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00 KB
  • 3页

深耕蓄水是粘重旱地小麦丰收关键措施

  • 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深耕蓄水是粘重旱地小麦丰收关键措施  临汾市尧都区土门镇地处低山丘陵区,辖15个自然村,4890户,18900口人;3万多亩耕地属黄土质褐土性土,多数土质粘重,全是旱地,历年以种植小麦为主。年平均降雨量500毫米左右,年平均气温10度上下,有效积温3200-3500度。过去这里也是穷地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镇党委一班人带领全镇人民以市场经济为导向,大胆进行改革开放,充分发挥自然优势,农业和工副业生产都得到大的发展。特别是在小麦生产上,大搞深耕施肥,走有机旱作之路,亩产总产都有了很大提高。3 根据资料,70年代初小麦平均亩产只有60-80公斤,风调雨顺的年头亩产也超不过100公斤。后来学习推广闻喜县东官庄旱地小麦高产经验,推广“四早三多整地”和“三三制培肥地力”旱作技术。大搞深耕改土,耙耱保墒,增施有机肥,小麦产量逐年提高。80年代以培肥地力和配方施肥为重点,狠抓旱作农业技术综合配套。逐步形成了麦棉增产-畜牧业发展-麦棉再增产的良性循环。90年代加强服务功能,“大搞规模经济开发”形成了一个治旱兴农、以农促牧、农果牧全面发展的农业生产新格局。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来,在北方地区实行保护性耕作,使得农田扬沙减少60%。水土流失减少80%的生态环境效益,使播种前土壤蓄水量增加10%-15%。降水利用效率提高15%-20%的抗旱保墒效益,粮食产量提高5%-15%,成本降低15%-30%,农民增产增收。总结小麦不断增产的经验,最基本的就是加深活土层,结合增施有机肥改善了土壤的综合肥力因素,满足了小麦生长发育对水、肥、气、热的要求。加深耕作层的作用一是改善了土壤结构。通过深耕首先打破了紧密坚实的梨底层,使活土层增加到20厘米以上;土壤容重由1.5左右降低到1.1左右;土壤的孔隙度增加5-10个百分点;结合增施有机肥,水稳性团粒结构增加10%左右。二是提高了土壤的透水性。夏季多雨季节,中雨地表不积水,大雨地面径流也减轻,土壤就可接纳较多的雨水。同时由于活土层土壤疏松,非毛管孔隙增加,就能减少蒸发量,提高含水量5%左右。三是改善了土壤的通气,提高了地温,增加了土壤微生物的活动。活土层增加后,非毛管孔隙量增多,土壤空气相对增加。土壤含水量提高,又增大了土壤的比热,从而减缓了土壤温度受空气温度的急速变化而变化,使小麦根系在严冬季节能够正常生长,安全越冬。微生物活动也随着土壤中水、气、热的改变而3 活跃起来。一方面在数量上是有明显的增加,而且上下土层分布趋于一致,另一方面活动量也得以提高。据试验,不同耕层厚度有益微生物的繁殖和分布差异很大。四是提高了土壤中有效养分含量。由于耕作层加厚,水、肥、气、热得以协调,土壤微生物繁殖活动旺盛,加速了土壤中不能被作物直接吸收利用养分的分解和转化,提高了有效性。土壤有机质提高0.3%以上,全氮提高0.05%以上;速效磷含量增加5ppm以上。根据试验和生产实践,耕作层并不是不分土壤类型、土体构造越深越好,必须是因地、因土制宜。一般粘土宜深,砂土或漏砂土宜浅。粘土地小麦耕层加深到20厘米(8寸左右)增产效果普遍显著,继续加深到50厘米还能增产,若再加深增产就不显著甚至有下降趋势。并且由于机具所限,过分加深投资过大,经济效益不合算。深耕以伏耕或秋耕最为适宜。但要赶早不赶晚,特别是伏耕必须赶在雨季来临前,以利张口蓄住天上水,而且使土壤有充分的熟化时间。深耕张口蓄住天上降水,还必须结合耙耱,才能使蓄纳的水分少蒸发散发。深耕加大了储肥空间,也引起土壤养分浓度相对降低,所以必须增施有机肥料。增施有机肥料还有利于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促进微生物活动,起到以肥调水的作用。据多年的生产试验,肥沃旱地每生产1公斤小麦约消耗750公斤水,而瘠薄旱地则需消耗3400多公斤水。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