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50.00 KB
- 79页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第一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一节 太阳病纲要第二节 太阳表(经)证 第三节 太阳里(腑)证一、蓄水证
【原文】太陽病,發汗後,大汗出,胃中乾,煩躁不得眠,欲得飲水者,少少與飲之,令胃氣和則愈;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五苓散主之。(71)【原文】發汗已,脈浮數,煩渴者,五苓散主之。(72)【原文】中風發熱,六七日不解而煩,有表裏證,渴欲飲水,水入則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74)【原文】太陽病,小便利者,以飲水多,必心下悸;小便少者,必苦裏急也。(127)
【小结】证:小便不利,少腹硬满,渴欲饮水,甚或面目肢体浮肿,水入即吐,苔白润滑,脉沉弦迟,或兼身微热,恶寒,脉浮数。理:太阳表寒随经入腑,寒水互结,气化失司法:通阳化气利水或兼以解表方:五苓散药:猪苓十八铢 泽泻一两六铢 白术十八铢 茯苓十八铢 桂枝半两(宋成本及《金匮》均为“桂”)
第一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一节 太阳病纲要第二节 太阳表(经)证 第三节 太阳里(腑)证一、蓄水证二、蓄血证
【原文】太陽病不解,熱結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當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結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氣湯。(106)【原文】太陽病六七日,表證仍在,脈微而沉,反不結胸,其人發狂者,以熱在下焦,少腹當硬滿;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陽隨經,瘀熱在裏故也,抵當湯主之。(124)【原文】太陽病,身黃,脈沉結,少腹硬,小便不利者,為無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證諦也,抵當湯主之。(125)【原文】傷寒有熱,少腹滿,應小便不利,今反利者,為有血也,當下之,不可餘藥,宜抵當丸。(126)
湿热发黄与蓄血发黄鉴别表证 名湿 热 发 黄蓄 血 发 黄病 机湿热郁结在里,肝胆疏泄失常(病在气分)瘀血结于血分,营气不能敷布(病在血分)证小便小便色黄而不利小便自利,其色不黄肤色黄色鲜明,如桔子色黄色晦暗,其色若熏候目珠目珠黄目珠不黄腹部大腹胀满少腹硬满而痛神志一般神志正常神志错乱,如狂,发狂脉象脉滑而数或濡数脉微而沉或沉结治 法清热利湿(茵陈蒿汤类)破血逐瘀(抵当汤类)
【小结】证:少腹急结(硬满),其人如狂(发狂),小便自利,或身黄,善忘,谵语,脉微而沉(沉结),脉沉迟而涩。理:太阳邪热随经入里,热与血结于下焦法:行瘀下血,通下瘀热方:桃核承气汤 抵当汤(丸)药:桃承汤:桃仁五十个 大黄四两 桂枝二两 甘草二两 芒硝二两(即调胃承气汤加桂枝、桃仁)。抵当汤(丸):水蛭、虻虫各30个 桃仁20个 大黄三两 (丸各20个) (25个)
第一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一节 太阳病纲要第二节 太阳表(经)证 第三节 太阳里(腑)证第四节 太阳病变证一、变证治则
【原文】太陽病三日,已發汗,若吐,若下,若溫針,仍不解者,此為壞病,桂枝不中與之也。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16)
第一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一节 太阳病纲要第二节 太阳表(经)证 第三节 太阳里(腑)证第四节 太阳病变证一、变证治则二、热证(一)热扰胸膈类证(栀子豉汤类证)1、栀子豉汤证、栀子甘草豉汤证、栀子生姜豉汤证
【原文】發汗後,水藥不得入口為逆,若更發汗,必吐下不止。發汗吐下後,虛煩不得眠,若劇者,必反復顛倒,心中懊憹,梔子豉湯主之;若少氣者,梔子甘草湯主之;若嘔者,梔子生薑豉湯主之。(76)【原文】發汗若下之,而煩熱,胸中窒者,梔子豉湯主之。(77)【原文】傷寒五六日,大下之後,身熱不去,心中結痛者,未欲解也,梔子豉湯主之。(78)
【小结】证:虚烦不得眠,心中懊憹,反复颠 倒,或胸中窒,或心中结痛,舌红,苔黄,脉数理:无形邪热内扰胸膈法:清宣郁热方:栀子豉汤(栀子 香豉) 兼少气用栀子甘草豆汤(栀子 甘草 香豉) 兼呕用栀子生姜豉汤(栀子 生姜 香豉)
第一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一节 太阳病纲要第二节 太阳表(经)证 第三节 太阳里(腑)证第四节 太阳病变证二、热证(一)热扰胸膈类证(栀子豉汤类证)1、栀子豉汤证、栀子甘草豉汤证、栀子生姜豉汤证2、兼腹满证(栀子厚朴汤证)
【原文】傷寒下後,心煩腹滿,臥起不安者,梔子厚朴湯主之。(79)
【小结】证:发热,烦躁,腹满,卧起不安,苔黄或黄白相兼,脉数。理:热扰胸膈,兼气滞于腹法:清热除烦,宽中消满方:栀子厚朴汤药:栀子十四个 厚朴四两 枳实四枚
第一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四节 太阳病变证二、热证(一)热扰胸膈类证(栀子豉汤类证)1、栀子豉汤证、栀子甘草豉汤证、栀子生姜豉汤证2、兼腹满证(栀子厚朴汤证)3、兼中寒证(栀子干姜汤证)
【原文】傷寒,醫以丸藥大下之,身熱不去,微煩者,梔子幹姜湯主之。(80)
【小结】证:发热,烦躁,食少便溏,腹满时痛,苔黄或黄白相兼,脉数。理:热扰胸膈,兼中焦有寒法:清上热,温中寒方:栀子干姜汤药:栀子十四个 干姜二两
第一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四节 太阳病变证二、热证(一)热扰胸膈类证(栀子豉汤类证)1、栀子豉汤证、栀子甘草豉汤证、栀子生姜豉汤证2、兼腹满证(栀子厚朴汤证)3、兼中寒证(栀子干姜汤证)4、兼心下痞塞证(枳实栀子豉汤证)
【原文】大病,差後,勞複者,枳實梔子湯主之。(393)
【小结】证:发热,心烦懊憹,口渴,心下痞 塞,或脘腹腹满,食少纳呆,苔薄黄略 腻,脉滑数。理:大病初愈,邪热复发,内扰胸膈,气机壅滞法:清热除烦,行气消痞方:枳实栀子豉汤药:枳实三枚 栀子十四个 豆豉一升
第一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四节 太阳病变证二、热证(一)热扰胸膈类证(栀子豉汤类证)1、栀子豉汤证、栀子甘草豉汤证、栀子生姜豉汤证2、兼腹满证(栀子厚朴汤证)3、兼中寒证(栀子干姜汤证)4、兼心下痞塞证(枳实栀子豉汤证)5、栀子豉汤禁例
【原文】凡用梔子湯,病人舊微溏者,不可與服之。(81)
栀子豉汤类证表
第一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一节 太阳病纲要第二节 太阳表(经)证 第三节 太阳里(腑)证第四节 太阳病变证一、变证治则二、热证(一)热扰胸膈类证(栀子豉汤类证)(二)邪热壅肺证治(麻杏甘石汤证)
【原文】發汗後,不可更行桂枝湯,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63)【原文】下後,不可更行桂枝湯,若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子甘草石膏湯。(162)
【小结】证:发热,咳喘甚则鼻煸,咳吐黄稠痰,胸闷,汗出,口渴,苔黄,脉数有力。理:邪热壅肺,肺气失宣法:清热宣肺以平喘方: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药:即麻黄汤去桂枝石膏半斤麻黄四两 杏仁五十个 甘草二两 石膏半斤
第一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一节 太阳病纲要第二节 太阳表(经)证 第三节 太阳里(腑)证第四节 太阳病变证一、变证治则二、热证(二)邪热壅肺证(麻杏甘石汤证)(四)邪热下利证(葛根芩连汤证)
【原文】太陽病,桂枝證,醫反下之,利遂不止,脈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黃芩黃連湯主之。(34)
太阳病喘证五个汤证鉴别表证 名主 证病 机治 法桂枝加朴杏汤证表寒虚兼气喘表寒虚诱发宿喘辛温解肌利气平喘或表寒误下气逆麻黄汤证表寒实,无汗而喘风寒束表,肺气不宣开表宣肺小青龙汤证表寒实,干呕,咳喘吐白色清稀泡沫痰。风寒束表,寒饮束肺解表化饮麻杏甘石汤证汗出而喘,咳吐黄稠痰,发热,口渴,尿黄,苔黄,脉数邪热壅肺,肺气不利清热泄肺葛根芩连汤证表证,下利黄色稀水,秽臭灼肛阳明(肠)热甚,上蒸于肺辛凉解肌苦寒清里
【小结】证:身热不恶寒或微恶寒,下利黄色稀水势急秽臭灼肛,心烦,口渴,喘而汗出,尿赤,苔黄,脉滑数。理:太阳表邪化热,内迫阳明大肠(表里俱热下利)法:苦寒清热佐以解表(表里双解,坚阴止利)方:葛根芩连汤药:葛根半斤 甘草二两 黄芩三两 黄连三两
第一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四节 太阳病变证一、变证治则二、热证三、虚寒证(一)心阳虚证1、心阳虚心悸证(桂枝甘草汤证)
【原文】發汗過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湯主之。(64)【原文】未持脈時,病人手叉自冒心,師因教試令咳,而不咳者,此必兩耳聾無聞也。所以然者,以重發汗,虛故如此。發汗後,飲水多必喘,以水灌之亦喘。(75)
【小结】证:心悸欲按,甚则耳聋,脉虚无力或虚数而律齐。理:汗出太多,损伤心阳法:温补心阳方:桂枝甘草汤药:桂枝四两 炙甘草二两
第一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四节 太阳病变证一、变证治则二、热证三、虚寒证(一)心阳虚证1、心阳虚心悸证(桂枝甘草汤证)2、心阳虚烦躁证(桂甘龙牡汤证)
【原文】火逆下之,因燒針煩躁者,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主之。(118)
【小结】证:心悸欲按,烦躁,脉虚数无力理:心阳不足,火迫阳浮,兼痰浊扰心法:温补心阳,镇敛浮阳,兼祛痰浊方: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药:桂枝一两 甘草二两 牡蛎二两 龙骨二两
第一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四节 太阳病变证一、变证治则二、热 证三、虚寒证(一)心阳虚证1、心阳虚心悸证(桂枝甘草汤证)2、心阳虚烦躁证(桂甘龙牡汤证)3、心阳虚惊狂证(桂枝去芍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证)
【原文】傷寒脈浮,醫以火迫劫之,亡陽,必驚狂,臥起不安,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主之。(112)
【小结】证:心悸欲按,惊恐狂乱,卧起不安,脉浮虚无力。理:火迫劫汗,心阳外亡,痰浊扰心法:温复心阳,镇摄浮阳,兼祛痰浊方: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药:桂枝汤去芍药,加牡蛎五两 龙骨四两 蜀漆三两
桂枝甘草汤证、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证、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证鉴别表证 名病程证 候治 法药 物机度同异同异同异桂枝甘草汤证轻心悸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或耳聋温桂心不宁,通枝阳舌淡心、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证虚中苔白烦躁阳濳镇安神甘龙骨、牡蛎桂枝去芍加蜀漆牡龙汤证重惊狂,卧起不安。镇惊安神兼祛痰浊草龙骨、牡蛎、蜀漆、生姜、大枣
第一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四节 太阳病变证一、变证治则二、热 证三、虚寒证(一)心阳虚证(二)心阳虚欲作奔豚证、奔豚证1、心阳虚已发奔豚证(桂枝加桂汤证)
【原文】燒針令其汗,針處被寒,核起而赤者,必發奔豚,氣從少腹上沖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壯,與桂枝加桂湯,更加桂二兩也。(117)
【小结】证:自觉有气从少腹上冲心胸,至咽喉,发时痛苦欲死,移时自止,反复发作,若烧针所致,则有针处核起而赤,舌苔白润或滑,脉沉迟或沉弦。理:烧针迫汗,心阳亏虚,肾之寒水乘虚上冲法:温复心阳,平冲降逆方:桂枝加桂汤药:桂枝汤原方加桂枝或肉桂二两
第一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四节 太阳病变证一、变证治则二、热 证三、虚寒证(一)心阳虚证(二)心阳虚欲作奔豚证、奔豚证1、心阳虚已发奔豚证(桂枝加桂汤证)2、心阳虚欲作奔豚证(苓桂甘枣汤证)
【原文】發汗後,其人臍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主之。(65)
【小结】证:心悸且脐下悸动,小便不利,苔白,脉沉迟或弦理:心阳不足,肾水欲上凌于心法:温补心阳,化气行水方: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药:茯苓半斤 桂枝四两 甘草二两 大枣十五枚
苓桂甘枣汤证与桂枝加桂汤证鉴别表证名病因病 机证 候治 法方 药同异同异欲作奔豚证太阳表证发汗心不阳能虚下,蛰心肾火心阳虚损,下焦水气欲上逆。脐下悸,欲作奔豚实非奔豚,无奔豚的典型证候。温通心阳化气行水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重用茯苓(半斤)以淡渗利水。奔豚证太阳表证烧针取汗心阳虚损,下焦阴寒之气上逆。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发作欲死,复还止。平冲降逆桂枝加桂汤,重用桂枝(五两)以平冲降逆。
第一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四节 太阳病变证一、变证治则二、热 证三、虚寒证(一)心阳虚证(二)心阳虚欲作奔豚证、奔豚证(三)脾胃阳虚证1、脾虚水停证(苓桂术甘汤证)
【原文】傷寒,若吐若下後,心下逆滿,氣上沖胸,起則頭眩,脈沉緊,發汗則動痙,身為振振搖者,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主之。(67)
【小结】证:胸胁及心下支满,气上冲胸,咳吐清水痰涎,头目昏眩,口渴不饮,短气心悸,背部寒凉(如掌大),小便不利,苔白滑,脉沉紧。理:脾阳不足,饮停中焦(脾虚水停)法:温中阳化寒饮,健脾气以制水逆方: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药:茯苓四两 桂枝三两 白术二两 甘草二两
第一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四节 太阳病变证一、变证治则二、热 证三、虚寒证(一)心阳虚证(二)心阳虚欲作奔豚证、奔豚证(三)脾胃阳虚证1、脾虚水停证(苓桂术甘汤证)2、胃虚水停证(茯苓甘草汤证)
【原文】傷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湯主之。(73)【原文】傷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當服茯苓甘草湯,卻治其厥。不爾水漬入胃,必作利也。(356)
【小结】证:汗出,口不渴,小便利,心下悸,胃脘有振水声(胃脘如囊裹水,汩汩有声)甚则四肢厥冷,苔白滑,脉沉紧。理:汗后胃虚水停于中法:温中化饮,通阳利水方:茯苓甘草汤药:茯苓二两 桂枝二两 甘草一两 生姜三两
五苓散证与茯苓甘草汤证鉴别表证名病 机证 候治 法同异同异五苓停饮外邪循经入腑,膀胱除口渴外,尚有发热、脉浮治以用桂枝化气行水,用二散证蓄水气化不行,水停下焦。、小便不利温阳苓、泽、术导水下行。苓甘为患胃阳不足,水停中焦除口不渴外,尚有心下悸、厥逆、小便利等。化水重用生姜温胃散水,用汤证桂枝、茯苓化气蠲饮。
第一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四节 太阳病变证一、变证治则二、热 证三、虚寒证(一)心阳虚证(二)心阳虚欲作奔豚证、奔豚证(三)脾胃阳虚证1、脾虚水停证(苓桂术甘汤证)2、胃虚水停证(茯苓甘草汤证)3、脾虚心悸腹痛证(小建中汤证)
【原文】傷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煩者,小建中湯主之。(102)【原文】傷寒,陽脈澀,陰脈弦,法當腹中急痛,先與小建中湯;不差者,小柴胡湯主之。(100)
【小结】证:心悸而烦,虚怯少气,脘腹拘急冷痛阵发,喜温喜按,舌质淡,苔白,脉涩或虚数。理:脾虚失运,气血不足,土衰木横法:温养中气,调和气血,柔肝缓急方:小建中汤药:桂枝汤原方倍芍药加饴糖一升
第一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四节 太阳病变证一、变证治则二、热 证三、虚寒证(一)心阳虚证(二)心阳虚欲作奔豚证、奔豚证(三)脾胃阳虚证1、脾虚水停证(苓桂术甘汤证)2、胃虚水停证(茯苓甘草汤证)3、脾虚心悸腹痛证(小建中汤证)4、脾虚气滞腹胀证(朴姜夏草参汤证)
【原文】發汗後,腹脹滿者,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參湯主之。(66)
【小结】证:腹部胀满不舒,食欲不振,神倦乏力,苔薄白,脉缓无力。理:脾虚气滞,壅塞肠道法:补中益气,宽中除满(消补兼施)方: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证药:厚朴半斤 生姜半斤 半夏半斤 甘草二两 人参一两
第一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四节 太阳病变证一、变证治则二、热 证三、虚寒证(一)心阳虚证(二)心阳虚欲作奔豚证、奔豚证(三)脾胃阳虚证(四)肾阳虚证1、阳虚烦躁证(干姜附子汤证)
【原文】下之後,複發汗,晝日煩躁不得眠,夜而安靜,不嘔,不渴,無表證,脈沉微,身無大熱者,乾姜附子湯主之。(61)
【小结】证:白天烦躁不得眠,夜间安静,四肢厥逆,不呕,不渴,无表证,身有微热,脉沉微,苔白润。理:误治后伤及肾阳,阳虚烦躁(阳气暴虚,虚阳外扰)法:急温回阳方:干姜附子汤药:干姜一两 生附子壹枚
第一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四节 太阳病变证一、变证治则二、热 证三、虚寒证(一)心阳虚证(二)心阳虚欲作奔豚证、奔豚证(三)脾胃阳虚证(四)肾阳虚证1、阳虚烦躁证(干姜附子汤证)2、阳虚厥逆烦躁证(茯苓四逆汤证)
【原文】發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煩躁者,茯苓四逆湯主之。(69)
【小结】证:烦躁不安,心悸,四肢厥冷,脉沉微,或吐、利,或小便不利。理:误治后,阴阳俱虚烦躁不解法:回阳益阴方:茯苓四逆汤药:茯苓四两 人参一两 生附子一枚 甘草二两 干姜一两半
茯苓四逆汤证和干姜附子汤证鉴别表
第一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四节 太阳病变证三、虚寒证(一)心阳虚证(二)心阳虚欲作奔豚证、奔豚证(三)脾胃阳虚证(四)肾阳虚证四、阴阳两虚及阴阳转化证1、阴阳两虚证(芍药甘草附子汤证)
【原文】發汗,病不解,反惡寒者,虛故也。芍藥甘草附子湯主之。(68)
【小结】证:汗后表解反恶寒,脚挛急,脉微细理:汗后阴阳两虚法:辛甘助阳,酸甘化阴方:芍药甘草附子汤药:芍药、炙甘草各三两 熟附子一枚
第一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四节 太阳病变证三、虚寒证(一)心阳虚证(二)心阳虚欲作奔豚证、奔豚证(三)脾胃阳虚证(四)肾阳虚证四、阴阳两虚及阴阳转化证1、阴阳两虚证(芍药甘草附子汤证)2、心阴阳两虚证(炙甘草汤证)
【原文】傷寒,脈結代,心動悸,炙甘草湯主之。(177)【原文】脈按之來緩,時一止複來者,名曰結。又脈來動而中止,更來小數,中有還者反動,名曰結,陰也。脈來動而中止,不能自還,因而複動者,名曰代,陰也。得此脈者,必難治。(178)
结脉与代脉脉形示意图结脉(重在血涩 动而中止 更来小数 止无定数(不规则如转刀括竹) 的间歇,歇止(如绳有结)(郁而不伸) 时间短,少有停留)代脉(重在气虚) 动而中止 继而复动无小数 止有定数(有规律的间歇,间歇时间较长)(如力不支,需人代替,稍久动)
【小结】证:心动悸,脉结或代,舌淡苔少理:心阳亏虚,心血不足(心阴阳两虚)法:温补气血,通脉复阳(故又名复脉汤)方:炙甘草汤药:炙甘草四两 生姜三两 人参二两 生地黄一斤 桂枝三两 阿胶二两 麦门冬半斤 麻仁半斤 大枣三十枚 清酒七升
第一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四节 太阳病变证三、虚寒证(一)心阳虚证(二)心阳虚欲作奔豚证、奔豚证(三)脾胃阳虚证(四)肾阳虚证四、阴阳两虚及阴阳转化证1、阴阳两虚证(芍药甘草附子汤证)2、心阴阳两虚证(炙甘草汤证)3、阴阳转化证(甘草干姜汤证、芍药甘草汤证)
【原文】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心煩,微惡寒,腳攣急,反與桂枝欲攻其表,此誤也。得之便厥,咽中乾,煩躁吐逆者,作甘草乾姜湯與之,以複其陽;若厥愈足溫者,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其腳即伸;若胃氣不和,譫語者,少與調胃承氣湯;若重發汗,複加燒針者,四逆湯主之。(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