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6.50 KB
- 7页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沉沙与蓄水两用水库”模式的研究论文.freel,工程于1997年8月通水沉沙经历了一年的运行后,于1998年10月进行了现场观测。3.1“沉沙与蓄水两用水库”的周边沉沙条渠具有黄河的特征广南1#“沉沙与蓄水两用水库”的周边沉沙条渠经过一年的运行,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主槽、滩地、滩唇、纵横比降、口门拦门沙等,具有黄河河道的基本特征,形成了真正的“人造小黄河”。两用水库“人造小黄河”有如图2所示的纵剖面。上段主槽和滩地纵比降分别为1/7042、1/7143,滩唇至滩地形成大约1/40的横比降。通常情况下,来水来沙对纵比降起主导作用。当来流量小、含沙量高、来沙级配较粗时,要求较大比降与其相适应。就实际工程情况来看,引黄渠道比降多在1/5000~1/8000。将实测床沙结果代入黄河中下游干支流的比降J的经验关系式2J=41D1/501.3式中D50为河床中值粒径,单位为mm,J单位为1/10000,得主槽和滩地比降分别为1/7737、1/12000,其与实测“人造小黄河”
上段主槽比降较为接近。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认为其上游段已基本达到与来水来沙相适应的平衡比降。3.2随着淤积体的不断向下推进“人造小黄河”滚动升高3.2.1纵剖面变化纵剖面主槽和滩地均有淤积,且淤积沿程增加,纵剖面坡降淤积变缓,淤积末端随着淤积体的不断向下推进而向下游延伸。主槽滩地平均淤积厚度:滩地为0.2~0.7m,主槽为0.4~1.0m。上游段(桩号0+000~4+500)的4.5km范围淤积量为22.95万m3,桩号4+500以下淤积量为47.59万m3,约占总淤积量的67.47%,桩号6+000以下沉沙池底高程抬高了1.0~1.3m。这相当于黄河河口的淤积抬升,淤积后比降调平,说明在一年多运行期,“人造小黄河”溯源淤积起着主要控制作用。图2广南1#沉沙与蓄水两用水库“人造小黄河”实测纵剖面图3广南1#沉沙与蓄水两用水库“人造小黄河”实测横断面MeasuredlongitudinalprofileofgritchannelMeasuredtransversalprofileofgritchannel3.2.2横断面变化
“人造小黄河”运行一年来,沿程各断面主槽和滩地均有所淤积抬高,滩唇及主槽淤积厚度相当,横断面形态变化不大,仍保持较为规则的复式断面。图3为运行前后横断面变化图。滩槽变化特性从滩槽水沙交换来讲,尽管滩槽高差在一段时间内会有所变化,但从长期来看,却有保持相对稳定的差值的特点,在“人造小黄河”淤积情况下,意味着滩槽的同步上升;从河相关系来讲,冲积河流的塑造中滩槽高差的变化受制于一定的河相关系,实测河相关系为3.1~7.7,平均值为4.9。3.2.3“人造小黄河”沿程各段特性分析分析“人造小黄河”沿程各段纵、横剖面变化及泥沙输送淤积的差异,沿程划分为三段(表1):第一段为输沙淤积段,主要以输送泥沙为主,伴随着一定程度的淤积,比降大小与输沙渠相当,横断面相对窄深;第二段为壅水淤积段,受下游口门拦门沙的壅水影响,泥沙大量落淤在主槽,河槽比降调平,相反滩唇上泥沙较少落淤,横断面相对宽浅;第三段为口门淤积段,是“人造小黄河”
向前推进的最前端,由于该段主槽尚未开挖,紧邻其上的壅水淤积段主槽的淤积抬高,使该段主槽比降加大,冲刷形成尚未与来水来沙相适应的窄深槽,此外,由于口门滩坎的阻水作用,形成口门拦门沙淤积,泥沙在此横向扩散落淤形成宽阔的泥沙堆积体。口门淤积段滩地的不断淤积和主槽的不断冲刷,使得口门向下游淤积延伸,而口门向下游淤积延伸,又将引起上游段的淤积抬高。表1“人造小黄河”淤积形成的主要特征值Characteristicsof‘manmadesmallYellom)滩0.0500.0400.055淤积分布淤积量(万m3)22.9512.0935.50占总量百分比(%)32.5317.1450.33两用水库的“人造小黄河”
淤积造床过程与天然冲积河道有着某种本质的差别,不论纵剖面淤积是否接近平衡,尾端水位对其仍有一定的控制作用,而下游淤积末端的淤积延伸又引起由下至上的溯源淤积,使得下游段坡降趋缓。这种作用甚至影响到上游段。影响纵剖面调整的主要因素为:上游来水来沙条件、口门侵蚀基准面变化、河床边界条件(是否修堤等)。然而,溯源淤积调整初始条件是沿程淤积所已塑造的接近平衡的纵剖面。由于口门延伸引起侵蚀基面抬升,使河床比降变缓,而发生溯源淤积,溯源淤积具有使河床回复原比降的效果,因而使得整个河段随着口门的抬升而整体抬升。在目前的特定条件下,由于河宽、粒径的调整非常有限,没有趋势性变化,河床纵剖面的调整将主要是比降的调整,溯源淤积的结果使得河流纵剖面平行抬升。按现有的来水来沙条件,“人造小黄河”将按大约1/7000的纵比降,随着口门向下游的淤积延伸而平行抬高。3.3“人造小黄河”式沉沙条渠的转圈推进速度在一定的来水来沙条件下,“人造小黄河”转圈沉沙推进速度,取决于口门段堆积体的纵向发展速度。而内外堤间距是影响堆积体的纵向发展速度的一个重要因素。由广南1#沉沙蓄水两用水库的实测断面分析认为以主槽22m、滩地44×2m、内外堤间距110m为宜。运行一年,淤积体向下游推进至7+800桩号,淤积体纵向长度1.8km,平均宽度200m,平均淤积厚度1.1m。由此可以估算出“
人造小黄河”转一圈的时间约为6年。若泥沙量增大,所需转圈的时间将缩短。3.4“两用水库”具有沉沙和蓄水双重效益实测两用水库“人造小黄河”总淤积量为70.53万m3,占进沙量91.8万m3的76.83%,这部分泥沙同时又被用作筑堤,使两用水库的外堤普遍升高0.4~1.2m。广南水库原1#沉沙池在运行十年后,可利用的水域面积为3.24km2。如按蓄水2m水深计,沉沙池剩余的蓄水容积仅为1380万m3。假设过去十年其按照沿周边转圈沉沙运行方式运用,将比现状可利用的水域面积增大2倍,当蓄水水位为4.0m时,比现状蓄水容积增加42%。4结语通过对沉沙与蓄水相结合“两用水库”工程实际运行的现场观测结果的分析研究,可以得出以下几点认识:1.沉沙蓄水两用水库的周边沉沙条渠具有黄河的特征;2.随着淤积体的不断向下推进,“人造小黄河”形成蓄水水库的外堤;3.“人造小黄河”式沉沙条渠以主槽宽度为20~26m、滩地宽度84~90m、内外堤间距约100~110m为宜,河相关系约为3~6之间。如按来沙量较少的1998年的推进速度,广南1#两用水库的沉沙条渠转一圈,并抬高1.0~1.5m,约需6年。
4.“两用水库”具有沉沙和蓄水双重效益,即可淤沙造堤,又可以增加蓄水容积。由此可见,沉沙与蓄水两用水库与传统引黄模式相比具有较大的优点,尤其在将自流泥沙用作淤沙造堤、增加水库库容、节省清淤费用等方面。但是,沉沙与蓄水相结合两用水库是建立在一定理论基础上的,虽得到了实际运行资料的初步检验,但由于实际工程运行时间都较短,积累的实测资料较少,尚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并完善。参考文献1曾庆华,张世奇,胡春宏等。黄河口演变规律及整治。黄河水利出版社,1997.12.2钱宁,张仁,周志德。河床演变学。科学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