阻。附录一名词解释略历年逐年,特指整编气象资料时,所采用的以往一段连续年份中的每一年累年历年多年,特指整编气象资料时,所采用的以往一段连续年份(不少于3年)的累计设计计算 用采暖期天数累年日平均温度低于或等于5℃的天数。这一天数仅用于建筑热工设计计算,故称设计计算用采暖期天数。各地实际的采暖期天数,应按当地行政或主管部门的规定执行。采暖期度日数室内温度18℃与采暖期室外平均温度之间的温差值乘以采暖期天数地方太阳时当地太阳时以太阳正对当地子午线的时刻为中午12时所推算出的时间太阳辐射照度太阳辐射强度以太阳为辐射源,在某一表面上形成的辐射照度导热系数在稳态条件下,1m厚的物体,两侧表面温差为1℃,1h内通过1m2面积传递的热量比热容比热1kg的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所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密度容量1m3的物体所具有质量材料蓄热系数当某一足够厚度单一材料层一侧受到谐波热作用时,表面温度将按同一周期波动,通过表面的热流波幅与表面温度波幅的比值。其值越大,材料的热稳定性越好表面蓄热系数在周期性热作用下,物体表面温度升高或降低1℃时,在1h内,1m2表面积贮存或释放的热量导温系数热扩散系数材料的导热系数与其比热容和密度乘积的比值。表征物体在加热或冷却时各部分温度趋于一致的能力。其值越大,温度变化的速度越快。围护结构建筑物及房间各面的围挡物。它分透明和不透明两部分:不透明的围护结构有墙、屋顶和楼板等;透明围护结构有窗户、天窗和阳台门等。按是否同室外空气直接接触,又可分外围护结构和内围护结构外围护结构同室外空气直接接触的围护结构,如外墙、屋顶、楼板、外门和外窗等内围护结构不同室外空气直接接触的围护结构,如隔墙、楼板、内门和内窗等热阻表征围护结构本身或其中某层材料阻抗传热能力的物理量内表面换热系数内表面热转移系数围护结构内表面温度与室内空气温度之差为1℃,1h内通过1m2表面积传递的热量内表面换热阻内表面热转移阻内表面换热系数的倒数外表面 换热系数外表面热转移系数围护结构外表面温度与室外空气温度之差为1℃,1h内通过1m2表面积传递的热量外表面换热阻外表面热转移阻外表面换热系数的倒数传热系数总传热系数在稳态条件下,围护结构两侧空气温度为1℃,1h内通过1m2面积传递的热量传热阻总热阻表征围护结构(包括两侧表面空气边界层)阻抗传热能力的物理量。为传热系数的倒数最小传热阻最小总热阻特指设计计算中容许采用的围护结构传热阻的下限值。规定最小传热阻的目的,是为了限制通过围护结构的传热量过大,防止内表面冷凝,以及限制内表面与人体之间的辐射换热量过大而使人体受凉经济传热阻经济热阻围护结构单位面积的建造费用(初次投资的折旧费)与使用费用(由围护结构单位面积分摊的采暖运行费和设备折旧费)之和达到最小值时的传热阻热惰性指标(D值)表征围护结构对温度波衰减快慢程度的无量纲指标。单一材料围护结构,D=RS;多层材料围护结构,D=3RS。式中R为围护结构材料层的热阻,S为相应材料层的蓄热系数。D值越大,温度波在其中衰减越快,围护结构的热稳定性越好围护结构的热稳定性在周期性热作用下,围护结构本身抵抗温度波动的能力。围护结构的热惰性是影响其热稳定性的主要因素房间的热稳定性在室内外周期性热作用,整个房间抵抗温度波动的能力。房间的热稳定性主要取决于内外围护结构的热稳定性窗墙面积比窗墙比窗户洞口面积与房间立面单元面积(即房间层高与开间定位线围成的面积)的比值温度波幅当温度呈周期性波动时,最高值或最低值与平均值之差综合温度室外空气温度te与太阳辐射当量温度ρΙ/αe之和,即tsa=te+ρΙ/αe。式中ρ为太阳辐射吸收系数,I为太阳辐射照度,αe为外表面换热系数衰减倍数总衰减倍数围护结构内侧空气温度稳定,外侧受室外综合温度或室外空气温度谐波作用,室外综合温度或室外空气温度谐波波幅与围护结构内表面温度谐波波幅的比值延迟时间总延迟时间围护结构内侧空气温度稳定,外侧受室外综合温度或室外空气温度谐波作用,围护结构内表面温度谐波最高值(或最低值)出现时间与室外综合温度或室外空气温度谐波最高值(或最低值)出现时间的差值露点温度在大气压力一定、含湿量不变的情况下,未饱和的空气因冷却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温度冷凝或结露凝结特指围护结构表面温度低于附近空气露点温度时,表面出现冷凝水的现象水蒸气分压力在一定温度下湿空气中水蒸气部分所产生的压力饱和水蒸 气发压力空气中水蒸气呈饱和状态时水蒸气部分所产生的压力空气相对湿度空气中实际的水蒸气分压力与同一温度下饱和水蒸气分压力的百分比蒸气渗透系数1m厚的物体,两侧水蒸气分压力差为1Pa,1h内通过1m2面积渗的水蒸气量蒸汽渗透阻围护结构或某一材料层,两侧水蒸气分压力差为1Pa,通过1m2面积渗透1g水分层所需要的时间附录二建筑热工设计计算公式及参数(一)热阻的计算1.单一材料层的热阻应按下式计算:2.多层围护结构的热阻应按下式计算:3.由两种以上材料组成的、两向非均质围护结构(包括各种形式的空心砌块,填充保温材料的墙体等,但不包括多孔粘土空心砖),其平均热阻应按下式计算:4.围护结构的传热阻应按下式计算:5.空气间层热阻的确定:(1)不带铝箔、单面铝箔、双面铝箔封闭空气间层的热阻,应按本附录附表2.4采用。(2)通风良好的空气间层,其热阻可不予考虑。这种空气间层的间层温度可取进气温度,表面换热系数可取12.0W/(m2·K)。(二)围护结构热惰性指标D值的计算1.单一材料围护结构或单一材料层的D值应按下式计算:2.多层围护结构的D值应按下式计算:3.如某层有两种以上材料组成,则应先按下式计算该层的平均导热系数:(三)地面吸热指数B值的计算地面吸热指数B值,应根据地面中影响吸热的界面位置,按下面几种情况计算:1.影响吸热的界面在最上一层内,即当:2.影响吸热的界面在第二层内,即当:3.影响吸热的界面在第二层以下,即按式(附2.11)求得的结果小于3.0,则影响吸热的界面位于第三层或更深处。这时,可仿照式(附2.12)求出B2,3或B3,4等,然后按顺序依次求出B1,2值。这时,式中的K1,2值应根据B2,3/b1和δ21/α1τ值按附表2.5查得。(四)室外综合温度的计算1.室外综合温度各小时值应按下式计算:2.室外综合温度平均值应按下式计算3.室外综合温度波幅应按下式计算:(五)围护结构衰减倍数和延迟时间的计算1.多层围护结构的衰减倍数应按下式计算:2.多层围护结构延迟时间应按下式计算:(六)室内空气到内表面的衰减倍数及延迟时间的计算1.室内空气到内表面的衰减倍数应按下式计算:2.室内空气到内表面的延迟时间应按下式计算:(七)表面蓄热系数的计算1.多层围护结构各层外表面蓄热系数应按下列规定由内到外逐层(见附图2.2)进行计算:如果任何一层的D>1,则Y=S,即取该层材料的蓄热系数。如果第一层的D<1,则:如果第二层的D<1,则:其余类推,直到最后一层(第n层):2.多层围护结构外表面蓄热系数应取最后一层材料的外表面蓄热系数,即Ye=Yn。 3.多层围护结构内表面蓄热系数应按下列规定计算:如果多层围护结构中的第一层(即紧接内表面的一层)D1≥1,则多层围护结构内表面蓄热系数应取第一层材料的蓄热系数,即Yi=S1。如果多层围护结构中最接近内表面的第m层,其Dm≥1,则取Ym=Sm,然后从第m-1层开始,由外向内逐层(层次排列见附图2.2)计算,直至第一层的Y1,即为所求的多层围护结构内表面蓄热系数。如果多层围护结构中的每一层D值均小于1,则计算应从最后一层(第n层)开始,然后由外向内逐层计算,直至第一层的Y1,即为所求的多层围护结构内表面蓄热系数。(八)围护结构内表面最高温度的计算1.非通风围护结构内表面最高温度可按下式计算:2.通风屋顶内表面最高温度的计算:对于薄型面层(如混凝土薄板、大阶砖等)、厚型基层(如混凝土实心板、空心板等)、间层高度为20cm左右的通风屋顶,其内表面最高温度应按下列规定计算:(1)面层下表面温度最高值、平均值和波幅值应分别按下列三式计算:(2)间层综合温度(作为基层上表面的热作用)的平均值和波幅值应分别按下列二式计算:(3)在求得间层综合温度后,即可按本附录中(八)1.同样的方法计算基层内表面(即下表面)最高温度。计算中,间层综合温度最高值出现时间取φtvc.sy=13.5h。附录三室外计算参数附录四建筑材料热物理性能计算参数附录五窗墙面积比与外墙允许最小传热阻的对应关系附录六围护结构保温的经济评价(一)围护结构保温的经济性围护结构保温的经济性可用其经济传热阻进行评价。(二)围护结构的经济传热阻围护结构(系指外墙和屋顶)的经济传热阻,应按下式计算:(三)围护结构保温层的经济热阻和经济厚度围护结构保温层的经济热阻和经济厚度应分别按下列两式计算:(四)不同材料、不同构造围护结构的经济性不同材料、不同构造围护结构的经济性,可用其单位热阻造价进行比较,造价较低者较经济。单位热阻造价应按下式计算:附录七法定计量单位与习用非法定计量单位换算表附录八全国建筑热工设计分区图附录九本规范用词说明一、为便于在执行本规范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二、条文中指定应按其他有关标准、规范执行时,写法为“应符合……的规定”或“应按……执行”。附加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