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7.50 KB
- 58页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1蓄水安全鉴定工作概况1.1工作任务和范围1.1.1工作任务根据水利部《水利水电建设工程蓄水安全鉴定暂行办法》的要求,及新疆自治区水利厅有关指示的精神,受博河管理处的委托,水利部新疆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承担该项任务并组织由7位经验丰富的专家组对新疆博乐鄂托克赛尔水库除险加固工程进行蓄水安全鉴定。1.1.2工作范围经与项目法人(建设单位)和上级主管部门研究,确定本次蓄水安全鉴定工作范围为大坝基础及左右坝肩防渗处理、泄放水建筑物、闸门和启闭机结构、涉及工程安全的边坡稳定及下游消能防冲设施等评价。1.2工作基本要求本次蓄水安全鉴定工作,严格遵照水利部关于《水利水电建设工程蓄水安全鉴定暂行办法》进行,基本要求是:对水库影响大坝安全蓄水有关的工程及水文地质、设计、施工和运行等方面的有关工程问题,进行安全评价;复核设计依据和标准是否符合国家或行业规范要求,设计变更(包括设计参数)是否合理,重要设计变更是否经过原审批58
单位批准,施工、制作、安装是否符合国家或行业技术规范要求;对工程及设备的缺陷和质量事故是否进行处理;对上述问题提出客观、公正、科学的评价意见。1.3工作内容这次安全鉴定的主要内容是:检查工程形象面貌是否符合蓄水要求;工程防洪、渡汛和大坝抗震安全;复核设计洪水资料,检查工程设计标准及输水洞、溢洪道的过水能力;评价消能防冲设施和下闸蓄水方案的可靠性;评价调度运行方案是否符合防洪安全渡汛及综合利用与蓄水初期下游的供水要求及其措施;评价工程地质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基础及坝肩处理、岸边稳定是否存在影响蓄水工程安全运行的隐患;评价大坝及其与水库蓄水工程正常运行有关的水工建筑物设计、施工和安全运行的可靠性;检查各类闸门、启闭机的设计、制造、安装、供电和运行的安全可靠性;分析研究大坝安全监测系统设施安装、调试、观测及施工期观测资料的情况;评价大坝及其有关水工建筑物的安全。1.4工作安排与进度本工程蓄水安全鉴定工作任务确定后,根据安全鉴定工作的内容和要求,在新疆博乐市水利局、博河管理处及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安全鉴定工作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58
组织专家组在熟悉工程有关设计、施工文件的基础上,与新疆博乐鄂托克赛尔水库管理处共同研究,明确工程蓄水安全鉴定工作的任务、工作范围及其重点问题,确定《新疆博乐鄂托克赛尔水库除险加固工程蓄水安全鉴定工作大纲》并提出为完成第二阶段工作所必须补充的资料和有关工作。第一类资料请于2003年10月25日前提出,第二、三类资料应于2003年10月底前准备好。第二阶段专家组全体成员赴博乐鄂托克赛尔水库工程现场,在实际了解工程设计、施工质量情况和全面掌握各类资料的基础上,深入与建设、设计、监理、施工、质量监督等各有关方面进行座谈和深入了解情况,对大坝及其相关建筑物和金属结构进行安全评价,提出工程蓄水安全鉴定报告初稿,并在征询建设、设计、监理、施工、质量监督等单位意见后,提出工程蓄水安全鉴定报告修改稿。第三阶段专家组进一步对工程蓄水安全鉴定报告修改稿进行修改补充,整理报告有关附图、附件。专家组集体讨论通过并签字认可后,经新疆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领导批准,正式提出工程蓄水安全鉴定报告,函送新疆博河管理处并抄报新疆水利厅建设管理处,为工程蓄水验收提供必要的依据。58
1.5安全鉴定专家组姓名单位职务职称签名组长朱瑞森新疆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原水工处付处长教高成员凤家骥新疆农业大学原水利系主任教授王琼林新疆自治区水利厅原项目办主任教高彭敦复新疆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顾问总工教高潘汉彬新疆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顾问总工教高李立培新疆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原付总教高赵敏言新疆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咨询公司付经理教高秘书赵风莲新疆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助工58
2.工程建设概况2.1工程概况鄂托克赛尔水库位于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西北部温泉县境内.坝址在博尔塔拉河支流乌尔泰克赛河上,西距温泉县城约30km,东距博乐市70km,地理位置东经81°18′,北纬44°55′,对外都有国道相通,交通十分便利。鄂托克赛尔水库是一座以灌溉为主,兼顾发电、防洪和养殖等综合效益的山区拦河中型水利工程。水库总库容2672.20万m3,相应设计水位1258.00m兴利库容1972.2万m3,死库容700万m3,相应死水位1239.50m,防洪库容57.8m3万,相应设计洪水位1258.60m..工程等级为Ⅲ等,地震设防烈度Ⅶ度。工程枢纽主要由粘土心墙堆石坝、右岸引水输水洞、左岸开放式溢洪道坝后电站(拟建)四部份组成。粘土心墙堆石坝最大坝高52.5m,坝顶长320m;引水隧洞位于坝体右岸,为一洞三用,施工期为导流洞,正常投入使用后为引水和泄洪,圆形压力洞,洞径2.5m全长303m,最大下泄流量69.24m3/s;溢洪道布置在右岸,全长152m,溢流堰宽26m,最大泄量80.64m3/s,为无闸控制的开放式溢洪道。本枢纽主体工程,已于1997年10月由自治区计委,水利厅及自治州人民政府主持组织了竣工验收。评定质量为合格工程。本枢纽工程于1998年7月21日58
坝后坡发生异常渗水现象。于2000年6月29日由博州水利局主持组织有关部门专家进行了“大坝安全鉴定”,确认为险库。因此本次蓄水安全鉴定仅对主坝坝基及左右岸坝肩帷幕灌浆防渗除险加固项目进行评价。本工程除险定为三类病险库,加固处理完成的主要工程量为:造孔进尺:20219.90m,砼浇注:458.22m,反滤层回填:766.80m;回填沙砾料:7543.12m,灌浆进尺:10712.74m,压水试验:622段2.2工程设计及审批过程2000年6月29日由博州水利局主持组成“大坝安全鉴定专家组”并形成了“大坝安全鉴定报告书”。2000年6月29日由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水利局以博州水利字〔2000〕17号“关于大坝安全鉴定结论的通知”下达博河流域管理处。2000年7月由博州水利局委托水利部新疆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完成除险加固可行性研究报告及初步设计任务。2000年10月水利部新疆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编制完成了“新疆鄂托克赛尔水库除险加固可行性研究报告”及初步设计并上报水利厅。2000年11月3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水利厅以新水管字〔2000〕113号对“可研报告及初步设计”进行了审查及批复,并上报自治区计委。2001年6月13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发展计划委员会以新计农经〔2001〕810号对“可研报告”进行了批复。58
2001年6月19日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区计划委员会以博州计发〔2001〕102号对“工程初步设计报告”上报自治区计委2001年7月3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发展计划委员会以新计设标〔2001〕928号文对“初步设计报告”进行批复。2.3建设单位(项目法人)及施工单位建设单位(项目法人):博河流域管理处监理单位:新疆水利水电建设监理中心博州监理部质监单位:新疆水利水电工程质量监督中心博州水利水电工程质量监督站土建施工单位:新疆江河水利水电工程技术施工总队及新疆水利水电建设工程局管理自动化:北京金水信息技术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水利部信息中心)。2.4工程等级、建筑物等级及洪水设计标准2.4.1根据《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252-2000)及其补充规定,水库终期库容为2672.20万m3,确定工程等级为三等,工程规模为中(3)型。主要建筑物按三级设计,次要和临时建筑物按四级设计。洪水标准采用50年一遇,校核洪水采用1000年一遇加20%。2.4.2根据《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SL203-97),本工程可用工程区的基本烈度作为设计烈度;由《2001年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JB18306-2001)查得工程区位于基本烈度Ⅶ度区域,故本工58
程按Ⅶ度烈度设防。以上建筑物的等级、地震设防烈度、设计标准已于1985年11月15日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水利厅以新水总字(85)0573号文及1986年5月23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计划委员会以新农字(86)14号文批准。2.5工程形象面貌及进度左坝肩帷幕灌浆防渗处理:于2002年6月8日开工,2002年10月28日完工.右坝肩帷幕灌浆防渗处理:于2002年6月8日开工,2003年8月日完工.2.6下闸蓄水前的工程形象要求目前除主坝段(古河槽长为85m)坝基帷幕灌浆防渗处理未实施外(注:施工过程根据左右坝肩处理情况等,建设单位与设计方研究确定该段不作防渗处理,详见设计变更通知及专题论证报告),其它与蓄水相关的主要土建、金结工程全部竣工。并于2003年10月24~26日由博州水利局、博河管理处博州水利水电工程质量监督站、博州监理部、博州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新疆江河水利水电工程技术施工总队、新疆水利水电建设工程局水利部信息中心等单位组成工程验收小组对坝基坝肩防渗除险加固、水库管理自动化系统分部工程进行验收鉴定。58
3工程防洪及渡汛3.1设计洪水复核3.1.1流域概况鄂托克赛尔水库坝址位于博尔塔拉河支流乌尔克赛河出山口处,该河由源头至博河汇合口全长111km,坝址以上河长66km,占总长度60%。流域面积1680m²,坝址以上流域面积938km,占全流域总面积56%。该河唯一的一个水文站、名阿合奇水文站,位于坝址上游2.8km处。流域北部是博尔塔拉河干流,南部与赛里木湖隔山为邻。坝址以上地形陡峻,山峦连绵,地势西南高,东北低,最高山峰4233m,3500m以上是雪源冰川,其面积占坝址以上面积20%,2000—3500m之间是山林和草库伦(草场)区,植被良好,面积也占20%,2000m以下为光秃山岭,有少量杂草,植被很差。沿河两岸有25条溪沟,其中最大的一条为额木斯台河,位于阿合奇水文站上游右岸,常年水流不断,冬季流量0.6—1.0m³/s。坝址处河谷呈“V”型,岸坡较陡,坝址以下河道开阔,河床不明显,为戈壁滩地形,灌溉期间的河水大部份经拦河闸引入灌区,其余冬闲水与洪水都流经50M长的戈壁河床渗入地下,转化为地下水,仅在较大洪水期有少量水可以流入博尔塔拉河干流。3.1.2设计洪水系列生成(1)阿合奇站水文系列58
阿合奇水文站位于坝址上游2.8km处,基本上控制了坝址以上全部水量,该站于1961年5月设立,1966年停止观测,1979年6月恢复,至1993年9月撤站,共计21年不连续系列,其中1984年出现194m³/s历史最大实测洪水。(2)历史洪水调查于1983年在阿合奇水文站附近曾对一位70岁老人按指证洪痕对1972年和1975年两次洪水进行调查,用比降法算得:1972年洪峰流量为133m³/s1975年洪峰流量为72m³/s据老人回忆1972年洪水是他记事以来最大的洪水,所以当年博州水文分站将此特大洪水按经验频率公式为MP=计算结果为:N+11972年133m³/s的洪水频率为70年一遇1984年194m³/s的洪水频率为82年一遇(3)参证站(精河山口站)水文系列精河与其相邻的托克赛河仅一山之隔,两个水文站均在两河出山口处,站址以上流域内的地形、地貌、气象、气温特征以及洪水成因都极为相似,而且径流补给来源相同,洪枯变化也基本同步。但两站的汇流面积前者为1419km²,后者为938km²,二者相差1.512倍。经采用两站的年径流量和月径流量同步系列相关分析,相关系数为0.971,说明相关精度较好。所以选精河山口水文站作为阿合站水文站的参证站。58
精河站建于1957年,到水库初设时(1984年)有28年连续系列到施工图设计时(1992年)有36年系列,到本次洪水复核时(2002年)有46年系列。(4)设计洪水系列生成由于阿克奇站的水文系列不能满足设计洪水规范要求,故以阿合奇水文站为基准站,以精河山口站为参证站,并将1972年历史调查洪水和1984年实测洪水均按特大洪水处理。采用延长水文系列,用经验频率公式计算其洪水频率,根据三个设计阶段不同系列长度计算的频率曲线查得各阶段的洪峰与洪量成果如下:设计阶段初步设计(1984年)施工图设计(1993年)本次复核(2003年)设计参数名称流量(m³/s)洪量(104m3)流量(m³/s)洪量(104m3)流量(m³/s)洪量(104m3)设计:2%181585181585195636校核:0.1%+20%4228724221046512.41189.2注:上表中洪量为一日洪量。3.1.3对本次复核设计洪水生成的评价(1)对设计洪水的评价。1:本次复核设计洪水流量195m3/s、与初设及施工图设计相比均增大14m3/s。58
2:本次复核设计一日洪量636×104m3、与初设及施工图设计相比均增大51×104m3。(2)对本次复核校核洪水的评价1:本次复核校核洪水流量512.4m3/s、与初设及施工图设计相比均增大51m3/s。2:本次复核校核一日洪量1189.2×104m3、比初设增加317.2×104m3,比施工图设计增加143.2×104m3。以上评价表明:本次复核的设计洪水流量、一日洪量和复核的校核洪水流量、一日洪量在设计与校核频率未改变的条件下、其相应的洪水流量、一日洪量都比原初设及施工图设计有不同程度增加,因此应当进一步复核本工程的泄洪防洪能力。3.2泄洪能力复核鄂托克赛尔水库在初设与施工图设计的主要洪水设计参数是:1:起调水位(正常蓄水位)1258m、相应库容2672.2×104m32:设计洪水位1258.6m,相应库容2730×104m33:校核洪水位1260m、相应库容2990×104m34:坝顶高程1261.5m5:泄洪洞直径D=2.5m6::溢流堰顶高程1258m58
鄂托克赛尔水库的泄洪建筑物有两座,即放水兼泄洪洞和溢洪道(开敞式),两个建筑物在施工过程中由于施工和设计变更使结构尺寸有些变化,也就影响到本工程的泄洪能力。例如溢洪道的设计堰顶高程为1258m,竣工后为1258.4m,泄洪洞平面布置的变更、也会使洞长及过洪能力发生变化。设计单位在本次水库除险加固报告中对二个溢流堰顶高程都进行了复核性调洪演算,现将其演算结果表及分析意见附后:表3.2-1调洪演算结果表单位:水位、.高程(m)流量(m3/s)洪水频率起调水位堰顶高裎最高洪水位溢流堰泄流量涵洞泄流量总下泄流量设计洪水P=2%12581258.41258.716.716874.7112581258.41259.9172.9072.9125812581259.5374.91074.91校核洪水P=0.1%+20%12581258.41260.0784.7868152.78125812581259.7994.7768162.77调洪计算结果分析(1)设计洪水复核:当堰顶高程为1258.4m时、库内最高洪水位为1258.71m,大于原设计洪水位0.11m。(2)校核洪水复核:当堰顶高程为1258.4m时、库内最高洪水位为1260.07m,大于原校核洪水位0.07m。(3)当堰顶高程为1258.4m时如果发生设计洪水,且涵洞闸门无法开启,此时库内最高洪水位为1259.91m,低于原校核洪水位0.09m原设计泄洪能力:是根据原设拟定设计洪水位1258.6m、校核洪水位1260m以及堰顶高程1258m、涵洞直径D=2.5m58
计算的。详见下表3.2-2表3.2-2本工程原设计泄洪能力表泄洪洞溢流堰合计泄洪流量设计洪水位(1258.6m)泄洪能力67.36m³/s10.08m³/s77.44m³/s校核洪水位(1260m)泄洪能力68.24m³/s80.64m³/s148.88m³/s工程竣工后泄洪能力复核:设计单位在表3.2-1中对本工程的泄洪洞和溢流堰进了泄流量计算,其中合计泄洪流量即为本工程复核泄洪能力。详见表3.2-3表3.2-3本工程复核泄洪能力表泄洪洞溢流堰合计泄洪流量设计洪水位(1258.6m)泄洪能力68(m3/s)6.71(m3/s)74.71(m3/s)校核洪水位(1260m)泄洪能力68(m3/s)94.7(m3/s)162.77(m3/s)3.3水库总体防洪能力复核设计单位通过复核认为:鄂托克赛尔水库在施工过程中将溢流堰顶高程由1258m升高至1258.4m,使水库设计洪水位升高0.11m,使校核洪水位升高0.07m,因而使水库总体防洪能力降低。建议在蓄水前将溢流堰顶高程改建至1258m。堰高降低以后工程的泄洪能力与原设计相比,在设计洪水工况下泄流量仍降低2.73m3/s,但是在校核工况下又增加泄洪流量13.89m3/s。因此本报告同意设计单复核建议。58
3.42004年水库下闸蓄水设计及渡讯方案本工程控制灌溉面积16万立方米,根据初步设计所拟定的大坝主要设计参数如下:坝顶高1261.5m校核洪水位1260m相应库容2990万立方米设计洪水位1258.6m相应库容2730万立方米起调水位(正常蓄水位)1258m相应库容2672.2万立方米死水位1239.5m相应库容700万立方米3.4.12004年12月1日下闸蓄水设计根据业主提供的水库目前计划于2004年11月17日,蓄至水位为1245.3m,库内蓄水量1030万立方米,再根据河道(P=75%)12、1、2三个月入库水量分析,本水库将在2005年2月下旬蓄满,库内水位将达到1258m。考虑到本工程自1997年竣工验收后大坝已接受1255m的考验,而自2002—2003又实施了除险加固工程,为确保大坝安全,进一步接受高水位的考验,提出以下蓄水建议方案:1、1255m以下的库水位,不限制库内水位上升速度,河道天然来水量全部进入水库蓄存。2、当库内水位,到达1255m、1256m、1257m、1258m四个水位高程后,水位每升高1m应间隙3天,对大坝进行全面监测。如无异常现象,水库可继续蓄水。3.4.22005年水库渡汛方案建议58
2004年下闸蓄水后,水库水位将在2005年汛前达到1258.4m,如果遭遇洪水,也将是水库泄洪建筑物接受洪水考验的第一年,根据上述3.2节泄洪能力复核,以及3.4节水库总体防洪能力复核对2004年水库渡汛方案提出以下建议方案:1、防洪起调水位(洪限水位)由原设计拟定的1258.4m降至1258m。2、溢流堰原设计为宽顶堰,建议利用2005年3—5月的时间将原宽顶堰改驼峰堰以加大泄流量。3.5工程防洪渡汛安全评价本次复核,水利部新疆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于2004年7月提交的安全设计自检报告,为复核本工程的防洪渡汛提供了较充分的资料,符合内容专家组认为比较符合实际,并同意设计自检报告中所提出的建议及结论,希建设单位适时的按其要求实施,以确保本工程完全达到安全运行的防洪渡汛的设计标准。58
4.水库枢纽综合地质条件4.1区城地质概况库坝区位于别珍套山东段向东凸出的低山区,但库尾部分进入愽尔塔拉谷地南部山前冲洪积倾斜平原(额姆斯台洪积扇)。库坝区河谷发育有三级阰地,Ⅰ级阶地为堆积阰地,Ⅱ、Ⅲ级阶地为基座阶地,阶地比高分别为3m~5m、35m、50m。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区域地质志,库区主要部分及坝区位于慱罗科努地槽褶皱带内的赛里木隆起内,主要地质构造结构面为东西向。大坝以北2~3km及库尾部分进入慱乐山间坳陷(愽尔塔拉河东西向断陷)。,据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域图(GB18306—2001)库坝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g,相应地震基本烈度为Ⅶ度。1985年河南省水利勘测总队在“乌尔塔克赛水库初设阶段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内建议设计烈度为Ⅵ度,与现行国家标准低Ⅰ度,此次水库除险加固蓄水安全鉴定时,应按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1g对大坝及与大坝安全有关的泄水、输水等建筑物及地基进行抗震安全复核。4.2水库区工程地质水库库区位于一向斜构造的北翼,地层走向70°~80°倾向南东,倾角35°~45°。库区出露的地层为中、上泥盆统的石英砂岩、砾岩、页岩及少量灰岩,库区南部分布有下石炭统的砾岩、砂岩、页岩、灰岩等。库区河谷较为宽阔在Ⅱ、Ⅲ级基座阰面上堆积有第四系的卵砾石层。58
库区断裂构造主要为一组近东西向展布的高倾角压性断层,基本是横切河谷。近南北向的张性断层不发育,在1985年河南省水利勘测总队的工程地质勘察工作中,仅在左岸见到一条。库岸主要由砾岩、砂岩等构成,虽有少量灰岩,但厚度小,含泥质,未见溶蚀形成的洞穴。横切库岸的断层,构造岩挤压紧密,多数有石英脉充填,除大坝两坝肩外,基本不存在水库渗漏问题。水库两岸山坡除局部较陡外,大部较平缓,並且是由走向与岸坡直交或近于直交的坚硬岩层(砾岩、砂岩)所组成,主要断裂结构面与库岸基本也是直交。建库以前库区两岸虽有崩塌现象,但规模很小。水库自1996年运行以来未发生过库岸稳定问题。水库岸坡稳定。水库不具备发生水库诱发地震的条件,自1996年运行以来已运行过的水位,距水库正常高水位3m左右,未见发生水库诱发地震。4.3坝址区工程地质坝址区河床高程1210m两岸山体相对高差110m,冲沟不发育,两岸河谷岸坡较陡,河谷宽110m,河谷断面呈U形,左岸坝肩河岸为略向河谷方向凸出的山体,顶部高程为1260m为Ⅱ级阰地面阶地砾石层厚2~3m,该凸出山体垂直河谷方向宽60m,顺河方向长100m。坝区出露的地层为中泥盆统薄层状细粒石英砂岩及上泥盆统砾岩、石英砂岩,及第四系冲积卵、砾石层等。河床及Ⅰ级阰地全新统卵、砾石层一般厚2~10m,在坝轴线桩号0+200~0+260之间基岩深槽处厚度可达20m,干容重2.23g/cm3~2.40g/cm3,不均匀系数54.4,較密实。坝址区与库区一致,同为一向斜的北翼。地层产状:走向80°58
~90°,倾向南东,倾角35°~40°。发育有F2、F3、F6、F7、f7、f22、f16等近东西向压性断裂。不同岩层节理裂隙发育规律不同。中厚层、巨厚石英砂岩中延伸远、裂面平直,间距較大,常将岩体切割成大块体;而薄层石英砂岩中,裂隙延伸不远,但較密集,间距几十厘米及几厘米。通过统计走向305°~345°一组最为发育,走向10°~30°及75°~90°两组次之,都是70°~90°的高倾角裂隙。坝址岩体的强度较高,巨厚、厚层状细粒石英砂岩的湿抗压强度为176MPa;片状细粒石英砂岩的湿抗压強度为54MPa。施工开挖表明:左坝岸坡岩体较完整,左坝岸坡范围内基本没有断层破碎带,节理不发育。右坝岸坡分布有断层破碎带,断层影响带宽0.2m~2.0m,节理裂隙发育。左坝岸坡基岩ω<0.05升/分·米·米的深度为40m左右,右坝岸坡中、上部无钻孔资料控制,河南省水利勘测总队据岩性构造分析对比认为,右坝岸坡ω<0.05升/分·米·米的深度亦为40m,竣工报告内(P5)是25m~40m,但据2003年10月除险加固右坝岸坡帷幕灌浆E1—1、E1—5、E1—9、E1—13、E1—25先导孔压水试验资料表明,右岸坡岩体基岩面以下60m—40m范围内透水率,大部分试段在8Lu~77Lu之间基本相当于砂—砂砾的透水率,尤其是心墙底部混凝土板下部2m范围内的透水率>100Lu,属强透水而且右坝端山体内的透水率尚无资料。河谷底部坝基(现河床,含Ⅰ级阶地)以f29为界,f29上盘ω<0.05升/分·米·米的深度为40m,f29下盘ω<0.05升/分·米·58
米的深度为20m。目前大坝右岸坡虽已补充了帷幕灌浆,但据以上所述,应进一步研究右岸坡山体透水率大的形成原因、范围及其影响。4.4溢洪道工程地质溢洪道位于左岸凸出山体上,宽槽式,宽26m。底高程1258.4m,中心线方向345°32′。基岩为中、上泥盆统砂岩、砾岩。岩层产状:走向20°~30°,倾向南东,倾角32°~34°地层走向与溢洪道两岸边坡方向的夹角40°左右,对溢洪道两岸边坡的稳定有利。有三条断层横切溢或道,进口段有F6,溢洪道下游有F2、F3。F6规模小,对工程影响不大,F2走向70°~80°,F3走向60°~80°,都是近乎直立的陡倾断层,断层破碎带为3㎝~5㎝的角砾,宽3m~4m,抗冲蚀能力差。节理裂隙较发育,主要有走向345°~350°、301°~310°、70°~80°三组,而以301°~310°一组最为发育,三组裂隙倾角都在70°~80°之间。溢洪道除进口外尚未衬砌,应依据泄洪流量、流速的大小,确定是否进行对陡坡段的抗冲能力、下游消能段及冲刷坑边坡的岩体结构及稳定条件,风化层的划分及工程地质分段评价。溢洪道及其出口与大坝后坡之间的距离150m左右,初期运用还不至于对大坝产生影响,但随着水库的正常运行,溢洪道工程应于完善。4.5输水洞工程地质输水洞位于右岸,为傍山隧洞,圆形,洞径2.5m,洞轴线方向346°31′。输水洞地段的岩性为上泥盆统的巨厚层、厚层、厚层夹薄层及薄层石英砂岩,岩石强度较高。地层产状:走向80°,倾向南东,倾角31°。58
洞身穿过的断层主要有F16、F14、F23、F7、等F7位于出口处走向285°、近直立,宽0.5m~1.0m,F16位于进口段,走向315°、倾向南西,倾角80°宽0.3m,它们的倾角较陡,横切洞身,对洞的稳定性影响不大。另在洞身30m长的洞段出现了与洞轴线重合或交角很小的规模较小的断裂,对围岩稳定影响不大。洞身所穿过的岩层为石英砂岩,主要洞段岩石强度高且完整,岩层走向与洞近于直交,洞径较小,垂向上覆围岩厚度18.9m~47.5m,水平向70.9m~95m,洞身岩体基本稳定。岩体以厚层的中粗~中细砂岩为主,岩层产状:倾向190°、倾角38°~41°。发育有顺层断层。施工过程中,进口段出现过三次塌方,采用了锚喷处理等工程加固措施至今运行正常。输水洞出口边坡倾向290°,岩层以厚层中粗砂岩夹角砾岩为主,倾向186°,倾角28°~34°,倾坡内,岩体完整稳定,工程地质条件较好。4.6综合地质条件评价及建议原设计时的地震基本烈度为Ⅵ度,据GB18306—2001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库坝区地震峰值加速度为0.1g,相当地震基本烈度Ⅶ度,应据地震峰值加速度0.1g对大坝等进行抗震方面的复核。库盘由渗透性小的硬岩或中硬岩组成,岩层产状与主要断裂均与河谷直交,无水库渗漏库岸稳定问题及水库诱发地震问题。58
据现有资料,大坝基础及两坝肩基本稳定,但需做好帷幕防渗。並注意心墙下游及坝下游河床卵、砾石层的渗透稳定,防止发生渗透破坏。坝基及左坝肩已进行防渗帷幕灌浆,右坝岸坡岩体透水性大,虽经6年的运行证明不存在稳定等问题,但还应注意观测绕坝渗流的变化及其心墙右坝岸坡与基岩接触部位、坝后卵砾石地层的渗流稳定。特别应查明右坝岸坡岩体透水性大的形成原因、范围及其影响。溢洪道不存在大的工程地质问题,但应注意高速水流的冲刷破坏,必要时按规范补充溢洪道的工程地质工作,並分段进行工程地质评价。输水洞工程地质条件较好,围岩基本稳定。58
5拦河坝工程5.1拦河坝设计5.1.1坝型选择通过对混凝土重力坝、浆砌石重力坝和粘土心墙砂砾石坝坝型的技术经济比较,拦河坝选用粘土心墙砂砾石坝坝型。坝体填筑总工程量为104.55×104m3,其中粘土心墙填筑方量为30×104m3。5.1.2坝基处理5.1.2.1坝基地质概况坝址区出露的基岩有:中泥盆统(风):千枚化的薄层砂岩,岩性坚硬,分布于坝址下游。上泥盆统(Ds):在坝区出露有D1、D2、D3、D4等层,为巨厚层、厚层、中厚层硅质胶结的砾岩、砂岩及薄层,片状层硅质胶结的砂岩,岩性坚硬。坝区为一套单斜岩层,走向80°~90°,倾向市东或南,倾角30°~40°。发育有东西向压性断层,其倾角70°~80°。坝轴线下游有F6、F7、f7、f22、F16等断层,构造岩为断层角砾石和糜棱岩。节理裂隙的发育与岩性有关。据统计走向305°~345°一组最为发育,其次为10°~30°、75°~90°两组,都是70°~90°的高倾角裂隙,上部张开有充填,下部近于闭合,岩层中隐蔽节理发育,走向305°~345°一组局部密集,成为顺河向裂隙密集带。坝址区两坝头基岩上部透水性偏大,均存在中等透水带(ω值为5~10及10~100Lu),其厚度:左岸为40m左右,右岸25m58
左右,其下即为微弱透水带。在河槽中,基岩透水性与岩性有关,巨厚层砂岩及其上履岩层为中等透水层,以下为弱透水层。在F29断层上盘透水带厚40m左右,F29断层下层下盘厚为20m左右。河床覆盖层为Q3、Q4卵石层,其中蓄存孔隙潜水,含水层厚度,在桩号0十200~0十260厚30m左右,其余为2~10m左右。地下水埋深2~5m。卵石层透水性不均,上部及靠近左岸边的卵石层含土稍多,充填较好,其透水性弱,渗透系数K值为1×10-3cm2/s。河谷下部卵石层透水性较上部强,基岩深槽部分卵石层渗透系数K为13.3~4.3×10-2cm2/s,属强透水层。坝基卵石层,充填非常密实,大于20mm颗粒含量73.3%,小于0.lmm颗粒含量,平均干容量及28T/m3,卵石层内摩擦角39°。基岩一般单层厚度大,坚硬,无软弱夹层。岩层的工程地质特性是好的。岩石容重2.63~2.65g/cm3抗压强度51~160MPa,弹性模量22~43GPa,泊桑比0.25,岩石摩擦系数为0.7,属于坚硬岩石。岩层倾向上游,裂隙多为高倾角,未发现规模较大的断裂带和软弱充填物。5.1.2.2坝基开挖及表层处理坝基处理初步设计采用槽挖混凝土截水槽方案。坝基在高程1210米以上按心墙底宽加反滤层厚度开挖,最大挖深4.7米。因上部卵石层较密买,取开挖边坡1:1,地面开口宽度达39.5米。1210米(心墙填筑到此高程)以下采用支撑开槽垂直下挖直达岩面然后回填混凝土。槽宽2米,最大槽深24米。58
地面高程在1210米以上的岩基粘土心墙,采用粘土截水槽方案。按拦河坝最大工作水头和容许渗透比降确定与基岩(或混凝土垫层)接触面的底宽为23.0米,包括反滤层槽底总宽29米。基岩(或混凝土垫层)面上设高0.75米的混凝土滞水墙两道。截水槽开挖边坡1:1.5,地面最大槽口宽80米,粘性土料按1:0.5边坡回填,其余部分回填反滤料和河卵石。施工阶段,因施工单位不具备槽挖混凝土截水墙施工方法和能力,改为大开挖方式,直达基岩表面;将表面破碎松动岩石清除干净,然后现浇150#混凝土防渗墙,最大墙高31米,高程1210米以下26米,1210米以上5米,即顶部高程1215米,截水墙宽1.5米,顶部5米高度范围内由1.5米渐变为0.5米,并用圆弧连接。防渗墙与两边逐渐升高的基岩在1215米高处结束。再升高后,采用粘土结合槽防渗;但取消两道高0.75米的混凝土滞水墙。大开挖部分按1:1边坡直达基岩,然后待混凝土防渗墙逐渐升高,按大坝坝壳料要求在破墙体两侧同时回填,直至1210米高程。粘土心墙结合防渗槽在1210米高程以上,在基岩面下挖不少于2.7米深度,边坡为1:0.5的结合槽,槽内先浇筑30厘米厚的混凝土垫层,然后再回填粘土和反滤料。5.1.2.3坝头岸坡处理1.初设阶段方案58
确定在两岸坝头的心墙上游铺设粘土包山铺盖,用于延长接触渗径。包山铺盖完全包含在坝体之内,顺水流方向在高程1255米处于心墙的上游面相接,随着高程的降低而逐渐加长,到高程1210米结束。此时包山铺盖长度为59.5米,垂直水流方向,包山铺盖与基岩的坡率相同,水平宽度为3米,顺水流方向按水头的1.15倍长度取值,包山铺盖使用与心墙。填筑前需清除山坡积土、松动岩块和凸出的孤石等。所有岩层裂隙全部用80#水泥砂浆塞缝,岩面涂抹粘土泥浆再回填粘土。铺盖面层附设反滤层,粒径规格、层数及各层厚度全部与心墙相同并与心墙反滤料分层相接。1.技施阶段方案经过对两岸坝头岩体平调勘探,从岩体节理裂隙分析,左坝头岩体裂隙基本封闭,裂隙一般无充填物,岩体吸水率较低。而有坝头岩体裂隙非常发育,岩体十分破碎、松散。裂隙内多充填泥、岩石碎屑等充填物。因此决定取消左坝头粘土包山铺盖,而右坝头仍然保留粘土包山铺盖。若左坝头取消粘土铺盖后,发现运行过程中产生渗流,则可以实施帷幕灌浆预以封堵。2.施工阶段方案58
1991年9月截流后,左坝头有轻微渗水。1991年12月初,施工单位将两坝头坡积土清理干净。从出露的岩体表面看,左坝头岩体较完整,坝头范围内基本没有断层破碎带;节理不甚发育,且连通性较差,属弱透水岩体。但存在少数几条薄层岩体较为破碎,层厚仅有20~30毫米,且延伸不远。右坝头断层破坏带多,断层影响带宽0.5~2.0米,节理裂隙发育,透水性强。根据地质情况,必须对两坝头进行防渗处理。清理后的岩体临空面坡度很陡,坡比约为1:03~l:0.5,需按规范削至1:0.75~1:0.8。这样削坡石方量5373立方米,清除铺盖底部河床砂砾覆盖层2420立方米,还要进行80#砂浆塞缝10560平方米,粘土泥浆涂岩石10560平方米,粘土口填15840立方米,反滤料回填15840立方米。1991年12月至1991年6月初渡汛期仅有半年时间,需完成土石方2516万立方米。由于工地施工场面小,无法满足其上坝强度,若还要进行粘土包山铺盖,则92年将无法渡汛,后果不堪设想。西坝头防渗处理又能适应渡汛要求的方案。综合各种因素确定取消坝后粘土包山铺盖防渗处理方案,减少工序满足安全渡汛的需要,改用帷幕灌浆进行坝头防渗处理。根据河床覆盖砂砾料的试验资料;属清洁、密实,各项指标都较回填坝壳料为好,因此不再对这部分河床砂砾石进行清除,在心墙粘土结合槽部位仍需清除至基岩。这样确定之后,既顺利安全渡汛,又实现了坝头的防渗处理,两方案在工程造价上是基本一致的。西坝头心墙结合槽开挖均采用光面爆破方法开挖,但施工效果不理想。5.1.3坝料设计5.1.3.1防渗土料土料粘粒含量25~40%,有机质含量<2%,水溶盐含含量<3%,设计干密度为1.65g/cm3,相应最优含水量为18%,内摩擦角为23°,凝聚力为0.12kg/cm2,渗透系数为1.22×10-6cm/s。58
根据大坝等级,选定压实度P=0.96。所有指标均满足心墙防渗体要求。压实度确定符合现行规范要求。5.1.3.2反滤料设计要求反滤料颗粒坚硬,无针片状,泥量应小于5%,不均匀系数小于8,渗透系数大于A×10-3cm/s。填筑标准采用相对紧密度控制。要求Dr≥0.75。本工程所选的反滤料基本满足工程要求,可保证心墙的渗透稳定性。5.1.3.3坝壳料坝壳砂砾料位于下游河床两岸,其质量和数量均满足工程要求。填筑标准采用相对紧密度控制。要求上游坝壳砂砾料Dr≥0.85,下游坝壳砂砾料Dr≥0.80。5.1.4大坝剖面及细部结构设计坝顶设计高程为1261.m,坝顶总长320m,最大坝高52.5m,坝顶宽5m。上游在高程1231.5m和1246.5m处设马道二级,宽度均为处各设2m,边坡均为1:1.9;大坝下游边坡为1:1.5,在高程1231.5m和1246.5m处各设2m宽的马道一条。坝趾处高程1221.0m至1217.0m处设顶宽2.5m的贴坡排水棱体。坝顶上游侧设“L”型钢筋混凝土防浪墙,墙顶高程为1262.7m58
,其下部设;齿墙埋入粘土心墙,与粘土心墙紧密结合,形成完整的防渗体系。心墙顶部高程为1260.00m,顶宽3m,上下游边坡均为1:0.3。桩号0+180~0+265间心墙底部高程为1210.3m,其下为30cm的混凝土垫板,并座落在河床砂砾石上,河床基岩顶部高程为1194.7m,心墙下覆盖层厚度达16m。其余部位心墙底部均开挖至基岩,设30cm厚的混凝土盖板以封闭基岩裂隙。心墙最大水平平均比降约为2.1。心墙两侧设两层反滤层。第一层水平宽度为1m,采最大粒径小于5mm的砂填筑;第二层水平宽度3m,反滤料为5~80mm的砾石,反滤层外侧直接与坝壳砂砾料接触。各层间关系均满足反滤准则要求。下游护坡采用土石坝中常用的框格式干砌卵石结构形式,厚度约20cm。上游护坡在1235.1m高程以上采用混凝土板护坡,其尺寸为5×8m和5×4m两种规格,厚度均为20cm。每块板上都设有排水,以在库水位降落时排除板后积水。大坝剖面详见附图:总体上看大坝剖面设计和细部结构是合适的,符合规范要求。5.2除险加固阶段坝基灌浆设计与施工5.2.1水库运行概况水库于1996年12月25日开始蓄水,1998年7月1日下午达到蓄水以来的最高水位1247.45m,相应库容1300×104m3;1998年7月1日~7月14日,库水位逐渐回落至1237.60m;1998年7月15日~7月见日上午12时,库水位又迅速升至于1247.30m。1998年7月2158
日上午12对,水库工作人员在对坝体观测管进行检查时,听到坝后水流声,并发现大坝后坡桩号0+173.30m、高程1227.17m处(距左坝头边缘10m高出坝脚排水核体11m)有水溢出,水流清澈。根据水库管理站观测记录,整理出水库渗流量曲线。由渗流曲线可知,当水位达到1243m高程以上,渗流量大幅度增加,而且当水位达到1247m高程时,坝后渗流量为50L/s,大于水库在设计水位1258m时的设计渗流量41.46L/S,说明水库防渗体系作用较弱,必须及时实施加固处理,确保水库安全正常运行。根据水利部制定的《水库大坝安全鉴定办法》,在对大坝安全进行分析评价和现场安全检查的基础上,依据《鄂托克赛尔水库左坝头渗漏勘察报告》,经搏州大坝安全鉴定专家组鉴定,其结论为:1.水库防洪能力达不到设计标准。由于不能正常蓄水,至使水库不能发挥设计能力。2.拦河坝两坝头节理裂隙发有透水性也较大、坝基透水性较大,原帷幕灌浆在设计与施工上存在控制标准偏低,有效防渗面积不足,帷幕深度仅为15m,而且是单排布置,不能达到对强风化岩层的防渗,造成坝基与两坝头严重渗漏,威胁大坝安全。建议对左右坝头进行帷幕灌浆处理。3.大坝古河床段桩号0十180~0+265,全长85m,防渗墙伸入基岩lm,不能有效切断风化岩层的渗漏,建议对此段进行帷幕灌浆处理,与左右坝头防渗帷幕连为一体,形成完整的大坝防渗体系。4.目前坝体测58
压管水位及左坝头测压管水位偏高,远高于设计浸润线,建议进一步察明原因,并尽快完善水库工程的观测设施。1.该水库属病险水库不能正常运行,目前不宜高水位运行,应控制在1240m高程以下,建议尽快采取除险加固工程措施。5.2.2对除险加固的批复意见1998年12月20日与1999年2月25日水利厅两次对水库除险加固设计进行审查。新水管字〔1999〕4号文“关于对博州鄂托克赛尔水库左坝头渗漏除险加固工程设计审查的批复”,审查意见如下:1.本设计重点是对大坝左坝头进行帷幕灌浆处理,要求博州水利局、博河水管处对水库大坝坝体、右坝头等进行全面的勘察和检查工作,特别对竣工报告中所指出的主要遗留问题引起高度的重视,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2.帷幕灌浆控制标准为(l)帷幕深度必须伸入基岩30m;(2)帷幕必须伸入到基岩单位吸水率ω=3~5Lu。帷幕灌浆试验孔要有完整的资料,以便反映灌浆的效果。灌浆设计中应考虑出现特殊情况时,如吃浆量过大,盖板抬动等所采取的应急对策。3.岸坡段的灌浆,沿坝体与岩面的分界面处开始;灌浆首段段长应由5m减至2--3m。4.目前坝体测压管所反映的坝体浸润线经分析不合常规,要求对所有的测压管进行检测,不合规范要求的测压管应更换,完善水库工程的观测设施。5.建议水库管理单位积极筹集资金,使工程施工在199958
年汛期前完工,保证大坝安全度汛。要求管理单位制定1999年水库安全度汛方案上报主管部门。1.帷幕灌浆工程关键在于施工,水库管理单位应按基本建设要求进行招投标,选择具有相应水利工程施工资质等级的单位承担该工程的施工。施工中要严格按照施工监理制的要求进行质量监督,以确保工程质量。根据水利厅审查意见博河流域管理处委托新疆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完成水库大坝整体除险加固设计任务。5.2.3帷幕灌浆设计根据大坝除险加固工程方案比选论证,该工程采用灌浆帷幕防渗,帷幕灌浆分为左坝头、右坝头及坝基三部分。左坝头灌浆范围包括0+100—0+131的坝头段及O+00O--0+100的平台段,长度131m,共设两排帷幕。对0+100-0+131段在施工过程中的1993年已做灌浆,则在已灌浆的帷幕下游1.5m布设灌浆孔。右坝头灌浆范围包括0+265-0+371的坝头段及0+371-0+411的坝头段,长度146m,共设两排帷幕。对0+265-0+400段1993年的施工中已做过灌浆段。则在已灌浆孔下游1.5m处布设灌浆孔。在坝头开挖平洞,断面为2.5×2.5,长度25m。坝基灌浆范围为0+131-0+265,全长134m。坝基混凝土防渗墙桩号为0+180-0+265,全长85m,为199358
年施工,本次帷幕灌浆在两道混凝土防渗墙之间与上排混凝土防渗墙上游各设一排灌浆孔。合计帷幕长度411m。包括坝基、左右坝头,左坝头平台及溢洪道平台,右坝头平台及平洞。帷幕深度考虑到本工程为中型水库,大坝属3级建筑物,坝型为粘土心墙堆石坝,最大坝高为52.5m,按《碾压式土石坝设计规范》SDJ218—84,相对不透水层标准按基岩单位吸水率ω值应小于或等于5—10Lu,本工程选定为ω≤5Lu的界线来确定灌浆深度。根据《坝轴线地质剖面图》所示钻孔末端岩石单位吸水率值判断,满足相对不透水层标准,深度大体在40m左右,依照规范要求,在达到相对不透水层时,还需增加一个灌浆段,本次确定灌浆深度为45-50m。施工时应运用钻孔压水试验值,依据ω值应小于或等于5Lu(按SL25-29压水试验规范应为透水率ω≤5Lu)的标准再做具体调整。终孔标准为ω≤3Lu。5.2.4除险加固阶段左右坝头帷幕灌浆的施工依据帷幕灌浆设计和灌浆试验确定了施工工艺,因此此次灌浆较以前做的灌浆有所提高,本次除险加固除0+100~0+180下游排和0+100~0+113段上游排孔距1.5m外,左右坝头均布置二排孔,梅花形布孔,排距为1.5m,其它孔距均为2.0m。根据博州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2002年5月30日和8月5日两次设计变更通知(01号)(02号)文,变更如下:(1)帷幕灌浆终孔深以坝前水头的0.6-0.8倍,为灌浆终孔标准。58
(2)去0+180~0+266.5坝段(深槽段)坝基及右坝肩40m平洞内帷幕灌浆处理。地基岩性主要为:左坝头地层为灰质巨厚层至薄层石英砂岩,右坝头地层为粗砂、粉砂岩。帷幕灌浆全部完成共计:①左坝头灌浆孔181个(含13个检查孔),造孔总进尺10958.7m,其中混凝土进尺86.82m,坝顶反滤料进尺542.75m,粘土心墙进尺2931.23m,基岩进尺7397.9m(含检查孔进尺550m),灌注水泥浆总量329497.25kg单位注入水量48.12kg/m,②右坝头灌浆孔135个(含检查孔12个)。造孔总进尺10240.23m,其中混凝土进尺85.67m,反漏料进尺509.79m,粘土心墙进尺4195.13m,基岩进尺4803.81m(含检查孔进尺175.4m),灌注水浆总量329959.69Kg,单位水泥注入量71.29Kg/m。5.2.4.1帷幕灌浆施工方法帷幕灌浆按设计变更后要求,左坝头从0+033至0+180桩号,右坝头从0+266.5至0+385.5桩号。灌浆施工顺序:钻孔—冲洗—压水试验—灌浆—封孔。其施工方式按分序加密,双排孔先灌下游排孔,后进行上游排孔,上、下游排孔灌浆均分三序,同一排上游相邻两个次序孔之间以及上游排的一序孔与其相应部位下游排后次序孔之间,在基岩中钻孔内灌浆的高差不得小于15m。58
帷幕灌浆方法采用自上而下、分段灌浆。每个灌浆孔自上而下第一段长2.0m,第二段长3.0m,从第三段以下各段段长均为5.0m。接触段灌浆采用浓浆小压力(0.3Mpa)灌浆,灌后经48h待凝,以下各段均不待凝。灌浆压力分别为0.3、0.3、0.5、0.7、0.9、1.1、1.3、1.5、1.7、1.9、2.1和2.3Mpa。灌注浆液采用水灰比5:1、3:1、2:1、1:1、0.8:1、0.6:1和0.5:1七个比级。左右坝头帷幕灌浆各分序孔综合统计成果表部位孔序孔数(个)基岩进尺(m)注入总量(Kg)单位注入量(Kg/m)备注左坝肩Ⅰ411707.3155080.490.80Ⅱ421697.369570.440.99Ⅲ853443.3104846.530.45右坝肩Ⅰ321235.6144138.7116.65Ⅱ301121.175216.867.10Ⅲ602271.5110604.248.69左、右坝头帷幕灌浆单位注入量区间段统计成果和左、右坝头帷幕灌浆各分序孔综合统计成果见上表。灌注浆液采用水灰比5:1、3:1、2:1、1:1、0.8:1、0.6:1和0.5:1七个比级。左、右坝头帷幕灌浆单位注入量区间段统计成果和左、右坝头帷幕灌浆各分序孔综合统计成果见上表。5.2.4.2灌浆结果分析1.由上表可以看出灌浆总的平均单位注入量57.46Kg/m,679个灌浆段中单位注入量小于100kg/m的416段,占总数的61.3%,孔段单位注入量最大约6760kg/m(灌注时多次采用灌—停—58
灌反复办法,仅一个孔如此)。1.单位注入量左坝头下游排为74.99kg/m,上游排为18.3kg/m,递减了75.6%。右坝头下游排单位注入量107.14kg/m,上游排单位注入量为60.5kg/m,递减了43%,说明灌浆设计孔排距合理。2.灌浆检查孔左坝头13孔,123段压水,最大透水率3.98LU,最小透水率为0LU,其统计分析结果q<1LU的有61段,占总数的49.6%,1LU
3LU的有1段,占总数的0.8%。右坝头检查孔12个,95段压水,最大透水率2.75LU,最小为0LU,透水率小于1LU的占84%。从左、右坝头检查孔压水试验结果看,灌浆质量满足设计要求。3.帷幕灌浆从先导孔试验到灌浆结束后,检查孔的压水试验均经监理全过程重点控制和旁站跟踪检查,每道工序经监理组织验收合格后转入下道工序。本工程帷幕灌浆共划分10个分部(其中:左坝头6个分部。右坝肩4个分部,共316个单元(其中:左坝头181个单元,右坝肩135个单元),根据监理组织联合验收提供质量评定结果,316个单元工程全部合格,其中左坝头帷幕灌浆181个单元工程中,优良单元数163个,优良率90%。右坝头帷幕灌浆135个单元工程中,优良单元109个,优良率80.7%。58 5.3主坝边坡稳定分析复核设计院根据水库《粘土心墙地质勘探实验孔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及依据规范对主坝进行了稳定复核,计算了四种工况:第一种工况:正常蓄水位(1258.00m)稳定渗流期上下游坡稳定型分析;第二种工况:正常蓄水位(1258.00m)加7°地震,稳定渗流期上下游坡稳定型分析;第三种工况:设计洪水位(1258.60m)稳定渗流期上下游坡稳定性分析;第三种工况:库水位由正常蓄水位(1258.60m)骤降至死水位(1239.50m)时,上游坡的稳定性分析。稳定性复核所用参数分别列于表1、表2。表1:稳定渗流期坝坡稳定分析参数序号坝料名称φ(°)C(Kpa)干密度(KN/m3)饱和容重(KN/m3)1砂砾坝料3902123.42防渗土料231214.820.4表2:库水位骤降期坝坡稳定分析计算参数序号坝料名称φ(°)C(Kpa)干密度(KN/m3)饱和容重(KN/m3)1砂砾坝料3902123.42防渗土料231214.820.4计算采用瑞典圆弧法,分析结果如表3。58 表3:稳定分析成果统计工况工况一工况二工况三工况四上游坡下游坡上游坡下游坡上游坡下游坡计算最小安全系数1.8571.251.5481.1251.6441.3691.161规范允许安全系数1.3-1.3×8%=1.1961.15-1.15×8%=1.05801.3-1.3×8%=1.1961.2-1.2×8%=1.104注:表中规范允许安全系数,根据《碾压或土石坝设计规范》(SL274-2001)8.3.11条规定:采用不计条块间作用力的瑞典圆弧法计算坝坡抗滑稳定安全系数时3级坝可比本规范表8.3.10规定的值减小8%。由表3可知:主坝边坡在正常运用条件和非常运用条件下,各种工况的最小安全系数均大于规范规定的允许值,上下游边坡均稳定。5.4坝顶超高复核本阶段“设计报告”来对坝顶超高进行复核,而在初步设计中,最终确定坝顶高程为1264.50m,防浪墙顶高程为1262.70m。满足规范要求。应当指出上述高程的确定均未包括坝体施工期预留沉降值,由于本工程坝高较小,竣工期的沉降值不会太大,初步判定不会出现异常情况。5.5存在问题及建议鄂托克赛尔水库于1985年重新设计,1987年动工兴建,在199558 年完成了技施设计。设计成果基本符合当时的有关技术规范和工程实践经验。本次鉴定依据现行的技术规范对工程安全性进行评价,提出如下的问题及建议:1、根据《碾压式土石坝设计规范》(SL274-2001)和本工程技术设计,防渗体土料压实度应大于0.96。2003年7月新疆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勘测总队对大坝7个剖面112个点,取样检测压实度,其结果表明:达到压实度要求的仅占16.1%,压实度小于0.9的占检查样品总数的11%;现场掏水试验测试防渗土体的渗透系数在A*10-6~A*10-7cm/s之间,满足防渗要求。建议进一步查明压实度偏低的原因;2、由于施工质量上的原因,施工过程中为进行防渗补强所增设的混凝土防渗墙,墙体厚度0.6m,最大墙高达37m。墙体承受水压力时,在1210.3m高程以下的防渗墙将依托在天然沉积的河床砂砾石层上,在此高程以上,则依托在变形模量较低的防渗土体上,两者间变形模量的差别较大,极易引起防渗墙的断裂,建议结合工程实际情况对防渗墙进行应力应变分析,以判别其工作的可靠性。由于塑性心墙与包裹在其中的混凝土防渗墙的刚度的较大差别,在产生变位时,混凝土防渗墙周边的防渗土体极易被拉裂而失去防渗的连续性,原设计中对这些易产生问题的部位未设计安装安全监测设施,对其运行工况难以判断。建议在高水位时加强0+185,0+220和0+253三个剖面的各渗流测点的过程监测,以便及时发现问题;3、58 灌浆设计和施工中主要存在的问题为:1)混凝土防渗墙底部插入基岩1m,其下部未进行灌浆;2)在左坝头桩号0+033~0+180坝段和右坝头桩号0+264.8~0+386.5坝段,仅设置了帷幕灌浆,未设固结灌浆。在帷幕灌浆的各质量检测报告中,终孔段和及其上段的灌浆段的检测结果,不符合SL62-94的规定和除险加固灌浆设计终孔标准,可能对岸坡基岩防渗可靠性产生影响,应通过安全监测数据对此做出评价;由于右坝头山体断层、卸荷破碎带发育,未设置固结灌浆,且帷幕灌浆向岸坡方向延伸长度不足,难以封闭山体渗流通道,根据E1-1先导孔观测,其距地表62m深度范围内,多数测段透水率均大于15Lu,近地表15m范围内,透水率在42~77.35Lu,透水性严重。建议进一步查明右坝头山体强透水带的范围,并研究工程处理措施;1、根据坝面直观检查,坝顶有可见的沉降,右岸防浪墙略有倾斜变位,并被拉裂,裂缝宽度近8cm,这些均表明坝体,特别是右岸坝体沉降变形较大,应引起重视。建议加强大坝变形监测,同时查明右岸坝体是否有对坝体安全影响较大横向裂缝存在。2、根据所提供的《大坝安全监测系统自检报告》资料,仅能看出观测剖面的浸润线分布,缺少各测点测压管水头与库水位过程线的相关分析。建议进一步补充大坝变形观测,增设左右两坝头绕渗观测孔,完善自动监测数据处理的软件;3、对河床深槽段坝基未进行灌浆处理,应补充论证并提出专题报告;4、58 心墙反滤层对确保大坝渗透稳定至关重要,所提供的设计文件中,对各层间关系缺少论证,建议补充评价反滤层的安全性;5.6大坝安全评价1、大坝设计基本符合现行规范,施工质量满足设计要求;2、坝基处理经过不断完善,基本满足渗透稳定要求,但应加强河床深槽段的渗流安全监测,查明右坝头工程地质条件及强透水带的范围,及时做出评价;3、目前安全监测所提供在库水位为1244.6m时,渗透流量为18.2l/s,但应特别指出:此渗漏量未包括覆盖层及基岩裂隙中的渗漏量;4、已有资料表明右坝头地质条件较复杂,施工前并未查清,施工时又未进行妥善处理,目前直观检查防浪墙被拉裂,坝顶沉降明显,应查明其原因,并做出处理;鉴于左右坝坡及河床段(除深槽段外)在除险加固时已补充进行了帷幕灌浆处理,改善了坝基的渗透稳定条件,所存在的工程问题主要为渗漏损失问题,大坝基本上是安全的,水库可以投入蓄水运行。在运行过程中应加强安全检测。58 6输水洞工程6.1设计概况6.1.1工程布置输水洞洞线布置较初步设计作了较大的变动,轴线方位角由初设轴线方位角339度向右转方位角346度31分,在桩号0十175.5m处与坝轴线相交。变动后的洞线布置较初设洞长增加89.34m,但减少了出口的开挖量、同时洞轴线与岩层的交角近似垂直。因此更合理。输水洞轴线平面上有三个弯道,第一个弯道进口明渠0十010.33—0十020.66,转角150°19′50″,弯转半径25m。第二个弯道0十101.976—0十105.529,转角163°42′49″,转弯半径12.5m。第三个弯道洞身段0十292.102—0十300.762,转角140°17′59″,转弯半径12.5m。输水洞进口底板高程1219.733m、出口底板高程1210.881m、喇叭口至消力池末全长384.684m,其中隧洞(0十029.133—0十335.817)长度为316.684m。由进口段、洞身段和出口段组成。进口段:桩号0十29.133—0十77.76,全长48.621m、进口有约30m的明渠、明渠为基岩中开挖,边坡1:0.756。进口段有喇叭口段、箱形平洞、检修闸室和渐变段组成。喇叭口段长11.73m,断面由进口4.5m×4.5m收缩到末端2.5m×2.5m。箱形平洞长18.987m、底板高程1219.733m、断面尺寸为2.5m×2.5m。闸室段长8m、底板高程1219.704m、断面尺寸为2.5m×58 2.5m内设置平板检修闸门一扇。竖井为内经4.2m的园井,井口高程1261.5m内设置一台40吨卷扬式启闭机。渐变段长10m、断面尺寸由2.5m×2.5m渐变为直径2.5m的园形洞。高程由1219.691m降到1219.734m。洞身段:桩号0十77.76—0十335.817、全长258.057m。园形断面内径2.5m,纵坡0十078—0十096为1/15、其余为1/28.1,未端高程为1210.878m。桩号0十306.5处为发电洞支洞分岔口,分岔角为450°分岔段长10m,支洞内径为2m。支洞完成17.5m。出口段:桩号0十335.817—0十413.817,全长78m。由渐变段、工作闸室、消能段(出流平台、渥奇段、消力池)组成。前10m渐变段为隧洞,由直径2.5m园形洞渐变为2m×2.2m矩形断面,纵坡1/26,未端高程为1210.846m。工作闸室为开敞式闸孔,长10m,内设置弧形工作闸门一扇,闸室平台高程1220m装一台30吨手电两用螺杆式启闭机。消能段全长60m,其中出流平台段长10m,底板高程1210.881m,底宽由工作闸室出口宽度2.2m渐变为4.8m,由渥奇曲线y=0.0135x2连接消力池,底宽由4.8m渐变10m,未端高程1205.6m。消力池长30.2m,深度为2.4m,侧墙高6.4m。中间设一道工作缝。6.1.2水力计算输水洞过水能力按有压洞计算:在设计洪水位1258.6m,过水流量67.22m3/s在校核洪水1260m,过流量68.24m3/s。。6.1.3结构尺寸58 在设计报告(1997年9月版)中未见检修闸井、工作闸室、输水洞结构计算、稳定分析及输水洞进口洞脸边坡稳定分析成果。结构尺寸:洞脸加固处理,系统錨杆螺纹钢直径18mm,錨杆长度5m,间距40cm,并挂纲喷砼10cm。输水洞衬砌混凝土衬标号C20,衬砌厚度:喇叭口段底板、侧墙厚度为1.5m,顶板厚度为2.0m。箱形平洞厚度为0.6m。检修闸室底板厚度1.35m、顶板和侧墙为1.0m、坚井厚度为0.5m。渐变段厚度由0.8m渐变至0.4m。洞身衬砌厚度为0.4m、断层0十196—0十226(f22、f2),0十261—0十271(F2),及破碎带0十101.976—0十105.529、0十292.102—0十300.762衬砌厚度为0.9m,全洞在拱顶120°进行回填灌浆、0十044—0十162、0十189—0十195、0十206—0十230、0十236—0十256、0十286—0十305共有186m长全断面进行了固结灌浆。在岔管段采用厚度为10毫米的钢板内衬,发电支洞衬砌厚度为0.4m。出口段渐变段衬砌厚度:工作闸室底板厚、侧墙、顶板厚为1.4m。出口平台和渥奇段底板的底板厚度为0.5m、侧墙为浆砌石直墙高3.3m、底宽2.0m、顶宽0.5m、内衬0.2m厚的砼。消力池底板厚度为1.0m、两侧为直墙在高程1211m—1209m为基岩用0.2m厚的C15钢筋砼护砌、基岩以上为浆砌石挡土墙内侧衬0.2m厚的C15素砼。6.2输水洞安全评价及建议(1)输水洞洞线布置合理,水力计算符合规范、结构尺寸基本合适。(2)输水洞1991年截流至今己运行12年,已过最大流量45m358 /s,消力池消能情况尚可以,但由于没有进行水力学模型试验,最大流量68.24m3/s时可能消能欠佳,因此要加强监测,必要时对消力池进行改造。(3)建议对输水洞进行全面检查维修,特别对1/3拱底衬砌时形成气泡用环氧树脂进行处理。同时对检修闸门和工作闸门进行维修保养。(4)由于地震基本烈度由初设六度提高到七度,建议进水闸井及工作闸室按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1q进行稳定分析。输水洞安全评价:输水洞可以满足水库安全运行的要求。58 7.溢洪道工程7.1设计概况7.1.1工程布置溢洪道的布置较初步设计作了较大的变动,溢洪道轴线在初设方位角3580的基础上向东平移20m,溢洪道堰后以溢洪道轴线与坝轴线相交点为中心向右90°08′57″。使泄槽由直线变为沿自然冲沟。溢洪道轴线位于左岸坝头高程为1260m的二级阶地平台左侧,与大坝轴线0十026相交。溢洪道全长152.2m,堰顶高程1258.4m。比设计高程1258.0m高了0.4m。由进口段、堰顶段和泄槽段组成。0十000以上70m为进口段前60m仅需开挖右侧,边坡为1:0.5,堰前10m宽度26.91m,两側边坡为1:0.5。在进口两側用翼墙和两岸平台连接。堰顶设交通桥两孔、桥净宽6.0m,堰顶底宽26.91m,净宽25m。泄槽利用自然冲沟,0十000~0十023纵坡1/30,底宽由26.91m渐变到18m,同时以0十000中心为转点轴线向左偏移9°08′57″。0十023至0十034.94纵坡为1/30、底宽为18m。以下为两亇弯道,第-个弯道0十034.94至0十045.4,园心角15°56′42″,转弯半径为100m,为平面弧段。第二个弯道0十045.11至0十048.36,园心角为9°24′03″,半径为20m,为纵向弧段。0十048.36至152.2段纵坡为1:5底宽18m,两侧开挖边坡为1:0.5全为基岩。58 7.1.2水力计算溢洪道泄洪能力按宽顶堰流公式计算校核洪水1000年一遇加20‰洪峰流量422m3/s,对应校核洪水位1260m时泄流量为80.64m3/s。设计洪水50年一遇洪峰流量181m3/s,对应洪水位1258.6m时泄流量为10.08m3/s。7.1.3结构尺寸溢洪道底部基岩不平之处用浆砌石填平。堰顶至0十023两侧为浆砌石挡土墙泄槽陡坡为基岩,削除凸出部份,开挖边坡为1:0.5,未作砌护。7.2溢洪道安全评价及建议1.溢洪道利用左坝头高程为1260m平台及自然冲沟作为泄槽布置是合理的,泄槽陡坡未作砌护基本可行的。2.溢洪道进口高程1258.4m比原设计高程1258m高0.4m,应按延长后的洪水系列复核过洪能力,若过洪能力不能满足可降低堰顶高程及采用流量系数较大的驼峰堰3.溢洪道规模是按初步设计洪水成果1000年一遇加20‰确定的,距今己有19年,因此溢洪道的规模应按延长后的洪水成果设计,(1)溢洪道的规模按设计洪水50年一遇,当输水洞因闸门不能开启不能泄洪确定。(2)按校核洪水1000年一遇,溢洪道和输水洞冈时泄洪进行复核。58 4.溢洪道桩号0十023前侧墙为浆砌石挡土墙和底部作了局部浆砌石填平外,是利用自然冲沟开挖而成,溢洪道和大坝之间有小山梁隔开及溢洪道陡坡末端泄入河床到大坝坝脚约150m,因此溢洪道泄槽段的破坏对大坝安全影响较小。但由于溢洪道基岩为强风化或弱风化,因此建议过洪后及时检查,对冲蚀严重的应及时护砌。同时对泄槽末端应开挖清理成槽,使水流顺畅。溢洪道安全评价:溢洪道可以满足蓄水运行要求,但在溢洪道没有按新的规模改迠前,要加强水库调洪运行。58 8金属结构鄂克托尔水库输水洞金属结构设备设置在输水洞的进出口处,共有拦污栅1扇,平板闸门1扇,弧形闸门1扇,埋件3套,启闭机械2台,总工程量约46吨。金属结构设计由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水利勘测设计院承担。闸门及其埋件的制造和安装、启闭机的安装均由原新疆水利厅第一工程处修造厂承担。卷扬式平板闸门启闭机由郑州水工机械厂制造,固定螺杆式弧门启闭机由余姚水利机械厂生产。本工程输水洞的金属结构设备已于1991年8月安装调试完毕,经检验合格后投入运行并于1997年10月通过峻工验收。这次蓄水安全鉴定对输水洞的金属结构项目进行综合质量评价。8.1输水洞闸门及启闭机输水洞进口设有拦污栅及检修闸门,出口设有工作弧门。8.1.1拦污栅、检修闸门及启闭设备输水洞喇叭口前端设有一扇倾角约为53°的斜置式拦污栅,进口闸井内设有一扇平板检修闸门。拦污栅孔口尺寸为4.5m×5.6m(宽×高,下同)底槛高程为1219.377m,闸顶平台高程为1261.5m58 。拦污栅为焊接钢结构,滚动支承。栅体按3m水头差设计,分两节制造。因枢纽电站工程未建,拦污栅未投入运行。检修门为定轮支承的钢闸门,按38.6m水头设计。主轮直径为600mm用ZG55制造,主轮轴径为160mm,材料为45号钢。主轮采用滑动轴承,轴套材料为ZQAl9-4。检修闸门在静水条件下操作,启门前以小开度方式充水平压后静水启门。检修闸门采用1台容量为400kN扬程为20m的固定卷扬式启闭机配以拉杆起吊,启闭机安装在高程为1266.5m的机房内。8.1.2工作闸门及启闭机工作闸门安装在输水洞出口,孔口尺寸为2.2m×2m,底槛高程1206.00m,闸顶高程为1220m。闸门按52m水头设计。工作闸门为双主梁直支臂园柱铰弧形钢闸门,弧门半径为4m,支铰中心距底槛的高度为3m。闸门结构材料为A3钢,支铰座采用ZG35制造,铰轴直径为250mm,用45号钢制造,轴套材料为ZQZn10-1。弧门采用常规水封,在门楣上增设一道“P”形顶止水。工作弧门可在动水条件下任意开度运行,其操作设备采用手电两用摆动式螺杆启闭机,容量为300kN/150kN(启门力/下压力),扬程为3.5m。启闭机安装在高程为1220.00m的机房内。8.2闸门的操作电源、供电、照明、控制、通讯系统本工程启闭机的供电及闸井、闸室的照明均采用昆敦仑变电所至闸门采用现场控制,闸门及启闭机由专人值守操作。目前库区采用程控及无线电活保持对外通讯联系。58 8.3金属结构安全鉴定意见⑴金属结构的总体布置基本合理,设计原则、材料选用及结构计算符合现行设计规范的有关规定。本工程的金属结构设计能基本满足不同工况的运行要求。⑵金属结构的制造和安装在多年前完成,当时的检测记录证明闸门的制造安装误差基本符合规范的有关规定,其焊接质量也基本满足规范要求。闸门经多年运行,未发生卡阻现象,运行正常。⑶鉴于输水洞金属结构设备已安全运行数年,最大操作水头已达49m(距设计水头仅差3m),经检查,金属结构设备仍保持正常工作状态,故这部分工作具备蓄水验收条件。⑷经多年运行,因水封橡皮的磨损致使工作弧门顶水封漏水量较大,建议在适当时间更换橡皮水封以保证闸门在设计水头下全关位置时的漏水量不超过0.1L/(s.m)(即本工作弧门漏水量不大于1.3L/s),且顶水封在启闭过程中只有少量漏水的规范要求。⑸检修闸门锈蚀严重,顺水流方向的右侧主轮转动不灵活,建议在人工除锈后采用涂料保护方法予以维护。主轮应加注润滑脂,必要时需拆卸清洗使其转动灵活以保证运行安全。此外还应检查启闭机限位开关包括小开度充水平压的开度接点是否动作准确可靠。⑹建议在工程正式蓄水后在设计水位工况下进行工作闸门的动水试验,检查弧门支铰等转动部位的运行是否灵活,检查启闭机限位开关是否动作准确可靠,检测必要的技术数据以验证闸门及启闭机安全运行的可靠性。58 ⑺输水洞工作闸门的启闭机应增设备用动力,以满足水库安全运行的要求。⑻由于历史的原因输水洞工作闸门上游侧仅设有检修闸门,不能满足现行规范“在泄水孔工作闸门上游侧应设置事故闸门”的要求。建议有条件时将检修闸门改建为事故闸门。⑼建议将工作闸门的螺杆式启闭机更换为液压启闭机,实现根据上游水位的变化而自动控制闸门的开度达到调节下泄流量的目的,以满足水库合理调度安全运行的要求。⑽为保证金属结构设备长期安全运行,建议进一步严格管理制度,加强对金属结构设备的定期维护保养工作。58 9工程安全鉴定结论及建议鄂托克赛尔水库工程是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已建的综合利用的中型水利工程,总库容2672.2万m3,该工程的主要任务是灌溉,同时兼顾防洪、发电和养殖。本工程除险加固主要是坝基、左右坝肩帷幕灌浆防渗除险加固处理。但因本库坝区地质条件较复杂,加之兴建时勘测、设计、施工和运行管理等方面先天不足等因素,为除险加固补充勘测、设计、施工、建设管理和本次蓄水安全鉴定诸方面都带来一定的难度和困难。在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正确领导和支持下,专家组经过认真研究与充分讨论,一致认为:在这次除险加固工程建设中取得了较大成绩,工程施工质量总体上满足了变更设计及规范的要求。目前除险加固工程建设主体工程已基本完工,尚有部分遗留需继续进行。在处理中遗留工作中应精心组织、慎重对待,既要保证按计划实现下闸蓄水,又要加快遗留问题的处理工作。本除险加固工程于2002年6月8日开工,2003年8月完工,相继于2003年10月24~26日通过了已完工程的各分部工程验收。为了确保本工程蓄水安全,根据水利部《关于水利水电建设工程蓄水安全鉴定暂行办法》的要求,新疆博河管理处委托水利部新疆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58 进行了这次工程蓄水安全鉴定。鉴定工作范围为主坝坝基、左右坝肩防渗处理、泄放水建筑物、闸门和启闭机及涉及工程安全的边坡稳定及下游消能防护等工程项目进行评价,为工程下闸蓄水验收委员会提供决策依据。9.1工程等级、连建筑物等级及洪水设计标准根据《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252-2000)及其补充规定,水库终期库容为2762.2万m3,本工程为三等中型工程,工程规模为中(3)型。根据工程等级,挡、泄水等主要建筑物为三级,次要建筑物为四级,临时建筑物为五级。正常设计洪水标准为50年一遇,校核洪水标准为1000年一遇。地震设防烈度为Ⅶ度。上述工程等级及设计标准符合现行规范要求并已经自治区水利厅以新水管字[2000]113号文及自治区发展计划委员会以新计设标[2001]928号文批复同意。9.2工程防洪能力(1)为了确定本工程安全运行及达到防洪渡汛设计标准的前提下,溢洪道坝顶高程1258.4m,调整为1258.00m高程为宜。在未调整以前,希运行管理单位在洪水期加强调度管理,以确保水库安全运行。(2)2004年下闸蓄水后,希运行管理单位参照本报告3.4节有关建议实施为宜。9.3区域地质构造稳定和枢纽综合地质条件⑴按GB18306-2001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为依据,以地震峰值加速度为0.1g(地震基本烈度Ⅶ度)对大坝等建筑物进行抗震复核。⑵库盘由渗透性小的硬岩或中硬岩组成,岩层产状与主要断裂均与河谷直交,无水库渗漏、库岸稳定及水库诱发地震问题。58 ⑶大坝基础及两岸坝肩基本稳定,但需完善设计帷幕防渗要求。⑷由于河床深槽段未进行帷幕灌浆处理,务必注意心墙下游及坝下游河床卵、砾石层的渗透监测,防止发生渗透破坏。⑸由于右坝肩未按设计进行帷幕灌浆,因其岩体透水性较大应加强心墙右坝岸坡与基岩接触部位、坝后卵砾石地层渗流及右坝肩绕坝渗流的监测。进一步查明右坝岸坡岩体透水性大的形成原因并对其影响作出评价。⑹溢洪道不存在大的工程地质问题,但应注意高速水流的冲刷问题。⑺输水洞工程地质条件较好,围岩基本稳定。9.4主坝工程⑴大坝除险加固设计基本符合现行规范要求,施工质量满足变更设计后的要求。⑵坝基及两岸坝肩处理经过不断完善,其本满足渗流稳定要求,但应加强河床深槽段的渗流安全监测,及时做出评价并补充论证,提出专题报告。⑶右坝肩工程地质条件较复杂,施工前未查清,施工时未作处理。应进一步查明其工程地质条件及强透水带的范围,及时作出评价及处理方案。⑷大坝安全监测系统设计不满足现行规范要求,应补充大坝变形观测,增设左右两坝肩绕渗观测孔,完善自动监测数据处理的软件。(5)为确保今后工程安全可靠的正常投入运行,建议建设单位58 及管理部门应对第五章第5.5节“存在的问题及建议”的有关可能给今后带来隐患的问题慎重对待并妥善处理。9.5输水洞工程⑴输水洞整体布置合理,结构尺寸基本合适。⑵洞身水力计算符合规范要求,但下游消能设施未进行水力学模型试验,无法证实其安全及可靠性。建议在运行过程中加强监测,必要时对消力池进行改造。⑶在设计报告中未提交检修闸井、工作闸井、输水洞结构计算及稳定分析成果,建议设计单位增加地震荷载进行抗滑抗倾的复核。9.6溢洪道工程⑴溢洪道利用天然鞍部及冲沟布置方案是合理的,泄槽陡坡座落在基岩上未作护砌基本可行。建议过洪后及时检查,对冲蚀严重的地段应及时护砌处理,对泄槽末端应开挖整理,使水流顺畅。⑵溢洪道进口高程1258.40m比原设计高程1258m高0.4m,应按延长后的洪水系列在下列工况下复核其过洪能力。若不能满足,应采取相应的改建措施。工况一:按50年一遇设计洪水时,输水洞因特殊情况(如闸门失灵、洞身或闸井失毁等)不参加泄洪条件进行复核。工况二:按校核洪水1000年一遇时溢洪道和输水洞同时泄洪进行复核。9.7金属结构工程⑴各类闸门58 、启闭机等金属结构的设计原则、总体布置、材料、结构计算及制造安装质量基本符合现行规范的有关规定,本工程的金属结构设计能基本满足不同工况的运行要求。⑵工作弧门水封磨损,检修闸门锈蚀严重、主轮转动不灵活。建议更换工作闸门橡皮水封,对检修闸门采用除锈重新涂料处理,主轮加注润滑脂。检查启闭机限位开关包括小开度充水平压的开度接点是否动作准确可靠。⑶在蓄水前务必对各闸门、启闭机进行一次全行程启闭试验检查,以保证闸门、启闭机的安全运行。⑷蓄水至设计水头工况时,务必对工作闸门进行动水试验检查,检测必要的技术数据,以验证闸门及启闭机安全运行的可靠性。⑸目前输水洞工作闸门上游侧仅设有检修闸门,不符合现行规范“在泄水孔工作闸门上游侧应设置事故闸门”的要求。建议有条件时将检修闸门改建为事故闸门。⑹建议将工作闸门的螺杆式启闭机更换为液压启闭机,实现根据上游水位的变化而自动控制闸门的开度达到调节下泄流量的目的,以满足水库合理调度安全运行的要求。⑺为保证金属结构设备长期安全运行,建议进一步严格管理制度,加强对设备的定期维护保养工作。鉴于本次除险加固对左右坝肩及河床段(除深槽段及右坝肩平洞段外)已补充进行了帷幕灌浆处理,改善了坝基的渗透稳定条件,所存在的工程问题主要为渗漏损失及局部渗透稳定问题,因此58 大坝基本上是安全的,水库可以投入蓄水运行,但在运行过程中应加强安全检测。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