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87 KB
  • 19页

公路桥梁和隧道工程施工安全风险评估

  • 1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公路桥梁和隧道工程施工安全风险评估doc1、编制依据(1)《公路桥梁和隧道工程施工安全风险评估指南》(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2011.5】文)。(2)《公路桥梁风险评估与管理暂行规定》(3)《***高速公路工程地质勘测报告》(4)《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JB01-2003)(5)《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TF50-2011)(6)《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GB6441-86)(7)项目公司和总承包安全管理要求(8)项目公司提供的设计图纸文件(9)**********合同段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1.1评估对象目标及范围1.1.1评估对象评估的对象是***高速公路*****段****合同段内的各单位工程。***双洞双向分离式隧道、***双连拱隧道。***大桥(水上桩)、***1#、2#桥有高墩、上系梁相对困难外,余均属较容易施工,安全风险较小的工艺,易于控制管理。互通A匝道跨主线30+45+30预应力砼现浇箱梁桥不同类型结构物。本合同段详细工程量见下表;**合同段主要工程量一览表注:≈为水上桩∏为高墩1.1.2评估范围评估范围为***合同段内的各单位工程的可行性、充分性、有效性进行评价,通过对本合同段内的**座桥梁、*条隧道、路基及其所属**道涵洞工程施工阶段的风险评估,包括对安全、工期、环境以及第三方风险进 行评估。风险评估与管理必须本着安全第一的原则,环境、质量、投资、工期等都应服从于安全。尤其要重视可能导致突发性、灾害性的风险事件。1.1.3评估目的对*****合同段内的各单位工程的可行性、充分性、有效性进行评价,通过对本合同段内的桥梁、隧道、涵洞、路基施工中风险的识别、估计和评价,确定风险等级。合理使用多种管理方法和技术手段对项目风险实行有效控制,将各类风险降到可接受水平,达到保安全、保护环境、保证建设工期、控制投资、提高效益、实现建设项目的总目标。1.1.4评估办法以设计图地质资料和两阶段施工图设计中的风险评价结果为主线,综合运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的进行评估。具体采用了专家评议法定性分析和风险评价矩阵法及指标体系法定量分析的办法来对本项目进行风险评估。1.1.5成立风险评估专家组评估专家组均具有工作经验的且对工程风险有足够认识的高级工程师和工程师组成。2、工程概况2.1工程区域2.2设计标准全线按四车道高速公路标准进行设计,设计速度为100km/h,一般互通1处,互通收费站1处。主要工程内容为路基、桥涵、隧道工程等的施工及缺陷修复。2.3隧道工程概况2.3.1工程地质概况 (1)、地层岩性隧址内范围出露地由老到新奥陶系文昌组、第四系残坡积层和上更新统马兰组地层;各组段地层岩性特征及分布如下:奥陶系上统的文昌组岩性主要为深灰色泥岩、粉砂质泥岩、钙质粉砂岩,岩性变化相对较小,节理较发育,岩体完整性较差。工程性质一般。第四系残坡积层和上更新统马兰组地层岩性,残坡积层分布于坡麓,岩性多为混碎石亚粘土,厚度不均,分布不联系;上更新统马兰组地层主要为棕黄色、灰黄色粘性土,下部为砾石层,夹砂质充填,砾石强风化-弱风化状,次棱角状,含铁锰质结核。工程性质较差。(2)、围岩级别划分隧道围岩级别划分统计表(3)、不良地质及特殊岩土本隧道不良地质主要为隧道出口洞口地层为浅埋灰黄色碎石土段。隧道出洞口为斜坡地貌,坡度25~35°左右,表部覆盖灰黄色粘性土角砾,厚约2.4米,冲沟处较厚。下伏奥陶系文昌组深灰色泥岩、粉砂质泥岩夹粉砂岩。呈数厘米至数米厚的韵律交互组成。强风化层,褐灰色,节理裂隙较发育,呈碎块状,局部短柱状,岩体破碎,岩质软;中风化层,青灰色,节理裂隙较发育,呈柱状,岩体破碎~较完整;微风化层,岩石较硬,节理裂隙较发育,方解石脉充填,岩体完整性一般,(4)、地质构造及地震动参数区域大地构造位置属江南台隆东段,以下庄- 油溪口断裂为界,北部为苏庄台拱,南部处在钱塘江台褶带内。区内构造发育,以褶皱和断裂为主,褶皱构造主要为华埠-新登复式向斜,轴线呈北东-南西向展布,区域断裂构造以北东和北西向为主,影响工程的区域深大断裂有球川-萧山深断裂、开化-淳安大断裂、下庄-石柱大断裂以及安-温州大断裂。隧址区内地震基本烈度为小于VI度区,抗震设防烈度值为7度。(5)、水文地质特征隧址区内地下水以基岩裂隙水为主,水量中等~较丰富,地表为冲沟。雨季汇水量较大,隧道施工时裂隙张开发展,会有淋水和渗水现象。3、评估过程和评估方法根据《公路桥梁和隧道工程施工安全风险评估指南》、《桥梁隧道设计施工有关标准补充规定》及《公路隧道作业要点手册》的有关内容、及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建立我标段隧道工程风险指标体系。3.1隧道工程风险评估分级(1)、隧道工程施工安全总体风险评估主要考虑隧道地质条件、建设规模、气候与地形条件等评估指标,评估指标的分类、赋值标准。隧道工程总体风险评估指标体系注:1.指标的取值针对单洞。2.表中“以上”表示含本数,“以下”表示不含本数,下同。(2)隧道工程总体施工风险分级标准隧道工程施工安全总体风险分级标准(3)事故发生可能性的等级分成四级,见下表事故可能性等级标准注:①当概率值难以取得时,可用频率代替概率。 ②中心值代表所给区间的对数平均值。(4)、事故发生后果的等级分成四级人员伤亡是指在参与施工活动过程中人员所发生的伤亡,依据人员伤亡的类别和严重程度进行分级,等级标准如下表示:人员伤亡等级标准注:F=死亡人数(含失踪)SI=重伤(5)、直接经济损失等级标准经济损失是指风险事故发生后造成工程项目发生的各种费用的总和,包括直接费用和事故处理所需(不含恢复重建)的各种费用,如下表示直接经济损失等级标准(6)、专项风险等级标准根据事故发生的概率和后果等级,将风险等级分为四级:极高(Ⅳ级)、高度(Ⅲ级)、中度(Ⅱ级)和低度(Ⅰ级)。风险等级标准(7)专项风险评估流程图(见下图)(8)典型重大风险源事故可能性等级划分3.2风险接受准则与采取的风险处理措施风险接受准则3.3专项风险评估流程图4、风险评估4.1风险评估的主要内容施工安全风险评估分为总体风险和专项风险评估。 (1)总体风险评估指开工前根据隧道工程地质环境条件、建设规模、结构特点等孕险环境与致险因子,评估隧道工程整体风险,估测其安全风险等级。属于静态评估。(2)专项风险评估指是将总体风险评估等级为Ⅲ级(高度风险)及以上隧道工程中的施工作业活动(或施工区段)作为评估对象,根据其作业风险特点以及类似工程事故情况,进行风险源普查,并针对其中的重大风险源进行量化估测,提出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属于动态评估。4.2各项基本风险、引起风险的因素根据设计现场勘察资料和给定的计图纸对高树坞隧道危险单元划分及风险分析:(1)隧道洞口边坡陡立,岩石破碎,垂直节理发育,受雨水冲刷易形成溜滑,边坡稳定性差。(2)隧道洞身开挖易发生坍塌,尤其是洞口V级浅埋段。(3)二衬施工属高空施工,存在人员高空坠落和高空坠物等危险因素。(4)空压机等特种设备存在使用过程中出现故障的危险因素。4.3隧道工程总体风险评估指标体系评分依据隧道工程施工安全风险评估指南,隧道工程施工安全总体风险评估主要考虑隧道地质条件、建设规模、气候与地形条件等评估指标,具体见下表。隧道工程总体风险评估指标体系隧道施工安全总体风险大小计算公式为:R=G(A+L+S+C)隧道R=G (A+L+S+C)=2×(2+3+1+1)=14,14≤10≤21,依据隧道工程施工安全总体风险分级标准,隧道总体风险等级为Ⅲ级(高度风险)。4.4隧道工程专项风险评估施工作业程序分解后,通过相关人员调查、评估小组讨论、专家咨询等方式,分析评估单元中可能发生的典型事故类型,并形成风险源清单。隧道工程施工安全风险源普查清单评估小组从人、机、料、法、环等方面对可能导致事故的致险因子进行分析,具体情况见下表:隧道风险源风险分析表4.5重大风险源风险估测隧道工程重大风险源风险估测采用定性与定量结合方法,事故的严重程度的估测方法采用咨询专家处理方法。事故可能性的估测方法采用指标体系法。(1)人的因素及施工管理引发的事故可能性的评估指标体系。安全管理评估指标体系M=1+0+0+0+0+0+1+0=2,0≤M≤2,依据安全管理评估指标分值与折减系数对照表,折减系数γ为0.8。(2)隧道施工区段坍塌事故可能性分析评估隧道施工区段坍塌事故可能性评估指标隧道施工区段评估指标分值:P=R(C×A+B+D+E+F)V级P=0.8×(0.9×4+1+1+0+2+1)=6.88,6≤R<14,属于3级(可能)。 Ⅳ级P=0.8×(0.9×3+1+1+0+2+1)=6.16,6≤R<14,属于3级(可能)。Ⅲ级P=0.8×(0.9×2+0+1+0+2+1)=4.64,3≤R<6,属于2级(偶然)。(3)典型重大风险源事故可能性等级划分:V级施工区段事故可能性等级:P=6.88,6≤R<14,属于Ⅲ级(可能)。Ⅳ级施工区段事故可能性等级:P=6.16,6≤R<14,属于Ⅲ级(可能)。Ⅲ级施工区段事故可能性等级:P=4.64,3≤P<6,属于Ⅱ级(偶然)。专项风险等级依据风险矩阵法和指标体系法进行动态风险。5、风险对策措施经过隧道风险评估,高树坞隧道总体风险评估为高度风险,其中V、Ⅳ级施工区域段风险等级中度,严重程度等级一般,可能性发生等级可能。Ⅲ级施工区域段风险等级中度,严重程度等级一般,可能性发生等级偶然。根据风险接受准则与采取的风险处理措施的规定,针对不同的风险事件、结合现场的实际情况拟采取如下技术对策。5.1坍塌风险等级归类根据“隧道安全风险等级划分”的成果知:隧道风险被评定为“中度”等级,但发生可能性等级为“可能”的施工区段为:V级施工区段、Ⅳ级施工区段。5.2风险处理对策(1)根据公路隧道风险接受准则与采取的风险处理措施之规定,中度风险是可接受的,相应的处理措施为“一般不需采取风险处理措施,但需予以监测”;为此,项目部确定如下风险技术对策: 中度风险隧道施工区段:在加强施工监测的同时,加强超前地质预报工作,做好设计复核,尤其是现场地质核对和完整的地质分析工作。超前地质预报的主要方法确定为:地质分析法超前预测、超前水平钻孔探测、检测和必要的地质雷达检测。制订专项安全技术措施和应急预案,并加强现场演练。加强施工工艺管理与工序衔接控制,确保工程质量和工序紧跟;加强监控量测,必要时,与专业设计人员密切配合,采用力学反演技术及时修正参数。编制隧道监控量测方案,认真实施监控量测,通过记录、分析,反馈,判识围岩稳定状态;必要时与设计单位配合,利用实测数据,借助大型土木软件,通过建模、网化、加载、求解与分析等计算步骤,预测围岩变形或进行力学反分析,及时修改设计参数,确保施工安全。依据《公路隧道监控量测技术规程》的规定,在监控量测与数据处理、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二次衬砌施做时间,确保及时施做二衬。(2)加强施工监管,确保措施到位;加强工序管理,确保工序紧跟,尤其是开挖与初支、初支与衬砌以及仰拱超前施做与拱墙二次衬砌工序间的合理步距控制。5.3洞口及明洞工程段防护技术措施隧道洞口段工程包括洞口土石方开挖、边仰坡防护及洞口段衬砌、洞门施工等。结合隧道洞口地形、地貌、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并考虑到施工开挖边坡的稳定性,本着“早进晚出”、“减少开挖”的原则。及时进行边仰坡防护施作并加强对山坡稳定情况的监测、检查,确保施工安全。具体施工工艺分述如下:(1)洞口排水 首先施工隧道洞顶截水沟,截水沟距坡顶开挖线不小于5m,其坡度根据地形设置,但不应小于3‰,以免淤积。(2)洞口边仰坡开挖与防护根据设计图纸和施工现场布置,在洞口范围内测量放样边坡控制桩,采用随开挖随防护。开挖洞口时以尽量减少破坏原有植被和岩体为原则,按设计坡度一次性整修到位,围岩破碎的部位用网喷锚杆加固。洞口场地用装载机辅以推土机整平压实。洞口段开挖将充分考虑洞内施工需要,合理布置供风、供水、供电设施、材料存放及加工场地、机械停放场地。5.4洞口浅埋黄土段及软弱围岩防护技术措施(1)隧道出口处于黄土层浅埋段,为保证隧道安全施工,隧道出口开挖采用三台阶五步弧形导洞预留核心土开挖法,即将隧道开挖断面分成上、中、下三个台阶,并按上、中、下的顺序分别开挖,分别施做相应的初期支护,最后再开挖仰拱,封闭成环。(2)施工过程中,严格遵守“管超前、严注浆、短进尺、强支护、早封闭、勤量测”的原则,每台阶每循环进尺不超过0.6m(每榀工字钢间距),开挖后及时施做初期支护,每天对隧道拱顶及地表下沉进行观测,及时反馈信息,通过量测指导施工,及时调整台阶长度,确保施工安全。(3)加强监测,留足沉降量,保证施工安全和二次衬砌的设计厚度。(4)加强超前地质预报,并结合监控量测分析,及时调整设计参数。(5)严格控制掌子面、仰拱及二次衬砌各工序间的步距,严格按规范作业,尽早完成二次衬砌浇筑。5.5其它技术措施 (1)施工作业期间,值班技术24小时值守,随时记录工作掌子面的情况,遇到问题,及时汇报,防止错过最佳处理时间。(2)做好进出洞人员登记,严格进洞资格控制管理,减少不必要的损害发生。(3)做好隧道防坍塌应急预案,配备必备的抢险物资。6、隧道风险评估结论通过本次风险评估,认识到我标段水文地质条件较差,黄土隧道Ⅴ浅埋易坍塌、大变形等施工难题,在施工过程中可能发生坍塌、高空坠物风险、人员高空坠落风险、触电风险、机械伤害风险、坍塌风险,这些风险事件均可能对隧道建设的安全、工期、投资及第三方造成不利影响。高树坞隧道,初始风险为Ⅱ级(中度)风险,为可接受风险。但还是通过一系列对策措施,可将风险降至最低区域。这仅是风险管理与控制的开始。在下一步的施工过程中还要加强监控,对风险做好动态管理,从而达到控制风险、减少损失、确保施工安全目的。7.桥梁风险评估7.1*****大桥概况7.2地层岩性本合同按地层由老至新逐一描述:(1)奥陶系;线路区夲系地层发育,全线均有分布,呈条带状,为浅海相含钙质的细碎屑岩沉积、含碳硅质岩沉积。本合同主要有下统的印诸埠组和上统的长坞组、文昌组。 印诸埠组(O1y):为一套浅海相含钙质细碎屑岩沉积,可分三段。第一段岩性为深灰色中—薄层状钙质泥岩、钙质粉砂岩为主,夹含灰岩透镜体钙质泥岩,底部夹薄层泥灰岩;由下往上含灰岩透镜体钙质泥岩夹层增多,夹层中透镜体变小,含量增高;地层中具微层理、水平层理。第二段主要为灰—青灰色中—薄层状含粉砂质泥岩、含粉砂质钙质泥岩、钙质泥岩,偶夹薄层状灰岩透镜体钙质泥岩,具微层理、水平层理发育。第三段岩性为青灰色—深灰色中—薄层状钙质泥岩、含粉砂质钙质泥岩,夹含小灰岩透镜体钙质泥岩;发育水平层理。长坞组(O3C):为一套类复理石沉积,与下伏黄泥岗组呈整合接触,可分为两个岩性段。第一段以灰—青灰色中—薄层泥岩、含粉砂质泥岩、粉砂岩为主,夹粉砂细砂岩、细粒岩屑砂岩;底部为含钙质泥岩、钙质泥岩、钙质粉砂岩;下部为泥岩、含粉砂质泥岩、条带状粉砂岩交互组成韵律,单个韵律厚20-30厘米,以泥岩为主;上部为薄-中层状细粒岩屑砂岩、粉砂细砂岩、中-厚层状粉砂岩、泥岩交互组成韵律。第二段为灰—青灰中—薄层状泥岩、页岩、粉砂质泥岩,夹粉砂岩;中部岩石含钙质,为钙质泥岩、钙质页岩,局部夹透镜状、薄层状泥质灰岩;上部为泥岩与粉砂质泥岩互层;由下往上,粉砂质含量增高,粉砂岩增厚,见水平层理、波状层理构造。文昌组(O3w):为一套滨海相碎屑岩沉积,与下伏长坞组呈整合 接触。可分两个岩性段。第一段岩性为深灰色—灰黄绿色粉砂细砂岩、粉砂岩、泥岩交互组成韵律;下部韵律中粉砂细砂岩较厚,呈厚层一块状;往上,粉砂泥质岩、泥岩增厚;具水平层理。第二段为深灰—灰黄绿色厚层一块细粒岩碎屑岩、粉砂岩、泥岩交互互成韵律。(2)志留系:主要为志留系下统志留系霞乡组。(3)第四系:区域内第四系分布于河流两侧,也有一些零星分布于山间凹地。主要有:残破积层:分布于坡麓,岩性多为混碎石亚粘土,厚度不均匀,分布不联系。上更新统:主要分布于山麓前缘、山前或山间谷口洪积扇、坡积裙等,多为洪积、坡积成因,岩性一般为棕黄色、灰黄色粘性土,下部为砾石层,夹砂质充填,砾石强风化—弱风化状,次棱角状,含铁锰质结核。全新统:分布河流、溪流河床、河漫滩及阶地,以冲积成因为主,表部为含砂粘性土,下部为细砂、砾石层等,具二元结构。另外,局部由于崩塌、滑坡等原因有堆积崩坡积体、滑坡体,多为粉质粘土、碎石土或全~强风化基岩。7.3地质构造本工程所在区域大地构造位置属江南台隆东段,以下庄-油溪口断裂为界,北部为苏庄台拱,南部处在钱塘台褶带内。区内构造发育,以褶皱和断裂为主,褶皱构造主要为华埠-新等复式向斜,轴线呈北东-南西向展布,区域断裂构造以北东和北西向为主,影响工程的区域深大断裂有球川-萧山深断裂、开化-淳安大断裂、下庄-石柱大断裂以及淳安-温州大断裂。影响本区段的褶皱主要为:寺坞陵-王母尖复式向斜,断裂主要以北西向的淩湖-下茨口断裂、池淮-华埠断裂和北东向的星口-开化断裂。7.4地震动参数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 ,本段地震动峰值历史上地震活动少,震级很弱,属少震、弱震区。地震活动具有强度低、震级小、频度稀等特点。历史记载工发生两次地震:1815年10月在梅城镇发生3.5级地震、1852年5月在寿昌镇发生4.75级地震。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工作区域内地震动参数峰值加速度分区为﹤0.05区,相当于地震基本烈度小于Ⅵ度区。项目区区域地壳稳定性较好。7.5.自然地理特征7.5.1地形地貌及水文地质条件*****大桥桥址位于冲湖积平原,**镇方向桥墩位于斜坡坡脚处,拟建桥梁跨越***,河道宽阔,地势平坦,洪水时水量大,满溢范围较大。场地浅部为灰褐色填土、粉质粘土,下为灰黄色卵石,稍密~中密,厚约1-5m,下伏基岩为泥岩,中风化基岩埋深多小于12m,局部中风化面起伏,埋深达16.3m。7.5.2工程地质及气象特征本桥位为较宽阔的马金溪冲洪积平原,并跨越***,地势较为开阔,河道宽约200m,水位变化大,雨季过水面积大。上部分布冲洪积粉质粘土、卵漂石等,厚2~7m不等。下伏奥陶系泥岩,岩面较平稳,岩质较硬,完整性一般较好,局部较破碎。本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温暖湿润,四季分明。由于线路长,加之地形、植被等因素的影响,气候特征东西部、山区和盆地各不相同。降水量的分布由山区向盆地递减,山区内多年平均1804.92毫米,蒸发量1424.76毫米,月平均降水量最多的是6月(302.3毫米),最少的是12 月(51.5毫米)。月极端最多650.0毫米,月极端最少0.0毫米。全年风向最多为东北偏东风,以二月到七月中旬为雨季,优以五到六月及七月上旬更集中。从七月下旬到次年一月为旱季,八月至十月期间偶尔受台风影响,有暴雨,往往出现秋旱。历年平均气温为17.4℃,最热月是七月,历年平均气温达28.9℃,最冷月是1月,历年平均气温5.3℃。历年极端最高气温40.5℃,极端最低气温零下10.4℃。有霜期一般11月上旬至次年3月上旬,历年下雪最长天数17天。7.6********大桥7.6.1总体风险评估在开工前根据桥梁的建设规模、地质条件、气候环境条件、地形地貌、桥位特征及施工工艺成熟度等,评估桥梁的整体风险,估测其安全等级。桥总体风险评估指标体系根据公式桥梁总体风险值R:R=A1+A2+A3+A4+A5+A6=7(为中度风险)总体风险等级划分见表1根据总体风险划分标准,总体风险等级Ⅲ级,需要对其做专项风险评估。7.7专项风险评估、流程图与隧道类同,专项风险评估流程图省略为方便风险评估,先将本桥梁工程施工作业活动分解到分项工程,本桥梁工程施工作业活动分解表(表2) 施工作业程序分解后,通过评估小组讨论、专家咨询等方式,分析评估单元内可能发生的典型事故类型,形成本桥梁的风险源普查清单(表3)7.8风险分析评估小组从人、机、料、法、环等方面对可能导致事故的致险因子进行分析,致险因子分析应采用系统安全工程的方法,通过评估小组讨论会的形式实施,并采用鱼刺图法进行分析。图2鱼刺图法进行事故致因分析分析致险因子时应找到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物的不安全状态和人的不安全行为,并结合以往施工中发生的典型事故得出如下事故类型对照表(表4)和风险源风险分析表(表5)表4桥梁施工事故类型对照表表5风险源风险分析表7.9风险估测风险估测是采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对风险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及严重程度进行数量估算。风险估测方法应结合工程施工内容、安全管理方案、可能发生的事故特点等因素确定。评估小组通过风险矩阵法和指标体系法对本桥梁进行了风险估测,形成了风险估测汇总表(表6)。表6风险估测汇总表8.重大风险源风险估测重大风险源估测按《指南》推荐的风险矩阵法和指标体系法进行动态风险估测。其中事故可能性取决于物的状态引起的事故可能性与人的因素及施工管理引起的风险抵销的耦合。 事故可能性的等级分为四级,如表7所示:表7事故可能性等级标准事故严重程度主要考虑人员伤亡和直接经济损失。根据人员伤亡类别或直接经济损失其等级可以分为四级,见表8、表9:表8按人员伤亡等级标准表9按直接经济损失等级标准专项风险等级划分为四级,见表10:表10专项风险等级标准8.1重大风险源事故可能性分析桥梁工程重大风险源风险估测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方法。事故严重程度的估测采用专家调查法,事故可能性的评估采用指标体系法。8.1.1安全管理评估指标,见表11:表11安全管理评估指标体系根据安全管理评估指标分值公式:M=A+B+C+D+E+F+G+H=2因为人的因素及施工管理能引起风险的抵消,所以根据安全管理评估指标分值M找出与之对应的折减系数γ,见表12:表12安全管理评估指标分值与折减系数对照表得出本项目的安全管理折减系数γ=0.88.1.2人工挖孔桩作业事故可能性评估指标,见表13:表13人工挖孔桩作业事故可能性评估指标根据公式人工挖孔桩事故可能性分值P=γ×R=5.6,结果四舍五入取整6,参照表14得出本桥梁人工挖孔桩重大危险源事故可能性等级为3级。 表14典型重大风险源事故可能性标准等级标准8.1.3墩柱施工事故可能性评估指标,见表15:表15墩柱施工事故可能性评估指标根据公式墩柱施工事故可能性分值P=γ×R=3.2,结果四舍五入取整3,参照表14《典型重大风险源事故可能性标准等级标准》得出本桥梁墩柱施工重大危险源事故可能性等级为2级。8.1.4满堂脚手架现浇法作业事故可能性评估指标,见表17:表17满堂脚手架现浇法作业事故可能性评估指标根据公式满堂脚手架现浇法作业可能性分值P=γ×R=7.2,结果四舍五入取整7,参照表14《典型重大风险源事故可能性标准等级标准》得出本桥梁满堂脚手架现浇法作业重大危险源事故可能性等级为3级。8.1.5重大风险源风险等级汇总根据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等级,采用风险矩阵法确定本桥具体施工作业活动的风险等级,并形成重大风险源等级汇总表(表19)。表19重大风险源风险等级汇总表9、风险控制9.1一般风险源控制一般风险控制措施应根据有关技术标准、安全管理要求来制定。一般风险源应对的触电、高处坠落、物体打击等事故的风险控制措施应简明扼要,明确安全防护、安全警示、安全教育、现场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9.2重大风险源控制为创造一个安全稳定的施工环境并保证项目管理目标的顺利实现和项目施工过程中方案的科学化、合理化,降低各种经济风险、技术风险、决策风险等不稳定因素,针对本项目的特点,针对可能存在的重大危险源编制了相对应的专项施工方案、应急预案并举办了相应的安全培训教育。其措施如下:表20人工挖孔桩施工风险防控对策表21支架法现浇施工风险防控对策表22墩柱施工风险防控对策10、评估结论本桥梁重大风险源风险等级汇总如下(表23):表23重大风险源风险等级汇总表本桥梁重大风险源只存在Ⅲ级重大风险源,存在的部位为人工挖孔桩、墩柱、模版、支架安装与拆除、钢筋、满堂脚手架、塔吊、龙门吊和上部结构施工。主要存在的事故为坍塌、高处坠落和物体打击。本次风险源分析评估,经过了评估小组严格的讨论和分析,咨询了桥梁施工经验丰富的专家,采用了科学合理的评估办法,并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在科学性、可行性、合理性上满足了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