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2.79 KB
- 26页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ICS27.140P59DB52贵州省地方标准DB52/T1185—2017贵州省水利水电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规范SpecificationforpostassessmentofenvironmentalimpactsofwaterconservancyandhydropowerconstructionprojectsinGuiZhouprovince2017-05-08发布2017-11-08实施贵州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DB52/T1185—2017目次前言................................................................................II1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术语和定义........................................................................14总则..............................................................................25工程调查..........................................................................46环境保护工作调查..................................................................47水文情势影响......................................................................58水温影响..........................................................................69水环境影响........................................................................610水生生态影响.....................................................................711陆生生态影响.....................................................................812社会经济影响.....................................................................913评价结论与建议...................................................................9附录A(规范性附录)环境影响后评价指标体系.........................................11附录B(规范性附录)环境影响后评价技术方法.........................................13附录C(规范性附录)环境影响后评价报告目录.........................................15附录D(规范性附录)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18I
DB52/T1185—2017前言本标准按照GB/T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本标准由中国电建集团贵阳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提出。本标准由贵州省电力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电建集团贵阳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电建集团贵阳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生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能源水能风能研究中心贵阳分中心。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魏浪、张虎成、杨杰、陈国柱、陈凡、徐海洋、孙显春、赵再兴、杨桃萍、常理、邱兴春、王孙高。本标准为首次发布。II
DB52/T1185—2017贵州省水利水电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规范1范围本规范规定了贵州省水利水电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的总则、工程调查、环境保护工作调查、水文情势影响、水温影响、水环境影响、水生生态影响、陆生生态影响、社会经济影响、评价结论与建议。本规范适用于贵州省大、中型水利水电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HJ19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HJ/T91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HJ130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HJ/T164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394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技术规范生态影响类HJ464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技术规范水利水电SL167水库渔业资源调查规范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水利水电建设项目waterconservancyandhydropowerconstructionprojects开发利用河流、湖泊、地下水资源和水能资源的建设项目,主要指水力发电工程以及用于供水、农田灌溉的水利工程。3.2水利水电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postassessmentofenvironmentalimpactsofwaterconservancyandhydropowerconstructionprojects水利水电建设项目建成并投入运行一段时期后,通过调查、监测、分析等方法,评价项目建设和运行对区域环境产生的实际影响,对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结论的准确性、可靠性和环境保护措施的有效性进行验证,提出相应补救方案或措施的过程,以实现项目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3.3水文情势影响hydrologicalregimeimpacts1
DB52/T1185—2017水利水电建设项目实施后,造成项目所在河段降水、蒸发、水位、径流、洪水、泥沙等水文要素在时间和空间上发生变化,以及由于这种变化对于水资源配置、水质、水温、水生生态等环境要素产生的有利或不利影响。3.4水资源配置waterresourcesallocation在一个特定流域或区域内,通过工程与非工程措施将有限的、不同形式的水资源在各需水用户之间进行分配的过程。3.5调水区waterdiversiondistrict在水资源重新分配过程中的水资源调出影响区域。3.6受水区waterreceptiondistrict在水资源重新分配过程中的水资源调入影响区域。3.7输水线路区waterdiversionlinedistrict将水资源从水源区输送至受水区之间的沿线输水通道影响区域。3.8生境适宜性habitatsuitability当地自然条件满足生物需求的适宜程度。4总则4.1评价原则4.1.1坚持科学、客观、公正、系统的原则。4.1.2统筹考虑干流与支流、上游与下游、整体与局部、宏观与微观关系。4.1.3尊重历史、突出重点,关注长期性、累积性影响和公众关注的环境问题。4.1.4坚持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相协调的原则。4.2评价范围4.2.1评价范围应与水利水电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中的评价范围相协调。4.2.2当涉及环境敏感目标或区域时,应适当扩大评价范围;当项目实际建设内容发生变更或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未能全面反映出项目建设的实际环境影响时,应根据工程变更情况和实际环境影响情况对评价范围进行适当调整。4.3评价内容2
DB52/T1185—20174.3.1评价内容主要包括工程调查、环境影响评价、环境保护工作调查、社会经济评价、公众意见调查等。4.3.2评价内容应根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特征和项目所在区域环境特点,以环境要素为主线,涵盖水文情势、水温、水环境、水生生态、陆生生态、社会经济等方面。4.3.3对于具有年或多年调节性能的水库,应深入评价项目对水文情势、水环境、水温、水生生态等环境要素造成的影响;对于无调节性能或调节性能较差的日调节水库,水文情势、水温评价内容可适当简化。4.3.4对于以供水为主要功能的水利枢纽工程,应深入评价工程对区域水资源配置及供需平衡造成的影响。4.3.5应在实际环境影响调查识别的基础上,构建水利水电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体系可参照附录A规定。4.3.6应根据项目建设前后环境要素的变化情况,评价项目建设和运行产生的实际环境影响,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中的预测评价结论进行验证,并进一步分析项目影响区域未来环境质量变化趋势和演变规律。4.3.7分析项目实际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的有效性,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补救措施和改进建议。4.4评价重点4.4.1具有长期性、累积性和不确定性的环境影响。4.4.2对重要环境敏感目标的影响。4.4.3环境影响预测评价未能全面反映但由于工程建设和运行实际已经造成的环境影响。4.5评价方法4.5.1评价应采用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主要有前后对比法、径流还原计算法、环境遥感法、累积环境影响评价法等。水利水电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常用方法见附录B。4.5.2评价应充分利用已有资料,采用现场调查、环境跟踪监测、公众意见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应符合HJ19、HJ130、HJ464、HJ/T91、HJ/T164、HJ/T394、SL167的规定,并注重利用现有的先进技术方法和手段。4.6工作程序工作程序分为前期准备、调查与监测、主要环境要素的影响评价、环境影响后评价报告编制等阶段。各阶段工作应满足下列规定:a)前期准备:研究国家现行相关法律法规文件以及项目相关资料,根据工作需要制定环境影响后评价工作方案;b)调查与监测:开展环境回顾与现状调查、工程建设与运行情况调查、环境保护措施实施及运行效果调查等工作;c)主要环境要素的影响评价:根据调查或监测资料,对比分析主要环境要素在工程建设前后的变化情况,并分析其变化原因;d)环境影响后评价报告编制:根据相关评价成果,编制环境影响后评价报告,报告目录见附录C。4.7资料收集4.7.1应充分收集水利水电建设项目工程文件和资料,以及社会、经济、环境等相关资料。需要收集的工程文件和资料主要包括:a)水利水电建设项目所在流域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3
DB52/T1185—2017b)工程设计、施工、监理、试运行、验收、运行等相关文件和资料;c)环境监理、监测、验收、后评价、专题研究、试验等相关文件和资料;d)相关审查、批复文件和各类专题资料及图件。4.7.2应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有效性分析并合理采用。5工程调查5.1流域概况5.1.1调查水利水电建设项目所在流域的自然环境状况和社会经济概况。5.1.2调查水利水电建设项目所在流域的综合规划、水利水电开发利用规划及其实施情况,重点关注与项目密切相关的上、下游梯级以及项目影响河段内支流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情况。5.2工程概况5.2.1项目建设过程回顾调查,主要包括:a)调查项目建议书、预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报告、环境影响评价文件、阶段环境保护验收调查、竣工环境保护验收调查等文件的设计过程、审批时间、审批部门及审批(查)意见;b)调查水利水电建设项目的建设全过程。主要包括开工时间、下闸蓄水时间、投入试运行时间、竣工验收时间等。5.2.2水利水电建设项目的基本情况,包括地理位置、工程任务、工程组成与规模、枢纽布置及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工程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见附录D。5.2.3水利水电建设项目的工程运行情况,包括防洪、发电、排沙、供水等调度运行情况,以及与项目密切相关的其它上、下游梯级的运行调度资料。5.2.4水利水电建设项目的工程变更情况。6环境保护工作调查6.1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制度执行情况6.1.1调查水利水电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执行情况,包括建设项目所在流域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编制和批复情况,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编制和批复情况。6.1.2调查水利水电建设项目环境保护“三同时”制度执行情况。6.1.3调查水利水电建设项目阶段环境保护验收调查、竣工环境保护验收调查文件编制和批复情况。6.2环境保护措施6.2.1调查水利水电建设项目所在河流或流域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及审查意见中提出的环境保护措施要求及实施情况。6.2.2调查水利水电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及其批复意见中提出的环境保护措施要求及实施情况,并关注环境保护措施方案调整、变更情况。6.2.3环境保护措施调查应包括措施的实施情况和运行情况,内容应符合下列规定:a)水文情势影响减缓措施,重点调查生态流量泄放、生态调度、反调节等减缓措施,以及针对调水改变水资源格局所采取的减缓措施和补偿措施;b)水温影响减缓措施,重点调查分层取水、生态调度等减缓措施;4
DB52/T1185—2017c)水环境保护措施,重点调查河流水质保护、水源地保护等措施,以及灌溉退水和城乡退水影响减缓措施;d)水生生态保护措施,重点调查栖息地保护、过鱼设施、增殖放流、生态调度等措施;e)陆生生态保护措施,重点调查动植物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和动物迁徙通道、救护等措施,以及水土流失防治措施;f)移民安置环境保护措施,重点调查生活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处置等措施;g)社会经济环境保护措施,重点调查自然景观、文物古迹、民族文化、人群健康等保护措施。6.2.4调查环境管理及监测措施落实情况,重点应关注:a)水利水电建设项目所在流域层面环境保护管理机构设置情况和主要管理工作;项目建设单位的环境管理体系、管理制度和环境监理实施情况;相关科研、试验、调查等工作,以及相关成果的应用情况;b)水利水电建设项目环境监测方案实施情况与预防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监控效果。7水文情势影响7.1评价范围7.1.1水文情势影响评价范围,应涵盖水库库尾回水区至下游水文情势变化影响区,并考虑区间支流影响范围。7.1.2水文情势影响涉及的重要生态敏感目标或其它具有供水等功能的敏感水域,应纳入评价范围。7.1.3对于以供水为主要功能的水利枢纽工程,评价范围应涵盖水资源调水区、受水区和输水线路区。7.2调查与监测7.2.1应调查项目建设前后重要控制断面的水位、流量、泥沙、径流、洪水等特征水文参数及变化过程。7.2.2应调查项目影响范围,尤其是坝址下游减水河段区间的生产、生活、生态、景观等用水需求情况。7.2.3应调查重要生物栖息地、繁殖场等重要生态敏感目标的分布,水文情势特征及变化情况。7.2.4应调查生态流量泄放、生态调度措施的实施情况。7.2.5调查流域或区域水资源量,工程影响范围水资源开发利用及取用水情况。7.3评价内容与方法7.3.1根据观测和工程运行资料,结合工程开发方式、运行调度方式及敏感水域分布等情况,分析评价项目建设前后控制性及重要断面处的水位、流速、流量、径流等水文要素的时空变化情况。7.3.2根据观测和工程运行资料,结合工程开发方式、运行调度方式及支流汇入等情况,分析评价项目建设前后控制性及重要断面泥沙含量、水库淤积、下游冲淤等时空变化情况。7.3.3根据观测和工程运行资料,结合工程洪水调控方式,分析评价项目建设前后控制性及重要断面洪水过程的时空变化,以及水库蓄洪、削峰等防洪作用。7.3.4对于以供水功能为主的水利枢纽工程,应分析评价项目建设前后区域(包括调水区和受水区)水资源时空分配格局、水资源供需平衡关系的变化情况。7.3.5应在统筹考虑生产、生活、生态、景观等各类用水需求基础上,分析评价项目建设不同历史阶段受工程影响的各类用水户需求的满足程度及对重要生态敏感目标的影响情况,评价生态流量泄放、生态调度方案、节水措施、水资源优化配置等保障措施的有效性,并提出优化和改进措施建议。5
DB52/T1185—20177.3.6根据项目实际造成的水文情势影响,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预测结果进行验证,对比分析变化情况和变化原因,并进一步分析影响区域未来水文情势变化趋势和演变规律。7.3.7水文情势及水资源配置影响分析,可采用水文统计、数学模拟等水文分析与计算方法;河道生态需水计算,可采用水力学法、生境模拟法及生态水力学法等方法。8水温影响8.1评价范围8.1.1水温影响评价范围应包括项目水库库区与下游水温影响区。8.1.2水温影响涉及的重要水生生境、灌区等敏感区域,应纳入评价范围。8.2调查与监测8.2.1应调查收集项目库区水温结构和坝下沿程水温分布资料。当现有资料不能满足后评价要求时,应开展必要的水温观测。8.2.2对于分层型结构的水库,应调查项目建设后坝前、库中水温垂向分布。8.2.3坝下沿程水温分布,应调查项目建设前后重要控制断面逐月水温。当涉及重要水温敏感对象时,应调查敏感期的逐日水温。8.2.4应调查分层取水等水温影响减缓措施的实施情况。8.3评价内容与方法8.3.1应分析水库实际水温结构、下泄沿程水温变化情况及其成因,并对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预测结果进行验证,对比分析变化情况和变化原因。8.3.2属于水利水电梯级开发的工程,应分析上、下游梯级水库及下泄水温时空变化和累积影响程度。8.3.3对于水温影响敏感对象,应根据其对水温的要求,分析工程建设对其造成的影响,评价所采取的水温减缓措施的有效性,并提出优化和改进措施建议。8.3.4水库水温结构及水温影响评价采用实测资料统计与对比分析的方法。9水环境影响9.1评价范围9.1.1水环境影响评价范围,应涵盖水库库尾回水区至下游水环境影响区,并考虑区间支流影响范围,必要时可向上下游适当延伸。9.1.2对于以供水为主要功能的水利枢纽工程,应统筹考虑水资源调水区、受水区和输水线路区的水环境影响。9.1.3水环境影响涉及的重要水功能区或污染严重水域,应纳入评价范围。9.2调查与监测9.2.1应调查项目所在河流的水环境保护目标分布,重点调查工程影响范围内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取水口的位置、性质、取水水量和取水要求,以及项目建设前后水环境保护目标变化情况。9.2.2应调查项目所在河流的水环境功能区划、水资源保护规划、水质监测等相关资料。9.2.3应调查项目所在区域地下水类型、埋深、赋存特点、补给来源及其与地表水的水力联系。6
DB52/T1185—20179.2.4应调查流域内项目建设前后主要污染源的种类、排放量,河流水质、富营养化程度、底质、水环境容量、总溶解气体过饱和及污染负荷时空动态变化。9.2.5应调查废污水处理、水质保护等措施的实施情况。9.2.6当现有资料不能满足评价要求时,应开展水质现状监测,监测技术要求应符合HJ/T91和HJ/T164的规定执行。9.3评价内容与方法9.3.1根据不同时期水环境质量监测资料及水环境功能区划情况,分析评价河流水质、底质的达标状况,水库富营养化程度,重点评价水质变化对重要地表取用水对象的影响。9.3.2根据区域地下水分布特征,评价项目建设对地下水水位、水质及重要取用水对象产生的影响,并分析地下水环境变化对相关区域土壤潜育化、盐碱化和沼泽化的影响。9.3.3对于具有供水、灌溉功能的水利枢纽工程,应分析评价供水和灌溉退水对受纳水体水质的影响。9.3.4根据河流总溶解气体过饱和情况调查或观测资料,分析评价高坝大库泄水的总溶解气体过饱和对环境的影响范围与程度。9.3.5根据项目建设对水环境造成的实际影响,对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预测结论进行验证,对比分析变化原因,并进一步分析其演变趋势。9.3.6根据项目建设前后水环境变化情况和对重要水环境敏感对象的影响情况,评价项目所采取的水环境保护措施的有效性,并提出优化和改进措施建议。9.3.7水质监测成果评价方法采用标准指数法进行评价,水体富营养化评价方法可采用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10水生生态影响10.1评价范围10.1.1水生生态影响评价范围,应根据河流水系分布和水生生态保护要求,充分考虑河流水力联系,涵盖项目所在河段水生生态影响区,必要时向上下游、干支流适当延伸。10.1.2对于以供水为主要功能的水利枢纽工程,应统筹考虑水资源调水区、受水区和输水线路区的水生生态影响。10.1.3当涉及具有重要水生生态保护功能的敏感水域时,应纳入评价范围。10.2调查与监测10.2.1应调查项目影响区域项目建设前后的水生生态系统类型、结构和功能等特征。10.2.2应调查项目建设前后影响河段的浮游动植物、底栖生物、水生维管束植物、鱼类及其他水生动物的区系组成、生态习性、生境条件与分布。10.2.3应重点调查项目建设前后重点保护鱼类、特有鱼类及洄游型鱼类的分布状况;调查重要鱼类的生物学特征和生态习性,产卵场、越冬场、索饵场的分布特征与生境特点;调查鱼类资源量、渔业生产、鱼类保护状况。10.2.4应重点调查范围内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水域,以及受项目建设影响的各类生态敏感区的类型、范围、功能、级别及主要保护对象。10.2.5当现有资料不能满足评价要求时,应补充开展现场调查。水生生物调查断面宜在项目所在河段水库库尾、库中、坝前、坝下、区间主要支流及天然保留河段布设;鱼类可采用区域性调查;调查与监测时段应选择主要鱼类的繁殖季节。7
DB52/T1185—201710.2.6应调查栖息地保护、鱼类增殖放流、过鱼设施、生态调度等措施的实施情况。10.2.7水生生态现状应根据历史资料结合现场调查获得。现场调查应符合SL167的规定执行。10.3评价内容与方法10.3.1根据工程开发方式和运行特性,评价大坝阻隔、水文情势变化、水温与水质变化等导致的水生生境改变,开展生境适宜性评价。10.3.2根据项目建设导致浮游生物、底栖生物、鱼类等水生生物数量、种类和分布的时空变化,分析评价项目对水生生物栖息地及种群空间分布的实际影响,重点评价项目建设后对重点保护鱼类、特有鱼类和洄游型鱼类完成生命史的重要生境影响。10.3.3根据鱼类重要生境及其它重要水生生态敏感区分布情况,结合工程开发方式和运行特性,评价项目对水生生态敏感区域的影响。10.3.4根据项目建设对水生生态造成的实际影响,对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预测结论进行验证,对比分析造成水生生态环境发生变化的原因,并进一步分析其演变趋势。10.3.5根据项目建设前后水生生物、水生生境变化情况和对重要水生生态敏感对象的影响情况,评价项目所采取的水生生态影响减缓措施的有效性,并提出优化和改进措施建议。10.3.6评价方法应符合HJ19的规定执行。11陆生生态影响11.1评价范围11.1.1陆生生态影响评价范围应涵盖工程建设涉及的直接影响区和间接影响区。11.1.2对于以供水为主要功能的水利枢纽工程,应统筹考虑水资源调水区、受水区和输水线路区的陆生生态影响。11.1.3陆生生态影响涉及的特殊生态敏感区或重要生态敏感区,应纳入评价范围。11.2调查与监测11.2.1应调查项目所属流域陆生生态系统类型、结构和功能等特征,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以及项目建设前后生态系统类型特征变化情况。11.2.2应调查植物种类、区系组成,植被类型、分布规律和生物量现状,重点调查野生重点保护和特有植物,名木古树的种类、数量和分布情况,以及项目建设前后变化情况。11.2.3应调查陆生动物的种类、分布、区系、生态习性、生境条件等特征;重点调查野生重点保护和特有保护动物的种类、分布、生境特征和保护现状,以及项目建设前后变化情况。11.2.4应调查项目所在区域的特殊或重要生态敏感区的分布、类型、级别、范围、功能分区及主要保护对象,以及项目建设前后变化情况。11.2.5应调查项目所在区域地形地貌、土壤、土地利用,以及水土流失“三区”划分、水土流失现状、成因、类型及危害。11.2.6对于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中认为项目运行对局地气候影响较明显的项目,应调查建设前后温度、湿度、降水等气象因子时空动态变化情况。11.2.7应调查陆生生态影响防护、恢复、补偿等措施的实施情况。11.2.8陆生生态现状应根据已有资料结合现场调查获得。11.3评价内容与方法8
DB52/T1185—201711.3.1根据项目建设前后植被类型、分布、面积、生物量,植物种类、数量、分布,野生重点保护、特有种、古树名木等保护植物的分布、生存状况的变化,评价项目建设对陆生植物、植被的影响。11.3.2根据项目建设前后陆生动物数量、种类和分布的时空变化,评价项目建设对陆生动物栖息地及种群空间分布的实际影响,重点评价项目建设后对野生重点保护、特有保护动物的影响。11.3.3根据区域局地气候、土地利用格局、水土流失和景观结构的时空变化,评价项目建设对其影响。11.3.4当评价范围内有特殊或重要陆生生态敏感区分布时,应分析评价项目建设和运行对其结构和功能的影响。11.3.5根据项目建设对陆生生态造成的实际影响,对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预测结论进行验证,对比分析造成陆生生态环境发生变化的原因,并根据生物和非生物因子的变化进一步分析其变化趋势和演变规律。11.3.6根据项目建设前后陆生生态的变化情况和对特殊或重要生态敏感区的影响情况,评价项目所采取的陆生生态影响减缓措施的有效性,并提出优化和改进措施建议。11.3.7评价方法应符合HJ19的规定执行。12社会经济影响12.1评价范围12.1.1社会经济影响评价范围,应涵盖项目建设涉及的县级行政区,包括受益区和影响区。12.1.2社会经济影响评价应包含移民安置涉及的城市、集镇和移民人数超过100人的集中安置点。12.2调查与监测12.2.1社会经济影响调查应重点关注下列内容:a)人口、民族文化、生产生活方式、人群健康等状况;b)国民生产总值、经济结构、能源结构、基础设施建设、土地利用、居民收入及生活水平等状况;c)景观、文物,矿产资源禀赋及其开发等状况。12.2.2移民安置区应调查移民安置人口数量、安置方式、生活水平变化、基础设施建设,污(废)水排放、生活垃圾、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处置等污染防治措施和生态保护情况。12.2.3受益区重点调查与受益有关的社会经济指标。12.3评价内容与方法12.3.1社会经济影响评价主要内容应包括:对区域经济发展、民族文化、基础设施改善、能源结构、防洪、水资源优化配置、移民生活水平等的影响。12.3.2社会经济影响评价可采取资料收集、数理统计、专业判断、现场调查和公众意见调查等方法。13评价结论与建议13.1总结项目建设对水文情势、水温、水环境、水生生态、陆生生态和社会经济等环境要素的影响,项目建设前后流域环境质量的变化,分析与环境影响评价文件预测结果的差异以及生态环境的演变趋势。13.2总结环境保护措施落实及运行情况,针对项目建设实际造成的环境影响与环境保护对策措施效果,提出环境保护措施、环境管理、环境监测的优化和改进措施建议,进一步促进项目建设与环境协调发展。9
DB52/T1185—201713.3总结项目开发建设过程中环境保护的经验教训,为类似工程项目建设及流域开发提供借鉴。10
DB52/T1185—2017AA附录A(规范性附录)环境影响后评价指标体系表A.1环境影响后评价指标体系系统环境要素参考评价指标城镇与工业用水保证率(%)灌溉用水保证率(%)水资源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径流量时空分布及变化情况水库正常蓄水位(m)、死水位(m)水文情势233水库水域面积(km)、库容(万m)、水深(m)、流速(m/s)、流量(m/s)泥沙情势河道输沙量(万t)水洪水洪量、洪水过程及时空变化3环境生态流量下放量(m/s)及占天然河道流量的比例(%)取用水各类河道取用水需求变化及其保障情况水温库区水温结构、下泄水温时空分布及沿程水温变化总溶解气体总溶解气体过饱和变化情况项目所在河段废(污)水受纳负荷量(t/a)、废(污)水排放量(t/a)、特征污染物排水质污负荷量(t/a)水库建设前后水质达标情况、底质变化情况、水体富营养化变化情况地下水地下水水位变化(m)、水质变化、土壤潜育化、盐碱化等变化情况水生鱼类区系组成、种类、资源量时空变化情况鱼类资源生态环重点保护鱼类、特有鱼类及洄游型鱼类的种类、数量、分布和时空变化情况境重要生境水生生态环境敏感区、鱼类“三场”的结构、功能时空变化情况项目建设前后区域植被类型、面积及其演替趋势变化陆生植被项目建设前后陆生植物种类、数量、生产力变化情况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类、数量、分布和时空变化情况陆生动植物古树名木的种类、数量、分布和时空变化情况陆生重要生境特殊或重要生态敏感区、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生境的结构及功能变化情况生态环区域土地资源利用变化情况土地利用境区域土壤资源生产力及质量变化情况区域景观生态优势度、异质性、连通性及其变化情况景观生态陆生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完整性、稳定性及其变化情况局地气候区域温度、湿度、降水等气象因子的时空变化情况水土流失区域水土流失时空变化情况11
DB52/T1185—2017表A.1环境影响后评价指标体系(续)系统环境要素参考评价指标发电、防洪、供水、灌溉、通航等功能效益发挥情况对优化区域能源结构的积极作用对国民生产总值贡献率及以产业结构的影响社会经济对基础设施及城镇化发展的影响社会经对旅游事业发展的影响济环境对社会经济可持续性发展能力的作用移民安置人数及所占区域人口比重(%)移民安置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变化情况移民安置移民生产方式、生活质量及人均收入变化情况对民族文化、文物景观等的影响程度对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稳定与发展的影响12
DB52/T1185—2017BB附录B(规范性附录)环境影响后评价技术方法B.1前后对比法通过水利水电建设项目建设前后的环境质量对比分析,以确定项目建设造成的实际环境影响。在环境影响后评价中,主要通过项目建设前的环境影响预测评价结论与项目建设后实际运行对环境造成的影响结果比较,以发现环境质量的变化,并分析其发生变化的原因。B.2径流还原计算法将受人类活动影响的河川径流通过适当的计算方法还原到过去无人类活动影响的天然径流,称之为径流还原计算。径流还原计算方法主要有分项调查法、降雨径流模式法、蒸发差值法等。还原计算应逐年、逐月(旬)进行。逐年还原所需资料不足时,可按人类活动措施的不同发展时期采用丰、平、枯水典型年进行还原估算。逐月(旬)还原所需资料不足时,可分主要用水期和非主要用水期进行还原估算。B.3环境遥感法利用遥感技术探测,研究环境要素的时空分布、发展动态、影响程度。主要应用于区域范围内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变化的判别。通过对水利水电建设项目涉及区域不同时期的遥感影像资料的解译,在遥感影像上有效地分析植被的类型、分布和生物量的变化,定量化分析区域陆生生态环境的变化情况。B.4累积影响评价法主要有专家咨询法、矩阵法、网络法、系统流图法、情景分析法、环境数学模型、生态学分析法、类比分析法等,可采用HJ130中的方法。B.5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综合营养状态指数计算公式如下:(1)评价方法采用综合营养状态指数(TLI())。营养状态分级采用0~100的一系列连续数字对水库营养状态进行分级:TLI()<30贫营养30≤TLI()≤50中营养TLI()>50富营养13
DB52/T1185—201750<TLI()≤60轻度富营养60<TLI()≤70中度富营养TLI()>70重度富营养(3)综合营养状态指数计算计算公式如下:mTLIWjTLIj...............................(B.1)j1式中:Wj——第j种参数的营养状态指数的相关权重;TLI(j)——代表第j种参数的营养状态指数。以ch1a作为基准参数,则第j种参数的归一化的相关权重计算公式为:2rijW....................................(B.2)jm2rijj1式中:r——第j种参数与基准参数ch1a的相关系数;ijm——评价参数的个数。表B.1中国湖泊(水库)部分参数与ch1a的相关关系r及r2值ijij参数ch1aTPTNSDCODMnr10.840.82-0.830.83ijr210.70560.67240.68890.6889ij(4)各项目营养状态指数计算TLI(ch1a)=10(2.5+1.086lnch1a)TLI(TP)=10(9.436+1.624lnTP)TLI(TN)=10(5.453+1.694lnTN)TLI(SD)=10(5.118-1.941lnSD)TLI(CODMn)=10(0.109+2.661lnCODMn)14
DB52/T1185—2017CC附录C(规范性附录)环境影响后评价报告目录C.1前言C.1.1总则C.1.1.1任务由来。C.1.1.2评价目的。C.1.1.3编制依据。C.1.1.4评价范围。C.1.1.5评价内容。C.1.1.6评价指标。C.1.1.7评价方法。C.1.1.8技术路线。C.1.2工程概况C.1.2.1流域规划及开发利用概况。C.1.2.2工程建设过程回顾。C.1.2.3工程建设基本情况。C.1.2.4工程调度运行方式。C.1.3工程建设环境保护工作调查C.1.3.1环境保护措施实施情况。C.1.3.2环境管理与监测。C.1.4环境概况C.1.4.1自然环境概况。C.1.4.2社会环境概况。C.1.4.3环境敏感目标。C.1.5水文情势影响C.1.5.1生态环境需水。C.1.5.2水资源配置。C.1.5.3水文。C.1.5.4泥沙。C.1.5.5洪水。C.1.6水温影响C.1.6.1水库水温。15
DB52/T1185—2017C.1.6.2沿程水温。C.1.6.3水温敏感对象。C.1.7水环境影响C.1.7.1水质。C.1.7.2富营养化。C.1.7.3水环境容量。C.1.7.4水环境敏感对象。C.1.8水生生态影响C.1.8.1水生生境。C.1.8.2饵料生物。C.1.8.3鱼类。C.1.8.4水生生态系统。C.1.8.5重要水生生态敏感区。C.1.9陆生生态影响C.1.9.1陆生植物。C.1.9.2陆生动物。C.1.9.3陆生生态系统。C.1.9.4土地利用。C.1.9.5重要陆生生态敏感区。C.1.10社会经济影响C.1.10.1社会经济。C.1.10.2移民安置。C.1.11主要环境影响发展变化趋势分析C.1.11.1水文情势影响发展变化趋势。C.1.11.2水温影响发展变化趋势。C.1.11.3水环境影响变化发展趋势。C.1.11.4水生生态影响变化发展趋势。C.1.11.5陆生生态影响变化发展趋势。C.1.11.6社会经济影响变化发展趋势。C.1.12环境保护措施优化对策建议C.1.12.1水文情势。C.1.12.2水温。C.1.12.3水环境。C.1.12.4水生生态。C.1.12.5陆生生态。C.1.12.6社会经济。C.1.12.7其它。16
DB52/T1185—2017C.1.13后评价结论及展望C.1.13.1主要结论。C.1.13.2经验总结。C.1.13.3展望。C.1.14附图C.1.14.1地理位置图。C.1.14.2流域梯级开发平面布置图。C.1.14.3流域梯级开发纵剖面图。C.1.14.4流域水系图。C.1.14.5生态功能区划图。C.1.14.6工程布置图。C.1.14.7环境保护措施布局图。C.1.14.8植被类型图。C.1.14.9土地利用图。C.1.14.10珍稀动植物物种分布图。C.1.14.11鱼类重要栖息地分布图。C.1.14.12生态敏感区分布图。C.1.14.13其它相关图件。C.1.15附件C.1.15.1项目所在河流规划审批意见。C.1.15.2项目所在河流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审查意见。C.1.15.3项目竣工验收调查报告批复文件。C.1.15.4其他相关附件。17
DB52/T1185—2017DD附录D(规范性附录)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数量备注项目单位环评阶段后评价阶段建设地点2坝址以上控制流域面积km3坝址处多年平均流量m/s多年平均年输沙量万t开发方式水电工程正常蓄水位m死水位m2正常蓄水位相应水库面积km3正常蓄水位以下库容万m3死库容万m3调节库容万m调节性能年供水量万t/a水利工程供水人口万人水利工程渠道长度km水利工程2灌溉面积hm水利工程利用落差m水电工程装机容量MW水电工程保证出力MW水电工程3发电引用流量m/s水电工程多年平均发电量亿kW•h水电工程3下放生态流量m/s增殖放流规模万尾过鱼设施类型分层取水设施类型工程总投资万元环保投资万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8
DB52/T1185-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