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52.50 KB
  • 63页

辽宁高职高专:地下工程与隧道工程技术专业建设方案

  • 6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服务能力提升建设方案HTTP://WWW.LNCC.EDU.CNTEL:024-89708710FAX:024-89872497地下工程与隧道工程技术专业服务能力提升建设方案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二零一一年十月十日II 目录1专业建设基础-1-1.1行业背景-1-1.2学校概况-2-1.3专业概况-3-2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目标-6-2.1专业建设目标-6-2.1.1总体目标-6-2.1.2具体目标-7-2.2人才培养目标-8-2.2.1面向就业岗位的职业能力的要求-8-2.2.2核心岗位资格证书-9-2.2.3人才培养模式描述-10-3专业建设内容-10-3.1校企对接,创新校企合作办学机制-10-3.1.1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10-3.1.2推进“双证书”制,实现学生”双证”就业-12-3.2探索系统培养,促进中高职协调发展-13-3.3创新实训基地建设模式,强化实践育人-13-3.3.1校内实训条件改善-13-3.3.2校外实训基地建设-17-3.3.3实训管理指导中心条件改善-18-3.4创新教学模式,建设特色教学资源-20-3.4.1专业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制定-20-3.4.2优质专业核心课程建设-21-3.4.3校本特色教材建设-22-3.4.4核心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22-3.4.5职业标准与课程内容高度融合-23-3.5建设校企共享“双师型”教学团队-23-3.6建立多元化教学质量评价体系-25-3.7社会服务与培训-27-3.7.1大力开展职业技术培训与职业岗位鉴定工作-27-3.7.2利用设备和技术优势,积极承接对外咨询和技术服务-27-3.7.3开展职业技术教师的培养工作-27-3.8专业群及相关专业建设-28-4改革举措和保障措施-28-II 4.1加强项目建设组织领导,保证建设项目有序进行-28-4.2建立激励机制,实施绩效考评,保证建设项目质量-29-4.3加强建设项目的过程管理,保证建设项目按期完成-29-5绩效指标-29-5.1完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29-5.2特色教学资源及课建设-29-5.3完善校内实训条件,加强内涵建设,提高社会服务能力-30-5.4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30-6预期效果-30-7预算资金-31-II 1专业建设基础1.1行业背景(1)行业发展现状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使得公路、铁路、城市地铁交通事业发展迅速,带动了地下工程与隧道工程的快速发展。目前在建和规划修建地铁的城市近40个,东北地区有沈阳、大连、哈尔滨、长春四个城市在修建地铁,以沈阳为例,第一轮地铁线网规划五条线路,总长182.5公里;第二轮地铁线网规划由“四横、四纵、两L、一弦线”共11条线组成,线网总长400公里,总投资1700亿左右,建设工期约30年。同时,随着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实施和环渤海经济圈的崛起,东北地区正面临新一轮公路基础设施建设的高潮,在高速公路建设中,隧道建设的比重也将越来越大。在这样的行业背景和市场条件下,地下工程与隧道工程技术专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2)行业人才需求分析三年来专业教师分别到中铁九局集团人力资源部等二十几个施工单位调研走访,为未来本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做预估提供科学依据。地下工程与隧道工程的施工企业急需施工技术及施工管理人才,尤其是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基础又有较强的实操能力,真正能做到“下得去,用得着,留得住”的高端技能型人才,是非常受施工企业的欢迎。由于地下工程的迅猛发展,工程项目增多,现场的技术人员主要是由 地上建筑技术人员来承担,但由于地下工程的特殊性,这些人员的专业技术知识及能力有一定缺陷。经调研预估:在未来3年内辽宁地区地铁建设和公路隧道、铁路隧道的施工企业需求“地下工程与隧道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大约每年1500人左右。在东北地区,开设地下工程与隧道工程技术专业的高职院校较少,因此,施工企业对地下工程与隧道工程技术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数量将供不应求。1.2学校概况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坐落于历史文化名城沈阳,是全国首批28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全国毕业生就业工作50强院校。学校创建于1951年,校园占地6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4.5亿元,教学仪器总值9811万元,图书馆藏书102万册。全日制在校生8113人,继续教育学员3000人。专任教师400人,教授63人,副教授142人。拥有全国教学名师1名,全国模范教师1名,省级教学名师6名,辽宁省和全国交通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带头人9名,辽宁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11名,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2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10个。建立了一支相对稳定、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学校自1998年开始全面启动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以来,坚持以专业建设为龙头、课程建设为核心,强化“双师”队伍和实训中心建设,建立“教学系部、研究所、实训中心”三位一体的产学研结合运行平台,推行专业负责人制度,高职办学取得了跨越式发展。目前,国家级示范专业4 个,省级示范专业7个,省级品牌专业4个。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21项,国家级精品课6门,省级精品课31门。学校科研与社会服务能力迅速增强。学校在人才培养中坚持专业技术与综合素质培养“双线”并重,不断提高育人质量。毕业生以“能吃苦、上手快、下得去、留得住”的良好信誉受到用人单位欢迎。多年来,学校初次就业率一直位居全省同类院校前列,连续多年第一志愿录取、录取分数位居全省同类院校最高。良好的品牌效应使学校形成了“报考率高、录取分数高、报到率高、就业率高、就业质量高”的良性循环。学校办学得到了各级主管部门的高度认可,是中央财政重点支持建设的高等职业院校、国家汽车检测维修类和国家建设类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辽宁省交通类中职高职师资培训基地。被授予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就业先进单位、辽宁省文明单位、辽宁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交通部职业教育先进单位、教育部依法治校示范校等荣誉称号。1.3专业概况(1)自然状况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主要面向交通运输行业、地铁、公路隧道、铁路隧道施工企业,培养热爱祖国,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较强的地下工程与隧道工程技术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地下工程与隧道工程施工管理能力,具有良好社会声誉,综合素质高、发展潜力足,获得中级职业资格证书,能够胜任地下工程与隧道工程施工及管理等岗位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地下工程与隧道工程技术专业建于2006年,本专业已经有2010、2011两届毕业生,毕业生人数106人,现有在校生人数309人。(2)教学团队本专业现有专任教师10人,兼职教师6人,兼职实习实训指导教师20人。教授6人,副教授2人,高级工程师5人,博士2人,硕士7人。其中专业带头人为全国高等职业教育轨道工程技术专业教职委专家、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地下工程与隧道工程分会理事。其中2人荣获辽宁省交通厅“百名优秀工程师”。专任教师中“双师”素质比例70%,其中30%教师从事实际工程工作三年以上。(3)教科研、技术服务情况自专业成立以来专业教师获省级教学成果奖3项,省级精品课1门,校级精品课3门;主编和参编的公开出版教材9部,校内讲义10部;各类学术刊物发表科研、教研论文50多篇。主持省级以上科研、教研课题6项(见表1-1、表1-2),专业承担科研经费130余万元。其中辽宁省交通厅“低成本石方开挖准预裂(光面)爆破技术研究”交通应用技术的重点科研项目已经结题,目前合作科研项目有《小净距隧道技术研究》;参与完成省级教研课题7项;承担完成校级教科研课题6项。在科技服务方面:承担朝阳-黑水高速公路交通管理设施、海城至丹东高速公路交通管理设施的部分工程监理任务。 表1-1近两年承担的主要科研课题统计表序号项目主持人课题名称项目来源状态课题级别1张岩《低成本土石方开挖准预裂(光爆)爆破技术研究》,项目资金80万元辽宁省交通厅结题省级2李勇《基于普通全站仪隧道三维智能形变监测技术研究》,项目资金3万元。辽宁省教育厅在研省级表1-2近两年承担的主要教研课题统计表序号项目主持人课题名称项目来源状态课题级别1张岩高职建筑类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结题国家级2王万德地下工程与隧道工程技术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模拟系统开发辽宁省教育规划办结题省级3张颂娟高职建筑类相关专业产学研合作的长效机制研究辽宁省教育规划办结题省级4陈桂萍基于工程意识培养的实验教学探究交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在研部级(4)校内外实践教学条件情况①校内实训条件校内依托公路工程质量检测中心、公路工程测量实训中心、虎石台控制测量基地、帽山综合勘测测绘实训场、科杰公路工程监理公司、计算机工程应用实验室等6个校内实训基地,实训建筑面积780平方米,用于本专业的设备总值达125万元。②校外实训条件专业与中铁九局、十三局、十九局、中建六局、中建三局、中建一局等企业联合建立了稳固的校外实训基地20家。(5)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本专业已经有2010、2011两届毕业生,毕业生人数106人, 全部就业于中铁九局集团、中铁十三局集团、中铁十九局集团等中央直属企业及辽宁省路桥建设总公司等大型省直属企业,连续两年实现100%协议就业。(7)目前专业建设存在的不足①人才培养模式与“工学结合”的要求还需要进一步改进;②现行的课程体系培养的人才与企业的要求还有差距,教学资源不够丰富;③最关键的是:校内实训基地的实训条件不能满足对学生专业技能培养,即还不能满足生产性实训和理实一体化教学的要求,需要进一步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④对于顶岗实习的管理运行模式和机制需进一步研究;⑤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有待于加强。2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目标2.1专业建设目标2.1.1总体目标以立足辽宁省交通运输业为基础,以服务全国相关领域为宗旨,建立“工学结合、交替渐进”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中高职衔接的技能型专门人才系统培养的制度和形式;建立一支高素质“双师型”、“专兼结合”省内一流 的优秀教学团队;开发以行业、企业专家为主导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课程体系,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完善校内教学实训基地建设;不断提升专业的服务能力,建成专业技术与综合素质培养并重、有特色、高水平、省内一流交通运输工程行业具有引领作用的品牌专业。2.1.2具体目标(1)深化校企合作,创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校企资源共享的人才培养机制,实践“课堂教学施工过程化,施工过程课堂化”,深化校企合作,及时调整专业培养定位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积极探索企业参与、多校联合、跨专业设计的“工学结合、交替渐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强化生产性实训与顶岗实习,推行“双证书”制度;创新以学生作品为载体、注重过程考核的人才培养评价方式。(2)改革教学模式,特色教学资源库及课程建设提炼典型工作任务,构建体现现代地下工程与隧道工程建设特点和基于“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学做一体”的新型课程体系;重点建设好6门优质专业核心课程;与企业合作开发专业教学资源库。(3)共享型高素质“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以全面提高“双师”型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为中心,结合现代地下工程和隧道工程建设特点,针对性地强化教师队伍的专业教学、课程开发、工程实践能力及教科研创新能力、社会服务能力;努力打造一支由专业带头人、“双师型”教师和聘请的行业专家组成的专兼结合的优秀教学团队。(4)创新实训基地建设模式,强化实践育人通过校内实训基地完善,建设与行业标准一致、与施工过程相对应的真实实训环境,建立校企共赢的合作机制,开发实践教学资源 ,形成具有远程教学和演示功能的教学环境。(5)探索中高职衔接的技术应用型人才系统培养的制度和形式探索技能型人才系统培养的制度和形式,促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开展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试点,开发衔接式专业核心课程和系列中高职衔接特色教材,实现中高职人才培养全过程的有效衔接。(6)建立第三方参与的多元化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建立就业(用人)单位、行业协会、学生及其家长、研究机构等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的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设定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创业成效等职业院校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指标,建立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相结合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2.2人才培养目标本专业是面向交通运输行业、基础工程施工企业、城市地铁施工企业、公路隧道与铁道隧道施工企业,培养热爱祖国,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较强的地下工程与隧道工程技术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地下工程与隧道工程技术施工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具有良好社会声誉、综合素质高、发展潜力足、获得中级职业资格证书,能够胜任地下工程、隧道工程施工及管理等岗位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2.2.1面向就业岗位的职业能力的要求根据地下工程与隧道工程技术专业面向的岗位群对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需求,确定本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要求,具体如下:①掌握文化基础知识,包括:政治理论、数学、英语、计算机等; ②熟练掌握本专业所必需的技术基础知识,包括:土木工程制图、工程CAD、工程水文地质、工程测量、隧道工程施工机械、岩土力学等基本知识;③掌握本专业的专业理论知识,包括:建筑材料、地下工程施工、地下工程施工、基础工程施工、隧道工程测量、工程计量与造价等专业理论知识;④具备本专业所面向的岗位群所要求的一般能力,包括:基本的计算机应用能力、阅读地下工程与隧道工程专业英语资料的能力、基本的工程制图和识图能力、基本建筑材料试验检测能力、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及沟通能力;⑤具备较高的地下工程施工与管理能力、隧道工程施工与管理能力;具有一定的地下工程与隧道工程测量能力、隧道工程不良地质与水文地质的解析与处理能力,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⑥具有高度的责任感,有严谨、认真、细致和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具有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具有协调工作的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具有创新精神。2.2.2核心岗位资格证书①施工员、材料员、测量员(必备、三选一);②考取全国高校英语应用能力等级证书(参考学校相关规定);③考取全国计算机等级证书(参考学校相关规定); 2.2.3人才培养模式描述根据地下工程与隧道工程技术专业核心能力和专业特点采取了分层递进培养的特点,结合地下工程与隧道工程的施工过程,实施“工学结合、交替渐进”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对行业企业的调研,及时掌握行业和企业对人才的数量和岗位类型的需求。采用“2+0.5+0.5”的过程构造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前2年完成专业基本技能的培养,使学生获得典型岗位必备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之后0.5年施工实训,通过开展相应的职业技能培训,使学生获得典型职业岗位所必需的职业技能证书;期间根据实训基地和工程项目情况安排学生进行强化施工实训,实现工作学习交替、教学场地交替、教学时间交替、专兼教师交替、角色交替;最后0.5年学生在生产单位进行顶岗实习,最终获得过硬的职业技能。在注重职业技能培养的同时也将职业道德、企业文化及综合素质的养成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使学生在获得过硬的职业技能的同时也能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通过培养,学生具备的知识从单一到复杂,具备的技能从简单到多样,经过交替渐进培养,使学生具有工作岗位需要的实用知识和职业技能。3专业建设内容3.1校企对接,创新校企合作办学机制3.1.1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主动适应东北地区地铁工程建设及公路隧道和 铁路隧道建设发展对人才的需要,根据地下工程与隧道工程施工项目实施过程特点,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为保障,密切与企业的合作,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专业办学思想,及时调整专业培养定位和专业(群)人才培养目标,积极探索企业参与、多校联合、跨专业设计的“工学结合、交替渐进”人才培养模式。对接产业(行业),参照职业岗位任职要求,与行业企业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共建课程与教学资源;试行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模式,将学校的教学活动与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结合;推行“双证书”制度;创新以学生作品为载体,注重过程考核的人才培养评价方式。①充分发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深入合作企业进行调研,分析典型岗位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工作内容及进程安排见表3-1。表3-1完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工作内容及进程序号工作内容完成时间预期成果备注1研究完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运行制度2011年制度成册,制度开始运行,指导规范专业相关工作。2组织实施人才需求调研完善定位人才培养目标2011年形成人才需求调查与预测报告,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为人才培养方案优化奠定基础。与课程体系重构共同推进3形成新模式下的人才培养方案并进行试点2011年在学生中顺利试点,并收集试点情况,形成总结报告。②加强校企合作落实“工学结合”加强校企合作,新增合作单位10家,依托东北地区地铁施工、高速公路、高铁客运专线等典型隧道项目和校内技术服务的 实体生产任务导入,使得学生在校期间参与生产性实训,掌握基本的生产操作技术,找到自己与企业要求的差距;依托校企合作企业,安排学生顶岗实习。在顶岗实习的过程中,重视人才市场和用人单位信息反馈,定期开展校企互动的毕业生跟踪调查,形成教学质量的社会评价和反馈机制;建立健全施工实训、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和考核制度,为工学结合的落实提供制度保障。具体工作内容见表3-2。表3-2具体工作内容及进程序号工作内容完成时间预期效果备注1教学管理与实训等制度建设2012年2011年,制定并实施教学管理与顶岗实习等制度,在规范和推进工学结合过程中起到有效的管理与激励作用;2012年在制度运行一年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2合作企业落实与训练项目导入2012年2012年新增企业10家,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开展合作项目。3.1.2推进“双证书”制,实现学生”双证”就业将职业资格标准和职业技能鉴定融入人才培养方案,推进“双证书”制度,具体推进构架参见图3-1。持(部分)证顶岗0.5年到企业顶岗实习毕业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推进构架材料员施工员测量员图3-1地下工程与隧道工程技术专业“双证书”推进构架 在职业技能培养阶段,学生可参加测量员、施工员、材料员等职业水平培训,并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学生在获取毕业证书的同时获取与职业岗位相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实现“双证”毕业。在实施人才培养过程中,加强校企合作,及时调整专业培养定位和专业(群)人才培养目标,积极探索企业参与、多校联合、跨专业设计的“工学结合、交替渐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对接产业(行业),参照职业岗位任职要求,与行业企业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借鉴吸收国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有益经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模式资金预算资金见表3-3。表3-3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资金预算(单位:万元)资金预算与实施进度中央财政投入合计2011年度2012年度小计55103.2探索系统培养,促进中高职协调发展推进中高职衔接,探索技能型人才系统培养的制度和形式。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充分考虑中高职教育的延续性和衔接性,准确定位,做好接口准备。开发衔接式专业骨干课程和系列中高职衔接特色教材,实现中高职人才培养全过程的有效衔接,形成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并全面提升师资队伍、实习实训条件建设水平及服务产业能力。3.3创新实训基地建设模式,强化实践育人3.3.1校内实训条件改善(1)虚拟仿真多媒体、模型展示实训室设备购置 通过购置地下工程与隧道工程构造模型仪器,在课堂教学中展示隧道工程和地下工程的相关构造模型,演示隧道工程和地下工程施工的相关照片和录像,增加学生对此类工程的感性认识。探索“施工过程课堂化,课堂工程施工化”的教学手段,不断提高专业教学效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培训和社会服务打好基础。仪器采购见表3-4。表3-4地下工程与隧道工程构造模型室仪器采购表(单位:万元)新购仪器设备名称拟购数量(个、套)单价(万元)2011年2012年合计(万元)各类隧道构造模型1222各类地铁车站构造模型1222盾构机构造模型2122隧道衬砌台车构造模型20.10.20.2隧道施工工艺模型10.60.60.6地铁车站施工工艺模型10.50.50.5各类地质构造模型10.70.70.7围岩构造模型10.10.10.1投影仪、计算机122桌椅400.062.42.4合计(万元)210.512.5(2)隧道施工实习实训实训室设备购置本实训室满足教师和学生进行断面开挖质量控制、隧道的施工工艺等实训项目的要求,掌握隧道施工方法;能承担一定量的社会技术培训和部分生产性实训任务。对应开设实验有隧道施工工艺实训。隧道初期支护施工实训、隧道防排水实训。仪器采购见表3-5。表3-5隧道施工实习实训室仪器采购表新购仪器设备名称拟购数量(个、套)单价(万元)2011年2012年合计(万元)喷浆机(TK-961)11.91.91.9注浆泵/注浆机(KBY50/70)12.62.62.6风动凿岩机(YT-28)22.555空压机(VWJ-20/7)2366锚杆钻机(MQT-85)21.753.53.5 钢筋锚杆(18mm)40.020.080.08型钢支架(U29)40.31.21.2风机(T35-11)11.281.281.28防水塑料板(PE板0.08~2mm*100m)100千克0.0010.10.1止水带(RD1-280)100千克0.0020.20.2焊缝机(AG-1000)20.050.10.1排水管(pvc20mm)40.010.040.04合计(万元)2222(3)隧道施工监控量测实习实训室设备购置本实训室满足隧道施工监控量测实训项目的要求并能承担社会技术培训和部分生产性实训任务。仪器采购见表3-6。表3-6隧道施工监控量测实习实训室仪器采购表新购仪器设备名称拟购数量(个、套)单价(万元)2011年2012年合计(万元)收敛仪(GY-82)20.110.220.22多点位移计(VMM6100)40.020.080.08应力计(HTY-101)40.010.040.04应变计(EBJ-51)40.010.040.04压力盒(CSJMZX-50XXB)100.030.30.3孔隙水压力计(KXSH-8)40.030.120.12测斜仪(JK09/CJ-12A)40.050.20.2数显锚杆轴力计1888精密水准仪251010全站仪281616合计(万元)161935(4)隧道检测实训室设备购置本实训室满足隧道超前地质预报、隧道二衬质量检查、防排水材料检测、土工织物力学、水力学特性检测、照明检测、通风检测等实验实训。仪器采购见表3-7。 表3-7隧道检测实训室设备购置新购仪器设备名称拟购数量(个、套)单价(万元)2011年2012年合计(万元)地质雷达(zond-12)1303030隧道多功能断面测量系统(BTMS系列)12.222.222.22冲击回波仪器(PIES)10.60.60.6数显回弹仪(ZC3-A)20.20.40.4声波仪及声测探头1333锚杆拉拔仪(BS8-SW-200)20.71.41.4电动测尘仪20.130.260.26直尺光度计50.10.50.5瓦斯测量仪10.30.30.3空盒气压计50.060.30.3风表40.080.320.32光检测器80.64.84.8照度计40.10.40.4合计(万元)3410.544.5(5)改善隧道工程模拟施工实训条件(预算30万,学校自预筹投资30万完成)。在室外建设一段20米长的隧道,将隧道施工的各个环节和工序及施工材料展示出来,将隧道监控量测和检测的仪器设备的探头预埋在隧道里,组织学生进行真实的隧道施工、监控量测、检测的实际操作训练。校内共享实训基地建设建设资金安排见表3-8。 表3-8校内共享实训基地建设资金安排表(万元)实验室名称中央财政投入资金其它合计2011年2012年2012年虚拟仿真多媒体、模型展示实训室210.512.5隧道施工实习实训室202242隧道监控量测实习实训室161935隧道检测实习实训室3410.544.5隧道工程模拟施工训练场改善1030合计7460101443.3.2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新建校外实训基地10个,满足学生施工实训和顶岗实习的需求。与企业合作建立顶岗实习指导流程和管理机制,确保学生顶岗实习的顺利进行。同时使校外实训基地成为教师锻炼、培养等方面的基地。具体建设内容及进度和实训基地规划见表3-9。完善顶岗实习指导流程和管理机制,建立专、兼职教师与企业导师构成的顶岗实习管理指导小组,负责学生的顶岗实习的组织、安排、指导和考核工作;根据企业的需求和工程特点,及时调整顶岗实习的指导方案和计划,保证学生顶岗实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见图3-2所示)。 管理人员施工工地系部教学管理部门专职指导教师顶岗实习学生施工单位实习计划、实习人员情况工程项目信息实习计划、实习人员情况岗位需求信息了解和反馈学生实习情况技术指导定期巡查成绩评定汇报实习情况反馈实习中遇到的问题校外指导教师图3-2学生顶岗实习管理流程图表3-9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内容及进程负责人专业带头人序号工作内容完成时间预期成果备注1与企业合作共建实训基地协议2011年4个校外实训基地的协议2与企业合作建立顶岗实习指导流程和管理机制,并试运行。2011年顶岗实习指导流程和管理机制3建立顶岗实习管理指导小组2011年管理指导小组的计划和总结4与企业合作共建实训基地协议2012年6个校外实训基地的协议5与企业合作进一步完善顶岗实习指导流程和管理机制2012年完善的顶岗实习指导流程和管理机制3.3.3实训管理指导中心条件改善由于顶岗实训的分散性,给实训管理和指导带来不便。因此,建立“校外顶岗实训管理指导中心”,对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和学生顶岗实训进行管理和指导,为实训学生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指导,加强顶岗实训管理,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 校外顶岗实训管理指导中心的核心任务是通过与施工企业建立广泛联系,掌握施工企业的岗位需求,拓展顶岗实训岗位,共同建立顶岗实训的校企联合指导、监督和管理新模式。(1)运用现代通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建立顶岗实训管理指导平台,其工作模式见图3-3。(2)建立施工企业和实训岗位需求档案,结合施工实训岗位制订模块化技能实训指导单元,结合具体岗位需要,组成订单式的实训指导计划,建立实训指导新模式。(3)建立顶岗实训档案,建成校企联合指导和监管的实训管理模式。图3-3校外顶岗实训管理指导中心工作模式示意图(4)组建校企结合的、稳定的、专兼结合的指导教师队伍。预算资金见表3-10。表3-10校外顶岗实训管理指导中心设备和软件建设及经费预算表(万元) 分类名设备名称单位数量预算单价(万元)预算金额(万元)总计(万元)内涵建设Voip平台引入费套11.01.04.0实训管理系统开发费套12.02.0短信平台引入费套11.01.0设备服务器套11.01.06.0笔记本电脑台40.753.0台式电脑台40.52.0合计10.03.4创新教学模式,建设特色教学资源具体目标:充分利用校外实训基地,依据地下工程与隧道工程施工过程,提炼典型工作任务,重构现代的地下工程与隧道工程建设特点和基于隧道施工过程的课程体系;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同时注重校本教材和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3.4.1专业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制定由学校骨干教师牵头,聘请具有丰富施工经验的企业专家,利用企业成熟经验和成功案例,研究课程培养目标、课程内容选择、课程教学、课程考核评价等内容,在此基础上总结归纳形成课程标准。课程标准建设进程参见表3-11。表3-11课程标准建设工作内容及进程 序号工作内容完成时间预期成果备注1与相关企业联系组建课程标准建设2011年形成高效的校企联合的课程标准研制队伍。2根据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初步建立课程标准框架2011年初步形成6门专业课程标准,包括课程培养目标、课程内容选择、课程教学、课程考核评价等内容,汇编成册。3根据课程标准开展课程建设与课程教学试点2012年开发课程,研究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试点,总结试点情况并形成试点总结报告。与课程建设同步4根据试点情况修订课程标准并推广2012年根据课程实施试点报告,完善修订课程标准,在本专业全面推进。与企业合作,完成地下工程施工、隧道工程施工等相应课程的课程标准的建设。建设期内,完成隧道工程施工、地下工程施工等6套专业课程的课程标准建设表3-12。表-126套课程标准进度及安排序号课程名称负责人进度职业岗位1隧道工程施工王万德2011年施工员2地下工程施工张岩2011年施工员3钢筋混凝土张颂娟2011年施工员4隧道工程测量李勇2011年测量员5工程水文地质李宏军2011年施工员6建筑材料陈桂萍2011年材料员3.4.2优质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根据隧道施工工作过程的典型工作任务,确定《隧道工程施工》、《地下工程施工》、《隧道工程测量》、《建筑材料》和《工程水文地质》、《钢筋混凝土》6门课程,作为本专业重点建设的工学结合的优质专业核心课程。在优质专业核心课程建设中,与企业和行业合作,分析每个学习领域的典型工作过程,以任务或项目,构建对应的课程体系,按照“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学做一体”的思路组织和实施教学。 3.4.3校本特色教材建设在校本教材的建设中,编写出鲜明且有特色的校本特色教材。建设期内,建设《隧道工程施工》、《地下工程施工》、《隧道工程测量》校本特色教材,工作进程见表3-13。表3-13校本特色教材建设工作内容及进程序号工作内容完成时间预期成果备注1成立教材开发项目组2011年项目组成员名单及相关资料2校企合作,收集典型案例2012年素材库3校本教材框架建设2012年教材框架4编写校本特色教材2012年特色教材5试用并收集反馈信息2013年反馈信息3.4.4核心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根据确定的典型工作任务建立核心课程教学资源库。主要建设工作内容及进程见表3-14。表3-14核心课资源库建设工作内容及进程资源库分类负责人工作内容完成时间预期成果隧道工程施工王万德资源建设规范研讨与资源库初建资源使用与续建,资源建设完善与推广(同类专业共享)。2012年建立以图片、声音、视频为素材的教学资源建设,在专业教学中应用。在使用过程中新增,不断完善,对资源的使用进行总结,形成总结报告。根据总结情况,增加练训与考核功能,提高使用效率,本项目完成后在全专业中推广,资源开放,与同类院校同类专业共享。地下工程施工张岩隧道工程测量李勇工程水文地质李宏军建筑材料陈桂萍钢筋混凝土张颂娟通过建立教学资源库网上自主学习平台,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专业数字化共享资源,与企业合作开发实践教学资源库,通过先进技术支撑、开放式管理、持续更新等方式,实现校企联合教学。 在实施过程中,结合专业能力大力开展学生技能(设计、作品)竞赛(展示)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创新能力。3.4.5职业标准与课程内容高度融合并将相关的职业素质标准和职业技术标准融入课程标准和课程内容,实现人才培养与职业技术标准及企业用人标准高度一致。启动“地下工程与隧道工程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交替渐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地下工程与隧道技术专业校企合作机制的改革与创新研究”的教改项目,与企业进行深层次合作,建立长效机制,保证人才培养模式符合工作岗位要求。课程建设计划投入中央财政专项资金48万元,主要建设内容与资金预算见表3-15。表3-15课程建设内容与资金预算(单位:万元)建设内容中央财政投入合计2011年2012年优质专业核心课程17623校本特色教材347核心课程教学资源库10818合计3018483.5建设校企共享“双师型”教学团队建立和完善“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培养和评聘制度,搭建专业教师能力培养政策平台、产学研服务平台,加强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培养,促进专业骨干教师积累企业工作经历和树立行业影响力。设立“非实名编制” 聘请一批行业企业一线高水平技术人员,实施专业教师企业托管任职,打破专兼教师界限,建设一支结构合理、教学水平高、教科研能力强、作风优良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和技术服务团队。以全面提高教学团队的整体素质为中心,从优化教学团队的结构入手,强化教师队伍的专业教学、课程开发、工程实践能力及教科研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建立健全师资队伍建设机制,在本专业全体教师中实施职业规划与测评。培养1名专业带头人、1名专业负责人,培养4名骨干教师;努力打造一支由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和从行业、企业聘请的行业专家、技术骨干构成的专兼结合的省内一流的优秀教学团队,为地下工程与隧道工程技术专业的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保证。队伍建设具体指标见表3-16。表3-16师资队伍建设具体指标项目2011年2012年专职教师(人/累计)1011专业带头人(专业主任)(人/累计)22骨干教师(人/累计)22中级职称(人)21“双师”素质比例(%)8085兼职教师资源库(人/累计)1425教学团队建设计划投入资金38万元。师资队伍建设内容及资金预算见表3-17。表3-17师资队伍建设内容及资金预算建设内容2011年度2012年度投资额(万元)负责人 师资队伍机制建设与职业规划101张颂娟专业带头人(专业负责人)3912张颂娟骨干教师培养3912张岩兼职教师聘用336张岩团队建设347王万德小计1325383.6建立多元化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建立校内教学质量评价制度;建立毕业生评价制度;建立用人单位评价制度,这样初步构成了多元化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可以实现对专业的教学质量评价。成立以项目建设领导小组组长为责任人的项目建设质量保障体系,联合系部二级教学督导小组,全程监控项目建设的完成质量,做到机构落实、人员落实、责任落实、方案落实。建立健全项目建设质量管理制度,保证项目建设内容高质量的完成。①建立同行评教制度为保证评价的全面性,规定专业、系部领导及专兼职教师,每学期要互相听取本教研室全部任课教师(含外聘教师)的课程,听课过程的课堂教学评价,作为教学质量考核的同行评价结果;  ②建立教师自评制度教师自评是提高教师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通过教师自评可以使教师能够认清本人的优缺点,找出自己与其他教师的差距,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完善自己,提高教学水平。③建立教师评学制度 建立教师评学体系,对课堂教学情况进行全面掌控。每个学期任课教师对所任班级进行班风、学风和学习效果的评议,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存在问题,通过反馈和改进。引导学生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管理水平。④建立师生评管制度学校管理部门既是各项制度的制订人、执行人还是解释人,接收监督非常重要。师生对学校管理部门进行评价,主要是从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事故处理、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等方面进行评价,评价采用评价表、意见箱和院长邮箱等形式,被“点名”的管理部门要把处理内容及整改措施,及时发布,增强校务透明度,并加强教、学、管三方的沟通和联系。⑤建立行业专家评教制度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企事业单位中聘请专家组成社会评价组,对学校的主要教学文件和人才培养质量进行评价。不定期聘请校外专家进校对学校的教学进行检查和评价,为学校教学质量提供参考意见。⑥建立毕业生评价制度毕业生对学校的社会声誉、教学水平、教师职业道德、教学基础设施、专业设置、课程设置、考试制度与效果、学习氛围、素质教育效果、学校管理制度及措施进行评价。采用毕业生对母校教学质量评价表的方式对学校教学质量进行评价反馈,以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  ⑦建立用人单位评价制度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思想道德素质、工作态度评价、专业知识技能、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组织管理能力、身心素质、职业素质、英语水平、计算机能力、应变能力、社交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职业资格证书与实际能力相符程度的评价,并获取社会对人才培养规格方面的最新要求。3.7社会服务与培训3.7.1大力开展职业技术培训与职业岗位鉴定工作利用校内实训场所加强对在校生和沈阳周边大中型地铁隧道施工企业人员的职业培训,并辐射东北及至全国相关行业;积极与劳动部门、行业、企业合作,参与制定相关职业标准,利用学校建有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的优势,面向校内外实施专业技能及专业软件学习等的技术培训和职业资格鉴定工作,促进社会人员持证就业。3.7.2利用设备和技术优势,积极承接对外咨询和技术服务通过校企合作建立的技术服务机构,利用专业教师的专业及技术优势,对外开展业务咨询,联合企业进行科技攻关,进行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的研究。3.7.3开展职业技术教师的培养工作充分利用地区的垄断优势,为周边开设有地下工程及隧道工程技术专业的职业技术学校培训“双师型”教师,为提高整个区域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积极加强与国内外相关院校的联系,鼓励教师作访问研究、进修学习,开展师资培养工作。积极加强与行业协会的联系,承担应用型技术的推广和研发工作。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实现教师下施工现场锻炼,企业人员与教师互兼互聘;利用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创建辽宁地区公路、铁路隧道及地下交通从业人员的岗位培训基地。3.8专业群及相关专业建设借助中央财政支持的地下工程与隧道工程技术专业的重点建设专业,搭建此专业建设平台,在实训设施、师资队伍等方面发挥资源优势,做到资源共享,带动建筑工程技术、基础工程技术等相关专业共同协调发展,使以地下工程与隧道工程技术专业为龙头的专业群实力得到极大增强,专业教学条件明显改善。4改革举措和保障措施4.1加强项目建设组织领导,保证建设项目有序进行学校成立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加强领导,组织精干队伍加强项目资金管理,确保专项资金的使用规范和安全,保证建设项目按进度计划完成。聘请行业和企业专家、企业领导组成“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全程跟踪指导,并对建设计划具体实施方案的适时调整提出建议。对项目建设中涉及的校企合作互动机制、人才培养模式、师资与实训基地建设等重大理论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对在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研究,确保项目按照建设目标完成。 4.2建立激励机制,实施绩效考评,保证建设项目质量为确保建设项目顺利实施,按照“科学论证、专家评审、项目预算、绩效考评”的程序管理和建设,建立一套相应的规章制度,使项目建设有标准、有规范。为鼓励和调动教师参与建设,建立激励机制,表彰建设成绩显著、效益突出的集体和个人。4.3加强建设项目的过程管理,保证建设项目按期完成建设项目实行目标管理,学校成立的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和项目办公室指派专人负责监控专业的建设进度,并对出现的问题及时研究解决。实行项目建设的年度报告制度,接受有关部门的监察、审计。项目建设年度进展情况、年度统计、年度资金预决算、投资完成情况及有关资料汇总形成年度总结报告,及时上报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定期接受主管部门的中期检查。5绩效指标5.1完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总结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报告,写出总结报告;总结原有的课程体系实施经验,优化课程体系;形成适合行业特色的地下工程与隧道工程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修订实验实训、顶岗实习环节实施方案,改革考评办法;学生100%获得岗位资格证书;签定校企合作协议10份。5.2特色教学资源及课建设 完成六门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的制定;建设6门优质核心课,完成课程标准、课件、讲义;完成3门课程的工学结合校本教材的编写;建立6门核心课的教学资源库;建成2门达到校级精品课程的水平;发表研究教研论文3篇;完成“地下工程与隧道工程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交替渐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地下工程与隧道技术专业校企合作机制的改革与创新研究”的教改项目的结题。5.3完善校内实训条件,加强内涵建设,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完成虚拟仿真多媒体、模型展示实训室、隧道施工监控量测实习实训室、隧道检测实训室的设备采购,利用学校提供的实训场地,完善虚拟仿真多媒体、模型展示实训室、隧道施工监控量测实习实训室、隧道检测实训室的实训条件;利用此校内实训条件完成对企业行业的从业人员的技术培训等服务。5.4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认真组织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开展工作,重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强学生的企业文化培养,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全国行业内的各项技能大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创新能力,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6预期效果(1)满足东北地区对城市地铁建设和公路、铁路隧道建设发展对地下工程与隧道工程技术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2)资源共享,增强社会服务功能 项目完成后,建立的校内隧道施工监控量测实训室,在满足教学的同时,也可为企业开展培训,技能监定提供良好的条件。(3)全面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构建合理化的“双师”型的教学团队。(4)促进专业群建设通过专业群建设,培养学生适应岗位群的专业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扩大专业群学生的就业面,提高就业质量。7预算资金重点建设地下工程与隧道工程技术专业,带动建筑工程技术、基础工程技术2个专业协调发展,建设内容包括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改革、师资队伍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等项目。二年内建设资金总投入270万元人民币,中央财政投入260万元,其它来投入10万元(学校自筹)。2011年度支出140万元,用于购置教学仪器实训设备等硬件支出70万元,占年度预算50%;内涵建设支出70万元,占年度预算50%。2012年度支出130万元,中央财政投入120万元,用于购置教学仪器支出60万元,内涵建设支出60万元;其它来源10万元(学校自筹),用于实训场地的改善。用于地下工程与隧道工程技术专业建设的资金为260万元,用于该专业所在专业群建设的资金为10元。项目建设年度分项投资见表7-1。 表7-1项目建设年度分项投资建设内容中央财政投入其它投入2011年2012年2011年2012年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与建设5510校外实训基地与校内实训室建设746010144校外顶岗实训管理指导中心设备及软件建设6410教学资源建设与课程建设301848师资队伍建设132538社会服务能力建设6410专业群建设6410总计14012010270 附件2:编号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推荐书推荐院校**职业技术学院 举办单位*******推荐省份xx市填表日期二零一零年六月 制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二○一○年六月 填写要求一、请依据申报院校的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方案和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如实填写各项。二、请按推荐书下发格式填写,原则上不加页。三、推荐书封面“编号”栏由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办公室填写。四、本推荐书请用A4纸打印,一式25份上报。 1.推荐院校基本情况1-1基本信息院校名称1若同时使用两个以上院校名的请一并填写**职业技术学院所在地区xx启用现在校名时间2001-01举办方□省级政府□地市级政府þ行业□企业□其他建校时间2指院校独立设置具有举办高等职业教育资格的时间2001-01院校性质þ公办□民办建校基础3指院校成为独立设置高等职业院校前的办学基础,例如学校合并升格前的一所或多所学校名称xx市职工化工学院、xx市化学工业学校、xx市仪电自动化学校、*******党校通信地址xx市北辰区西堤头邮 编300402学校网址www.****y.net.cn法人代表信息姓名**职务院长办公室电话***-****131传真***-****131手机13*****318E-mailBh****an@163.com联系人信息姓名**职务常务副院长办公室电话****86846812传真****86846817手机18*****6616E-mailYl***9@sohu.com1-2基本状态占地面积(亩)722.5建筑面积(平方米)****2全日制普通高职在校生人数普通高中起点6843全日制普通中职在校生人数中职起点981全日制五年一贯制在校生人数90其它4请具体说明学生类型5 仅指从行业企业一线聘请的专业教师 单独招生     90全日制成人高职在校生人数0非全日制专科学历教育注册人数526全日制成人中职在校生人数0非全日制本科学历教育注册人数191全日制普通本科委托培养在校生人数0以上非全日制学历教育主要形式业余全日制成人本科委托培养在校生人数02009年度非全日制培训人次11081教职工总数6972009年度非全日制培训主要类型行业委托培训专任教师数478专任基础教师数70兼职基础教师数0专兼教师之比1︰0专任基础教师授课课时数15066兼职基础教师授课课时数0专兼授课课时比1︰0专任专业教师数408兼职专业教师数5144专兼教师之比1︰0.35专任专业教师授课课时数92664兼职专业教师授课课时数12490专兼授课课时比1︰0.14现有专业数36已招生专业中工科专业数312010年招生专业数34“3+2”专业数4在校生中参加自考本科教育人数0在校生中参加远程本科教育人数0-3- 自考或远程教育主要组织形式(续1)1-2基本状态全日制普通高职招生就业相关数据2007年2008年2009年招生人数普通高中招生240922032231“三校生”对口招生105175177“3+2”招生215101208五年制第4学年150900其它4      000第一志愿上线率100%100%100%新生报到率85%82.87%92.2%毕业生人数246636262830初次就业率695%95.58%96.68%所在省份平均初次就业率791.15%91.27%92.21%主要就业区域xx、河北、北京、山西、内蒙、青海主要就业领域化工、医药、石化、航天、核工业、冶金、港口现有固定资产总值(万元)35780教学仪器设备总值(万元)6136其中:现有房屋建筑总值(万元)28550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万元)0.78实践性教学占总学时50%以上的专业(以下简称“实践性专业”)占专业设置总数的比例100%生产性实训学时占实训总学时50%以上的专业占“实践性专业”的比例70%半年以上顶岗实习学生占应届毕业生比例100%“双证书”专业数836“双证书”专业占专业总数的比例100%“双证书”专业中平均“双证书”获取率100%校内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名称化工特有工种技能鉴定站(隶属中国化工技能鉴定中心)职业技能鉴定机构鉴定工种名称/最高等级1.有机合成工/高级技师2.有机试剂工/高级技师3.分析工/高级技师4.蒸馏工/高级技师5.三废处理工/高级技师6.水处理工/高级技师7.溶剂培菌工/高级技师8.盐水工/高级技师9.化工仪表维修工/高级技师10.无机反应工/高级技师6以每年9月份各省教育行政(或人事、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公布数据为准7以每年9月份各省教育行政(或人事、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上报教育部数据为准-3- 8 指社会上有与该专业相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的专业(续1)1-2基本状态校内主要顶岗实习场所(总计9个)名称主要实习专业2009年度接收顶岗实习学生规模(人月)1.DOP生产实训车间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应用化工技术、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化工设备维修技术2402.化工单元操作生产实训中心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工业分析与检验、化工设备维修技术、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2163.日用化学品生产实训车间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化工设备维修技术724.净化水实训车间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化工设备维修技术605.化工仪表自动化实训基地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化工设备维修技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1206.分析检测中心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城市水净化技术、工业分析与检验、食品营养与检验1807.化工机械加工维修中心化工设备维修技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制冷与冷藏技术、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3608.信息技术实训中心计算机网络技术、软件技术、电子商务、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2409.经济管理实训基地物流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国际金融、商务英语180校外主要顶岗实习场所(总计58个)名称主要实习专业2009年度接收顶岗实习学生规模(人月)1.xx中河化工厂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应用化工技术、市场营销7202.xx大沽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物流管理、市场营销、会计2103.石家庄污水处理厂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城市水净化技术、应用化工技术、市场营销、会计2404.xx永康食品有限公司工业分析与检验,食品营养与检测技术、市场营销、会计、国际金融3605.xx溶剂厂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应用化工技术、会计2406.xx津津药业有限公司生物化工工艺、化学制药技术1327.xx新科仪表成套设备生产过程自动化、电气过程自动化、物流管理、市场营销、商务英语2468.有机化工二厂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有机化工生产技术、应用化工技术、会计4509.环科水务开发有限公司城市水净化技术、环境监测与治理、应用化工技术、市场营销12010.有机化工一厂化工设备维修技术、石油化工生产技术、物流管理、市场营销、会计36611.xx大沽化工热电分厂电气自动化技术、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应用化工技术、市场营销、会计42012.xx化工厂石油化工生产技术、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应用化工技术、国际金融672 -3- (续1)1-3办学经费本省高职生均经费基本标准9(元)10200本省本科生均经费基本标准9(元)13800本省高职生均学费标准9(元)5000/5500本省本科生均学费标准9(元)3200/4000本省高职生均财政拨款基本标准9(元)5076本省本科生均财政拨款基本标准9(元)5400项目 年份2007年2008年2009年总收入10(万元)721075797769其中学费收入(总万元/生均元)4578/47984325/48084509/4709财政预算内拨款总额(万元)/生均(元)2379/27983130/39124084/5076其中:地方财政专项投入11(万元)1.学生奖助学金2156814482.中央实训基地设备款013003.示范校建设项目款10015004.化工实训基地专项款4000250总支出(万元)7887967910774其中征地(万元)4621844249房屋建设(万元)17314084168设备采购(万元)761216471日常教学(总万元/生均元)4300/50584570/55734580/5725教学研究(万元)4010394师资建设(万元)122128135制度建设(万元)361818贷款余额(万元)370036003500资产负债率(%)121089 由学校根据省教育厅财务部门提供的数据填报,可分专业或分类填写10 包括学费总收入、财政预算内总拔款等11 请填写地方财政专项投入的各项目名称-3- (续1)1-4产学合作校内校企合作管理机构名称校企合作办公室机构成立年月2001-04机构专职人数5有合作协议的企业数58签订校企合作协议的专业比例数100%合作企业参与教学的专业比例数100%2009年度合作企业接收顶岗实习学生1213380人月2009年度合作企业接收就业学生数1837人合作企业对学校准(捐赠)的设备总值500万元2009年度学校为合作企业技术服务获得经费数45万元2009年度学校为合作企业培训员工1313000人日工学结合的主要形式1、顶岗实习:学生在毕业前学院组织安排参加顶岗实习半年以上。2、半工半读:学院实施了弹性学制。3、订单培养:学院按照企业订单计划进行培养。4、校内生产性实训:在3、4、5学期安排三次,每次不少于一周的学生在校内参加生产性实训。5、校外生产性实训:按照专业课程不同,在第4或5学期学生参加不少于二周的校外生产性实训。6、仿真训练:学生第二学期在校内模拟仿真工艺室进行10学时的技术仿真训练。7、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学院目前已经有40%的职业技术课程和100%的技能训练课程实现了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学生边学习边训练。8、项目化教学:学院推行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形式。1-5地区发展规划所在地区重点发展产业依据xx市第九次党代会提出的产业发展定位,将重点发展:航天航空、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等八大产业。2009年以来八大优势产业完成总产值12119.03亿元,占全市工业92.82%(石油化工列居榜首)。xx化学工业已有近百年历史,是中国现代化学工业的发源地,是xx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目前已形成了化工、石化、石油三大产业,是全国唯一集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和中化工四大国家石化化工企业于一地的城市,目前原油开采、聚酯、化纤、聚氯乙烯、苯酐、顺酐、有机涂料、重质纯碱、烧碱、环氧丙烷、环氧氯丙烷等的规模及技术水平在国内位居前列。院校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学生规划数8000专业规划数40院校发展类型定位□一产为主þ二产为主□三产为主□综合重点建设项  目1、校企共建重点专业建设工程。主要项目包括:建设3个国家级重点专业及专业群,建设1个省部级重点专业及专业群,建设6个院级重点专业及专业群,带动学院整体专业建设提升水平。2、校企共建师资团队建设工程。主要项目包括:名师培养、优秀教学团队建设、专兼教师配备选拔、专业带头人培养。3、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建设工程。主要项目包括: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化工文化教育中心建设、信息化建设。4、校园环境提升建设工程。主要项目包括:征地100亩、美化绿化改造工程。5、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创新工程。主要项目包括:制度建设。12 1名学生在企业实习实训满1个月为1个人月,实习半个月算0.5个人月,照此计算-3- 13 1名企业员工在学校培训1天为1个人日(续1)1-6地区支持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举措省级示范高职院校建设计划实施情况省级示范高职院校建设计划启动时间2007年4月本校列为省级示范高职建设院校时间2007年6月本校获得省级示范高职院校建设专项经费数额(万元)2700重点建设项目重点项目一: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专业建设重点项目二: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建设重点项目三: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建设重点项目四:化学制药技术专业建设重点项目五: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专业建设重点项目六:化工设备维修技术专业建设其他项目:校园教学环境建设专业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办法与培训制度及实施情况根据《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开展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工作的通知》(教人[2003]3号)文件和xx市《关于完善职称评聘有关政策的通知》津人〔2005〕57号文件精神,很好地落实了鼓励专业技术人员进修培训、评审多个专业技术资格、完善转系列评聘职称等政策,多方筹措专项经费,鼓励骨干教师学习提高。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方案与实施情况为进一步加强高中阶段素质教育,探索多元化的考评体系,经教育部和xx市人民政府批准,《xx市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综合改革方案》正式颁布。《方案》于2009年开始实施以来,初步建立了多元评价体系;逐步推进了高考内容改革;实施了高职院校自主招生选拔录取的试点工作,收到良好的效果。地方税收优惠政策及实施情况享受国家税务总局规定的在正式招生计划内提供学历教育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和所得税的政策。实习实训安全责任分担政策及实施情况参照xx市劳动保障局、市教委、市财政局《关于建立学生意外伤害附加保险制度有关问题的通知》(津劳社局发〔2008〕14号),xx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xx市教育委员会《xx市学生意外伤害附加保险实施细则》津劳社局发〔2008〕87号的通知,各个院校建立了相应的制度,确保了学生实习实训安全。基础能力建设方案及实施情况xx市教育委员会和xx市财政局规定xx市市级示范校和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资金的30%用于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资金540万用于实训基地基建项目。顶岗实习工伤保险补贴制度及实施情况市教委下发《关于推行校方责任保险制度的实施意见》,学院制定关于顶岗实习的管理规定,学校、企业、学生三方签署《安全协议》,并规定了三方分担的责任及工伤保险补贴办法。兼职教师课时费补贴制度及实施情况学院出台《兼职教师聘任与管理制度》对兼职教师课时费补贴进行明确规定,确保高水平兼职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和满意度。实训耗损补贴制度及实施情况学院出台《实训耗材使用管理规定》每年下拨实训耗材计划,保证实训实习正常运行。-3- 1-7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现状与规划综述现状情况:**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以化工专业为特色的全日制公办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化工专业数占全院70%),有着52年的职业教育办学历史。学院是行业办学,行政隶属于国有特大型化工企业——*******(原xx市化工局)。学院于2001成立了校企合作委员会,集团公司领导任主任委员。*******是中国123家特大型企业集团之一,有4个产品是中国名牌,近10个产品产量居全国同类产品之首,22个产品荣获xx市名牌产品称号,占全市名牌的30%。集团以其雄厚的基础、强劲的实力位居中国最大500家企业集团第108位,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第59位,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百强企业第7位,是xx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集团公司始终将学院的建设发展纳入行业产业整体发展战略,在集团公司“一园四区中长期振兴产业发展规划”中,以学院为本部,把学院确立为集团公司的教育培训园基地予以重点建设,推动了集团“产业园、科技园、教育培训园”的同步发展,多年的校企多方合作,保障了集团公司企业生产一线紧缺技能操作人才的需求,在推动行业发展,提升学院办学水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08年,为进一步规范校企合作行为,倡导尊师重教,集团公司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快集团公司高职学院发展建设的若干意见》[2008]津渤化教8号文件,明确了校企双方的任务,更加密切了校企双方的合作。在多年的运作过程中,校企共建了功能完备的化工实训基地,搭建了共育化工技能人才平台;校企共建了特色鲜明的化工专业,适应了化工产业发展需要;校企共建了德技双优的化工师资,支撑了化工技能人才培养;校企共建了环境育人的化工校园文化,营造了良好培育人才氛围;校企共建了开放办学的体制机制,充分发挥了服务辐射功能。校企合作取得了显著效果。规划建设:按照集团公司的产业发展要求,校企将更加密切合作,加快化工紧缺人才培养。认真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快集团公司高职学院发展建设的若干意见》津渤化教[2008]8号文件精神,学院要牢固树立为企业行业服务的思想,在集团公司的统一领导下,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办学的新途径,新方法,新内涵,充分发挥校企合作委员的作用,不断创新办学机制,在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等方面,增强学院的办学活力。1、巩固校企合作成果,拓宽校企合作领域在集团公司行业内进一步完善、拓宽和调整校企合作委员会成员单位,依据xx市教委关于校外实训基地建设评价标准,重点选择和吸纳技术先进、设备先进、工艺先进、员工素质高、热衷于教育事业的企业加入校企合作体系,扩大合作成员,在《关于进一步加快集团高职学院人才培养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和《**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办学委员会章程》的指导下,校企共同研究开发合作项目,创新合作机制。2、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内容,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建立企业对毕业生考核、评价体系,企业全过程参与学生的评价和毕业教学环节;学院定期到企业反馈毕业生信息,建立追踪档案制度;积极发挥校企合作的资源优势,提升学生顶岗实习的质量,建立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校企共管机制,实现实习岗位对口、实习过程可控、实习管理规范;依托校企合作平台,建立兼职教师资源库,进一步发挥行业企业在师资团队建设上的主导作用;校企双方共同组建高水平的师资团队,构建学院多元化用人机制,制订完善学院人才政策,骨干校建设期间兼职教师的聘任逐步达到1:1;企业技术人员担任专业课时达到专业总课时的50%;发挥行业企业在优化育人环境中的主导作用,把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有机的结合起来,共同打造高水平的育人环境,形成独具特色的化工文化品牌;建立校企双方共同承担科研课题,解决企业技术攻关难题,实现校企互利。-3- 1-8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现状与规划综述现状情况:学院依据各个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多年来探索了以下几种具有学院特色的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1、校企共同开展技能人才订单培养合作。依据企业的人才需求,制订学生学案,教师教案,及时按照企业生产变化,不断调整优化培养方案,先后探索了三种学生在校的订单培养班模式。即2006年开展的与xx大乙烯企业共同联合开办的160名同学参加的“三年全程订单的乙烯模式”、2007年与内蒙古神华集团共同联合开办的有45名同学参加的“两年定向就业的神华模式”和2009年于xx碱厂共同联合开办的由200名同学参加的“一年定岗就业的天碱模式”,目前学院有各类型的订单班占到全院的30%。订单培养班的实施,带动了学院学生就业质量的提高,订单班学生就业“专业对口率达到100%,满意率100%”2、校企共建校内工厂,学生边工边学,企业边产边教,探索合作培养技能人才工学结合新模式。结合化工生产岗位特点,校企逐步总结并探索出了极具学院特色的技能人才培养新途径---“DOP模式”,这种模式就是通过校企共建的校内工厂生产流水线,使学生全面了解和熟悉企业,通过实训锻炼,培养和强化学生的安全生产能力、化工操作能力、设备维修维护能力、化工识图绘图能力、化工仪表自动控制能力等各方面的综合能力,从企业调入高工人员专职负责此项目实施,使学生毕业后真正实现与企业“零距离”接轨。其内涵是“围绕一个生产中心、贯穿四个能力模块、完成三个实训环节、实施一个评价体系”。3、学院制定了《学生顶岗实习的管理制度》,实现了100%学生毕业前的生产性顶岗实习半年以上,并与上岗前的培训相结合,对接了毕业即就业,顶岗即上岗。每年学院提供超过当届毕业生数30%的岗位供学生选择,使顶岗实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规划建设:学院将继续巩固原有工学结合模式,依据专业特色,不断创新发展内涵,开发多渠道的新模式,特别是在以下重点建设专业中要着力提升工学结合的水平和质量。1、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专业:依据精细化工行业生产特点,结合学生职业取向,依托**精细化工园区,以“模块化、能力型课程体系”为核心,与xx中河化工厂合作,实施“岗证融合、校企互通的一体两翼式”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改革。2、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根据环境保护行业发展趋势,按照环保专业岗位群分析,依托*******所属企业,与xx化工厂、石家庄桥西污水处理厂等企业合作,以“实施工学并举,企业顶岗实训”为核心,实施“双证融通、校企共育”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改革。3、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专业:以“工作过程、真实任务、职业标准”为依据,与xx大沽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合作,以共建工学结合“模块化”的课程体系为核心,实施核心技术、核心课程模块、核心实训基地、核心证书四位一体的“核心技术一体化”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改革。4、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以专业岗位能力要求为依据,以*******所属企业为依托,与xx化工厂、大沽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以构建“典型产品案例与实际工作过程一体化课程体系”为核心,实施“工学结合+岗位任务训练+双证融通三结合”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改革。-3- 1-9社会服务现状与规划综述现状情况:学院充分发挥自身教育优势,主动服务区域经济,为化工行业发展做贡献,通过开放办学的交流机制,主动为社会服务。1、在与企业联合开发科研项目方面:学院充分发挥知识密集型的优势,主动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发科研项目。三年来,校企合作研发项目达到39项,被列为xx市级的校企合作科研课题9项,一项获xx市技术创新优秀项目三等奖;与xx化工厂合作的《甘油法生产环氧氯丙烷催化技术开发》项目获市科技创新择优资助计划一等资助;申请技术专利7项。2009年学院张利峰博士承担渤海*****重点项目,进入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在园区渤天化公司负责《甘油法生产环氧氯丙烷催化技术开发》的项目研究,该项目获得2009年首批“xx市企业博士后科技创新择优资助计划”,并获得了xx市科委的一等项目资助。2009年学院共得到企业技术服务资金45万元。2、在为企业培养技能人才方面:近三年来学院对集团公司所属企业的在岗职工进行各种岗位培训,每年约8000人;为企业共培养了高级工3200多名,技师512名,高级技师40名。学院还利用校内实训基地的教学资源,每年承担xx大沽化工厂参加全国工人技术比武的选手进行赛前培训的任务,通过每年学员在校园近二个多月的封闭训练强化,迅速提高了参赛选手的竞技水平,为选手取得优异成绩做出了贡献。学院充分利用校内化工实训基地对渤海*****所属企业的化工聚合反应工、蒸馏工、试剂工、化工分析工等近十个工种的高、中级考评员进行每年定期培训,每期都能圆满通过xx市的统一考核;为此,学院被中国增塑剂行业协会评为“优秀增塑剂技术培训机构”。3、在与兄弟院校资源共享方面:学院利用校内化工实训基地还与部分xx市兄弟高校实现资源共享,2009年分别利用实训基地DOP车间为河北工业大学2006级制药工程专业的110名本科生进行为期一周的生产实训;2008年、2009年利用实训基地为xx农学院职业教育学院培训2007级生物技术专业的24名同学;三年间还为xx石油职业技术学院、xx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和xx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等高职院校化工类学生培训达到了1000余人,并且签定了长期合作意向。学院与青海海西州职业技术学校已经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协议,目前已为其培训教师9名(时间半年),培训学生27人(时间两年),选派支教师资4名,两地互访交流往来10余次。规划建设:1、围绕渤海化工“一园四区”建设和xx大化工发展项目,主动为化工企业和行业、社会服务,开展各类技能培训工作和技能鉴定工作。全院每年为社会培训各类人员不少于1万人次;4个重点专业三年培训化工技能人才不少于2000人次;与企业合作开发科研项目计划24项。2、积极发挥学院在化工教育师资、设施资源方面的优势,建设开放性、多功能的产学合作服务平台,将学校建设成为集企业员工培训、社会人员再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职教师资培训、职业技能鉴定为一体的区域性培训基地,充分发挥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教育与培训示范性基地、xx市化工高技能紧缺人才培训基地和国家化工特有工种技能鉴定站的作用,保持在中国石油和化工行业以及xx市职业教育体系中的领先地位。3、积极为化工中职毕业生在岗接受高等学历教育服务。充分利用学院面向化工企业一线技术工人开办的“蓝领双正班”办学优势,每年主动为化工中职毕业生举办高等成人学历教育100人。4、对口支援服务。学院以中国西部顾问单位的身份与西部多所化学化工类职业院校结对,特别是支援青海省海西州职业技术学校,将继续开展深度交流。与xx市内外5所高职院校进行对口交流,发挥引领作用。5、对环渤海地区同类院校的服务。学院将充分发挥环渤海化工职业院校协作会秘书长单位的作用,以协作会为平台,通过资源共享、互惠互利为环渤海职业院校服务。-3- 1-10申请中央财政重点建设专业现状(1)专业名称14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专业开办时间2001.9专业是否跨省招生þ是□否学制(年)32009年招生人数162全日制普通高职在校生人数4472009年毕业生人数185(准)订单培养人数1362009年初次就业率6100%专任专业教师数/课时数16/3297兼职专业教师数/课时数11/1081理论教学占教学总学时的比例37%校内实践教学占实践教学总学时的比例33%生产性实训占实训总学时的比例63%在校期间生均独立操作实训设备课时数725现有实训设备总值(万元)873.691现有实训设备(台/套)295其中大型实训设备15总值(万元)629.02其中大型实训设备14(台/套)13毕业前半年顶岗实习比例100%“双证书”8获取比例100%其中职业资格证书主要名称/等级/获取比例1.有机合成工/中级/100%有机合成工/ 高级/90%工学结合的主要形式顶岗实习;订单培养;聘请企业技术人员指导学生的职业技能课;学生模拟仿真工艺训练合作企业数7主要合作企业名称1.xx中河化工厂2.筠凯化工有限公司3.xx有机一厂4.xx德凯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合作起始年月2003-062005-032005-112007-07主要合作内容科研合作、企业职工培训、毕业实习、就业教师企业锻炼、企业职工培训、学生生产实习、顶岗实习、就业技术开发、学生生产实习、就业企业职工培训、毕业实习(顶岗实习)、就业企业参与教学人/时3/2202/1863/1903/1822009年度接收实习实训学生(人/月)80/625/650/640/62009年度接收半年顶岗实习学生数(人)301845302009年度接收就业学生数(人)161823222009年度为企业培训员工(人/日)21070140210对学校(准)捐赠和投入总额(万元)12.29.810.912其中(准)捐赠的设备总值(万元)119910专项投入(万元)/项目1.2/10.8/11.9/12/1专业群相关专业名称1.香料香精工艺2.石油化工生产技术3.应用化工技术(煤化工方向)4.有机化工生产技术-3- 1-10申请中央财政重点建设专业现状(2)专业名称14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开办时间2001专业是否跨省招生þ是□否学制(年)32009年招生人数125全日制普通高职在校生人数3352009年毕业生人数143(准)订单培养人数922009年初次就业率698%专任专业教师数/课时数16/3160兼职专业教师数/课时数9/1160理论教学占教学总学时的比例51%校内实践教学占实践教学总学时的比例48%生产性实训占实训总学时的比例52%在校期间生均独立操作实训设备课时数820现有实训设备总值(万元)305现有实训设备(台/套)172其中大型实训设备15总值(万元)107其中大型实训设备14(台/套)12毕业前半年顶岗实习比例100%“双证书”8获取比例100%其中职业资格证书主要名称/等级/获取比例三废处理工/高级工/85%分析工/高级工/80%水处理工/高级工/80%工学结合的主要形式教学做一体化课程教学;模拟仿真实训;学生毕业前参加企业顶岗实习半年以上;吸纳就业;合作企业数12主要合作企业名称1.环科水务有限公司2.石家庄桥西污水处理厂3.环境监测总站4.西堤头污水处理厂合作起始年月2006-072005-042004-052008-06主要合作内容师资培训,科研合作,订单培养,就业师资培训,科研合作,顶岗实习,就业专业开发,订单培养,就业学生定岗实习,技术研发企业参与教学人/时2/403/1044/1202/1202009年度接收实习实训学生(人/月)40/290/324/240/22009年度接收半年顶岗实习学生数(人)203020352009年度接收就业学生数(人)204202009年度为企业培训员工(人/日)20/24/303/202/40对学校(准)捐赠和投入总额(万元)9990其中(准)捐赠的设备总值(万元)9990专项投入(万元)/项目0000专业群相关专业名称1、城市水净化技术2、生物化工工艺3、安全技术管理4、生物制药技术-3- 1-10申请中央财政重点建设专业现状(3)专业名称14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专业开办时间2004专业是否跨省招生þ是□否学制(年)32009年招生人数159全日制普通高职在校生人数3232009年毕业生人数130(准)订单培养人数932009年初次就业率696%专任专业教师数/课时数13/3026兼职专业教师数/课时数8/1047理论教学占教学总学时的比例33.9%校内实践教学占实践教学总学时的比例65.1%生产性实训占实训总学时的比例56.1%在校期间生均独立操作实训设备课时数880现有实训设备总值(万元)840.362现有实训设备(台/套)272其中大型实训设备15总值(万元)128.6其中大型实训设备14(台/套)10毕业前半年顶岗实习比例100%“双证书”8获取比例100%其中职业资格证书主要名称/等级/获取比例1.化工仪表维修工/中级工/100%2.化工仪表维修工/高级工/85%工学结合的主要形式学生企业顶岗实习;学生订单培养;模拟仿真训练;学生就业合作企业数7主要合作企业名称1.xx大沽化工厂2.xx中河化工厂3.xx新科仪表成套设备4xx勤发化工有限公司合作起始年月2004-092004-092004-092008-03主要合作内容课题开发、就业、顶岗实习课题开发、实习实训、就业实习实训、就业技术服务、就业企业参与教学人/时5/4711/1061/11002009年度接收实习实训学生(人/月)215/147/151/102009年度接收半年顶岗实习学生数(人)354020202009年度接收就业学生数(人)22385152009年度为企业培训员工(人/日)102/5120/522/577/5对学校(准)捐赠和投入总额(万元)41.86.83008.2其中(准)捐赠的设备总值(万元)4043007专项投入(万元)/项目1.8/12.8/201.2/1专业群相关专业名称1.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2.化工设备维修技术3.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4.应用化工生产技术-3- 2-1院校总体建设目标与实施方案综述建设目标:通过实施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办学的新机制,在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等方面,增强学院的办学活力。坚持“内涵发展、打造品牌”的办学举措,突出化工办学特色,实施打造“一个基地、四个专业、五个中心”的“145”工程,即:校企合作建设“国内一流化工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通过4个重点建设专业,带动相关专业群发展,使学院成为“xx市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骨干、xx市化工职业教育专业核心课程建设骨干、xx市行业职业教育校内实训基地建设骨干”;校企合作共建“化工文化教育中心”、“精细化工产品研发生产中心”、“环境科技咨询服务中心”、“渤海DCS技术应用中心”、“分析检测技术中心”,增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和社会服务能力,实现学院的科学可持续发展。实施方案综述:1、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按照集团公司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快集团高职学院人才培养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津渤化教[2008]8号文件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师资、培养培训选拔机制;进一步完善专业建设机制;完善合作科研开发的工作机制;完善课程建设机制;完善校企共同评价机制;强化校企合作的各项制度建设。在校企合作办学委员会的基础上,由*******、相关化工企业和学院共同组建**职业技术学院理事会,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合作办学体制机制。2、重点专业及专业群建设:继续实施学院“以化工产业链构建专业链,服务区域经济,打造化工专业品牌”的发展战略,校企合作创新四个重点建设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专业“岗证融合、校企互通的一体两翼式”模式;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双证融通、校企共育”模式;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专业“核心技术一体化”模式;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工学结合+岗位任务训练+双证融通三结合”模式。3、质量保障与评价体系建设:建立适合工学结合需要的教学管理运行体系、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完善教学管理的组织系统、信息反馈系统、评价和考核系统,提升管理效能。一是建立以前期监控、过程监控和后期监控为主线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二是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按工学结合要求,明确评价标准。三是建立校企共同参与的社会综合考核评价系统。四是完善教学质量监控档案,逐步以现代网络为基础平台,实现信息共享。4、师资队伍与领导能力建设:进一步深化内部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充分发挥行业办学的优势,坚持师资专兼结合,使学院教师实现“工程师教师化,教师工程师化”。着力在“双师素质”建设上狠下功夫,努力形成职教闻名的化工师资品牌。专业教师“双师素质”比例达到90%以上,兼职教师承担专业课学时比例达到50%以上。通过建立完善的领导干部培养、考核和监督机制,提高干部队伍思想政治素质、廉政勤政廉洁自律,形成学院凝心聚力、拼搏进取、勇于创新、科学发展的领导团队。5、社会服务能力建设:以4个重点专业及专业群建设为依托,以体制机制建设为保障,发挥学院与行业企业紧密型合作的优势,建设开放性、多功能的产学合作服务平台,将学校建设成为集企业员工培训、社会人员再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职教师资培训、职业技能鉴定为一体的区域性培训基地;充分发挥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教育与培训示范性基地的作用,保持在中国石油和化工联合会行业以及xx市职业教育体系中的领先地位。进一步扩大学校知名度和影响力,努力形成叫响全国的化工服务品牌。 2.院校建设方案要点-3- (续2)2-2重点建设专业(1)专业名称16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专业建设目标与实施方案概述:1、专业建设目标坚持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发展技术应用和能力型培养的教学体系,与企业合作开发体现能力型培养的特色课程;打造一支在企业行业具有影响力的双师素质教学团队;与企业合作开发实训装置,重点建设虚拟现实型仿真实训和生产性实训基地;形成立足xx,立足滨海,辐射京、津、冀区域的化工行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课程体系构建、教学内容改革、实训基地建设、产学研合作等诸多方面起示范作用,带动相关专业群改革与建设,突出和加强专业对行业服务能力,使本专业起到引领、示范和辐射作用的品牌专业。2、实施方案概述(1)探索“一体两翼”人才培养模式拓展专业内涵,在目前实施的“岗证单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深化和优化能力型课程体系。将精细化学品生产行业员工技能培训纳入培养内容,构建“一体两翼”式人才培养模式。“一体”即:“职业模块化、能力型”课程体系;“两翼”即:既符合高职在校生教育,又能满足企业员工职业培训。(2)深化工学结合课程建设课程建设以岗位能力为中心,参照企业真实工作项目进行课程设计,将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引入课程考核机制,完善学生综合能力评价系统,深度与企业合作,开展优质核心课程建设。建设与技能目标相适应的9门优质核心课程,校企联合主编特色教材10本。(3)教学团队建设在校企共建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经过3年的建设,专业将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双师素质的、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专业教学团队。进一步加强专业带头人队伍、骨干教师队伍、校外技术骨干队伍的建设。师资团队实现2名校企带头人领衔、7名骨干教师、7名专任教师和16名企业兼职教师组成。(4)深化教学做一体化的实训基地建设以“校中厂”、“厂中校”的形式,建设以学生实训、双证教育为主,兼顾企业员工培训、社会人员培训、教师科研实践、技术开发、成果转化与一体的生产性实训基地。达到校企经济利益互惠、技术互惠,实现校企之间资源共享。(5)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质量保证和评价体系建设通过“一体两翼”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学习、企业培训、教师教学状况调查,研究制定教学质量改进的方法,建立新课程体系学生学习信息反馈制度、企业人员参与教学过程的管理制度,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质量保证和评价体系建设。16 按专业分页填写,一个专业一页,编号依次为“专业(1)、(2)……”,可不概述专业群建设内容-3- 2-2重点建设专业(2)专业名称16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建设目标与实施方案概述:1、专业建设总体目标坚持服务于地方经济、服务于绿色化工建设,不断深化实践“双证融通、校企共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与企业合作开发以岗位能力为核心“四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建设一支业务能力强、专业技术精,专兼结合的“双师”素质教师队伍;与企业合作开发和完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为企业和社会提供技术咨询和培训、职业技能鉴定、技术开发等服务,为地方经济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将本专业建设成为xx市乃至全国环境保护行业高技能职业人才的培训基地,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环境保护,在同类专业中起到引领、示范和辐射作用。2、实施方案概述(1)深化“双证融通、校企共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加大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力度,不断深化“四阶段”的教学法,探索新途径;考察环保专业相应岗位的任务流程,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进一步调整优化课程教学内容,使之更加符合高职教育要求。(2)深化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建设进一步对环境污染控制领域的工作流程进行分解,提炼出岗位任务分析序列,结合近年来环保产业的发展趋势以及用人单位反馈的岗位需求,归纳出适合本专业重点发展的三个人才培养岗位群,包括:环境监测岗位群、三废处理与处置岗位群和环境服务岗位群;加大力度建设院级、市级、国家级精品课程,三年内建设1门国家级,2门市级精品课程,1门网络优质课程,4门院级精品课程。建立及完善实训项目与核心课程的教学资源库。(3)双师素质教学团队建设建设一支业务能力强、专业技术精,既有扎实理论基础,又懂生产实践的“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在未来三年内,重点培养2名校企组成的专业带头人,6名“双师”素质骨干教师,“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到95%以上;聘请兼职教师与专任教师比例达到1;1,兼职教师任课达专业课总学时的50%。(4)加强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围绕“水处理技术实训车间”建设运行,提高校内实训中心的整体水平;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继续扩充校外实训基地规模,三年内开发本地区和外地实训4处,实现学生100%顶岗实习和70%以上学生顶岗后就业上岗。(5)深化以过程控制为重点的人才培养质量保证和评价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适合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人才培养质量保证与评价体系,使监控手段更加先进,监控过程更加规范,监控机制更加完善,评价目标更加明确,评价指标更加科学,达到校企共育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环保人才的目的。-3- 2-2重点建设专业(3)专业名称16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专业建设目标与实施方案概述:1、专业建设目标面向环渤海地区石油化工行业,辐射制药、轻工等行业,定位于化工仪表维修工、中控室操作工、DCS/PLC维护员岗位,完善“核心技术一体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校企合作联动机制;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建成以仪表校验、PLC应用技术、DCS应用技术为核心能力的特色专业;发挥勤发化工DCS研究室的作用,校企合作组建“渤海DCS应用技术中心”,开展技术研发,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现互利共赢;发挥实训基地辐射作用,为社会培训更多过程控制类人才;强化专兼职教学团队建设,建成国家级教学团队,引领并带动专业群发展。成为环渤海地区同类院校过程控制技术开发、服务、培训领先。2、实施方案概述(1)完善“核心技术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针对xx市化工行业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进一步调整核心课程设置,将新知识新技能及时纳入课程体系;继续完善“核心技术一体化”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三学期八段式1348”教学模式,本着“课程跟着工程走”的理念,实行三学期八段式的1348教学模式,构建校企合作联动机制,确保人才培养模式顺利实施。建立适合“校企合作”的专业指导委员会机构;确立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目标;建立“校企合作”实施执行机构;(2)工学结合的课程建设以“工作过程、真实任务、职业标准”为依据,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共同进行课程开发,课程建设充分体现以“技能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以项目为导向”的建设思路。三年内建设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xx市级精品课程、5门院级精品课程,开发系列项目导向式教材10本,申报科研课题8个,发表论文18篇。(3)校企共享的师资团队建设按照“技高为师,身正为范”,增强教师的教学能力、社会服务能力和专业影响力。通过引进企业一线技术骨干力量和在社会行业和企业中有知名度的专家,建设一支由26名专兼结合、教育理念先进、教育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强的国家级教学团队。培养2名专业带头人、1名市级名师,双高教师比例达40%以上,兼职教师比例达1:1;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到95%以上。(4)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依据“校内实训基地企业化”的实训基地建设理念,与大型企业合作建设集散控制系统实训基地;与国际知名自动化设备生产企业合作建设西门子过程自动化技术实训基地,使其在全国同类专业中起到引领作用。三年内新增3~5个紧密型校外实训基地,以满足学生实施“三学期八段式1348教学模式”和顶岗实习、就业的需要。(5)进一步加强质量保证和评价体系建设一是建立教学执行与监督管理组织分线运行,同时设立教学质量三级管理体系;二是构建全方位动态性教学监控评价系统,负责对教学质量进行全面评价;三是建立教学信息反馈体系,负责收集、整理来自教学过程、社会、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保证教学评价的科学、公正和公平。-3- 2-2重点建设专业(4)专业名称16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建设目标与实施方案概述:1、专业建设目标经过建设,使本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团队建设、实训环境、专业群建设、社会服务等方面处于国内同类院校领先水平,进而成为国家级品牌专业;与xx大沽化工股份有限公司、xx汉沽盐场、普析通用仪器设备公司共同组建“分析检测中心”,开展技术研发,搞好技术服务;发挥实训基地辐射作用,为社会培训更多化学检验工(高级、技师、高级技师),成为xx市乃至全国化学分析与检验技术服务和培训中心。1、实施方案概述(1)创建“工学结合+岗位任务训练+双证融通”三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由学院和企业共同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对企业的岗位进行认真的分析,对专业开设的课程中职业能力进行剖析,高度重视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并根据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岗位对能力的要求及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对专业的素质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适时加以调整,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对岗位典型任务需求。(2)加强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建设以“工作过程、典型产品工作任务、职业标准”为依据,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共同确定学习领域,并进行课程开发,课程建设。充分体现以“技能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以项目为导向”的建设思路,从而形成岗位、能力目标分析与学习领域课程体系整体框架。建设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xx市级精品课程、3门院级精品课程,与企业技术人员开发项目导向式教材5本,申报xx市级教科研课题3个,发表论文20篇以上。(3)教学团队建设促进校企深度合作,增强办学活力;培养2名全国知名的校企专业带头人。通过引进企业技术骨干力量和在行业和企业中有知名度的专家,建设一支由25名教师组成的、教育理念先进、教育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强的市级教学团队。双高(高级职称、高级工程师)教师比例达45%以上;专兼职教师数量比例达到1:1,兼课时数达50%以上;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到93%以上。(4)实训基地建设建立满足理论教学、操作实训、工学交替、生产性实习、顶岗实习,并在国内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有示范作用的校内外实训基地。使实训基地成为集教学、实训、职业技能鉴定、科研、培训及生产服务的场所。校外实训基地更好地发挥工学交替、生产性实习和顶岗实习的作用。校企合作与xx大沽化工股份有限公司、xx汉沽盐场、普析通用仪器设备公司共同组建“分析检测中心”;使校外实训基地的数量达到12个。(5)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质量保证和评价体系建设一是结合本专业的实际情况,明确教学实施的三层机构负责制;二是组成教学质量评价的教学督导机构;三是制定涵盖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和质量评价各环节的教学管理制度。-3- 2-3其它项目项目一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建设建设目标:深化校企合作办学委员会内涵建设,完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逐步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校企紧密型合作办学机制,促进校企深度合作,增强办学活力。建设内容:1、校企合作机构平台建设:以校企合作委员会为平台,修订完善《校企合作委员会章程》,强化工作责任,落实工作制度。定期组织召开校企合作委员会会议。进一步完善:制度文件;建立校企合作信息支持系统:建立校企合作服务系统,辅助信息收集、资源整理及校企合作项目管理。2、完善校企合作科研开发工作机制借助于校企合作办学委员会,校企共建产学研一体化生产实训基地,完善校企合作科研开发工作机制。建立校企共同开发科研项目制度;建立校企合作科研课题管理制度;建立校企合作科研项目档案。3、完善师资培养培训、选拨机制:依据《章程》,明确企业为学院派出兼职教师的责任。建立和完善企业兼职教师的管理制度。企业积极吸纳学院教师下厂实践锻炼和技术攻关。建立校企双方共育“双师”素质教师管理和考评制度。4、完善校企合作进行专业建设机制和课程建设机制:建立专业建设专家(顾问)制度围绕化工行业产业的发展,及时调整学院专业,合理制定课程体系,完善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各专业依托校企合作专业建设委员会,定期召开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研讨会,分析专业岗位能力,确定培养能力和素质的要点,构建教学情境。校企合作共同论证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促进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实施。5、建立校企合作共同评价机制:建立完善的校企合作共同评价体系,形成校企合作共育教师、共育学生。项目二化工文化教育平台建设建设目标:按照渤海*****《关于进一步加快集团高职学院人才培养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的要求,发挥行业企业在优化育人环境中的主导作用,把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独具特色的化工文化品牌。建设内容:实施校企共建“五个一”工程:校企共建1个校外化工德育基地—xx碱厂教育基地:收集整理化工发展史料和实物,编辑视频和纸质宣传媒体,在厂内设立化工文化展馆。校企共建1个校内化工文化教育中心—化工文化教育长廊;设立史展,设立化工名人塑像,设立化工安全教育与绿色化工教育展。设立学生技能大赛展室,表彰在历届全国技能大赛获奖学生,树立技能标兵,营造学技能比技能的校园氛围。校企共编1套化工教育丛书:主编出版《中国百年化工xx第一》《中国近代化工的开拓者》《化工职业道德》《现代化工发展》等系列丛书。校企共建1个载体—开展主题文化教育活动,组织化工文化讲座、化工文化征文、化工知识竞赛、化工安全技能比武等。校企共建1个化工素质教育的师资团队。选拔培养开设化工素质教育选修课程的专职教师,组织化工素质教育研究室。吸纳行业企业技术人员和劳动模范作为素质教育兼职教师和辅导员。项目三教学质量保障平台建设建设目标:与企业人力相关人员合作,创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校企共管式实践教学管理模式,优化运行机制,强化内涵建设,逐步形成学校、教育行政部门、企业及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内容:加强教学管理制度系统建设,建立全面的教学质量评价系统。加强教学管理组织系统建设,建立完善校企联合的教学质量管理机构。加强教学质量管理标准体系建设,建立依据行业企业岗位职责和任职要求的质量管理标准体系,通过与化工行业企业专家、岗位技术人员共同确定人才培养规格与质量标准,制订或修订教学质量标准、课程质量标准;加强教学质量评价系统建设,建立第三方评价机制。加强教学信息反馈系统建设,通过以信息化管理为手段,完善教学质量监控网络平台,对毕业生就业追踪评估,探索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全过程、全方位和全员性人才培养质量管理模式。项目四提升校园环境及社会服务与辐射体系建设建设目标:以打造校园硬环境和软环境相结合,建设开放性、多功能的产学合作服务平台,将学校建设成为集企业员工培训、社会人员再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职教师资培训、职业技能鉴定为一体的区域性培训基地,充分发挥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教育与培训示范性基地、xx市化工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国家化工特有工种技能鉴定站的作用,保持在中国石油和化工联合会行业以及xx市职业教育体系中的领先地位。建设内容:校园环境提升工程:积极筹措经费,使校园的自然环境、物质环境、人文环境、文化氛围有机地结合,促进特色鲜明的化工高职院校文化建设,提升学生职业修养,构建和谐校园。服务与辐射体系建设:对行业、社会服务与培训体系建设、参加企业技术服务,积极开展技术合作、对西部的辐射与服务、对本地区职业院校的服务、对环渤海地区同类院校的服务、加大国内外交流学习。-3- 2-4保障措施一、项目建设的组织保障成立以渤海化工集团领导人组长,学院党委书记和院长为项目负责人的建设领导组织,下设有:专家(顾问)咨询委员会、示范学院建设办公室、实施方案编撰工作组、效能监察工作组、校园环境建设工作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工作组、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工作组、专业、课程建设工作组、师资队伍建设工作组、资金保障工作组、宣传工作组、档案管理工作组等专门机构,设置专职人员指导、协调、负责项目建设的具体工作。建立项目建设工作目标责任制,制定工作目标管理及年度绩效考核办法,责任到位,落实到人。实行季检查、年度考核总结。定期检查建设进度,逐项落实建设内容,对不能按时完成任务的,按有关规定实行责任追究,确保项目建设保质保量按期完成。二、项目建设的资金保障学院在争创国家骨干学院建设期间共投入资金5200万元,其中争取中央财政支持投入2000万元、xx市财政投入2000万元、渤化集团公司和学院筹资1200万元。渤化集团公司表示随着化工生产经济的不断发展,将对学院投入更多的资金,确保学院建设项目的全面实现。学院也保证每年在办学经费中列支建设资金用于项目建设。三、项目建设的制度保障制定《学院国家骨干高等职业院校建设项目实施管理规定》《学院国家骨干高等职业院校建设项目专项资金管理实施细则》《学院国家骨干高等职业院校建设仪器设备招标采购管理办法》《学院国家骨干高等职业院校建设项目校企合作办学委员会章程》《学院国家骨干高等院校建设项目校内实训基地管理办法》《学院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校外实训基地管理制度》《学院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专业、课程建设管理办法》共计七个规章制度。另外,在建设过程中将本着科学规划、厉行节约的原则,加强对建设项目资金的管理,严格遵守国家财务规章制度,确保专款专用,所有设备的采购一律实行公开招标,自觉接受上级部门的检查、监督和审计。四、项目建设的政策支持xx市政府、市财政局、市教委在2007年已经批准学院为“xx市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单位”,并确立为“xx市化工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重点建设单位”,还与教育部共同批准为xx市滨海新区化工紧缺人才培养基地。承诺将一如既往地给予学院资金和政策上的大力支持,特别是在校园育人环境改善、教学实训基地、招生计划、师资培训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以加快xx高技能化工紧缺人才的培养。另外,随着xx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建设,化学工业将成为xx市经济发展的第一支柱产业,也急需一所化工类骨干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化工技能人才的支撑。*******在中长期建设发展规划中提出了经济发展的“三大园区”建设方案,即:建设渤海产业园、建设渤海科技园、建设渤海教育园,其中的“渤海教育园”就是以学院为核心,建设和打造成为xx市化工技能人才教育基地和培训基地,并将学院的发展纳入了集团公司总体建设规划之中。因此,随着渤海*****化工经济的不断发展,迫切需求大量的化工高技能人才向生产一线充实力量,因此,学院将会得到集团公司更多的政策支持和倾斜。中国石油和化工联合会教育协会和化学工业出版社多年来也给予了学院许多政策方面的支持和资金的支持。2008年中国石油和化工联合会把学院确定为首批“全国石油与化工行业职业教育与培训全国示范性实训基地”。化学工业出版社向学院捐赠4000余册各类化工图书。2010年石油和化工联合会又授权学院开办“全国化学检验工技师培训点”,对学院给与了充分的信任。近期,当听到学院正在积极申办全国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联合会表示将全力支持学院的发展建设,并专门致函《关于推荐**职业技术学院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立项建设单位的函》中石化联人发[2010]201号文件,积极向教育部、财政部推荐学院,希望学院申办成功。-3- 3.项目建设进度及分年度预期效果项目建设进度项目建设立项阶段(2010年7月):按照创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的要求,认真制定建设分期具体任务,并做好实施建设准备。项目建设实施阶段(2010年7月~2013年7月):2012年12月,对建设情况进行中期检查,2013年7月,对重点专业建设项目进行验收。项目验收阶段(2013年7月):完成建设项目的全部任务,迎接教育部、财政部、xx市教委验收。项目预期效果通过实施国家骨干高等职业院校项目建设,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彰显建设效果:1、通过项目建设,校企合作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一是进一步完善师资培养培训、选拨机制。重点建设专业聘用企业技术人员担任专业课程教师达到50%以上;重点做实兼职教师聘任、实训基地建设、吸纳学生就业等方面的工作,特别是成员单位吸纳重点建设专业毕业生达60%以上。二是完善校企合作进行专业建设机制。校企合作合理制订化工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方案。三是完善校企合作科研开发工作机制。每年组织企业技术课题发布会,校企共同承担科研课题,解决企业技术攻关项目每年至少2项。申报专利6项,实现科技成果转化3项。四是完善校企合作课程建设机制。各专业依托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共同分析岗位能力,建立课程体系。五是建立校企合作共同评价机制。建立完善的考评制度,完善校企共同培育学生机制。2、通过项目建设,以化工行业企业为依托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4个重点专业建设,带动化工行业相关的专业群建设,紧紧依托企业合作,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岗证融合、校企互通的一体两翼式”模式,“双证融通、校企共育”模式,“核心技术一体化”模式,“工学结合+岗位任务训练+双证融通三结合”模式;每个重点建设专业通过校企合作建设5门优质专业核心课程,达到国家级标准1门、市级标准2门、院级标准5门的精品课程。校企合作编写核心课程规划教材20门,制作多媒体课件20套,形成高质量的优质核心课程资源。3、通过项目建设,以“三个结合”为目的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成效显著:以校企合作共建“化工文化教育中心”、“精细化工产品研发生产中心”、“环境科技咨询服务中心”、“渤海DCS技术应用中心”、“分析检测技术中心”为平台,完善学院化工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的功能。学院每年向化工行业及相关产业输送2500名毕业生,为企业培训各级各类人员10000人次。4、通过项目建设,以“双师”结构为特征的高素质专兼结合教学团队全面形成:充分发挥行业办学的优势,实现“工程师教师化,教师工程师化”。支持教师参加技师、高级技师考证。重点建设专业专任教师中“双师素质”比例达到90%以上;每个专业聘请1名政府特贴行业专家担任专业带头人。达到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标准的2个,xx市级优秀教学团队标准4个,所辐射专业群学院级优秀教学团队10个。培养国家级名师1名,省部级名师3名。建立兼职教师资源库,专业教师要落实为企业服务的责任,实施“化工企业责任关怀”的内涵,教育化工技能人才增强从事化工生产的社会责任感。5、通过项目建设,建立一套严谨科学且富有活力的创新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管理监控体系:不断提高教学管理水平,使学院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践教学等方面的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发挥。6、通过项目建设,提升校园设施水平:积极筹措经费,把校园的自然环境、物质环境、人文环境、文化氛围得到有机的结合,促进特色鲜明的化工高职院校文化建设,提升学生职业修养,构建和谐校园。7、通过项目建设,发挥骨干作用,服务辐射功能进一步加强:建设开放性、多功能的产学合作服务平台。本地区院校开展技能培训与鉴定1000人次;派出30人次为西部院校提供课程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服务;为西部院校培训教师90人,联合培养学生120人;为社会培训6000人次;为本地化工行业培训8000人次。-3- 4-1.建设经费预算(按重点建设专业汇总)建设内容建设经费来源及预算申请中央财政地方财政投入(来源:xx市财政)17行业企业投入(来源:集团公司)17其他投入(来源:学院 )17金额(万元)比例(%)金额(万元)比例(%)金额(万元)比例(%)金额(万元)比例(%)合计20001002000100700100500100重点专业1、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73436.728114.4103.614.85811.62、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63331.6521710.8388.212.648.59.73、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63331.6521710.8388.212.648.59.74、工业分析与检验及专业群1407213255小计200010085442.73014318036专业群专业群小计400203557014其他项目1、化工文化教育平台建设402711532、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建设201711023、教学质量保障平台建设100.5001024、提升校园环境及社会服务与辐射体系建设67033.535050210425、其他配套5117请在“来源”后明确写出具体单位名称-3- 4-2.建设经费预算(按重点建设内容汇总)建设内容资金总预算及来源合计申请中央财政申请地方财政学院投入集团投入金额(万元)比例(%)金额(万元)比例(%)金额(万元)比例(%)金额(万元)比例(%)金额(万元)比例(%)合计200010020001005001007001005200100申请中央财政重点支持专业教学实验实训条件建设9004560030901814020316060.8师资团队建设280141005501014020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82041201153其他51申请中央财政重点支持专业所在专业群建设4002070143555059.7非中央财政支持专业及专业群建设14072552131863.6其他化工文化教育平台建设40215371134925.9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建设20110271教学质量保障平台建设100.5102提升校园环境及社会服务与辐射体系建设67033.52104235050-3- 5.院校举办方承诺(包括院校办学定位、资金、政策、人才培养目标等)**职业技术学院是*******举办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学院办学定位准确,办学理念先进,秉承“立足化工、面向社会、服务经济”的办学宗旨,实施“三尖工程”,创新“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形成了突出化工行业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显示了依托企业办高职教育的独特优势。特别是通过近年来的内涵建设,学院在改革、发展、管理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办学实力、教育质量、管理水平、办学效益、服务能力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职业技术学院是我集团唯一一所高职学院,也是集团确立的行业人才培养重点建设单位;学院领导班子整体能力强,作风正,水平高,教育理念新;教育教学改革成绩突出,建设效果显著;社会服务功能完备;建设环境良好;项目建设方案目标明确,特色鲜明,切实可行。集团公司决定将对学院的国家骨干高等职业院校建设项目给予配套资金700万元的支持和保障。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教高函[2010]文件要求,经专家组预审和论证,认为**职业技术学院符合国家骨干高等职业院校项目建设条件,同意推荐为国家骨干高等职业院校项目建设单位。举办单位(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负责人(签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年月日联系人信息姓名部门及职务办公室电话传真手机电子邮箱-3- 6.地方政府支持承诺(包括政策、资金、院校办学定位等)教育厅(章)财政厅(章)主要负责人签字:主要负责人签字:年月日年月日联系人信息教育厅姓名部门及职务办公室电话传真手机电子邮箱财政厅姓名部门及职务办公室电话传真手机电子邮箱-3-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