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8.00 KB
- 55页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景观规划设计原理》第一讲导论1、景观学专业的社会需求与实践--
景观学专业工作是什么?1.1景观概念本专业的概念1)大众的概念2)相邻专业的概念3)本专业的概念1.2从景观的起源演变理解景观7类景观景观1:旷野森林——人类远古的家园?——景观的起源/源头景观景观2:人类原始生存环境景观——水体:人类生命之源景观3:人类原始生存环境景观——森林:人类生息繁衍的庇护所景观4:人类原始生存环境景观——草原:人类丰衣足食的基础水•森林•草原景观为人类奠定了关于景观的原始自然美感自然山水——奠定了中国风景园林的基础景观5:人类农耕生存环境景观——乡村田野、乡村小镇景观6:人类现代的生存环境景观——旅游度假地景观景观7:人类现代的生存环境景观——都市居住景观1、景观的三层含义1)形态——大地表面2)环境——生存空间3)活动——行为心理2、人类对于景观的本性需求1)人类的本性必需——自然的生存环境2)人类的发展需要——美好的生活场所3)人类的精神向往——精彩的生命历程3、“景观”与相关专业术语的差别1)景观与风景2)景观与园林3)景观与环境4.人居环境中的景观1)聚居建设2)聚居活动3)聚居背景1.1景观学专业实践概览1.2社会对于景观师的三大领域的需求(1)规划设计(2)环境与资源保护(3)建设与管理1.2.1景观学专业的实践领域1公园绿地–国家公园、都会公园、都市公园、都市广场、社区邻里公园、儿童游戏场等。2休闲游憩与旅游区–风景区、森林游乐区、休闲农场、观光果园、休闲渔业、温泉区等。3大型综合园区–科学/科技园区、教育园区、校园、主题园区、动植物园区等。4道路景观规划设计–公路景观、街道景观、林荫道路、步道与自行车道等。5滨水景规划设计–河川堤防/高滩地、河滨公园、海岸景观、亲水空间等。6绿化美化工程、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开放空间、公共建设、环境艺术等。7生态环境与资源保护与发展–景观保育、复育、修景、视觉景观评估等。8城乡风貌–社区总体营造、地区环境改造、社区规划设计等。1.2.2景观学专业实践领域概览 三大基本领域:1)景观资源保护和利用——资源-保护 自然环境、城乡环境、历史人文 2)景观规划设计—— 规划-设计 形象空间、环境生态、功能使用 3)景观建设与管理—— 建设-管理 施工建设、养护管理、活动组织1.2.3
中国景观的当务之急需求1:资源与环境保护(环保与生态化)需求2:城市化需求3:游憩与旅游化1)生命性:生长、变化2)时间性:形成、变化周期3)地方性:自然的、人文的★人居问题:1、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2、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人聚问题:以人为本,创建人类聚集环境,满足游憩娱乐需求——景观环境创造问题(规模、生态、风格……)★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问题--满足人们旅游需求★不可再生与可再生自然资源问题2景观学专业与学科简介--如何正确看待理解景观学专业?2.1
景观学百年初期积累与专业发展历程2.1.1景观学专业的百年初期积累1)1839年,美国芝加哥举办世界博览会,激起民众对环境改造的向往与意识2)1899年,美国成立美国景观建筑师协会(ASLA)3)1901年,Olmsted与Vaux共同参与推动美国华府地区的规划开始对于大尺度开放空间和轴线林荫道路以及重要重点景观与水池等布局的重视4)1903年,英国人霍华德于《明日之田园城市》书中首开推动人与城市空间之关系5)1903年,第一个田园城市构想由翁文(R.unwin)及帕克(B.Parker)于伦敦北56公里处----莱奇沃斯(Letchworth)建成。2.1.2景观学专业的发展历程1)1899—1924年:1899年ASLA成立,1901年LA专业创办。景观学的启蒙期,关注于应用科学、植物生态、艺术整合,开创对人类公共福利的关注与专业责任之养成。2)1925—1945年:随着景观专业系所成立,景观教育也较有系统发展出专业训练的范畴与能力,并视专业为一种公共服务。3)1945—1965年:景观专业最大转折点与挑战期,提升对于更大尺度景观的开发利用、景观建设与环境结合,提升环境整合性品质。4)1966—1974年:景观专业的多元化发展,进一步探讨自然景观的保护与修复,如何提升都市核心区高密度摄取及参与式社区规划与社会相关议题之挑战。5)1975—1981年:此时期有许多小型事务所诞生,发展出各类主题园、植物园、水岸更新发展以及闲置工业区再利用……等,更精准设计象度6)1982—1989年:景观专业事务所开始在规模上、制度上、形式上及职业专业范畴上有精准之市场区隔,并逐渐以整合性团队合作(teamwork)方式呈现7)1990—今:——环境规划、永续发展、经济迟缓发展,促动了专业者对传统价值与对新科技之重新整合与认知 ——生态危机带动了生态复育、生态保存以及文化景观复育、修复之更深刻责任 ——景观生态学之发展也带动专业界在教育与实务运作上对于大尺度景观问题之整合思维 ——GreenWay之运动结合环境教育、摄取再发展与景观修复正是这十年来具体之景观网络串连之成果 ——减法设计思潮带动的又一融合意境与生态之风潮(如JamesCorner,滨谊1999) ——而欧洲之景观界也自80年代起即从生态保育、复育之角度,开创更多地域性思维、地域性工法及其地域性、自明性之地方发展操作模式 ——东欧在景观生态学方面之研究、以及欧盟对景观分类之共同合作下,也开创出区域合作(Regionalism)之新视野,区域规划(RegionalPlanning)再度被重视2.2专业与学科构成 (1)从圈内看——景观学专业的要素 (2)从圈边缘(边界)外看:景观学的近亲远邻--景观学与相关学科专业的关系 (3)从圈与圈交叉看(当今世界的特点:多元化、学科交叉化):景观学发展趋势 (4)当今景观学专业的4个特点: 扩展化、多元化、交叉化、专门化3景观学学科专业的基本概念--什么是正确的景观学科专业观?3.1景观学——景观学(LandscapeStudies)指研究景观的形成演变和特性、并且以此为依据保护创造与管理生存环境的学科。 ——景观学内涵:是由景观规划设计学科扩展而来,涉及多学科领域,是一门建立在广泛的自然科学和人文艺术学科基础上的应用性学科,核心是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居环境科学的三大支柱之一,也是21世纪人居环境建设的引领性学科。总目标是通过景观策划、规划、设计、养护、管理、保护与利用自然与人文景观资源,创造优美宜人的户外为主的人类聚居环境。 ——景观学科三个基本分支:
学科方向或支撑专业1)景观环境生态及其包含的资源(环境-生态) ---- 环境科学与生态学2)景观的规划设计及其对应的三元(形态-美学)---- 风景园林与环境艺术3)景观的行为与文化(行为-文化) ---- 游憩学与旅游学 ——三大核心理论:景观资源学与生态学风景园林美学与景观美学景观游憩学与旅游学 三大核心理论的基础理论:景观分析评价3.2景观●景观源自于对自然的尊重;对生态的了解及对土地伦理的坚持。●景观专有名词代表了人与自然合而为一所呈现的美好环境。3.3景观规划设计●牛津字典:Apersonwhosejobisplanninganddesigntheenvironment,especiallysothatroads,buildings,etc.combinewiththelandscapeinanattractiveway.●ASLA:Landscapearchitectureencompassestheanalysis,planning,design,management,andstewardshipofthenaturalandbuiltenvironments.3.4景观学学科专业的三大核心(1)景观环境空间形态(形态)(2)景观环境生态资源(背景) (3)游憩与环境行为感受(活动)景观的三元之一:(1)景观环境空间形态层面:基于空间与视觉形态的所有自然与人工景观形态的规划设计,即狭义景观规划设计----重点在人-神关系。景观的三元之二:(2)景观环境、生态、资源层面:包括空间、土地、地形、水体、动植物、气候、光照等人文与自然资源在内的调查、分析、评估、规划、保护,即大地景观规划---重点在人-地关系;景观的三元之三:(3)游憩与环境行为感受层面:人类行为感受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习俗,涉及潜在于环境中的历史文化、风土民情、风俗习惯等与人们精神生活世界息息相关的文明,即行为与精神环境规划设计---重点在人-人关系。3.5景观学学科理论3.6
景观规划设计三元论(1)三元构成的景观环境:(2)景观规划设计应用的三元:(3)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理论核心的三元:(4)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学科组成的三元:4景观学专业的学习方法途径--如何学好景观学专业?4.1景观学专业学习的三元,简图:4.2实践:各类景观规划设计(工程实践框架)4.3理论:来龙去脉、前因后果(理论研究框架)4.4学习:掌握实践技能;了解(理解)理论知识;培养专业感觉(直觉、主张)(学习框架:教学计划表)4.5新疆四地州旅游发展战略规划4.6中国新疆奥依塔克冰川公园概念规5本课程学习--如何学好本课程?5.1通过本课程学习,理解基本概念,熟悉 实践方法,树立基本的专业世界观。5.2景观规划设计师的专业使命景观规划设计师是从事包括环境视觉形态艺术、环境生态绿化、人类环境活动行为三方面规划设计内容的专业人员。 景观规划设计涉及景观资源保护、环境营造、户外活动管理等领域,范围包括:国土、区域、乡村、城市等一系列公共性与私密性的人类聚居环境、风景景观、园林绿地。 景观规划设计师的专业及核心知识是景观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其相关专业及知识包括建筑学、城市规划、室内设计、环境艺术。 景观规划设计师的作用和目标是运用景观策划、规划、设计等专业知识技能,保护与利用自然与人文风景景观资源;创造优美宜人的户外为主的人居环境;组织安排良好的游憩休闲环境。6结语1950年同济大学在城市规划专业中开办了风景园林专业,强调景观环境的规划与设计1979年同济大学正式创办了风景园林本科专业1996年同济大学风景园林专业并入城市规划专业1996—1999景观学三大领域的思路已酝酿形成2000年同济大学首次提出一个明确的三为一体2005—2006
中国景观学发展的重要转折2004.12全国高校景观学教学指导委员会(筹)成立2005.420所高校在同济大学共同研讨编写景观学本科核心教材2005.10.于同济召开了首届国际景观学教育大会(99个院校机构) 2005.11独立的《景观规划与设计》硕士点和博士点得到国务院学位办批准,在同济开设2006.4 《景观学》本科(工学)得到国家教育部批准,在同济大学、湖南大学招生2006.3.17上海景观学会成立1.Fromlandscapearchitecturetolandscapestudies 从景观规划设计学到景观学 LandscapeArchitecture:landscapeplanning+landscape§Design 景观规划设计学包括:景观规划与景观设计 LandscapeStudies:landscapeplanning+§landscapeDesign +etc 景观学包括:景观规划与景观设计 LandscapeStudies:landscapearchitecture+etc LandscapeStudiescomefromLAwithbroaden§disciplines 景观学是景观规划设计学的扩展2.ThreeBasicFieldsofLandscapeStudiesRequirementsandPracticesunderSocialDevelopment社会发展对于景观学的需求与景观学实践的三大基本领域Threesocialrequirements,whichtodayandfutureLandscapeStudiesarefacedwith,include:当前和未来景观学面临的三大社会需求是:1.EnvironmentandEcology 环保与生态化;2.Urbanization 城市化;3.RecreationandTourism 游憩与旅游化;Relativetotherequirements,thepracticesofLandscapeStudiescanbedividedintothreebasicfieldsingeneral:与需求相对应,景观学实践也可概括划分为三大基本领域:1.ConservationandUtilizationofLandscapeResources 景观资源保护与利用;2.LandscapePlanningandDesign 景观规划与设计;3.LandscapeConstructionandManagement 景观建设与管理;图3.景观学专业实践三大基本领域的细化第二讲国际景观规划设计教育的趋势1.国际景观规划设计教育的演变1.1初始期1.2环境运动时期1.3后现代运动时期1.4全球信息化时期2.今后发展的趋势2.1
对科学技术的关注引发更广泛的使用计算机,一些新型的计算机教育模式出现。2.2更广范围的跨学科的合作将会出现,而景观规划设计专业将在其间起到统领、中间媒介的角色。2.3景观规划设计专业将成为一项综合的、健康的、具有创造性的城市系统,并保护文化的可识别性。3.中国景观规划设计专业教育的大趋势3.1如何培养景观规划设计专业人才?美国的景观规划设计专业教育迄今已有一百年的历史,我国预想花20年时间赶上他们,而美国的景观规划设计专业实践也有150年左右的历史(从纽约中央公园、黄石公园算起),我国预想花50年。3.2专业知识结构有待进一步完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3.3景观规划设计的本科教育4中国景观规划设计专业教育的特点第三讲景观行为与景观分析评价第一部分 景观行为1基本概念1.1Landscape Land土地; scape空间观察; Humanactivity人类活动1.2“土地”——地形地貌、地质、水体、植物、动物、变迁、高原、峡谷、环境生态1.3“人类活动”——历史、文化、习俗、景观使用方式、对待景观的态度1.4“空间观察”——近景、中景、远景;点状景观(景点Viewpoint)、带状景观(景观轴Visualaxis)、面状景观(景观区域:景域Viewshed);俯视、平视、仰视;层次、开阔、宏伟、壮观、遥远……空间形态2景观规划设计的基本要素分析 ★物质构成要素——景观、环境、时空★精神构成要素——物镜(景象)、情境(情景)、意境(境界)★综合构成要素——空间、场所、领域2.1景观规划设计视觉形态要素(景观感受I)1、景观视觉原理——垂直水平差视觉错觉原理、格式塔完形理论2、视点、视线、视距3、景观空间感受——物理的、心理的、精神的2.2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心理行为要素1、景观行为(本能/社会规范) 一、背景知识●景观中的人类行为与景观规划设计/景观规划设计是行为规划设计还是景观环境的规划设计 ●人类户外活动内容有那些?可以归结为几大类? ●景观中人类行为基本方式:视觉等五官感受、时空活动——尺寸、尺度… 1)几大类景观活动:观看、参与、交往 2)行为理论:人的基本需要(表) 3)视觉五官感受
A)人类眼睛的视觉特性——我们讲的景观感受,这些结论大家都应该知道。非常基本的。对于景观的感受,除非商人,对于正常人,他的信息来源,五官、眼、耳、鼻、舌、身、视觉占了很大成分,至少是80—90%的范围。所以我们在设计中最后对视觉问题更加敏感,做了很多研究,其实我们从空间构成、视觉形态、景观形象,这些都是在研究景观的视觉 B)景观的三大门槛:一类是25米见方的小型的,比较亲密的空间。空间往往要有变化,所谓要有变化,就是要从人类使用感受来分的话,有亲密的,开敞、宏伟的。三大门槛就给了这样一套数据,最小的就是这样一个见方 第二种就是25米以上,110米以下这样一个空间,我们说这是中等尺度的。 110米—390米是一种宏伟的空间,390米以上是壮观的景观空间。 2、景观心理(经验) 3、景观审美(文化)2.3景观规划设计中的环境生态要素 1、景观环境因素及相互关系 生态区位分析——区域山水格局、区域绿化格局、区域生物格局 2、景观生态因素及相互关系 A)生态因子现状分析:农田、山体、水体(鱼塘、湿地、河流)、村庄(工业、居住) B)生态安全格局分析:生态基质分析、生态斑块分析、生态廊道分析3景观中人类的时空活动 A)了望---庇护理论(Prospect—refuge)Appleton1975B)三种活动类型——必要性活动、选择性活动、社交性活动(合成性活动)C)景观中人类活动的时空感受范围——空间、场所、领域D)景观行为的空间格局3.1人的空间-场所-领域3.2景观感受空间3.3景观感受场所3.4景观感受领域(景域)4现代景观中的人类行为要点:相互交往是现代人类在景观场所空间中的主要行为行为选择场所空间;场所空间影响制约行为户外公共场所空间-多重交往的发生器行为组织-景观规划设计的关键户外活动是景观空间中最具吸引力的因素(儿童的游戏空间、公共空间中的坐位的选择、步行街的诱人之处)A)现代户外活动的主要类型:选择性活动社交性活动(合成性活动) 几大景观活动:观看、参与、交往B)交往-景观场所空间的主要行为1)交往强度:0---0.45米 亲密距离 0.45---1.3米 个人距离 1.3---3.75米 社会距离 3.75米以上 公共距离25米以内--近景(较亲密)、25-110米--中景(中等尺度)、110-390—中景(宏伟)、390米
以外(壮观)2)社交网络序列:集中与分散、综合与分解、吸引与排斥、开放或封闭1)集中与分散:通过为少量的人和活动提供超尺寸的区域,就能在空间上把活动分散开;相反,根据知觉范围预计会可使用人数,有克制地确定街道和广场等的尺寸,就能使活动集中起来。2)综合与分解:综合是对同一区域各项功能的社会关系的实际优点进行评价,只有在集中带来的缺点明显大雨优点时,才采用分区的方式。3)吸引与排斥:产生吸引的景观空间特征(在行为上)---公共与私有地域的平缓过渡;能看到正在发生的一切;有短捷的道路;有地方可走;有事可做。4)开放或封闭:开放—通过人的观察和感受、使公共环境中的各种活动与眦邻的住宅、商店等和公共空间中的各种活动融合贯通,就能从两个方向大大扩展和丰富体验的可能性。封闭—把人和活动有效地封闭起来,会导致人群的分散,使得公共空间缺乏人气,变的冷清,乏味。C)场所空间与行为活动 行为类型 场所空间环境质量 差 好 必要性活动 ● ● 选择性活动 ● ● 社交性活动 ● ●D)景观行为理论研究 知觉的基本特性: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恒常性、错觉 1)感知觉与景观空间:距离型感受器官---眼、耳、鼻 直接型感受器官---皮肤和肌肉嗅觉 距离〈1米:问到别人头发,皮肤和衣物上散发出的软弱气味 距离〈3米:闻到香水或别的较浓气味 距离〉3米:嗅出浓烈气味 听觉 距离〈7米:一般交谈 距离〈35米:演讲 距离〉35米:难于交谈视觉占人的感受信息来源的70%--80%视域方面:垂直视角130度 水平视角160度(一般情况下水平视域超过60度,所见的景物便模糊不清,30度内较清楚) 仰角:18度可观全貌及周围环境27度基本能看清景物的整体45度只能看清景物局部或细部 2)了望—庇护 ●动物在长期演替过程中形成的心理感知觉,人类同时具有猎人和猎物的属性和特性,要求既能方便地观察四周,也可以有安全感的场所;●安全点:对每一个人了来说,既要能退避到有私密性的小天地里,又要有与别人接触交流的机会。景观规划设计的一个基本点在于创造条件求得两者间的平衡,满足两方面的需要。3)户外活动的必要性●创造一种低强度接触的机会;创造一种深化交往的可能方式;创造一种保持业已建立起来的机会;创造获得有关社会环境信息的机会;创造启发的机会;创造独特的激情感受。4)促进和妨碍交流的方式(视听觉) 抑制交流 促进交流 有隔墙 无隔墙 间距长 间距短 高速
慢速 不同标高 相同标高 背对背布置 面对面布置E)景观行为构成的基本元素 需求()、容量(人数)、组群(根据年龄、文化背景、性格等确定)、性质(内向聚集、外向离散、静态、动态)、规模(占据空间与花费时间)、感受(好、中性、恶)、空间布局等等。F)景观行为构成与建筑空间构成的异同差别因素 建筑学 景观规划建筑学使用性质 室内、空间为主使用空间所限定的功能内容较为确定使用者活动内容较为确定,空间易于限定空间强化,场所淡化 户外、场所为主使用空间所限定的功能内容不确定使用者活动内容变化较大,难以单一化,空间难以限定。空间淡化,场所强化空间/环境平均规模幅度 数百平方米—数公顷 数百平方米~数公顷数平方公里~数十平方公里~数百平方公里平均容纳人数规模 数十人—数千人 数十人~数千人~数万人~数十万人专业教学基础核心 空间构成为主,行为构成为辅 行为构成为主,空间构成为辅景观分析评价 景观分析评价的必要性:资源保护、城市化、游憩与旅游化 一、景观分析评价概念;二、景观分析评价的四大学派与两大阵营;三、景观分析评价在中国的实践;四、景观分析评价的理论前沿一、景观分析评价的概念 1、起源 ●工业、能源、交通等事业的迅速发展,自然景观资源遭到严重破坏 ●从六十年代中期,产生一系列保护景观美学资源的法令 ●美国:《野地法》1964年,《国家环境政策法》1969年,《海岸管理法》1972年 ●英国:《乡村法》1968年 ●法令的制定,标志着景观美学资源与其它有经济价值的自然资源一样,有法律地位 ●但景观往往因为“不可捉摸”,缺乏价值的平衡标准而在法庭上受挫这种现象最终刺激了科学景观美学研究的发展 ●二十年来,景观评价及美学研究的队伍不断壮大 ●研究团队特点:多学科综合性,包括:景观规划专家、专业资源管理人员、心理及行为科学家、生态学家、地理学家、森林科学专家等。他们分别将本学科的研究思想和方法,带到景观美学研究领域里来,从而使该领域出现风气云涌万马奔腾的动人局面,学派林立,方法各异。 2、概念 ●景观评估与评价——LandscapeAssessmentorLandscapeEvalution ●时间:始于60年代中期 ●地点:以美国为中心开展 ●主要就景观的视觉美学意义而言 ●景观评估与评价,是对景观视觉质量(VisualQuality)等景观各方面资源的评价 ●
从客观的意义上讲,景观“视觉质量”则被认定是景观“美”的同义词,Daniel等人将其称为景观美---ScenicBeauty. ●美国土地管理局,则将其等同于“景观质量(ScenicQuality)”,并将其定义为“基于视知觉的景观的相对价值” ●从主观上讲,景观评价则表现为人们对“景观价值(LandscapeValue)”的认识,Jacques认为景观的价值表现在“景观所给予个人的美学意义上的主观满足”。 3、研究意义 ●还原景观资源固有的内在价值 ●进行景观区规划的基础 ●进行景观资源管理的基本依据 二、景观分析评价的四大学派 ●专家学派(ExpertParadigm) ●心理物理学派(PsychophysicalParadigm) ●认知学派(CognitiveParadigm) ●经验学派(ExperientialParadigm)1、专家学派(ExperParadigm)●指导思想:认为凡是符合形式美原则的景观都具有较高的景观质量。●参与人员:有少数训练有素的专业人员完成。●四个基本元素:线条、形体、色彩和质地●控制景观视觉的4个视觉元素:形态(Form)、线(势)(Line)、色彩(Colour)、质感(Tecture)●评价指标:形式美原则,例如:多样性、奇特性、统一性等 生态学原则●分类:形式美学派和生态学派(Danial&Vining1983)●代表人物:最早---Lewis等人●影响最大---Litton等人●运用范围:专家途径直接为土地规划、景观管理及有关法令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依据。 近二十多年来在英、美诸国的景观评价研究及实践中,一直占有统治地位,并已被许多官方机构所采用。●应用:●美国林务局的景观管理系统VMS(VisualManagementSystem) ●美国土地管理局的景观资源管理VRM(VisualResourcesManagement) ●美国土壤保护局的景观资源管理LRM(LandscapeResourcesManagement) ●联邦公路局的视觉污染评价VIA(VisualImpactAssessment)●美国林务局的VMS系统和美国土地管理局的VRM系统主要使用于自然景观类型,主要目的是通过自然资源(包括森林、山川、水面等)的景观质量评价,制定出合理利用这些资源的措施。●美国土壤保护局LRM系统主要以乡村、郊区景观为主。●联邦公路局的VIA系统主要用于较大范围的景观类型,主要目的是评价人的活动(建筑施工、道路交通等等)对景观的破坏作用,以及如何最大限度地保护景观资源。 基本框架结构(以VMS系统为例)VRM——VisualResourcesManagement VMS——VisualManagementSystem●数据库、数据调查——》景观类型分类——》景观质量评价——》敏感性评价——》管理以及规划目标——》视觉污染的评价——》决策●
第一步、景观类型的分类——VMS系统的重要环节 ●根据地形地貌,植被,水体等特点,基本上按照自然地理区划的方法来划分景观类型(charactertypes),在每一景观类型下面,又可以根据具体区域内的多样性,划出亚区(sub-types)。 ●在VMS系统中,虽然并不十分强调景观类型的划分,但在景观评价中也应用自然地理区划的成果。●第二步、景观质量评价 ●VMS系统中,丰富性(多样性)是景观质量分级的重要依据,根据山石、地形,植被、水体的多样性划分出三个景观质量等级:A---特异景观 B---一般景观 C---低劣景观 ●VRM先对7个关键因素分别评分:●地形地貌:根据比例及陡峻度 (1---5分)●植被:以丰实性为依据 (1---5分)●色彩:强烈性以及丰富 (1---5分)●眦邻景观:眦邻景观对所评价景观的烘托作用(1---5分)●特异性:常见--奇特 (1---5分)●然后将各个单项评分相加,划分出三个景观质量等级:A---总分大于19分; B---总分12—18分; C---总分小于11分●这些景观质量等级,都由专家在地图上标出●第三步、敏感性分析 ●敏感性(sensitivity)是用来衡量公众对某一景观点关心(注意)程度的一个概念。人们注意力越集中的景观点,其敏感性程度就越高,即在该点的任何变化就越能影响人们审美态度的改变。 ●在VMS系统中,把景观区域根据敏感性程度划分为三个等级: 1—高度敏感区;2—中等敏感区;3—低敏感区 ●在各敏感性登记区内,又以主要观赏点及娱乐中心划分出三个距离: 1--前景带; 2—中景带;3—背景带●第四步、管理及规划目标的设定 ●管理目标是以景观质量评价和敏感性评价为依据的。把标有景观质量等级的地图同标有敏感性等级和距离带的地图重叠起来,决定每一地段或区域内采取什么样的管理措施。 ●在VMS系统中根据根据管理措施的差别划分为四个等级区: 1—保留区;2—部分保留区;3—改造区;4—大量改造区●第五步、视觉影响评价 ●视觉影响(或称视觉冲击)的评价(visualimpactassessment),就是评价或预测某种活动(如公路的开设,高压线路的架设等)将会给原景观的特点及质量带来多大程度的影响(冲击)。 ●在VMS中,常用“视觉吸收能力(VisualAbsorptionCapability)”这一概念描述景观本身对外界干扰的忍受能力。 ●VRM系统中的视觉污染评价体系较为完善,它首先以地形、地貌、植被、水体、建筑等的形体、线条、色彩、质地为基本元素,分析现状景观的特点,然后,将计划活动(工程)也分解为形体、线条、色彩和质地四个基本元素,再对这两组基本元素的对比度评价,划分出四个等级: ●没有对比——各对应元素之间的对比性不存在或看不到。 ●对比不明显——各对应元素之间的对比性能够觉察,但不引人注意。 ●对比中等——对比性开始引人注意,并将成为景观的重要特征之一。 ●对比强烈——对比成为景观的主导特征,并使人无法避开对它的注意。●一般认为,对比度越烈,则对原景观的冲击也就越大,景观的破坏也就越严重。2、心理物理学派(PsychophysicalParadigm) ●主要思想:●
把景观与景观审美的关系理解为刺激——反应的关系。●把心理物理学的信号检测方法应用到景观评价中来,通过测量公众对景观的审美态度,得到一个反映景观质量的量表,然后将该量表与各景观成分间建立起数学关系。 ●景观评价模型:(两种) ●评价模型一、测量公众的平均审美态度(即景观美景度) 两种测量方法: 1)评分法,SBE法(ScenicBeautyEstimationprocedure) 以归纳评判法为依据,让被测试者按照自己的标准,给每一景观进行评分(0--9),各景观之间不经过充分的比较。 2)LCJ法(LawofComparativeJudgment) 以比较评判法为基础,该方法主要通过让被试者比较一组景观来得到一个美景度量表。 总结:从数学角度上看,两者没有根本的区别。 ●评价模型二、对构成景观的各成份的测量 ●起源:景观评价美学研究的心理物理学方法最早出现于60年代末期。 ●代表人物:最早——1969年,Rutherford和Shafer ●具体运用:在森林景观评价及景观管理、远景景观评价、娱乐景观评价和其他方面的应用。 ●心理物理学方法在森林景观评价及景观管理中的应用 心理物理学方法应用的最为成熟的景观类型就是森林景观。它通过对森林景观的评价,建立美景度量表与森林各自然因素之间的回归方程,直接为森林的景观管理服务。Buhyoff等人对城市绿地也作了景观评价方面的研究(Buhyoff等1984),他们从两个方面来建立模型; ●心理物理学方法用于远景景观评价中 以公众的平均审美评判作为应变量,而以峻山在照片上所占的面积,远景森林所占的面积等作为自变量,建立多元回归方程(Buhyoff等1982) 心理物理学派基本点 景观审美是景观和人之间共同作用的过程,而心里物理学派的目的是为了建立反映这种主客观作用的关系模型。 承认人类具有普遍一致的景观审美观,并把这种普遍的,平均的审美观作为景观质量衡量标准 人们对景观的审美评判(景色质量)是可以通过景观的自然要素,预测和定量的。3、认知学派(CognitiveParadigm) ●主要思想:把景观作为人的生存空间,认识空间来评价,强调景观对人的认识及情感反应上的意义:试图用人的进化过程及功能需要去解释人对景观的审美过程。 ●起源:18世纪英国经验主义美学家E.Burke(1729-1787),他认为“崇高”和“美感”是由于人的两类不同情欲引起的,其中一类涉及人的“自身保存”,另一类则涉及人的“社会生活”。 ●代表性理论:70年代中期英国地理学家Appleton的“了望---庇护”理论。 ●发展历程:Appleton——“了望---庇护”理论(见纽拜(英)1978,Kaplan.S1979,Brown等1986) Kaplan.S——景观审美理论模型(Kaplan.S1973.1975) Ulrich——景观评价模型(Ulrich1977):初级“情感/唤起”状态(认识史)景观知觉 初级情感反应(如:喜欢—不喜欢)认识 评价 行为冲动行为 ●新发展:近年来,Ulrich等人探索用脑电图、心电图等精密的科学测试手段来客观的测量人的情感反映,避免了语言表达测试的种种弊病,使得该理论体系更趋于完善(如Ulrich198119831986)●在景观审美过程中,景观应具有:可以被辨识和理解的特性—“可解性”(Makingsense):●可以不断地被探索和包含着无穷信息的特性——“可索性”(involvement)。●
如果这两个特性都具备,则景观质量就高。Kaplan又把这两个特性分别在二维、三维空间中进行了扩展,于是形成了思维模型。空 间 信息需要 可解性 可索性二 维 平 面 一致性 复杂性三 维 空 间 可读性 神秘性 Cimblett等则将Kaplan模型中的“神秘性”专门拿出来研究,发现,在森林景观中,有5个因素决定着景观的神秘性,即:障景、视距、空间限定性、可及性和林中光线(Cimblett等1985)。 近年来,Kaplan的景观审美理论模型,经Brown和Itami等人的加工,转化为反映具体地形地貌特征的实用模型(如Brown等1986) 可索性 可解性地形 坡度 相对地势 空间多样性 地势对比地物 自然性 和谐性 高度对比 内部丰富性4、经验学派(ExperirentialParadigm) ●指导思想:把景观的价值建立在人同景观相互影响的经验之中,二人的经验同景观价值也是随着两者的相互影响而不断的发生变化。把景观作为人类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用历史的观点,以人及其活动为主体来分析景观的价值及其产生背景,而对客观景观本身并不注重。 ●代表人物:Lowental(美国地理学者) ●研究方法:考证文学艺术家们的关于景观审美的文学,艺术作品,考察名人的日记等等来分析人与景观的相互作用及某中审美评判所产生的背景 ●采用心理测量、调查、访问等方式,记述现代人对具体景观的感受和评价,但这种心理调查方法同心理物理学的方法是不同的,在心理物理学方法中被试者只需就景观打分或将其与其它景观比较即可,而经验学派的心理调查方法中,被试者不是简单地给景观评出好劣,而要详细地描述他的个人经历、体会、及关于某景观的感觉等等。第五讲带状景观规划设计1景观感受形态景观感受(II)—景观视点、视域景观感受(III)—景观轴线、视觉走廊1.1景观感受的研究目标:研究人-景观互动:景观对人的作用,以及人对景观的作用。1.2景观感受研究的起点--视觉景观基本的构成:景点、景观轴、景域1.3景观感受的构成形态--景观的空间-场所-领域空间(space) 建筑 空间设计 有长、宽、高限定的空间场所(place) 城市 场所规划 有文化的积淀,有历史,有事件发生领域(domain)景观 动物的生存范围(通过借景,感受把周围不属于自己的场所都纳入自己的视力范围)场域(field) 包括空间、场所、领域1.4景观感受空间的心理学解释景观感受直觉空间(生理层面,只管感受到的空间)—欧洲居多景观感受知觉空间(基于直觉空间的联想、判断、猜想)—东方居多景观感受空间特点:空间限定性较强日常的景观感受空间:人类偏爱的景观空间-Applition的“了望—庇护”理论;景观感受空间定量 化描述;1.5景观感受场所
景观感受场所景观感受场所特色:日常景观感受场所:景观感受场所的描述1.6景观感受领域(景域)景观感受领域:景观感受领域的特征:日常的景观感受领域:景观感受领域的描述1.7景观环境认知●景观环境感知:客观环境整体在人的头脑中的反映,是一种心理过程,即把对环境的个别感觉综合成环境整体关系的过程。●景观环境认知:个体识别和理解环境的过程,包括:知觉、意象、记忆、想象、推理、判断、感念形成等。●景观环境意象:标志(Landmark)、节点(Node)、路径(Path)、边界(Edge)、区域(District)●景观环境认知地图(有主观性、因人而异)●景观环境的认知特性、景观识别性1.8景观感受的基本单元-视域●视域的基本构造及构成元素●视域元素的特征及其定量化描述●视点、被视点、视角、视距、视域密度、视域介质●视域的实际工程应用:可视区域识别、视频计算2景观轴线1、景观轴线的形式?景观轴线的构成?景观轴线的作用?1)景观轴线在点、线、面中是最重要的。点是轴线的起点或终点,面由轴线构成轴网•景观规划设计可以分解为点、线、面。•线——可以理解为带状景观。•例如:道路景观、滨水带、景观视觉走廊、景观生态通道、建筑群、建筑群与城市景观轴线等。自然、人工、自然结合人工、绿色廊道、生态廊道、建筑群廊道、旅游通道…2)景观轴线的作用 增强景观感受、明晰性、秩序性,分隔划分景观空间•城市景观轴线华盛顿中心区通过对政治文化功能的强调,构筑了公共性的政治文化中心。•园林中的景观轴线●范围:带状空间场所包括街道、滨水带、机动车交通道路、视觉走廊及生态走廊。●规划设计方法要点:与基本的城市规划一样,包括现状分析、目标确定、原则、构思、空间形态布局、空间结构分析、道路交通分析、绿化景观分析等等。•范围的确定;基地本身范围、从空间、景观、视线分析得到的景观范围•现状资料的搜集与分析:
现状资料分为三类: 1景观文化类:传统、历史、文化、现状景观照片、录像、遥感图像 2功能类:土地利用现状、交通、建筑、空间活动 3环境生态类:绿化、气候、水质、大气3)景观轴线的构成:轴线----廊道----绿道---道路2、带状景观环境类型一:滨水带景观规划设计生态化滨水驳岸•确定生态敏感带:水陆交界处是生态敏感地带,是鸟类、动物、鱼类的天然食源及栖息地,在规划设计中,应划定生态敏感带,保护及改善植被的生长状态,使原有的野生动物、微生物的生境不受干扰。•岸线与驳岸:设计水体的岸线应该以平滑流畅的曲线为主,体现水的流畅柔美。驳岸及池底尽可能以天然素土为主,而且与地下水沟通,可以大大降低水体的更新及清洁的费用。•驳岸尺寸:驳岸以缓坡入水至水下60厘米,宽度2米至3米,然后逐渐挖深,在面积较大的水域,要水底深度达到1。8米以上,才能以相对陡的坡度挖深。缓坡可以减小径流的冲刷,对儿童也是一种安全措施。在较大的水面中部可以方形或多边形直线深挖较为经济,在水深1。8米处以缓坡向水岸线连接。•驳岸硬质防护:在冲刷较大的地点可用卵石、块石、原木加藤本植物加以稳固。如果是抛石驳岸,应该根据风浪的冲击力决定石块的大小,最好用带棱角的石块;或者抛以碎石打底,上部用大石压住;或者先设钢筋框或竹框再抛大于网孔的石块。滥用钢筋混凝土或浆砌块石的人工堤坝将对滨水地带的生态系统造成灾难性破坏。规划设计要点设计类型——自然生活型、防洪技术型、城市空间型、旅游公园型物质构成——蓝色、绿色、可变色蓝色:偏重于水与天空绿色:偏重于动植物,有陆地动植物,也有水上动植物。可变色:通常情况是人工性的混凝土,也可以是自然的土地——棕色3、带状景观环境类型二:道路景观规划设计3.1道路景观构成模式与构成要素3.1.1道路景观构成模式道路:道路线形的方向性、连续性及道路断面的形式、路面的材料色彩等景观、路面的材料色彩等景观元素,包括路面(供车行的交通路面)、道路边界(路缘石)、道路两侧的人行道、绿带等要素;道路边界:可以是水体(如河川、海岸线等)、山体、建筑、广场、公园、植物或以上若干要素的组合体;道路的景观区域:在一条道路上,可以形成特征不同的若干景观边界性区域。如近景区域、中景区域、远景区域。道路节点:主要指道路的交叉路口、交通路线上的变化点、空间特征的视觉焦点(如广场、公园、雕塑等)。3.1.2道路景观构成要素与景观三元论相对应,城市道路景观同样也可以包括三方面的内容:软质景观——自然的景物,如树木、水体、和风、细雨、阳光、天空等;硬质景观——人造景物,如道路两侧的建筑物、道路铺装、墙体、栏杆、广告牌等景观构筑物;人与文化,通常指在道路上活动着的人及其构成景观,包括行人的活动、节庆活动的开展、车辆的流动及与之相关的人文活动,此外还包括道路本身所包含的历史文化等。3.2研究其中人的活动坐在车上运行的人;路上步行和骑车的运动着的人;坐在道路两边的静止的人。3.3
道路景观视觉中的速度与空间尺度关键问题:速度车行的速度;人行的速度;通行的速度;观赏的速度。不同车速下辨认路边景物的最小距离车速(km•h-1) 20 40 60 80 100最小距离(m) 1.71 3.39 5.09 6.79 8.50速度与空间尺度的关系速度的不同引出了尺度的变化,这就要求道路景观的平面布局、立面设计、沿路植栽、树木的间距都会有所不同。对其综合的速度予以分解分析,分清主次。对应不同的速度,要有不同的景观尺度、不同的景观材料以及不同的规划设计方法。全面的道路景观规划设计应当:一方面,需要全面考虑现代交通条件下各种速度的道路使用者的视觉特性;另一方面,更需要根据道路的性质与功能,将道路分成若干个视觉等级,选择主导的道路使用者的视觉特性作为道路景观规划设计的出发点。3.4道路景观效果分析安全性;生态性;可识别性;可观赏性;舒适性;便利性。4、带状景观环境类型三:绿道景观规划设计绿道类型•景观视觉走廊•景观生态通道等。第六讲公园规划设计1.概述1.1宏观尺度中的景观界面1.2纽约中央公园的时代意义1.3城市公园的主要功能2.现代城市公园规划设计的重点2.1解决公园设计中的容量控制问题,明确城市公园首要功能——休闲2.2将公园向市民开放,成为城市开敞是空间场所,是现代城市公园规划设计的大势所趋2.3主题公园和结合旅游的公园建设是一种新方式的探索3.公园景观规划设计要点3.1起源:运动、观赏3.2本质:公共性3.3特征:活动(静、动)3.4格局:密度、容量3.5要素:自然、人工4.现代公园的规划设计手段4.1
设计要素的更新4.2对场所精神的体现4.3形式与功能的进一步结合4.4深入的意义思索4.5注重生态的改善和生态手段的表现4.6与当代艺术相结合5.公园景观规划设计趋势5.1从静态走向动态5.2从平面水平走向空间立体5.3功能日趋综合5.4风格更趋多样性6.公园实例巴黎的拉-维莱特公园美国越战纪念园美国朝鲜战争纪念园美国旧金山某城市公园设计通过园林博览会新建综合性公园主题为“春特之火”(STOKE-ON-TRENT)的第二届“英国国家园林节”第七讲城市绿地系统规划1.概述1.1概念、任务科学制定各类城市绿地的发展指标,合理安排城市各类园林绿地建设和市域大环境绿化的空间布局,达到高呼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优化城市人居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的。1.2城市绿地的种类和定义城市绿地:城市中各种类型和规模的绿化用地,城市绿地系统分布方式,一般要求均匀布置,结合各个城市的自然地形特点,采取点(指均匀分布的小块绿地)、线(指道路绿地、城市组团之间、城市之间和城乡之间的绿带等)、面(指公园、风景区绿地)相结合的方式把绿地连接起来,形成整体。城市绿地的种类: 原分类标准 新分类标准 公共绿地 公园绿地(G1) 生产绿地 生产绿地(G2) 防护绿地 防护绿地(G3) 居住区绿地 附属绿地(G4) 单位附属绿地 其他绿地(G5) 道路绿地 近郊风景林地1.3与《城市总体规划》的关系 以《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城市性质、发展目标、用地布局等规定为依据,是《城市总体规划》的专业规划,是对它的深化和细化。★1.4
城市绿地的作用城市园林绿地具有多种功能。过去人们主要从美化环境、文化休息的观点去理解和认识城市园林绿地的功能。而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可以从环境学、生态学、生物学、医学等学科研究的成果中更深刻地认识和估价园林绿地对城市生活的重要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一些方面:一、园林绿地的生态功能1、改善小气候:调节气温的作用(太阳辐射、热岛效应);调节湿度(干岛效应);调节气流。2、净化空气促进健康:保持氧气平衡;吸收有害气体;吸滞烟灰和粉尘;杀菌作用;健康作用(负离子、芳香草、绿色植物对人体神经的作用)。3、防止公害灾害:降低噪声;净化水体和土壤的作用;涵蓄水源及保护地下水;4、保护生物环境:生物多样性;土壤环境二、园林绿地在空间上的功能1、安全防护作用:避震防火(开放空间、珊瑚树);备战防空、防放射性污染;2、提供游憩度假的条件:日常户外活动;文化宣传、科普教育;旅游度假;度假及休闲疗养的基地三、园林绿地在精神上的功能1、美化城市、装饰环境: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地貌的条件,为人为的环境引进自然的景色;利用自然山水绿化丰富城市景观,形成城市特色;道路广场绿化提升市容面貌;创造出丰富多样的绿化形式,给人以美的享受;遮挡有碍观瞻的景象,用园林植物不同形态、色彩和风格来达到城市环境的多样性和统一性,增加艺术效果;激发人的思想情操提高人的生活情趣。2、自然美、艺术美和创造性:植物的自然特性,给人以是觉、听觉、嗅觉的美感;满足人的情感生活的追求、道德修养的追求和人际交往的追求(托物言志);要满足人们的创造的需求,精神世界的发展,需要知识作为武器,园林植物可激发人的创造性(苹果落地)。四、园林绿地的经济效益1、直接经济效益:物质经济收入(园圃);旅游游赏收入(风景名胜);2、间接经济效益(隐性收入):园林绿地的价值远远超出其本身的价值,结合其生态环境效益来计算,其价值是巨大的,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加,“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园林绿地的发展对城市带来巨大经济效益。2.国外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发展进程2.1“城市公园”运动---“公园体系”(1843-1898) 在19世纪初,工业发达的欧洲已产生了各种问题。而当时在新兴的美国,已有一批仁人志士呼吁避免重蹈工业化所产生的污染及城乡对立等问题的覆辙,并且在思考如何保护大自然和充分利用梯子资源等问题的背景下,1858年,景观建筑师奥姆斯特德(F.L.Olmsted)主持的纽约中央公园设计方案通过。纽约中央公园的建设成就,受到了高度的赞扬。人们普遍认为,该公园不仅在人工环境中建立一块绿洲,并且改善了城市的经济、社会和美学价值,提高了城市土地利用的税金收入,十分成功,随即纷纷消防,在全美掀起了一场保护自然,建设公园的“城市公园运动”。2.2田园城市运动(1898-1919)(1898霍华德) 1898年由英国社会学家霍华德(EbnezerHoward)发表了著作:《明天:同望真正改革的和平之路》。提出了田园城市的模式,其基本构思立足于建设城乡结合、环境优美的新型城市,“把积极城市的一切优点同乡村的美丽和一切福利结合在一起”。在霍华德设想的田园城市里,规划用宽阔的农田地带环抱城市,把每个城市人口限制在3万人左右,城市本身为农业土地所包围,农田的面积比城市大5倍,每个城市居民的公共绿地面积要超过35平方米。在霍华德的倡导下,1904年在离伦敦35英里的莱奇沃斯(Letchworth)建设了第一个田园城市;1919年在离伦敦很近的韦林(Welwyn)又建设了第二个田园城市。2.3一战至二战期间:(1919--1945)(雅典宪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仁厚更加集中,城市越来越大,矛盾也日益增多。人们感到知识建造住房,扩大城市并不能满足人们生活多层面的需要。国际现代建筑协会在雅典的帕提农神庙下签署了《雅典宪章》。指出现代建筑的特征就是要与城市规划结合起来,而现代城市要解决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四大功能的问题,并明确提出要在城市中建造公园、运动场和儿童游戏场等户外空间,并要求把城市附近的河流、海滩、森林和湖泊等自然景观优美之地段开辟为大众使用的公共绿地。2.4
战后大发展(1945-----)(人类环境宣言1972年----斯德哥尔摩、马丘比丘宪章)-----生物圈意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科学技术、经济文化得到飞跃发展,也带动了城市建设的大发展,人口的高度集中,高楼大厦大量的出现,高速道路的延伸,城市无节制的扩展,以及三废污染,绿色的小时,生态系统的破坏,危及到人们自身生存的环境,引起人们的反思。随着环境科学、生态学的形成、《寂静的春天》出版,以及1972年《人类环境宣言》发表“只有一个地球”的宣言,使人们对自然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提高。1977年,一批建筑和规划的有识之士聚集在密鲁古代文化的遗址——马丘比丘,发表了《马丘比丘宪章》。自雅典宪章,近半个世纪的经验教训指出,城市规划与建设应适应新形式的发展和变化,并指出“建筑---城市规划---景观规划设计的再统一”,也就是人工环境2.5、世界环境宣言(1992)1992年6月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有100多个国家首脑参加的联合国环境发展大会上,通过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关于森林原则声明》等重要文件,并签署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生物多样性公约》等,充分体现了各国在认识与发展自然上的共识与合作,促进了可持续发展从理论研究到行动措施范围的改革及展开。3.中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发展进程3.1 1990年以前:3.2 1991-20003.3 2000以后 我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来自莫斯科,提出了总体规划分支的专项绿地系统规划;提出了“点、线、面”结合绿地系统这个重要概念。2004年提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4.衡量绿化水平的指标 1)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平方米/人):城市公园绿地面积G1/城市人口数量 式中:公园绿地包括了综合公园G11(含市级公园和区域性公园),社区公园G12(含居住区公园和小区游园),专类G13(如儿童公园、动物园、植物园、历史名园、风景名胜公园、游乐公园,体育公园等其他公园),带状公园G14以及街旁绿地G15等。 2)城市绿化覆盖率(%):(城市内全部绿化种植垂直投影面积/城市的用地面积)*100% 城市建成区内绿化覆盖面积应包括各类绿地(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以及附属绿地)的实际绿化种植覆盖面积(含被绿化种植包围的水面)、屋顶绿化覆盖面积以及零散树木的覆盖面积,乔木树冠下的灌木和地被草地不重复计算。 3)城市绿地率(%):(城市建成区内绿地面积之和/城市的用地面积)*100% 式中:城市建成区内绿地面积包括城市中的公园绿地G1、生产绿地G2、防护绿地G3和附属绿地G4总和。 4)人均绿地面积(平方米/人):(公园+生产+防护+附属)/城市人口数量●到2010年,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5%以上,绿化覆盖率达到40%以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0平方米以上,城市中心区人均公园绿地达到6平方米。●2004年,《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暂行)》中,提到我国城市绿化建设指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5%以上,人均公共绿地12平方米以上,绿地率38%以上”5.规划过程 1)基础资料汇编:现场踏勘,收集相关资料(文字、遥感、影像)、现状分析评价(人口、经济、绿化现状,生物多样性) 2)规划纲要:规划原则、目标、总体布局,与规划部门、绿化管理部门商讨 3)完善规划、提交成果:说明书、文本、图纸,基础资料汇编 调查分析——和指标相比——规划以达到指标5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发展趋势4.1广度上的拓展4.2
深度上的拓展1)网络化2)数量达标,布局结构合理 3)立体化4.4新技术的应用刘滨谊总结第一部分 绿地的意义:人居环境中的背景、1/3的“股份” 1、城市绿地(绿地和绿化两者的关系、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城市绿化系统规划)? “绿地”的组成(自然:土地、水体、植物、动物/人工用地:道路交通)(公园+生产+防护+附属)(屋顶花园算不算绿地?公园中的广场算不算绿地?城市中的广场?)(水在公园绿地中算是绿地,单在生产、防护、附属中都不算) 绿地系统(点、线、面:基于用地的) 绿地系统现代化(生态绿地系统《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 公共绿地——公园绿地? 2、城市绿地系统的作用:环境-生态、活动场地、城市形象 3、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建设的目的? 4、中国城市绿地建设目标,国务院的目标:2010年 绿地率: 绿地覆盖率: 5、四大评价目标:人均公园绿地、绿化覆盖率、绿地率、人均绿地 (绿化率:是开发商在绿地率和绿化覆盖率之间编造出的模糊概念 绿视率:映入眼帘,被人看到的绿化面积。一般绿视率>覆盖率>绿地率 绿量:三维绿量又称绿化三维量,是指所有生长植物的茎叶所占据的空间体积第二部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时间期限:与城市总体规划的协调/绿地生态系统的协调 空间范围:与城市规划的协调/与绿地生态系统的协调—市域+市区+建成区 结构:点、线、面(公园、廊道、森林) 空间布局:用地、水系、交通 材料:土壤、植物、动物第八讲景观行为规划设计1.背景知识人的需求与行为应是景观规划设计的核心问题(景观三元究其根本也是为满足人的需求与行为) 对理想生活的追求是景观学产生与发展的根本动因 “亚里士多德在讲授说服的艺术和技巧时认为,一个演说家要吸引人必须首先了解和理解那个人。他详细论述了不同年龄、不同阶层的男人和女人的特点,并提出应考虑和针对的不光是每一个人,还应针对每一个人的特征。规划师也必须懂得这一点。从古至今,规划师都试图改善人类的生存条件。这不仅反映而且生动塑造了人类的思想和文明。” ——西蒙兹1.1景观行为规划设计在景观规划设计中的作用?2.2景观环境行为模式行为选择或改造环境;环境制约或促进行为2.
人在景观中的行为2.1本能需要(吃、休、行、排泄、运动)2.2获取信息(视、听、味、嗅、触)2.3表现自我(演讲、表演、唱歌)2.4参与交往(聚会、游戏、仪式、庆典)犯罪活动人们需要从景观环境中获得优美、愉快、放松身心、激励及灵感的源泉3.满足人们行为需求的设计:3.1设施:食品店、饮水器、坐凳、园路、垃圾桶、厕所、游憩、运动设施、廊道、亭台榭。3.2设计特点:醒目的、悦耳的、好闻的、神秘的、耐人寻味的、变化多端的、与众不同的、勾起回忆的。4.行为活动时距离考虑(空间、场所、领域)5.景观中人类行为引发动因的心理学解释5.1从众性:从众性是动物的追随本能,就像人们常说的“领头羊”一样,当遇到异常情况时,一些动物向某一方向跑,其他动物会紧跟而上。人类也有这种“随大流”的习性。在公园入口处,人们会本能地跟随人流前行;本是经过游戏场地的儿童会强烈要求再玩一会儿;看到用餐的人群路过的人流会产生食欲,甚至感到饥饿等等。这种习性对景观设计有很大的参考。从众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通常情况下,多数人的意见往往是对的。从众服从多数,一般是不错的。但缺乏分析,不作独立思考,不顾是非曲直的一概服从多数,随大流走,则是不可取的,是消极的“盲目从众心理”。“从众”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心理和行为现象。通俗地解释就是“人云亦云”、“随大流”;大家都这么认为,我也就这么认为;大家都这么做,我也就跟着这么做。简单来说人是有社会性的,社会性就是群性,所以人会从众。当然,也有人喜欢独处,那毕竟是少数,与个性、工作、爱好、环境有关。一般说来,群体成员的行为,通常具有跟从群体的倾向。当他发现自己的行为和意见与群体不一致,或与群体中大多数人有分歧时,会感受到一种压力,这促使他趋向于与群体一致的现象,叫做从众行为。 从众现象在我们生活中,比比皆是。大街上有两个人在吵架,这本不是什么大事,结果,人越来越多,最后连交通也堵塞了。后面的人停了脚步,也抬头向人群里观望……5.2好奇性5.3聚集效应:当人的空间人口密度分布不均时出现人群聚集。所以常常有大的商场采用人体模特和售货员等来加大商场的人口密度,即使停业关门的时候商场还是会因为这些模特而显得热闹。5.4选择性与多样性5.5瞭望-庇护理论/边界效应:在两个或两个不同性质的生态系统(或其他系统)交互作用处,由于某些生态因子(可能是物质、能量、信息、时机或地域)或系统属性的差异和协合作用而引用而引起系统某些组分及行为(如种群密度、生产力和多样性等)的叫大变化,称为边界效应。5.6最小耗费(抄近路):经济学家认为人天生是追求低投入高产出的最经济的东西。即使没有学过两点间直线最短的数学公理,我们也常会为了追求“经济”而随意的在草地上走出一条路来,或是在围墙上敲出一个门。正所谓: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在设计的时候我们固然在追求一些艺术的美感,但是违反人们的生活习惯的美丽往往不会长久。所以当今天再次评价这些所谓懒惰且没有教养的人创造的一个又一个杰作时,我们是否应该重新审核这之中的对错。5.7
左侧通行与左拐弯左侧通行。在没有汽车干扰及交通法规束缚的中心广场、道路、步行道,当人群密度达到0.3人/m2以上时就会发现行人会自然而然的左侧通行。这可能是右势力手者形成的右侧防卫的结果。虽然我国交通法中规定人应该靠右侧行驶,但是这对于户外场所规划设计还是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左转弯。同样在转弯习惯众中人们也多表现出左转弯。所以我们常见的楼梯设计中一般采用左转弯。但是我认为考虑到我们靠右行走的习惯,楼梯如此设计并不太好。因为上楼梯的人一般较累所以习惯于左侧行走,而下楼的人也往往以较快的速度左侧下行,所以碰撞常常发生。5.8个人空间(“个人气泡”):个人空间,又叫做个人气泡,是说每个人都有一段属于自己的距离,在自己身体外的隐性泡泡,如果有人走进,反应会是走开或者局促不安。除非这个人是亲人,可以和你拥有从45cm到0cm的亲密距离。人与人之间有一种自我的心理空间,这种空间的大小是随着民族、习俗、个性和性别等而不同。曾经有位心理学家做过一个实验:让两个接受实验的人在大厅中央谈话,其中一人有意识的逼近对方,当谈话结束时,一个人早已被对方逼到了墙边,而这个人是无意识的向后退,这正是因为他的个人空间受到挑战而挤压,才会下意识地后退,以便留出适合的个人空间。这种心理空间被心理学家形象地称为“个人气泡”5.9私密性“私密性”属于人类最基本的心理需求,能否满足私密性直接影响到人们对家园的依赖感与归属感。“私密性”强调个人(或家庭)所处环境具有隔绝外界干扰的作用,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支配自己的环境,即有控制、选择与他人交换信息的自由。5.10领域性动物的领域性行为——,“私密性”属于人类最基本的心理需求,能否满足私密性直接影响到人们对家园的依赖感与归属感。“私密性”强调个人(或家庭)所处环境具有隔绝外界干扰的作用,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支配自己的环境,即有控制、选择与他人交换信息的自由。领域:一个被动物所占有和保卫的空间,这个空间内含有占有者所需要的各种资源,如食物、巢地和配偶等。占有领域的可以是一个个体、一对配偶、一个家庭或一个动物群。其主要特征是:(1)是一个?固定的空间或区域,其大小可随时间和生态条件而有所调整;(2)是受领域占有者积极保卫和防御的区域;(3)领域的利用是排他性的,即它是被一个或多个个体所独占的。6.对景观规划设计的启示与要求:6.1领域感的增强有助于防范犯罪——促进领域感(突出标志物、空间划分手法的运用)6.2针对不同类型的需要,规划设计出不同私密程度的空间,给人们选择的自由。6.3景观设施布置的密度、角度、空间安排符合个人空间的舒适度,避免功能的缺乏或空间、设施的浪费。6.4景观空间边缘地带最受欢迎,设计师应注意在此区域活动人们的心理需要,提供相应的功能选择。6.5景观环境的形态必须是一种开放的积极体系,才能达到与人类社会生活相互适应,促进人类的积极行为,减弱人类的消极行为。6.6景观规划设计的复杂性在于它面对多样、多变的自然、社会需求,许多不确定因素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才能暴露出来,这就要求设计人员在设计前大量、广泛地搜集资料、问卷调查、或者先做一些小的实验去研究各类需求。6.7面对各不相同的利益团体、限制条件,要高瞻远瞩地宏观把握、恰当取舍。7.景观视点与画面7.1视线与画面的组织一个景观的视线也有其独物类型。视线组织手法有运动的无灭点的透视;有追求强烈的、贯穿的通视线;还有静止的、低视点的、水平的透视。在路线网络上组织怎样的观览视线类型与视点和画面最为契合,景观师应做做明智的主动引导。7.2视点与画面的表现效果与关系
视点与视距无论动、静观赏,游人所在位置称视点。观景点到景物间的距离称视距,视距适当与否与观赏的艺术效果关系很大。粗略估计,大型景物的合适视距约为景物高度的3。5倍,小型景物的合适视距为景物的3倍,水平景物的合适视距为景物宽度的1。2倍。当景物高度大于宽度时,依垂直视距来考虑,反之,依据两者综合考虑。景观构图中通常将包括的景物范围分为不同的景别;即远景、全景、中景、近景。•远景远景画面包括的景物在画面中比例很小,许多景物都看不清细节,但能提供深远的视野和丰富的背景。如江河、山川、建筑群等多为远景。•全景在人视线所及的范围中,能表现其全貌的都可以称做全景。它的特点是景物空间有完整的形象,环境也能得到充分的展示。全景的任务是,展现特定环境中的某具体景物的特色。•中景相对于全景来说,它离观景点较远,只包容某一个或一组景物,通常以完全进入人眼60度视野的画面为中景。•近景8.如何有意识地对人的视点进行设计?★在景观环境中承接一些主要人流的道路。很自然地成为视觉观察点,而绿地中的座椅,休息亭则更容易成为环境的驻景点。是让人流直行还是折行;场地是设在建筑外墙边还是离开一定距离并以水池分隔;座椅和休息亭是靠近花坛还是喷泉,都是对人的动线以及视点的设计中要考虑的问题。•视角由于观景视点高低不同形成不同的视角,又分为平视、仰视、俯视。•平视 平视观赏、视线与地面平行向前,游人头部不必上仰下俯,可以舒展地平望出去,不易疲劳。平视时景物的高度的变化效果小,而对景物的深度有较强的感染力。所以平视观赏易产生平静、深远、安宁的气氛。•仰视 仰视观赏,景物高度很大,视点距离景物很近,当仰角超过13度时,就要微微扬头,景物的高度感染力强,易形成雄伟、庄严、紧张的气氛,景观中,有时为强调主景的高大,常将视距压缩到景物高度的1倍以内,运用错觉,使景物的高大感增强。•俯视 俯视观赏,游人视点高,居高临下,景物愈低显得愈小,故常造成开阔和惊险的风景效果,增强人们的信心、雄心。景物是通过各人体感官直接触动人的心境的,特别是视觉有着综合触觉和运动感觉的性质,所以,在概括表现景物造型全貌方面,适宜以视觉为主。在景观规划设计中,为了满足人们对于景物的观赏要求,除了良好的观赏路线和视觉观赏条件外,还要处处有景,步移景异,具有百看不厌的魅力,使人们感觉其空间旷又不至空,奥又不至狭。9.
造景手法在对各造景要素进行构景设计的环节里,通常采用对景、敞景、分景、框景、漏景、夹景、借景等处理方式将画面与视线巧妙地组合起来。•对景•敞景——景物与视线完全不受约束与限制,视线开阔,成一览无遗的景象,称为敞景。敞景能给人以视线舒展、豁然开朗的感受,景深层次明晰,景域辽阔,易于激发人的情感,容易获得景观整体形象特征。•分景——根据视象空间表现原理,将景区按一定方式划分与界定,形成景中有景、景中有情的构景处理手法。它可以造成景物实中有虚,虚中有实,虚虚实实、半虚半实的丰富变化效果,其处理手法主要有障景与隔景两种。•障景——“欲扬先抑,欲露先藏”抑制视线且又使视线转折的屏障景物的作用,多设于景区入口或空间序列的转折引导处。•隔景——隔景有实隔、虚隔和虚实并用等处理方式。有阻隔视线、限制通过、加强私密性和强化空间领域的作用。可获得景色情趣多变的景观感受。•框景——框景就是使空间景色以简洁的景框作为构图前景,使人的视线高度集中于画面的主景上,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漏景——漏景的构成可以通过窗景、花墙、通透隔断、石峰疏林等造景要素的处理来实现。疏透处的景物构设,既要考虑视点的静态观赏,又要考虑移动视点的漏景效果,以丰富景色的闪烁变幻情趣。•夹景夹景是一种带有控制性的构景方式,主要运用透视消失与对景的构图处理方法,在人的活动路线两侧构设抑制视线和引导行进方向的景物,将人的视线和注意力引向计划的景物方向,展示其优美的对象。多运用于河流及道路构图设计中。•借景通过视点和视线的巧妙组织,把空间之外的景物纳入观赏视线之中,借以扩展有限场地内的空间感。借景方式可以分为直接借景和间接借景。直接借景:直接借景可分为近借、远借、仰借、俯借、和因时因地而借等多种方式。间接借景:间接借景是一种借水面、镜面映射与反射物体形象的构景方式。这种景物借构方式能使景物视感格外深远,可有助于丰富自身表现及四周的景色,构成绚丽动人的景观。追求景观画面的优美和空间的旷奥是景观规划设计的重要特点之一。如何在有限的范围内经营,以各种方法来增强景的深度感,使景观空间丰富多变,造成一种对比有协调的空间视觉享受。●空间的变化,主要是通过对空间进行分隔与联系的不同处理所造成的。例如一个大的空间,如不加分隔,就不会有层次变化,但完全隔绝也不会有渗透现象发生,只有在分隔之后又使之有适当的连通,才能使人的视线从一个空间穿透到另一个空间,从而使两个空间互相渗透,显现出空间的层次变化,达到分而不隔的效果。第九讲景观视觉感受与纪念性景观1.景观感受1.1生理心理的感觉1.2文化意识的鉴赏1.3社会精神的追求2.景观感受形态2.1视觉基本要素——点、线、面2.1.1
点的特性 1)点是没有方向的,但可标出空间位置 2)任意形状的尺度的物体都可看作点 3)不同形式的点可以表征力2.1.2线的特性 1)将点在一个方向上连续延伸就构成了线 2)单根线有一维方向,可表征出力的方向 3)间断点可以暗示出线 4)虚构的线仍能产生影响 5)面的边界可以看成是线 6)线可以有自身的形状、色彩、质感、规则与否等特征2.1.3面的特性1)在不同平面内的不同特征的线可以围合成不同性质的面;2)面可以是水平的,也可以是弯曲的,甚至是扭曲的;3)面可以是被暗示出来的,暗示出来的面的作用如同现实存在的面一样;4)面可以围合成空间;5)自然中很少有完美的面存在;6)可以利用面的一些固有性质,如:反射性等2.2视知觉理论概述(视错觉) ●常见的视知觉现象有:两可图形,不稳定图形,图形背景错觉与伪装,错觉轮廓,视觉后效,形状错觉,大小错觉,长度错觉,距离估计与深度知觉,视觉定势产生的错觉等。2.3城市五要素《城市意象》 ●对城市意象中物质形态研究的内容,可以方便的归纳为五中元素: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物。2.4景观设计要素3.景观轴线3.1概念 ●“从本质上讲,景观轴线是连接两景观点或更多景观点的线性景观规划要素” ● 景观轴线可以是一条销路、一条河流、一条城市景观视觉通道、一条生态走廊,具有功能:联结(交通)、传递(视觉)、繁盛(活动)……3.2特征●景观轴线是一条动态的规划线;●景观轴线规划中的观赏地和中点可互相转化;●在同一空间中结合了起始、中间和终端空间;●景观轴线提供秩序;●景观轴线可以是弯曲的,但不许分叉;●景观轴线相交统一不同的规划区域●景观轴线能产生纪念性效果3.3西方古代园林的景观轴线 完美的比例(阿尔罕布拉宫---红堡)、强有力的景观轴线需要一个具有震撼力的终端(巴黎香榭舍景观大街)、巨大的景观轴线和尺度显示出皇家的权利和尊贵(凡尔赛)3.4中国古代园林的景观轴线 世界上最有气质的中轴线——北京故宫中轴线3.5现代景观中的景观轴线3.6景观轴线的人文内涵 ●神的尺度 ●帝王的尺度 ●人的尺度3.7视觉走廊和轴线(横向和纵向)4.视觉走廊4.1视觉走廊的含义“视觉走廊”(Visual
corridor)是一种视觉与空间经验的延续,或多种连续的视野,也是任一视觉或明显的空间体验。群众会在重视自然美质的同时排除丑陋难看的景观,此种新的空间因子概念即是景观走廊的概念,这是一种包含了时间与运行动作的连续性空间体验,是一种动感的美感体验。4.2视觉走廊的尺度与感受(横向和纵向)4.3视觉走廊的运用(例:欧洲街道景观照片等)4.4景观视线分析5.纪念性景观规划设计5.1纪念、纪念性与纪念性景观的含义 ●《现代汉语词典》对“纪念”一词的解释是:用事物或行动对人或事表示怀念。通过这个解释,我们可以认为纪念是一种人类行为。“纪念”是通过物质性的建造或精神的延续,或者二者的结合等手段达到回忆与传承历史的目的。纪念作为人类的高级行为,它是人类社会的产物,这种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影响 ●事物拥有纪念价值的属性成为纪念性 ●纪念与纪念性按照意义有小到大,具体到宏观广义分为:纪念品——纪念构筑物——历史记载、编年史——在历史价值的遗迹——纪念仪式等 ●纪念性景观是一个能够使人记忆或传承历史的区域环境综合 ●它的精神功能超越了物质功能而成为第一位的因素 ●纪念性景观是一种事件景观,也是一种文化景观 ●纪念性景观的纪念对象可以包括:宗教、民俗、传说、思想、自然、生活方式等 ●纪念性景观的特性包括:象征性、自明性、标志性5.2纪念性景观的起源和发展的几个阶段 ●为神的纪念——帕特农神庙 ●为君王的纪念 泰姬陵:是莫卧儿第五代皇后阿柔曼•巴纽的陵墓,是皇帝沙•贾汗为纪念他的妻子而建造。 明十三陵:门北为总神道,直达长陵,神道长约1060米。 ●为人民的纪念——华盛顿纪念碑 ●为事件的纪念——美国华盛顿越战纪念碑、珍珠港纪念碑5.3纪念性景观的形式沿革●纪功柱●纪念碑●纪念性●景观雕塑●景观门5.4纪念性景观的空间结构与物质要素 相关景观要素:道路、边界、节点、标志 道路 ●道路是进入景观的通道,也是纪念景观意象的主要元素,人们的纪念活动的展开也由此展开。 ●道路的纪念性表达:抬高的路 如:天坛 水边的路 如:泰姬陵 爬升的路 如:中山陵、灵山大佛 拉长的路 如:罗斯福纪念园 边界 ●边界是区分经年性区域和非纪念性区域的现行要素 ●通过借景丰富纪念性景观的内涵 例:日本藤泽市聂耳纪念碑保存会1965年重建的聂耳纪念碑 标志 ●标志是另一类点状参照物,观察者只能在其外不能进入其内。 ●
标志物是形成纪念性景观意象特征的重要的元素。纪念性景观空间形态与轴线 尺度:大尺度的纪念性景观往往具有轴线对称的特点 方向:纪念性景观往往用轴线形成方向感 空间序列:在纪念性景观的轴线上设置构筑物,形成空间序列,能够强化景观的纪念效果。5.5纪念性景观的人文要素人类学(Anthropology)诞生在19世纪的欧洲,20世纪逐渐发展成为社会和文化研究中的重要学科,文化人类学(CultureAnthropology)是人类学的主要部分,侧重研究人组成社会群体时的社会属性它的主要概念是文化和关于文化的定义:文化或文明,从其最广泛的民族学意义上来说,是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体所习得的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习俗以及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的复合整体(complexwhole)。(泰勒E.B.Tylor)纪念性景观的心理学基础(马斯洛理论等)•A.H.马斯洛关于人类动机的层级理论: •生理的需要 •安全的需要 •相属关系和爱的需要 •尊重的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 •学习与美学的需要3.2.5思考:纪念性景观规划设计的发展趋势 形式、功能……第十讲景观生态规划1.景观生态原理1、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的概念:(1)广义概念:景观规划的生态学途径。即将广泛意义上的生态学原理,包括生物生态学、系统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和人类生态学等各方面的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及知识作为景观规划的基础。在这个意义上的景观生态规划,实际上是景观的生态规划,其由来已久,可以追溯到在19世纪下半叶,苏格兰植物学家和规划师PATRICKGEDDES(1854—1932)的“先调查后规划”和美国景观之父OLMSTED及ELIOT等在城市与区域绿地系统和自然保护系统的规划。直到20世纪60年代MCHARG的《设计结合自然》的景观规划途径,当然也包括80年代迅速崛起的景观学在规划中的应用。(2)狭义概念:基于景观生态学的规划,也就是基于景观生态学关于景观格局和空间过程(水平过程或流)的关系原理的规划。 早在1939年德国地理学家就提出景观生态的概念,经过80年代到90年代很多专家学者的工作,被美国、欧洲等地主广泛接受。从此景观生态学作为一门较新的交叉学科,其在景观和土地的评价、规划、管理、保护和恢复中日益被认识和重视。2.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的发展历程2.1孕育期(十九世纪下半叶-1960以前)主要发展的概念:自然系统的思想、生态概念、开放空间系统等•1865年,GEORGEPERKINSMARSH的《人与自然》,首次用科学的观点提出了快速的土地的开发利用给自然系统带来的影响,从而告诫城市和土地规划师应谨慎对待自然系统。•FREDERICKLAWOLMSTED(1822-1903),美国景观规划设计师之父。1866年BROOKLYN公园提出景观系统。1881年波士顿绿地系统。•ATRICKGEDDES(1854-1932),提出科学的景观调查方法和自然资源分类系统,并提出在此基础上的土地规划方法,来协调人类活动和自然系统的关系。•CHARLES
ELIOT在1900年前后,用系统的、生态的途径规划来建立由海岸、岛屿、河流三角洲以及森林保护地构成的波士顿大都市圈的公园系统,他将最好的生物学家和自然地理学者召集起来,并认识到大尺度的景观分析和规划需要有一个系统的分类途径。2.2发展期(1960-1980)主要发展的概念:生物生态学的适应性原理、垂直生态过程、人类生态规划•蕾切尔•卡逊(RACHELCARSON)(1907-1964)在1962年发表了《寂静的春天》,对环境问题敲响了警钟。她以生动而严肃的笔触,描写因过度使用化学药品和肥料而导致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最终给人类带来不堪重负的灾难。•IANL。MCHARG(1920-2001),在1969年出版了《设计结合自然》。他扛起了景观的生态规划的大旗,也将景观规划设计推到了拯救城市和最终拯救地球和人类的前沿。MCHARG的生态规划•《自然在人居城市中的地位》宾夕法尼亚大学里,当时无论是教授还是学生,都很少在设计中考虑社会问题,更谈不上环境问题、生态系统,大家在一个不谙自然与社会背景下,沉溺于形式的设计。于是,麦克哈格写了《自然在人居城市中的地位》(THEPLACEOFNATUREINTHECITYOFMAN)。他阐述了不一些关于在城市建设中保留和尊重自然的道理。•景观规划设计师职业革命性认识“人们必须得听景观设计师的,因为他告诉你在什么地方可以居住,在什么地方不能居住,这正是景观设计学和区域规划的真正含义。不要问我你家花园地事情,也不要问我你那区区花草或你那棵将要死去的树木,关于这些问题你尽可以马虎对待,我们(景观设计师)是要告诉你关于生存的问题,我们是来告诉你世界存在之道的,我们是来告诉你如何在自然面前明智地行动的”•《设计结合自然》为了建立必要的自觉的观念,合乎道德的评价准则、有秩序的机制、在处理环境的第一个方面时取得深思熟虑的美的表现形式,麦克哈格既不把重点放在设计上面,也不放在自然本身上面,而是把重点放在介词“结合”(“WITH”)上面,这包含着人类的合作和生物的伙伴关系的意思。他寻求的不是武断的硬性的设计,而是最充分地利用自然提供的潜力,(当然也必须根据它地限制条件来设计)——刘易斯•芒福德(LEWIS
MUMFORD)“千层饼”模式召集自然科学家,包括气象学家、地质学家、土壤学家、植物生态学家、野生动物学家、资源经济学家、计算机专家和遥感专家共同组成一个多学科的教学和研究团队,但是,这些不同学科专家的合作与交流存在困难,麦克哈格发现“时间”是这些专门学科之间可以联系的纽带,一个进化与演替的纽带。为了把这些不同年代中发生的故事整合起来,综合地描述这方土地上的自然过程和现象,麦克哈格找到了分层制图的方法,即“千层饼”模式。2.3成熟期(1980以后)主要发展的概念:水平生态过程、景观格局、“斑块-廊道-基质”模式对应于MCHARG规划方法的问题和缺陷,20世纪80年代后,生态规划无论在方法论和技术上都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使生态规划进入成熟期。特别是近十几年,国际上景观生态学迅速发展,为综合解决资源与环境问题,全面开展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了新的理论和方法,开辟了新的科学途径。•1984年,Z。NAVEH和LIEBERMAN出版了他们的景观生态学专著《景观生态学:理论与应用》,该书是世界范围内该领域的第一本专著。•R。T。T。FORMAN和M。GODRON于1986年出版了作为教科书的《景观生态学》一书,该书的出版对于景观生态学理论研究与景观生态学知识的普及作出了极大的贡献。•《人类生态系统》•基础概念: 景观概念:由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组成,是以相似的形式重复出现、具有高度空间异质性的区域。 景观生态概念最早提出:德国地植物学家TROLL1939年在利用航片解释研究东非土地利用时提出的。景观生态学概念:景观生态学是地理学、生物学以及系统论、控制论等多学科交叉、渗透而形成的一门新的综合学科。主要研究空间格局和生态过程的相互作用。•景观生态学的几个重要的概念景观生态学中的许多概念来自于相邻学科,如空间格局、多样性、异质性(不均匀性)等都是群落生态学中描绘种的分布时所经常使用的概念。•斑块—廊道—基质模式在景观生态学或景观生态规划中,斑块(PATCH)—廊道(CORRIDOR)—基质(MATRIX)模式是构成并用来描述景观空间格局的一个基本模式。概念来自于生物地理学(主要是植物地理学)中对不同群落分布形式的描述。•斑块:景观的空间比例尺上所能见到的最小异质性单元,即一个具体的生态系统。•廊道:不同于两侧基质的狭长地带,可以看作是一个线状或带状斑块。连接度、结点及中断等是反映廊道结构特征的重要指标。•基质:景观中范围广阔、相对同质且连通性最强的背景地域,是一种重要的景观元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景观的性质,对景观的动态起着主导作用。•景观结构单元的划分是与观察尺度相联系,所以斑块、廊道和基质的区别往往是相对的。•景观结构与格局 •景观结构:景观的组分构成及其空间分布形式。包括景观的空间特征(如景观元素的大小、形状及空间组合等)和非空间特征(如景观元素的类型、面积比率等)两部分内容。 •景观格局:景观组分的空间分布和组合特征。•异质性 •异质性:指在一个景观区域中,景观元素类型、组合及属性在空间或时间上的变异程度,是景观区别于其他生命层次的最显著特征。 •景观异质性包括时间异质性和空间异质性,更确切地说,是时空耦合异质性。空间异质性反映一定空间层次景观的多样性信息,而时间异质性则反映不同时间尺度景观空间异质性的差异。•尺度 •尺度:指研究对象时间和空间的细化水平,任何景观现象和生态过程均具明显的时间和空间尺度特征。 •景观特征通常会随着尺度变化出现显著差异,以景观异质性为例,小尺度上观测到的异质性结构,在较大尺度上可能会作为一种细节被忽略。因此,某一尺度上获得的任何研究结果,不能未经转换就向另一种尺度推广。•基于景观生态学的规划•景观生态规划流程图2.4江阴南部地区旅游、生态发展战略规划3.水景生态/湿地景观规划设计3.1水景类型 规划设计方法 动:溪、瀑布、河流等 布局:主景、对景、借景、配景等 静:泉、池塘、湖等 人工:喷泉、水池等 功能:观赏、游憩、生产、保护等 自然:江河、湖、海等 大:海、江等 小:旱地喷泉、池等 岸线设计:亲水、自然、人工等真:水景
假:枯山水3.2水生态系统构成与特征 功能:液态水的储集体,生命的载体 构成:1)物理化学指征:透水性、水温、流动性、盐碱度、含氧量 2)生物群落:具体类型由物理化学指征决定,局部乃至区域内构成完整的食物链,分层性明显(浮水——挺水——陆生) 特征:开放性、循环性、周期性、敏感性、难恢复性3.3水景生态规划设计要点 建立健全自然机制 1)水体补充——雨水补给,排水和净水控制 2)水循环——线型、高程、过水设施(桥……) 3)生物系统——乡土种、防范入侵及外延 满足观赏、游憩、生产、生活的各种要求 1)系统恢复——水质改善,近岸植被,水源涵养保护 2)功能设置——保护隔离带(防止生活污水,利用植被吸附污染物质) 3)细部设置——过水设计、亲水设计、动植物观赏性 4)维护管理——水体补充、净化、植被灌溉(要节约能源)3.4杭州“西湖西进”可行性研究4.景观生态规划的应用训练:同济大学校园生态研究4.1分系统、多尺度、不断深入的景观生态规划训练4.2教学组织4.4以研究过程为导向的教学过程设计4.5实例一:校园中鸟类的生态认知4.6实例二:针对爬行动物的廊道系统设计第十一讲
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1.环境景观与人类居住1.1人类对于生存环境景观的本性需求 由自然决定的本性需要:•生理需求•心理需求•精神需求1)人类的本性需要——自然的生存环境2)人类的精神向往——美好的生活场所3)人类的梦寐以求——精彩的生命历程1.2人类原始生存环境景观•森林、草原、乡村田野、小镇、滨水环境•原始的自然——孕育原生的旷野•旷野因森林而生意盎然……………………1.3人类生存环境的演绎•在漫长的人类文明演进中,生存环境也在发生着不断的变化,原始生存环境被加工、改造使其适合居住,同时也演绎着原始人类生存环境中具有审美价值的景观元素。2.住区景观环境规划设计理论与实践前提:住区景观环境营造的目的?2.1与景观规划设计三要素相对应的住区景观环境的三特性:1.公共性——视觉景观 1)艺术性:创造特色2.公益性——环境绿化 2)生态性:创造自然3.公正性——群体使用 3)公共性:创造宁静2.2住区景观环境的价值•住区景观环境价值体现在三大方面:景观、使用、绿化•现代住区景观环境设计内容整体环境的布局 道路景观地形处理 绿化的形态硬软质场地的划分 色彩的配置水体设计 植物的材质活动设施的选择 植物群落的生态化配置景观建筑物的营造 照明设计环境质量的指标2.3住区环境与人类健康健康的居住景观环境,不单针对宜人的室外小环境、微气候还能对整个住区大环境起调节和改善作用。•光环境•通风环境•其他:温度环境、湿度环境、声环境、嗅觉环境、视觉环境居住区光环境•住区休闲空间应争取良好的采光环境,有助于居民的户外活动;在气候炎热地区,需考虑足够的荫庇构筑物,以方便居民交往活动。•在满足基本照度要求的前提下,住区室外灯光设计应营造舒适、温和、安静、优雅的生活气氛,不宜盲目强调灯光亮度;光线充足的住区宜利用日光产生的光影变化来形成外部空间的独特景观。2.4.住区景观环境规划设计三要素2.5发挥每一个景观环境要素的积极作用2.6创造宁静与特色2.7设计师、开发商、业主三结合的景观规划设计2.8规划师、建筑师、景观师三结合是创造高质量住区景观环境的前提2.9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3.住区环境景观规划设计导则3.1术 语3.2条目及说明3.3景观环境规划设计方法第十二讲景观调查与分析技术――3S技术(遥感、GIS、GPS)、多媒体应用方法论――景观资源评估评价(II)•3S技术GPS----GlobalPositionSystemRS----RemoteSensingGIS----GeographicalInformation
SystemGPS——用于实时、快速地提供目标的空间位置,经度、纬度、高度RS——提供目标及其环境现状的不同分辨率的信息,发现地球表面上的各种变化,及时对GIS数据进行更新GIS——对多种来源的时空数据进行综合处理集成管理、动态存取、空间分析。1遥感、GIS(GPS)、多媒体在规划设计中应用概述1.1遥感、GIS(GPS)、多媒体的基本概念1)遥感:RS(RomteSensing)狭义上:遥远感知广义上;空对的的遥感,从远离地面的不同工作工作平台上通过传感器对地球表面的电磁波信息进行控制并经过信息传输处理分析 对地球表面的资源与环境进行探测和预测的综合性技术。作用:提供目标及环境现状的不同分辨率信息,发现地球表面的各种变化,及时对GIS数据进行更新。应用:地表覆盖现状调查(覆盖范围广、时间短)、影响处理(信息提取)、对三维地形处理、3S结合…LANDSAT上的专题制图仪TM国外主要遥感卫星1.美国陆地资源卫星(LANDSAT)美国于1961年发射了第一颗试验型极轨气象卫星,到70年代,在气象卫星的基础上研制发射了第一代试验型地球资源卫星(陆地——1、2、3)。这三颗卫星上装有返束光导摄像机和多光谱扫描仪MSS,分别有3个和4个谱段,分辨率为80M。各国从卫星上接收了约45万幅遥感图像。80年代,美国分别发射了第二代试验型地球资源卫星(陆地——4、5)。卫星在技术上有了较大改进,平台采用新设计的多任务模块,增加了新型的专题绘图仪TM,可通过中继卫星传送数据。TM的波谱范围比MSS大,每个波段范围较窄,因而波谱分辨率比MSS图像高,其地面分辨率为30M(TM6的地面分辨率只有120M)。陆地——5卫星是1984年发射的,现仍在运行。90年代,美国又分别发射了第三代资源卫星(陆地——6、7)。陆地——6卫星是1993年发射的,因未能进入轨道而失败。由于克林顿政府的支持,1999年发射了陆地——7卫星,以保持地球图像、全球变化的长期连续监测。该卫星装备了一台增强型专题绘图仪ETM+,该设备增加了一个15M分辨率的全色波段,热红外信道的空间分辨率也提高了一倍,达到60M。美国资源卫星每景影像对应的实际地面面积均为185KM*185KM,16天即可覆盖全球一次。2.法国遥感卫星继1986年以来,法国先后发射了斯波特——1、2、3、4、5对地观测卫星。斯波特(SPOT)——1、2、3采用832KM高度的太阳同步轨道,轨道重复周期为26天。卫星上装有两台高分辨率可见光相机(HRV),可获取10M分辨率的全遥感图像以及20M分辨率的三谱段遥感图像。斯波特——4卫星遥感器增加了新的中红外谱段,可用于估测植物水分,增强对植物的分类识别能力,并有助于冰雪探测。该卫星还装载了一个植被仪,可连续监测植被情况。SPOT5是新一代遥感卫星,其分辨率达5米。法国卫星——SPOT5
SPOT5卫星于2002年4月发射,它是目前国际上最优秀的对地观测卫星之一,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将于同期开始接收其下传的卫星数据。此卫星的最大特点是:采用专利技术实现了在不减少视场范围的条件下成倍提高图像的分辨率,其全色黑白多光谱图像分辨率将达到2。5米,彩色图像分辨率将提高到10米,其最大视场仍然保持在120公里。同时星上搭载了立体成像仪,能够在180秒内获取72000平方公里范围的可测定地形高度的立体影像数据。3.加拿大雷达卫星——1加拿大雷达卫星——1于1995年发射,它标志着卫星微波遥感技术的重大进展。雷达卫星——1除了有一个地面卫星数据接收站外,卫星上还载有磁带记录器,可覆盖全球。该星为地面分辨率、成像行宽和波束入射角提供了更宽的选择范围。除陆地及海洋应用外,其重要任务一是对南极大陆提供第一个完全的高分辨率卫星覆盖,二是对全球产生多次卫星覆盖。4.依科诺斯(IKONOS)依科诺斯卫星是美国SPACEIMAGE公司于1999年9月发射的高分辨率商用卫星,卫星飞行高度680KM,每天绕地球14圈,星上装有柯达公司制造的数字相机。相机的扫描宽度为11KM,可采集1M分辨率的黑白影像和4M分辨率的多波段(红、绿、蓝、近红外)影像。由于其分辨率高、覆盖周期短,故在军事和民用方面均有重要用途。IKONOS数据 IKONOS是第一颗成功发射的高分辨率商业遥感卫星,其空间分辨率达1米,伊克诺斯的名字来自希腊文“图像”。它于1999年9月24日,由洛马公司用雅典娜2型运载火箭从范登堡空军基地发射,进行太空影像航拍、测绘等工作。QUICKBIRD数据QUICKBIRD是2001年10月18日在美国发射成功的高分辨率商业遥感卫星,轨道高度455KM,QUICKBIRD在空间分辨率(0。61米),多光谱成像(1个全色通道、4个多光谱通道)、成像幅宽(16。5公里*16。5公里)、成像摆角等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能够满足更专业、更广泛应用领域的遥感用户,为用户提供更好、更快的遥感信息源服务。2)GPS(GlobaPositionsystem)全球定位系统GPS系统组成•空间部分——GPS卫星星座•地面控制部分——地面监控系统(1个主控站,三个注入站,5个监控站)•用户设备部分——GPS信号接收机运用:1)用于实时快速的提供目标的空间定位、经度、纬度、高度,获得目标物的大地坐标和高程;2)导引与监控;3)与GIS结合模拟场地地形。3)GIS(GeogrphicalInformationSystem)地理信息系统作用:对各种来源的时空数据综合处理、动态提取、集成管理、空间分析GIS的基本原理是叠罗技术*存储 人们日常使用的80%都是空间信息*存储、查询、管理*显示(地图、图表、文本)*输出(纸图、影像、文档、INTERNET)GIS的空间分析功能•数字地形模型---DEM-DIGITALTERRAINMODEL•立体景观图---DTM-DIGITALELEVATIONMODEL
•空间统计分析•空间叠置分析•缓冲区分析•网络分析•地形分析 高程分析图、坡向图、坡度图•视觉分析•空间统计•分析(相邻、叠加、网络)地理信息系统产品•地理信息系统平台•专业地理信息系统产品•地理信息系统开发工具•WEB地理信息系统国产GIS软件•武汉中地信息工程式有限公司MAPGIS•北京灵图软件技术有限公司 灵图GIS•北京超图地理信息技术有限公司SUPERMAPIS•武汉吉奥信息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GEOSTAR国外GIS软件•APC/INFO(ESRI) ARCGIS•ARCVIEWGIS •MAPINFO•MAPTITUTE三步骤是:基础数据的收集---遥感技术 分析评价------------依据GIS原理技术支持 模拟预测------------借助计算机多媒体1.2为什麽景观规划设计要应用遥感、GIS、多媒体?1.3遥感、GIS(GPS)、多媒体应用于景观规划设计的层次、范围结论 景观规划设计过程 规划设计方法 空间信息技术辅助方法 分析评价阶段 地形分析 GPS空间定位、GIS中地形模拟、坡度坡向、坡向分析、高程分析、可视化分析、景观格局分析 土地利用现状 各种分辨率遥感影像处理判读 土地评价 建立多因子评价模型,GIS空间叠加分析 三维景观模拟 根据遥感影像及数字地形模型进行三维景观动画仿真 …… …… 方案提出阶段 地形变化分析统计 GIS土方量计算 土地利用经济评价 GIS空间分析 规划方案景观分析 GIS地形分析、可视度分析、景观格局分析 规划方案合理性评价 GIS空间分析 …… …… 规划管理阶段 现状空间信息管理查询 GIS信息管理、维护、查询功能 规划空间信息管理查询 GIS信息管理、维护、查询功能 地块功能管理 GIS信息管理、维护、查询功能 …… ……1.4景观建筑界应用遥感、GIS、GPS、多媒体的进展1.5景观规划设计应用遥感、GIS、多媒体技术的实际作用和深远意义1)基础资料的收集,基础资料收集全了规划就差不多完成了1/3--------1/22)实现传统规划方法的创新;GIS动态的分析、模拟、加上动态的规划2景观分析评价与GIS技术1景观调查与分析●
现状调查与遥感技术应用;景观分析评价与GIS技术;景观资源调查分析评价●(3S技术在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景观资源调查分析评价---借助高科技遥感预测景观•遥感1.航空遥感——由飞机完成2.航天遥感——以卫星实现•表面信息主要源于卫星遥感的数据,对由地面物体反射天光而发出的波,用传感器以一系列数字的形式记录在磁带光盘上,这就是所谓卫星遥感数据。动态监测•补色原理蓝色的补色为桔黄,红色的补色为绿色,有了基础数据以后,可以根据需要,加工得出专业上需要的数据。•分辨率与所需调查的规划信息精度关系1000M/30M/15M/1M/0。8MVIEWSHED分析:一个故事把景观美感数量化•景观美感数量化基础数据→数据评价→预测模型•三个层次的模型物理空间模型心理空间模型意境空间模型•景观美丽度建立数字景区模型,对景区的视觉景观资源进行预测•高科技除了可应用于风景名胜区资源调查与规划,还可应用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所需的信息土地利用现状 地形道路交通 地貌水质状况 大气•现代空间信息管理技术(GIS)GIS最基本的原理是叠置技术,是对多种类型的空间数据同时进行各种相关运算,实现系统化的分析评价。2.1景观信息计量(评估评价)的数学模型2.2景观环境信息载体的数学模型2.3景观感受信息的数学模型2.4景观环境-景观感受的数学模型3景观信息计量转译3.1实际的景观环境----用一系列数字表示3.2实际的风景感受----用一系列数字表达3.3风景景观环境---感受信息模拟4景观信息管理(景观GIS)4.1景观GIS的基本结构4.2景观GIS的数据库 4.3景观GIS系统软件 EDRAS、ARC/INFO、MAP/INFO、ARC/VIEW4.4景观GIS系统的建立5
研究范例5.1三清山风景景观信息系统5.2景观资源管理决策辅助系统的开发研制5.3人类聚居环境CQE工程研究第十三讲风景名胜区规划1概念1.1风景名胜区(ScenicandHistoricInterestArea) 也称风景区,海外的国家公园相当于国家级风景区。指风景资源集中、环境优美、具有一定规模和游览条件,可供人们游览欣赏、休憩娱乐或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地域.1.2风景资源也称景源、景观资源、风景名胜资源、风景旅游资源。是指能引起审美与欣赏活动,可以作为风景游览对象和风景开发利用的事物与因素的总称。是构成风景环境的基本要素,是风景区产生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物质基础。1.3风景名胜区规划也称风景区规划。是保护培育、开发利用和经营管理风景区,并发挥其多种功能作用的统筹部署和具体安排。经相应的人民政府审查批准后的风景区规划,具有法律权威,必须严格执行。1.4风景名胜区规划审批程序1)风景名胜区的申报与审查申报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由风景名胜区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提出,经省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初评,由风景名胜区所在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提出申请报告,按规定程序报国务院。对于跨市、县的风景名胜区,由所在地人民政府协商一致后,由上级人民政府向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报国务院。对于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风景名胜区,由涉及到的省级人民政府规定程序联合报国务院。•申报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必须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审定公布为省(自治区、直辖市)级风景名胜区二年以上,风景名胜区面积必须在10平方公里以上。五个条件:•必须具备相应的资源条件;•必须编制好规划纲要;•必须理顺管理体制;•必须具备管理基础;•必须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2)
组织规划•省、自治区、直辖市内跨行政区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规划,由其共同的上一级人民政府组织编制;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规划,由建设部组织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编制。•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应当由具备甲级规划编制资质的单位编制。专家队伍的组织:1.自然科学性:生态学(游憩生态学)地理学地质学动、植物学水文学土壤学环境学……2.社会科学性:社会学 历史学人类学 旅游学考古学 景观学民族学心理学行为学美学游憩学……3.经济和管理科学:管理学、经济学、市场学4.工程科学:道路工程、设施工程、景观工程、水利工程、生态工程、建筑工程……3)编制规划纲要编制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前应当先编制规划纲要。规划纲要应确定总体规划的目标、框架和主要内容。4)评审论证•省、自治区、直辖市建设(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组织专家组,按本规定的审查重点对规划纲要进行现场调查和复核,提出审查意见。编制单位应根据审查意见,对总体规划纲要进行修改完善。5)总体规划6)总体规划评审•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编制完成后,省、自治区、直辖市建设(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并邀请有关专家进行评审,提出评审意见。省级建设(规划)主管部门组织提出的评审意见,应当作为进一步修改完善总体规划的依据。•总体规划经修改完善后,省、自治区、直辖市建设(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提出初审意见,并汇总整理有关部门和专家的意见,一并报送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人民政府审查。7)规划审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报国务院审批。•报国务院审批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的材料包括:规划文本,规划报告、图纸以及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送审报告。2风景区的性质、职能、特点和规划目的2.1风景名胜区事业的性质风景名胜区事业是一个综合性的国家资源(以风景资源为主体,附带风景区其他资源)保护,建设和管理事业.2.2风景名胜区事业的特点: 1)资源的综合性 2)管理的综合性 3)协调的综合性 4)影响的综合性
5)科学性2.3风景名胜区事业的管理职能资源管理;规划管理;建设管理;游憩管理;环境管理;游憩行为管理;生产管理;经营管理.2.4规划发展目的资源保护、游憩利用、发展经济3风景名胜区规划3.1、风景名胜区规划的科学性 1、自然科学性:1)生态学(游憩生态学):地理学、地质学、动植物学 2)水文学; 3)土壤学 4)环境学 2、社会科学性:1)社会学;2)人类学;3)考古学;4)民族学;5)心理学;6)行为学;7)美学;8)游憩学;9)历史学;10)旅游学 3、经济管理科学:管理学、经济学、市场学 4、工程科学:道路工程、设施工程、景观工程、生态工程3.2风景名胜区规划程序与内容3.2.1
基础资料调查和收集—测量资料—自然与资源条件—人文与经济条件—设施与基础工程条件—土地与其它资料3.2.2、资源调查和评析(风景科学)资源调查资源分类评析(规范P8)3.2.3、现状评析•环境评析(SWOT);•清析优势、弱势;(扬长避短)•鉴别重大问题;•确定重要对策;•确立战略方针。3.2.4、编制大纲:对重大问题进行分析论证1.风景区性质、特质与发展目的;2.风景区的范围和发展目标;3.风景区的分区、结构与布局;4.风景区环境容量分析和旅游规模预测;5.其他重大问题。3.2.5、专项规划1.保护培育规划2.风景游赏规划3.典型景观规划4.游览设施规划5.基础工程规划6.居民社会调控规划7.经济发展引导规划8.土地利用协调规划9.分期发展规划3.2.6方案决策综合评估各替选方案。3.2.7管理实施3.2.8总体关键3.3风景名胜区规划成果规划文本、规划说明书、规划图纸、基础资料汇编、专项报告3.4风景名胜区规划评审第十四讲 景观规划设计方法技术(2)1景观规划设计层面与程序1.1景观规划设计层面 1)战略规划; 2)总体规划; 3)控制性规划; 4)修建性规划与修建性设计; 5)方案设计 6)施工图设计 概念性规划、概念性设计1.2战略规划•关于“战略”(根据菲利普•科特勒的观点):“当一个组织清楚其目的和目标时,它就知道今后要往何处去。问题是如何通过最好的路线达到那里。需要有一个达到其目标的全盘的总的计划,这叫战略”。•战略规划应确定那些决定该地区发展的关键问题,从宏观的战略层面,确定地区发展的目标以及行动路线。1.3总体规划 1、定义:综合研究和确定某一景观区的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统筹安排该地区各项建设用地,合理配置城市各项基础设施,处理好远期发展与近期设施的关系,知道该地区建设和合理发展。 2、内容 1)确定性质和发展方向,划定规划范围; 2)确定规模和容量,确定各类用地的布局、功能分区等; 3)确定对外交通系统以及内部交通系统的布局; 4)综合协调并确定供水、排水、防洪、供电、通讯、燃气、供热、消防、环卫等设施的发展目标和总体布局; 5)进行综合技术经济论证,提出规划实施步骤、措施和方法的建议; 6)编制近期设施规划,确定近期建设目标、内容和实施部署1.4
控制性详细规划 1、定义:以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定为依据,细分地块并规定其使用性质、各项指标和其他规划管理要求,强化规划的控制功能,指导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 2、控制指标 1)用地性质;2)用地面积;3)建筑密度;4)建筑使用控制高度;5)建筑红线后退距离;6)容积率;7)绿地率;8)交通出入口方位;9)停车泊位及其他需要配置的公共设施1.5修建性详细规划与修建性设计 1、定义:是在前或近期拟开发建设地段,以满足修建需要为目的进行的规划设计。 2、包括:总平面布置、空间组织和环境设计、道路系统和工程管线规划设计等 3、要求:应满足上一层次规划的要求,并为下一层次建筑、园林和市政工程的设计提供依据 4、内容: 1)建设条件分析和综合技术经济论证; 2)总平面布置; 3)道路系统规划设计 4)绿地系统规划设计 5)工程管线规划设计 6)竖向规划设计 7)计算工程量、拆迁量和总造价、分析投资效益1.6概念性规划.概念性设计 ◆识别该地块关键性的问题 ◆提出概念性解决方案 ◆非深入性 ◆非修建性1.7景观规划设计一般程序第一阶段:资源调查与评价;第二阶段:编制大纲;第三阶段:总体规划;第四阶段:方案决策;第五阶段:实施与管理一、资源调查与评价1、基础资料收集(据《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需要收集的资料有:) 1)测量资料; 2)自然与资源条件; 3)人文与经济条件; 4)设施与基础工程条件; 5)土地与其他资料 2、基础资料的评价与分析(关键步骤) ◆定量与定性结合,通过打分与描述方式3、提出该地区的关键问题二、规划设计纲要 ◆
对重大问题进行分析论证:总体思想、构思、布局、专项规划 1)资源调查与评价报告; 2)性质、类型与特色的识别; 3)开发指导思想与原则; 4)范围、界线(边界) 5)环境容量分析与规模预测; 6)总体规划设想 7)专项规划 三、规划设计 ◆通过评议、批准后的规划大纲,是总体规划的依据 1)规划依据; 2)现状说明; 3)开发条件说明; 4)用地范围说明; 5)环境保护说明; 6)景区划分/功能分区 7)分期建设; 8)各规划期经济效益的估计 四、规划设计方案比选确定 主要工作是甲方组织有关专家,对各专项规划方案进行分别的专业评议,对总体方案进行综合的评议,并作出技术坚定报告。经修改后的总体规划文件再报有关部门审批、定案、上报。 五、实施与管理[概念策划:是一个集思广益的过程,策划中包括:总体项目定位、远期发展预测发展导向等等。概念策划就是拿到一个项目后,对它有一个总体的想法,对它将来发展的设想。概念规划是概念策划的进一步表达、进一步深化,在概念规划中,和策划不同的是,会有一些图纸和初步的空间布局。在概念策划和概念规划中,理论的探索比较多,而且往往会提出多种方案。所以,它们是一个多种方案比较的过程。这是它们比较突出的一个特点。]2景观规划设计方案表现与交流(1)2.1按目的不同分类•纪录性景观画一般是在设计的初步阶段画的、主要是徒手勾的草图,以记录景观设计构思阶段的一些瞬间灵感,并依托这些草图,推敲、琢磨、发展设计思想、使之不断地成熟完善。作画工具也很简单、如铅笔、墨水笔、马克笔、彩色铅笔等,这些画一般都是随作者的思路自然流出,作画时有一定的随意性,因而行笔流畅,少有娇揉呆滞之感,有不少是极富灵气的好作品。•展示性景观画主要是为了向别人展示设计思想而作的建筑透视图。经过反复的思考、推敲、景观设计师的设计思想逐步成熟。这时一般会由景观透视图(预想图)、平面、立面、剖面图、模型汇成完整的充分反映设计思想的材料,便于各方评价设计思想的优劣和是否合。2.2
作好景观表现画必须具备以下条件:•必须能够理解、表现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熟练掌握、运用科学的透视方法。景观透视图特别强调尺度和比例关系上的准确性、因此。在制作过程中、一般都必须根据平、立、剖面图纸所示的尺寸关系,根据科学的透视方法准确地表现出从某一角度、某一距离看该景观时应有的视觉形象。•熟练的绘画技巧。透视图制作种涉及的画种很多、水彩、水粉、丙烯、马克、喷绘、要求作者能驾轻就熟、运用自如。•高品味的艺术审美情趣。2.3构图(一)幅式•即指画面的大小、形状。根据所要表现的内容,画面幅式有多种选择。最常用的幅式主要有横式和竖式。•横式构图:表现场面较大,给人以开阔、稳定的感觉。适合表现:1.覆盖面较大区域的规划。2.横展的景观群体。•竖式构图:适合表现高层建筑或有延伸感的景观。竖构图给人以高耸、挺拔感,有上升感。(二)位置一个物体,在画面上的位置不同,得到的视觉效果是不同的。•这里介绍构图的一种规律,即“井”字型构图法,它是符合黄金律的分割线,4个交叉点是视觉的重点区域。如果在构图时、将物体放在分线及交叉点上(4个交叉点不可全部占用,最多可用三个),可取得平衡而又富于变化的构图。2.4视角作图之前,应仔细研究图纸,在先分理解设计图纳基础上、选择一个能反映设计整体特点、最能体现其效果的角度来表达。•俯视角度可以表现景观组群的规划布局。•成角透视可以加强景观的立体感。•中心透视可以获得空间的整体感或视觉的延伸感。2.5节奏即是艺术形象及各部分之间的一种韵律变化。主要表现为:•点、线、面的节奏变化。•画面轮廓线的节奏变化。•用色轻重的节奏变化。2.6黑白灰绘制一幅出色的景观画,需要调动许多构成画面的要素:其中黑、白、灰的把握是当中的重要环节。在色谱中。红、橙、黄、绿、青、蓝、紫有着明度上的变化,最终可以还原成黑、白、灰。三者应是互为作用,互为对比的一种组合关系,少了任何一方画面都会失去力度。2.7投影•投影是到画景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准确适当的投影能强化物体的本身的结构,增添画面的份量与力度。•景物上的投影要用比较暗部更深的颜色画,视觉中心的投影要画得很肯定、用色更深。•投影在主次、远近、冷暖上可有变化,在色彩上尽量简洁概括。2.8
色彩(一)艺术与真实•景观画与艺术画相比,其用色规律基本相同,但有许多自身的特点:景观画大部分表现想象中的景观形象,从这一点意义上来讲它具有主观性,但景观形象又是将要施工建造的真实物体,所以在描绘时又要讲究它的真实感。从这一意义上讲、它又具有客观性。所以景观画既追求主观用色,又要不失真实感。(二)色调•针对不同景观内容,不同色调(画面总的色彩倾向)对主题的烘托更是具有很大作用。如游乐场、城市公园可以用明度和纯度高的亮调,而银行、政府办公建筑的景观环境在用色就可以适当考虑纯度较低的灰调子。2.9工具与技法
素描:•素描画法包括线条和色调两个基本要素。绘制时、可以选择以明暗主、或者以线条为主,也可以二者兼容。最终选哪种方法,这要根据业主及景观画的要求。•不管选择哪种画法,一张景观画的优秀与否,关键是把握明暗之间的关系以及画面的构图。•明暗色调:所谓明暗色调是由白到黑(或由黑到白)逐斯变化的色调。•表现明暗色调的方法很多,这里仅介绍几种常用的方法:1均匀明暗——用绘图工具均匀涂抹纸面的连续渐变色调。这种方法在素描技法中很常用,通过这种方法能够将物体对象表现得相当逼真。2线明暗——通过线条的疏密或网状排列、产生有变化的明暗调。3点明暗——通过点密度的变化排列,产生的明暗色调。彩色铅笔:彩色铅笔是景观画常用的做画工具之一,它有使用简单方便、色彩稳定、容易控制的优点。常常用来画景观设计草图、平面、立面的彩色示意图和一些初步的设计方案图。但是,彩色铅笔一般不会用来画展示性较强的景观画或画幅比较大幅景观画。彩色铅笔的不足是色彩不紧密、不易画得比较浓重和大面积涂色。当然、如果能够运用得当的话、彩色铅笔画的景观画是别有韵味的。水彩画•广义的水彩画是以水调合颜料作画;这里的水可以是水或结合水的多种液体的混合体,而颜料可以是多种性能;水粉、丙烯色、国画色、照相色等,狭义的水彩画一般是指具有透明感的水彩。•透明水彩是以水调和专门的水彩颜料在水彩纸上,利用画纸的表层反光取得透明水彩画特有的明快、湿润、水色交融的独特魅力。1.画纸质量2.先浅后深3.干湿变化4.不要过多重复水粉画:水粉画法是采用水粉画材料,运用水粉画技法绘制景观画的方法。水粉画表现力强,艺术效果好。水粉画兼有水彩的淋漓轻快感和油画的层叠厚重感、可以干画、亦可湿画、可以透叠,亦可覆盖。技法运用的宽容度很大。所以如运用得当。其表现力是非常强的,只是相对不够简便。1.画纸纹理2.笔头选择3.先深后浅4.干湿变化5.背景色马克笔:随着现代设计的发展、对时间和数量的要求出越来越高。马克笔被普遍地认为是一种快速而有效的绘画工具:因为它具有色彩亮丽、透明度好、快干等特性。作为传达感官信息的表现图、它对作者的观念、及其被描绘物体的形态塑造、质感、色彩等的把握和表现上都有极高的要求,所以我们只有从其本身持有的个性入手才能作到使用时得心应手、挥洒自如。1.水、油之分2.先水后油3.笔头的粗细4.注意留白5.不要过多重复6.质感7.色彩统一8.构图均衡照片融入法顾名思义,就是将我们所要表现购物体融入照片,或者就是说将照片上的景物同我们所要表现的物体融合起来,说来容易,真的操作起来的确也有一番讲究。因为一张照片展示结我们的往往是二点以上的透视。然而如何在这样一种特殊的配景上,把你所要表现的景物准确地、合理地、美观地“融入”其中,这就需我们对这张照片作充分的分析与推敲。多种技法融合在绘制一幅景观时,如果仅用一种绘图材料,可能有一定局限性。如果用两种或多种不同的绘图材料绘制。加上合理地运用,既能丰富画面的表现力、又能事半功倍。方案综合表现1.构图2.整体色彩3.清楚表达2.10景观规划设计方案表现与交流——计算机渲染到多媒体技术2.11电脑表现的要点3.景观规划设计相关法规条例与技术规范3.1
景观规划设计相关法规条例与技术规范景观学法规体系1.概述法规——国家按照国家利益和社会意志制定和认可的,并以国家强制力执行的各类法律和作为法律规范的各类规章的总称。1)景观学法规纵向体系法律法律——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国家主席签字同意后公布的法律。(涉及景观学范围)2)国家性行政法规、规章、技术规范、政策文件(涉及景观学范围)全国性行政法规——国家行政机关(国务院、所属各部门)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的普遍适用规则。全国性行政规章——国家行政机关(国务院、所属各部门)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的基本规则。全国性技术规范3)地方性行政法规、规章、技术规范、政策文件地方性法规——省、直辖市、自治区以及省、直辖市、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城市或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授权的特定城市的人民代表大会所制定的在其行政区范围内普遍适用的规则。2景观学法规横向体系建设法律体系、相关法律体系3.2景观规划设计编制的层次第十五讲旅游地与国家森林公园规划设计1.旅游规划设计1.1时空异化与时空强化理论时空异化:从原来熟悉的环境换到不同与原来的环境,对人有吸引力 时空强化:人对于比自己习惯的环境更加美好的环境同样有吸引力。1.2相关法律与法规:●《旅游规划通则(03年)》●《旅游资源分类调查和评价(03年)》●《旅游区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2003-02-24发布2003-05-01实施 替GB/T17775-1999●《旅游业标准体系》——2000年11月1.3基本标准术语 ●旅游资源: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 ●旅游资源单体:可作为独立观赏或利用的旅游资源基本类型的单独个体,包括"独立型旅游资源单体"和由同一类型的独立单体结合在一起的"集合型旅游资源单体"。 ●旅游资源调查:按照旅游资源分类标准,对旅游资源单体进行的研究和记录。 ●旅游资源共有因子评价:按照旅游资源基本类型所共同拥有的因子对旅游资源单体进行的价值和程度评价。●旅游发展规划:旅游发展规划是根据旅游业的历史、现状和市场要素的变化所制定的目标体系,以及为实现目标体系在特定的发展条件下对旅游发展的要素所做的安排。 ●旅游区:旅游区是以旅游及其相关活动为主要功能或主要功能之一的空间或地域。 旅游区规划:旅游区规划是指为了保护、开发、利用和经营管理旅游区,使其发挥多种功能和作用而进行的各项旅游要素的统筹部署和具体安排。 ●旅游客源市场:旅游者是旅游活动的主体,旅游客源市场是指旅游区内某一特定旅游产品的现实购买者与潜在购买者。 ●旅游资源:自然界和人类社s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均称为旅游资源。 ●旅游产品:旅游资源经过规划、开发建设形成旅游产品。旅游产品是旅游活动的客体与对象,可分为自然、人文和综合三大类。 ●旅游容量:旅游容量是指在可持续发展前提下,旅游区在某一时间段内,其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所能承受的旅游及其相关活动在规模和强度上极限值的最小值。1.4旅游规划设计的层次●旅游区规划按规划层次分: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等。(旅游规划通则)●贯穿于各个旅游规划层面的旅游规划内容(5个方面)1)旅游发展战略规划——区域旅游规划 ——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2)旅游发展规划 ——区域旅游规划 ——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3)旅游总体规划 ——旅游地与景区规划——景区环境保护与建设4)旅游详细规划 ——旅游点与经典规划——景区景点环境保护建设5)旅游设计
——旅游点与景点设计——景点保护建设1.5旅游发展规划的类型●旅游发展规划按规划的范围和政府管理层次分为全国旅游业发展规划、区域旅游业发展规划和地方旅游业发展规划。地方旅游业发展规划又可分为省级旅游业发展规划、地市级旅游业发展规划和县级旅游 业发展规划等。1.6旅游区总体规划旅游区总体规划1 旅游区在开发、建设之前,原则上应当编制总体规划。小型旅游区可直接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 2 旅游区总体规划的期限一般为10至20年,同时可根据需要对旅游区的远景发展作出轮廓性的规划安排。对于旅游区近期的发展布局和主要建设项目,亦应作出近期规划,期限一般为3至5年。 3 旅游区总体规划的任务,是分析旅游区客源市场,确定旅游区的主题形象,划定旅游区的用地范围及空间布局,安排旅游区基础设施建设内容,提出开发措施。 4 旅游区总体规划内容1)对旅游区的客源市场的需求总量、地域结构、消费结构等进行全面分析与预测。2)界定旅游区范围,进行现状调查和分析,对旅游资源进行科学评价。3)确定旅游区的性质和主题形象。4)确定规划旅游区的功能分区和土地利用,提出规划期内的旅游容量。5)规划旅游区的对外交通系统的布局和主要交通设施的规模、位置;规划旅游区内部的其他道路系统的走向、断面和交叉形式。6)规划旅游区的景观系统和绿地系统的总体布局。7)规划旅游区其他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和附属设施的总体布局。8)规划旅游区的防灾系统和安全系统的总体布局。9)研究并确定旅游区资源的保护范围和保护措施。10)规划旅游区的环境卫生系统布局,提出防止和治理污染的措施。11)提出旅游区近期建设规划,进行重点项目策划。12)提出总体规划的实施步骤、措施和方法,以及规划、建设、运营中的管理意见。13)对旅游区开发建设进行总体投资分析。1.7旅游区控制性详细规划1、在旅游区总体规划的指导下,为了近期建设的需要,可编制旅游区控制性详细规划。2、旅游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任务是,以总体规划为依据,详细规定区内建设用地的各项控制指标和 其它规划管理要求,为区内一切开发建设活动提供指导。3、旅游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主要内容:1)详细划定所规划范围内各类不同性质用地的界线。规定各类用地内适建、不适建或者有条件地允许建设的建筑类型。2)规划分地块,规定建筑高度、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等控制指标,并根据各类用地的性质增加其它必要的控制指标。
3)规定交通出入口方位、停车泊位、建筑后退红线、建筑间距等要求。4)提出对各地块的建筑体量、尺度、色彩、风格等要求。5)确定各级道路的红线位置、控制点座标和标高。4、旅游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成果要求:1)规划文本。2)图件,包括旅游区综合现状图,各地块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图,各项工程管线规划图等。3)附件,包括规划说明及基础资料。4)图纸比例一般为1/1000/~1/2000。1.8旅游区修建性详细规划1、对于旅游区当前要建设的地段,应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2旅游区修建性详细规划的任务是,在总体规划或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和细化,用以指导各项建筑和工程设施的设计和施工。3、旅游区修建性详细规划的主要内容: 1)综合现状与建设条件分析。 2)用地布局。3)景观系统规划设计。4)道路交通系统规划设计。5)绿地系统规划设计。6)旅游服务设施及附属设施系统规划设计。7)工程管线系统规划设计。8)竖向规划设计。9)环境保护和环境卫生系统规划设计。4、旅游区修建性详细规划的成果要求:1)规划设计说明书。2)图件,包括综合现状图、修建性详细规划总图、道路及绿地系统规划设计图、工程管网综合规划设计图、竖向规划设计图、鸟瞰或透视等效果图等。图纸比例一般为1/500~1/2000。1.9旅游规划AVC理论三力指一个旅游地的吸引力(Attraction)、生命力(Validity)和承载力(Capacity);旅游规划AVC理论的主线:AVC的调查、AVC的分析、AVC的评价、AVC的规划。将AVC三者统筹兼顾、时控布局,才有可能将旅游资源源源不断的予以开发利用。吸引力(Attraction):以磁体及其发出的磁场物的吸引力作比,旅游目的地好比磁体和磁场,游客好比磁性物。生命力(Validity):指旅游地在经济、社会、环境三方面生存成长、发展壮大的能力。承载力(Capacity):指旅游地的经济投入产出量、游客居民与社会文化容纳量、生态环境承受量三方面的承载容纳能力。承载力不仅仅是纯的物理或生理量,而且包含心理量。2.国家森林公园规划设计2.1相关法律与法规2.2基本标准术语2.3发展历程2.4森林资源的分类与评价2.5森林资源的等级评价2.6森林公园规划主要内容第十六讲旅游资源与旅游规划1.树立正确的旅游观1.1旅游需要的原始与深层根源——人类不满足于现状,总要开拓,又有保证既得利益1.2人类聚居活动类型之一(工作、休息、娱乐)1.3旅游地的引人之处1.4
旅游的异化基因、强化基因、精神基因1)异化:空间感异化,时间感觉异化2)强化:比原来所处环境质量更好3)精神:精神解脱,精神安慰2.旅游的基本作用2.1旅游的三大作用:生态环境提升、精神文化促进、闲暇活动的加强2.2旅游对于个人的作用:闲暇(leisure)、娱乐;修身养性;消费2.3旅游对于促进人居环境建设的作用:1)对整个城市的发展有促进作用;2)生态环境的提升3.旅游基础理论3.1游憩学理论:人类旅游的动机根源,行为需求,心理。总的是研究人们闲暇时间的活动。包括旅游3.2管理学理论:旅游管理、组织人们去游玩3.3规划学理论4.旅游资源与风景资源4.1旅游资源与风景资源●旅游资源: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风景资源:是指能引起审美与欣赏活动,可以作为风景游览对象和风景开发利用的事物与因素的总称。是构成风景环境的基本要素,是风景区产生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物质基础。区别:1)有风景资源不一定有旅游资源,比如偏远地区无法到达,只有为人利用的风景资源才有可能成为旅游资源2)风景资源评价有其客观的标准,不因为游客的意志转移,而旅游资源评价受游客的喜怒影响3)风景资源品位自有高低与人无关,而旅游资源受到人的喜爱程度影响4)有旅游资源不一定有风景资源,风景资源以环境实体和历史遗存为载体,旅游资源不仅仅如此,还可以是各种节庆活动,是时刻发生的人类活动5被开发利用的风景资源是旅游资源,6)无中生有和不断变化是旅游资源区别与风景资源的两大特征7)风景资源是全人类的遗产资源联系:风景资源是旅游资源开发的前提和基础,开发得当,保护的好两者会相铺相成,相得益彰,开发保护的不好就会有中变无。4.2旅游资源评定5.旅游规划5.1旅游规划的内容层次: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等。(旅游规划通则)5.2旅游规划的核心:AVC三力5.3以内养外5.4旅游规划与风景名胜区规划的异同 ●旅游区规划:旅游区规划是指为了保护、开发、利用和经营管理旅游区,使其发挥多种功能和作用而进行的各项旅游要素的统筹部署和具体安排。●
风景区规划:是保护培育、开发利用和经营管理风景区,并发挥其多种功能作用的统筹部署和具体安排。经相应的人民政府审查批准后的风景区规划,具有法律权威,必须严格执行。核心差异为:前者侧重风景旅游资源保护,后者侧重在风景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作为主角,景观建筑师负责国家级、省级、市级风景名胜和旅游景点的规划设计。下面从各个方面具体阐述风景名胜区和旅游区规划的异同:1)规划对象:风景区规划是各国家级、省级、市级风景名胜区;旅游规划是各旅游区。但两者大多都是风景优美之地2)规划层次:风景区规划分为:总体规划划、详细规划两个阶段进行,大型而复杂的风景区,可以增编控制性详细规划或修建性详细规划;旅游规划按层次分为: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等。3)开发力度:旅游规划的开发力度一般大于风景区规划。4)规划的任务:两者都是通过对规划对象的整合,达到地区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5)规划操作过程:两者基本一致---基础阶段、资料收集;原则、指导思想、期限确定;大致分区确定;规划;预算;评审。6)规划成果:风景区规划:规划文本、规划说明书、规划图纸、基础资料汇编四部分; 旅游区规划:规划文本、图件、附件(包括其他基础资料和规划说明)5.5旅游三元论5.6旅游规划三元论6.旅游规划AVC理论在曾提出的旅游规划三元论的基础上(刘滨谊2001),作者提出了以AVC三力提升为目标作用的旅游规划理论、依据与评判体系,即AVC三力理论。三力指一个旅游地的吸引力(Attraction)、生命力(Validity)和承载力(Capacity),简称AVC。AVC三力理论首次由作者于2002年1月在《厦门鼓浪屿发展概念规划国际咨询》项目实践中提出[注1],进而在相关规划实践中得到应用扩展(刘滨谊等2003a,刘滨谊等2003b)。7.旅游规划设计案例第十七讲区域景观保护与发展规划1.区域景观体系理论与研究方法绿道网络——21世纪世界各国环境建设关注的重点! 城市化进程中的城乡森林建设---区域性绿道、绿廊网络建设。●绿道(绿带?):87年美国总统委员会中提出,就是以河流、山谷等自然走廊或沿着用做游熄活动的风景线路等人工走廊所建成的线型开敞空间,包括所有的人工景观线路和自然景观线路。是连接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区历史古迹及高密度的居住区之间的开场空间纽带,从地方层次上讲就是被认为是公园或绿带的条状或线型公园。功能;生态绿化、游熄活动、景观视觉形状●绿道网络——19世纪美国在城市公园运动和20世纪的开敞空间规划浪潮后,形成了大量的公园与开敞空间绿地,然而这些绿地相对独立,缺少系统的连接和规划,因此面临的任务就是把这些分散的绿地空间加以系统性规划,形成综性的绿色通道网络,简称绿道网络。1.1概念1.1.1区域(region)●区域(region):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人类的任何生产、生活活动都离不开一定的区域。由于不同的研究对象,不同学科对“区域”的概念有不同的界定。政治学认为区域是国家管理的行政单元;社会学则将区域看作是具有相同语言、相同信仰和名组特征的人类社会聚落;而经济学视区域为由人的的经济活动所造成的、具有特定地域特征的经济社会综合体;地理学把区域定义为地球表壳的地域单元,认为整个地球是又无数区域组成。●美国地理学家惠特尔西(D.Whittlesey)对区域作了比较全面和本质化的界定,认为“地球表面的任何部分,如果它在某种指标的地区分类中是均质的话,即为一个区域”:也就是具有特定共性、同质性、内聚力的区域。1.1.2城市带(Megolopolis)●“城市群”(GroupCitiesRegion)是一定区域范围内、分布较为集中的城市集合。群内城市间主要依赖快速交通联系起来。作为一区域经济体,城市群在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水平上要高于非城市群经济区域。但与都市圈相比,城市群内城市间的联系仅限于物理上的空间关系,而功能上远未实现整合,同时区域内中心城市还未形成,城市间的能级差还不明显。●
都市圈作为城市发展形态的一种,是在城市群的基础上形成的。●“城市带”最初是由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Gottman)于1957年提出的,称为Megolopolis.城市带是都市圈效应扩散及影响的空间延续通常表现出轴向扩散、带状分布,即主要沿着一定方向(通常是以交通主干带为主)向外蔓延、扩散,并通过点——面融合,波及更为广泛的区域。城市带的定义——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以一个或多个较大城市作为地区经济的核心,借助发达的综合交通运输网及通信联络网,发生与发展着城市个体之间及城市与外围区域之间的联系,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1.1.3景观(从生态学、景观生态学角度)●景观:(从生态学角度)生物体是由包含基因的细胞组成的;种群集合(或者组成其中的群体的本地物种系列)是由单个的生物体组成的;生物群落是由互相影响的种群组成的;生态系统则是由生物群落和他们的非生物环境组成的;景观则是生态系统的空间组合;由此可以类推至生物群系和生物圈。生物体——种群集合——生物群落——生态系统——景观——生物群系——生物圈●景观生态的层次: Local----Regional----National----Global●区域景观对应了某层面的人类聚居环境,包括其中的生物群落,非生物环境以及他们之间的空间组合。1.2城市规划对区域的思考● 19世纪霍华德“田园城市”开始从区域角度思考城市的发展问题。1898年,明日:一条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Tomorrow:apeacefulpathtorealreform,1898),霍华德希望通过在大城市周围建设一系列规模较小的城市来解决大城市的拥挤和不卫生的问题。● 1933年《雅典宪章》功能分区的思想《雅典宪章》提出了城市规划应当处理好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的功能关系。在《雅典宪章》的影响下,现代城市规划沿着理性功能主义的方向发展,这是60年代以前城市规划发展的主流。● 1977年,马丘比丘宪章——区域的整体性。《马丘比丘宪章》的主要论点是:应把城市扩大到区域去认识去研究,要保护人类有限的资源,合理的开发;城市不能强调严格的分区,而要努力消除污染和干扰;特别要保护环境和生态;要重视历史文化和特色区域等等。1.3区域景观体系理论研究●区域景观体系一直是城市规划与景观规划设计的重要领域,也是人居景观环境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从20世纪70年代始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重要领域和学术前沿。●从国内外研究理论体系与时间应用来看,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区域景观体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2)区域景观体系是城市——区域生态体系的核心 3)区域景观体系作为整体人类生态系统的核心框架●实践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区域生态工程体系规划 2)区域土地利用规划 3)区域可持续发展规划 4)区域国土整治规划 5)专项产业发展与用地空间规划等1.4区域景观体系研究方法●
区域景观体系保护与持续利用研究方法与技术应用上重点突破以下及格方面:1)区域景观动态研究与模拟仿真技术应用;建立计算机模拟与仿真将景观规划设计学建立在多方案的预估计和后效评估上,可以说是景观规划设计学的新时代突破。2)利用3S(GIS、GPS、RS)技术、生态工程技术建立区域景观演化过程与格局研究,形成动态景观图谱系列;利用现代影像技术来研究区域景观体系并建立格局——过程之间的内在联系。3)突破传统区域——城市规划方法上的局限,采用渔区生态网络技术建立新型规划体系。2.区域景观规划2.1概念 ●区域景观规划(regionallandscapeplanning):对区域景观体系的规划。是从区域的角度,区域的基本特征和属性出发,基于规划地域的整体性、系统性和连续性。区域景观规划着眼于在更大范围内,从普遍联系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出发,研究某一点(譬如城市)与周围的环境的关系,以及周围环境条件对城市的影响,从而更加科学、严谨、系统地规划区域景观。●——“新的区域模式将取决于景观的特征:它的地理和地形特征、自然资源,取决于土地利用、农业和工业方式、以及它们的分散与整合;取决于人类活动,包括形形色色的个人和社会活动”(LudwingK.Hilberseimer)。2.2区域景观规划原理 在我国现阶段,区域景观规划还只是一种概念上的提法,还没有上升到系统的理论。相关理论包括景观规划设计理论、景观生态学原理、区域规划理论、生态学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等。1)景观规划设计理论:人类聚居环境的三元: 建设 活动 背景 区域景观规划的三元: 生产 生活 生态 区域景观资源的AVC三力: 生命力 吸引力 承载力2)景观生态学原理●景观生态规划(landscapeecologicalplanning)模式是继Ian.McHarg的“设计结合自然”(DesignWithNature,1969)之后,又依次使城乡规划方法论在生态规划方向上发生了质的飞跃。“斑块---廊道---基质”模式:这一模式为比较和判别景观结构,分析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和改变景观提供了一种通俗、简明和可操作的语言。在区域景观规划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区域景观内不同斑块、廊道和基质的比例、大小、形状和相互联系,充分把握其景观格局与景观过程的相互联系,从而更好地把“斑块---廊道---基质”模式应用于区域景观规划中。最优景观格局——集聚间有离析● “集聚间有离析”(aggregatewithoutlines)被认为是生态意义上最优的景观格局(Forman,1995)。这一模式强调规划师应将土地分类集聚,并在开发的区域和建成去内保留小的自然斑块,同时沿主要的自然边界分布一些人类活动的“飞地”(steppingstone)。]●“集聚间有离析”的景观格局有许多生态优越性,同时能满足人类活动的需要。3)区域规划原理●从杜能圈结构到城市空间同心圆结构●德国农业经济学家杜能根据自己40多年经营农场的经验,假设在自然条件相同,生产成本也相同的情况下从事商品性农业生产,从而得到以城市为中心,由内向外呈同心圆壮分布的六个农业地带——杜能圈。● Burgess的同心圆学说是醉枣油光城市地域结构的理论,从而对城市市域景观规划提供了理论依据。●中心地理论(centralplacetheory)是由德国城市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W.Christaller)和德国经济学家廖士(A.LOsch)分别于1933和1940年提出的。所谓中心地(central
place)是一个地域社会的中心,通常是一个城镇。中心地理论的基本内容可归纳为:(a)区域有中心,中心有等级;(b)中心地与补充区相适应,补充区以六边性为最佳;(c)中心地等级体系及其空间结构。4)生态学原理生态自然条件是区域景观规划的基础,城市自然山水格局是一切城市景观规划的基础和源泉。生态学作为一门研究生物有机体同环境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本身就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和连贯性。●边缘效应与区域景观规划:1943年地理植物学家Beecher发现,不同地貌单元生物群落的界面地带,结构往往比较复杂,不同生境的物种于此共生,种群密度大,生产力水平较高,于是他将这种现象称为“边缘效应”(edgeeffect)。●在现行的行政区划中,行政区划的交界,即所谓的边缘区(edgeregion)具有空间尺度上的层次性,往往是流域的沿边地带、国家的沿海与沿边地区、城镇间的分割带、自然生态单元与城市建设用地间的绿色交界带,等等。边缘区在自然景观、交通、经济、人文等方面具有很强的吸引力。●食物链原理与区域景观规划:生态学上食物链(foodchain)是指植物所固定的能量通过一系列的取食和被取食关系在生态系统中传递的关系。而能量在生态系统传递过程中形成的普遍的联系,使生物体彼此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从而形成食物网(foodweb)●景观作为一个生态系统,其景观结构和格局是相互联系的整体,其内在联系正如食物链一样,是不能破坏、割裂开的。在区域景观规划的环境规划中,我们更应该注重这种关系,不要只重视城市本身的环境规划与政治,而疏于对整个相关区域的环境规划与政治;只重视城市中心区的景观改造和建设,而疏于郊野景观的建设和城市绿化生态防护林的建设;只重视本地区的河段的污染政治,而疏于从源头以及整个流域的污染政治。5)可持续发展原理区域景观规划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保留一系列的自然原生的景观要素 ●规划一系列开放的缓冲性城市公共空间 ●吸收独特的地区文化,塑造一个协调的多样性城市层次空间 3.实际案例3.1新疆四地州旅游发展战略规划3.2江阴南部地区旅游、生态发展战略规划第十八讲景观学专业哲学-----兼论景观规划设计专业人员的5项素养1. 景观与人类生活1.1景观概念1.2从景观的演化、扩展、深化理解景观--9类景观1.3景观包含着人类的需要、向往、理想--人类对于景观的本性需求★ 景观学专业素养之一:生活观2景观的组成:景观中自然与人工2.1景观组成--2.2风景组成--2.3园林组成--★景观学专业素养之二:自然观3景观中的科学与艺术3.1组成景观的三元3.2景观的三层含义与应用领域★景观学专业素养之三:科学观4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任务4.1景观规划设计的基本内容4.2景观规划设计应用的三元★景观学专业素养之四:空间环境感觉5实践第一、理论第二5.1景观专业实践5.2景观学科理论5.3
学科专业核心5.4景观学学科专业与相关学科专业比较关联及其特征5.5人类聚居环境学体系中的景观5.6景观、景观学学科专业的特征5.7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学科组成的三元5.8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理论核心的三元★景观学专业素养之五:海纳百川6景观规划设计师的使命 景观规划设计师是从事包括环境视觉形态艺术、环境生态绿化、人类环境活动行为三方面规划设计内容的专业人员。 景观规划设计涉及景观资源保护、环境营造、户外活动管理等领域,范围包括:国土、区域、乡村、城市等一系列公共性与私密性的人类聚居环境、风景景观、园林绿地。 景观规划设计师的专业及核心知识是景观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其相关专业及知识包括建筑学、城市规划、环境艺术、室内设计、地质、地理、环境、生态、农学、林学、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艺术学、哲学。景观规划设计师的作用和目标是运用景观策划、规划、设计等专业知识技能,保护与利用自然与人文风景景观资源;创造优美宜人的户外为主的人居环境;组织安排良好的游憩休闲环境。窗体顶端窗体底端'