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8.50 KB
- 41页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吉林省地方标准静压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基础技术规程TechnicalSpecificationforStaricPressing-inPrestressedConcretePipePileFoundation(讨论稿)2010-2-发布2010-实施吉林省住房和城市建设厅联合发布吉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36
吉林省地方标准静压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基础技术规程Technicalspecificationforstaricpressing-inprestressedconcretepipepilefoundation主编单位:吉林省阳光建设工程咨询有限公司批准部门:吉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实施日期:年月日2010·长春36
前言目前,静压管桩基础在我省已得到广泛应用。为了进一步规范静压管桩的勘察、设计、施工,加强质量管理,特对原《静压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基础技术规程(暂行)》(DB22/T432-2006)进行修订。在修订过程中,开展了多项专题研究,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分析,总结了近年来我省管桩基础勘察、设计、施工经验,吸纳了该领域新的技术成果,以多种方式广泛征求了全省有关单位的意见,对主要问题进行了反复论证,最后形成本稿。本规程共七章和四个附录。主要内容有:本标准适用范围、管桩基础的岩土勘察、管桩基础的设计、施工方法及质量控制、工程验收等。本次修订的主要内容有:管桩基础的岩土勘察;静压管桩基础设计等级;静压管桩的最小中心距;静压管桩侧摩阻力特征值的经验值;静压管桩的水平承载力试验特征值;静压管桩端阻力特征值的经验值;静压管桩基础应进行沉降验算;设防烈度为8°的地区静压管桩基础的使用要求等。从事管桩基础设计、施工、检测的各有关单位在执行本规程的过程中,应不断积累资料,总结经验,同时将执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意见及时反馈给《静压管桩规程》编制单位——吉林省阳光建设工程咨询有限公司《静压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基础技术规程》编制组,联系方式:南湖大路788号,0431-85288756。主编单位:吉林省阳光建设工程咨询有限公司主要起草人:刘景德、白翔雁、杨红卫参编人员:马进、高坤、张玲、刘学、王彬审阅专家:吴扬仁、王树成、黄文波、张海泉、高涛、马青龙、张学来、张久慧36
目次1总则2术语和符号2.1术语2.2主要符号3管桩3.1产品分类3.2产品选用4管桩基础的岩土勘察5管桩基础设计5.1一般规定5.2桩基计算5.3构造要求和防腐措施6静压桩基础施工6.1一般规定6.2压桩机具6.3桩身质量6.4桩的吊运与堆放6.5压桩7检验7.1成桩质量检查7.2单桩承载力及桩身完整性检测7.3基础工程检验附录A管桩构造图附录BPHC桩的配筋和力学性能表附录C静压桩施工记录附录D本规程用词用语说明条文说明36
1总则36
1.0.1为了贯彻执行国家的技术经济政策,使静压预应力管桩(以下简称为静压管桩)基础设计与施工做到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确保质量、保护环境,特制定本规程。1.0.2本规程适用于粘性土、砂土、碎石土、岩石工程建设中的预应力管桩勘察、设计、施工与检验。1.0.3静压管桩基础的设计与施工,应综合考虑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上部结构类型、使用功能、荷载特征、施工技术条件与环境;应重视地方经验,因地制宜、注重概念设计、优化布桩、节约资源;应强化施工质量控制与管理。1.0.4静压管桩基础的勘察、设计、施工与检测除应符合本规程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规范、标准的规定。2术语、符号36
2.1术语2.1.1管桩pipepile本规程所称的管桩,是指采用离心成型的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环形截面桩。2.1.2管桩基础pipepilefoundation由压入土(岩)层中的管桩和连接于桩顶的承台共同组成的建(构)筑物基础。2.1.3静力压桩法staricpressing-inpilemethod利用静载将桩压入土(岩)层的施工方法。2.1.4引孔压桩法boredpressing-inpilemethod预先在桩位处成孔(直径、深度均小于设计管桩),然后将桩放入孔内,再用压桩机施压的作业法。2.1.5液压式压桩机hydraulicpressurepressing-inpilemachine通过液压式传力机构施加压力于桩身上的一种静压桩施工机械,由桩架、行走机构、液压机构、导向夹持机构和配重等部件组成。2.1.6顶压式液压压桩机jackedhydraulicpressurepressing-inpilemachine压桩力作用在桩顶端的液压式压桩机。2.1.7抱压式液压压桩机embracedpressurehydraulicpressurepressing-inpilemachine通过夹持机构抱住桩身向下施压的液压式压桩机。2.1.8中置式液压压桩机midshiphydraulicpressurepressing-inpilemachine夹持机构和压桩机构设置在桩机平面中心的液压式压桩机。2.1.9前置式液压压桩机front-locatedhydraulicpressurepressing-inpilemachine夹持机构和压桩机构设置在桩机前端的液压式压桩机。2.1.10夹持机构clampingdevice从侧面将桩身抱住并可沿导向架上下移动的压桩机液压部件。2.1.11压边桩机构pressing-insidepiledevice用于施压边桩的抱桩和压桩机构。36
2.1.12配重balanceweight压桩时为了提供足够的反压力,除桩架本身的重量外,附加在桩架上的重物。2.1.13桩身允许抱压压桩力pileshaftallowedembracedpressure用抱压式压桩机抱压施工时桩身允许的最大压桩力。2.1.14终压控制标准finalpressurecontrolstandard为满足静压桩设计要求而制定的压桩施工终止时的控制措施和条件。2.1.15终压力值finalpressure达到终压控制标准而终止压桩时的压桩力值。2.1.16送桩followerpile压桩过程中,借助送桩器将桩顶沉至地面以下的工序。2.1.17复压secondpress静压桩施工终压后,间隔一段时间再次施压的作业法。2.1.18填芯混凝土filledcoreconcrete灌填在管桩顶部内腔的混凝土。2.2主要符号2.2.1抗力和材料性能qsa——桩周土侧摩阻力特征值;qpa——桩端土的承载力特征值;Qu——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Ra——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Rha——单桩水平承载力特征值;Rp——桩身混凝土强度允许的竖向承载力设计值;fce——预应力管桩离心混凝土抗压强度设计值;fc——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36
σpc——预应力管桩混凝土有效预压应力。2.2.2作用和作用效应Fk——相应于荷载效应标准组合作用于桩基承台顶面的竖向力;Gk——桩基承台自重和承台上土自重标准值;Hk——相应于荷载效应标准组合作用于桩基承台底面的水平力;Mxk、Myk——相应于荷载效应标准组合作用于桩基承台底面通过桩群形心的x、y轴的力矩;Qk——相应于荷载效应标准组合轴心竖向力作用下任一单桩的竖向力;Pjmax——桩身允许抱压压桩力;Pze——静压桩施工终压力值;2.2.3几何参数A——管桩有效横截面面积;Ap——管桩桩端水平投影面积;D——管桩外径;L——管桩桩长;up——管桩桩身外周长。36
3管桩3.1产品分类3.1.1产品品种和代号本规程所称的管桩为预应力高强度混凝土管桩(代号PHC)。预应力高强度混凝土管桩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得低于C80。国家标准图集《预应力混凝土管桩》(03SG409)中预应力混凝土薄壁管桩(代号PTC)未列入本规程。3.1.2产品规格、型号PHC桩按外径分为300㎜、400㎜、500㎜、550㎜、600㎜、800㎜和1000㎜;按管桩的抗弯性能或混凝土有效预压应力值分为A型、AB型、B型和C型,目前国内成规模生产的多为A型、AB型两种。3.1.3管桩的编号设计人员应在设计图纸中注明所选桩型及编号,标注方式如下:XXX—XXXX(XX)—LX桩型代号(PHC)桩尖类型管桩型号(A或AB)桩长(m)管桩外径(壁厚,㎜)3.1.4生产和使用的PHC管桩应符合国家产品标准《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管桩》(GB13476-1999)及国家标准图集《预应力混凝土管桩》(03SG409)。3.1.5管桩的长度包括桩身和接头,不包括附加配件(如钢桩尖)。管桩的生产长度按1m进位,通常最小长度为6m,最大长度按桩径不同分别为:D=300㎜时为11m;D=400㎜时为12m;D=500㎜(或600㎜)时为15m(也可按生产要求特殊生产)。36
3.2产品选用3.2.1按国家标准图集《预应力混凝土管桩》(03SG409)选用的PHC桩,适用于非抗震和抗震设防烈度6度、7度的地区;设防烈度为8度时,则需另行验算。3.2.2按国家标准图集《预应力混凝土管桩》(03SG409)选用的PHC桩,适用于低承台承受竖向荷载的桩基础,当有水平荷载作用时应经验算后使用。3.2.3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甲级时,宜选用AB型且产品质量等级为一等品及以上的PHC桩,不得使用A型桩。重要高层建筑宜选用AB型且产品质量等级不低于一等品的PHC桩。3.2.4当作为抗拔桩时,除桩接头特殊处理外,应选用不低于AB型且产品质量等级不低于一等品的PHC桩,不得使用A型桩。3.2.5当作为支护桩时应按设计要求特别制作。3.2.6在地下水、地基土对混凝土、钢筋腐蚀性为弱腐蚀及其以上的环境下采用管桩基础时,应按有关规定采取防护措施。36
4管桩基础的岩土勘察4.0.1管桩基础岩土工程勘察应包括以下内容:1查明场地各层岩土类型、深度、分布、工程特性和变化规律;2当采用基岩作为桩的持力层时,应查明基岩的岩性、岩面变化、风化程度,确定其坚硬程度、完整程度等;3评价成桩的可能性,论证桩的施工条件及其对环境的影响。4.0.2工程概况中应搜集附有坐标和地形的建筑总平面图,场区整平标高,建筑物的性质、结构形式,是否设地下室,桩顶标高等。4.0.3管桩岩土工程勘探点的间距应符合下列规定:1勘探点的间距宜取15~25m,且每个单体建筑的勘探点不少于4个。当地质条件复杂时,或特殊要求的工程,应适当加密勘探点。4.0.4管桩详勘应采用取土钻孔(包括标贯孔)与静力触探(或连续动力触探)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取土钻孔(包括标贯孔)的数量不应少于勘探孔总数的1/2,砂土、碎石土地层,取土钻孔(包括标贯孔)可降低到1/3。4.0.5勘探孔的孔深应符合下列规定:1以基岩作为桩端持力层时,软岩勘探孔的深度应达到中风化岩(N>100),以硬质岩作为持力层时,勘探孔的深度应达到强风化岩(N>100);2以碎石层作为桩端持力层时,勘探孔的深度应达到N63..5>20以下3.0m。3以砂层(包括中砂、粗砂、砾砂)作为桩端持力层时,勘探孔的深度应达到N>30(未修正)以下3.0m。4以坚硬状态的粘性土作为桩端持力层时,勘探孔的深度应达到IL<0或N>30(未修正)以下8.0m。4.0.6标贯试验除应符合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的有关规定外,尚应符合下列要求:1以下岩(土)层均应做标贯试验:中密~密实砂层、硬塑~坚硬粘土层、残积土、风化岩(全风化、强风化、中风化),各类土层标贯试验点的竖向间隔不应大于2.0m,拟作为桩端持力层的岩土层,间隔宜不大于1m;2拟作为桩端持力层的岩(土36
)层,当标贯锤击数已达100击而贯入深度不足30㎝时,可终止标贯试验。3按标准贯入锤击数判断软岩风化程度可参考下式:30<N≤50全风化50<N≤100强风化N>100中风化4依标贯试验判断花岗岩及硬质岩石的风化程度参考下式:N<50残积土50<N≤100全风化N>100强风化4.0.7当采用基岩作为桩的持力层时,应查明基岩的岩性、岩层面变化、风化程度。并依标贯试验的锤击数划分全风化、强风化、中风化层。4.0.8静压管桩基础勘察遇砂层、碎石层,可采用动力触探方法,具体要求:1拟建场地为中密及以下砂层或松散的碎石层,应采用重型动力触探(N63.5)连续贯入直至桩端持力层以下2.0~3.0m;2遇密实砂层,中密~密实的碎石层,宜采用超重型动力触探(N120),并应连续贯入,密实碎石层也可分段进行。N120与N63.5动力触探的转换关系N63.5≈2N120。4.0.9管桩基础勘察在粘性土、砂土、粉土,全风化、强风化泥岩地层使用静力触探方法时,应符合以下规定:1应使用20T的车载静力触探,并应下锚或加3~4T配重,禁止使用手摇触探;2静力触探的孔深应达到桩端的入土深度:砂层Ps应大于35MPa,粘土层Ps应大于5MPa,风化泥岩Ps应大于22MPa;3静力触探数据应使用微机采集,并用微机绘制剖面图的触探曲线,禁止用手工绘制静探曲线。4.0.10岩土工程勘察应进行地基土及地下水对管桩的腐蚀性评价。根据地区的经验,确认工程场地的水或土对建筑材料为微腐蚀性时,可不取样进行腐蚀性评价。36
对甲级建筑或原化工厂、化工堆积场地、垃圾场等被污染的场地应取水样或土样进行试验。水和土对管桩的腐蚀性可参照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中的有关标准进行评价。4.0.11静压管桩基础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除应符合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及《建筑工程勘察文件编制深度规定》等有关规范规程的规定外,尚应对静压管桩的适宜性和承载力等进行评价,具体要求如下:1建筑物及场地适用预应力管桩基础的评价;2推荐经济合理的桩端持力层;3勘察报告应提供管桩基础的桩径及桩端入土深度(或高程)。在勘察报告中,不得以现场试桩确定桩径桩长为结论;4应对管桩穿透密实砂层、硬塑、坚硬粘性土层的可能性进行评价,应分析成桩的可能性,成桩的挤土效应的影响,并提出防治措施的建议;5在厚层粘性土层建议采用管桩时,应对管桩上浮的可能性进行评价,并提出避免上浮措施的建议;6勘察报告中应提供管桩的侧阻力、端阻力特征值,并估算单桩承载力特征值。7勘察报告中提供的单桩承载力特征值,还应遵循以下的原则:1)桩端持力层为泥质岩石时,应考虑泥岩软化的影响,单桩承载力特征值,300mm桩不宜超过750kN,400mm桩不宜超过1300kN;2)桩端持力层为硬质岩石、碎石土、密实砂土时,应考虑桩身强度,结合桩的终压值确定单桩承载力特征值。4.0.12饱和砂土及粉土地层,应进行砂土液化判别1地震液化的判别应在地面以下20m范围内进行,为判别液化的勘探点不应少于3个,勘探孔的深度应大于液化判别深度。2应采用标准贯入试验判别液化,并按每个试验孔的实测击数进行。在需作判定的土层中,试验点的竖向间距宜为1.0~2.0m,每土层的试验点不宜少于6个。判别时应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4.3.4条公式判别。3凡判别为可液化的场地,勘察报告应阐明可液化的土层,各孔的液化指数,并根据各孔的液化指数综合确定场地液化等级。36
5静压管桩基础设计5.1一般规定5.1.1根据建筑规模、功能特点、对差异变形的适应性、场地地基和建筑物体形的复杂性以及由于桩基问题可能造成建筑破坏或影响正常使用的程度,应将静压管桩基础设计分为三个设计等级,设计时应根据具体情况,按表5.1.1确定。表5.1.1静压管桩基础设计等级设计等级建筑和地基类型甲级⑴重要的建筑;⑵30层以上或高度超过100m的高层建筑;⑶体型复杂且层数相差超过10层的高低层(含纯地下室)连体建筑;⑷20层以上框架-核心筒结构及其他对差异沉降有特殊要求的建筑;⑸场地和地基条件复杂的7层以上的一般建筑及坡地、岸边建筑;⑹对相邻既有工程影响较大的建筑乙级除甲级、丙级以外的建筑丙级场地和地基条件简单、荷载分布均匀的7层及7层以下的一般建筑5.1.2静压管桩基础设计时,所采用的荷载效应组合与相应的抗力限值应符合下列规定:1按单桩承载力确定桩数时,传至承台底面上的荷载效应应采用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荷载效应的标准组合,相应的抗力应采用单桩承载力特征值;2计算桩基变形时,传至承台底面上的荷载效应应采用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荷载效应的准永久组合,不应计入风荷载和地震作用,相应的限值应符合《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建筑物地基变形允许值;3在计算静压管桩基础承台内力,确定承台高度、配筋和验算静压管桩桩身强度时,上部结构传来的荷载效应组合和相应的基底反力,应采用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荷载效应的基本组合和相应的分项系数;4静压管桩基础结构设计使用年限、重要性系数应按有关规范的规定采用。5.1.3静压管桩基础应根据具体条件分别进行下列承载能力计算和稳定性验算:1根据桩基的使用功能和受力特性及土层情况,进行桩基的竖向承载力计算和水平承载力验算;2桩身承载力验算;36
3承台抗冲切、抗剪切、抗弯承载力计算;4按静压管桩基础设计等级及变形要求进行沉降计算;5用于支护工程时除应进行专门设计外尚应进行稳定性验算;6建筑地下室或地下构筑物存在上浮问题时尚应进行抗拔验算。5.1.4静压管桩基础设计应具备下列基本资料:1符合本规程第4.0.11条规定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2建筑场地与环境条件,包括地上及地下管线、地下构筑物的分布,可能受影响的邻近建筑物或构筑物的地基及基础情况,施工机械进退场及现场运行条件等要求;3建筑物上部结构类型、荷载大小、分布及性质,生产工艺和对基础沉降及水平变位的要求;4建筑场地的总平面图;5抗震设防的有关资料;6可选用的静压管桩规格及供应条件;7压桩设备性能及其对地质条件的适应性。5.1.5静压管桩布置:1桩最小中心距离应满足表5.1.5中的规定;表5.1.5静压管桩的最小中心距土质类型排数不少于3排且桩数不少于9根的摩擦型桩桩基其它情况饱和黏性土4.5D4.0D非饱和土、饱和非黏性土4.0D3.5D注:1桩的中心距指两根桩横截面中心点之间的距离;2D为管桩外径;3当土质类型为硬塑、坚硬饱和黏性土或桩穿越较厚淤泥软土及有液化土层等不利影响时,桩中心距应适当加大。2单桩或单排桩宜直接置于柱、墙等竖向构件之下;多桩优先采用单独承台布置,不宜布置联合承台;当采用多桩或群桩时,宜使桩群承载力合力中心与其上部竖向构件长期荷载作用的合力中心相重合;3以端承为主的桩型,其长径比不宜大于80,以摩擦为主的桩型其长径比不宜大于100。当桩穿越厚度较大的淤泥等软弱土层或可液化土层时,应考虑桩的稳定性及对承载力的影响;36
4同一结构单元宜避免同时采用摩擦桩和端承桩。当受条件限制不得不采用时,则应估计其可能产生的差异沉降对上部结构的影响,必要时应有相应的加强措施;5接桩时,桩的接头数量应符合本规定第5.3.5条规定,同时应避免同一承台内50%以上的接头在同一平面上;6桩端进入持力层深度,对于粘性土、密实中砂、全风化岩等,不宜小于2D,对密实粗砂、强风化岩等,不宜小于1D;7同一承台的桩数小于等于2根时,应加强承台间的拉结,墙下单排桩承台梁应加强垂直承台梁方向的拉结。5.1.6不宜采用静压管桩作为抗拔桩。5.1.7静压管桩基础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规定。5.2桩基计算5.2.1桩顶作用效应计算对于一般建筑物和受水平力(包括力矩与水平剪力)较小的高大建筑物且桩径相同的群桩基础,单桩桩顶作用效应应按下列公式计算:1竖向力:轴心竖向力作用下QK=(5.2.1-1)偏心竖向力作用下Qik=±±(5.2.1-2)2水平力:Hik=(5.2.1-3)式中:FK——相应于荷载效应标准组合时,作用于桩基承台顶面的竖向力;GK——桩基承台和承台上土自重标准值;36
QK——相应于荷载效应标准组合轴心竖向力作用于任一单桩的竖向力;n——同一桩基承台中的桩数;Qik——相应于荷载效应标准组合偏心竖向力作用下第i根桩的竖向力;Mxk、Myk——相应于荷载效应标准组合时,作用于承台底面通过桩群形心的x、y轴的弯距;Xi、Yi——第i根桩至桩群形心的x、y轴线的距离;HK——相应于荷载效应标准组合时,作用于承台底面的水平力;HiK——相应于荷载效应标准组合时,作用于任一单桩桩顶的水平力。5.2.2单桩竖向承载力计算应符合下列计算表达式:1荷载效应标准组合轴心竖向力作用下Qk≤Ra(5.2.2-1)偏心竖向力作用下,除满足式(5.2.2-1)外,尚应满足Qikmax≤1.2Ra(5.2.2-2)水平荷载作用下Hik≤RHa(5.2.2-3)2地震作用效应组合轴心竖向力作用下QEk≤1.25Ra(5.2.2-4)偏心竖向力作用下,除满足式(5.2.2-4)外,尚应满足QEikmax≤1.5Ra(5.2.2-5)水平荷载作用下HEiK≤1.25RHa(5.2.2-6)式中:Ra——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36
RHa——单桩水平承载力特征值;Qikmax——相应于荷载效应标准组合偏心竖向力作用下任一单桩最大竖向力标准值。5.2.3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规定:1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宜通过竖向静载荷试验确定。选择试桩的位置应考虑工程地质条件的代表性。单桩的竖向静载荷试验方法应符合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的有关规定;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与静载荷试验确定的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的关系为:Ra=Qu/K(5.2.3-1)式中:Qu——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K——基桩安全系数,2.0。2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丙级的建筑物,可采用动力触探及标贯试验确定Ra值;3当估算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时,可按下式计算:Ra=(qpa·Ap+qsia·Li)(5.2.3-2)式中:Ra——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qpa——桩的端阻力特征值,如无类似工程经验时可参考表5.2.3-2取值;qsia——桩第i层土(岩)的侧阻力特征值,如无类似工程经验时可参考表5.2.3-1取值;——桩身外周长;Li——桩穿越第i层土(岩)的厚度;Ap——桩端水平投影面积。36
表5.2.3-1静压管桩侧摩阻力特征值的经验值qsia土(岩)名称土(岩)状态qsia填土10-14淤泥质土6-9粘性土IL>1(流塑)10-160.75<IL≤1(软塑)17-200.25<IL≤0.75(可塑)21-370<IL≤0.25(硬塑)38-50IL≤0(坚硬)51-60粉细砂稍密12-24中密25-33密实34-44中砂稍密16-27中密28-37密实38-47粗砂稍密(N≤10)21-37中密(10<N≤30)38-47密实(N>30)48-58碎石土N63.5<1050-80N63.5>1081-100砾砂中密、密实58-69残积土N<3045-50全风化岩30≤N≤5051-80强风化岩N>5081-110注:对于尚未完成自重固结的填土,不计算其侧阻力。表5.2.3-2静压管桩的端阻力特征值的经验值qpa土(岩)名称土(岩)状态qpa桩长9≤L<16桩长16≤L粘性土0≤IL≤0.251200-16001600-2300IL<01600-23002300-4000中砂N>305000-6000粗砂中密、密实N>305000-6000砾砂中密、密实N>306000-8000碎石土N63.5>207000-9000全风化软岩30<N≤503000-5000全风化硬质岩50<N≤1004000-6000强风化软岩50<N≤1005000-7000强风化硬质岩N>1006000-9000注:未注明桩长的,长桩取大值短桩取小值。36
5.2.4单桩水平承载力特征值取决于桩的材料强度、截面刚度、入土深度、土质条件、桩顶水平位移允许值和桩顶嵌固情况等因素,应通过现场水平荷载试验确定。必要时可进行带承台桩的载荷试验,试验宜采用慢速维持荷载法。5.2.5依据松原市区水平载荷试验统计结果,桩周土及桩顶以下2.0m范围内为不液化的粉、细砂层时,直径为300mm的单桩水平承载力特征值可取80KN。5.2.6设防烈度为8°的地区,20层及以上(高度≧60m)的高层建筑采用管桩时,应采取相应的措施。5.2.7对以下建筑物的静压管桩基础应进行沉降验算:1设计等级为甲级的非嵌岩桩和非深厚坚硬持力层的建筑桩基;2设计等级为乙级的体形复杂、荷载分布显著不均匀或桩端平面以下存在软弱土层的建筑桩基。静压管桩基础的沉降变形计算值不应超过桩基础沉降变形的允许值,其沉降量计算方法及桩基础沉降允许值应按国家标准《建筑桩基础技术规范》(JGJ94-2008)中的有关规定执行。5.2.8静压管桩基础承受拉力、水平力和弯矩作用的设计和验算,可参照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和《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的有关规定执行。5.2.9当桩周土体自重固结、地面堆载或降水等因素影响较大时,应考虑由此引起的桩侧负摩擦力对桩抗压承载力的影响。5.2.10当施压边桩而其空位不能满足中置式压桩机正常作业利用压边桩机进行压桩或选用前置式液压压桩机进行压桩时,边桩的单桩设计承载力应作相应的调整,调整系数可根据桩机设备能力的不同取0.5-0.7。5.3构造要求5.3.1承台和拉梁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得低于C25。5.3.2静压管桩与承台连接时,管桩顶部的填芯混凝土应为无收缩混凝土,灌注应饱满。灌注深度不得小于3D且不得小于1.5m,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得低于C30。36
5.3.3静压管桩与承台连接时,桩顶嵌入承台深度宜取70~100mm,伸入承台内的纵向钢筋应符合下列规定:1对于抗拔桩,应将桩的纵向钢筋全部直接锚入承台内;对于非抗拔桩,可利用桩的纵向钢筋或另加插筋锚入承台内。2当采用桩的纵向钢筋直接与承台锚固时,锚固长度不得小于50倍纵向钢筋直径且不小于500mm;3当采用插筋时,插筋数量可取4φ14~4φ22,插入管桩顶部填芯混凝土长度不宜少于1.5m,钢筋锚入承台长度不宜少于35倍钢筋直径。5.3.4静压管桩的接头应符合下列规定:1每根桩的接头数量不宜超过3个,不应在桩尖接近或进入硬持力层时接桩;2宜选用焊接接头或机械接头,冬季施工或管桩受上拔力时宜优先选用机械接头;3接头连接强度应不小于管桩桩身强度;4焊接接头和机械接头应符合国家标准图集《预应力混凝土管桩》(03SG409)的有关规定;5.3.5静压管桩的桩尖可根据场地情况、桩径、桩长、终压力值及试桩情况分别采取不设桩尖、设十字型桩尖或设开口型桩尖。5.3.6桩端嵌入遇水易软化的强风化岩、全风化岩和非饱和土的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桩,沉桩后,应对桩端以上约2m范围内采取有效的防渗措施,可采用微膨胀混凝土填芯等。5.3.7静压管桩的构造除应满足上述要求外,尚应符合国家标准图集《预应力混凝土管桩》(03SG409)及国家产品标准《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管桩》(GB13476-2009)的规定。6静压管桩基础施工6.1一般规定6.1.1静压管桩基础开工前应完成下列准备工作:136
认真查阅地质勘察报告及设计要求,弄清场地四周已有建(构)筑物与边桩的最近距离,合理选择和确定适合本工程施工的压桩机型号及数量;1调查运送压桩机的进场路线,进场组装后应先试运转;2调查施工场地和毗邻区域内的地下及地上管线、地下建(构)筑物及障碍物,处理场地内影响压桩的高空及地下障碍物;3施工场地地面应平整,排水通畅,坡度不大于1%。对于可能不适合压桩机正常运行的松软场地应作处理,使场地的承压能力能满足压桩机正常运行的要求;4在不受施工影响的地方设置坐标、高程控制点及轴线定位点;5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方案;6施工图纸会审;7供电、供水、照明、临设房屋等应满足施工要求;8向压桩施工操作人员做安全技术交底。6.1.2静压管桩基础施工前应具备下列文件和资料:1建筑场地的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资料;2桩基础的施工图纸及会审纪要;3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方案;4压桩设备的技术性能资料;5桩的出厂合格证及产品说明书;6有关静压桩承载力、施工工艺的参考资料。6.1.3当压桩施工可能影响附近建(构)筑物的正常使用和安全时,应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影响。必要时,应对这些建(构)筑物进行设点观测;在毗邻边坡压桩时,应随时注意压桩机运行时对边坡的影响。6.1.4在刚性围护结构深基坑条件下的静压管桩工程,宜先在基坑开挖前进行压桩施工然后再作围护结构和开挖土方。在自然放坡基坑中进行静压桩施工,应加强对边坡的监测并采取有效措施保持边坡稳定。6.1.5静压管桩工程的基坑开挖应符合下列规定:1严禁开挖基坑对管桩产生影响;2饱和粘性土、粉土地区的基坑开挖,宜在压桩全部完成并相隔一定时间后进行;36
1挖土宜分层均匀进行,挖土过程中桩周土体高差不宜大于1m,严禁集中一处开挖;2开挖深基坑时,应制订合理的施工方案和施工程序,注意保持基坑围护结构或边坡土体的稳定;3严禁挖土机械横向撞击或推拉桩头;4基坑边缘地带不得超设计堆土及其它重物。6.1.6施工安全、文物和环境保护等应按有关规定执行。6.2压桩机具6.2.1静力压桩设备按动力特征可分成液压式和绳索式两种。液压式压桩机按其施压部位的不同可分为顶压式和抱压式。抱压式压桩机按压桩机构在桩机平面的不同位置又可分为中置式和前置式。压桩机长船型履靴的接地压强不得大于120kPa,短船型履靴的接地压强不宜大于140kPa。在城区内宜优先选用液压式压桩机。各种详细的技术参数可参阅压桩机生产厂的产品说明书。6.2.2压桩机资料必须具备下列内容:1压桩机的产品合格证;2压桩机的操作说明(规程)或使用说明书;3压桩机型号、桩机质量(不含配重)、最大压桩力等;4压桩机的外型尺寸及托运尺寸;5压桩机的最小边桩距及最大压桩力;6长、短船型履靴的接地压强;7夹持机构型式;8液压油缸的数量、直径,率定后的压力表读数与压桩力的对应关系;9吊桩机构的性能及吊桩能力。6.2.3压桩机的每件配重必须用量具复核并将其质量标记在该件配重的外露表面;液压式压桩机的最大压桩力应是压桩机的机架重量加上配重再乘以0.9。6.2.4压桩机的选择应综合考虑下列因素后确定:1压桩机的性能指标应符合现行国家有关标准的要求;36
1压桩机的夹持机构应适应桩截面形状且桩身混凝土不发生被夹裂的现象;2压桩机压边桩的能力应满足现场施工要求;6.2.5送桩器必须符合下列规定:1施工现场应配备专用送桩器;2送桩器横截面外周形状应与静压管桩横截面外周形状相一致,并应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其表面尚应有防止夹持机构打滑的设施。送桩器长度应满足送桩深度的要求;3与桩顶面接触的送桩器端面应平整,并与工程桩中心轴线垂直。6.2.6当施压边桩而其空位不能满足中置式压桩机正常作业时,宜利用压边桩机进行压桩,也可选用前置式液压压桩机进行压桩。6.2.7当设计要求或施工需引孔压桩时,应配备螺旋钻孔机,或在压桩机上配备专用的螺旋钻。6.2.8当静压管桩桩端持力层为较坚硬的岩层且设计要求入岩时,应配备钻孔桩机或冲孔桩机作钻入岩孔之用。6.2.9施工现场应根据需要配备电焊机、气割工具、索具、撬棍、钢丝刷、锯桩机等施工机具;每台压桩机尚应配备一把长条型水准尺,可随时量测桩身的垂直度。6.2.10每台压桩机上宜装置“压桩自动记录仪”,记录并打印出每根桩的入土深度和压桩力的关系曲线即压桩贯入阻力曲线。6.3桩身质量6.3.1静压管桩外观质量的验收标准应符合表6.3.1的规定。表6.3.1静压管桩外观质量的验收标准项目质量要求粘皮和麻面局部粘皮和麻面累积面积不大于桩身总表面积的0.5%,其深度不大于10㎜,允许做有效的修补桩身合缝漏浆合缝漏浆深度小于主筋保护层厚度,每处漏浆长度不大于300㎜,累计长度不大于管桩长度的10%,或对称漏浆的搭接长度不大于100㎜,允许做有效的修补局部磕损磕损深度不大于10㎜,每处面积不大于50㎝2,允许做有效的修补内外表面露筋不允许36
表面裂缝不允许出现环向或纵向裂缝,但龟裂、水纹及浮浆层裂纹不在此限端面平整度管桩端面混凝土及主筋镦头不得高出端头板平面断筋、脱头不允许。但当预应力主筋采用钢丝且其断丝数量不大于钢丝总数的3%时除外桩套箍(钢群板)凹陷凹陷深度不大于10㎜,每处面积不大于25㎝2内表面混凝土坍落不允许桩接头及桩套箍(钢群板)与混凝土结合处漏浆漏浆深度小于主筋保护层厚度,漏浆长度不大于周长的1/4,允许作有效的修补空洞和蜂窝不允许其他离心成型后废浆液应倒清6.3.2静压管桩各部位的尺寸验收标准应符合表6.3.2的规定。表6.3.2静压管桩的尺寸验收标准项目允许偏差值(㎜)质检工具及量度方法长度+0.7%L-0.5%L采用钢卷尺端部倾斜≤0.5%d将直角靠尺的一边紧靠桩身,另一边紧靠端面,测其最大间隙外径≤600+5-4用卡尺或钢尺在同一断面测定相互垂直的两直径,测其最大间隙>600+7-4壁厚正偏差不限-5用钢直尺在同一断面相互垂直的两直径上测定四处壁厚,取其平均值保护层厚度+10-5用钢尺,在管桩断面处测量桩身弯曲度L/1000将拉线紧靠端头板,测其间隙处距离端头板平整度2用钢卷尺或钢直尺外径0-1内径±2厚度正偏差不限负偏差为0注:1表内尺寸以管桩设计图纸为基准;2预应力和螺旋箍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应分别不小于25㎜和20㎜。3L为桩长。6.3.3用抱压式压桩机施工的静压管桩尺寸允许偏差除应符合表6.3.2规定外,其横截面的椭圆度及沿桩身长度方向上的表面平整度尚应符合下列规定:1桩身合缝处的直径与其相垂直方向的直径之差不宜大于5㎜;2钢模板环向连接处的桩身混凝土应平整,不得有明显的竹节状。6.3.436
本规程未作规定的静压管桩质量的其他要求及离心混凝土强度等级评定方法,应符合国家标准《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管桩》(GB13476-2009)的有关规定。6.4桩的吊运与堆放6.4.1PHC桩从高压釜取出后即可吊运。6.4.2桩出厂时厂方应提供产品质量合格证,其规格、批号、制作日期应符合相应的验收批号内容。6.4.3桩的吊装、运输应符合下列规定:1桩在吊运过程中应轻吊轻放,保持平稳,避免碰撞;2单节管桩可用专用吊钩钩住管桩两端内壁直接进行水平起吊;3桩的运输,陆路宜用平板车,水路宜用驳船。装运时,应把桩扎牢塞紧,防止产生滑动或滚动。6.4.4桩被运至现场后,应进行检查验收,除对桩的外观质量和桩身尺寸进行检验外,重点应对桩身在运输过程中是否产生裂缝及碰伤进行检查。质量不合格及在吊运过程中产生裂缝的桩严禁使用。6.4.5桩的现场堆放应符合下列规定:1堆放场地应平整坚实;2应按桩的规格、长度及施工流水顺序分别堆放;3宜采用“即用即送”的组织方法进行供桩,减少二次搬运及堆放;4宜单层堆放;叠层堆放时,堆放层数不宜超过4层;5叠层堆放时,必须在底层桩下设置二道贴地垫木,位置分别在桩身两端0.2L处。层与层之间可不设置垫木,但底层边缘处的静压管桩应用木塞塞紧或用拉条拉紧,防止管桩滚动。6.4.6取桩应符合下列规定:1抱压式压桩机使用的桩,可用压桩机上吊机取桩;顶压式压桩机使用的桩,需另配备吊机进行取桩;2对于叠堆层数不超过2层的管桩,可拖拉取桩;36
1叠层堆放超过2层时,应采用吊机取桩,严禁拖拉取桩。6.5压桩6.5.1正式压桩前应完成下列准备工作:1压桩机安装就位后,应认真检查压桩设备各部分的质量和性能,并进行试验运转;2除按本规程第6.3.1~6.3.4条规定检查桩身质量外,尚应检查桩的生产日期,PHC桩应有不少于7d的龄期方可施压;3绘制桩位编号图,并根据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确定合理的施工流水线路;4分批或全部桩位放线,桩位偏差不得大于20㎜;5在桩身上做出以米为单位的长度标记,并沿桩身从下而上表明桩的长度,以便观测桩的入土深度及记录该深度时的压力值;6按本规程第6.5.2条的规定进行试压桩工作。6.5.2试压桩应符合下列规定:1甲级及地质条件较为复杂的乙级桩基工程,按不少于工程桩总数2%,且不少于5根进行试压桩,其他情况按不少于工程桩总数1%,且不少于3根进行试压桩。2试压桩的规格、长度及地质条件应具有代表性;3应选在地质勘探技术孔附近;4施压方法及施压条件应与工程桩一致;5应考虑群桩剂土效应及桩径对桩入土深度的影响。6.5.3试压桩完成后应提供下列资料:1压桩全过程记录,包括压桩深度、压桩力、终压力值等;2桩穿透土(岩)层能力,包括穿透硬夹层及进入持力层深度、持力层性质等评价;3桩接头类型及接头施工记录;4出现异常情况的详细记录。36
6.5.4压桩顺序应综合考虑下列原则后确定:1根据桩的密集程度及桩基础与周围建(构)筑物的关系:1)若桩较密集且距周围建(构)筑物较远,施工场地较开阔时,宜从中间向四周进行;2)若桩较密集,场地狭长,两端距建(构)筑物较远时,宜从中间向两端进行;3)若桩较密集且一侧靠近建(构)筑物时,宜从毗邻建(构)筑物的一侧开始由近及远进行;2根据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1)若场地较大且部分区域的上覆土层中含砂(碎石、卵石)时,宜先在含砂(碎石、卵石)区域内施压;2)若持力层埋深或桩入土深度差别较大时,宜先施压长桩后施压短桩;3根据桩的规格及分布情况:1)当场地内桩的规格不同时,宜先施压大桩后施压小桩;2)当场地内存在30根桩以上的大承台时,宜先施压大承台桩后施压小承台桩。6.5.5抱压式压桩作业应符合下列规定:1压桩机应按本规程第6.2.3~6.2.5条规定配足重量,满足最大压桩力的要求;2压桩机上吊机在进行吊桩、喂压桩过程中,严禁行走和调整;3喂压桩时,管桩桩身两侧合缝位置应避开夹具的直接接触;4带有桩尖的第一节桩插入地基0.5~1.0m时,应严格调整桩的垂直度,偏差不得大于0.5%,然后才能继续施压;5压桩过程中应经常观测桩身的垂直度。当桩身垂直度偏差大于1%时,应找出原因并设法纠正;当桩尖进入较硬土层后,严禁用移动机架等方法强行纠偏;6压桩过程中应经常注意观察桩身混凝土的完整性,一旦发现桩身裂缝,应立即停机,找出原因,采取改进措施;736
每一根桩应一次连续压到底,接桩、送桩应连续进行,中间不得无故停歇,且尽可能避免在桩尖接近设计持力层时进行接桩;1压桩时应及时准确地填写压桩施工记录表,压桩施工记录表格式见附录C。6.5.6当压桩压至设计深度后,若有露出地面的桩段必须在移机前截去,管桩截桩应用锯桩机截割,严禁利用压桩机行走将桩推断的作业法。6.5.7焊接接桩除应符合行业标准《建筑钢结构焊接规程》(JGJ81)的有关规定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1当桩需要接长时,已入土桩段的桩头宜高出地面(平台)0.5~1.0m;2接桩时上下节桩应保持顺直,错位偏差不宜大于2㎜;3对接前,管桩端板应用铁刷子清刷干净,坡口处应刷至露出金属光泽;4焊接宜优先采用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5施焊宜对称进行;6焊缝应饱满连续,不宜少于2层;7焊接后应自然冷却3~5min后方可继续施压。6.5.8遇到下列情况之一,应暂停压桩作业,并及时采取措施处理:1压力表读数骤变或读数与地质报告中的土层性质明显不符;2桩难穿越具有软弱下卧层的硬夹层;3实际桩长与设计桩长相差较大;4桩身混凝土出现崩裂声、裂缝或破碎等异常现象;5桩头混凝土剥落、破裂;6桩身突然倾斜、偏位;7夹持机构打滑;8地面明显隆起,附近房屋及市政设施开裂受损;9邻桩上浮或桩头位移;10压桩机下陷。6.5.9送桩应符合下列规定:1当桩顶压至接近地面需要送桩时,应测出桩的垂直度并检查桩头质量,合格后应立即送桩,压、送桩作业应连续进行;2不得用工程桩作送桩器;3当场地上多数桩较短(L≤15m36
)或桩端持力层为风化软质岩可能需要复压时,送桩深度不宜超过1.5m;4除本条3款规定外,当桩的垂直度小于1%且有效桩长大于15m时,静压管桩送桩深度可根据需要适当加深,但不宜超过8m;5送桩的最大压桩力一般不宜超过桩身允许抱压力的1.1倍。6.5.10终压控制标准可根据下列条件综合确定:1根据现场试压桩的试验结果;2参考条件相似工地的施工经验;3按本规程第6.2.4条规定;4终压时连续复压次数应根据桩长及地质条件等因素确定,一般不宜超过3次,对施压入土深度小于8m的桩,复压次数可增至3~5次。当条件许可时宜采用超载施压法,但一般不宜采用满载连续复压法;5复压时每次稳定时间:压桩力小于3000kN时不宜超过10s;压桩力大于3000kN时不宜超过5s;6终压力值不宜大于桩身允许抱压压力的1.1倍。6.5.11当无类似工程施工经验时,终压控制标准宜按如下确定:1对于摩擦桩,应按设计桩长进行控制。但需在试压桩时,先按设计桩长试压3~5根,24h后再用与桩的竖向极限承载力相等的压桩力进行复压,如果桩身不下沉,即可按设计桩长进行全面施工,否则,设计桩长应修正;2对于端承摩擦桩或摩擦端承桩,终压控制标准可按下列规定执行:1)对于端承摩擦桩终压力值可取桩的竖向承载力特征值1.8~2.0倍(较长桩取小值,较短桩取大值,并复压2~3次);2)对于摩擦端承桩终压力值可取桩的竖向承载力特征值2.2~3.0倍(较长桩取小值,较短桩取大值,砂性土取大值,并复压2~3次)。6.5.12桩端持力层为风化软质岩时静压管桩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1带闭口桩尖的第一节管桩(底桩)压入后,应立即在管桩内腔底部灌注高为1.5~2.0m高的C20混凝土(石子粒径为10~30mm)作封底;2入土深度小于15m的静压管桩,应精心配桩,送桩深度不宜超过1.5m,并作好复压的准备。6.5.13“引孔压桩法”应符合下列规定:36
1.引孔的直径、孔深及数量应根据场地、设计和施工条件综合确定;2..引孔宜用螺旋钻干作业法,引孔的垂直度不宜大于0.5%;3.引孔作业和压桩作业应连续进行,间隔时间不宜大于12h,软土地基不宜大于3h;4.引孔钻具的直径宜比管桩直径小50mm;5.当管桩持力层为泥岩且上部为密实砂层时,引孔的孔深不宜穿过砂层。避免泥岩遇水软化的问题。6.5.14当桩较密集,或桩周为饱和淤泥质土、粘性土时,应按桩总数的10%左右设置观测点,定时检测桩的上浮量及桩顶偏位值。6.5.15观测时间间隔应大于24小时,发现上浮现象时,应进行复压。36
7检验7.1压桩质量检查7.1.1静压管桩进入施工现场后,应进行桩身质量检查验收,其外观质量及各部分尺寸应符合本规程6.3.1和6.3.2要求,并要求生产厂家提供产品合格证及力学性能检测合格报告。7.1.2压桩完成后,桩位桩顶标高和垂直度的允许偏差应满足表7.1.1的要求,并应满足《建筑地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的有关要求。表7.1.2桩位的允许偏差项项目允许偏差(mm)1桩身垂直度1%2截桩后的桩顶标高±103桩顶平面柱下单桩80单排或双排条型桩基(1)垂直于条形桩基纵向轴的桩(2)平行于条形桩基纵向轴的桩1001504承台桩数为2――4根的桩1005承台桩数为5――16根的桩周边桩中间桩100D/3或150两者中较大者6承台桩数多于16根的桩(1)最外边的桩(2)中间桩150D/27.1.3当采用焊接法接桩时,应检查接桩用焊条的质量,电焊接桩焊缝检验标准应满足表7.1.3的要求。当采用机械快速接头时,接头质量应满足国家标准图集《预应力混凝土管桩》(03SG409)第21、22页的要求。表7.1.3电焊接桩焊缝检验标准项检查项目允许偏差或允许值检查方法单位数值1上下节端部错口(外径≥700mm)(外径<700mm)mmmm≤3≤2用钢尺量2焊缝咬边深度mm≤0.5焊缝检查仪36
3焊缝加强层高度mm≥2焊缝检查仪4焊缝加强层宽度mm≥2焊缝检查仪5焊缝电焊质量外观无气孔,无焊瘤,无裂缝直观6焊缝探伤检验满足设计要求按设计要求7.1.4桩位的放样允许偏差为:群桩,20mm;单排桩,10mm。7.1.5除设计明确规定以桩端标高控制的摩擦桩应保证设计桩长外,其它静压管桩应按设计、监理、施工等单位共同确认的终压标准或共同确认的最终压力值停止压桩。7.2单桩承载力及桩身完整性检测7.2.1单桩承载力及桩身质量检测应符合《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03)及国家现行有关基桩检测技术规定。7.2.2工程桩不宜用作静载试验时的锚拉桩。7.2.3试桩顶部应采用有效措施加固。严禁截桩后在桩头未作处理的情况下做试桩。7.3基础工程验收7.3.1桩位验收,除设计有规定外,应按下述要求进行:1当桩顶设计标高与施工现场标高相同,或桩基施工结束后,有可能对桩位进行检查时,桩基工程的验收应在施工结束后进行;2当桩顶设计标高低于施工现场标高,送桩后无法对桩位进行检查时,可在每根桩顶沉至场地标高时,进行中间验收,待全部桩施工结束,承台或底板开挖到设计标高后,再做最终验收;3桩位偏差的检验标准见表7.1.2。7.3.2竣工验收时应提交的资料:1设计文件和修改变更通知;36
2工程地质勘察报告;3图纸会审记录;4技术交底资料;5开、竣工报告;6经审定的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方案;7工程测量、定位放线记录;8静压管桩的出厂合格证和抗弯性能检测报告;9静压管桩的进场验收记录;10静压桩机的合格证书及相关性能参数,静压桩机压力表标定证书,施工测量仪器的检定证书;11静压管桩试压记录;12静压管桩的焊接材料合格证和检验报告;13静压管桩的接桩隐蔽验收记录;14静压管桩的沉桩施工记录;15桩基工程竣工图;16质量事故处理记录;17桩基载荷试验报告和桩身质量检测报告;18桩基工程质量验收报告。36
附录A静压管桩构造图36
附录BPHC桩的配筋和力学性能表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管桩(PHC桩)的配筋和力学性能外径D(mm)壁厚t(mm)单节桩长(m)混凝土强度等级型号预应力钢筋螺旋筋规格混凝土有效预压应力(Mpa)抗裂弯矩检验值Mcr(kN·m)极限弯矩检验值Mu(kN·m)管桩桩身结构对应的单桩竖向承载力最大特征值Ra(kN)桩身结构竖向承载力设计值Rp(kN)理论重量(kg/m)30070≤11C80A6φ7.1φb43.823349001410131AB6φ9.05.32845B8φ9.07.23359C8φ10.79.3387640095≤12C80A10φ7.1φb43.6527716502550249AB10φ9.04.963104B12φ9.06.675135C12φ10.78.587174500100≤15C80A10φ9.0φb53.99914823003570327AB10φ10.75.3121200B13φ10.77.2144258C13φ12.69.5166332500125≤15C80A10φ9.0φb53.59914827004190368AB10φ10.74.7121200B13φ10.76.2144258C13φ12.68.2166332550100≤15C80A11φ9.0φb53.912518826004020368AB11φ10.75.3154254B15φ10.76.9182328C15φ12.69.221142238
附录C静压管桩施工记录工程名称:施工单位:自然地面标高:日期:年月日建设单位:桩型及规格:桩顶设计标高:总包单位:桩机编号、重量:压力表换算值1Mpa=kN(双缸)/kN(四缸)序号桩号相邻地勘孔号操作者起止时间(时、分)桩入土深度对应的读表值(Mpa)桩入土总深度(m)桩身节长(m)接桩质量记录桩倾斜率(%)12345678910111213141516终压力(kN)复压次数送桩深度(m)高出地面(m)下节中节上节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建设单位:共页第页38
附录D本规程用词说明8.0.1为便于在执行本规程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用词: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词: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词: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可”。8.0.2条文中指明必须按其它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执行时,写法为“应符合…的规定”或“应按…执行”。非必须按所指定的标准、规范执行,其写法为“可参照…”。41
静压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基础技术规程DB22/T432--2006条文说明41
条文说明4.0.5本条说明中的N值均为未修正的值。4.0.10本条说明关于勘察报告应提供管桩基础设计在勘察阶段需要的详细参数的相关内容。勘察报告作为基础设计的主要依据,应提供准确、详实的设计所需各项参数如桩径及相应的桩端入土深度(或高程)等,且不应使用以试桩为准的结论和建议。5.1.5基桩的布置是桩基概念设计的主要内涵,是合理设计、优化设计的主要环节。基桩的最小中心距规定基于两个因素确定。为了有效发挥桩的承载力,减小挤土负面效应,在饱和粘性土和密实土层条件下,桩距应适当加大。因此最小桩距的规定,考虑了土质类型,同时考虑桩的排数与数量等因素。当土质为硬塑、坚硬饱和粘性土时,桩施工中的上浮现象比较明显,桩中心距应适当加大。关于接桩要求中所述的同一平面,考虑到桩周土的应力扩散,接头间距不宜小于1倍的基桩中心距。5.2.3本条说明关于静压管桩侧摩阻力、端阻力特征值的经验值的相关内容。《静压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基础技术规程》DB22/T432—2006是基于当时数量不多的试验确定,近几年来管桩工程试验积累了更多资料,对承载性状的认识进一步深化,这是本次修订的良好基础。本次修订增加了中砂的侧摩阻力、端阻力特征值,全风化泥岩的侧摩阻力、端阻力特征值略有降低,而粘性土的侧摩阻力、端阻力特征值略有提高。表5.2.3-1中“填土”要求回填时间在5年以上。5.2.6本条要求20层(高度≧60m)以上的建筑,采用管桩时,建议满足以下条件:1、宜选用不小于500mmAB型桩,并在管内填充混凝土;2、应设地下室;3、不宜接桩。41'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水稻绿色防控技术规程
- 2012年奶牛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
- 门诊部妇产科特种技术规程
- 月月桂苗木培育技术规程和质量分级
- 绿色果品五九香梨生产技术规程
- 飞机施药防治森林病虫害作业技术规程
- 门窗制作安装技术规程
- 《门式刚架轻型房屋钢结构技术规程》(cecs 1022002)的勘误和补遗
- 《门式刚架轻型房屋钢结构技术规程》
- 复合灌注聚氨酯硬泡外墙外保温技术规程
- 邵原林场香菇种植技术规程
- 宁夏有机水稻大田操作技术规程
- 海洋功能区划图件绘制技术规程
- 现浇混凝土空心楼盖结构技术规程
- 电力系统用蓄电池直流电源装置运行与维护技术规程
- 绿色蔬菜(芹菜)栽培技术规程
- 绿色食品净皮甜石榴生产技术规程.doc2
- 花坛、花境技术规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