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3.50 KB
  • 4页

深挖井·广蓄水·巧转移

  • 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深挖井·广蓄水·巧转移深挖井·广蓄水·巧转移——谈“如何做到(体现)······”类哲学主观题的解题方法及教学启示无锡市堰桥中学徐福亮近几年的政治高考试题中,多次出现“如何做到(体现)······”类主观性试题,因为在设问中已经提供了所用原理,似乎很容易上手,但实际的结果却并不令人满意,考生往往出现审题错误。本人在教学实践中处理过大量这样的练习,有一些粗浅的体会,简单概括为“深挖井”、“广蓄水”、“巧转移”。一、深挖井,夯实基础近几年高考主观性试题答案要点贴近教学内容,文字表述精炼,基本源于教材,贴近教学实际。这就要求我们在解题时做到“深挖井”。所谓“深挖井”,就是首先进行审题,找到题眼,直接对应相关知识点,并根据首先跳到脑海里的知识点,深挖下去,写出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组织答案。例:“该地区在脱贫过程中是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1997·全国·38,材料略)。答案要点是:①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②辩证地认识和把握实际;③正确对待别人的经验;④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显然,答案要点①③出自哲学常识上册P28: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要点②对应P29:客观实际总是多方面的,如果只抓住某一方面,算不上从实际出发。答案要点有如此明显的对应性,考生却不能对号入座,最后只能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含义写出。根本原因就是考生知识基础不扎实,将知识平面化处理,无法深入,限制了答题。根据“深挖井”的要求,在教学中教师要按照知识发生的顺序,设计出“如何(做到)体现······”类大题目,整理要点,不断积累。如教学第一课时,设计题目“如何体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挖好第一口井:①形成与掌握正确的意识,指导实践获得成功;②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统一;③做到主观与客观历史的统一。在教学第二课时设计试题“怎样体现普遍联系的观点?”(1999·广东·38),挖好第二口井:①事物是普遍联系的;②联系是具体的;③要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设计试题“如何体现发展的观点?”,挖好第三口井:①发展及其方法论意义;②分析事物发展的原因;③明确事物发展的状态;④看到事物发展的趋势。教学第五课时设计试题“怎样才能按客观规律办事?”(1999·全国·38(3)),挖好第四口井:①尊重客观规律;② 认识和利用规律;③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将两者有机结合。设计题目“怎样发挥主观能动性?”,挖好第五口井:①能动地认识与改造世界;②具备良好的精神状态;③按规律办事,从客观条件出发;④不断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⑤立足内因,同时合理利用外因。设计问题“运用所学的哲学知识,说明怎样才能正确发挥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1998·全国·38),挖好第六口井:①学习和掌握科学理论;②做到理论和实际紧密结合;③要根据实际的变化发展来运用理论;④发展和深化理论。这样,在挖“坑”的过程中注意了坑的深度,也就挖出了“井”,从而蓄备了用之不竭的清泉。这样才能使考生面对考卷,思路如泉水般涌动。二、广蓄水,抓好知识联系高考强调考查知识内容的综合性,要求考生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评论有关事实或现象。试题设计的综合性有所加强,突出了对综合能力的测试。赋分规定做了重大改革,更加突出了对考生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的考查,要求从多角度加以阐述,而不是教材现成观点的简单搬用。这就要求在“深挖井”的同时做到“广蓄水”。所谓“广蓄水”,就是在首先跳到脑海里的知识点的基础上,思考和它相联系的知识,找出相关原理,继续组织答案。还以上题为例,答案要点③和④涉及第四、第五课的原理,似乎不易想到,但如果仔细分析其内在联系就不足为奇了,因为首先要考虑内因这一事物发展的关键、源泉、根本动力,才能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与客观相统一,达到实事求是,认识和改造世界。而这又离不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这就启示我们在平时教学中,要以某一个社会问题为主题展开综合阐述,有意识地训练思维的整体性和逻辑性,构建知识X络。首先是哲学板块内部知识之间,特别是核心原理之间的联系。唯物论中,为解决“如何体现唯物论原理的?”这类题,要理清下列关系:一切从实际出发和实事求是的关系;按客观规律办事和实事求是的关系。从而明确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三者是高度一致的,集中到一点就是主观和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辩证法中,为解决“如何体现辩证法原理的?”这类题,要理清矛盾、联系、发展的关系。例如:“根据材料一、材料二,运用唯物辩证法有关观点分析江苏经济发展的现状和趋势。”(2004·江苏·39(3))。答案要点就包括联系、发展和矛盾分析法中的一分为二、抓主流。认识论中,为解决“如何体现认识论原理的?” 这类题,要理清认识论中的核心原理: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认识是发展的、创新原理。如“从对DDT认识的发展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哲学认识论启示?”(2000年·保送·7(6))、“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变化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2003·全国·38(2)),就是运用了以上的原理组织答案的。三观中围绕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理清下列关系:社会存在和价值观、正确的价值观、集体主义价值观、人生的真正价值、崇高的理想、群众路线等的关系等,从而解决“如何体现认识论原理的?”这类题。例如:“它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哪些观点?”(2004·全国·38(1)②),答案就是使用了坚持集体主义价值观、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和历史的创造者这两个原理。其次,构建起板块间知识联系的框架,加强知识板块的贯通。试题“怎样做到一切以条件、地点和时间为转移?”使我们认识到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又如试题“如何体现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的?”,明显考查考生对知识联系的掌握。最后,构建起整个哲学知识联系的大板块。从整体上来看,最具联系的原理有: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等。这些原理主要用于解决“上述材料体现了哪些哲学原理,是如何体现的?”这类问题。这样的知识构建,就是挖出深井后,又多挖了深井,并使井井相通,让一切能够灌溉的源泉充分涌动,才不至于一眼清泉难灌广袤之干土,从而保证水分充足,禾苗茁壮。三、巧转移,把好审题关抓住了知识联系,不仅增加了解题的角度,更重要的是还可以提供解决难题的突破口,通过思维的转移,对知识进行迁移和转化,运用所学知识灵活地分析、解决具体问题。这就是“巧转移”。例:“怎样做到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统一?”。面对此题,考生往往由于缺乏理论知识的储备及对知识内在联系的把握,将“怎么样?”审成了“是什么?”,大谈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求是的辩证关系,造成失分。实际上只要把握住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按规律办事,与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关系,即三者统一于“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再加上各个知识点的深化内容,问题迎刃而解:①立足于本地实际(主观与客观具体的统一)②转变思想观念(主观与客观历史的统一)③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这种思维的转移同样表现在板块之间,如问“ 上述材料体现了哪些原理,是如何体现的?”,如果可以用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则肯定可以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但是如果题目限定了范围,则不可照搬照抄,以致要点撒得太大,而应该改头换面,灵活处理。比如问:“运用认识论观点,谈如何使自己的思想适应变化发展的新形势?”,一般来说,肯定会用到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但认识在唯物论中就是意识,所以可以考虑将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灵活渗透进去。同时要注意打好擦边球,因为要使思想随着形势的变化发展离不开解放思想,所以可以运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原理。这样,答案要点就全面了:①在实践中推动认识向前发展;②在正确思想理论的指导下去适应变化发展的实际,做到认识和实践中的实际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③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对待科学理论一要坚持,二要发展。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加强审题训练。通过强化训练,使学生在解题时通过巧妙的转移,完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