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7.77 KB
  • 14页

钢筋混凝土结构工程质量通病处理预案

  • 1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徐州鼓楼广场A地块工程钢筋混凝土结构工程质量通病处理预案编制•审核:审批:蝌中建三局第二建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N0.2CORPCHINACONSTRUCTIONTHIRDENGINEERINGBUREAU10 钢筋混凝土结构工程质量通病处理预案1.编制说明为提高本工程工程质量,防止质量通病的发生,确保工程质量目标的实现,特编制本方案。方案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一部分为常见质量通病、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另一部分为质量通病发生后的处理方法。2.常见质量通病、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3.1模板工程3.1.1柱模板缺陷1)现象(1)模板位移。(2)倾斜、扭曲。(3)胀模、鼓肚、漏浆。2)原因分析(1)群柱支模不跟线、不规方。(2)模板刚度不够,拼缝不严,拉结、固定不牢,柱箍不紧固。3)防治措施(1)支模前应先校正钢筋位置,弹线时对成排柱子的位置应找中、规方。支模时应先立两端柱模,经校直、复核后,拉通柱顶基准线,依线按序立各个柱模。柱距较小时,柱间采用剪刀撑和水平撑;大柱距则应单独设置四面斜撑,以保证各柱模位置准确。(2)柱模应妥善堆放,使用前应检查、修整,分段支模连接应紧固,以防止柱模竖向倾斜、扭曲。(3)柱箍间距应根据柱子断面的大小及高度设置,两侧的对拉螺栓应紧靠模10 板,如有缝隙应用木楔塞紧,以免扣件滑移,使拼缝处产生拉力,造成漏浆。2.1.2墙模板缺陷1)现象(1)模板倾斜、胀模。(2)模板底部和阴角部位不易拆除,墙根外侧挂浆,内侧“烂根”。2)原因分析(1)墙模板的横竖背肋间距过大,对拉螺栓规格过小或未收紧,套管破碎。(2)模板顶部未设或少设置拉杆(卡具),底部无导墙或导墙块,桁架支撑设置不合理。(3)找平砂浆或混凝土导墙不平整,使之与模板间的缝隙过大。(4)阴角部位模板拼缝不严,造成渗浆使角模嵌入混凝土内。(5)未按顺序拆模或拆模时间太迟而影响拆模。3)防治措施1))墙模板应按配板图组装,横竖背肋间距应按模板设计布置,对拉螺栓规格一般为。12〜©16。浇筑混凝土前应检查对拉螺栓是否收紧,采用不易被挤压振碎的套管,墙模顶部应设置上拉杆,以保证墙体厚度一致。木模或胶合板模的背肋宜设置在板面拼缝处。2)1.4楼梯模板缺陷1)现象(1)楼梯底部不平整,楼梯梁板歪斜。(2)侧向模板松动、胀模。2)原因分析(1)楼梯底板模平整度偏差过大,支撑不牢靠,操作人员在模板上走动。10 (2)侧向模板接头处刚度不一致,拼缝不严密。3)防治措施(1)楼梯底板模拼装要平整,支撑应牢靠。⑵侧向拼缝应严密,细长比过大的支撑应增设剪刀撑。(3)应对模板、支撑进行检验合格后,方可浇筑混凝土。215梁模板缺陷1)现象(1)梁模板底板下挠,侧向胀模。圈梁上口宽度不足。(2)底模端部嵌入梁柱间混凝土内,不易拆除。(3)梁柱模板接头处跑模漏浆。2)原因分析(1)梁的侧模刚度差,对拉螺栓设置不合理,斜撑角度大于60。,致使梁上口模板歪斜。(2)梁底模板刚度差或中间未起拱,顶撑未撑牢,浇筑混凝土时荷载增加,支撑下沉变形,导致梁模板中部下挠。(3)木模下口夹木未钉牢,围橡未夹紧。(4)模板使用前未经清理、修整,拼缝缝隙过大。卡具未卡牢或侧模支撑不牢,在混凝土侧压力作用下,侧模下口向外歪斜造成胀模漏浆。(5)支模时梁底模端头与柱模间未留空隙,木模在浇筑混凝土后吸水膨胀,造成拆模困难。(6)模板接头固定不紧,拼缝不严。3)防治措施(1)圈梁木模的上口必须设临时撑头,以保证梁上口宽度。(2)斜撑应与上口横档钉牢,并拉通长直线,保持圈梁上口平直。(3)模板采用挑扁担支模施工时,枕木或钢管扁担长度为墙厚加2倍梁高。(4)梁底模应按规定起拱。支撑在泥土地面时,应夯实并铺放通长垫木,以确保10 支撑不沉陷。梁底支撑间距应保证在钢筋混凝土自重和施工荷载作用下不产生变形。当梁高超过600mm侧模应加设钢管围楝。1.2钢筋工程1.2.1钢筋错位1)现象柱、梁、板、墙主筋位置及保护层偏差超标。2)原因分析(1)钢筋未严格按设计尺寸安装,(2)浇捣混凝土过程中钢筋被机具碰歪撞斜,没有及时校正,或被操作人员踩踏、砸压或振捣混凝土时直接顶撬钢筋,造成钢筋位移。3)防治措施(1)钢筋绑扎或焊接必须牢固,固定钢筋措施可靠有效。为使保护层厚度准确,垫块要沿主筋方向摆放,位置、数量准确。对柱头外伸主筋部分要加一道临时箍筋,按图纸位置绑扎好,然后用©8〜©10钢筋焊成的井字形铁卡固定。对墙板钢筋应设置可靠的钢筋定位卡。(2)混凝土浇捣过程中应采取措施,尽量不碰撞钢筋,严禁砸压、踩踏钢筋和直接顶撬钢筋。浇捣过程中要有专人随时检查钢筋位置,及时校正。1.2.2焊接接头质量不符合要求1)现象接头处轴线弯折或轴线偏心过大,并有烧伤及裂纹。2)原因分析(1)钢筋端部下料弯曲过大,清理不干净或端面不平;钢筋安装不正,轴线偏10 移,机具损坏,卡具安装不紧,造成钢筋晃动和位移;焊接完成后,接头未经充分冷却。(2)焊接工艺方法应用不当,焊接参数选择不合适,操作技术不过关。3)防治措施(1)焊接前应矫正或切除钢筋端部过于弯折或扭曲的部分,并予以清除干净,钢筋端面应磨平。(2)钢筋加工安装应由持证焊工进行,安装钢筋时要注意钢筋或夹具轴线是否在同一直线上,钢筋是否安装牢固,过长的钢筋安装时应有置于同一水平面的延长架,如机具损坏,特别是焊接夹具垫块损坏应及时修理或更换,经验收合格后方准焊接。(3)根据《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JCJ18—98)合理选择焊接参数,正确掌握操作方法。焊接完成后,应视情况保持冷却1〜2min后,待接头有足够的强度时再拆除机具或移动。(4)焊工必须持有上岗证。钢筋焊接前,必须根据施工条件进行试焊,合格后方可施焊。(5)焊接完成后必须坚持自检。对接头弯折和偏心超过标准的及未焊透的接头,应切除热影响区后重新焊接或采取补强焊接措施;对脆性断裂的接头应按规定进行复验,不合格的接头应切除热影响区后重新焊接。1.2混凝土工程1.2.1混凝土坍落度差1)现象混凝土坍落度太小,不能满足泵送、振捣成形等施工要求。2)原因分析(1)预拌混凝土设计坍落度偏小,运输途中坍落度损失过大。10 (2)现场搅拌混凝土设计坍落度偏小。(3)原材料的颗料级配、砂率不合理。3)防治措施(1)正确进行配合比设计,保证合理的坍落度指标,充分考虑因气候、运输距离、泵送的垂直和水平距离等因素造成的坍落度损失。(2)混凝土搅拌完毕后,及时在浇筑地点取样检测其坍落度值,有问题时及时由搅拌站进行调整,严禁在浇筑时随意加水。(3)所用原材料如砂、石的颗粒级配必须满足设计要求。对于泵送混凝土碎石最大粒径不应大于泵管内径的1/3。细骨料通过0.35mm筛孔的组分应不少于15%,通过0.16mm筛孔的组分应不少于5%。(4)外加剂掺量及其对水泥的适应性应通过试验确定。1.2.1混凝土离析1)现象混凝土入模前后产生离析或运输时产生离析。2)原因分析(1)运输过程中产生离析主要原因是小车运输距离过远,因振动产生浆料分离,骨料沉底。(2)浇捣时因入模落料高度过大或人模方式不妥而造成离析。(3)混凝土自身的均匀性不好,有离析和泌水现象。3)防治措施(1)通过对混凝土拌和物中砂浆稠度和粗骨料含量的检测,及时掌握并调整配合比,保证混凝土的均匀性。(2)控制运输小车的运送距离,并保持路面的平整畅通,小车卸料后应拌匀后方可入模。10 (3)浇捣竖向结构混凝土时,先在底部浇50〜100mn厚与混凝土成分相同的水泥砂浆。竖向落料自由高度不应超过2m超过时应采用串筒、溜管落料。(4)正确选用振捣器和振捣时间233混凝土凝结时间过长1)现象混凝土初终凝时间过长,使得表面压光及养护工作无法及时进行。2)原因分析(1)混凝土水灰比过大,或现场浇筑混凝土时随意加水。(2)外加剂使用不当(如高效缓凝型减水剂与所用水泥的适用性未经试验),或掺量过大。3)防治措施(1)正确设计配比,尽可能采用较小的水灰比,工地上发现混凝土和易性不能满足施工要求时应与搅拌站联系,采取调整措施,严禁任意往混凝土中加水。(2)通过试验确定外加剂的合理掺量,对于高效缓凝型减水剂应事先进行与所用水泥的适应性试验,以确定合理掺量。2.3.4混凝土表面缺陷1)现象拆模后混凝土表面出现麻面、蜂窝及孔洞。2)原因分析(1)模板工程质量差,模板接缝不严、漏浆,模板表面污染未及时清除,新浇混凝土与模板表面残留的混凝土“咬接”。(2)浇筑方法不当、不分层或分层过厚,布料顺序混乱等。(3)漏振或振捣不实。10 (4)局部配筋、铁件过密,阻碍混凝土下料或无法正常振捣。3)预防措施(1)模板使用前应进行表面清理,保持表面清洁光滑,保证边框平直,组合后应使接缝严密,必要时可用胶带加强,浇混凝土前应充分湿润。(2)按规定要求合理布料,分层振捣,防止漏振。(3)对局部配筋或铁件过密处,应事先制定处理方案,以保证混凝土拌和物的顺利通过。2.3.4混凝土表面裂缝1)现象(1)混凝土表面出现有一定规律的裂缝,对于板类构件有的甚至上下裂通。(2)混凝土表面出现无规律的龟裂,且随时间推移不断发展。(3)大体积混凝土纵深裂缝。2)原因分析(1)混凝土浇捣后未及时进行养护,特别是高温干燥情况下产生干缩裂缝。⑵使用安定性不合格的水泥拌制混凝土,造成不规则的并随时间发展的裂缝。(3)大体积混凝土产生温度裂缝与收缩裂缝。3)防治措施(1)按施工规程及时进行养护,浇筑完毕后12h以内加以覆盖和浇水,浇水时间不少于7d(对掺用缓凝型外加剂或有抗渗要求的混凝土不少于14d)。大体积混凝土如初凝后发生表面风干裂纹,应进行二次抹面或压实。(2)所有水泥必须经复检合格后才能使用。(3)对大体积混凝土在浇捣前务必制定妥善的温控方案,控制内外温差在规定值以内。气温变化时应采用必要的防护措施。10 2.3.4混凝土强度不足101)现象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不能满足统计法或非统计法相应的判定式要求,即强度不足。2)原因分析(1)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不当。(2)搅拌生产未严格按配合比投料。(3)搅拌时间不足,均匀性差。(4)试块制作、养护不符合规定要求。3)防治措施(1)正确进行配合比设计。由于目前原材料供应渠道多,质量不稳定,特别是水泥相当一部分是立窑生产,安定性有时不合格,强度偏差大,因此要根据来料采样试配,水泥一定要先检后用,不能光凭经验确定配合比。(2)无论是预拌混凝土还是现场搅拌都应严格按配合比进行投料拌制,严禁任意更改。(3)严格按规程或搅拌机说明书规定的搅拌时间进行充分搅拌,保证拌和物的均匀性。(4)按规定制作试块,并及时进行标准养护。2.3.5混凝土强度评定方法选择不当1)现象由于评定方法选择错误造成混凝土强度误判。2)原因分析对评定方法的适用条件和对结构物混凝土强度验收批的划分认识错误。3)防治措施 (1)区分统计方法和非统计方法的适用条件,正确判定试块强度值。(2)正确进行结构物混凝土验收批的划分;基础分部工程应单独作为一个验收批进行评定;对于多层或高层结构应按其强度等级及施工方法事先划分验收批进行评定。3.常见质量通病出现后的处理3.1钢筋质量问题处理 3.1.1如现场出现钢筋偏斜情况,应立即安排钢筋工对偏位钢筋进行调整。312钢筋与直螺纹连接不到位情况、钢筋焊接不符合规范要求等,应及时进行调整,如果已无法将钢筋调入直螺纹内,则采用钢筋搭接焊方式,搭接焊长度应符合规范和图纸要求,钢筋焊接不符合规范要求应重新补强焊接。313如出现钢筋锚固长度不够情况,应在混凝土浇筑之前对钢筋进行补强。314如钢筋出现不合格情况,应进行复检,复检后仍不合格,则应会同甲方、监理、设计、施工单位共同协商后确定处理方案。32模板质量问题处理1.1.1涨模情况发生后,应先对结构进行放线,确定错台位置,然后将凸出位置用凿子进行凿除,过程中应严格控制凿除深度,不得多凿,凿除后浇水湿润,待无明水后用水泥砂浆抹面。1.2若出现粘模情况,则随之出现的情况应按要求进行处理,同时下次施工做好预防措施。1.3凝土质量问题处理331麻面处理麻面主要影响混凝土外观,对于面积较大的部位修补。即将麻面部位用清水刷洗,充分湿润后用潮湿的水泥抹平。332蜂窝处理混凝土有小蜂窝,可先用水冲洗干净,然后用1:2或125水泥砂浆修补,如果是大蜂窝,则先将松动的碎石和突出颗粒剔除,尽量形成喇叭口,外口大些,然后用清水冲洗干净湿润,再用高一级的细石混凝土捣实,加强养护。3.3.3孔洞及露筋处理将外露钢筋上的混凝土残渣和铁锈清理干净,用水冲洗湿润,再用1:2或1:2.5水泥砂浆抹压平整,如露筋较深,将薄弱混凝土剔除,冲刷干净湿润,用高一级的细石混凝土捣实,认真养护。334缺棱掉角缺棱掉角较小时,,清水冲洗可将该处用钢丝刷刷净充分湿润后,用1:22 或1:2.5的水泥砂浆抹补齐正。可将不实的混凝土和突出的骨料颗粒凿除,用水冲刷干净湿润,然后用比原混凝土高一级的细石混凝土补好,认真养护。2 335施工缝夹层当表面缝隙较细时,可用清水将裂缝冲洗干净,充分湿润后抹水泥浆。对夹层的处理慎重。补强前,先搭临时支撑加固后,方可进行剔凿。将夹层中的杂物和松软混凝土清除,用清水冲洗干净,充分湿润,再灌注,采用提高一级强度等级的细石混凝土捣实并认真养护。1.1层堆积混凝土清理方法楼层堆积混凝土清理,应首先用风镐对混凝土进行破除,破除时,风镐破除方向不得与楼面垂直,待较重大块混凝土破除后,楼面小混凝土块应采用手凿方式进行凿除,大面清理完成后,及时将混凝土块进行外运,同时打扫清理位置,浇水湿润后,用1:1水泥砂浆抹面。4.安全技术要求4.1混凝土达到强度可以进行拆模后,施工队应及时通知我项目部管理人员和监理、业主现场管理人员一起对拆模后的混凝土外观质量进行检查验收,形成质量验收记录文件。对于现场混凝土外观严重质量缺陷,需经监理单位、建设单位同意后再进行修补处理。4.2由于错台位置一般位于混凝土梁柱、梁墙接头位置,操作时,应搭设必要脚手架辅助施工。4.3施工时,应先进行放线,以免对结构本身造成影响。4.4施工时应按相关方案的安全文明施工要求做好人身防护措施。4.5施工完成后应做到工完场清,不得影响其他部位施工。4.6由于混凝土硬化后堆积在楼层处理较为困难,故每次混凝土浇注过程中,应事先严格控制,以免后续施工中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处理。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