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00 KB
- 9页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大窠山滑坡特征及对隧道工程的影响评价:通过加强对微地貌的分析及地质测绘工作,发现了大窠山滑坡,经过勘察,确定为大型岩层老滑坡,受强降雨诱发有所复活。针对勘察中未能取得滑带土室内试验c、Φ值,本文通过对其变形特征的分析,利用岩土工程分析软件反算滑带抗剪强度指标。根据滑坡与隧道的关系分析,提出以抗滑桩及截、排水为主的治理方案。对类似地质条件下滑坡的勘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隧道滑坡特征成因工程地质评价 0引言 在南平至顺昌高速公路勘察设计过程中,于南平市延平区西芹镇,拟建大窠山隧道进口及邻近路基段(定测桩号YK4100-YK4
900)发现分布着三个大型滑坡体。其中H1、H2滑坡(本文不作详述)影响着拟建线路路基的稳定,后线路向南(左侧)微调,结合调整纵坡,拟采用填方路堤反压坡脚的方案处理。而大窠山滑坡(H3)位于大窠山隧道进口,线路微调后,该滑坡仍影响着隧道的设计、造价及施工安全。为了评价其对隧道工程的影响,采用钻探及工程地质调绘手段对滑坡进行工程地质勘察。共布置勘探断面2条,钻孔8个,并进行了1:1000的工程地质调绘,基本查清了该滑坡的成因、特征和规模[1]。 1滑坡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1.1地形地貌及气候 本区属于剥蚀丘陵地貌,山顶最高高程322m,谷底110-150m。滑坡所处山坡地形呈北高南低,由高往低呈陡-缓-陡坡地形,即滑坡后缘至坡顶段山坡坡度为35-45°,滑坡中段坡度10-25°,滑坡前部坡度30-40°。前缘坡脚对着一条由西向东横穿的溪沟。 测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7.8-21.1℃,年平均降雨量1550-1900mm。3-4月为春雨季,雨量约占全年23-24%;5-6月为梅雨季,雨量约占36-37%;7-9月为台风、雷雨季,约占20%;10月至翌年2月为少雨期,约占20%。 1.2地质构造和地震 经地表调绘表明:隧道进口分布一条断裂构造F06,其产状为40/N。基本沿滑坡带上、下波动。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的补给,向南面溪流方向渗流排泄。地下水对混凝土具弱腐蚀性。 2滑坡特征及成因分析 2.1滑坡特征
主滑方向153°,前缘宽约210m,平均宽约180m,滑向长约200m,平均厚约19.0m,最厚处约30.7米,滑体体积约680000m3。后部形态呈弧型,前缘凸向沟谷,受老滑坡形成时挤压沟谷的影响,溪流在此略向南拐弯见图1。纵向上后缘滑壁坡度相对较陡,植被较好,滑体中部坡度相对平缓,存在一宽约40-50米的滑坡平台,前缘坡度西面较缓,东面对沟谷形成挤压,坡度较陡,前缘能见到滑动挤压造成岩石剪切破碎,滑体部份岩体松动明显见照片1。钻探过程中部份钻孔漏失浆液明显。沿滑坡平台后部的小路处有宽约2-6cm延伸长度约80m的张裂缝见照片2,侧后缘有2个中小型崩塌体,据访为2010年4-6月雨季产生。 照片1:岩体结构松动 照片2:小路上的拉裂缝
该滑坡体属大型深层破碎岩层滑坡,属自然滑坡。从滑坡形成后地形受改造程度及原有滑壁上已长满树木分析,其为老滑坡。滑体上植被虽少,但未见马刀树,说明已有一段时间未有大的滑动。据调绘及钻探资料,滑坡体上部为坡积含碎石粉质粘土,中下部为全、强风化云母石英片岩,部分地段砂土状强风化岩上有碎块状强风化岩分布,显示出差异风化特征,滑动带主要分布在砂土状强风化云母石英片岩中,见图2,从钻孔岩芯看,滑动带处云母含量相对较高、含水量偏大,局部夹有2-10mm的岩石碎屑。滑体主要沿片理面及风化软弱面滑动。 图2A-A工程地质剖面 2.2滑坡成因分析 (1)地形地貌条件:该段山坡为南向坡,有利于风化作用,风化带相对较厚。原始山坡坡度约30°~40°,前缘有一横穿溪流的侵蚀冲刷,形成了临空面,易导致坡脚应力集中。 (2)岩土条件 上覆坡积含角砾粉质粘土为弱透水层,相对下部的全-强风化层其透水性强,降水或顺坡排泄的坡面水相对容易下渗补给地下水。该段前震旦系的云母石英片岩为老地层,其全-强风化带厚度较大,云母含量较高,降雨下渗后易饱水软化,抗剪强度易降低。
(3)构造作用:该处有一区域断层构造F06通过,导致局部岩体完整性变差,易成地下水的渗流通道。 (4)暴雨作用:暴雨或长降水对地下水的下渗补给,加上前缘溪水的上涨,抬升地下水位,且对全-强风化云母石英片岩的软化作用,降低了岩土体的抗剪强度,是该滑坡产生的诱因。 2.3滑坡重新活动的原因分析 2010年4-6月份南平地区遇长历时降雨,其中6月13-14日的大暴雨24小时降雨量达252mm。是老滑坡重新活动的主要诱因。老滑坡形成后坡体上部岩土体结构相对松散,且滑坡中部地形平缓,部份山坡开垦成梯田状种果树,均降低了降雨时坡面水的排泄速度,有利降雨的下渗补给,长历时降雨的作用下,地下水位上升导致土体的有效应力降低,地下水对滑动带起软化作用,均降低了滑体的抗滑力,促使滑坡产生新的活动。结合滑面形状及地表变形分析,本次活动带推移性质。 3滑坡对隧道工程的影响评价 3.1稳定性分析 根据前面所述的变形特征,初步判定该滑坡体暴雨状态下处蠕变-挤压变形阶段,欠稳定,今年以来裂缝未进一步发展,说明正常状态下基本稳定,该滑坡因系老滑坡在长降雨诱发下复活,本身已有老的滑动带,利用反分析法计算滑动带的c、Φ
值时[2],按暴雨状态下滑坡体的稳定系数KS=1.01进行计算,对应状态下最高地下水位按勘察实测地下水位高5米考虑。采用GEO-SLOP岩土工程分析软件计算,见图3,相关计算参数见表1,计算结果滑带平均c=14.0KPa、Φ=16.3°。再利用所得的剪切指标计算得出,正常状态下滑体稳定系数KS=1.12,基本稳定,与前面定性评价结果是一致的。 表1滑坡反演计算参数表 土层天然重度 γ(KN/m3)凝聚力 C(kPa)内摩擦角 φ(°) 坡积含碎石粉质粘土18.625.022.0 全风化云母石英片岩20.020.022.0 砂土状强风化云母石英片岩21.025.025.0
碎块状强风化云母石英片岩22.030.030.0 图3滑坡反演计算图 根据《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04)第7.2.2条规定[3],折线型滑动面可采用传递系数法计算滑坡体剩余下滑力。隧道工程滑坡治理后稳定安全系数要达到1.20-1.25。 3.2滑坡对隧道工程的影响预测 滑坡滑动面切穿隧道左、右洞,结合拟定线位分析,影响隧道左、右洞进口段长分别达110m与90m,滑动方向与隧道轴线呈40度相交,对洞身的稳定性不太有利,滑坡隧道带有明显的偏压性,施工开挖易产生洞身坍塌,其结果又促进滑体的变形失稳,将影响该段隧道的施工安全及造价,隧道建成后暴雨季滑体的蠕变挤压将使洞身变形,对今后的运营安全十分不利。 3.3采取治理措施建议
根据微调后线位,滑坡前缘东段能得到部份的反压,反压高度小于8米,无法满足其稳定要求,故隧道施工前需对其进行综合防治。建议在右洞的右侧设置一排上挡式锚索抗滑桩,一方面起着抗滑稳定作用,另一方面采用上挡式抗滑桩可大大减少桩前坡体位移,降低传递到隧道衬砌上的滑坡推力[4],防止隧道开挖时,滑坡的推力引起隧道的变形、坍塌;左线隧道部份横向地形坡度达22-28度,加上为V级围岩,容易在左洞进口浅埋段形成偏压,导致施工中的坍塌变形或冒顶,建议对滑坡平台进行局部卸荷,但应控制好卸荷规模,防止滑坡向上发展。或采取在左洞的左侧设置抗滑桩,以消除偏压影响。并在滑坡体上及后部修筑截、排水系统。此外,加强施工监测,设置洞内、监测孔内及地表的变形观测系统,用于分析加固的效果,确保施工安全。 绕避方案:线路可向南调至另一山脊通过,从而避开3个滑坡体,但需增加1座长约1Km的隧道,经初步勘察,洞身围岩以III级为主。鉴于该滑坡规模大,对隧道的影响大,故也可考虑绕避方案。 4结语 大窠山滑坡(H3)属大型深层岩层滑坡,属老滑坡,受降雨诱发有所复活,目前处蠕变-挤压阶段,遇长历时的降雨作用或隧道施工扰动均易使滑坡变形加剧,甚至失稳。 老滑坡的勘察是公路工程地质勘察的难点之一。技术人员在勘察过程中应加强对微地貌的调查分析,发现存在某些地形地貌异常时,及时调整测绘精度及范围,并布置钻孔、坑探或物探工作,对各项成果要进行综合的分析判断,才能取得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