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33.50 KB
  • 22页

高层建筑结构课件.

  • 2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5.4剪力墙的截面设计1.剪力墙的内力:M、N、V2.剪力墙的验算项目:平面内的斜截面受剪偏心受压或偏心受拉平面外轴心受压承载力计算在集中荷载作用下,墙内无暗柱时还应进行局部受压承载力计算3.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的配筋:5.4.1剪力墙正截面承载力计算1.一级抗震等级设计的剪力墙各截面弯矩设计值,应符合下列规定:(1)底部加强部位及其上一层应按墙底截面组合弯矩计算值采用;(2)其他部位可按墙肢组合弯矩计算值的1.2倍采用2.抗震设计的双肢剪力墙中,墙肢不宜出现小偏心受拉;当任一墙肢大偏心受拉时,另一墙肢的弯矩设计值及剪力设计值应乘以增大系数1.253.矩形、T形、I形偏心受压剪力墙的正截面受压承载力(1)无地震作用组合时(5.63)(5.64)(2)有地震作用组合时(=0.85) 3.1大偏心受压剪力墙(当x≤ξbhwo时)3.2小偏心受压剪力墙(当x≥ξbhwo时)4.矩形截面偏心受拉剪力墙的正截面受拉承载力(1)无地震作用组合时(2)有地震作用组合时—剪力墙腹板竖向分布钢筋的全部截面面积 5.4.2剪力墙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1.剪力调整(保证强剪弱弯)一级二级三级四级及无地震作用9度抗震设计时尚应符合2.偏心受压剪力墙(1)无地震作用组合时(5.81)(2)有地震作用组合时(5.82)N—剪力墙的轴向压力设计值,抗震设计时,应考虑地震作用效应组合;当N大于0.2fcbwhw时,应取0.2fcbwhwA——剪力墙截面面积;Aw——T形或I形截面剪力墙腹板的面积,矩形截面时应取A;λ——计算截面处的剪跨比。计算时,当λ应取1.5-2.2;当计算截面与墙底之间的距离<0.5hwo时,λ应按距墙底0.5hwo处的弯矩值与剪力值计算;s——剪力墙水平分布钢筋间距。3.偏心受拉剪力墙的(1)无地震作用组合时(5.83)(2)有地震作用组合时(5.84)上式右端方括号内的计算值小于时,取等于。 5.4.3施工缝处的抗滑移能力验算按一级抗震等级设计的剪力墙,其水平施工缝处的抗滑移能力宜符合下列要求:式中Vwj——水平施工缝处考虑地震作用组合的剪力设计值;As——水平施工缝处剪力墙腹板内竖向分布钢筋、竖向插筋和边缘构件(不包括两侧翼墙)纵向钢筋的总截面面积;fy——竖向钢筋抗拉强度设计值;N——水平施工缝处考虑地震作用组合的不利轴向力设计值,压力取正值,拉力取负值。5.4.4连梁的剪力设计值连梁的剪力设计值Vb应按下列规定计算:1无地震作用组合以及有地震作用组合的四级抗震等级时,应取考虑水平风荷载或水平地震作用组合的剪力设计值;9度抗震设计时尚应符合2有地震作用组合的一、二、三级抗震等级时,连梁的剪力设计值应按下式进行调整:式中、——分别为梁左、右端顺时针或反时针方向考虑地震作用组合的弯矩设计值;对一级抗震等级且两端均为负弯矩时,绝对值较小一端的弯矩应取零;、——分别为连梁左、右端顺时针或反时针方向实配的受弯承载力所对应的弯矩值,应按实配钢筋面积(计入受压钢筋)和材料强度标准值并考虑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计算;ιn——连梁的净跨。VGb——在重力荷载代表值(9度时还应包括竖向地震作用标准值)作用下,按简支梁计算的梁端截面剪力设计值;ηvb——连梁剪力增大系数,一级取1.3,二级取1.2,三级取1.12.连梁的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1无地震作用组合时 2有地震作用组合时跨高比>2.5时跨高比≤2.5时5.5剪力墙结构构造5.5.1剪力墙构造要求1.剪力墙的受剪截面应符合下列要求:1)无地震作用组合时2)有地震作用组合时剪跨比λ大于2.5时剪跨比λ不大于2.5时式中Vw——剪力墙截面剪力设计值,应符合本规程第7.2.10条的规定;hwo——剪力墙截面有效高度;βc——混凝土强度影响系数,应按本规程第6.2.6条采用;λ——计算截面处的剪跨比,即Mc/(Vchwo),其中Mc、Vc应分别取与Vw同一组组合的弯矩和剪力计算值2.高层建筑剪力墙中竖向和水平分布钢筋,不应采用单排配筋。竖向和水平分布钢筋最少拉筋bw≤400㎜双排φ6@600400㎜<bw≤700㎜三排700㎜<bw四排 1.不宜设置<5的矩形截面独立墙肢;当<5时,其在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的轴压力设计值的轴压比,一、二级时不宜大于表5.11的限值减0.1,三级时不宜大于0.6;当hw/bw不大于3时,宜按框架柱进行截面设计,底部加强部位纵向钢筋的配筋率不应小于1.2%,一般部位不应小于1.0%,箍筋宜沿墙肢全高加密。4.抗震设计时,一、二级抗震等级的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其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墙肢的轴压比不宜超过表5.11的限值。表5.11剪力墙轴压比限值轴压比一级(9度)一级(7、8度)二级三级0.40.50.6(<5)0.30.40.50.6注:N——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剪力墙墙肢的轴向压力设计值;A——剪力墙墙肢截面面积;fc——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2.一、二级抗震设计的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及其上一层的墙肢端部应设置约束边缘构件;约束边缘构件范围lc及其配箍特征值λv项目一级(9度)一级(7、8度)二级λv0.200.200.20lc(暗柱)0.25hw0.20hw0.20hwlc(翼墙或端柱)0.20hw0.15hw0.15hw(1)lc为约束边缘构件沿墙肢方向的长度,不应小于表中数值、1.5bw和450mm三者的较大值,有翼墙或端柱时尚不应小于翼墙厚度或端柱沿墙肢方向截面高度加300mm;(2)翼墙长度小于其厚度3倍或端柱截面边长小于墙厚的2倍时,视为无翼墙或无端柱(3)箍筋的配筋范围如图5.26中的阴影面积所示,其体积配箍率ρv应按下式计算:一级φ8@100二级φ8@150式中λv——约束边缘构件配箍特征值;fc——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fyv——箍筋或拉筋的抗拉强度设计值,超过360MPa时,应按360MPa计算。(4)约束边缘构件纵向钢筋的配筋范围不应小于图5.26中阴影面积,其纵向钢筋最小截面面积,一、二级抗震设计时分别不应小于图中阴影面积的1.2%和1.0%并分别不应小于6φ16和6φ14。 6.一、二级抗震设计剪力墙的其他部位以及三、四级抗震设计和非抗震设计的剪力墙墙肢端部均应设置构造边缘构件表5.13剪力墙构造边缘构件的配筋要求底部加强部位其他部位抗震等级纵向钢筋最小量(取较大值)箍筋纵向钢筋最小量(取较大值)箍筋或错误!链接无效。最小直径(mm)最大间距(mm)最小直径(mm)最大间距(mm)一级0.012Ac,6φ1681000.008Ac,6φ148150二级0.010Ac,6φ1481500.006Ac,6φ128200三级0.005Ac,4φ1261500.004Ac,4φ126200四级0.005Ac,4φ1262000.004Ac,错误!链接无效。错误!链接无效。错误!链接无效。非抗震4φ126250注:1符号φ表示钢筋直径;2对转角墙的暗柱,表中拉筋宜采用箍筋。2)箍筋的配筋范围宜取图7.2.17中阴影部分,其配箍特征值λv不宜小于0.1。5非抗震设计时,剪力墙端部应按构造配置不少于4根12mm的纵向钢筋,沿纵向钢筋应配置不少于直径为6mm、间距为250mm的拉筋。7.一般剪力墙分布钢筋的配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配筋率,一、二、三级抗震设计时≥0.25%,四级抗震设计和非抗震设计时≥0.20%;(2)间距≥300,直径≥φ8宜≤8.房屋顶层剪力墙以及长矩形平面房屋的楼梯间和电梯间剪力墙、端开间的纵向剪力墙、端山墙的水平和竖向分布钢筋的最小配筋率不应小于0.25%,钢筋间距不应大于200mm。(温度应力较大)9.剪力墙钢筋锚固和连接应符合下列要求:一级、二级=1.15三级=1.05四级=1纵向钢筋最小锚固长度:非抗震设计时,;抗震设计时,2分布钢筋的搭接长度 非抗震设计时,不应小于1.2;抗震设计时,不应小于1.2;3.剪力墙竖向及水平分布钢筋的搭接连接一级、二级抗震等级剪力墙的加强部位,接头位置应错开,每次连接的钢筋数量不宜超过总数量的50%,错开净距不宜小于500mm;其他情况剪力墙的钢筋可在同一部位连接。4.暗柱及端柱内纵向钢筋连接和锚固要求宜与框架柱相同5.5.2连梁构造要求1.剪力墙连梁的截面尺寸应符合下列要求:1)无地震作用组合时2)有地震作用组合时跨高比>2.5时:跨高比≤2.5时:式中Vb——连梁剪力设计值;bb——连梁截面宽度;hb0——连梁截面有效高度;βc——混凝土强度影响系数混凝土强渡等级≤C50C80βc1.00.82.当剪力墙的连梁不满足最大剪压比要求时,可作如下处理:1减小连梁截面高度,使分配到的剪力减小;2连梁弯矩及剪力可进行塑性调幅 (1)在内力计算前降低连梁的刚度(2)在内力计算后将连梁的弯矩及剪力组合值乘以折减系数;连梁调幅后的弯矩、剪力设计值不应低于使用状况下的值,也不宜低于比设防烈度低一度的地震作用组合所得的弯矩设计值。建议:0.8(6—7度),0.5(8—9度)当部分连梁降低弯矩设计值后,其余部位连梁和墙肢的弯矩设计值应相应提高;3当连梁破坏对承受竖向荷载无明显影响时,可考虑在大震作用下该连梁不参与工作,按独立墙肢进行第二次多遇地震作用下结构内力分析,墙肢应按两次计算所得的较大内力进行配筋设计3.连梁配筋应满足下列要求:1连梁顶面、底面纵向受力钢筋伸入墙内的锚固长度,抗震设计时不成小于laE,非抗履设计时不应小于la,且不应小于600mm;2抗震设计时,沿连梁全长箍筋的构造应按框架梁梁端加密区箍筋的构造要求采用;非抗震设计时,沿连梁全长的箍筋不应小于φ6@1503顶层连粱纵向钢筋伸入墙体的长度范围内,应配置间距不大于150mm的构造箍筋,箍简直径应与该连梁的箍筋直径相同;4墙体水平分布钢筋应作为连梁的腰筋在连粱范围内拉通连续配置;当hb≥700mm时,腰筋设置不应小于φ10@200;对跨高比不大于2.5的连梁,腰筋的面积配筋率不应小于0.3%。4.剪力墙墙面开洞和连梁开洞时,应符合下列要求:1当剪力墙墙面开有非连续小洞口(其各边长度小于800mm),且在整体计算中不考虑其影响时,应将洞口处被截断的分布筋量分别集中配置在洞口上、下和左、右两边,且钢筋直径不应小于12mm:2穿过连梁的管道宜预埋套管,洞口上、下的有效高度不宜小于梁高的1/3,且不宜小于200mm ,洞口处宜配置补强钢筋,被洞口削弱的截面应进行承载力验算。第6章框架—剪力墙结构设计6.1框架—剪力墙结构概念设计6.1.1框架—剪力墙结构变形、受力特点框架—剪力墙结构=纯框架体系+纯剪力墙体系(剪切变形)(弯曲变形)相互作用力6.1.2框架—剪力墙结构方案的选定1.框架—剪力墙结构布置(结构平面布置、结构竖向布置、楼盖结构布置)(1)楼盖结构H≥50米,应采用现浇楼盖结构H≤50米8、9度宜采用现浇楼盖结构6、7度可采用装配整体式楼盖结构,楼盖每层宜设置钢筋混凝土现浇层。现浇层厚度混凝土强度等级双向钢筋网预制板板缝宽度≥50mmC20~C40Φ6~8@150~200宜≥40mm(2)框架和剪力墙的布置方式灵活,对称①框架与剪力墙(单片墙、联肢墙或较小井筒)分开布置;②在框架结构的若干跨内嵌入剪力墙(带边框剪力墙);③在单片抗侧力结构内连续分别布置框架和剪力墙;④上述两种或三种形式的混合(3)设计成双向抗侧力体系,并使结构各主轴方向的侧向刚度接近(4)除个别节点外不应采用铰接,梁与柱、柱与剪力墙的中线宜重合(5)框架—剪力墙结构中,剪力墙布置须满足:①剪力墙周边均匀布置,楼梯间、电梯间、平面形状变化及荷载较大的部位,剪力墙的间距不宜过大。②平面形状凹凸较大时,宜在凸出部位的端部附近布置剪力墙。③纵、横剪力墙宜组成L形、T形和[形等等形式。④剪力墙宜贯通建筑物的全高,宜避免刚度突变;剪力墙开洞时,洞口宜上下对齐。⑤楼、电梯间等竖井宜尽量与靠近的抗侧力结构结合布置。 ①单片剪力墙底部承担的水平剪力不宜超过结构底部总水平剪力的40%;(6)长矩形平面或平面有一部分较长的建筑中,其剪力墙的布置尚宜符合下列要求:①横向剪力墙沿长方向的间距宜满足表6.1的要求,当这些剪力墙之间的楼盖有较大开洞时,剪力墙的间距应适当减小;②纵向剪力墙不宜集中布置在房屋的两尽端。(混凝土收缩和温度变化易使楼盖中部出现裂缝)表6.1剪力墙最大间距(m)楼盖形式非抗震设计(取较小值)抗震设防烈度6度、7度(取较小值)8度(取较小值)9度(取较小值)现浇5.0B,604.0B,503.0B,402.0B,30装配整体3.5B,503.0B,402.5B,30—注:1表中B为楼面宽度,单位为m;2装配整体式楼盖的现浇层应符合有关规定;3现浇层厚度大于60mm的叠合楼板可作为现浇板考虑。7.板柱-剪力墙结构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应布置成双向抗侧力体系,两主轴方向均应设置剪力墙:(2)抗震设计时,房屋的周边应设置框架梁,房屋的顶层及地下一层顶板宜采用梁板结构;(3)有楼、电梯间等较大开洞时,洞口周围宜设置框架梁或边梁;1.剪力墙合理数量剪力墙数量少:结构刚度小,侧移不满足剪力墙数量多:不经济;刚度大,地震作用大;使结构周期接近场地卓越周期,引起共振。(1)方案阶段①符合表6.1,保证楼面刚度无限大,一般2~3B及30m左右②设计细高剪力墙,保证延性,H/B大于2,不满足,设洞口,洞口连梁用弱连梁;③B不宜大于8m;(2)初估尺寸阶段表6.1底层构件截面积与楼面面积之比设计条件构件截面面积与楼面面积之比(AW+AC)/Af剪力墙截面面积与楼面面积之比AW/Af70,Ⅱ类土0.03~0.050.02~0.0380,Ⅲ类土0.04~0.060.03~0.04注:1.AW—剪力墙截面面积、AC—柱截面面积、Af—楼面面积;2.表中数值是纵横两方面的总量,应使两个方向的剪力墙数量接近;3.高度较大的框架—剪力墙结构,宜取表中的上限值。(3)计算复核阶段①自振周期②轴压比 对柱子N指考虑地震作用组合的轴压力设计值,抗震设计时,钢筋混凝土柱轴压比不宜超过表6.3的规定;对于Ⅳ类场地上较高的高层建筑,其轴压比限值应适当减小。表6.3柱轴压比限值结构类型抗震等级一二三框架0.70.800.90板柱-剪力墙、框架-剪力墙、框架-核心筒、筒中筒0.750.850.95部分框支剪力墙0.600.70—注:1轴压比指柱考虑地震作用组合的轴压力设计值与柱全截面面积和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乘积的比值;2适用于C60以下的柱。C65~C70时,降低0.05;C75~C80时,降低0.10;3适用于剪跨比λ>2的柱。1.5≤λ≤2.0,减小0.05;λ<1.5时,轴压比限值应专门研究并采取特殊构造措施;4当沿柱全高采用井字复合箍,箍筋间距不大于100mm、肢距不大于200mm、直径不小于12mm时,柱轴压比限值可增加0.10;当沿柱全高采用复合螺旋箍,箍筋螺距不大于100mm。肢距不大于200mm、直径不小于12mm时,柱轴压比限值可增加0.10;当沿柱全高采用连续复合螺旋箍,且螺距不大于80mm、肢距不大于200mm、直径不小于10mm时,轴压比限值可增加0.10。以上三种配箍类别的含箍特征值应按增大的轴压比确定;5当柱截面中部设置由附加纵向钢筋形成的芯柱,且附加纵向钢筋的截面面积不小于柱截面面积的0.8%时,柱轴压比限值可增加0.05。当本项措施与注4的措施共同采用时,柱轴压比限值可比表中数值增加0.15,但箍筋的配箍特征值仍可按轴压比增加0.10的要求确定;6附注第4、5两款之措施,也适用于框支柱;7柱轴压比限值不应大于1.05对剪力墙N指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剪力墙墙肢的轴向压力设计值(名义轴压比)(一、二级剪力墙的底部加强部位)①结构侧移限制层间最大位移与层高之比1.剪力墙最小厚度保证出平面的刚度和稳定性剪力墙的最小厚度一、二级抗震等级三、四级抗震等级非抗震无端柱或翼墙的一字形剪力墙其他截面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1/12(层高)≥200≥1/16(层高或剪力墙无支长度)≥200≥1/20(层高或剪力墙无支长度)≥160≥1/25(层高或剪力墙无支长度)≥160其他部位≥1/15(层高)≥180≥1/20(层高或剪力墙无支长度)≥160≥1/25(层高或剪力墙无支长度)≥160 ★剪力墙无支长度-沿剪力墙长度方向没有平面外横向支承墙的长度★当墙厚不能满足上述要求时,应按《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附录D计算墙体的稳定;★剪力墙井筒中,分隔电梯井或管道井的墙肢截面厚度可适当减小,但不宜小于160mm;6.1.3构件截面尺寸估算及材料强渡等级选定1.构件截面尺寸估算(1)梁刚度避免短梁b≥200,,一般取2~3扁梁,除验算正截面和斜截面承载力外,还须满足刚度和裂缝的相应要求。(2)柱柱子的最小尺寸:非抗震250㎜,抗震300㎜,圆柱直径350㎜柱截面高宽比≤3,λ≥2柱子截面由轴压比限值估算(1)节点节点不应采用铰接梁、柱中心线宜重合,如偏心距大于该方向柱宽的1/4时,可采取增设梁的水平加腋等措施,水平加腋厚度可取梁截面高度,其水平尺寸宜满足下列要求:式中——梁水平加腋宽度;——梁水平加腋长度;——梁截面宽度;——沿偏心方向柱截面宽度;——非加腋侧梁边到柱边的距离。2.材料强渡等级选定 ★最低要求:现浇框架梁、柱、节点,按一级抗震等级设计时,C30;按二~四级和非抗震设计时,C20。★最高现浇框架梁,C40;框架柱,9度时,C60,8度时,C70。★剪力墙结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0;带有筒体和短肢剪力墙的剪力墙结构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56.1.4设计计算主要步骤及程序框架1.2框架—剪力墙结构内力和位移的简化近似计算5.2.1计算简图★总剪力墙总框架★铰接体系总剪力墙与总框架之间通过刚性楼板联系,刚性楼板对各平面结构无约束弯矩;★刚接体系总剪力墙与总框架之间通过连梁联系,连梁对各平面结构有约束弯矩;(当连梁的尺寸较小时,对墙肢的约束很弱,也可视为铰接体)★刚节点数目1.2.2水平荷载作用下框架—剪力墙结构内力和位移计算基本假定:(1)楼板在平面内刚度无限大,平面外刚度为零;(2)不计扭转;(3)框架和剪力墙沿高度方向无变化,(取加权平均值计算)1.铰接体系的内力和位移计算★将连杆连续化,切开连杆,其分布力为★抗侧(推)刚度--产生单位层间变形角所需的推力。当框架高度大于50m或H/B>4时,考虑到柱轴向变形对框架侧移的影响,用修正后的抗侧(推)刚度 只考虑梁柱弯矩变形框架的顶点侧移只考虑框架柱轴向变形框架的顶点侧移★建立平衡微分方程剪力墙的内力与变形关系框架内力与变形关系为方程的特解,由荷载形式确定~由边界条件确定 边界条件:0(倒三角形水平荷载)0(均布水平荷载)F(顶部集中荷载F)(1)在结构顶部,ξ=1.0,MW=0.0,故有:(2)在结构顶部,ξ=1.0,有:(3)在结构底部,ξ=0.0(4)在结构底部,ξ=0.0(倒三角形水平荷载)(均布水平荷载)(顶部集中荷载F) 1.刚接体系的内力和位移计算(1)连杆对剪力墙的约束弯矩★当错误!链接无效。发生单位转角时所需要的杆端弯矩两端有刚域的连梁:一端有刚域的连梁:★当错误!链接无效。发生转角为θ时所需要的杆端约束弯矩★将错误!链接无效。连续化,得在x高度处第i个梁端单位高度上约束弯矩★当一层有n个刚性结点时,连梁总约束弯矩为当各层不同时,取加权平均值计算。★建立平衡微分方程剪力墙的内力与变形关系框架内力与变形关系 比较刚接体系与铰接体系,微分方程形式完全相同,四个边界条件相同,故两者的解相同。不同点有二:1.框架—剪力墙结构的刚度特征值λ计算公式不同2.水平剪力的计算公式不同___铰接体系中图表查得的剪力墙剪力。___铰接体系中图表查得的框架剪力;___框架广义剪力;___刚接体系中,总剪力墙的总剪力;刚接体系内力计算步骤:(1)体系的λ及ξ查表求得y、MW、、;(2) (1)(4)2.构件内力计算(1)剪力墙的内力(将总剪力墙的总弯矩、总剪力按刚度EI分配到各片剪力墙上)k_第i层的墙肢总数。(2)框架梁、柱的内力(将总框架的总剪力按刚度D分配到各柱上)m_第i层柱的总数。(3)刚接体系连梁的弯矩和剪力—分别代表或;、—分别代表第j层、第j+1层的层高;—表示第j层第i个刚接点连梁对剪力墙中心处的弯矩。连梁弯矩设计值为: 连梁剪力设计值为:或(6.38)1.地震作用下框架剪力的调整(保证框架具有一定的抗侧力能力,能起到第二道防线的作用)当时,其框架总剪力不必调整;当<时,框架总剪力要增加,—对应于地震作用标准值且未经调整的各层(或某一段内各层)框架承担的地震总剪力;—对框架柱数量从下至上基本不变的规则建筑,应取对应于地震作用标准值的结构底部总剪力;对框架柱数量从下至上分段有规律变化的结构,应取每段最下一层结构对应于地震作用标准值的总剪力;—对框架柱数量从下至上基本不变的规则建筑,应取对应于地震作用标准值且未经调整的各层框架承担的地震总剪力中的最大值;对框架柱数量从下至上分段有规律变化的结构,应取每段中对应于地震作用标准值且未经调整的各层框架承担的地震总剪力中的最大值。每根框架柱和与之相连的框架梁的剪力及端部弯距标准值,框架柱的轴力标准值可不予调整。框架-剪力墙结构、板柱-剪力墙结构中,剪力墙竖向和水平分布钢筋的配筋率,抗震设计时均不应小于0.25%,非抗震设计时均不应小于0.20%,并应至少双排布置。备排分布钢筋之间应设置拉筋,拉筋直径不应小于6mm,间距不应大于600mm。2.刚度特征值对框架—剪力墙结构内力和位移特征的影响或(1)对侧移的影响λ<1以剪力墙的弯矩变形为主;λ=1~6弯剪型变形,下部以弯矩变形为主,上部以剪切变形为主 λ>6以框架的剪切变形为主(1)对水平监理分配的影响(2)对外荷载分配的影响2.4框架—剪力墙结构截面设计及构造1.框架-剪力墙结构、板柱-剪力墙结构中,剪力墙竖向和水平分布钢筋的配筋率ρW,抗震设计时ρW≥0.25%,非抗震设计时ρW≥0.20%,并应至少双排布置。拉筋至少φ6@600。2.带边框剪力墙结构的构造1带边框剪力墙的截面厚度:1)抗震设计时,一、二级剪力墙的底部加强部位≥200mm,且≥层高的1/16;2)其他情况≥160mm,且≥层高的1/20;3)当剪力墙截面厚度不满足要求时,应计算墙体稳定。2剪力墙的水平钢筋应全部锚入边框柱内,锚固长度不应小于ιa(非抗震设计)或ιaE(抗震设计);3带边框剪力墙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宜与边框柱相同;4与剪力墙重合的框架梁可保留,亦可做成宽度与墙厚相同的暗梁,暗梁截面高度可取墙厚的2倍或与该片框架梁截面等高,暗梁的配筋可按构造配置且应符合一般框架梁相应抗震等级的最小配筋要求;5剪力墙截面宜按工字形设计,其端部的纵向受力钢筋应配置在边框柱截面内;6边框柱截面宜与该榀框架其他柱的截面相同,边框柱应符合框架柱构造配筋规定;边框柱的箍筋在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和洞口紧邻边框柱宜沿全高加密;3.板柱—剪力墙结构的构造(1)配筋要求沿两个主轴方向均应布置通过柱截面的板底连续钢筋,且钢筋的总截面面积应符合下式要求:As≥NG/fy式中As——通过柱截面的板底连续钢筋的总截面面积;NG——在该层楼面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的柱轴向压力设计值;fv——通过柱截面的板底连续钢筋的抗拉强度设计值(2)构造要求1)抗震设计时,无柱帽的板柱-剪力墙结构应沿纵横柱轴线在板内设置暗梁,暗梁宽度可取与柱宽度相同或柱宽加上柱宽度以外各1.5倍板厚,暗梁配筋应符合下列规定:1)暗梁上、下纵向钢筋应分别取柱上板带上、下钢筋总截面面积的50%,且下部钢筋不宜小于上部钢筋的1/2。纵向钢筋应全跨拉通,其直径宜大于暗梁以外板钢筋的直径,但不宜大于柱截面相应边长的1/20;2)暗梁的箍筋,在构造上应至少配置四肢箍,直径不应小于8mm,间距不应大于300mm。第84页2002@ 2设置托板式柱帽时,非抗震设计时托板底部宜布置构造钢筋;抗震设计时托板底部钢筋应按计算确定,并应满足抗震锚固要求。计算柱上板带的支座钢筋时,可考虑托板厚度的有利影响;3无梁楼板允许开局部洞口,但应验算满足承载力及刚度要求。当未作专门析时,在板的不同部位开单个洞的大小应符合图8.2.4的要求。若在同一部位开多个洞时,则在同一截面上各个洞宽之和不应大于该部位单个洞的允许宽度。所有洞边均应设置补强钢筋图8.2.4无梁楼板开洞要求洞1:b≤bc/4且b≤t/2;其中,b为洞口长边尺寸,bc为相应于洞口长边方向的柱宽,t为板厚;洞2:α<A2/4且b≤B1/4;洞3:α≤A2/4且b≤B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